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功能范文

2024-07-10

新城功能范文(精选5篇)

新城功能 第1篇

1 背景

舟山中心城市是位于浙江东部沿海的地级岛屿城市,由定海和普陀两个区组成,2008年年底建设区常住人口38.4万人。从城市人口规模来考量,舟山中心城市属中等规模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定海区与普陀区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用地紧张、人口密集且人口急需疏散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遏制了舟山中心城区的发展。为了摆脱这些束缚,舟山市政府在2001年调整了城市总体规划,增设了临城新区组团,并将其定位为城市的新中心[2]。通过实施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进行新城建设,旨在形成新区吸引力,在吸纳旧区人口的同时,推动中心城市的整体发展。

自2001年新城建设开始,经过8年左右的建设和发展,新城(临城新区)的建成区面积已经从原先的3.62 km2增加到7.09 km2。近8年来,新城先后建设了市行政中心、城建大楼、商贸中心、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型公建设施和其他的配套基础设施,新区面貌焕然一新。与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城人口则仅从原来的4 000人增加到约1.5万人,年均集聚人口1 500人左右。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预计2010年新城的人口规模为8.5万人,预期目标与现状人口间的落差很大。与此同时,定海城区的人口则从2001年的13.9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0.8万人,同期普陀城区也从13余万人增加到16.1万人。与定海城区和普陀城区相比,新城发展呈现人口集聚乏力的弱势。另一方面,新城的服务业仍然以消费性的服务业如餐饮、住宿、娱乐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4],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及现代物流业等)发展缓慢,新城作为辐射全市经济中心的端倪远未显现。

面对此种新城发展态势,如何加快新城功能的培育、强化新城的功能,从整体上提升中心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便成为十分急迫的问题。

2 新城功能强化的瓶颈问题

从现状情况看,影响舟山中心城市新城功能强化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新城功能强化缺乏产业支撑。受地域范围和区域人口的限制,舟山市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2006年舟山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35.20亿元,财政收入为37亿元,均位于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末位;2007年上述指标分别为407亿元、52.56亿元,均列全省末位[1]。相对弱小的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将难以承受临城新区建设和功能培育过程中所需的巨额资金以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求。巨大的资金缺口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新区的功能培育。

一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存在是以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为前提的。舟山中心城市腹地范围有限、经济规模较小,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相对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态势难以显现,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难以形成,这将明显地阻碍临城新区的功能培育进程。

2)城市管理、控制、创新功能游离于城市外部,新城发展缺乏内源动力。目前,舟山市很多上规模企业将其产品研发部门放在周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宁波等城市,或者直接将研发项目外包给外地的研究机构。与此相类似,很多企业将销售总部设在金融、贸易、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达的周边特大城市,如上海。因此,舟山市出现了上规模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研发和市场销售均不在本地的现象。受生产性服务业外部依赖程度过高的影响,当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抑制[3]。

另一方面,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明显短缺。从全市的情况看,从业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创新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整体性短缺。由于生产性服务业通常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缺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是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外部依赖程度高的症结所在。

人才缺乏、过分依赖周边特大城市的产业组织方式导致舟山中心城市的管理、控制和创新功能长期游离于城市外部,而这些重要功能的缺失或发展迟缓,致使城市现代化发展缺乏强劲的内生驱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中心城市及新城的功能培育进程。

3)科学的规划引导和管理控制缺位,政府助推新城发展乏力。从新城的现状看,除部分行政办公已搬迁至此、居住区开发较多外,商业、文化、娱乐等设施进驻相对较少,人气集聚缓慢,早晚钟摆式的交通和夜晚的“空城”现象明显,服务中心的氛围还远未形成。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缺乏科学的政策引导和管理控制,过分注重房地产开发,期望借此手段最快速地集聚人气,而忽视了除居住功能以外的其他城市功能的培育,结果适得其反。

新城一般是在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需要一个中心城市职能扩散和新城功能整合的发展过程。在上述过程中,规划引导、政策诱导、必要的管理控制等行政手段不可或缺。为助推新城的发展和功能强化进程,政府在以上诸方面还需下很大的功夫。

4)近邻特大城市的极化效应不断强化,新城发展或面临更为不利的外部环境。舟山紧靠上海和宁波,前者是国内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后者是浙江省内两大经济中心之一(杭州市是另一中心),在接受上海和宁波的产业转移以及为上海、宁波的经济发展提供产业配套等方面具有地理之便。但是,由于周边的特大城市在交通、人才、信息、金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加上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舟山处于上海和宁波的强极化半径之内,使得有可能进入舟山的投资机会被周边特大城市截流。另一方面,随着舟山连岛工程的最终建成,对外陆路交通条件的明显改善,舟山市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有加快流失的可能。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高等级生产要素向优势区位的集聚将进一步加剧,上海、宁波等特大城市的集聚态势仍将继续。若应对失当,将使周边中小城市如舟山市的发展面临更加不利的境地。

