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教学公平

2024-05-07

学校教育教学公平(精选12篇)

学校教育教学公平 第1篇

十多年来,我见证了学校的兴衰荣辱,在学校“兴盛———衰落———兴盛”的过程中,我深感公平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衰落的过程中,领导不作为、荣誉随便给,职称出了名额后再定晋升条件,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大大受挫,干的不如不干的、不干的不如捣蛋的,认真努力的教师还不如给领导送点小礼的,甚至还不如围着领导转的。广大教师没有了干劲,成绩下滑,家长再不敢把孩子送来白白耽误了。三四年的时间,偌大个学校只有几百个学生,没有课、课时少的教师大多搞起了第二职业,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恶劣,教师出门都抬不起头来,唯恐老百姓在背后指指点点。学校濒临撤并的局面,教师唯有唏嘘感叹的份。

2007年夏天 ,调整后的领导班 子励精图 治 ,在学校中树正气、营公平,教师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还是原来那些教师,干劲却不一样,干出的成绩更是令人赞叹。四年后,我们学校迎来了全县中考第一的喜讯,至今年中考连续四年第一,外地的学生也托关系、找门路来我们学校上学,教师的腰杆挺直了,走在校园外也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为人师表应受到的敬重。

综合以上情况,要想让教育教学中尽量出现更大的公平,需要:

一、教师要有积极的态度

公平与否是一种心理感受,是责任与利益的对等,是相对的,在比较中才会产生公平。

教师要有正确的职业观。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是教书育人,知道自己干的是良心活,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的,所从事的是事业,不单单是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要理解学校是个集体,不只有自己的利益,还有其他教师、学生的利益;明白别人所受的荣誉是跟他们的付出有关系的,自己之所以没有得到相应的荣誉是跟自己的努力有关的;懂得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乎他们的家庭,他们是家庭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尽管他们是自己所教学生的几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但他们却是家庭的百分之百,自己不是给领导工作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知晓“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金掌银掌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的道理,自己的努力工作肯定是会有所回报的,即使未得到领导的认可,起码学生是喜欢的,自身专业是会得到发展的。

教师还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成才观和教育观,注意公平对待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把分数当成教育的全部,更不为分数的提高而不择手段;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及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要基于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原则,以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允许学生犯错,把错误当作学生成长的契机,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成长、丰盈自我;培养行为习惯良好、道德情操高尚、体魄健康、人格不断健全的学生,尽量使他们能抵抗一切挫折、失败,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始终不渝地奔赴自己的梦想,生命潜力得到激发。

二、领导要对教师讲感情

公平的环境需要学校领导积极营造,需要始终如一地、有感情地对待教师。教师与领导的交往本来就少,对领导的了解可能缺乏,需要领导多走近教师,关心教师,关爱教师的成长,对待有困难的教师更是要雪中送炭、嘘寒问暖,当教师的家中有困难、当教师因病住院时,更需领导及时出现给予安慰、关怀,这会成为教师感受温情的重要时刻,从而不认真工作都不好意思;领导更要懂得领导的艺术,不要高高在上,唯我是从、唯我独尊,把自己当回事,要明白人情是长久的、工作只是引子,注重拉近与教师的距离,这样教师才会“感恩戴德”“替你干活”,才会有努力工作的动力;当教师工作中出现差错时,更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呵护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呵斥、训责,适时地引领教师可以助推教师专业成长,让其少犯错误,更会让教师感激领导的关怀,从而在工作中更加卖力,当领导有失误时,教师也会谅解领导的。

三、学校制度要有固定性、连续性

大多数学校的制度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位校长一个风格,学校制度因校长而改变,新校长往往不买旧校长的账,校长的权威大于整个学校教师的利益,这样就会造就不公平的环境,致使学校不景气。固定的制度便于学校管理,营造公平的环境,每个部门各司其职,整个学校系统才会有条不紊地运转。学校应该有远景规划,制度应该具有连续性,即使换了领导也要在保持原有制度上进行小范围地修正,不该让教师捉摸不定,没有努力的方向。制度还要有前瞻性,如学校的晋升职称制度,若有修改的必要,应在职称还未评聘时就制定好,让教师有努力的目标,对教学起到引领作用,不能用时再去制定,那样会有对个别人制定之嫌,也会造成不公平局面的出现。

四、学校工会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校工会是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机构,担负着团结动员全体教师以主人翁的热情和创造活力,不断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作用。这需公平的氛围为前提,才能激发广大教师的主动热情。工会首先要搞好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于涉及教师利益的制度更应该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在教代会上让教师代表进行充分讨论,有变更时也要按程序进行;其次还要多联系教师,对他们面临的困难尽到工会的作用,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想问题,多几份牵挂、多几份关怀、多几份问候,教师们就会心满意足,在平时的工作中计较个人得失可能就会减少,就容易形成干事创业的局面,公平的环境就容易造就。

有了较为公正的外在的规则制度,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公平;有了对教师的关切,就会温暖教师的心窝,在更大程度上对营造公平多了一份保障。有时候,对公平的计较可能不在于既得利益有多少,而在于争一口气、讨个说法,因此让领导、教师、学生心平气和地工作和学习应该成为保证公平的首要条件。

学校教育教学公平 第2篇

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刘志彪

一、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从教育维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之一。这一表述深刻表明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更为多样教育的迫切需求。作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会议和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于梅岭小学西区校而言“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理应成为当下学校教育工作的本然命题和应有之义。

二、现状分析

梅岭小学西区校2013年独立办学,2016年建成金辉校区,2017年再建杨柳青校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们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用短短六年时间实践了“品牌重塑、资源输出、集团办学”这一教育历程,开创了学校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优质发展的新局面。跨越式的发展给予了梅西新的机遇和动力,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面对办学规模短期内急剧扩张带来的新问题、新形势,需要我们进一步聚焦公平和质量这一主题,用冷静的眼光对学校教育的内核进行回望和审视。

主要优势分析:

1、品牌优势。梅岭小学西区校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科学的管理模式,主流的价值观念,典雅的精神气质,深厚的品牌影响等诸多优良因子,形成了学校“文化自觉”的发展样态;

2、实践优势。从独立办学到一校三园办学格局的正式形成,学校在品牌输出、集团办学、校区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为促进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提供了一定经验和模式;

3、文化优势。梅西人秉持“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团队精神,在关键发展节点总能向内求索、向外拓展,革故鼎新,拔节生长,为“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4、区位优势。梅西的发展得到了主管部门全方位的关心、支持和厚爱,让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各级领导所给予的精神和物质层面强有力的保障,坚定了我们“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发展自信。

主要提升空间:

1、发展思路尚需明晰。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对学校的品牌培塑、管理机制、队伍建设、内涵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发展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深化改革、创新实干,系统架构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达成路径;

2、管理素养尚需提升。集团办学背景下,管理团队存在年龄结构轻、管理力量单薄、管理任务繁重的现状,管理培训不够系统,管理素养不够深厚的问题日趋凸显,面对复杂的管理问题,往往驾驭不足,管理的整体效益一定程度受到影响;

3、队伍结构尚需优化。教师数量、学科配比和专业素养现状与急剧扩张的办学规模不相匹配,供需失衡、挑战严峻。交流、临聘和新上岗教师人数众多,对学校管理文化的认同、核心价值的坚守、职业归宿感的提升均需时日,队伍建设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三、目标愿景

坚持教育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集团办学的优化路径,形成“自主、创新、优质”的管理质态;强化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示范和引领,让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坚持“立德树人”办学导向,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树立“面向未来、朝向生长”的绿色质量观,瞄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的课程变革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坚持“儿童立场、国际视野、幸福教育”的办学定位,以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使梅西具备适应未来教育的综合竞争力;

坚持“文化自觉•师生共长”的办学哲学,追溯教育本源,遵循教育节律,关注师生生命成长质态,切实为师生减负,回归“慢”教育,描绘梅西教育生活新蓝图;

四、具体举措

(一)顶层设计

一是制度建设。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会议和文件精神为统领,聚焦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推进现代学校章程建设,起草《梅岭小学西区校集团办学实施方案》,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校情特质的集团办学制度,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为“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奠定强有力的制度基础;

二是资源配置。以“文化同源、管理同步、课程同设、师资同配、特色同显”的五同原则为要求,统筹资源、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打通集团办学、校区管理的盲点和节点,推动各校区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的教育集团,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福祉;

