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昌黎县范文

2024-06-30

河北昌黎县范文(精选7篇)

河北昌黎县 第1篇

早在20世纪50年代, 驰名河北、饮誉全国的文化县——河北省昌黎县, 位于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段。依山靠海、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民间舞种之一——昌黎“地秧歌”便产生于此, 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它的艺术魅力无以伦比, 在繁花似锦的秧歌大家族中, 独树一帜, 争芳斗艳。作为一种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传统的民间艺术——昌黎的“地秧歌”, 是昌黎一带的农民在田间农作时为缓解疲劳而编创的一系列轻松活泼、诙谐俏皮、富有节奏感的动作并伴着民歌小调 , 据昌黎县有关资料记载:“地秧歌”的雏形早在唐代以前就形成了。昌黎县历来民风淳朴、雅书重文, 后来人们也借助“地秧歌”这种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祈求生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抒发人们内心情感, 磨练意志, 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经昌黎人民世代地传承与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演变历程, 从清初的“唱秧歌”到晚清的“出子秧歌”再到民国以后的“逗秧歌”, 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由简单——复杂, 低级——高级, 地摊——舞台, 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群众性、群体性、地域性和民俗性的民间传统艺术种类。昌黎“地秧歌”, 最初的就是有舞有唱、舞唱结合的, 并不像其他舞蹈那种只是单纯的舞蹈, “地秧歌”中所唱的秧歌调子有些是当地民歌和乡间小调, 还有一些是把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小曲, 进行即兴填词改编演唱。比如清末明初时舞台艺术中“唱”的部分任然受到了“评剧”、“二人转”、“莲花落”等的影响, 再后来“唱”的部分也向舞台艺术慢慢转变, 而“舞”的部分, 也由现存的纯舞形式逐步演变。

昌黎的“地秧歌”已广泛流传在河北多个地区, 并不断发展壮大。在昌黎, 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饭不吃, 酒不喝, 不能不扭大秧歌!”“米不碾, 面不磨, 不能不看大秧歌!”现在, 生活条件非常好的昌黎地区的民众, 实行了机械化, 不再碾米磨面, 因而就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来享受更好的休闲、娱乐生活, 现代社会人们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 视觉要求越来越现代化, 作为一种古老的昌黎的“地秧歌”仍然被现代人喜欢。与此同时, 昌黎“地秧歌”也不甘落后, 为了适合现代人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角度, 它也与时俱进, 与社会同步, 为了与观众引起共鸣, 常常表演一些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舞蹈, 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表演内容更加丰富、真实, 地域风味更加浓郁。现在, 昌黎县大概已经有上百个秧歌队和有数以千计的秧歌迷。“秧歌”爱好者们常常在农闲时、茶余饭后相约出去排练、演出, 用他们的热情给不同层次的人们带来快乐, 让他们在“秧歌”中找到共同语言, 体会“秧歌”带给人们的美好。所以, 每逢过年过节或农闲时节, “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 群众自我娱乐, 自我演出, 以秧歌助兴成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也是昌黎人民世代这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延续的传统习俗。

上世纪50年代初, 由著名的昌黎“地秧歌”艺人周国宝、周国珍和张谦等人, 创编的“地秧歌”《跑驴》。表现的是一个翻身农民送媳妇回娘家的故事, 红火、热烈的表演场面充分体现了“地秧歌”表演特有的幽默、风趣、滑稽的舞蹈动作, 鲜明、亮丽的人物形象。表演格调也焕然一新, 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喜剧效果, 在群众中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跑驴》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一举夺魁, 被评为优秀节目, 并拍成电影, 推向全国。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 昌黎地秧歌独特的艺术魅力越发显示出来了, 一大批专业、非专业的“地秧歌”艺人活跃在这个特殊的舞台上, 给古老而又传统的“地秧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由于“地秧歌”在1984年亚运会帆板赛区开幕式、沈阳国际秧歌节、全国广场舞比赛中突出的表现, 1996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5月昌黎“地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秧歌”非凡的艺术魅力曾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 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艺术展演;“地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走出国门, 去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从而提升了“地秧歌”艺术价值和高度。

