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学研究论文

2024-05-18

中国管理学研究论文(精选12篇)

中国管理学研究论文 第1篇

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融合西方现代管理科学, 并充分考虑我们中国的人文历史传统及心理行为特性, 以达成更为良好的人际效果和经济效益的企业管理路径。其内涵为人本管理或合理性管理, 因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 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 人才在提高管理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已被普遍认同。因此中国式管理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各个领域管理活动过程中, 以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和艺术形式,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优化人、财和物的资源配置, 提高管理效率, 有效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并且使人得到更为全面发展。管理与技术和资本要素不同, 除了管理共性的一面外, 同时有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异, 如理性的层级组织产生于德国, 事业部制等大公司管理的理论诞生在美国, 强调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和严细精益的质量管理源于日本, 这都包含了其自身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因此各国管理在本质相通内容相近的原则下, 不同国家存在着大小各异的差别, 这往往是各国企业竞争力和成功关键因素有所差别的重要原因。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均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文化、管理共性和实践。现代日本管理模式既有日本独特文化背景的因素, 也有管理共性理论支持和日本企业成功实践的论证, 如丰田公司正是将日本国民的勤劳细心的民族性格加上吸收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再融合丰田公司的企业精神, 三者造就了丰田的成功。通过研究中国式管理之路, 也发现其中包含了这三个层面的内容——中国伦理哲学、现代管理思想和中国企业的成功管理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一系列企业的成功壮大正是这种中国式管理的体现, 如华为、联想等。但在30多年的发展的过程中, 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加上中国的特殊国情, 所以中国企业的发展路径与外国相比差异比较大, 总的来说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基于此通过对中国式管理的三个构成部分:企业伦理、现代管理科学及企业实践来研究分析我国管理的不足和问题之处, 探讨其发展思路, 希望中国式管理能更加合理健康地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做出理论范式。

二、中国式管理企业伦理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基础, 因此企业伦理就涉及到企业运转的各级利益相关者, 企业的伦理行为也就最终取决于企业组成人员的伦理状况。因此剖析当前中国企业伦理的现状, 就是剖析企业的利益关系组成。

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要表现在内部利益结构失衡。国有大中型企业经历了以让利为特征的放权改革阶段和以产权为中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两个历史阶段。在前一阶段的改革中在未完全理清企业内部利益关系的情况下赋予了企业相对过大的权利, 这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企业利益惯性扩充的恶性过程, 而在以产权改革与企业资本化运作为核心的改革中, 仍然存在内部利益关系模糊、利益分配机制变形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管理人员更关心企业内部小团体利益或个人利益, 而对企业资产效益的最大化关注度不够, 这就使得企业的职业道德、经营和管理偏离正常轨道。比如, 近年来常见新闻媒体的一些报道, 某某国企严重亏损, 但是企业领导人却依旧大发奖金、修建豪华办公楼宇等。与此同时, 近年来一再出现的投资过热和信贷膨胀等问题, 也与企业管理者以公济私的心理有关, 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负责任地扩大贷款、增加投资。二是企业工人与企业资产代理人关系模糊致使伦理行为产生混乱, 他们, 特别是大型企业工人, 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理应享受企业提供的各种福利条件, 另一方面他们从雇佣关系的动机出发, 理应最大限度地追求企业的既得利益, 把企业看做了个人财产, 职工的道德管理也发生偏轨。

非公有制企业主要表现为外在利益结构失衡。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的成长路径不同, 它们的产权状况和内部治理机制也与公有制企业不同, 相对而言前者是较为清晰的。但是就目前我国市场体制、规则还不健全完善和有效调节非公有制企业行为也未完全确立的社会外部环境而言, 现阶段无法完全消除非公有制企业经济行为的外在社会弊端。从企业伦理的角度来看, 倾向于功利主义的企业一般会尽可能地逃避应尽的社会义务以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如劳资冲突、环境污染、损害消费者利益、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

要改善目前中国企业伦理缺失状况, 核心是要建立公正健康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树立更加人性化、责任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一是政府应通过立法和舆论监督的力量来创建健康的伦理文化和企业环境。鼓励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 并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和媒体宣传示范效应, 以社会效应带动经济效应。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提高企业职工正确伦理价值观和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道德观, 强化法律体系和评价机制的监督效应和激励效应, 创造公正合理健康的企业外部环境, 对不同企业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与期望, 体现平衡性责任原则, 以提高企业履行伦理经营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可以从企业微观道德管理上融入伦理元素, 提高企业伦理的敏感度, 实施伦理化管理和领导, 增强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企业高管的伦理意识和观念, 企业的伦理发展水平跟企业领导的伦理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直接相关, 企业管理者在企业伦理建设中应当充当倡导者、实践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企业伦理管理也是企业管理水平成熟度的标志之一, 因此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三、中国式管理现代管理科学

现代管理科学, 实际上是在过去的古典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科学思想方法发展起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思想的科学化, 融合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理论, 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以更加全面、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也是重视信息、加强控制及提高管理效益的表现。二是管理方法的数量化, 管理科学已经由过去的感性、定性管理, 逐步向重视定量分析、科学预测方向发展。三是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运用电子设备使管理速度、精确度都大为提高, 推进管理日益科学化。四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现代的管理者不仅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要善于管理, 能进行科学的管理。因此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是以往的管理理论和现代科学方法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它使管理理论走向了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现代管理科学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大部分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虽然有像海尔集团这样成功的企业, 但是国目前大部分企业在运用现代管理科学上仍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家族式企业的大量存在、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等, 特别是在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些家族式企业引进了现代管理科学, 但只是引进其方法, 而未真正吸收其思想。二是内部机构问题,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的内部管理机构不完善, 甚至有的缺失这种内部管理机构。有些企业即使建立了一定的现代管理机制但是执行力上不去, 形同虚设。三是企业决策失当与资源调配失衡问题。有的企业中的重大经营决策问题往往不经过团队决策而是由企业中的某个人独立完成, 他主要靠的是以往经验和个人感觉, 决策行为随意性大主观性强, 主要表现为缺乏理性投资意识、缺乏资金合理调配与控制意识, 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资金核算与调配随意, 难以运用相对科学规范的决策程序使之趋于规范化与合理化。

针对现代管理科学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应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企业管理者是一个关乎企业前途决定的关键和企业生存的命脉, 应该具备“预见”能力。纵观国内现状, 将现代管理科学运用较好的企业的企业家都是比较有远见有眼光的, 因此高能力的企业家有助于家族式企业的减少或者至少能规范家族式企业的发展, 让现代管理科学真正发挥其作用。其次应该优化企业内部治理, 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 积极进行企业内部治理机构的改革完善, 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运用现代管理科学, 在保证企业顺利发展的同时制订系统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在遇到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时候能综合大家的观点和意见, 使内部机构成为真正执行的杠杆。

四、中国式管理企业实践

我国企业的发展实践存在多种实践类型, 不同类型企业拥有不同的实践模式, 在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领域, 无论是改制成功的国企还是非公企业, 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的劳动力要素投入上, 虽然我国面临着人口红利弱化问题, 但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红利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而在国有企业尚未得到实质性改造并且行政性垄断严重的一些领域, 如铁路、石油化工等行业, 低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但从整体来看, 我国企业发展所依存的主要模式仍然是“低成本竞争”的传统发展模式, 基本上是依靠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三要素驱动, 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基础上的, 其特征可以总结为:面向市场、低成本竞争、资源驱动, 存在的问题就是粗放型、低附加值、易引发社会问题等。

而在一些新兴的行业领域, 比如B2C电子商务方面,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进行着根本性的变革。企业将电子商务与现有的运作架构互相融合, 创造一个融合双方优势的新型管理模式。同时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也由原来的从上至下的金字塔型结构, 向新型的网络组织扁平化结构转变。企业组织传递信息的方式由过去单向的“一对多”结构向现在双向的“多对多”结构转换, 信息无需经过中间环节就可快速、便捷、灵活沟通。企业生产方式使需求由过去的大批量、标准化转变为现在的小批量、个性化、快速化生产, 这些特点都大大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但是电子商务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其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渐明晰, 比如产品质量以次充好、物流管理落后、信息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网络管理、网络零售以及监管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和不健全, 典型的案例淘宝网既充当网络营销规则的制定者, 又充当其规则的执行者和监督者, 这必然会产生某些方面的败德行为。

综上所述,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行业的发展实践, 可以看出都需要不断改进提高, 更加注重市场、社会和消费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对于传统型企业, 企业一是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注重培育知识产权优势。需要进一步建立以自身发展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重视引导经营管理创新, 重视成本优势战略转向技术优势战略, 调整产品结构, 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对于新型行业, 政府目前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不是很明显, 因此我国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应该:一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网络零售市场各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二是成立监管部门, 作为有效的网络投诉处理机构, 较少网络纠纷, 同时企业自身改进优化管理, 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对于中国式管理的研究, 通过30多年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管理需要在企业伦理、管理科学以及发展中需要更加人性化、责任化、科学化和实际化, 培育打造出更多一流的中国企业。但还需放入我国宏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的时代潮流中, 需要更长远的实践和发展, 因此其发展和探索之路仍然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徐树:《试论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商业时代》2009年第29期。

[2]李莉:《我国企业发展模式创新问题探析》, 《企业活力》2008年第5期。

[3]吕成:《基于内在逻辑的视角建构“中国式管理”领域的研究方法体系》, 《管理学界》2010年第9期。

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研究 第2篇

摘要:近年来,中国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但也存在着发展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起步晚、规模小、创新程度不够等缺点。因此,如何才能提升中国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的能力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是当下金融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券商;资产管理;业务

一、中国券商资管业务的现状

2011年后,中国逐步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同时证监会逐步放松了对券商资管业务的管制,券商资管业务迅速发展。按发行对象来划分,中国券商资管按主要经营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分为大、小集合)、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定向专户)和专项资产管理业务截至2013年底,115家证券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5.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75.13%;证券公司资管总收入为70.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62.58%;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70.30亿元,同比增长了232.70%。

二、中国券商资管存在的问题

(一)券商资管业务缺乏核心竞争力

券商资管未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客观分析目前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结构,2012年底的1.89万亿元的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中,91.65%为银证、银信、证保等通道类业务,通道业务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证券公司通过和银行、信托的合作提升了自己的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但是业务模式决定了证券公司只拥有较大资产管理规模,在实际业务层面并没有太多话语权,原因是资产(投向)和资金(客户)都在银行端,证券公司并不实际掌握这些珍贵的资源。业务模式决定了目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只是处于“虚胖”状态,核心竞争力依然很弱,甚至处于缺失状态。

(二)券商理财起步晚、规模小

从总体规模上来讲近年来,券商理财虽然迅猛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券商理财达到5.2万亿。但是相比较于银行、信托、与保险的理财规模。券商理财的规模还是太小。在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缺少资源优势与规模优势。

