小升初范文

2024-07-01

小升初范文(精选12篇)

小升初 第1篇

但最近的一则新闻有些特别, 北京东城区874名非京籍小学毕业生首次与京籍学生一起参加了全区小升初电脑派位。这是基于今年北京市“小升初”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 这个政策没有止于文件而是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是值得高兴的。

教育是多少人的希望!有人说, 人一出生就不平等, 高考是一个翻盘的机会。为了上好大学, 先要上好中学, 为了上好高中, 先要上好初中。于是, 学生夜以继日地补英语、上奥数、考竞赛, 牺牲了应有的户外活动和游戏空间。家长们更是“被考试”, 希望孩子读好学校, 就要走推优、坑班、竞赛、民校联考等途径, 堪称家长权力、关系和财力的比拼。教育资源因此变相按照权、钱、关系分配, 与《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平等”原则相违背。

实行彻底的电脑派位, 可以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 给予每个小学毕业生均等获得优良教育资源的机会, 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但是, 目前实际操作中, “电脑派位”往往被加上了许多前置条件, 如要首先在重点学校中进行第一次派位, 然后才能在普通公办学校中进行第二次派位, 或者干脆把“电脑派位”置于推优、民校联考等其他派位方式之后。“电脑派位”早已被架空了, 名存实亡。

要实现教育公平, 最终小升初入学资格应该全面实现不分户籍, 就近免费入学的原则, 参加电脑派位统一录取。同时还要取消公立中学自主招生, 派位优先, 择校在统一派位后仍有剩余资源的学校可以进行。同时, 应该对民办教育开放市场, 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公办学校的职责是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而民办学校提供优质教育和差异化的教学。

小升初作文:难忘的小升初 第2篇

在“小考倒计时日历”挂上黑板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艰辛而漫长的“题目战争”开始了。先是作业猛地增多,接着就是难度成倍地加大。Ohmygad!如今,敌人还没打跑,眼皮就起了内讧,经常打架,好在我及时制止了。不过,虽然苦,但是这场“战争”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测试时,我的成绩在班上都名列前茅,甚至还拿过100分呢。

毕业考试的那一天,同学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嘻嘻哈哈,而是抓紧时间复习,教室里只听见“沙沙”的翻书声。这时,连空气中都夹杂着紧张的气息。

当试卷发下来时,我快速浏览了一遍,发现试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自己的心情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似乎是有点儿……兴奋。没错,就是兴奋,六年来的学习,将在这一刻得到见证!不管成功与否,我都很兴奋。

虽说这次试题不算很难,但也不可掉以轻心,想到这里,我赶紧把写完的试卷好好检查了一番。果然,我检查出了好几个错误的地方,原来这些题目都暗藏玄机呢,一不小心就会跌入“陷阱”了。

“哈哈……”到了领成绩的时候,我的笑声在校园里回荡,我居然得了全班第一,看来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

“恭喜你,得了个好成绩。”一向爱和我作对的小明也来祝贺我了,这我倒有点意外。小明非常真诚,眼里甚至没有一丝嫉妒,却有着深深的不舍。我的心突然一颤,对啊,考完试,我和这些陪伴了我六年的同学就要各走各的路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面。

“嘿,一个结束代表着另一个的开始,别这样了……”看着他们红了的眼眶,我不禁安慰了几句,“你们放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的!”

我们互相抱了抱,终究还是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北京“小升初”乱局 第3篇

2006年,中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各地应按户籍和居住地将学生分别划归对应学区,学区内小学生可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片区所属公立中学学位的电脑派位,根据学生所填志愿随机分配录取名额。

但这一力图实现教育公平的法律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却彻底变形。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2013年,全区小升初学生人数共2万出头,最终参加大派位的学生人数却仅占33%~40%。

虽然对择校“禁”字当头,但北京市乃至全国普遍运行的是一套初中入学学位双轨制分配模式。北京市小升初除了电脑派位,教育部门还允许或默许学校采取其他多种入学招生渠道。经过多年演化,现有包括推优、点招、特长生等多种名目,均提前于大派位进行招录。

海淀区“重点”中学中,仅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八一中学、中关村中学参加大派位,著名的人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本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北大附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基本只参加小派位,且指标有限,或仅象征性拿出少许大派位指标。

海淀区教委有关人员答复记者电话咨询时称:“重点中学就像一个杯子,好学生录得多了,留给派位生的就少了。”

北京市教育培训机构清华园集团副总裁闻风测算了海淀、西城等区的指标分配额度。以海淀区为例,2013年全区小升初毕业生2万多人,除大派位外,其中点招录取学生约4000人,民办校录取学生2994人,共建生和条子生约2000人,全区被招录的特长生共1715人,其中“重点校”招录895人,推优生计划招录1945人,实招1362人,公办寄宿生招录1150人,直升校直接招生800人。也就是说,共有多达1.4万名左右的学生未经大派位便获得升学机会。

“派位”入学已退化为小升初双轨运行制中较为薄弱的一翼。

双轨制溯源

小升初复杂的双轨制并非一日铸成。中国初中入学招录制度也曾经历过规则单纯的岁月,但面对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急切的渴望,政策制定总在教育公平和个体自由选择权两个目标间摇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初中升学实行统一考试制度,重点学校根据考分选拔优秀生源。直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即便对于应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的义务教育,稀缺的资源也是向培养优秀人才倾斜,办好重点学校的思路一以贯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除了诸如北京的景山学校、北海中学这些学校可为特权人群子女开辟通道,当时除了考分几乎没有择校的余地。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了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考试也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以对口入学或电脑派位的方法取而代之。期间政府对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的行为一再明令禁止。北京市早在1998年便实行电脑派位,高度强化派位的公平性,要求公立学校取消“市级三好学生”保送升学制度,“三好”荣誉称号不再与升学挂钩;特长生的数量严控在小学毕业生总数的2%以内,并在次年进一步要求压缩至1%以下。

择校需求却并未被真正抑制。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为了弥补公立教育资源的不足,中国政府允许开办民办学校,择校风向民办学校转移。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相继颁布施行,时任教育部长周济提出: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名校办民校。在教育部门首肯下,不少公立学校也纷纷改制为民办校,或者办起了校中校。如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先后办起民办公助类分校。其中清华附中的分校——清华实验中学更是和清华附中水乳交融,不但共用师资,甚至分享同一个校园,通过民办校择校或收取择校费成为合法模式。

此后各地教育部门的政策更加摇摆不定,参差错杂。在从中央到地方反复重申的“严打择校”口号中,择校的尺度事实上被放大。2002年后,北京市将入学政策制定权下放各区县,特长生等择校方式的招生比例也交各区县自行拟定。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刘胡权分析,放权之举进一步推动小升初入学渠道的多样化。大派位以外的招生比例逐渐上升,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复杂格局。

裂变为双轨运行的现有小升初入学制度,尚未找到公平与效率这对两难抉择之间的兼容之道。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谁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怎样才能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

“教育公平”的栈道陈仓

“教育公平”这面旗帜之下,制度默许的择校安排和政策倾斜难见阳光,有关学校和监管者之间心照不宣,态度暧昧。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他曾公开表示,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国策;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