二、昌黎县“地秧歌”的风格特征

昌黎的“地秧歌”的风格特征是:叙事性、连贯性、协调性、灵活性、内在性和层次性。昌黎“地秧歌”主要分妞 (少女或小媳妇) 、丑 (诙谐、幽默的滑稽角色) 、擓 (中年或老年妇女) 、公子 (文质彬彬的书生) 等四个形象, 表演以行当为主, 在地面上自由灵活地扭动, 轻快自如地做出比较风趣、细腻的戏剧性表演。各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 如妞与丑是一对角色, 类似于戏曲中的花旦。妞在秧歌中称为“包头”和“上装”。主要是丑来“逗”的对象。妞主要是扮演比较俊俏的少女形象, 因而动作比较柔美, 一般由女性扮演, “稳中怯, 柔中俏, 扇花飞舞周身绕, 双臂摆动娇又媚, 好似葫芦蔓儿飘”是它的动作特点。丑与戏曲中的彩旦相类似。有文丑与武丑之分, 文丑手持团扇和烟袋, 武丑手持棒槌, 多数是由男性扮演。其动作特点是:“哪有逗就往哪钻, 穿针引线哈哈笑, 抖肩摆跨碎步颠, 双臂一横把脸翻。”老太太的形象多由擓角来扮演, 有时表演中也有男性反串表演, 用棒捶、烟袋或团扇作为道具。主要以肩部上下左右晃动, 有节奏的挪动脚下步子, 妞和公子常常在表演过程中, 以中间进行阻拦作为特点。形象生动, 诙谐幽默。公子和戏曲中的书生很相似, 往往是手持一把扇子, 身穿长褂, 摇头晃脑配合动作亮相。其动作特点是:“步子稳体态轻, 扇花规矩不乱动, 一招一式含情舞, 风流潇洒又稳重。”提气、腿沉、体轻、、腰柔、腕灵、眼有神等是“地秧歌”永恒不变的艺术特点和表演风格, 表演者在表演时必须要具备:脚下步伐要上下颠颤, 结合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为主, 就好象凤摆杨柳一般。强调身体各部位的相互配合, 表现诙谐有趣。

昌黎“地秧歌”的伴奏为大喇叭加鼓、杈等打击乐。音色清亮, 音量洪大, 更适合“地秧歌”在露天和广场演出, 也使“地秧歌”表演者激情倍增, 表演更加形神兼备。有的民间唢呐艺人把唢呐中的颤音、垫音、气滑音、回旋音、剁音、喉音、唱腔音等技巧用在“地秧歌”中, 以此反映河北昌黎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 , 为了再渲染气氛 , 还配以鼓、镲等乐器, 使得牌子曲和“地秧歌”相得益彰 , 这不但增强了民俗特色, 又符合昌黎人憨厚、豪爽、真挚、纯朴的性格特点。散发着浓浓的乡土味儿, 倾诉着平民苍生的情感。

由于昌黎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加之战争、移民、历史等多种原因, 其它地区和民族民间艺术也融进了昌黎“地秧歌”中, 比如:地秧歌耍“少林棍”, 就是以从山东、河南移民带过来的 < 秧歌调 > 中的 < 凤阳歌 > 的韵律作为开场音乐。蒙古族发展演变而来的服饰就用着“地秧歌”中“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当然, 昌黎“地秧歌”内容丰富, 表现形式活泼、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它把不同时期的人物的性格、情感表现得丰富细腻, 是它的成功之处和魅力所在。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取材广泛, 叙事性较强。只有“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 其他大多数反映的是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和和选自戏曲、电影、故事中的片段。

昌黎“地秧歌”, 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舞蹈艺术, 它来自于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家中的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作为昌黎“地秧歌”的道具, 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 可以选择不同的道具, 比如:彩扇、团扇、手绢、花绢、拨郎鼓、棒槌、烟袋等等, 手部上下左右翻花成八字, 前后抖动扇花, 千变万化, 犹如彩蝶双双对对在花丛中优美、典雅地飞舞, 既热情欢快、又火爆泼辣, 富有表现出劳动人民质朴健康、诙谐、幽默、的生活情趣。

三、昌黎县“地秧歌”的表演形式

“场子秧歌” (即拉场子) 和“排街秧歌” (即串街) 是昌黎“地秧歌”演出的两种形式, “场子秧歌”是固定在某一场所的平地上进行演出, 演员可一到两人也可多人 , 活动半径仅几米, 以方便观众观看。“排街秧歌”的演出形式气势宏大、场面壮观 , 一般要经过专人组织、排练。排列成纵队的秧歌队 ( 通常排两列 ) 在繁华热闹的街道上按统一节拍边扭边行走 , 演员的人数也必须要多。由打击乐和唢呐组成演出乐队, 人数不多, 但声音洪亮, 行进方便。

