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成范文

2024-05-30

高效生成范文(精选11篇)

高效生成 第1篇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收获, 使“生成”成为课堂常态

叶圣陶曾说过:“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 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 只要给它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 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教师在预设时, 要考虑生成的指向性和规定性, 又要充分考虑生成的多样性,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情合理科学地进行教学预设, 让“生成”成为课堂的教学常态。

案例: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个难点时, 教者选择了这样的方法:手拿一张一百元的新版人民币, 提问:把它换成50元的人民币, 可得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的人民币, 各可得几张?换得的张数y与面值x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情景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 并且非常熟悉, 也非常感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利于课堂的互动生成,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情感,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水到渠成。从以上可以看出, 由于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 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 对课堂上的各种可能做了精心设计, 使原本简单、机械的教学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 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 生成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规定性, 才能让生成水到渠成。

二、合理处理非预设性生成, 点燃智慧篝火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学习建构的过程具有不可确定的一面,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问题、新想法, 尤其是学生对于问题的即时质疑, 即非预设性生成, 教师更应该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

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 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适时地合理地有选择地把课堂上的“插话现象”转化为教育资源, 而不是一味地去封杀去抑制, 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的数学课堂, 还学生一片动态的数学蓝天。

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正方体展开图”的时候, 当把例题一出示, 教师刚想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布置学生动手进行操作, 可是没有等教师开口, 有的学生就开始插话:“两种。”“三种。”见到有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那些好胜的学生开始争辩:“不对, 是四种。”“不对, 应该是八种。”此时, 学生的思维开始产生碰撞, 教师对课堂上乱糟糟的一片没有加以制止反而追问了一句:“你们究竟谁说得是对的呢, 你们有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吗?”学生此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都迫不及待地进行动手操作, 而且一边动手操作嘴里还一边嘀咕:“不信我摆给你看。”“不信我画给你看。”“不信我写给你看。”在操作过程中, 有的学生用正方体剪, 有的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形, 有的学生用纸片拼。学生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由此可见, 学生在课堂的一次很自由的插话却引来了学生激烈的争吵, 主动的实践, 使学生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 动手实践能力和积极思维的数学品质得到共同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非预设性生成的资源是多种多样又无法预约的, 这就要求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 在课堂上发挥教学机智, 提高应变能力, 抓住即时火花, 点燃课堂智慧的篝火。

三、有舍方有得, 及时调整“生成”

课堂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当这样的生成突现时, 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会及时对生成进行准确的判断, 如果生成有效, 有道理, 教师要及时调整甚而放弃课前的预设。若生成是无效的、偏颇的, 教师要随机因势利导, 巧妙转移, 正确判断, 适当调整预定计划, 巧妙地进行启发引导, 把积极因素加以深化利用, 把消极因素加以正确引导, 善于抓住瞬间机遇, 做出及时调整, 使课堂教学呈现别样的精彩。

如在教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 教师讲授完SAS这一判定强调这个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如果不是两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时有一个学生说如果不是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也是全等的, 教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 而是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个学生说这个角他选的是直角, 他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时教师没有继续讲下去而是顺势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这个角是钝角或锐角时, 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让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SSA不一定成立。这样由错误生成讨论并恰当评价, 这种匠心独运的处理, 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变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增长了智慧, 学会了学习方法, 更重要的是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 在辨错、改错中, 点燃了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表现出一种人文之美。

四、让每一个学生体验生成的成果, 建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表达独到的赋有个性的见解。我们必须关注学生表达的需要, 时时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 尊重个性解读, 充分挖掘学生不同的见解, 让课堂涌动生成的精彩。

承认差异, 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的差异, 对问题提出的质疑自会存在差异。特别是那些基础比较薄弱者, 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 甚至显得比较幼稚, 这时, 教者应一视同仁, 既给予鼓励和表扬, 又适时加以引导, 让他们品尝到质疑的乐趣, 成功的甜头。

科学策略运用下高效课堂的生成论文 第2篇

摘要:信息课堂离不开电脑,电脑健康,正常运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教师钻研教材,活用教材,创新性使用教材,会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小老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策略,让更多的孩子露出成功的笑脸,体验成功的喜悦,生成高效的精彩课堂。

关键词:教师;学生;电脑;信息技术;三位一体;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是由教师、学生、电脑三方元素组成。如何让这三方元素最佳组合,以达到教师教的最佳,学生学的最佳,是教师所期盼的,也是学生所期待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保障电脑的良好运行,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优化的学习环境,保障电脑正常运作,根据教学需要,先安装足够支持教学的各项应用软件,如金山打字通,绿坝———花季护航软件,杀毒软件,极域电子教室,pclogo等常用的教学软件,最后安装还原精灵来稳定系统。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少了一些障碍,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管理压力,信息技术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人手一机,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学生的电脑不能正常运作,他就失去了平等的学习权利。教师就要想办法,是给他调一台电脑,还是及时维修,都要给他们解决。电脑故障无疑既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保障电脑健康的目的就是保证每个学生拥有一台正常的电脑,正常的操作,平等地学习。

二、钻研教材,活用教材,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离不开教材,离不开教师。教材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载体,用者在于人,在于教师。就教材本身而言,有的内容的设计就没有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操作中会面临的问题。如果一味照搬教材,教学效果肯定不如人意。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教师要活用教材。比如《修改图形》这一课,画弯弯的月亮,教材中的范例是画出两个精确重叠的圆,然后用选定工具拉出一个矩形区域,正好把多余的部分全部选中,删除。这一点是相当难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几乎是不能完成的。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时做了如下设计。

1.首先展示几个学生用拉出重叠圆而画出的弯月

师:月亮的形状、大小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任意拉的两个重叠圆,由于重叠位置不一样,所形成的弯月部分也不一样,只要像月亮就行,不一定非要和书上一样。