与美国相比,中国券商资管在证券公司中的占比也比较少――资管在美国投行业中普遍占比为20%,如2012年,摩根斯坦利年报披露,资管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34%;而中国资管收入占券商总收入却不足5%。这主要源于相比较于银行理财,当前市场对券商理财的热情不高,而券商理财渠道有限,导致券商理财在整个券商业务占比不高。券商理财需要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

(三)券商理财产品的创新程度不够

近两年来年,券商理财突飞猛进,新产品层出不穷。虽然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但这些资管业务中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通道业务,真正能展现主动管理能力的并不多,且这些产品多是利用“银证合作”进行“监管套利”的产物。如果未来的“银证合作”遭到管制,券商理财将再度跌入低谷。券商应加强创新、提高设计产品的能力、提供优质理财产品。

券商创新不够深入一方面受制于券商资管本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制度限制,以目前的创新前沿资产证券化为例,资产证券化创新就受制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目前可操作的基础资产范围依然较为狭窄;发行利率高;项目周期较长;关于资产证券化的配套制度目前还不够健全。

三、对证券公司的建议

(一)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建立综合式服务的财富管理平台

中国的证券公司应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可以仿照美国的模式,重组设立一个集投资管理与客户服务为一体的部门。在前台,实行财务管理顾问制度,负责收集整理客户的各种投资需要,推荐适合投资需要的公司理财产品,然后指定相应的投资计划;在后台,对接相应的资管管理服务,根据投资产品设置相应的投资经理岗位。投资经理的业绩定期向投资者公布,由监督部门和投资者共同监督。

(二)扩大资管业务占券商总收入的比重

中国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经济业务和投行业务,资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少,2013年平均占比为5.74%。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投资者可以进行多种渠道的投资,券商经纪业务的利润空间会被逐步侵占,发展资管业务是证券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中国的证券公司应当增加其资管业务的投入。

(三)扩大集合理财计划规模,提高券商资管的投研能力

2011~2013年,中国券商资管总规模增长很快,但是集合理财计划的规模增长较慢,管理费用甚至有倒退的趋势。中国券商资管的集合理财计划、定向理财计划和专项理财计划中,集合理财计划是最能体现券商资管的财富增值和保值能力的资管业务,也是三类资管业务中管理费率最高的。集合资管计划的发展要慢于券商资管的整体发展,表明了中国券商资管的财富增值和保值能力发展较慢,其根本原因在于券商资管投研能力不足,中国券商应尽快提高投研能力。

同时,与美国的资管业务相对比,中国资管业中的量化产品和另类投资产品较少。量化产品和另类投资收益率要高于传统的理财产品。目前,中国的券商的集合理财计划主要为传统的理财,应加强量化产品和另类投资产品的研发。

(四)鼓励创新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

证券公司之所以无法向客户提供期限固定、收益稳定的资产管理产品,本质上是因为投资工具的匮乏,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发达,缺少风险对冲工具影响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开发;相比之下,银行依靠掌握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通过期限错配的方式向机构客户和零售客户提供收益预期稳定、期限固定的理财产品,这对证券行业资产管理产品开发形成巨大挑战。

在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时,我们要充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次贷危机爆发根本原因是美国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力,信息不透明。为了推动国内证券公司金融创新。国内监管机构可以限定证券公司产品和业务创新中的杠杆比率上限;证券公司应当将产品和业务创新风险纳入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证券公司金融创新的性质、种类和范围应当与其公司净资本规模相适应,继续严格实施净资本管理;证券公司应当对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结构和标的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保证证券公司金融创新时刻置于监管之下,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资产管理者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公司内部资源,必须转变经纪业务发展方式、建立综合式服务的财富管理平台,必须鼓励创新,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罗秋菊、周培胜.美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0):11-14

[2]吴琴伟、冯玉明.中外资产管理业务的比较与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2004,(8):56-61

[3]宗宽广.美国投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启示[J].中国金融,2012,(03):25-27

中国管理学研究论文 第3篇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中国特色

1 概述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在不断发展中得以进步,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长在人们的视野中,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一个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中会碰到诸多的因素,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企业内部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促使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及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才不至于被社会竞争所淘汰。因此,构建良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就需要管理理论在其提供支撑作用,而目前,中国的管理理论研究还处于明显滞后的阶段,研究理论的基础也是较为薄弱,与先进的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研究还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国内企业的迅速崛起,我国迫切需要构建符合我国特殊背景下的研究管理理论,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与达成这一目的,就要在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理论基础之上,在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理论的构建,因此,我国在对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中要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分别为科学研究、强化问题意识、基于中国特殊背景下,从这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2 基于中国特殊背景下管理学理论的构建

对于从中国特殊背景之下构建管理学理论,有利于帮助我国在发展道路中得以更好的发展,这种具有中国特色化的理论被构建出来,有利于我国企业得到良好的运行。那么,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本文从提到的三个原则入手来进行探讨。

2.1 科学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

理论的构建是依赖于科学研究过程,进行良好的科学研究,有利于理论的有效构建。理论构建与科学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简单的来讲,就是归纳到演绎,演绎再到归纳的一个过程,表明了科学研究要经历理论、假设、观察、经验概括、理论这几个步骤的无限循环,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给定的理论命题出发,根据所收集的资料来检验或者是修改之前所设定的理论假设,从而构建想要的理论。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效的收集资料,进行有效的研究。

2.2 以问题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

随着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强,西方在理论研究方面所应用的方法,也被中国研究者所接受,在管理学理论的探讨过程中,以问题意识来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所谓的问题意识,指的就是一门学科发展、生存的关键,可以说是进行研究活动的灵魂,从问题意识角度来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的构架,可以从问题意识的相关特征出发进行研究。

首先,问题意识具有真实这一特点,也就是问题的价值性。为什么要研究有关管理方面的理论,最大的原因就是将这一理论研究出来,对发展是有巨大的帮助的,也就意味着在探讨中国特色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先要做到的一步就是问题的预设应该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将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转换为管理理论中基本概念,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信息概括,可以让之后的人有所参考。其次,客观性也是问题意识的一大特点,也就是从事物的事实判断出发,基于正确的态度、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存在的客观事物进行客观的观察,才能将中国条件下存在的特定情境中的现象与之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为基于中国特殊背景下的管理理论提供独立的学术贡献。最后,问题意识还具有可证明性,也就是指对提出的问题是否清晰、正确与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有没有弄清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要从中国实际的发展情况出发,结合中国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弄清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方面的问题,研究在中国背景下的问题,促进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构建。

2.3 从中国实际发展状况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

脱离社会的发展背景和环境下的管理理论,是不具有参考的价值,因此,从制度、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来讨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构建。

首先是制度的嵌入,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制度,而在企业的发展中,所受到的市场经济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受到市场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可以说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存在滞后性,有大量不规范的交易存在,因此要将制度因素考虑到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其次是文化的嵌入,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渐渐形成的,对于人而言有着根深蒂固的作用,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传统的社会中是以伦理或者礼制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社会缺乏法治的约束使得政治权利与人际关系成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尽管我国社会发展至今,这样的思想仍然存在于社会发展中,因此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最后是社会结构的嵌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有着巨大的不同之处,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的管理以人际发展为主,而不是以制度进行约束;第二,人际关系成为管理模式最为主要的结构,占据主导的地位;第三,我国的企业构成与西方的企业构成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西方的企业是以制度来领导公司,而我国是以人治在治理公司,因而存在巨大的差别,因而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时,也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3 结束语

有效的管理理论,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的问题,以问题意识为中心来组织学术思想,结合我国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我国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管理世界,2006(02).

[2]徐淑英,张志学.管理问题与理论建立:开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策略[J].南大商学评论,2005(04).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研究 第4篇

一、中国外汇储备现状

外汇储备指的是货币管理当局所掌握的包括现钞、可兑换外国货币、现汇、国外金融资产等,相当于某种形式的外国金融资产,属于官方储备的一部分。中国官方储备除常规外汇储备外,还包括特备提款权、黄金储备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等。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一次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一是因为中国外汇储备的基数在全球已经位居第一;二是次贷危机后美国货币贬值,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大量美国国债成为潜在隐患。对于美国而言,债务筹措资金为其尽快走出次贷危机提供了很大帮助;而中国经济受美国方面的影响加深,自身经济的独立性受到很大的挑战,美国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中国实际外汇储备的规模。

(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分析。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太大,应合理降低外汇的增长速度。其实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外汇储备的实际增长速度已经降低,并且大幅增长势态的时期已经过去,这只是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并不会持续太久,所以增长速度并不需要刻意压制。外汇储备作为一种资产的存在,更不应减少,而是进一步增加,关键是合理妥善的处理这些资源。通过表1可以清楚看到1974~2015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具体规模,但是想要进一步了解中国外汇储备的实际增长速度、变化状况以及未来的走势,还需对外汇储备的数据做进一步的解析。(表1)

(二)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走势。(图1)图1根据表1数据计算得来,为了更直观的看出增长走势,主要选取了1982~2015年的数据。(1975~1981年增长百分比的绝对值过大,放在一张图中掩盖了2000年后外汇储备增长趋势的细微变化,因此截取1982年之后的数据。)图1显示,2000年之前,外汇储备增长呈现出剧烈的上下波动,有正有负;2000年之后,呈现出缓和稳定的态势,基本维持正增长,且增速介于0~50%之间。因此,最应关注的就是2000~2015年外汇储备的发展变化。可以预测,在现有的外汇储备策略和国际局势不发生大变化的情况下,2015年之后的增长态势仍将是2000~2015年发展变化的延伸。

二、中国外汇储备存在的风险

(一)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外汇储备应该有适度的规模,经过认真计算,得到中国每个时期应该持有的最佳外汇规模,同时认为中国自从2002年起就一直处在外汇储备的欠佳状态。若将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话,外汇储备也就是其财富的一部分,当然希望越多越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问题,若没有相关合理有效的举措作保障,其带来的弊端还是很大的。因此,不能因为一定的风险就去遏制它,究其根本还是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上。

(二)外汇储备运用的不足。就目前而言,可以充当国际货币的币种并不是很多,纵观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在以浮动汇率为主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成为我国外汇储备的首选,这也是相对理性的选择。就外汇储备投资而言,中国持保守态度,关键是流动性和安全性。因此,外汇储备的相当一部分是美国国债和中长期机构债券,这笔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赤字财政”的实施和美国经济的繁荣。而对我国而言并不是很理想,一方面要预防美国高额债务带来的破产危机;另一方面还要警惕美国相关的宏观政策以及其国内实际经济情况的变化,特别是美元贬值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缩水。

