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数字化范文

2024-08-07

出版社数字化范文(精选12篇)

出版社数字化 第1篇

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 出版业务的数字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数字资源存储, 存储类型转换, 信息检索等。从独立的应用角度来看,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技术, 但把这些技术综合起来应用到出版业的数字化出版系统中来,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出版社不仅要考虑怎样将传统出版读物 (如图书、期刊、报纸等) 通过互联网发行或者直接出版为数字资源, 而且需要考虑怎样将各种广受欢迎的音频、视频三维虚拟资源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目前, 也有不少出版社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出版系统, 但其功能都并不完善。本文就出版社建立数字化出版平台给出完善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通过互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解决数字化出版存在的实际问题。

2. 设计思路

数字化出版必然成为趋势, 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大众阅读习惯, 目前的出版趋势变为传统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并重。因此, 出版社数字化需要解决的就是传统和未来出版物的数字化出版问题, 如何更好的增强读者、作者的用户体验, 如何更好的进行数字资源管理、网络发布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 对数字化出版系统设计的总体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研究中, 评论服务以及社区服务采用与其他评论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相同的处理模式, 而对核心模块电子商务服务、用户、作者管理、数字资源检索、资源管理、在线投稿以及在线阅读建立了新的应用模式。

2.1 用户、作者管理

系统中每个子集功能均采用插件模式独立设计, 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充和可维护能力在整个数字化出版系统中, 把用户分为三类:订阅用户、作者和管理员, 订阅用户属于浏览系统、检索数字资源的一般用户, 这包括了VIP用户。管理员能够掌控整个系统, 控制不同的用户角色, 发布、管理数字化资源以及作者和订阅用户等信息。

2.2 数字资源管理

数字资源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格式定义, 对于出版社无论是已经出版的传统图书、期刊、音像制品还是即将出版的出版物。如何将其数字化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然而将传统图书、期刊、音像制品转换为数字化内容的软件系统很多, 其基本上都遵循了工业标准Epub电子出版物的格式, 同样还有PDF等格式。在对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转换中推荐使用Epub电子出版物格式, 这是因为Epub采用的元数据均为XML格式数据, 内容采用XHTML格式, 这使得对阅读提供了无比的方便。有条件的出版社也可定义自己的格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格式, 数据的存储都以XML格式为主, XML数据格式为处理数据带来极大方便。

在元数据的处理上, 系统分成两个部分, 公共元数据和私有元数据, 公共元数据中, 包括了所有资源都会包括的内容, 如标题, 作者, 出版社等, 而私有元数据部分包括各个分类资源的自身独有的元数据, 如视频帧率。

系统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由于采用XML数据结构, 在输出数字化内容时, 通过XSL或者CSS作为样式定义以实现多样化处理, 对不同需求或不同设备展现不同用户体验模式。从而大大提高用户方便性, 同时系统还可提供给用户定制能力, 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内容布局等。针对期刊的主要主题CSS样式参考如下:

针对不同的显示设备, 系统根据需要提供不同的CSS样式表, 如屏幕设定采用@media screen关键字, 而打印机采用@media print, 针对手持设备由于屏幕较小, 可采用@media screen (max-width:500px) 方式进行定义。这将让用户在不同的设备上得到不同的体验。

在整个系统的研究、实践应用中都以云计算存储设备为主要存储系统, 同时采用云计算备份技术, 实时进行系统备份, 从而降低系统数据丢失的风险。云备份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包括较高的可扩展性且能够很好的节约成本;先进的技术提供高效可靠性, 多方位数据保护能力;具有较快的恢复能力, 云备份不存在本地备份, 原始数据与备份数据均处在云端;高的可用性, 增强数据恢复保险系数。