2.探索有效的擦除方法

我先让学生探究,学生有了实践的基础,对下面教师新颖的方法才会形成直观的比较。变一味的单向的教师演示学生学习为学生通过比较两种修改的方法,自主的将好、快、省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技能。师:我们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擦除多余的部分呢?学生尝试。所有的学生都是用橡皮把多余的部分擦掉,有的用大橡皮,有的用小橡皮。接下来教师指导、演示。

①单击“选定”工具;

②拖动,将多余部分尽可能多的选中;

③单击“编辑”菜单中的“清除选定内容”命令或“剪切”命令;

④用橡皮把剩下的多余部分擦除(注意不能擦多,擦多了,剩下的月亮形状就不密封了,填充颜色就有问题)。

如果按照书上的方法,两个圆重叠要非常巧妙,用“选定”工具才能正好把多余部分全部选中,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以书本教书本,那学生的更多时间会花在画两个圆上———学生的模仿天性使其然,而且是很难成功的`,既增加了学习难度,又影响本课的教学进度,事倍功半,采用选定工具和橡皮相结合,就方便多了。提醒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教师,易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甚至有时也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火花。有一个学生在画月亮时是这样操作的。她先选择椭圆工具的第三种填充模式,再选择黄色,拉出一个金黄的圆月。再用同种模式,选白色,在金黄的圆月旁边画出一个白色圆月,由于白色圆月与画布的颜色一样,这样就巧妙地画出了弯月。

三、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我也是“小老师”

信息技术教材有一个特点,图文并茂,易于自学、独立操作。既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在教授《编辑演示文稿》这课时,我先让学生看书,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插入新幻灯片,然后指名会的学生上来演示,体验一下做小老师的滋味。在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后实践插入文本框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一个学生不仅完成了文本框的操作,同时,也插入了艺术字。这是第三个学习内容。怎么办,下一环节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演示?尽管考虑到学生演示的时间可能会多些,但我还是选择学生演示。首先,我通过电子教室展示了该位同学的作品,作品的展示,大大吸引了其他同学的眼球。然后我再让大家用掌声欢迎我们的小老师。该生演示过之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快,大多数同学就完成了在自己演示文稿中插入艺术字的任务。我再让小组长巡查本组组员学习情况,进行个别帮助。这样,绝大多数同学顺利地完成了第三个学习任务,插入艺术字轻松搞定。

此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让孩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注重反馈,点面兼顾,激励群体;

智趣高效 便捷生成 第3篇

关键词:便捷;教学片段;信息技术;反思

【案例背景】

《便捷访问网站》是网络教学单元的第二课,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英特网并学会用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掌握一些快速浏览网上信息的方法,因此确定了学会利用收藏夹、网址列表和历史记录访问网站;会把自己喜欢的网站设置为主页;通过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通过浏览如东政府网站引发民族自豪感为本课教学目标,同时为了让学生开心快乐地达成目标,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准备了有趣的小海螺征集表和贴纸。

【案例描述】

为了课堂的高效生成,我主要通过小组竞赛、自主探究、任务驱动与师、生讲授相结合,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任务中操作体验,达成内在生成,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激趣,揭题导入

欣赏视频(如东宣传片):

师:我们的家乡如东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段视频我们是在哪里看到的呢?怎样才能访问这个网站呢?(http://www.rudong.gov.cn放大出示。)

生输入网址,浏览网页。

师演示网址列表快速访问如东政府网,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吗?(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观看家乡宣传片激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老师如此快速地访问了自己想去的网站,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二)协作探讨,略学体验

思考题:便捷访问网站有哪些方法呢?

分组研究,提供方法:

(1)阅读课本,尝试操作;

(2)“小海螺学上网”(自学课件);

(3)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生讨论、操作、交流收获。

师小结(板书)。

(设计理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环节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研究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三)任务驱动,详学生成

师:通过研究同学们知道了刚才老师是如何快速访问如东政府网站的?

出示任务一:利用网址列表打开“如东政府网”。

生操作。

师:巡视指导,总结反馈,分发小海螺。

师:我们的家乡如东矗立在黄海之滨,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你还想更了解如东吗?谁会用历史记录法快速打开百度网?

出示任务二:利用历史记录打开“百度网”并输入关键字“如东”搜索。

生操作,完成任务。

师巡视指导,总结反馈,分发小海螺。

师:搜索到的内容来不及一一研究,如果想方便以后再次直接访问这些网页,怎么办呢?一起看看“海螺博士”是怎么做的。

(“海螺博士”演示收藏夹的使用方法。)

出示任务三:将“如东政府网”“百度”和你感兴趣的有关如东的其他网页添加到收藏夹中。

生练习、演示操作。

师巡视指导,总结反馈,分发小海螺。

(设计理念:顺着了解家乡如东这个脉络,利用一个个小任务层层推进,学生在了解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便捷访问网站的几种方法。)

(四)主动探究,升华情感

师:老师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也非常热爱自己的学校,老师的电脑每次打开IE浏览器就会自动打开实验小学校园网站,那是为什么呢?

生探究:将“如东县实验小学”网站设置为浏览器的主页。

(设计理念:通过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究需要;通过情境的转变,升华学生爱家乡更爱学校的情感。由于有了上面三个环节的铺垫,这里学生能轻松地突破本课难点。)

(五)测试总结,运用延伸

海螺博士想考考大家。

出示测试题:

1.我每天要去几个学习网站查找资料,可每次都要输网址太麻烦了。

2.我昨天偶然间访问了个网站非常有意思,可是不记得网址了。

3.我每次上网都希望先自动访问新浪网看新闻。

4.刚刚输入网址访问了一个网站,一不小心被我关掉了,又要重新输吗?

