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同创业范文

2024-05-15

师生共同创业范文(精选11篇)

师生共同创业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师生共同创业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讨论研究近几年成为很多课题的选择,笔者也主持和参与了相关课题的研究,比如参与课题“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设计与应用研究”,主持课题“高职学生创业模式研究”,在此讨论的是关于通过师生共同创业来提高高职学生创业能力。

一、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的一般途径

我国应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 历年来的调查数据都表明,每年我国大学生成功的不到10%,而新鲜出炉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仅没有任何优势,而且明显处于弱势,那么高职学生创业也就存在着更大的难处。

为了急于解决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将学生们直接推向创业的路子,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很难因为现在的一些鼓励政策就出现很高的成功率。成功首要是决心、耐力和意志力。选择创业其实是件非常了不起而又充满荆棘的道路。对创业者而言最先决的条件不是智商、学识,而是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它的决心,以及承担一切后果的承受力。

一般来说,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途径:

1.通过创业教育和学习,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方式。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目前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创业教育的教材,各高校也都在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培训。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夯实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创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学校可以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实践更需“实战”。在前期创业教育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战演练。可以借助学校举办的某些课程的角色性、情景性模拟参与来完成。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通过课余、假期在外的兼职打工、试办公司等事项来完成;也可以通过举办创意项目活动、创建电子商务网站等多种方式来完成。例如在校期间可以与专业教师共同创业,同时还能得到专业教师的创业指导。

或者做校园代理、校园快递业务、开个人网店或微店,这些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能够有效地积累市场经验、 锻炼创业能力,如果做得较好,还可以积累一定的资金。

二、通过师生共同创业,提升高职学生创业能力

在“高职学生创业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创业方式———师生共创经济实体。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成立模拟公司,按照实体公司的方式运作,有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再进行工商注册,成立经济实体。通过这种创业模式,也就是师生创业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首先组建一个模拟公司,制定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专业教师只负责指导, 公司各部门工作由学生完成,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咨询专业教师。 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进行仿真创业实践,从而提高创业技能。这样几乎不需要投入多大成本,却可以对外联系业务,并获得实际的创业经验和一定的经济收入。

也可以在校园内成立小型实体企业,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具体经营,面对本校师生消费市场进行营业,建立财务核算制度。学生既能得到创业的真实体验,提高了创业能力,又可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为进一步创业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师生共创经济实体时,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出资来设立企业,并且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由学生经营,教师指导,也可以找合作企业,成立分支机构。 参与创业的学生有了前期在模拟公司和学院小型企业的创业锻炼,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和实践经验。

在具体操作时,可以让新入学的学生先加入模拟公司;中高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后,在顶岗实习时,进入实体企业实习;大学毕业时再以入股的方式正式加入实体公企业。

师生学习共同体 第2篇

——重庆市江津区西城小学校“卓越课堂”推进工作汇报

西城小学兴建于1953年。2005年以前,学校占地4000平米,校舍1500平米,有8个教学班,300余名学生,21位老师,是几江片区的薄弱学校。

学校现有A、B两个校区,占地27240.9 m2,校舍19671m2,有标准教室60间,配套功能室26间;有46个教学班,130名教职工,2300余名学生,其中农民工子女1208名,留守儿童272名。我校坚持践行‚用生命点燃生命‛的办学理念,不断积淀‚有爱心,负责任‛的学校文化,经营‚书香伴我成长‛的办学特色,实施‚三四五‛德育工程,培育‚阳光小主人‛,获得良好的声誉。

一、卓越课堂建设,我们的思索

回眸十年课改,我们既有思想观念的洗礼,又有实践探索的历练;既有改革的阵痛,更有收获的喜悦,同时还有更多的反思。

思考一:师生关系(实习现象)。我曾经与全校教师谈起,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段教育生涯是教育实习,得到许多老师的认同。一个月实习结束,与同学们依依不舍告别场面,让指导老师羡慕不已。因为实习老师干了一些指导老师不屑干的——与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下棋、运动,说孩子们说的话,做孩子们做的事……亲密无间。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应从‚课堂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

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课堂应构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思考二:合作学习(《穷人街的孩子》)

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条穷人街上,穷人街的孩子没有钱,不能进学校读书,整天在街上游逛。试验者为了探明穷人孩子是否有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便在墙上适当的高度安臵了一台电脑。孩子只要触摸,就可以上网,但必须用英文。这一装臵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新奇感,大家围拢在一起讨论起来,有的还动起了手。一个星期过去了,有少数几个人触摸到了门道。两个星期过去了,不少孩子初步学会了用英文上网。三个星期过去了,穷人街上的孩子,你帮我,我帮你,几乎都会用英文上网了。

故事后面有三个问题:他们在学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在接受教育吗?回答是‚不知道‛。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的,他们在学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互帮互学中也可以掌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为学生创设互帮互学的机会。

思考三:‚课堂休息‛?

我们把‚穷人街的孩子‛的学习方式引进课堂,却遭遇‚课间休息‛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的‚真休息‛。问题出在哪儿呢?

《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给我们指明了方

向,‚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卓越课堂‛的核心理念,提升学生能力是‚卓越课堂‛的核心内容,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实施‚卓越课堂‛的关键。我校围绕区教委提出的‚三空间活力课堂‛,立足自身实际,把课改突破口选定在研究‚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探索‘四度’特色小课堂‛上。

二、依托学习小组,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36字做法:六人一组、自愿组合、教师参谋、AB互助、积淀习惯、自主评价、日清月结、及时奖励、全息覆盖。

六人一组:将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组成N个学习小组,每组一般6人,有组名、口号、小组公约及职责分工。

自愿组合:根据学生的自主申报,由班干部将学生分成两部分:A为小老师,B为小学生。由每组的3个小学生去分别选择1个小老师。这需要由班干部在试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一般要经过3个月才能磨合。

教师参谋:当班干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小干部们必要的帮助,有时还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班干部们自己决定。即使有点小问题也没关系,总比教师包办代替强。但教师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前三个月内,每周都要对小老师进行引导与培训。

AB互助:三人行,必有我师。‚小老师‛自己答对问题,可为小组挣4颗星;‚小老师‛帮助‚小学生‛完成任务,‚小学生‛答对问

题,可为小组挣6颗星;‚小学生‛帮助‚小老师‛答对问题3次,可晋升为‚小老师‛。得不得星,得多少星,由学生自主评价。

积淀习惯:一方面,在小组合作及组际合作中不断强化目标定向、组织、交流、记录、汇报、评价、教师指导、收集处理信息习惯等,保障互助学习的有效实现;另一方面,强化把方法运用于学习的实践活动,形成经验(学习习惯),不断完善认知图式,在合作学习中善于用已有的图式去解决问题。

自主评价:由学生对同伴的学习表现给予自主评价加星,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斤斤计较,不必对加分的科学性太较真;每节课的第一名,不管得多少星,在当天的小结中,进行模糊评价,只计一分,放入小组成长记录袋里。学生个体得星,放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袋里。得星,记录孩子的成长经历。

日清月结:由班干部将每节课的得分当天累计并公布;将每周的得分小计,评出六人小组周冠亚季军;将每月的得分总计,评出自然组(班级的自然组,一般有2-3个学习小组)月冠亚季军,以加强组际合作。每期评出半年冠亚季军,每学年评出年冠亚季军。还要从多角度评奖:如进步奖、发言人奖、小老师奖、优秀学生奖、课星、周星、月星等。

及时奖励:对获得冠亚季军六人小组或自然组,根据与学生、家长商定的奖励公约,及时兑现。比如教师、家长带着获奖组成员一起野炊、郊游、娱乐、聚餐、爬山、下厨……

全息覆盖:校内,课内课外全覆盖,有的学生在这个方面是小老

师,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小学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校外,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全覆盖,才能形成整体合力。

在师生学习共同体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相互沟通,了解需求;相互约定,达成共识;相互督促,保证落实;相互协商,共克难关;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原则,努力达到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当教育适合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生命的伟大创造。