两个武生打扮的演员, 手舞花棒, 开路打场, 后面跟着童子提花篮、佛尘, 再后面是田公、渔妇、樵夫、书生等角色进行开场。根据自己的角色不同, 手拿自己的道具, 伴随着音乐伴奏边走边扭, 为了活跃气氛, 增加演出效果, 常常在变换队形的过程中安排两人“对逗”打闹的情景, 他们的动作也会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 时而加速时而缓慢, 最后以一个舞姿造型结束。开场结束以后, 原则上是其他人退场, 小“出子”上场, 按节目编排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表演节目。现在的演出基本不受什么限制, 一般是很多人自行组队, 常常是丑、妞、三人组成, 自己跳自己的, 有时候丑与妞相互配合, 当丑逗妞时会出现一些人左推右挡在中间把他们分开。扮演的公子则四处串场子, 有时还要和旁边的围观群众相互交流, 相互串组, 也有自己一个人在中间自娱自乐的。满场子的人显得热闹非凡, 每组的表演激情十分高昂, 有的在在表演场地中打闹逗乐, 妙趣横生, 扭的不亦乐乎, 一旁观看的群众也都看得津津有味, 都有想加入演出的激情和愿望。

昌黎“地秧歌”这种内容丰富、活泼的表现形式, 具有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 丰富细腻地把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表达出来, 这在民间舞蹈中显得十分少见。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舞蹈艺术, 昌黎“地秧歌”不仅来源于生活, 更是把历代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融进了舞蹈中。所以, 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他们喜爱看, 愿意看。

昌黎的“地秧歌”不仅成功地从表演、表现行式上突破了传统“地秧歌”, 而且它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大大得到了增强, 久而久之一种新的风格特征形成了, 是一种集农民乐观的生活情趣、诙谐的精神风貌和具有鲜明独特舞蹈风格的秧歌形式。但由于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再加上艺人高龄化等原因, 昌黎“地秧歌”的形势严峻, 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作为一个河北人, 我有义务和责任为保护和传承昌黎“地秧歌”出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献计献策, 将河北的昌黎“地秧歌”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玥白宇松张曦浅析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J].北方文学 (下) , 2012.

[2]朱凤玲昌黎地秧歌的风格特征与发展现状[J].群文天地, 2010.

[3]张占敏试析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保护[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

[4]田丽萍冀东地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4.

河北昌黎地秧歌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内容:

1、通过观看昌黎地秧歌宣传片,了解它的历史、特点等问题。

2、熟悉地秧歌的角色形象及各角色的舞蹈动作特点。

3、学生学习昌黎地秧歌的舞蹈动作并进行表演。

4、将昌黎的秧歌与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动作创编。

二、教学目标:

感受、理解、体验、创编昌黎地秧歌。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信的以真挚、热情的情感进行昌黎地秧歌舞蹈动作的表演、探究、创编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学习本土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了解其有区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并能积极参加本地区的民俗音乐的挖掘、传承活动中来。

三、教材分析:

《昌黎地秧歌》这一节课素草来源于昌黎地秧歌,它是河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它产生于元代,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分妞、擓、丑三种角色,分场子秧歌、过街秧歌两种表演形式。要求表演者都要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等艺术特点。伴奏为大喇叭加鼓、杈等打击乐。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数“出子”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和戏曲、电影、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广泛,叙事性较强。1953年,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一举夺魁,被评为优秀节目,并拍成电影,推向全国。1956年,中央歌舞团带着《跑驴》节目,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荣获

银质奖章,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点: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并使学生掌握地秧歌各角色的代表舞蹈动作及其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舞蹈创编。

难点:每个学生对音乐、舞蹈的理解、喜爱程度不同,所以在本节课中可能部分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和学生的学做、创编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分析:本节课所面向的是城市区初一的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这对于学习地秧歌是有利的条件,但他们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机会接触过乡土文化,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难。

教具:多媒体、扇子、八角巾、棒槌、舞蹈服装

四、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激发兴趣:教师表演一段地秧歌舞蹈,请学生说出舞蹈的种类名称并回答问题。(问题:老师的舞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入课题:师: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昌黎地秧歌》。(出示幻灯片)老师简介昌黎地秧歌获奖情况(让学生心生崇拜,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给学生播放介绍地秧歌的视频,在观看视频之前提出问题:针对地秧歌你们都想了解那些知识?(自问自答)

4、解决问题:将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观看视频自己找到答案。《走遍中国.昌黎地秧歌》5.15秒

 通过观看视频,请学生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5、教授动作:教师出示幻灯片细致讲解地秧歌角色特点并逐个讲解角

色舞蹈动作,昌黎地秧歌以行当表演为主。主要分妞(类似戏剧中的旦角),丑(类似戏剧中的丑角),(类似戏剧中的彩旦和滑稽老旦)。在表演形式上分排衔秧歌和场子秧歌,可即兴表演,又可表现某一故事情节的小出子。妞、丑角的道具以扇子为主,角的道具以棒捶或团扇为主,教师在教授动作的时候除了做示范,还要讲清动作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学生边学边随老师做动作,学会之后请同学做。(一组同学在学做的同时,其他同学做基本动作)(一组教一个动作,带出过街秧歌)