2006年,教育部再度发文,叫停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校、重点班。这份名为《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规定:“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抓紧制订或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利用公共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要积极推动学区内各学校优秀课程、优秀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文件还明确:“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能以各种名义在校内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但教育部门还有另外一张面孔。虽然身份只是监管者,但在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各地教育部门并未放弃也不可能放弃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的追求和扶持,更何况,提升教学质量也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内容。

储朝晖指出,“重点校”的存在,是易于展现的教育政绩,也是权势阶层便于享用的“近水楼台”,还有助聚合人力资源,拉动地方经济,是政府部门乐见其成的。

名义上,中国各地已不再划分重点学校。杨东平认为,这一要求实际上只是空头支票。他指出,中国长期实行的仍是一套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一些优质公立学校在招生、教育经费、师资等各方面都有优惠政策,人为地制造和拉大了学校差距,这是择校热的根源。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年5月28日举办的研讨会上,杨东平指出,北京公立学校来自政府的一般性财政拨款如生均经费为数相差不大,算得上是均衡的。但是,“重点学校”在此之外仍可得到另外两笔普通学校没有的经费,一笔是来自政府的专项建设经费,另一笔是择校费。

除了拨款的差别,“重点校”原有师资、硬件、人际关系基础就和其他学校相去甚远,起点已经更高。储朝晖强调,在此基础上,“重点校”挟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具备了较高的博弈能力,吸纳权、钱资源的能力非同一般。

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的李壑在教委工作多年,有五六年的时间专门督导北京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他认为,教育部门的确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做出了不少制度安排,硬件资源已经相当均衡,教师的学历也大体一致。但他也确认,差别主要在于“有名气的教师分布还不太均衡”。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生源的教育资源并没有纳入我们的监控”。

生源分配的高度不均衡,恰恰是通过教育部门主导的双轨制招生实现的。

“通过择校把所谓最牛的孩子弄到一个地方,这个学生叫‘牛孩’,这个学校就叫‘牛校’。”杨东平说。在他看来,打造“牛校”的最大秘诀,就是走争夺优质生源这条捷径。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各地教委在割裂的政策价值取向下作出的现实选择,以此来概括并不为过。“教育公平”这面旗帜之下,制度默许的择校安排和政策倾斜难见阳光,有关学校和监管者之间心照不宣,态度暧昧。

奥数班复燃

2013年6月30日下午,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楼前挤满送孩子前来参加101中学占坑班扩招考试的家长。考试很低调,只在教学楼玻璃大门边贴一张不大的白纸,打印着“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试”等字样。一位结束考试的五年级小学生低声告诉记者,所考内容全是奥数题,平时并没有学过,“大概能得20分”。

就在不到一年前,北京市教委对奥数竞赛和培训进行了一场被本地媒体称为“史无前例”的封杀。2012年8月18日,央视新闻频道一则全面声讨奥数培训的报道,引起北京市委市政府重视,随即决定采取措施。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四项措施,重申严禁将奥数成绩作为小升初条件,禁止学校涉奥考试和招生以及公办学校与培训机构相关联的涉奥培训,并查处将奥数竞赛和培训挂钩的入学行为。

但据记者了解,就在“禁奥”风暴之后一个月左右,不少培训班又开门迎客。一位小学生告诉记者:“政府不让上奥数,现在学的是‘趣味数学’、‘思维训练’,内容和以前一样。” “101培训部”、“仁华学校”也分别于2012年9月和10月经海淀区教委批准更换了校名,从形式上与101中学和人大附中脱钩,更在内部发出复课通知。清华附中的龙校、西城区“老教协”(西城区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三色帆”(三色帆培训中心)等资历深厚的奥数坑班也相继复课。

奥数为何屡禁不绝?闻风认为,凭考试进入理想的中学,是大多数既无权也无钱的家长惟一能够把握的途径;对于“牛校”来说,奥数正是一种符合中国应试教育要求的“完美”选拔标准。

闻风分析,大派位以外多种升学渠道中,只有以奥数考试为主的点招途径是不需要“拼爹”,全凭孩子和家长“努力奋斗”的——“拼不了爹就遛孩子”。

在前述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讨会上,一位从三年级以来已获几十份教委认可竞赛全市一等奖证书的“牛孩”母亲说:“我觉得推优政策真的是特别不公平。基本80%到90%的孩子学业成绩都能达到满分,所以拉不开档次。”她表示,关键性的“三好生”、“优秀班干部”名额完全由孩子自主推选,为了维护公正,教委规定不允许班主任发表倾向性意见,但这又在另一个方向助长了儿童中的选举寻租。

闻风解释,即便是共建、条子生等以“拼爹”为主的招录方式,近年考试淘汰的比率也大大增加,因为“重点校”入学需求实在太旺盛。“共建分为大共建、中共建和小共建。小共建是比较容易入学的,主要针对重要的国家机关单位子弟,基本一对一;大共建对象是普通赞助单位,近年都要考试,且数学占绝对的分值。”特长生渠道,因而也更注重考试成绩,学校时有用特长生、共建生指标来安排文化课高分而点招等指标不足以安排的学生,一些学校所谓的寄宿生招录,据悉也无非利用寄宿指标来考试选拔。作为招生方式改革的内容,今年北京海淀区减少了各校特长生指标。闻风认为,此举并不代表双轨制下其他入学渠道指标整体的削减,仅是为学校提供了点招等其他入学方式指标增加的空间。这无疑意味着奥数考试的地位将更加难以动摇。

6月中旬,就在北京2013年这轮真刀实枪的小升初竞争进入尾声之际,全国瞩目的高考成绩恰到好处地出台了。媒体进入新一轮高考“状元”比较的热潮中。

北京的文理科“状元”,分别花落两所名校——北京四中和清华附中。作为“牛校”中顶尖者的人大附中,在去年将两个“状元”名号悉数收入囊中,虽然今年未有斩获,但风光仍然无两。

6月20日,中国“神舟十号”航天飞船宇航员太空授课在全国惟一的地面课堂,即设在人大附中。

这所学校,在历次高考和难以计数的奥数竞赛中,收获了人们的鲜花和掌声,如今更是承载各种择校狂热的终极殿堂。

人大附中招生办工作人员答复记者致电咨询时确认:人大附中今年招生达十多个班,不接受派位,招生途径只有推优和特长。招生总额和各种招录途径具体人数,一概不予透露。

北京市虽然措辞严厉地叫停了奥数培训和升学的挂钩,但入学指标的分配模式并没有给出替代性选择。以收集和发布各种小升初信息为服务主旨的“小升初网”创始人王涛指出,这反而让家长和学生无所适从。

还有少数收入不菲的家长选择另一条路,即让孩子就读私立的国际中学,完全避开小升初的炼狱。曾晓东认为,此类国际中学按照国际化的教学和评估体系来培养孩子,不以单一应试标准否定孩子多样化的个性和人生价值,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言不失为更好的选择。但这是一条不归路。国内高考是一个建立在封闭应试体系上的考核标准,也正是因为教育监管者对应试和升学率的要求,才倒逼学校将压力前移,转移给了小学生。国际中学的教育模式与之毫不兼容,一旦走上这条路,最终的目标就只有出国一种选择。