三、遵循学科规律,探索‚四度‛特色小课堂

所谓‚四度‛,即课堂的情趣度、自主度、参与度、有效度。四个度,是有效课堂这个有机体不可割裂的四个方面。

1.提高学习情趣度——感受回家,和谐民主,共同成功 感受回家:课堂如开车一样,去时总觉得很远,很模糊,回时就轻松、自如、惬意!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像是回家一样:(1)目标明确;(2)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时管用,学生知道怎么学。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愿学,学习热情高;乐学,学习氛围浓;善学,学习习惯好。比如语文的‚温故知新‛、‚阅读练兵场‛、‚轻松写话吧‛,综合实践的‚尝试钉扣总动员‛、‚拜师学艺认真看‛、‚钉扣PK我最棒‛;品德的‚求助对象我认识‛‚求助电话我知道‛‚求助电话我学打‛。

和谐民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充满情趣的灵动课堂保证。叶圣陶先生的六解放至今仍闪着光芒,‚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

童的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课堂成为充满情趣的地方。每到精彩处,老师都会给出色的小组奖励,于是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事实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打破界限,学习共同体才得以自然形成,学生才能大胆地自由地交流、学习,课堂才能实现‚真灵动‛;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励,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后续学习充满信心。

共同成功:面对全班学生,如何因材施教?有人总结‚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悬殊那么大,如何抓?一般情况是,教师的教学都是指向中等水平学生的。这虽然关注了学生中的多数,可是,学习优秀者就会因内容之‚浅‛而失去兴趣,学习较差者就会因为内容较‚深‛而不知所云。于是,这两部分人学习的兴趣就会日趋减退。在六人小组内,学习优秀者要当小老师教会‚小学生‛,优秀者在思考怎样教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落后的‚小学生‛在‚小老师‛的帮助下也会迅速地赶上来。有时‚小学生‛还会教‚小老师‛。大家都体验成功的乐趣。

2.提高学习自主度——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学以致用、巧妙引导。

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指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学习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充分尊重学情,以学定教,让小组内已会的学生来

教不会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实践、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对于学生都不会的共同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

学以致用,巧妙引导: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在‚先学‛与‚后教‛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进,并进行当堂训练,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不管是袁老师‚四读‛学法的由扶到放,到写法的迁移,还是张老师的示范打电话到学生模拟学打电话,以及王老师的拜师学艺到学生钉扣PK,都足以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学以致用,互助成长。又如六年级《回家》,学习作者为表达‚不仅爱小家,而且爱大家‛的情感,在许多回家场景中选择5次回家片断来描写。并将片断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如《腊八粥》、《搬家》等课文学习,最后学习用片断描写的方法写一篇短文。3.提高全程参与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深度参与 全员参与。我们欣喜地看到:‚小老师‛的A号会很快完成自学要求,主动去督促、帮助、检查‚小学生‛B号,并鼓励B号主动发言。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小学生‛的也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不懂的会及时、主动地向A号询求帮助,甚至想方设法向其它组、向老师求助。我们更欣喜地看到:B号有时还会帮助A号……因为同学们知道。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会为本组争光,一个人的懈怠,都会为本组抹黑。

全程参与:小组活动,我们看到是的小组长有序地组织,发言人轮流谈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看法,记录人快速地记关键词句,并汇报小组总的意见,A努力帮助B,希望B能代表小组发言,B也在A的帮助下努力学习,希望能为小组争光。全班交流,我们看到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多元共存。

深度参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当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仍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纵深方向推进。比如,邱娟老师执教《我们爱祖国》,当问学生‚祖国‛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祖国就是中国‛,老师点拨‚如果一个美国孩子坐在我们教室里,他该如何回答呢?‛‚祖国就是美国,不,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中国人说祖国是中国,美国人说祖国是美国,‚自己的国家‛是对前两种说法的概括。另一方面,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利用过得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外界影响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即通常据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对学生的横向拓展也应予肯定与鼓励,这同样是学生深度参与的表现。4.提高学习有效度——学什么、怎样学、一课一得

学什么: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各学科教学要做到课时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恰当。从学什么的角度提出‚三不学‛、‚三学‛。‚三不学‛:学了无用的不学,已经会了的不学,怎么也学不会的不学。‚三学‛:课程目标规定的要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有独当之任的要学,不会的要学。

怎样学:教学环节紧扣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遵循学科特点。教学目标中儿童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学生

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的,就用AB互助的方式学;学生经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给予启发、指导、讲解。

一课一得:课堂教学不能贪多求全,应力求一课一得,一得为主,多得为辅,得得相连。‚得‛ 相当于‚老树上长新芽‛,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并将新知同化于已有的图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鼓励优帮差,差推优,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共同进步,让学科知识、能力、情感得到有效发展。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生活。生活的课堂,不应局限于教材,必须联系生活,学习文本知识,不是就知识论知识,而是把文字还原为生括,再现文字背后的生活原景,从中体会、感悟生活。‚事事洞明皆学问‛,留心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学习生活,从生活纷繁的人与事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教室的小课堂,必须联系学校的中课堂、社会的大课堂,才能成为生活的合力课堂。

四、课改的收获,师生同发展

伴随着课程改革,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1.学生成长。学生是课改的最大受益者。学校实施‚345‛德育工程、开展‚1557‛读书活动、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学竞赛活动以及两台多队的课程辅助活动,成全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学生获国家级奖566人次,获市级奖2937人次,获区级奖2311人次。其中

获科技部发明创新奖1人,全国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获重庆市一等奖5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3人。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常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2.教师成功: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提高了专业素养。坚持写读书笔记,坚持写教学随笔,坚持写教育教学论文,有247篇论文在CN、ISSN刊物上发表,获区级以上奖的论文1372篇。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获国家级奖5人次,获重庆市级奖16人次,为西南课改中心天网录课103节。现有重庆市特级教师1名,重庆市级骨干教师9名,区级骨干教师15名;有中学高级教师4名,小学高级教师42名。

3.学校发展。过去的薄弱学校成为现在的窗口学校。我校先后荣获‚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消防教育示范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校‛等国家和市级奖励36次,区级奖励92次。重庆电视台‚身边的好学校‛专题报道了我校,《西部开发报》以《探营‚五个校园‛建设的西城模式》,《江津日报》以《解密‚西城速度‛》,报道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轨迹。

挑战中,师生共同成长 第3篇

2015年10月25日、26日两天,全国第二届和谐杯小学“七说”说课大赛暨课程整合与学校文化展示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其中就包括我校语文整合式主题学习六种课型的展示。这六课型在我校已经探索并实践了多年,依次是:预习过关课、字词读写课、课文品读课、拓展阅读课、主题习作课、综合实践课。而综合实践课可谓是六课型中围绕主题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学生参与程度最高、锻炼能力最强的一种课型了。

这六课型展示的任务就安排给我们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上的是一节综合实践课。领导建议最好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显而易见,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样难得的机会一旦接受下来,孩子们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可是演砸了怎么办?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承担得起吗?最终我还是决定挑战一回新事物——课本剧。我知道,就算我这导演蹩脚,可是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和创造力未必比我差,何况,我和孩子们是一个紧密团结的集体,有困难一起面对解决,力量一定很大。宣布决定的那一刻,孩子们眼神里除了惊讶、兴奋,还有不少期待呢。

就在十一国庆节前夕,我和孩子们已经结束了第五组“初识鲁迅”教材的学习,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才刚刚开始。在初步涉猎鲁迅作品的基础上继续大量阅读他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我推荐的是《鲁迅全集》系列。

