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管理

2024-05-30

环境保护与管理(精选12篇)

环境保护与管理 第1篇

现阶段,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环保档案作为环保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环保档案的作用, 除了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之外, 还要不断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鉴于此, 本文就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与利用进行浅谈。

一、提高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水平, 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提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

对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是否到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尤其是主管领导的认识。为此, 必须不断提高部门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为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一方面要积极投入相应的经费, 配置现代化的管理设备, 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 使他们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 持续不断地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这有助于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档案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这一目标的实现, 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为此, 应当进一步加快标准以及规范的制定, 并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中国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规范》为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标准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各单位应以此为依据, 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 以此来强化对档案资料的管理, 这样不但有助于档案管理顺利进行, 而且还能有效提高管理成效。

3. 完善硬件设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电子类档案日益增多, 这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应当对档案管理方面的硬件设施加以完善。除了要不断加大相关方面的经费投入之外, 还应当选用较好的档案管理系统。由于市面上的档案管理软件较多, 在具体选用上, 应当结合实际需求, 选取质优价廉的软件, 这样不但能够节省资金, 而且还能有效提高使用效率, 有利于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推动环保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可建立如下系统:其一, 计算机检索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不但能够方便档案使用者快速查找所需的资料, 而且还能在调整档案时进行检索, 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其二, 计算机编目系统。该系统可以将各种类型的环保档案资料以一定的格式存在计算机中, 并编成目录和索引, 便于一次输入;其三, 借阅管理系统。其具有快速查找、记录、注销数据等功能, 档案管理人员借助该系统能够快速找到借阅者所需的档案资料。

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目前, 在各个领域当中, 高素质、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都过于匮乏, 环保档案管理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档案管理日趋现代化的今天, 更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为此, 必须不断加大对环保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 要让档案管理人员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 如环保科技知识、科技档案管理知识等等, 这有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要熟悉与环保档案管理方面相关知识, 以满足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趋势的发展要求;再次, 应掌握各类先进的技术, 如计算机、网络等等, 并了解相关设备的操作和使用, 这有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提升环境保护档案利用效率的方法

1. 推行环保档案有偿服务

环境保护档案属于一种可利用性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 它是环保活动的历史记录, 也可将之视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为了使环保档案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应当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这对档案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合理的收费不但能够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 而且还能缓解部门经费紧张的问题。

2. 对环保档案进行再处理

环保档案的再处理也可称之为二次开发, 这是提高档案利用效率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 对环保档案信息进行开发, 并借助网络加快档案信息的传递速度, 以此来实现环保档案的可共享性。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中, 要以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 并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档案交流活动, 同时建议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建立档案检索中心, 以便实现档案信息共享。当完成档案的二次开发后, 可对一些重要的信息进行浓缩加工, 即将部分能够说明问题的环保档案挑选出来, 并将其中重要的内容提取出来, 形成编述成果, 这样可以将环保档案的价值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其作用也能够获得最大程度地发挥。

3. 有效利用环境监测档案

所谓的环境监测档案具体是指在环保监测活动中形成的图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这些档案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想要使此类档案的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一方面通过对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评估, 能够为编制环保规划、环境治理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对环境监测档案进行合理利用, 还能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并使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了解、掌握本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 从而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结论:

总而言之, 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 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随之凸显。环保档案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价值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为了充分发挥出环保的档案价值优势, 除了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之外, 还用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此外, 各有关部门也应当对环保档案予以足够的重视, 通过对各类资料的有效利用, 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品才.环保档案特点及其对环保档案管理的影响分析[J].机电兵船档案.2011 (2) .

[2]徐敏.电子环境下环保档案数据管理业务流程重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 (2) .

略论乡镇环境保护与管理 第2篇

略论乡镇环境保护与管理

摘要:当代中国乡镇业尤其是企业发展迅速,环境既是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前提,又是保护乡镇居民健康、满足乡镇居民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乡镇环境保护与管理刻不容缓.作 者:黄秀 冯小娜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南县环境保护局,河南,汝南,463300期 刊: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Journal: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6)分类号:X2关键词:乡镇环境 环境保妒 环境管理

政策与行政管理行政环境 第3篇

——题记

国家政策对于每一个地方而言都是一样的,只是执行的力度不一。创业者需要衡量的是你所中意地方的不同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外贸等政策。

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效率,创业者也应该把行政管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创业考察因素。

案例1:企业离不开政策扶持的大环境

案例说明

温州科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是中国温州第一家留学生企业,公司主要致力于通信网络测试系统的研发和销售。目前,科赛技术已通过“双软认证”,主要产品 “Connsis-DTS xDSL自动测试系统” 已获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立项。

案例分析

2001年9月13日,4位年轻创业者在温州向位于开发区内的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介绍他们的“X—DSL自动测试系统”项目。当天下午,他们就在工商部门办理了公司名称预登记手续,成为创业园首家入驻的留学生创业企业。

科赛公司的成长得到了温州市、开发区、创业园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除了给予200平方米的免费创业用房外,创业园孵化器专项资金无偿资助科赛公司50万元,用于“X-DSL自动测试系统”项目的后期研发。

案例启示

政策法规环境,主要是指与创业者创业及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规定与制度安排,包括对创业者及其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法规制度两个方面。政府的创业政策是指激励创业的政策,包括对创业活动和成长企业的规定、就业的规定、环境和安全的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税收的规定等。各地政府所支持的行业都会根据地方情况有所侧重,或者会对某些行业实施优惠政策。

政府的支持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水平、税收和租金的水平、创业扶持措施限制大企业的垄断,以及对行业准入、市场准入的管理等。

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简称“十八条”)、《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决定》、《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等。

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类优惠政策,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创业事业的发展。

为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规定进一步放宽了对民营经济实体经营范围的限制:申办私营企业,股东为自然人的,不再要求提交暂住证,申办个体工商户,不再因户籍原因核发临时营业执照,一律核发正式营业执照;允许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分期缴付;进一步放宽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名称登记......