曾于2001年至2009年担任北大附中校长的康健对记者表示,择校困境的产生,并非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是过于集中,现有政策将资源都向少数超级学校聚拢,使得“差校”更差,形成马太效应。他透露,据他在业内了解,一些普通校并非自暴自弃,而是“稍微有点起色,稍微培养出几个好老师,马上就被那些学校挖走了”。同时,他认为,现有公立学校大一统的体制下,社会给予学生们的选择机会又实在太少。

有权的可以找关系,有钱的可以出国买教育,没钱的苦读奥数,只有少数没钱没权更没精力的家长在无奈地等待最后的派位。这个社会的心态变了,孩子们的心态也变了。

海外择校模式考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多遵循就近原则。政府极力促进公立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稳定,以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步放开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在一些国家,择校制度甚至得到了政府的推行。若以和学校分区相关性为根据,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择校模式可大致分为严格的学校分区、一定程度学校分区和自由择校等几种模式。这些分别以日本、美国、英国等国为代表。中国香港特区放开民营学校敞开择校渠道促进分配公平的模式,也深为业界推崇。

日本:学区内公平与选择并存

“二战”后,日本迅速立法确立了义务教育无偿制原则。其后数十年,日本一直遵循严格的“通学区域制度”,即学生就读的公立中小学必须为学生所在学区内的学校,跨区就学所受限制极高。

上世纪80年代,“教育选择的自由权”理念被提出。1997年,文部省发布《关于通学区域制度弹性运用的通知》,开始逐步接纳择校的弹性化。目前日本公立学校的择校形式主要有“自由选择制”、“街区制”、“邻接区域选择制”、“特认校制”、“特定地域选择制”等,基本与学区挂钩。

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择权,但政府未放弃维护教育公平的举措。政府保证充足的经费以实现各校教学条件、设施的规范化,并实行从教师到校长的轮换制,保证了各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均衡。

目前按照严格的学校分区入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其中包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

美国:多元择校,允许跨区

美国义务教育主要以学区为单位就近入学。美国教育为联邦、州、学区三级管理,学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管理单位,是州立法机关许可的准法人团体。

地方学区具有较高独立性,既有权民选教育委员会及管理学区公共教育事务,也有权对学区居民征收财产税,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并分配。美国学区不仅不完全依行政区划划分,还具多种类型,一个州通常不只存在一种学区类型,各州还能自行决定学区的大小和数量。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择校制度初步形成。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为公民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中择校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的自由。

公立学校择校,主要通过建立特殊学校实现,分为“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和“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磁石学校”是最早由公共资金资助的择校形式之一,主要针对儿童的特殊兴趣开设特色课程,提供多种课程和教学方案,自愿入学,且无学区限制。“特许学校”主要面向社会下层,一般规模较小,不收费,面向所有学生,无入学考试,经费接受政府拨给。但在人员聘用、课程设置、经费使用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拥有自主权。此外,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有些州实行“开放入学”,规定只要对方学区和学校有容纳空间且有相关反歧视法律,就应允许家长跨学区择校。

私立学校的择校由来已久,包括多种形式如教会学校、私人或团体开办的学校、家庭学校等。政府并不干涉个人选择私立学校的自由,同时通过发放教育券、进行教育税减免等形式支持家庭选择私立学校。

在保证家长自由选择权的同时,联邦和州政府也通过诸如“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尽可能维持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包括实行教育改革,推行“优胜劣汰”的拨款方式等。

中国香港:有教无类,放开民营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目前在义务教育择校制度上最具示范性的,是实行派位制的香港地区。香港的派位制分为自行分配学位和统一派位,自行派位占30%,可按家长和学生意愿自行报名;统一派位则通过电脑随机派位,最大程度地排除根据学生成绩排名分配学校和学校的标签化。

自行派位阶段,家长申请的学校不得多于两所参加派位的中学,且不受地区限制;学校根据招生准则及比重自行录取学生,可设面试,但不允许笔试。扣除重读生及自行分配学位后,学校将所剩学位用于统一派位,其中有10%名额不受学校网限制,剩下的90%名额按照学生所属校网由学生家长进行选择。

此外,香港规定,财政应保证所有学校均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合格的师资,对学生和学校的投入不应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拨款标准按照学生人数或者班级规模统一拨付。

孩子在美国“小升初” 第4篇

美国的“小升初”没有考试,孩子们经过一番毕业庆典,就可以高高兴兴地过暑假了。但是,暑假即将结束时,一些竞争意识强的孩子就开始思索进入中学后的新挑战了。

8月的一天,我们全家还处于度假状态,女儿就开始和我们讨论她的中学生活了。

对她来说,中学最大的挑战就是学生自治。自治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原则。孩子一进中学,这些原则就开始全方位地实行。首先,每个班有两名“班干部”。这种“班干部”和中国学校里的班干部大异其趣,他们全都是由学生选举产生的,而非老师任命,同时成为全校学生委员会的成员。学生委员会每周五开会,会上要讨论学生关心的各种重大问题,对学校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一些重大事务,比如外出实习参观、募捐等活动,往往都是由学生委员会和校方举行联席会议来投票决定的。

女儿最大的想法,就是自己是否要竞选公职。据“过来人”跟她讲,哪怕是竞选个“班干部”,有时也异常激烈,而且过程复杂。你不仅要争取同学的支持,还要赢得他们的家长,因为家长会影响孩子的投票决定。而要赢得家长的支持,必须展示自己的募捐才能,比如许诺“我们通过募捐,可以在外出参观考察时在费用上给家长们提供20%的折扣”等等。要知道,美国义务教育虽然免费,但额外的活动,如外出旅行参观、比赛等,要么通过募捐,要么家长埋单。花钱的地方很多,家长对这些费用非常精打细算。

在美国,整个政治制度的基础就是选举。竞选公职是事业成功的一个基本技巧。即使你日后不准备从政,竞选过程也能锤炼你的人际沟通能力、动员说服能力、组织能力、前瞻性等等。这些都是领袖才能的基本因素,是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也不可能在需要时临时抱佛脚地掌握。所以,一上中学,美国的学校就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机会在这方面发展。而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日后申请大学时往往比分数还重要。

必须指出的是,女儿从小学到中学,并非一下子就跳入竞选、自治的世界。以我的观察,女儿在幼儿园时,就在用布娃娃玩儿过家家的游戏中演示选举过程。一二年级时,她利用课间休息和小伙伴们组织过不知多少个俱乐部。小学五年级转到新学校后,她和另外一个朋友创办了“狼协会”,发展出一套相当完整的组织结构,比如2个主席(她是其中之一)、4个核心成员(算是议会)、财长,每个核心成员还有一名“影子”(大致相当于秘书),甚至还有一系列投票、否决的程序。这个小俱乐部经历了内斗和散伙等危机后,最终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一切,都为女儿进入中学的自治时代作好了准备。

作为家长,我自然会积极参与到女儿的成长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时地问她这样的问题:“领袖意味着什么?是权力,还是服务?”