2.3 在线投稿系统

作者可通过系统在线投稿, 与传统的在线投稿不同, 数字化出版系统无需作者自己对文档进行精心排版, 通过在线投稿系统可帮助作者完成稿件的自动化排版。传统的在线投稿系统仅仅是接收来自作者的稿件资料, 并提供编辑以及专家审稿, 而作者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稿件的排版上, 出现退稿时, 作者还得按照投稿稿件要求重新编排, 这让作者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为了减少作者因排版浪费的时间, 在投稿系统的设计上依然采用了模板格式, 这让作者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在排版上, 在线投稿系统让作者通过出版社预先设定的模板进行自动化排版。

通常每个期刊或图书其格式基本固定, 在作者投稿时只需按照要求提交相关内容, 系统根据作者提交的内容可创建Word或PDF等格式文件。在线投稿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在模板解析上采用PHP的DOM处理技术, 通过XSL定义相关样式, 并采用XSLT技术将模板转换成对应的格式文档, 转换方式如下:

有了转换好的XML格式文件, 进一步将XML文件转换成需要的格式文件, 如Word文件或PDF文件。针对Word采取Open XML格式直接转换, 而PDF格式文件可根据需要选择TCPDF转换引擎。

2.4 数字资源检索

在经过努力比较、测试研究后, 在数字化出版系统中, 搜索引擎采用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全文搜索引擎Solr系统, Solr是一个基于Lucene的高性能全文搜索服务器, 选择Solr的重要原因Solr操作的数据是XML这样的标准格式。支持自定义数据字段。

在建立资源检索索引时, 考虑到资源库按照不同分类进行集合化管理, 通过采用这种模式的管理, 对资源的唯一标识按照统一格式定义, 其格式采用数字方式为:

<3位父级集合编码>+<3位子集合编码>+…+<3为子集合编码>+<6位资源编码>

这样的结构模式将有效提高检索效率, 同时实现了分类子集检索的能力。在对外服务上, Solr提供了一组Web Service接口以方便操作, 同时, 带有一些查询相关的参数, 因此在使用的方便性上, Solr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请求发出后得到一个$response响应对象, 内容包括了搜索结果, 以XML格式反馈回来, 这样很容易通过XSL样式定义和XSLT进行格式转换。转换为Word格式依然采用Open XML格式, PDF可采用TCPDF引擎转换。

2.5 电子商务服务

系统提供了与电子支付平台的接口, 可根据出版社的实际需要, 提供多家电子支付平台服务, 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网络银行等大型支付平台的接入, 方便用户和作者进行在线支付。系统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 提供用户不同的服务, 如年费服务和季费服务等。

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 系统提供了自动化提醒服务, 让用户随时掌握自己的在线阅读账户的消费情况, 以切实保障用户的自身利益。

2.6 在线阅读服务

系统在设计在线阅读子系统时, 充分考虑了用户阅读时采用的设备, 包括打印、PC电脑屏幕、手机、平板电脑等, 由于系统采用标准化的XML格式存储数据, 并通过XSL和CSS为数据提供展示的样式定义, 对不同的显示设备, 系统提供不同的模板定义, 同时, 系统提供了读者自定义模板方案, 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采用的不同设备定义自己的阅读风格, 从而达到更加人性化的在线阅读服务。

对于图书、视频这样的大数据量的数字化资源, 在线阅读过程中提供了方便用户阅读的导航机制, 读者可根据章节、页码、翻页等方式进行导航。直达用户喜好的内容区域, 并提供书签功能, 让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设置书签以方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实现简要说明技术)

系统设计中, 考虑到微信系统的方便性, 从而提供用户微信在线阅读服务, 用户可通过微信平台根据关键字检索自己喜欢的文章或图书, 系统根据用户预设值的基础参数提供用户搜索结果资料。

增加系统实现和应用效果分析, 说明系统创新点和实现技术难点或关键点。

3 结语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出版企业以及软件公司的参与让研究中的技术以及业务处理得到了有力保障。通过对数字化出版系统的不断研究, 对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 基于云计算技术平台的数字化出版系统在实际出版业务中得到了切实应用。为出版行业走入数字化出版服务建立良好的应用平台。两年来根据出版社的使用反馈, 不断的改进系统, 目前该系统已成为成熟的集社会化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的数字化资源出版系统统一平台。