6、分组表演: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为妞、擓、丑,分别进行过街秧歌表演,当一个角色行进中表演的时候,其他角色坐在座位上表演本角色的手部动作,配合表演过街秧歌的同学。

7、创编舞蹈:(重点)

 教师讲授场子秧歌的含义、特点。(出示幻灯片)

 教师给学生出示需学生讨论的秧歌舞蹈命题:《跑驴》。老师先把《跑驴》的故事情节简单的叙述一遍,然后请同学提出关于《跑驴》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跑驴》时的情绪怎麽样?《跑驴》时的动作有哪些?用什麽样的秧歌舞蹈动作来表现《跑驴》时的情形?和音乐怎么配合?等等),学生提问之后,教师不做回答,而是通过观看视频自己寻找答案。(欣赏视频1分-8.50分)

《喜回娘家》。表现的是土改后分得土地的翻身农民互相帮助的故事。节目表述的是一个翻身得到解放的农村少妇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骑着毛驴回娘家走亲的喜庆场景;就在她的丈夫赶驴相送,跨过一条河沟时,不料陷进泥坑,毛驴拔不出腿来,而在附近刨地的一个翻身农民立即赶来相助,想尽办法,终于给夫妻俩解了围。

整个表演充分体现了地秧歌特有的风趣和幽默滑稽的动作,场面红火热烈,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有趣,生活气息浓郁,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不同凡响的喜剧效果。演员的表演也异常精彩,丑角在扮演送妻子回娘家的丈夫时,用以灵活的肩、腰、腿相互配合的碎步、风流步等滑稽、优美、刚柔相济的舞蹈动作,充分表现了一个为自己过上好日子的妻子赶脚时的欢欣、快慰的心情,以地秧歌中特有的走矮子等舞步,巧妙、风趣地表现了上岭下坡的情景,塑造了一个诙谐、乐观而善良的翻身农民形象。抱孩子骑驴的农妇,大量运用了传统地秧歌中跑竹马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改“走马”、“跑马”、“惊马”为“走驴”、“跑驴”、“惊驴”等,把“小毛驴”骑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同时,还较好地运用和发挥了传统地秧歌中的“哄孩子”等表演技巧,以及用手绢、扇花传达爱情等舞蹈手法,使角色俗而不凡,美而不媚。另一扭丑角在饰刨地的翻身农民时,力求戏不在多而在精,充分发挥自己舞蹈动作灵活、开阔等特长,表演也异常独到。

 分组、分节表演,集体评论。

8、结束语: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体现农民生活情趣、舞蹈风格鲜明独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农业社会、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但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艺人高龄化等原因,昌黎地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形势,需要更多热爱本土艺术的年轻人加入到昌黎地秧歌的传承中去。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喜爱昌黎地秧歌,愿意为本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自己的贡献,课下请大家搜集更多的关于昌黎地秧歌的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欣赏。

五、学生在喜庆的锣鼓点声中走出课堂。

河北昌黎县 第3篇

关键词:昌黎县;新增耕地;质量;第二次土地调查

1研究区概况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面临着世界上最突出的耕地资源紧缺的人地矛盾。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于2009年完成,在此基础上昌黎县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对二调后确定的新增耕地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确认。

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是土地整治,国外土地整治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开发(LandDevelopment)、土地复垦(LandReclamation)、土地整理(LandConsolidation)。我国对于新增耕地的研究主要有质量评价、潜力分析、区域差异几个方面。针对于潜力分析我国又可分为数量潜力、质量潜力等。本文对河北省昌黎县二调新增耕地进行质量评定。

2研究区概况

昌黎县河北省东北部,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212kin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有山地丘陵、山麓平原、滨海平原等。昌黎县下辖11个镇、5个乡、1个城郊区,截至2009年二调结束全县共有耕地60171.76hm2

3研究方法

3.1数据来源

研究所需数据来源于2012年昌黎统计年鉴,同时利用ArcGIS软件对昌黎县土壤图和坡度图进行处理得到土壤质地、坡度等指标数据。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昌黎县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后确定的新增耕地进行质量评定。

3.2.1评价单元的划分。根据昌黎县土地利用现状和昌黎县乡镇规划的要求,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确定昌黎县新增耕地质量评定以昌黎镇、靖安镇等共计12个乡镇为评价单元。由于按照本研究新增耕地的计算方法,安山镇、大蒲河镇、马坨店乡、刘台庄镇四个乡镇没有新增耕地所以本研究不涉及以上四镇。