攫取权力是人类的天性,这在小学里就已经体现得很明显。但是,女儿从孩子之间的各种冲突、合作中看到,那些总想着权力的人,最终往往会被小伙伴们抛弃。权力的基础,还是你给大家提供的服务,让别人觉得跟从你符合他们的利益。另外,领袖还必须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来感召自己的同伴。这也是孩子们日后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校很少有这方面的训练。孩子们做题、考试可以非常出色,功课学得呱呱叫,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所学能派上什么用场。最近,波士顿郊区有个专门为中国小留学生办的高中。美国老师在课上提问,学生们都大眼瞪小眼,搞不清楚他们是否被容许说话。如果丧失了主动性,就会养成一切听上面指令的习惯和依赖性,社会也就无创意可言了。

小升初满分作文: 小升初满分作文 第5篇

七月的骄阳给快乐的暑假加了温度,昨天妈妈带我去彬县的大佛寺游玩。在大佛寺,有一尊唐代古佛。大佛眉如弯月,眼如点星,似有若无的微笑更添了一份祥和之感。我又想到了那个词——拈花微笑。

看过一本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折一朵明媚,拈花微笑,千劫随流水。”当时还不太懂,只觉“拈花微笑”一词淡然而美好,却不觉其中另有深意。意在何方,青灯古佛,檀香缭绕。

拈花微笑本是佛经中一词,也作“拈花一笑”,那是一种心领神会,心意相通的笑。在看到大佛的微笑时,我仿佛也进入了另一种心境。那微笑如水般淌进心底,淡淡滑过,又如水般抚上心灵的味蕾,酿出独一无二的味道:清灵中透着甘甜,恬淡里透着青涩;像是一杯茶,像是一轮月,又像是一缕风。这抹笑给我的感觉不是醍醐灌顶,而是透彻中的一丝恍惚,恍惚这微笑从何时起,又于何时止?

追忆它千年的沧桑和平和。在看尽人间的繁华与落寞后,它依然对着世人宽容微笑,清净而慈悲的快乐,永不随世事起伏。

月斜风碎,古刹风声,轻雾落两眉烟色,挽袖拢一段佛香。心在人群中徘徊,找到了归宿;月缺月圆,只为那轮了千年的寂寞。唇边的微笑永远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让人在木鱼声中心如止水。

微笑本身是不含味道的,但当它与人或事挂钩便有了百味。在佛那脱出百味的微笑中,风吹过竹林唱着灵魂的声音,伴着古寺的悠悠钟声,我沉醉于这方安然中。愿在千年之后,朗月清风,花放水流,依旧有着一缕悠然佛香,一片永恒宁静和那化千劫为流水的一抹拈花微笑。一扫我们浮躁的心,用千年温馨的微笑爱这幸福人生。

2018小升初满分作文:沉甸甸的爱

藏在我心底的那份特殊的爱,我要大声说出来。感受着这一份伟大的爱,那一刻,心是快乐的,隐约中却又有一丝丝无法言喻的酸楚。

——题记

小时候只记得爸爸工作很忙,很少陪我一起玩耍。儿时的我整天缠着妈妈讲故事、陪我做游戏。不善表达的我以至于今也未向爸爸说过:我爱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对父爱这个词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我深深的感觉到:我才是爸爸手心里的宝。其实爸爸仍旧是一如既往的用他独特的方式为我付出着,这让我时时刻刻都感受到这种无私的爱。

几个月前,小升初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爸爸每天忙里忙外,不仅要顾好工作,还要送我去补习班上课。炎炎烈日,爸爸从不说声热;狂风暴雨,爸爸也未叫声苦。甚至晚上,他还陪我听课。一到工作之余,爸爸就从网上给我精心收集资料,和我一起并肩作战。两三个月的奔波与努力,终于换来了在小升初赛场上我矫健的身姿。如果不是爸爸那么多的潜移默化的爱,我怎会获得考入好学校的机会与成功?

哦,爸爸的爱就是这样,就是在那遥远的求学途上,为我在小升初阶段铺下的坚实的基础啊!

为了我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周末或饭后爸爸总是陪我娱乐与健身。打篮球、乒乓球、跑步、下棋等都是我们强身健体的最好方式。一次,我和爸爸“切磋”棋艺,初出茅庐的我只顾着一味地“贪吃”,却不顾全大局。哈哈,这局我赢定了!我已经吃掉了那么多爸爸的子,爸爸却才吃掉我一个,心里得意洋洋的想着。扬眉吐气的我殊不知此时自己已被牵制,我走的每一步都被爸爸牢牢地掌控着。这时候我才感到不妙,挥兵援救,为时已晚。此后我和爸爸又下了几盘棋,因为我的幼稚的想法,所以我全部输了。爸爸告诉我:“下棋不能急于求成,要平心静气,没有杂念。不要盲目的吃别人的子,要理清思路,寻找可以制胜的方法。”其实在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我们不要贪图蝇头小利,而错过了绝好的机会。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啊!

哦,爸爸的爱就是这样,就是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为我讲述一个个奠定基石的人生哲理啊!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七年级的学生了。第一次月考刚刚过后,失利的感觉仍在心中徘徊。从小学的前几名一下子就变成了班级里的几十名,巨大的落差怎能承受?爸爸似乎看到我心里的阴影,在周末接我回家的路上,爸爸说:“我相信我的儿子,在我心中你永远都是最棒的!不要被一次失利吓到,学会从失败中找原因,而不是被生活的阴霾所迷惑。”我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此后我坚定了信心,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应了老师的教学方式,感觉学习也没有那么困难了,反而很轻松,很快乐。

哦,爸爸的爱就是这样,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阴霾里,为我扫清荆棘,帮助我继续走下去的“环卫工人”啊!

爸爸的爱无处不在。它如同巍峨的高山,为我挡住迅猛而驰的洪水;如同遮阴的大树,为我开辟夏可乘凉的宝地;如同清澈的泉水,为我滋润枯干许久的心灵。

回忆着一件件往事,我顿时觉得我收获的是那些沉甸甸的爱。爸爸,您辛苦了,我爱您!

在我心中,父亲的形象愈来愈高大,背影愈来愈清晰。他正用宽广的手臂,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自评:在我的生活中,每天都看到的是妈妈那细腻的关爱。但仔细回味,那独特的父爱也无时无刻在陪伴着我。在这次征文活动中,我要大胆地表达我感受到的那沉甸甸的父爱。还望大家多多指导!