摘要: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以及对和现有出版社出版业务的分析, 提出了数字化出版平台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 解决了出版社稿件的在线投稿、数字化资源的样式化自助排版、云存储、多渠道快速检索等问题。该平台集社会化网络、电子商务服务、数字化资源出版为一体, 满足了作者、出版社、读者三方对出版物数字化出版的功能需求关系。

关键词:数字化出版,模板,全文搜索,云计算

参考文献

[1]雷万云著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

[2]徐强, 王振江编著云计算:应用开发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3]李朔, 石明贵, 张暾编著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

[4]王关义等著中国出版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8

出版社数字化 第2篇

一、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概况

1.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历史及现状

相较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新闻传播学兴起的历史较短,但是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学图书的出版进入新的时期,1982年,甘惜分教授的《新闻理论基础》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新闻学术著作。随着新闻传播学从国外引进,新闻传播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校、研究所兴起,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数量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各大高校,尤其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新闻传播学重镇,陆续出版了新闻传播学系列理论研究著作和教学用书,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取得了颇多成就。21世纪,新闻传播学教育蓬勃兴起,新闻传播学研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每年皆有数百种相关图书出版。新闻传播学的迅速扩张使其学科的影响力和声誉广泛提高,并逐渐成为众多高校的热门专业。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数量的增长既有现实的因素,又有历史的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数量的增长适应了新闻学教育对图书的需求。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点已有800余家,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正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对新闻传播学出版数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和图书出版既反映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状况,又为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引。再次,新闻传播学作为舶来品,其研究的建构和基础理论直接来源于国外的相关成果。新闻传播学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出版既表明新闻传播学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创新研究,学科结构建设发展健全,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建设步伐加快。只有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大力发展传媒产业,提高学科研究的热情,才有利于新闻传播学研究工作和图书出版工作的开展,进而建立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体系。

2.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特点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迎来繁荣景象。以1997年为界,在此之前,我国出版的新闻传播学图书虽然在数量上出现了显著增长,但总体数量相对较少,种类较为单一;在此之后,新闻传播学被确立为一级学科,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此外,传媒产业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1)图书出版渐成体系,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在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开设初期,相关图书出版较少,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及复旦大学等新闻教育水平较高的几所院校出版的教材为主;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学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开始重视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在多所高校设立硕士、博士点,这直接促进了大量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新闻传播学研究专著的出版积累颇丰,新闻传播学教材体系也已臻于完备。此外,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质量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寻求理论新突破和实践新认识。比如陈力丹先生自2002年起,每年都发表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学出版的概述,对当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在新闻传播学教材出版方面,刘鸿英先生通过对中美两国新闻学、传播学权威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指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学和教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1]。总体来看,我国新闻传播学出版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系列教材,都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入。

(2)“译著”与“专著”平分秋色,教材类与学术类旗鼓相当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初在西方兴起,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发展初期,学者们曾大量翻译国外著作,一方面用于高校教学,另一方面也为国内相关图书出版提供一定的参考。一些学者由此成为研究国外理论和领域内著名学者思想的权威,其翻译的著作也成为出版界的标杆。例如何道宽先生翻译的麦克卢汉等学者的系列著作,对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影响深刻。随着国内研究水平与国际的接轨,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大量出版。从2015年新闻传播学类畅销书中译著和国内学者专著各占一半的比重可以看出,我国图书市场“译著”与“专著”数量大致相当。早期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是为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大量同类图书竞相出版,整体质量并不理想。随着市场和研究的发展,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新闻传播学图书显著增多,在教材类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依旧占据大量市场的同时,学术类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两者在市场竞争中大有旗鼓相当之势。

(3)出版内容趋于多元,学术引领作用增强

在早期出版的新闻传播学图书中,新闻类或传播理论类的书籍明显偏多,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涉及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的内容较少。在当今的新闻传播学著作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经普遍应用。比如苏新宁先生对CSSCI 中 2000―2007年新闻传播学论文引用图书的情况进行统计,选出本学科中被引次数相对较多的 197种图书,该研究对于分析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很有意义[2]。此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一般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困境