生:完成测试并整理《小海螺征集表》。

(设计理念:课堂小测试既有效地回顾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又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开放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应用技巧。)

【案例反思】

1.对家乡的热爱是每个人心底油然而生的,本课以家乡如东的宣传片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震撼了他们的心灵,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2.合理调整教材顺序,把“收藏夹”的学习放到了第三个,任务设置也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提高了课堂效率。

3.略学与详学结合,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构建知识框架,而后在完成任务中详细理解操作技巧,取得很好的效果。

4.课堂小结环节使用了小测试,测试的内容设计比较巧妙。学生明白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到什么样的技巧最合适,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学以致用最关键。

5.小海螺征集表的设计本意是想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及生生互动评价,但课堂实践证明,这种评价针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效果较好。

精心预设生成高效数学课堂 第4篇

一、精心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课堂伊始,如果有丰富的“预设生成”,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老师备课时要“预设”好“生成”,这样教师在课堂中就能促进“学习生成”。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一开始,我就预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的意义,齐读课题一遍(生读)。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那你们觉得比例可能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比)

师:看来同学们的数学感觉非常好,比例的意义,就跟我们学过的比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比出发,去研究比例的意义。

如此这般,从旧知引导到新知,自然过渡,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环节。

二、多样预设是生成的魅力

面对学生个体掌握知识能力的差异性,我觉得课堂的教学活动必须呈现出多变性,我们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就会有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教学就不能按照预设展开,老师这时就要根据课堂出现的情况随机应变整合教学过程,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动性,彰显老师教学的智慧。如,在教学“平移”时,我先让学生数后讨论是怎么数的,然后说:知道吗?像刚才这个小组这样,在图中找两个点,这两个点我们把它们叫做对应点,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格子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子数。对于找对应点数格子,哪个小组还有补充或者疑问?

预设生:还可以找左边的点。

师:上来指一指。(生指)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对应点不止一组,只要找一组就可以了——鼓掌。)

师:接着介绍你们的画法。(小组代表介绍,之后互动。)

预设1:先画出全部点,再连接成图。我的汇报完毕,大家有什么疑问或补充?

生1:我有评价,她数格子非常仔细,数的点在半格的位置,她能注意数到下一个半格就是一格。

生2:我有建议,她在画的时候可以先画好一个箭头,这样就能提醒我们往哪边移了。

师:你关注到了平移的方向,真是个好建议!

平移前不仅要注意方向,还要特别注意什么?(平移的格子数)也就是距离。

生3:我有补充,我的画法和她的不一样,我是找一个点平移6格后,然后照原来图形的样子画下来。(评价: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不仅听懂了别人的方法,还敢于思考出新的方法。)

师:两个人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要先选点,然后平移点。)不一样的是什么?(选点的数量不一样)

师:大家更欣赏哪个小组的画法?

生:我欣赏第一种,全部的点找出来后更不容易出错。

生:我欣赏第二种,找一个点照样子画更快。

师:大家以后在画平移图形时,可以选择自己更拿手的方法。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两个学生在画的时候都是先———(板书:选点、移点、连点)

……

学生通过“说”来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通过“听”来吸取别人的思想方法。孩子们在一个个“我有疑问”“我有补充”“我要评价”的声音里,师生、生生“互补互评”,思维在碰撞,创意被点燃,课堂呈现多姿多彩的别样风景,师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三、捕捉资源是生成的动力

课堂上,经常会生成许多亮点资源,这时,老师要善于捕捉住这亮点,循循善诱,化解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疑惑,让思维的火花开得更灿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点滴信息为我们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机智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为我们的课堂增添色彩,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我先从旧知导入新课,再交流反馈,为节省时间,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完的小组先把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等大部分学生交流完成后,再进行汇报。

在展示的小组组长先上台汇报自己的成果。预设如下:

(1)填空,这是为了折一折、画一画做铺垫,大部分学生应该都一致。

(2)折,画法可能会出两种:(1)竖着折,就是先折出,再把其中的4份平均分,就是4里面两个2;(2)横着折就是先折出,再横着把它平分成两份,求其中1份,也就是求的一半是多少?

(3)计算过程就是

我预设了几种情况,如果学生说不清,则老师引导说出算理二,抓住这个是怎么来的,让学生理解算理,然后小结方法。

让学生懂得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发现计算这道题可以运用以前除法的意义来解,还能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老师用已有知识作铺垫,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明白数理。于是,才有如此多彩的回答,才能凸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课堂因此而丰富、而炫目!

总之,教学的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给课堂带来更多活力。教师精心预设,把握生成,运用生成,整合生成,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砀,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

摘要:<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的灵动生成,让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学习轻松。一、精心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课堂伊始,如果有丰富的“预设生成”,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老师备课时要“预设”好“生成”,这样教师在课堂中就能促进“学

参考文献

[1]兰慧英.精心预设,关注生成,成就高效数学课堂[J].华夏教师,2015(7):32-33.

快乐地生成 高效地追求 第5篇

【关键词】课堂 环节 快乐 高效 误区

快乐高效课堂就是一种融学生认知、情感、情境为一体的教学形态,是针对以往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和低效性等问题提出的追求,它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真正体现寓教于乐,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堂教学三大环节打造快乐高效课堂

1.重视预习,巩固复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连大圣人孔子都这么说,可见预习、复习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最重要环节。复习巩固主要是承上启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通过课前预习检查等方式,教师要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复习和预习情况,以督促学生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该环节重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想学、会学、乐学。这一环节虽然花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整堂课内容的奠基,使教师了解了学情,知彼知己,为后面内容的水到渠成奠定基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忽视这一环节,不仅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也不知所云,就谈不上快乐,更不用提高效了。

2.重视师生互动,合作生成。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总的要求是加强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读书改变命运,但不是只要有书就能读好的,只有那些会读书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社会、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才。所以,教师要努力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这句话从成功的角度强调了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如果综合历届高考状元们的成功心得,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惊人的共同结论:这些学生都有极强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3.要重视课堂总结,布置预习。课堂最后2—5分钟,教师要重点处理好两件工作:①对授课内容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师生均可)。课堂总结是让学生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巩固知识大有益处。②布置预习和复习作业。所有教师必须要形成合力,通过共同的授课方式促成学生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尤其是在“省五严”规范下,学生一周有两天完整的自主时间,使这项工作更有必要,而且对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以上课堂教学三大环节都强调了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是构建快乐高效课堂的关键。显而易见,自主学习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是要转变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大家都知道,社会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在教育的发展上迫在眉睫的是进行课程改革,课改又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时期课改的首要目标,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快乐高效课堂存在的一些困惑、误区

