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言表达范文

2024-07-14

艺术语言表达范文(精选12篇)

艺术语言表达 第1篇

一、用心调整语言的速度、音调与深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速度快慢无需划一,但一般来说,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打机关枪一样,学生的听力难于跟上,学生不易把听到的声音、信息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再现历史情景。教学不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地北的“侃大山”,听漏点、模糊点都无关紧要。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得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吸收进去,否则使人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影响教学的效果。当然讲课也不能匀速前进。如同老和尚念经,无语调变化,像首催眠曲,使人恹恹欲睡。课堂语言要根据内容随时调节,不断变化,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不要以为只有高分贝、高八度的声音才能“镇住”学生,要知道语音太高太强会使学生由兴奋状态转人抑制状态,注意力不持久,从而降低听课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高深,尽量做到口语化,否则将减弱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但也不能太庸俗,过于浅显,让学生感到乏味,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们教师不但要备好教材,而且要备学生,这样才能采用最恰当的语速、音调、和深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贵在一个“准”字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语言不可能向文学那样虚构和夸张,历史课堂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真实性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必须力求做到语言确切,用词严谨。

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无限夸大“:白发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在文学园地里千古传颂的绝妙佳句。而我们历史教师不但要语言准确,用词严谨,就是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须恰如其分,任何言过其实,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一个“准”字。

三、讲究一个“精”字

讲课务求明白、简炼、干净。简炼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作为教师应尽力避免出现“啊”、“这个”、“那个”……这些口语,做到少重复,即使认为重要、关键的内容要重复,也不妨换个说法,或从另一个角度去表达。

历史课堂语言含金量也非常重要。有的教师讲课,知识量、信息量丰富,语言表达又准确精当,逻辑性强,学生获益匪浅。而有的教师话语过剩而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或者虽然并未离题,但含金量太少。譬如水果汁,掺水太多,浓度不够,则淡而无味,吊不起人们的胃口。课堂语言含金量太低,必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

当然我们教师在课堂里更不能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甚至插科打诨,荒诞不稽,学生也许会捧腹大笑,但扪心自问,有效果吗?对得起学生吗?

四、用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打动学生

俗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用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智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爱和憎,才能通过历史课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对于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革命志士的思想品德需要我们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触动心灵,感染学生。但切记不要矫揉造作,故作惊人之语;不要堆砌空泛的形容词,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言为心声”,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公正的善恶是非观,对历史人物有一份真挚的爱憎感情,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语言的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教书育人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五、幽默、诙谐,增强语言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语言风趣幽默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师生合作的和谐气氛,强化知识的形象记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无不得益于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掌握语言艺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我们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才能出现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在纵横数万里的历史空间自由驰骋,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教师就必须要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要求教师注意历史课堂语言的语速、音调和深度,及历史语言课堂的准、精、情感色彩等六个方面,追求历史语言的表达艺术。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能、情、趣、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最佳学境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行政语言口头表达艺术心得体会 第2篇

福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 陈炯文(080008)

作为一名机关干部,要会口头表达,不会口头表达的干部,工作能力必定大打折扣。因此,口头表达是机关干部的必备素质。会口头表达的机关干部不是天生的,就象会机关干部工作的人不是天生的一样,都源于“实践出真知”。如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个人认为,关键是要抓住以下三个着眼点。

一、着眼于提高用最简单的语言把问题说清的能力

口头表达的目的是要使人听清你所表达的是什么,而要使人听清,首先必须说清。因此,说不说得清,是评价一个人口头表达能力的第一标准。作为表达者,如何做到使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能让听众明白无误,我的体会是:

1、信息就是力量。这是因为,首先,信息可以使人产生要表达、而且要准确表达的欲望。可以这样说,表达就是陈述信息、传递信息,没有信息和无传递信息也就无所谓表达。一个人拥有了一定的信息,才有可能产生传递信息的欲望,这就需要表达。而一个人有了需要表达的要求,也就会产生要准确表达的欲望。这样,说清就会成其为一种追求。因此,信息不仅是表达的力量,而且还是要表达清楚的力量。其次,信息是表达的材料和内容。表达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篇演讲。其实,一句话可能就是一条信息,一篇演讲也就是一系列信息的排列组合。要准确地表达,不仅要有足够量的信息,还要有足够准足够真的信息。一次成功的经验,很难证实一条真理,多次成功的经验,可能证实一条真理。因此,一定量的信息是说清的基础,而真信息准信息更是说清的关键。不少场合,我们有的自己感到“心知肚明”却又无法说清的状况,原因之一,恐怕失误在信息。正因为如此,提高机关干部的表达能力应该从收集信息开始,而读书就是积累信息的最好方法。

2、想说就说。这不是指有说就说,口没遮拦。想说就说关键在想,一是想说是想要说。想要说的话,一般容易说清;不想说的话,要么言不由衷不便说清,要么言之无理不能说清。想说,才能说想说的话,才能说出肺腑之言,才能说出激情,说到位,不说明白不罢休。二是想说是想了说。机关干部说话,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能颠三倒四。要坚持凡需要用嘴说清的问题先用脑说清,要养成说话之前打腹稿的习惯,想一想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该说的怎么说,然后再按自己的思路说,否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到时浑身是口也难说清。想一想在一定的场合用恰当的语言,说得听众恰到好处,不要不分场合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竹筒倒豆子。只有这样想说就说,才能说清道明。

3、说比唱好。说话与唱不一样,说话追求的是达意,唱歌讲究的是韵味;说话要使人尽可能避免理解的歧义,而唱歌要使人尽可能产生情感的燃烧。说比唱好,一是要求说话者吐字要清,不要像唱歌一样,只听其音,不辨其字。有人形容某些讲话者“嘴里象含一个热萝卜”,就是对说话吐字不清现象的一个生动描述。机关干部讲话应尽量避免此种现象。二是要求说话者用词要准。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任何人讲话都离不开用词造句,因此,用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在机关干部的表达中用词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慎用多义词。使用多义词,一定要注意选择所能锁定词义的语言环境。二是要尽量避免用生癖词。不要为了故作高深,用那些听众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生癖词,也不要用那些只有自己能懂的生造词。三是要恰当使用书面和口头用词。讲话应尽量使用适合口头表达的词语。

4、长话短说。首先机关干部要充分认识长话短说是一种优良作风。克服“长篇大论有水平,反复强调是重视”的心理障碍,自觉做到“少说为佳”;其次,就是要养成不染官腔陋习的说话风格。一是不说大话。二是不耍官腔,句前不加“这个”,句后不添“是吧”。三是不扯题外话。是什么说什么,少展开,勿联想。四是不谈废话。对说明问题不起作用的话,做到一句不说。五是不讲重复话。一篇讲话,同一句话,前面说了的,后面不说;同一个例子,前面列举了的,后面不要列举;同一处引用,前面引了的,后面不引;同一次会议,前面人讲了的,后面人不要讲。尤其是老机关干部,资格越老,阅历越丰,越要注意长话短说,避免人老话多。

二、着眼于提高用最投机的语言把听众说服的能力

动员和说服听众是机关干部口头表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经常看到,同一主题和内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演讲,效果大不一样。为什么?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话说得投机不投机。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因此,机关干部要想有效地说服听众,还要掌握把话说投机的技巧。

1、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由于机关干部活动范围和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演讲的对象的不确定性,还由于说话和听话是一种交感效应,所以,机关干部演讲,惟有“随机应变”,才能如愿以偿。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①随乡入俗。就是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人们有不同的爱好,有只属于本地的乡音。机关干部如果在讲话中能尊重当地人风俗与爱好,在可能的情况下,用当地乡音说话或恰当运用一些当地俗语,则可使讲话者融入当地人之中,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以此增强亲和力,提高演讲的说服力。