(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在对外贸易的特殊策略影响下,进出口贸易的持续顺差成为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最为直接的原因。2000~2015年之间,虽然外汇储备的实际增长速度略有差异,但都是处于增长的态势,实际外汇储备基数迅速扩张。除了对外贸易的顺差外,还有就是诸多外部不利因素的持续助推,人民币升值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之后,中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最近几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可以看出,人民币呈现出升值的趋势,国际热钱借机纷纷流向国内。由于控制汇率的需要,当局必须持续买进外汇卖出本币,通货膨胀随之而来。为了抑制通胀,央行又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显然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平稳发展。

(四)机会成本的存在。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基本上都是以货币和金融资产形式持有的,其在海外的投资收益率都不是很高。尽管诸多学者进行了相对合理的分析,并给出了自己认为合理的建议,包括改变持有的货币币种、持有石油和其他一些关键的固定资产、持有大量的黄金、将人民币推向国际以及向投资收益率高的基金和股票迈进。但这些意见站在个人和小集体的角度上也许是合理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显然会增加风险。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泰铢贬值,泰当局只能抛美元购泰铢,由于索罗斯等金融大亨暗箱操作,泰政府采取的措施除了加剧情况的恶化,还白白消耗掉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最后的结果是值得人们警惕的,一个很小的风险,由一个国家来承担的话,就会被放大。就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更是如此,一旦危机爆发,便会被13亿人来放大和承担。所以,真正应该做的还是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工作,而不是将目光放在外汇的变相消耗和增长速度的压制上。短期内外汇储备还是应该按照合理的速度继续扩大的,其中小部分会被用来进行其他的操作,绝大部分应该保持高度的流动性。所以,机会成本自然会产生,但解决外汇储备规模的突破口也应该抱着这种危机意识去解决。

三、典型国家外汇管理经验借鉴

(一)新加坡的双重运作模式。新加坡外汇储备的管理方式主要是采用MAS+GIC的双重运作模式。一方面MAS负责储备中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并干预外汇市场和为货币发行作保障;另一方面由GIC负责盈利性和发展性的资产,确保外汇储备的收益、提高储备运用的透明度、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以及为国家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在外汇储备的投资运营方面,GIC对外投资采用的主要是公私结合的模式。外汇储备中大约三分之一的资产由外部机构负责,其余三分之二的资产由内部负责。GIC还将许多投资项目委托给外部投资机构,成功进行了风险分担,进一步活跃了国内金融市场。从实际效果来看,GIC的投资模式是很有成效的,据GIC2010年的财务报表显示,过去30年当中,以GIC主导的名义投资回报率以美元计大概为7.1%。因此,这种公私混合的投资模式有其一定的可取之处。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双重运作模式,按外汇储备的用途和管理方式,一方面确保外汇储备的日常运用,充分求稳;另一方面指向外汇储备的投资与获利,追求盈利性。这样,就将外汇储备的风险进行了分层处理,以利于外汇的稳定发展。

(二)日本的“特别”账户。日本外汇储备实行双层次的管理模式,外务省负责外汇管理,外汇的具体操作则主要是由日本银行负责。日本银行通过一个“外汇基金特别账户”来进行相关的操作,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外汇资金的筹措和相关费用的支付。在盈利时用于财政的上缴,在亏损时由财政进行补贴,方便对外汇市场进行灵活干预。日本外汇管理的主要原则是确保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与安全性,其投资运营显得相对保守,持有流动性较高的国债、机构债券和资产担保债券等,美元债券又是重中之重。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将外汇储备的一部分以战略物资的形式存储,包括石油、矿产和稀有金属等,弥补其在这方面的不足。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运作上也可以建立“特别的资金池”,独立于双重运作下资金,作为第三方的资金出现:盈利年份,注入资金;损失年份,输出资金,这样将有利于外汇储备的长远发展。

(三)韩国严格的运作规定。在外汇储备的运作规定上,中国可以参考韩国的外汇运作规定。目前,韩国的外汇储备包括存款特别提款权和证券等,主要由韩国银行和政府两方面的资金构成。一方面韩国银行享有相关法律赋予的持有和管理外汇的权力;另一方面管理着受政府委托的外汇稳定基金。对于整个外汇储备的管理运营,韩国银行都有着严格的相关规定。在市场风险上,有着确定的目标存续期和币种组合方式以及规定的投资偏差角度;在信贷风险上,主要选择AA级或者之上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同时严格控制着贸易合作的对象;在流动性风险上,总是将流动的规模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对外汇储备的应用,韩国当局也有着比较严格的控制。对于存款,所选相关金融机构的评级必须是A级或在A级之上;对于有价证券,所选品种必须是AA级或AA级之上,其中包括股票、主权债券、机构债券等多种项目;另外,允许将等级是AA或其之上的公司债券和其他证券化的外购资产进行投资,定期对每日的Va R和相对Va R的值进行检测。

(四)印度的战略资源模式。印度的外汇储备主要由印度储备银行进行管理,目标是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基础上,稳定国家的金融体系、运营货币和信用体系。在实际操作当中,一方面将目光指向国际石油、天然气和煤矿等战略资源;另一方面则积极鼓励本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不仅放宽了本国企业对外汇借贷的限额,还积极支持本国企业建立国外合资公司和独资公司以及海外兼并。

再者就是投资多样化,不仅在证券上有所涉及,还将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用于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的存储。在外汇储备运营的这些年,印度当局不断卖出美元,使得印度实际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重持续下降,非美元资产与黄金的比重则在不断上升。这大大减轻了印度当局对美元的严重依赖,投资多样化很好地保护了国家经济的独立性。

借鉴印度外汇储备的运用方式,中国可以依据自身的相关特点,将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发展本国其他领域,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微生物领域以及黄金等相关方面。

四、完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对策建议

(一)组建区域性的外汇储备互助经济组织。以一国的外汇储备来对抗外汇储备的风险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特别是突发性的危机,如1998年东南亚的金融海啸。因此,在外汇储备风险分担上,完全可以采取多国联合互助的方式进行运行。在相关区域性组织的基础上,多国联合互助,签订相关互助协议,建立外汇储备基金库,严格设定各国应该合理缴纳的份额、相关币种以及实际的运营机制等。在成员国外汇多余的年份进行积极地额外缴纳,在相关成员国遇到外汇储备严重危机时,基金库提供合理的借贷,并收取合理的费用。这样,成员国可以解放大规模的高流动性资金,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运营,同时还可以在危机来临时进行从容的应对。在相关区域性组织的选择上,中国可以选择有共同经济利益的金砖国家或者毗邻的中亚国家,乃至选择联系性不强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的相关国家等,积极进行磋商谈判,互利共赢。

(二)建立美元离岸市场。离岸市场主要以提供离岸金融业务为主,其特点是政治稳定、政策优惠、地理位置优越、低税或零关税、管制较少,主要面向非本地居民等。伦敦、瑞士、卢森堡、中国香港、新加坡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所设立,其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依赖取资于国内资本供应的传统。因此,积极推进美元离岸市场,不仅可以吸收各国企业、银行和个人的参与,活跃本国的金融市场,促进外汇储备的合理应用;而且积极鼓励本国的个人与机构进行参与,进一步加快我国市场化的步伐。这样,我国的外汇储备将可以在信贷和融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可以缓解巨额外汇带来的风险,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三)建立专业的外汇运营机构。中国可以仿效印度,将一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外汇运营基金的建立上,一方面有利于对外汇储备的投资;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设立专业的对外投资基金库,鼓励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将其中一部分投向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领域。当然,在2007年的时候中国就成立了专业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专门对外汇储备进行海外投资,但是一度的亏损使得投资公司的前景并不被看好。因此,不仅要关注投资方面,还应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方便,积极做好人才储备策略,制定应对各项危机的措施。

(四)完善外汇储备在民间的应用。在中国,外汇储备基本都是官方储备,民间储备屈指可数,因此很大的风险都必须由政府承担。日本则恰恰相反,通过1980年修改的《外汇法》,日本“私人债权国”模式建立,允许自由外汇交易,积极地推动外币存款与借款的自由化;2005年后,又积极鼓励民间的对外投资,在对外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方面都有所涉及,使得民间外汇运用变得多元化。

当然,实际上中国在这些方面也是有所涉及的。从2006年吴晓灵“藏汇于民”提出以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例如:2007年外汇局在《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中提高了个人购买外汇的限额;2007年8月,外汇局以天津为突破口,允许港交所的证券为个人投资;同月,外汇局又出台了《关于境内机构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了对外汇保留在机构层面上的限制。特别是可以运用丰厚的外汇资金鼓励和支持国内的企业“走出去”,适当放宽限制;采取本币换外币的方式,使民间存在一定的外汇资金,这些资金可以托付相关的机构进行运作,获利于民,分担国家的风险等。

当然,“藏富于民”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在持有外汇有利的年份,民众手中自然会持有大量外汇;但在持有外汇不利的年份,民众手中自然持有的外汇不会太多,但此时国家若急需外汇,这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外汇危机。因此,藏富于民的具体举措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绝不单单是放宽限制那么简单。

其实外汇储备危机存在的最大根源还是旧的国际秩序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而新的国际秩序在短期内又很难建立。因此,作为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还是更应该从自身方面改变实际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困境,对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并进行合理的投资,积极推动新国际秩序的建立。

摘要:次贷危机后时代,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就一直饱受诟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更使得其严重缩水。因此,探索外汇储备的有效管理运作模式,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对中国多年的外汇储备变化进行分析与探讨,从中推测出未来外汇储备增长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变化中所面临的风险。借鉴国外外汇管理运作模式,为现阶段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政策的完善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外汇储备,互助组织,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魏忠萍,河妮岭,叶驰.从当前重大经济事件浅析人民币国际化[J].财政纵览——财政金融,2016.13.

[2]郑月蔚.金融发展、储备囤积与三元悖论约束[J].南方金融,2016.4.

[3]彭兴韵,金钰.全球央行宽松浪潮对中国的影响[J].中国银行业,2016.4.

[4]魏晓琴,赵建南,潘妍霞.基于功能优化的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管理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5.

[5]孔立平.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层次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5.1.

[6]胡海鸥.中国外汇储备应谨慎应用[J].上海金融,2015.2.

[7]薛启芳,吴彤.我国过量外汇储备的成因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5.2.

