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机关决策效率

2024-07-03

提高机关决策效率(精选6篇)

提高机关决策效率 第1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决策,制度创新

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社会面临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 就业增收难度增大, 区位行业发展不一, 各种竞争日趋激烈, 发展改革步入攻坚, 心理教育覆盖有限, 境内外敌对势力破坏不绝, 受这些因素综合影响, 出现自然灾害多发, 各种矛盾增加, 公共卫生事件频生, 环境污染严重, 社会安全常遭破坏, 人员普感压力很大, 上述现象带有一定的常态化倾向。军队是应对突发事件, 实施应急管理的重要突击力量。如何提高军队现场应急指挥效率, 充分发挥军队应急管理效能, 更好地履行军队肩负的职能使命, 创新应急决策制度是重要突破点。

一、把握应急决策特点

提高现场应急指挥效率, 决策的及时正确是关键。应急决策面临的事件复杂、情况多样, 决策时间高度紧张, 完备的信息掌握困难, 拟定的备选方案相对有限。这就要求决策人员在高度紧张和可用资源严重短缺的背景下完成决策任务, 即在突发事件甚至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 为了不失良机, 往往需要打破常规, 省去决策过程的繁文缛节, 以尽快的速度做出正确决策。所以, 应急决策与常规决策相比有以下差异:

1、决策范围的差异性

应急管理, 决策的首要目标是控制突发事件发展, 尽力隔离或阻止危机蔓延, 消除危机后果, 最大可能地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减少其他损失。突发事件的突然性、严峻性和高时效性使得一线决策者, 往往只能凭借自已或少数人当时的力量与判断, 迅速作出决策, 难有充分的时间、条件发扬民主, 多方征求意见, 依托完备的参考方案决策。而常规决策通常能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征求意见, 借助各方智慧, 依托多种预案, 经过周密的调查乃至严格的试验论证, 最后形成科学的决策方案。

2、决策程序的差异性

应急决策属于典型的非程序性决策。突发事件处置的紧迫性, 要求应急决策在不损害决策合理性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程序、压缩步骤, 在有限的时间、信息、方案等资源、技术的条件下, 由决策者根据经验判断、现场洞察和直觉果断做出决定。常规决策一般遵循识别诊断问题、明确决策标准、赋予目标权重、拟制备选方案、分析比较方案、形成决策方案等例行程序规范化运作, 每一步骤、阶段都力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详细的论证, 甚至有严格的试验结果供决策者参考借鉴。

3、决策效果的差异性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 一线决策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和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由于时间紧急、事态变化、信息有限、分析仓促、论证不够, 决策者一次决策很难做到深思熟虑, 恰到好处。因此, 这种非程序性决策实质上是一种模糊决策和非预期决策, 初始决策常难预料最终效果。在常规决策中, 信息充分、时间充足, 可以广泛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观点, 并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 备选方案可优中选优。因而, 可以大大增强决策的最终预期效果。

二、遵循应急决策原则

应急决策的特点决定了其决策内容、程序和方法, 必须体现快速、高效等一系列原则。

1、决策内容抓住宏观关键

决策内容多寡, 直接影响决策效率高低。应急决策面临的问题往往错综复杂、牵涉众多, 如果决策者关注细枝末节, 考察细致入微, 必然陷入具体而导致效率低下;如果决策者只关注宏观整体、考虑大节, 采取粗放式决策, 对于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会有好处, 但容易淡化某些要害。因此, 针对应急管理情况瞬息万变, 机会稍纵即逝, 在决策内容的选取上, 首先要抓住宏观整体、大节重点, 提高决策速度;同时也要根据危机性质、事态关联变化等, 不忽略那些至关重要的关键性小因素, 力求决策正确。争取应急决策在宏观控制、整体把握和全局驾驭抢占先机的同时, 对那些可能带来发酵连锁反应的关键性小因素不马虎, 使应急决策在提高速度和质量上尽力兼顾。

2、决策程序力求简约快捷

决策程序的繁简, 直接影响决策速度的快慢。程序、步骤越简捷, 决策速度欲高效, 反之亦然。应急管理状态下, 为了控制事态、减少损失, 对决策的速度要求特高, 决策者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从而突破常规的决策突程序, 尽量简化决策步骤, 减少层次等中间环节, 提高决策速度。

3、决策权力坚持合理配置

科学界定、划分应急决策权限, 是提高决策效率的关键措施。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党委统一领导下首长分工负责的根本原则基础上, 须着眼应急管理特点, 合理区分党委和首长决策权限和各级决策权配置, 适当加大首长决策自主权, 使之有更广阔的指挥空间;凡党委已决定的重大问题, 放手让首长在职权范围内果断施行决策;党委对首长临机决断应持容错态度, 不能求全责备, 随意或轻易调整, 应鼓励其大胆负责, 适时采取追踪弥补措施, 创造性地完成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任务。

三、创新应急决策制度

应急决策能力的有效发挥, 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一个强有力的决策机构, 必然靠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撑。应急决策制度不能是僵死的, 否则会导致应急决策失去活力。要保证各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游刃有余、充满活力, 制度创新是必备的重要条件。

