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2024-06-22

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精选12篇)

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第1篇

一.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表现:

第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脱节。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为简单, 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少, 教师的讲课速度也较慢, 往往采取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加深, 知识点的增多, 思维难度也不断增大。由于课时在增多, 教师讲课的速度也在加快, 老师讲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详细了。

第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脱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原来的“被动依赖型”渐渐向“主动自主型”转变。由于低年级教材较为简单, 教师授课方式较生动, 学生还可以被动地获取足够的知识。由于学习年段的变化, 光靠听老师讲课已不能达到获取知识的需要了, 它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具备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的能力。如果在小学语文中低年段过渡期间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则很难跟上教师讲课的步伐了。

二.造成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脱节的原因

第一、学生学习的心理不同。刚入小学的学生, 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 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 教师对低年级学生实行的是“保姆式”管理———看得紧, 管得严, 扶得多, 照顾周到;而对中年级的学生, 则逐渐“放手”, 照顾相对减少,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教师心态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年级的学生个头在不断增高, 教师开始把他们看成小大人, 授课、催交作业等均点到为止,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果说, 教师把低年级学生看成孩子, 需要“妈妈”的督促;那么中年级的学生就是在不断成长的小大人, 渐渐脱离“母亲”的怀抱。

第三、教材内容的设计变化。低年级的课本范文, 大多以比较简单的识字为主。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 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 大量运用各种插图, 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等。但在中年级的教材中, 则出现了古诗词, 甚至是长文章。虽然拼音、新字新词的学习还在继续, 但是学生会明显感觉学习任务在不断加重, 范文在变长, 内容在变深……

三.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的途径

(一) 做好学习兴趣上的衔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上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 教师可以从唱《小燕子》这首歌入手, 让学生感受到春光中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给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 话锋一转, 可是, 瑞典有一群燕子却遇到了难题 (听到这里, 同学们的心都悬起来了, 注意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这课…如果你是电台、媒体等, 你会怎样呼吁大家赶快行动起来, 寻找冻僵的燕子? (一时间, 教室里静极了, 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既能创造宽松有趣的教学情境, 又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 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 做好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 是举足轻重的前提, 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 (1) 课前主动预习, 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2) 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 (3) 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4) 课堂上有与同学合作学习, 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 (5) 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 (6) 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 (7) 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 (8) 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 (9) 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低年段就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那么升上中年段以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较为繁重而节奏较为快速的学习, 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我教过的好几届学生中, 有几个在小学低年段里成绩不是很突出, 但学习习惯特别好, 学习兴趣浓厚, 进入中年段以后, 他们在学习上如鱼得水, 在年段里都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尖子生。

(三) 做好语文知识上的衔接

众所周知, 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 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因此,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 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衔接与过渡的重要前提。比如, 二年级时我就让学生先读背好词好句, 再试着让他们在句中寻找好词, 在段中寻找好句, 自己觉得好的词与好的句子或段落可重复读几遍。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 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通过看课外书、看报纸、听广播等活动。到了三年级, 学生慢慢地自己会读书, 会找出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了, 也会做读书笔记了, 学生阅读的基础慢慢地打好了, 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 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 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语文学的好坏, 是教师“引”出来的, 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学生升入中年级后, 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 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 激发学习兴趣, 不仅教他们“学会”, 而且让他们“会学”。例如:教学《花钟》一课, 在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花开的句子后, 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花?”很多学生无从知道。其实, 如果教师将问题进行简单化, 学生就不会被难住。同样写“花开了”, 作者是怎样写的?你能像作者那样说一说吗?这样, 既能真切地体会语言的丰富与精妙, 还能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 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将语文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使“双基”落在实处, 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 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 依托教材提高读写能力。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学生初读课文, 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并学会归纳, 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 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年段的阅读知识与方法, 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对故事内容进行提炼。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先让学生读懂每一自然段, 说出段落大意, 然后完成填空题, 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着眼点。

老师除教知识外, 还应多教方法, 不仅“授业解惑”, 还应该“授之以渔”, 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钥匙”, 让他们自己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课外阅读的衔接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中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 而中学阶段只有三年的时间, 还得完成九门学科的学习任务, 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时间也不富裕, 而如果他们能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 甚至提前到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 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求知欲强的时候, 又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 还能避免精力过剩造成的上网玩游戏而耽误学习的可能。

近几年, 我更是将所教班级的阅读年龄提前。去年, 我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级, 在学会拼音后, 很多孩子在我的倡导下就开始了阅读。在阅读中, 孩子们不认识的字就看拼音, 通过阅读, 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可以这样说, 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同时, 识字又促进了学生更好地阅读, 形成了一个极好的良性循环。可见, 阅读对学生学好语文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提早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是最好的。我教过的语文学习优秀的孩子, 大部分是喜欢看书, 而且多数是很早就开始进行阅读的, 他们的语文能力与他们的阅读时间、阅读量是成正比的。

(六) 做好差生转化的衔接

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成绩必然会出现好、中、差。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取得好成绩, 防止学生成绩过早分化, 语文教师要重视提前做好防差转差的工作。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认真分析差生的表现及形成差生的原因, 及时制定防差转差措施。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但运用能力差;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强, 但写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 因人制宜, 分门别类, 差什么就补什么。在小学语文中低年级衔接与过渡阶段, 学生思想容易波动, 成绩也容易滑坡, 关键时刻拉学生一把, 就能让他们不掉队, 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进步, 共同提高。

总之, 只要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措施就能使学生从心理上平稳过渡, 从而使差生转化为优生, 切实提高语文成绩。

摘要:从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现状与成因入手, 谈谈做好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几点方法和途径。一.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二.是什么原因造成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脱节呢三.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的途径

浅谈音乐课中低年级节奏教学 第2篇

(南京市后宰门小学 刘邦新)

节奏是音乐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的骨架,乐曲结构的基本素材。音乐中

(附图 {图})

……生活中语言节奏很多很多。

音乐课中如何进行节奏训练呢?