1.快乐就是降低要求。快乐是过程,高效是目的。快乐教育的课堂,改变的应该是教师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而不是对学生学习要求、目标的降低。教师应该运用新颖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教师应改变过去那些机械重复的作业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提高综合能力的作业,而不是简单地取消或减少作业,或是只追求作业形式的“花”而没有实际作用的作业。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高效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第6篇

一、高效课堂的教学是动态生成的

动态生成的高效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也很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高效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活动,个性展示等方式生成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这其中有更重要的,如习惯、策略、技巧、思路、 方法等。一句话,高效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态生成的高效课堂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丰富多彩的,只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高效课堂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二、高效课堂的课本是动态生成的

高效课堂中,课本不再是既定的、高高在上的“圣经”,教师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转变成为“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高效课堂倡导的导学案就是教师在兼顾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自主课程。

就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该校、该班、该生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宜的安排,不能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

三、精彩的预设收获华丽的生成

1. 导学案编制中自主学习的预设

教师编制导学案时应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的导学案倡导情境预设问题化。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把书上的“句号”转变成“问号”,将“问号”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的生成达到最佳状态。

2.小组讨论环节的问题预设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如何当好互动机遇的提供者、创造者呢? 在导学案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创造讨论的话题,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氛围。

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而在与其他伙伴紧密、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几方面获得成功体验的生成。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第一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 第二要提供合作性任务,组织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师生、生生间、小组与小组间、小组与个人间的交流讨论,形成多元网络式的互动。

3.展示过程捕捉点化,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高效课堂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的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会促使多向、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有效的发展。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这些信息充满了整个课堂,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那么刚刚擦出的 “火花”就会即刻消逝。开放课堂滋长的这些信息是教育的资源,教育的财富。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着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的燃烧起来。

4.课堂中好问题的预设,教学中才有精彩的生成

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更需要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妙用肯定和奖励、竞争的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进步; 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 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与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

平衡预设与生成,构建高效课堂 第7篇

一、精心预设,留足生成的时空

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需要新的预设。新课程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制造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产品的教学预设。应该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同时,也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可以说,成功的教学预设本身就应该给教学生成和教学创造提供充分的时空,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多维性和弹性。

1.知己知彼,预设要富有针对性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要求,教学预设应突出教学设计的环节,并强化教学设计要以具体的教情、学情、教学设备及区域文化为依托,活化课程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预设时, 要做到:明确学习目标;注意知识连接;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习惯;精心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究、交流、体验的情境。

案例1:在学习乙炔、炔烃这一节时,因学生已掌握了不饱和烃、烯烃等知识,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该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学设计时,笔者只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子结构模型、 推理、比较、自主实验等方式,获取信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来完善认知结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以学定教,预设要富有实效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的过程。在教学预设时,教师如能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张弛和情感波澜及化学课程的特点,创设具有诱惑力的教学情境,使预设性问题的出现就像自然生成的一样,必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自主地、积极地、高效地探究。从学生的元认知规律出发,可从以下两大方面按需预设。

(1)创设与元认知冲突的情境

高中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富有挑战性。教师若能创设与学生的元认知产生冲突的新问题、新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形成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情感需求。

案例2 :在苏教版 《 硝酸的性质 》 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复习硝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五大通性并逐一进行回忆,然后演示:在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入几滴浓硝酸,学生观察想象: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为什么会褪色呢?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的探究历程 。 在和谐 、 高效的课堂中实践了三维目标的构建 。

(2)创设用元认知无法释疑的情境

化学是一门使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等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而高中生的知识是很有限的, 他们对无法理解的现象往往充满强烈的好奇和求知冲动。因此,教师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相关的真实情境,自然地把学生领到求知的轨道上。

案例3:在学习《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时,教师播放用Flash模拟制作的“雷雨发庄稼”自然现象,学生情不自禁地质疑,进入了和谐、高效的课堂学习。

3.整合设计,预设要富有多维性和弹性

新课程的预设是多维的,其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二是对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促使学习方式改变,进行具体而周密的设计;三是对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显示自身教学优势、个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设计,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同时这种预设也是弹性的,不再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一对一地设计,而是变固定式教案为多假设式方案,这种多维的、弹性的预设势必留有充足的时空,使教师能在实施中调控整个教学现场,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在发现学生感兴趣且有价值的东西时因势利导,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

总之,教学预设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即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会有怎样的体验、探究会有哪些答案、实验可能会出现哪些异常情况、题目有几种解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知识板块设计、网络框架设计,在预设时精心构建,重组文本,引领学生走进化学的殿堂,让教学预设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教师只有在课前充分预设,教学中才能把握时机,左右逢源,也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

二、高效互动,把握生成的契机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就精辟地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在多维预设下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多向、 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生成资源。 教事物法也不必要预设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以满腔的热情、敏锐的眼光,并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去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厚,探究过程更深入,探究发现更精彩。在学生探究的思维历程中,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审时度势,捕捉生成。

1.在学生思维疑惑处捕捉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一些意外的差错,遇到超出教师预设的各种各样疑惑。

案例4:学生在做卤素单质间置换反应的实验时,突然有一组学生反映:“我们向KI溶液中滴入新制氯水,再滴入淀粉溶液后, 发现溶液并没有变蓝,我们的药品有问题。”教师立即意识到肯定是学生氯水加多了,这是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失败原因的大好机会。马上组织实验做成功的小组和这一组在操作流程及药品用量上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氯水加过量, 再加以实验验证。然后教师深入引导:“这个现象的出现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验证呢?”学生再一次经历了探究知识的全过程。整个课堂充满着激情、智慧,收获了无法预约的精彩。