2018小升初满分作文:传承中华文化,感恩培育之情

时光如梭,岁月在我们的步伐中偷偷溜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曾经的入学仪式,到今日的毕业典礼,我们一起经历了多少风雨。最终,我们的毕业典礼,最后的一次社会大课堂,就在这儿——国子监,开始了……

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身着汉服,在庄重的仪式中感受礼乐文明,四拜孔子,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中国精神,民族魂。在快乐的笑声中触摸到中华文明的精髓,感悟中国文化的精神。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恩,知恩者,“虽在生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对感恩的定义都不一样。谢师,是为了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谢友,是为了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情。谢孔子,是为了感谢他对这泱泱大国的贡献与付出。谢父母,是为了感谢生、养育我们的恩情。谢万物,是为了感谢他赐予我们生命中的一切。于是,在这不寻常的地点,我们举行了不一样的毕业典礼。

此时此刻,以“恩”为主题,对我们来说,是极其合适的。因为我们可以将这六年来对老师的精心培育之恩尽情的表达出来,也可以将心里不敢说的话说出口,千言万语都抵不过向培养我们的老师深深地鞠上三躬,而老师也早已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满怀着不舍回敬了我们。

在典礼上,谢恩礼毕后,耿校长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且具有深长远意的教育课。静思求真,行实致远,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及必修的课程。耿校长为我们今后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指明了方向,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了深厚的期望和信心。随后,耿校长还为我们颁发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张毕业证书。这张沉甸甸的毕业证承载着学校的教育与培养,老师的辛勤与付出、学生的泪水与收获,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多…

我们庆幸每天都能在充满着文化深厚底蕴的校园里学习,我们庆幸能遇到这么好的校长和老师,我们庆幸学校给我们创造了这么一场令我们终身难忘的回忆。

简单的午饭过后,我们继续开始了这文化之旅。于是,耿校长带着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历史,了解教育。

孔庙,全世界有数万座,孔子的思想,言论早已在全球的每个角落遍布……

与曲阜的孔庙不同,一为家庙,二为元明清三朝皇帝祭拜之地。在以前,每逢祭祀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

而孔子,则被称为中国第一任老师,是当时社会的最博学者之一。

在这儿,令我惊叹的不仅仅有着辉煌又典雅的建筑,还有这孔子的理想,精神。仁说,即为人道精神,而我们现在国家的思想理念就是由此改变而来的。次,即为礼说,孔子的礼说,则体现出了理智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秩序和制度。而人道主义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这次体验,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让我们在这个神圣的殿堂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支撑,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国的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复制的,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有责任传承和弘扬光大。

我们萃取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点,不断升华中华文化的高度和质量,从而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惠及世界!让我们中国这独有特色的国学文化一代一代脉脉相传。

小升初,了解孩子成长规律 第6篇

孩子进入初中以后有两个多月了,教育孩子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新问题,想来就很烦心。比如——回到家,孩子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自控性差、不主动学习;压力大了,孩子不懂得珍惜时间;进初中后比小学时更逆反,不听话;上初中后,科目增多,孩子有厌学情绪。

孩子进了初中,就会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在“自由发展”与“规范前行”中,要快速进入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认可的路径才行。

初中生介于童年期和青年期之间,是一个重要而容易被家长忽略的过渡时期——家长心里的孩子一直是比较“小”的。这个阶段其实是孩子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

从认知方面来看,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学科知识体系更完整,孩子学知识更注重“系统”,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明显增强,其学习迁移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兴趣和方式的差异变得明显,学习上的个体倾向性开始显现出来。

就孩子个体而言,在认识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增强,对发生在周围的人或事,往往是以“成人”的姿态表明自己独立的评价和见解。“成人意识”的产生,是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逐渐能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认识对象,除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外,也注意自我评价。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往往会对他人的干预以执拗的态度予以反抗,甚至出现逆反。

情感方面,由于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时期,精力充沛,所以他们富有朝气,充满热情,注意力及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30分钟左右;但情绪不够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波动,适应能力差,抵抗力弱,忽而表现出充满激情和冲动,忽而又表现得悲观和失望,因而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所以,这一时期是初中生情感发展最困难,最令家长、老师操心的时期。

从意志来说,少年学生的自控能力有了较大发展。正常情况下,他们能把自己的行为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并为之付出意志与努力。但,由于他们的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波动,所以,当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者为了满足某种不正当的需求时,往往会失去理智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总之,了解孩子多一些,教育就会更有效一些。对吗?

欢迎大家来“阳光会客厅”做客,群号63182618。来信请寄:合肥市六安路长安大厦731室 爱尚教育 邮编:230000

小升初作文衔接问题刍议 第7篇

一、学生腔、文艺腔、八股调

小升初后学生作文的不良现象主要有几点:

(一) 没有摆脱“奶声奶气”的学生腔

小学生写作文有点“奶声奶气”未尝不可,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应该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会写复杂一点的记叙文, 渐渐地走出作文的“婴儿期”, 在语言组织上要尽量干净、利索。学生腔存在的原因有很多, 但主要的有四点:一是生活面太窄;二是阅读量不够;三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四是一些老教师的影响。

(二) 没有摆脱拿腔作势的“文艺腔”

上初中的孩子特别愿意玩抒情, 包括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孩子都喜欢玩这个。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猛长的过程, 众所周知, 小孩子们很少用“我”来表达事物, 但大一点的孩子愿意提出“我”的主张, 到初中阶段, 孩子们处在青春前期, 表现在作文方面就是写什么都“欲说还休”, 很模糊、朦胧, 看完一遍不知道到底说什么。

(三) 没有摆脱按部就班的“八股调”

有时看作文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学生的作文虽内容不尽相同, 其他如语言、结构, 甚至主题却都差不多。在写作教学中, 老师愿意给学生一个“瓶子”, 让他们往里面装东西, 这很方便, 也很容易操作, 见效也快, 尤其是在一些作文班更愿意使用这种方法。

(四) 没有形成一种好的“行文习惯”

行文习惯看似不重要, 其实它往往很关键。有的学生拿过一个题目就写, 速度很快, 善于凑字, 但质量不高, 有的学生存在使用标点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毛病。

二、功利化是病根

造成以上毛病的来源有很多因素, 但功利化的写作是造成这些毛病的“病根”。

小学学作文是为了考初中, 初中写作文是为了考高中, 非常功利化。在一些学生的意识里, 作文这东西往往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只要考试过得去就行。家长们更是有这种想法。这种“功利化”的种子是从孩子小时候就埋下的。为了适应标准化考试的需要, 作文被人为地分成条条框框, 名目繁多:文化作文、想象作文、绿色作文、人文作文……总之, 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让人看不懂。这种条分缕析, 不过是一种适应考试评判的标准而已。很少有人把作文看成是内心的需求、成长的需求、精神的需求, 因此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适应考试模式的思维方式, 越适应越能得高分。这种方式让我们离作文的本意越来越远。我们会越来越不习惯从生活本身去观察事物、滋养心灵和关注世事。

三、阅读的缺失

实际上, 我们同学作文衔接不好很大程度上还是“阅读断层”引起的。在小学到初中这个敏感的阶段出现了“伸缩缝”。

我们来看一看教学大纲中对于阅读的要求:它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要求三四年级的孩子能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要求五六级的孩子能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100万字。而实际上, 很多孩子完不成这样的阅读数量, 有的勉强完成了但是质量却不高。在给孩子选择书目的时候, 我们经常从“有教育意义”的层面上去选择, 而不是从“人文”的或者“文化”的角度去选择, 因此经常选择二流作家或者不入流作家的作品给孩子们看, 甚至还推荐一些“垃圾书”给孩子们, 比如经过改编的四大古典名著、经过缩写的外国名著, 甚至给孩子们一些导读性质的文章去看。