中国家族企业管理问题研究 第5篇

摘要:家族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必然的。通过论述中国家族企业的特点以及家族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管理模式的建议,希望能对家族企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家族企业管理;管理模式;家族利益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032-0

2家族企业指在稳定的经营条件下,资本的来源与积累均建立在家属与血缘的背景上,有家族背景、家族控制的企业比比皆是,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属于家族企业。

在企业的管理层当中,家族势力占据了上风,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企业的管理运作过程中明显地带有家族利益和家族意志的印记;生产经营所产生的利润大部分被家族势力所占有。家族企业的管理不是以科学的管理为准,而是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

一、中国家族管理现状

家族管理在变革进程中是一项极具影响的制度变迁。在市场秩序和法制建设尚待完善情况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资源极为有限,家长式管理模式是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特殊阶段,较为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出现,而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尚未确立,中国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机制自然而然承载起整合社会资源的职能,传统意义上的家族制度优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但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中国企业家族管理暴露出了很多不足,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虽然现在当地有些企业采用了现代管理制度,但是实质上并未超越家族企业和家族管理的模式。

通过调查,可以将中国家族企业家族管理状况概括为以下三点:

1.在当地家族制管理企业中,家族的概念得到了延伸,由血缘关系扩展到亲缘关系,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涉及直系、旁系的亲戚关系,并以父子关系为基线进行传承延展,表达为一个家庭,或基于同宗同祖的多个家庭的亲缘性的族。家族成员不仅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且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体系通过血缘纽带维系。

2.当地家族制管理企业中重要的管理职位由家族成员担任。这里说的管理资源,是指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尤其是处于关键岗位的人力资源,如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财务、采购等部门的主管。企业创业阶段,企业成员的挑选往往首先来自于业主的家族、同乡、同学等,在企业发展初期能减少因财产、权力、利益分配等方面发生的纷争。企业试图用这种血缘、亲缘关系建立起一种天然信任关系,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保证企业控制权不流失。

3.中国多数中小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通常是一家之主,家族成员位居要职,整个企业被视为一个大家庭。业主依靠伦理道德等“人治”手段来管理企业,而不是依靠制度规范等“法治”手段来管理企业。创业家长往往处于主宰地位,实行家长万能式的管理,并以他为核心根据家族亲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组成管理体系。

二、中国家族企业家族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家族企业家族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家族管理的共性问题,不过因为中国家族企业处于管理转型期间,这方面的问题表现的更为明显。

1.家族制管理模式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战略选择及战略决策制订得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家族制企业发生战略决策失误和经营者的素质很有关系,文化素质的低下或经营管理水平的低下必然容易导致其判断错误。而关键原因在于企业采取家族制管理模式,凡事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家族制管理的局限性、随意性,造成了企业经营决策的浪漫化、模糊化,企业决策不计算成本,不追求效益,决策过程只是凭着非理性判断进行。

2.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企业不是靠健全的机制和客观事实来管理人,而是凭经营者主观的经验和常识,靠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约束人,看似事必躬亲,管得严,抓得细,实际既辛苦,效果也不一定好,而且容易出问题。以人情代替制度,其代价必然是管理的漏洞、经济的损失和亲情的失落。

3.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独裁或集权化倾向严重。一些家族制企业在赚到一点钱后,族长们就开始飘飘然,以为自己理所当然成了企业家,盲目自信,时时以元老自居,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刻意去树立绝对权威。甚至搞个人崇拜,听不得反对意见,导致整个企业管理水准下降,活力减弱,效率降低,组织僵化,上下沟通受阻,市场应变缓慢,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下降,内部腐败分化,争权夺利,搞派系斗争,企业迅速走向衰败。

4.家族制企业规范性低。决策灵活但不依科学理性程序,以经验直觉为基础,信息收集、处理、利用无规则,信息沟通方式主要为非正式的偶遇式,信息成果准确度及操作性均较差,对于市场研究、政策分析和管理咨询等现代信息服务非常陌生。凭借胆识和特殊机缘,粗糙的决策往往不影响他们发迹,但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这种决策会带来无穷后患。

三、中国家族企业家族管理的对策

如何改革家族管理制度,这方面研究成果很多,我们结合中国家族企业家族管理特点,提出针对中国家族企业家族管理的对策:

1.改革产权。就是要把企业和家庭财产分离开来,建立法人财产所有权,同时要把单一所有权改造为多元所有权结构。首先是尽早对家族成员进行股份划分,在企业创业之初就把各成员的贡献明确下来,再根据贡献大小确立股份多少,以便为日后家族成员退出企业打下基础。其次是让其他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都持有股份,尤其是对中层管理人员,要用持股的方式来激励其积极性。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办法,通过股票上市让产权流动起来。这样是改善家族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管理制度的基础。

2.建立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公司治理从内部来说就是要建立一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科学制度。

对于中国家族企业,开始引进职业经理人从是部门经理开始,等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管理成熟到一定程度后,再引进总经理,从而使董事长与总经理相分离。引入职业经理人后,同时建立

良好的经理激励机制,即企业经营业绩与经理的个人收益挂钩。这样能解决中小企业家族化的问题和裙带关系带来的问题。

中国心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第6篇

摘要:本研究是对2005—2006年间CSSCI所收录的2633篇心理学学科论文标引的关键词以及这些论文引用频率较高的论著的分析成果。通过对两年中论文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总结了该学科研究热点,通过对年度关键词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热点;研究趋势;CSSCI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2-0070-04

一、引言

心理学是一个与时代发展和社会文化紧密联系的学科,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心理学研究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变化巨大、发展迅速的学科来说,如何把握它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心理学领域的每个学者都必然高度关注。长期以来,中国的心理学研究热点和趋势主要依赖于该领域专家的直觉判断,而本文将另辟蹊径,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有关数据,即分析被引用最多的论著主题和被标引最多的关键词来讨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从本文的分析结果看,其分析思路合理有效,提供了从另一视角探索学科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基础心理学到应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主题不断推陈出新。分析心理学研究热点,有助于看清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学者所关注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同时也部分折射出该时期人们的心态、价值取向以及心理问题等等,从而明晰当前心理学发展的脉络。

二、中国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2005-2006年间,中国心理学学科有了长足进步,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研究成果颇丰。为了客观地反映心理学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和研究发展趋势,CSSCI将2005-2006年间所收录的心理学论文中的关键词抽取出来并进行频数统计,将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列出,形成表1。

表1集中体现了近两年来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所在。如前所述,中国心理学研究机构主要是各大高等院校,研究者对身边人群——大学生的敏感度相对较高,这不仅说明大学生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群体,而且也是最容易获得数据资料的群体;其次是对儿童的关注,其关键词标引论文篇数为120篇,接下来是以心理健康、横断面研究、中学生、心理理论、青少年、心理咨询、心理学、幼儿、人格等等为关键词的研究。可以说,中国心理学学科的覆盖面较广,既包含抽象层面的理论探讨,也涉及具体层面的社会实践生活。

三、中国心理学研究形式分析

随着心理学在改革开放后的长足发展,国内许多新的研究单位应运而生,逐渐形成强弱、新老合作互助模式,推动中国心理学向横向与纵向双轨道发展。这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性,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从学科专业划分来看,中国心理学发展方向分为基础与应用两大领域;从学科研究视角与路径来看,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时存在一定的交叉学科的渗透。

本部分关于心理学研究的形式分析,仍然建立在对CSSCI收录论文中的热点关键词的基础上。从表1可以看出,有些关键词的出现次数在这两年中有着明显不同,我们将以这些词汇的变化趋势作为分析今后中国心理学研究走向的基础。

表1中,2006年与2005年相比,出现次数明显增加的标引关键词中占据首位的是“儿童”一词,加上同样大幅增加的“青少年”,表明了社会对下一代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进一步研究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正视和解决青少年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如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社会适应不良等。中国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核心家庭大规模出现,独生子女数量剧增,父母将所有的热情和希望都倾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这一方面导致了当今的儿童养育方式同传统社会有重要的区别,另一方面也使得儿童早期教育和引导逐渐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于是引起了心理学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另外,由于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将来的命运,因此,国家研究基金对此也有较大的投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对下一代成长的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呈上升趋势,表明人们对寻求科学手段来达成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的重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同时,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各式各样的生活、工作、事业等压力扑面而来。在这种状况下,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迫切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教育”二字,即预防为主,应区别于与以治疗为主的“心理咨询”、“精神卫生”、“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等。

对“心理理论”研究的热度有增无减。2000-2004年间标引篇数由3篇上升到16篇。继续攀升至2005年和2006年的24篇。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新思路,目前已成为认知发展领域里一个新的研究热潮。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与“心理理论”相关的二级概念“错误信念”也崭露头角。这说明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认知发展”关键词由2000-2004年的第17名降至第37名也提供了佐证。

“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工作记忆”关键词由2000—2004年的第25名,跃居第15名。关键词标引论文篇数由2000年的l篇激增至2006年的15篇。自1974年Baddeley提出了工作记忆的概念,指出工作记忆包括中央执行系统、语音环路和视空间模板三部分之后,工作记忆领域的研究不断推进。2000年Baddeley等人在原来工作记忆模型的三成分外提出了工作记忆的第四种成份——事件缓冲器的概念。工作记忆是人类信息存储和加工的低层支撑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推理、语言理解、问题解决等。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研究成为热点,与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在美国的兴起有关。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流派,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使得个体和团体、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这对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体系首当其冲的论题是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实际上,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积极心理学的种子,与健康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心理健康研究与评定实际上是一种消极取向模式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的心理与行为。而主观幸福感则是从相反的方向,也即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

健康问题。早期被认为是对传统心理学目的的补充和附属,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研究新方向乃至主流。

在标引量明显减少的关键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横断面研究”、“横断面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三个词。这里涉及到一个研究方法的问题,“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都隶属于观察性研究。它们是医学心理学中一种具体的研究技术,特别适用于对少见病的研究。而2005年之前,SARS和禽流感疫情的发生,为这种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随着疫情的逐渐平息,该技术的受关注程度也将下降。

与心理疾病相关的词汇呈普遍下降趋势,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卫生”、“心理卫生”等等。其中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治疗之类的研究处于一种较重复性的评介水平,其操作性与创新性都暂无进展。而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关注,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以预防为主的教育环节。

四、中国心理学研究趋势分析

纵观国际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对比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心理学教学特色,我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为了较准确地估计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未来,我们根据上述热点,进行试探性的讨论。

对心理学研究趋势的分析,至少得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从学科内部而言,心理学研究自身的特点转移和西方心理学的强势对中国心理学界的影响;二是学科外部的影响因素,如社会的发展、国家及其他研究基金的政策或激励导向等。同时,还得指出的是,趋势只代表着一种可能,它与事实之间还会有一定的距离。

第一,心理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元化,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研究优势领域。但实证主义的取向仍然是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自冯特开创了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之后,目前尚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与其抗衡,无论如何,人文取向的方法只能是一种补充。尽管后现代心理学对此有所批判,但在没有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之前,其地位是难以撼动的。

第二,由于西方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领域的强势地位,无论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什么新的动向,都会对中国心理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在近2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心理学在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某些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心理科学的总体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1998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科学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心理科学的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工业化国家。在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大约有500位从事研究的心理学家:在发展中国家,每百万人约有心理学家100名,而中国每百万人中只有心理学家3名,这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极不相称。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希望中国的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水平也能有一个飞跃。