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阅读习惯和兴趣的持续变化,使得我国图书出版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已成必然趋势。随着网络媒体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出版物的市场需求快速扩大,但当前的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并不能与读者阅读需求相匹配。数字化出版潜力巨大,但优质数字阅读产品短缺的现象,在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中同样存在,业界面临着许多复杂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1. 认识不足,人才与资金难以满足数字化出版需求

首先,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集中于传统领域,现有的出版人才大多数不具有数字化出版的意识和能力,难以满足数字化出版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现有的出版程序和工作规范也明显不适应数字化出版需求。其次,数字化出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缺乏资本运营模式的传统出版部门难以支撑。再次,数字图书出版的收益中互联网广告占有较大份额,电子书付费所占份额相对较低,这对传统出版观念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由于观念改变迟缓,以及缺乏人才和资金,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缓慢,要真正实现转型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数字化出版模式单一、转变形态有限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数字化出版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版社与电子阅读器开发商合作,将图书内容与电子阅读器一起投放市场;另一种是出版社与网络平台开发公司合作,开启在线学习模式,提供数字内容服务。在国内,大部分数字化出版的方式不外乎对纸质内容进行复制,相对于国外“互联网+”模式,国内流行的“+互联网”模式要落后得多。比如新闻传播学图书,其数字化出版只是单纯将内容转变为数字形态。同时,纸质图书数字化业务收益甚微也让出版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

新闻传播学专著、论文等学术成果通常是纸质出版与电子出版捆绑销售。例如,中国知网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图书出版数据库,优质期刊一旦出版,中国知网便会对其文章搜集、编辑,进行数字化出版,但这种数字化出版方式过于单一。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出版资源分散、市场主体缺失、网络化程度低、集成度小,数字化出版能力较弱。相对于国外数字化出版的立体化开发、多种模式发展,我国数字化出版的线性结构需要改变。

3. 版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目前,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一个明显障碍是版权保护不力。由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拷贝和获取变得轻而易举,同时,由于相关法律对数字出版物内容复制缺乏规范和限制,使得一些作者的知识产权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另外,数字化出版涉及的利益方远多于传统出版,除作者和出版商外,网络运营商占有较大比例的出版利益份额,这是导致数字化出版转型困难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出版领域倘若没有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对内容直接生产者和出版者的利益保护不到位,必然会使数字化出版转型缺乏动力。

三、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与发展策略

1. 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

(1)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化出版并驾齐驱

当今的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市场中,纸质出版依旧占据较大比重,数字化出版则面临多重困境。传统出版虽然受到冲击和挑战,但不会迅速被替代。首先,在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中,教材教辅类图书的市场需求较大,其纸质图书因内容编辑全面、合理,比电子书更受追捧。其次,数字化图书出版数量逐年增加,其作用是对纸质图书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纸质图书的市场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撼动。再次,当前数字化出版只是简单地复制传统图书出版的内容,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字化出版链条,其盈利能力相对于传统出版方式要差得多。但数字化出版转型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的格局将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革新和进步。

(2)优势资源聚合,垄断数字化出版市场

我国传统出版资源比较分散,相较之下,数字化出版呈现集中化特点,数字图书市场被几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数字出版集团垄断,其凭借人才、资源、平台的优势,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这种格局一时很难打破。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中,这些大型数字出版集团会不断扩大其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市场份额,强化其地位。规模化的数字化内容生产是确立垄断地位的前提,要形成规模化的数字图书生产,一是要具备强大的网络信息搜索、传输能力,二是要具备高效优质的内容生产能力,而后者正是传统专业出版社所具有的优势。内容生产利益链上的良性互补合作,势必是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一种合理结构,其为催生数字化出版的业内翘楚奠定坚实的基础[3]。