读不懂没关系,我们有选择地进行导读、推进,还有讨论交流。孩子们最喜欢阅读的是《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因为成集子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他们还是第一次读呢。里面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吸引了孩子们,除了熟知的闰土,还有阿Q、孔乙己、祥林嫂、涓生等等。喜欢朗诵诗歌《自题小像》《自嘲》《悼杨铨》《无题》,因为孩子们查阅资料后了解到这些诗歌都有其背景、来历,可以说,每首诗都是鲁迅背后的一个故事。鲁迅和他的作品成了我们每日必谈的话题,在思考与交流中,时时有启发和困惑,正是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我们对鲁迅的理解与认识逐渐多了起来,孩子们所写的感悟也就逐渐深刻。我们从网上和书籍中查阅大量鲁迅生平的资料,从他的经历中感受他生命成长的变化。共读《主题阅读丛书》之五“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萧红、巴金、郁达夫、藤野先生所写的文章以及联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样通过不同人物多个视角来体会鲁迅先生人格的高贵。看电影《鲁迅》,直观地认识鲁迅。办鲁迅专题手抄报,孩子们开心地张贴于教室内外的版面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寫研究鲁迅专题总结,这样对鲁迅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编演课本剧的第一步就是教室内四排同学分别按照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中老年不同人生阶段的故事编写剧本。写剧本,这可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孩子们皱着眉思索着,继而才见理清思路后的兴奋与迫不及待,带着一份新奇与自豪书写着,创作着。很快,孩子们陆续交来了一份份颇显稚拙的剧本,那种脸上流露出的羞涩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努力后的轻松以及并不确定是否成功的不安。他们的不安何尝不是我做这件事的不安呢?但我们终究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我告诉孩子们,读了他们的剧本,老师有了编写剧本的初稿,孩子们高兴地欢呼起来。没错,我汇集了孩子们创编剧本智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加工,整理成一份完整地体现鲁迅完美一生的剧本初稿,打印了10份,分发给我的同事们,还不忘把电子稿发给我市著名作家和草根导演常鸣,那已经是9月30日的上午了。下午针对这份稿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常鸣在电话里给我的建议也很中肯,那就是剧本语言要努力口语化。

第二天开始进入国庆节。七天长假里,我让班里的孩子们继续阅读鲁迅大量作品,并让他们用口语化的语言修改剧本,同时,深入琢磨每个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神态,准备表演。我则沉到郭于全主编的厚厚的《鲁迅全集》四卷中,阅读,思考。我还专门跑到新华书店,在书海里翻检关于鲁迅人生足迹的书籍。经过反复比较,终于选中了程争鸣著的《360度鲁迅》和朱正写的《鲁迅传》。回到家里,开始了对这两本书不分白天黑夜地读。结合对鲁迅先生作品的阅读,联系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的思想性

就多了一些领悟与思考,他的伟

大形象也就逐渐在头脑中清晰起来。

再次提笔,去触及那个叫“剧本”的领域,口语化是肯定的了,经历还要具体、真实。让鲁迅从他的童年乐园百草园出场,经历少年的启蒙地三味书屋,到青年学医觉醒的日本仙台,转而回国弃医从文,书写忧国忧民的情思,直至生命结束以及亲友世人对他的哀悼与怀念:他用短暂的一生活在了人民心中。剧本结构出来了,然后就是每个环节的细化,包括旁白的流畅表达,人物对话的准确、直接,场景的形象描述。当然,还要考虑到多种形式体现鲁迅:舞蹈、朗诵、唱歌、绘画、书法、刻纸。为丰富剧本内容,我选入了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三个小故事、《有的人》

和中学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嘲》《藤野先生》以及教材之外的诗歌《自题小像》《无题》

《悼杨铨》和鲁迅不顾危险毅然

决然参加进步人士国民党员杨杏佛追悼会的内容。

10月8日,周三,正式开学。我和孩子们相聚在一起,共同交流假期关于鲁迅专题所做的点点滴滴,那份师生之间的默契和润泽的关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围绕在美好事物周围的幸福感。我把编写的剧本打印了70份,当我把长有5页A4纸文字达4825字的剧本稿子发给每个孩子手中时,他们边读边惊叹老师的“大手笔”,但是,当我说要把稿子背会时,孩子们的小嘴巴硬是怔怔地张大了半天,无疑在问:怎么可能?那可是近五千字的稿子呀!我告诉孩子们,没有什么不可能,越是有困难的事情越值得我们去做,这才能品尝到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啊!背诵稿子没问题!咱们先去理解鲁迅童年、少年的故事,这是第一页的内容,在理解中的背诵可就容易多了,很快,一只只小手举起来,向我示意背会了。接着就是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直至第五页。五页的稿子就在这周除了上语文课后剩余不多的时间和回家后的夜晚里硬生生地让孩子们啃了个差不多,周末再巩固一下吧。日历指向10月13日,周一。检查背诵剧本稿子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全班大多数同学都背会了,而且非常流利,那份挑战困难后的喜悦明显地写在脸上。只有个别的孩子背起来磕磕绊绊,还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没关系,孩子们,我知道你们都尽力了,也已经尝到了挑战的甜头,这是个好的开始。每个角色在孩子们的心中也该有了一定的位置,对,竞选角色。教音乐的朱佰玉和孙丹阳两位老师也参与进来,一起做评委。孩子们一个个站到黑板前演绎对剧本中角色的理解,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呢,渐渐地就争着上台表演。一个个角色就这样花落全班59个同学中。

这个周的课余时间可以说都献给了鲁迅剧本。跳舞《有的人》《无题》,除了有教我班音乐的孙丹阳老师的指导,课间孩子们还会跑到楼上无人的走廊里去练习,回家也不忘回顾练习。朱佰玉老师则轮流带领少年鲁迅组、青年鲁迅组、中老年鲁迅组的同学到楼上狭窄的走廊排演。我则在教室里指导孩子们读旁白和朗诵诗歌。孩子们还在反复的表演中不停地向我提着建议,郑浩哲演的是学生干事,他向我纠正在仙台学习的鲁迅不能称作鲁迅,应该是周树人,他那时还没笔名呢。看,孩子们也在思考,他们小小的生命里也有了对鲁迅角色的不同理解!

孩子们刚开始表演角色时,是生硬而不协调的,说出的话、做出来的动作几乎都变了样,怎么看也不像剧本中的角色。这也难怪,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根据剧本演出啊!我提醒孩子们,要想演好就得实现角色自居!这种训练是枯燥的但也是有趣的,时不时会因为某个孩子不恰当的表现而笑场。但懂事的孩子们即便在课间也会找个角落凑在一块来讨论研究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和神态,在参与中他们有争执,但也在争执中学会了调和矛盾,培养了合作意识。服装呢?除了学校有些备用服装就是孩子自己回家借,有些衣服学校同意网购。周六上午,我、朱佰玉老师和孩子们商量到启正楼五楼彩排一次,孩子们欣然同意,他们已经喜欢上了表演的感觉。家长们收到信息后也非常支持。

周六上午,孩子们全部到齐,像赶赴一个神圣的约会一样,充满了期待和兴奋。从主持人、剧本人物到舞蹈演员,我们需要把一个完整的剧本串联起来,上周都是分开练习的,只有启正楼五楼大厅有足够的场地展示,这是上周的训练结果。可展示的最终结果告诉我和朱佰玉老师:糟糕透了。乱而无序,轮到谁上场,要嚷嚷一阵才知道;读旁白的还好些,但站位不合适;跳舞的还很连贯,但疏密间隔还需指点。从主持人宣布剧本故事开始起,我和朱佰玉老师再次逐一点拨、指导,每一个字、每一个神态动作都不放过。终于,从上场到退场有了一个还算清晰的流程。