1、授权决策制度

授权决策制度是指打破常规的决策权层次界限, 赋予直接处置应急情况的下级党委、领导享有一定的上级决策权力, 即提升本级党委、首长的法定权限, 使之拥有比平时更高、更大、更宽松的决策权限、范围, 以提高应对突然情况、掌握有利时机和临机处置问题的能力。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一线决策者的责任感、主动性、创造力, 消除其思想顾虑和心理障碍, 提高应变能力和决策效率。实行授权制, 必须明确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授权主体。明确授权来源, 解决授权的合法性、权威性问题。通常由上级党委授权, 作为应急管理机构或个人, 亦可由本级党委授权。二是授权客体。明确授权承担者, 既可是建制党委或临时机构, 也可以是军政首长。三是授权内容权限。明确决策范围、权力大小, 规定需向上级请示、报告或由党委集体决策的重大问题, 其余由决策者临机处置。如美军规定“除非接到另外的命令”, 决策者享有既定任务、规则范围灵活、宽泛、自主的绝对权限。

2、军政兼职制度

根据应急任务性质及紧急状态程度, 实行军事或政治首长相互兼职制度, 在特定情况下改变平时双主官共同负责的制度形式, 使一名首长集军事、政治指挥权力于一身, 从而形成集中果断行使决策权。这种军政兼职或行政、党内兼职制度, 有利于适应突发事件紧急事态处置的特点与规律, 能大大减少沟通协调、分工合作产生的时间损耗, 有利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凝聚各方面力量, 有利于明确承担责任。这种特殊状态下的特殊兼职决策制度与“党指挥枪”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并不矛盾, 过去战争年代, 我军部队经常广泛采用。应急管理中建立相应约束机制,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快速决策、明确责任的效果。

3、越级请报制度

越级请示报告制度, 是指根据应急事态决策执行中的特殊情况, 允许决策者视情越级请示、报告有关问题。该制度主要是针对重大偶发意外情况不得已而为之的例外制度设计, 以保障决策者临机处置问题, 及时得到上级指示, 保证应急决策不贻误稍纵即逝的最佳时机。这个制度的最大特点是突破了逐级请报、层层报告的“禁忌”, 可以越一级、甚至两级直至有明确隶属关系的上级。该制度能减少决策指挥层次、避免繁琐中间环节, 快速将决策指挥所急需的信息上通下达、实时共享, 从而提高了决策信息的保鲜性、保真性、保值性, 极大地提高了决策效率。国外军队及反恐力量应对突发危机事件大多采用越级指挥、越级请示报告的方法。美军作战条令规定, 特殊紧急情况战略指挥机关、指挥员可以直接指挥战术级作战力量或特别行动组织, 有情况相互对接传递。

4、无指令决策制度

无指令决策制度是指决策者在突遇例外情势、时间紧迫来不及报告或通信中断无法请报, 而且已有的规则、制度中没有规范、明确, 事先也无预测原则和要求, 决策者有权力、责任和义务临机决策、灵活处置现场情况。这种决策制度乍看荒唐, 好像与我军性质、特点大相径庭, 有违令违章违纪之嫌, 但从适应复杂环境、应急处置紧急事态的客观规律看, 从战争年代我军各级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借鉴外军应急处置有益经验看, 都不难判断此项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无指令决策制度系在极其特殊的情势下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超常决策方式, 具有相当程度的风险性、敏感性、不确定性, 必须慎之又慎、格外注意。既要充分相信决策者, 给予相对宽松的弹性决策权力, 又要界定、规范无指令决策应根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根本原则是从客观实际需要出发, 总体要求必须为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正义事业。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事后详报制度, 既保证无指令决策制度的高度灵活, 又减少它可能造成的损失。

5、“无错推定”制度

“无错推定”制度, 指在应急状态中的下级管理者作出的决策与既定规则或上级意图虽存不符, 却非重大原则性问题时, 上级决策者不轻易妄下错误或失误的结论, 不动辄指责或命令其改变决策, 在充分调查了解、确认决策错误之前假定决策者无错, 让其继续行使职权或视情作出相应弥补措施。这种制度, 一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调查了解事情原委, 公平对待身处应急事态中的决策者。应急情况充满变数, 事态演变无常, 决策往往只能因势而做, 因情而变, 刚上报的决策信息可能随后就发生变化。如果上级只根据原有信息推断其对错, 有失公允。二有利于决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应急情况处置解决的及时性。如看到决策与原则不符就轻易命令下级改变决策或更张易人, 很可能造成应急处置工作的中断, 关键、紧急时刻哪怕是轻微的细节异动都可能影响全局, 甚至因此贻误时机而造成严重后果。细节决定成败, 要害处损失难以弥补。三有利于鼓励决策者勇于决策、大胆负责、突破常规乃至创造奇迹。美国军事家普里尔曾说过:“决策是一场孤独的冒险”, “最坏的决策也比没有决策好”。身处危局中的决策者面对突如其来、变化无常的决策事件、环境, 没有多少时间去深思熟虑, 只能随时跟踪应急现场做出符合即刻的果断决策, 有时甚至不乏冒险才能抓住时机、赢得主动。唯有如此, 才能打破平衡、突破定势, 创造出意想不到奇迹、特效。如果循规蹈矩、照猫画虎, 什么都不敢碰、破、冒, 不仅难以完成任务, 而且肯定不会有开创性结果。

参考文献

[1]陈震明:《中国应急管理的兴起——理论与实践的进展》, 《东南学术》, 2010 (01) , 41—47。

[2]丁雪辉、李志军:《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探析》, 《决策咨询通讯》, 2009 (01) , 55—56。

建设效率型机关提高好工作效率 第2篇

一、投身“效率年”活动要

深化四个认识

在市直机关开展“效率年”活动,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投身其中,首先要深化对开展这项活动的四个认识:

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客观要求。市直机关是全市的中枢,在我市政治生活和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肩负着实现韶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使命。其工作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到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关系到韶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机关执行决策不力,工作效率低下,就有可能引发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甚至改革发展进程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展机关“效率年”活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以科学的公共决策、有效的公共管理、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人民愿望、维护人民利益,建成人民满意机关。

二是转变机关作风的必然要求。机关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服务群众的窗口。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了群众评公务、机关绩效考评等一系列活动,大力整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机关作风不断改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但也要看到,在一部分机关和一些工作人员中,宗旨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仍然存在,态度生硬、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的状况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拖、繁、梗、冷、乱、懒、散”等七个方面。这些现象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意见较大。开展机关“效率年”活动,有利于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解决好机关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党风政风建设,推动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机关建设,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

三是优化投资环境的迫切要求。服务创造优势,环境决定成败。现代经济一定意义上是零资源经济,投资软环境好,没有资源可以吸引资源,没有人才可以引进人才,没有资金可以聚集资金。能否引进资金,资源不是关键,关键在人、在服务环境。机关行为是最直接、最本质、最大的投资软环境,机关办事效率、服务水平如何,直接关乎投资环境。实践证明,在资源和生产要素大致相当的前提下,谁的服务好、环境优,谁就能在招商引资中赢得主动;否则,就将处处被动。目前我市招商引资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如果不重视以政务环境为主的软环境建设,这种势头必然会受到影响。开展机关“效率年”活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构建低成本、高回报、高效率的政务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氛围,增强招商引资的软环境竞争力。

四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流的工作作风,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一流的机关效率,营造一流的发展氛围。当前,我市正处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能否全面完成,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描绘的“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山水名城、和谐韶关”的宏伟蓝图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积极作为、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勤勉尽责,是否以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效率,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开展机关“效率年”活动,有利于增强机关工作人员加快韶关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调动好、发挥好各方面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我们营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促使我们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二、投身“效率年”活动要践行四个“知”

我们投身市直机关“效率年”活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而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体现在严于律己,即四个“知”上:

一要坚持知足常乐,就是要加强自身修养。人生应当追求什么、怎么样追求,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终生课题。古人讲,“良田千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卧八尺。”这说明职务也好,金钱也罢,都是身外之物,对待这些东西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关乎个人的成长发展。处理得好,将有助于我们宁静致远而实现人生价值,处理不好,可能会落入万劫不复之境而遗憾终身。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经常想一想自己“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都要树立马列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荣誉观,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人生,自觉把理想追求融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坚持砺志、修身、养德,知

足知不足:在待遇报酬上知足,在工作要求上知不足,在学习和事业上不知足,始终在工作上高标准,在生活上低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更好地服务人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个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人。

二要坚持知识更新,就是要提高综合素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学习使人进步。可以说,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形势发展变化很快,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即使工作热情高涨,工作认真负责,也往往难以做到优质高效。因此,我们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做一名学习型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真正学深弄懂,掌握思想精髓,提高理论素养。要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出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更新知识内容,优化知识结构。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增强促进工作、服务人民的实践本领和创新能力,努力成为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总之,要通过提高素质,推动我们用新思路、新举措,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要坚持知行统一,就是要工作创优争先。“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把所做的事情当作一种事业,都要坚持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原则,自觉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主动、优质、高效、创新。要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敬业奉献的精神,切实把心思精力用在自己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之中,着力在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和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要以先进为目标,向追兵学习,向标兵看齐,干脆利索办事,公道正派办事,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千方百计让群众满意,想方设法创一流业绩。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踏实肯干、埋头苦干、少说多干,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要强化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服从发展,一切支持发展,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如何提高行政管理的决策效率 第3篇

没有高效的行政决策就不会产生高效的行政管理, 缺乏高效的行政决策的行政管理也不会对整个行政活动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管理效能, 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 行政管理是对行政决策的延伸和落实。进入21世纪之后, 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是对政府各部门提出的新考验和新要求, 它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必须符合科学规律、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公平。因而, 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对于发挥行政管理的积极效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约行政决策效率的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政府在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也逐渐开始, 行政管理的水平和效果较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显著提高, 行政决策水平和效率不断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 但是, 我国行政决策的效率依然偏低, 不能够满足新时期, 人民群众对于行政效率提升的要求, 究其原因, 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 受传统观念影响, 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影响, 国家有关部门以及行政人员在工作时, 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 在工作中满足于按部就班, 缺乏创新意识和主动意识, 这对我们提高行政决策效率,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对造成一定的障碍。

(二) 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薄弱, 不能有效对行政管理进行指导

由于行政管理的理念提出的时间不长, 国内还缺少成熟、系统、完善的行政管理理论, 不能对行政管理尤其是行政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三) 行政管理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管理制度够健全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 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中显现时期, 政府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出现, 而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面临新形势已显得力不从心。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科学合理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 对于制定科学化民主化的行政决策, 无疑是空中楼阁, 纸上谈兵。

二、提高行政决策效率的措施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准确的行政决策, 才能有高效的行政管理, 才能做到促使政府有效履行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构建起一个职责明确、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行政管理的决策效率, 关键要以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 不断完善行政决策体制

在现代管理学中, 行政决策体制主要指负责执行行政管理的机构与人员所形成的组织系统和权责制度。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首先应该从信息的收集以及方法设计方面入手, 增强搜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再次应该完善决策的抉择以及加强决策审查的力度, 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防止经验论和一言堂。