案例2:行政管理环境包含着效率与公平

案例说明

天津市普辰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是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自1988年成立以来,公司承接了一系列大、中型自动化成套项目的设计、制造、维修、服务工作,已成为自动化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并逐渐在计算机、电子、机械、销售等领域中展露拳脚。

案例分析

张敬民刚开始创业时,公司入孵在天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毕业后在高新区政策区的科研基地购买了几千平方米厂房,开始进入了发展轨道。1998年又在华苑产业区购地建厂,结束了普辰公司四处漂泊的历史,步入了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民营企业的成长比较艰难,受环境左右的因素似乎更大一些,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天津高新区经过多年艰苦创业所营造出的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政府机构的高效率办事方式,使企业可以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的业务。张敬民认为创业的外在行政管理环境不仅包括政府机关的廉洁高效,也蕴含着行政管理之下的公平与公正,这些也是必须深入考察分析的环节。

案例启示

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效率,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为创业企业减轻负担,还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益的政策指导。创业者在选择创业的过程中都应把行政管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创业考察因素。

浅谈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第4篇

(一) 加强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

做好建设项目审批业务、骏工验收、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危险废物管理规范化、日常执法情况、防范环境风险事故措施和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清洁生产执行情况等资料的收集, 做到内容齐全、完善、准确、系统。

(二) 推行“一企一档”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制度

实行“一企一档”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制度, 对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检查、监督、治理, 摸清企业环境保护动态。自企业建设项目启动开始需要完整的收集企业的各次环评资料、验收资料、企业厂区平面图 (含原辅材料仓库、成品仓库、危险化学品仓库、危险废弃物仓库等) 、生产车间工艺平面图、生产流程图、企业内部供水管网图、雨水管网图、生活污水管网图、生产污水收集管网图、废水排放口位置图、废气排放口位置图等, 各类废水 (生活污水、雨水、处理达标后废水) 厂界位置图等。环保主管部门作为监管的主体, 及时补充对企业环境保护日常监管中形成的监察记录、监测资料和行政许可、及企业违规的处罚记录等方面的资料, 准确反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状态。并且要及时的更新与补充档案的内容, 确保档案能够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三) 完善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体系

环保电子档案按类别、保管期限、年度、密级等因素进行分类。根据《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的体系结构并结合环境保护档案的实际特点设置了九个基本类目, 其序列是:SA1环境管理、SA2环境监测、SA3环境污染及其防治、SA4自然保护、SA5环境科学研究、SA6环境工程及基本建设、SA7设备及仪器、SA8环境标准及计量、SA9其它, 对不同的档案内容, 按序列进行细化。利用计算机数据档案管理系统对各类档案进行整合, 使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明确档案人员岗位责任, 规范归档方式, 加强档案设备的管理、档案库房的清理和安全保护。健全档案借阅、查阅、保管制度, 确保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

(四) 完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中也需要更多的电子档案, 因此要加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对于档案管理中所需的硬件设施要加大经费的投入, 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建立档案管理网络系统, 提高档案检索查找速度, 利用管理系统的记录和注销等功能, 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减少盲目性, 增加科学性。利用扫描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 保存至移动硬盘, 建立数字档案库。

二、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档案利用效率

结合“十二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求, 移动执法终端逐步应用于环境监察、环境执法工作, 环境保护档案发展数据库、无纸档案、电子文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是必然趋势。加强对纸质档案进行高效率地整序工作, 有效使用移动执法终端, 将大大降低环境执法成本, 提高环境执法效率。

(一)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档案利用效率, 关键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规范档案整理的能力, 还应具备计算机、环保专业及所管理企业类别的专业技能等综合方面的知识。严格按照《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 紧紧结合本辖区的环保工作需要及移动执法终端的特点, 完善基础档案数字库的建立, 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二) 提高环境执法人员应用档案数据库的能力

熟悉移动执法终端的使用流程, 熟练掌握检索工具, 如文号索引、文件目录搜查等, 为快速、准确查找档案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严格按照环境执法的程序, 对现场调查取证的相关数据、资料、录音录像、相片和图表等进行的记录, 形成现场执法档案, 上传至移动执法终端, 有利于上级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相关情况。

(三) 定期做好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数据库的更新

对环保档案信息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类, 对档案中的较为重要的信息进行压缩加工和整理, 增强环保工作的适用性。对监管企业日常执法情况、投诉举报与来信来访记录、立案查处、行政处罚文书等进行及时更新, 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对超出保存期限的档案进行注销和销毁, 节约储存空间。

(四) 完善移动执法终端的网络使用条件, 加强移动执法终端的服务升级

移动执法系统融合无线通讯、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前沿技术, 实现跨业务数据库、跨地理阻隔的现代化移动执法。移动执法系统具备调查取证、笔录制作、档案查询、信息传输、定位导航、数据同步等功能的基础上, 应加快开发在线监控设备的排污企业的排污申报核定, 现场处罚电子支付等功能, 并与相关的业务进行深度融合, 体现环保执法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三、结束语

企业环境保护档案是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时, 履行环境保护职责义务中形成的记录与跟踪, 是企业开展环保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和评价依据。完善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管理, 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档案利用效率, 有利于环保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改善环境区域质量, 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怡芳.浅谈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档案与建设, 2012.

[2]范涛, 徐伟.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4.

[3]李文华.浅谈环保档案的利用效益[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4]陆天静.环保移动执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探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5]朱雁丽.浅议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科技展望, 2015.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5篇

1、文明施工目标及体系与环境保护施工目标

1.1文明施工目标:杜绝淤泥、污水、噪声等环境污染,创省级文明施工样板工地。

1.2文明施工保证体系

现场设置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分三级管理,做到层层把关、层层落实。具体管理,保证体系详见下表“文明施工保证体系框图”。

1.3环境保护施工目标:杜绝淤泥、污水、噪声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尽最大限度的减少由施工给周边居民正常工作和休息所带来的影响。

2、文明及环境保护组织机构

文明及环境保护组织机构:本工程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由公司相关部门人员、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分别组成的“创文明施工样板工地领导小组”和“环境保护施工领导小组”。

3、文明施工制度

3.1根据市建设工地文明施工标准的要求,协同工程所在地的监管等部门共同努力,搞好创样板工地工作。

3.2项目经理部制定施工现场场地管理、施工秩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工地卫生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成品保护管理的实施细则,并把制度挂墙上,明确责任人,认真落实。

3.3落实人头责任制,定期考核,内部以周为一个考核期,不合格项若在下次检查中仍未整改,加倍扣分并体现经济惩罚。

3.4奖惩制度,对文明施工中工作表现出色的个人予以表彰并经济奖励,不断提高和完善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4、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4.1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文明施工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公司企业形象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均严格遵守施工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经常组织检查,列入考核内容。根据现场实际,文明施工具体措施如下:

4.1.1为便于现场管理,计划采取分段流水施工,完成一段清理一段,保证现场整洁。

4.1.2工地两头设文明施工标语,设施工标牌,现场管理人员实行挂牌持证制度,配戴统一制作的胸卡,坚守岗位。

4.1.3现场布置要井然有序,机械设备、材料堆放应整齐有序,保持现场清洁,不乱堆放任何材料和杂物。严禁施工现场出现脏乱差现象。

4.1.4设立围档,把施工区与市民活动区分开,保证市民通行。

4.1.5改变施工方法,避免扬尘、噪声和污水产生。

4.1.6加强对职工教育,保证职工不随地大小便,做文明职工。

4.1.7施工余土和废弃物及时清运出场,不用材料及时清退仓库。

4.1.8外进土方装土不超载,防止运输线路污染,影响城市卫生。土方倾倒必须事先找好地点,不在市区内乱倒乱卸。

4.2地上设施、地下管线、构筑物、文物设施保护措施

4.2.1地上设施、地下管线、构筑物保护措施

(1)如遇施工现场挖槽挖到电杆处,为防止损坏电杆的安全。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通知建设单位或有关部门,待做出处理再进行施工。

(2)开工前对地下管线、构筑物进行全面现场调查,标注在图纸上。如果根据勘察结果,认为施工部位存在地下管线,应采取人工开挖或其它适当的方法,进一步探明管线的类型,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咨询和查询,并努力寻找管线的所有者。

(3)施工中要在有管线但不影响施工的管线上设置明显的标志,以免施工时机械无意之间造成破坏,对于已探明的地下管线,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以防止施工对管线的损害,保护方案应事先取得管线所属部门的同意并得到监理工程师的批准。

5、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施工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公司企业形象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均严格遵守施工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经常组织检查,列入考核内容。根据现场实际分析,环境保护施工具体措施如下:

5.1环境保护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强化环境管理意识,做到谁污染谁治理,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2工地两头设环境保护施工标语,设施工标牌。

5.3环保施工,减少污染。

在施工现场,主要的污染源包括噪声、扬尘、污水。从保护环境、不影响他人正常工作和休息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尽量减少这些污染的产生。

5.3.1对于清扫扬尘的控制,可以在现场采用设置围挡,覆盖易生尘埃物料;洒水降尘,垃圾封闭。

5.3.2生活污水如工地厕所的污水应配置三级无害化化粪池,驳接市政污水处理设施。

5.4对施工现场附近及生活区的绿化必须爱护,不能损坏绿化树木及草坪,如因工程需要可以对绿化进行移植,对于损坏的绿化则应在竣工后进行补种。

5.5施工临时建筑和维护应园林化风景化,竣工后应及时撤除并恢复原貌。

6、防止扰民措施

为了减少噪音和防止扰民,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拟采用如下措施来防止扰民。

6.1防噪音技术措施

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改变传统落后的施工方法,减少平常施工过程中由于振捣和机械产生的噪音。

采取隔音、消音措施,减少机械噪音污染。在控制施工噪音方面,除了从机具上考虑外,还应使用隔声屏障等,确保外界噪声等效声级达到环保相关要求;所有施工机械、车辆必须定期保养维修,并于闲置时关机以免发出噪声。

6.2组织管理措施

6.2.1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静音施工领导小组,以预防为主,全面综合治理。

6.2.2建立定期调查制度,施工过程中与周围居民密切配合,通过群众反馈的信息进行专项治理。

环境保护与管理 第6篇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全面铺开,环境保护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将环境保护事业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环境保护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是环保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资源分配的有机结合。所谓的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就是将环保设施委托给专业的环保企业负责运营,为污染环境者提供有偿服务。这一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广泛采用,在我国则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引导。

一、環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行政管理作用正在逐步弱化,经济手段已经成为最有效的调控方式。环保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是合理利用污染企业追求最大利益的本质,引导其通过效益分析,自觉采取环保措施来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手段。而且其市场运作的模式比政府指令更容易获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同。在世界各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中,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是条最普遍和重要的原则,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也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人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

二、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现实困难

1.企业对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认识不足。虽然政府大力宣传与推广,但目前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企业并不是很多,已经开展市场化运营的公司其业务发展比较缓慢,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立法不够完备。根本原因则是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仍在探索与发展过程中。

2.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存在一定的风险。环保设施的市场化运营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运营企业对环保设施的使用、质量及成本等缺乏成熟的认定体系,它们的经营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运营企业往往希望获得较大的经费投入与盈利,而这又与委托企业降低成本的市场本质存在冲突。

3.运营公司与委托方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委托方的生产并不受环保运营公司的控制,而这种生产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增加环保运营公司的成本,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运营公司与委托方总会有一些经济纠纷。

三、推进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建议

1.政府要加大推广力度,给与政策支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工作,要给与相关的经济扶持和政策倾斜,比如可以给运营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并在项目审批等环节给与适当的简化。同时积极搭建平台,争取建立一批有实力的专业化运营企业,引导环保市场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

2.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认清发展形势。现代企业要发展,环境保护工作是前提条件。企业特别是污染企业要认识到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工作的必要性,要自觉的配合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企业自身则集中精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3.社会要形成宣传氛围,促进工作发展。要积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环保设施市场化的重要性,特别要重点推出一批成功的运营企业,形成榜样作用和品牌效应,让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保设施运营市场,让更多的企业接收运营企业专业的服务。

4.要积极制定和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的环境立法工作进展很快,但在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方面的内容还很欠缺,要加快制定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收费和监督等一整套法律法规,使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工作有法可依,进而减少纠纷,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四、政府要加大对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管理

政府管理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中政府管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政府既要引导运营企业健康发展,又要防止垄断性经营行为的产生。要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实现运营企业所有制多样化。并且着重扶持新型的民营企业,从而保证生产效率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2.加大对运营价格的监控。运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性又决定了制定合理运营价格的重要。价格过高则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价格过低则影响企业生存,无法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政府要在运营价格的制定上加强监管,既让运营企业能和谐发展,又让社会大众能接收。要避免“高收费、低服务”和“低收费、低服务”的现象,努力实现“较低收费、较高服务”。

3.重视对运营企业服务质量的管理。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是衡量市场化运营效果的核心指标,政府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通过公开企业运营信息,建立消费者监督机制等手段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业内涵在不断延伸,相信在“十二五”期间这一新兴产业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壮大。

参考文献:

[1]王立红,刘柏静. 我国环保产业的战略选择[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7(06).