一、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之中。

低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根据其心理特点,可采用在玩中学习节奏的方法。

师:老师带小朋友到动物园去玩,动物园的动物们跑来欢迎我们的有小鹦鹉、老山羊,还有大狮子。出示 动物图片,摆出节奏卡片,让小朋友按节奏模拟动物叫声作节奏练习。

(附图 {图})

然后将学生分成三组,模拟三种动物叫声,统一节奏,合起来练习。再如游戏《火车进站》,该节奏游戏 要求拍出正确的节奏,方法是:做几张大型节奏牌子,由二人一组拿着,作为火车站;另外由五人至八人为一 列,搭成火车,2/4拍音乐开始,“火车”自由跑动,跑到“火车站”前集体按音乐节奏拍出“火车站”牌 子上的节奏,如果全体同学拍对,“火车站”牌子上举,“火车”进站,游戏继续。如果拍错,或不齐,“火 车站”牌子放下,表示不能进站,搭火车的`第一人退到最后一个位置。

二、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进行节奏训练。

做“走过去,跑回来”游戏:让小朋友用八个一拍“走”到规定的地点,又用十六个半拍“跑”回到原地 ,通过这个活动锻炼学生空间概念,并对自己走步,跑步距离的长短、速度的快慢,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这 种活动既训练了节奏,又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三、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教孩子们按节奏朗读。

1.<1>《拍皮球》2/4

(附图 {图})

<2>《大雨和小雨》4/4

(附图 {图})

2.《小山羊过生日》形象鲜明,节奏明快,可以对学生训练五种基本节奏。

(附图 {图})

四、利用儿童生活中已有知识训练节奏,效果显著。如儿童很喜欢跳橡皮筋,把他们跳橡皮筋时边跳边念 的儿歌,贯穿在节奏训练中,能大大提高孩子们的浓厚兴趣。

(附图 {图})

师问:“哪些人喜欢跳橡皮筋?跳时口里念什么?你们最喜欢哪首?”然后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先一人 上台边跳边念,再按节奏教学生们读,最后全班加拍手。

五、编排绕口令,并加上手的动作,训练节奏。

(附图 {图})

六、利用猜谜形式训练节奏。

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飞禽馆”,这个门口挂着一个牌子,要求你猜对一个谜语,才可以进去,这个谜 语是这样的:(老师按节奏读)

(附图 {

激活中低年级英语教学思维 第3篇

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思维

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里,经常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经过一番活动后,学生仍很难反馈出刚教授的单词或句子,主要原因就在于以应试为主的机械操练多于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思维训练。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形式,以各种花俏地方式引出单词,使学生忽略了单词的本身。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跟读模仿,缺乏意义的构建,学生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被动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水平只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语言运用的目标,还应涉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创设课堂环境,激活思维

英语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用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言、形象活泼的手势、和蔼的表情来讲解知识,不仅能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感情,而且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掌握语言学的过程中,并非像鹦鹉学舌那样,只能机械地模仿重复所接触到的语言,人们有创造语言的能力,有创造就会有错误发生。”教师要经常鼓励基础差的学生有勇气多发言,不要去嘲笑或批评回答错误的同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准确、恰当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多讲道理、少责备,始终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也要讲究纠错的方式方法,避免不正确的纠错方式导致学生产生负评恐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设计任务,拓展思维

利用学习中的疑惑来引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教师刚出现一个新知识时就立即提问,学生一时不知所措,要么低头不语,要么心不在焉。如在教学牛津英语三年级起点新教材Unit7 《On the farm》时,上课一开始,笔者会问学生你们擅长推理吗?请根据图片提取信息。然后出示一些动物和数字的图片,学生会尝试猜测与图片的关系。有的学生回答:“You like ducks.”“You dont like pigs.”“You have two cats.”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的一句你擅长推理吗?立即激活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出示的图片也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碰撞时产生的疑点和缺漏会逐渐消失。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和挑战性的话题,使对话富有趣味,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语言与思维实现同步发展。

依托教材寻找引发学生思维切入点 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依托教材,让学生进行深度的探索和个性化解读。如在教授Unit7 《On the farm》一课中,教师一般会直接揭示主题,其实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推测故事发生在哪里。学生听到了人物谈论的动物和水果后,很自然地猜测出他们在农场上,使学生自己找出今天学习的主题。这样的处理,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启发了学生捕捉信息的兴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能力,课堂的内涵也得到扩展。

丰富课外作业,活跃思维

教授完Unit7 《On the farm》一课,笔者布置了这么一项作业:Design your ideal farm。在课上,笔者把设计的农场给同学们看,画了一张插图,下面附上了介绍农场的信息:

I have a big farm. There are many animals on my farm. They are pigs,ducks,cows and a lovely dog. There are many fruit trees on my farm too. I like apples very much. They are red and sweet. Would you like some apples? Welcome to my farm.

接着,笔者邀请学生回去介绍一下自己理想中的农场。这项作业,学生很感兴趣,不仅配上了美丽的插图,同时还有很多精彩的介绍词。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的主题,变换不同的作业,既可以是完成一张海报,也可以是收集一些信息,介绍一件学生自己设计的小玩意。在这样丰富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才得以开发,其能力才得到锻炼。

中低年级作文教学的方法研究 第4篇

一、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提高作文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迎合学生兴趣, 我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入作文课堂, 比如:绘画、猜谜、做游戏等等。很多学生喜欢画画, 在语文课堂上, 不妨将课本中描绘到的一些优美的简单的场景, 让学生用笔画出来, 集中评比。学生在画的过程中, 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喜爱。再将画收集起来, 再找部分学生将画的内容描述出来, 让他们谈体会, 不仅他们自己印象深刻, 其他学生也会形成很好的记忆。在此过程中, 学生觉得好玩, 学得很轻松, 课堂气氛也很好。在教学中若能配合适当的猜谜游戏, 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今天要做一篇关于某动物的作文, 可以先到网上查找关于这个动物的谜语, 上课时提出来先让学生猜, 再布置作文题目, 这样学生在作文之前情绪高涨, 作文水平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谜语里往往融合了动物的部分特征, 可以给学生很多启发, 开启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即使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 也不会觉得无从下笔, 没有东西可写。

