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措施范文

2024-06-27

关系措施范文(精选12篇)

关系措施 第1篇

一、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不清, 相关人员的能力不足

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起步比较晚, 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于人力管理不太完善, 虽然许多企业的内部已经设立了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 并且也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者, 但是, 就目前我国所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来说, 他们对于自己承担的责任, 特别是对于员工关系的管理工作, 并没有很深刻的了解, 也就无法对其发挥作用, 有些人力资源部门更是认为, 这个部门的工作就是做一些其他部门不干的工作。再加上人力资源部门内的员工的素质都普遍较低,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 对于专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也都掌握的不是很好, 所以在人力开发和管理方面, 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也就没有进行思想和方法的创新, 导致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呈现较低的状态。有的管理人员根本不具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格和素质, 这样就使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员工管理的工作中发挥不了积极地作用, 只是流于形式, 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

2、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脱离企业的管理实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无形的资产, 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能够以无形的方式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发挥着作用。但是目前有的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还没有意识到, 认为企业的文化无非是一种精神上鼓励, 不存在如此大的力量, 企业文化是可以通过企业内统一的服装、口号或者是一种标志就能建立起来, 这无疑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误解。企业的文化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它并不是说企业简单的进行一下统一或者是进行一些口头的宣传就能实现的, 这是毫无意义的。企业文化有着它自身的发展和魅力, 是企业对外的一种形象, 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势必会使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加强,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从而加强对员工关系的管理。

3、企业培训问题

(1) 培训力度不够, 重视性不强

许多企业对于员工关系的培训不重视, 导致企业内的培训可有可无。一方面企业认为, 对员工进行培训会花费企业大量的资金, 这部分资金是没有必要的, 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的效益, 是一种浪费。而培训的结果, 企业也很难监测是否有效, 所以, 企业更愿意把钱投入到能够立刻见到效益的地方。另一方面, 从目前的市场劳动的供需关系来看, 供大于求的现象很明显, 这就对对于企业选择人才有很大利处, 企业完全可以从人力市场选择所需的企业, 不必花费过多的资金对人才进行培训。另外, 企业也担心对人才的培训不会得到有效的成绩, 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回报, 所以就比较没有信心, 也就不愿意对其进行培训, 害怕培训好的员工跳槽, 造成企业的人才缺失, 所以, 这些原因都导致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敬而远之, 不愿意多掏腰包, 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

(2) 培训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员工的培训都是需要企业管理者同意的, 进不进行培训, 培训什么项目, 在哪里培训, 什么时候培训, 对于员工来说都是不知道的, 企业管理者没有有效的规划和目标, 常常会使培训变得很随意。再加上企业的培训机制不健全, 企业进行培训的教师都是临时聘请过来, 进行短暂的指导和授课, 这就使得对员工的培训很随便, 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培训方式的简单化, 也造成了员工培训的效率低下, 只是对于理论知识的简单灌输。除此之外, 企业在进行完培训之后, 对于培训的结果也没有有效的监督, 不进行考核, 也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跟踪和评估, 这都无法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 无法推动员工的管理工作, 从而造成企业的培训制度更加不完善。

二、提高企业员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1、确立以人为本的员工关系管理模式

(1)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改变传统的等级挂念, 以人为本, 从而建立起新的员工关系管理的模式。再起的发展过程中, 要重视人的作用, 重视人的感受, 把员工的发展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从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员工, 努力做到真正为员工着想, 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对于员工来说

员工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员工关系的管理工作中去, 要主动的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建立职代会等相关机构, 使企业员工关系的管理工作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 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

(3) 实施柔性化员工关系管理

柔性化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 它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准, 在人的精神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一种无形的说服力, 将组织者的意志成为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为。这种方式不是强制性的, 是不依靠外力的作用, 而只是从人性解放和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实现人的内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在企业中实行这种制度, 能够使员工关系的管理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意识,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建立有利于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东西, 它对于企业内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企业可以借助这种文化, 加强对员工关系的管理。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的追求和风格, 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具有号召力、向心力, 将企业的这种文化融入到员工中, 可以将员工的思想能够统一起来, 激发员工在创造力和活力的潜力, 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使企业、管理者、员工之间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纽带, 既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 对于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的管理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使企业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状态。

3、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

人力资源部门是有效管理企业的人员的部门, 在对人才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 它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它的工作包括选拨和聘用各种人才, 对人才的各种工作进行安排以及制定工作人员的相关薪资待遇等, 这都与员工的切实利益相关, 所以它对于员工关系的管路也有或多或少的作用, 必须要加强对于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要提高人力部门管理者的素质,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 协调好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4、设立员工关系管理专员

它是属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部分, 但是它又不同于人力资源部门, 员工关系管理专员, 可以说他们是与劳动者接触最为广泛的管理者, 他们能够准确的清楚劳动者的想法, 同时也能够代表企业的利益。所以吗设立员工关系管理专员, 可以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清楚的知道员工的想法, 同时也能够对管理者的意志进行传达, 实现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员工管理专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比如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要为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搭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 能够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 从而使企业内部的员工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6、采取有效的措施,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这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式, 如调查问卷的方式, 能够让企业的管理者知道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能够更好的符合企业内部员工的要求能够及时解决员工在工作、生活上的苦难, 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从而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工作中去, 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也可以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对那些工作认真、负责, 对工作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一定数量的现金奖励, 从而使员工形成一个积极的工作氛围。

三、结束语

在企业的竞争已经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再加上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民心, 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就要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 加强对其的管理, 从而有效保证企业的正常高效的发展。

摘要:随着企业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企业内员工的构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逐渐由劳动集约型向知识型、创新型的方向发展, 人才资源已经成了企业在竞争中的核心要素。所以, 一定要加强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关系的管理。本人就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并就提高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水平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关于改善员工关系管理的措施 第2篇

员工关系管理,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和谐。建立健全维持良好员工关系的手段,表现在:

第一,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及 时 准 确 的 信 息 是 企 业 决 策 的 基础,很多企业管理者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准确度低,不能在决策的过程中对员工关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为此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

第二,员工参与管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必须重视员工对管理的参与。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一方面是员工代表表达意见的过程,同时也是员工理解接受管理方案的过程,参与不是员工一切说了算,不是员工的盲目抵制,是“我们”兼顾各方利益共同决策的过程。

第 三 ,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企业员工关系的最直接的表现,这些具体制度反映了企业的人才观,即对于人才,企业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首先,希望这种观念是清晰明确并且强有力的;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必须能把员工个人利益统一到企业整体利益中去。

第四,慎重处理裁员时的员工关系管理。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裁员或者变相裁员成为很多企业的应对之策。然而,在企业发展好的时候提倡要同舟共济,一旦遇到风浪就把员工从船上往水里推,这样的裁员只会让员工彻底看清企业的无情。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把人员冗余和企业发展相结合,变废为宝。

第五,建立员工援助计划。在员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企业伸出援手,会让所有的员工感觉到温暖。在建立员工援助计划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建立援助基金;二是明确援助计划的组织保障,这样的组织通常是工会或者人力资源部,这样的援助是企业职责的一部分;三是确立援助标准,什么事项、什么人有资格享受什么水平的援助;四是确保援助计划实施过程的公开透明。

从长期看,企业应完善企业文化,形成上下共同的愿景和梦想,为此,要做到:

第一,加强企业家自身的修炼。真的企业家是一个领袖,具有领袖的风采和极强的人格魅力,善于搭建团队并领导这个团队去管理企业,他的首要任务是搭建平台而不是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第二,完善对员工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即X理论与Y理论。人是复杂的、多面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员工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完善对员工的人性假设的最终目的是从人性的角度确定对不同员工的管理方式。

简述护患关系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第3篇

【关键词】护患关系;影响因素;措施

1 影响因素分析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目前,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工作量太大”和“非护理性工作太多”,均排在了护士工作压力源的前10位[1]。医院病房普遍的加床情况,护士在编不在岗或转岗,临床护士数量相对不足。护士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提高不明显,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引起护理人才流失。护理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1.1.2 护理队伍年轻化,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综合素质不高,部分护士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本职工作不到位,执行查对制度不严格,实施错误治疗,使病人对护理人员不信任。向病人宣教疾病的有关知识和住院相关规定不到位。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强,对病人冷漠、不耐烦,甚至指责病人或家属。

1.1.3 护士的沟通能力与病人的沟通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低水平的心理素质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二是一部分护理人员对沟通不重视,语言不规范,简单、生硬;沟通方式和技巧欠妥;不顾病人想法,使用说教式的语言;在繁忙的工作中,沟通信息发出量大、速度快,同时忽略了病人的感受。