三是管理优化。践行校长负责制下的行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共同管理的校本模式;优化现有管理体系,突出行政支持中心、课程教学中心、科研质量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五大中心建设;推行执行校长负责、中层轮值、教师轮岗、校区督导、校区简报等制度改革,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强化管理责任、彰显管理效益。

(二)内涵建设

一是文化内涵。教育的力量在于涵养,在于滋润,而文化是最无形却最有力的教育。在梅西鲜明文化特质的整体关照下,倡导校区办学文化的个性发展和百花齐放,让“内在自觉、外在自强、行动自主”成为校区发展的价值追求、行动引领和文化特质;持续关注学校文化建设中人的发展,让师生生命成长成为学校文化最生动、最活泼、最有力的传承者;

二是质量内涵。“轻负高质”是梅岭小学西区校的质量品牌标志,进入新时代,我们将紧跟社会发展、时代变革对教育质量的新要求,不断丰富质量提升的内涵表达,瞄准规范办学行为的相关要求,变革评价方式,助力学生发展,进一步构建“绿色质量”体系,打造“绿色质量”品牌,以优质的质量口碑,赢得群众的口碑、社会的口碑;

三是服务内涵。梅岭小学西区校以优良的办学品质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品质教育”已成为梅西优质服务的内涵。我们将聚焦党对“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营造风清气正、温馨和谐的办学环境,为社会大众提供舒适、高质、有效并带有温度的教学服务,为家庭和社会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让梅西成为提供优质公平教育的典范。

(三)教育创新

一是幸福教育。依托《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这一前瞻性项目,深化立德树人导向的幸福教育目标内涵研究,从器物文化、行为文化、思想文化、课程文化多个维度丰富幸福教育校本实践样态,进一步提升幸福教育的认同度、理解力和获得感,使幸福教育成为“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生动演绎和校本表达;

二是双新实验。以大阅读工程为突破口,推进“新教育实验”落地生根,系统构建符合童年生活的阅读体系、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阅读项目;以“新儿童家长学院”建设为抓手,从体系建设、空间建设、课程建设多个维度推动“新家庭教育实验”向纵深发展;强化双新实验的理论研究、项目研究和成果梳理,使实验工作真正形成共识、产生共振、发出共鸣,成为助力学校品质发展的有效双翼;

三是新儿童教育。重新审视新儿童教育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助平台优势和团队资源,关注项目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前瞻性,实现新儿童教育从实践层面向理论提炼层面的转型和突破,使之成为构建校本研修体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儿童幸福成长、提升学校办学文化、彰显梅西办学影响力的有效平台。

学校教育教学公平 第3篇

教育公平的含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两个基本方面,我国“十五”计划有关教育指导思想中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它渗透在教育领域的宏观和微观中的各个层面。一方面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教育机会均等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谁能享受到这些教育资源,要有相应的选择机制。这是社会与学校的衔接问题,重点在于“选择机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另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存在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这是教育内部问题,是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问题,其意义比较宽泛。

学校教育公平现象透析

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育公平已成为热问题之一。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阶层差异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国家重视。下面仅从学校教育这一微观层面来探析教育公平现象。

学校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当今社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校园内仍有教育不公平现象。突出表现有:一是“优秀生”享有特权。在传统观念和评价制度的评判下,教师认为听话、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被定为“优秀生”。“优秀生”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受到特殊关注,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表现在:学校的奖励制度照顾优秀生多、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座位获得优选权、活动方面可以比其他学生获得部分自由支配权。二是“学困生”被冷遇。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文化知识学习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行为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心理健康程度较低,而且思想比较消极的学生。“学困生”在学校教育中一般受到冷遇。教师认为“学困生”没有教育价值,在他们身上花时间多而成效低,对“学困生”的教育存在偏差。

影响学校教育公平的因素

一是教育理念方面的原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在培养出一批拔尖人才的同时,也造成了一批学困生;在一味追求升学率而重视少数尖子的同时,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抓知识传授的同时,忽视了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养成;教学要求和方法的整齐划一,缺乏针对性,使大部分学生个性特长被忽视;对学生评价只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标准或唯一标准,学生用优异的学习成绩“一俊遮百丑”,而其他则是以成绩差以偏概全,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忽视学生个性特长。二是教学设施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少或缺实验室,实验经费紧缺等;图书、教学资料条件差,专用设备少且不配套。由于教学设施不足,学校就把有限的设施倾斜在努力学习的学生身上。

三是学生自身发展方面的原因。学生自身方面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有: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归因问题、学习方法、价值观影响。

四是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误区影响。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目前十分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部分家庭教育方法走进误区,重智轻德。往往有以下几方面影响:一是有问题便采取棍棒教育;二是家庭经济水平和家长文化素质影响,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个别差异影响程度比构成教育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三是家庭残缺或不健康家庭教育的影响。此外,社会因素影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往往片面地看重学习成绩,导致学校充分地利用优质资源造就成绩,形成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不公平。

推进学校教育公平的探索与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机会平等并不等于把大家拉平。”“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并不是绝对按同样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学生,也不是要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同样的学业成就,而是要充分了解并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取得应有的学业成就。这也意味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而因材施教。在我国现行教育中,重视使天赋优异的学生得到适当的教育机会,这无可厚非,但因此而严重忽视天赋较差的学生,则是不公平的,会使他们失去学业成功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从微观层面讲是学校教育公平,它是教育内部问题,是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问题。在实践中学生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但是不应存在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学校条件和教师态度等引起的个体差异。

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文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理念 社会需要多样化人才。基础教育不仅要培养出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不仅使少数精英,而且使全体受教育者在现代化建设中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学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因此,学校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现代化建设要求,自觉端正教育思想,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切实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基本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和人文素质,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 办学环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物质保证,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因此,改善办学条件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着重抓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确定学校办学的设施标准,按照教育需要的财力,制定既符合长远教育需要又符合实际的规划。二是根据需要分期实施。三是重点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基本建成了校园局域网,实施“家校通”工程。四是注重教学设施的使用,充分发挥其功能,提高教学效益。

建设优美校园环境,创设良好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是指学校的校舍和自然环境,优良环境对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素质有重要作用。但是,校园建设受经济的制约。因此,在经费有限情况下,少花钱多办事。校园整体规划尽可能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使用方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作风和行为起着巨大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学校应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引导师生,努力创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所有学生受到环境的陶冶。

完善管理机制,培养优秀师资 首先建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着重在于教和学两方面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建设。从教的角度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理念的引导和师德规范教育。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奖励制度等,都体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在学生学习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中,从学生学习规范、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和奖励的建设,都注意到教育公平的因素。推进学校教育公平,教师是关键。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公平的保证。

构建德育模式,增强德育实效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按中学德育大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德育科研为先导,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根据新时期德育的对象、特点和规律,在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德育组织领导系统化、目标层次化、内容系列化、渠道网络化、活动制度化、方法多样化和考评科学化”的体系和模式。

一是确立目标,优化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诚信教育和养成教育的重点,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确定不同教育主题,科学合理地规划出各年级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目标。

二是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把德育管理的纳入学校整体管理之中,合理安排德育力量,完善机构,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实行校长室、政教处(团委)、年级组三级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了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制订实施《学生在校一日规范》《学生文明言行要求》《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要求》《文明班的评比办法》等制度,每天对学生的考勤、仪容仪表、卫生、课堂学风和课间纪律进行全面评比。每周评出红旗班,每学期评出卫生先进班、无事故班、公物保管先进班、综合先进班等,以此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荣誉感。

三是丰富活动,寓教于乐。第一,结合传统节假日开展活动。元旦,组织学生联欢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三月,以“弘扬雷锋精神,倡导时代新风”为主题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第二,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片,参加读书活动及观后感征文比赛;在世界环保日,举行“我爱家乡的碧海蓝天”的春游主题活动;在“安全月教育”活动中,邀请交警、消防官兵做“遵守交通规则、维护生命安全”交通安全和消防知识讲座,进行安全技能大演练;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演讲比赛等,把思想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四是社区、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形成合力。第一,家校结合。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现代教育培训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介绍家教成功经验,探讨教育子女方法;设立家长接待室和定期进行家访。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汇报学校近期获得的成果和子女取得的进步,争取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支持。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第二,军民结合。积极与派出所、武警等共建单位开展警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党日和军事夏令营活动,体验军营生活。邀请官兵到学校给师生进行国防、法制安全等教育。第三,社区学校结合。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社区文化和服务活动,定点照顾孤寡老人,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和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支教活动。