10月20日到校。这个周末就要展示我们的活动成果了。网购的衣服也陆续回来了。孩子们换上衣服后的那份新奇和开心让我看在眼里乐在心上,忍不住抓起手机拍照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形象。这周的大多数活动时间都被鲁迅剧本占据了。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来演绎鲁迅:朗诵、舞蹈、唱歌、表演、绘画、书法、刻纸。这期间,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也给了不少建议。剧本我是改了又改,只要能更合理地展示鲁迅一生,我是不厌其烦地修改。孩子们付出的更多。隋事翰兼任小主持和藤野先生两个角色,感冒了的他嗓子都哑了,我让他放低声音,只练习一下语气和表情即可,可他固执地一定要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郑浩哲因为找不到表演学生干事的感觉还哭过鼻子呢,但轮到他的时候他还是带着泪痕上场。家长也参与进来,帮了不少忙。孙淑馨的爸爸给下载了《无题》音乐原唱和伴唱MP3;李京鸿的爸爸制作了玩耍的道具滚圈;程馨的爸爸把女儿写的关于鲁迅诗句的书法作品干脆装裱起来展示。时间就是在这些感人的琐碎中过去了,孩子们的表演也逐渐纯熟、自然与流畅,上场、展示、退场,是那么训练有素,加上穿上合适的服装,孩子们更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剧本中的人物了,一招一式都透露着认真与用心。整个训练过程孩子们井然有序,忙而不乱,是生命舒展的美好状态。

第二天也就是10月26日上午,兴奋的小家伙们不到七点就陆续来到教室。第三节下课铃声响起,刚才上课班级的孩子们有序而出,我班孩子鱼贯而入,整齐地站到舞台西侧区域。开始上课,两个小主持上台,开始了动情的主题导入。接下来是四个同学对百草园倾情叙述,而在三味书屋跟随寿老先生学习的鲁迅让孩子们把他的聪明机智和勤学好问表现得淋漓盡致。青年鲁迅学医日本仙台,藤野先生的叮嘱与肯定,日本学生干事的歧视与质疑,真相大白后鲁迅的坚毅,在孩子们这里有了很好的体现。老年鲁迅和弟弟周建人救治车夫,和侄女谈《水浒传》、谈碰壁,听到杨杏佛被暗杀后不顾被杀的危险义无反顾地参加追悼会,孩子们也在尽力诠释着鲁迅的慈祥、亲切、乐观和勇敢坚定。朗诵《无题》、演唱《无题》,朗诵《有的人》,用自己的声音和翩翩的舞姿传达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结尾部分,全体孩子们都是在用全部的心思来朗诵鲁迅、赞美鲁迅、书写鲁迅、刻画鲁迅啊,那一幕场景成了最完美的定格。整个过程,孩子们的表演无一疏漏。他们用自信满满的演出展示了最好的自己。或许,场上响起的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是对孩子们精彩表现的最真诚的肯定。

这个课程的穿越历时近一个月,虽也有磕绊和缺憾,但我们在尝试和探索中提出了不少创意和想法,整合多种资源,最终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变不可能为可能。在穿越的途中,师生接受挑战共同成长以及由此培养起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可以让我们在以后探索的路上走得更加执着与坚定。

浅谈有效师生关系与师生的共同成长 第4篇

动机来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了有效的师生关系, 能很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实现教学相长。

3.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品格的培养

在现在的课堂上, 更多强调的是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热爱生活, 追求理想, 发挥自身创造性, 追求完美的人格, 为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校与家长的合作搭建了桥梁

学校教书育人, 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校与家庭间的合作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平等, 如果家长认为教师连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没处理好, 家长也不会信服教师, 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和教师合作, 共同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目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时至今日,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多年, 虽然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耳熟能详, 但真正把新课程理念付诸实践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角色转换, 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但据我在教学实践中观察, 师生关系情况堪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责任编辑:李锦雯]现象, 而且非常严重。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限交往基本停留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 其余时间各干其事, 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与冷漠, 被称做是“一朵盛开在师生间有毒的花”, 如师生相遇时, 许多学生甚至有意回避或逃避与教师见面, 即使在避不开的情况下也只是勉强地笑一笑或是面无表情, 师生之间几乎没有情感交流, 部分教师以知识和真理的代言人自居, 对学生居高临下, 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处, 更不向学生敞开心扉, 而学生也不愿意与教师打交道, 更不愿意向教师倾诉内心的秘密, 讲台将师生分离成两个截然有别、不可逾越的世界, 极少数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严重对立和冲突, 如我校曾有一位教师在上课时, 有两位学生不断地说话, 还不时发出笑声, 这位教师忍无可忍, 走下讲台批评这两位讲话的学生, 这时另外一名学生站起来和这位教师顶嘴, 这位老师就说“疯狗来了”, 这位学生马上回击老师:“疯狗正在叫”, 于是教师怒不可遏, 冲出教室, 整堂课无法继续;有些班主任教师在和学生发生冲突后, 就请家长, 家长来到学校后, 由于和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 也和教师发生对立和冲突, 于是教师就想办法孤立该学生, 把该学生的座位安排在教室的角落里, 不准全班同学和这位学生交往, 让这位学生难过, 自然辍学回家, 或是转学;至于教师和个别学生冲突导致全班与教师作对, 不准教师进教室上课的事也时有发生, 更有甚者, 教师和学生对立到动手体罚学生等, 学生被打聋或牙齿被打掉者皆有之, 凡此种种, 严重影响着师生的共同成长, 教师和学生怎么能身心愉快地投入教学呢?所以教师和学生对立和冲突被人们形象地喻为竖立在师生之间的一块冰。

三应对目前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

1. 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问题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压力, 虽然现在已实施新课程, 推行素质教育, 但实质还是应试教育, 经常对学生进行考试测验, 教师害怕学生考不好, 影响自己的前途, 过强的考试压力使教师心理紧张;教师的工作堪称高工作负荷, 课时量超重, 备课、查资料、批改作业、辅导等工作要花大量的时间, 感觉很累, 再加上教学工作有很强的竞争性, 所以人际关系也很紧张。二是难以逃避的职业倦怠, 教师长时间地从事教书工作从而产生疲倦感, 使得很多教师情绪衰竭, 人格解体, 对学生持否定态度, 产生消极行为, 对学生冷漠。如何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促进教师的心理成长呢?如果是障碍性的心理问题, 可以求助于医疗部门;如果是适应性的心理问题, 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学会自我调适, 从不适应到适应, 如果是发展性的心理问题, 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训练, 提升老师的心理素质, 为此, 教师要重点掌握提升教师心理素质的原则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第一, 提升心理素质的原则:放下过多的心理负担, 学会遗忘;节制物欲, 简化生活, 保持心灵的自在与单纯, 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避免消极思想的侵略, 学会宽容, 以仁爱之心待人, 爱人者, 人恒爱之, 正视问题, 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状态;学会倾诉, 不盲目竞争, 避免不必要的心理紧张。

第二, 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转移注意力, 如爬山、参加体育锻炼、参加全民健身运动、唱歌跳舞等, 排除杂念;深呼吸法;合理发泄法, 也就是自我疏导法, 遇到不良情绪时通过简单的宣泄, 痛痛快快地表达出来, 或将不良情绪通过别的途径与方式宣泄出来;理智控制法, 在陷入不良情绪时主动调控理智这道闸门的力量, 控制不良情绪, 并尽力使自己愉快起来, 如自我解嘲、自我安慰、心理换位, 与对方交换位置,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学会升华, 将消极的情绪与头脑中的一些闪光点联系起来, 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而有益的行动;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知足常乐, 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同时也悦纳他人;将“应该”变成“希望”, 对他人说“应该怎么样”变成“希望怎么样”, 对他人评价要求不要绝对化、“糟糕可怕化”。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应承认和坚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存在和“可教育性”, 由于差生的优点和长处往往被掩盖和忽视, 而给人以不求上进、与教师对立、同集体隔离的假象, 这就需要教师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不能总用挑剔的眼光看着学生做每一件事, 伤及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使学生放弃每一次进步的机会, 而应去理解学生那被自卑所压抑的自尊。

3. 热爱学生

俗语说:“若想取其人, 首要攻其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热爱学生, 教师要热爱学生, 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对学生要给予恰当的感情投入, 倾注爱心, 尊重他们的人格, 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每一位学生, 坚持“五不” (不厌恶、歧视, 不当众揭短, 不粗暴训斥, 不冷嘲热讽, 不变相体罚) , 用爱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4. 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