②看人发货。就是根据不同人的文化、职业等特点来讲话。对文化层次低的人讲话,应着眼于“听得懂”,尽可能深入浅出,以事明理,使语言群众化、大众化,防止曲高和寡;对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力求谈得新,做到逻辑严谨,以理服人,防止班门弄斧;对农民说话,可多关心农桑;对居民说话,则不要脱离里巷。

③设身处地。机关干部由于是机关干部,容易沾染一种与身俱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体现在讲话中,使人感觉是受训或凌人之上,从而拉开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降低讲话的说服力。因此,机关干部讲话,时刻要注意设身处地。对于讲话中每一个所要宣传的观点,提出的主张,都要有一个“假如是我会怎样”的预证,有时甚至在讲话中也不妨谈一谈自己对这种预证的体会。通过谈我使听众近我、谅我、爱我,以此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

2、诚信力量大。实践证明,谎言只能惑人,不足以服人。因此,机关干部讲话,必须实话实说,开诚布公。中国有一个典故叫“三人成虎”,希特勒有一句格言说“谬论重复万遍也会成为真理”,这从某个意义上能说明舆论的重要,绝不能说明谎言的珍贵。机关干部讲话不实,一次会使形象受损,二次、三次就会酿成“狼来了”的悲剧。除此之外,机关干部讲话,要敢于实话实说,特别是要敢于对不正确的东西说“不”,对自己的过错记账,对工作的不足亮丑。话不在多,有诚则灵。朱镕基总理就是一个以说真言服天下的领袖,1998年3月19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话不多,字字真,句句诚,正因为如此,这段话给人的力量与鞭策,至今威力不减,往后仍将经久不衰。

3、言出有“法”。依法行政,这是对每个机关干部的基本要求。因此,机关干部必须言出有“法”,绝不可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言出有“法”,一是可以借法律之力,平官民之位,使人有一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感悟;二是要借法律之力,强说话之力,给人以一种有法可依的警醒。其实,言出有“法”,“法”到理顺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是我们有些机关干部习惯了以言代法,往往是说话无人信,此风确实不可长。机关干部要做到言出有“法”,必须从学法开始,在懂法上下力,这样才能在讲话中以释法显劲,增强讲话的说服力。一个不断完善的法治社会,只有言出有“法”,人们才能言听计从,才叫言归正传。

三、着眼于提高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场面说活的能力

机关干部讲话,切忌一开始就有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征服感。要用自己的演讲风格和技巧赢得听众,要有一种把演讲场面说活的能力。

首先,语言要活,不能一“音”到底。说话不能死腔呆板,声音要有高有低,讲话要有快有慢。雄辨应有棱有角,如急风暴雨;规劝应有血有肉,如衷肠倾诉;号召应铿锵有力,呼风唤雨;警示应斩钉截铁,嘎然而止。同时,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点睛,乡间俗语闹场,都可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其次是引据要活,不能一“味”到底。说话演讲,少不了引经据典,而引经据典,就象做菜,油盐酱醋。应调到好处,不能一“味”到底。一是引言不可苛求至理。非伟人领袖的名言不用,如果能画龙点睛,无名小卒的言语也可首选。二是举证不可拘于一格。古今中外,喜怒哀乐,同一道理,不同的听众,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绪,应择其善者而用之。如能扣人心弦,引发共鸣,尽可随手拈来。三是注意引据有度。机关干部讲话,要注意讲政治,遵守保密原则;要注意讲文明,做到雅俗共赏;要注意讲效率,再好听的名言也不可多用一句,再好精的典故也不可多添一例。

三是举止要活,不可一“势”到底。以姿势助说话,可以使听众眼到耳到,心领神会。一般来说,机关干部讲话要注意:

1、有声有色。斥则可配于怒目,迎则可合于笑脸;提出问题,应若有所思;解答问题,如即有所悟,切忌“铁面”会场。

2、有动有静。激动时,或挥手,或拍案,或声泪俱下;深沉时,或叹息,或低语,或些许静默;动则能使群情激愤,静则能让众人心安,以此产生动静皆使听众共振的效果。但不管怎样,机关干部说话,绝不要装腔作势,列宁、胡耀邦就是楷模。

五年级阅读主题:语言表达的艺术 第3篇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ɡ)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ɡ yìnɡ)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ɡ)。”

读后实践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解释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1)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 )

(2)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

(3)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

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4.本文选自南朝_________的《_________》,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说。

《晏子使楚》选段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jú jí),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zhī zhǐ),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 赋)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陪 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读后实践

1.找出文中正确的字和读音。

2.文中带“笑”字的词语有“笑嘻嘻”“取笑”,你还能再写三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面这段话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中画“——”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前一个带点的词“水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后一个“水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写了楚王第_________次侮辱晏子。楚王嘲笑齐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借此机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晏子是个怎么样的人?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公仪休拒收礼物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子明不解地望了望公仪休。管家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提着鲤鱼走了。)

子 明:“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休:“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按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子明(恍然大悟):“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读后实践

1.辨字组词。

鲁( ) 宰( )

兽( ) 牢( )

腥( ) 犯( )

猩( ) 范( )

2.找找看,用文中的词语表达下面的意思。

(1)旧社会里称呼为地主、官僚等管理家产和日常事务的地位较高的仆人。 ( )

(2)没有一点儿办法。 ( )

(3)深厚的情意。 ( )

(4)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 )

3.成语积累:写出六个与“_________ 然_________”结构相近的成语。

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我喜欢吃鱼,( )不能收人家的鱼。

(2)( )我收了人家的鱼,( )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

(3)( )照人家的意思办事,( )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

(4)( )我犯了法,( )吃得上鱼吗?

5.你觉得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值得我们敬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他们执着追求的精神。如果觉得他的其他的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一说。要把事情说清楚,特别要注意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版画艺术中形式语言的表达 第4篇

1. 中国唐代木刻雕版的发展。

唐代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 作于公元868年, 是现在世界公认最早的一幅木刻版画, 在当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时的作品刀法俊秀唯美, 形式古朴神韵, 内容多以宗教题材为主。

2. 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木刻版画在形式语言上有一种鼓舞

人心的视觉感染力, 刀法铿锵有力, 人物神态炯炯有神, 强烈地再现了中华名族的危险处境。如古元的《减租会》、李桦的《怒吼吧, 中国!》等。

3.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这时期的版画作品以满足社会发展

及大众的审美需求, 画面由简到繁, 大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晰的思想主题, 现实主义成为艺术家赖以遵循的创作手法。如李焕民的《杨青稞》、赵延年《办嫁妆》、晁楣的《杏园》等。

4. 改革开放后的20年是新兴版画的转型时期。

此时期崛起的一批青年版画家勇于创新, 重视技艺的探索与精神的追求, 从传统的造型体系与色彩模式中摆脱出来, 回到材料的本体语言上, 探寻更加能体现艺术家精神层面的艺术语言。

二、媒介材质与形式语言的表达

绘画艺术中对材料的追求和表现是无止境的, 只有不断发现新的材料, 才能有新的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亚里士多德说过“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 形式是第一本体, 它使质材得以成为某种确定的事物”。在众多绘画艺术门类中, 版画艺术是最依赖于材料与技术的拓展而延伸的, 正因为有了各版种材质的丰富性, 版画形式语言的变化与发展也就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可见版画艺术的发展从刚开始就离不开对材料的选用与限制, 观念物质性的凸显, 图绘性的消减是版画形式语言发展的新趋势。