(二) 促进决策程序合理合法

行政决策程序一般囊括了行政决策的情报收集、方法设计、决策选择、决策审查等多个阶段。按照行政决策的顺序制定行政决策, 有利于保证决策过程的顺利进行, 是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每一个决策过程都是环环相扣的, 前者为后者提供相应的根据, 决策顺序绝对不可以颠倒、打乱。再次, 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行政程序法》, 严格按照法律相关程序和规定进行决策。

(三) 实行行政决策责任制

权责相统一, 决策者既有制定决策的权利, 也应当承担起决策制定不当所引起的后果。严格规范决策者的权利范围, 杜绝产生决策者制定决策不当或权利滥用的现象。若因为主观因素导致决策制定不当, 产生严重后果, 应依法追究决策制定者的法律责任。

(四) 积极推行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由于使用电子信息化技术, 有着强大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功能, 可以轻而易举地收集公众的意见以及建议, 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足够的民意支持;同时, 与人力行政相比, 电子化办公受外来因素干扰较少, 比较公开以及透明, 可以有效遏制黑箱操作以及非法行为的产生。

总而言之, 行政决策效率的提升关系到行政管理的运转和效率, 具有很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行政决策者在决策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上, 齐心合力、协同作战。

参考文献

[1]武玉英.行政效率的解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1.

提高机关决策效率 第4篇

转变机关的工作作风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虽说老生常谈,但却历来倍受关注。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下级单位到上级单位办事,还是寻常百姓找“官家”办事,都不可避免地要走进那么一所或大或小的“宅子”,这所或大或小的“宅子”,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机关”,或曰“衙门”。“宅子”的大小另当别论,“宅子”的“门风”则事关效率、效益、民生、形象、作为等等,意义非同小可。是故“门风”的好坏影响重大,绝对不可不言。“门风”即为一户人家或一个机关、“衙门”处事行为的“风气”或“传统”。过去的大户人家或是普通“柴门”要是被人评说“门风”好,则往往预示着家业笃盛,子孙兴旺或多出儒雅、饱学、忠义、贤良之士;但是如果“门风”有问题,再大户的“人家”,再尊贵煊赫的“府第”也不免会慢慢破落,走向羸弱幻灭,终至于“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间“门风”在其中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是任何置身于管理之位的有识之士所不能也不敢轻视和忽略的,正如我们不敢小觑区区白蚁对画栋盈梁的吞蚀作用一样。一个企业不管大小都不妨看成是“一户人家”,而这个企业里的各级机关则是掌控、经营、运作着“这户人家”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的神经枢纽,亦可称之为“各级家长”。

这些级别不同的“家长”的自身素质硬不硬,认识过不过关,作风严谨与否,行为习惯好不好?都是这户人家“门风”好坏的直接或间接体现,更重要的则是判别其“整个家族”“预后”发展前景和潜力的“风向标”和“显影剂”。因此,要想“门风”好,昌盛不衰。必先从这些“家长”的自身抓起,正所谓“强身健体,方能益寿延年”。要让这些“家长”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包括各个部位里的关节、肌肉、韧带甚至细胞,都受到强有力的锻炼和考验,而绝不仅仅是光锻炼“头部”和“大脑”。其他部位孱弱如豆芽,松懈如散沙。如是,再强壮聪明的“头部”和“大脑”发出的即使是美仑美奂的指令也难以准确到位地执行下去,不管这些“家长”拥有一批多么忠实肯干的“孩子”或“家丁”。由此看来,要想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改变“一户人家”的“门风”,必需先从各级“家长”——亦即各级管理人员入手。重要岗位的管理者要抓,因为他们是“头部”,是“大脑”。

头部和大脑的健康相信任何人不敢忽视。但是对各部门的普通办事人员也就是除“头部”和“大脑”以外的“其他部位”的锤炼和考验,也绝对不能放松,我们绝不能小瞧了这些“其他部位”对作风或“门风”所带来的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些“其他部位”的功能表现才是“作风”、“门风”的终极体现者和执行者。很好理解,下级单位找上级单位或普通百姓找“官家”办事,首先接触的不一定是他的“首脑”部位,而往往是其“眼耳口鼻”或“手脚”等其它部分。此时的“机关”或“衙门”的形象、办事效率、作风好坏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里”。“目光”诚挚或是瞠视,是不是肯“洗耳恭听”,语言中听与否,“态度”和蔼不和蔼,“手脚”勤快不勤快,肯不肯负责到底,这时的每一步“环节”都代表和反映着机关的作风,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各级机关的形象和办事效率。退一步说,即使基层单位或普通百姓直接找到了“首脑”,人家也给予了满意的答复,而这个“答复”也需要有“机关衙门”里的其他部分,积极有力地配合执行方能奏效。

提高机关决策效率 第5篇

政府机关文印是印刷行业内的一个特殊群体, 机关文印工作对印刷任务有迅速、准确、优质、保密的要求, 而传统的胶纸印刷方式需要经过很多环节的操作, 在迅速、准确和保密上均在很大的困难, 且从机关文印工作的实际出发, 机关文印工作往往是小批量且时间紧的印刷任务比较适合应用数字化的印刷方式, 但是新技术的蓬勃发展还需要面临挑战, 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

一、机关文印工作特点及传统印刷的问题

政府机关的文印中心主要担负的是印制机关所需的相关文件, 主要包括领导讲话稿、简报、文件汇编、法律法规汇编、通信录及各类证件等。由于目前提倡机关工作提高效率, 使得机关文印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这些新的特点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

