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范文

2024-08-25

不良资产范文(精选12篇)

不良资产 第1篇

一、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及资产运营公司的成立来由

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 催生了不少企业参与到大幅度提升品牌的行列中, 多数企业为了追求上市也不断徘徊于各国有大型银行之间, 通过大量的借贷, 不断增强公司资金实力, 为公司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提供条件。但是, 透过表面看本质, 如果公司一楼走红, 发展势头良好, 可能这些贷款就会偿还完整;如果公司发展失利, 缺失核心战斗力, 可能会极大程度上丧失贷款的偿还能力, 那么这部分贷款会怎么处理, 作为债权人的国有银行该怎么处理这些公司的负债, 此时就出现了资产运营公司。

资产运营公司也是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体系, 由于大量的公司发展, 需要贷款, 也有相当一部分丧失贷款偿还能力, 为了使这部分不良资产保持竞争或者免除流失、损失, 国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又将一部分股份转给国有资产运营公司, 运营公司就变相成为各个丧失偿还贷款能力的公司的债权人。债权人角色从银行再到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再到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不断轮转, 也集中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不断将不良资产分级细化, 确立国有资产的正常运转, 保持高度竞争力和发展利益。

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所购入的不良资产具有不确定性

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从本质上讲还是具备盈利能力和追逐利益的企业, 所收购或者说从资产管理公司手上所买的债权股份跟现金存储或者理财账户一样可获得一定的收益, 也具备利益的可视化和可预见性。同时, 这些不良资产与个人在银行的储备资产或购入的国债等资产类型是完全不相同的, 唯一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这些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所购入的不良资产具备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人们对其未来的规划、使用或利益前景根本就不能够下定论, 投资前景也不明朗, 这是人们需要重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所所购入的不良资产还有另一个方面的缺陷就是长期不能回收, 这些账款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资金回转周期较长, 而且其未来收益的数额、时间都不能确定, 因此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在处理不良资产或者将其投入产出的时候应该高度重视其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其未来数额和收益都具备不可预见性, 因此, 需要极大程度保持资金运转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保证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中的不良资产能够充分得到安置, 也可以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在运转当中获益。另外, 不良资产还存在两个特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资产包即所有应偿还资产的总和, 资产包涉及到多笔债务和多个债权人, 是一个整体, 相互牵制, 不可将其分开看待, 这样就不具备科学性, 容易人为造成损失和收益。同时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不良资产交易具备独立性, 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以相应账款购入交易资产包时, 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就成为此项资产新的债权人, 不与实际债权人产生任何来往, 税务和会计等方面也不存在关联。

三、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不良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分析

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不良资产具备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要采取相应较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操作不良资产, 应该着重遵循谨慎性原则, 由于我国是经济发展极其迅速的国家, 是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 所以我国不良资产的评估存在一些不足和障碍, 缺乏深厚的理论根基, 以及相当规范和统一的操作, 评估结果的公允性也不是很容易判断, 可靠性也较难拿捏。同时,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正面临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的双重压力, 不确定性提升。所以, 应坚持确认原则和实现原则相结合, 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准确评估奠定基础。

通过国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重组等会计处理方式方法的施行, 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在此基础上会计处理就具备一定的目的性。资产包作为一种特殊资产, 并没有公开买卖的市场, 出售主体是国家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投资者仅限在有效的政策范围规定内的有限主体, 而不具备类似于债权、股票等金融市场的公允价值市场, 而重置成本针对资产包的唯一性也是无法使用的。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不良资产具有不确定性, 收益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在事实交易中, 资产包的交易价格一般远远低于其债权价值, 一旦债权完全收回, 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将面临巨额收益。

另外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不良资产的会计处理也牵扯到不良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其中资产包有两种账面价值可供选择:一是银行贷款的账面价值;二是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购买的成本显然, 以购买成本作为资产包的入账价值比较合理;同时会计账户的确定也是会计处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资产包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目前会计科目表中没有可反映资产包实质的会计科目。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 建立“待处置资产”科目, 并设立二级科目。将其列示在长期资产内, 其性质与“待处置长期资产损益”相似, 在没有冲销之前其实质都代表一种可能的损失。不良资产的账务处理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购入资产包的业务处理如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不良资产会计处理: (1) 债务人偿还的金额小于资产包账面价值, 且以后会继续清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综合衡量多家债务公司改制重组或破产清算情况, 得出的总体方案认为债务人有能力进一步清偿, 则此时清偿应该看作是待处置资产的成本收回。 (2) 债权人偿还的金额小于资产包账面价值, 且以后不再清偿。在这种情况下, 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事项实质类似于债务重组, 清偿只能到此结束, 已经确定需要作出豁免债务的让步, 则应该结转资产包账户, 确定损失金额。 (3) 债务人偿还的金额大于资产包账面价值, 以后不再清偿。

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资产包价值变动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也非常重要的, 为了便于说明, 先假设以下账务处理时以现金清偿, 以现金以外的资产进行债务清偿的, 按照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1) 假设偿还部分债务, 且清偿金额小于等于资产包的账面价值; (2) 当资产包涉及债务人破产、政策性规定等原因已经确定债务不可以收回时, 为避免虚拟资产挂账, 应对待处理资产帐户进行转销。 (3) 以现金偿还部分债务, 且清偿金额大于资产包账面价值, 以后不再清偿, 按实收的清偿金额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资产包”; (4) 以现金偿还部分债务, 且清偿金额大于资产包的账面价值, 以后继续清偿。应该做 (3) 的分录的同时, 进行资产包资料的备查登记。当以后再收到清偿金额的时候,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营业外收入———资产包清偿收益”。

不良资产处置 第2篇

(1)诉讼追偿。

司法诉讼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维护国家金融债权的最后屏障,也是经济活动中追索债务最常用的手段。有些企业经营困难,但并不表明丧失完全的还款能力,有的依靠其自身的经营收入还有一定的偿债来源,但一些企业无视信用,利用各种借口拖延归还,利用各种手段逃债务。通过起诉追索债务,能加大对债务人履约的力度,同时也可以避开国有机构处置不良资产需要履行的烦琐的报批手续。

(2)资产重组。

资产的重组包括债务重组,企业重组,资产转换和并购等,其中债务重组包括以资抵债、债务更新、资产置换、商业性债转股、折扣变现及协议转让等方式。其实质是对债务企业做出债务重新安排,有的在还款期限上延长,有的在利率上做出新的安排,有的可能在应收利息上做出折让,有的也可以在本金上做出适当折让。对债务人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是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大量使用的一种方式。

(3)债权转股权。

债权转股权,指经过资产管理公司的独立评审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将银行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对企业的债权转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由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阶段性持股,并对所持股权进行经营管理。

(4)多样化出售。

①公开拍卖。

公开拍卖又称公开竞买,是一种通过特殊中介机构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和交易活动。不良资产采用公开拍卖处置方式,具有较高的市场透明度,符合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规则,能体现市场化原则,是当前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抵押资产中使用较多的方式。该处置方式主要适用于标的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通用性强的不良资产,如土地、房产、机械设备、车辆和材料物资等。

②协议转让。

协议转让是指在通过市场公开询价,经多渠道寻找买家,在无法找到两个以上竞买人,特别是在只有一个买主地情况下,通过双方协商谈判方式,确定不良资产转让价格进行转让地方式。它主要适用于:标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合适地买主极少,没有竞争对手,无法进行比较选择地情况。

③招标转让。

招标转让是指通过向社会公示转让信息和竞投规则,投资者以密封投标方式,通过评标委员会在约定时间进行开标、评标,选择出价最高、现金回收风险小的受让者的处置方式。具体有公开招标转让和邀请招标转让两种。该处置方式适用于标的价值大,通用性差,市场上具有竞买实力的潜在客户有限,但经一定渠道公开询价后,至少找到三家以上的投资者。

④竞价转让。

竞价转让是指通过一定渠道公开发布转让信息,根据竞买人意向报价确定底价,在交付一定数量保证金后,在约定时间和地点向转让人提交出价标书和银行汇票,由转让人当众拆封,按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受让人的处置方式。该处置方式适用于处置资产市场需求差,竞买人很少,拍卖效果不佳或依法不能拍卖,又不适合招标转让的各类资产,包括债权、股权、抵债实物资产的转让出售。

⑤打包处置。

打包处置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特定的标准(如地域、行业、集团等),将一定数量的债权、股权和实物等资产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某一特性的资产包,再将该资产包通过债务重组、转让、招标、拍卖、置换等手段进行处置的方式。它适用于难度大、处置周期长的资产。打包处置分为两大类:一是债务重组类打包处置。二是公开市场类打包处置。

⑥分包。

分包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其所拥有的部分资产,以签订分包合同的形式委托给承包人,由承包人负责经营或代为追偿债务的一种行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不良资产的数额巨大,不良贷款客户又分散在全国各地,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限的人力难以对所有不良资产进行及时地处置。为了减少处置成本,加快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金融资产 1 管理公司需借助社会的力量,采取分包手段来实施对不良资产快速有效的处置。

(5)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是指两个市场主体之间为了各自的经营需要,在通过合法的评估程序对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签订置换协议,从而实现双方无形或有形资产的互换或以债权换取实物资产及股权的行为。目前资产置换大都发生在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非上市公司通过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资产置换,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并通过上市公司所具有的连续融资的渠道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6)租赁。

租赁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出租者通过采取契约的形式所出租的财产按照一定的条件、期限交给承租者占有、支配和使用承租者向出租者交纳租金。租赁终止时,承租者将财产完整地返还给出租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最终目的是收回现金,但在实际处置过程中,经常会收回一些非现金资产,其中包括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也会出现取得企业所有权的情况。

(7)破产清偿。

破产清偿是指债务人依法破产,将债务人的资产进行清算变卖后按照偿付顺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得到的偿付。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造成资不抵债,不能偿付到期的债务,企业继续经营无望,对这样的企业进行破产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然而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说,采取破产清偿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办法。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的弊端

(1)诉讼追偿。

依法起诉的债务追偿,自始至终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良贷款自身的特性、企业恶意逃废债、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的影响,诉讼项目的执行效果差强人意。

(2)资产重组。

优质企业对劣质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也可以化解部分不良资产。但在现实中,国有企业重组大多是政府撮合,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指定买卖双方,并倾向于把亏损严重,改造前景不好的企业推向市场,但又不愿“低价甩卖”,使得产权交易市场冷清。

(3)债权转股权。

债转股方式理论上可以实现国企业脱困和迅速处置不良资产的“双赢” 效果,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障碍。债转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对象要求苛刻。其次,实际效果并不显著。一方面,许多企业为了卸包袱,往往竭力想挤进债转股的行列,一旦进入“债转股名单”,就迫不急待地按有关文件停止支付贷款利息,却迟迟不办理新公司注册手续,或未转变成为新股权结构的规范公司制。另一方面,债转股要照顾国有企业的实际困难,影响了资产管理公司实现其既定目标。再有,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企业中难以行使其股东权力。

(4)多样化出售。

这类方式的最大的缺陷在于不良资产的估价。按照国际惯例,不良债权资产的定价方式无非有三种:按市价、按面值、按固定折扣率。国外在划转不良资产时通常以市价或固定折扣率进行,这两种方法在操作时注重的是不良资产的实际状况,这必然意味着被剥离银行要承担部分损失。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是以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收购的。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方法面临的共同问题

(1)市场问题。

我国市场体系不发达,难以配合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这是许多处置方式难以高效运作的共同障碍。我国的市场体系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市场体系相比仍然存在不发达、不规范、市场规模小、市场容量小、信息面窄、流动性差、金融手段创新受限制等问题,这些将会阻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资产证券化、重组、出售等手段的实施。

(2)道德风险问题。

引起道德风险的原因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从国有商业银行来看,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其剥离的不良资产,被商业银行看作是彻底免除自己贷款责任的良机。银行从过去的责任中“解脱”出来后,由此也放弃了资产剥离之后应承担的管理和配合责任。而且,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按账面价值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不论其本身的市场价值。这将使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尽可能多地将不良资产剥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从债务企业来看,当前债务负担重,内部运行机制不力,极有可能将不良资产的处置当作是最后一顿免费的晚餐,失去还款的积极性。而企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又往往站在企业的角度。这有可能会使整个社会的信用观念进一步恶化,有钱也不还,千方百计逃废债务和转移资产的现象更为加剧。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身来看也存在道德风险,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很大。如果不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反而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及管理途径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不良资产的工作,并作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下降”,但效果不是很明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痼疾,也是影响我国经济金融健康运行的一个重大隐患。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方法,以加快治理不良资产的步伐。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基本现状

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仍然占据国内银行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巨额的不良资产比率,严重地影响着其经营效益。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余额高、占比大、消化难等特点。

截至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资产余额高达16000亿元左右,平均比例占到25%。各家银行分别披露其不良比例或下降比例:建设银行境内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78亿元,比年初减少了21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36%,比年初下降3.99个百分点;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率25.52%,比年初下降了4.26个百分点;农业银行境内分行不良资产率下降4.7%;中国银行不良资产下降到22.37%,同比下降5个多百分点。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结构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人民币短期贷款中的不良资产高于中长期贷款;二是人民币贷款中的不良资产占比高于外币贷款;三是商业银行内部各地区、各行之间不平衡,普遍存在中西部地区银行不良占比高、东部沿海地区银行不良占比相对较低的状况。

按照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出的承诺,2005年我国要完全放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2006年放开金融准入和市场竞争,在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竞争,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全面提高资产质量便更为紧迫。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双降”迫在眉睫。

二、导致不良资产的主要成因

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很复杂,相关因素很多,主要成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因素。如原有投资体制的弊端,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等。二是银行因素,银行自身的产权,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不善。如忽视科学决策,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规模效益,信贷管理上的内控机智不健全、缺乏必要的风险约束机制等等由此造成一些信 用风险、道德风险、投资失误等,极大地损害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三是企业因素,如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大面积亏损、企业改制过程中银行债务的悬空和逃废等。实际上,这些造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常常是密切相关、共同作用的。从本质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企业高负债和软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亏损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在90年代后期国内需求明显不足,国有企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不断增加的巨额不良资产已逐渐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严重挑战。因此,专家分析指出,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是解释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第一变量,可解释现有的银行不良贷款的70%;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则是第二变量,解释银行不良资产剩下的30%。

三、处置不良资产的制约因素及难点

(一)从外部环境看

1.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制度十分薄弱,部分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观念淡薄,认为银行的资金是国家的资金,往往将贷款挤占挪用,或利用改制、破产、兼并、多头开户等手段千方百计逃废银行债务。一些地方政府也没有完全摆正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位置,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官员缺乏大局观念,只考虑地方、部门利益而置银行于不顾,暗地里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开绿灯、充当保护伞。同时,由于存在一定的法律制度障碍,致使依法惩处、打击不力,助长了“失信毁约”的蔓延。

2.授信企业缺乏现实偿还能力。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授信企业都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很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企业中的许多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低下,历史包袱过重、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等原因,经营效益持续大幅下滑,无力偿还债务。即使有的贷款有抵押资产但由于是企业职工生存的主要来源,若依法清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较大,难以执行。

3.银行间无序的竞争。银行间的不规范、不公正竞争,为一些授信企业骗取银行贷款、蓄意逃废债务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使多头开户、多头贷款、重复抵押、虚假担保、贷款不还等不正当行为屡禁不绝,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利益。

4.相关费用标准过高,银行和企业难以承受。一是抵押登记费用高,使一些企业在办理抵押贷款中没有足够的资金办理各种手续,造成无效抵押或抵押物不足值。二是资产讦估费用高。三是抵贷资产接收、处置过程中,相关费用太高,商业银行难以承受。四是重复纳税。银行在信贷活动中,按照权责发生制已经按规定缴纳了相关税赋,但在抵贷资产接收和处置时银行还需要再次缴纳占抵贷物资标的额3—5%的税金。

(二)从银行内部来看

1.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不利于信贷资金安全运行。如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为一级法人,一级以下分支机构无法人资格,而具体的信贷资产运作大都是在一、二级以下分支机构完成,这样就形成贷款发放过程的责、权相分离。

2.自身消化不良资产能力有限。近几年,国有银行通过剥离和清收、盘活、核呆,一部分不良资产得到了有效处置,但仍有大量的政策性不良贷款损失和自身经营性不良贷款遗留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且多是收回无望的损失类贷款。从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来看,要消化如此之大的历史包袱难度很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何况还有新的不良资产在不断产生。

3.不良贷款治理缺乏有效手段。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所采取的手段基本局限于盘活、清收、重组、核呆和扩大贷款总量等传统手段,仅靠这些手段已不足以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第一,受自身财力所限,呆坏账核销无法作为处置占比过高的不良贷款的主要途径。第二,盘活、清收、重组一般只适用于那些具有一定还款能力或具备再生能力的企业,而对那些完全失去再生能力的企业的不良贷款,并不是有效的处置手段。第三,在拓展增量市场上,由于受市场资源、授信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各商业银行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十分有限,贷款总额扩张对不良贷款率下降的稀释作用不明显。

4.内部管理缺陷导致对不良贷款控制乏力。一是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风险评价体系定性、静态、局部的分析多,定量、动态、全局分析少,难以对贷款风险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无法确保借款决策的正确性和安全性。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落后,自我约束力不强。擅自放宽贷款条件,重贷轻管,重放轻收、贷后管理不严、对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责任追究不力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不断产生新的不良贷款。此外,借新还旧技术转化也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特别是一些基层行为完成压缩不良贷款和收息指标等要求,办理借新还旧手续,甚至人为地调整数据,从而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贷款在企业的长期周转使用中逐步损耗,最终变风险为损失。