第三,在可预见的将来一段时间内,在无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科学技术将越来越发达,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多选择时的烦恼和冲突,且潜伏着更多的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这些心理压力,是心身疾病越来越多的根源。可以预知,人们对自身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关注仍将继续保持较高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评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不仅要看它的国民生产总值(GDP),还要看该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另外,对认知神经科学的关注将一如既往。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脑科学的时代。在20世纪末欧美“脑十年”和日本“脑科学时代”计划的推动之下,对人脑语言、记忆、思维、学习和注意等高级认知功能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而认知神经科学的根本目标,就是阐明各种认知活动的脑内过程和神经机制,揭开大脑一心灵关系之谜。它高度融合了当代认知科学、计算科学和神经科学,把研究的对象从纯粹的认知与行为扩展到脑的活动模式及其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认知神经科学学的特点是强调多学科、多层次、多水平的交叉。它把行为、认知和脑的机制三者有机结合,试图从分子、突触、神经元等微观水平上和系统、全脑、行为等宏观水平上,全面阐述人和动物在感知客体、形成表象、使用语言、记忆信息、推理决策时的信息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近几年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利用神经影像技术,对正常人进行某种认知操作的脑活动模式进行无创伤性的功能成像。

但是,在另一个层面还可以预期的是,最早由潘菽等心理学家倡导的,后来以中国台湾的杨国枢带头发起的心理学本土化问题将继续成为一个持久地引起部分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内地由于受西方心理学的强势影响暂时还不会有大的推进,但也会有一定的特色。总体上看,倡导性论文的削减和研究型论文的增多将是一个趋势。另外,受这一导向的影响,也许在华人心理学界还会出现一种非本土的但又具原创性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受到西方心理学训练的中国学者也许会在国际心理学界提出一些重要而普适的新观点。另一个预计是在后现代主义和本土化的双重影响下,人文取向的心理学有可能抬头。自心理学成为一门正式的科学伊始,科学取向就一直是心理学所追求的目标。但在近年来,科学取向的心理学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无论科学心理学自身的反思,还是后现代主义对它发起的攻击,都会促使人们对何谓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产生疑问,对实验和问卷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准确地描述和预测人的心理提出质疑。这些为另一种类型的心理学成长提供了机会,但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机会将导致两种取向的心理学的严重分裂,一种是通过对脑的科学认知来解开人类思维和行动之谜,另一种是在文化和观念方面对入的价值、思想和行动进行研究。或许科学取向心理学的统治地位仍不会发生动摇,但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则有了自己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和领地。

最后一个趋势是,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同应用将结合得更加紧密,成为管理、商业、教育、选拔特定人才、心理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重要知识保证。心理学科专业划分既有基础科学,又有应用科学,它与各行业的结合非常紧密。由于各相关行业的发展中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使得心理学在多个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甚至关键的作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既可以从事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也可以进入航天、军事、管理咨询和软件开发领域,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工作者的身影。

五、结束语

利用论文关键词的频率和变化趋势来讨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过去未见有相关成果,这是我们的初次尝试,其目的是希望抛开人们的主观意识,根据客观的数据来展现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并不是否定人们对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的主观判断,而是希望能够找到更加客观、准确的方法。我们相信,随着关键词标引的更加准确规范,该方式将会更加科学、有效、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轨迹与特征。

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 第7篇

在跨进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胆的引入了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并且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并进行了认真分析探讨,使得管理会计的理念得到普遍认知。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 为了加大管理会计的发展脚步,出现了很多管理会计培训及教学课程,使得管理会计的概论理念得到更好的普及。 但是这仅仅是概论原理得到普及,先前只是单纯的引进理念,并没有实际运用到企业生产当中去,导致了二十一世纪初期很多公司尝试运用管理会计的原理去生产经营虽说也有些许的成效, 但是并不显著。 直到后来在不断的改进和尝试之后,才慢慢体现出管理会计的好处,使得许多公司纷纷模仿学校管理会计。 这无疑是我国引进应用成功的典型案例。

二、管理会计评估

新中国的到了让我国的管理会计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但是发展的同时也有存在许多的弊端和缺陷,以下是笔者对我国管理会计的评价。

(一)管理系统掌控方面

在会计中,管理和控制预算是会计的重点。 就我国企业目前对管理会计的掌控而言, 能做到充分了解与及能很好的利用管理会计的还是较为少见的,大部分都只是大概了解其含义,并没能深入的去探讨,使之理论充分运用到企业经营理念当中,缺乏创造性与发展性。 虽然在长期的摸索探索之后已取得些许效果, 但是要想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更大的去革新创造。

(二)成本预算和控制

会计的本身就是计算与统计, 而成本预算管理则是会计的关键之处。 尽管管理会计的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其工作难度和高度还算是存在的。 现代大多数企业都非常关注内部会计的成本预算以及支出,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还是存在些许的误差, 导致了资金无法能够合理和及时的掌控,控制不到位,更加让周转资金不能正常流通,这些都归功于管理会计的预算和支出不合理掌控。

(三)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改革开放早早的引进管理会计的理论概念为现代的实践操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为今后的火速发展埋下来了伏笔。 最先是大家都能认知并认可管理会计的存在,并且都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是全方位的不断去探索其理论知识,并且客观学习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并总结归纳, 使得管理会计能够把实践与理论整合为一体, 实现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先进的策略方法

一门先进的理念必然有它独特的研究策略。 在开始运行管理会计的初期,免不了要做有风险的投资,当然,很明显这个决策是非常成功的。 在做出决定之后不断去关注其发展动向,并且按时做好整合分析研究以及评价,把各个方面的因素互相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念, 这明显是很正确的。 也是间接开阔了管理会计的研究方向,打破之前探讨的围墙。

(五)人文环境的制约

尽管这是个先进的理念设施, 但是因为许多因素的制约还无法达到合理的实现和使用。 例如会计职员机制、领导层管理不到位、职员素质低下、现实生活压力、技术落后等等,都会约束管理会计的发展前进, 再加上诸多的重结果,轻过程;重概念,轻操作等看法的不统一,使之更加缺乏持续发展性。

三、对管理会计的思考

管理会计作为目前我国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 其所具有的各个争议与研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以下是本文作者针对上文提出的评价,而对管理会计提出的思考研究。

(一)政府的宏观调控

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撑与帮助, 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理解不到位,导致错误的决策。 要想更好的发扬管理企业,这需要政府的推进与宏观调配。 首先要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确保地位的高度, 并颁发有利的措施去保护此行业的发展。 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分配更多的发展资源,健全管理会计的机制。

(二)明确工作目标

如果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便无法完成工作目标,达到企业效益。 预算,必须要明确规定工作目标,选择专业的人员来担任工作岗位。 且管理会计的要求居高,更应该选择有能力的人员来完成工作任务。

(三)确定发展方向性

管理企业的发展不能远离组织的管理, 必须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去。 经过前面对各种探讨例子的分析研究表明,只要在吸取前人的经验上进行更好的处理整合,必然能在企业发展中出人头地。 只要确定了发展的方向及目标,并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必然能更好的发展管理会计。

四、结束语

在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结果说明, 这方面的众多话题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通过对管理会计的深入了解以及评估,使得更多的人去认真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但是要是想更加完善的利益管理会计去创造更多的奇迹,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争取研究出更加完善的管理会计的先进理念。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的管理会计逐渐热门起来,尽管与财务管理会计还有些许差距,但是在经过了会计研究人员的开发探讨之后,其发展程度越发快速了。本文作者针对我国管理会计的总体评价,提出今后发展管理会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策略。

关键词:管理会计,研究述评,总体评价,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杜荣瑞,肖泽忠,周齐武.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9

[2]胡伟,刘科.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的发展[J].财会月刊,2013

中国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研究 第8篇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因素错综复杂, 归纳如下:

1.经济环境与政策法规的影响

若企业不能适应诸如繁荣、复苏、衰退、萧条等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 那么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将会增大。譬如近几年频频出现的金融风暴以及全球经济出现的萧条趋势。同样, 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 进而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生存与发展。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工商管理政策、产业政策、证券监管政策以及破产法律法规都是财务危机原因分析中的重要因素。

2.公司治理结构失衡

公司治理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 董事会构成和股东构成与企业最终的成败有相当关系。当信息不对称时, 小股东缺乏必要的信息判断企业策略的优劣, 大股东便有机会侵吞小股东的财富, 导致企业绩效不佳, 甚者发生财务危机。

3.内部控制机制缺失

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内部制定的一整套规章、制度、手续和办法, 通过对会计、审计、绩效评估等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设计, 能实施对企业资产浪费、盗窃和无效率使用的预防。如果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或运行失效, 将难以保障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运作, 甚至陷入财务危机。

4.企业经营管理因素的影响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反映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表现为企业市场份额的增减, 并渗透到企业的筹资、投资、经营、销售等层面,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5.丧失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投资

企业首先应拥有一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然后再考虑是否拓展多元化经营。若没有根植于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经营, 又不能在外部扩张战略中培植新的核心竞争力, 结果只能把原来的竞争优势也丧失殆尽, 直接的表现就是新项目挤占优势主业的资金, 但却不能产生相应的效益, 最终导致企业内部整体资金的匮乏。

6.财务杠杆的负效应

财务杠杆具有“双刃剑”效应, 既可以为企业带来正面、积极的有利影响, 也可以带来负面、消极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当总资产利润率小于负债利率时, 过度负债经营将对企业的财产带来一种无情的吞噬。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设置

财务危机预警是以企业财务信息为基础, 以预警指标体系为中心, 结合科学有效的预警模型, 及时反馈与诊断企业的财务状况。

(一)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财务危机预警应以企业的安全性为核心, 具体表征为以财务结构、偿债能力为主要内容, 然而各指标体系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为只有当企业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时, 才能保障较好的偿债能力;相应地, 只有当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时, 才能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更能抵御偿债压力;同样地, 若企业的成长能力不强、现金流量不畅, 则偿债能力也不会得到保障。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 如表1所示。

(1) 财务结构指标。

财务结构失衡会导致企业负债偏高, 权益乘数较大, 极易发生资不抵债的状况, 或因到期无法偿还债务而引发财务危机。这样, 一方面由于资产结构不当致使企业长期资产比重过大, 流动资产比重太小, 导致流动资金周转出现阻滞。另一方面因债务结构不当导致企业短期资金供不上长期资本的使用, 致使无法到期还本。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负债与净资产比率、负债与总资产比率、流动负债与总资产比率、固定资产与总资产比率。

(2) 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能力的重要方面。若偿债比率偏离标准而剧烈波动时, 往往是财务危机出现的征兆。实践中, 许多企业正是因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危机, 甚至面临破产。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营运资本占用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营运资本占用率不仅能反映资产流动性的强弱, 而且还能反映企业的融资策略, 该指标越高, 表明企业资产流动性越强, 运用的融资策略较为保守, 财务状况就愈为安全。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越大, 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则越小。