五是关注“学困生”教育。重视“学困生”的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有用之才。要同对待优秀学生一样对待“学困生”,使他们的人格同优秀生一样受到尊重,立志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成功与否的客观标准是学生是否实现了进步和发展。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幅度越大,教育就越成功。努力缩小学困生在各个方面与优秀生的差距,促使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方面都有所进步,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

六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坚持人文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对学生负责一辈子”的教学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改革实验重点进行三方面改革尝试: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尝试。以课程功能改革为重点,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的基础上,突出两种课程的学习,即选修课、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每个年级开设选修课,拓展必修课内容。搞好综合实践课,与课程改革配套,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改革实验中,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中心组,制定了方案,设置了六大课程类别(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艺术技能类、学科竞赛类和环境教育类)20门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活动。同时,实行每学年举行一次校运会和一次文化艺术节的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第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三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全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倡激活思维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教学仪器、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直观;三是优化教学氛围,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学习环境。开展“微笑进课堂、关怀进心房”的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和谐、热爱期待、交流沟通、求知进取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放“权”:学生有质疑权,学生可以随时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思想问题和听到的见闻等提出疑问;学生有对多种学习方法的选择权,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有评价权,包括学生的自评、互评,对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第三,改革评价方式尝试。实行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评价制度。主要有:课堂观察。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观察学生的情感表现。作业评价。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教师在作业评价时尽量不打分数,可采用A、B、C、D四档次进行评价等。成长记录袋。包括自我介绍、家访记录、特色作业、光荣榜、课堂学习评价表等。考试方式。在平常考试考核中,通过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分数和综合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从方式到内容进行改革。同时允许学生多次考试,直到学会为止。在评价中做到淡化考试色彩,淡化分数色彩。

学校教育教学公平 第4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延伸,也是提升教育内涵的基础。梳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习惯手握主导的指挥棒,与部分俗称“尖子”的学生互动频繁,以此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大多数学生则只有听的份,处于“边缘地带”的学生更是容易被忽略;学校的课程也是根据共性需求而统一开设的,虽然有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这部分空间可以用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需求,但在课程的领导和执行上还是各有差异的;在日常的师生关系处理上,还存在一些语言失当、行为亲疏、思维定势等现象。诸如此类的问题,均需要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进行调整和改善。

一、给予课堂学习中的弱势以实质性回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行的是选择性交往,目前课堂参与机会的分配权多数还在教师手中。而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反应快、成绩好的学生增加互动频率,导致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机会上存在失衡。课堂“失语者”“旁观者”在各学科中普遍存在。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享有平等参与权呢?

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我校倡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风格、背景等深入了解,对学情做细致分析,教学设计上预设一些有针对性的“坡度”,有意识地主动兼顾到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以应对学生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

从教师“教”的角度审视,这似乎体现了对学生差异的一种主观尊重。但从学生“学”的视角再进一步客观分析后就会发现,哪怕教师教学准备再充分,课堂视野再宽广,应变处理再及时,也无法在不断生成的课堂上,绝对把握好让“机会的阳光普照到每个学生”。当教学成效最终通过每一个学生个体思维表达(主要以作业为载体)而呈现时,我们发现许多差距依旧存在,并没有通过教学而得到缩小或弥补。

由此,教师们也进一步认识到:课堂学习的参与机会,不仅是学生显性的语言表达,更是学生隐性的课堂思维过程。思维若没有机会经历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沦为了课堂中弱势的“陪衬”,那又何谈公平?课堂发言机会尽管有限,但对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追求“全覆盖”,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公平的促进者,教师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学生“思维过程的不漏网”,以及在“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度”上,给课堂学习中的弱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回应。

我校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策略。例如,教师细化课前预习的环节,在个体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再梳理出共性的“话题”;在课堂巡视中有意关注弱势学生,加强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指导;请学有余力的学生“滚动”帮助身边的学困生,结伴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活动中明确组内学生的具体分工,强调合作和交流,形成思维互补;作业和习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或有分层,鼓励多种解答,并利用全班分享的方式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互动;运用积极的课堂评价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引导弱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课后跟进对少数学生仍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教学补救等。

二、使每一个学生平等分享学习的乐趣

上海实施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因就是想改变教育长期固有的“筛选”性质,因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管教育转型需要时间,大的体制还是“筛选”,然而课程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它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更是教育公平的时代呼唤。作为学校,如何使现有的课程资源实现增值,以最大化的教育效益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学习呢?

我们认为,学校一方面要重视发挥国家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功能,尊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的权利;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和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并且以优质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品质。另外,学校还要注重在国家课程的落实、学校课程的创建中,主动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追求“人人拥有差异发展的机会”。学校要在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差异发展中,努力体现真正的公平。因为只有这样,才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智慧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高位均衡。

目前,我校的粗浅做法如下。首先,在国家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我们鼓励教师拥有三重“角色意识”。一是通过对学习素材的有效分解、筛选和重构,以及学习机会的均衡分配,当好学习资源、条件分配上差异的“弥合者”;二是通过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指导,当好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引导者”;三是真正从心理上消除各种歧视,对学生施以平等的关爱和帮助,当好学生“智慧之芽”的“呵护者”。

其次,在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形成中,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设置、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丰富其学习经历,使学生尽情分享学习的乐趣。例如,我们利用新迁校址的契机,充分挖掘资源,打造特色课程。我校尝试以老码头休闲区的历史变迁为切入口,整体设计实践课程“老码头一新外滩”,并利用“快乐活动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探访,了解“竹行码头街”“王家码头街”等路名的来历,引导学生体验并感悟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之间的联系。我们将原本相对简单的活动变为内涵更为丰富的课程,使学生人人拥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

三、追求因材施教与公平对待内在统一

在教育公平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也有不少的难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座位排列。“秧田式”课堂座位排列,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是对资源分配上的不公,这种不公容易造成教师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得到关注机会的失衡,有可能还会进一步造成教师与不同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失衡。若换成小组形式排列,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显得相对均等了,心理距离也会相应地随之有所缩短。然而,因座位造成的视线交叉、坐姿随意等现象,往往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毕竟教师在课堂上视野关注的面是有限的,教师会觉得这样的座位排列影响教学效率。

这里暂且不探讨究竟怎样的课堂座位排列才是最佳。因为内容决定形式,不同的教学需要决定着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但从中有一点引起了我们的深思,那就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不容忽视。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偏爱或冷落一旦被学生所察觉,就会留下心理暗示,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力,前者会自大、听不进批评、经不起挫折,后者则会逐渐产生对立、厌倦、冷漠等不良情绪。

因而,教师的公平意识需要彰显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追求师生关系的“真和谐”,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与公平对待的行为原则内在地统一起来。师生关系是学校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所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些属性。只有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健康发展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

周旺中心学校考核工作严谨而公平 第5篇

周旺中心学校2007年考评工作严谨而公平

周旺中心校对全校所有教职工进行了2007年考核,考核结果:中学一级系列评出四个优秀,一个立功;二级系列评出三个优秀,一个推荐评优;未评系列一个推荐评优。学校首先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要求全体教职员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然后成立考评领导小组,组长阳微生,副组长曾中成,组员由工会主席、教导处、政教处正、副主任担任。考核中,要求各系列教师在考评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当众自我量分。量分时,要以原始依据作凭证,即各种获奖证书、当年学生考试成绩等。然后按1:1.5的比例,定出该系列中的高分者,再由考评领导小组根据德、智、能、绩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最后确定各系列中的优秀或立功人员。周旺中心校此次考核工作既严谨又公平,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肖练武)

学校教育教学公平 第6篇

现实社会中家长择校,择的是什么?择的是先进的办学条件、良好的校园环境、优质师资。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与希望,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现实社会中,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较大,根本满足不了家长和社会的需要。高额的择校费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不得不选择在薄弱学校就读,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与优质学校差距很大,这就导致家长和社会的极大不满,导致社会不公。

巴州区第八中学是巴州城区唯一的一所举办初中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学校创建于1976年,原从事成人教育,为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就学压力,2008年由农业部门划转教育部门,学校现有教职工48人,学生800余人。虽然学校有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全校教职工的辛勤工作,但学校依然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薄弱学校。