2. 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发展策略

(1)创新数字化出版流程

传统图书的出版流程已经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出版要求,必须进行出版流程创新。首先,要重视数字内容的选取,重视内容的质量和权威性,扩展数字出版来源,扩大可选择的`范围。其次,要依靠数字网络技术,开发数字出版编辑系统。再次,要把先进的印刷技术融入数字化出版中,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实现数字化印刷的创新。也就是说,要将“+互联网”思维转换为“互联网+”思维。网络是一个大平台,是集生产、服务、管理、销售于一体的终端,单纯地把互联网作为平台的延伸难以实现数字化出版流程的革新,只有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数字化出版的内在模式,优化出版结构,重视出版内容,创新数字化出版流程,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数字化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优势整合,实现数字化出版与营销一体化

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不仅能满足受众对网络阅读的需求,同时为出版拓展了新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出版的目的在于拓展销售平台,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数字化出版与营销的一体化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要实现一体化,就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资源,统筹传统的营销手段,在保留传统营销优势的同时,创新数字化营销方式。此外,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营销要实现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4]。受众可以随时了解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出版信息,出版社可以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以此改善出版质量、优化出版流程。在数字化营销过程中,可以开展图书分众化销售。互联网时代,自媒体高度发达,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各异,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内容也各有特色,根据现实的市场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内容服务是数字化出版的营销方向,也是实现数字化出版与营销一体化的前提。

(3)构建多元化商业模式,拓展数字出版产业链

经济学家Elliot认为,商业模式简单而言就是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盈利=收入-成本”[5]。目前,我国大部分数字化出版仅仅是传统书籍内容的数字化转换,模式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应该将产品和服务定位于开放性、综合性的内容平台。首先,新闻传播学图书要打破单一的数字化出版模式,解决渠道平台障碍,利用互联网的用户资源和平台资源,创新模式与渠道,寻找数字化出版的新出路。其次,构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降低硬件成本和内容成本。数字化出版的收入不仅要从产品销售方面着手,更要在数字服务、增值服务以及广告等方面下功夫,建构合理有效的利益结构模式。再次,要创立多元化平台,聚合优势资源,拓展数字出版产业链,将出版机构身份由出版社转换为数字出版商,建立集内容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提供于一体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提升出版社的品牌价值,获得最大的盈利空间。

新闻传播学图书的读者,大多数是专门从事现代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高校学者、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他们对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特征有着更为深刻而独到的领悟。因此,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必须以互联网思维为引导,用“互联网+”的理论与技术重构数字化出版的模式与结构,唯有如此,才能打造新闻出版学图书的数字化出版特色,引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1]刘鸿英.中美两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及教材的比较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0.

[2]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03-959.

[3]张景,高晓晨.我国高校教材数字化出版的困境与出路[M] .学报编辑论丛,2012:215-220.

[4]梁艺.探索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营销之路[J] .编辑学刊,2008(5):27-29.

数字出版不是数字化出版 第3篇

让我们回到事情的起点吧。数字出版首先是出版。想想出版的链条,想想我们出版业为了一个选题、一个策划而激情荡漾的瞬间。数字出版也需要一样的过程。唯一的不同是顶上了数字的名号,就让大家混淆了,觉得必须要掌握了技术才能入场。而实际上,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数字二字意味的是展示平台和市场,技术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看做平台的一部分,不管是盛大、汉王,抑或是方正,技术都是打包送的,只要你有适合他们各自平台的数字内容。出版业要思考的是我们以什么为平台,为什么市场而出版。对于出版社而言,只要开发出有价值的内容,不用在乎谁的平台,谁的技术,可以所有平台通吃。

就像在纸质书时代,出版社出了好书,全国的书店都会销售,出版社并不需要自己去建书店一样,在数字时代,平台更多,分成卖也好,打包卖也好,按页卖也好,按天卖也好,各种平台商自有他们自己应对各自受众的方式,出版社只要捧好自己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把东西铺出去,就可以获利。当然,在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内容,跟纸书一样,防止盗版的发生。这个出版社可以从各个平台的DRM技术和流程的阐述中,做出判断,其本质就跟我们把书铺给书店,要测评它是否有返款能力,是一样的。