(一) 需要印刷的文件多。

近几年一直倡导政府机关在精简文件上下功夫, 但是目前的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需要印发的文件, 加上处理其他工作, 政府机关的文印中心需要印制的文件种类很多。

(二) 单一类别的文件的印刷数量少。

现如今随着无纸化办公的不断提倡, 机关办公自动化程度已经大大的提升了, 很多文件已经采取网络发送的形式,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单一类别下文件印制数量已经大大的减少。

(三) 工作时间紧。

一般情况下机关文印中心接到的印制工作都属于急件, 尤其是到年底工作总结的前夕甚至有不少特急文件, 所以文印中心的工作往往时间紧迫。

(四) 对印刷质量要求提高。

目前机关文印工作对于印刷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的, 印刷的文件或其他产品已经有了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向, 很多印刷产品都要求彩色印刷和装订精致。

以上是政府机关文印工作在新时期下的特点, 而传统的胶纸印刷在流程和作业方式上已经很难满足现在机关文印工作的要求, 下面简要介绍。传统的胶纸印刷承担政府机关文印工作的流程是:政府机关的相关部门将书面或是电子版文档作为原稿提供给文印中心, 文印中心通过排版输出小样, 对小样校对定稿后输出胶片, 然后通过手工拼版和机器晒版、冲版后上胶印机进行印刷, 之后进入装订工序则需要进行分页、折页、配页、骑订或胶粘, 最后一步将产品裁切成成品交付客户单位。这是胶纸印刷的整个流程, 从这个流程中可以看出胶纸印刷在印刷过程中生产环节很多, 工艺流程复杂, 不但需要使用很多劳动力且生产效率低、文件的保密性差。应用于机关文印上则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且会有生产成本高, 生产周期长的弊端。

二、数字化印刷面临的机遇

从目前的机关文印工作的特点和胶纸印刷应用于机关文印工作的弊端这个实际出发, 数字化印刷则迎来了新的机遇。

数字化印刷由于技术先进和功能全面的优势迅速的被人们所接受。数字化印刷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个性定制印刷、印刷灵活、可变数据。随着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突破, 数字化印刷设备在印刷速度和印刷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将数字化印刷应用于政府机关的文印工作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 印刷速度快。

与传统的胶纸印刷流程相比, 数字化印刷将排版印刷、套红头、签印章、配页、折页、装订和裁切等流程都组合在一套设备上, 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少了印刷过程的中间环节, 与传统的胶纸印刷相比可以大大的提高印刷的工作效率, 使得印刷速度加快。

(二) 减低出错几率。

数字化印刷将印刷的流程都组合在一套设备上, 这样就减少了多中间环节的操作, 与传统的胶纸印刷相比, 在降低出错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 印刷保密度高。

传统的胶纸印刷所需要的中间环节多, 经手的员工数量多, 这样的就很不利于印刷的保密工作, 而数字化印刷减少操作环节相应的也就减少的使用员工的数量, 如此一来就能有效的提高印刷保密度。

通过与传统胶纸印刷流程的对比可以得知现代化的数字印刷对于机关文印工作的小批量、急件印刷和对保密性的需求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政府机关对于文印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 数字印刷的优势将更加凸显, 数字化印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加强机关文印工作管理, 提高文印工作效率

虽然数字化印刷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但是由于设备的生产技术一直以来都是由外商垄断的, 几乎大部分的数字印刷设备进入中国市场之后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在机关文印方面水土不服的情况更加明显。这也就是数字化印刷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数字化印刷在政府机关文印方面所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 数字印刷设备投资大。

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 数字化设备的投资往往很大, 一般的设备一次性投资最少要几十万, 而生产型的数字印刷设备则需要上百万甚至是上千万, 不但设备投资大且数字印刷设备折旧速度也比较快, 这就使得政府机关选择数字化印刷时需要承担更大的负担, 这也就是数字化印刷设备进入政府机关文印部门的重大的障碍。

(二) 数字印刷设备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国情的现实情况, 政府机关的文印工作存在需求量的高峰期, 一般在年度重要会议期间对文印的印制数量需求很大, 这就对数字印刷的生产力问题产生很大的挑战, 特别是在国家重大会议召开的年份, 政府机关文印工作对数字化印刷的工作效率要求更高。除此之外, 数字化因数设备的纸张适应问题是数字化印刷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机关在用纸的规格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 而数字化印刷设备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为纸张的适应性不良的情况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很容易对文印工作的时效性产生影响。还有数字化印刷的正被套精准问题, 一直是数字化设备所亟需突破的。

(三) 政府机关文印部门现有管理问题及改善对策。

数字印刷进入政府机关文印部门所要面临的挑战还有政府机关的管理问题。比如笔者所在的文印室过去是两个人, 现在是笔者一个人, 非常繁忙, 笔者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 时常加班, 不计报酬。这就需要领导加紧协调提出解决办法, 保证工作质量。

在科技快速进步的今天数字化印刷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然后再机遇的背后隐藏的是挑战, 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引述的优势来更好的服务政府机关的文印工作, 让数字化印刷技术在政府机关演绎出时代的科技强音, 还需要对数字化印刷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 加以解决, 这是数字设备的制造商、经销商及相关的政府机关需要共同探讨的地方。本文试图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粗浅的方案。

首先, 数字印刷设备生产商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制造商应当针对数字印刷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 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工艺和流程, 以便能够降低设备的生产成本解决政府机构引文投资巨大而不能采用的问题。