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舟山中心城市的特色,实行错位发展,谋求合作共赢,是急需突破的又一瓶颈。

3 对策与措施

1)加快市域主导工业产业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为新城服务业的发展夯实基础。加大对船舶修造、海洋生物产业等主导产业的技术改造、信息化改造和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重点支持重大技改和自主创新项目,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企业品牌;适时引导企业间的横向兼并与纵向联合,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并密切前后行业间的联系,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成立主导工业产业的行业协会,为相关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指导。

2)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港口物流与旅游业的产业层次。鼓励并引导制造业企业将部分经营活动如物流、研发等外包给更有效率的专业服务企业;大力发展为本地制造业服务的金融、保险、贸易等服务业,根据当地主导产业的行业特点创新融投资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当地制造企业融资难问题;立足港口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港口中转物流功能,不断丰富物流服务业的业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乃至第四方物流,积极拓展港口的腹地资源;加大舟山市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加快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深化与周边城市上海、宁波、杭州、温州等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购物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3)以公用服务设施的空间调整为先导,引导相关人口在新区的先行集聚。对具有明显人口集聚效应的公用服务设施作必要的空间调整,引导相关人口在新区的先行集聚。重点调整包括小学、中学、高等院校在内的教育设施,以及医院、文化体育设施等,通过设立分部或转移部分功能的形式,将布局在定海区、普陀区的市级公用服务设施资源有选择地引入到临城新区,在时机成熟时将其主体部分迁入新区。

4)优化市域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保障高等级服务设施在新城的优先配置。在市域层面上(或本岛地域范围内)编制与全市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将高等级服务设施优先配置于临城新区,以强化其作为城市中心的主导地位。将重要服务设施的规划用地审批权限统一集中到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确保各级政府在执行城市规划时保持一致的口径,确保重要服务设施布局不出现偏差。

5)加快规划体制变革,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为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确保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与配置,需加快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弱化中心城市各区建设局的城市规划审批权限,并逐步将其统一收归到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直至前者作为后者的派出机构为止。

6)适时调整用地布局,切实保障临城新区功能培育的用地需求。根据临城新区功能培育及产业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新区建设用地布局,包括:在新区的西侧增加科研用地以满足海洋研发基地建设的需要;在新区的北侧布置物流中心建设用地,将其建设成为以展示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交易功能、结算功能为主体的全市物流服务核心区;在新区的商务区用地区块设置旅游服务业用地,以建设全市旅游服务中心。

7)加快建立海洋产业研发基地,引导研发机构在新城的集聚,提高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建立以海洋产业科技园为主体的海洋产业研发基地,将其建设成为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科技创业基地;通过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给予相对优惠的贷款政策和税收政策、减免办公场地租金等优惠条件,吸引本地上规模企业或其控股公司(总部在外地)在临城新区设立研发部门或研发机构;通过市校(国内知名高校)、市所(国内知名的研究所)联合,成立相应的研究院,为本地的海洋产业研发服务。

8)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并重,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业、层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强化人才开发的产业导向,通过整合、优化与提升本地高等教育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和中低层次的服务业人才;鼓励和促进国内知名院校、研究所与本地产业界的合作,培育科研创新和工程创新的环境,建设创新型人才培训基地,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多种高学历层次的培养方式如“研究生班”“工程硕士”“定向研究生培养”等,有选择地将本地企业的骨干人员培养为高素质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多方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科研开发人才和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旅游、金融保险、国际贸易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人才。

4 结语

新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财力相对较弱的中等城市而言,新城建设、发展的难度更大。本文认为,新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新城功能的强化需首先夯实市域主导工业产业。与此同时,宜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新城的现代化服务功能,为工业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服务,实现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适时调整用地布局,切实保障临城新区功能培育的用地需求,保障高等级服务设施在新城的优先配置,并切实有效地帮助与引导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建设一支面向现代服务业、层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舟山市统计局.舟山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0.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R].2001.

[3]陈秋晓,孙宁,吴宁,等.加快舟山中心城市临城新区功能培育的对策研究[R].2009.

[4]于文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25(2):31-32.