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于内容的创造,而不客气地讲,这个环节本来应该是出版社的看家本领,现在却成为最薄弱的环节。抱着一堆数字化图书去授权,成了各家的通行做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专业出版社要开始做大众图书,他会把专业书目的图书改改,直接用吗?当然不会。数字出版应该是出版社的一个新的编辑室,从选题策划到组织写作,都应该是明确地为数字平台而操作。这跟初中教辅要按照初中市场的要求来,高中的要按照高中的来,是一个道理。数字出版的平台目前有手机平台、手持阅读器平台、互联网平台,每个平台的特点都不同。按照中国移动目前的授权方法去操作,把一本20万字的长篇小说,搬到每屏140字左右的手机上去读,能有市场吗?

这些平台的成熟,将对内容的需求凸现出来,正是出版社开始数字出版之路的最好时机。不是说以前纸书的内容不能用,而是必须要进行改写、改装、再创作。哪个出版社抓住了这个先机,就能够真正地步入数字出版时代。这个过程甚至可以细节到,如果针对的是新浪受众来出版,篇幅应该是什么长度,每个篇章的扣子是什么。如果针对的是中国移动的手机受众,篇幅长度是什么,扣子怎么设计。数字环境下,受众做决定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10秒钟之内不点击,这个受众就流失了。大家看盛大文学红红火火,自我安慰地说,没关系,他们做的是原创。自欺欺人!什么叫原创,难道我们的出版不是原创吗?起码文学类图书出版的核心就是原创。人家把原创都拿走了,文学出版还剩什么?

在起点中文网上,可以看到,他们花大价钱拿来的出版社授权的合作资源被放在了第五屏、第六屏的位置,不客气地讲,人家根本不在乎这部分资源。出版社如果还自我陶醉地认为盛大稀罕自己的那点内容,看看人家原创部分的购买数字吧。梦该醒了,但是梦还不到破碎的地步,迎头赶上正当时。

出版社数字化 第4篇

关键词:复合出版,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

一、复合出版的概念与特点

复合出版的发展是基于双轨出版和跨媒体出版等相关概念上提出的。复合出版包含了双轨出版和跨媒体出版的特点, 并对二者进行了技术改良。复合出版不仅有内容和形式相分离的特点, 并且更加注重内容和内容间的关联。总的来说, 复合出版就是“将一份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加工, 然后再分成不同层次来表达, 最后在所有的媒体上发布, 并且按照读者需求来提供服务”, 简而言之, 其核心是“全媒体发布”和“按需内容服务”。复合出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是跨媒体出版的更高级别的出版模式。在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复合出版将为出版社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极大地提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二、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1. 数字化转型的含义

所谓的转型就是指主动去改变原有的模式, 或者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和改革的一个过程。而数字化转型就是指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对传统出版社的形态结构、模型的运转以及出版意识等进行本质上的变革。

2. 数字化出版的特点

(1) 更加方便快捷

数字化出版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的查找,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字就可以很快找到所需的资料或相关书籍。随着数字化出版的发展, 人们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图书馆或书店查找资料。

(2) 更加环保

传统出版大多数是以纸质的形式出现的, 必然加大了对树木资源的需求。从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数字化出版则是采用二进制手段将信息存储在计算机或互联网上的, 所以更加环保。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空气造成的负担。

3. 传统出版社存在的问题

(1) 资金不足

由于出版单位自身的实力条件不同, 所以他们发展数字化出版的速度和力度自然也不同。部分资金实力强大的传统出版业者向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快, 也因而从中获益较多。而部分传统出版单位由于自身规模小、资源少、资金缺乏等原因, 很难完成数字化的转型。从而阻碍了传统出版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发展。

