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依赖性表现

2024-05-27

小学生心理依赖性表现(精选9篇)

小学生心理依赖性表现 第1篇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的表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手机作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逐渐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手机依赖心理, 常常会因为手机不在身边而无所适从、焦虑不安。尤其是女大学生, 由于她们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 时常需要互通感情, 而手机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 因此对手机的依赖心理更甚。所谓的手机依赖心理, 是指行为个体因过度依赖手机而导致心理受损的痴迷状态。一般情况下, 手机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滥用手机, 无意识地查看手机;二是手机离开身边时, 心理上出现焦躁、不安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三是工作、学习及生活受手机的影响颇大。长时间使用手机, 可能会致使学生身体上出现手指酸痛、耳边作响、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而心理上则可能出现交际障碍等。因此, 防治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的缘起

手机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 其丰富的功能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的产生不仅是因为手机功能的吸引, 还缘于心理需求,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排遣情绪。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 他们虽然知识积累不断增长, 但是由于缺乏生活磨砺, 心理尚不成熟, 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情绪波动较大, 性格表现的较为脆弱。手机作为重要的信息共享工具, 能够帮助大学生完成情感互动等行为指令。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 包括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 容易产生厌学、无聊、颓废等不良心理,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很多大学生需要通过手机、网络等途径排遣负面情绪, 一旦手机静默或来电频率降低, 则可能引起一系列的情绪波动, 导致产生焦躁、抑郁等症状。尤其对心理素质不强的大学生来讲, 手机与他们的情绪波动有着莫大的关联, 对没有电话、短信的刺激反应极为强烈, 容易产生空虚感。

(二) 心理需求。手机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 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 满足了大学生的日常交际需求。数字化、智能化时代, 手机附带了强大的交互性能, 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手机, 进行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的收发, 随时随地与网络内的其他人取得联系, 第一时间获取所需求的信息。因而, 手机一经推广, 即刻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一般情况下, 手机内的存储号码越多, 大学生拥有的交际资源越丰富, 同时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深。现代手机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它集上网、游戏、音乐等功能于一身, 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吸引着大学生广泛使用。但是, 我们仍需客观地审视“手机”这一新鲜事物, 它为大学生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 也在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铺满了荆棘。正确使用手机, 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三、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策略

结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表现及缘起的分析与认识,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策略, 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心理, 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 加强心理教育。一直以来, 大学生心理教育都是高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各类信息、文化泛滥的今天, 素质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各级教育工作者应该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 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努力为其创造宣泄情绪的平台, 尽量消除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客观地评判“手机”这一新兴媒体, 认真了解它的优势和劣势,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机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着重注意“以人为本”思想的渗透, 给予大学生适度的人文关怀, 可借助手机上的各类社交软件, 及时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活动和情感波动, 在保护他们个人隐私的基础上, 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 从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让其不良情绪得到恰当的释放,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培育他们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 丰富课余生活。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其所营造的环境、气氛无时不刻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着影响。固然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却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各大高校应该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 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适当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其从手机创造的虚拟世界中解脱出来, 逐渐消除他们的手机依赖心理。具体而言, 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开展歌唱大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辅助课堂教育, 开拓大学生视野的同时, 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其通过不同形式进行社会交际, 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除此之外, 高校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学风建设, 不断丰富和提升知识信息服务, 改变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获取信息的习惯, 使其体会到图书阅读所带来的快感。高校应该多组织大学生进行课余活动, 帮助他们重建交际圈, 帮助他们摆脱孤独、落寞感, 从手机依赖心理的阴影下走出来。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防治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十分重要, 这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必经的一步。由于个体个性特征存在差异, 引起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因此, 本文有关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 希望其他学者持续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深入剖析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高校则需要在教育实践中, 采取更多有效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防治措施,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手机以其强大的开放性和应用型得到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的青睐。手机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际方式, 在信息传播方面表现出了方便、快捷的优势, 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的日用品之一。但是, 在手机的日常使用过程中, 不少大学生对其逐渐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 健康发展受到不良影响。本文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表现作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的缘起, 并提出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表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璐.手机媒体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途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2

中学生由网络依赖引起的心理焦虑 第2篇

网络依赖是指个体迷恋网络以致影响到现实生活,主动采取措施逃避社会责任,自己无法控制行为及其后果,并造成睡眠障碍、持续疲劳、工作和学习绩效低下、人际关系恶化,严重时会导致自残和自杀的现象。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威胁,自尊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复杂情绪状态。

二、中学生网络依赖的原因

(1)逃避现实的需要。中学生网络依赖是片面放大自我,形成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与现实世界中自我矛盾引发逃避现实的行为取向的结果。

(2)满足心理自慰的需要。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优异者受到广泛关注,而大多数学生成为配角,自信心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失落感和自卑感将油然而生,起初的心理压抑产生了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希望从网络上寻找满足感,找回原来的自我。

(3)满足心理宣泄的需要。升学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继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网络所具有的优势使它就像一个安全阀,将长期积淤于中学生心里的苦闷、困惑、紧张、孤独等情绪排解出去。由此,网络成为许多中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进行心理宣泄的理想场所。

(4)满足娱乐需要。网络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具有传播快捷,多媒体性,彻底打破时空界限,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等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娱乐形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5)满足体验理想生活的需要。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中学生更热衷于体验新生活。网络为中学生体验理想生活提供了舞台,使中学生走出家校生活的狭小空间,认识世界和一切未知领域。

三、中学生网络依赖与焦虑的联系

据调查,中学生焦虑原因中,来自网络依赖的占36%,其所占比例排在考试焦虑、情感问题、社交障碍等之上,成为中学生所面对的最大焦虑问题。64%的高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好好珍惜时间”,因而对已经过去的中学生活感觉“很失望,而认为自己“充分利用时间,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的学生只有9%。