新城新貌新景 新城建设 第2篇

—————抚松新气象

泉阳中学 宗春华

抚松,长白山下第一县,世界著名的长白山就座落于抚松境内。抚松是中国人参之乡、蓝莓之乡。全县总面积6153.11平方公里,下辖14个乡镇,总人口33.4万,森林覆盖率高达87%,具有林海、矿泉、参乡、绿谷、药都之美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抚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依靠传统的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而是紧跟国家和党的号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战略,统筹新型工业化、生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强化投资拉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以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全面加强社会事业,把抚松新城建设成为长白山生态旅游支点城市,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安乐祥和。

在农业方面,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这就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有益生物特别是鸟类及益虫,进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化学肥料的投入和农家肥用量减少使土壤有机质耗竭,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这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

表明,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直接的毒害,间接危害也很严重。所以,我们抚松县为克服传统农业的缺点,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施用农家肥,不施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生产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既保护了环境,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而且农户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可增加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工业方面,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抚松县作为远近闻名、历史悠久的人参之乡,中国药理学会人参专业委员会曾在人参节期间在此挂牌。抚松县还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了2010中国抚松国际人参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人参的药用与食用的学术与政策问题”、“人参产品的系统开发”、“中国人参产业化若干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借助专家的智慧,拓展了中国人参开发应用领域,推进长白山人参产业发展,助推了人参产业向宽领域、高层次发展。在2010年的人参节期间,投资7.8亿元的“抚松长白山人参、中药材特色生态基地及资源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 抚松县年提取2万公斤食品天然色素及5000台微生物快速检测设备加工制造项目” 等一批规模较大的独资、合资项目相继签约落户抚松,18个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达43亿元。在第六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期间,白山市抚松以名牌产品、优质产品、科技创新产品叩响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大门,以别具一格的特装布展吸引了中外客商与嘉宾的目光。仅5天时间,经过代表团的不懈努力,共签约投资合作项目20个,总投资114.55亿元。大力发展旅游业。长白山是世界级名山,就坐落在抚松境内,我省发展长白山旅游业已多年,但从未改变长白山旅游自然游、过栈游、单季游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是长白山旅游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城市。省委、省政府提出统筹推进城镇化战略后,抚松认真领会,积极落实,高位谋划,借助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基础、松江河等四乡镇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提出在我省东部、长白山腹地核心打造抚松新城的战略构想。抚松新城主要包括抚松镇、松江河镇、兴隆乡和东岗镇部分区域、以及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南区和北区,新城将依托快捷交通网络与生态廊道连接形成组团式生态旅游城市。新城总规划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容量为40万人、建设期为

2010-2020年。2009年8月28日,由万达、泛海、一方、联想、亿利和用友集团携手斥资230亿元建设的度假区项目开工奠基,吹响了建设“抚松新城”的号角。度假区距长白山机场12公里,距天池风景区20公里,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今年,将启动总投资129亿元建设住宅、滑雪场、酒店、中小学、医院、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万达广场及市政综合配套等工程。度假区建成后,将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级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360万-1000万人,拉动地方消费120亿-350亿元,新增税源10亿-40亿元。

发展壮大矿泉水、人参、医药、林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五大特色产业。抚松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域内不仅有保障充足的能源产业,矿种丰富的矿产冶金产业,市场巨大的林产品加工产业,享誉全球的矿泉水产业,底蕴深厚的人参产业,天然纯正的医药产业,更有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几年来,抚松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打资源牌、走特色路,突出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统筹推进工业化、生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如今,抚松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及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战略机遇,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壮大矿泉水、人参、医药、林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五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物流两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3年迈进全省较发达城市行列。

新城功能 第3篇

本文以烟台芝罘区南部新城医院为例, 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及讨论。该工程总床位数为500床, 建筑面积60000㎡, 主要分为四部分:200床的综合医院、150床的呼吸中心、150床的精神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功能、流线相对复杂。设计任务要求, 在一个院区内合理解决四部分功能, 既要满足相应规范, 也要考虑城市景观及院区整体性, 最终目的是建设以精神、肺科为特色专科的综合医院, 既要服务少数群体, 也要为新区百姓与企业提供相应医疗资源, 提高该医院的综合实力与服务人群范围。

一、项目分析

首先对各部分功能进行分析。

综合医院:就诊人员类型复杂, 病因种类繁多, 但传染性较小, 可以相对集中布置门诊医技功能。

精神卫生中心:就诊人群相对特殊, 出入口及门诊宜相对独立, 尽量减少对其他就诊人群的干扰。

呼吸中心:以肺科疾病为主, 同时承担着整个新区的传染病防治任务, 对其他人群容易造成传染隐患, 宜设置独立区域, 应充分考虑防护间距。

社区卫生中心:主要承担妇幼保健、防疫等功能, 该部分人群均为健康人员, 不宜与其它功能联系过于紧密。

根据以上分析, 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健康与非健康人员分区及流线;心理因素对分区及流线的影响;传染区与其它区的防护距离, 以及遇到大范围突发传染性疾病时, 呼吸中心独立运营、独立分区的可能性;如何在一块基地上完成相对独立但整体性强的建筑设计。

二、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采用了以医技为中心、周边环绕院中院的“同心圆”设计理念, 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合理设置出入口