[2]季绍武,徐长城. 政府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01).

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第7篇

(一) 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好的环境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 好的环境才是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质量和效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真正将环境保护做好, 淘汰资源消耗大、污染产出多的设备或者生产线, 将节能环保的标准抬高,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新的节能产业, 才能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升级,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部门的责任并不明确, 遇到问题便只会推脱, 没有真正实现环保的引导作用, 由此看来, 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二) 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一直在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的新中国。如今在我国解决环境问题还任重道远的时期, 必须坚持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不仅要发展经济, 更要发展生态经济, 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发展当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节约资源, 营造绿色产业格局。所以说, 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实现这一前提的强大动力。当下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够, 这导致生态文明建设总是存在漏洞, 不法企业便借此机会钻空子, 难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力量。

(三) 有利于加快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所具有的特征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 这不仅是我国发展的要求, 也是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更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唯一选择。我国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做出了具体要求, 为了实现低碳的目标, 就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开发污染少的新能源, 逐步达到低排放的要求。这就在客观上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符合我国的碳排放量现状, 严格规定生活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使整个社会共同实现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四) 有利于解决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

绿色的生态环境带给人们良好的生存环境, 环境污染, 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体制下, 相关政府部门的环境执法力度不足, 造成执法力量分散, 难以把监管做到位, 导致环境问题突出, 已经到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地步。比如近年来出现的雾霾现象, 其爆发原因之一便是环境保护管理不到位, 在处理环境问题当中, 存在监管措施打折扣的现象。面对如今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环境问题, 有关部门应该及时作出反思, 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还群众一片蓝天。

二、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 统一监管污染物排放

环境污染是环境保护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污染无法控制, 那环境质量也就无法得到提高。因此, 在解决污染物排放方面,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应作出统一部署, 统一监管。对农业、工业、交通等重点污染源, 以及土壤、大气、地下和地表水以及海洋等纳污介质做出统一的监管, 严格按照环境法规的要求, 进行综合处理, 遇到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单位, 应保持理性判断, 进行合理的处置。

(二) 分工明确, 责任落实

贯彻执行国家、地方、单位层层负责管理的制度, 凝聚起各层的监管力量, 进行高效公正的监管和执法。加强国家和下面各级省市的监管力度, 对于监管不到位的行为, 应落实到相应负责人, 并及时给予纠正。只有分工明确, 将责任明确落实, 才能有效减少包庇等不正规行为, 才能为降低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 进一步实行信息透明化以及健全举报制度

正所谓环境保护, 人人有责。只有使每个人都意识到环境保护与自己有着密切的联系, 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 将环保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事。因此, 在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中, 要进一步实行信息透明化和健全举报制度。通过信息透明化的方式, 便于公民进行监督, 既是一种对公民负责的行为, 更是对政府和企业的一种督促。健全举报制度, 有利于充分发挥公民的监督权, 使公民意识到环境保护也是自己的事情, 环境保护也应从自我做起。这样便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环保的风气, 大大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发展。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问题的突显, 及时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相信随着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我国的环保事业将得到大跨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中, 石磊.新形势下改革和加强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思考环境[J].污染与防治, 2009 (12) .

环境保护与管理 第8篇

1 我省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环保系统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暂行)》文件要求,为了解我省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实际需求,摸清我省环境信息化水平,省环境信息中心自2009年开始,就每年组织一次对省市县三级的环境信息化现状调研,通过几年的积累,基本掌握了我省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现状,并得出如下结论:

1.1 环境信息化发展水平呈现南强北弱的局势,核心业务系统多头建设情况严重

我省环境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联系,苏南经济较发达地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起步较早,管理体制和人员配置相对健全,环境核心业务系统功能相对完善,信息服务能力水平较高。反观苏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大部分地区受经济成本的制约对开展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足,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环境信息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成果总体巩固不够,机构、人员队伍不稳定,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和服务能力较弱,信息化水平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省、市、县三级独立开发本级业务系统,对各自系统分散管理,并没有从全局进行考虑、形成合力,致使业务系统散乱、上下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对于同一类系统,存在多级投入、重复建设的情况。基层的业务工作人员为满足上级的业务需求往往要使用三、四套同类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填报,大大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还导致环保系统内部数出多门、数据不规范、不科学,对环境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

1.2 环境信息化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体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我省环境信息队伍非常薄弱,信息化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目前省市两级环保部门专职信息工作人员不到50人,很多本应专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被其他业务口子借调,导致在编人数众多,实际工作人数严重不足的现象。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省级环境信息中心人员数量应不少于40人,而我省环境信息中心实际在岗人员不足10人,地市级实际在岗人员则更少。随着环境信息化需求的快速发展,环境信息工作压力逐渐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已不能适应我省环境信息工作需要。

由于体制建设的缺失,造成了各地区业务系统长期“重建设,轻运维,轻安全”的现象,大多数信息系统一次性投入建成后,系统的使用管理职责不清,没有专门的管理运维队伍,也缺乏相应的运维制度,造成系统运行保障和更新换代困难,难以持续发挥应有的效用,环境管理能力和决策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2 我省在推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提升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水平工作中的探索

为解决环境保护部门“多驾马车拉信息数据”的难题[1],解决好信息共享、平台共用,确保环境保护数据的准确性,我省从09年起就逐步加大了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力度,将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分解为以下三步:

2.1 科学谋划,做好环境信息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先行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环境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以及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承担的重要支撑作用,研究制定一个高水平的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事关环境保护工作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我省以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指导,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对环境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梳理,编制了江苏省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环境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确保信息化规划与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之间,上下级规划之间都能够有机衔接一致。同时,利用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契机,重新定位全省的信息能力建设发展方向,着重抓好全省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加强各级信息化工作的人员配备,做好环境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对业务内容趋同的信息系统归口统建,有效地解决环境信息系统多头建设、无序管理、多系统之间无法衔接的问题。