1.2 病人因素

1.2.1 患者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对医学技术认识局限和对医疗护理期望过高,如病情恶化,患者不理解甚至难以接受治不好的现实,迁怒于护理人员。疾病导致患者心理发生变化,患者情绪烦躁易怒,高额的医疗费用,对护理工作稍有不满便会指责、谩骂。

1.2.2 对护理人员持有的态度。即使现在护理队伍整体层次有所提高,但医疗职业高于护理职业的看法仍存在,同时患者缺乏应有的就医道德规范,提出不合理或过高的要求。

1.2.3 病人对护士履行护理工作职责不理解,不配合,导致护患关系紧张。病人不了解医疗服务的特殊性,过度维权。病人和家属不尊重客观事实,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过度强调自身利益。

1.3 社会因素

目前,普通大众、社会舆论要求扩大病人就医的自主权、选择权;而且又用过高的期望值要求医务人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部分媒体对医患纠纷非客观公正的报道,直接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正确判断。

2 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应对措施

2.1 重视护士职业道德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护理工作者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制订护理人员服务规范,加强护理礼仪、人性化服务、护士职业道德培训。护理人员应统一着装、淡妆上岗;工作中使用敬语;实行首问负责制;加强爱患观念;实施微笑服务,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和良好的遵医心态。

2.2 加强护士护理操作技术培训,严格规范各项医疗制度

护理人员要锻炼出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严格执行医疗制度,及时、准确执行治疗、护理措施。加强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通过举行理论、操作竞赛督促和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护理部通过质控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和全院护士定期的理论操作考试以及发放护士满意度调查表考核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3 加强护患沟通

护理工作者要加强护患沟通,将病人的感受放在首位。沟通时注意语音、语调。正确使用身体语言等非语言沟通方式[2]。对不同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善于倾听,诱导病人交谈。

2.4 增强护士、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 。

改变“懂医不懂法、懂法不执法”的被动现状,工作中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医疗护理常规等,避免护患纠纷。加强病人和家属法制宣教。培养病人和家属正确的就医行为和道德,配合医护人员工作,遵守就医程序和相关制度。

2.5 改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为护士提供安全、宽松的工作环境管理者应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使护士感到身心愉快、保持积极健康的工作状态。改善护士待遇,提高社会地位,医院管理者应在晋升等方面对护士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提供进修、脱产/半脱产学习机会,增强护士的自我价值感和职业自信心。建立科学的分工和排班制度,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2.6 开展个性化的全程健康教育,纠正患者对诊疗护理活动认识的不足。加强社会宣传力度,理解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现有的处理医患纠纷的法律制度比较健全,关鍵是要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只有医患双方相互理解和体谅、信任,才能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3]。其影响因素来自护理人员本身、患者、医院管理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护士在护患关系中起主导作用[4]。所以护理人员正确的服务观念是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内容。而医院管理者应通过管理与调控护患关系的各个环节,改善护理人员状况,加大培训力度等方式促进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徐征,孙宏玉.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分析与对策 [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0).

[2] 康光.护患纠纷的防范措施[J].家庭护士,2008,6(6A):1485.

[3] 赵立勇.谈护患关系不融洽的因素与应对措施.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6 5(4): 113-115.

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与应对措施 第4篇

但在当今社会,随着“漠视病人”“天价医药费”“走私药致命”等一些负面事件的曝光以及部分医疗事故的见报,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似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这种紧张、复杂的医患关系,以不可辩驳的事实摆在公众面前,医生这一神圣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患者对医生充满不信任感,而在信息社会下,患者及家属亦可通过互联网等工具,获取大量有关疾病的参考信息,进一步增加了对医生的疑问、猜忌与怀疑。部分患者及家属甚至在医生的诊治过程中,以及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又身兼私家侦探的重任。

在这种形势下,医生可以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生不可能一心一意地站在患者立场上考虑一切问题,医生也很难在淋漓尽致地发挥业务水平的同时忠实履行道德责任。

1. 医患关系紧张形成的因素

1.1 转型社会中,政府对医疗体系投入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在向着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前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典型的转变就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这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过程中。

大量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原本应该向这些新增城市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交通、保障性住房等公共产品。但是因为历史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让各级政府只能按照户籍人口配置医疗资源,所以大量的非户籍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公共资源的争夺者。特别是医疗产品,作为最基本的公共领域产品的发展,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前城市化的需要,典型的表现就是医院总是人满为患、医生总是疲于奔命。

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等大型城市为例,原先配置的医疗体系,包括医院及医生配置,均是按常住户籍人口配置,可是社会在向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大量的非户籍人口涌入城市,于是当地的医疗资源自然就非常紧张,每一家二甲以上医院均存在长时间的排队挂号、排队看病、排队入院等现象。

再以深圳为例,最新的统计人口约为1100万左右,即使在医疗设施相对完善的关内四区,也存在医院发展严重滞后问题。比如南山区是深圳市人口非常稠密的区域之一,而市立大型的医院仅仅为4家,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生们也是日夜加班,必然难以避免发生医疗事故的现象。在该市中心区,自从2000年深圳中心医院(现为北大深圳医院)投入运行后,多年来,再没有新的大型医院投入使用。虽然深圳卫生局不断扩充原有医院的设施,但还是远远跟不上人口的飞速发展。

这种基于户籍管理制度下的城市管理模式,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是医患关系严重紧张的源头。

1.2 医生对神圣事业的信仰缺失。

医者仁心,这句话是对医生从事救死扶伤神圣事业的要求,而遗憾的是当前医生们对医生这个神圣职业的信仰,越来越少,越来越淡漠。

导致医生们对神圣事业信仰缺失,原因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1.2.1 物质层面

在转型社会中,国家对医疗体系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医生收入过低,与其所从事事业的劳动强度、风险度不匹配。

显然,医生目前的工作强度很高,一个医生一天要看三、四十个病人。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必然要求更高的回报;

其次,医生从事的是高风险工作。人体是最复杂的生命体,虽然近代医学已经很发达了,但是仍然不能对所有的病因、病机、病灶科学分析与处理,这必然导致工作过程中的高风险。“非典”爆发、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证明了医学远远不是成熟的科学,所以医疗过程的高风险性,也要求医生有比较高的回报。

在发达国家,医生是社会群体中最高收入阶层之一,也是实现了其高强度、高风险工作的合理回报。

当医生们在合法手段下拿不到高收入的时候,自然而然失去了对神圣事业的信仰。

1.2.2 精神层面

旧的信仰体系瓦解,新信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了完善的孔孟之道、氏族社会等信仰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原有的氏族社会被打破,而新的信仰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导致全社会精神信仰的缺失,也影响到医生对神圣事业的信仰。

对生命的关怀、对人性的尊重是医生最起码的精神要求,可是有些医生表现出对生命冷漠、对病人的漠视等,已经引起了社会大众的不满。

过去几千年中,我国传统的中医,有着强烈的信仰,包括对贫苦大众的关心与爱护、对自身家族荣誉的维护等。比如“同仁堂”系、“济世堂”等。

而国外的医院则跟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当部分医生均为信仰基督和天主教人士,更有一些如教会设立的医院,在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过程中,通过宗教的纽带来发挥作用。

1.3 封闭的治疗信息及其过程,无法适应信息社会新形势

目前的医疗过程中,医生们总认为患者是不懂医学常识的群体,对于患者的疑问,要么不予理睬,不闻不问,更有甚者对患者的提问、医学猜测采取嗤之以鼻,乃至冷嘲热讽的态度。

虽然患者不是医生,但是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壁垒已经荡然无存了。

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杂症,患者都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病因病机、病症及其诊疗过程、用药等等。医生们对患者采取封闭治疗信息,加之有时态度不好,只能让患者和家属更加不信任医生、甚至对医生反感,引起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乃至紧张。

2. 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途径

2.1 大力推进医疗体系建设

医疗保障就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体现之一。在大力推进医疗社会化保障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城市人口的增长所产生的医疗资源严重滞后问题,花大力气投入医

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对于民间资本投入医疗体系,采取支持、鼓励、减税等措施予以扶持。在东莞等城市,相当多的大型医院由民间资本建设,有效缓解了的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把支持、鼓励中医中药等方针落到实处,大力学习我国香港等地区支持中医药的经验。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对于日常保健和疑难杂症更是独树一帜。西方的医疗体系已经让现代医学走入“器官-分子-细菌-基因”等循环。面对越来越多的癌症、血液与呼吸道系统疾病,按照西方医学“器官-基因”治疗体系,也是束手无策。而祖国传统医学往往可以独当一面,比如“非典”过程中的中医治疗,充分说明了中医药的渊博。

2.2 让医生们崇敬这个神圣的事业

在物质层面,充分提高医生们的收入,让其收入与其劳动强度、风险性相匹配。学习西方社会的医生薪酬体系,也参考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医生的收入水平,合理制定医生的收入分配体系。

在精神层面,全社会都要关心医生,让医生们重新回复在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层面。国家卫生部6月10日下发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明确,对危重急诊患者,急诊科应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这也是国家逐步让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重新成为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天职的措施。

2.3 诊治过程信息公开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可以从多渠道获取信息,所以必须做到信息公开,谣言止于智者,这也是各行业都要面临的问题。

人为的封锁信息、阻挡信息,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在医生医治患者过程中,所有的医疗信息都应该公开。对于患者的各种各样的推测、猜疑等问题,一般情况下医生们都要耐心给予回答,才能让患者做到相信医生的专业水平、相信医生的仁者之心。

总之,对于目前医患关系激化的倾向,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问题。所以医院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鞠晓红.方德洋.新时期的医患关系.实用医学杂志,2008,(06).