(2) 运作模式不成熟

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十分迅猛, 但是也存在着资金、资源以及人才等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这样必然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传统出版单位和数字化的技术提供商的合作模式不成熟, 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传统出版单位提供核心的“内容”, 而数字技术提供商负责让“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传统出版单位本应该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实际上技术提供商却是主导, 传统出版单位的利益获得远少于技术提供商。这样的利益分配, 严重阻碍了传统出版单位的发展, 同时也制约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的转型。

(3) 法规政策不完善

我国政府虽然极力倡导发展与数字化相关的文化产业, 但是我国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显然不能满足我国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提供、融资渠道等方面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4) 管理不完善

数字化出版的格式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规范或是统一的格式, 每个出版单位的格式都不一样。有的格式还必须下载专门相对应的阅读器才能浏览观看。这种模式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不变, 同时也存在着多次加工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现象。

(5) 内容印刷, 创新较少

目前的数字化出版物的“内容”都是传统出版单位旧有的“内容”, 只是展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传统的是以纸张的形式, 数字化的是以电子书的形式。所以, 目前的数字化出版物只是一种后印刷技术的产物。

三、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执行策略

1. 做到“内容”为王

复合出版由于自身所有的特点, 已然是我国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一条必经之路。传统出版单位经历了长时间的文化资源积累, 拥有了其自身独有的天然优势。所以说, “内容”的创新应该是最重要的, 这个是吸引读者的最强法宝。出版物不管是采用传统模式或是数字化的新型模式, 只有在真正的做到“内容”为王, 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2.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运作模式

积极发掘融资渠道, 筹集资金。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中, 应该加大新技术的资金投入, 研发出让读者满意的技术的同时, 还要扩大自身的内容资源。并且, 在运作模式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传统出版社应该夺回其主导地位, 并延伸产业链。只有这样, 传统出版社的效益才会越来越好, 加快加深向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和程度。

3. 重视人才培养

现代社会中, 人才是社会、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中, 更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进行实际操作和运转。拥有一支优良的精英团队, 必然会如虎添翼, 事半功倍。

四、总结

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化转型已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了, 而复合出版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广度的不断发展, 这些为传统的出版社向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传统出版社转型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加以分析, 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只有这样传统出版社才能更好更快地向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左健, 孙辉.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J].中国出版.2010 (4)

出版社数字化 第5篇

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以计算机存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勃兴引发的数字化浪潮,强势地冲刷着社会文明的每一个角落,传统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出版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古籍出版业虽说有其行业特殊性,但也未能幸免于外。如何应对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挑战,是每一个古籍出版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传统古籍出版模式受到的挑战

毋庸讳言,传统的古籍出版模式是内向收敛的:就出版者而言,主要以全国数十家专业古籍出版社为主体;就读者对象而言,主要面向文史专业研究者和爱好者;就发行渠道而言,主要依赖于订货会集中订货、征订单发货和书店营销网络。受专业性强、受众面小、生产和销售周期较长等先天性因素的制约,古籍出版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原本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其承受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一,专业古籍出版社不仅要面对综合性出版社、大学出版社和其他行业出版社对古籍出版市场的“蚕食”,还要应对一大批以数字出版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提供商的大举“入侵”(见表1)。

表1 国内数字技术提供商及古籍数字化产品要览(截至2009年3月)

数字技术提供商

古籍数字化产品

备注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国学宝典(收录古籍4000余种,字数逾10亿)、《篆刻备览》、《小说备览》(收录中国古典小说100种)、《古代小说典》(收录中国古典小说1000种)、《飞鸿堂印谱》(收录印数3500方)、《中国历代笔记》(收录笔记1150种,1.5亿字)、《宋会要辑稿》、《中国古代戏剧专辑》(收录古代戏剧310种)。

系统采用Unicode大字符集,另配有图像字;提供标题、全文、分类、专书检索,还可以多条件组合检索,检索结果可以复制、打印或保存。附加了联机古汉语字典等多种工具。

北京书同文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十通》、《康熙词典》、《大清五部会典》、《大清历朝实录》等。