二、体现主体, 引导自主, 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空间

在现实的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往往被忽略了。因此,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敢于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 勇于实践和研究, 一切为了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着想, 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每个学生。作文教学也一样, 让学生在这个广阔、自由的空间学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 在教学完二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后, 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学校的生物园,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秋天的生物园的特点, 然后再让学生当场进行点评和小结。我问学生:“生物园哪些生物可以告诉我们秋天到了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草地上的小草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因为小草的叶子变黄了。”有的说:“菊花可以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因为菊花露出了笑脸。”还有的说:“池塘里的小鱼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因为他们总是在静静地游着。”我鼓励学生现场以“秋天来了”为题写一段话。孩子们兴奋不已, 有的站着写, 有的趴着写。写出他们对秋天的感受, 孩子们笔下的秋天比大自然的秋天还要丰富多彩。看着孩子们积极的学习热情, 我就想应该大胆放手, 把自由表达的空间留给他们。

三、学会观察, 让学生胸中有物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要有好奇心。”为使学生学会观察, 处处留心, 首先我让学生们观察校园里竞相开放的杜鹃花、桂花、鸡冠花、牵牛花, 欣赏生物园里婀娜多姿的垂柳, 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 玩赏草丛里的含羞草, 引发学生“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的疑问;让学生走出校园, 到森林公园体会大自然的奥妙, 观察参天的大树, 溪流中的小鱼。其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如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中可爱的小狗、金鱼、古怪的小猫;观察亲人、朋友的一言一行, 捕捉人物的特点, 观察同学, 从细节发现人物的闪光点。我还通过影视网络, 根据学生自身需要, 寻找所关注的话题, 全方位地感知生活。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观察习惯, 力求让学生的习作有内容, 内容有深度、广度。

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 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学生放飞情感, 表明态度, 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 我们认为,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 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 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 弘扬人性, 放飞情感, 写真实的生活, 述生动的情感。现实生活中到处是作文的素材, 要教会学生用心去感受、感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然后用日记的形式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 学会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日积月累, 他们的作文也就变得越来越精彩了。

中低年级的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的训练过程, 由说到写, 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训练过程, 在教学中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 不要强调把说的内容全都写下来, 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 能写多少写多少。基本的要求是, 有内容, 语句通顺, 表达了情趣就可以了。遇到不会写的字, 问同桌, 问老师, 查字典。写完了要自己反复的读一读, 认为满意了才上交。只要老师有耐心、有爱心, 方法灵活, 多取用孩子们喜爱的方法进行基础训练, 让快乐作文、生活作文陪伴他们的成长。这样不但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是广大语文老师不断思考与实践的课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作文教学的传统做法提出了挑战, 十分重视读写联系, 学用结合。重视培养观察能力, 积累习作素材等能力的培养, 而中低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对中低年级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观察

参考文献

[1]李杏保, 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第5篇

“数”和“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贯穿小学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

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解决问题能力有限,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较感兴趣,低年级学生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此,“数形结合”是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利用课本中的图形,从图中读懂重要信息并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让学生通过“形”找出“数”。在小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学习领域中,都能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我们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初步整理了小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各教学领域的渗透点:(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及计算,都能借助小棒图、计数图来理解算理、法则和方法;(2)“空间与图形”:可以借助数的知识及数量关系进行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3)“实践与综合应用”:从所给问题的情境中辨认出数与形的一种特定关系或结构,运用画线段图、画分析图、画示意图等方法分析理解;(4)“统计与概率”:通过图形演示移多补少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下面,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一、“数形结合”在中低年级《基本概念》教学中的渗透

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基本概念,形成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数学是思维的阶梯。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无不充分体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建立起整个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一年级上册中,学生刚学习数学知识时,教材首先就是通过数与物(形)的对应关系,初步建立起数的基本概念,认识数,学习数的加减法;通过具体的物(形)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比较长短、多少、高矮等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图形的认识与组拼,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把数与形联系起来,数形有机结合。在以后年级的学习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数与形的结合就更加广泛与深入。

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乘法与除法的意义》时,通过数与物(形的)对应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与除法的意义,并抽象地运用于整个数学学习中。

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中,通过具体的形的操作与实践,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数学概念,掌握运用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等,使数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数的知识。

在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的学习中,小数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它与分数相比更加抽象。我们同样是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小数的性质。通过1米=10分米,让学生理解1分米=0.1米,并类推出1厘米=0.01米,1毫米=0.001米;通过数与形完美的结合——数轴,让学生理解小数的组成、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与整数的关系等。

总之,一句话,数形结合贯穿着整个数学领域,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思维能力中起着十分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数形结合”在中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的渗透

1.低年级计算

我们都知道,计算是在数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如:1+1=2,怎么想的?“一个苹果,再拿来一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或“一根小棒,再拿来一根小棒就是2根小棒”。当我们把1+1用实物摆出来时,问题就解决了。于是9+1,就是“9根小棒,再拿来一根,就是10根小棒。”所以,9+1=10,10根又得捆起来表示1个十。

接着就是20以内的进位加。9+2=?学生回答“11”,说说想法吧。这是,孩子们开始带给我们惊喜了,因为牵扯到算法多样化了,如“9根小棒,加1根是10根,再加1根,就是11根。”看还是把数字、算式和实物结合,“因为9+1=10,我先把2分成1和1,那其中一根和9凑成10,10再加1就是11。”凑十法又出来了,还是“数形”结合。当然,低年级的孩子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不用小棒也能说,但显然,用小棒边摆边说的方法,讲的孩子清楚,听的孩子也明白。再学8+5,7+6,5+6时,孩子们还是,拿出小棒,再摆,再想,再说。而且,当我们老师在辅导孩子计算时,用小棒演示算理、算法,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再说20以内的退位减,如13-8=?那我们再抛出问题后,孩子们就的想了,1捆小棒零3根,要去掉8根。一种方法,先去掉零着的3根,再破捆,再去掉5根,剩5根。还有一种办法,10-8=2,那我们从成捆的里面拿走剩2根就是8根,剩的2根加零的3根就是5,所以13-8=5。就这样,抽象的“破十法”,又通过摆小棒、拆小棒解决了。看着实物,理解算理,掌握方法,不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吗?