中学生由于时间和技术的许可,受网络的影响是整体性的而不是个别性的。在网络背景下,中学生这一群体的传统社会化方式(获得社会知识的渠道、习得社会准则的方式、进行社会交往的圈子、适应社会生活的程度等)都在发生一系列变化。过分的网络依赖使中学生对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虚拟与现实调节等方面都产生了心理焦虑现象,这些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一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中学生由网络依赖引发焦虑的表现

(1)学习焦虑

首先,中学生把大量的课余甚至上课时间投入到网络中,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很容易迷失上网的真正目的,从而挤占了学习时间,导致成绩下降,想抓紧学习的同时又无法抗拒网络诱惑,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多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导致心理焦虑。其次,对网络依赖的加重,扩张了一些中学生的惰性,制约了智力和潜质的发挥,很多作业也是随便在网上一搜,摘抄一下了事,不愿去动脑筋。这样大大降低了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当需要独立完成某项任务而无法凭借网络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信心不足、思路不畅、词汇枯竭等症状。

(2)人际关系焦虑

这是各种网络依赖所造成危害中最为严重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特殊的年龄特征、特殊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殊的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中学生渴望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需要。但由于人格发展不健全、自尊心易受伤害、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等原因,中学生也最容易产生人际困扰,表现为面对陌生人紧张、退缩、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等。而网络以其开放性、虚拟性、间接性等特点,提供了一个能安全与外界进行平等的、深层次情感交流的平台和可以避免面对面的、自由地学习社交技能的场所,满足了中学生的需要,从而对中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而网络世界又因其虚幻性、匿名性,无法代替现实交往,这就可能导致现实与虚拟的冲突,使学生无法处理现实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焦虑心理的产生。

(3)经济焦虑

很多中学生为避开家长管理选择在网吧上网,这给没有收入的中学生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而对网络的依赖又使其无法自拔,从而引发经济焦虑。

五、由网络依赖所引发心理焦虑的应对策略

尽管网络依赖的形成有着各不相同的原因,但大多数网络依赖的学生往往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从而逃避到网络世界,在其中寻求解脱。但互联网毕竟不是可卡因、酒精或尼古丁,人们对它的沉迷大多是由于自我放纵和缺乏自控能力。因此,当我们了解到网络依赖的原因,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应对。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现实生活,认清自身的需要和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培养直面人生的态度,致力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求需要的满足和解决问题的出路,而不是采用“鸵鸟”政策,并且要主动调整行为,把握人生方向。具体提供以下建议:

【1】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有了目标才能聚焦能量和才华;

【2】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安排上网时间;

【3】与同伴相互约定,相互监督;

【4】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现实的文体活动,在现实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与自制力;

【5】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多与同学老师沟通;

【6】勇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困境或挫折,学习积极解决问题、调整情绪的多种方法;

【7】如果感到自己在对待困境时缺乏充足的资源或无法胜任,要善于及时向专业部门求助。

学校须采取的对策: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有效利用网络的好习惯,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

【2】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督管理;

【3】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

【4】对有网络成瘾倾向者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心理咨询或治疗,如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和培训的形式,使学生学习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行为方式,获得归属感,摆脱对网络的单一依赖;

【5】定期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人际交往平台,鼓励正常的异性交往,培养高雅的品位和修养,发展和完善人格。

六、总结

小学生心理依赖性表现 第3篇

1) 高职学生手机使用率是100%, 而且都是智能手机, 手机使用时间一般是两年到四年时间, 使用最多的就是通话和短信, 除了通话短信功能, 女士常用是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 大部分学校是使用免费网络, 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上网时间非常长, 学生每个月手机费用是60元左右, 其中网络流量费用是62%。高职学生手机依赖分析研究,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有手机依赖症, 很多是轻度依赖症, 有的则甚至是重度依赖症,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用手机和亲朋好友联系, 通过调查发现, 理科生比文科生的手机依赖症比较严重, 男生比女生严重。

2) 高职学生在社会上主要是以个体形式存在, 有着非常满足需要的幸福感, 大学生对于个人主权有着非常盲目认识, 忽视了自己是否有实现自己愿望的知识能力;家庭是高职学生成长地方, 这个层面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和经济基础问题;宿舍是高职学生进行休息场所, 属于生活空间, 高职学生生活背景主要是职业院校, 培养的都是高技能人才;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形式, 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国家, 技能人才紧缺已经是不争事实,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引起高度关注。

3) 智能手机出现使得手机从曾经通讯工具变为是几乎无所不能电脑, 强大功能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使得手机的使用更加趋于移动性, 为了更加深入进行告知院校学生对于手机使用, 可以对于手机使用进行一定分析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含义就是手机依赖症, 指的就是手机导致行为失控, 导致生理和心理失控问题, 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疾病问题, 但是主要表现形式是对于手机心理依赖和严重神经系统疾病问题, 造成人脑功能性障碍问题。为了满足大学生对于手机使用, 网络危害非常多, 造成网络使用非常广泛, 很多学生对手机依赖作为是放松方式。

二、高职学生手机依赖原因分析

1) 客观上手机吸引力非常大,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需品, 从调查发现手机持有率非常高, 几乎是100%, 如今手机智能功能非常高, 手机游戏吸引大批学生注意力, 手机QQ和微信都可以很好改变学生交流模式, 各种APP应用带来很便捷的吸引力。虚荣心也是大学校园手机使用原因, 各种特色智能手机层出不穷, 许多大学生纷纷欲试, 面对大学生备受瞩目对象, 拥有非常值得人称赞的手机, 可以很好满足虚荣心, 大学生具有非常强的群体依赖性, 由于自身虚荣心使得大学生不能摆脱自己问题。