(3) 经营能力指标。

经营能力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利用状况, 其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运资本/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资产周转率越高, 说明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 利用效果越好, 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则越小。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应收账款的流动程度以及管理效率的高低, 周转率越高, 表明企业收账迅速、账龄期限较短, 可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存货周转率不仅反映企业采购、储存、生产、销售各环节管理状况的优劣, 而且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营运资本与主营业务收入比率越低, 表明其收入实现较快, 成本费用较节约。

(4) 盈利能力指标。

获取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目标, 如果企业长期盈利能力很差, 且始终处于亏损状态, 那么企业就不可能具有良好的偿债能力。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净利润/总资产、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销售净利率等。盈利能力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的产品越具有竞争能力, 投资项目获利能力也越强, 而不易陷入财务困境。

(5) 成长能力指标。

健康发展的企业, 一般在规模、收入等方面都会有所增长, 具有一定的成长能力。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留存收益/总资产、每股净资产、每股未分配利润、净利润增长率等。如果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能保持一定的增长趋势, 则说明企业销售收入稳定, 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财务危机。留存收益与总资产比率反映企业每单位总资产挣得留存收益的能力, 该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的财务实力越强, 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每股净资产、每股未分配利润越高, 表明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越强。净利润增长率越高, 股东权益的扩张速度越快,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越小。

(6) 现金流量指标。

企业现金流状况预警是最敏感的指标, 其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危机的状况和程度, 主要包括: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平均总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总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的合理值一般为20%较好, 太低说明企业经营活动本身的偿债能力不足, 要依靠外部筹资来弥补缺口。而资产现金收益率的合理值应在7%~11%, 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的资产运行效率较高;反之, 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中的现金量占比过低, 企业的收益质量就会降低。

(二)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

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的学者都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主要考察各种模型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1.一元判别模型

美国学者Beaver (1966) 是最早运用该统计方法的倡导者。一元判别预警模型是利用单个财务比率走势的恶化程度作为判断标准来预测财务危机。该模型最为关键的两点是选择预警财务比例和寻找判别阈值。

2.多元线性判别模型

多元线性判别模型是美国学者Altman (1968) 首先提出的, 其原理是通过统计方法筛选出组间差距大、而组内离散度最小的变量, 将选出的多个变量组合成能提高预测精度的多元线性判别方程。

3.多元逻辑回归 (Logit) 模型

Logit模型的目标在于寻求观察对象的条件概率, 从而据以判断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其建立在累计概率函数的基础上, 不需要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假设条件。Logit模型假设企业破产的概率为p (破产取1, 非破产取0) , 并假设ln[p/ (1-p) ]=a+bX, 然后推导出p=exp (a+bX) /[1+exp (a+bX) ], 从而计算出企业破产的概率。如果p>0.5, 则企业破产的概率较大;如果p<0.5, 则表示企业财务处于健康状态的概率较大。

4.多元概率比 (Probit) 回归模型

Probit模型与Logit模型很相似, 也是由线性概率模型演变而来, 通过已累计均匀概率函数对模型进行交换, 最后得到累计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即:

undefined。

其模型判别规则为:如果p>0.5, 则企业破产概率较大;若p<0.5, 则表示企业正常经营的概率比较大。Probit回归模型最大的优点是预测变量不需要服从多元正态分布。

5.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平行分散处理模型, 其构建的理念是基于人类大脑神经运作的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原理是将用来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建模变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将代表分类结果的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向量, 用训练样本来训练这个网络, 由训练样本中的财务困境公司和财务正常公司的输入向量得出区分两类不同公司的输出向量, 一旦训练完毕, 便可作为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的工具。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应采用Excel数据统计与分析工具, 选择Altman提出的Z值判定模型较为合适。其基本公式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 X1为营运资金/期末总资产;X2为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X3为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X4为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资产;X5为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Z值的临界值为1.8, 当Z≥3时, 为财务安全区;当2.8≤Z≤2.9时, 有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当1.81≤Z≤2.7时, 财务失败可能性较大;当Z≤1.8时, 财务失败可能性非常大。Altman判别出破产前一年原始样本中, 总体正确率为95.45%, 该模型的预测结果非常理想, 判别精度也较高。

三、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策略的构建

一要建立长期企业经理人激励制度。长期以来, 我国上市公司对企业经理人偏重于当期绩效的报酬激励制度, 造成对企业经理人的长期激励不足, 导致企业经理人在履行契约过程中的目标行为短期化。为了克服这一缺陷, 必须建立一种长期激励制度, 将经理人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绩效紧密挂钩。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股票期权制度由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代理人激励约束相容问题, 被认为是一种优化激励机制效应较好的制度安排, 值得借鉴与推广。

二要实行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注册制。上市公司资格的准入制度, 能推动优质公司上市并保持其长远发展,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全过程监督, 防止经理人因“道德风险”而在经营上做出影响公司发展的短视行为。若没有严格的审核条件, 公司就有可能以牺牲长期发展为代价而满足某一局部利益, 甚至成为敢冒“道德风险”来粉饰公司绩效的诱因,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面当事人基于合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 其实质是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目前, 《公司法》所规定的各机构相互制衡机制也远未发挥作用, 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经理控制了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往往受制于经理, 操纵财务报告, 提供虚假信息。因此, 要防止盈余管理的泛滥, 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四要建立预警、分析、决策、反映、执行的运行机制。企业必须对预警指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日常性控制。企业重要的经营决策活动可能对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 要做到预先诊断, 事中控制, 事后反馈。通过分析判断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程度, 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由于分析、反映机制的存在, 我们对日常监控中发现的预警风险, 能够快速做出反应, 从而达到预警、纠错、改善的目的。

五要确立符合“程序理性”的业绩评价体系。为了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程序理性”, 而不仅仅只注重“结果理性”, 因此业绩评价体系的设立, 不能仅依靠财务性指标, 还应增加反映企业内部经营过程、企业外部的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非财务性指标, 建立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模式。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运作如履薄冰, 处处面临着财务危机的威胁, 甚至遭遇破产倒闭之厄运。这一问题已引起学术界与实务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剖析企业财务危机成因的基础上, 探究其监测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 最后提出完善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策略建议, 旨在促进企业理财活动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管理策略,计算机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鸣, 张艳, 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中国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研究 第9篇

一、中国民营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者绩效管理理念存在很多误区

1. 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很多民营企业家就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 为了考核而考核, 忽视了绩效管理的其他方面, 比如:战略管理。实际上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成的管理过程, 在整个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伴随着绩效管理, 侧重于信息沟通和绩效管理, 因此, 绩效考核不能等同于绩效管理。

2. 绩效管理的目的存在误区。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员工绩效的提高, 从而达到企业整体实力的提高, 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目前,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仅仅是为了绩效管理而绩效管理, 仅仅把绩效考核和员工的薪酬联系在一起, 以绩效考核的结果来确定员工薪酬的高低, 而忽略了向员工灌输企业的文化, 战略目标等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 使员工们仅仅只关心自己能从绩效考核中获得多少薪酬。

(二) 绩效管理目标设定不准确

很多民营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企业战略目标, 在设计企业的管理指标体系时也不是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 以致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管理指标体系无法紧密配合, 指标的完成情况无法解释企业的战略目标。有些民营企业虽然战略目标比较明确, 但是企业内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 使管理指标体系无法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

(三) 绩效管理方法选择存在问题

目前, 我国绩效管理中运用最多的方法有关键业绩指标法、目标管理法等, 在实际的应用中, 各民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日常管理模式、市场定位、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等来制定自己的企业绩效管理方法。但据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的经营情况来看, 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急于通过绩效管理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 于是只是把别的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照搬过来, 直接运用到自己的企业管理中, 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最终以失败告终。

(四) 管理者技能培训不够

能否保证对管理者绩效管理的培训, 使其掌握绩效考核的技能,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然而, 很多民营企业从开始准备绩效管理到绩效管理的真正实施往往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很难使管理者掌握运用绩效管理的技能, 从而直接影响绩效管理实施的效果。

二、提高中国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 民营企业家必须超越自我

目前, 许多大学都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商学课程, 为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提供了培训的机会, 当然, 这些民营企业家是需要学习和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各种知识, 但是民营企业家必须在学习和日后的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纵观我国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无不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才实现了最终的成功。民营企业家只有进行了自我超越, 才能真正将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运用的日后的企业管理中去。

(二) 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立要科学

绩效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体系之一, 无论从理论还是最后的实践出发, 体系的建立存在很强的科学性。这些体系方法的科学性最终也决定着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效果。因此, 企业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时一定要注意: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要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基础, 要创造性的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 要寻求恰当的策略实施绩效管理等。

(三) 要明确企业绩效管理的目的, 建立高效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家只有充分了解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绩效管理的关系, 从根本上掌握绩效管理的出发点, 才能把绩效管理充分的运用的企业各个层层的管理中去。而且, 企业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企业的绩效管理要成功, 就必须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 把老板利益和企业利益区分开来, 让员工从这些制度中看到企业的长远目标, 将法制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形成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体制。

(四) 避免权力对企业管理的干扰

民营企业家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应该适度对权力进行调配, 考虑引进职业经理人, 采用股份制, 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等措施, 对资本的权力进行必要的改造, 建立真正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治理结构, 努力使自己从创造型企业家过渡到职能型企业家。

总之, 民营企业绩效管理模式多样化, 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在考察绩效管理的细节之前, 一定要考虑采用的绩效管理方法能否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融合, 能否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把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 通过绩效管理来存进企业的战略管理, 注重绩效管理指标的科学性, 最终形成企业独特的绩效管理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外资企业相比, 民营企业在技术、规模和行业经验等方面已不存在劣势, 真正的劣势在于企业的绩效管理, 本文正是从绩效管理角度出发研究了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绩效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孙红丽.韩月娥.浅析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4 (3) .