3.2.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昌黎县实际情况,在遵循主导性、稳定性、差异性、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兼顾等原则的基础上,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三个维度选取九个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其中以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地的宜农性、土壤有机质等共计5个指标来表征昌黎县新增耕地的自然条件;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共计3个指标来表征昌黎县新增耕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以道路便利度来反映区位条件对于新增耕地利用的影响。

4结果与分析

4.1指标无量纲化

4.1.1数据标准化。由于质量评定的指标涉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等多方面,这些指标对评价单元的影响程度不同且度量单位不一致,因此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使各指际具有可比性,本文利用公式(1)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

其中,Yi的含义是第i个指标处理后的值;Xi的含义是第i个指标原始数据;Xmin的含义是第i个指标数据的最小值;Xmax的含义是第i个指标数据的最大值。

各评价指标标准化后可直接用于土地评价分值计算中。

4.1.2说明性指标赋值。在评价过程中有些指标没有指标值,只有定性说明,这些指标可以根据各指标的状况对其赋予一定分值,分值体系采用(1,100)半封闭区间。本文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坡度级别四个指标为说明性指标。

4.2评价单元总分值的计算

评价单元总分值的计算为评价单元内每一个指标处理后的值与其指标权重的乘积之和,具体公式如公式(2)所示:

其中:Y表示评价单元总分值;Xi表示某指标处理后数据;Wi表示相应指标的权重。

经上述公式计算后可得昌黎县新增耕地质量评定评价单元总分值,如表1所示。

4.3级别划分

利用SPSS软件对昌黎县新增耕地评价单元总分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评价单元总分值分为四个级别,第Ⅰ级综合分值大于66.73;第Ⅱ级总分值处于63.92到66.73之间;第Ⅲ级总分值处于60.27到63.92之间;第Ⅳ级总分值在60.27以下。

4.4各级别改良利用建议

第1级:该级别新增耕地利用难度最低,包括昌黎镇。该镇是县城所在地,人口多,人均耕地最少,且土地的宜农性在评价单元中最低,但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评价单元中排名第一,说明农村经济条件较好,因此在新增耕地的利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昌黎镇良好的经济条件和便利的交通实现耕地的高效利用,提高耕地利用效益。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机械化水平并增加田间基础设施,实行规模化经营。

第Ⅱ级:该级别的新增耕地利用条件仅次于第1级别,综合分值较高,包括两山乡、朱各庄镇和泥井镇。在该级别中农村经济水平均较差,不利于在新增耕地的利用中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该区域交通条件普遍较低,因此在该级别新增耕地的利用过程中首先应改善交通状况,朱各庄镇和泥井镇新增耕地面积较大可用于大规模的粮食生产,两山乡由于新增耕地面积较小因此可根据周围土地利用的情况以及乡镇规划选择种植农作物,另外该级别中均应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第Ⅲ级:该级别新增耕地的利用条件较差,包括荒佃庄镇、靖安镇、葛条港乡、新集镇、十里铺乡和团林乡。在该级别中,农村经济水普遍较差。其中靖安镇的新增耕地面积较大且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新增耕地的有效利用。荒佃庄镇和葛条港乡的交通便利度为0.02,交通条件较好,其余四乡镇交通条件较差。因此在该级别新增耕地的利用过程中要注意由于该类型中各地新增耕地面积较小且分布较为分散,因此应根据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作物进行种植,另外各乡镇均应提高农村经济条件并修缮道路加强交通运输能力。

第Ⅳ级:该级别新增耕地利用难度最大,包括龙家店镇和茹荷镇。在该级别中农村经济水平均较低,新增耕地面积也相对较小,与上述三个潜力级别相比土地宜农性也相对较低,且该区道路便利度均为0.01交通很不发达,限制了土地的有效利用。针对于以上问题该级别在利用过程中应首先加强道路建设,提高道路便利度,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土地宜农性。由于新增耕地面积较小且较为分散在利用过程中定会受到限制,应积极开展科学种田降低生产难度,提高耕地肥力。

结语:随着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实施,占优补劣现象也逐渐增多,为了促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开展,遏制占优补劣现象的发生,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河北省昌黎县12个乡镇为研究区,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以二调为基准时点的新增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将其划分为四个级别,最后针对各级别提出了促进新增耕地合理利用的建议,以期为全面掌握昌黎县新增耕地的质量等级状况,科学评价和管理农用地,促进昌黎县农用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河北昌黎县 第4篇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世界水平仍旧很低,农业发展中耕地面积和农民数量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能容纳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剩余劳动力近3亿。中国面临着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在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对此国家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主要途径,各种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其中,影响力最大,见效最好的就是2004年初国家提出的“阳光工程”,它的实施大力推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从2004年开始,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共同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实施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采取了“公开招标培训机构,财政资金直补农民,培训保证农民就业”的新机制,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民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计划2004-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培训工作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年培训600万人;2010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国家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河北省昌黎县“阳光工程”启动现状