用地三面临路, 考虑各院中院的独特性, 医院各功能出入口应分散布置在三条路上, 以避免相互间的交叉感染及院区广场道路的拥堵。西侧道路为就诊主要人流使用道路, 适合开设医院主入口;北侧及东侧道路适合开设人车流量较少的次人口。出入口的分开设置, 为功能、流线及心理分区提供了前期保障。

(二) 结合当地风向进行布局

基地范围主要季风为西南风、南偏西南风, 设计时按照病患污染级别, 从南至北依次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呼吸中心, 最大程度避免二次传染。在设计时将呼吸中心设于基地北侧, 位于下风向, 并满足与周边建筑距离大于30米的防护规范。

(三) 根据需求及自身特点进行功能分区

建筑功能模块采用南北向医疗街的形式, 各功能模块分区清晰明了, 易识别易查找, 导向性强, 患者就医时可快捷地到达目的区域。

呼吸中心:作为医院重点特色专科, 呼吸中心沿北侧道路设置, 位置醒目, 设置独立出入口, 与周边建筑距离大于30米。门诊医技采用双通道模式, 拥有独立医技与检验, 在遇到诸如SARS这类突发事件时, 便于隔离使用。

综合医院:医院远期发展模式为以综合医院为主, 体现其它专科特色。综合医院位于基地中部靠南, 沿西侧城市道路设置医院主入口及连续的门诊建筑景观, 门诊由医疗街串联, 采用模块化的形式, 各模块之间设绿化内庭院, 有利于诊室采光通风。医技位于院区中部, 设置一区、二区, 其中一区设置独立通道与精神卫生中心门诊相连。综合医院的就诊检查流线以二区为主, 当一区无患者或患者较少时, 可共享使用, 提高大型设备的利用效率。医技到达各院中院的路线均短捷且互不交叉, 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病房楼南侧设置预留发展用地, 远期病房楼建成后, 建筑景观及功能均可无缝衔接。

精神卫生中心:考虑到该中心患者的特殊性, 为了尽量减少对医疗区其他患者产生影响, 将中心入口设置于东侧道路, 相对独立。其中一、二层设置门诊, 并通过连廊与医技楼连接, 使用便捷。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部分就诊人流均为健康人员, 因此将该中心设置于上风向, 与其他就诊人流相对分离。一层设置康复、儿保及防疫;二层设置妇保及计划生育;三~五层为后勤及公寓。该中心设置独立入口及竖向交通。

(四) 景观绿化力求功能与观赏兼得

综合医院区景观:在主入口前广场结合停车设置大片景观绿地广场, 道路的流畅曲线让人联想到大海的波涛, 辅以风帆造型的路灯及木栈道桥, 充分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生活文化。

精神卫生中心区景观:沿东设置封闭式独立活动区, 周边设置玻璃栏板及绿化树木, 给患者提供一个优美的活动区。

各功能区域间设多个绿化庭院, 既形成了有效分隔, 又美化了环境。

(五) 通过外形设计营造积极的建筑景观

医院功能复杂, 流线多样, 医院的外形应该由内部功能决定, 功能相当于骨架, 然后自然生长出表皮。合理的功能产生的形体, 能使人在使用中及行进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建筑空间以及心理上的肯定。这是特定功能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该项目中, 院区西侧道路为不规则弧形, 其交叉路口位置为重要的城市节点。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将各功能区块以连续的弧形串联, 呈现出一条柔美的建筑轮廓线, 为城市道路提供了连续、积极的建筑景观。院前设置开敞的广场, 呼应城市道路, 合理地分散各种人车流线。东侧紧邻连绵的青山, 远离嘈杂的城市道路, 亲近自然, 适合设置病房楼, 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鸟语花香、天蓝海碧的修养环境。

三、结束语

通过与各方多次沟通, 并对其中若干流线及分区进行讨论和修改, 该方案获得了有关各方的认可。

这是对多种功能在同一院区内集中建设的一次思考与实践。当然, 多种功能的集成设计有多种多样的路线可走, 比如用地紧张的老院区内新建高层, 可分层分区设置各项功能, 充分利用各朝向面分设出入口及流线;又如功能联系紧密的妇幼医院, 可采用双街流线模式, 门诊分别在双街两侧设置, 中间设置医技部分, 达到既分离又独立的流程效果;等等。

不同工程可根据地形、所受限制等现实情况, 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实现功能布局合理化、流线清晰化、患者就医便捷化、医院运行高效化, 从而建成一所“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医院。

摘要:文章以山东烟台芝罘区南部新城医院为例, 从出入口设置、整体布局、功能分区、景观绿化、外形设计等方面介绍了集多种医疗功能于一体的医院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医院,多种医疗功能,集成设计

参考文献

新城功能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

黄芪多糖,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兽医学实验室提供, 多糖含量为27.35%。试验中注射剂量均指经过换算实际进入雏鸡体内纯多糖的含量。多糖注射前用纯化水溶解配成溶液, 115 ℃、高压灭菌30 min, 备用。