5.信息不对称,造成贷后管理的漏洞。面对复杂变化的社会,没有深入企业进行贷后跟踪,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而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造成信息的误导,陷入了被动局面。

6.治理不良贷款的资源投入不足。国有商业银行现有人员素质与发展要求差距很大,合格的高素质信贷管理人员层层告缺,急需配备充实多技术、多专长、多领域的综合人才和操作人才。同时在财务费用投入上也有限,不能保障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7.在主导思想上还仅停留于“等、看、望”。“等”就是企业停产后等破产,“看”就是静观企业如何动作,“望”就是指望每年上级行的核销政策,主动寻找压缩市场的力度不够。

四、积极探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途径与手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现代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全球性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由于不良贷款资产的激增而损害了本国的金融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的现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多年来一直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资产予以处理,以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从而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各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不同,各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引发不良贷款资产形成的具体原因不同,因而各国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其标准或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政府支持方式,即一国政府或金融监管当局对危机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帮助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资产。(2)市场化方式,即银行在进行市场化处理时,既可以通过集中式——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通过各家商业银行分散式来解决。(3)民营化方式,即在整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状况、进行必要的资本重组、提高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基础上,向国内外私人资本出售银行股权。

(一)明确我国处置不良资产的目标及原则

为了化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我们国家于1994年对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了分离,采取银行业、信托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原则,同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1998年财政部增发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并采用呆账核销等方法来化解不良资产。到2002年底,华融、信达、东方、长城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公开拍卖、出售、资产重组等方法共处置不良资产1013.18亿元,回收现金674.82亿元。

人民银行监管目标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每年降低2到3个百分点,2005年不良资产率达到15%以下。为此,我们首先应确立以下目标模式:一是必须确定增量贷款的优先地位,把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发生放在首位,以便通过总量的扩大来消化存量,从而达到降低不良资产占比的目的;二是分清不良贷款的成因,分层次落实解决;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并根据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实际的信贷投入领域与相关产业。在此目标模式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原则。根据国际经验教训,政府参与对处理银行不良资产至关重要,更不可避免地需要金融监管当局的参与及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坚持区别情况、分类处置的原则。区别对待,就是把事实呆账、随时间一同贬值的资产和预期具有升值潜力的不良资产区别开来,对事实呆账,应尽快进行处置,但责任一定要分明,防范道德风险,尽量减少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对于与时间一同贬值的不良资产,要加快处置步伐,以控制和减少损失。对有升值潜力的不良资产,可以暂缓进行处置,特别是回收率很低的应该缓行,以待时机。

3.坚持债权人主导与宽让原则。银行的必要让步是履行支持国企改造的责任和义务,也可以摆脱一些历史包袱,因此需要实事求是的实施“宽让”;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曾经并将继续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大作用,目前一部分处于困境的企业通过改革重组,再度增强还款能力或扭亏为盈的可能性较大,要最大限度地保护银企双方的利益,探索强有力的、灵活的减让债权与债权盘活一并操作的手段。

4.坚持治标治本和防范兼顾的原则。解决不良资产,不能像割韭菜,割一茬又一茬,要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防患于未然。同时要标本兼治,建立风险防范与监督机制,制止金融恶性竞争,并充分运用银行同业的监督作用,提高银行业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

(二)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经验

国外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的实际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处置不良贷款资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政府应该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提供全力的支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中,相当一部分是计划管理体制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是一项特殊的经济活动,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因此国家应制定一些相应政策、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解决不良贷款资产转换过程中的其他有关法律问题,如产权交易、债券交易以及债权证券化、股份化等方面的法律问题。

启示之二:采取集中方式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资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可将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好银行/坏银行”模式与不良资产分账经营有机结合起来,组建相对独立、相对集中的不良资产处置体系,专职负责不良资产的清收、重组、保全工作,构建统一、标准、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全面提升分账经营层次,实现不良资产经营的专业化、集约化。除了借助于商业银行的一般管理手段外,还要更多地吸收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以及信息资源、区域经济、技术经济、市场分析、法律救援等手段,形成管理上的整体优势。

启示之三:通过各种渠道使不良资产的债权市场化。不良贷款资产债权的市场化,就是指能够使不良贷款资产的债权进入市场交易,将不良贷款资产的债权以各种方式向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形式转换,具体形式有:一是由政府机构或政府指定的机构,用财政债券或政府担保债券方式直接收购不良贷款资产的债权,实现债权向债券的转换。二是由中介机构收购不良贷款资产的债权,将债务进行重组后,实现债务向股权的转变。三是建立不良资产交易中心,组建有组织、有固定地点,通过集中竞价公开买卖不良资产的交易场所,实现不良资产的真正市场化运营。四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通过谈判达成债权变股权的协议。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使不良资产债权流动起来,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成本最小的一个基本思路。

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政府处理不良贷款资产专门机构的目标及侧重点有所差别。有的国家强调回收率的最大化,有的国家则注重从时间上尽快地完成不良贷款资产的处理,还有的国家则把帮助企业恢复竞争力、调整结构作为主要目标。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三)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积极探索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对策

由于各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过程各异,仅依靠某一种手段和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边清理、边处置,以加速盘活不良资产。

1.加快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设,建立明确的权责制,从体制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都是一级法人制,没有明确的授权制。在授信决策上权、责、利不清晰,存在集体负责,实际无人负责的现象,致使信贷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现代商业银行建设步伐,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要明确一级法人及层层授权制,明确被授权人的权限、责任及利益。在权、责、利的激励、约束下,从管理上有效地控制风险,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要大力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透明度建设,从而有效地防范内部道德风险。

2.建立严格的不良资产清收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在不良资产清收中,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制定出专门的不良资产清收奖励办法,对清收人员进行单独的奖罚,对有能力且在清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敢于在物质上给予重奖,敢于在待遇上打破常规,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一个人人争先的工作氛围。

3.以盘活存量为立足点,下大力压缩现有不良贷款。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必须首先从盘活不良资产存量入手,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多法并举,多管齐下,把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逐步压缩至可控的限度内。充分利用银行自身优势和各种服务功能,帮助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支持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寻求同国内外优势企业联合,通过兼并合作、债务重组、增资扩股等新路子盘活企业存量资产。要加快处置抵债资产,通过对以物抵债资产的开发、转让、租赁和拍卖变现等形式实现资产的保全。对恶意逃债、还款意识淡薄的企业,要坚决采取诉讼方式或联合制裁追索债务,依法维护银行债权安全。要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搞好剥离、债转股、核呆工作,推动银行清理 消化不良资产。对无法实施改制且有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银行要依法参与全过程破产处置工作,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4.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扩大对不良资产治理的可为空间。一是实行不良资产专业化经营。以二级分行为单位成立不良资产处置中心,集中辖内不良资产,组织专门人才队伍进行清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二是突破收贷范围。银行要在收贷中以保全信贷资产为根本宗旨,以市场变现难以程度为标准,以收取货币资金为上策,兼顾实物资产、票据、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最大限度地保全信贷资产。三是开展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国有商业银行可考虑把一些不良贷款委托给业务手段相对灵活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由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国有商业银行难以采用的手段,包括租赁、债权转让拍卖、资产置换、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治理。四是拓宽不良资产信息交流出售渠道,积极寻找国内外资源,寻找潜在的投资者、购买者和合作伙伴,加快收回资产的处置速度。

5.建立以银行为导向的企业监控机制,实行封闭贷款,活化新形成的不良资产。封闭贷款工作是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下进行的,需要企业主管部门、司法部门等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提供优惠政策,为银行监控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在当前法制不健全、行政干预突出、部门间协调难度大的情况下开辟一条银行强化权益的渠道,有利于活化新形成的不良资产。

6.加大风险准备金的预提比例,集中化解企业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我国自推行风险准备金制度以来已经做过多次调整和改进,目前按年初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但它与现在银行的经营状况以及信贷资产损失弥补需求上有很大差距,相对国际惯例,次级贷款按25%提取、可疑贷款类按50%、损失贷款按100%提取,也是远远不够的。提高风险准备金比例,有利于对信贷交易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增强银行活化不良资产的能力。

7.抢占增量市场的制高点,有效扩张信贷资产总量。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狠抓信贷增量市场的拓展,通过信贷资产的有效扩张对不良资产进行稀释。在新增市场中,要做到:一是在信贷的产业结构上,要把贷款配置在国内急需发展的能源、交通、电讯和主导产业上去,重点发展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在信贷资产的企业结构上,要重点扶持和发展市场广、产品优、管理严、效益好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三是在信贷资产的规模结构上,要控制贷款集中程度,大额贷款与小额贷款保持合理比例。四是在信贷资产的区域结构上,信贷资产质量必须重点在经济发达地区,适当兼顾不发达地区,要通过资源技术互补,发挥优势,提高效益和利益,合理共享的经济手段来促进和带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五是要紧抓市场热点,稳步发展消费信贷。

8.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构筑一个安全、流动、高效的管理平台。一是完善授信风险机制。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业务环节中实行分段管理,职能分开,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强化贷款项目的调查评估工作、贷后跟踪管理以及后评价制度,集体审批决策要有权、有责、有科学性。二是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如信贷风险预警台账等,一旦贷款进入预警范围内,则提示信贷员要高度关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信贷风险发生。三是全面推行五级分类,统一不良资产质量统计口径,防止因统计口径不一出现监管真空。四是加快信贷人员队伍建设,实现信贷人员集约化管理。

加速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建议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防范化解不良资产一直是国际银行界遇到的不容回避的世

界性难题。对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我国银行业来说,加速处置不良资产只有从政府、银行、企业特别 是国有企业改革着手,才能取得实效性和标本兼治的成果。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1.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防止宏观经济大起大落。我国不良资产的制度性特征表明,深化体制改革,确保经济发展质量是有效防范和处置不良资产的前提条件。事实上,银行经营中最担心的就是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泰国、韩国、新加坡不良贷款的变化中得到清晰的观察。所以,我们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吸收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宏观决策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2.营造不良资产处置的良好外部环境。首先,要依法规范政府与银行的关系。目前情况下,要着力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大事项均由政府官员和银行党委决定的现状,真正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其次,对于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这种特殊行为,必须建立一部专门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法》,以规范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要制定实施《贷款法》,做到依法治贷,实现贷款行为法制化。最后,要大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避免企业逃废债行为。

3.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市场,促进不良资产流通。一方面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加入处置不良资产的业务中来;另一方面开拓国际市场,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同时,在企业产权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包括银行不良债权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债权交易市场,增强债权的流动性。其中要解决的关键是不良资产的定价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不良资产评估体系建设,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二、着力提高商业银行主体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

1.盘活存量,下大力气压缩现有的不良贷款。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必须首先从盘活不良资产入手,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多管齐下,把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逐步压缩到可控的限度内。为此,要积极抓住地方经济向好的时机,加快处置抵债资产,通过对以物抵债资产的开发、转让、租赁和拍卖变现等形式实现资产的保全;要在大力支持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借机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将商业银行与债务人的双边谈判变成有政府部门、行使政府部门职能的投资公司等多方介入的谈判,解决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问题;要充分利用银行自身的优势和各种服务职能,在缜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把实际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积极与债务人合作,采取有张有弛、放水养鱼的清收化解策略。同时,努力帮助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支持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寻求国内外优势企业联合,通过兼并合作、债务重组、增资扩股等新路子盘活企业存量资产;要着力挖掘银行内部潜力,通过制定不良资产清收奖励办法,集中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抓清收。

2.防范增量,有效控制信贷资产风险。各种非市场因素和银行自身因素都对不良资产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探讨银行经营体制改革的同时,应同时强化金融创新,立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开发、运用现代化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其中,信用衍生品是管理、分散和再配置信用风险的有力工具,它的存在能改变银企双方传统的借贷关系,增加银行贷款后的管理灵活性。若借款企业出现信用危机,商业银行可以启动信用衍生品的交割,通过信用衍生品市场将不愿承担的风险转让出去,实现重新配置,从而较好地抑制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

3.创新不良资产处置的手段。

(1)要创新不良资产处置的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处置普遍采用风险资产管理的模式。对此,我们可以从金融混业经营的视野,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下设一个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和一个全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不良资产从内部分离出来,交由全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经营,同时赋予其相应的投资银行职能,并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资产管理公司的优惠政策,逐步实现与外资投资银行的合作,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2)加大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一是强化不良资产经营理念,改变过去将不良资产仅看作包袱的做法,发掘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并通过各种市场运营手段提高其真实价值,使板结的不良资产重新流动和活化,产生新的现金流。同时,实现由“以资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将不良资产的处置与不良客户救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共同发展。二是加强打包、招标、委托经营、拍卖、资产推介等市场化处置方式的总结和推广运用,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市场化处置的效果。三是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充分运用国家给予资产管理公司的特殊优惠政策,探索实体投资、债转股资产处置的新方法、新途径,做好整体打包转让处置工作。

(3)积极试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处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一条重要经验。其实质是将银行一系列的不良资产组合、包装,经中介机构评估测算后,以其标的资产设计为一定的证券化产品,通过资本市场发售给投资者,以达到处置不良资产回收资金的目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把银行不良贷款从银行账面上大规模消除,增加银行流动性,减少银行风险,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它的实施虽然需要一定条件,但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我们要积极探索。

4.完善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增强自我约束能力。首先要建立完善信贷管理的组织架构、流程和分析手段,如实行扁平化管理,不断将信贷风险管理的新理念、原理、工具等通过制度化的架构,传递给一线信贷业务人员、信贷审批和控制等相关人员,使信贷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能够对授信客户的相关情况进行认真负责的调查。其次要把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作为风险控制的核心,建立一整套风险分类工作模式,完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再次要实行信贷垂直领导,建立银行系统严格的稽核体系,积极推动相对独立的 内部稽核体系,提高稽核审计的独立性、频率和质量,并从严追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最后要培育和建立良好的信贷文化。信贷决策归根到底是人对人做出的判断,只有健康的信贷文化,才能使信贷人员尽职调查,才能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才能形成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三、深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重塑银企关系

1.加快企业改革速度,提高企业的资本金实力。近几年,我国企业的资本金实力虽然经过改革有很大的改善,但就市场经济的规律而言,总体比例依然较低。在企业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企业资本金比例较低可能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向银行借贷的杠杆率较高,杠杆率较高就意味着企业自身承担的风险比较小,而银行承担的风险比例相对比较大。因此,只有加快企业改革和成长,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规范化破产、鼓励兼并、减人增效的路子,积极推进企业的资本重组,解决效率不高、规模偏小问题,不断提高企业资本金比例,完善资本金补充和自我积累机制,银行贷款的风险才可能减少。

2.切断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必然联系,使两者分别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并建立商业化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不是西方市场经济中那种意义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事后的”(ex post)债权债务关系。因此,我们只有同时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各负其责的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过去扭曲的银企关系才会回归正常,银行作为企业债权人的约束作用才能强化,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才可能彻底根治。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若干问题思考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不良资产问题逐渐成为经济界的一个焦点,它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一个毒瘤,对经济稳定增长造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含义和变动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提出了新的展望。

[关键词]不良资产 现状 处置

作者简介:宋丽(1978-),女,汉族,法学硕士,助教,辽宁省渤海大学商学院,主要从事金融法和商法方向的研究工作。

一、不良资产的涵义

广义上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中,经营资产风险超出预先估计,造成部分或全部损失的资产。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按期收回本金、利息的贷款称为正常贷款;相反,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中,借款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偿还全部或利息,造成银行损失这类贷款,称为狭义上的不良资产、不良信贷资产或不良贷款。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不良资产。

我国传统的贷款质量四级分类管理方法,是以贷款是否逾期及逾期时间的长短为主要标准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具体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后三类贷款合称为不良贷款。国际通行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后三类贷款合称为不良贷款。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自1984年-1988年,据业内人士估算,这段时期内大多数年份不良资产比率在10%以上,到1988年接近15%,不良资产总量接近2000亿元。1989年-1994年,是不良资产的急速膨胀期,这一时期国内金融秩序较 为混乱,该时期末的不良资产总额达到了1 万亿元,“大金融”逐渐转变为“虚金融”。也就是在这个期间的1992年,国家控制金融的成本首次超过收益,迫使我国启动更深层次的金融体制改革。2001年至今,是不良资产的净下降期,由于1999年之后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以及2003年12月16日汇金投资公司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量。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575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57%。而中国银监会于2008年10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1173.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35%。虽然四大行的不良资产状况与往年比有较大改善,但跟国际水平相比尚有差距。据调查,西方国家银行不良资产一般在5%以下,目前世界排位前100名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约为2%至3%。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建议

(一)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增加商业银行资产收益

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是关键问题,效率提高就会减少不良资产的继续损失,这就要求我们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都要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要增加不良资产的宣传力度,程序保证和相关人员等问题的解决,提高交易速度。不良资产处置要有日程表,而且这个日程表应该得到有效执行。如果投标人预期他将要花几年的时间来投标、竞标、购买和交割的话,他就不愿意出个好价钱,这会给他的投标积极性、投标价格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加强法制建设,对不良资产监管

在不良资产处置环境中,要有一个公正、透明的司法程序作保障。这样投资者就可以预期能够通过诉讼的方式取回更多的不良资产,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如果诉讼公开透明的话,投资者就可以通过诉讼拿到更多的回报,得到有效的变现,这样投资者也就可以出更高的价钱。我国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出台行之有效的法律保证,这样在更加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的网络平台、行业内平台等都会有一个良好的保证,也会加强财政相关部门的监管措施。

(三)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制,我国才几年的时间,由此形成扭曲的或相悖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民事环境,使银行的商业化、贷款的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化原则不能真正贯彻始终。银行的贷款不得不围着政府的指挥棒或利益导向转,不良资产日积月累,经多年的“滚雪球”而形成积重难返、尾大不掉的。这是一个漫长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建立起来的。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和考核中经过试验才能推广。但最终目标会是:在解决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的同时,要切实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从源头上根除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从内部来看,要深化银行内部改革,建立和完善经营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严格内部监督制;从外部环境看,中央银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依法维护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这样,从内外两个方面确保商业银行建立以“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为核心的新的经营机制。为了更多的责任,我相信财政部门会在积极的研究中解决这个难题。(四)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交流

从国际经验来看,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不良资产的处置置于统一的国际市场中,几乎是世界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共同特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也在2001年末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国外金融公司打包出售不良资产,但规模不大。面对逐渐逼近的国外银行的竞争压力和数额庞大的不良资产,开放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引进外资加快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已成为必然之举。但政府应该在此项方案中把握好轻重,避免中国出现由于资产变卖以来的更大的危机。合作变成双赢的模式,目前我国的多家商业银行纷纷在外国上市,离不开和外国银行的多方面的资产方面的合作,如果投资能让双方都获得利益在另一种程度上也建立了不良资产处置的新发展。

(五)预防美国次贷危机的中国重演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给我国以致全世界带来巨大启示,次贷危机使我们看到,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联动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风险在金融市场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效应已经大大地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认真研究金融市场的变化及对监管带来的挑战,借鉴经验教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应该做到,一是注意金融市场的安全性,注意在发展个人信贷放出的安全性;二是金融监管应当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优化,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协调,三是国家相关方面应该对国内外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实时采取财政政策保证利率汇率的稳定性。次贷危机形成原因从美国来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次贷危机,如果经济一旦出现不稳定必然发生次贷危机。我们应该积极预防,避免经济下滑而产生资不抵债的次贷危机。

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创新处置方式

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与上市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无疑就是不良资产问题,这已成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经营中的“最短的那块板”。与此同时,不良资产处置面临边际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收益不断下降的局面。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创新处置不良资产的问题,成为新一轮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重要课题。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创新处置方式、加快处置步伐呢?