再说多位数的加减法,在低年级教学时,我们还也是通过摆小棒,让学生明白,根加根,就是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十要进一,也就是满十根小棒要捆一捆,而且要放到成捆的里面去。捆加捆,就是十位上的数字相加。所以我们再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既是相同计数单位对齐,也是实物中的根和根相加,捆和捆相加。我想在这里用摆小棒的“数形”结合法,也能很容易得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吧!

最后说表内乘、除法。3×2=6,怎样教学此题的算理,算法?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引入此题时,情景一般是这样的:3组,每组2个圆(或其他事物),看图列算式,明确既可以2+2+2=6,还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3×2=6,或2×3=6。再如12÷4=3,表示什么意思,就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的3个。当然还有另一种含义,我再次就不再赘述了。细想来,我们的小朋友们,运用具体的“形象”去理解抽象的“数字、算式”是不是渗透在我们教学的很多环节呢!

2.中年级计算

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依据主题图学生不仅能独立口算,而且算法多样。(1)20×3=20+20+20=60(2)2个十乘3得6个十,就是60(3)因为2×3=6,所以20×3=60

在教学14×2的笔算时,根据上面的主题图学生也能独立探究算法:先算2个十是20,再算2个4得8,最后把它们合并起来一共是28。然而,如何帮助学生把算理与算法结合起来,将算理内化成算法,把思考的步骤与过程用竖式的形式呈现?用竖式计算14×2的结果是一个抽象过程,离开直观的图形支撑,直接要求学生独立建立竖式模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此时教师仍然可以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经过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如,根据计算的先后顺序分步展示课件:2×4计算的是图中的哪个部分?1×2呢?,这样把图式结合起来,通过竖式与图形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发现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三、“数形结合”在中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渗透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借助形的具体直观性和数的精确性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些图形太过于简单,直接观察却看不出什么规律来,这时就需要给图形赋值,如边长、角度等等,通过研究数据理解图形特征,也就是数形结合中“以数解形”的应用。数形结合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几何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年级下册图形的组拼中,通过数图形,如,让学生不断地把玩方积木,用多少不等或相等的积木不断堆砌不同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结合,感知空间图形,进而抽象出一排有几个,有几排,有几层等空间观念,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等奠定基础。

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通过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放长方形面积,摆出长有几厘米就能摆几个,宽有几厘米就能摆几排,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与宽的乘积。

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时.既用图形演示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又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计算出三个内角的和为l8O。注重学生用数来表示形.用数来具体量化形.从而解决形的问题。又比如《三角形分类》:出示书 24 页找一找,填一填,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分类。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角的特征将这些图形进行了分类,那么你能不能根据边的特征将它们重新分类呢:”教师:“你打算怎样去研究它们边的特征?”生 1:“测量各边长度,然后观察比较”生 2:“我看到有些是一样长的,可以把两条边长度相等的分成一类,都不相等的分成一类。”教师:“看起来相等,要验证的话怎么做?”生 3:“测量”生 4:“测量会有误差,不如对折后看是否重合。”教师:“如果两条边能重合说明了什么?”学生动手实验,将图形按照边的特征分类。反思:我们常常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授之与渔”,就是要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来三角形边的特征是很抽象的,但是理解清楚就是根据边长来分析,把形的问题转化成数的问题就很清晰了。但学生又想到了测量是有误差的,那么可以利用操作,利用“形”的比较来验证,实现了用“形”的优势弥补“数”的不足。

四、“数形结合”在中低年级《实践与综合运用》教学中的渗透

在教学中,如果不采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直观化,学生根本不能理解掌握运用。

在一年级下册刚接触比多比少应用题教学时,通过数与物(形)的对应关系,帮助学习建立起同样多、多的部分、少的部分、大的数、小的数等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理解掌握比多比少用大的数减去小的数,求大的数用小的数加上多的部分(或少的部分),求小的数用大的数减去少的部分(或多的部分)。有的学生在刚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时,未能很好的建立起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未充分理解掌握比多比少的基本数量关系,而是机械地记忆“多”字用加法,“少”字用减法。这样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还不在少数。

在二年级上册进行倍数应用题的学习时,教材首先是通过数与物(形)的结合,帮助学习初步建立起倍数的意义,即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这样的数是多少。在学生初步建立起倍数的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数与形结合,即画线段图,帮助学习理解掌握倍数的意义。在这里,教材从最初的最直观的数物(形)结合,逐步过渡到由图形代替物体——数形结合,初步建立起数学语言——数与形,使学生逐步从最直接的感知发展到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初步建立起今后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与数学思想——数形结合。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要用到“数”与“形”互译的数形结合思想,即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译成图形,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再根据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联想,逐步译成算式,以达到问题的解决。

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P108例1: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语文组:杨明、李芳、刘红、陈东、王爱华、张伟、丁旭、赵军;数学组:杨明、李芳、刘红、王志明、于丽、周晓、陶伟、卢强、朱小东。参加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多少人),教学中,引导学生数出参加语文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组有有9人,但这两个小组没有8+9=17人,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出韦恩集合图,让学生充分明白:有3个重复的,8+9多计算了一次,需要减去,两个小组实际只有8+9-3=14(人)。

四年级下册在植树问题中(P117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只有通过画图,让学生充分理解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两端要植: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植:棵数=间隔数-1,一端植:棵数=间隔数。