在版画艺术中各版种因为其所用材质的不同而显现出不一样的形式语言。木版画注重刀法和韵味, 其形式语言趋于简练、概括;石版画使用铅笔, 水墨等材料, 加上石材本身的平滑和韧性, 因而产生比较细腻、柔和的语言;铜版画使用化学酸剂腐蚀等, 可以产生丰富的肌理, 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丝网版具有软性特质, 用感光制版技术制版, 可在任何凹、凸的实物表面上进行实验, 其强烈的色彩表现力是它独特的形式语言;综合版画是借助于材料本身的属性延伸开来的, 版画艺术在技艺改进的同时, 材料的丰富性也日渐成为满足艺术家的精神追求的重要因素。在制作过程中, 通过对版面的加热、隔离、腐蚀、受压等方式使原媒材产生超属性的化学反应, 让材料在呈现其物质性的同时也显现出画家的精神面貌。

三、艺术家的观念所指与形式语言的表达

形式语言是艺术家构筑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的通道, 艺术家通过不同形式语言来呈现作品的观念所指。

1.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传承与合理利用。

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去重读和激活传统文化, 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如杨峰的综合版画《湮化》是采用综合制版和丝网印刷结合起来印制完成, 画面通过对文字以及各种烟雾破损肌理的再现与创造, 折射出作者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继承与反思。张敏杰的木版作品《舞蹈》中, 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的复现, 以一种特有的韵律和细密的刀法, 突破了局限于某具体时空的表现形式, 显现出作者对超现实的韵味和形式化图式的追求。

2. 精神体验。

美感不同于认识的一大特点, 在于他是情感的精神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动力结构, 认为艺术是幻想内容、梦的改装、美的形式的统一。作品内容与形式应该协调, 在追求材料的物质性美感的同时有意识的把握由创作激情向理性精神的转换, 反映艺术家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蒙克的木版画《吻》中, 他将天然的木纹肌理印在了画面的人物内部, 这些密密排列的竖纹犹如密集的雨丝, 将人物带回到一种不可言状的压抑空间。独特的形式语言再现了早期间接制像的平面化与符号化, 同时蒙克的个人情感在木板的自然纹理、符号化的强烈图式以及自然显现的刀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徐冰对版画形式语言的探寻也有着别样的见解, 在《天书》中, 他采取了集装置和观念于一体的艺术表现方式, 摆脱了传统版画的创作模式。他对艺术的深度认识决定了这一版画艺术形态的出现。作品形式在表现出独特视觉效果的同时体现版画家的精神所指。他们的作品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和语言, 对版画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追问与反思。

3. 对当代性的把握:

当代版画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可以说版画各时期形式语言的变化与发展准确地反映着人们生存状态, 记录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 也关注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如周吉荣的《老北京》系列, 作者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着北京这个迅速变化的城市, 让观者在他的作品中真切地体验着这个城市的变化, 通过对时间流逝的图像化描述和对画面色调及肌理的复现体现出一种莫名的沉重感, 并由此引发观者对当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文人、传统、环境、秩序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杨锋的综合版画作品《一个关于毁版的标志》中, 信手拈来的一件生活物件, 经过画家视觉语系的精心转换后, 看似无足轻重、习以为常的东西陡然有了内涵, 与观者产生心理距离感。

四、结语

总之, 版画形式语言是由版画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媒介材质的发展、艺术家的观念所指等因素构成的,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遵循版画发展规律的同时挖掘不同材质碰撞在一起所形成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不断创造实践, 作出能反映自己个性及精神面貌的作品, 最终使技术、材料与心迹合三为一, 这也正是版画进一步发展的观念所指与时代所趋。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杨辛、甘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德]阿道.希尔德勃兰特.潘耀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绘画的观念性问题》王林.雅昌艺术网.2008年1月

[4]《中国现代版画史》李允经.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

艺术语言表达 第5篇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测试成绩:1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交流沟通时的内容能表现出吸引力,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言之有理 B

言之有物 C

言之有情 D 言而无信

正确答案: D

2.进行比较时树立威信的方法有:

√ A

一句话表明目的,先声夺人 B

不断地重复核心词,增强刺激 C

黑与白表明立场,是或不是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3.下列哪种方式可以缓和危险:

√ A

多说 B

多听 C

多写

D 以上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B

4.对于领导来说,下属的沉默,存在的风险有: √ A 不知道下属的真实想法 B

不知道下属是否认可这个方案 C

不知道下属能否永远追随自己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5.真正的权威对话出现的征兆有:

√ A

言语攻击 B

一片沉默 C

争论不休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6.在心理学家约哈里的研究当中,自知、人知的区域是:A

开放区域 B

盲目区域 C

秘密区域 D 未知区域

正确答案: A

7.权威对话的表现形式有: √ A

形体上要专注放松 B

方法上要保持交流 C

态度上要从心开始 D 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对观点和方法,要持肯定的态度

√ B

专业技术精的人,要卖弄自己的技术 C

运用独特的沟通风格,采取行动 D 对自己不想要的,要明确观点

正确答案: B

9.在要求人人表态的关键时刻,能够控制谈话方向的技巧有: √ A

永远保持交流,听到对方的声音 B

语言操纵动机 C

行为辩解和动机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10.发表权威性的讲话,要选择好时机,首先需要学会辨识不安全信号,具体包括:A

语言暴力 B

沉默暴力 C

A和B D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C

11.学习权威对话,是因为人们面临着的挑战是: √ A

组织 B

健康 C

人际关系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12.在心理学家约哈里的研究当中,自知、人不知的区域是: √ A 开放区域

√ B

盲目区域 C

秘密区域 D 未知区域

正确答案: C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权威对话表现形式的是: √ A

形体上要专注放松 B

策略上忘掉目的 C

态度上要从心开始 D 方法上要保持交流

正确答案: B

14.手掌竖放向前垂直,从左到右推,同时手指分别伸出一、二、三。属于手势中的:A

警示 B

交流 C

紧张 D 以上都不对

艺术语言表达 第6篇

关键词: 体育艺术专业    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路径

一、时下体育艺术专业学员的语言表达情况

不难发现,在体育艺术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运用语言能力薄弱的现象,部分体育艺术专业的学员在实习时很难清晰表明观点,有关内容讲解条理混乱,整理思路与逻辑能力较低。尤其是对于本身就较为复杂的理论内容,更是不能做到采用简单明确语言表述出来。然而一定程度上将文化学科上的知识水准作为衡量语言技巧方面表述能力的标准是不为过的,大多数体育艺术专业学生都没有较高的文化分数,这是体育艺术类专业方面的一大特点,便是放宽了对文化课程分数的限制,普遍招收体育艺术专业分数达标的生源,這就使得体育生、艺术生在文化成绩上处于其他专业学生知识素养之下,在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下,自然就反映到了语言方面的表达与应用上,长此以往,这样的体育专业、艺术专业的学员开始畏惧在公众场合发言,也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学生主观上想要突破这一瓶颈,却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表达观点时条理不清、语句混乱,一直深受苦扰。