四、深入生活无缝对接

要想把作文衔接做好, 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一) 阅读要不断升级

我们都玩过过关游戏, 阅读有时就像玩过关游戏, 什么级别有什么级别的书看。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看一些难度稍大一点的书, 让阅读成为一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有些刚看时很难, 看进去就好了。

(二) 深入到生活

“深入到生活的底里”, 这是当年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无论如何, 我们作文不好的最大毛病, 还是没有生活体验。教师主张家长或者老师给孩子们指导作文的时候, 让他们亲自体验一下, 记录下体验的过程, 然后再进行写作。

(三) 对生活进行过滤

这种过滤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性选择, 一种是被迫性选择。有很多孩子到了初中、高中, 他们对生活已经有了的一定认识, 已经具备过滤生活的能力, 即什么东西入文、什么东西不入文, 他们的精神成长与年龄保持同步, 既不“装小大人”, 又不“装嫩”, 写出的作文就符合自身成长的特点, 不矫情、不稚嫩。

总之, 作文的衔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衔接好了, 前面是坦途, 衔接不好, 前面可能布满荆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摘要:本文对小升初作文衔接中出现的一些误区, 以及如何做好小升初作文衔接工作。

中高考、小升初,怎么改 第8篇

这次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近期教育部已完成制定考试招生的总体方案, 即将就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方案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并在修改完善后印发实施, 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 学生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 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按照《决定》提出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要求, 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 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近日, 教育部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即将印发。在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不断减少特长招生、大力推进均衡发展, 实行学区化办学等方面对各地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对来讲, 择校问题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比较突出。我们也加强分类指导, 拟专门就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规范入学工作提出指导。坚持一市一案, 要求各市要抓住主城区、抓好热点学校、抓住关键环节、抓实重点时段, 完善相关政策, 提出有针对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攻坚克难, 努力破解择校难题。

要适应推进素质教育需要, 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 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要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要增强考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考试内容主要考察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 促进学生学好每门课程, 身心全面发展, 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 不再百分制, 避免“分分计较”, 这也是个导向。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 这叫“一门一清”, 避免毕业时, 一次考三年学习的内容, 增加了学生压力。我们要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一门课程可以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同时计最好的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 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并减轻考试竞争压力。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着重引导学生,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健全公示等诚信机制, 确保材料的真实可靠。实施这一点, 大家不是没有顾虑, 校长们也有顾虑, 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评, 这个学生好还是不好, 一个班学生这么多, 怎么评出一个优良中差。按现在有些地方实行的情况就是写实性的。这个孩子做了什么, 学了什么, 要记录下来, 给招生的院校作为参考。

要改革统一高考, 要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机制。改革的重要基础, 是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 减少高考科目, 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 侧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外语科目, 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 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基础教育:更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

今后教育改革将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制, “坚持普惠性, 兜住底, 保障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体现倾斜性, 保基本, 使每一所学校都要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促进均衡性, 缩差距,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我国东、中、西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这给我们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不平衡, 各地学校千差万别。目前教育部, 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 制定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 这个意见已报国务院同意, 将于近期印发。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用3到5年的时间, 使这些地区的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满足基本办学条件。同时改善学校生活设施, 办好必要的教学点。

逐步解决和消除大班额现象, 要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充分考虑区域内学生的流动、人口出生和学龄儿童变化等情况。科学规划学校布局, 充分利用已有的办学资源, 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 对县镇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改造。要加强新建住宅区的配套学校建设, 对教育资源较好的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要扩大资源的辐射, 合理分流学生, 对大班额现象严重的学校, 要限制其招生人数。

我们要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对于随迁子女, 要按照《决定》户籍改革的相关部署, 区分县镇、中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不同情况, 对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分别提出要求。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 要扩大公办学校的容量,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购买民办学校服务, 满足随迁子女入学的需求。特大城市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 人口控制目标和教育的承载能力, 稳步有序地安排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学。还要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衔接。

对于留守儿童, 要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全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 这些措施都很有针对性。因为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亲情, 教育部门要联合共青团、妇联组织、关工委系统等一起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

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并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拟择期印发。但这只是改革的一个环节, 减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我注意到, 最近某一个地方提出减负, 小学生一二年级不学英语了, 结果家长说, 你不教, 我送孩子上外头学去。没有家长理解和支持, 负担还是轻不了。要引导广大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理性择校, 不要盲目地报班, 避免出现“学校减负, 社会增负”“教师减负, 家长增负”的现象。

要组织督察巡视, 重点对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举报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省份进行督察巡视;加大惩处力度, 教育部、各省市分别设立举报电话和曝光平台, 接受群众举报;同时开展课业负担的监测, 2014年, 对各省所有地市学生课业负担进行量化排名, 并把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还将把各地的减负工作开展的情况, 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认定等工作挂钩。

教师轮岗:“保峰填谷”, 把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

未来将建立教师队伍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优化教师队伍的总体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 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开车需要有驾照, 教师得有教师资格证。我们提出, “国标、省考、县管、校用”, 就是国家制定标准, 各省市组织考试。教师队伍由县里来管, 而由学校来用。但光考还不行, 不仅仅是考察知识结构, 还考察教学能力, 能不能适合教学。而且即便发了资格证, 也不代表可以终身从教, 我们还有后续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中小学教师资格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 考察三个要素:一是师德有没有问题, 一票否决;二是教学工作量完成得怎么样;三是在岗的进修、学习, 教师五年内要有360学时的培训, 保障教师队伍不断地提高, 不断地学习。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 不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合理配制教师资源, 启动统一城 (镇) 乡的教师编制标准, 并对村小和教学点予以倾斜, 这个政策正在扩大试点。我们要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 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的时候, 高级教师岗位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另一个是要提高待遇, 实施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有些地方, 青年教师下村去, 他们村里的一个没有大学毕业的劳动力出去打工都比他挣钱多, 这个待遇很难留得住人。今年国家实际上已对在连片困难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 实行了工资倾斜政策, 设立了专项的资金给予生活补助。上个月, 我们已经把今年的这笔钱拨下去了。我想明年会有更多的地方启动这项政策, 让我们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受益。

大家都说“择校择什么呀?择老师, 择校长”。实际上就是这样。所以, 教师不流动、校长不流动, 就会形成一个重点校。

我一直在强调好的校长、教师可以流动一些, 带动普通校的提升。这不是“削峰填谷”, 是“造峰填谷”或者叫“保峰填谷”。也就是说, 好的学校不能由于这些教师和校长走了而降低水平;差的薄弱校可以通过教师和校长流动, 提升品质。此外还要对农村学校在职称上给予倾斜。