其次, 完善设备的售后服务体系。由于政府机关文印工作的特殊性, 很多文件对印刷的时效性具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设备故障对于文印工作的进行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设备的制造商能够完善售后的服务体系, 做到故障的快速解决, 那么对于数字印刷进入政府机关将会大有帮助。

最后, 明确政府机关文印工作的职责。文印部门是保障政府机关运行的重要部门, 所以在文印部门的改革过程中要明确文印工作的地位, 始终坚持“保障为主, 经济效益为辅”的原则, 那么如果更好的开展文印工作应当是文印部门考虑首要问题。数字印刷的优势能够有效的提高政府机关文印效率, 真正做到迅速、准确。当然节约用纸始终是必要的。废纸利用时一面纸用完不丢掉, 下次再用另一面。文件排版紧凑, 复印材料尽量复印成正反面。这样可以节约用纸, 提高效率。此外文印工作相关人员要做好保密工作, 复印过的文件底稿及时销毁。牵涉保密的文件内容, 绝不外传, 不该说的话不说。

总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数字印刷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是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字印刷的未来将是充满光明的, 要想使数字化印刷真正的走入机关, 需要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数字化印刷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之中。与传统的印刷方式相比, 数字化印刷在印制小批量, 对印刷质量要求较高的任务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承担政府机关的文印工作, 可以提高政府机关文印工作的效率, 同时解决了传统印刷方式应用于机关文印工作中的弊端。本文从机关文印工作的特点出发, 阐述了数字化印刷的优势, 同时提出了数字化印刷应用于机关文印工作上所需要面对的挑战, 对加强机关文印工作管理, 提高文印工作效率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字印刷,政府文印,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①周为群.数字印刷在政府文印中心落地[J].印刷工业.2012, (01)

②杨雪强.经验介绍之二数码印刷在政府文印中的应用探讨[J].印刷工业.2006 (, 03)

③李瑞.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J].印刷世界.2011, (06)

提高机关决策效率 第6篇

对于互斥项目选优决策, 目前却莫衷一是, 难以理清头绪, 本文通过对互斥项目决策规划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给出互斥项目的决策规则。

一、现行的互斥项目决策指标

互斥项目决策是指对多个相互排斥、不能同时并存的项目, 在每个项目已具备财务可行性的前提下, 比较各个项目的优劣, 利用评价指标从中选出一个最优项目的过程。关于互斥项目决策标准, 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 都没有切实可行的一致标准,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只注重投资效果, 其标准是净现值大者为优, 理由是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净收益, 而不是尽可能高的收益率;二是只注重投资效率, 其标准是收益率大者为优, 理由是在资源稀缺的当今世界, 为避免资源浪费, 只有投资收益率最高的方案才是可接受的方案;三是将投资效果与投资效率综合起来考虑, 但均是理论上应该怎样而没有能用于实际且切实可行的方法。正因如此, 对同一互斥方案选优, 不同决策者可能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决策结果。

理论上, 运用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对互斥项目进行决策时, 如果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发生矛盾, 以动态评价指标为准, 已经形成共识。从动态评价指标来看, 人们普遍提到的指标主要有:净现值 (NPV) 、净现值率 (NPVR) 、现值指数 (PI) 、内部收益率 (IRR) 、年均净现值 (UAV) 或年均成本 (UAC) , 此外, 还有差量净现值 (△NPV) 、差量内部收益率 (△IRR) 。上述动态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反映投资效果的指标:

净现值 (NPV) 、年均净现值 (UAV) 或年均成本 (UAC) 、差量净现值 (△NPV) 、差量内部收益率 (△IRR) 。

可以证明, 净现值 (NPV) 和差量净现值 (△NPV) 、差量内部收益率 (△IRR) 的评价结果总是一致的, 即彼此相互等价, 其本质是净现值最大。由于年均净现值 (UAV) 就是动态的平均一年净现值, 因此, 反映投资效果的最主要指标就是净现值 (NPV) 。

2. 反映投资效率的指标:

净现值率 (NPVR) 、现值指数 (PI) 、内部收益率 (IRR) 。由于NPVR、PI受折现率大小的影响, 而IRR是反映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 不受折现率的影响, 其作用要大于其他投资效率指标, 因此, 反映投资效率的最主要指标就是内部收益率 (IRR) 。

目前, 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教科书和有关论文来看, 几乎无一例外地以投资效果作为互斥项目选优的标准, 即以NPV、ΔNPV、ΔIRR、UAV或UAC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即只注重投资的效果, 而不注重投资的效率。虽然也使用投资效率指标IRR、NPVR、PI, 但是, 一旦与投资效果指标发生矛盾, 均以投资效果指标为准, 甚至认为净现值 (NPV) 指标没有明显缺陷, 并且将净现值 (NPV) 与内部收益率 (IRR) 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内部收益率 (IRR) 有时会出现错误, 而净现值 (NPV) 总是正确的。

二、互斥项目决策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理性。

(1) 用净现值 (NPV) 指标否定内部收益率 (IRR) 指标。由于决策者以投资效果大小作为决策标准, 即以净现值大的项目为最优项目, 无一例外地均假设有甲、乙两个互斥项目, 甲项目的原始投资大于乙项目的原始投资, 其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差量内部收益率如下页图1、图2、图3。