1.2 试剂

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苗 (rL-H5株) , 石河子市八师兽医站提供;禽流感H5亚型HI抗原和鸡新城疫HI阳性抗原, 新疆兵团畜牧兽医工作总站提供;酵母试剂, 上海长海医院输血科血液免疫研究室提供。

1.3 试验动物

80只1日龄健康罗曼雏鸡 (由石河子市养鸡场提供) , 临床检查健康后随机分为4组, 每组20只。Ⅰ组作为空白对照组, 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Ⅱ组、Ⅲ组、Ⅳ组分别皮下注射黄芪多糖12.5, 25.0, 50.0 mg/mL, 0.2 mL/只。各组均连续注射7 d。

试验鸡用天康饲料常规饲养, 4组鸡的饲养方法、饲养条件、饲料品质及饲养管理均一致。各组雏鸡于7日龄时采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苗 (rL-H5株) 滴鼻、点眼免疫, 21日龄进行二免;14日龄时用IBD中等毒力疫苗滴鼻、点眼免疫, 28日龄进行二免。

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1.4.1 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测定[4]

于7, 14, 21, 28, 35, 42, 49, 56日龄分别从每组鸡中随机取10只采血, 用柠檬酸钠抗凝;取抗凝血0.1 mL加入1.8 mL TC199培养液中, 同时加入PHA 0.1 mL, 混匀后置37 ℃温育72 h, 每天摇动1次;培养结束后取出, 吸去大部分上清液, 加入8.3 g/L NH4Cl 4 mL, 混匀, 37 ℃水浴10 min;取出后经2 000 r/min离心5 min, 弃上清液;取沉淀物加5 mL固定液, 置室温10 min;离心, 弃上清液, 取2~3滴沉淀物于冰冷并带有水分的载玻片上, 使其均匀铺开, 迅速吹干后用姬姆萨染液染15 min;水洗、干燥、油镜检查;观察200个淋巴细胞, 计数其中的转化细胞数。按公式:淋巴细胞转化率= (转化的淋巴细胞/200) ×100%计算淋巴细胞转化率。

1.4.2 中性粒细胞吞噬力的测定[5]

取白色葡萄球菌在琼脂斜面上24 h生长的培养物, 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菌苔, PBS洗涤2次;用比浊法将菌液调整成2×108个/mL的悬液, 100 ℃加热灭活15 min;4 ℃冰箱保存, 备用。各组于7, 14, 21, 28, 35, 42, 49, 56日龄随机取10只鸡采血, 用柠檬酸钠抗凝;取抗凝血0.3 mL滴于塑料凹板孔中, 加入白色葡萄球菌液0.1 mL, 摇匀, 37 ℃孵育40 min (每隔10 min振摇1次) ;孵育结束后, 充分摇匀凹板孔内容物, 用毛细管吸取1滴放在载玻片上推成薄片, 甲醇固定, 姬姆萨染色;油镜计数200个中性粒细胞, 统计吞噬细菌的中性粒细胞数以及每个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菌数。按公式:吞噬率= (吞噬细菌的中性粒细胞数/200) ×100%、吞噬指数=200个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总数/200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1.4.3 AI和ND抗体效价的测定[6]

各组随机取10只鸡, 于7, 14, 21, 28, 35, 42, 49, 56日龄采血分离血清, 用β-微量法检测AI-HI和ND-HI抗体效价, 结果以lb的几何均值表示。

1.4.4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各组随机取10只鸡, 于7, 14, 21, 28, 35, 42, 49, 56日龄采血, 柠檬酸钠抗凝;采血结束后即参照郭峰[7]的方法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镜检时以1个红细胞上结有2个或2个以上酵母菌为一朵花环, 计数200个红细胞, 分别计算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 (C3bRR) 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ICR) 。

1.5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以平均数±标准误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芪多糖对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见表1)

注:数据肩标*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表1结果表明:皮下注射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均能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 且在7, 14, 21, 28日龄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之后逐渐降低。7日龄时, Ⅱ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 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14日龄时, 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其余两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28, 21日龄时, 各试验组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 (P<0.01) ;35, 42日龄时, Ⅱ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49日龄时, 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其余各组与Ⅰ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56日龄时, 各试验组与Ⅰ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 (P>0.05) 。

2.2 黄芪多糖对中性粒细胞吞噬率的影响

2.2.1 黄芪多糖对中性粒细胞吞噬率的影响 见表2。

注:数据肩标*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表2结果表明:皮下注射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均能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率。7, 14, 21, 49日龄时, Ⅱ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28, 35日龄时, 各试验组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 (P<0.01) ;42日龄时, Ⅱ组、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56日龄时, 各试验组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显著 (P<0.05) 。