为落实国家的政策,昌黎县劳动局积极组织并策划实施“阳光工程”,2004年,昌黎县在劳动局领导下成立“阳光工程”办公室,下设昌黎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昌黎县农业局农广校、昌黎县卫生职业学校和昌黎县职教中心四个培训基地。昌黎县“阳光工程”主要对以下四种农业人员进行培训: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没有升学的应往届毕业生;中、高校毕业且未能就业的滞留在农村的人员;农村未转移就业的复员军人;有创办企业愿望或已经领取工商执照,但有改善企业愿望的人员;其他有意接受培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内容主要为: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培训方式为:培训基地人员与村委会联系,村委会组织农民报名,并寻找合适地点、时间集中授课,授课教师由各基地老师或按日、月聘请的教师组成。根据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补贴标准为:技能培训160元/人、创业培训600元/人、引导性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150元/人。

昌黎县从2004年开始实施“阳光工程”,现在已经初见成效。通过“阳光工程”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34872人,转移就业率在80%以上。其中,2004年转移15049人,包括引导型13188人,技能型1811人,创业型50人,2005年转移11804人,包括引导型9730人,技能型1953人,创业型121人,截止到2006年9月底转移8019人,包括引导型6612人,技能型1407人,2006年创业型培训不属于“阳光工程”,属于再就业。我们分析一下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引导性培训逐渐减少,技能性、创业性培训逐年上升,说明“阳光工程”的实施更加务实和注重实效,也更能为农民所接受。

三、昌黎县实施“阳光工程”面临的问题

第一,培训对象即学员素质较低。学员学历结构“两头小,中间大”,但大多数学员只接受过初中甚至只有小学教育,只有少部分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教育的相对不足导致他们思想落后,素质低下,乡土意识浓厚,对新事物和新观点的接受能力有限,对许多问题认识不到位,有些甚至因为知识水平的贫乏无法接受培训,或者因为思想的惰性不愿意进行培训。

第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让每个农民都有一块责任田,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如果经营管理有方,甚至可以达到初级小康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也许会失去很多“不离土离乡”的享受,同时会背上一系列沉重的“包袱”,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出现“民工荒”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实施保护鼓励的政策,农产品的价格逐年呈上升之势,加上农业税的废除、国家的种粮补贴等因素,使农民从农的绝对收入逐年增加,从农心理比较稳定,很多原本转移到城市的剩余劳动力逆向流入农村。

第三,实施“阳光工程”的专项资金不到位。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阳光工程”对农民的培训全部免费,资金由中央财政局和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下发,属于专项资金,但在笔者对“阳光工程”资金情况的实际调查中,却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回答说资金基本到位,不存在问题,另一种回答说资金不会按照实际发放。这两种回答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不存在矛盾,反而是互相补充的。前者说资金基本到位,就是说资金基本上能够下发到培训基地,但下发的金额只是一个大致的数字,后者的回答正好给了补充,下发的资金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政策性下发,受昌黎县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本应由昌黎财政局拨款的专项资金却迟迟不到位,这就是资金“基本”到位的最好解释。这种资金的“基本”到位必然影响资金的有效运作,必然导致农民工应该得到的政策性补助不能够及时全额的获得,从而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第四,培训时间短。受资金、教师队伍、设备和培训学员数量过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员不可能接受长时间的培训。按照昌黎县“阳光工程”的实施规定,引导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课时,技能培训根据工种不同培训时间为15~90天,创业培训理论学习时间为10天。但是由于农民的素质低下,接受能力有限,受教育水平低,很难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掌握城市企业用人单位所需的一技之长和过硬的本领,而一般性的培训就业岗位薪酬低、工作不稳定。这又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昌黎县实施“阳光工程”的对策建议