二、探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摆在第一位的是理清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性地位。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人的素质水平也愈发要求严苛,语言表达能力构建了与人沟通合作的桥梁,是自己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一名优秀体育或是艺术人才就更要在这方面达到一定高度,对于体育艺术专业的学员来说一定要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述能力,克服过往仅仅认为专业知识过硬就能上岗工作的想法,同时只有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完善自身,改善语言表达能力上的不足,也才能够就业,才可以潜移默化之中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1.研习诸多文化理论。在语言表达上,相关文化理论性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学员就更需要多了解名著知识,不断丰富与发展自身知识储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锻炼思维的效果,重构逻辑方面对语言的整理能力。例如,关于音乐这一环节,一旦同诗歌诵读连接起来便会发挥出巨大功效,这二者通过艺术相连,诗与音的和谐让学员既能学习语文知识,又能深受艺术美的启迪,在朗读中强化语音能力,从而为口头语言表达打下基础。持之以恒,这样充分调动各感官学习语文表达技巧的方式是最有助于培养体育艺术专业学生的法宝。

2.完善革新套路,系统化课程安排。对待体育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力求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活跃课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创造出许多语言表述机会,真正达到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力的初衷。同时要借鉴一些经验,设置口语方面考核项目,加强体育艺术学员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站在校方角度,也要切实根据体育艺术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要求,系统化语言表达训练相关教学课程,部分基础性课程要设置在公共课程之中,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选择,使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社交方面都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创造出训练语言能力的空间。对于体育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之中得到磨砺,拓展训练语言表达的空间,方可将语言基础知识与用语技巧逐步内化为能力、素养。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提高人文素质、锻炼语言表达的重要路径,必须发挥出这些有形文化资源的作用,组织学生构建语言表达社团,不定期开展讲座性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朗诵、演讲、辩论赛为媒介搭建起学生语言交流、语言表达的平台,充分激发这些体育艺术专业学员的热情,让他们渐渐通过竞赛、活动提高语言表达掌控力,继而朝着全新体育人才、艺术专家方向迈进。

一名优秀体育工作者或是艺术工作者不可避免地要求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才可以在各类体育、艺术竞技活动中实现对专业内涵的针对性了解,取得更好的成绩,一旦具备了有效体育、艺术的用语技能,更使得任何体育活动与艺术比赛开展时,以极强的语言带动能力真正带领周围的人主动投身于此,只有如此,才会不断推动体育艺术专业学员完善自身,最终体育、艺术型人才转型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巫俐群.浅谈学前体育艺术专业学生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陈蓓.对学前体育艺术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2).

课堂教学肢体语言的表达艺术 第7篇

第一, 衣着打扮语言表达艺术。

当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 最令学生注意的就是教师的衣着打扮。如果教师穿着整洁, 打扮得体, 首先就会让学生产生清新的感觉, 教师也许会因此立刻受到学生的喜爱。如果教师的打扮衣着不得体, 蓬头垢面, 就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 尤其不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树立。教师的衣着打扮代表着教师的整体形象、气质风度、修养内涵,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 教师的衣着要适合教师本人的形体、气质、年龄, 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 只有保持这几个方面的和谐才是得体的打扮。另外, 教师的衣着应朴素大方而不失高雅, 从衣装中来体现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还有, 教师的衣着要干净利落, 发式要整齐自然, 切忌穿颜色过于花哨、样子过于新潮、价格过于昂贵的华丽服饰。发式上切忌新、奇、特或浓艳的漂染。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师更要注意穿着的朴实和整洁, 防止学生盲目效仿。

第二, 面部语言表达艺术。

教师的面部语言体现了教师的思想、素养、风格和能力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的面部表情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 这是对教师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无论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 教师都应该保持这种面部表情。当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用微笑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要比“横眉冷对”地对学生大发雷霆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当学生取得成绩时, 教师向学生报以微笑, 好像在暗示学生:“做得好, 继续努力。”而当学生缺少勇气时, 教师将微笑传递给学生, 会给学生以勇气和力量。注意, 教师一旦将感情变化点展示完后, 表情就应当慢慢地回到平和的状态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变化应注意分寸和场合, 过多过频的表情变化会使自己显得挤眉弄眼, 缺少庄重。

第三, 手势语言表达艺术。

教师的手势语言应如乐队指挥棒一样, 指挥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联系情感的桥梁。教师无论使用何种手势语, 都必须做到优美、文雅、自然、适度。教师的手势不可牵强附会, 要使用得恰到好处, 来传达不同的意义和情感。例如:当教师将手掌掌心向上时, 表示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热情, 手心向下时含有高高在上的意思。教师最好不要用一个手指或者兰花指来指学生。另外, 在使用手势语言时, 手势语使用的频率、速度等要适度, 频率过高或者速度过快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高频率、高速度的手势会让学生觉得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有失庄重。教师的手势语言还应当追求优美、文雅。有的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 常常用食指对着学生, 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老师在教训我”的感觉,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厌烦和老师的接触。总之, 优美适当的手势语言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也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因此, 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手势语言艺术, 增强教学的效果。

第四, 眼神语言表达艺术。

教师表达不同的眼神, 可以传递出内心深处丰富多彩、惟妙惟肖的思想感情。教师与学生进行目光接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要扩大视目范围, 要做到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例如, 教师讲课, 目光不能老盯着某几个学生, 而应不断变换、扩大视区, 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当然, 教师在注意到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通过不同的目光来教育同学。例如:对溜号的学生, 教师的目光应具有暗示性;对听讲认真的学生具有赞许性, 等等。其次, 教师应通过目光来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 例如:当教师向学生提问时, 对于那些想回答问题却又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应投以信任的目光, 鼓励他们举手回答;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或者不到位时, 教师不应该流露出不满和责备的目光, 而应该投以鼓励的目光或谅解的目光。教学时, 教师要把目光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 巧妙地使用目光, 练就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再次, 教师的目光要具有神韵美且方式得当。眼神真诚自然、亲切热情, 当学生接触到教师亲切的眼神时, 就会从中体会到老师的关怀与期望。教师若斜视同学, 会令学生觉得教师严厉;教师若扫视学生, 动作显得较快, 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 教师应正视学生, 通过和学生目光的直接接触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

第五, 身姿语言表达艺术。

身姿语言分站姿与走姿。站姿是课堂教学使用持续时间较长的姿态语。它集中体现教师的自信与能力。课堂中站姿又分为自然式和前进式。自然式表现为双脚基本平行, 相距与肩同宽。前进式, 两脚略呈钉子步, 双腿前后交叉相距适中, 使相对静止的姿态幽雅舒适。走姿, 教师应以生气勃勃的步姿给学生以孜孜不倦和气宇昂然的美感。教师在课堂上来回走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和课堂气氛相一致, 频繁的走动, 会造成学生视觉的疲劳,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般而言, 这种走动, 应该是脚步放轻放慢, 步幅适中, 身正腰直, 目光巡视, 适当停留, 次数不要过频, 速度不能过快, 力度不能过重, 幅度不能过大。

第六, 空间距离语言表达艺术。

试论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艺术 第8篇

一、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水平,是做好领导工作必备的基本功

纵观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无一例外都是思想敏捷、口齿伶俐、善于表达的语言大师。在我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各级各类各方面的领导者,都肩负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决策,率领部属和群众,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这一重任。领导者的意图、意志、指标体系、工作措施和手段,均离不开高超的语言表达才能,这是因为:

(一)是领导者的特殊身份和要履行的职责所决定的

所谓领导者,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上是下属,对下是领导,对内对外是同志。但它的基本特征是:有一定的职务头衔,以做人的工作为其主要工作对象,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处于统领、指挥地位,并对周围及下属起导向、引导和指导作用的人。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其位谋其政,当一名上级信任、下级拥护的称职领导,就必须善于从积极的方向表现自己,影响下属。