[2]张华.肖思,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01).

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素及措施 第5篇

史献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进行的如火如荼,各种问题矛盾相继暴露,乃至敏感尖锐冲突,师生关系也是其中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当被提上日程,而且一触即发,在网络上讨论的异常火爆,有什么老师打学生的,有什么学生殴打辱骂老师的。作为一名老师,感慨的确颇深,其中不乏媒体夸张虚大,不实报道,不过师生关系紧张,敏感,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下面我们就从产生矛盾的原因着手,来解决师生关系。

一、现阶段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向上的关系,但现阶段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

(一)教育方式落后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讲的话学生听不进去,教师要求的事,学生不认真去做。教师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采用注入式灌输法,以至产生对立情绪,互不理解,互不信任。于是,学生背后辱骂教师,给教师起绰号,与教师对着干的,甚至个别还采取离家出走或自杀方式表示对教师的不满。

(二)师生缺乏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现实中,师生间好象有堵墙,教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课余教师主动与学生谈心少了,家访也不多见了;学生似乎也不愿和教师交往,见到教师也不愿打招呼;甚至躲着走。

二、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原因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有一眼清泉。可是教师由于工作繁重等因素,社会生活信息严重不足。特别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流行时尚、畅销书等方面教师明显落后于学生。在全面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崇尚平等互助、共生共荣的社会里,我们在痛定思痛之后,该创生一种让师生关系和谐起来的崭新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行为模式了。

(二)学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提前,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当面对远比家庭教育规范和严格得多的学校教育时,学生往往一时又习惯不了,所以一些学生与老师顶着干,甚至出走。加之家长对孩子言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教育不力,甚至明明是孩子错了,也要纵容他们,为他们争个理。造成学生对教师理解度降低。

三、解决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像正比例函数一样,随着亲师性的增强,双方能爆发出强劲持续的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解决好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尊重学生的方式是宽容和欣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产生自信的体验和成功的愉悦,进而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在现代社会,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因此,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标尺。教师与学生虽然在角色上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但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实现了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才是实现真正的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

其次,改进师生交往的方式和方法。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等弊病的影响下,学生沦落为考试的机器人,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被残酷抹杀,从而导致学生的个性走向叛逆,与家长、教师的教育唱反调;在另一方面,升学率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升学率”成了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休止的题海训练、考试以及残酷的排名次,让学生承受过重学业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我不想学”。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设立多种形式的座谈会,畅通师生对话渠道。开展“给老师写封信”、“老师给学生回信”等活动,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第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史记》中记载“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只有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而近年来学生和教师关系不大和谐,双方都不能够互相理解。于是不少地方都制定出反校园体罚的法律,体罚学生的教师必须承担严厉的法律责任,在法律效力的震摄下,结果校园体罚学生问题大大减少,这就说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对教师的教育屡教不听,甚至漫骂、殴打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当前在校园中并没有制定出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惩罚的完善与健全的法律制度,导致一些学生肆意侵犯教师的权益,这也反映了校园法制建设存在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关系措施 第6篇

【关键词】青贮玉米;栽培技术;产量;品质

玉米可种植范围在 48°N至 40°S,青饲玉米已达60°N。中国玉米分布很广, 东起台湾和沿海各省, 西至新疆和青藏高原, 南自海南省南端以及云南西双版纳,北达黑龙江黑河附近都有玉米种植。但主要产区集中在从东北斜向西南狭长分布的玉米带。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依次为河北、 山东、 河南、 吉林、 黑龙江、 辽宁、 四川、 云南。 中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 年人均占有玉米90kg。其中约 70%用作动物饲料原料。玉米在畜禽配合饲料中的比例占到 60%, 是配合饲料的主要能量饲料。中国玉米在加入WTO的第一年不但经受住了外国玉米的冲击, 而且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玉米出口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从消费趋势看中国畜产品消费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交易中也具有相当优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饲用玉米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1 青贮玉米的概念与分类

青饲玉米也叫青贮玉米, 是指收割玉米鲜嫩植株,或收获乳熟初期至蜡熟期的整株玉米,或蜡熟期先采摘果穗, 然后再把青绿茎叶的植株割下, 经切碎加工后直接作牲口饲料, 或贮藏发酵后用作牲畜饲料。

2 青贮玉米产量及其品质评价

收获后的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不能仅仅依靠干物质的含量来评价。评价青贮玉米品种优劣,首先要注重青物质产量,其次要考虑干物质产量,籽实产量,茎秆含糖量,全株营养成分等项指标。玉米品种综合评价法是把青贮玉米收获时的 5 项成绩(干物质量,穗干物质量/全株干物质量,倒伏和折损,病虫害, 白利糖度)数值化,根据各项的表现好坏予以评分,总分成绩较高的为较好品种。据报道青贮玉米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用含水量(或干物质含量)和单位面积干重(t/hm2)来评价不同品种生物产量的高低或不同栽培技术对品种生物产量的影响,从而减轻收获时间对品种产量水平的影响。

3 青贮玉米的栽培措施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3.1 环境因素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受土壤类型与结构、土壤含水量及天气情况的影响。青贮玉米产量随着土壤的类型和结构而不同,青贮玉米主要依靠上层土壤中的有效水分, 而且土壤含水量越大产量越高。青贮玉米的品质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比与温度更相关。研究表明: 在青贮玉米吐丝期到收获期之间, 如干旱、 多云、 温度异常、 严重的霜冻将降低其有机物质的消化性能。不适宜的天气对穗的影响要比对植株营养体消化性能的影响要小。

3.2 品种的选择和种子处理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用于青贮饲料的玉米应选用适宜的品种。青贮玉米的消化性受栽培品种, 地理位置, 收获时的年龄和成熟期的影响。在较低的生产水平下, 要提高饲用玉米的产量, 首先可选用高秆品种。 选择粗蛋白含量高的品种有利于玉米青贮产量的提高。而杂交种选用可能影响青贮玉米粗纤维、 洗涤纤维和可消化营养体的含量。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在各自成熟群体中, 产量和质量都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整株干物质产量贪青品种与普通品种很相似。两品种干物质产量及穗部占总干重比随着收获期的延迟逐步增加。不过普通品种干物质的增加量比贪青品种要大。整株干物质含量都是随着收获期的延迟逐步增加。穗部干物重占总干重的百分比随着收获期的延迟普通品种都要比贪青品种大。

3.3 选地、整地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整地和施基肥对麦茬青贮玉米产量影响显著。选地与整地方法与普通籽实用玉米相同,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地块有利于获得高产。

3.4 播种量及种植密度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青贮玉米的播种量一定要针对品种的特点,如果品种具有分枝性, 应比单秆品种减少播种量, 此类品种主要收获上部的绿色体, 所以要比粮食玉米密度大, 为了确保品种的适应性和抗倒伏性,最好先做密度试验然后再大面积推广种植。从生育进程和经济性状来看,青贮玉米可以比普通玉米推迟8~10d 播种, 而且不影响生物产量, 每公顷株数比普通玉米增加了 30000~45000 株。而且品质好, 营养成分含量高, 牲畜适口性好, 生物产量高。在一定的播量范围内饲用玉米产草量随播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又有人认为青贮玉米应比普通玉米增加播种量 40%,种植密度要比粮用玉米增加 30%~75%。可以根据生产目的把最佳密度规范为两类:即“优质高产型”密度71250 株/ hm2左右, “高产型” 密度 78750 株/ hm2左右。在相同栽培条件下, 种植密度对饲用玉米的产量有明显影响。饲用玉米的种植密度在中等肥力的培养条件下,以 120000 株 /hm2为宜。青贮玉米最佳种植密度为150000~165000 株/ hm2。 叶片平展型玉米以宽窄行播种极显著高于等株行距和宽行窄株距的产草量;紧凑型玉米则等株行距极显著高于宽行窄株距及宽窄行播种的玉米产草量。 说明平展型玉米以宽窄行播种为好,紧凑型玉米以等株行距为宜。