2.2.2 黄芪多糖对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的影响 见表3。

注:数据肩标*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表3结果表明:皮下注射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均能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指数。7, 49, 56日龄时, Ⅱ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14, 42日龄时, Ⅱ组、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21, 28, 35日龄时, 各试验组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 (P<0.01) 。

2.3 黄芪多糖对疫苗抗体效价的影响

2.3.1 黄芪多糖对ND-HI抗体效价的影响 见表4。

注:数据肩标*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表4结果表明:皮下注射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均能提高ND-HI抗体效价。7日龄时, 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14日龄时, Ⅱ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21, 28日龄时, 各试验组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 (P<0.01) ;35, 42日龄时, Ⅱ组、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49, 56日龄时, Ⅱ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2.3.2 黄芪多糖对AI-HI抗体效价的影响 见表5。

注:数据肩标*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表5结果表明:皮下注射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均能提高AI-HI抗体效价。7日龄时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14, 42, 49日龄时, Ⅱ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21日龄时, Ⅱ组、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28, 35日龄时, 各试验组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 (P<0.01) ;56日龄时, Ⅱ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

2.4 黄芪多糖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4.1 黄芪多糖对红细胞C3b花环率的影响 见表6。

注:数据肩标*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表6结果表明:皮下注射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均能显著提高红细胞C3b花环率。7日龄时, Ⅱ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Ⅲ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其他日龄各浓度组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 (P<0.01) 。

2.4.2 黄芪多糖对红细胞IC花环率的影响 见表7。

注:数据肩标*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表示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表7结果表明:皮下注射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均能显著降低红细胞IC花环率。Ⅱ组、Ⅲ组、Ⅳ组在不同日龄阶段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 (P<0.01) 。

3 讨论

(1) 细胞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 淋巴细胞转化率是评价细胞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且以25.0 mg/mL组优于12.5 mg/mL组和50.0 mg/mL组, 提示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提高幅度与多糖浓度并不成正比, 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2) 中药多糖对中性粒细胞吞噬力的影响, 一方面是直接加强中性粒细胞吞噬力, 另一方面是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 通过抗体补体等成分的作用使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力进一步加强。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均能提高雏鸡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3) 试验采用黄芪多糖配合疫苗观察其对疫苗抗体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新城疫抗体效价, 这与李宏全等[8]、孔祥峰等[9]、李诺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中剂量 (25.0 mg/mL) 黄芪多糖组产生抗体早, 抗体上升速度快, 抗体的高峰期持续时间长, 免疫后期有延长较高抗体存在的趋势, 说明该剂量黄芪多糖组与其他两组相比, 对疫苗免疫效果有更强的辅助功能, 更能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力, 这为今后该剂量黄芪多糖作为疫苗佐剂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4) 试验结果显示, 黄芪多糖能提高红细胞C3b花环率, 降低IC花环率, 表明其既能促进红细胞免疫黏附作用, 也能加强红细胞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

参考文献

[1]孔祥峰, 胡元亮, 宋大鲁.黄芪多糖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兽医学杂志, 2003 (3) :34-37.

[2]孙惠玲, 苗得园, 龚玉梅, 等.黄芪、岩藻和油菜3种植物提取多糖对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5, 27 (3) :205-208.

[3]林树乾, 张燕, 杨少华, 等.中药黄芪多糖的免疫佐剂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 2006, 33 (5) :58-60.

[4]林清华.免疫学实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188-191.

[5]刘辉.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0-41.

[6]姚火春.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05-107.

[7]郭峰.红细胞免疫及调节功能测定方法[J].免疫学杂志, 1990, 6 (1) :60.

[8]李宏全, 段县平, 马海利.黄芪多糖对鸡新城疫和传染性腔上囊病疫苗免疫力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技, 2001, 31 (9) :12-14.

[9]孔祥峰, 胡元亮, 李祥瑞, 等.9种中药成分对新城疫Ⅳ系疫苗免疫雏鸡血清中血凝抑制抗体水平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 2004, 35 (4) :468-472.

新城功能 第5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功能,指标体系,临港新城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和学者开始反思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开始寻求城市新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低碳城市概念逐渐形成。低碳城市由于其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特征和特点,也已经被国内一些比较发达城市的城市政府所接受并逐渐提上城市发展的议程[1~2]。低碳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并无完善的发展范本,其概念也相对抽象,因此一些国内学者利用指标体系具有引领、规范和调控的作用,构建评价低碳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量化和具体化,避免了定性或定序区分的模糊性造成的评价的困难。公众可以通过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深入理解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它与自身行为模式的联系;规划的执行者也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准确判断规划的执行效果[3]。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是,为临港新城建设低碳城市示范区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应用性强的指标体系,将低碳城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操作层次的指标,有利于公众对其加深了解和相关执行部门贯彻实施。