二年级上册(P99例1)与三年级上册(P112例

1、P113例

2、P114例3)排列组合中,如果用高中数学中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来教学生,学生只能是“坐飞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采用数形结合——连线的方法,既做到不重不漏,又不把排列组合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还让学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在策略问题中,运用数形结合,画图形操作,让繁琐的语言叙述直观化,简单明了,化难为易。在找规律教学中,通过画图操作,逐步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以上等等,都是通过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使以前认为普通学生学习起来较难理解与掌握的奥数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学生人人都能掌握运用了。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学中,必须要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脱离形来谈数,又不能丢开数谈形。形是数的直观呈现,数是形的逻辑表达。数与形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数中有形,形中有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由形象直观——抽象概括的“度”。教学中一定要从直观的实物呈现,逐步抽象概括出数理、算理知识,并逐步过渡到由“实物呈现”转变为由“形代替实物”的“形呈现”,从而实现思维的质的飞跃。

3、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数与形的结合,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好习惯。

4、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学中,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理解掌握数形结合的表现形式,即通过对题目的阅读理解,用正确的方式画图表达出题意,从而实现把题目的抽象叙述变为直观呈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小学生中低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82-01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低段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那么中低年级的学生要怎样激发他们的写话兴趣,如何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呢?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感悟如下:

一、小学生习作的桥梁:仿写

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很多时候是通过大量阅读和仿写来获取的。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让孩子试着仿写经典范文来提高写作能力,是一种可取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低学段的学生掌握和能够运用的词汇量不多,能学会运用就是对知识再学习的过程。这一行为是需要给予鼓励的。那么有哪些范文可以供孩子们参考呢?首选的当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教科书里的文章都是各种体例的优秀文章。小学生在阅读时加以记忆,在写作时自然而然能受到范文的影响,写出类似的文句来。当然仿写后还需要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会“走”以后去学习“跑”,这是后话。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之喻。它要求文章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而精彩。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好我们的语文课本,在教科书里寻找我们需要的“凤头”。如我们以人教版语文第五册教科书进行范式指导,启发孩子如何积累作文开头。

1、以描写景色开头。“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金色的草地》)2、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开头。“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爬天都峰》)3、以点题开头。“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槐乡的孩子》)4、以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开头。“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蜜蜂》)5、以中心句开头。“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富饶的西沙群岛》)

二、唯有源头活水来:实践

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习作最怕无话可写,那么话从何来?从生活中来。

第一,观察体味家庭生活素材。家庭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家人的音容笑貌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孩子们每日聊天的内容也少不了扯上父母亲,要写相关题材的习作不会无话可写。在他们笔下,此类文章往往是真情流露,富有感染力。一次习作课上,我班的一位同学就写出了一篇令人动容的作文。由于孩子的双亲在外地卖药材的原因,她自己只能和姑姑一起生活,于是她写下了《我想快点长大》。作文最后写道:“爸爸妈妈,我想快点长大!小时候是您们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港湾,无论海上的暴风雨有多么猛烈,我都不用担心。现在我想快点长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这样我就能为您们遮风挡雨了!”文句字字动情,不失为一篇朴实而又感人的文章。

第二,观察体味学校生活素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广。由家庭走向了学校。这时他们在学校里生活的时间占据了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学校里有丰富多样的活动,如:运动会、篮球赛、体操比赛、合唱比赛、书画作品赛等等。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写作内容。特别是同学之间的交往,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篇三年级的学生习作中,我看到这样的片段:“我的好朋友就是我的同桌,他叫童萌萌。童萌萌笑起来露出两颗大门牙,真可乐!更让人可乐的是那两颗黑黑的门牙,就像两块刚从煤洞里挖出来的煤炭。也许他是个不爱刷牙的小懒虫吧,不然牙齿怎么可能‘发霉呢?有一天,我从他的抽屉里发现了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糖果纸,这下我终于明白那俩门牙是怎么回事儿了!”这么童真童语的文字也只有和同学们相处以后才能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吧!

第三观察体味社会生活素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社会生活使孩子的视野更广阔。不经意乘坐公交车的经历、替妈妈去菜市场买菜的经过或者是跟着爸爸回老家扫墓的过程都能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多样化。学生不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种认识会不自觉地进入他们的习作,从而使习作内容愈来愈丰富。于是,同学们的笔下有了《灵山摘桃记》《清明时节雨纷纷》《热情的婺源人》等等。

三、小学生习作飞翔的翅膀:想象

想象是通过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凭借想象,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妙世界。对于生活阅历还不丰富的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很有必要,一方面降低了写作难度,提高了写作兴趣;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大脑思维语言的构建能力和表达能力。

中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写的想象作文的类型要属童话寓言型想象作文。孩子们善于通过拟人化的动植物之间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对善恶美丑的态度,如“乌鸦和狐狸”“小山羊和大灰狼”“石榴和花生”等。

孩子有了写作兴趣后,重要的工作在于指导。先要打开孩子想象的大门,让孩子的思维犹如脱缰之马在草原上驰骋。习作前的引导很关键。让孩子从动植物的形态或者习性特点上选取题材,并且把这些特点拟人化,利用自身的经验迁移在动植物的身上。如“迟到的小花猫”“撒谎的狐狸妹妹”“失败的猫头鹰”等。孩子可以把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别人身上的事情,移花接木地迁移在动植物上,让它们做故事的主角。如,有一个孩子经常因为睡懒觉而迟到,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终于改正了缺点。这个孩子利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写了一篇《迟到的小花猫》:“有一只爱睡懒觉的小花猫,她叫咪咪。咪咪上学经常迟到,她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她的坏习惯却又总改不了。这一天,她又迟到了。咪咪不好意思地站在门口喊:‘报告!山羊老师看着站在门口的咪咪,微笑地对着她点了点头,让她快点进教室,别耽误了学习。……”

参考文献:

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第7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儿童都较富有好奇心, 听觉灵敏, 善于模仿, 心理障碍较成年人少, 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儿童的自控能力差,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 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虽然在英语学习中能够积极投入, 但也容易分散, 因此教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他们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怎样立足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英语教育的主要中介, 激发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使他们有效掌握英语知识技能, 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教材, 不断完善, 不断创新。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