一、组合资产打包处置

我们把不良资产打包处置界定为将一定数量的债权、股权和实物等资产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某一特性的资产包,再将该资产包通过债务重组、转让、招标、拍卖、置换等手段进行处置的方式。

1、打包处置要坚持“三个最大限度”的基本原则。即最大限度提高资产处置的净现值;最大限度提高资产的总体回收率;最大限度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竞争的原则。资产打包处置适用于单笔资产处置成本高而回收价值小、资产过于分散不利于管理和处置、单笔资产处置难度大、处置周期较长及其他适合打包处置的资产。

2、打包处置要科学组合资产包。资产打包应以处置环境、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债务重组和资产出让的需要,在系统分析备选资产的基础上,对具有同质性和关联性的资产进行整合,从而形成行业、地域、集团、担保人等为特征的资产包。

二、利用社会力量委托处置

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委托外部机构处置的方式即委托处置。委托处置包括打包委托处置和单项委托处置。对于单户金额较大或委托人认为需单项委托的资产,采取单项委托处置的方式;对于单户金额较小、地域分布集中的不良资产,采取打包委托处置的方式。对于单项委托处置,受托人的处置方案应事先征得委托人的同意;对于打包委托处置,受托人应在委托人授权的框架内处置不良资产。

三、与地方政府合作处置

与地方政府合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批量上实现重大突破。因为,一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域性;二是商业银行在战略性调整过程中,撤并了部分分支机构,对其不良资产的处置,带有典型的行政区域性;三是由于执法环节较差,国有中小型企业负债率高,企业债务的重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政府的协调,甚至需要地方财政的参与。地方政府参与不良资产、金融债务的重组,具有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地重组土地资源、安置失业人员。

1、选择地方政府合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地方政府对金融债务确有重组意愿;二是地方政府对金融债务重组能够配置自身资源;三是地方政府重组金融债务有利于商业银行资产回收最大化;四是地方政府重组金融债务有利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并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2、选择合作处置不良资产范围。选择资产范围的基本原则:一是优先选择分布在信用等级较差区域内的不良贷款;二是优先选择撤并机构的不良贷款;三是优先选择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不良贷款;四是优先选择分布在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

3、合理确定不良资产的价格。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是不良贷款处置的基础环节,要依据债务人财务及非财务指标状况、贷款方式、债权实现的形式、社会经济环境,并考虑债权回收的“级差地租”效应,综合运用清算价值法、收益偿债法和信用评价法等三种方法合理确定不良资产的价格。

四、吸引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

吸收外资进行资产重组与处置,应符合国家指导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文化、金融、保险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禁止外商投资类领域,不列入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范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定须中方控股的项目,外资参与重组后原则上应继续保持中方控股。

商业银行重组与处置的资产出售、转让前须由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时应充分考虑重组与处置资产的各种因素。资产评估应符合国际惯例,采用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方法。在工作中应综合考虑资产评估净值、资产增值潜力、资产现状等因素,自主确定重组与处置的资产交易价格。

五、采用信托分层方式处置

商业银行选择部分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对资产池进行尽职调查,估计不同风险水平下的资产回收价值与收现时间,最终将风险较低的价值,即资产池最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回的价值部分出卖给投资者,资产池中剩余的价值部分仍采用由商业银行持有的处置方式,即信托分层处置。将不良资产设立信托后,将由此获得的受益权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优先级受益权。该部分受益权转让给投资者后,投资者向商业银行支付转让价款。优先级受益权有事先约定的回报率,兑付顺序先于次级类受益权。第二类是次级类受益权。该部分受益权由商业银行持有,兑付顺序在优先级之后,且没有事先约定回报率。

六、资产证券化

通过证券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不仅可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提高资产处置效益,也能促进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加快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通过证券化方式,商业银行既拓展了自身业务,也积累到了资本市场一定的运作经验。

对于不良债权以及部分经过债务重组等方式转换而来的债权,商业银行可以按贷款额度、担保方式、地域分布、行业类别等分类标准,挑选一部分资产并可与实物资产组成不同资产池,委托或者出售给SPV(特殊目的机构),该机构再以这些资产为支持,发行较高收益债券,证券化方案可考虑按如下程序设计和操作:

1、依据市场条件,选择一定债权与实物资产组成不同额度相同类别的资产池,通过公开竞争或协议等适当方式委托或者出售给SPV(相当于“特殊目的机构”)。

2、该机构作为原始资产购买人,以一定资产为支持,发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发行债券所得款项作为购买不良债权的支付价款。

3、债券到期后,由该“特殊目的机构”还本付息。如果已积累的变现现金不够支付债券的还本付息,可由该“特殊目的机构”的发起人,按各自的出资比例或事先拟订的协议垫付差额部分。

创新处置不良资产,应当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一)、赋予商业银行折价处置不良资产权利

按照现行《贷款通则》规定,未经国务院批准,贷款人不得豁免贷款。这一规定,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打 折出售方式的运作。因此,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修改这一规定。只要商业银行建立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就要同时赋予商业银行折价处置不良资产权利。

(二)、赋予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中的投资权利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些规定事实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组建专门化公司的可能性,制约了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利用资产重组、资本工具和资本市场、利用资产证券化、信托、持有股权等金融创新方法处置不良资产的运作。因此,要尽快修改《商业银行法》中相关规定,赋予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中的投资权利。

(三)、商业银行要建立不良资产市场价值测量与定价制度

不良资产市场价值测量是不良资产定价的基础。不良资产定价是一项技术性和政策性均很强的工作,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专门的制度和业务处理流程,从基础环节防范道德风险。根据不良资产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等评估方法,对不良资产进行市场价值测量。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因素分析法、交易案例比较法、德尔菲法以及实行集体审议、上级行审议等方式,对拟处置的不良资产项目科学、合理定价。对农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问题与思考建议

随着农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和股改整体上市日趋加快,标志着农业银行已经步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快车道”。不良资产剥离和农行股改整体上市后,其资产如何处置?如何最大限度盘活不良资产,发挥效益最大化?为此,笔者结合基层农行不良资产剥离工作实际,就资产处置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不良贷款现存结构及历史形成的原因和形势分析

做好资产处置工作,是农业银行的当务之急。资产处置工作做得科学合理,可以推进业务经营快速发展;反之,将会形成新的包袱,对业务经营产生阻碍或制约。要妥善地处置不良资产,我们必须对其存在形态及产生原因进行解剖,以对症下药,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1、不良贷款现存结构。基层农行在不良贷款现存结构中,按照次级分类,其占用形态可划分三类。一是次级贷款。包括政策性贷款,即专项划转贷款、扶贫开发专项贷款、其他特定贷款等;特殊资产,即有账无物的抵债资产、对外股权投资等;债权类非信贷资产,即存放同业款项、其他应收预付款、长期投资等。二是可疑贷款。包括可疑类常规贷款,即确认债权的企业贷款等;可疑类政策性贷款,即必须全部进行债权确权的可疑类法人贷款、可疑类自然人贷款等。三是损失贷款。包括确权贷款,即法人客户贷款、自然人打包户贷款、小额扶贫和村组分解贷款等。仅以地处大别山腹地40余万人口欠发达的国定贫困县湖北省英山县支行为例,清理剥离出不良贷款总额28950万元,其中次级369万元,占1.3%;可疑2155万元,占7.3%;损失26426万元,占91.4%。由此可见,不良贷款数额巨大,基层农行面临的资产处置任务更加重大。

2、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一是计划经济干预的结果。过去,由于体制的特殊性,贷款都是“行政命令”,一切政府说了算,领导定“盘子”,难免产生悲剧式的泡沫效应。二是不遵循商业银行经营规则的结果。盲目铺摊子、爱面子、耍花架子,基层农行攀比思想严重,一味地求大求多,导致信贷规模失控。三是信贷管理不规范的结果。如发放贷款时不作贷前调查、只凭关系和印象;分解贷款时未逐户签订合同和协议,工作不深入,图简便,造成贷款手续不规范;贷款依法清收不及时,失去诉讼时效以及重放轻管、资料缺失等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农行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

3、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的形势。(1)不利因素分析。勿容置疑,资产处置后对农业银行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究其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硬骨头难啃。不良资产虽然剥离,但剩下的有限资产也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有力无处下,缺少挖掘的潜力。二是信用环境差。当地政府和企业对基层银行清收贷款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清收难度。特别是村组贷款、主体资格不合法单位贷款和公、检、法等权力部门贷款,其清收阻力和难度更大。三是清收效率低。由于不良贷款分布广泛,而基层农行撤点减员,导致人员少,大面积清收鞭长莫及。(2)有利因素分析。一是服务“三农”为农行清收不良贷款提供了基础条件。它既是国家对农行提出的总体要求,也是农行自身立足的根本。要充分运用农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与地方党政及千家万户密切联系的有利优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最大程度争取党政府支持,从而抢收、快收、多收,竭尽全力盘活有限资产。二是农行股改为优化资产处置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国家对农行股改上市有诸多优惠政策,基层农行要紧紧抓住这一大好契机,着力做好做活资产处置文章。目前,不良资产剥离在农行内部运作,其相关信息未全部向社会公开,负面影响小,因而对农行清收较为有利。三是有专班人员在盘活不良资产的骨干作用。专司资产处置工作的专班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和兵力,实施重拳出击,既可以集中力量攻大户、抓重点,攻克碉堡;也可以分散兵力破小户、捡芝麻,聚沙成塔;还可以条块结合,分组合击,联手清户,既能打大战役,也可搞小规模的短、平、快,出奇制胜,快出效果。

二、资产处置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构想

资产处置是清收盘活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财务减亏增盈的关键。因此,务必准确定位资产处置的主要目标,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瞄准重点,克服困难,以大无畏气慨,全面做好资产处置工作。

1、实施全员清收,尽可能降低资产损失。一是全面清收个体户贷款。多年来,基层农行面向城乡重点个体工商户实施倾斜政策,营销个人贷款,为减亏增盈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受到市场、信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部分贷款逾期严重。因此,要将个体贷款作为重点清收项目,加强与贷户联系,落实还款计划,签订还款协议。同时,要虚心学习以责任为核心的“公安模式”,与相关人员签订“包放、包管、包收、包赔、包利”等“五包”责任书,增强此类贷款清收的紧迫性和主动性。二是全面清收在产在营企业贷款。当前,部分企业虽然在产在营,但由于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企业每况愈下,举步难艰,导致银行贷款悬空,无力支付偿还。对此,基层农行一方面要分企业、分项目、分时段落实责任目标,实行清收盘活目录管理办法,突出抓好抵债资产多的不良贷款、新进入不良贷款、大户不良贷款、胜诉未执结的潜力项目,另一方面既要竭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营销产品,促使企业度过难关,又要积极帮助组织资金回笼,尽可能优先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三是全面清收有实物抵押的关停企业贷款。部分关停企业有实物抵押,相应增强了一定的“保险系数”。基层农行要根据抵押实物的权重,全面清收关停企业不良贷款。要加强与上级行和中介机构的沟通配合,认真做好已完成尽职调查的可疑类法人客户的监测、新发生可疑类贷款的尽职调查和清收工作,全力补救丧失诉讼时效或存在重大法律瑕疵的不良贷款,加大执行力度,尽最大努力逐条逐项落实悬空债权;要做好房产确权评估和资产处置工作,加快剩余资产处置步伐,抓紧收回抵债资产,收回应收未收款项,力争确权率和收回率均达到100%。与此同时,要推行“足额抵押足额还贷”,优先偿还农行不良贷款,做到“寸土”必争,全力捍卫农业银行贷款主权。四是全面清收农村村组贷款及小额农户贷款。要纠正“等改革政策”和“一股就灵”、“一剥就灵”的认识偏差,克服懈怠松劲、畏难厌战情绪,不等不靠,加紧清收农村村组贷款及小额农户贷款。

2、实施“打包”清收,加快资产处置进程。由于基层农行撤点减员,而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贷款数额小、涉及面广,仅靠专职人员清收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实施“打包”卖断处置是必由之路。一是面向社会公开卖断。将涉及千家万户的小额贷款一次性卖断给乡镇、村组、农村信用社或相关部门和影响大的能人。二是面向内部倾斜卖断。对基层农行有能力、有关系、有特长的内部员工,适当可以倾斜政策,完善细节手续,将一定额度的小额贷款实施内部卖断。

3、实施核销处置,保全农行资产效益。通过全员清收和卖断清收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要争取国家政策,实行扫尾核销。一是争取国家财政核销。对历史遗留下来无法清收的死亡绝户、破产倒闭企业等呆滞呆账贷款,由国家财政认定核销。二是通过农行内部核销。农总行可向财政部争取政策,在三至五年内加大呆账贷款准备金提取比例,集中财力消化一部分呆账贷款。

三、资产处置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不良贷款的剥离,对改革发展中的农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然而,不良贷款的剥离并非一蹴而就,仍有诸多问题和矛盾,做好资产剥离的后续工作任重而又道远。

1、要正确处理好党政的关系。地方党政号召力强,影响力大。作为部门的基层农行要加强与地方党政的联系,多请示,多沟通,促使地方党政对基层农行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为资产处置盘活不良贷款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2、要正确处理好与当地权力部门的关系。当地人民银行、银监局担负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责,对本区域金融信用等级评定等政府极为重视事项握有一票否决权,作为基层农行要主动与当地人民银行、银监局等监管部门处理好关系,争取他们将清收不良资产列入金融信用等级评定的必要内容,从而推进政府及其部门重视不良贷款的清收,出政策,给位子。与此同时,借助法院、拍卖公司等部门的权威作用,依靠他们的力量,配合清收不良资产。

3、要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清收不良资产考核的关系。农行改制后,各项业务发展首当其冲,清收不良贷款仍要得到重视。在业务考核中,要做到统筹兼顾,合理调配各项业务与清收不良贷款的比重。在后者的考核中,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既要使考核能充分调动基层农行及清收人员的积极性,又不能“一棍子打死”,过分加大考核份额会使考核失去应有的作用,以达到各级重视、全员清收有活力的目的。

4、要正确处理好资产处置后内部机构的相关事宜。一是要完善资产处置的档案查阅。建立健全资产处置档案资料的规范管理,做到决策有依据,清收有对象,及时方便查阅,及时上门清收;建立基层农行资产处置可随时查询的信息系统,尽可能地拓宽“视野”,做到可随时调阅客户的抵押、诉讼时效等综合信息,实行动态监测,目标跟踪,从而更好地实施横向交流,纵向联合,相互之间看一看,比一比,即:比进度,看质量、比效益,看贡献,充分发挥好基层农行资产处置可随时查询信息系统的“综合效应”。二是要建立健全优化资产处置的激励运作机制。完善考评体系,基层农行清收人员工资、费用等应由上级分行直接配置、考核,实行“四挂钩”,即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与经营单位负责人任职挂钩、与评先评奖资格挂钩、与其他费用资源配置挂钩,致力推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三是要突出解决好工作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如不良资产的档案、借据、权证等全部集中到上级分行处置中心后,基层农行无一个系统的借款人信息资料,特别是专业人员调整后更是无法衔接,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盲区,将会留下隐患,同时又因为有抵押的客户归还贷款必须及时收回抵押权证,未见到抵押权证无法偿还贷款,而由于不良资产的剥离上收,为基层农行抵押权证等领取返还客户带来诸多不便,给资产处置和清收盘活造成现实中的困惑;要配置高素质的专业清收人员,对各基层农行专业清收人员也要认真选拔,实行优中选优,要求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决不能搞迁就照顾,否则贻误农行清收事业,对此切不可忽视和轻视。