3.5 浇水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青贮玉米的产量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玉米出苗后第 10 天灌第一水的产量分别显著、 极显著高于第 20 天、 30 天开始灌水的处理。说明提前灌水能增加产草量。

3.6 收获时期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关系措施 第7篇

1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1.1 虽然我国的医疗设备、水平随着经济的腾飞而不断的完

善, 但是在医疗保障方面却不甚理想。由于普通老百姓看病必须自己付费, 且若患有重大疾病, 往往使患者家属无法担负。若因患者无法担负医疗费用而导致死亡, 对于家属而言是很难接受的事实。面对这种情况, 患者家属非常容易失去理智, 他们发泄的对象自然会选择医疗工作人员。

1.2 现在的医疗手段虽然非常先进, 但有一些疾病还是让医

生束手无策。然而, 大多数患者家属认为目前的医疗手段可以治愈任何疾病, 出现患者死亡的现象肯定是医疗事故。如果医生没有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 就会使患者家属在失去亲人的同时失去理智, 从而发生医患纠纷[1]。

1.3 医院有时为了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经常在与患者发生

冲突之后做出一些赔偿, 这让一些道德素质较差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往往“招聘”一些人冒充患者的家属、朋友来到医院聚众闹事, 以干扰医院正常工作为目的来迫使医院进行赔偿。如果闹事者对医院提出的赔偿条件不满意, 就会殴打医务人员。

1.4 警察在接到医院有关患者家属闹事的报案后往往不采取

强制措施, 而只是进行劝解, 其结果往往会导致事态扩大。1.5医务工作有别于其他行业。医生每天的工作不仅是医治患者, 还要考虑少出差错, 这样一来, 医生势必要从保护自己的角度出发, 多增设些检查项目, 这样就导致住院费用逐步攀升, 造成医患矛盾。

2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措施

2.1 医务人员要转变传统观念

因为治疗必须要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 所以医务人员不能总抱着凌驾于患者之上的心态来为患者治疗。应该用扎实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 用热忱的服务来温暖患者的心, 让患者感受到医生把他们摆在了和自己同等的地位, 这样才能让患者配合医生进行治疗[2]。2.2患者也要转变观念让患者明白医院不是福利院, 而是有偿医疗行为的机构, 同时要让患者明白, 医疗手段尚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即便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担保彻底治愈所有的疾病。医生应不断地向病患宣传疾病相关知识, 这样才能获得患者的理解。

2.3 加强医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渠道,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关键在于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这是患者最基本的权利。医生应该将病情, 治疗原理, 尤其是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治疗前都要先告之患者, 让患者有心理准备, 然后让患者自己决定是否进行治疗。这样, 患者在充分享有知情权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 从而使治疗工作顺利进行, 医患关系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3]。

2.4 提高医疗技术

医生获得患者的信任, 提高医疗技术是很重要的一环。医生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医务人员应该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和诊断方法, 即使对相关疾病没有很丰富的临场经验, 也要把这些工作做好, 并且要多与患者交流一些保健、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如果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 无法达到患者的要求, 可以通过网站、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补习, 以求达到让患者满意的效果。

2.5 医疗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同情心、责任心是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缩短疗程, 以求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安慰患者,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患者, 不能歧视患者, 否则会使患者产生自卑情绪, 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应该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把他们当成朋友一样的相处, 在治疗过程中认真谨慎[4]。

2.6 改善基础服务设施

良好的医院环境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开展微笑服务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方式。医护人员的每一个微笑都可能帮助患者消除在治疗过程中的紧张情绪, 尤其是对那些身患绝症的患者而言, 微笑能给他们带来信心, 增强他们活下去的勇气[5]。

2.7 对“医闹”行为进行严打

建议公安部门对“医闹”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并制定有关的惩罚条例, 以此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不能只靠法律的约束, 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产生信任, 因此, 医护人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6]。

参考文献

[1]俞岚, 李经辉.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和医院管理[J].重庆医学, 2007, 36 (1) :43-44.

[2]张育, 杨莘, 花蕾, 等.患者满意度调查在提升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4) :22-23, 30

[3]钟晓凤.医院管理健全与医患关系改进对策探讨[J].医学理论, 2010, (21) :183-184.

[4]林彩霞.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J].中国病案, 2007, 8 (9) :29-30.

[5]周武英, 刘永强.加强医院投诉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J].中国医院, 2007, 11 (7) :52-53.

论森林病害流行和营林措施的关系 第8篇

为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各地区都在营造人工林, 这一举措促进了林业的发展进步, 然而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人工造林过程中带来的森林流行病害, 直接威胁到了森林植被的生长, 甚至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很多地区针对森林病害流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但是并没有认识到营林工作对森林的重要性, 没有将营林措施与森林病害联系起来, 采取的解决措施完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人工造林的质量, 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营林措施和森林保护之间的关系, 从营林措施出发, 对森林流行病害进行有效防治[1]。

2 人工造林是森林病害的高发场所

经过多方研究实践发现, 造成森林病害流行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存在侵染力非常强的流行性病原体; (2) 有大量的病原体寄主; (3) 适合病原体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下的森林中, 病原体主要是微生物, 通过对树木活体的分解继而寄生在林木中。森林病害发生的实质, 事实上就是病原体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对林木进行分解, 毁坏林业资源。病原体、寄主、病害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森林中的环境进行能量转换来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各个生物和种族之间都有鲜明的特点, 并且在森林环境中形成了一条生物链, 依托森林环境来生存发展, 相互之间存在着制约和推进的关系, 通过相互作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生态类型相同, 其环境能够控制病原体的产量, 制约流行病害的发生, 所以这类森林一般不易产生流行病害, 即便发生了流行性病害也能够进行有效控制, 不会对森林资源造成较大的破坏。

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人们对木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林业资源的短缺, 并且由于人们对人工造林和流行病害的关系的认识不深刻, 种植了大面积的杉木、柳杉、毛竹等人工纯林, 没有考虑到是否符合当地的环境生存条件, 造成了生态系统失衡。人工纯林相较于自然形成的森林其组成结构单一,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物种体系, 缺乏稳定性, 一旦受到某种森林流行病害的侵入, 便会迅速大面积的扩散, 甚至还没来的及进行有效的治理就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有的地区为了获得短期经济效益, 大面积的种植针阔叶树种, 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打破了寄主和病原体之间保持的平衡关系, 导致森林病害大肆盛行。所以, 为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必须全面深刻地了解森林流行病害和营林措施的关系, 运用科学的手段有效提高林业资源的质量, 促进林业的发展进步[2]。

3 营林措施的重要作用

要从根本上解决森林病害流行问题, 必须深刻地了解营林措施在森林病害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营林措施对森林流行病害进行治理, 保证森林资源的质量。

3.1 做好苗木检疫工作

对苗木进行检疫是防治森林流行病害的基本手段, 在引进树种过程中, 林业工作人员应该对当地自然环境进行考察, 确认引进的树种是否适合在当地环境中生存, 是否会带来不利影响, 并依据相关规范对树苗进行全面详细的检疫。在我国曾经出现过此类的森林病害情况, 就是由于林业工作人员的疏忽没有对栽种的苗木进行检疫, 苗木不适应当地环境, 无法抵御病原体的侵害, 造成了大量森林资源的毁坏, 所以说对苗木做好检疫工作是预防森林流行病害的首要任务。育苗时, 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树种进行采选, 挑选出优质的苗木进行培植, 同时对土地进行消毒处理, 通过科学的技术措施来从源头上预防森林病害的发生。

3.2 因地制宜, 科学选择造林树种

在进行人工造林时, 对树种的选择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尽量不要营造树种单一的人工纯林, 营造混交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混交林顾名思义, 在林木结构上比人工纯林要复杂, 是多种不同种类的林木混合而成的, 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给多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条件。生态系统循环能够有效的控制住病原体的寄生, 对预防和控制森林流行病害起到了重要作用。混交林的土壤肥力相对较高, 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从而保障混交林植被的正常生长。