一、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办学条件离教育教学要求差距较大

学校占地面积只有6000平方米,校舍面积5000平方米。校园面积小,功能分区不合理,生均教育用地比例失调;环境和校舍比较陈旧,教学设备落后,体育运动场和设施比较落后,运动场地面积不足,缺少体育基本设施,教学器材配置标准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实验设备缺少和陈旧,教学实验设备及人员配备不足,生均教学仪器严重不达标。

2.师资力量缺乏

学校虽有教职工50余人,但学科教师不配套,语文、数学教师多,英语、理化生教师严重不足,而音体美教师根本就没有专业知识。由于学校转型,原有师资水平相对较低,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法陈旧,教育理念落后,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生源质量差,流动性大,不稳定

据调查,近三年来,初一新生的小学毕业文化成绩平均只有120分,最高的只有180分。现有800名学生中85%是进城务工人员、留守、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学及初中水平,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无力关心学生的学习。学校每一学期学生流动达20%,导致生源不稳定。

4.学校的社会影响不大,教师工作没有成就感

教育部门对学校每年的评估排位,基本都是按照全区初三毕业考试的成绩来进行,没有考虑优质生源学校与薄弱学校的生源差距及教师对提升薄弱学校学生学习成绩做出的努力,导致学校在全区的综合评估中总是排在最后几位,教师感受不到工作的成绩感。即使学校在某些方面做出了成绩,也得不到社会的肯定。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有关部门对薄弱学校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多,政策无倾斜,师资配备无优质,评估整齐划一。这些都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社会不公平的一面。

统筹城乡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德政之举,还是薄弱学校的福音,更是在薄弱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福音。

二、要实现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1)要抓住机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标准化的学校。校现处于南池棚户区改造范围,因此要抓住迁建的历史机遇,争取争取资金,高标准配齐各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彻底解决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条件。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縫隙的大小。通过师资培训,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翻新,能力上历练,素养上拓展,水平上提高,使之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对教师在精神上多给与鼓励,物质上倾斜,打造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敬业和奉献精神,让更多的教师成为优质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

(3)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学校的招生制度,坚持学生不按照分数选校而按居住区域就近入学,从根本上解决择校和薄弱学校生源问题。

(4)改革教育的评价体系,不把文化考试成绩作为学校评估排位的唯一标准。对薄弱学校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家庭学生工作中做出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平等享有的教育权益,将薄弱学校纳入扩大受惠范围,关爱留守学生,帮扶更多的特困生,让他们也共享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

例谈学校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 第7篇

案例一:莫让优秀成其累

A老师是学校公 认的教学好手,精力充沛 、成绩突出,在班主任工作上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但是,A老师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每次新学期学生编班,她的班里总是会比别的班里多出几个学生,有的是领导托的关系,有的是亲朋给的嘱托。学生多几个也就罢了,由于班里很多学生都有“背景”,出了问题也不敢多批评,一有什么参加比赛的事儿电话就响个不停。由于自己成了“抢手货”,其他同事也渐渐对自己疏远了,为此,这位优秀的教师苦不堪言,身心俱疲。

反思与建议:学生编班是很多学校新学年开学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非常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头疼的工作。由于受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的影响,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个自己认为比较优秀的教师的班级里去。于是,不少家长找亲朋,托关系,想尽一切办法往所谓的“好班”里钻,给学校正常的编班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人为地造成了学生受教权利分配失衡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采取了起始年级“阳光分班”的方式。阳光分班的基本程序是:

一是学生报名和资格审查。学校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试行)》的各项要求,对于符合本校入学条件的学生进行审查,对学生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并最终确定就读人数。二是制定班主任、学科教师分配方案。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业务水平等诸方面,最大限度地对同年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相对均衡的配置,并提前向家长公示。三是多方参与,阳光操作。学校专门召开阳光分班听证会,邀请市(县、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学生家长代表参与,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根据学生的性别、身高、综合素质测试情况等,采取电脑随机派位的方式对起始年级学生进行均衡分班。班主任当场抽取所带班级,并公示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分班情况。阳光分班情况还会刻录成光盘,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并进行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阳光分班”将分班的整个过程都置于阳光监督之下,既有效避免了像A老师那样由于择班现象带来的无奈,又保证了学生受教权利的公平,在此建议各兄弟单位也不妨一试!

案例二:莫让机会成特权

县里评选三好学生,给了学校9个名额。经过校委会商议,本着均衡的原则,学生管理处将9个名额平均分配给了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并要求各年级经过认真评选后上报学生名单。可是各年级推荐的名单上报以后,我们就有些看不过去了。9个学生中,教师子女就占了7人,另外两个孩子据说是镇上某某领导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真的有些为难,换成别人吧,担心影响同事关系;不换吧,确实有悖工作原则。

反思与建议:有人说,教师也是人,同样无法摆脱世俗的思维和行为。这个我不否认,教师也为人父母,他们也同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更好。但是,这绝不能成为他们可以享有特权的理由。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用更宽广的胸怀来包容现实,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做好反思与引导的同时,更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避免此类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一是不断增加活动面。学校尤其是小学,要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锻炼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要特别提倡全员参与性的文体活动,如班级文艺演出、班级合唱比赛、班级绘画比赛等,在着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和分享乐趣。

二是不断完善管理面。在各种选拔和评优活动中,要不断完善相关规制,尽量避免不公平现象产生。如上述案例中提到的评优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设定一定的教师子女名额比例,不能没有,但是也不能超限;同时要增加候选学生人数,做到优中选优,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竞争。

三是不断扩大监督面。不管是评优还是选拔,要多让学生参与,要向社会公示。我们想推荐某某同学参加某项活动,学生同不同意?有没有更优人选?我们选定某位同学是优秀学生候选人,家长们有什么意见?他们的选择是什么?接受多方监督,避免暗箱操作,积极提倡民主,才是遏制特权,共享机遇的最佳途径。

案例三:莫让教育存盲区

B老师和我同处一个办公室,经常听他说起他们班有个叫杨某的孩子,经常和别人打架,学习成绩也很不好。这样的孩子按说教师应当经常和他谈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B老师和这个孩子在一起的身影。有一次到他们班里听课,整堂课下来也没有发现教师提问甚至正视这个孩子一次。课堂上的精彩发言似乎与他没有丝毫关联,这个孩子在角落里自己玩自己的,俨然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盲区。

反思与建议:每个孩子都不是贴着标签来到学校的,每个孩子都有得到关爱和呵护的权利。当我们的课堂出现盲区时,忽视的不仅仅是教育的公平,更多的是对生命成长的漠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仅靠教师的职业自觉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在管理中予以提示和强化。笔者建议:

一是加强课堂诊断。在听评课活动中,一定要把课堂观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教师的活动区域和提问频率及覆盖率的观测。一节课下来,教师在哪些区域活动少,对哪些学生关注少,要给出明确的分析与说明,并要求教师及时改进。

二是建立跟踪档案。对于各班级的后进学生,要以年级组为单位建立统一的跟踪档案,定期了解和记录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这样既可以督促教师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同时又有利于探索和总结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是完善课程设置。不少学校开设了名目繁多的艺体特长课和内容丰富的文化拓展课,却很少有人关注后进学生的知识辅导。掌握不了基本的知识,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残酷的。所以我建议一定要设置专门的辅导课,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实际,让他们在教师的细心辅导下,拥有一个可以晚一点掌握知识,可以晚一些体验学习快乐的机会。

学校教育教学公平 第8篇

1 KIPP学校发展历程

1994年, 芬博格 (Mike Feinberg) 和莱文 (Dave Levin) 完成“为美国而教” (Teach for America) 的志愿服务项目时, 惊讶地发现优质教育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几乎没有产生积极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两人在休斯顿成立了一所公立学校———“知识就是力量工程”学校, 校名来自于“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自由/我们想要它”[2]。芬博格和莱文希望通过严格的学业要求、更多学习时间、高质量的教学等途径, 提升教育在贫困儿童个人发展生涯中的影响力。当时, 这所学校仅招收了50名K-5学生, 但后期发展为第一所KIPP初中 (K5-K8) 。