2.2 优势共享,抓好环境数据服务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的建设

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础就是贯穿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业务数据,许多环境管理工作直接受制于环境信息源,但实际业务工作中却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用一句形象的顺口溜可以形容“上面千条线、线线连到县、表格五花脸、数据在其间、条线统数据、从来不见面”,为什么这些数据不能见面?因为各部门业务工作的目的、统计口径不同,基层工作人员的上报过程中的数据偏差等,都有造成一源多数的可能性。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数据进行有效管理,解决“一数多源、多源并用”的实际问题,使全省环保业务信息转变为“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实现环境数据的集中和共享,成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核心要求。基于这一要求,我省认清形势,着力抓好“两个中心”的建设,加强业务数据源头的梳理,对全省重点污染企业建立一厂一档,追踪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运用环境监测、监察、自动监控等多种手段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应用服务中心向各类业务子系统进行推送,有效的为环境管理和决策工作提供数据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环保多套业务数据并存的问题。

2.3 探索创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带动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能力的提升

通过数据和应用服务中心为抓手,将环境管理的核心———数据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后,如何让管理和决策者理得清、说得明当前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有效避免存在的环境风险问题、提高管理和执法效能,是我们信息化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省积极探索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最新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利用GIS技术让多种环境质量数据在一张图上展示;利用模型技术模拟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利用自动监控设施对河流、湖泊、排污口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利用舆情监控,及时发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热点信息,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调整业务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未来,我省还将利用物联网、传感器以及卫星遥感影像分析等先进技术,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信息服务保障。

现在,我省环境信息化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自动化监控与预警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环境信息业务协同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智慧环保”的先进理念,环境信息化发展由此迈上崭新台阶,成为环保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摘要:随着我省社会、经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 环境问题已经逐步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环境监管能力, 提升我省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水平, 实现环保业务部门管理决策的透明、高效, 变的尤为重要。本文在论述了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基础之上, 对我省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 以自身的探索对环境管理与决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环境信息化,环境管理,环境决策

参考文献

[1]汪彬彬.信息共享——提升环境保护的统筹力.《中国环境管理》.2011年第3期.

[2]牛雪莹.浅析环境信息化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第2期.

环境保护与管理 第9篇

煤矿的开采活动不仅产生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常规污染物,更为严重的是煤矿开采对当地的土地、景观、农林植被等生态方面的破坏,短时期内不易恢复。虽然煤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已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恢复措施,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必须创新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机制,以切实加强煤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 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不佳的原因

1.1 政出多门、监管不力

当前,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统管部门是指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管部门是指依法分管某一类污染源防治或者某一类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部门[1]。而实际上我国有关环境管理体制的规定显得十分零散,不同的法律文件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机构重复、职权交叉重叠甚至不同立法规定互相矛盾[2]。同样,就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来说,所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也较多,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农林行政主管部门等。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就会造成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协作不力,没有切实有效的责任主体,各管一方面,效果不理想,存在着执法无力,监管无为的现象。

1.2 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体系

虽然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各政府职能部门均设置有相应的监督执法机构,但是单单靠政府职能部门往往是不够的。因为政府职能部门不可能全天候、全方位地履行环境监管的职责。因此要动员一切与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相关者来参与其中,构造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

1.3 缺乏可操作性的矿山环境配套法规

我国现行的环保法规中不少条款都只是原则性的表述,规定过于笼统模糊,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与明确的执行标准,使实际工作中的环境执法缺乏可操作性,给环保部门的执法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目前环保法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立法上存在空白;二是环保法规过于抽象,操作性不强;三是法规之间相互冲突,不够协调[3]。

1.4 公众参与的力量不强

目前我国已有关于公众参与环境的原则性规定,但是从总体上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参与的途径不多,方式也比较单一[4]。虽然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越来越受重视,但实际上公众在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中是处于弱势群体的。主要表现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决策阶段虽然也开展了公众参与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对建设项目的信息不够了解,建设项目业主、当地政府的目的和干预等导致公众参与的效果极不理想。同样,在环境保护的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力量也显得不够强势,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2 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机制创新思路

2.1 政府职能部门的机制创新

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机制创新的思路是针对各个煤矿区的不同情况,探索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紧密协作的机制、轮值负责的机制以及成立区域联合环境保护执行机构的机制。

2.1.1 多部门紧密协作的机制

当前的环境管理体制决定了煤矿区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能的重叠、相互之间的协作不紧密等问题,导致了环境保护的效果不佳。多部门紧密协作机制的思路就是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煤矿区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要实现紧密的协作必须建立在权责划分明确、管理服务标准化、业务流程合理的基础上。为此,必须对现有各职能部门的权责按照“优势集中、管理幅度适宜、管理边界清晰、权责一致”的原则进行再划分,然后通过优化、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实行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多个职能部门的紧密协作,从而确保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效果。

2.1.2 轮值负责的机制

轮值负责的机制是在分析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与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相关的主要的政府职能部门,并作为入选轮值的成员。在统筹划分轮值年限、轮值职责的基础上,各轮值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签订相应的框架协议,然后按照约定的职责、目标对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管理并接受相应的考核。该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发挥各相关的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弥补当前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各个不同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争着管,对自己不利的方面都不管的局面,实现统一有序的管理。参与轮值的各政府职能部门除了履行原有业务的管理职责外,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必须更加重视,扬长避短,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方能适应这一新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2.1.3 成立区域联合执行机构

成立区域联合执行机构主要是针对某一煤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而在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下,各个职能部门不愿或者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对其进行恢复治理时采取的环境管理模式。该机制就是成立独立于各个现有的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的机构,配备符合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各方面的人员,从而集中力量对该地区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区域联合执行机构可以对该煤矿区生态环境涉及的诸多方面问题进行集中的处理,不仅可以对常规的污染物进行处理,而且对生态问题也都能进行长期的监督和治理恢复工作。

2.2 公众参与的机制创新思路

当前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机制创新要从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拓宽公众的参与途径、提高公众在参与环境管理中的话语权、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与公众的权力协调机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增强煤矿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必须多方位进行宣传。包括选择受影响公众的现身说法、专家公众的宣传、政府职能部门的宣传以及政府的宣传。其次,要拓宽公众参与的范围,不仅包括环境保护决策阶段的公众参与,更要重视环境保护治理阶段的公众参与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的公众参与等。然后,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话语权。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公众参与的代表要具有针对性,即所参与的公众要真正的代表受生态环境影响或损害的公众的利益,而不是弄虚作假;二是公众对某些环境污染或违法案件具有一定制止的权力,而不仅仅依赖于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三是环境保护的决策阶段公众方面所占的权重比例要大。此外,还必须建立环保政府职能部门与公众参与的权力协调机制,以防止政府职能部门和公众权力的滥用等。