3.3 科学运用营林措施, 确保林木健康生长

营林措施运用得当是防治森林病害的主要方法。之所以造成森林病害流行的绝大部分原因, 还是在于营林措施实施不合理, 营林措施在对森林病害治理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完善林地的生长环境, 必须定期对林地进行合理的松土除草、间伐抚育、检疫等工作, 促进苗木的正常生长, 提高其对病原体的免疫力, 减少森林流行病害的发生率。当林木成林后, 林业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树种间的生物学特点, 针对其特性采取相应的营林措施进行透光伐和卫生伐等工作, 保证每棵树木都能享受足够的光照, 进行光合作用, 促进其生态系统的形成, 控制病原体的寄生, 减少森林病害流行的现象。

与此同时, 对于破坏性强、预防难度大、治理难度高的森林病害,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适应性强、免疫力高的苗木进行造林, 通过有效的营林措施来减少病原体对森林的危害。

3.4 解放思想, 改变经营理念

林木一旦成长过熟, 免疫力就会急剧下降, 遭受病原体的入侵。从苗木到成林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已经成形的林木如果不及时进行更新就会容易变成病虫的聚集地, 破坏周围大量的林木,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要使得人工造林形成正常的生态系统, 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 应用合理的营林措施对成林中熟透的林木及时进行采伐, 培育新苗木。同时在政策上进行扶持, 调动农的造林积极性, 使其在造林事业中获得理想的收益, 投身到高质量的人工造林事业中, 推动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4 结语

森林病害是森林生存发展过程中避免不了的现象, 在原始森林和次次生林中有着完整的生物链和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 能够有效抑制病原体的产生, 控制病原体的蔓延速度, 森林流行病害不会对其造成严重的破坏[3]。但是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 人们开始大面积的人工造林, 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营林措施和森林病害流行的关系, 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盲目营造人工纯林,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促成了森林病害的流行和扩散。所以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营林措施在防止森林病害中发挥的作用, 进行科学规范的营林管理, 运用正确的营林措施对森林流行病害进行有效防止,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指出了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 各地区都开展了人工造林活动,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森林资源不足的现象, 但是人工造林相较于天然林更容易受到森林流行病害的威胁, 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的质量。为了减少森林病害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危害, 结合自身经验, 对森林病害流行和营林措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以改进营林技术为基础的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森林病害,营林措施,关系

参考文献

[1]白春生.论森林病害流行和营林措施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26) .

[2]张明杰, 康俊楠, 潘艳青.论森林病害流行和营林措施的关系[J].农业与技术, 2013 (2) .

努尔哈赤处理满蒙关系的政策措施 第9篇

关键词:努尔哈赤,满蒙关系,政策措施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是由满族贵族建立的。满族贵族以其偏居东北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逐渐发展壮大, 平定四方, 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建立了清帝国, 原因固然很多, 但正确地处理民族关系, 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它对蒙古关系的处理, 又是其处理民族关系的典范。

要理解清入关前的满蒙关系, 以及满洲政权所采取的对蒙政策的正确性, 首先了解明后期辽东地区的政治形势是十分必要的。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 当时明政府腐败无能, 在其北方形成两股政治势力, 一是以林丹汗为首的蒙古察哈尔部;一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部。明代后期, 辽东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表现在继蒙古贵族势力不断壮大, 屡犯明边之后, 在北部又兴起了女真的势力, 并且这种势力在其自身的发展中, 逐渐摆脱明政府的束缚。因此当时有所谓“北虏南倭”之称。这些异族的存在和不断发展壮大对明朝来说都是一种威胁力量, 因此明政府对辽东少数民族继“分而治之”的政策之后, 又采取了拉拢一方而压制另一方的政策, 即“以东夷 (指女真少数民族) 制西夷”, 以期缓冲来自北方异族的压力。但是, 当女真族兴起, 力量发展之后, 明朝又“思用东部插汗小王子 (即林丹汗) , 欲以敌大清”[1]。明朝认为女真族是主要的危险, 就采取了拉拢蒙古, 以对抗后金政权的政策。

从蒙古方面看, 当时只有察哈尔部, 是蒙古各部中仅存的强大者。一方面首领林丹汗控制了“东起辽东, 西至洮河”的广大地区, 拥有八大营二十四部, 自称大元可汗, 力图平定蒙古各部, 承先祖之志, 称雄于蒙古, 科尔沁等蒙古部皆受其役使。然而, 后金力量的兴起, 限制了察哈尔部的影响, 后金的对蒙政策与林丹汗统一蒙古各部、重建大元的政策越来越矛盾。另一方面明朝为了对付后金, 便利用二者的矛盾, 与林丹汗相约, 共同抵御后金, 并将原由明朝直接给予漠南蒙古诸部的岁币, 统拨归林丹汗控制。林丹汗当时“帐房千余”, 人强马壮, 依恃明朝, 对后金态度骄横。

努尔哈赤的力量兴起后, 其志在于南下灭明, 而漠南蒙古的存在, 却制约了他的策略的实施。因此, 为了打通进入长城的走廊, 解除灭明的后顾之忧, 扩充八旗兵力, 就必须首先解决漠南蒙古问题。正是在辽东地区这样一个纷乱复杂的背景下, 努尔哈赤采取下列处理满蒙关系的政策措施。

一、进行坚决的军事斗争, 为召抚蒙古提供前提条件

明万历二十一年 (1572) 古哷山之战, 就体现了蒙古与后金之间的斗争。当时科尔沁台吉 (台吉是蒙古部落首领的一种称呼) 齐齐克之子翁果岱, 纳穆之子莽古斯、明安等, 就追随叶赫部、哈达、乌拉、辉发、锡伯、卦尔察、珠舍里、纳殷, 组成九部联军进攻建州女真。对于来犯之敌, 努尔哈赤泰然处之, 给予坚决回击。他“陈兵古哷山。上亲御之, 至扎喀路, 谕诸将曰:‘彼虽众, 皆乌合。我以逸待劳, 伤其一二台吉, 众自溃’”。果然, 击溃了九部联军, “明安马蹶, 裸而遁, 追至哈达部柴河寨南, 俘获甚众”[2]。万历三十六年 (1608) , 努尔哈赤征乌拉部, 围宜罕阿林城时, 翁果岱又来援助乌拉台吉布占太, 结果又遭失败。在此屡战受挫的情况下, 科尔沁部只得“先后谴使乞好”。这是努尔哈赤军事斗争的结果。可见, 坚决的军事斗争, 是努尔哈赤对蒙古政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它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召抚蒙古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对于屡败之敌罢兵修好, 实施联姻交好

对于屡败之敌, 努尔哈赤认为能罢兵修好, 才为上策, 这也是努尔哈赤对蒙古一开始就存在的愿望, 因此, 对于科尔沁部联姻交好的要求持欢迎的态度。早在明万历四十年 (1612) , 努尔哈赤“闻其女 (明安贝勒之女) 颇有丰姿, 遣使欲娶之。明安贝勒遂绝先许之婿, 送其女来”, 努尔哈赤于是“以礼亲迎, 大宴成婿”[3]。后来, 努尔哈赤又迎娶了科尔沁部孔果尔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为妻, 即后来的寿康太妃。

到了后金天命七年 (1622) , 后金与科尔沁互相遣使往来已达数年之久了, 这时, 又遣使到科尔沁部, 要求结盟和好。科尔沁部遂遣使携书道:“奥巴哄台吉等致书于明掩众光威震列国睿主陛下:吾嫩口台吉等闻汗谕, 莫不欣服然。主持其大事, 裁之自汗, 吾等莫有敢违命者。但察哈尔汗及胯儿胯部知吾等与异国同谋, 必来征伐, 将何以为我谋也, 惟汗筹之而已。”努尔哈赤于是就派遣榜什、库儿缠、希福, 往与奥巴、阿都奇答几汗、歹青莽古各台吉会盟。双方宰杀牛、马, 并置骨、血、土、酒、肉各一碗, 焚香而誓:“满洲廓尔沁二国因有查哈儿欺凌之愤, 故以盟言诏告天地, 愿同心合意。”[4]双方结盟的目的, 科尔沁为了战胜察哈尔部的侵扰, 后金为了争得同盟者。“天命七年, 插汉林丹汗以兵侵陵诸部, 诸部或北徙瀚海, 依喀尔喀, 或东走依科尔沁, 科尔沁怨插汉之暴, 思归我朝, 遂率之来觐, 自是为不侵不叛之臣。”[1]

三、拢络盟友, 同敌对势力进行斗争

察哈尔部一开始对后金就采取蔑视、敌对的态度, 因此努尔哈赤深深感到对察哈尔的征服能否实现, 将关系到整个漠南蒙古的局势, 基于此种认识, 努尔哈赤极力拢络盟友, 同察哈尔部进行斗争。