2.在学生思维兴奋处捕捉生成

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易兴奋也易消退、跳跃性大。在开放的课堂中,经常会在思维的兴奋点上冒出一些奇思妙想。

案例5:在复习勒夏特列原理时,一位学生突然说:“什么勒夏特列原理啊,不就是对着干吗?”教师顿悟,立即说:“很好,你能解释一下如何对着干吗?”这位学生从浓度、温度、压强阐述了如何 “对着干”,教师顺势追问“:一直干到底吗?”结果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注意点。这节课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情感参与度、活动参与度大大提升,教学重、难点不攻自破。

3.在学生思维分歧处捕捉生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对待相同问题的思维角度和方式往往不同,故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同。

案例6:在分析离子共存问题时,教师提出:“NO-3与Fe2+在H+存在下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在酸性条件下,NO-3与Fe2+不共存。”有位学生马上质疑:“在酸性条件下,NO-3与Fe2+不共存,那么实验室是否存在或可以配置Fe(NO3)2溶液呢?因为水解可以产生H+。”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生1:“可以配置,过量的铁与稀硝酸反应,不就生成Fe(NO3)2溶液,并且过量的铁可防止Fe2+被氧化成Fe3+。”生2:“不可能稳定存在。加入过量铁粉,可以防止Fe2+被氧化成Fe3+,但NO-3在H+作用下的氧化性大于Fe3+,即使加入过量铁粉,也应先被NO-3氧化。”生3:“可能存在Fe(NO3)2溶液,因为NO-3的氧化性与H+的浓度有关,Fe(NO3)2溶液虽由于Fe2+水解呈酸性。但H+浓度可能较低,不足以把Fe2+氧化。”教师相机诱导:“事实胜于雄辩,请大家设计方案证明各自的推测。”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就这样,和谐、高效的课堂被捕捉了。

4.在学生思维创新处捕捉生成

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迎合了学生的所好,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极易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案例7:在硝酸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对比实验,试管里放硝酸和铜,小烧杯里放氢氧化钠。学生观察现象,推测反应产物。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大声地说:“铜与稀硝酸反应时,一开始试管内并不是产生无色气体,而是先有红棕色气体,然后慢慢变成无色的,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氧气。应该像Fe(OH)2的制取一样,设置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教师快速调整预案:“说得很有道理,那么该如何改进实验装置让产生的气体不与空气接触?”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了,结果设计出三种合理的装置。这节课验证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去挖掘。

三、整合预设和生成,构建和谐化学课堂

新课程的化学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施教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多向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视预设如法规,不能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那么教学充其量也只能算教师展示其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因此,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的问题恰好迎合课程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捕捉生成、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飞翔。其基本的流程如下图:

当学生的问题有悖于或超越了课程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果断地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拓展课程资源,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研究。

案例8:在学习标准状态的气体摩尔体积时,一位学生提出: “生活中的气体多是在常温常压下的,常温常压时的气体摩尔体积是多少?”笔者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联系实际、善于思考的好习惯,然后指出这是教学目标之外的知识,如有兴趣,课后探讨。

实际上,课堂应是教学中各方面的一种平衡,对“度”的把握要恰当。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中,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多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才会接踵而至,才能让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开放与生成。这样的课堂, 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生成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成,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表征与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 生成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在精心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和谐的、富有生命力的高效课堂。

摘要:新课程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整合。论述了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张弛和情感波澜及化学课程的特点,在施教前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多维和弹性的预设,在施教中如何相机诱发、捕捉生成,从而构建高效、和谐的化学课堂。

让动态生成成为高效课堂的亮点 第8篇

经典案例一

质疑“鱼翔浅底”

我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这组写景的句子好不好?”, 只有一个同学大声地说:“我认为‘鱼翔浅底’不好!”我就让他站起来说说自己的高见。他说:“老师, 毛泽东是站在橘子洲头看眼前的景色, 那么他在那么远的地方怎么能看到水里的鱼呢?”。

这个问题乍听起来是没道理的, 但是细想一下, 挺有道理啊!于是我首先认可了这位同学的问题, 于是我沿着这一思路继续追问, “是啊, 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说明他善于思考, 具有创新精神, 那么大家可以想想, 毛泽东为什么能看得到水里的鱼呢”?

河水很清澈, 所以在很远处就能看到江水里的鱼, 在自由自在地游泳, 这样的观点很多同学都很赞同的, 那么结合到文本, 我继续发问, “哪些字或者是哪些词能够体现出江水之清澈呢”?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答道:“‘透’字, 江水像碧玉一样晶莹剔透, 可见水之清澈。”

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 他们继续反驳说:“即使是那样, 也看不到江里的鱼。”

“即使江水很清澈, 但是因为人的视力所限, 还是不能够看到江里的鱼的, 但是为什么毛泽东会这样写呢”?最后经过我和学生们反复讨论后明确:文学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 作者是用了夸张这种艺术化的写作手法, 把江水的澄澈表现地淋漓尽致, 并给我们读者留下了一种震撼感。

案例分析:

这个问题在我备课的时候是根本没有想到的, 是学生在现有文本中生发而来的。我想, 这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生成, 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的生成, 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这样的动态生成使得课堂呈现教学互动的场面。

经典案例二

质疑“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在赏析第一段时, 我问学生, 这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的学生说“哭声直上干云霄”是夸张, 有的学生有异议, 我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夸张, 理由是哭声再大也不能冲上云霄;第二种是认为这是当时历史真实的再现, 这样更有深度有力度, 比起说是夸张效果更好, 通过和学生交流, 学生认可了第二种说法。

案例分析

我没有想到:“哭声直上干云霄”的修辞手法, 竟然通过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主旨。我想,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 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 要善于把握诸如此类的教学疑点、盲点和学生的兴奋点, 把“问题”加工成“话题”, 让“没有预设的精彩”成为高效课堂的亮点。“因势利导, 巧妙点拨”, 使动态生成为课堂的亮点。这一点在教片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 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离不开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语文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 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的智慧。在生成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他们产生出灵感, 迸发出创造性。

把握动态生成资源彰显高效数学课堂 第9篇

一、精心预设, 创设生成条件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标、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教师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必须做足预设, 充分思考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储满动态生成的“粮仓”, 丰富生成资源.只有这样, 生成才会丰富多彩.“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 “生成”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案例1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备课时, 我原先设想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像, 性质和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并掌握了用描点法来画函数图像的方法.可直接让学生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不给任何提示, 然后在不断纠错中完成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探究.