所谓表现,无非是言和行两个方面。就其工作性质来讲,它是指挥员,而不是战斗员,不可能也不能事必躬亲。要把自己的意图转变为下属的行动,实现既定的目标,有力、有理、有利、有序、有趣的动员号召,必然离不开语言交流和感情沟通。就其工作对象来说,它以做人的工作为主要内容,调动下属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围绕自己的意图去实现目标这是主要的。做人的工作,是一项艰苦、仔细、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艺术的语言表达,对领导者做好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就其工作成效来讲,领导者在社会人群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起着影响一片、感召一群、决定一方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好这个作用,不仅要能干、会干,更多的是善于说服和善于指挥、率领、引导大家一起干。只善于前者,而不善于后者,只是“将”、而不是“帅”,只是“僚”而不是“官”。

(二)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所要求的

如何当称职、胜任的领导,必备的语言表达艺术是其重要条件之一。诚然,当领导要有诸多的基本素质要求。现阶段的干部路线就是“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就其“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的内涵来讲,它必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当领导必须要“四能”突出。即:“德能高尚”“才能出众”“口能过人”“体能胜任”。在选拔领导干部时,这“四能”缺一不可。有德无才干不了大事,有才无德就会干坏事,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注重德才是对的,但对口能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可以设想,一个品德高尚、才华出众、体魄健壮的人,如果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说话结巴、口齿不清,能当好领导吗?

(三)表达能力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工作成效的大小

笨嘴拙舌的人当不好称职的领导,是情理之中的。在现实生活中,话不投机,语不到堂,方法不当,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糟的例子不少;不善于了解群众心理,不善于运用语言技巧,不讲方式方法,不看对象、场合,滥发议论,使群众把领导的话当耳边风的也不乏其例;好心不被人理解,善意得不到好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善于做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思想工作,其结果是事倍功半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诸如这些无不与领导者的语言表达技巧有直接的关系。

领导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语言表达艺术的重要性。它不仅是领导者能力、人格、素质的外化,而且是达到工作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是领导者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者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语言又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要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起吸引人、折服人、教育人、感召人、激励人、影响人的作用,就必须善于研究语言艺术,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并非是过分的要求,而是做好领导工作必备的一门基本功。

二、提高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水平的几个重要环节

斯大林曾经这样描述列宁的演说:“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是万能的触角,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要达到伟人的这种语言魅力,诚然不是一日之功。但只要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善于总结,持之以恒,对自己口才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勇气和毅力

在这方面,不仅要敢讲真话,更要善于会讲“新话”。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各种信息的接收是有选择的。往往那些新、奇、特的与自己相关的事最能入耳、入脑。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事物在变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的事物,新的情况,新的经验,新的成就,以及新的教训比比皆是,要积极观察,认真学习,并用心思考,加以归纳整理,以新取胜,是不难做到的。要立足时事热点,抓住社会焦点,讲出新颖的观点,才能抓住听众心理。

(二)不可小视语言表达的辅助效果

提高语言表达技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而且在语言表达的具体过程中,讲话者的形象、态势、风度、格调、语法、修辞等,对增强表达效果也很重要,运用语言表达的辅助效果,须注意这样几点:

1. 仪表和态势。

庄重朴实、富有震撼人心的魅力的讲演与不拘小节、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讲演,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2. 气质和风度。

良好的气质,是一个人文化素质、文明程度、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外化。风度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它包含了一个人体形外貌上的总印象。良好的气质和风度,主要表现在饱满的精神状态,受欢迎的性格特征,流利文雅的谈吐,整洁洒脱的仪表,配之于恰到好处的表情动作。

3. 层次与格调。

讲话一定要层次分明,格调得体。要层次清楚,首先要思路清晰,熟悉讲稿,把握重点和要领。要注意语音的把握,掌握必要的发音方法,吐字清晰,干脆利落,声调准确,自然流畅,不念错别字,不说外行话。在重音的运用上,把强调、突出、强化的字意表达清楚。在语言节奏上,要注意起伏迭宕,快慢有度,变化多样,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顿则停顿,断句要准确,少用长句,也不可随意断句。

4. 语法和修辞。

语法是研究句子的结构,而修辞则是增强表达效果的。领导者在讲话中,要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把抽象的理论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不自相矛盾或互相包容或概念不清;二要符合语法结构,防止别人产生误解和歧义。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必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对偶等来增强语言效果。有时可引用一些名言、名句、文言掌故以及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增强讲话的艺术美感。

(三)注意把握语言表达的几个关键环节

讲话的最基本要求是,使人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求,有所悟,能给人思想认识上以启迪,精神境界上以升华,这就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 看对象———有的放矢。

把自己的“箭”对准听众心中的目标。在讲话时,首先考虑听众的成分,并根据讲话对象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准、年龄性别、人数多少等因素,来考虑自己的讲话角度,把握讲话的理论深度和听众的接受程度,以抓住多数人的视听心理来组织安排,提高讲话对象的针对性。

2. 观场合———协调得体。

讲话不看对象,好比是瞎子点灯,不注重场合同样是心猿意马,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正是因为领导在讲话、报告、请示、汇报、演说、谈心、讨论、谈判、表态、贺喜、治丧等众多场合有千差万别,所以在语言表达的手法、技巧、用词、语气、表情、风度等方面,要协调得体,择机而行。

3. 开好头———一鸣惊人。

把握好听众情绪,就是成功的开端。一般来讲,在领导讲话的最开始,听众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期望值和好奇心也很高涨,在这个黄金时间讲好开头语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听众。要开好头,从常规上讲,一是开头不要讲多余的话,不要过分自责、自谦,最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把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基本要求和大致事由,用简练的语言告诉大家。二要善于应用新颖的手法,引起群众的好奇、入胜。根据内容、环境、场合破除千人一腔的模式,以新颖的开头,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

4. 扣主题———中心突出。

讲话不能跑题,不能离开中心,这是讲话的要诀。要善于围绕主题突出中心思想,尤其是长篇报告和限时讲话,不能东拉西扯,信口开河。要做到中心突出,除了讲话要条理清楚外,一定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是什么,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5. 扮角色———分寸有度。

任何一个领导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面对不同的对象,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故讲话的分寸也是有讲究的。为此要善于把握各类情况下自己的身份、地位、讲话的角度、分寸,以及用时多少。从级别上看,是上级、是同级还是下级;从主次上看,是主角还是配角,是主讲还是辅讲;从时间顺序上看,是先讲还是后讲,是多讲还是少讲;从内容上看,是对上请求还是对下要求,是表态还是发言,是讨论问题还是交心谈心,是对等谈判还是就职演说,是保密范围还是家喻户晓;就场合、气氛上看,是庄重严肃还是活泼喜庆。诸如这些,在讲话之前,一定要找准切入点,明确自己的身份,讲究讲话的策略,注意讲话的分寸。防止出现不对、不妥、不当、不够等有失分寸的情况。

6. 控篇幅———长短适宜。

讲话精练受人欢迎,讲话啰嗦使人恶厌。领导者在讲话时,要根据内容、主题、环境、对象、场合、时间等因素,注意把握讲话的篇幅。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该省则省,宜简则简,宜细则细。无论长话或短话,都要注意语言的净化与纯化,善于把握时机和听众的心理。不说与题无关、重复啰嗦的废话,不说言之无物、无的放矢的空话,不说违背事实、言不由衷的假话,不说“穿靴戴帽”的套话。在现实生活中,长篇大论,洋洋万言、重复啰嗦的讲话,使听众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窃窃私语、交头结耳的场面是屡见不鲜的。讲真话,说实话;讲新话,说短话的“话风”,倒是群众所期望的。