首先,为异地转移农民开设“绿色通道”,保证他们进城后无后顾之忧。农民中一些富裕程度比较高,子女较少,愿意进入城市居住,或者更适合在城市居住的,应给予政策性支持让其脱离农村。我们设计的“绿色通道”包括:在户籍制度上给予方便,也就是给少数农民进行户籍体制改革。建设“城中村”,让这部分农民慢慢地融入城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移;降低农民进城门槛,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建议城市规划时给予特殊的照顾,将“城中村”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建议教育部门对进城农民工的子女实施“三同”政策。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就近入学、学校不得拒收,要求学校除国家规定收取的费用外不得额外收费,并对经济困难的民工子女酌情减免杂费,政府对学校不分本地外地学生,按在校学生人数拨发经费;在待遇上,对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同样编班 (混合编班) 、同等享受学校教育资源和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为农民工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社会保险缴费水平。鼓励进城农民工参保,在各种保险费上给予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保障其各种权益。

其次,为就地转移农民进行技术性培训。让一部分农民通过技术性培训脱离种粮。搞好养殖技术培训,定期开设养殖课程,聘请专职教师下乡指导。政府为其养殖产品打开销路,如建立批发市场,联系外来商客,做好宣传工作等。鼓励种植经济农作物,聘请专家对土壤、气候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进行种植,为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保证产品的销路。鼓励创办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化。搞好招商引资,创办民营企业,加快小康建设步伐。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 对河北省实施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内容的“阳光工程”现状及其反映出的问题, 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阳光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参考文献

[1]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56-58.

[2]陈吉元.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12-122.

[3]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1.92-97.

昌黎县黄金海岸作文 第5篇

海浪卷起朵朵白色的浪花,翻滚着涌上脚背。我牵着妈妈的手,迎着波浪欢笑着,跳跃着,一不小心,一个浪花打在我的脸上“呸,真咸啊!“妈妈听了笑的更欢了。又一拨海浪涌过来,推着我们往岸边退,我站不稳,摔水里去了,幸好爸爸及时拉住我,不然可要满嘴沙子了。

这里的沙子又细又干净,我们挖了个坑,把自己埋进沙子里。海水浸泡过的沙子凉凉的,堆在腿上肚子上,海风吹过一下就干了,然后又往上堆一点。看着我们的脸上腿上都是沙子,爸爸赶紧拍下这难得的画面。

河北昌黎县 第6篇

2014年5月8-9号, 中国皮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玉中一行赴河北省昌黎县出席了河北省第八届 (昌黎) 毛皮特养产品交易大会暨第三届昌黎国际皮毛节。李玉中在活动开幕式上亲切致辞。

活动期间, 中国皮革协会毛皮专业委员会受昌黎县人民政府委托, 组织专家对昌黎县毛皮产业规划进行了研讨, 并就毛皮动物养殖的规范性、尊重动物福利、硝染的环保以及市场的规范化等问题与昌黎县人民政府的有关领导交换了看法。

今后, 中国皮革协会还将就推动昌黎县毛皮产业的发展与昌黎县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广泛合作, 积极促进昌黎县毛皮行业的发展。

昌黎县中心城区的空间规划探索 第7篇

关键词:昌黎县,城区,空间规划

1993年国际建筑协会讨论通过的世界第一个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 提出城市有三个要素:绿地、阳光和空间。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 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 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城市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 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病, 城市大了, 空间小了;人口多了, 交往少了;建筑洋了, 特色没了;档次高了, 生活难了……城市在发展, 城市人的幸福感却在一点点地流失。城市人开始梦回田园, 逃离城市, 去看看外面的鸟语花香, 走走童年记忆里的乡间小路。城市俨然成了我们不愿回归的牢笼。城市因人而聚集, 为人而存在。城市要科学规划, 要有地方特色, 要有足够的空间, 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舒适和优雅。

昌黎县是名胜古迹的荟萃之地, 最著名的就是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山。仙台顶、五峰山、碣阳湖水库等自然景点共同构成碣石山景观主体, 形成较为完整的自然景观体系。昌黎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 神岳碣石, 历史上曾有九帝登临揽胜;五峰山韩文公祠,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曾长期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山中水岩寺是冀东地区唯一的佛教场所;境内源影寺塔是辽金朝代建筑, 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昌黎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昌黎的城市建设应在挖掘城市内涵、展示历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下功夫。昌黎县城位于碣石山南麓, 碣石山主峰仙台顶, 海拔695.1米, 县城从山脚开始向南展开, 与山体紧密相连, 城中有正在升级改选中的东山公园和规划的西山公园。可以说碣石山是昌黎县城美丽的大背景, 东山和西山是城市中的大盆景, 因此, 城市的空间规划应与山体相呼应。从城市天际线、公共开敞空间、建筑密度等角度进行控制, 创造舒适的城市空间。