中国企业绿色管理问题研究 第10篇

1. 绿色管理的意义

我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 资源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其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而这种环保意识也深入发展到企业生产经营中, 例如人们会关系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是绿色产品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保护环境, 构建绿色经营体系作为一种企业社会责任。保护环境, 实现绿色发展是现在各行各业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和谐环保的, 绿色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所以, 什么是绿色管理, 如何实现绿色经营和管理是现在企业需要共同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只有真正的实现了绿色经营管理, 我国企业才能够在长远的竞争和发展中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 扩大企业经营范围,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 绿色管理是在促进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绿色管理的概念

关于绿色管理, 主要有这么几个概念即绿色论证, 绿色观念, 绿色生产和绿色设计。 (1) 绿色论证-主要是指环境管理的一种宏观机制, 主要是用于检验企业生产经营或者管理是否是预防环境污染的或者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企业需要积极的得到绿色论证, 这样企业才能向外显示出企业想要积极的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2) 绿色观念-主要是指将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等绿色经营管理概念运用企业的每个一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 从而有效的建立企业绿色管理文化。 (3) 绿色生产-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绿色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以减低能源消耗, 节约国家和企业的资源, 同时防止或减少污染为目的进行企业生产活动。因此, 绿色生产也可以称作为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实现绿色生产, 可以在节能资源,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防止污染, 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4) 绿色设计-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绿色管理, 绿色生产的前提, 它是以一种技术形式存在的。绿色设计的核心就是在进行企业商品设计的时候, 将绿色环保元素或者绿色环保概念融入进去, 从而保障企业生产的商品是绿色商品或者具有绿色商品的性质。由于将绿色设计概念融入到企业商品设计中, 这个时候商品的选材, 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商品完后废弃材料的处理等都需要考虑到绿色设计的概念, 从而进一步实现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绿色管理。

二、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优势

1. 提高企业竞争力, 扩大企业经济效益

环保意识, 绿色经营等是我国企业现在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唯有主动积极的接受绿色经营的概念, 进行绿色管理, 才能更好的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更好的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另外, 企业进行的有效的绿色管理, 还可以促使企业建立绿色经营文化, 从而树立正面的企业绿色形象, 因而可以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和支持。同时企业进行绿色管理, 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减少资源浪费, 从而减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因而扩大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企业在进行绿色管理的同时, 需要做的新技术的引入和新技术的创新, 因为绿色管理需要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 而企业在技术上的革命创新, 又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2. 符合环保法规和法律的要求, 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我国在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 特别是在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 都有严格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企业需要积极的开展绿色管理工作, 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积极的配合我国对企业生产环保方面的规定, 做到减少污染, 不随意浪费资源, 生产绿色产品, 可以向社会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 得到更多消费者的支持。

3. 适应绿色消费趋势,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绿色消费, 健康消费。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们的消费结构, 消费模式和消费态度等也在不断的改变, 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购买绿色产品或者天然无公害的产品, 人们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绿色消费模式。在我国, 绿色消费的概念已经贯彻到中小学生的教育中, 在超市里面, 很多人不再单单关注商品性能和价格等, 而是更加关注商品是否是无污染绿色商品。所以企业为了建立良好的客观关系网, 保持和扩展企业客户的数量, 企业需要尽可能快速的实现绿色管理, 制造和销售绿色产品, 从而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三、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措施

1. 企业实施绿色生产

企业要真正实现绿色管理, 其核心是实现绿色产品的的生产, 这样才能建立起绿色企业的形象, 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支持。绿色生产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需要处处体现绿色管理的概念。首先企业要实现绿色采购, 即在给产品选择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的时候, 需要考虑使用可再生或者可循环利用的原材料, 同时也需要考虑选择那种生产完后产生的废物污染少的原材料。然后企业要实现绿色设计, 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如何使得产品再使用完后可以回收再利用, 即把可以变废为宝, 增强产品资源的可利用性。在产品生产工艺上, 要实现绿色工艺, 即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 要确保减少废气, 废水排放, 实现环境污染最小的工艺生产, 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加工。在产品的包装上要尽可能是实现绿色包装, 即包装材料最好使用那种污染染, 无毒并且容易降解的材料, 这样可以进一步做到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2. 实现企业绿色理财

绿色管理概念也需要贯彻融入到企业的利润计算, 成本核算等相关的财务计算活动中, 将企业的效益和成本的绿色化概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 实现企业的绿色核算, 绿色审计以及相应的绿色会计。这里所说的实现企业绿色会计, 不仅仅包括企业在会计计算时考虑到企业资源, 产品, 材料等核算上实现绿色经济, 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其他资源如废弃物等也要加入的会计计算中, 实现企业循环经济, 做到不浪费, 不污染, 从而实现企业会计的绿色循环。进行企业资产评估的过程中, 需要对企业环境相关的设备, 组织等进行客观的审查和评估。特别是在企业审计方面, 需要实施绿色审计, 通过政策借鉴手段判断企业是否遵守了环境保护的规范, 实现了保护环境的客观目标等。

3. 推广企业绿色营销

营销活动是指企业为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或提升企业本身的品牌形象等而开展的一系列宣传企业文化, 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活动包括市场研究, 市场调查和市场促销以及广告传播等, 从而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企业以及企业相关的文化, 产品, 服务和品牌等。而绿色营销, 则是指在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 需要融入绿色环保的概念, 如企业在进行产品促销时, 其宣传用的工具, 促销的商品等都需要采用绿色可以再生材料, 使用绿色包装如环保袋等。并且营销活动需要的成本核算等也需要进行绿色计算, 将环保的成本加入到整个营销活动成本计算中, 制度促销产品的绿色价格。另外还需要鼓励消费者实现绿色消费, 同时企业本身也需要提供绿色售后服务等。总而言之, 绿色营销就是企业在产品定价, 市场调研, 促销活动和产品研制等营销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融入绿色环保的概念。以重视环保的"绿色理念"为指导, 使得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4. 建立绿色的企业文化

要让企业内部员工和管理者在工作中做到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 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企业绿色文化。建立了绿色的企业文化, 其管理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在制度上, 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套绿色管理机构, 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执行绿色管理的职能, 包括设立绿色认证部门, 负责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的认证工作, 并且负责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塑造者, 要树立绿色企业文化, 首先必须树立绿色员工形象。企业管理人员应先提升自身环保意识, 与员工充分沟通, 将清洁生产理念纳入企业经营文化, 从而使全体员工树立"绿色就是品质"的观念, 以绿色的文化氛围来塑造企业。

5. 积极申请绿色认证, 建立规范的绿色管理体系

企业要实现绿色管理, 还需要积极的申请相关的绿色认证例如ISO系统认证, 并且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或者标准的绿色管理系统, 这样才可以保障企业绿色管理的长久有效的实施。一方面, ISO系统认证是一种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 这种认证可以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节约能量消耗从而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因而得到了ISO认证, 就说明该公司生产的产品的符合环境质量检测的, 而人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也越来越关注该产品是否有ISO认证标志。因此, 一个企业要实现绿色管理并且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就需要尽可能的得到ISO认证。另一方面, 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绿色管理系统, 也是实现企业绿色管理的必要措施。通过建立该系统, 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采购, 产品设计, 产品生产到产品包装等一系列流程都具有相应的参考标准和规范, 从而使得企业的整个绿色管理可以有效的实施和完善。并且通过系统中的各环节审查和不断改进, 该绿色管理系统就会越来越完善, 因而整个企业的绿色管理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四、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我国企业要提高竞争力,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就需要做的绿色管理。从管理观念上开始创新, 将绿色概念融入到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中。企业只有积极及时的实现绿色管理, 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实现了企业全方位的绿色管理, 我国企业才能在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万能, 宁平远.关于我国企业绿色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J].社会与经济, 2004 (1) , 196-205.

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与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外贸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经营管理机制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我国目前外贸经营管理体制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尽管已打破了原有国家垄断的单一经营渠道,形成了由专业外贸公司、工贸公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经营主体结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仍处于未完全放开外贸经营权的状态。比如外商不能与中国用户直接签订进口协议,需要通过外贸公司进行代理,而且国内生产企业也需通过外贸企业出口。

(二)、外贸宏观调控体制尚需改革和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外贸活动的统制被打破,政府逐步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减少对外贸活动的直接干预,新的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初步建立。但是,目前政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压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仍然存在;二是国家直接管理的进出口商品的范围仍然过大;三是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的外贸经营审批仍然存在;四是外贸领域条块分割,按地区和部门设置外贸公司管理部门,作为改革初期的一种措施,现已成为外贸体制建设的严重障碍。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的对策

(一)、继续实施对外贸易优惠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给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对外贸易规模逐步地扩大。在此基础上,针对对外贸易,我国实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极大推动性,应继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给广大的我国贸易市场和商品需求增添吸引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规范优惠政策在企业中的使用。

(二)、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外贸立法力度

加大外贸立法和执法力度,不断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实行法制化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外贸立法必须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政府有关承诺的要求应当看到我国涉外经济管理中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 现行的对外贸易法及其配套的法规,法律条款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具体,不够清晰;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够完善,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尚属空白等等。因此,在立法方面应关注中国经济与国际间的联系,比较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的优劣,加快完善《对外贸易法》,条款要具体和明晰化,加快制定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相配套的法规。 在执法方面,外贸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一方面应遵守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有关国际公约; 另一方面要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准则,对于走私犯罪、合同欺诈、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必须狠狠打击,严加惩罚,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流通秩序。

坚持对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的跟踪研究,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可预见性特点,因此跟踪研究世贸组织法律体累框架规则的修改变动情况,为我所用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任务。

(三)、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三、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

面对近年来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极大削弱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政府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改进对进出口企业的融资保险服务,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增强了外贸的综合竞争优势。大部分进出口企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出口贸易在危机后实现了较快复苏。"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中国将努力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延长加工贸易增值链,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持续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

"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2004 年以来,中国多次下调甚至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退税,禁止和限制部分此类产品的加工贸易,鼓励进出口企业向国际上先进的环保标准看齐。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中"两高一资"商品的比重大幅下降,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大部分达到一定规模的进出口生产企业都已经获得ISO14000等与环保有关的标准认证。中国将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外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体系逐步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了坚实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新兴产业仍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发展新兴产业,中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推动重点领域的发展,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中国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中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符合国际贸易规则,愿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交流, 为开创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和发展的新局面共同努力。

总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战略对我国外贸经营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十分重要。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仍然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会遇到新的困难和压力。在"十二五"期间,中国需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融入世界经济,推动对外贸易实现更平衡、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贸易伙伴共享繁荣,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文锦标.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王春蕊. 对外贸易经营管理[J].公共商务信息,2005,(11)

[3]蓝春汛,周升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

《周易》思维与中国武术管理研究 第12篇

《周易》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源泉,它孕育中国文化特有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阴阳相推中尽显智慧之理。《周易》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它指导着人们的人生规划,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使人们轻松应对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上的诸多问题。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但面对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西方体育的强势来袭,中国武术的辉煌已成为过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有些拳种由于在传承上遇到巨大的困难已濒临失传。如何使中国武术摆脱这种困境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借鉴和运用中国古老智慧结晶的《周易》思维从武术管理上来探讨应对武术发展的困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周易》思维的特点分析

“《周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主要部分,也有人称它为易象思维”[1]。这种思维是以时间为本位,尊重事物的自然整体,采用主客相容的立场来认识世界,主要关注的是世界的现象层面。它着重研究的是如何发现和把握现象层面,即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它与西方注重实体存在的认识论形成鲜明的互补关系。

西方科学在认识上采用的是主客观二元对立的立场,应用的基本方法是抽象思维和实验室的实验方法,透过现象去捕捉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自然就找到事物之形体或实体的层面,去着力研究产生现象之实体的物质构成及实体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西方传统认识论所说的与现象相对的“本质”。也就是说“西方近现代科学主要以产生现象的‘体’及体的比较稳定的关系为认识层面,而‘体’作为有形的实在,以空间属性为主要特征”[2]。