和学生共情, 尊重和理解学生, 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法宝。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兴趣差异, 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 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 教师尊重了学生, 反过来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才能形成, 才能牢固, 教师还应了解和理解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 对学生的声调、手势、面部表情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 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感受和行为动机, 深刻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 设身处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 即“共情”, 从而客观地理解学生, 宽容地对待学生, 很快进入和学生相同的情感世界, 理解学生需要什么, 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构建起“尊师爱生、师生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5. 真诚沟通, 学会宽容

沟通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手段, 是建立有效师生关系的重要方法, 基于相互间的沟通, 师生得以交流意见, 联络感情, 化解误会, 进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挥潜能, 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沟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其次要有真诚的态度, 使学生感到亲切、亲近、被接纳、没有虚假, 好像面对知己, 因而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 “真诚”是种支持、接纳、助人的态度, 使学生受到鼓舞, 获得希望。再次, 教师还应平等对待学生和信任学生, 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人, 不存在谁优谁劣, 谁强谁弱, 应平等交流, 还应该信任学生,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有能力、可依赖的, 是有价值的人的信念, 对学生充满信心, 坚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潜力, 这样才能换取学生信任的回报。最后教师要学会宽容, 教师务必记住沟通誓言: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 我都将尊重你, 给予你说出它的权利, 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它, 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

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 第5篇

一、“生命”课堂是灵动智慧的课堂

在第二课时伊始,第一个环节复习词语,笔者有意将文中散落的词语按一定的规律出现:

第一行:骚扰 动弹 鼓动 跃动

第二行:冲破 坚硬 不屈 茁壮

第三行:震撼 沉稳 短暂 糟蹋

预设的目的:一是巩固词语,二是让学生边读词语边回忆课文内容。学生是聪明的,他们果然发现了三行词语分别对应着三个段落、三件事例,还发现了第二行的词语都代表正能量。甚至发现了这些词语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帮助。孩子们生成性的发现,放大了词语复习的价值和作用,这就把教学环节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学词方法,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根植于孩子的心底。

笔者在给三件事例概括小标题时,引导学生从读者的角度,转变为从作者的角度去归纳:由“飞蛾求生”到“捉住飞蛾”;由“瓜苗生长”到“看瓜苗生长”;由“静听心跳”到“听自己的心跳”。角度的变化,不只是字词的改动,更是思维方法的转变。这样,学生更易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生命”课堂是深情感悟世界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家园,更应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探究的过程”和“生命的狂欢”,是生命课堂应有之义。在学习第一件事例时,师生合作,老师读文,学生把句子的内容表演出来,边表演边想象画面,然后把想到的说出来。这样,师读,生听、演、想、说。“读-演-想-说”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带到了文本的情境之中,缩短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文字变成了画面,画面动了,文字活了。孩子们听着、演着、想着、说着,渐渐地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在作者和飞蛾、飞蛾和作者、学生和飞蛾的对话情境中,学生不断加深了对生命的感悟。

师:“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想一想杏林子会对飞蛾说些什么呢?

生:真讨厌,快走开!

生:飞蛾,你打扰我写作了,快走,快走!

生:飞蛾,我正在写稿呢,请你到别的地方去玩吧!

师:想一想飞蛾会说些什么呢?

生:这儿真好玩,我喜欢这儿。

生:杏林子,快看,我在给你表演舞蹈呢。

生:杏林子,你写你的,我玩我的,多好。

生:这儿有灯光,我喜欢光明,向往光明。

师:“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你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生命力很脆弱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随时都会被捏死的飞蛾。

师:“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忍不住放了它!”我为什么要放了它?

生:因为我感受到了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生:因为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这又是一只怎样的飞蛾呢?

生:这是一只生命力顽强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不放弃生命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热爱生命的飞蛾。

就这样,通过“剥笋式”阅读,一层一层,层层深入地把“生命”这个大而深的话题让小学生有所感悟:一只飞蛾尚且热爱生命,求生的欲望这样强烈,那么我们人呢?更应该热爱生命!学生不由得跟随杏林子在心里一次次呼喊:生命!生命!

三、“生命”课是自主探究的课堂

在教师导学“捉住飞蛾”这一事例之后,“看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两件事例,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各小组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一人引读,众人模仿香瓜子>中破坚硬外壳、茁壮生长的过程;有的边读边用手抚摸自己胸膛,仿佛也在静听自己沉稳而有节奏的心跳……孩子们读得投入,演得精彩,经过思维碰撞,互相启发,深切地体会到了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生命就是一种不屈向上的精神,生命就是必须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有的学生由本课的“生命”联想到了阅读过的“生命”:想到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想到了《触摸春天》里的盲姑娘安静竟然神奇地拢住了一只花蝴蝶;想到了几次死里逃生的那只顽强的蚂蚱;想到了自己捉住过的那只小蜜蜂……他们感悟到了生命是宝贵的,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能放弃;感悟到了生命是平等的,无论强大或者弱小,无论健全或者残缺,世间万物,皆是生命;感悟到了一切生命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着生命的奇迹,绽放着生命的光彩!学生正是在这种思维碰撞、情感交融中,升华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认识到生命宝贵的价值。

四、“生命”课堂是引向广远的课堂

崔峦老师说过,“阅读教学要得意、得言、得法”。理解文本,体会情感都只是“得意”层面,我们还要关注并引领学生领悟文章写法。我在学生读、说、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事例加感悟。其实,学生在动情地讲述自己读过的有关生命的文章,听过的有关生命故事的时候,就已经用上了这种写法。

学生的讲述,也引起了我的回忆,我顺理成章地向大家介绍了一个人和一本书:奥斯特洛夫斯基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看图片猜猜这个人是谁?看封面猜猜这本书会写些什么?“猜读”,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如果说教材是学语文的例子,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那我们就要用好这个例子,把它作为由悟法到自读的桥梁,进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整本书。“一篇带一本”,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方向,应该让经典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保姆、人生导师!

没有哪一节课是完美的,留有遗憾的课堂最让人牵挂、难忘!如,在小组中交流阅读感悟的时候,有的学生竟然说到“生命是平等的”!这是多么宝贵的课程资源,我却没能抓住并及时放大。学生动情地讲述了自己阅读过的生命故事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地用到了本文的写作方法——“事例加感悟”,可惜我只是点到,却没能及时让学生练笔,也没有鼓励学生课后写一写。

创设师生共同授课模式 第6篇

1 制订计划

凡事预则立。做任何事没有计划是不行的, 学什么教材, 什么内容, 内在逻辑联系如何, 都必须认真考虑。

(1)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 制订出语文课学期授课计划草案。

(2) 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确定小组长。各小组根据本组学生的特长、优势、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情况, 在教师制订的授课计划草案基础上, 可以增、减、删、补内容, 商讨并选择课程内容, 并由本组成员在班上进行讲授。

(3) 各小组商讨并确定授课内容后, 结合教师的授课计划加以重新编排。这份计划内容包括某周、某次课由哪一组学生授课, 将其打印成文本贴于教室, 以提醒学生认真准备。

(4) 比较分析。经过这样一个从上到下再由下而上的过程, 制订的学期授课计划有了很大变化, 其内容更加丰富, 不仅有纯课本的东西, 还有反映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所关心的热门问题。所选的文章篇目更贴近学生实际, 更有时代感。计划对比表见表1。

2 指导备课

这一环节时常处于变化的状态, 教师应随时与学生取得联系。

(1) 教师及时提醒即将上台的小组做好准备, 询问他们的课题内容有无变化;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授课内容进行备课, 因为学生选择的内容教师可能没有接触过。

(2) 教师可为学生选择的内容提供教学参考书,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并要求小组成员人人参与, 发扬合作精神, 体现集体智慧。

(3) 小组成员在讲课前几天写出讲义, 教师提出修改建议。

(4) 比较分析。备课的过程是决定一个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的关键阶段, 即常说的“既要备教材, 又要备学生”。在这种新的授课模式下, 师生间的交流增多, 教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东西, 知道学生希望他们怎样讲授才更容易接受, 特别是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钻研问题。这一阶段, 那些本来就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已弄清楚文章的意义, 讲授时可提高一步, 告诉其他学生为什么要说出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 所以, 对全体学生来讲, 都可以有相应的收获。