一、国内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建设低碳城市确定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也日渐丰富。邵超峰等[4](2010)从低碳城市的内涵出发,基于DPSIR模型,分别从低碳城市建设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付加锋等[5](2010)指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应该包含四个核心要素,即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其中生产过程的低碳化、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薛蒙[3](2010)从碳产生途径、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程度、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的力度三个方面选取指标,来评价一个城市的低碳化发展的实现程度。冯碧梅[6](2011)从自然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三个层面,分析了湖北省的低碳社会发展。另外,肖翠仙等[7](2010)、李友华[8](2010)、胡大立[9](2010)、辛玲[10](2011)等学者也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方面建立了评价低碳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整理分析之前学者的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主要都是从低碳城市的共性因素出发,建立的指标体系也都是全面的评价综合型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而对不同城市功能定位的特色型区域研究相对不足。针对临港新城这样一个重装备制造产业和物流产业重点发展的产业区,全面、系统、综合性的指标体系虽然可以评价低碳城市发展的整体情况,但并不能突出临港新城的城市功能定位,也不能评价临港新城的特色城市目标和解决临港新城在建设低碳城市的特殊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对临港新城的城市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总结出临港新城的区域特色条件和特色问题,再结合一般意义上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建设,构建既具有共性评价低碳城市整体发展能力又具有突出临港新城发展特殊目标和特殊问题的指标体系。

二、临港新城的功能定位与低碳城市建设

根据高宜程等[11](2008)等对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的总结,认为在具体某城市功能定位过程中,要在准确分析该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影响该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制约条件,综合运用经验分析方法、要素结构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区位商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充分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避免城市劣势,为城市功能合理定位提供坚实的支撑。

针对临港新城的实际情况,临港新城的建设是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转型的背景下,也是在上海市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方面,临港新城由于地处东海之滨,紧邻洋山深水港,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地,也是上海市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支撑区域;另一方面,由于上海市对高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业的重点发展,而上海市内其他开发区发展即将面临发展饱和的情况下,临港新城作为一块尚未开发的区域,是上海市发展重型装备制造业的理想区域。但是,由于临港新城从2002年才开始开发,开发时间较短,并没有形成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配套产业,没有这些相关产业作为支撑,临港在发展重型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过程中,也可能面临产业发展受限或者遭遇发展瓶颈的状况。临港新城从功能上划分为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和综合区五大城市片区,同时,还规划泥城、书院、万祥和芦潮港四个城市社区。临港新城产业规划的目标是:以现代装备产业为主体的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物流产业为核心的国际生产服务业枢纽和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城市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形成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出口加工、教育培训、城市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临港产业区将形成“5+1”的产业发展模式,即汽车制造产业、物流装备制造产业、船舶关键部件生产产业、电气装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产业和环保设施制造产业。

事实上,自2002年6月开工建设以来,国务院、上海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多次提出临港新城的功能定位。上海市政府批复的《临港新城总体规划》(2004)对临港新城的定位为:“临港新城应依托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和国际航空枢纽港,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综合型滨海新城和具有上海辅城地位的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并成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上海市规土局《临港新城中心区一期建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临港新城的功能地位为:“长三角地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核心地区”。2009年8月,由上海规划院负责编制的《临港新城中心区分区规划》指出:“临港新城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区,临港中心区则是新城总体规划确定的四大城市片区之一。”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中明确临港新城的功能定位为:“依托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以现代装备制造为核心的重要产业基地,具有海港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综合型滨海新城”。浦东临港新城新一届领导班子将临港新城的总体功能定位为:“上海市东南端的经济、文化中心;临港地区综合服务设施集聚地;集中体现21世纪新兴都市魅力和活力,兼具一定产业功能的中等规模滨海城区;现代化、外向型、多功能的“绿色之都、智慧之都、健康之都”。综合各级领导班子对临港新城的城市功能定位,临港新城城市应该以重型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产业为发展重点,以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为空间服务区域,打造重要的的重装备制造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因此,在临港新城低碳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中,既应立足于其作为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基地的特殊城市功能定位,重点考虑其现代装备制造业、物流业的低碳产业发展,也应该立足于其建设生态城市、绿色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重点考虑其低碳城区的建设。

三、基于临港新城功能定位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临港新城低碳城市实践区的建设,要求的是一种保护性的开发。这种区域发展模式,既有别于传统纯粹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又不同于禁止开发型区域以生态保护为最高准则的发展。基于之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相关理念和理论的视角,根据之前对临港低碳城市实践区概念与内涵的分析,考虑到临港新城以物流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特征,更考虑到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最主要内容和现实基础,因此,本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重点考察了低碳能源、低碳研发、低碳制造、低碳物流和低碳社区等五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其中,低碳能源是对能源低碳的描述,主要体现了基底低碳的要求;低碳研发主要是对技术开发方式和开发重点的刻画,也能反映出碳减排、碳捕捉以及CO2存储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低碳制造和低碳物流是对临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特别是从产业结构、企业主体素质以及物流支撑体系等方面刻画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低碳社区是对社会低碳要求的响应,重点描述居民生活方式中的低碳行为。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临港低碳城市实践区的刻画体系,也是本文指标体系主体框架的建立基础(见图1)。