但考虑到反比例函数图像是一种非线性函数, 学生在画的时候会受一次函数知识的负迁移, 除了预习过的学生, 估计能正确画出的学生寥寥无几.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 避免无谓地浪费时间, 在上课时我调整了初步设想, 设置了一串有针对性的问题或提示, 引导学生探究:

(1) 中的x, y可取哪些数?能不能取零?

(2) 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用光滑的曲线连接, 你描出的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如果不是, 该怎么连接?

(3) 尽可能多描一些点, 提高精确性.

事实证明, 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指明了探索的方向,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只有在课前尽可能地预设各种生成可能, 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临阵不乱, 对症下药、游刃有余.

二、更新意识, 促成动态生成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来自不同层次的思维、不同生活经验的感悟是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作为数学教师, 一定要有敏锐的数学课堂动态资源开发意识, 合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平台上, 不断生成新的课堂资源, 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案例2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7.4认识三角形”的复习课上有以下一道练习题:如图1, CE, CP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 求∠ECP的度数.

当学生完成此题后, 教师归纳:“此题属于三角形同一顶点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的夹角问题”.这时就有一个学生举手:“老师, 那不同顶点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的夹角问题又怎么样?”老师及时抓住这一亮点:“刚才同学问得好, 那大家能画出相应的图形吗?”学生画出了图2.当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又乘胜追击追问:“三角形两条内角平分线的夹角问题又怎么样?”“三角形两条外角平分线的夹角问题又怎么样?”学生根据图3、图4进行自主探究在交流合作中解决了问题.

在一系列的追问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生成”教学的“支架”, 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数学活动, 教师进行有效的调控, 这样的“生成”教学使“生”其自然, “成”其必然.

三、以疑促学, 生成课堂亮点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当学生质疑问题时, 正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 教师不妨静心倾听, 深入思考, 寻找价值, 有时会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 学生的疑问既生成了亮点, 又升华了课堂.

案例3在有理数加减运算复习课, 有这么一道数学题:在数1, 2, 3, …, 2008, 前面任意放置“+”“-”号, 试探究这些数的和是否为2008?如果能, 那么请列出算式;如果不能, 请说明什么理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解决了问题.

(-1) + (-2) +3+4+ (-5) + (-6) +7+8+…+ (-2005) + (-2006) +2007+2008=[ (-1) +3]+[ (-2) +4]+…[ (-2005) +2007]+[ (-2006) +2008]=2+2+…+2 (共1004个2) =2×1004=2008.

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疑问:“同学们, 上面一题中共有2008个整数, 那么是不是所有偶数个数都可以这样计算?你能不能举个例子?”

一名学生马上说:“现在是2010年, 那就选数1, 2, 3, …, 2010, 前面任意放置‘+’‘-’号, 看看这些数的和是否能为2010?”

这时, 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就认为这些数的和能为2010.这时一个平时积极思考的同学举手, 他说:“老师, 我觉得这样不对, 前面这个问题是添加‘+’‘-’时的规律是2负2正, 那么就以4个数为一循环, 这样最后的两个数应该是 (-2009) (-2010) , 这样结果就不可能为2010”这时, 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老师, 我发现了1+2+3+…+2010=2021055, 它是一个奇数, 不可能前面任意放置‘+’‘-’号, 使它的和为偶数”……真是意想不到, 回答一个比一个更精彩.

听到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答案, 看到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 不断追随验证后的表情和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快乐和喜悦, 心里感慨万分, 课堂虽然乱了点, 却是真实的、有效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争论、质疑、互相交流.在彼此思维的碰撞

中, 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会高涨迭起, 精彩纷呈.

四、开放资源, 合理调控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 解题思路灵活多变, 解题方法途径繁多.每一个例习题的设置, 教师都有预定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但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偏离教师预设思路的现象, 即出现了动态生成的开放资源.一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往往会将这种资源视为不和谐的噪音, 用请坐下, 课后再交流等言语予以消除, 而另一些教师则会采取有效的策略, 审时度势合理调控, 挖掘和利用这种动态生成的开放资源中所具有的价值.

案例4在九年级上册第五章《中心对称 (二) 》中圆的对称性的作业讲评课中出现的一题:

已知:如右图, AB是⊙O的直径, 且OD∥AC, 求证:

按笔者原先设计的预案, 本题比较简单, 只要连接OC (如图5) , 得到两个圆心角∠1=∠2就可得到两条弧相等, 稍微点一下就想一带而过.这时有一个学生叫起来, 说不这样做也可以证明的.这时候, 是按原先的预案进行呢还是给学生一些机会呢?我犹豫了一下, 把机会让给了学生, 结果学生的想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生1: (如图6) 连接AD.

又∵OA=OD, ∴∠4=∠D,

他的话音刚一落地, 另一个学生马上说还有更简单的:

生2: (如图6) 连接AD.

又∵OA=OD, ∴∠4=∠D,

∴∠3=∠4,

经他一提醒, 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本题还有其他的解法:

生3: (如图7) 延长DO交圆上于点E.

生4: (如图8) 连接BC, 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平行线的性质及垂径定理也可得.