1999年, 芬博格和莱文参与录制了“60分钟” (60Minutes) 节目, 宣传其教育理念及实践, 为KIPP的发展迎来了转机———盖璞公司 (Gap Inc.) 创始人费希尔夫妇 (Doris and Donald Fisher) 从KIPP看到了提升低收入家庭儿童教育的希望, 于是在2000年出资成立了“KIPP基金会” (the KIPP Foundation) , 为KIPP的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时隔2年, 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 的法令, 第一次以立法形式强调提高所有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 缩小或消灭劣势群体 (如贫困学生) 和非劣势群体学生间学业成绩差距的必要性[3]。在财政外援的支持下, KIPP迅速发展, 在纽约等地陆续建立了新的KIPP中学。2004年, KIPP学校首次创建了KIPP小学 (Pre K-4) 和KIPP高中 (K9-K12) [4], 发展成为涵盖Pre K-12教育的完整体系。

2 优质教育方案的策略

2.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芬博格和莱文始坚信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育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KIPP从多个层面展现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第一, 入学之初的选择承诺。

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KIPP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体, 应明白自己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为此, KIPP设计了《卓越承诺书》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

《卓越承诺书》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是学生的承诺、家长的承诺及教师的承诺。学生承诺部分的内容有九条, 可分为学习准备、学习过程、学习总结三个方面。在学习准备部分, KIPP很重视、也不断强调的是学生的到校时间及在校时间, 如“我承诺每天7:25到校, 或是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地点乘坐校车”、“我承诺从周一到周四, 在校时间持续到下午5:00, 周五根据学校安排提前一小时放学”[5]。只有充裕的学习时间保障, 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课业, 以此来形成学生的时间观, 并促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学习过程中, 强调学生应能主动参与, 如“我承诺保持学习、思考的状态, 以所知的最好方式来指导个人的行为”。在学习总结方面, KIPP要求学生作出的最基本承诺就是要完成课后作业要求, 如果在作业中遇到困难, 要主动、及时地寻求教师的帮助。

第二, 完善的奖惩制度,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有助于学生持续性地获取进步, 但也不能忽视惩戒的作用。一旦学生的行为有违校规, 必须给以相应的惩戒, 让学生为其行为负责。然而独立的奖励或惩戒难以对学生发挥长时影响, 因此KIPP建立了相互关联的奖惩机制。

KIPP创设了虚拟的“KIPP币”作为奖惩制度中的衡量体。对KIPP学生来说, 吸引力最大的活动莫过于学年末的远足, 而其资格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KIPP币数量。若学生行为获得赞赏, 除及时鼓励外, 还可获得相应的KIPP币奖励;同时, 若学生受到惩戒则会扣除一定的KIPP币。这促使学生意识到:行为的影响不仅是暂时的, 同样也会对长远目标产生影响。另外, 及时奖惩反馈所隐含的理念是奖惩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反馈的价值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 更重要的是承载了KIPP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第三, 明确的发展方向, 维持学生的主动学习。

KIPP的使命是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促使其为接受高等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建立外部奖惩机制后, KIPP基于“好好学习, 友善待人” (Work hard, Be nice) 的校训, 促使学生积极发展有助于个人成长的7项品格, 分别是自控力、好奇心、富有激情 (Zest) 、感恩的心、乐观积极、反复探究 (Grit) 及社交能力 (Social Intelligence) 。同时, KIPP还对每个品格所包含的行为内容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以自控力为例, 学生需从学习和人际交往两个层面来发展其能力[6]。

在学习上, 对学生自控力的具体行为要求又分别体现在课前准备、课堂表现、课后复习三个方面, 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比如, 在课前准备方面要求学生积极预习教学内容;在课堂表现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在课后复习方面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作业, 不借口拖延时间。而在人际交往上, 自控力的具体行为主要体现在对情绪控制及对他人态度两个方面。诚如KIPP校训“好好学习, 友善待人”一样, KIPP强调学生礼貌地对待同伴, 尤其是要倾听他人的发言, 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

2.2 优秀教师的强有力支持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教师的能力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因此KIPP不仅重视从著名高校中引进师资, 同时还形成了整套教师培训课程, 提升KIPP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更为关键的是, KIPP所有教师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 即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的能力, 并都会乐于学习, 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都可以发展成为学生的独特优势[7]。从而他们都应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 并推动学生积极向上。

何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呢?KIPP从“自我和他人、教室文化、教学过程、个人知识”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能力素养目标, 以此指导教师成长, 鼓励在校的教师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素养。当然, 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若干具体行为表现作为支撑, 笔者将以“教学过程”为例, 阐释KIPP对教师的能力素养要求。学校教学的总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应取得的学业成就,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KIPP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能力素养细化为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学生指导、评价、反馈与总结五个方面, 以教学准备为例, KIPP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四点:第一, 制定课程计划表, 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为何要学、如何去学。第二, 将知识融汇贯通, 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尽可能实现二维目标, 如品格发展———学习新知。第三, 课时都有严格的、可量化的目标, 并保证教学活动、资源都是为该目标服务的。第四, 课程内容有清晰、良好的结构, 能够有条理性地突出课程重难点[7]。

2.3 形成配套的培养体系

鉴于其选址及招生的对象, KIPP坚信只有在学校中将“为大学做准备”具体到每一个实践层面才能达到学校目标--为大学做准备。以学生就读班级名称为例, 是根据学生进入大学的年限为依据。如学生于2013年进入KIPP小学, 那么12年后他才能完成基础教育以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 因而该生就读的班级就是“2024年某班”, 激励学生要为2024年进入大学而努力。为了更好地实践这一目标, KIPP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

在KIPP的培养体系中, 强调教师、学校对学生的支持与指导, 而不是替代学生思考。诚如上图所示, 从小学的高年级开始, KIPP就开始通过课程、课外活动等一系列行动来支持学生的发展, 尤其是在初中和高中这两个阶段, 不仅会带领学生实地考察高校, 同时还就申请条件、所需材料等为学生提供指导。

3 反思与启示

尽管中美两国国情有很大的差异, 但KIPP的优质教育方案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还是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第一, 明确学校的定位和服务对象。KIPP的学校一般都建立在美国欠发达的贫困地区, 让学校融入到当地的日常生活中。而在教育方面,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仅在学生方面下功夫, 如严格学生的学习时间、建立内外部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同时在教师、学校方面给以优质教学的支持。明确学校的定位, 这就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学校的服务对象, 这就为学校的发展找到了重点。

第二, 强调学生的责任意识。KIPP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 是为了达到培养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这一主要目的, 方式可以多样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即促进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对教师高标准、高能力的要求, 还是学生生涯规划的管理策略, 都是KIPP为学生学习所营造的良好环境, 而在学生能取得的成就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却是学生个体。所以KIPP将责任意识的教育放在了首位, 这从学生入学时所签订的《卓越承诺书》中可见一二。那就是让学生明白到校就读是个人的选择, 在享受权利的同时, 就有承担的责任。

第三, 改变培养学生的观念。NCLB法案隐含着“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 (everyone can learn) ”的想法, 而KIPP却更进一步提出“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学 (everyone will learn) ”的指导思想。“everyone can learn”仅仅说明个体都具备学习的能力, 但“有能力”并不代表学生就愿意学习;而“everyone will learn”则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学校一旦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有所转变, 将会对学校的理念、教学指导策略产生影响, 并促使其发生改变, 从而实践新的培养理念。当前我国也将保障教育公平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项发展策略, 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从国家整体层面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KIPP在发展过程中的三条经验, 在学校层面都可以进行实践。倘若每个学校都能在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有效地借鉴KIPP的经验, 这将有力促进我国朝向保障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013-04-19) [2014-05-23]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杰伊·马修斯.李茂译.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8.

[3]阮惟萱.不让一个孩子掉队[J].教育, 2009, (08) :52-53.

[4]KIPP school.KIPP 2012 Report Card[EB/OL]. (2013-05-04) [2014-05-12]http://www.kipp.org/reportcard.

[5]KIPP school.Commitment to Excellence[EB/OL]. (2013-04-22) [2014-05-07]http://www.kipp.org/files/dmfile/KIPP_Commit-ment_to_Excellence_Sample.pdf.

[6]KIPP school.Share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Corresponding Behaviors[EB/OL]. (2013-04-20) [2014-05-20]http://www.kipp.org/our-approach/strengths-and-behaviors.