3 学生讲课

到了检验学生的环节, 教师应给予极大的鼓励。

(1) 充分尊重讲课的学生, 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讲, 积极配合, 做好笔记。

(2) 这一环节, 还要考核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 考核听讲学生的参与程度, 并做好成绩记录。

(3) 教师评价, 补充内容, 指出不足, 以利于学生借鉴、提高。

(4) 比较分析。学生站到讲台上, 教师坐到听课席上。师生角色互换, 彼此都能体验到对方的感受, 更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使“教”与“学”联系密切, 提高教学相长的效果, 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不同讲述方式、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 教师了解了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 从而改革教学方式, 为学生服务。

4 师生小结

达尔文曾说:“任何改正, 都是进步。”总结是为了进一步提高, 所以, 当学生每次上完课, 教师都应准确地进行小结, 这样做非常必要。除教师小结外, 听课学生还可发表意见, 本组成员也要讨论、总结。这样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今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有借鉴作用。多名学生讲课后深有感触地说:“本来准备得很好, 上去一紧张就忘了怎么讲。”“原来老师上一节课需要查阅那么多的资料呀。”“我知道为什么‘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一要求了。”“我们大家都动起来了, 连从不参与活动的同学都加入到课堂中来了。”

这些肺腑之言, 道出了学生的心声, 说到了教师的心坎上, 真正使教师受益匪浅, 甚至产生一种神圣的职业自豪感。

“师生共同授课”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生习惯于教师讲的传统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他们在经历了台下备课、台上讲课、知晓其他学生的反映、知晓教师的点评等一系列过程后, 既熟悉了学习内容, 丰富了知识, 又变大了胆量, 提高了学习兴趣等。在不断探索中形成良性循环, 师生共创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共同对融入的新内容进行体验、感受, 形成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生活的大语文学习氛围, 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人文素质。

摘要: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通过尝试, 创设了“师生共同授课”模式。其基本思路为:制订计划—指导备课—学生讲课—师生小结。

师生在“活动”中共同成长 第7篇

一、在“发现”中成长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便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作为教师, 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自己首先要有一双“慧眼”, 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数学问题, 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很好的学习题材, 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去分析、探索这些问题, 激发起他们深入研究的兴趣。

记得有一次, 我在填写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时, 有几位学生看见我一口气写出了十一位数的号码, 都发出惊讶的赞叹声:“这么长, 徐老师你怎么记得住啊?”我不禁笑道:“只要掌握了身份证号码的排列规律, 记忆起来很方便啊。”学生们都好奇地来问我有什么规律, 我灵机一动, 这个问题不就是很好的数学题材吗?于是, 我开展了一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神奇的数字”, 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知识。学生们积极地投入调查活动, 收集和调查有关方面的资料, 上网浏览、翻阅书籍, 还有的去邮政局和公安局咨询。调查中, 学生了解到许多关于数字编码的常识, 惊喜地体验到数字编码的科学和奇妙, 他们还自己编了一首数字儿歌:“数字数字真神奇, 生活处处用到你。数字数字来编码, 方便易记又保密。数字数字我爱你, 我们一定学好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骤然提高了许多。

二、在“做”中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传授, 不应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而应以学生为主体, 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 在探索中发现, 在交流中碰撞, 在思考中接纳, 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 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但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 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比如《我们去秋游》这一课, 课堂上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 通过交流、讨论、合作, 共同制订秋游方案。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必须合理运用生活经验,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巧妙预算、比较选择、合理规划。学生经过一番商量和分工后, 就各自忙开了, 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当他们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时, 可以和我商量, 我则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能解决的就为他们提出一些建议, 无法解决的就和他们课后一起查阅资料, 共同研究。当然, 我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创新, 让他们有机会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小组活动中, 每人担负一定的责任,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这一节课结束后, 我们去恐龙园游玩, 让各组按自己制订的方案开展活动。在实施过程中, 学生发现方案中存在问题, 从而促使他们进一步完善、修改方案, 使方案更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学生在修改方案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一切知识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真理。

三、在“创新”中成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我的理解, 这里的“人人”不仅指学生, 也包括老师。事实上, 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我和学生都从中得到了发展, 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 也是时代的要求。

对于我来说, 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比如在秋游方案的汇报过程中, 学生的方案各具特色, 创意层出不穷, 而且考虑周到, 俨然一个个“小导游”!活动结束后, 学生还主动提出在暑假前制订一份“暑期旅游方案”, 这比“秋游方案”更具有挑战性, 需要综合运用数学、地理、历史、社会、自然等各科知识, 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运用网络知识制作旅游网页呢!

四、在“反思”中成长

每次活动后, 学生和我各自都有感悟和反思, 我们会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取长补短, 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不足, 为以后的活动积累经验。如秋游方案的完善和修改便是学生对于自己活动的反思过程。除此以外, 他们有的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有的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有的改掉了往日乱花零用钱的坏习惯。学生在“反思性评价”中不断进步, 逐步成长。

经过这么多的实践和探索, 我也有了一定的感悟:首先,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的选择和确定要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 要克服单一的从书本到书本的局限性;其次, 在实施的过程中, 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 让学生亲身体验, 要有开放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防止浅尝辄止;第三, 在实践活动的总结阶段, 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来总结、反思, 获得实际的体验, 深化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

探寻师生共同生长的数学课堂 第8篇

在数学课堂中, 如何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师生共同生长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番探寻:

一、师生互动, 唤醒生长自觉

学生生长需要教师唤醒, 不仅要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方法, 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例如, 我在教学“倍的认识”时, 上课伊始不谈数学, 而和学生聊聊我和同学之间存在哪些关系。有的学生说我们是师生关系;有的说我们是朋友关系, 平时互相关心;还有的学生说我们是同学关系,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我都一一表示认同。同学们正说得热闹时, 我话锋一转, 说:“同学们, 其实在数学王国里, 数与数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 想深入研究研究吗?”在这里, 我巧妙运用类比的策略唤醒学生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广泛思考和积极探究。随即我让学生讨论“6 朵黄花和2 朵蓝花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呢?”。在此基础上, 自然引入“倍”的概念, 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师生互动, 不仅唤醒了学生生活和数学的联系, 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和生活一样亲切;更唤醒了学生对数学新知的好奇和发散性思考, 唤醒了新知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本质联系, 促进学生顺利进行知识迁移, 轻松理解新知“倍”的本质内涵。

二、师生互动, 体验生长历程

师生共同生长的数学课堂需要师生交往互动, 共同体验生长历程。在这段生长历程的体验中, 师生之间不仅仅需要进行知识的建构、技能的训练, 更需要进行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关照和人格的影响。

例如, 我在教学“0 乘任何数都等于0”时, 出示了3只小猫钓鱼的图片, 让学生先观察图上每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 再算一算它们一共钓了几条鱼。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图上每只小猫都没有钓到鱼, 即钓了0 条鱼。要求计算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时, 有的学生列式为0+0+0=0, 有的学生列式为0×3=0, 有的学生列式为3×0=0, 我都一一予以肯定, 并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加法算式, 还是乘法算式, 它们都表示3 个0 相加。接着, 我出示了7 只小猫都没有钓到鱼的图片, 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一共钓了几条鱼。这时学生只列乘法算式0×7=0 或7×0=0, 不列加法算式了。我反问:“怎么不列加法算式了?”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加法算式太麻烦!”接着我让学生想象假如有9 只小猫都没有钓到鱼, 再算一算它们一共钓了几条鱼。学生都列式0×9=0或9×0=0。我又追问:“假如有100只小猫都没有钓到鱼, 再算一算它们一共钓了几条鱼?”学生都说不用算了, 它们一共钓了0条鱼。我反问:“怎么不用算了?”学生回答:“100 个0 相加肯定还是0。”我接着追问:“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0乘任何数都等于0。”我接着问:“这里的任何数可以是哪些数?”有的学生说:“可以是我们学过的任何数。”我问:“0可以吗?1 可以吗?为什么?”学生解释说可以, 因为0 只猫钓了0条鱼或1只猫钓了0条鱼, 还是钓了0条鱼。最后我追问:“学了‘0 乘任何数都等于0’, 你有什么想说的?”有的学生说:“0的魔力真大, 只要和它相乘, 再大的数都会变成0。”我接着说:“0 真像小朋友的智慧大脑, 再多的问题经过我们小朋友的认真思考, 都没有了。”有的学生在我的启发下, 说:“0又像不思考, 如果我们只学不思考, 即使学得再多, 也没有收获。”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 师生通过交往互动实现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思想与思想的启迪, 学生不仅逐步完整建构了“0 乘任何数都等于0”的认知结构, 而且获得品德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在师生共同生长的历程中, 学生是生长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生长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领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生长的姿态, 理解学生生长的方式, 宽容学生生长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 把错误和不足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促进学生不断自觉生长。