2) 手机很好改变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 大学生对于高中生活有大程度关系, 高职学生已经摆脱父母监控, 对于时间有自己支配能力, 为手机依赖形成提供时间上可能性, 随着手机新媒体出现新问题, 学校和教师都很好认识到手机依赖现象问题。

3)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导致父母对于子女教育方式不同, 就会导致学生喜欢娱乐上网, 不务正业, 手机上网就是玩乐主要方式。社会支持主要包含家庭和朋友组织, 可以给与大学生一定精神和物质上帮助, 有专家组研究发现家庭成员有时候会对于孩子教育不是很规范, 导致使用手机没有节制, 导致手机依赖症, 有情感交流和社会交流需求, 现代社会中很多原因导致了对于手机依赖。

4) 高职学生自身主观心理因素问题, 高职学生年龄处于18岁到2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 对于新事物有自己兴趣, 同时比较容易接受, 高职学生大部分学习自主性不是很高, 对于学生兴趣不是很感兴趣, 容易对于手机上瘾。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需求, 伴随着微信朋友圈出现, 学生迅速的成为社交载体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上网时间, 高职学生压力小, 学习风气不是很浓厚, 也是手机依赖比较高因素。

5) 另外一个就是环境影响, 每一个群体在特定环境中, 群体成员都会产生一定行为准则, 高职学生群体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手机社交娱乐工具, 功能已经成为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工具。手机应用社交软件、微信和陌陌都是学生人际交往中最重要需求, 手机游戏具有非常丰富多彩的吸引力。

三、如何防止手机依赖症

1) 首先学生要树立非常正确人生观, 增加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逐步使得学生找到自己人生目标, 建立非常合理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终摆脱不良网络资源依赖。拓宽心理行为疏导, 针对学生自身状况进行合理条幅和课堂报告工作, 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机依赖症带来的身体影响问题你。根据高职学生学生自身特点学校要进行多种形式身心健康活动, 对于中度和重度手机依赖学生要进行一定精力分散学习, 学校可以通过运动会和体育运动进行一定活动, 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好减少手机依赖症。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动性研究, 学校要很好整理好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技能和社会环境进行很好发分析, 针对学生手机依赖危害进行很好宣传工作。高职学院要根据要求结合课程专业进行一定技能提高训练工作, 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有效培训, 建立非常优秀的奖励机制, 通过技能学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 制定完善学生手机使用规章制度, 学校要根据时代特点制定高职学生有关规章制度, 禁止学生上课时携带手机, 要及时更换手机对于自制力比较差学生要严谨使用智能手机, 要让学生能够很好进行手机拒绝, 及时提高学生对于手机使用, 降低对于手机依赖程度。完善制度严肃纪律问题, 重点抓住教师对于课堂管控能力, 通过设置手机存放强制学生上课使用手机, 教师要进行严格监管措施。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塑造非常良好的职业心态和职业道德素质, 大力开展时间管理措施, 提高教师执行力和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广泛建立职业教育能力, 技能为核心将学生归纳到社会团体中, 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时间。建立高职学生实践奖励政策,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 充实大学生生活, 提高职业意识和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全面实现课程改革措施, 让师生之间进行很好互动。有效利用手机网络进行平台设计工作, 善于用大学生语言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工作。

3) 社会要营造非常良好环境, 对于有保证手机依赖症的人进行及时健康教育工作, 在生活学习中要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 保证患者能够很好进行高质量社会交往活动, 还要对于手机依赖进行一定合理监控工作, 帮助患者建立非常良好社会环境。相对生理危害, 手机依赖症带来相对隐性危害问题, 手机依赖症患者习惯借助于手机代替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 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工具, 极易导致思想狭隘被动问题, 对于手机依赖要进行一定合理支持, 长期使用手机会患上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要对于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多数学生都是从大学后才使用手机, 面对环境问题, 手机已经成为派遣缓解压力重要工具, 大学生高中悠闲舒适, 使得很多人都有时间进行网络娱乐活动, 导致了大学生对于手机依赖程度逐渐加重。

4) 学生要有很好自我管理意识, 对于自己目标和思想进行很好管理, 不断鼓励自己和约束自己进行目标实现, 正确认识手机依赖症, 及早认识到手机依赖症危害问题, 减少手机过度使用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做到非自我, 常良好自我认识和调节能力, 正文认识自我, 从能力和性格方面进行很好评价, 在社会关系中要对自己很好定位, 及时处理好大学生对于手机依赖症, 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在生活学习中不断磨练意志, 积极向上态度对待生活。大学生要适当意识手机使用率问题, 对于面临问题要及时解决, 反复告诫自己要远离问题, 大学生要有计划进行时间管理, 不断充实自己生活, 面对诱惑要进行及时控制和自我管理工作, 让压力情绪得到很好释放。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抓也热爱程度, 加强对于专业知识学习, 丰富课余生活同时还要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不断培养学生进行很好兴趣爱好, 让手机成为真正交流工具, 合理的和父母朋友交流, 合理运用手机。

四、结论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发展,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拍摄、录像和上网功能使得手机趋于非常丰富多彩, 增加了手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大学生需要快速成长,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在大学生校园要随身携带手机同时要把文化课程当成最重要问题。大学生是新时期整个国家希望, 是国家的未来, 是重要资源来源, 将着眼于研究大学生对于手机依赖症, 针对这些心理因素分析, 要进行很好社会支持管理, 很好对于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帮助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症治疗, 从而实现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摘要: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 尤其是很多白领女性、中年男子和大学生人类都是有手机依赖症, 在当今社会发展非常迅速的今天手机变得非常普及, 学生享受到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适得其反的造成了手机依赖症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手机依赖,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邵翠兰.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析与对策[J].视野, 2012 (6) :8-9.

[2]张晓旭.高校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 :120-122.