1. 游戏活动中学习

游戏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之一,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以设计多种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如, 用拼写游戏bingo来训练学生的单词拼读和记忆能力。当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四会单词时, 可让学生反复拼读该单词, 如果学生能在教师写完这个单词时拼读到五遍, 老师就说bingo。这样的记忆方式不显枯燥, 快乐又有实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 也可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实物和单词卡片来设计游戏。

2. 歌曲演唱中学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把一些将要教授的重点语言编成歌词, 配上学生熟悉的曲调让其唱读, 不仅符合“乐学”的原则, 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在进行PEP 4 Unit6部分的教学时, 为了帮助学生识记句型Are they...?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就利用学生很熟悉的“两只老虎”的曲调编了一首歌:Are they birds?Are they birds?Yes, they are.Yes, they are.They are small birds.They are small birds.I like them.I like them.Are they dogs?Are they dogs?No, they aren't.No, they aren't.They are cute cats.They are cute cats.I like them.I like them.利用这样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 突破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变得轻松和容易许多了。枯燥的语言知识, 通过教师的精心编排变成了动听的歌曲, 让学生乐于唱读, 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英语学习的信心。

3. 歌谣说唱中学习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设计轻松愉快、节奏感很强的歌谣能有效提高其注意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歌谣的功效, 如在PEP book1的教学时, 把教学内容编成一首简单易记的歌谣:我有一只小书包, bag, bag是书包;书包里面书本放, book, book是书本;还有一只卷笔刀, sharpener, sharpener卷笔刀……孩子们会学得很高兴, 下课后也可以拍手游戏的形式唱。除此以外, 为了帮助学生区分like和likes的不同用法, 在教学PEP book3时也编了一首歌谣:Like, like, I like music, you like English, they like science.Likes, likes, she likes art, he likes sports, my friend likes math.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所营造出的欢快气氛, 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简单易记的英语歌谣,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孩子们伴随着富有节奏的音乐, 打着节拍, 舞动着身体, 投入地吟唱。这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会非常高, 也会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 故事聆听中学习

要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 因为故事对于儿童具有普遍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教师可通过自编故事把教学内容中的新词汇、新句型和教学目标融入其中,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 在教PEP Book2 Unit1 Let’s learn部分时, 将几个新授词汇和一个新授词组, 结合课本上的图片, 编了一个英语小故事:One day, a boy was playing football.He was so happy.But suddenly the ball was kicked away and a girl came.The boy shouted:“Watch out!”But it was too late.“Oh, no!”the girl shouted, too.学生在听故事时, 往往注意力都会非常集中。他们借助教师的肢体动作, 在已有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明白故事的大意。因而学生对于新授的语言知识也很急切地想要学习、了解, 这样就进入了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第8篇

一、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具体方法

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 告诉孩子你要认真听讲, 他是很难理解其中包含的意思的。我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五个心”:一要专心, 无论是听老师讲, 还是听同学发言, 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 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 不随便插嘴, 要听完别人的话, 才发表自己的意见, 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 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 要虚心接受, 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 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 要有选择性地接受, 做到“说、听、思”并重, 相互促进;五要细心, 即发现有无错误, 比如读错字、用错词等。最后, 还要求学生评价同学的发言, 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 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的想法。我把这些编成儿歌:学会倾听, 需要安静。一要专心、二要耐心、三要虚心、四要用心、五要细心。五心并重, 心心相应, 伴我成长。听的姿势方面的要求也编成儿歌:头正身直肩放平, 眼睛认真看, 耳朵注意听, 一心不二用, 做个好学生。这样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

二、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注意力

在教学“生活中的大数”时, 我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数数, 学生只有听好前面同学说的数, 自己才能准确地往下数, 所以学生都专注地听, 没有走神。又如, 在教学“10 的认识和加减法”时, 我编了“凑十歌”:小朋友们拍拍手, 大家来唱凑十歌, 一凑九来二凑八, 三凑七来四凑六, 两五相凑刚好够, 九和一, 八和二, 七三、六四也好凑, 两数相凑都是十, 做加做减想到它, 又对又快用处大。这样在游戏中把听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能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又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适时评价也能促使小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由学生担任“小老师”或“小评委”评价老师和同学讲过的观点。我通常用下面的语言激励学生注意倾听老师或同学发言:“你真会听!老师谢谢你!”“你能听会想, 真厉害!”“你真厉害, 记住了这么多!”“你听得特别认真, 复述得非常清楚啊!”等。简短几个字, 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的, 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四、让学生学会听懂老师的要求

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学中要让他们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就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简洁明了, 富有童趣。例如, 教学“数一数”时, 我设计的问题是:“在哪里?有些什么?分别有几个?”于是他们就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数开了:这是儿童乐园, 有1 个滑梯、2 个秋千、3 只木马、4 架飞机……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 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利于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五、让学生专注倾听同伴的讲话

与其把知识传授给他, 不如让孩子自己去学习, 而同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课上应培养孩子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 通过交流、汇报等形式学习新知。如, 在“认识物体”一课时, 我让同桌两人共同研究几种物体总结出特点后, 再与前后的同学进行交流。汇报时可以问学生“刚才你的同桌发现了哪些特点?”以促使其倾听习惯的养成。

六、加强专项训练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 加强听算训练、听写训练、听说训练, 使其在整体发展中倾听能力得到提高。如, 在口算练习时可以老师说算式学生说结果、说算理等方式进行。又如, 在教学数的读写时, 老师读出一个数学生写出来、学生读学生写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且长期培养, 我相信这将会是学生日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学生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 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 我们课堂上就不仅有活跃、热烈讨论、争论的场面, 也会有静静倾听和思考的情形。学会倾听, 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会使学生受益一生。

摘要:新课标对小学生提出了倾听要求:低年级能听别人说一段话或简单的事, 养成认真听话的习惯。所以说,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提出倾听的要求, 如专心、虚心、耐心、用心、细心, 而且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倾听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数学教学,倾听习惯,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第9篇

一、“养小鸡”活动

在我的学生中, 一提到“小鸡”这个词, 孩子们的眼睛就会发亮, 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个关于自己的“小鸡”的故事。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小鸡”是什么?