学校教育教学公平 第9篇

近几年, 我国义务教育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是, 同时也是矛盾等的多发期, 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境遇层出不穷。整体来看,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态势, 这种不均衡也特别体现在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包括教育经费、教师水平、硬件设施、入学机会等方面的差距。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们对重点学校的建设及其该政策的公平性的批判也越来越激烈。因此,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均衡、健康发展, 实现教育的公正与公平, 成为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公平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石, 决定着民族的未来。教育公平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是社会公平之于教育的缩影。只有教育公平, 才能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站在基本统一的起跑线上。

教育公平的思想早已有之, 从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到捷克夸美纽斯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教育公平虽然是世界性的大难题, 但是我们不能避而不谈, 否认问题的存在或者认为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这是不可取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社会的不公平必然会传导到教育上, 体现为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的基本含义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 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可能性的教育平等。在教育理论界, 一般认为, 教育公平是由三部分构成: 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比如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 地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择校热”让众多没有很好物质资源的学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还有可能因为教育腐败和一些老师自身的素质和品性问题, 造成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不平等待遇; 最后, 一些“名校排名热”的出现以及一些初、高等院校还要看毕业生的毕业学校, 而对毕业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关注较少, 这本身又会造成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这些种种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害, 而且非常有必要进行讨论并进行实践分析。只有在一个度上, 尽可能的保证大多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接受三个方面的平等教育, 逐步淡化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别, 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公平。

二、重点学校产生原因探究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的产生, 其实是社会历史条件的综合产物。新中国建立初期, 百废待兴。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 如果想要均衡的发展各地区的教育, 是不可取的。这将会不利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 不利于急需的专门人才培养。所以诞生了一批国家倾力扶持的重点中小学[2]。

但随着经济水平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扶持重点中小学校的发展, 并不能满足我国义务教育的长远发展。又因为教育公平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 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 重点学校的建设及其发展也受到了广大人民, 特别是学生家长越来越激烈的批判。

其实党和政府也曾作出了一些努力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 给中小学生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在2006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1]。然而一些地方虽然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的称号, 但是这些学校也只是变成了“隐形的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差距偏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解决, 义务教育阶段不公现象依然存在。

三、重点学校发展原因探究

现在中小学的家长之所以会不惜一切代价想让孩子读重点学校, 是因为较普通学校而言, 重点学校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会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重点学校而非普通学校, 这就使得普通学校较重点学校受到了较少的关注和教育投资力度[3]。

( 一) 政府的政策扶持

重点学校是在各级各类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倾斜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不说现在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它的扶持有增无减, 即使这种具有倾斜性质的政策立即终止, 试图让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 但是这种竞争对后者来说也不能是公平的。因为非重点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巨大差距, 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 事实上已经使它们在与重点学校的竞争的一开始就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因此, “竞争”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可能是注定了的, 那就是造成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严重两极分化, 冰火两重天[4]。

( 二) 重点学校资金雄厚, 基础设施好

重点学校的基础设施, 如教学楼, 住宿楼, 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普遍比普通学校好得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重点学校拥有雄厚的资金。一方面由于政策的倾斜, 当地政府给它们更多的资金, 另一方面重点学校在吸纳各方资金时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力量。它们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集资、收取共建单位的共建费以及孩子家长的赞助费、择校费等等, 这都让普通学校的资金实力远远落后于重点学校。

但是对于普通学校来说, 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 他们在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和电脑等方面显然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学生们也只能想象或者从电视中看到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而这些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 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已经拉开[5]。

( 三) 重点学校具有丰富的师资力量, 教师具有较好的职业规划

在重点学校, 因为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 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该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会吸引优秀的生源。又因为重点学校获得的物质资源比较多, 一方面使教师的待遇普遍较好, 获得培训、参加教育研究的机会也比较多, 另一方面也便利了教师在日常课堂的备课、教学过程中, 可以运用到比较先进的技术设施设备去进行有效教学。但是不利的一面是: 因为许多很优秀的教师会选择重点学校, 这不仅会影响普通学校教师好好工作积极性, 而且使得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 四) 学生生源质量和升学状况的巨大落差

由于重点学校比普通学校的办学条件好, 教学质量好, 借助这种优势, 他们通过组织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以及接受优秀生生源推荐等办法, 把最好的学生与最优的生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父母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 于是有钱、有势力家庭学生的家长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和金钱, 收买优质的学校和学校中的老师, 使自己的孩子可以在重点学校就读。而穷人家的孩子没钱没势的, 只能被挤到普通学校, 没有机会平等的教育, 更别提接受到优质教育的问题。使有的学生可以上重点学校, 而有的只能上普通学校, 这样就人为地拉大了中小学生之间受公平教育的差距。

最终, 重点学校依靠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获得了普通学校无法超越的优势, 造成了相当强烈的“马太”效应。有一些教育专家认为, 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过大, 这势必对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是极为不利的, 最终伤害的肯定是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策略探究

义务教育是人一生之初接受的教育, 是一个人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基础。因此, 义务教育要回归它的本意, 必须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 合理分配各学校教育资源, 防止对重点学校进行政策倾斜, 乃至最后逐步废除重点学校。

( 一) 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合理分配有效使用教育资源

首先, 政府应不断加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 在规划教育资源配置时, 应合理配置资源并适当向基础薄弱的学校倾斜, 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积极帮助和支援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和师资方面的达标。以确保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 逐渐缩小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差距。最后, 还需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经费拨付、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真正让每一笔教育资源都发挥它的用处。

( 二) 加强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合理流动

要实现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和非重点之间的公平, 各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是必须要采取的措施。要达到这种均衡, 可以采用教师定期流动的办法, 让优秀的师资力量在不同学校之间轮换。在新《义务教育法》中有这样的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 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1]。我们应更好的实行这一政策。此外, 也不能对老师实行所谓的“同岗不同酬”。

( 三) 逐步取消重点学校, 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我们不能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里的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并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 即所谓的“因材施教”, 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义务教育具有三大特点: 全民性、公益性和基础性。不该提供不同的教育, 应该一视同仁, 公平的给每个学生提供必须的基础的教育。逐步取消重点学校的特权, 比如: 财政拨款、师资配备、招生等方面, 缩小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 乃至最后逐步取消重点学校。

( 四) 国家应澄清一些观念认识, 改变人们对于重点学校的认识

在很多人看来, 一个国家的教育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会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良好的教育。学校间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 是客观事实, 我们该承认它, 而非忽视它。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应该做的是尽一切可能减少学校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继续使之扩大, 但是, 在义务教育阶段, 设立重点学校很明显在扩大学校之间的差距而非缩小。事实上, 所谓的差异教育, 即对那些少数天才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 并没有太大必要, 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存在是事实, 但这种差别在学生的成长初期其实并不大。最后, 家长们迫切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这一思想, 也应该予以改变。很多家长认为, 只有在重点学校学生才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其实这种观念是有片面性的。虽然重点学校有较好的教学质量, 升学率也很高, 但是重点学校的很多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 只关注升学和成绩并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公平是指每一个适龄儿童都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同质的义务教育过程, 以及在弱势情况下得到相应的教育补偿从而完成义务教育[6]。为实现现阶段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政策的倾斜, 优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加强教师流动, 尽快缩小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 乃至彻底废除重点学校, 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公平且良好的义务教育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尽可能的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刘远碧.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反思我国的重点学校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1) :5-8.

[3]王香丽.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影响[J].教育评论, 2010 (6) :3-6.

[4]李素立.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校现象:多视角的透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0) :57-59.

[5]万华.义务教育阶段应体现教育公平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J].教育导刊, 2007, 1:7.