努尔哈赤对蒙古不断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逐个争取, 或与之结成同盟, 或使之归附。努尔哈赤曾经说道:“蒙古之国犹此云然。云合则致雨, 蒙古部合则成兵, 其散犹如云收而雨止也。”对于蒙古, 他认为要“候其散时, 吾当亟取之。”[5]对于漠南蒙古的喀尔喀五部之召抚, 就体现了这个原则。

早在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 , 蒙古喀尔喀部巴岳卫达尔汉贝勒之子恩格得尔台吉就“引蒙古胯儿胯部五卫之使进驼马来谒, 尊太祖为崐都仑汗。从此, 蒙古相往不绝”[3]。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喀尔喀部的联系, 努尔哈赤主动采取了联姻的政策。后金天命二年 (1617) 二月, “以弟打喇把土鲁郡主孙带与蒙古胯尔胯部巴约卫恩格得里台吉为妻”[3]。这样一来, 恩格得尔就成为努尔哈赤的“额附”了。此外, 努尔哈赤还准许恩格得尔到建州居住, 并赐给他们田庄奴仆, 使之成为后金的封建主。对于喀尔喀内部顽固联明抗金者, 努尔哈赤坚决予以回击。天命四年, 努尔哈赤攻打铁岭, “蒙古喀尔喀部来援叶赫, 败之, 追至辽河, 擒其贝勒介赛”[6]。天命十一年 (1626) 喀尔喀巴林部的囊奴克背叛了与后金的盟约, 同明朝勾结。四月四日, 努尔哈赤亲自率兵征讨, 皇太极为先锋, 进兵至囊奴克的老巢。囊奴克领少数随从弃营逃跑, 皇太极突然袭击, 将囊奴克射死马下。

经过不断的斗争和工作, 喀尔喀蒙古终于与后金会盟了。天命四年 (1619) , 喀尔喀部着里洪把土鲁合五卫王等致书努尔哈赤:“宰赛屡屡生事, 诚为得罪, 然处此唯在乎汗。但大明乃敌国也, 征之必同心合谋, 直抵山海关, 负此言者, 天神鉴之。傥与和, 亦同议定。”[7]在这种情况下, 努尔哈赤及时地派出了大臣额克星格、绰扩尔、雅希禅、库尔缠和希福, 携带着誓书, 与喀尔喀五卫王等人, 共谋连和事宜。双方使臣至冈干色得里黑孤树处, 拜遇五卫之王, 宰白马、乌牛, 设置酒、肉、血、骨、土各一碗, 对天地盟誓:“蒙皇天后土祐我, 二国同心, 故满洲国主并十固山执政王等, 今与胯儿胯部五卫王等会盟, 征仇国大明, 务同心合谋, 傥与之和, 亦同商议;若毁盟, 而不通五卫王知, 辄与之和, 或大明欲散我二国之好, 密遣人离间而不告, 则皇天不祐, 夺吾满洲国十固山之算, 即如此, 血出土, 埋暴骨而死。若大明欲与五卫王和密谴人离间, 而五位王不告满洲者, 胯儿胯部主政王……皇天不祐, 夺其纪算, 血出土, 埋暴骨亦如之。吾二国若践此言, 天地佑之。饮此酒、食此肉。寿得延长, 子女百世昌盛, 二国始终如一, 永享太平。”[7]此后, 喀尔喀蒙古不断地归附后金。“天命八年正月, 蒙古喀尔喀五部台吉拉巴西希壁等率所属来归。”[8]

四、对于结盟或归附的蒙古诸部, 给予丰厚的赏赐

明万历四十三年 (1615) 九月, 科尔沁贝勒明安第四子桑噶尔斋台吉至建州;同年十月, 明安贝勒长子伊格都齐台吉又至建州;次年十二月, 明安贝勒第五子巴特玛台吉带僚友五十人, 到建州叩谒, 他们都受到努尔哈赤的丰厚赏赐。

对于察哈尔部, 虽然努尔哈赤极欲拉拢, 但林丹汗骄横自傲, 必欲与后金一战而快之。天命十年, 林丹汗首先出击与后金结盟之科尔沁部。大敌当前, 奥巴“乃遣使驰书于帝, 曰:‘向者, 我二国曾宰白马乌牛对天地歃血结盟, 愿合为一, 遇有敌兵, 必互相救援……’”[5]科尔沁部在后金驰援下, 终于使林丹汗不战而逃。后来, 科尔沁贝勒奥巴来朝见努尔哈赤, 以谢救援之恩, 努尔哈赤以礼优待之, 封他为土谢图汗, 并赐盔甲、雕鞍等。

努尔哈赤时期, 满蒙关系逐渐由敌对过渡到和好。以至蒙古归附后金, 大部分蒙古部落都放弃了与后金的敌对态度。总体上看, 努尔哈赤时期在处理对蒙古的关系上花费了不少心血, 所采取的对蒙政策是切合实际的,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它对于后来皇太极继续联合蒙古各部, 解决察哈尔等问题, 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源.《圣武记》卷三, 国朝绥服蒙古记

[2]《清史稿》卷五百十八

[3]《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实录》卷之二

[4]《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实录》卷之一

[5]《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实录》卷之四

[6]《清史稿》卷一, 太祖本纪

[7]《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实录》卷之三

浅谈治安传唤与相关法律措施的关系 第10篇

一、治安传唤与继续盘问的区别

治安传唤和继续盘问在我国同属于公安机关在治安管理方面的法律措施, 都以维护社会稳定, 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为目的。继续盘问是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依法当场盘问后仍存在《人民警察法》规定的四种特殊情况的, 将其带回公安机关进行进一步盘问的法律措施。[2]继续盘问是在当场盘问的基础上进行的, 可以说是当场盘问手段的延续。根据《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的规定, “对被盘问人的留置时间自带至公安机关之时起不得超过24小时”, 因此可见, 继续盘问的时间一般只有2 4小时;但是“在特殊情况下, 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可以延长至48小时, 并留有盘问记录。”正是因为继续盘问有24小时的存在, 在公安实践部门中常出现用24小时代替治安传唤使用的情况, 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治安案件查处的时间。虽然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治安案件的调查, 但是, 这种违法操作是建立在侵犯公民私权利基础之上的, 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 在行政诉讼中也常使公安机关处于不利地位。因此, 笔者认为, 有必要区分治安传唤与继续盘问, 以促使公安机关在办案中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一, 两种措施在适用法律依据方面不同。治安传唤是由《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而继续盘问则是由《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规定的。

第二, 两种措施在适用对象上不同。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 治安传唤的对象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根据《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的规定, “经盘问、检查,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将起带至公安机关, 经该公安机关批准, 对其继续盘问: (1) 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 (2) 有现场作案嫌疑的; (3) 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 (4) 携带物品可能是赃物的。

第三, 两种措施的目的不同。治安传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障公安机关治安案件查处的顺利进行;而继续盘问的目的则是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同时发现、预防和惩罚违法犯罪。

第四, 两者适用的审批权限不同。治安传唤有两种形式, 即书面传唤和口头传唤, 治安传唤中的口头传唤不需经过任何批准, 而书面传唤则要经过公安派出所所长以上负责人的批准;而继续盘问也是由公安派出所所长以上负责人批准。

第五, 适用的法律文书和送达方式不同。一般来说, 治安传唤都要制作《传唤证》并由公安执法人员送达被传唤人、其成年家属或家庭成员所在单位;而继续盘问需要填写《继续盘问审批记录》, 通常采用口头告知, 也可以书面通知或电话通知其家属或所在单位, 并作记录。

第六, 两者适用的时限不同。治安传唤的时限只有8小时, 除了情况复杂可能适用行政拘留的情况可以延长24小时之外, 一般都必须在8小时之内进行处理;而继续盘问一般都可达到24小时, 并且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 在特殊情况下, 经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可以延长至48小时, 但要做盘问记录。对被继续盘问的人依法拘留或采取其他法律措施的, 也应在被批准时限内作出决定。

第七, 在适用的地点上不同。治安传唤可以到公安机关进行, 也可以到被传唤人的单位、村 (居) 委会或家庭进行;继续盘问则根据《人民警察法》第9条的规定必须在公安机关进行, 但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将被传唤人带到就近的公安机关进行继续盘问。

作为不同的法律手段, 继续盘问与治安传唤在实际工作中是不能混淆的, 更不能乱用、混用或交替使用。

二、治安传唤与刑事传唤的区别

刑事传唤是指侦察机关命令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或其住处, 接受讯问的刑事侦察措施。刑事传唤一般只在刑事案件侦察中运用, 与治安传唤比较存在如下区别:

第一, 治安传唤和刑事传唤的对象不同。治安传唤的对象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而刑事传唤的对象则是根据已掌握的事实材料, 能基本证明其已构成了某种犯罪活动嫌疑的人。