天际轮廓线也是城市的象征, 它们是城市个性的浓缩, 是城市繁荣的机缘。天际线已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它突出的体现着城市的市容、景观, 勾勒出一种建筑韵律, 脉动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意境, 烘托着空间的气氛与情调。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形成不仅要依靠建构筑物、山体、丘陵等实体组成的实线, 还要凭借天空、水面等组成的背景。昌黎县城紧邻碣石山脉, 山体的远近层次与城市建成区都关联紧密, 成为城市天际轮廓线的背景和组成部分。在昌黎县城区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山系资源, 营造历史、人文、自然相结合, 层次分明, 形象丰富的天际轮廓线。避免高度较大的建构筑物打断山体的山脊线, 尽量使人工建设能够反应原有的自然地形起伏, 建构筑物形成的天际线前景与自然山体的轮廓线后景相协调。

昌黎县城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和密度根据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和产业发展对北部、中部的南部进行分别控制。北部城区应降低建筑密度和高度, 提升整体品质, 建设小巧精致的人性化建筑, 创造优雅闲适、从容淡定、浪漫精致的空间风貌。中部老城区应尽量保留历史街区的肌理, 延续历史文脉。扩大源影寺古塔周边的开敞空间, 同时要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保持与古塔整体视觉效果的和谐, 不得遮挡人们看山观塔的重要视线通廊, 延续老城区文化韵味和历史传承。南部新城区有205国道绕行、昌黄公路穿过、机场快速路连接, 应适应黄金海岸的现代建筑风格, 应建设现代化的高层建筑, 适应现代高效的生活节奏, 表现昌黎现代人奋发张扬的活力。

规划通透的视觉通廊。《城市规划原理》一书认为:沿街的群体组合, 应注意街道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的比例关系。比例不当会使人感到空旷或造成狭窄的感觉。一般认为道路的宽度为两侧建筑物高度的三倍左右为宜, 这样的比例可以使人们在较好的视线角度内完整地观赏建筑群体。

提供足够数量和品质的公共活动空间。昌黎县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12.05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14.22平方公里, 规划至2020年, 中心城区人口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3平方公里。昌黎县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相对比较宽松, 有条件规划足够的活动休憩空间。将碣石山脉、东山、西山作为城市重要的标志性景观, 建立临山特色景观区, 建设改造东山公园, 开发西山公园, 提供宽敞的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充分利用碣阳湖、饮马河、大沙河、西沙河、东沙河、泄洪沟等滨水地带景观资源, 建设亲水性、可达性的滨水公园。围绕源影寺塔建设广场, 使其成为城区中部的市民休闲活动中心。在韩愈大街、碣阳大街、金海大街、学院路、兴企路、民生路、五峰山路等主要街道规划宽敞的人行道或慢行道, 两侧栽植高大乔木, 建设良好的绿化景观环境, 有足够的荫庇让行人驻留休憩。居住区适度降低建筑密度, 提高绿地率, 增加居民活动空间。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为建设, 为居民和游人提供丰富多样的休憩游玩的公共空间,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对节点进行规划控制, 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自然山体景观节点:中心城区北侧的碣石山, 内部的东山、西山采用恢复原生态手段保护自然环境, 保持四周山沿线开放空间的连续性和韵律感;控制建筑高度、体量和退让;北侧临碣石山建筑采用依山就势的布局方式, 选择适宜地段, 结合山势塑造城市立体景观, 控制重要观景点与自然山体景观节点之间的视线廊道。自然水体景观节点:加强饮马河、贾河、大沙河、西沙河、东沙河、泄洪沟等滨水地带绿化和美化, 控制滨水地带建筑高度、体量和退让, 塑造贯穿城区的滨水景观带。历史标志性景观节点:源影寺塔为昌黎城区标志之一, 恢复其周边广场空间, 成为中心城区的标志性景观节点。现代建筑景观节点:根据行政中心、葡萄酒展销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在城市空间景观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合理确定其高度和体量, 控制周边必要的开敞空间;通过设置城市标识、环境小品、雕塑以及景观植栽等手段, 增加公园、广场空间的内涵。在老城中心区、新城中心区、东山公园、饮马河公园等设置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眺望点。

希望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 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整体水平, 使身处其中的人无论是从视觉观看还是生活在其中去感受, 都能够身心愉悦, 都能够体会到城市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 能够享受到绿地、阳光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傅荣国.城市特色与色彩控制[J].规划师, 2003.

[2]逯海勇, 胡海燕.当代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的几个问题[J].规划师, 20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河北昌黎县】相关文章:

昌黎葡萄沟英文简介08-24

昌黎实行招商引资新模式06-1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阅读答案07-23

河北武安05-28

河北文化06-24

河北枣强06-27

河北农民06-27

河北唐山06-29

河北蔚县07-11

河北经济07-13

上一篇:中考测量题型下一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