当△IRR>ic (ic为基准收益率) 时, 由图1, 当然选择净现值大的项目甲, 而不选择内部收益率大的项目乙;同样, 当△IRR

但由此就说净现值法总是正确的, 净现值法较内部收益率法好, 未免有失偏颇, 这并非内部收益率法不如净现值法好, 而是立场使然。如果以投资效率作为决策标准, 即以内部收益率大的项目为最优项目, 则不管基准收益率是多少, 都选择内部收益率大的项目乙, 当ΔIRR>ic时, 由图1, 选择净现值小的项目乙, 而不选择净现值大的项目甲, 如果项目甲是靠浪费大量资源来取得较大的净现值, 选择净现值小的乙项目显然是正确的, 此时应该说内部收益率法优于净现值法。因此, 不能用净现值 (NPV) 指标否定内部收益率 (IRR) 指标, 有时会出现矛盾, 仅仅是因为两种评价标准出发点不同, 一个是看效果, 一个是看效率, 并无优劣之分。

(2) 原始投资不同的互斥项目决策, 采用差量内部收益率法不能解决问题。很多教科书都认为:“对原始投资额相同的互斥项目决策, 采用净现值法;对原始投资额不同的互斥项目决策, 采用差量内部收益率法。”事实上, 这和不管原始投资额是否相同, 都采用净现值法的结论是一样的。前面已经说过, 净现值法与差量内部收益率法是等价的, 实质是净现值最大, 也就是说, 不管原始投资额是否相同, 采用差量内部收益率法和采用净现值法, 就决策结果而言, 没有什么区别, 那种认为差量内部收益率法是解决原始投资额不同的一种有效方法, 仅仅是一种感觉而已。

2. 缺乏现实性。

(1) 假设资金无限量。在资源稀缺的现代社会, 资金是不可能无限量的。以资金无限量为前提条件, 一是脱离客观实际, 二是容易引起靠浪费资源来获取更大收益。 (2) 假设投资机会固定。即假设除讨论的投资项目外, 没有其他投资机会。实际上, 企业除了讨论的投资项目外, 既可以将资金存入银行, 也可以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 以投资机会固定为前提条件, 显然脱离客观实际。在上述任何一个假设条件下, 得出的决策规则显然缺乏现实性。

3. 缺乏可操作性。

(1) 决策规则缺乏可操作性。在讨论互斥项目的决策规则时, 只给出个别情况的决策规则, 而忽略其他情况, 没有基本原则, 难以理清头绪, 因而不具有可操作性。

众所周知, 项目计算期和原始投资额是影响决策结果的最重要因素, 受其共同影响的情况有以下四种: (1) 项目计算期相同, 原始投资额相同。 (2) 项目计算期相同, 原始投资额不同。 (3) 项目计算期不同, 原始投资额相同。 (4) 项目计算期不同, 原始投资额不同。

实际情况是, 在进行互斥项目决策时, 有的只考虑原始投资额是否相同;有的只考虑项目计算期是否相同;有的只考虑上述四种情况中的个别情况, 没有给出其他情况下的决策规则。甚至在讨论互斥项目的决策规则时, 几乎都是讲典型项目的决策, 一般都是就事论事, 没有给出一般情况下的决策规则, 使人不得要领, 不知道如何操作。

(2) 投资项目的风险调整缺乏可操作性。为了有效地考虑风险对投资价值的影响, 要按照投资风险大小适当地调整现金净流量或者贴现率, 基本方法是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 (即肯定当量法) 和风险调整折现率法。笔者认为, 项目的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在对项目各年的现金净流量进行预计和确定折现率时, 不仅要考虑投资风险, 也要考虑通货膨胀对项目的影响, 也就是说, 在风险和通货膨胀存在的情况下, 先把考虑风险的现金净流量调整为没有风险的现金净流量, 然后再和没有风险的折现率去计算净现值。或者, 把没有风险的折现率调整为考虑风险的折现率, 然后再和考虑风险的现金净流量去计算净现值, 如此等等。

上述调整方法主观因素太多, 实际上很难操作, 如果对不准确的现金净流量或折现率再去进行不准确的调整, 无论怎样调整都不会准确, 风险也不一定降低, 还不如在现实的风险和通货膨胀条件下, 直接对现金净流量和折现率进行预计更现实, 更具可操作性。

4. 理论与实践不一致。

在相关教科书和有关论文中, 几乎都认为, 净现值法优于内部收益率法, 也就是说, 都是从投资的效果出发, 以净现值最大的项目为最优项目。在一份针对美国大型跨国公司运用资本预算方法的问卷调查中, 有63.5%的企业采用内部收益率法, 只有16.5%的企业采用净现值法, 18.2%的企业选择了其他方法。有调查显示, 在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太地区, 也有相当多的公司在使用内部收益率法。既然净现值法优于内部收益率法,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在使用内部收益率法, 而不使用净现值法呢?显然, 他们更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 如果没有资源, 还哪来的收益更大。

四、互斥项目的决策规则

笔者认为, 在对互斥项目进行选优决策时, 不能只注重投资效果, 而不注重投资效率, 也不能只注重投资效率, 而不注重投资效果, 投资效果和投资效率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忽视哪一方都有可能使决策失误, 也就是说, 既要考虑投资的效果, 又要考虑投资的效率。由于内部收益率是反映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主要指标, 净现值则是反映净收益的最主要指标, 因此, 在对互斥项目进行投资决策时, 应分别计算各自的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 以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净收益更大化为目的, 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做出比较满意的投资决策。在此基础上, 给出互斥项目决策规则, 只要能计算出每个项目的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 不管是什么类型, 均可按下列规则进行决策。

假设有甲、乙两个互斥项目, n甲、n乙分别表示甲、乙项目计算期, 分别表示甲、乙项目原始投资现值, 以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IRR (使的折现率i) 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决策规则如下:

1. 若NPV甲≥NPV乙、IRR甲>IRR乙 (净现值与内部收益率评价结果一致) , 选择甲项目。此为决策规则一。

2. 决策规则二的前提条件是NPV甲≥NPV乙、IRR甲

其中:K为资本成本率 (通常以银行存款或国债利率表示) , ic为行业折现率或投资者要求的最低报酬率。

(4) n甲≠n乙, 分以下四种情况:

3. 净现值与内部收益率的评价结果不一致时, 决策规则的出发点。

此时, 既要考虑投资效果, 又要考虑投资效率, 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实现净收益 (利润) 更大化。

(1) 原始投资额不同、项目计算期相同时, 以“剩余净现值”大者为优。所谓“剩余净现值”, 是指原始投资额不同时, 用该项目的净现值减去该项目比另一项目多投资部分机会成本的现值之和, 或项目计算期不同时, 用该项目的净现值减去该项目原始投资与比另一项目多投资年限的机会成本现值之和 (其中, 机会成本的计算, 既不是计算净现值的基准收益率, 也不是内部收益率, 而是银行存款或国债利率, 因为用原始投资或多出来的原始投资再投资, 无法保证能获得基准收益率或内部收益率的利润率, 而得到银行存款或国债利率的利润率, 则几乎没有风险) 。

以“剩余净现值”大者为优, 是因为原始投资额大的项目净现值大, 可能是浪费资源得到的, 因此, 只有减去多投资部分机会成本的现值之和, 净现值大的项目才符合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的净收益 (利润) 更大化目标。

(2) 原始投资额相同、项目计算期不同时, 以年均净现值大者为优。这是因为平均每年的净现值最大, 在利用相同项目计算期进行比较时, 其净现值也最大, 又因为原始投资额相同, 不存在浪费资源问题, 因此, 符合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的净收益 (利润) 更大化目标。

(3) 原始投资额不同、项目计算期也不同时, 一般以“年均剩余净现值”大者为优。所谓“年均剩余净现值”, 就是动态的剩余净现值的年平均值。以“年均剩余净现值”大者为优, 是因为解决原始投资额不同的办法是计算“剩余净现值”, 解决项目计算期不同的办法是计算“年均净现值”, 当原始投资额不同、项目计算期也不同时, 综合考虑的结果就是“年均剩余净现值”大者为优。举例说明如下。

例:某公司决定新建一个车间, 有甲、乙两个项目可供选择。甲项目需在第一年初投入100万元, 一年后投产, 投产前需垫支流动资金10万元, 项目经济寿命3年, 其现金净流量经测算依次为40万元、56万元、60万元。乙项目需在第一年初投入50万元, 也是一年后投产, 投产前需垫支流动资金10万元, 经济寿命也是3年, 其现金净流量经测算依次为25万元、30万元、32万元, 基准收益率为10%, 机会成本为3%。试对甲、乙两项目做出选优决策。

解:因n甲=4=n乙, 经计算, P甲=109.09万元

NPV甲=6.986万元>NPV乙=5.946万元

属于决策规则二中 (3) 的情况, 还需计算甲项目的剩余净现值:

小于乙项目净现值5.946万元, 故选择乙项目。

本例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 如果采用净现值法, 应该选择甲项目, 如果采用内部收益率法, 应该选择乙项目, 投资效果与投资效率发生了矛盾, 而以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实现净收益更大化为标准进行权衡的结果是选择乙项目, 而不是净现值法总是正确的。

理由很简单, 甲项目比乙项目多获得1.04万元 (6.986-5.946) 净现值, 是多投入50万元 (109.09-50.09) 资金的代价, 如果将这50万元资金购买国债, 四年利息的现值是4.755万元, 远远高于多获得的净现值1.04万元, 因而选择乙项目。也就是说, 如果有109.09万元资金, 选择甲项目投入59.09万元, 将剩余50万元存入银行, 四年后共获得净现值10.721万元 (5.946+4.755) , 远远高于甲项目净现值6.986万元。更重要的是, 选择乙项目的投资风险远远小于甲项目的投资风险, 因为乙项目亏损最多损失50.09万元, 而50万元国债的风险几乎为零, 从而至少有4.755万元的利息收益;而甲项目亏损最大损失是109.09万元。

第二, “对原始投资额不同的互斥项目决策, 采用差量内部收益率法”, 其结果总是正确的。经计算, 本例差量内部收益率ΔIRR=10.74%, 大于基准收益率10%, 按差量收益率法的决策规则, 应选择原始投资额大的甲项目, 与净现值法结论完全相同。这也说明差量内部收益率法根本就不能解决原始投资额不同的问题。

五、结束语

在互斥项目决策中, 几乎一边倒地认为, 净现值法总是正确的。笔者认为, 对净现值法的过度推崇, 容易引起靠浪费资源来获取更大的净现值, 为了赚取更多的净现值而不惜投入大量资金, 尽管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 其结果还是导致大量资源浪费。更不能假设资金无限量, 就认为以较低的投资报酬率, 靠加大投资来取得更大净现值的项目是最优项目, 这无疑是在浪费资源。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不能说与这种指导思想没有关系。基于此, 笔者站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实现净收益 (利润) 更大化的角度, 试图对互斥项目决策的混乱情况, 理出个头绪来, 给出各种情况下的决策规则, 使其更理性, 更具现实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傅元略.中级财务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宋效中.现代管理会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杨丹.中级财务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4].姚海鑫.财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美国人口下一篇:针刺推拿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