[3]黄婷婷, 谢菁.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其成因的调研[J].北方文化, 2012 (2) :238.

初中学生心理表现及对策浅析 第4篇

【关键词】心理表现 初中生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85-01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初中生的学习情况是影响学生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学习状况既反映了其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其进行自我评价和判断的主要依据。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容易将学习成绩作为自己知识获取能力、优秀程度的重要评价依据,在学习成绩与自我期待有差距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旦这种差距无法得到改善,学生的自卑情绪加重,会造成心理问题。笔者将从:初中学生心理表现问题、改善初中学生不良心理表现的有效对策,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初中学生心理表现问题

(一)在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人际交往是初中生校园生活的重要活动,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是影响其产生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学生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异性关系。初中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在面对人际交往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如若这些问题处理不当,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甚至导致学生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复杂的人际交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旦一环出现问题,其他交往也会受此影响,甚至导致其他人际交往也产生障碍。初中生对人际关系处理进行评判时,会以与人交往的状态以及他人态度为依据。一旦出现交往障碍,会质疑自己沟通与交往的能力,产生自闭、孤立等心态,造成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也成为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一大因素。进入青春期后悔出现一系列的青春期问题,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随之产生变化。青春期的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自我、叛逆等情绪,尤其容易与教师、家长产生对抗情绪,发生冲突等情况。当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学生会产生暴躁或消极等情绪,没有及时倾诉、缓解情绪的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二、改善初中学生不良心理表现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班主任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让学生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对心理健康引起重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其次,教师要结合青春期教育、亲子教育、安全教育等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常见的问题进行教育教学,让学生可以了解到相关问题,并通过开展这类教育了解学生的相关心理状况,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基础。总之,初中生的心理观念处于发展阶段,班主任通过开展知识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首先,班主任要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相处,用关爱感化学生,不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敢于和班主任倾诉心理问题。其次,教师要通过优秀的个人情操感染学生,班主任以身作则是最直接有效的榜样,当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欣赏或信赖情绪,则有利于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再者,教师要在学习与生活中关心学生,初中生渴望得到关爱但疏于表达,班主任的主动关心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与此同时,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以便于开导学生。

(三)充分应用多种方式沟通

初中生的个性不断发展,每个学生适应的教育方式不同,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式与之进行沟通,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面对戒心比较强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或集体活动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解决心理困惑的建议。对于敢于沟通且表达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个别谈话,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针对性给出建议。对于想表达但又胆怯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与之进行书信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之交流,让其逐渐改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表达技能与沟通技能,不断引导学生表达心理问题,然后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总之,面对不同的学生,班主任要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其沟通。

三、结束语

班主任作为初中生学习中的重要引导者,应当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并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以更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通过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其次,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这是一个重要的长期阶段的任务,需要班主任长时间努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欧阳敏,关慧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新支点[J].学周刊,2014(22):202.

[2]常琤.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分析[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8):224.

[3]刘娜.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法探讨[J].新课程(上),2015(02):20-21.

作者信息:

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依赖心理浅析 第5篇

关键词:依赖心理,自主学习,自信心

在几年的职业教育教学中, 学生的依赖心理一直给我很深的感受, 这种依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对老师的依赖:在课堂中遇到的任何一点问题, 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分析和解决, 而是问老师。2) 对课本的依赖:课本里面的东西掌握的很好, 翻开课本看着书什么都可以完成, 一旦脱离课本马上不知所措, 不知如何下手。3) 缺乏创新精神:只会照搬课本和课堂中的例题, 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1 学习中的依赖心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1) 学生在自习过程中, 无所事事, 当问到学生为什么不学习, 学生的回答是老师没有留作业或者是作业已经做完了。

2) 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完成的很好, 但是只要稍一改变形式, 学生马上会觉得这是一个新内容, 很难正常完成。

3) 除了课本之外, 学生可能没有再看过任何和这门课程相关的书籍。

4) 下课之后学生可能不做任何的预习和复习。

5) 课堂上, 当我们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之后, 发现学生在不停问老师, 而问到的问题很显然的发现,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没有进行过一点思考。

2 依赖心理产生的根源

1) 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在家里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从小到大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的, 缺乏自己锻炼的机会, 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家里更多的是听从和问父母怎么办, 久而久之就会磨灭自己的思想, 遇到问题, 更多的不是自我思考, 而是向别人求助, 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这种心理在学习中的表现就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我解决, 而是向他人求助,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 学习方式的转变

依赖心理的产生还有一个根源就是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中, 都是学生都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 学生只学要听懂课堂讲授的, 完成课后作业就可以。况且这些知识多是一些基础学科,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要求较低。慢慢的就养成了学生对课堂和书本的依赖。而忽略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依赖心理在学习中的危害

其实我觉得在职业教育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需要通过不断自主学习来巩固基本内容, 丰富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品。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 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中去, 以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学习中不仅会影响学生不能自主的掌握知识, 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很直观的, 只是跟着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模仿, 并没有体会所学知识的实质。

4 如何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

1) 引导学生转变角色

要让学生明白职业教育中学习的方法和以前学习中的不同。在以前的学习中, 教学的主体是老师, 老师在完成讲授后, 把相关的内容做成练习, 布置给学生。学生要听懂老师上课的内容, 然后下课完成相应的家庭作业就可以。而现阶段的学习中, 教学的主题更强调的是学生, 学生不仅要上课听好课, 并且还需要自主完成大量的练习, 通过练习来归纳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 课后还需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老巩固、补充自己所学的知识, 要把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在表面上看起来要比初中是的课程轻松, 但实质上要比初中的课程难度更大, 它要求学生自主的完成大量的实践练习来理解、。还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专业书籍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学生过度的依赖心理造成了这两方面的欠缺。任何一门课程都只是掌握了最浅显的部分。