对一些简单运动,即由单个或少量无机物体发生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这些都可在实验室中在可控条件下重复进行,这类运动,其所呈现象和承担运动过程的实体之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但当存在复杂性运动和个体以及全群体生命运动状态下,现象背后的物质数量巨大,不仅有内部物质关系还有与事物相连的外部关系,可谓错综复杂,难以把握其背后的与现象相对应的‘体’变化和特点”[2]。所以有大量物质参与产生的现象只能通过整体把握其运动规律。

比较现象和实体的关系,现象的关系是易变的,不稳定的,因而更多地显示着时间的特性,实体的关系是不易变得,相对稳定的,因而更多地显示着空间的特性。

《周易》思维的方式就是将事物现象层面,作为事物自然生成和存在的整体,它顺时变化,内外通连,彻底开放,故集中体现了事物的时间属性。尊重现象,不作切割,不阻断主客,就是尊重自然整体,也就是尊重时间。所以对复杂的事物变化的情况下,《周易》思维从现象上、从时间特征上来解决纷繁复杂的事物变化,表现的是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的方式方法。

3 管理的原则

3.1 天地至赜,无为而治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分布地域广阔和分支流派众多,在其发展中表现出一个彻底开放的大复杂系统。纵观武术的发展历史,武术从原始社会的武术萌芽开始,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从一个单一的军事武术发展到现在拥有129种武术拳种繁荣和现在竞技武术的发展壮大,都是在不断吸取其它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丰富起来,在这个巨大的复杂系统里面,武术在历史进程中表现出不稳定性、不确定和非线性特点,每种武术的演变都是在时代改变的情况下或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或是被历史遗忘销声匿迹,有时因为一种兵器的产生,对武术的发展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加速或改变着某种武术的发展。

面对这种复杂多变,充满了机遇和风险的形势,当今武术工作者以“无为”的理念来管理武术,而这种“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或是选择一些好的管理者去管理而决策层就不必去劳心参与管理。而是要人们去认真管理,在管理好每一层每一级的基础上,无固定方案目标,无既成方式手段,一切因时而立,因时而变。不可依据主观设想,按既成的固定的规范和目标,从外面施加于对象,这就需要对事物进行静观端详、明辨趋势、然后因势利导。

武术是个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分级管理才能管理好武术,发展好武术,每一级管理人员既要依靠下一级管理的支持,同时又有本级管理的特殊职责,还需接受上一级的管理和监督。那种只需找到优秀的管理者就可自逸的想法是一种空想,那也绝不是“无为”的表现。

3.2 与时偕行,唯变所适

《系词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3],这是“易”的总法则,《系词上》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3]。如果事物当穷则变,由变能通,则困难可出,事业可成,生命可久。大“易”流行,之所以永无穷竭,恒久不止,原因就在于此。

“穷—变—通—久”是“易”运行的方式。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会遇到困窘,而人们要积极应对的措施是变通,改变原来的现状或做法,有所创新,也就是说不断变革旧有的事物,以适应新形势。这样做到才能遇穷则变,由变至通。这样事物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周易》认为,事物在变的过程中,始终要跟随着天道而运行,变化的方向与天道运行的方向一致。“顺乎天而应乎人”[3]凡是有益于民众的变通行为,必定符合天道。顺乎天道,则乘乎运势,自然会事半功倍。又穷转通。

时间在不断前进,情况随时发生变化。“无为”之为绝不轻松,要不断去适应改变了的形势。在近现代中国武术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在国家社会形态的转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之下,西方文明在主导着这个世界,崇尚民主、科学的西方将追求自由,追求娱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到世界每个角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显现出与这个世界的不适应,各种传统的事物也纷纷都有招架不住的态势,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为避免此种困境。在判断时势之趋已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武术就也应顺势而为,做出相应的变通,使其既合于道,又适时而变,这样中国武术才能趋利避害,跨越风险,不被社会所淘汰。

4 武术管理的方法

4.1 洞察时局端倪是做好及时改变的基础

事物的未来虽然难于准确预测,但是“来者,信也”[3](《系辞下》)来者非凭空而来,为现在的延续和展开,而现在有来源于过去。所以在现在的事物中,已经潜藏着事变的端倪,存在着未来事变的前兆。

武术管理者和工作者要做到洞察世界的发展变化,能够仔细端详细察,严谨不忽,及时把握新出现的苗头,在众多时局变化当中找到引向顺利发展的契机。通过苗头找出各种可能性,抓住有利,避免不利。体育类型多种多样,在中国主要有以西方体育和东方传统体育为主的体育项目,在大量体育项目上如何首先抓住发展契机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而言,在相同功能事物的选择上,人们都是选择较早出现的那个事物,并长期不易改变的使用下去,除了有更好的功能的事物代替以后才弃之不用。这就是说一个抢占先机的问题,武术发展就是如此。比如,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人们的体育运动减少,加之生态环境破坏,生活环境受到各种污染,不仅使得人们每天处在精神压抑状态,而且身体上的疾病也渐渐增多,城市居民尤为明显,人们开始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心理愉悦放松。针对这类人群特点,充分利用武术的内外兼修特点,将代表不同类型的武术改编成动作简单,形式多样,优美大方,调节身心健康的武术品种是很有必要的。

在洞察社会形势端倪的同时,还要不断积累相关的历史知识。“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3]。了解武术的历史演变,总结历史规律,虽然演变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只要有总结规律的方法,了解现在的规律也并非难事。

4.2 全面了解武术信息和做好实验工作

《周易》经传注意到,对事物的认识,尤其是对不确定、多变动的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由于事物的不确定和变动性,使人们对其判断总难免带有猜度成分,故当留有余地,切忌武断。要想对事物的性质和曲直做出全面的了解,则须等待事物有了充分的展现,方能做到,因此面对变化发展中的事物,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紧随事物的演进,及时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尽量做出客观的综合性评析,以使自己的认识尽快由不确定到比较确定,由不准确到比较准确。

在对事物变化的前景不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如果客观情势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可以采取试验的方法,准备多种方案,边做,边修改,边调整。《文言·乾》曰“‘或跃在渊’,自试也”。[4]

武术在发展的道路上总是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多变动的情况,因盲目的主观判断而行动很有可能会使武术的发展受到重创。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经过仔细研究,一方面了解武术的现在的种类、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了解社会的流行、人们的现实需要和世界的局势变化,还要了解其他体育运动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尽可能多的掌握影响武术发展的相关信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掌握较为全面信息的情况下,开始对客观环境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反应。对武术提出多种的发展方案,并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小规模的实验,在论证和实验过程中去除不合理的因素,增添有效的条件,不断丰富和提高武术发展方案,让武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向前发展推进,而不会因一个错误的武术发展决策导致人们失去对武术兴趣,酿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4.3 以提高武术科学化水平迎接武术发展良机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风险,也有机遇。为了积极应对可能的事变,《周易》提示人们,一是平时要从多方面做好准备,一是必须因时而动。《系辞下》说:“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4],这是以射隼作喻,说明平时有了器物和技能的准备,遇到时机或险情就能够从容不迫,有所获而不失利。这就要求人们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以便抓住机遇适时而动。

在或进或退中,既视主观条件,又视客观条件而定。客观条件是时机方面,客观条件成熟时也就是时机成熟之时。为实现某一事成功,必须各种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齐备,方可趁时机成熟。事物在变化,条件也随时而跌宕起伏。因此,必须密切注视由时间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相关因素的变化,从而决定行止。

这就是从两方面探求武术的发展策略,一个是主观条件,就是武术管理者和工作者对武术自身的了解和准备,认真做好对武术的各项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了解武术,如武术的文化研究,武术的技击研究,武术的创新研究,武术管理制度的研究,武术与其它体育项目的对比研究,以及武术的人体科学研究等等从武术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对武术深入细致的了解之后,还必须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指导武术向良性的发展上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壮大武术自身的体魄。当出现时代改变和发展良机的时候,能拿出许多形式多样的创新武术技术套路、美观的衣服和标准的器械、完善有效的武术管理制度和与现代武术相关的武术哲学理论,以及通过武术所能表现出来的文化气质等等,快速适应时代的要求,武术也不会错过这种发展时机。

4.4 以畏惧恭谨的态度纠正工作中的错误

面对风云变幻的时间过程,最重要的不是避免错误,因为不犯过失是不可能的。在复杂多变、至赜至动的事物面前,人一定会犯错误,一定会出现主客观不符的情形。《系辞下》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3]这就要求人们在对待所要处理的事物时,要以畏惧恭谨的态度,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不可有丝毫怠慢之心。这是成功的关键。而改变错误就需要不执着,依自然而行。《论语·子罕》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5]这突出了“无为”的表现。

《周易》主张防微杜渐。对于任何小的纰漏、过失都要尽速杜绝补正。否则,它们也会由小变大,失去控制,而《周易》经传始终贯彻的思想就是防患于未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武术管理者和工作者作为人都会犯错误有过失,而《周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二:一是要有一个畏惧恭谨的态度,而将人具有的傲慢与偏见丢掉一边,工作中始终以害怕出现任何错误的心理,努力不犯错,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多向同事和有经验的人请教,有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深入研究,这样可以在工作中无过失或即使有过失也能把过失消灭在萌芽当中。二是要知错就改,防微杜渐的做法,在工作当中,如果武术的管理哪一方面出现问题,一经发现马上改正、修正,不要拖拉或者不管。所以对于这些刚刚出现的错误如何及时发现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武术工作者和管理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将自己的工作做好,要经常从各方面了解信息,善于发现细微异常,多思考,多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以这样的态度和工作状态去管理武术工作,武术会在健康中快速发展。

5 总结

《周易》思维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普遍适用性,从《周易》思维的角度能解决武术管理工作的原则和方法问题。使武术管理者和工作者面对至赜至动的复杂变化的武术和内外环境,时刻观察社会时局的动态变化,及时捕捉武术发展的契机,全面深入了解与武术相关的信息,努力提高武术科研水平,随时准备迎接武术的发展时机,以保持畏惧谨慎的工作态度,将错误迅速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观点即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以《周易》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来探讨对武术的管理策略问题,为管理中国武术事业的工作者提供一些管理原则和方法。研究指出:武术工作者要时刻观察社会时局的动态变化,及时捕捉武术发展的契机,全面深入了解与武术相关的信息,努力提高武术科研水平,以畏惧谨慎的工作态度,将过错迅速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随时准备着迎接武术的发展良机。

关键词:周易,思维方式,武术管理

参考文献

[1]赵辉.易象思维的特征及文化表达[J].文艺研究,2007(6):34.

[2]刘长林.中国象科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10.

[3]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49.

[4]全景芳等.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33.

上一篇:异质同构下一篇:工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