根据刚入学不久孩子的心理特点, 我们在班里开展了“读书养小鸡”活动。

(一) 布置“小鸡乐园”

在一年级开展读书活动, 首先要在环境布置上下功夫。我在教室里专门留出一块“阵地”, 以表格的形式贴上写有每个同学名字的“小鸡”, 并配上可爱的“鸡舍”“草地”等, 成为孩子们人人“心向往之”的“小鸡乐园”。在这个乐园里, 孩子们体验“养小鸡”的快乐, 开展个人之间的评比。每个小队布置一个“饲养场”, 开展小队评比活动。

(二) 开展“读课外书, 为小鸡挣米饭”活动

学生每读一篇文章后, 就可以请听者在标题处签名证明已读, 只要得到五个听者的签名, 就可以为“小鸡”挣到一碗“小米饭”, 贴到自己的“小鸡”后面。得到10 碗“小米饭”就可以到老师那里为自己的“小鸡”抽一次奖, “小鸡”可以由此长大, 或下蛋或得到朋友、礼物等, 每四周按“米饭”的多少评出饲养员”。

为了让自己的“小鸡”快快长大, 并为它挣更多的礼物, 孩子们争分夺秒地互相朗读儿歌、短文、古诗, 在那个时期, 大量的朗读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借助拼音识字的能力

(三) “比比谁的小鸡多”

“养小鸡”活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成了他们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我还把阅读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评比结合起来, 以此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计算每周《家校联系手册》上的行为规范总星数, 每10 颗星换1 分, 每积15 分可以购得一只“小鸡”, 每个月评比一次, 购得“小鸡”数最多的小队被评为“最佳饲养小队”, 个人得“小鸡”最多者被评为“最佳饲养员。

通过一系列外显的奖励刺激, 阅读和自觉遵守规范渐渐内化为孩子们的内在需要, 因为孩子们已经找到了阅读的乐趣, 懂得了规范的意义。

二、“超级阅读娃”评比活动

在本学期开学时, 孩子们津津乐道的都是“超人”。由此得到启发, 我们在班里开展了“超级阅读娃”的评比活动, 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制度。

(一) 读书争章活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同时提高阅读质量, 我们在班级中开展了读书争章活动, 将阅读数量和质量同时纳入考核。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在家阅读半小时课外书, 花几分钟时间和家长交流读后感, 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也可以朗读一段精彩片段, 然后由家长打分。每天在阅读量上达到规定要求, 并且获得的评价为“优”的学生, 一周结束时就被评为“超级阅读娃”, 同时在评比栏上获得一枚“阅读章”。通过这一活动,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有了时间的保证, 促成了每日阅读半小时良好习惯的养成, 还通过与家长的交流, 提高了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 读书奖励卡的使用

为了让“阅读章”发挥更久远的激励作用, 我将奖励卡与读书活动结合起来。四枚阅读章就可换一张“阅读娃奖励卡”。这张奖励卡具有多项“功能”:可申请免一次阅读;可将一次未得“优”的家长评价升级为“优”:可作为特殊借书证借班级书库中的书。积满四张奖励卡还可以参加一次抽奖, 并发给“超级阅读娃”喜报。

三、开展“小书虫俱乐部”活动

要在激发个体阅读兴趣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必须在校内开展更多的集体读书活动, 实现交流和共享。于是, 我在班里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俱乐部一般每月开展一次活动, 主要围绕每月的必读书目展开, 活动由老师和班级“智囊团”的成员共同策划。

(一) 好书交流会

为了增强阅读的效果, 也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孩子们读完一本必读书, 月底就在班里组织开展“好书交流会”。交流的内容和形式都很丰富, 有交流阅读感受的, 有课本剧表演的, 有自编自演后续发展情节的, 孩子们尽情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乐趣。根据交流会中的表现, 我们还会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道具奖”等, 好书交流会较好地实现了读书信息的互相交流, 很受学生欢迎。

(二) “好书漂流”活动

为促进学生对好书的阅读交流, 在“小书虫俱乐部”开展了“好书漂流”活动。漂流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好书漂流卡”。孩子们读到自己喜欢的书, 就制作一张漂亮的漂流卡, 在上面写上几句自己的读书心得, 并用“推荐指数”对这本书进行评分。然后把卡片夹在这本书里, 或挂在图书角上。其他同学看了推荐以后再去阅读这本书, 也在漂流卡上写上自己的心得和推荐指数。根据好书漂流卡的记载情况, 定期评选“最受欢迎的书籍”和“小书虫”, 并颁发“小书虫奖励卡”。有了“好书漂流卡”后。班里甚至出现了很多孩子排队借阅同一本书的现象。

(三) “读书宝典”交流展示活动

到了三四年级, 孩子们的阅读要求进一步提高, 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有目的地积累语言。我常对孩子们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做读书摘记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好办法。”但是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 做读书摘记是枯燥乏味的事, 也是一个负担。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在班里开展了“读书宝典”系列活动。所谓“读书宝典”, 就是把在阅读过程中找到的“宝贝”记录下来, 包括好词佳句、读后感等。首先我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宝典”, 取个性化的名字, 设计个性化的目录、版面等。制作完后进行评比、再修改等。

读书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热情, 提高了阅读能力, 还提高了孩子们的创作能力、合作能力, 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摘要:“书香童年不寂寞, 书香岁月不虚掷, 书香人生不空白。”而小学中低段的语文教师, 作为儿童智慧的启蒙者, 班级建设的引领者, 更应通过各种制度和活动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 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第10篇

1. 培养中低年级学生创新思维能 力的重要性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用所学的语言灵活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他人沟通、交流。因此,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要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是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死记硬背,真正应用时却手足无措。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在教授新词的过程中,不要单纯只教会学生这个单词怎么读,怎么写。还可以延伸一下,让学生联系起来记忆。比如,在教到tall这个单词时,可以让学生同时记住它的反义词short;又比如在教teacher这个词时, 可以让学生联系记忆teachers,teach, 等等。