7. 结好尾———留有余味。

提高领导干部语言表达艺术之我见 第9篇

( 一) 讲究语言表达艺术能够增加个人在领导心目中的好印象。干部个人通过当面口头语言和上级领导请示任务、交流思想、汇报工作、沟通想法是体现个人思路想法、综合能力、工作成绩的重要形式, 关乎在领导心目中的直接印象。

( 二) 讲究语言表达艺术能够扩大个人在下属心目中的影响力。现在的领导干部要面对很多学历较高、思想活跃、能力突出的下属, 向他们布置工作、提出意见、进行表扬批评必须讲究语言艺术, 在树立本人威信同时扩大个人影响力。

( 三) 讲究语言表达艺术能够缩短个人在群众心目中的距离感。领导干部面对公众发言时能灵活运用语言艺术, 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 甚至地方方言, 能够拉近领导和群众间的距离, 能够树立个人的良好形象, 促进党群干群关系。

( 四) 讲究语言表达艺术能够增加个人的工作感召力和号召力。语言艺术的运用, 更能够让干部个人想法得到接受和理解, 为个人赢得良好口碑, 树立较高威望, 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信赖和支持, 从而促进工作开展, 增加工作实效。

( 五) 讲究语言表达艺术能够增强个人信心促进工作事业发展。具有良好语言能力, 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的领导干部由于沟通顺畅, 交际圈和工作圈明显扩大, 工作的开展也明显顺利, 从而增加了个人工作的自信和动力, 促进事业的发展。

二、领导干部语言表达的常见误区

( 一) 调子太高与实际工作距离远。个别领导干部在讲话发言、汇报调研时容易不分内容和对象, 习惯以各种指导思想、宏观政策、领导指示开场, 喜欢引经据典和大谈特谈国际国内形势显示学问, 而数据说明、措施办法却少之又少。

( 二) 套话太多使发言显得庸俗化。个别领导干部在发言时怕出问题、考虑各方感受, 总是喜欢套话连篇。不疼不痒, 不发自肺腑的程式化语言总给人庸俗乏味的感觉, 体现不出领导干部本人创新的思维、独到的见解, 缺乏语言魅力。

( 三) 语气僵硬使人失去倾听兴趣。个别领导发言时表情严肃, 照着稿子一字不差的宣读; 不分在什么场合下, 不管面对什么对象, 不分是检查还是调研, 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 总是一个语调、一个口吻, 不能通过语调语气传递情感。

( 四) 时间太长反倒冲淡讲话主题。个别领导干部一旦坐上主席台, 一成为发言主角就无止无休。在他们看来, 发言时间越长, 越能体现领导水平, 越能凸显工作重要, 越能引起听众注意, 殊不知在厌烦与昏昏欲睡中反倒冲淡了主题。

三、领导干部如何把握好讲话发言的语言艺术

( 一) 要根据讲话对象定基调, 选择合适的说话方式。讲话发言的目的是让听众了解自己的意思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态度、清楚自己的目的意图, 以达成共识, 化为行动, 推进工作, 因此, 领导干部在发言前必须对听众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要充分考虑听众接受外来信息的选择性, 根据听众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和说话技巧, 能围绕着听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去组织内容, 目的是要让听众喜欢听、听得懂、能理解领导说话意图并乐于接受和贯彻实施。

( 二) 要牢记脱稿讲话受欢迎, 讲话的内容注意精短。仍有个别领导干部在发言稿已经下发到与会人员手中情况下还照稿逐句逐字去念, 这可能源于习惯, 更可能源于稿子并非出自个人之手。“话不在多, 贵在精”, 十八大后, 中央领导脱稿讲话都已经形成常态, 这是中央提高会议实效, 倡导开短会、讲短话, 避免空话套话的具体落实与示范,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内功, 注意积累与调研, 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语言能力才能得以显现, 语言技巧才能得到运用。

( 三) 要通过讲话传播正能量, 讲话要体现官德修养。领导干部肩负传播党的先进思想, 宣传施政治国理念, 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 对所在单位、系统的党员干部, 对身边群众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因此, 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先进的党性修养, 还要有优良的官德修养。这些任务的完成和信念的体现既需要踏踏实实去做, 也需要通过语言去传播。领导在日常说话时就要做到语言规范严禁但又不失风趣幽默, 养成自己独有的语言气势和风格特点。

( 四) 内容通俗易懂有理有情, 引经据典更照顾大众。领导讲话发言要保证政治方向正确、观念想法超前、观点有理有据、措施合理得当等基本要求外, 更要注意做到用词严谨、言简意赅。在此基础上, 领导干部讲话发言还要根据听众差异改变语言形式和说话艺术, 要善于运用简单化、通俗化的大众语言, 让听众觉得亲切易懂, 便于接受, 避免曲高和寡, 居高临下, 和听众产生距离和隔阂。还可以引经据典, 以中华民族的文学经典和传统故事来提高语言生动性。

( 五) 要讲究艺术但不失权威, 注意生动但符合时代性。领导干部讲话发言要讲究原则, 把握分寸, 要具有权威性, 以保证政令畅通。同时, 领导干部讲话发言更要善于运用数字说理并配以生动的语言, 这样才能既有说服力, 又让人乐听愿听, 印象深刻。领导干部的思想、知识、语言更要注意与时代接轨, 语言要洋溢时代气息, 体现时代思想, 一张嘴就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具有生机与活力。要善于运用生动诙谐的语言, 经典的笑话谚语等吸引广大听众的注意力。

摘要: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交流情感和互换信息的主要方式。作为领导干部尤其要能说会讲, 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 善于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艺术, 这样不仅能真实的表情达意, 也能展现领导自身的学识理念、思想观点、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体现领导个人在思想上、政治上和情感上的成熟程度, 更能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 关乎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关乎工作的落实和事业的开展。因此, 领导干部必须把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提高语言表达艺术作为必备基本功, 并通过学习锻炼努力提高。

关键词:领导干部,语言艺术,表达能力,意义,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敬.再谈领导干部语言表达的艺术[J].人才资源开发, 2014 (18) .

[2]何芳芝.领导干部人际沟通中的语言艺术[J].领导科学, 2013 (18) .

[3]蔡敏.浅议领导干部的语言艺术[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3) .

艺术语言表达 第10篇

关键词:情感表达,朗诵艺术,歌唱语言

一、朗诵艺术赋予了歌唱语言丰富的色彩

(一) 朗诵是字、声在情感基础上的有机结合

对于常人来说, 朗诵是一种叙事、言情的手段, 但是如果要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展现在舞台之上, 那么它就可以称作是一种表演艺术, 因此这也要求它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审美价值, 而这种价值就体现在朗诵利用字、声传导出的情感以及塑造出立体形象当中。朗诵艺术, 它是以口语表达为主, 神色姿态表演为辅, 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就是这样一种静止的语言、文字, 当朗诵者用清晰响亮、声情并茂的语流, 生动形象地将作品内容诉诸于听众, 这样静止的语言文字符号便能从字面上的文字转化为立体的形象, 于是它就有了生命、有了专属于声音的情感。

朗诵艺术既然是有声的艺术形式, 因此它主要通过口、耳作用于听观者的神经, 用形象的声音唤起人们想象与视觉的联系, 促进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之间的共鸣与交流, 所以我们不得不提到它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声”。《礼记·乐记》中曾全面而具体的对声进行了阐述:“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 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当中的“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表达的都是不同的感情, 这些不同的感情色彩造成语言声音的差异。人总是感于物, 动于情, 而后形于言的, 情感的差异性造成了有声语言的不同。