教育部为小升初政策定调 第9篇

近期, 各地有关小升初政策要调整的消息始终不绝于耳。1月26日,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终于与公众见面, 为各地小升初政策正式确定了“轨道”, 特长生比例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采取电脑派位等公众关注的敏感问题都在《意见》中得以明确。据了解, 在教育部颁布《意见》之后, 各地的小升初细则也将于不久之后陆续出台。

《意见》体现了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 明确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 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 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 即单校划片。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 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 即多校划片。优质初中要纳入多校划片范围。《意见》指出, 到2016年, 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制定随迁子女初中入学的政策措施,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学校联盟或集团化办学模式。试行学区化办学, 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 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将不低于5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完善操作办法。

(来源:《人民日报》)

革除小升初招生考试的毒瘤 第10篇

客观地说,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顽疾, 其形成因素既有“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也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喜名校、重学历”的用人导向的影响, 也有家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还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招生政策、“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制度等教育自身因素的影响……此外, 学校和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有可能形成一种叠加效应, 使得问题更加复杂、更难以根治。

不过, 问题虽然棘手, 但也绝非不能解决。只要有决心, 能够抓住几个关键要素进行重点突破, 就可收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理性分析, 不良的招生考试制度应该是导致众多孩子、家长以及学校“压力山大”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来, 按义务教育法规定, 所有的公民都必须接受九年免费教育, 每一个小学生都应该免试进入相应的初中。但是, 预期在现实中遭遇了严重的阻力:一方面, 一些初中尤其是民办初中为了追求升学率, 往往采取考试的方式录取新生, 有的甚至为了争抢优质生源而提前组织升学测试, 或者与教育培训机构联手, 通过奥数竞赛来选拔学生;另一方面, 为让孩子挤进一所“适合发展”的优质初中, 不少家长只得早早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还严重冲击了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 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更误导了广大家长, 助长了过度培训和应试训练的不良风气。如果任由这种背离教育基本规律的局面持续下去, 它必将严重破坏教育的正常生态, 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进而危及国家的人才建设, 阻碍民族复兴的步伐。

或许, 正是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教育部才下定决心, 果断作为,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各学校招生行为和招生过程的监控”“设立专门的投诉电话和举报网络平台, 对实名举报的此类问题及时进行核实查处, 决不姑息、决不手软”。我认为, 这一举措至少能够产生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一, 有利于减缓招生考试带来的倒逼压力, 阻止教育功利主义向“低龄化”蔓延, 矫正众多家长急于“抢跑”的家教观念;其二, 有利于把儿童从繁难的操练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少遭受一些“奥数”的挫折和伤害, 多享受一些玩耍和游戏的快乐, 从而葆有更多的天真和好奇、自信和尊严;其三, 有利于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推行素质教育,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人格健全、勇于创新、善于动手的优秀人才。

不可否认, 小升初禁考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 但是, 如果没有高中、大学招生制度的协同配套, 其效力就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 对教育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言, 仅有招生制度的改革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在教育优质化、均衡化上着力, 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上用功。

免费之后,“小升初”更愁人? 第11篇

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应当免费免试,全国取消“小升初”统考之后,各地教委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来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比大人累、比大人苦的孩子比比皆是。开学的日子临近了,不少小学生将会走进初中校园,开始学业的第二段旅程。

或许热闹轻松的暑假能驱散孩子们之前的备考压力,能使他们早已疲惫不堪的身心得以复原。然而,在“小升初”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家长作为指导孩子作战、参战的将军,纷纷心力交瘁。恐怕对于家长们来说,与自己的小孩一起经历的艰辛,早已刻骨铭心了。

信息不公开,还要自己跑

“那段时间真是太苦了,家长和孩子都在受煎熬”。家长汪女士这样回忆当初她陪儿子走过的“小升初”历程。汪女士家住广州市天河区,她的儿子是2010年小学毕业生,目前就读于一所办学质量很好的民办初中。

“我的小孩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参加了奥数班,一直学到六年级,每个周末去上课,平时还会请家教在他放学之后在家里面辅导他。目的是让他争取在‘华杯赛’上得奖,增加进入好学校的机率。我的小孩当然很辛苦,他也非常自觉,甚至自己提出要我给他买咖啡,使他晚上学习的时间更长。有些时候,我看着他趴在桌上睡着,手里还握着笔,心里真不是滋味”。

按当年的政策,汪女士所属的天河区应该是免试到对口初中入读,但她还是选择付出更多的代价,去上更好的初中。“对口直升的初中是成龙中学,这在天河区也算不错的学校,我们就把它当做保底学校。家长们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去更好的初中读书,直升是最后的选择。当时,我们从五年级就开始搜集相关的政策、制度和一些好学校的相关资料,家长们都会在网络上利用论坛和交流群分享信息。”

汪女士还特别注意和老师们搞好关系,这样老师就会在小孩考证的时候给予指导。“要是在作文竞赛中得奖的话,会对他升学有好处,那我就非常希望他的语文老师能对他进行指导。”报名的时候十分紧张,生怕漏了哪条信息而错过了报名时间,并且有些学校的考试信息并不是完全公开的,还得亲自跑去学校打听。

“难就难在不考试”

黄女士家住广州市海珠区,她的女儿是今年的小学毕业生,海珠区的政策主要是通过电脑派位和推荐生的方式升学。由于获得推荐生的资格很困难,并且黄女士不想把女儿的“命运”交给电脑,所以她决定“择校考”,目标是天河区的一所公办中学。

但就在临考前不久,公校“择校考”突然叫停。由于政策变得太快,天河区部分考场都布置好了,甚至发了准考证。黄女士说:“知道消息的那一刻,真的感觉措手不及,后来接到学校的面试通知,他们的叫法是‘面谈’,也交了择校费,前前后后找了一些人,托了一些关系才最终确定录取”。

“没有安全感”。这是很多家长对“小升初”政策的第一感觉,政策每年都会变,就2011年来说,广州“小升初”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电脑派位,这种途径适用于“老三区”,即越秀区、荔湾区和海珠区。

二是特长生提前录取,有些学校可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特长生因此提前录取,可避开派位。

三是对口入学,除了老三区外,广州其它区和县级市多数采取按地段小学就近免试到对口初中入读。因此,不少家长不惜花高价在名校附近购房。

四是民办初中招生考试,从2006年起,广州13所民办初中在“小升初”考试中开始实行联合招考的政策。今年,广州“小升初”民校联考一分为二——分为以育才实验为首的13校“大联盟”及由广雅实验学校、二中应元和六中珠江三校组成的“小联盟”,并在同一天举行考试。尽管大部分民办初中的学费每学期高达7500元至2.5万元,录取率仅为10%,然而这些具有名校背景的民办初中每年招生都很火,成为排在“电脑派位”之下的第二大“小升初”形式。

五是“择校考”,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加电脑派位或者对口入学,希望能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择校考的概念。即跨地段、跨区入学。择校的热门学校,一般为公办重点中学,择校费一般为四万。

六是推荐生,在实行电脑派位或对口分配的办法基础上,中学面向所在区招收小学优秀毕业生,即推荐生,各小学的推荐生将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推荐升学。有些区已经取消“推荐生”制度,而越秀区、海珠区今年仍保留推荐生。

在“小升初”统考被废除之前,入学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数,分数高的上重点中学,分数低的上一般的中学。统考被废除之后,入学的标准不统一了,入学方式明里暗里五花八门,要上一所好的初中比以前更难了,不少家长发出感慨:“小升初”难就难在不考试。家长们要在六条途径中,费尽心思地挑选最有利于自己孩子的那一条。

“推荐生”公平吗?