(2)在句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教“Who is your math teacher ?”这个句型时,除了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子之外,也要让学生创新思维,列举出更多句型:Who is youEnglish teacher ? Who is your Chinesteacher ?…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谁是你的数学老师”这个句型,还复习巩固了其他学科的单词。

(3)在对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在教授一个对话时, 不能只是单单要求学生读熟或是背诵这个对话即可。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根据所学的对话仿写或是利用对话中的重要句型自编一个对话。让他们真正理解 所学对话,并达到活学活用。

(4)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语篇教学中,不可以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语篇的大意即可。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阅读后找出文章中出现的本单元中我们所学过的重点词 汇、关键句型,并将之勾画下来。之后要求学生用重点词汇造句或是用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型编写一个对话或是写一段小短文。借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作的 能力。

3.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 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从中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要认为低年级的学生还小,只需要求他们会读、会背教师所教的内容就行。要知道,如果学生从中低年级起就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话,到高年级就更容易显示出他们学习语言的潜能。

(2)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基础较好,知识掌握牢固的同学可提高要求, 比如让他们仿写对话、仿写作文。对基础一般的同学可要求他们用重点词汇来写句子。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他们熟读对话,掌握对话或短文中的重点句型即可。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急躁,急于一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耐心指导,不可一味打击、批评。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

(4)英语学习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的环境。而合作小组的建立将会给学生营造很好的语言氛围。学生可以在课后自编对话并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以检测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 合作小组的建立也为同学之间创造了相互帮助,促进同学感情的机会。学习好的同学多多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让整个班集体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争取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低年级学生 语文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6-02

引言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将成绩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从而忽略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过程时所表现的内在品质可以概括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中的培养包括对学生听说读写用能力的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丰富学生内在的文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所谓语文素养,就是指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的一个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由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等因素综合组成的。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因为教师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语文知识、语文阅读写作、语文积累、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培养,同时还要求学生自身拥有实践动手能力、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和对语文综合使用的能力。

且在新课改后,教师需要摆脱应试教育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未来素质要求,整合语文学科同时结合文理开展教学,鼓励提倡学生将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1.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

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分数的高低,因而在实际教学时,教师更为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同时将学生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意识的培养较为忽略。且教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局限于知识点的传授,对于小学生丰富文化知识以及扩展文化视野有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2.教材内容的限制

尽管每过几年都会进行一定的课程改革,但语文教材的内容却更新较少,这就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固定的教学内容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缺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使得部分教师难以将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甚至认为语文课程教学难度大,从而忽略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一味的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不能给学生带来语文学习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和进步。

三、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形成是今后能否学好语文这一课程的基础。因而教师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规定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要求,比如说,学生应当如何去进行课程预习、学生应当如何进行文章阅读以及学生应当如何进行提问等。这些基本要求能够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同时教师也要教会低年级学生一些相关有效的学习方法,且根据学生的特点作出相应的强化训练,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期,去制定有关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不断地进行强化训练,比如说,为了培养学生语文预习的习惯,教师提供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和步骤,并在进行新课程教学前进行问题抽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语文预习的习惯。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需要倡导自主、探究以及合作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需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的设计。在课程教学时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合作探究学习,对于学生之间相互互补以及集思广益有着良好的效果。比如说,在课堂学生中,有了新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发现探究时,就可以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同时对于知识点出现意见分歧时,也可以让学生意见相同和意见不同的人进行分组讨论,而后进行辩论。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身的语文素养。且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口语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语文素养的培养。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深化改革发展。因而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后,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且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可以将游戏引入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语文知识。且通过实践,可以使得学生在游戏中将枯燥的课文知识进行吸收,使学习过程更为有趣和快乐,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课外活动,使得学生在课外活动学习中,发生课本中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学习时课内外相结合,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起到相应的教学作用,担负起教学责任。且语文教学作为人文学科的重点学科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教学时,需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语文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1]蔡颜. 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94-195.

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中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课教学

一、有效运用观察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科学》为例, 教材内容中, 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课占总课数的40%。这说明在低年级实验教材中培养观察能力的内容比例是占首位的。因此, 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的训练, 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备足典型的观察材料, 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

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 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 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 找出其特征;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 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

为儿童准备充足、典型、新颖的观察材料, 是保证儿童有意观察、主动探究自然事物的基础条件。

三、训练学生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 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

按照新课标要求, 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即用眼、耳、鼻、舌、手 (皮肤) 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 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 因此,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 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观有法、察有序呢?

“观有法”是指方法而言, 是指学生用感官去观察事物的方法, 如怎样去观察?观察重点是什么?运用哪种具体方法?“察有序”是指观察的先后顺序, 即先观察什么, 后观察什么, 观察中比较什么, 观察后讨论什么, 总结什么。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 结合教材的观察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观察方法:一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二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讲《水中的鱼》一课, 要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按顺序地观察的方法。学生看到金鱼后, 对它美丽的颜色很感兴趣, 教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提问:金鱼美丽吗?你喜欢吗?它为什么会在水里游?这时教师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观察轨道上来: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 再仔细看看, 鱼的身体像什么形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观察的重点上来。接着引导学生按顺序地观察。“鱼的身体分几部分?每部分上都长有什么?你能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观察吗?”这样观察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步骤具体, 方法适宜, 学生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顺序地观察, 从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对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它的特征。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 是学生认识的又一方法。如学习《可爱的鸽子》一课, 先对鸽子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的观察, 找出其特征。然后找出哪些动物的身体与鸽子身体相似。观察其它动物身体的外形特征与鸽子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在外形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比较观察的方法, 而且学会了将鸽子和其他动物进行归类的方法, 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观察能力自然会得到培养。

四、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 是获取知识的前提, 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 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 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 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 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 得到能力的培养。

五、适时引导, 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

观察不是随意的看, 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 只有目的明确, 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上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情绪性明显, 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与观察不相关的方面去, 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是玩耍。因此, 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 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六、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使观察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经常性活动

积极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 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 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 发展兴趣, 锻炼能力, 会促进和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银团贷款下一篇:多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