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的创新

金融不良资产的产生从社会角度上来看,主要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当,利用不充分造成的。因此处置金融不良资产就不能停留在表面的仅对有形资产的估价和关注上,而应充分发掘潜在价值,谋求价值提升。

经过几年来的摸索总结,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包括:成立项目公司、差额风险代理、悬赏、合作处置、将重组的公司推荐上市或借壳上市、资产置换、追加投资、联合开发、营销代理、承购包销、连锁经营、结构交易等。

(一)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是用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和合资方共同成立的公司,用以经营或处置收购的债权资产、物权资产、股权及其他资产。项目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以资产组合与政府、民营资本、外商组建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主要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重组和处置。双方按投资比例分享资产处置收益。

1、项目公司的特点和优点。

项目公司是专为处置某一个特定资产或一个特定资产包项目而建立的阶段性公司,因项目而立,因项目而终。组建项目公司便于吸纳社会资源,使得政府、民营资本和外资都能以合法渠道介入不良资产的处置或经营;有利于分散处置项目的风险;有利于吸引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来进行公司的管理和项目的运作:优化评估、定价、决策流程;易于建立灵活的公司机制,包括灵活的激励机制,以经营业绩为评价标准进行提成和对项目团队进行奖励。

2、应当注意的问题。

运用项目公司经营和处置资产首先要规避关联交易。价值评估要合理;其次股权设计、收益分配办法要合理,否则容易使合作方取得暴利或巨额亏损,引起负面影响;第三是要对风险加以控制,因为经营处置完全游离于公司,容易造成公司利益受损;最后最重要的是设计好股权退出渠道。

(二)差额风险代理

1、差额风险代理是基于传统风险代理的创新。

传统风险代理包括一般风险代理和全风险代理。差额风险代理是在这两种代理方式基础上的创新,将两种代理方式结合起来,对同一个资产标的物同时进行全风险代理和一般风险代理的委托。在委托代理之前,资产管理公司对所处置的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并根据过往经验确定若由资产管理公司自行处置可获得的收益,以此收益作为处置收益的底数。以底数来衡量受托方处置资产的效果,在底数之内实行一般风险代理,高于底数的部分则实行全风险代理。高于底数的收益由委托方和受托方共同按比例分享。

2、实施差额风险代理的原因。

资产管理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一部分资产已经进行了资产评估和处置方案的设计,但是在真正开始进行处置时,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原计划的处置没有能继续下去。这些原因包括:(1)方案通过后无法实施;(2)期望过高而无法达到。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采取委托第三方处置的方式,即风险代理方式。

3、风险代理方式的优点。

(1)由于处置资产的主体未转移,资产管理公司可充分利用税费的优惠政策。

(2)能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执业经验和专业技能。通常以律师事务所或其他咨询机构为代理方。他们拥有诉讼代理实践经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诉讼执行经验和技巧,专业成熟的技术,有利于确保债权的最终实现。

(3)有利于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债权追偿,可以比较市场上多家代理机构的代理效率及结果,最小化债权回收的成本及费用。

(4)解决了处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5)实现了资产处置收益的保底。

(三)资产置换

1、资产置换在资产处置中的实现形式。

资产置换是指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务企业以其实物资产或股权来交换资产管理公司债权的一种行为。企业以其资产来置换债权,可使企业免除沉重的利息负担。也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化解其不良资产。

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具有债权人、中介人等多重身份,这种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之间可以实现债权与实物性资产、股权资产等多种形式的资产置换。资产管理公司借助资产置换,可以更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

2、资产置换的优点。

通过资产置换可以把分散的资产变为集中的资产,把不适合经营的资产变为适合经营的资产。如:把一个地区的国有资产包让渡给某工业企业,而通过合理的对价和交易安排,该工业企业以部分股权或者土地等实物置换给资产公司,使原本资产管理公司不再持有分散在一个地区的债权资产,转而持有了该企业的股权或者拥有土地等资产公司经营较有经验的资产。即将不适合其经营或处置成本较高的资产变为适合经营的资产,降低了成本,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四)与上市公司嫁接以提升价值并完善退出通道

资产管理公司持有大量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母公司债权,与以往债权转让相比,资产公司可通过债权转股权方式,实现对上市公司的重组,以“借壳上市”。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1)便于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退出,将原来静态的资产变为动态的资产,由于市场的存在使得资产的定价较为容易,价格公允。且交易对手众多,退出渠道较多。(2)避免了繁琐的上市流程,使得资产管理公司所持有的资源能迅速地进入资本市场。从而利用证券市场的倍数效应,将资产的未来收益纳入价值衡量的体系,可以是未来的现金流放大,膨胀资产的价值。(3)节省了上市的成本。(4)新资产的注入通常来说都会为资本市场所关注,新资产可以择时而人,易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追捧。

(五)悬赏

悬赏是国际上的通用方法。对于某些特定资产,由于处置时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单纯南公司来追讨债权非常困难。即便通过法律的渠道来维护公司合法权益,通常也会陷入“赢了官司,输了钱”的尴尬境地,因此应当考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通过设置悬赏的方法处置资产。

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将悬赏纳入资产管理公司内部的制度,即将悬赏纳入公司的财务框架内,作为处置的费用,在公司的网站或通过报纸、杂志等公开的信息平台发布悬赏消息,借助社会力量来完成对债权资产信息的收集,或直接根据悬赏信息处置资产。或是将悬赏的业务外包给独立第三方来运作,独立第三方通常是具有相关经验、社会资源丰富的公司、投资咨询机构或是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之类的中介服务机构。

但是通过悬赏办法处置的资产,其范围应当受到严格限制。原则上应当是政策性破产以外的其他特定资产。比如已经诉讼终结的资产,依法破产终结的资产,自然人死亡绝户的资产,或者使用内部各种处置方法,查找因无线索而无法处置的资产等。

(六)合作处置

合作处置是指公司以合法拥有的债权、物权、股权和其他合法权益与合作方合作,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力争双赢的原则开展业务活动的经营方式。

合作处置和设立项目公司的区别在于无需成立一个专门的公司来进行资产的处置和运作,即成立的项目运作主体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通过引进有操作管理经验的机构担任合作方,借助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完成资产的处置。这样可以结合多方的优势,更加灵活。

合作处置的渠道和方案有很多种,包括联合开发,授权经营等。联合开发的对象包括各类资源或房地产项目。授权经营和连锁经营可以用于酒店业管理等案例中。

(七)追加投资

追加投资是指现在不处置资产,而是对它进行再投资,使该项资产增值后再处置,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通常不良资产都具有“冰棍效应”,需要快速处置,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的价值流失越严重。对于需要追加投资的资产,通常是一项有效的资产,因具有某些瑕疵,例如资产的某些手续不完备或者是由于缺少资金而导致未完工的工程等,对其处置也是可行的,但回收较少,不能实现处置收益的最大化甚至会出现损失,即这项资产目前就处置是不经济的。对于这样的资产,资产管理公司用自己的资金对其追加投资后,比如将未完工的工程完工,或经过改造,提升其原有价值,扩展其升值空间,在未来处置会有更大的价值。

(八)承购包销

该方式实际上是借鉴了证券公司的证券发行方式,其基本程序是:资产管理公司组织一个处置或经营项目,通过招商的形式引进一个团队或机构,由此团队或机构自身去进行资产的调查,询价,评估,确定该项资产的定价,并以此定价作为底价向社会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如果其他机构的出价高于此定价,则将这项资产交给其他机构来经营,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要支付给招商机构资产调查评估等的财务费、服务费等费用;如果该招商机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估定价,对于该项资产的价值了解充分,在推广过程中没有其他机构的出价高于定价,则资产管理公司以该定价将资产项目卖给招商机构进行经营。

(九)结构交易

结构交易一种新的交易模式,类似于信托计划或资产证券化,但是不同的是这种信托计划并不公开发行证券,而是与单一的交易方或者购买方进行交易。借助单一购买方的融资把固定的资产盘活,随着收益的变化,购买方可能成为投资方或者仅仅是以融资方的身份出现。利用结构交易方式可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实现多方共赢。

四、总结

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商业化经营扩大了业务范围,拓展了发展眼界和思路,提高了行业影响力,直接投资、财务顾问、资产项目评估、企业审计与破产清算,将越来越多地成为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营,而债务重组、国际招标、打包处置、资产证券化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金融工具和技术也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不仅开发了多样的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而且为不良资产的变现和流动提供了交易平台,从而吸引了各类战略投资者、民营资本和国外投资者等市场主体参与不良资产投资。推动了我国多层次不良资产市场的建设,也推动了整个金融体系和产业领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透视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作者:周小川

摘要: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研讨会”上发表演讲,认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将不太可能再剥离,尤其不可能按账面值剥离,而可能更多地采取市场化方式处理”,一个星期之后的6月29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剥离2,787亿元不良资产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署。协议签署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将分3年支付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总共约900亿元资金,这2,787亿元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将超过30%,高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处置不良资产的平均回收率,而用于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支付的900亿元资金将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发行票据和信达公司自己出资共同解决。有关报道称,这是国家在今年初对这两家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之后,再次对他们的股份制改造施以援手。

境内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一直是个让各界感到非常沉重、难解的问题,尤其是国内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一家都沉淀了数以千亿计的大量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非但是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拦路虎,等于是为其引进战略投资者设置了一个“天堑”,理性的投资者谁也不会愿意站在不良资产的深坑边缘,而且,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也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良性扩张,使自身经营的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目标均大受牵制。在此情形下,国有商业银行及其所有者、监管者以及金融研究人员都在努力寻求不良资产处置的新对策。

一、国内银行不良资产压力沉重

继上个世纪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向华融、信达、东方、长城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陆续剥离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以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又积存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止今年一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按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0,77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16.6%,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8,898亿元,占比高达19.2%。

(一)对国内银行不良资产的估算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由于行政干预时有出现、相关法律不健全、中介服务水平不高等因素,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依然偏高,且会延续一段时间,不良资产处置任务也将艰巨而长远。

标准普尔 内地银行2003年底的不良资产约占其银行体系总贷款的40%......内地银行业若要把其不良资产或不良贷款降至2%-3%的水平,所需要的时间估计为6至16年。在这项估算中,“6年”是以官方不良贷款比率17.8%为计算基准,而“16年”则是基于不良资产比率为40%计算出的结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北京师范大学金融中心主任钟伟 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估算有多种结果。从1994~2001年的多项研究来看,这个比率从24%到50%不等,其中,穆迪在1999年和摩根大通在2002年的研究均显示,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重组成本可能高达GDP 的18%,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目前国有银行的“四大”不仅与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和未提供数据的银行)3.27%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去甚远,而且也远远高于亚洲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各国银行的水平(不超过6%)。

中国工商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 工行力争今年内把不良资产率降至13%左右,不良贷款率降至18%之内。截至5月底,包含不良贷款和非信贷不良资产的不良资产率已降至14.9%,其中不良贷款率为19.6%。

(二)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缘何出现?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经过亚洲金融**后的清理整顿,我们大体上弄清了在90年代及90年代以前,银行业所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不良资产大体上来看,大约有30%来自于各级政府直接的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大约有30%的不良资产来自为支持国有企业所造成的;大约有10%的不良资产来自于地方的行政环境和司法环境;还有10%左右来自于国家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主动关停并转有些企业;另约有20%左右的不良资产,来自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

加拿大一位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迈耶.J.戈登 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政策性贷款,它们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政策性贷款一般是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产生的:(1)价格体系失灵;(2)产业政策需要;(3)避免许多老国有企业破产清算。

二、不良资产重压之下,国有商业银行频频动作

为了减轻自身的不良资产压力,推进股份制改造进程,一些银行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并努力分步实施。

中国工商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 下一阶段工商银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面临有利条件。工商银行自身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为其消化不良资产包袱提供了财务实力。2000年至2003年,工商银行经营利润连续四年大幅度增长,累计实现1,500多亿元,这些利润有90%左右都用来提取风险拨备、核销呆账贷款和其他的财务损失。经过测算,工商银行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里,可以实现经营利润2,400亿元。这可以保证其三年内处置不良资产3,000亿元。2004年年内不良资产率可降至13%左右,不良贷款率可降至18%之内。全部不良资产率在2006年可降至6%左右,不良贷款率降至10%之内。

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 中国银行有信心于今年底把不良贷款率降低到6%以下,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从而为上市作积极准备。

1、工商银行:试点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向地方政府转让不良资产

4月8日,工行在北京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机构签署协议,以工行宁波分行26亿元不良资产为试点,通过设立特殊目的信托进行资产证券化。该行三项总计600亿元的不良资产出售计划也在按照不同的进度有条不紊地分批进行。而买家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三个地方政府: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中国工商银行李鹰 这次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的主要特点:第一它是以不良贷款为基础,更准确地说是以不良贷款可回收现金流为基础;第二它首度推出了真正实现风险转移的无担保、无回购承诺的投资品种,在这个项目中该品种是A级受益权;第三它是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主要是在《信托法》框架下真正实现了风险隔离。可以说,它满足了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基本要求。

2、建设银行:向外资金融机构无底价卖断式竞价销售

5月份,建设银行对40亿抵债资产实物类资产进行了一次性无底价卖断式竞价销售,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分别中标三个资产包中的两个和一个。两家中标机构共支付给建行现金14多亿元,现金回收率为34.75%(四年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平均回现率为19.95%,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现金回收率最低,仅为10.08%)。

3、农业银行:开始分账经营试点,完善六种机制加快不良资产处置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罗熹 农行目前的不良资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加快它们的处置要从完善模拟拨备制等六种机制入手,这六种机制是:模拟拨备制,以解决财务考核和资产质量考核两张皮问题,使业绩考核更真实科学;资产质量问责制,用行政手段加强资产质量管理;分账经营制,对不良资产进行专业化、市场化、集中化管理,推动建立不良资产管理分责、问责制度;贷后管理制,落实贷款管理责任;风险经理制,对资产风险进行行业分析、地区分析、产业分析和客户分析,增强全行风险预警、防范和控制能力;客户退出制。农行处置不良资产要创新处置方法,加大市场化处置力度,对欠债户,不能简单的上门清收,而要充分发挥农行在信息、资源、资金等方面拥有的优势,利用市场手段促使企业内部整合、外部包装,创造资产的流动性和更多的现金流。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自成立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采用债转股、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对外合作和法律诉讼等手段先后处置了5,00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止今年一季度,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5,286.8亿元,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1,455.1亿元、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1,701.8亿元、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1,236.7亿元、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893.2亿元。

1、针对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绩效考核困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巴曙松、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屠沂枫 从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展看,如何考核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的绩效存在许多难题。首先,不同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不良资产可能在事实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业绩比较难度较大。其次,因为缺乏一个可供比较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使得如何评估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效率成为一个难题。

2、不良资产的现金回收率将会逐年下降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孟晓东、申希国 不良资产的处理速度和回收率会沿着抛物线轨迹运行:即在处置前期呈上升态势,到后期必然会下降。因为前期处理的不良资产质量较好,回报率偏高。随着后期资产质量的下滑,四年来资产管理公司现金回收率呈上升趋势只是一种短时期的现象。

3、处置中过分追求现金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巴曙松、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屠沂枫 过分追求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上的现金流,实际上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道德风险。例如,这会刺激资产管理公司加快处置一些质量相对较好的不良资产,并且可能容易低估这些质量相对较好的不良资产的价格。如果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显著快于现金的回收速度,就必然为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发展留下了隐忧,因为未来需要处置的,往往是难度较大、回收现金较难的不良资产。

4、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效果存疑

安永交易咨询服务部《2003回顾:中国的不良贷款》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未能向金融界、分析师以及银行有力证明它们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力,许多银行相信如果取消有关的限制措施,它们即便不能做得更好,也能做得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一样好。

5、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发展、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加速呼唤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

目前四大行对不良资产处置遭遇的两大障碍,其一是不良资产不能打折处置,其二是商业银行不能够采用对不良资产进行租赁、转让、债转股等措施,按照我国金融体系分业经营的原则,商业银行不能开展投行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李鹰 我国目前的政策法规体系对快速处置不良资产缺乏明确的支持,影响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并因此影响了诸多方面对创新处置模式的认同程度。这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的部分禁止性规定和部分空白。如,现行《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只能投资于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国内商业银行要想设立中外合资(合作)不良资产管理公司都必须突破目前的法律限制,而迄今为止获得批准筹建的中外合资(合作)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均为非金融机构。《贷款通则》规定,未经国务院批准,贷款人不得豁免贷款,因此要以贷款资产作为出资与外资组建合资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将有可能面临这一法律规定的限制。《公司法》中没有规定特别目的载体的法定资格,对不良资产能否作为出资、投资总额如何界定等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发债企业必须满足发行债券前连续三年盈利的要求,特别目的载体显然不具备该条件。另外,在会计核算和税收问题上,也存在大量不利于商业银行快速处置不良贷款的规定或空白之处。

四、稳步推进不良资产处置

1、进行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应发挥各有关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市场化处置要有一定的政策准备,银行本身要大力提升不良资产消化能力,既利用收费业务收入覆盖不良资产等常规办法,也要利用在经济顺周期时积极处置不良资产……政府不应是“旁观者”,而应在立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应建立不良资产处置专业法庭,提升相关案件审理的专业水平。政府要强调不良资产处置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处置好的机构、人员进行正向激励,并对资产进行市场化评估。此外,政府还要考虑如何把四家资产管理公司4000亿元债转股资产处理好,因为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方面都没有切实保护好股东在企业重组等 23 方面的权益。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刘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庞继英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今后我国政府仍然需要积极运用“好银行、坏银行”模式集中处置更多的不良资产。1999年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只是我国政府主导集中处置不良资产的第一步,面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政府仍然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处置工作中去。一方面增加对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其管理,促进其对已接受的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另一方面是继续运用“好银行、坏银行”模式,进行处置具体形式的探索,运用更为有力的方式处置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其中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一是通过财政再次注资设立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再次剥离;二是设立风险信贷银行等机构集中管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过来的不良信贷资产,向企业发放在转制过程中因政策性原因导致困难的各种风险贷款。