2.3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的创新思路

针对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现状,必须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全社会的监督管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实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主体包括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公众、企业、非政府环保组织以及第三方等。

2.3.1 政府职能部门的环境监管

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任务包括如下:一是制定监督规划;二是履行法律所赋予的环境监管职责,包括对环境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随机监督管理;三是指导和协调其它各类监管主体的环境保护监督职能。

2.3.2 公众的环境监管

公众参与环境监管的方式主要有环境保护规划阶段对环保措施可行性进行表决、日常的监督管理、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监督管理等。因为公众的力量不能直接促使他们的监督发生效力,他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结合自身的环境利益将所获取的环境信息及时地反馈给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以便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及时、严厉地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罚。

2.3.3 企业的自我监管

从根本上说,环境保护的源头在于企业,为此企业自我监管机制十分必要。企业的环境自我监管机制,主要是调动相关的煤矿企业,在引入环境自愿协议机制的基础上,让企业自身愿意参与环境的保护机制,从而实现企业的自我环境监督[5]。

2.3.4 非政府组织的监管

非政府组织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是指政府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之外的社团组织如环境保护协会等一些社团组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这些社团组织由一些对环境保护具有清晰认识,愿意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人士组成。

2.3.5 第三方的监管

第三方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指的是,在建设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中业主引入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第三方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主要存在于目前的工程环境监理、水土保持监理、某一污染因素达标的委托运营等方面。业主引入第三方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的基本内容是企业的环境状况符合法定要求时,企业按照预先所签订协议的要求支付第三方机构相应的服务费用,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时,第三方机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第三方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作用。

2.4 配套法规的机制创新思路

目前我国的环保领域尚存在着某些法律真空地带以及法律规定模糊和法规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这些问题给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工作的顺利推行。因此,要做好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职能的管理机制创新工作则必须使现有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配套。具体来说,配套的法规必须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与选择的创新模式相适应,如多部门紧密协作的机制、轮值负责的机制以及区域联合执行机构的模式不尽相同;二是法规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法规之间既不能冲突也不能留空白;四是法规的制定应具有开放性,广泛吸收各方面利益主体的意见。

3 结语

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机制创新研究包括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的机制创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机制创新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创新等。只有统筹协调做好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保护好煤矿区的生态环境。

摘要:分析了当前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了确保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机制创新的思路,具体包括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的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的机制创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等。

关键词: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洋,万玉秋,缪旭波等.关于我国环境保护垂直管理问题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1):201-204.

[2]许卫娟,张健美.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6)19-22.

[3]范小可.我国政府环境执法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1-51.

[4]张景书.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现状及探讨[J].环境,2009,Z1:5-6.

环境保护与管理 第10篇

近年来, 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 环境保护工作也倍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企业环境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的反馈, 是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企业环境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由四部分组成:

(1) 通过对分布在厂区的多个不同监测点, 每天多个时间段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后得到的数据;

(2) 通过对企业的各项环保设施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后得到的结果;

(3) 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排放进行监督检查后得到的结果;

(4) 通过对企业局部区域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后得到的数据。

企业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工作要求从事监测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将每天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必要地整理、汇总后形成日报表上报于上级部门, 并定期要对一段时期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形成月报表和年报表呈报主管部门, 为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

多年来, 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工作仍然处于手工阶段, 每天的环境监测数据都是由监理人员现场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填写到相应的监测报表当中, 再由监理人员进行汇总, 形成企业环境监理日报呈报于主管部门。在月末、年末, 监理人员还要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形成企业环境监理月报、年报呈报于主管部门。大量的且重复性极高的工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也容易造成数据出错、上报不及时、统计和分析不准确等错误, 给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研制和开发一套功能完备、性能优异的企业环境保护监测管理系统软件, 将每日的环境监测数据存储到系统中, 并由管理系统自动完成汇总、分析和统计, 将会大大提高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降低监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假如在现有企业的局域网络中应用环境保护监测管理系统, 那么就能够及时、准确的上报环境监测数据, 为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 系统功能结构

2.1 系统开发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 系统的安全性:用户的合法登录。

(2) 监测数据的录入和修改:由监测管理人员按规定时间段进行录入和修改, 当超过规定时间段后将不能再进行修改, 用这种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 监测数据的存储:监测数据按监测项目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 同一数据库中的监测数据按唯一性代码进行存储。

(4) 监测数据的汇总和统计:每日的监测数据在最后一次数据录入完毕后, 进行存储的同时, 系统将按监测项目代码顺序进行自动汇总, 并按监测点顺序代码进行自动统计, 最后将统计数据存储到相应的统计数据库中。月统计和年统计按用户指定时间进行统计。

(5) 日报表、月报表和年报表的生成及打印:日报表、月报表和年报表的格式由用户提供, 并设计成模板。各种报表内容包括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为统计数据, 由系统自动填写到报表中;另一部分为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的相应文字材料。报表生成后系统将其存储到相应的报表数据库中, 由用户指定按模板格式进行专项打印。

(6) 数据的查询:系统设置了两种查询方式:专项查询和条件查询,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查询。查询结果包括两种数据分别是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

2.2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为系统设计了五大功能模块, 其功能结构图 (如图1所示) :

(1) 系统管理子模块: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的权限, 为本系统的唯一超级用户。系统管理员具有新建、删除监理用户和初始化用户密码的权利, 也可登录系统并对系统进行必要的设置和维护, 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导入和导出等超级权限, 其登录密码为超级密码。监理用户为普通用户, 他们拥有录入、修改和浏览监测数据, 生成和打印各种报表、监理通报, 查询数据等使用权限。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安全性, 监测用户的使用权限受时间的限制。

(2) 数据管理子模块主要包括:监测点设置、监测数据录入、监测数据修改、生成日报、监测数据浏览等功能。除监测点设置功能外, 此子模块的使用对象主要针对监理人员。考虑到未来由可能增加新的监测点, 所以专门设计监测点设置功能, 此功能只能由系统管理员来完成相应的设置。假如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增加了新的监测点, 系统管理员可以先到〈系统管理〉子模块下的〈基础库维护〉功能中加入新监测点的名称, 再到〈监测点设置〉功能中进行设置。设置完毕以后, 数据录入、修改和浏览等功能界面中就会自动加入新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录入项。监测数据浏览功能中的数据包括监测数据和自动统计后的结果。生成日报功能中可以完成日报表的模拟显示和打印。