生5: (如图9) 不添辅助线, 只要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圆心角∠1等于圆周角∠A也可得.

在本案例中, 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动态生成资源, 我充分相信学生, 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迸发出绚丽的火花, 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见解.根据课堂生成的合理调整, 看似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但其中蕴含的却是数学教学中化归思想的灵活运用, 唤起的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灵感.“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不过是“授人以鱼”,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才是“授人以渔”.

……

五、错误资源, 妥善处理

在数学教学中, 对待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错误, 教师一般采用订正和评讲的方法, 让学生纠错.但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看, 这种处理方式很大程度是外因在起作用, 学生对错误的认识与印象并不深刻.其实, 我们在更多的时候可以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以错为契机, 采用顺错更错的方法, 矫枉扶正, 使学生既长知识, 又长智慧.

案例5化简:

一名学生A上来板演, 学生解的过程是:

原式=2 (x-2) -2 (x+2) =2x-4-2x-4=-8.

显然有误, 有学生在下面哄笑.生A很尴尬.

师:错在哪?

生:把方程变形 (去分母) 搬到解计算题上了, 结果丢了分母.

生A是一个对数学不太敏感的女生, 为了树立生A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决定帮她挽回一点面子.

师:生A把分式运算当成了解方程, 显然是错的, 但给我们一个启示, 本题能否就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它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最后终于形成了以下解法:

去分母得:2 (x-2) -2 (x+2) =A (x+2) (x-2) .

在课堂中,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勇于面对学生的的错误资源, 积极对待, 冷静处理, 不要害怕学生出错, 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悟着, 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而应把错误当作一种动态生成性资源, 合理利用, 化尴尬为精彩.

六、窘迫资源、坦然面对

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或教学情境, 会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发生.比如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超出意料之外, 甚至老师一时无法给出明确的判断.怎么办呢?选择含糊其辞, 模棱两可, 甚至干脆置若罔闻还是坦然面对笔者认为对于能促进教学的事件, 一定要慧眼识别, 巧妙转化, 有效利用, 使其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案例6曾经听过一堂市级的评优课, 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 (下) 第十章《图形的全等》, 在教学中, 老师跟学生的一次平等对话, 还使我记忆犹新.

师: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如图的三片, 如果要到玻璃店去重新配一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 你知道应带哪一块碎玻璃去吗?请说明理由.

经过一阵讨论,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带 (3) 号玻璃, 并且说可以通过ASA全等的判定方法去配到相同的玻璃, 老师也满意地点点头, 这时一名学生高高举手.

生1:老师我认为一块也不带, 谁配玻璃带破玻璃去啊!

听了他的一番话, 全班傻眼了, 刚才还热闹非凡的场景消失了, 这时有些学生也说:是啊, 这种情况不太符合实际在座的听课老师都为该老师捏了一把汗.庆幸的是, 李老师在经过短暂的“尴尬”后, 没有维护老师的“权威”, 而是马上以诚相待, 适当“露拙”了一回.

师:今天的问题难住了老师, 有挑战性!那不带玻璃, 有没有什么方法把这块玻璃配好呢?

学生马上进入思索状态……

生2:可利用 (3) 号碎玻璃, 把三角形的三边量出来, 到玻璃店只要报出三边长, 不就可以配得跟原来一样的玻璃吗, 根据是三角形的SSS判定方法……

学生的具体想法, 我们有时候是不能预设的.回忆当时的情境, 若李老师为维护所谓的“权威”, 固执的驳回了生1的发言, 告诉他带 (3) 号玻璃就行了, 将会扼杀多少学生的积极性.正是老师放下架子, 师生间的相互倾听与平等对话, 换来了同学们更积极的讨论与和谐的创新气氛.挖掘动态资源, 最大限度地生成教学资源, 拓展学生探索问题的创新思路, 这正是我们的追求.

结束语

总之, 精心的预设, 才有精彩的生成.动态生成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 这种意外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课堂的活力经常在这样的情景中迸发出来, 在生成不断的数学课堂中, 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 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发扬学生的个性, 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 1997 (9) .

[2]邵潇野.精彩, 未曾预设[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3) .

[3]陈德前.既要关注生成, 又要重视预设[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7 (9) .

接纳动态生成成就高效课堂 第10篇

关键词:动态生成;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即使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各种意外。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研究走过了这样一条探索之路:即由原先的“低效语文课堂”向“有效语文课堂”转变,由“有效语文课堂”提升到了“高效语文课堂”。

一、重预设重生成——高效课堂的生成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由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提供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应由静态封闭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学习,学生不但有效地吸纳知识,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创新精神。我在听一位教师上《熟记成语》一课时,他充分让学生在质疑中生成:

师:对呀,小朋友都已经感觉到秋姑娘的脚步了。那你们能不能用我们课本里的成语来说说秋天呀?

生:我知道,秋天的风吹到我们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很凉爽,就是—“金风送爽”。

师:说得真好!“金风”就是“秋天的风”,秋天的风轻轻地吹着,多凉爽啊!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词儿?

生:老师,为什么把秋天的风说成“金风”呢? 师:对啊,你真会思考,为什么把秋天的风叫“金风”呢?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水平!要回答这个问题啊,更需要智慧!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得上来? (顿时,有近一半的同学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师:呀,这么多小朋友都能回答这个“高难度”的问题?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不过大家别急,让我们再看看书本上的插图,想想你看到过的秋天,你一定可以说得更好! (学生纷纷低头看插图,有的还悄悄地和同桌商量什么。)

生:我感觉秋风吹来,树叶变黄了,一张张黄色的树叶从树上飘下来,就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一眼望出去,秋天就变成金色的啦!

师:你说得真棒啊!