(二) 润色是朗诵对歌曲情感处理的关键

朗诵艺术的主要创作手段是运用语言自身的艺术魅力感染人, 创造美。歌唱则不然, 它能够借助歌曲作品中曲调的部分, 当音乐的力量进入语言中, 它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就发生了变化, 感情幅度也会随着音乐的深入逐渐有了曲线, 在视觉、听觉的感官上的层次感也会凸显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有声语言是以句子为单位的, 不论是单句、复句、长短句, 都包含着具体的思想感情。就像朗诵时一个简单的感叹词“啊”, 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其速度、力度、音高、语调等等进行色彩的塑造, 同时传达出的又是不一样的情感特征。

这首歌引子部分的“啊”的演唱从强弱、音量、语气、语调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对于演唱开口音, 比如像a、o、u, 发音口腔张开程度较大时, 为了把声音唱得明亮, 喉部就会用力捏挤, 再加上缺少了气息的支撑, 声音就会缺乏弹性, 听起来则会稍显生硬, 给人一种“喊”的感觉, 同时也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相较之下, 运用诵读润色进行处理更能够使口腔、喉腔放松。歌曲开头连用六个语气词, 三连音节奏型的出现使歌曲呈现出民歌口语化的特点, 而每一个延长音都落在强拍上, 这一特点就是为了推动歌曲情感脉络, 也是思想感情的进一步延伸、拓展。用朗诵的方法来“说歌”, 即“用说话的方式演唱”。可见, 朗诵对歌词的润色的突出效用。

二、歌唱语言中朗诵意识的感受与体验

(一) 直接透过语言传达情感

在我国民族声乐理论中, 要求在语言上的“清晰的口齿, 动人的声韵”, 这就包括对字音的组成, 调值的变化规律, 音节组成形式的准确把握, 当然还有对歌词中句逗、韵段的划分, 感情和逻辑上重音的处理, 语言润腔的设计等等, 如果能够在开口演绎歌曲前将这些工作完成, 歌唱语言的情感表达就能更加准确, 那么其中的艺术感染力自然能够水到渠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语气、语调中的情感迁移

我们通常说的语气是指在诵读中, 外在发声工具的快慢、强弱、高低、虚实的声音形式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有效结合。从字面上理解, “语”就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 而“气”则是为了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气息状态”。语调是指由于语言环境、思想感情的不同, 抑或为了加强某种表达效果而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高低升降、曲直变化的声音形式。根据句子表情达意的功能, 通常把语调的声音形式分为升、降、平、曲四种调。

在朗诵时, 朗诵者的气息、发声状态同情感的表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发声方法以及气息状态, 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那么, 在歌唱中, 歌词、感情与气息同样需要将朗诵中语气的处理技巧进行迁移, 即要注重不同语气的运用。在声乐作品中, 作曲者在构思旋律框架时一般都会考虑到歌词诵读时的语调与音乐旋律高低起伏的契合度, 这种创作原则在中国古代戏曲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所以歌唱者有时则需要根据歌曲内容与特点, 在语气、语调上适当进行情感的加工和处理。

2、传达语言情绪的手段

从朗诵艺术的角度来看, 传达出语言的情感要在当下的情境中酝酿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语境、意境, 感受歌曲语言流露出的情感, 利用“语气”“语调”的迁移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笔者也从歌唱的角度分析了以下几种情绪不同的表达方式:

表达激扬情绪时, 一般为“气满声扬”, 口腔积极有力, 气息畅达, 有跳跃感, 发声时激越而丰满。朗诵时声音线条往往是波浪型与直线型的交替融合, 情绪高涨处呈现出的是气势磅礴的辉煌。如歌曲《你是这样的人》。

表达悲痛情绪时, “气沉声缓”、口腔有负重感, 气息有阻塞感, 发声浑厚。这类歌词较多具有叙事、描写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的情感活动或内心独白。如歌剧《红珊瑚》当中的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歌剧《伤逝》中的选曲《不幸的人生》, 这些歌曲往往带有浓郁的人物角色特征。

表达喜悦、欢快情绪时, 一般是“气满声高”色彩、气息连贯、音色明亮, 这类歌曲一般给人以跳跃感, 热情奔放。如歌曲《举杯吧, 朋友》、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朗诵艺术中情绪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在歌唱语言中使用的各种辅助手段, 归根到底都是为歌唱语言情感表达服务的, 因此在演唱过程中, 不能只单一的唱, 而应该将对歌词的理解、朗诵的感知与体验加入到作品中, 进行“二度创作”, 诠释出具有个性内涵、有自己独到领悟力的情感语言。

(二) 朗诵对艺术作品中情感形象的立体塑造

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瑰宝中, 从来不缺乏语言文字与音乐的结合, 上至我国最早的歌诗总集《诗经》、歌舞伎乐时代对于民间音乐的传承, 到十九世纪末期学堂乐歌兴起后融入时代音符的呐喊、再到现今跟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现代音乐。这逐渐演变的过程, 无不掺入了吟诵对于音乐文化的渗透。

从古代历史中随手拈来一段, 便是《诗经》中那洋洋洒洒的3 0 5首歌词, 不见得每一首都成为脍炙人口的诗歌, 但其中文化底蕴的醇厚就不是任何人可以信手拈来的了。例如《关雎》、《蒹葭》等等, 有些优美华彩的音乐怎不让人赞叹?从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出吟诵对于情感塑造的真切直观性。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唐诗, 是由唐朝田园诗人孟浩然所著。在经过著名作曲家黎英海谱曲之后, 歌词的清新脱俗和对惜春的淡淡惋叹之情与旋律结合恰到好处。

我们对诗句进行朗诵时, 高低急缓恰当的语势、语速, 一种与诗歌融为一体的语境, 明暗适中的音调色彩, 这些都能充分地帮助歌唱者塑造歌曲立体的形象。而演唱时对声音线条的统一性, 以及声音色彩上的控制则要求更高, 半声演唱以及运用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给人一种似有若无、虚无缥缈的朦胧之美的视觉、听觉的立体感观。

歌曲旋律在第二句转至第三句, 向上提高了八度, 八度大跳很容易使演唱者歌唱状态的改变, 因此在此应着重于气息的支撑以及发声位置的保持, 从而专注于内心情感抒发达到至高点。之后第四句的惋惜之情随着下行音阶的语势逐渐回落, 欲言又止的感叹也随着乐曲的终止停留在那份虚实相间的细腻情感当中, 从而构成了完整而立体的“起、承、转、合”的艺术表达。

(三) 艺术作品情感叠加的依托

歌曲情感表达的依托在于旋律, 在于文字, 在于对词曲感受和体验。就是这样通过声音传达情感, 并把这些情感的点滴表达成立体的形象, 更主要的是把富有层次的情感叠加到最有利于表现歌曲传达的信息。

通常我们对情感的表达利用的大多是强弱的对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逐步的一个过程。因此情感依托相对指的就是整体的思想感情运动的基调, 也就是说歌唱者显露出的感情的浓淡程度跟歌曲是相匹配的, 在此基础上可以做进一步延伸, 将其夸张化表现。

在歌唱语言中加入朗诵意识的感知, 对艺术作品从语言文字说塑造的情感基调的把握, 通过张弛有度, 收放自如的歌唱状态来抒发情感及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情绪化的声音塑造”。这看似简单的过程, 离不开演唱者对艺术作品语言深入、全面、细致揣摩, 只有形成了强烈具体的内心感受, 才能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结语