(3) 查询统计子模块主要包括:月末统计、年报统计、监测通报和数据查询等功能, 此功能面向系统中的全部用户。用户可通过月末统计、年报统计功能生成月报表和年报表, 以及报表的模拟显示和打印。监理通报功能主要是针对局部污染事故进行应急处理而设计的。数据查询功能设计了时间查询和条件查询。

(4) 数据打印子模块:本功能面向全部用户, 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专项报表的页面设置、模块显示和打印功能。

(5) 系统帮助子模块:本功能为所有用户的操作提供指导性帮助。通过阅读帮助文档, 用户可以快捷、准确地对本系统进行操作。

3. 代码与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代码设计

为了实现系统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为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设置了具有唯一性标识的代码, 保证用户通过管理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监测数据或统计数据所属的监测项目、监测点以及监测时间等特性。监测数据的编码由14位数字组成, 分为三个部分:

(1) 监测项目代码 (2位) :由管理系统自动生成, 保证监测项目代码的唯一性;

(2) 监测点代码 (2位) :由管理系统自动生成, 保证监测点名称代码的唯一性;

(3) 监测时间 (10位) , 由监测日期 (6位) 和监测时间 (4位) 构成。

例:监测数据代码02031009120840, 其中编码的第一、二位用来表示监测项目, 代表氯气监测项目;第三、四位用来表示监测点, 代表稀贵系统监测点;第五至第十位用来表示监测日期, 代表监测日期为2010年9月12日;最后四位表示监测时间, 代表监测时间为上午8点40分。

3.2 数据库设计

我们为系统设计了两大类数据库, 分别是系统生成数据库和系统辅助数据库。

系统生成数据库主要包括按年度生成的数据库, 是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的主要存储介质。每年监测管理工作将产生近十万监测数据, 为了提高管理系统的自动统计和查询速度, 我们为系统设计了创建新数据库的功能, 分别为每个监测项目创建数据库, 来存储每个监测项目全年的监测数据。

系统辅助数据库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数据库、系统监控数据库和基础资料数据库, 其目的主要是为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用户录入准确性。

4. 技术要点

自动统计是实现本系统全自动化操作和半自动化操作的核心目标, 也是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系统的自动统计功能包括日统计、月统计和年统计。为了实现自动统计功能, 我们结合了两种统计方法。

(1) 全自动统计方法:日统计采用了全自动统计方法。当监测人员将监测数据录入完毕并保存后, 系统按监测项目代码的顺序, 自动汇总并统计各监测点、不同监测时间的监测数据, 统计包括统计监测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超标值, 并将统计后的结果自动存储到各监测项目的统计数据库中。

(2) 半自动统计方法:月统计和年统计采用了半自动统计方法。监测人员进入月末统计 (或年报统计) 功能界面中, 输入统计时间段, 选择欲统计的监测项目名称后点击统计按钮, 系统根据用户指定, 对该监测项目按监测点的顺序分别进行统计, 并在界面上显示该监测项目各监测的统计结果。

5. 结束语

本系统设计完毕以后, 分别安装在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0和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的两台计算机上进行长达三个多月的测试运行。经过数据实例测试, 管理系统实现运行情况具有:界面美观, 操作简便, 统计准确, 查询方便等优点。软件整体设计达到了设计预期目标, 受到了监理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环保监理是一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的工作, 由于其自身的特性, 必须要求对现有落后的人式处理数据的方式进行改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结合环境监理工作的的特点, 开发一套适用于企业环境保护监测管理系统, 对监测数据进行存储、统计、查询、分析等处理, 不仅能够降低监测数据管理的工作量, 而且能够促进监理数据分析处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道路, 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监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梁静国.管理系统仿真[M].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3

[2]刘晓华.SQL Server数据应用开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3]贺涛.Borland C++ Builder网络编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幼, 甘志.C++ Builder高级应用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32-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工程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1]。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另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适应目前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当全面、新颖、科学、实用。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的实施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防治的对策与好的措施[2]。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环境规划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繁多[3]。面对文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把方法案例讲透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应当根据课程体系相关的开设情况与专业自身的特点补充或删减。“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中各自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应当结合“环境规划学”所涉及内容来讲授,比如,环境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承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在大气、水环境规划中,预测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的浓度预测重复,应当结合课程体系,原则上不讲,但是应当注意到,特别是大气预测模型,自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颁布后,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估算模式或进一步预测模式实现。但作为系统知识的学习,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中最基础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扩散模型应当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实现与 “环境质量评价”的互补。

另外,由于各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组建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讲课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在讲授时,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重点讲解,比如,农业院校应当注重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的讲解。

二、注重学生环境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应用数学的日渐完善和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应用,多种定量规划、优化法得以出现,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动态预测决策法、数学规划法、人工网络神经系统等,这些方法无不与数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他们科学地采集分析环境数据,揭示数据隐含的规律,进行预测、优化决策所必需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环保工作者环境数学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特别是环境规划中的预测、优化、决策部分,需要用到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应当利用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优勢,结合实例提高他们的环境数学分析能力,要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一些教材或专著介绍的技术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内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关求解的方法介绍,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对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缺乏完全理解这些方法的数学基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时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层次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环境模糊聚类、模糊综合评判等,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规划数学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统模型属于技术与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输给学生,可能不利于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把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节后面,作为案例来讲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带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中来。

三、适当开设实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环境符合系统时变、高阶、复杂的特点,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逐渐在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定量计算的要求增高,计算难度增大,数据量增多,采用传统的数学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计算和绘图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在环境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或者用于毕业设计、数学建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的上机实验或者计算机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预测、优化、决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关数学模型,相应的计算已经可以通过DPS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Matlab软件来实现模拟、预测和优化。另外,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与支持中,环境仿真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动力学软件如Vensim,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软件。

环境规划图件在任何一个实际的规划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Auto CAD和Photoshop软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利用Erdas和Arc GIS软件对规划区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和绘制专题图。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巩固环境数学分析能力,掌握绘图技能,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強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提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学实践表明,经典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环境规划与管理也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与以后部分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

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可以来自于多年来学生毕业设计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在环境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从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相关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量化打分;环境规划的案例分析较多,可以先从单个要素的规划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某一要素规划的内容、步骤及编制要点,再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指导学生,以便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环境规划的实际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及收集数据的能力,教师从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最后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报告或者论文的撰写。比如,告诉同学们,他们可以从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可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和资料。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的理论观点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有益的方法总结如下:(1)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通过环境规划中数学模型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应用数学的分析能力;(3)适当开设课程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上是四川农业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结,由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涉及领域广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广大专家、老师的赐教与帮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3).