生:秋天是五颜六色的,高梁红了,棉花白了,稻子黄了,苹果红了……我想一定是秋姑娘拿着一枝金色的神笔在给大地涂色吧! 教学中教师抓住了为什么把秋天的风说成是“金风”这一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相互启发,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成。“只有预设的充分,才有生成的精彩。”它需要我们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用新的理念活化自己的角色,及时反思,不断积累,精心预设。当学生自己能探究发现时,放手让他们尝试;回答错误时,及时有效引导,追求课堂活动的真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让那些“意料之外”的突发状况也成为教育资源,成为高效课堂的亮点。

二、接纳动态生成,“激活”高效课堂

“动态生成”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碰撞中,从情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宝贵资源。动态生成的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的出现一些亮点,而这些亮点正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会稍纵即逝。如果我们能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可以让学生的智慧不断地闪耀光芒。老师的一句恰当评价往往会让大家情不自禁地认同他,会引得其他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向上。教师顺水推舟,可使学生不时产生新的想法,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激活”了高效课堂,进而迸发了集体智慧的火花。

三、接纳动态生成,体现学生主体

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是教师按预定的教案教学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甚至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这表明学生在积极思考,同时也说明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则要有效利用这些问题,提供给学生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在师生间、生生间,学生和文本间相互交流讨论,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模糊知识清晰化。

四、接纳动态生成,展现课堂真实

动态生成式的课堂,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方法,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因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还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和对知识理解不透彻之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生成”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分析、比较等方式,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步骤和内容,把尴尬或意外或生成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高效生成 第11篇

一、促进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 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充分的预设, 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 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动态生成。预设体现对教材的尊重, 而生成则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与封闭性, 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两者在教学中所强调的内容是不同的。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没有生成的预设是低效的。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呢?

1. 深研教材、洞悉学生, 为科学预设与生成奠定基础。

以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是北师大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材的编写特色给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 同时也给教师很大的挑战。因此, 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 读懂教材, 读出教材的本意和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把握教材的精髓, 把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最终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且既要有深入教材的能力, 又要有走出教材的勇气, 只有这样才能为科学预设和课堂有效生成打下基础。其次要了解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一堂课能否实现多维教学目标,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优劣。教学设计的优与劣就要看教师所进行的预设适不适合所面对的学生。同一种教学设计方案在A班教学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设计, 但在B班却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学设计没有针对性, 不适合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因此,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 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 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 真实地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从而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因此, 深研教材、洞悉学生是教师科学预设有效激发生成的前提和基础。

2. 预设要给生成留有空间, 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 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 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将这两个矛盾体有机统一起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 给学生的生成留有足够的生成的空间。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预设课堂上的一切, 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或有效控制, 生成自然就没有立足之地。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教师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 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 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生成的动态性, 上课不是执行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是教案的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 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预设, 要根据实际情况, 随机应变。

比如, 《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处理:

(1) 学生用18分钟读几遍课文, 教师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 为什么将之称为“死海”; (2) 为什么“死海”不死; (3) 你认为“死海”会不会“死”。

(2) 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主要问题,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几个问题:

(1) 课文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神话故事, 它不是虚构的, 不能作为不死的理由。这一段与文章中心联系不紧密。

(2) 课文最后给我们阐述了死海不死的原因, 但又写到“死海真的要死了”, 是否偏离了中心呢?

(3) “死海真的要死了”, 我能怎么办呢?

学生主要针对是与不是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内容涉及神话与现实的关系, 神话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写作中中心内容与次要内容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问题等。

这样的教学预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只是给学生指明学生学习的大方向, 掌握学习的大节奏, 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 这些火花就是课堂生成。预设要给生成留有足够的空间, 使生成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预设不会因为教师的课前设计而限制学生课堂的生成, 让课堂成为封闭僵死的操练, 学生的课堂生成不会因为教师课前的预设而成为胡乱无序的盲动, 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实现教育目标。

二、创建质疑的平台, 开垦生成的土壤

1.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 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 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 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 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新课程设计必须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 以可亲的教态和饱满的精神, 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有的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或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 老师也要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 教师更要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 给予表扬。有一次, 我在板书“看着”这个词, 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指出了我把“着”写成“差”的错误, 我及时地表扬了他, 使他找到自信, 学习劲头更足。以往, 教师在课堂上常说:“没想好, 不要急于发言。”“想好了再举手。”或者有时把没回答出来问题的学生撂一边等。显然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一个人说错了, 其他同学就会积极思考, 很快能找到正确答案, 从这一点看, 说错的同学还有大功。这样就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下的宽容性。

2.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质疑的欲望。

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后, 将会独立地前进”。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始终遵循“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 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的原则, 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合适的问题环境。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因为知识的局限性与阅历的有限性, 往往不知道如何提问。教学中, 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质疑。对每位提出问题的学生都给予表扬、夸奖;对提得好的进行奖励, 号召同学们学习;对不爱提问的, 多让他回答问题, 启发他发现问题, 甚至可以故意出错让他改错;对在旁边笑话的同学进行私下教育, 引导他们向敢于提问的同学学习。

3. 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必须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 充分开展学习过程, 在亲身体验、经历质疑和释疑逐渐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忽略过程。因此, 必须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时间思考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仅“咬文嚼字”, 而且让遮蔽的自我重新沐浴理想的光辉。让学生边读书边动脑思考课文的内容, 包括对字、词、句、段、篇及含义等方面细细品味。

只有教师在课前科学预设, 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一个质疑生成的宽松平台, 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生成的过程, 学生只有在质疑和生成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进步。因此, 创建高效课堂必须进行科学预设, 促进课堂精彩生成。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只有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促进二者的有机统一, 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建一个积极质疑精彩生成的平台, 才能真正实现多维教学目标, 创建语文高效课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效生成】相关文章:

学生生成化学高效课堂论文04-19

学生生成化学高效课堂论文参考文献11-06

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08-18

随机生成05-10

灵动生成05-16

生活生成05-19

意义生成05-22

学生生成05-23

生成方法05-23

过程生成05-25

上一篇:工程用海下一篇:宋庆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