2) 适度的拒绝学生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适当的去拒绝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或者只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引导。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 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还是无法完成任务, 则可以通过分析任务, 讲解原理,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结果。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给予鼓励,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课堂上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点名表扬、增加平时成绩或者利用教师机向其他学生展示其作品等手段对其进行表扬。并且我们可以鼓励这部分先完成的同学去帮助其他未完成的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建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还可以在学生中间起到榜样的作用, 让学生去影响学生。

4)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上课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出几个和本节课相关的练习, 让学生自己看书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来解答, 完成练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通过长期的练习,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的好习惯。课堂中的很多内容也是没有唯一答案的, 就像要完成一个实现特定功能的程序, 不同的程序员有自己不同的风格, 写出的程序也是不一样的, 但实现的功能是一致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需要把每一个练习都给一个固定的答案, 可以让学生针对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5) 鼓励学生多看专业书籍

课堂和课本上的知识总是有限的, 要想把自己的专业学精、学透, 就需要学生多看专业书籍, 通过查阅专业书籍来补充、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所谓“见多识广”, 只有专业书籍看的多了, 才能真正了解的专业, 形成自己在专业方面的思想和风格。

小学生心理依赖性表现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温州地区高校按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信息管理、公共管理、法学、外语、思想政治、数学、生物、应用心理学)分别从各年级随机抽样,总计选取大学生1 500人。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Young的网络依赖诊断问卷测查。收回有效问卷1 456份,有效率为97.1%,平均年龄(21.7±1.1)岁。共选取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5分者(网络依赖者)61名作为研究对象。将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5分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

1.2 方法

1.2.1 入组条件

治疗组给予8周,1次/周的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总分以及年龄经t检验,性别、来自农村或城市、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婚姻状况等经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2 团体心理治疗策略及方法

在团体心理治疗策略方面,针对治疗组采取团体心理治疗,具体方式为根据Beck认知行为治疗、Ellis理性情绪治疗以及人际关系治疗原理设计程序。团体形式采用闭合式、结构式、自愿式团体,10人1个团,共3个团;每次50 min,每周1次,共8次为1个疗程。具体方法:(1)领导者介绍团体的性质、目的、内容以及具体方法,讨论治疗必须遵守的规则,签订协议书;分发心理治疗手册。(2)游戏热身,成员介绍自己的上网情况。(3)游戏热身,成员介绍上网产生的问题,领导者归纳问题。(4)游戏热身,让每个成员自己找出上网入迷的害处以及不入迷的好处,让成员找出自己上网的最初原因。(5)领导者提出上述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成员进行讨论;分发领导者归纳上述害处与好处提醒卡;布置家庭作业:建立新的上网时间模式、建立上网日记、随身携带提醒卡等。让成员自己找出上网原因的解决办法。(6)领导者介绍入迷思维(ruminating thought)模式、种类,成员介绍并讨论各自的上网感受以及做家庭作业的感受。领导者与家长、教师或同学联系,了解上次家庭作业情况。领导者根据上网原因提出解决办法。(7)讨论家庭作业情况,认知重建,布置家庭作业(积极参与现实社交活动)。实施上网原因的解决办法。(8)总结报告,回顾治疗过程,评估疗效及存在问题,建议随访,成立自助团体。

在此基础上进行疗效评估,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均评定Young网络依赖诊断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将所得结果进行组间对照、治疗组自身对照,总分比较(t检验);2组治疗后网络依赖者构成比比较(χ2检验)。最后进行随访,在治疗组团体心理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末、第6个月末各随访1次,采用面谈方式,同时进行Young网络依赖诊断量表评定,治疗后与治疗后随访第3个月末、第6个月末3个时间点。

1.3 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SCL-90自评量表结果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SCL-90自评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治疗组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SCL-90自评量表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1。

治疗后,治疗组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SCL-90自评量表总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治疗后,对照组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SCL-90自评量表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注:*P<0.05,**P<0.01。

2.2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网络依赖者构成比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5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6.7%(14/30),90.3%(2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5,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与随访2个月末、4个月末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总分分别为(4.85±1.35),(5.42±1.62),(5.20±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42,P=0.357);网络依赖者构成比分别为46.7%(14/30),60.0%(18/30),56.7%(1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P>0.05)。

3 讨论

笔者根据综合治疗策略,采用团体治疗的形式,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手段,对网络依赖大学生进行心理综合干预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治疗对大学生网络依赖总体上有较大的改善效果,网络依赖者心理症状减轻,50%以上的人不再对网络依赖,且随访对照发现,网络依赖者未见明显复发现象,表明团体心理治疗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疗效较为持久。

团体心理治疗对治疗大学生网络依赖具有良好、持久的效果,主要原因是通过营造类群体生活环境,使网络依赖者分享共同的网络心理体验和认知,使他们对存在的问题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在网络依赖者团体中产生“向心力”和心理场[4,5,6,7,8,9,10,11],最终共同面对现实,面对问题,主动积极解决依赖虚拟世界产生的问题。Young认为,治疗师应协助网络依赖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支持团体,当网络依赖在团体治疗中建立起生活的目标,科学规划人生,他们自然会减少对网络的依赖[12,13,14]。

小学生心理依赖性表现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手机依赖症,学风建设,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手机功能也不断强大,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 手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凭借手机和网络的强大优势, 通讯、上网、游戏、购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需行为。但是近年来,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年增大。研究显示, 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普及率达到85%以上, 更有73%的学生有患手机依赖症的倾向, 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良好学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一、“手机依赖症”的定义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 在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手机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新宠”, 有些人如果一会儿不看手机, 就会魂不守舍, 坐卧不宁。这种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 也将一种名叫“手机依赖症”的新鲜病带给了现代人, 而这篇文章主要针对高职院校“90 后”大学生进行研究。经过调查研究, 很多大学生表示:“平时明知没有短信或来电, 我也会时不时地翻出手机看一下。”可见手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要的日常“玩物”。