[2]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周震峰,马东,陈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

践[C]//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建设研

讨会,南京:2009.

[4]张勇,赵雯.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加强案例教学的实

环境保护与管理 第12篇

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跳出了传统的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 以建设过程为对象, 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管理套路, 将工程的目标、对象、流程、技术等全部要素在全寿命期的维度上整合管理, 力求实现工程全寿命周期整体最优的目标。

目前, 我国建筑工程界只关注工程的建设问题, 忽视工程运行阶段的管理, 对工程全寿命期基本规律的认识十分肤浅, 如对工程建成后的健康状况、工程价值的变化和功能衰退的规律等研究很少, 甚至缺乏基本的认识, 由此导致了许多非理性的、不科学的, 甚至是破坏环境的盲目的工程行为。而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程管理者没能从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角度去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工程和工程管理的相关问题。

二、传统建筑工程管理的局限性

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以工程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和进度控制为主要管理内容;以管理方法为主题, 重视管理工具的使用, 如概预算软件、网络计划技术等。这种现实性的管理思维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 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显。

(一) 以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 形成以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工程价值观。容易产生为“建设而建设”的思想, 导致不注重工程的运行维护而忽视工程运行阶段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对运行阶段工程功能和价值变化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工程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认识严重不足, 由此造成运行阶段的风险管理, 维修和更新改造决策, 工程拆除决策等研究缺失。上述现状也是造成我国大量工程“短命”的原因之一。

(二) 传统的三大目标的包容性有限, 没能反映工程界的新发展新要求, 如“健康—安全—环境”等。由于建筑工程的价值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 而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的阶段性、局部性, 割裂了工程决策、设计、建设和运行等主要阶段的内在联系, 造成工程管理组织的分割、组织目标的不一致, 造成管理过程不连续。工程管理者只在工程的某阶段或职能岗位上思考问题, 参与者只注重局部利益, 使工程整体价值降低, 无法实现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总体目标。

(三) 传统意义上的工程管理中, 管理关注的对象只是项目本身, 都是通过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定义说明的, 往往只考虑项目的经济实用性, 缺乏对生态环保性的考虑。然而,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 要求建筑工程的管理者要从工程技术和保护环境中找寻一个平衡点, 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维持生态平衡的稳定性, 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三、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一) 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分析。工程是人类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创造的, 具有一定功能或价值的人造系统。建筑工程处在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和信息环境下,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建设运行,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与系统环境之间存在着许多交互。 (图1)

任何工程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环境中。在工程全寿命期中, 一方面工程系统需要系统环境提供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工程系统通过向外界输出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 也产生了废弃物等不利影响。

(二) 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在传统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以工程的策划决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和后期处理为对象的全过程管理。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涵:

1、建筑工程寿命期内各阶段的管理工作。按照建筑工程寿命期阶段划分, 建筑工程管理可分为前期策划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运行管理和工程善后管理;从管理内容上分析, 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包括工程决策管理、工程投融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运行维护和健康管理等。

2、基于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理念是指在工程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中都要立足于工程的全寿命期, 不仅注重建设期, 更注重工程的运行阶段。在实施建筑工程寿命期管理的过程中, 始终以工程全寿命期整体最优作为管理目标, 在保证全寿命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前提下, 注重节约资源、费用优化、与环境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目标。

(三) 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涉及多阶段、多主体、多专业的“大”管理, 更是“超”管理。因此, 如何协调错综复杂的系统内外部关系, 对实现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总体目标尤为重要。我们利用工程管理系统思维, 满足工程目标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体性,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四、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内的环境保护措施

建筑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 要符合当前环境保护的时代要求, 着眼于工程项目的持久性和连续性发展, 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

贯彻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必须将这种理念深入人心, 多层次的体现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员管理中, 充分提高建筑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思想认识程度, 使他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根于头脑中, 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全寿命期内观察这种理念, 将对理念的认识转变到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去, 在当前生态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全面考虑综合决策, 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防止对我国生态资源的破坏。

(一) 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性文件。现阶段的管理性文件都要求实现质量高、消耗低、环境质量高的目标, 建立明确的分层管理制度, 做到谁施工谁负责, 谁污染谁治理, 确保对环境的保护落到实处。

(二) 加强工程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全寿命期内, 施工进度计划检查是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和信息来源, 是调整和分析施工进度的依据, 要确保施工进度尽可能地减少误差, 如一旦出现误差, 将重新针对某些工期的持续时间和原计划进行调整, 重新衡量单元工程的施工能力, 尤其明确在施工进度管理时加强对周围环境资源的保护管理, 确保施工进度不影响到环境, 最大力度地做到对生态资源的全方位保护。

(三) 强化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全寿命期内, 不仅要明确项目的责任制, 更要明确工程质量的责任制度。在工程建设的全寿命期内注重资源的有效控制, 全面杜绝有可能发生的产品质量缺陷, 培养全员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意识和实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意识, 全面贯彻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五、结语

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对工程决策者、设计者、施工者、管理者具有很大的启发, 对他们来说, 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工程全寿命期的理念、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树立工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 我国工程界不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方法, 也不缺少做好工程的智慧, 但缺少先进的理念以及对工程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 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体现了一个向历史、向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

同时, 可持续发展是能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长久性的重要前提, 在工程管理中一定要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层要求, 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 严格监管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并实行责任制度, 唯有坚持在建筑工程全寿命期内努力保护环境, 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 工程项目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才能实现工程项目全寿命期最优的目标,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人类造福。

摘要:鉴于近期我国多地遭遇连续雾霾天气,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建筑工程管理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下, 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本文主要阐述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并针对环境保护提出建筑工程管理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全寿命期,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成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

[2]成虎.工程管理概论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上一篇:第四方物流的功能研究下一篇:变压器接线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