《史记·乐论》中说到“说之, 故言之;言之不足, 故常言之;长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这一说法也一定程度上勾画了从语言到歌唱的发展轨迹。而朗诵艺术正是能对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朗诵艺术从内化到外化绝不是“照本宣科”、“念字出声”, 而是朗诵主体在再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有声语言, 实现对文本的审美超越, 获得有声语言的活力。笔者认为朗诵艺术是弥补口语传递情感不足时的手段, 这也同样说明, 歌唱语言是在朗诵基础上加上音乐曲调后更有效传递朗诵不足以表达的艺术情感信息, 因此二者只不过是在彼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有声语言。

参考文献

[1]《歌唱语言的训练与表达》雷礼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03

[2]《歌唱语言的感受与体验》赵梅音乐探索2006 (增刊)

[3]《论声乐教学中朗诵与歌唱的辩证关系》郑清元艺术探索2008.06

勇敢表达,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11篇

一、通过直接感知,丰富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受到语言知识的制约。语言知识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包括周围的人、事物、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现象。孩子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感知,来获取周围环境中的知识,进而丰富语言。语言知识的丰富又提高了其认知水平并扩大了认知范围,对语言知识的丰富又能很好地促进。因此,为了发展语言能力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对周围环境进行直接感知,提升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创设各种认知周围世界的场景,在认知周围环境中丰富孩子的语言知识,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带领孩子们到周围的大自然中认识草木发芽与开花,认识春天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颜色,认识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这样可以在大脑中有了春天的概念。同样,通过观察和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来建立季节的概念,在大脑中认识四季,建立了四季特有的情景概念。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为语言表达四季景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们就拥有了用语言表达来描述四季的基本能力。

二、通过看听说练,发展表达能力

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语言表达特点,听取周围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学说各种说话内容,加强其语言表达练习等多种方式来发展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1.通过观察,学习肢体语言

语言表达包括肢体语言和说话交流两种方式。肢体语言为人的语言表达增添了生动形象的元素,使语言表达更多地展示出情绪与信息,提升语言表达的高效性。因此,发展孩子的肢体语言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注重对孩子的肢体动作的观察,引导孩子们对肢体动作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观看《大风车》、《动画城》等少儿栏目,观察人的肢体动作来配合表达的影像资料,还可以欣赏小歌手在唱歌过程中的肢体动作,通过对各种形式肢体语言的观察,耳濡目染地使孩子们的肢体语言丰富起来,促进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2.通过耐心倾听,学习语言表达

培养孩子们倾听习惯,可以很好地促进其表达能力的发展。要学会语言表达,必须学会倾听,听懂并理解,然后为学说打好基础。积极创设倾听环境,在各种形式的倾听环境中,让孩子感受和理解各种语言知识,激发语言模仿和词句应用的积极性,逐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在营造情境中体会语言表达方式,也可以播放歌曲,在优美欢快的音乐旋律中学唱歌词,来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创设各种语言情境,可以耳濡目染地增加大脑中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说,尝试语言表达

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心灵感受就是语言表达。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思维,通过说话或者交谈表达出来,形成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了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应该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多说话,在语言表达的不断尝试中,逐渐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清晰性、明确性、条理性和层次性。

例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创造机会进行谈话。使其有说话和交谈的意愿,促进孩子们积极地语言表达。和可以引起孩子兴趣的事物进行对话

4.通过练讲,提升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的提升,是要求说话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以及用词恰当。这些语言表达技巧都需要在语言练习中锻炼提高,这就需要进行强化练习,在讲话中逐渐地积累和提高表达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做一些演讲形式的语言表达练习,如让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学习和准备,讲一则故事,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谈一下自己家里可爱的小宠物等。家长注意在孩子们的学习和准备中悉心辅导,提高孩子们练讲的自信心。通过这种形式的长期系统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会逐渐提高,然后再提高说讲内容的难度和要求,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

儿童阶段是人的语言表达发育和能力提高的敏感敏感时期,家长和教师应该携手共同努力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带领孩子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丰富孩子语言知识;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看听说练,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艺术语言表达 第12篇

一、色彩对电影氛围基调的创造性表现

作品在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基本的、稳定的情感基调谓之电影氛围。用电影色彩来表现影片的情感基调主要是指利用电影色彩的基调,即电影画面的主要色彩意蕴来表达电影的总体感情表达倾向。例如《红高粱》(张艺谋) 极力强调影片的红色:轿子、肚兜、夕阳下的纷飞大火、随风飘荡的高粱地 ...... 投射出华夏儿女共抗外敌、同仇敌忾的坚韧不拔以及顽强的生命力。色彩表达了红色与粗野强劲生命力微妙的关联性,更重要的是带动起观众对民族苦难历史的情感和责任感,不禁让人沉浸其中、难以忘记。

二、色彩对电影人物与环境的展现

色彩如同一面镜子,是电影主题思想的诠释符号。色彩的艺术化处理与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表达、影片的主旨相一致。《花样年华》(王家卫)通过不同色彩的渲染和不同环境的描写,直观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忧郁痛苦和暗淡低沉的阴郁环境;《霸王别姬》(陈凯歌)中程蝶衣的披肩闪闪发亮, 融合蓝红黄多种图案色彩,显得大气而雍容华贵,而当脱去表演外衣回归台下平淡生活的程蝶衣,眼无神、脸无色,忧郁痛楚的神情通过色彩的差异性变化而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由此可见,影片通过色彩的渲染通透地表现出了人物精神面貌所呈现出的巨大反差。《一代宗师》(王家卫)中,电影色彩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架构叙事的作用,不仅表现了对逝去武林的尊敬缅怀,更艺术性地对影片叙事情节进行了展现,不同的场景通过不同的色彩进行表达,朦胧柔和的金楼场景,冷硬的雨中打斗场景、银色金属与漆黑的夜形成强烈的对比……造型方面,浓妆艳抹的风尘女子,色彩艳丽的服装不仅符合人物造型和情绪宣泄,也符合风尘场所的格调, 宫二一袭冷色藏青袍子把东方女人冷艳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表现人和老虎在残酷自然中求生的励志故事,历经艰难险阻却充满温情与希望。 如同精灵般的蓝色调使天水合一,惟妙惟肖的唯美画面通过大量的俯拍镜头得以全方位呈现。

三、电影色彩与叙事结构线索的关系

多颜色复合型的色彩表达是电影给人营造视听感知的载体。电影色彩的运用不仅仅停留在色彩心理的表现上,更是表达影片叙事结构的媒介化手段,色彩具有保持影片剧情结构形式延续性与整体性的功能属性,其本身也是影片结构色彩的基础。电影色彩是影片主题思想与导演创作意图的展现,通过色彩基调艺术化的手法和方式展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演进。《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中,火红的灯笼高高悬挂于青砖灰瓦之间,耀眼的红色与暗淡的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灯笼作为一种符号不仅让受众从视觉上产生强烈的震撼,更是女性争宠,丑陋社会畸形婚姻的符号隐喻, 表现了让人窒息的封建大院对人性灵魂的幽闭,与整部影片窒息、焦躁、冷寂、凝重的悲剧气氛相吻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影色彩作为架构影片重要的视觉元素,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其地位愈加显得重要,利用电影色彩语言元素如何创造出兼具艺术性、思想性、商业性诉求的佳作,给受众呈现出一场秀色可餐的视觉盛宴是电影人必须肩负的使命。

摘要:作为视听语言重要的组成元素,色彩自电影诞生以来就具有在银幕上塑造现实生活场景的符号化属性。通过其艺术化的表达与处理,电影色彩同时被赋予展现剧情背景、营造影片格调氛围、揭示主题、展现人物主观精神世界等多种功能性属性。

上一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下一篇:工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