二、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学生手机依赖情况调查

(一)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概况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坐落于重庆永川, 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 重庆市商业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 财政全额拨款, 以财经类专业为主, 具有独立颁发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学历资格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 学院秉承“财智人生、经纬天地”的校训, 确立了“面向人人、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 形成了“和谐、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 “厚德、精业、严谨、奉献”的教风, “修德、砺学、强能、笃行”的学风, 以“一手好书法、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手好技能、一副好体魄”为素质拓展目标, 努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 调查形式

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会计系的学生为调查样本, 分别从手机功能、手机上网时间、使用手机频率、手机话费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800 份, 回收800 份, 覆盖了三个年级, 调查范围广, 数据全面有效, 可行性强。本次问卷调查中有效问卷750 份, 有效率高达93.75%, 符合调查要求。另外, 本次调查还分别选择了100 名学生及100 名教师进行访谈, 内容具体, 访谈结果真实有效。

(三) 调查结果

1.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手机功能的需求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手机是否有上网需求, 有84%的学生认为手机不仅要有通讯功能, 还一定要有网络聊天、网上购物、游戏等功能, 有10%的学生认为这些功能可有可无, 只有6%的学生认为日常可以不需要这些功能, 手机只负责通讯就好。

2.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手机上网时间的需求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手机的上网时间需求, 有71.43% 的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10 小时, 有15.3%的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在5~10 小时之内, 只有13.27%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控制在5 小时之内。可见, 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间已经大大超过了学习和休息时间, 甚至可以全天都沉浸在手机上网中。

3.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什么时候使用手机上网的调查

根据调查, 笔者发现, 在高职院校中, 有40%的学生会在晚上临睡前使用手机上网, 有23.5%的学生会在周末使用手机上网, 而有36.5%的学生是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手机上网。由此可见, 手机强大的上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

4.对手机使用频率的调查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对于手机使用的频率, 有92.18% 的学生认为每一天都离不开手机, 其中, 有65.1%的学生在课堂上会玩手机, 不会关注任课老师讲课, 即使没有电话和短信, 也会时不时翻阅手机屏幕, 只有7.82%的学生认为手机可以不用每天都使用。

5.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话费多少的调查

通过对800 名学生的调查, 笔者发现, 有65.65%的学生每月手机话费超过100 元, 甚至更多;有20%的学生手机话费控制在50 元~100 元之间;有14.35%的学生每月手机话费是控制在50 元以下。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上网需求与话费是成正比的。

6.对未带手机时是否产生焦虑心理的调查

在调查访问中, 被问及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焦虑或者有坐立不安的行为时, 有68%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忘记带手机的情况下”;有63.33%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在手机无信号或信号较差时会产生焦虑感”;有高达80%的学生表示出现过“铃声幻听”的情况;有6.67%的学生甚至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综上数据显示, 在高职院校中, 大学生依赖手机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大部分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手机依赖心理, 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严重的“手机依赖症”症状。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分析

(一) “90 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1.“90 后”大学生自身控制力较差

他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 从小就接触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 他们个性张扬但控制力较差。大学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地方, 他们有更多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于一些自控能力不好, 对自己未来没有明确规划的学生来说, 手机无疑是每天的消遣工具。这样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对于手机的过分依赖。

2.厌学情绪作祟

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手机依赖”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通过玩手机来发泄自己对于课堂约束的不满, 不想主动接受知识, 宁愿让自己成为“屏幕奴隶”, 也不要天天对着书本。

3.心理压力过大

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大学学业压力过大, 又无法向自己家人倾诉, 所以就把自己的情绪放在手机聊天上网和购物上, 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 以此来缓解自己的学业压力, 从网络中寻求放松与快乐。

4.满足强烈的交往欲望

手机无疑是一种人类交往沟通的常用工具。现在“90 后”大学生不喜欢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更喜欢网络虚拟生活中的交往, 通过网络交朋友、谈恋爱的学生数不胜数。再加上现在强大的网络社交工具, 使人与人的交流更加方便, 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时尚潮流的主力军和社交活跃分子更是如此。所以, 手机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的贴身之物。

(二) 社会因素

(1) 高速运转的社会节奏以及当今的社会文化, 使得手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手机作为当代社会的产物, 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容易滋生过度依赖的负面效应。 (2) 关注不够。手机依赖的现象太普遍, 以至于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 手机依赖的负面效应是一个持续而且缓慢的过程。社会方面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这一潜在的威胁。

(三) 家庭因素

大学生的教育, 一靠学校, 二靠家庭。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中, 家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 有很大一部分会选择去离家较远的城市求学, 这样就造成与家人沟通的时间相对较少, 只能通过手机和家人沟通, 再加上高职院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 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没有足够的重视, 造成学生依赖手机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所以家庭原因无疑也是造成学生对手机依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 高校因素

1.学校引导教育不够到位

部分学校虽然一再强调学风建设, 但是并没有把学风建设落到实处, 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学风建设方案, 例如, 高校对于学生课堂上玩手机、接电话和发短信等情况, 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高校辅导员及任课教师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与阻止, 导致学生在课上课下都是“手机一族”

一些高校辅导员平时没有针对手机依赖的危害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 一些任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面对低头玩手机的学生放任不管, 只管一味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而忽视了整个课堂质量, 不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对策研究