2、考虑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张晓慧 我国已基本具备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市场条件和法律基础,因而可以考虑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银行间债券市场完全可以作为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操作平台。同时,社会信用评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金担保机构等社会中介化服务组织正在迅速发展,社会信用环境也在不断完善,企业金融风险意识明显加强,这些要素都将为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凯生 目前中国处理不良资产很大程度上还依赖“逐步清收、挨门追讨”的传统方式。资产证券化在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尽快化解金融系统风险方面成效显著。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有助于加快处置不良资产进程。不良资产的“不良”并不是资产没有价值,而是因为资产不能按当初的合同约定定时定额回收。由于这一根本上的不同,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使衍生出的资产类型可能较为多样。经过谨慎周密的资产价值分析、变现能力和进度分析,妥善安排信用提升的措施后,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有助于解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等问题,也可以为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一个新的工具。

中国工商银行李鹰 结构化交易区别于卖断的特点在于:交易双方对资产价值的评价不必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只要买方对价值的判断高于卖方判断的50%即可);卖方让渡部分资产所有权或收益权,作为对价取得部分现金(这个现金收入的规模与买方的价值判断一致,一般至少在卖方判断的50%以上),同时继续保有对资产的部分权益;结构化交易达成的同时,卖方可以实现资产出账;买卖双方共同经营资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然而,这种共享共担机制究竟如何设计是一个个案操作的问题)。证券化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交易模式。其中,卖方保留的权益还体现为对其他投资者投资权益的保障(增级);买方取得的不是资产的所有权,而是所有权的一个或若干个组成部分,如受益权等;买方分享利益以固定收益的形式存在,因此其承担的风险也相对有限。

3、在竞标价格的结构性安排上作出相应的设计,以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约束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巴曙松、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屠沂枫 为了促进外资处置不良资产中的考核约束机制的建立,可以在竞标价格的结构性安排上作出相应的设计。一般来讲,在不良资产的认购过程中,由于不良资产的不确定性很高,可能会导致竞标的价格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国际惯例,政府为了促进市场的发展,会安排贷款等优惠条件给投标团,以期促进投标。所谓竞标价,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价格,而是一整套结构性安排。其基本框架是:买卖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处置不良资产,买方在交易时向卖方支付一定数目的现金,然后将不良资产处置的所得优先用于对卖方的支付,达到某个数目之后,买卖双方再以分成的方式分享回收的现金。

4、打包处置不良资产

中国工商银行资产风险管理部赵联盟 李志刚 打包处置是将一定数量的债权、股权和实物等资产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某一特性的资产包,再将该资产包通过债务重组、转让、招标、拍卖、置换等手段进行处置的方式。商业银行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实现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置,与以往的单笔不良资产处置相比,打包处置可以一次性处置十几亿元、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不良资产,因此可以尽快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增加经营效益。

5、高度关注不良资产的国内购买力及其发展变化

中国工商银行李鹰 目前对银行不良资产有兴趣的国内投资者越来越多,但真正在资金实力上与外资机构可匹敌的似乎还没有。主要问题在于国内购买力相对零散,规模不大,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投机性强。国内购买力主要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等。他们对国内法律、法规和市场的认识比外资机构深入,因此在价格方面可能对商业银行更有利。但国内购买力要发育到能够与外资机构相抗衡的地步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只有对国内零散的购买力进行整合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整合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资金方面的整合,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建立不良资产投资基金;二是学习和借鉴外资机构的运作模式,进行规范化、专业化运作。

在正常情况下,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般会被控制在贷款余额的5%以内,其对不良贷款处置的主要方法,也是尽量帮助借款人恢复盈利能力,以求贷款偿还,在无力回天的情形下,该笔贷款直接冲销银行利润。由于资本充足率本来就不够高,加之银行自身的赢利能力也不强,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等资产的处置,难以走大笔冲销的路子,但是在不良资产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必须有买单者。

从不良资产的两次大笔剥离来看,政府就是这个买单者。这种情形不应当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在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上,应当减少商业银行对以国家买单的剥离方式为其经营“卸负”、“减压”的预期,防止每隔一段时间集中划拨一次不良资产的现象机制化。更为重要的还是要避免银行不良资产增长的“周而复始”,对大比例“制造”不良资产的商业银行严加要求,督促商业银行制订并实施有效的资产扩张策略,将对资产质量的追踪、评价真正引入并落实到商业银行内部相关人员的升迁、降职等奖惩考评体系内。

对不良资产,我们今天正在力求解决的重点还是如何处置的问题,希望明天的工作重点能够转到如何防范的问题上来,力求通过有关机制的建立与措施的落实,使境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能将不良资产率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使境内的商业银行在参与世界性大银行的排名中,不仅能在规模上、资本实力上跨入全球性大银行的行列,也能在资产收益率、资本回报率、不良资产率等指标上成为全球银行业的佼佼者。

农行处置已剥离的不良资产开始提速。

1月26日,农行与北京产权交易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会上传出的消息称,双方将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结算服务、并购贷款、财务顾问等领域进行合作。

农行副行长蔡华相表示,针对农行已剥离的不良资产,农行将在国家政策和主管部门许可范围内,充分利用北交所的平台优势,通过公开的推广、招商、挂牌等方式转让,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改之前,均经历了剥离不良资产的阶段。以工行为例,2005年,工行进行财务重组时,将1760亿元损失类贷款以及700亿元的非信贷风险资产,合计2460亿元划归财政部和工行共管基金账户,工行获得等值的财政部优质债权。

经财政部批准,农行以2007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按账面值剥离处置不良资产8157亿元,其中可疑类贷款2173亿元、损失类贷款5494亿元、非信贷资产489亿元。

据了解,上述资产,以2007年12月31日央行对农行1506.02亿元免息再贷款等额置换不良资产;其余6650.93亿元形成应收财政部款项,并自2008年1月1日起按3.3%的年利率对未支付款项余额计息。

农行与财政部建立“共管基金”用以在15年年内偿还农行应收财政部款项的本金,而不良资产处置回收资金将成为共管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

剥离后的不良资产,农行大致有三种处理方式。其一,农行自身处理。与其他三家国有大行不同,农行在总行层面设立资产处置部,各一级分行亦有资产处置机构负责处置不良资产。其二,委托给其他金融机构处置。其三,公开招标出售不良资产。在农行首页上,单独开列“资产处置”一栏,包括土地、厂房、股权资产、机器设备等在内的资产均在上述栏目下挂牌。

北交所全面参与农行已剥离不良资产处置之后,依托此平台,农行处置已剥离不良资产有望提速。截至2009年底,北交所完成各类金融资产处置项目超过3300亿元,资产处置变现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国内外[de]经验教训表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一直是银行破产和银行危机[de]主导性原因之一。我国银行体系近年来也积累了大量[de]不良资产。根据银监会[de]统计,截至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1%.面对即将逼近[de]我国金融市场[de]全面开放和国外银行进入[de]压力,借鉴国外有益[de]经验和教训,加快处理我国银行体系[de]不良资产,已成为刻不容缓[de]问题。

一、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1.美国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利率波动等影响,美国商业银行[de]不良资产问题相当严重,有问题[de]商业银行多达1400多家。从1980年到1994年,有1295家储蓄和贷款机构破产,1617家联邦保险、银行破产或面临破产,各种金融机构[de]不良资产高达7000多亿美元。针对严重[de]银行危机,美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分别采取了不同[de]措施。

(1)政府措施。作为政府部门[de]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RTC(重组信托公司)及时推出处理不良资产[de]整体战略措施。一是公开拍卖和暗盘投标,将其接管[de]大批破产商业银行[de]资产出售给民间企业。二是签订资产管理合同,将不良资产委托给民间合格承包商进行处置。三是资产证券化,加快不良资产[de]处理进程。四是股本合资,由RTC与民间投资者组成合资公司,共同处理破产金融机构[de]不良资产。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和国会还在不良资产[de]重组过程中注入近2000亿美元[de]资金,其中国会拨款近1000亿美元。

(2)商业银行措施。银行危机出现后,美国[de]商业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较为有效[de]措施,其中之一即有名[de]好银行 坏银行模式。所谓好银行 坏银行模式是指把不良资产从一家问题银行[de]资产负债表中分割出来,由另一家特别成立[de]专门用来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de]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即所谓[de]“坏银行”)来处理。另外,还有一些投资银行[de]业务方式,如成立风险贷款抢救部、及时冲销呆账、对收益较好[de]资产采取拍卖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把分割出来[de]不良资产逐渐变现。

(3)政策效果评价。经过政府和银行[de]共同努力,2000多家有问题[de]储蓄贷款机构得到成功接管,销售资产价值总值4000亿美元,银行[de]盈利和经营环境有了改善,银行处理不良资产[de]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储蓄贷款银行系统得到彻底整肃和加强。虽然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尚待解决,但从总体来看,美国在不良资产[de]处理上是相当成功[de],已经从资产质量恶化[de]困境中走出来。

2.韩国、东南亚国家模式

1997年夏,从泰国开始[de]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经济均遭受重创,尤其是金融系统,银行不良贷款猛增,许多金融机构陷入资金紧缺、无法经营[de]困境。

由于东南亚各国不良资产[de]大量累积与各经济体政府直接介入经济运行[de]行政方式有着千丝万缕[de]联系,危机后各国政府均积极介入不良资产[de]处理,并迅速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以政府为主导,采取了大体类似[de]国有化解决框架。主要方式大体有:以政府债券置换银行不良债权;为增加银行资本金进行注资;利用呆账准备金制度注销损失资产;构筑法律政策环境;推进金融机构[de]整顿与合并;调整企业债务机构等。由于采取[de]措施较为及时和彻底,仅仅经过一年多[de]时间后,上述国家都已经取得了不同程度[de]成效,尤其是韩国和泰国表现得更为明显,金融系统渐趋稳固,投资者[de]信心逐渐恢复,货币汇率和股市持续反弹,银行[de]稳定性有了明显[de]提高。在取得成效[de]同时,各国也遗留了一些尚待处理[de]问题,包括如何加强银行[de]内部管理尤其是信用管理,以防止再次引发危机;如何改革银行管理制度,减少政府对银行贷款[de]行政干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二、国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对我国[de]启示

1.成立专门机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

成立专门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公司几乎是各国共同[de]选择,如美国、法国、瑞典、东南亚等国[de]资产管理公司,日本[de]桥银行,均在银行不良资产[de]处置上取得了相当大[de]成功。我国也在1999年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理从四大商业银行剥离出来[de]巨额不统渐趋稳固,投资者[de]信心逐渐恢复,货币汇率和股市持续反弹,银行[de]稳定性有了明显[de]提高。在取得成效[de]同时,各国也遗留了一些尚待处理[de]问题,包括如何加强银行[de]内部管理尤其是信用管理,以防止再次引发危机;如何改革银行管理制度,减少政府对银行贷款[de]行政干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加快不良资产[de]处理进程

从国际经验来看,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不良资产[de]处置置于统一[de]国际市场中,几乎是世界各国处置不良资产[de]共同特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也在2001年末通过公开招标[de]方式向国外金融公司打包出售不良资产,但规模不大。面对逐渐逼近[de]国外银行[de]竞争压力和数额庞大[de]不良资产,开放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引进外资加快我国不良资产[de]处置进程,已成为必然之举。

3.在处置手段上实行多元化,多种方式并用

在处置已经存在[de]银行不良资产时,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多种方式并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对于不同[de]企业可以采取资产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拍卖、租赁、销售等不同方法,灵活多样地运用国家赋予[de]各项政策,提高资本运用水平,促进现金回收,加快不良资产[de]处置进程。

4.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新[de]经营机制

政府不良资产“解药” 第3篇

从理论上讲,金融企业所谓不良资产或“有毒资产”,俗称“呆坏账”,例如银行发放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包括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贷款)、 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贷款)、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贷款)以及由担保方式衍生的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等抵押资产。而实业企业所谓不良资产是指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面对如此庞大的不良资产,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点石成金,让不良资产重新创造出最大效益?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管理体系,以化解经营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关心、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不良资产也和其他市场化资源一样,不仅在形成机制方面有规律可循,而且在处置和管理过程中同样有规律可循,同样适用于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构建公司治理结构,为不良资产管理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多年来,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是一些金融或是实业类企业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

1是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应建立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约束机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各自的组织结构设计、权责利益之间相互制衡关系而构成的。在建立治理结构过程中,公司应当严格根据企业章程规定,建立起完善的经理、经理办公会等决策和治理机构。其次要完善治理机制。也就是将关系人等直接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纳入统一治理框架体系中,在完善治理结构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确保和强化决策、执行与监督三者的协调运转和有效制衡。最后需减少管理层级。目的是缩短管理链条,将经营层次控制在母子公司两级, 至多不超过三级的架构内。

2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形成由董事会、监事会、财务总监、审计部门等组成的内部约束体系。通过一系列控制活动,防范经营风险,而且这一控制活动,应由各级董事会(下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

3是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风险管理系统。首先应明确可量化和可衡量控制目标;其次遇到风险,有可能对企业的现实目标或潜在目标造成影响的,需及时定位风险,找出根源,研究其是由内部因素,还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再次,根据自身条件、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选择承担、规避、转移、转换、对冲、补偿、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总体策略;最后通过系统的管理程序或活动,确保风险应对策略的有效实施。

4是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信息应以完整、及时、准确的方式,向投资者及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披露。让所有相关利益者通过透明、真实、公允的信息了解金融或企业类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发展情况,给各相关利益者提供一个相互了解或对话的渠道和桥梁,使其能够对公司的价值和经营业绩进行客观的评估,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尽量减少投资风险。

5是发挥内部监督机构作用。首先建立监事会约束机制。监事会要履行其权力、责任和义务,定期或不定期对董事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将董事和管理层的经济行为“暴露在阳光下”,形成对董事会、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其次应由审计委员会进行独立审计。审计委员会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在董事会授权下,利用其职权的独立性,对公司和董事会、管理层的经济行为进行全面审计,并负责聘任、考核、监督社会专业注册会计师、审计师、资产评估师和律师等开展工作,而且需要对审计报告等签署意见,然后直接将审计报告等上报董事会;再次,由财务总监进行审计。财务总监接受董事会委托,对公司和管理层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审计,需要利用其财经专业知识、业务经验优势及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全面了解,更有效地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监督,并准确把握公司财务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偏差,降低财务风险;最后由专职审计部门进行内部审计。审计部门是受管理层委托,对公司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日常工作进行的监督审计,即对财务收支及各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需要将监督审计事后工作落实到事前、事中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以防微杜渐、及时纠错。

6是建立起激励机制。可以选择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将有利于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减少代理成本,并吸引社会优秀人才投身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营造和培育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抑或选择董事激励机制,由于外部独立董事的权威性、专业职能性、社会地位等,愈来愈被企业相关利益者、资本市场、监管机构认可或推崇。因而,建立董事激励机制将成为提高治理组织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此外,还可建立监事激励机制。由于监事会功能的重要性,特别是其代表中小股东行使监督权,对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的行为均有一定约束作用,因而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功能。但在实际中,监事会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了更好地提高和加强监事会功能作用,一方面必须在组织结构、职能定位方面保证监事会功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对监事会成员也要制定相应激励措施,在制度上保证监事会成员行使监督权的积极性。

构建专门管理体系,建立起不良资产

约束的长效机制

不良资产的形成,既有外部体制原因,也有内部管理原因。多年实践表明,对容易多发和产生重大资产损失的管理薄弱环节,如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高风险投资业务管理、境外不良资产管理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制度,改善管理,堵塞漏洞,具体措施是:

1是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机制

国务院国资委已出台了《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已经造成的资产损失应当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而建立不良资产管理约束机制,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资产损失责任认定工作程序、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等加以实现,从而明确资产损失责任认定分工,明确职责权限。这一系列机制就是要在查清资产损失责任,分析企业不良资产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分清经营管理责任、违纪违规责任和违法经营责任。同时,还要建立资产质量监测预警机制。

2是建立健全不良资产管理机制

形成不良资产后,需要加强过程管理。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不良资产档案管理、不良资产日常监管和资产损失日常处理等制度。用制度将不良资产管理责任层层落实,从而构建不良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财务核销不良资产,并不等于不再管理这部分资产,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不良资产催收追缴和清理回收的工作力度。同时,积极探索不良资产集中处理的模式和清理追索的有效方法,建立必要的清理追索激励机制。遏制或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仍需从基础管理抓起,一方面要加大财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和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投融资重大决策制度等制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强化重大资金管理和使用控制,明确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责任,严格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发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加强不良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是多管齐下开展效能监察

紧紧围绕建立不良资产管理制度、落实不良资产处理责任,开展不良资产管理效能监察工作。通过对责任人不良资产处理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时效性的监督检查,督促对不良资产的规范管理,维护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的客观公正,保证实现不良资产管理的预期目标,促进提高不良资产管理的效益。

通过重组整合,让不良资产创造

最大经济效益

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式是债务追偿、资产租赁、债务重组、资产拍卖和破产等。实际工作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也很灵活。有竞价拍卖、捆绑出售、整体出售、全额承包、租赁经营和依法处置等,但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归根到底却主要有两种:

一是创造现实现金流模式

通过让渡手中的不良债权和抵押实物,获取现实现金流的模式。即首先,把需要处置的资产通过评估后,委托给拍卖机构,由拍卖机构刊登公告,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公开拍卖。其次进行债务重组,即把对方企业的债务根据双方确定的债务重组方案,进行一定的减免或者折扣,让债务人归还一定比例的现金或一部分可变现的实物、股权等。对于专业处置不良资产的公司而言,也可以把一个地区,或者一些企业的资产进行打包出售,包里的资产也是经过评估,经过投资者调查,或者谈妥一个价格,按照商定的价格在充分竞价的基础上进行出售,以获取现金等。还可以可通过资产置换,把债权变成物权,也可以把债权变成股权。置换后,再对置换以后的资产进行处置。处置的具体方式有资产租赁、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破产、清偿、诉讼等等。

二是创造预期现金流模式

通过让渡手中的不良债权和抵押实物,获取未来现金流的模式。主要采取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即通过将债权转换为股权(股票)或债券,谋求未来的增值收益,获得更大的现金流。

关于不良资产清收的方法 第4篇

一、主动出击法

主动出击法,指责任信贷员主动深入到借款人经营场所了解情况。信贷员应该经常深入到自己管辖的客户中研究实际问题,将客户群体分类排队,在“好、中、差”的类别中突出重点开展工作,本着先易后难,先好后差,先小额后大额,先近程后远程的工作思路,寻找切入点,坚定信心,反复多次地开展工作,并在所到之处一定要签发催收通知书和输入相关的合法手续,以达到管理贷款,提高质量,收回不良贷款的目的。

二、感情投入法

对于出现不良贷款的客户,不要一概责备或训斥,不要使用强硬语言,激化矛盾,以“依法起诉”相威胁,而首先应该以一份同情心,倾听对方诉说苦衷与艰辛,困难与挫折。站在借款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分析问题,查找根源,寻找出口,让自己的观点与客户相融合,建立友谊。在此基础上,引导对方适应自己的工作观点,入情入理地细说不良贷款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会使诚信受到破坏,形象受到损坏,朋友之路越走越窄,经营困难越来越多。如能及时归还贷款,既能表现实力,又能申请再借;既是遵守合同,又是信守诺言,使信用度得到提高,这样, 通过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分析使之产生同情与理解,以达到自己工作的目的。

三、参与核算法

贷款管理人员与客户的工作关系,应当是合作的,友好的, 知心的。应当经常深入到客户中去,在掌握客户的经营情况下, 帮助客户客观分析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找到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客户能欣然接受,进而参与到经营核算中。通过真实的会计账目作出进一步研究,提出增收节支的建议措施,提高客户盈利水平,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同时,关心客户的措施落实情况,力争取得成效,促进不良贷款的收回。

四、帮助讨债法

客户在经营中大多存在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而且数额越累越大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信贷员应当准确的掌握应收账款的笔数、金额、拖欠时间及对方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仔细研究,将应收账款按易难程度,先后顺序分类排队,亲自参与客户去清理应收账款。清收成果应以归还不良贷款为先,或部份归还贷款,部份用于经营,而后对客户应继续提供帮助,不能放手不管。

五、出谋划策法

贷款管理人员,其岗位是重要的, 其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均应高于一般人员。面对不良贷款,管理人员不能就事论事,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寻找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帮客户出谋划策,帮助客户弥补管理上的不足,纠正市场营运过程中的偏差,调整经营方向上的偏离,找到畅通的市场销售渠道,介绍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等。通过为客户出谋划策,力争扭转其经营中的困难局面,使不良贷款尽早收回。

六、借助关系法

对借款人的配偶、儿女、亲属、朋友要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 选择出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与其进行接触、交谈、交往,达到整合程度,适时谈其用意,使之理解进而愿意帮助,由有影响力的人单独与借款人谈还款问题和利弊分析,劝其归还贷款,也可以共同与借款人讨论贷款问题,寻找还款的最佳途径。

七、调解法

在拒绝归还贷款和即将依法起诉的矛盾相持中,不急于采取依法起诉,而应当拓展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方法,像村干部、乡镇政府干部、公安干警等都是应考虑到的因素,利用这些因素充当第三者,以中间立场出现,帮助分析利弊,拉近双方距离,化解矛盾,进行有效调解,使借款人在依法诉讼前归还贷款。

八、群体进攻法

信贷员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是有限的,但应尽职尽责。面对难点,应当考虑多名信贷员共同参与工作,深入研究认真分析, 寻找突破口,选择出最佳时机,发起群体进攻,一气呵成,取得成果。

九、信息捕捉法

信息对各行各业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相对借款人来讲也是如此,尤其是借款人的经济往来信息,产品销售信息,应收账款信息,资产处置信息等,对这些信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密切关注,发现有利因素,立即采取措施。特别有多头开户的各家银行账户,务必搞清查实,一旦发现进账款项,立即展开工作或依法冻结账户,创造出收回不良贷款的必要条件。

十、刚柔相济法

面对不同脾气秉性的借款人,应当采取各自不同的方法。有吃软不吃硬的,有吃硬不吃软的,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体会摸索, 避其强,攻其弱,采用刚柔相济法,或先柔后刚,论情,论理,论法层层深入,使借款人先从观念转变,愿意归还贷款,然后再进一步开展工作。

十一、债权抵顶法

经营时间越多,往往形成债权的数额越大,追讨难度也相对加大,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对于这种因素。信贷员要认真仔细研究,准确评估对方债务人的还债能力后,考虑以债权抵顶不良贷款问题,如果可行,应与借款方,借款方债务人三方以书面协议形式加以认可,确定开展工作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但在贷款还清前不可免除借款人的还款义务。

十二、担保责任追究法

为借款人提供担保,其本质意义在于借款人不能按规定期限归还贷款时,担保人承担归还贷款本息的义务,以保证借款合同的全面履行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然而,在现实工作中,重视借款人而轻视担保人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是一个误区。贷款一旦形成不良,一定要借款人与担保人一并追究。当借款人不足以归还贷款时,不能忽视对担保人担保责任的追究,(下转第218页)(上接第214页)直至贷款本息全部还清。

十三、抵质押品处置法

抵押物品和质押物品,主要以房屋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有价单证,机器设备等为主要内容的物品,作为贷款的保证特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内容会不断地增加和变化, 但核心是评估和变卖处置值一定要大于贷款本息,评估和变卖处置现值大于贷款本息的差数越大,贷款的安全性就越高。当贷款不能按期归还时,一定要及时按合法程序处置抵质押物品,确保贷款安全。

不良资产处置办法 第5篇

一、目的

为盘活存量资产,降低不良资产损失风险,改善资产整体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二、不良资产的定义

本办法中的不良资产,包括不良存货和不良固定资产两部分。

(一)不良存货是指长期积压已不能为生产正常领用或销售的存货,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或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以及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按类别分为:

(1)原料及主要材料、燃料

1、由于试制、产量减少(专用车型)等原因形成的不能为现产品生产使用的积压材料。

2、因工艺更改或产品改型导致的积压材料。

3、存放时间过长或其他原因导致锈蚀、包装物破损、产品失效而无法为现生产所使用的材料。

(2)内部半成品、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外购半成品

1、因工艺更改或品种变化不能为现生产所使用。

2、存放时间过长,物理性能发生改变而无法为现生产所使用。

(3)修理用备件、工装、模具

1、相关设备已被拆除或报废而不能为其他设备所用的备件、工装、模具;

2、技术性能落后,已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备件、工装、模具;

3、存放时间过长,物理性能发生改变而无法为现设备所使用。

(4)整车、底盘及汽车备件

1、存放时间过长,由于风吹日晒等原因导致锈蚀而不能正常销售的产品;

2、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无销路的产品;

3、由于不符合国家环保或其他法规需进行改良的产品;

4、产品已更改或转型,市场不再需要的备件。

(二)不良固定资产是指报废的固定资产(含报废的工程物资),报废固定资产分为常规性报废资产和非常规性报废资产,常规性报废资产是指按财务制度规定提足折旧并已达到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非常规性报废资产是指未提足折旧及未达到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报废。

(1)、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属常规性报废资产:

1、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无继续使用价值;

2、主要结构陈旧,精密度极差,无大修理价值或经大修理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3、技术淘汰资产,非标资产难以修配,生产效率低下,国内已有新技术产品可供替代;

4、主要机件残缺,破损严重,再修理成本较大。(2)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属非常规性报废资产:

1、因生产工艺改进或扩建、改建而必须拆除;

2、因事故原因造成资产严重损坏,无法修复;

3、在建工程全部或部分严重毁损,需重建或改建已不具备经济性;

4、国家法令规定淘汰或其他原因应当淘汰的资产。

三、不良资产清理处臵

1、不良存货清理处臵指按规定的程序,采用改制、代用、降价销售、退货、易货、报废等手段,对清理界定的不良存货进行实物及会计账务处理,降低存货资金占用的过程。

2、不良固定资产清理处臵是指资产使用或归口管理部门提出报废申请,*******部会同********等归口管理部门组织鉴定,财务会计部办理会计账务处理,报废资产由公司职能管理部门统一变卖的过程。

四、责任分工

1、各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所分管不良资产清单及处理意见的提出、不良资产的保管、资产销账手续的办理;

2、财务会计部负责不良资产原始价值的确认、提出处理价格、进行会计账务处理;

3、******部负责不良资产技术状态的确认;

4、*******部负责组织不良资产的鉴定、审定;

5、********是公司不良资产处理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制不良资产清理计划,负责组织不良资产清理处臵计划的实施;

6、公司*****领导小组是公司不良资产处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审批公司不良资产的清理处臵处理方案。

五、清理处臵程序

1、各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对本部门不良资产的清理情况,填 写并向财务会计部报送“不良存货清理明细表”(附表一)、“不良存货清理汇总表”(附表二)、“待报废固定资产明细表”(附表四)。财务会计部负责汇总各部门不良资产清理结果,报送************部。

2、*********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界定并提出处臵方案,填写“不良存货鉴定明细表”(附表三),报公司审批。固定资产填写“固定资产报废单”(附表五),按规定办理审批。

3、各单位对清理出的不良资产要分类单独存放并作明显标记,在未经公司审批同意前不得对实物擅自进行处理。

4、各责任部门根据批准后的不良存货清理处臵方案,组织方案的实施工作,及时办理处臵物资的出入库手续、单据传递和账务处理。

5、对可以改制、代用的存货,各责任单位要组织制定可行的、在一年内能处理完成的具体方案。改制、代用的应符合技术要求,同时按公司关于改制的规定程序执行。短期内无法进行改制、代用的可按其他方式合理处臵。

6、需降价销售的处臵整车、底盘、备品备件及其他存货(含易货销售),需退回供应商的积压物资,应严格遵守公司有关价格管理办法及相关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做到规范、透明、公正,最大限度地减少削价损失。

六、不良资产处理的审批

对公司不良资产的处理,建立审批单制度。由资产管理部门填报“不良资产处理审批单”(附表六);各职能部门签署相关意见。其中:

1、“需求方”栏,由***********填写;

2、“******部门的技术状态鉴定意见”栏,分工如下:(1)属于*********的不良存货,由**********签署;(2)属于*********的不良存货,由***********签署;(3)属于**********的不良存货,由******签署;(4)*********等部门的不良存货中,修理用的备件由**********签署;其余不良存货由********签署。

(5)设备类不良固定资产,由********签署;

(6)基建类不良固定资产、工位器具,由********签署。

3、“批准”栏,不良资产的批准,实行分级审批:(1)每批原值在***万元以下的不良资产,由财务会计部部长批准。

(2)每批原值在***万元~***万元的不良资产,由公司***********(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批准。

(3)每批原值在*****万元以上的不良资产,由公司********(公司总经理)批准。

(4)非正常原因导致的资产处臵及其他需********批准的亟需报经********领导小组审批。

(5)公司决策层对资产处臵权限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七、奖惩办法

1、各资产管理部门每月底做好本月不良资产处臵情况的汇总工作,并填写“不良资产处臵及奖惩结果明细表”(附表七),附领料单原件或复印件,涉及代用、改制的要附技术部门代用、改制通知单,随月报表交财务会计部。财务会计部按照文件规定进行审核并计算奖惩金额按月兑现,由********统一对有关贡献单位、人员奖励。

2、对采取出售方式出售不良整车、底盘的按开票价(以下均为不含税价)的***%奖励(采用抵帐方式不收现的按开票价的 ********%奖励)。需要改制后销售的按售价减去改制费用的金额计算。库存整车、底盘拆解报废不享有任何奖励, 属拆解入库回用的按入库成本(扣除改制费用)的*******%奖励。

3、对采取出售方式出售除不良整车、底盘外的其他存货物资的,按开票价的*******%奖励(采用抵帐方式不收现的按开票价的********%奖励)。

4、经与供应商协商对不良存货原价退库的,按开票价的*******%奖励,折价退库的按开票价的********%奖励(属实行中间库退库的,分别按开票价的******%和*******%奖励)。

5、属技术性代用的按计划价格的******%奖励,经改制后回用的,按库存计划价格减去改制费用后的差额的*****%奖励。

6、通过易货换回现生产可用物资的,原价换出存货的按原价(不含税)的****%奖励,折价换出存货的按实际交易价(不含税)的****%奖励。

7、对不良固定资产的处臵,按处臵收入的******%奖励。

8、以上涉及交易价格制定的,按公司价格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确认处臵完成,以收到货款为准。

9、在处臵不良资产过程中如发生资产损坏、丢失的,原则上对责任人处以资产重臵价值的******%的处罚。

10、在处臵不良资产过程中有不符合规定程序或有违纪现象的,公司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行政、直至刑事责任。

11、对******年以后产生的新增不良资产,应责成责任人限期清理处臵,产生损失的,对责任人处以按损失额*****%的经济处罚,未产生损失的,对责任人处以按购进金额****%的经济处罚。

八、附则

1、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不良资产火中取栗 第6篇

我国还拥有大量的中央企业,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突出主业、做大做强”的方针指导下,中央企业开始剥离非主业、非战略性资产,其中包括大量闲置、低效资产。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目前也开始参与中央企业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本文所指不良资产包括不良金融资产和中央企业的闲置、低效资产。

不良资产投资与不良资产房地产投资基金

不良资产投资是一个比较广泛的领域,既有侧重于债权的投资基金,也有侧重于不良股权的投资基金。目前投资于不良类房地产的投资基金在华尔街的规模也非常大。

虽然我国不良资产投资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如泓天基金等不良资产投资基金,目前在国内还是刚刚兴起。中信资本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是较早起步的,2004年起即成立了特项投资部(special situation investment),一般以大型不良金融类资产为主。

我国不良资产投资发展历程

中国的不良资产投资,始于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四大国有银行清理剥离1.4万亿元不良债务,成立信达、华融、东方、长城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第二阶段:2004-2005年,为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上市,国有银行又陆续剥离数千亿元资产。

第三阶段:从2010年后,在全球金融危机及PE(股权投资基金)投融两难的背景下,一些基金和投资机构开始发掘不良资产的投资机会,资产处置成为新兴的投资热点。

不良资产的高额回报

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特别是行业发展的早期,其投资回报往往超出想象。

2001年12月,摩根士丹利以7亿元中标华融资产108亿元资产包,分四期付款;事实上,第二期付款之前,处置资产回收资金已超过7亿元,摩根士丹利未付一分钱,即获得10亿元以上利润,回报率高达150%以上。摩根士丹利处置从华融买来的近300件不良资产方法很简单:以8%面值买到的资产再以15%的面值卖出。

2004年7月,银建国际以8.5亿元收购信达资产旗下569亿元不良资产,收购价格为资产面值的1.5%;随后很短时间内,银建又以面值的2%转让给其第二大股东花旗集团,获利33%以上。2005年11月,银建国际又以资产面值的1.5%,即5.466亿元收购华融资产364.4亿元不良资产包。

不良资产处置的发展趋势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事业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市场规模趋于稳定,我国金融机构及国有企业每年约产生逾万亿元不良资产;二是投资利润合理化,不合理的暴利空间越来越小;三是项目渠道更广阔,银行、信托、资产管理公司、法院、产权交易所都成为不良资产的来源;四是投资主体多元化,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民营企业、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等纷纷加入不良资产投资领域。

不良资产投资哲学: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可观察性,可预期性,使得不良类房地产基金的运作成为可能。

周期性使得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情况可以预期。观察、把握也可以变成投资机会和实践。可以说,房地产不良资产投资,是一种反周期投资。其实质是,在市场衰退时为优质项目注入流动性。引用中国战国时期的商圣白圭的话,即“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但是,在中国市场,其周期性与欧美表现不同,更多表现为政策性的周期性,而不仅是市场性的周期性。中央企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性的周期性更为明显。国资委对央企辅业分离主要政策始于2010年初。2010年1月份,6号文提出1900家宾馆酒分离重组。2010年3月份,要求78家非主业央企退出房地开发。从目前来看,在房地产领域,无论是土地、宾馆、酒店、写字楼、工业厂房,大型国有企业都有大量的投资机会;这些机会重点集中于未来的五至七年内。

不良资产投资,一般来说,在市场环境下,我们是通过市场的恐慌性抛售获得的成本优势;在政策性环境下,一般是通过政策性折让获得成本优势。李嘉诚讲过,生意就是便宜时买,贵的时候卖。我们此前讨论了大型地产项目,在什么时候可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买到。但关键是,在市场萧条时,你如何才能得到完成收购所需要的现金。这是个关键问题。