学校教育教学公平 第10篇

目前,苏州市农民工子女人数已突破18万,近7万就读农民工子弟小学。然而,由于没有本地户口等原因,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

苏州市目前共有民工子弟学校137所,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拥有合法办学身份的仅37所。苏州市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占地规模在300至700平方米之间,活动场所十分简陋,与公办小学软、硬件设施存在较大差距。

二、存在问题

通过走访与调查数据对比,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不公平。苏州市农民工子弟小学大都为私人办学,存在办学不规范、无定期的教师培训和考核等问题,基础设施和教学水平均落后于公办小学。学校基础设施方面:有80.8%的公办小学学生认为本校设施齐全,仅有25.5%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学生认为本校设施齐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89.1%的公办小学学生对本校老师教学质量感到满意,仅有39.1%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对此感到满意。

(2)入学资格不公平。苏州公办小学优先招收本市户口儿童入学,由于招生饱和,大部分公办小学仅能吸纳很少农民工子女入学。同时,一些公办小学为保证教学质量也会限制农民工子女的招收名额。因此,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选择软、硬件设施较落后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就读。调查对象 (1) 中,仅有24.4%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小学,远低于《2012年苏州市区小学入学工作意见》中提出的“2012年公办小学吸纳外来人口子女的比例不得低于70%”的指标。

(3)教育投入不公平。苏州市公办小学享有每生每年1400元的政府拨款,并且免除学生书费和学费。而农民工子弟小学运营费用主要来源于收取学生学费。由于私人办学且学生大都为非本地户口,学校基本不享有每年的政府拨款。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需缴纳每年4800元的学费和书费,这给许多农民工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三、对策探索

结合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放宽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小学的扶持。

农民工子弟学校虽然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但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如李岚清所言:“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

希望政府更加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或帮助农民工子弟学校,同时督促学校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办学。

(2)建立教育信息平台,弥补软件不足。

可采用“信息化带动教育公共服务均衡”的方法弥补农民工子弟小学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方面的不足。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共享。可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和备课笔记上传教育信息平台,以供交流学习。

(3)公办小学公平招生,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入学资格。

苏州市公办小学优先招收本市户口儿童入学。这对农民工子女是一种不公平。首先,他们的父母作为纳税人,有权利平等地享有政府为他们子女提供的教育服务。其次,按《苏州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农民工子女教育应以公办学校吸纳为主。因此,农民工子女享有与本地户口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学校不应当将户口作为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一个限制门槛。

(4)稳步推进,逐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

在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农民工是按户口所在地交纳教育统筹费用。但这笔费用没有根据农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然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要由其流向的城市去解决,这中间就出现了资金空缺的真空地带。

要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来源问题。

一方面可采用“教育券理论”。按照农民工户口所在地外出打工农民工的人口比例,将一部分教育资金收回中央,设立教育基金,将这部分资金专门用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金。教育资金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农民工到达流入地以后,可以凭身份证明到当地财政部门领取。凭教育券农民工子女可以到当地的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并领取当地政府教育补贴。

另一方面应逐步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当前,“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方针依然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最重要策略,广大农民工子女因此而广泛受益。但是,当前制约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没有消解,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束缚,尤其是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一系列阻碍城乡人口融合的制度安排,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时有发生。

推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秉承这样的教育价值追求: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其目的不是对贫困者进行施舍而求得道德上的宁静,而是基于对平等的公民身份的尊重,对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的追求。

摘要:当前,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 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已初步解决。但与公办小学学生相比, 没有本地户口的农民工子女在入学和受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面对不公平的问题。本文从入学资格、教育教学条件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对比公办小学与农民工子弟小学, 了解城市农民工子女遇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公平,城市农民工子女,苏州市小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崔海军.农民工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 2005, (6)

[2]李明倩、刘永红.教育券: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新思路[J].宜宾学院学报, 2007, (3)

[3]冯帮.流动儿童的教育财政框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1)

[4]秦玉友、齐海鹏、齐倩楠.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 2007, (6)

[5]刘国艳、曹如军.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进展、问题与对策——新制度注意的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10)

公办转制学校的公平与未来 第11篇

在采访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卫时,他说上星期刚刚从北京开会回来,会议内容正是关于办学体制的改革。国务院正在酝酿下发一个相关文件,其中就涉及到了学校转制及将来转制学校的走向问题。但因为涉及问题太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教育部恐怕要在多方征求意见、进行调查以后再做出决定。

公平第一

关于公办转制学校的争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争论的焦点,实际集中在公平问题上。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改研究室主任韩民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很干脆地表示:“我个人觉得(转制学校)不合理。很多公办学校享受了国家资源,几十年时间办起来一个重点学校,现在利用公办学校的无形资产、招牌来招收更多的学生,收取高费用,是非常不公平不合理的。”

但是社会上也有一种观点:如果在社会上确实有一定数量的家长,他们付得起钱,也愿意为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而多付钱,那么他们多花钱买优质的教育资源,难道不也是合理的吗?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曹淑江也同意这个观点:你上了好的初中,你就有可能上好的高中,上了好的高中,你考上重点大学的可能性就大一点。所以上好的学校的收益是很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应该为上好学校付出成本。

但是因为这些好学校的无形资产是国家多年投入积累起来的。怎样解决这个公平问题?曹淑江的思路是:好的学校可以收取择校费用,不过不是由学校来收,而是由政府来收,这个钱应该打到政府财政的账号上,然后由政府来支配这部分钱。或者说,大部分由政府来支配,少部分由学校来支配。

同时,韩民又指出,这样的收费学校,只能是私立学校。国家有义务向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这就是公立学校的基本功能。但在我们这里,混淆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不同的功能和社会义务,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因为公办学校是纳税人交钱办的学校,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转制学校将来向何处去?

虽然胡卫说,上周的会议上没有对学校转制做出决定,但是他提的一些设想教育部“还是有考虑的”。这些设想是:

第一,对现有转制学校进行清理。哪些是体制机制都没变,只是换了个牌子就高收费的“翻牌学校”,哪些实际上是民办学校,却因为现在转制学校的生存空间比较好,就戴了一顶转制学校“帽子”。

第二,要让部分“翻牌学校”退回到公立学校去。这里包括两种情况:在一个小区里,只有高收费的转制学校而没有其他学校让老百姓来选择、分流时;属于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转制学校。另外一部分的学校,如果在整个的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探索有成效的,政府也没有继续给它资金方面的支撑,逐步有社会资金进入,学校运行是按民营来做的,将来就应把它推向民办学校,不要再挂转制学校的名称了。

第三,可以保留一部分转制学校,继续实验。因为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也不是说非公即民,所谓“第三条道路”现在也是新的发展趋势。就像新加坡的独立学校,美国的特许学校,英国的选退学校,香港的“津贴学校”和“直资学校”。但这一类探索应该从非义务阶段着手,比如高中、学前教育。

学校教育教学公平 第12篇

季民:现在社会上很多人, 包括媒体都在批判“占坑班”, 我先不作评判,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占坑班产生的缘由和本质意义。“占坑”现象的根源是好学校都需要招收优秀学生, 而优秀学生都希望选择理想学校, 这是一种长期且必然存在的双方需求。而我们教育政策的现状是要求学生通过就近、派位或推优等方式入学, 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择校需求, 也限制了好学校对优秀生源的吸引。而且近年来小升初择校政策日益趋紧, 学生与学校都处在紧张慌乱、盲目无措的状态中, 这反而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择校和择生的需求。那什么途径才能使得双方需求在政策缓和或允许时快速对接, 只有一个好办法, 学生在目标校占住待选位置, 学校尽量通过阶段培训进行择优筛选, 这应该就是社会上盛传的“占坑班”。

社会上把仁华学校作为最大的“坑班”, 关于这点, 我想多说几句。1996年起我就在仁华学校执教, 并参与相关教学教研工作。我很了解仁华的办学理念和职业操守。1985年它由中国科学院华罗庚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创办, 是经国家正式批准选拔超常儿童进行素质培养的实验基地, 为人大附中输送了很多优质生源, 近年来人大附中成绩迅速发展也得益于此。也正因如此, 很多学校开始效仿、跟风, 而且把仁华作为挡箭牌, 一旦政策趋紧, 矛头会先指向仁华。慢慢地大家就把仁华当成了最大的“占坑班”。事实上这是一个明显的概念错误, 仁华与“占坑班”从政策源头、设立宗旨上都是不同的, 这就有点像现在流行的“知识产权”与“山寨侵袭”, 大部分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与短期结果。

从隶属关系来讲, 由于受到政策限制, “占坑班”只是各个中学的校外附属机构或是有连带关系的机构, 基本上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它们和一般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现在很多民办培训机构声称自己能向多个学校推荐学生, 是“万能坑”。这个概念看似不错, 但其中有很多问题, 第一, 社会机构是赢利性单位, 公办校是非赢利性单位, 政策严禁双方挂钩, 以避免影响教育公平、公正;第二, 自有的“坑班”已经为学校留住了一大批供选生源, 再从民办机构选择会破坏自己“坑班”学生的利益, 所以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第三, 社会机构向各校推荐学生也要通过学校考试或者参与“坑班”培训。综合上述几点, 可以看出“万能坑”并不靠谱或者说还不成熟, 只是暂时给人心理慰藉的一个美丽传说。

《中国教师》:您觉得“占坑班”应该存在么?花费大不大, 会不会有违教育公平?