三、师生互动, 品味生长经历

生长不仅需要经历, 更需要品味, 需要反思。只有通过反思, 才能把知识转化为素养, 把方法转化为策略, 把经验转化为智慧, 并成为再生长的力量源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师生互动, 引领学生品味生长经历。

例如,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 在课的总结环节, 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怎么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接着课件出示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图形的活动过程, 并提出问题:“以后我们学习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 你准备怎么研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反思, 对积累的活动经验进行提炼, 推广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一节课, 应有长远的眼光, 立足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 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 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 有什么好的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这种经历生成的思想方法才是最具价值的。同时, 越是复杂的数学活动越需要积极的情感意志相伴, 这种体验性反思是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对于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师生互动, 成就生长精彩

生长, 不仅意味着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娴熟, 更意味着思维的灵动、思想的深刻、情感的丰盈、人格的伟大和生命的幸福。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师生互动中不断磨炼, 在实践活动中彰显和成就生长精彩。

例如, 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后,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并说说这些百分数给你什么启示?有的学生收集了“纯牛奶中蛋白质含量是3%~5%, 而奶饮品中蛋白质含量是1.5%~2%”, 得到的启示是“要多喝纯牛奶, 少喝奶饮品”。有的学生收集了“一个成年人体内的含水量约占人体重量的65%左右”, 得到的启示是“水是生命之源”。还有的学生收集了“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得到的启示是“天才出于勤奋”……

学生在师生互动和实践活动中收集着、思考着, 精彩地成长着, 不断地丰盈着人生。

小学音乐师生共同成长的尝试 第9篇

一、把握小学音乐的指导思想

小学音乐新课程的目标强调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极力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 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发展小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 增进群体意识, 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1. 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 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方针, 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2. 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选择教学内容, 努力处理好内容的浓度和广度。

3.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

二、吃透教材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小学音乐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一些教师没有转变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缺失等问题与困境。小学音乐新课程的目标强调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极力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 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发展小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 增进群体意识, 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比如:月亮和星星是童话世界里最美丽、最神奇的自然景物。面对浩瀚无垠的星空, 孩子们可以展开无限的幻想, 并对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 在星空下, 美丽的传说、奇妙的神话、妈妈的催眠歌也伴着月光娓娓流出。月亮和星星伴随孩子们的童年, 孩子们的童年不能没有星星和月亮。因此, 我们这一单元选编了一组以月亮和星星为主题的歌曲、乐曲, 旨在通过感受和体验音乐, 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并从小立志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以便长大后去探索宇宙、星空的奥秘。

小学生音乐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作用, 但是在音乐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境, 诸如音乐教师不乐意教, 音乐教师不知道如何教, 学生不愿意学, 学校其他学科教师不重视, 学生家长漠视等, 这些现实而具体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学校、音乐教师、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积极寻求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推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

三、音乐教学也要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好、中、差等很多个层次, 教师上课前要运用启发、激励、真情实感去激励学生,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齐步共进, 促使“学困生”由自卑情绪向自信方面转化。教师对不爱音乐的学生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兴趣, 并在技能训练方面放低要求, 做到量体裁衣, 激活他们的音乐细胞。教师要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情绪和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个性,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作为小学音乐的教育者, 我们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努力探索, 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以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四、在音乐教学中自我提高的体会

小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目标比较明确, 能够主动的参与学习。但是由于长期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在对待音乐学习上态度不够认真, 思想上没有重视音乐学习。例如:四年级通过音乐教学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有气息支持的、有力度变化地歌唱;然而歌唱的状态还不能持久地保持, 气息运用不够灵活自如。在齐唱时, 学生的声音已经能够做得比较整齐、统一了;然而, 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平时注重要求声音的整齐, 提倡学生轻唱, 导致有小部分学生在独唱时变得没声了。今后, 要特别培养学生自信大胆地表现歌曲。上课不太爱发言, 也不太愿意表现自己, 对自己要求不严, 并对自己的音乐能力评价过低, 对音乐失去学习的信心, 从而没有毅力去坚持课外练习, 这些现象部分同学表现得十分明显, 但是他们还是都比较喜欢音乐的。

整个年级音乐基础不够扎实, 节奏、音准很难把握。学生除了能哼唱几首简单的歌曲以外, 其他音乐能力比较薄弱。部分同学能够操作简单的乐器, 但不够熟练。简单的乐理知识、歌唱技巧、读谱视谱虽然已经接触过, 但都是没有很好地掌握, 直接影响着现阶段的学习。小学音乐学困生原因分析: (1) 思想上认为音乐不是主课, 没有重视音乐学科, 不如语文、数学那样能够经常性地进行巩固练习。 (2) 小学生本身基础就不够扎实, 再加上对自己音乐素质水平评价过低, 对音乐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3) 音乐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他们的关心、指导和帮助。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在课堂中笔者开设了“小舞台”等栏目, 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 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现欲。同时还注重学生学习、学习方法的情感世界, 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 与学生平等相处,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 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 让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

总之, 在教学工作中很多地方还需要提高, 应该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 多参与听、评课的活动, 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为成熟, 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把握得到进一步提高。笔者想:在今后的教学和教研工作中, 会奋起直追、找出不足、认真改进、努力提高, 一定会把音乐工作做得更出色。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 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 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科教学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目标强调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极力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 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发展小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 增进群体意识, 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教师专题讲座让师生共同成长 第10篇

关键词:东厦中学读书节 教师专题讲座 共同阅读 教学相长

从2010年开始,汕头市东厦中学读书节已举办六届。而追踪调查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校办读书节’对他们的课外阅读有促进作用,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成长有帮助。”[1]其中,读书节坚持了六年不变的教师专题讲座,应该是学生们汲取营养、对经典书目顿生兴趣的重要来源。对于阅读,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只是,读书节连年的举办和那句萦绕在耳的“今天,你读书了吗?”,绝不仅仅为了那斗生的兴趣和一时的兴起。本文以东厦中学读书节为例,谈谈教师专题讲座如何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一.对于学生:遇见无知的自己

教师专题讲座,是读书节中教师深度参与的一项活动,活动会邀请不同年级的老师介绍自己读过的经典,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学生们有一次不同于常规课堂的交流。作为听众,孩子们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曾有学生因听过韩金容老师关于《红楼梦》的讲座,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极其好奇,于是买下一整套《红楼梦》,想自己弄个明白。他跟我说这件事情时,像是即将完成一次饶有趣味的挑战。

张怡妍老师的讲座《平民英雄——托尔金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让许多人(包括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了《魔戒》的作者托尔金和他创造的神奇世界,然而我真的意犹未尽,我想知道那个庞大复杂的族群关系网如何形成,想知道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故事。这种“想知道”的感觉真奇妙,像有一股力量冲击你去攫取你要的东西。想必,那些听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们,他们内心也有同样的波澜。的确,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就是你在“被吊胃口”,你越是想知道答案,就越是贪婪地阅读,在作者若有似无的在指引下,你慢慢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作者那些思考的结晶。