在市场性比较明显的环境中,理性预期与资金安排比较关键;在政策性力度强大的环境中,对政策变化的前瞻性把握,以及对关键资源控制,就至关重要。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市场高涨时将项目卖掉,当然要经过良好的开发和运营。一般大型不良类项目周期都比较长,需要五至七年时间才能和市场的周期基本拟合。

危机孕育机会,火中取栗

自1997年以来,几次大型金融危机带来了NPL投资机会,如亚洲金融危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组建,大规模去杠杆化等。从未来来看,中央企业无效、低效、非主业资产分离是一个政策性重大投资机遇。另外,各地愈来愈恶化的地方债和城投债,也会发展成一个有战略价值的投资机会。

不良资产投资的风险控制

关于实务方面,我们会重点谈谈风险控制。从平均水平看,不良资产的投资收益比较高。但是投资的原理告诉我们,收益水平与风险水平是正相关的。主要的风险,一般来自于信息披露风险、结构设计风险、法律税务风险、重组实施风险等诸多方面。

首先,此类项目不可能像其他优质项目或者正常项目那样,可提供充分的有价值的信息。大部分情况下,信息披露都是相当不充分的。项目团队也经常是七零八落,管理名存实亡。很多企业面临诉讼甚至被查封状态。其次,企业处于特殊情境下,其债务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根本无法与正常企业相比。现金流短缺的企业,往往也有很高的税务风险。另外,就是地方政府的政策风险,以及地方法院的执行风险。

从实践投资来看,不良资产投资的规模是个关键因素。控制风险的主要办法有专业团队合作、项目经验、适当的项目规模。

规模有助于放大成功机会,有利于资产证券化;规模有利于形成系统性机会。

不良资产房地产投资,在中国市场充满机会,也充满挑战和风险。如果能够很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不良资产将会是一个有系统性市场机会的高成长投资领域。

(作者王天波为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王红岩北京泓天成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

不良资产 第7篇

根据不良资产的一般概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可以定义为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 甚至不能及时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从2002年1月1日起, 我国商业银行从风险监控的角度出发, 全面正式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该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和标准, 对银行已发放的贷款, 按照还款的可能性, 从优到劣分成五类, 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 后三类通称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方法的具体标准是:

1. 正常:借款人承认贷款条款, 没有理由怀疑他们在期内偿还本金及利息的能力;

2. 关注:借款人现在可以偿还利息, 但今后的利息及本金可能会受到特殊原因影响;

3. 次级:借款人偿还能力出现疑问, 他们已无法依靠正常的业务收入支付本金, 即尽管担保, 损失也很可能出现;

4. 可疑:借贷人肯定无力偿还全部利息和本金

5. 损失:即使采取法律手段, 能从借款人收回贷款只为本金和利息的极小部分。

二、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1. 确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价格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 是世界金融业务发展趋势之一。其一个较为简单的基于过程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 (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 是指将缺乏流动性, 但能够产生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收入的资产, 转换成在金融市场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由于迄今为止,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要占到整个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大部分, 因此习惯上将资产证券化 (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 简称ABS) , 分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zation, 简称MBS) 和除此之外的资产证券化 (狭义的ABS) 。

不良资产证券化时, 不良贷款的估价是证券发行时的基础。从理论上说来, 大致有三种估价方法:

(1) 账面价值法。账面价值法即依照原贷款的账面价值, 以及预定的未来现金流收入来为证券定价。这也是不良贷款所能获得的最高定价。

(2) 协商定价法。协商定价法是指银行与证券购买者共同协商证券的定价, 这种方法避免了账面价值发行的一刀切的做法, 给予买卖双方一定的商量余地, 利于交易的达成。

(3) 市场拍卖法。市场拍卖法即将不良贷款证券在特定的市场上进行拍卖, 由市场决定其价格高低。它所要求的信息披露程度是最高的, 对参与者来说也是最公平的, 直接的竞价能使交易以最快速度达成, 交易成本最低廉。

2. 化解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已由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本接收, 接收金额达13000多亿元。中国目前最为迫切需要的是运用资产证券化手段解决剥离出来的银行不良资产, 如何利用资产证券化妥善处置这些不良资产是问题的核心与关键。这种特定的使命使得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运用可能一开始就会面临许多困难与障碍。尽管如此, 资产证券化仍可作为解决不良资产的一种方式, 只不过在具体运用时更需要进一步的金融创新, 以提高这些资产的信用等级, 或让证券的购买者更为放心。为此, 资产管理公司对其债转股的那部分资产, 除了实行重组、改制、包装上市, 以及传统的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资产、出售股份外, 还可以考虑以这部分资产为基础, 发行可转换债券和可交换债券。

在我们国家商业银行只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 资产证券化还是具有可行性的, 同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所需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实行证券化的不良资产应是全部不良资产中质量较好的部分, 即至少是那些有希望收回的逾期贷款。尽管银行可能希望将那些最难以收回、最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实行资产证券化, 但这对于投资者来讲是不公平的, 我们不能存有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把这些不良资产成功证券化的幻想。事实上, 即便是质量较好的那部分不良资产, 也不可能全部收回其账面价值。因此, 我们应正视我国不良资产的现状及严重性, 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 银行本身应提高盈利水平, 增加坏账准备金, 把那些“收回无望”的坏账逐渐核销掉, 使那些无法“起死回生”的企业破产清算。同时, 资产管理公司还应广泛运用债转股、利用外资和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途径加快解决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 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为确保金融安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必须妥善解决。本文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作为切入点, 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分类, 论证了我国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实现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方法等问题,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

参考文献

[1]纪荣涛黄飞州王迪: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思考[J].经济师, 2002 (2)

[2]陆瑾: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效率分析[J].财经研究, 2001 (4)

[3]汪海栗: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评估问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0 (1)

[4]张衢: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初探[J].金融研究, 2002 (6)

[5]谢霞, 廖鲁海.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02 (1)

[6]贺力平:银行业国际化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 2006 (1)

[7]Adam S Posen王宇:中央银行为何不能挤破泡沫[J].国际经济评论, 2006 (6)

金融不良资产分类评估问题研究 第8篇

国内外对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提出了很多方法, 《国际评估资产标准》最早提出三种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程凤朝 (2004) 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一书中探讨了目前正在使用的五种评估, 分别为信用评价法、假设清算法、交易案例比较法、相关因素回归法和Delphi法。美国银行开发的主要应用于贷款的内部评级的信用评级法等。

现实中采用的这些评估方法, 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但也有各自的缺陷, 最主要的问题是评估的结果往往与最终拍卖成交价差距太大, 让人对评估的准确性及其合理性产生疑问。

本文根据不良资产的特点进行分类, 目的就是要在分析不同特点的资产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定价模型, 力求发现其投资者可以接受的价值区间。

二、现阶段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不良资产处置主要取决于其评估价值, 但在实际评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

(一) 实物资产的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背离, 弱化了评估的估价作用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的流程一般是先对不良资产进行分析, 制定处置预案, 然后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谈判或拍卖的底价, 最后由处置人员进行具体的操作, 变现不良资产。从理论上来说, 实际处置价与评估价应该差别不大 (国际评估界统计显示评估值的误差一般为15%) 。但事实上是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的拍卖底价在招标过程中往往无人问津, 作为谈判底价也得不到对方的认可。虽然评估是一种咨询性的、模拟市场交易的价格, 最终的成交价还取决于讨价还价的本领。但如果评估价值总是背离处置价值, 并且背离的程度相当大时, 就应该从评估本身的技术性来考虑问题, 也就是说评估是否针对不良资产的特征及处置的特殊目的来确定特定的评估思路与技术。

(二) 清算价格法的运用主观性判断过多, 评估人员容易失去其独立性

清算价格法在我国运用得比较少, 是一种存在较大争议的方法。在出版的《资产评估概论》中, 确定了评估的四种基本方法, 清算价格法就是其一。但在以后的《资产评估学》及评估界的正式文件中, 也取消了这种方法。在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时, 鉴于快速变现的目的, 有不少评估机构采用了这种方法。后来经专家分析这种方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但在具体使用时需要规范。清算价格法中, 经常使用市价折扣的概念。实际工作中, 这个折扣的使用极不规范, 评估师的主观判断多于理性判断, 折扣率随意性大, 所以清算价格, 即评估值显得变化无常。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这种方法, 评估师容易受资产管理公司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丧失其独立性, 使评估失去意义。

(三) 债权类资产评估方法在理论及实践上均有缺陷, 无法满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日常大量的需求

我国的评估标准与规范都是针对具有公开市场价值特征的资产制定的, 对于不良债权具有非市场公开价值特征的资产, 存在理论及实践的真空。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70%以上为不良债权资产, 如何通过公众认可的方法确定其价值量, 目前是一个难点。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良资产不同的评估方法

因为在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实践中, 通常采用打包出售的方法, 一个资产包中通常含有一些有投资价值的资产, 同时也包含一些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资产, 那么就需要对资产包中的资产分别进行价值评估。对于这样的资产包或者具体的某项资产可以分为几种类别进行评估:

1.资产未来的现金流相对稳定, 并且可以基本弥补其运行成本的 (但不够偿还银行的本息) ;2.继续持有不会带来任何现金流, 还要付出维护费用的资产, 此种属于根本没有任何继续持有的价值的资产;3.有一定的现金流入, 但不稳定, 可能高于其运行成本, 也可能低于其运行成本, 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 但可以根据未来情况决定是否增加投资, 或者对资产进行处置, 减少资产的持有。

(一) 对于具有相对稳定现金流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研究

对于此种类型的金融不良资产可以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增量现金流量原则和时间价值原则, 也就是资产的价值是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

这类不良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股权资产。股权资产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项目, 是由若干个投资项目组成的复合项目。

对于这类资产中的实物资产, 如可供出租的房产或其他固定资产, 能带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的评估可以用以下模型:

PV=NCF1/ (1+i) 1+NCF2/ (1+i) 2+…+NCFi/ (1+i) i+NCFn/ (1+i) n+RV/ (1+i) n

式中:

PV:资产价值;NCFn:资产每期带来的净现金流量;RV:资产最终残值;i:折现率, 一般采用当时的市场利率或者投资人要求的必要报酬率;n:资产商可使用或者尚可持有年限;NCFn=每期现金流量 (CF) -每期运营费用 (C) 。

NCFn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此有两种解决方法: (1) 如果可以准确预测每期的现金流, 则按预期的每期不同现金流进行计算; (2) 如不能准确预计, 则可以用NCF;或者预期NCF的平均值代替, 将折现率i调整为包含了预期风险的折现率。实践中大多采用后一种方法。

(二) 对于继续持有不会带来任何现金流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

对于这类资产, 可能有两种情况:

(1) 当资产变现价值大于其处置费用时, 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估公式:

PVd= (P-C) * (l-t1) * (1-t2) (P>C)

PVd:资产价值;P:资产可出售价格;C:资产变现成本或费用;t1:相关流转税税率;t2:所得税税率。

(2) 当资产变现价值小于其处置费用时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估公式:

PVd= (C-P) *t2 (P

PVd:资产价值;P:资产可出售价格;C:资产变现成本或费用;t2:所得税税率。

此时的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是一种税收庇护价值。

PVd是不良资产价值的底线, 即购入后作为废品出售也可以获得的价值。

(三) 对于没有再投资价值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模型的研究

对于此类不良资产, 可以采用实物期权的评估方法进行价值评估。对于这类资产如果采用通常的现金流量折现法进行评估, 则会低估其价值, 并不能正确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不良资产处置中拍卖价格与评估价值偏离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类不良资产可以采用实物期权的评估方法, 对于投资者来说购买了这样的一项不良资产无异于获得了行业进入或者再投资的机会。

将购买不良资产作为获得一项实物期权, 相当于买入了一项看涨期权, 买入价就是这项期权的价格, 因此可以采用二叉树定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估。因为二叉树型期权定价模型比较符合现实中投资的特点, 即现实中投资大多分期进行, 而不是连续进行, 现实的会计核算中也将时间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 投资者大多根据以前期间的收益情况决定是否再投资。

单期的定价模型假设未来资产的价格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上升要么下降, 大多数情况近似看作这两种情形。

以上就是单期二叉树, 即投资者以一年之后的资产收益情况决定是否在一年之后继续持有该资产, 或再进行追加投资, 或者进行处置。

购入该项资产对投资者而言不仅仅获得了该项资产的现时价值, 也获得了该项资产的实物期权价值。

Co= (l+r-d/u-d) *Cn/1+r+ (u-1-r/u-d) *Cd/1+r

其中:

So:资产现行价格;u:资产价格上涨乘数;d:资产价格下降乘数;r:无风险利率;Co:实物期权的现行价值;CN:资产价格上涨时的期权价值;Cd:资产价格下跌时的期权价值。SN=So*u Sd=So*d

单期的定价模型对于时间不长的投资决策来说是可行的。但如果时间比较长就可能与事实差距比较大。改善的方法是将时间划分成两个部分, 这样就近似于两个单期的期权。如果每个期限无限小, 就成了连续分布, 可以用布莱克一斯克尔斯模型进行评估。但对于实物期权的投资, 这样连续的投资很少, 所以此处还是用二叉树定价模型进行评估。

与单期期权定价模型相似, 两期的定价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CN= (l+r-d/u-d) *CNN/1+r+ (u-1-r/u-d) *CNd/1+rCd= (l+r-d/u-d) *CNd/1+r+ (u-1-r/u-d) *Cdd/1+r

第二步再计算:

Co= (l+r-d/u-d) *Cn/1+r+ (u-1-r/u-d) *Cd/1+r

其中:

CNN:资产价格两期都上升的期权价值;CNd:资产价格先升后降或者先降后升时的期权价值;Cdd:资产价格两期都下降的期权价值。

(四) 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区间

综上所述, 一项不良资产的最终价值可能处于这样一个区间中:金融企业产生不良资产后立即处置的可收回价值PVd是不良资产的价值底线, 即投资者在产生不良资产后无论如何, 即使作为废品出售也可以获得的价值;上限可能是PVc或者CO, 即具有现金流良好并稳定的资产带来的价值PVc或者将不良资产作为一项期权投资带来的价值CO, 通常情况下可能CO>PVc但对于部分现金流良好的资产可能PVc>CO, 所以资产价值的上限可能是CO也可能是PVc。即:最终评估价值是

P∈[PVd, Max (CO, PVc) ]

参考文献

[1]郁洪良.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比较和应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程凤朝.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资产评估, 2004 (3) .

[3]张江鸣, 喻强.银行不良资产定价模式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8 (4) .

企业不良资产的分解与界定 第9篇

企业不良资产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 (资金) 挂账, 以及按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相比较, 不良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由此引申企业不良资产的特征如下:一是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既不能投入生产转化为其他商品带来经济利益流入, 也不能经变现处理带来经济利益流入;二是可流动性小, 不良资产游离于企业资金循环过程外, 成为呆滞资产。

二、企业流动性资产中不良资产的分解与界定

1. 货币资产中的不良资产

企业货币资金的不良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中已经很难收回的未达账项以及以借据抵库的现金。

企业就通过定期盘点现金、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 了解未达账款的情况, 分析原因, 找出其中的不良资产。企业尤其要核查以采购名义存入外埠账号中的存款, 定期检查外埠存款使用状况, 及时注销不使用的外埠账号, 查明正在使用外埠账号存款的真实性, 如有挪用或者因其他原因形成呆账的现象, 应查清资金去向, 确定可收回性, 若为损失的, 查明原因。

2. 应收款项中的不良资产

应收款项不良资产可能存在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项目中。企业应收款项的产生主要是生产经营中会为提升营业额、占领市场进行赊销, 或为及时取得原材料、商品等而进行赊购。

对于应收款项企业应建立账龄分析表并按合同或其他相关协议及时跟进收款, 定期与客户对账, 并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对不同信用等级客户采取不同收账政策。对于长期未发生业务仍有应收款项的挂账的客户应重点关注, 催收欠款未果且变现能力差的应收款项也应确认相应的不良资产。

3. 存货中的不良资产

存货包括原材料、周转材料、在产品、半成品、燃料等。存货中的不良资产产生原因是储备量过大、储备时间过长、毁损、市场淘汰等导致存货的可变现价值小于账面价值。

企业应根据存货购置目的, 确认是否属于不良资产。对于备货供销售的存货, 应就存货外观、实用性、积压时间、型号是否已被淘汰、目前的市场价值等方面判断。对于备货供消耗的存货应核查其实用性、是否在保质期内、是否毁损以及其转化成的最终产品是市场价值做出判断。企业判断市场价值影响时应区别市场正常价格波动和价格的持续性且短期不可逆性下跌, 只有在市场价格持续下降时确认不良资产。对于存货中的不良资产, 企业应根据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差额确认不良资产。

三、非流动性资产中不良资产的分解与界定

1.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不良资产

固定资产中不良资产主要是存在于毁损、长期不使用且可变现净值远小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中。固定资产中的不良资产的产生既有因人为或自然灾害毁损造成的, 也有因投资决策失误, 盲目扩建项目购入后闲置严重减值的形成的。企业应对固定企业定期盘点, 查看是否有损毁或者长期不使用的固定资产, 并逐一对固定资产进行分析, 判断其账面价值与市场现行价值是否相相符, 是否按标准提取折旧和减值准备。

在建工程中的不良资产是指工程账面价值超过其实际价值的项目。形成原因包括:一是企业为粉饰财务报表将应列入当期损益或者周转材料的支出列入在建工程;二是管理层已经决定停建或者因灾害毁损的在建工程。界定在建工程中的不良资产要定期核查在建工程的建设进程, 认真分辨支出项目中哪些应资本化哪些费用化, 尤其注意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条件, 杜绝将费用化的支出列入在建工程。