“推荐生”这一政策首当其冲,被指不公平。“推荐生”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选拔激励少数优秀学生,但会给多数学生带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

教育学家指出,推优制度实际上严重违反了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那就是应当减弱学生的同质性差异,增强他们的异质性差异。也就是说,应当去提高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去比较学生的好坏,所谓的好学生、差生,都是同质化差异。

已故的北京政协委员王晋堂认为:“推荐生优先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违背《义务教育法》的,因为《义务教育法》是为了给适龄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资源。”

“特长生优先录取”这一政策也备受争议。有家长指出,某些学校特长招收的种类总是在变,比如今年招的特长是舞蹈,明年就变成声乐。家长认为:“就是根据几个甚至一个内定的指标所学的专业来变的。”

很多特长,一旦沾染功利色彩、变成“小升初”的敲门砖之后,就不再成为孩子真心喜欢的特长。这种功利目的的引导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学了一门知识之后就会厌倦它,所学内容都可能变成孩子厌倦的对象。

虽然今年6月份广州市天河全区所有的公办学校都接到上级紧急通知,禁止举行择校考试。但家长说大部分公校仍在变相招生,面上不考私下考,有专家担忧“择校不会轻易消除”。由于《义务教育法》规定,公办学校“小升初”是不允许考试的,而民办学校可以进行相应的考试,所以民办学校理直气壮地进行声势浩大的招生考试,每年都会吸引近四万考生竞争它们提供的三四千学位,录取率约为10%,激烈程度远胜高考。

小升初英语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12篇

1.词汇量不达标

许多学生对词汇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不会拼写,不够关注词汇在篇章中的具体应用。很多学生记忆单词就是在背一连串毫无联系的字母,完全没有结合音标来记忆,就显得尤为吃力。

2.阅读理解能力差

小学英语只注重听说训练,对于阅读理解没有系统地训练过,所以一下子从对句子的理解过渡到对语篇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点困难。

3.能力发展不平衡

小学的英语教材中其实很多语法知识都已经出现了,但是学生的语法基础两极分化严重,有的掌握得好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起语法就很轻松,也有的学生掌握得很差,自然在初中学起语法困难重重。

从小学进入初中,环境变了,学习内容变了,学习方法也变了,再加上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细致耐心地做好引导工作,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英语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因此,做好小升初的英语衔接工作尤为重要。如何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过渡就成为所有教师、学生和家长亟须解决的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做好小升初的英语衔接工作呢?

一、加强词汇教学

众所周知,要学好英语,词汇是关键。掌握大量的词汇有助于学生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水平,词汇量越大,学习的效果肯定会越好。然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觉得记单词很困难,背完了过一会就忘了,或者即使当时勉强记住了,过了一段时间又忘记了。绝大多数学生背单词就像是在背一连串的电话号码,低效且枯燥乏味。要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就必须结合音标背单词。由于班级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有的学过音标,有的没有学过音标,即使学过音标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进入初中后,首先要花一段时间进行音标教学,让学生反复练习结合音标拼读单词。然后可以把音标知识穿插到每个单元逐一讲解。比如,七年级英语每个单元的Study Skills中都有音标,所以可以利用每个单元的复习对音标加以巩固。最后在学期结束前再加以归类复习,加深对音标的印象,促使学生掌握音标。当然,有的学生由于思维定式,一直习惯于电话号码式的背诵,教师就要督促他们改掉之前错误的背诵方式,鼓励其利用音标来拼写单词。

二、重视听说教学

初中英语的语音和听力教学主要侧重于音素和读音规则,只有掌握好发音和读音规则,才能为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营造英语环境至关重要,所以坚持以英语组织教学是树立师生听力自信的基础。如果教师每堂课都以英语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听说活动,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听说机会,那么学生的听说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其次,教师应好好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所有有声资源。在Comic Strip和Reading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观看视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听力水平。在Integrated Skills的教学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材料辅以不同的听力技巧的点拨与培养。再次,必须讲解听力训练。目前的《同步听力训练》是很好的听力训练资料,要好好加以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时间比较紧,无法进行听力训练,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听完后教师再进行批改评分,集中归纳讲解。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行听力训练,如听英语歌曲,观看原版电影片段,收听英语广播等,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听说氛围。

从初一开始,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李阳的“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是很好的“说”的标准。初一时教师应多给学生读的机会,无论是跟教师读,还是跟录音读,都可以。课上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复述课文、朗读背诵教材、互编对话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课外可以通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课本剧表演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三、强化阅读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以听说为主,接触的阅读材料比较少。而初高中阶段,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能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中考和高考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不少学生出了考场就抱怨英语太难了,有好多题来不及做,其实就是阅读理解难,一旦阅读理解难度提高了,时间上就来不及了。因此,在初中阶段就应该注重阅读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在高中继续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要好好利用教材中的Reading部分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我们目前使用的牛津版教材初中英语7A的课文相对比较简单,高年级几本教材中的课文篇幅增加了很多,阅读量明显加大,课文的信息量也随着话题内容的多样化而不断扩大。教师可以紧密联系教材,在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方式,如快速阅读、细读、归纳文章大意、复述课文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理解的能力。一是要杜绝口读、指读、唇读、不断回复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效果。二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研究表明,阅读速度快的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优于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初中生的阅读速度普遍较慢,因此建议教师在课上进行限时阅读。三是要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猜测词义,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想着查字典,以初中生的词汇量,阅读中遇到生词是难免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外阅读。阅读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内,那么学生的阅读实践就太有限了,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保证英语阅读量。文章读多了,词汇量就越来越大,阅读速度就越快,理解能力就越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在课外阅读时,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者选择与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和《美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阅读,并加以辅导,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抓好写作教学

英语写作,即书面表达,一直是中考和高考的重头戏,它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首先,教师应利用好每个单元的Task的教学,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绝对不能把Task上成阅读课或是语法课。写作课的课堂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构思练笔,通过小组合作外加教师指导,学生之间互评,教师再当场批改学生范文,呈现学生的优秀习作。此外,针对平时练习中或是考试中出现的写作任务,教师有必要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讲解,重点讲解书面表达的技巧和典型性错误。教师须引导学生养成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好习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语学习也是如此,读得多了,语感强了,自然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要坚持不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耐心,勤于练笔,肯定能有所提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升初】相关文章:

[小升初征文]我和小升初的故事07-13

小升初政策07-03

小升初课本06-23

简历小升初08-06

南宁小升初08-26

小升初写景作文05-17

贵阳小升初作文05-29

南京小升初攻略05-30

课外阅读小升初06-17

小升初成语专项06-20

上一篇:后WTO时代下一篇: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