(一) 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

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学习控制力不强, 需要学校加以统一引导管理。院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上课玩手机等一系列不好的习惯加以制止, 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落实。例如,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在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处理上采取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监督双管齐下的方式。学生进入教室上课后会统一把手机放入教室门后的收纳袋中并关机或调为震动, 确保学生上课期间手机不在身上。如果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玩手机的现象, 任课教师要加以阻止。在上课期间, 辅导员和学院学风督察组也会按例巡视教室, 配合任课教师开展整顿不良学风的行动。另外, 学院将学风建设与学生学分相结合, 如果学生长期在课堂上玩手机, 任课老师有权取消他本科目的学分, 这样可以有效阻止学生在上课期间玩手机, 同时也为学院良好的学风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 学院应开展各式各样的讲座活动, 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文明的手机使用观

学院应引导学生健康地使用手机, 让手机回归通讯的基本功能。班级要形成合理适度使用手机的风尚, 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使手机依赖、手机攀比等不良风气在学生中缺少生存的土壤。

(三) 形成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性格各异, 这使他们在班级中感受到群体的重要性, 也成为降低学生手机依赖度的有效策略之一。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管理者, 要结合班委之力,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使学生沉浸在愉快的班级活动之中, 从虚拟的手机世界走向现实社会, 真真实实地进行人际交往和沟通, 消除对手机的依赖, 渐渐地在活动期间忽视手机的存在, 减少玩手机的次数。这样就充分体现及发挥了群体的导向作用。

(四) 辅导员应通过周末教育和主题班会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因为厌学而盲目依赖手机的学生要加以制止并单独沟通, 同时也要和其父母进行交流。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 产生厌学情绪或无聊感后, 通过手机短信和上网进行排遣, 同时, 由于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感到不公平等原因, 也使得一些学生想通过手机沟通来得到精神安慰, 所以辅导员平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消除不良的心理情绪。

综上所述, 手机依赖现象已经对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重要时期, 且具备了相应的理性思考能力, 他们应该认识到对手机过度依赖的消极影响, 合理安排时间, 学习与娱乐结合, 全面地发展提高自己。也希望通过学生、教师、学校和家庭四者的合力, 通过营造良好的学院学风和校园文化,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 使大学生依赖手机的现象得到一定遏制, 使大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自我修养,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维科.浅析当代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产生依赖的主要原因[J].山东青年, 2012 (10) .

[2]黄时华, 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 2010, 24 (3) .

[3]黄林娟.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防治探析[J].健康必读 (下半月) , 2010 (4) .

[4]黄靖茵, 刘江美, 胡燕红, 等.广东省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及其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5) .

[5]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4) .

[6]田义勇.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9) .

[7]孙钦泉.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6 (4) .

小学生心理依赖性表现 第8篇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以南京工程学院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发放问卷800份, 收回782份 (97.75%) , 有效问卷770份, 有效率为98.46%。其中男生522人 (67.79%) , 女生178人 (23.11%) 。

(二) 研究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使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 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包括手机使用目的、手机使用时间长短、使用频率、使用时间段、涉及内容等[2]。

(三) 统计处理。所采集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统计结果

(一) 大学生手机使用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所有的大学生都至少拥有一台手机, 手机持有率为100%, 其中30.8%的大学生拥有不止一部手机。在手机使用上, 大学生运用手机的主要目的依次为:娱乐消遣91.6%、人际交往86.8%, (通话、即时聊天APP如微信qq等、) 查询资料66.8%。在手机使用时间方面, 36.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2个小时以内, 28.8%的大学生在2-4个小时之间, 22.5%的大学生的时间在4-6个小时之间, 12.2%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6小时以上。在什么时候会手机使用手机的问题方面, 94.1%的学生认为在睡觉前后和空暇时间会使用手机, 66.7%的学生会在上课、开会感觉无聊时使用手机, 16.4%认为是在上自习时。调查发现, 大学生几乎在任何时间都会习惯性的拿着手机, 在任何时间段都会使用手机。

(二) 大学生手机依赖基本情况。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 17.9%的大学生有手机依赖症状的表现。其中男生手机依赖率是20.1%, 女生手机依赖率17.6%, 不同性别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

(三) 手机功能、每天使用时间与手机依赖关系。据调查显示, 手机依赖的症状已在大部分大学生中出现。程度严重的对于学生的人格、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如何有效预防、减少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是每个高校核高校教师都应该思考的。

三、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 现实情感萎缩, 思维狭隘化、被动化。手机的便捷性, 隐秘性, 让大学生在手机网络中更容易获得情感的认同, 而在现实生活, 由于人际交往的复杂性, 手机依赖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冷漠和厌倦, 如果大学生长期的保持这种不良的社会交往模式, 那么热情与冷漠双重人格的问题将会越发严重。

快捷的手机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都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帮助, 但是如果大学生缺少自身的思考而过多的以来网络来寻找答案, 那么他们的思维将会越来越被动, 越来越僵化, 逐渐散失自己的思考能力。

(二) 沟通能力退化。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他们由强烈的社会交往欲望, 现在特别多的大学生迷恋于虚拟的网络社交。在网络上, 大学生通过文字, 符号, 图片, 网络用语等一些简单缩略的方式沟通, 缺少表情, 姿势, 情感的交流, 这也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大学生的在现实学习与生活中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三) 法纪观念淡化。网络虚拟性, 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隐藏自己, 这种隐蔽性, 使大学生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 自由表达言论, 发布不良信息, 甚至是一些色情, 暴力, 违法的信息, 淡化了法纪观念, 催生出一些大学生的“互联网”不法事件。当然, 对于大学生而言, 这些“网络情结”的隐患并非凭空出现, 它的存在是有深刻的社会和个体的原因的, 其中包括网络的诱惑力、网上“垃圾”难以完全清除、大学生自身的素质等。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再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影响下也在不断的变化中, 他们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新的技术, 但是人格的不完全成熟却让他们逐渐丧失在手机依赖的世界当中。因此, 如何有效的预防, 缓解手机依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营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 提高教师授课质量, 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寝室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最重要的场所, 充分利用寝室舍友之间的影响力, 建立良好的宿舍学习氛围。据观察发现, 如果寝室里有一位同学学习热情比较高, 那么该寝室的学习热情一般远远的高与其它寝室。大学生相互影响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些大学生对某门学科比较感兴趣, 如果让这些大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提供场地让他们相互讨论学习, 有利于提高团体的学习氛围。其次需要逐渐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使课堂形式丰富多样化, 授课内容与时俱进, 提高学生在课堂里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避免大学生在上课时频繁接触手机[3]。