季民:我认为, “占坑”现象应该合理调控而不是盲目打压取缔, 要以合理满足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为目的, 而不要扼杀双方需求。扼杀会引起更大的问题, 要从政策方面给学生明确指引, 让学生心理定位更平衡。另外政策要给出空间, 学校要做到提高培训质量和选拔的公开公正公平性, 明确招生步骤。作为学生和家长一定要合理规划, 保持良好心态, 不要盲目跟风。在社会现象与政策的矛盾之间, 三方都应该各退一步。

“占坑”花钱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家长最介意的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从投入到成功之间不确定的因素太多, 难以把握。但是“占坑”终究是一个相对靠谱的升学渠道、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 如果去靠关系、比砸钱, 有多少家长有这样的关系, 有这样的财力呢?所以, 如果没有合理的政策出台, 盲目取缔“占坑班”, 割裂了好学生与好学校之间的双选渠道, 势必导致家长心情更紧张、行为更疯狂, 从而也会滋生更多的新名目。这就应了一句话“有了占坑班, 家长苦, 没有占坑班, 家长更苦”!

同时, 这就引出了根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否能够达到均衡化。小升初虽然实行了派位、推优, 但是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基础设施良莠不齐, 家长和学生心理不平衡, 这样教育均衡化很难推进下去。而且发展教育资源均衡化, 绝不是通过打压好学校来向下均衡, 而是应该把中、低水平的学校向上均衡。除了投入硬件设备, 更多的要在师资、教学管理、教学理念上下大工夫, 虚心向高水平学校学习, 借鉴好的办学经验, 缩短与优质校的差距。或者让好学校接管薄弱校, 发展分校建设。同时在派位的基础上多一些双向选择, 家长和学生在派位选择上对学校有信心, 选择自由度大一些, 也就没必要让孩子到处去“占坑”。学校方面则用更多的办学特色去吸引学生, 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这样良性循环也就开始了, “占坑”现象自然就消除了。

《中国教师》:网上有个很著名的“占坑”论坛, 里面有家长一封信, 哭诉孩子“占坑”的辛苦, 孩子甚至谈到了自杀, 您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

季民:我遇到过很多对“占坑班”苦不堪言的家长和学生, 在平和分析小升初现状之余, 家长也承认这里面有点“自找”的因素。因为理论上每个孩子都可以遵循政策派位入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的重要保障, 没有人会抛弃您的孩子不管。然而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家庭经济条件又不错, 催生了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更高的追求。人又或多或少会有点攀比心理, 现阶段吃、穿、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心理, 那么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便会成为目光的焦点, 这种心理符合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

我们还有一句老话“不患寡, 患不均”, 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掉队, 这一点要比吃、穿重要得多, 甚至要强于自己的事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体, 可以接受合理规划, 却不应该被家长强行摆布。尤其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 我们不能“逼子成龙”,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择校, 心理和能力不提高而强行择校, 孩子最终也会迫于压力被淘汰。所以家长在哭诉的过程中, 也要分析自身问题, 理性对待小升初。要知道, 学习不只是为了小升初, 小升初在长期的学习历程中只是一个换乘站。

《中国教师》:在这个论坛上, 还有的家长埋怨“占坑班”也分“金坑”“银坑”“粪坑”, 实际的培训效果良莠不齐。您觉得“坑班”只是用来“占”的, 还是说学生可以真正学到知识?

季民:真正从教学的角度来说, 学校里学的是校本基础知识, 课外培训更多是超前知识的介绍与超越思维方式的培养, 那么课外培训就一定要做到超越校本, 实现突破。培训机构一定要有责任心与公益心, 要对得起学生对你们的信任, 多一些内敛与严谨, 让我们的教育与培训真正出成绩、出效果, 让孩子就算考不上也有收获。只要用心, 每一个“坑班”都可以成为“金坑”。

如果从选学生比例的角度来讲, 既然开设了“坑班”, 就一定要给出比较明确的比例, 在筛选的进程中也让家长、学生心里有数。不管“金坑”“银坑”, 正大光明就是“好坑”。

当然, 家长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影响“坑班”的效果, 如果大家很珍惜“坑班”的课程, 多关注教学质量, 而不是功利地看重名额, 我相信培训机构会加倍用心进行教学改革。换言之家长只考虑占位, 一下子占三四个坑, 孩子像赶场一样疲惫不堪, 上课效果可想而知。这同样也影响了老师和培训机构的热情, 久而久之就变成糊弄了事的恶性循环。

同时舆论导向也是这个恶性循环中的助推剂。有些“坑班”架不住下面举报、上面检查, 三天两头停课, 弄得学生学习没有连贯性, 学校的教学安排也被打乱, 选拔节奏受到影响。考试突然就来了, 学生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结果更不稳定, 家长怨声载道, 对于真心想学习的孩子更是伤害不轻。

《中国教师》:有的学生可能二年级就去“占坑”了, 您觉得这么早有必要么?

季民:基本上没有那么低年级的“坑班”概念, 低年级学生一定以培养兴趣为主, 这个时候不需要占任何坑, 甚至选择培训班也不要太多, 对于孩子思维习惯的早期塑性是不利的。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是从三、四年级开始的, 五、六年级是重点突破阶段, 也是“占坑班”主要考查成绩的阶段。合理的早期培养还是比较重要的, 很多家长到了五、六年级才开始意识到升学的严峻性, 这时候学习肯定是功利心较重的。逼急了一下上好多培训班, 会有一定快速效果, 但是对承受能力不足的学生伤害性也比较大。其实如果有了良性指导, 家长和孩子选学校的目标也可以更明确, 占一、两个足以。比方说家远的、教学理念不相符的学校就可以排除。

《中国教师》:学校点招“坑班”牛孩的时候要经过面试, 面试主要看什么, 证书的作用大不大?

季民:面试主要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以及基本素质, 通过问答了解孩子的反应能力、性格特征等。同时学校观察学生家长的表现, 通过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了解家庭教育观, 校方希望吸收的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配合学校工作。

经常有人会问证书的作用, 证书主要指各种考级、竞赛的获奖凭证, 是学生水平的体现, 可以给学生亮丽的简历再添一分色彩, 但是不能完全代表学生水平。所以学校会先考察水平, 再看证书。水平够了可以没有证书。水平不够, 单凭证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对于考查机制不足的学校会适当参考相应证书。由于近年来各种证书的水分越来越多, 所以最好的学校在这方面也是有所掂量的。

《中国教师》:看到您给我们揭示了很多“占坑班”的内幕, 那作为圈内人, 您觉得“占坑班”这个词形容得贴不贴切?

季民:揭示谈不上, 因为现状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深刻思考与分析过。“占坑班”这个词还是挺有意思的, 更形象地比喻应该是“钻洞”, 大家都堵在洞口, 等待按顺序钻洞。成绩好的牛孩有优先权, 他们如果不钻过去或者离开, 成绩稍差的学生自然就堵在后面焦急等待。

这里还有一个“坑散”的问题, 每个孩子各自的占坑班都按顺序排好, 最好的叫冲刺校, 最差的叫保底校。保底校的offer如果早于冲刺校, 他们就会继续堵在保底校洞口等着冲刺校的offer, 这一般都是比较好的学生。在最好的选择出现之前, 他们会一直堵在前面, 殊不知后面的学生更加有苦难言。只要他们选择好了不用再堵洞口, 后面的情况会大有好转。在优秀学生的群体里真正落选的并不多, 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如果政策能合理指导不同层次学校的选拔节奏, 就像中高考报志愿一样, “占坑”现状会缓解很多。总是限制学校点招, 导致进程缓慢, 最受煎熬的就是学生和家长了。

在“占坑”中, 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 学生可以脚踏多只船, 即使和学校签了约可以不去。但学校一般不会毁约, 部分被选中的牛孩“吃着碗里的, 看着锅里的”, 对学校和其他学生非常不利。所以很多学校无奈中只好故意把考试时间挤在一起, 让家长没有选择。

上一篇:举办校园文艺汇演下一篇:中职生顶岗实习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