第二, 在批准的权限上不同。治安传唤一般要所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口头传唤可以不经批准;而刑事传唤要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三, 两者在强制措施的适用上不同。治安传唤一般不使用强制措施, 只有经传唤后, 被传唤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的, 对其采取强制传唤时才可使用约束性警械;而刑事传唤一般也不使用强制性警械, 但被传唤人拒绝时可以使用强制警械, 且不必进入另一个程序。但拒绝是否允许有正当理由,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所以只要拒绝, 公安机关就能使用警械传唤。这和治安强制传唤有所区别。

第四, 在法律依据上两者不一样。治安传唤适用的法律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而刑事传唤的法律依据则是《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第五, 在法律文书的使用方面也有区别。刑事传唤使用的法律文书是《传唤通知书》,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74条规定“传唤犯罪嫌疑人是应当出示《传唤通知书》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证件, 并责令其在《传唤通知书》上签名 (盖章) 、捺指印。犯罪嫌疑人到案后, 应当由其在《传唤通知书》上填写到案时间、讯问结束时间, 拒绝填写的, 侦察人员应当在《传唤通知书》上注明。”而治安传唤适用的法律文书则是《传唤证》。在《公安机关办理程序案件程序规定》中规定, “需要传唤违法嫌疑人接受调查的, 经公安机关派出所或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 使用传唤证传唤。”

三、强制传唤与拘传的区别

强制传唤和拘传都是人身强制措施, 都可以使用约束性警械, 都是在经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的情况下使用, 可以说这两种措施有许多十分相似的地方, 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也较明显。

第一, 两者从性质上来说是不同的。强制传唤是治安行政强制手段, 在治安传唤中运用;而拘传属于刑事强制措施, 在刑事侦察中运用。

第二, 两者的适用主体有差别。强制传唤的主体是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部门;而拘传的主体则是公安机关的刑侦部门。

第三, 两者在适用对象上有不同之处。强制传唤的客体是经书面或口头治安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拘传的客体则是指经刑事传唤拒不到案的犯罪嫌疑人。

第四, 两者在审批权限上不同。强制传唤只要经书面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就可以使用强制传唤, 无须经过审批。只是在书面传唤时要经过审批;而刑事案件侦察中的拘传则要经过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0条规定“需要拘传的, 应当填写《呈请拘传报告书》, 并附有关材料, 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五, 两者在法律文书上的使用上不一样。强制传唤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法律文书;而据传则除了报审批的《呈请拘传报告书》之外, 还要使用《拘传证》。《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1条规定, “公安机关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出示《拘传证》, 并责令其在《拘传证》上签名 (盖章) 、按指印。犯罪嫌疑人到案后, 应当责令其在《拘留证》上填写到案时间。犯罪嫌疑人拒绝填写的, 侦察人员应当在《拘留证》上注明。”

第六, 在时间限制上两者完全不一样。强制传唤与书面传唤的时限一样, 都是不超过8小时, 只有在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可以经审批延长到24小时;而拘传则有《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2条明文规定了时限不得超过12小时。强制传唤是一项附属于一般治安传唤措施的人身强制措施, 而拘传则是一种独立的刑事强制手段。

四、约束、强行带离现场与强制传唤的区别

约束是公安机关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精神病人或威胁他人安全的醉酒人员的人身自由采取的一种出于保护目的的限制措施。约束的对象为醉酒人或者精神病人, 主体是公安机关, 适用条件是对社会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权利造成威胁或危害。手段上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警绳等约束性警械进行保护性约束, 但是出于不伤害被约束人的目的, 不能采用手铐或脚镣等警械。而且被约束人一旦恢复正常, 就应该立即解除约束。对于精神病人应该要求监护人进行看管和强行治疗。与治安传唤比较, 约束的适用对象只针对醉酒人和精神病人两种。治安传唤则是针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 范围要大得多。约束在发现情况后只要条件具备就能立即施行, 不需要经过领导审批;治安传唤则要经过所长级别以上的负责人批准。在治安强制传唤中,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使用警械带回的, 一旦到达指定地点就可以按具体情况解除警械的人身强制;但被约束的对象则要等到酒醒、精神恢复正常或者精神病人家属带走看管才能解除警械约束。

约束并不是我国大陆独有的法律措施, 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行政执行法》第37条中也有非常相似的规定。“对于人之约束, 以合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限: (1) 疯狂或酗酒泥醉, 非管束不能救护其生命、身体之危险、及预防他人生命、身体之危险。 (2) 意图自杀, 非管束不能救护其生命者。 (3) 暴行或斗殴, 非管束不能预防其伤害者。 (4) 其他认为必须救护或有公共安全之虞, 非管不能救护或不能预防危险者。前项管束不得逾24小时。”我国公安机关在实践中, 除了注意约束的强制作用外, 也应该注意约束的保护作用, 特别是对被约束人的保护作用。

除了约束之外, 还有一种与强制传唤非常相似的行政强制措施, 那就是强制带离现场。强制带离现场是指公安机关在处置治安事件, 治安灾害事故和执行紧急状态中, 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或公共安全的人使用人身强制手段强行带离现场, 以方便根据实际情况作进一步处理的而采取的行政措施。[3]其限制人身自由并带离的强制手段和强制传唤非常相似, 所以常有实际部门在工作中对这两种措施理解非常模糊。但实际上, 这两种措施还是非常好区分的。首先强制带离现场是用在处置治安事件、治安灾害事故和执行紧急状态中适用;而强制传唤是在查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时候适用;其次从使用对象上来看, 前者针对的是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或公共安全的人。可能是一个人, 也可能是几个人;而后者针对的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 一般一张《传唤证》都只针对一个人;最后, 两种措施的后续法律措施也不一样。强行带离现场的后续措施适用可能是治安拘留或者构成犯罪的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等等;而治安传唤到指定地点后会立即进行询问调查, 再根据需要进行处置。

总之, 在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中与治安传唤相似的法律措施还是比较多的, 为了正确适用这些法律授予的公权力, 尽可能地保障社会的利益和公民的正当私权利不受侵害, 人民警察有必要正确理解这些法律措施之间的区别, 以便能正确地履行公共职能和更好地维护公共秩序。

参考文献

[1]岳光辉主编.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P302.

[2]陈合权等主编.治安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P93.

关系措施 第11篇

关键词:广告策划;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

广告是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企业总体战略及营销战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想取得良好的广告效果,必须对将要进行的广告活动在周密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整体布局与具体安排,即广告策划。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水平和结构不断更新,企业需要明确有关产品、服务的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活动的关系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整合以取得最大的传播影响力。

一、广告策划遵循的基本原则

广告策划是一个有着特殊规律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尽管不同类型的广告活动在策划上会有一些区别,但都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操作性原则等。

(一)目的性原则。广告策划必须明确广告活动的主要目标。广告策划起始于广告目标的确定,落实于广告目标的实现。广告目标的选择是科学策划的起点,一经选定,便贯穿于整个广告活动的始终,指导整个广告运作过程。

(二)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也称统一性原则,广告策划既要保持广告策略与营销策略的整体一致,也要保持广告活动自身的整体一致性。整体性原则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和广告,必须相互统一,相互协调;二是广告的内容与形式要和谐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三是广告的传播媒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四是广告运作状况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需要不断调整,保持统一性。

(三)科学性原则。广告策划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广告策划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二、广告策划是一个由众多科学知识交叉融合的过程,在将广告学原理、心理学、传播学、营销学等多门学科充分运用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信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广告主提供有关广告决策的依据,从而评判出最优的行动方案,实现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四)操作性原则。广告策划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进行操作。因此,广告策划时必须遵循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衡量并且可灵活运用的原则。策划应该具有具体的步骤以及明确的环节,即策划出来的任何一个步骤、环节以及方法都是能够实际操作的。

二、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广告策划是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居于服从、服务的地位,是对营销战略的具体贯彻。开展促销活动离不开广告。广告的目的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商品、劳务或观念等信息进行非人员介绍与推广,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吸引消费者购买相应的产品。营销战略决定了广告的目标受众、广告的诉求定位、广告的发布范围以及广告的传播媒介,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还决定广告策划将采用什么样的技巧。比如香奈儿、迪奥、LV等奢侈品牌下的高档产品象征金钱、身份与地位,定价较高,从而决定了其广告的目标受众——高收入的时尚女性群体。