同时充分利用课堂外时间, 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这类文化活动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兴趣所在, 提高大学生活动的参与率, 让大学生消除孤独感, 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而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二) 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做好大学生人生规划。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 最根本的还是大学生需要有自己管理的意识。在高中, 父母, 老师管理较为严格, 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 到大学, 一旦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管理, 就会肆无忌惮的使用手机。这种现象, 大一新生特别容易出现。如果家长, 班主任能够在刚开学阶段能够适当的管理学生,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 形成良好的人生目标, 是能够有效的控制与预防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的。

(三) 加强职业规划及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其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削弱其对手机的依赖。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 对未来缺乏目标, 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较多的负性情绪, 从而为了排遣孤单, 无聊甚至寻找安慰寄托从来沉溺于手机网络当中。所以, 从大一开始, 就要逐渐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引导学生建立适合符合实际情况的大学生活目标和职业规划, 并将目标细化以便逐一实现, 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此外高校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 让大学生学会采用合理的情绪疏导方式来处理自己不良的情绪, 学会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挫折, 而不是通过依赖手机来逃避问题。

总而言之, 手机依赖是目前大学生中比较严重的问题, 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要多方共同努力, 从实践中总结方法使大学生减少手机依赖,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最近几年,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由手机依赖问题引发的各类心理问题很可能会逐渐变成心理危机事件。本文通过量表对南京工程学院770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进行了调查, 了解了大学生目前手机依赖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预防、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成瘾的对策, 期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干预对策

参考文献

[1]宫佳奇, 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 2009 (10) :141-142.

[2]张晓波.当代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J].现代营销, 011 (7) :208-208.

小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及对策 第9篇

1. 自我中心。

这类学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 坚信自己的判断, 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 对自己不善于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例如某位同学在班中成绩属于中等偏上, 有一次讨论一道数学题目, 几个同学都不约而同想到了这题的一个简便方法, 老师请一位同学讲解, 等这位同学讲解后他补充了一句:“老师, 这题的解法是我先想到的。”同学们在课后指责他抢功, 可他说:“没有我, 凭你们怎么会想到。”分析该学生就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 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 它会蒙闭学生的双眼, 会让学生无法看得更远, 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 具有攻击性。

2. 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 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 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学生, 使一些学生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例如, 某位同学平时成绩不错, 学习也很用功, 可从不愿帮助别人, 老师有意安排他和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同坐, 希望在学习上能帮助后进生, 可他总是敷衍了事, 同学来问他题目, 他显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有一次, 同学打电话问他索要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复习题, 可电话里他很干脆地拒绝了他, 说自己要用。分析该生的行为, 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 别人也不愿与他沟通, 有什么复习资料自然也不会与他共享, 他当然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而现在由于社会分工更加精细, 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 必须学会与人相处, 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

3.缺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孔子说:“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 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而现在的学生十分缺乏同情心。例如, 有两位同学总是在别人犯错受批评时幸灾乐祸, 体育课上有一女同学在参加跑步时摔了一跤, 脸上擦破了一块, 同学们都围上去表示安慰, 可他们却哈哈大笑, 还一个劲地说:“活该。”分析这两位学生的行为, 我们在气愤之余, 更多的是感到悲哀。要知道, 当今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苦难, 我们的学生们都不能去感受它, 关注它, 那么当苦难降临到他们自己头上时, 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这一切呢?

4.不够坚强。

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 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 算不得皮球, 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 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 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而我们的学生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 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 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 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如某位同学在上学期一直在班中担任要职, 下学期班委改选, 他落选了, 他一下子对前途失去信心, 成绩直线下降。又如另外一位同学因一次考试成绩下降了许多, 挨了老师的批评, 逃学在家, 经老师、家长多方做工作, 才到校上学, 可每次考试, 他都说总觉得头痛。分析这两位同学, 缺乏耐挫折力, 在他们的过去有了太多的一帆风顺, 一旦遇上磨难, 哪怕是极其细小的事, 也变得手足无措。这样的学生又怎么指望他们将来搏击风浪呢?

做为教育者面对学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有时即使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浅层性的, 但处理不妥当仍旧会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 我认为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点, 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1.心中有爱。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世界失去了爱, 世界将一片灰色, 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 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爱就是宽容、理解、关心。学会爱人, 就不会以自我的好恶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教师可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用自己的真情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乃至陌生人。

2.心存感激。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对方产生好感, 这是感激。在生活中, 我们无时无刻在别人的帮助下生活, 有些体会出来了, 心存感激, 有些体会不到, 也许还会产生各种报怨。教会学生对周围的人们常存感激之心, 那么他们就会与周围的人们和睦相处。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思考:在你觉得轻松时, 说不定有人在为你负重;在你学习取得进步时, 说不定有人在为你祝福;在你享受生活的快乐时, 说不定同时就有人在为你付出辛劳……教会学生心存感激, 那么学生们就会多一份宽容, 多一份自律, 多一份热情……

3. 坦然面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每个成才的人都经历过许多的沧桑和磨难, 只有坦然面对, 笑对人生, 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教师应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合人意之时, 相信这是对自己的磨砺。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远足、军训等专题活动, 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困难, 同时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 学会达观大度。

4. 风趣幽默。

上一篇:江西靖安下一篇:资质矿产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