无形资产中的不良资产是指可变现净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界定无形资产中不良资产应核实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是否超过法律保护期限, 检查是无形资产是否按期摊销, 应关注同类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判断本企业无形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对于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应严格区分资本化和费用支出, 防止虚增无形资产账面价值。

2. 投资中的不良资产

投资中的不良资产包括已入账而无法收回的投资收益和无法收回的投资本金, 产生根本原因是决策失误。主要表现为企业购入有价证券后因市场低迷等因素价格下降, 或是被投资企业经营亏损而形成的投资亏损。投资中的不良资产包括财务报表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中的不良资产。

界定投资中产生的不良资产, 首先, 应检验投资的真实性, 防止企业内部人员将本金或者投资收益私自挪用或据为己有;其次, 应查看被投资方实际经营情况、财务报表和市场价值, 判断有无高估投资收益问题;第三, 应检查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价值是否相符, 确定投资损失金额。对于投资收益不能按合同收回的情况应查明原因, 对于投资成本不能收回的情况, 应区分是投资决策失误还是被投资方的经营失败, 或者是企业领导人以投资名义谋取个人利益而造成的投资损失。

分解与界定企业不良资产还要依托企业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建立健全的凭证制度, 实行不相容职务应严格分离, 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 使得各岗位相互监督和制约, 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领导层集体表决, 建立起有效的内控机制, 从仅可以制度上防范不良资产的出现, 也便于确认不良资产。

总之, 不良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更制约企业资金流转, 企业不良资产滞留于企业各资产项目中, 掩盖了企业真实的资产状况, 有效地界定并分解企业不良资产, 使财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资本存量的质量结构, 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判断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生产经营决策。

参考文献

[1]李国良, 范新安, 陈立文.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特征与成因分析——以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资产为例.中国市场, 2007;35[1]李国良, 范新安, 陈立文.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特征与成因分析——以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资产为例.中国市场, 2007;35

[2]刘广华.浅析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及会计管理措施.中国科技财富, 2010;12[2]刘广华.浅析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及会计管理措施.中国科技财富, 2010;12

[3]黄德忠.谈企业不良资产的界定.财会月刊, 2007;11[3]黄德忠.谈企业不良资产的界定.财会月刊, 2007;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探析 第10篇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全世界银行业都会面临的一个难题,它也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过高,已经成为银行业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大量不良资产存在,会严重阻碍了我国银行业商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并且可能会威胁到金融体系健康运行。因此,研究不良资产问题,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不良资产解决途径就非常有意义。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一)不良资产界定

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也说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坏账或死帐。对银行来说,就是银行发放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通常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三种情况。那么我国也是采用国际上通用分类,将银行未到期的信贷资产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个叫做不良贷款。因此,本文所指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二)不良贷款数量

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统计显示,按贷款国际五级分类标准,我国商业银行2015年不良贷款年末余额已经达到12744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1.67%,较前几年相比上升幅度很大,而且从2011年到2015年这5年期间,每一年都比前一年均有所上升,特别是在2014年和2015年这两年上升幅度较前一年非常明显,具体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11年到2015年这5年期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具体情况,每一年都比上一年在增加,而且增加幅度还不小,可以看出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在不断地加大,形势非常严峻,巨额不良贷款的存在说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势不容乐观。

三、不良贷款成因

不良贷款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评价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因而不良贷款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不良贷款原因做详细分析。

(一)企业本身存在一些原因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营模式,这就造成国有企业承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时很难适应激烈市场竞争压力,从而就容易造成产品积压,进而使应收账款增加。而商业银行又往往想把款贷给国有企业,想着国有企业有政府作业后盾,于是其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加大。另外,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资金流失。不少企业对于会计相关制度不了解,缺乏一套完整地账簿,财务结算制度也不健全,资金去向不明,这就使得到期欠商业银行的债务还不起,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大量呆帐产生。

(二)金融监管力度不够

首先,监管目标模糊。当前金融监管目标不仅要保护相关财政政策的实施,还要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由此可以看出,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不能及时防范金融风险。其次,监管时机不恰当。一种好的金融监管,除了要有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和强大金融机构外,还要求金融监督者在恰当时机进行干预和处理,及时地处理各种可以面临的风险。最后,监管人员素质不高。金融监管质量好坏更多时候取决于监督者本身的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相关经验。目前,金融监管队伍当中经验丰富的人才较少,与之相关方面培训也存在不足。

(三)商业银行本身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贷款管理制度不完善。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大多数是采用粗放型经营方式,基本上是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以及增设新机构。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在具体业务实行过程当中就很多难落实到位。另外,经营机制存在缺陷。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并没有注重风险和效益意识,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对于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也不够重视,尤其对于那些都已经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却仍然给予了贷款支持,从而就会导致大量贷款呆滞。

四、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途径

存在太多不良贷款会使商业银行盈利不断下降,进而给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经营风险,当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人们对经济发展失去信心,如此就会加重资产的流失,严重情况下导致经济危机。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解决不良贷款的成因。

(一)企业要改善本身经营状况

目前,商业银行存在的大多数不良贷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一个国家体制产生,企业大部分负债都是向银行借款,而商业银行的贷款也都是贷给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首先,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善本身的经营状况,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等现代化企业制度。其次,国有企业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要不断开拓新产品市场。最后,要逐步解决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资本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国有企业要大力地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二)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

首先,应该要充实金融监管人员,对监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以提高监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其次,金融监管应当以法治监管为主,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自主经营。再次,对金融业务的限制应当适当放宽,开拓金融业务创新,鼓励商业银行之间互相适度竞争。最后,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存款和贷款比例等相关指标都要进行密切关注,还要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行考核,对于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给予一定处罚。

(三)商业银行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授信风险制度并对资产质量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对外贷款时需要做到对于各个贷款环节实行分段管理,要相互制约,要加强贷款项目的调查评估过程,要注意对贷后款项密切跟踪。当贷款处于预警范围当中,就可以提示信贷人员需要高度重视贷款可能产生风险,可以尽早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防止信贷风险发生。其次,建立有效不良贷款奖惩机制。这就需要增强信贷人员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员工整体能力和素质,培养员工控制信贷风险主观能动性和对待不良贷款洞察力,对于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应当强化,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最后,采取有效措施活化信贷资产存量。具体可以是针对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策略,并分类清收从而可以达到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参考文献

[1]郭婧洲.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统计研究,2010,27(8):96-98.

[2]张燕文.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4,(3):67-68.

警惕!不良资产处置超速飙车 第11篇

年初,中央财政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5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将账面价值4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以摩根士丹利牵头的投资财团、以德意志银行牵头的投资财团。

随后,中国建设银行资产保全部总经理杨小阳向媒体透露,建行下一步将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出售其账面价值约460亿元的债转股股权。而这还只能算是一个开端,大手笔还在后面。据悉,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正将3000亿元的不良资产打包,向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招标出售。

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多年的不良资产问题,现在解决起来却如此地快速轻松,不免让人产生出许多疑问和担忧。

质 疑

其实,在国务院决定对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450亿美元的消息公布后,就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钟伟指出,“中国国际储备既是对外债权,同时也是对内的公众负债”。因此,将外汇储备注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是对公众利益有直接影响的重大决策。

有人认为,外汇储备代表了人民币的购买力。450亿美元,相当于3600亿元人民币,或居民存款的3%。也就是每一元钱的人民币,购买力少了3%,相应贬值到了0.97元。如果银行里有10万元的储蓄,便自动贬值至97000元。从外汇储备里划账450亿美元至财政部,相当于往每一个人的头上抽取一笔“现金税”。

有人抱怨,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与银行系统和国有企业的官员贪污腐败不无关系。而不良资产的处置最后要由百姓“埋单”,是显失公平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从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拿出450亿美元,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也是值得欣慰的。

但一些金融界人士认为,这个过程是不透明的,资本金如何配置和如何改制仍然相当不明晰。既然注资和公众利益有直接影响,那么两家银行就应该及时、准确、充分地披露其改制方案,避免注入的资金被挪作他用。但是截至目前,相关的改制方案和财务指标仍不为公众所知。

其实,就连一些高级官员也坦言,他对于两家银行能否将国家的注资保值增值也不无担忧。

但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注资450亿美元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更多的资产处置需要程序的合法和透明。

不能为赶时间表而不择手段

众所周知,巨额不良贷款一直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其整体上市之路的最大障碍。

中国银行是四大行中经营状况最好的,截至2003年末,集团的不良授信资产比率达16.3%。而国外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一般不高于5%。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在接受《经济》杂志采访时说,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一方面是减少存量,另一方面是增量消化。所谓增量消化,是指在商业银行发放新贷款的过程中,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和比率。但短期来看,它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如果想在近两年上市,通过增量的方式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

这也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刀阔斧处置不良贷款的原因。除了建设银行外,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都在积极探寻减少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比率的途径。

令人担忧的是在大规模的资产处置的过程中,处置的价格是否合理,处置的方式是否透明,是否产生违规操作和银行资产流失的问题。

周春生认为,这个问题和不良资产处置的快和慢没有直接的关系。处置得慢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监管。如何规范出售的定价机制,在出售程序的监管等方面做到公平合理。

互联网下不良资产处理模式研究 第12篇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导致不良资产的库存和供给均有增加。我国不良资产已处亿万规模, 而且呈现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2015年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44亿元, 同比增长51.25%。不良贷款率为1.67%, 较上年末增长了0.24%。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不良资产尤其是P2P, 2015年末, P2P的坏账规模已在645—860亿元。过高的债务杠杆势必将严重阻碍国民经济的运行, 所以行之有效地处理不良资产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等, 但信息不对称、匹配不合理、处置效率低、资产积压重、投资门槛高等问题, 降低传统处理办法效率, 不能满足现行阶段的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办法来“拯救”不良资产。在互联网金融概念持续升温下, 互联网成为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凭借透明度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 尽可能创造完全竞争市场, 降低了交易成本, 解决了传统方法的部分弊端。已经成为处理不良资产的一项创新热点。各路创业资本和机构纷纷开始“触网”, 目前已有约30家不良资产处理平台, 委托金额累计在2000亿以上, 未来规模还将持续扩大。本文将通过阐述和梳理互联网下不良资产处理的四种模式 (淘宝拍卖类、撮合税收类、众筹投资类以及互联网平台不良资产证券化) , 比较四种模式的利弊, 并为互联网+处理不良资产提供建议。

二、模式分析比较

现阶段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理模式主要包括淘宝拍卖类、撮合催收类、众筹投资类和广泛讨论的不良资产证券化, 本文将对四种模式进行分析。

(一) 淘宝拍卖模式

淘宝拍卖类主要是指“淘宝资产处置”, 是淘宝针对资产所有人和代理人推出的处置竞争平台。入驻的机构包括信达、华融等资产管理公司, 金融交易所, 商业银行等。标的物的类型以房产、土地、股权、债权等为主。2015年6月, 40亿元不良资产上线淘宝拍卖会资产处置平台。法院在淘宝平台上发布拍卖信息, 意向客户通过支付宝缴纳保证金, 最后网上竞拍价高者得。淘宝拍卖类较传统处理方式而言, 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拓宽了交易渠道。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买方的活跃度, 改变了过去低价贱卖的场面。但这种处理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的94项资产, 无人报名, 无一成交。究其原因, “门槛过高”便是一只“拦路虎”。在淘宝网金融机构的挂牌项目中, 绝大多数标的达到百万, 甚至千万。这要求竞拍人不但要有较高的资金实力, 还要有专业的金融知识。这与此平台服务的广大群众的特征并不吻合。此外还会出现资产价值无法准确评估, 拍卖价格难以认可等问题。从目前来看, 这类处置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面临着一些问题。

(二) 撮合催收类

撮合催收即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 整合信贷企业 (包括银行, P2P、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等) 和清收服务业务 (包括专业清收服务公司、有清收服务业务的律师事务所等) , 并为这些企业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360资产, 青苔债管家、收账宝都是采用这种处理模式的代表。在催收平台的模式下, 委托方在平台上发布招标信息, 竞标方制定催收方案并投标, 中标后催收方进行电话催收及外访催收。由于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收集、智能催收决策、上下游数据匹配等服务, 撮合催收类较传统的处理方式而言, 解决了委单方和处置方的信息不对称, 沟通成本高的问题, 同时也打破了地域壁垒, 降低了委单成本, 实现了资源配置最优化。这种十分便捷的处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互联网的无界性, 当委托方与中标方达成合作后, 可不借助平台而私下展开合作。这就造成了催收平台的客户粘度不高的问题。目前这类新型处理模式在四种新型模式中占比较高, 尚在探索之中, 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 众筹投资类

众筹投资类主要指:通过线上众筹、分红、线下购置、处置来运作“特殊资产”的方式。平台采用的是购买实物资产模式, 即平台从投资人手中众筹资金, 以一定的折扣购买某个特殊资产 (一般为房产和汽车抵押类) , 在对资产进行灵活处理, 众筹用户和平台分享处置收益 (买卖差价) 。随着2009年全球首家众筹网站Kickstarter和2011年国内“点名时间”的上线, 众筹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开来。这类处理方式门槛低、规模小、灵活性强等特点。普通投资者也得以较小的成本进入不良资产处置领域。但由于这种运作模式本身的缺陷, 随着信息透明度的不断加强, 未来的利润空间会逐步缩小。而且众筹投资类因为侧重资产模式, 需要大量的专业评估和处理团队, 成本较高。资产来源受限而难以规模化也是其缺点之一。众筹投资这一新型处理模式已成为互联网金融的讨论热点之一。大众是否参与投资直接影响众筹项目的成败以及众筹的持续发展。

(四) 互联网不良证券化

所谓互联网平台上的不良资产证券化, 是将欠流动的、能够产生可预见现金流的不良资产, 通过分离其中的风险与收益, 转换成可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上出售的可流动的证券的过程。传统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可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帮助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但在我国, 不良资产证券化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一, 作为国内唯一SPV的信托公司并未发挥指导作用。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发起人将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给SPV, 实现破产隔离, 收益和风险不会因为发起人的信用等级变动而调整, 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独特之处。因此SPV应处于整个过程的核心位置。但从我国实践来看, 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SPV事实上还存在对发起人的追索权, 也就是说发起人并没有放弃对资产的控制, 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未能发挥主导作用。其二, 缺乏流动性使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名不副实。资产证券化的核心要义是流动性。产品的流动性不足表现在发行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发行端, 投资人只有持有而无法将此类不良资产证券产品转移;二是需求端, 信息披露不规范不透明是导致市场接受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降息和理财资金成本上升, 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存在利率与理财资金成本倒挂现象, 也成了当前制约资产证券化产品销售的因素。而利用互联网平台, 则可以一定程度的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 明确信息披露要求, 规范信息披露行为, 实时跟踪债务人信用情况变化。加以严格的督促和监管。将能够让大众对所要购买的产品更加了解。另外借助互联网平台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还可以降低对购买者的资金要求, 扩大投资群体, 有效发挥普惠金融的特点, 提高产品流动性。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了不良资产的现状和互联网参与处置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梳理互联网下不良资产处理的四种模式 (淘宝拍卖类、撮合催收类、众筹投资类以及互联网平台上的不良资产证券化) , 比较了四种模式运作方法和利弊。淘宝拍卖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发展规模较小, 仍处于探索阶段;撮合催收类借力大数据和云计算,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众筹投资类, 大众是否参与投资直接影响众筹项目的成败以及众筹的持续发展;互联网平台上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目前尚在讨论, 未来十分具有潜力, 其发展取决于法律系统是否能逐步完善。我们对四种模式分别提出一些建议。

对于淘宝拍卖类来说, 由于是网上拍卖, 竞拍者仅凭网络无法估价, 难以形成对拍卖价格的认可。因此建议引进权威的第三方机构, 建立科学评估体系, 对资产进行准确评估。

撮合催收类本身是一种中介业务, 弊端在于客户粘性不高。建议跳出中介业务, 从综合方向发展, 整合上下游, 提高产品的特色, 完善平台机制。

在众筹投资类中, 大众的投资热情决定平台模式的运行。因而建议引进资产管理公司或银行等机构来提供资产, 完善并使用专业化的平台, 将提供方和投资者置于同一平台上。

互联网平台上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目前尚在讨论, 要使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议完善法律法规, 明确SPV破产隔离作用和信托机制。还要规范机构的操作流程并加强投资者的教育。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双上升”趋势, 传统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的弊端日益暴露。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 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互联网下不良资产处理的可行性。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参与处置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比了四种新型模式 (淘宝拍卖类、撮合催收类、众筹投资类以及互联网平台上的不良资产证券化) 的优势和弊端。结果表明这四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 但从长期来看, 将会成为处理不良资产的重要选择。最后本文为这四种模式的完善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不良资产处理,不良资产证券化,互联网+

参考文献

[1]袁满, 何力军.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模式创新[J].南方金融, 2015, 12:92-97+41.

[2]何力军, 袁满.“互联网+”背景下不良资产业务模式创新研究[J].浙江金融, 2015, 12:7-13.

[3]苏世松.解析不良资产处置的互联网模式[J].银行家, 2016, 02:63-65.

[4]王志峰.“互联网+”背景下的不良资产处置新路径[J].清华金融评论, 2016, 01:89-92.

[5]沈炳熙, 马贱阳.关于我国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点认识[J].金融研究, 2007, 12:198-204.

上一篇:游戏让体育课堂更精彩下一篇:环境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