尽管广告策划在客观上是服从、服务于市场营销计划的,但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活动。广告策划不仅需要有具体明确的广告目标和广告主题,还需要追求广告创意的关联性、创新性和震撼力,即广告作品既要考虑说什么,又要考虑怎么说。广告为商品销售摇旗呐喊,推波助澜,一旦失去广告,商品销售必然会黯然失色。正因如此,社会对广告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如“广告是拓展市场的武器”,“广告是企业竞争的帮手”,“广告是打开产品销路的先锋”,等等。广告策划对市场营销的能动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产品定位,执行广告主的定位策略;2、明确目标市场、推动目标市场策略的实施;3、进行创造性的媒介选择和组合;4、明确广告诉求和表现策略。

总之,市场营销计划对广告策划起着决定作用,规定了广告策划的方向、方法、内涵、外延[4],广告策划服从和服务于市场营销计划,广告目标与企业营销目标始终保持一致。同时广告策划又反作用于市场营销活动,对市场营销计划的实现起着辅助的作用及促进的作用,保证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

三、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活动的有效整合的措施

(一)广告部(广告代理公司)与市场部之间有效沟通机制的建立

企业广告部门或接受委托的广告公司应当与企业接触和沟通,尤其是企业的市场部门,了解企业的意图和愿望,与之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告策划。在进行广告策划时,需要考虑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心理等因素,并通过沟通机制及时传达和反馈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和修改广告策略和广告运动策略。广告部(广告代理公司)与市场部之间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的途径有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双方的沟通频率。深入沟通,活跃沟通氛围,提高双方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强调沟通双方地位的平等。使双方感受到彼此在合作过程中的的重要性,排除个人偏见及经验主义;三是优化内部组织结构。通常组织结构越复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越容易扭曲、失真,降低工作效率,因此双方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四是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注意观察有效沟通后的反应和行动,并收集可用的反馈信息,为有效沟通做出评判和改进方法。

(二)广告目标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以及营销目标的统一

广告策划需要明确广告目标与营销目标的关系。广告目标由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和营销目标决定,需将营销目标转化为科学的广告目标。营销目标是企业市场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一般包括市场开拓目标、销售增加率目标、利润目标和市场占有率目标等,而广告目标就是促成企业上述营销目标的实现。广告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可操作可衡量的,在制定恰当的广告目标时,企业需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机会、产品生命周期、目标客户进入市场的程度以及竞争的需要等。比如百事可乐公司去年的广告宣传片邀请六小龄童参演,一出“美猴王炼成记”与猴年的主题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抓住了绝好的市场机会,通过病毒式传播等手段,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nlc202309031459

(三)广告策划与产品市场生命周期营销策略的协调

产品都有其市场生命周期,针对产品所处市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广告策略应该有所差异。在产品引入市场阶段,实施开拓性广告战略。此时产品销量少,促销费用高,制造成本高,销售利润很低甚至为负值,营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市场,将价格高低与促销费用高低结合起来考虑,分为快速撇脂策略、缓慢撇脂策略、快速渗透策略、缓慢渗透策略四种营销策略。在产品成长阶段,实施竞争性广告策略。此时销售量激增,企业利润迅速增长,产品成本逐步降低,竞争加剧,企业需要通过改变产品品质、寻找新的细分市场等策略增强竞争力。在产品成熟阶段,实施提醒性广告策略。广告策略必须将广告诉求的重心放在产品形象和品牌的推广上,广告的最终目的是提醒消费者,提高指名购买率和客户回头率。在产品衰退阶段,随着替代品的出现,广告的促销作用相对来讲比较薄弱,广告应将重点放在有关产品新改良、新功能的宣传推广上,通过降低价格或提高售后服务吸引消费者。此时广告诉求对象为老用户以及下一周期的新用户。

(四)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活动中其他营销传播工具的整合

广告是营销组合中促销策略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广告策划应当充分重视广告与其他营销传播工具的整合。促销的方式分为两种:人员促销和非人员促销。人员促销,也称直接促销或人员推销,其目的是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为广告策划添加人性化的色彩,有利于提高目标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非人员促销,也称间接促销或非人员推销,包括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是指企业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中能够处理好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树立品牌及企业的良好形象,发挥支持企业、产品、品牌广告的传播活动[1]。销售促进作为一种辅助性销售方式,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短期诱因鼓励消费者和中间商购买、经销(代理)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促销活动[1]。广告策划需要考虑销售促进的重要性,并将其结合运用到广告活动中。整合营销传播要求将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广告等各种现有传播工具相融合,发挥出更大的功效,即“1+1>2”。

四、结语

广告策划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绝不是一种孤立的、只是简单地为了推销商品的急功近利的手段。一切广告活动必须服从营销目标乃至企业战略计划的要求,同时广告策划对市场营销计划也起着辅助、促进作用,将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其他营销要素有效整合,实现整合营销传播,从而提高企业的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帮助企业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严学军,王涛.广告策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2]吴建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刘天际.广告策划与营销策略的关系[J].管理科学,2014(05).

[4]徐芳琳.营销策划与广告策划的整合[J].决策&信息,2006.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治化措施 第12篇

关键词:和谐劳动关系,法治化路径,劳资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需要通过法治化的措施得以实现, 其基本要义是通过劳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劳动者和执法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性、民主性原则, 使各方主体的利益要求都能得以充分的反映。同时, 还需要通过严格的执法措施保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能够得到充分的实施。最终形成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良法之治, 即“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一、加强劳动基准立法

所谓劳动基准, 是指“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劳动条件最低标准, 一般包括工资、工时、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工与未成年工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劳动基准是劳动者宪法权利的具体化, 体现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障。当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劳动基准法, 有关内容散见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劳动基准是劳动执法的基础,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当前我国劳动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难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遭受肆意侵害、劳动者的生存权不容乐观、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障权难以落实, 因此建议制定单独的《劳动基准法》, 如台湾地区就通过单独的《劳动基准法》一方面加强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另一方面作为劳动行政执法的依据。

二、加强劳动法中的反歧视立法

就业歧视现象还是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例如, 小吴应聘教师岗位, 但是小吴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因而被拒绝录用。教育局的理由是:他们都是孩子, 能不能接受“艾滋病检测呈阳性”的人做自己的老师?但是小吴和他的律师认为, 录用教师不能依照录用公务的标准来衡量应聘者。这个案例所反映的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劳动权保障问题。从公法层面看, 公法层面的立法主要是《宪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这些立法对于就业歧视应该有所规定, 具体来说, 《宪法》应该规定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就业促进法》中应该进一步加入有关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定。除了需要将损害公平就业的行为列入法律规定外, 还需要通过明确法律责任的方式, 将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明确化。唯有如此, 才可以有效地增加就业歧视的违法成本, 制止就业歧视行为。从私法层面看, 就业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人们的私权利, 所以也可以从私法的角度来规制就业歧视行为。那么, 如何在私法层面维护人们的权利呢?由于在就业歧视行为发生的当时, 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因此不存在劳动关系, 彼此之间由于就业歧视而发生的争议也不能算作劳动争议。但是应聘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磋商的过程, 所以求职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理由是, 求职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经历和金钱参加应聘, 但是由于对方的歧视行为而不能被录用, 损害了求职者的信赖利益。

三、推进集体劳动关系法治化

集体劳动关系法治化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中心和重点, 当前须以“劳工三权”为主导, 发挥工会作用、推进集体谈判、规范集体争议, 尤其强调劳资之间的对话与协商。“集体劳动关系又称团体劳动关系, 通常是指劳动者集体或团体一方 (通常以工会为代表) 与雇主或雇主组织, 就劳动条件、劳动标准以及有关劳资事务进行协商交涉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现实中的集体谈判关系、集体争议关系、职工参与管理关系等即属于此类关系。”在集体劳动关系管理中, 劳资双方可以充分协商、充分博弈, 只要不违反国家的强制性法律法规, 双方可以就其权利义务事项任意安排。在这样的协商机制中, 劳动者的意见可以得到充分表达, 用人单位的一些要求也可以得到劳动者的谅解与理解, 从而有助于和谐、融洽劳动关系的形成。

此外, 推进集体劳动关系法治化, 能够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劳资关系的平衡化。集体劳动关系是以工人团结意识的出现并成立自己的工会为前提形成的。工人只有通过工会这样的组织形式, 才能够成为一支完整的社会力量。工会的出现改变了雇主对于工人的绝对优势, 使劳动关系达到相对的平衡。工人成立工会主要是通过集体协商谈判来提高自己的劳动待遇, 而工人的集体行动则是保障集体协商谈判的威慑手段。因此, 劳动三权———即团结权、集体谈判权和集体行动权———作为劳动基本权, 便成为集体劳动关系的核心权利, 承认和保障劳动者的集体劳权, 便成为集体劳动关系形成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因此成为劳动关系法治化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李培志.我国劳动基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河北法学, 2007 (3) .

上一篇:教育技术能力提升下一篇:强化计量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