无怪乎孔夫子说: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识到自己无知,才会被激发一探究竟的欲望,遇见无知的自己,承认无知的自己,才知道自己该寻找怎样的答案。我们身边的学生,最常见的是那种听闻过某部经典知道一两个主要人物但其实没真正翻过书的入门级,也有那一小撮根本不知道经典为何物,会把刘备跟刘邦混为一谈的门外汉,同时我也见过读了不少诗文、写文章能旁征博引的学生,却常常困在自己的世界里钻牛角尖。因此,借讲座的形式,教师们抓住某一个切入点,为孩子们条分缕析,解读作品的人物形象抑或某一点精神内涵,尽管只是冰山一角,但至少可以给学生们一种氛围,一个契机,一点指引,让门外汉们自觉腹中草莽,让入门级者看清自身不足,让钻牛角尖者找到另一个思考的方向。

二.对于老师:温故知新,回眸不止百媚生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说得在理:“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准备专题讲座的老师们之所以在一本自己已经读过数遍甚至烂熟于心的经典上不惜动用九牛二虎之力,想必就是沉迷于这“思索”的魅力。在我看来,这“思索”给予教师的收获有二。

一个收获是温故与知新。不得不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再如以前能随性、随时阅读,加上时间冲淡,我们也慢慢疏远了经典。回顾经典,像探访一个老朋友,交谈中时时有惊喜。我们对情节存有零星印象,却对结局依然充满细节上的期待。同时,重温经典,以讲座为目的,须纵观大局,又须从细节入手,既然不能面面俱到,要琢磨如何深入浅出,那就需要重新梳理,有所取舍。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验。梁小艳老师谈《三国演义》的独特魅力,主要从“智谋”与“英雄”两个角度入手,而“智谋”又主要讲诸葛亮和孙子兵法,“英雄”主要谈了关羽。要完成短短一小时的如数家珍的讲座,就要在自己喜爱的经典面前细细考量,慎重选材,无奈割爱,这实在是教师们斟酌再斟酌的成果。当然,重温经典的独特之处,绝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有人说过:作品一写完,作者就死了。的确,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无数读者的咀嚼玩味,作者不能完全左右我们的思想。你在不同的时刻阅读一部经典,你所思考的问题绝对会有不尽相同的答案。不夸张地说,只要我们愿意,一个读者眼中都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另一个收获是对教学做合一的深度体验。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初想觉得教学不都是如此吗,现在却略有所悟。他说:“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师专题讲座不正是教与做的深度合一么?教师自己选材,自己阅读过整理过思考过,授以知识之外,把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呈现给学生,又表达自己最真实最内心的想法,这与日常的备课差别甚大。而有心的学生在讲座上学习到方法之后自己对经典进行阅读、咀嚼、回味,这不便是学与做合一么?只是,我们得以反馈的渠道太少,交流的时间又实在有限,这样能“学做合一”的学生有多少,效果如何,我们没有准确的答案,但心存期待。如果在这一点上能设计出具体而有效的措施,那么学生的收获将更多。教学做合一不难,难的是把它进行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三.对于学校教育:共同阅读、教学相长是正道

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观念在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如今则大力倡导 “以学生为中心”,前者有利应试,后者有利于锻炼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我想,不管模式如何改变,不变的应该是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说文》中对“教”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由此看来,“教”是施教,也是受教,教学是一体。既是一体,就不该分离,更应共同成长。学生听课习得知识点,有老师的点拨能突飞猛进;教师教的也许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点,但学生的疑惑可能触动教师心生灵感、生发新的教学或解题方式。这样的情况也许不常有,但不等于无。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的能力,这样,学生才提得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才解得了种种的疑惑。孔夫子与其门下弟子的对话,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录么?我们当然不敢与孔圣人相媲美,但如果每个课堂都能有教师与学生非常自如的关于学问的交流甚至辩论,那么,我们的教学自然会紧张得多,但也将有趣得多。而阅读就是形成这种课堂的最为重要的前提。很多学生问的问题都可以自己在书中找到答案,阅读实际上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师生的共同阅读可以让他们共同找到答案,如果有质疑而不得解,这便带来了延伸阅读,虽然花上些许时间,但师生可以收获答案之外的更多东西。但如果相反,孩子们若不愿自己寻求,他们求知的能力也将停滞不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也日渐兴趣索然。所以,求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高低就决定了学生层次之高低。

实际上,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浮躁和浮夸,我们的教育也在寻找一种更为健康、温和而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模式。然而当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家长们、孩子们乐在其中时,阅读的踪影却甚少出现,甚至它的出现可能还必须依托一个“丰富作文素材”的名义。我们必须承认它正是人心浮躁的另一种表现。如今高考语文总分有所提高,它不仅是提醒人们重视语文这一科目,更希望我们看到语文并非生硬的词语、句子拼接和似懂非懂的现代文或者根本看不懂的文言文,其真正目的之所在,应是让我们有阅读的热情、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我想,只有喜欢阅读的学生才能读好语文,喜欢阅读的老师才能教好语文,喜欢阅读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惟其如此,师生才能拂去各种与功利有关的干扰,踏踏實实地在书中找到与我们有缘的“黄金屋”、“颜如玉”。阅读能使教学相长,而热爱阅读,就是教学相长的永恒动力。

可以说,东厦中学读书节之教师专题讲座,也在为共同阅读、教学相长提供另外一种形式的动力。阅读于生命不可或缺,卢海华老师在她的讲座上把阅读经典比作“生命的化妆”,十分贴切,但愿你我都能在书香中陶冶心性,提升自己,给自己最美的妆容。而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将共同阅读进行到底,是与我们每一位教师息息相关且值得我们都为之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佩琅.校办读书节对学生课外阅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7):2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

高效课堂:师生发展的共同体 第11篇

我们将课堂模式的推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和反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熟悉流程,总结反思;第二阶段是开展活动,交流展示,如开展“同题异构”“课改星光大舞台”等活动,巩固学习成果,深化对教学模式的认识;第三阶段是推广应用,要求所有教师在常态课、教研课、竞赛课中都要灵活使用这一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经过三年的探索和研究,这一模式已经日趋成熟, 得到了全校教师和业内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可。

我们在实施“自主参与,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制定和完善了《省泰中附中教学精致化管理八项制度》,即开放式常态课抽签听课制度、校本作业三级审核制度、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听评课制度、任务型早读制度、提前两分钟候课制度、课堂巡查制度、抽签集体备课制度、全体教师命题制度。我们还进一步制定了“八项制度”的实施办法和检查评比细则 ,督促教师做到“教学六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学生课外活动。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融入了“信息化”手段,拓宽集体备课的集中空间、网络空间和思维空间,打破传统的集体备课模式,调动备课组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共同打磨课堂教学方案。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的初备内容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电子邮件或QQ发送给主备人 (或三人核心小组成员),主备人按照“自主参与、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对个人初备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集体研备的主体资料,做到有“备”而来。我们将集体研备的地点放在有电子白板的教室,旨在发挥信息化资源的功能。主备人在说课的同时,演示教学课件,并根据集体意见,修改教案、课件,形成备课定稿,上传至校园网的教研平台,实现“备”有所得、“研”有所成。备课组教师及时从教研平台下载集体备课教案及课件,进行二次备课,重点备教法、备学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性, 做到有“备”无“憾”。学校每学期开展4次集体备课、优秀教案和课件检查评比活动, 形成了“集体备课抓研究、个人备课抓规范”的教学研讨氛围。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必须让全体教师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我校成立了“质量提升”工作领导小组,针对不同年级的教学实情“整体思考、分层推进”,明确了三个年级的质量目标,即初一年级抓学风,打基础;初二年级抓平衡,促提高;初三年级抓管理,出成绩。其次是建立教育质量的目标与责任体系, 形成学校—年级组—班级—班主任, 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双向目标责任体系,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质量目标,并与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作为质量评价机制的重要依据。再次是定期召开三个年级的教学质量分析会,通过数据分析年级、班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教研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后作业、思想动态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质量目标,提出整改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上一篇:中学生作文教学策略下一篇:要点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