(一)低碳能源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19世纪的煤炭经济,到20世纪的石油经济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且碳排放量较高。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能源的革新和长足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和开发新的能源才能改变世界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

能源的碳排放主要体现在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两个方面:

能源供应方面,由于中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导致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以煤炭为主的格局一直未曾改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80%~90%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结构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压力。一方面,煤矿开采是一个对开发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的经济活动,会对地表、水、植被覆盖等生态要素产生扰动,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在煤炭作为资源或能源被加工转化时,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是中国局部地区碳排放的主要构成因素。近些年来,随着国内油田的开发和国家大力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石油、天然气、水电等洁净能源在能源消费发展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能源供给方面的碳排放稍微有所下降,但仍不容乐观。

能源消费方面,碳排放主要表现在能源传输和能源利用过程中。能源传输的过程中,由于中国现有的传统运输方式是电网、固网,其传输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还受到区域、地理环境和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能源传输过程中的能源浪费问题间接增加了能源供应量,间接的增加碳排放。能源利用过程中,不论是生产用电还是生活用电,传统的能源利用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节能意识不强,也造成了能源的不必要浪费。

(二)低碳研发

技术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直接决定生产的效率和生产所产生的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研发的投入可以起到“要素替代”的效应,即越多的技术升级代表着越少的劳动力或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由于劳动力或者生产资料的投入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技术的革新间接的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环节的碳排放强度,例如对汽车新能源的研发投入可以减少汽车的油耗,从而减少碳排放。

(三)低碳制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是这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的进程。制造业的规模、结构和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面貌。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中国重工业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已经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仅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逐渐加剧,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是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近年来,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人们意识到只要采用适当的技术、制度、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制造业的发展可以与环境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发展低碳制造业。

(四)低碳物流

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碳排放的大户。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物流又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先进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撑。而现代物流业如何体现低碳经济的要求,目前也缺乏基础、系统的研究。关于中国物流领域的碳排放情况,目前还缺乏基础的统计数据,只能从能耗的数据来比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中国交通、仓储、邮政的能源消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并且近年来的能耗增长速度要快于全国平均速度。此外,从国际发展规律来看,物流规模的发展与能耗的增加并不总是呈正比关系,到一定时期以后能耗的增长会必然快于物流规模的增长。

(五)低碳社区

社区是为人们提供居住、生活空间的场所。社区的低碳建设,是低碳区域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其既会受区域低碳建设的影响,反过来也会约束或反馈到整个区域的低碳发展局面。更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发展中所发现的成果、经验,不仅会作用于社区自身,还会随着社区中的人们作用于整个区域,并且会给其他区域提供借鉴和参考。那么,临港新城低碳社区的建设,无疑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临港新城的建设与发展中,必然会吸引大量的人口入驻其社区。其中,将不乏各种高学历高职业技能的高端技术人才。他们的到来,将会极大地推动临港新城低碳城市实践区的建设。但同时,社区中人口的聚集,又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资源消耗、垃圾以及碳排放等等。这些问题又将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区域的低碳发展。我们所关注的,就是如何在吸引人才的同时,又尊重环境、以人为本,从而创建一个生态、社会和谐的低碳社区。

四、结论与启示

根据对临港新城区位特色和发展目标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了临港新城作为上海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的城市功能定位。针对临港新城的城市功能定位,低碳制造、低碳物流和低碳社区应该作为评价临港新城低碳城市建设的特色性主题。而低碳能源、低碳研发是评价低碳城市建设的共性主题。该指标体系既具有评价共性低碳城市整体发展的能力,又具有突出临港新城发展特殊目标和特殊问题的能力,真正对临港新城的低碳城市建设起到了引领、规范和调控的作用。这也表明,适应城市特色功能定位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2]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薛蒙.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市场,2010,(45):121-123.

[4]邵超峰,鞠美庭.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10):95-99.

[5]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38-43.

[6]冯碧梅.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54-58.

[7]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45-57.

[8]李友华,吕晶,续珊珊.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12.

[9]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160-164.

[10]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78-8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城功能】相关文章:

产业新城科技新城07-06

新城发展05-04

北京新城05-11

现代新城06-13

智慧新城06-24

临港新城07-13

产业新城08-08

鸡新城疫08-08

滨江新城简介07-24

产业新城介绍07-30

上一篇:双语教学模式下一篇:拖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