采用全文检索、图文对照等成熟、先进的典籍数字化制作和集成技术。

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基本古籍库》(收录古籍1万种,全文18亿字。每种附1-2个善本的原版影像,总计1200万页影像)、《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历代碑志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爱如生电子书》等。

收录典籍合计5万种,近100亿字的全文数据和近6千万页的影像数据;提供查询、浏览、预约、复制等服务。

北京时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

龙语瀚堂典籍数据库(含小学工具、类书集成、出土文献、中医药文献、经部集成、史部集成、子部集成、集部集成、古典戏曲、佛教典籍、道教典籍、敦煌文献)。

采用国际通用的超大字元集进行加工校勘,文本精准无缺字;基于互联网的自然语言海量文本全文检索。

超星公司的超星数字图书馆

《古今图书集成》、《清实录》、《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中国古典名著大系》等。

按照中图法分类;部分古籍可全文阅读,可全文检索。

北极星书库

中华古籍电子书(含各类古籍1268部)。

提供目录和书名检索,可在线全文阅读,但不支持全文检索功能。

北京数字方舟信息技术公司

古籍图书库(含280余种古籍)。

文件采用PDF格式。

北京天安亿友公司

《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

文件采用EXE格式。

天津永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

有阅读和全文检索功能,可显示检索词所在的单句或段落全文。

表1只是择其要者,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字技术提供商及其产品列举出来,还有许多潜在的市场进入者正在不断孕生。这类新兴古籍出版企业或依托图书馆的古籍善本资源,或吸纳文史专业研究人员参与研发,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电子文献研究所,通过大规模、成系统地将常用基本古籍数字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专业研究人员的需要。它们研发的产品占领了图书馆及科研院所等大宗用户的很大市场份额。借助于与图书馆、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从古籍出版资源的供给到数字化出版,再到网络发行给团体用户或个体用户使用,技术提供商完全可以绕开出版社完成整个古籍出版活动。未来专业古籍出版社如不能积极应对,将有潜在的被边缘化的危险。

第二,出于保存古籍的目的,公益性的图书馆也加入了古籍出版的行列。诚然,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古籍,但其保护手段却有原生性和再生性之分。所谓再生性保护,即以缩微、扫描、影印等方式,对古籍内容进行复制传播,其实质与古籍出版并无二致。随着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转移,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2年正式立项、由国家图书馆承接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计划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大规模、成系统地复制分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乃至博物馆的珍贵古籍善本。2007年,该工程一期已完成《唐宋编》和《金元编》共计758种1394函8990册善本古籍的出版工作;二期现已完成古籍选目556种,计划再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明清卷的出版工作。[1]

除传统出版领域外,图书馆界的古籍数字化亦呈方兴未艾之势。如上海图书馆于1996年启动了“宋元善本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计划将馆藏古籍善本全部数字化,并分期实现上网服务;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汉达文库”提供近1亿字的古籍全文和18000幅影像资料;相对而言,大陆地区图书馆大多刚完成馆藏古籍书目数据的建库工作,全文数据库的开发还限于较小规模(见表2),但发展前景无可限量。一些学术机构也参与到古籍数字出版中来,如香港理工大学开发了“中文古籍网上出版平台”,目的在于让更多的稀有古籍得以通过互联网供给图书馆、学校、机构、公司以及个人读者随时随地使用。[2]尽管这类公益性的古籍数字化产品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读者对古籍图书的需求,改变了传统古籍图书市场的结构,其影响绝不可小觑。

表2 我国图书馆馆藏古籍全文数据库调查表(截至2009年3月)

古籍收藏机构

古籍全文数据库名称

全文资源数量

影像数量

上海图书馆

宋元善本全文数据库

20种(19794页)

首都图书馆

明清北京城垣资源库

202段落

358幅

大连市图书馆

明清小说全文库

40种

济南市图书馆

古籍地方文献

金石拓片

51种

270种

2037幅

5000余幅

绍兴图书馆

绍兴方志

8种

100幅

苏州图书馆

古籍善本数据库

12种502卷

全文影像

吴江市图书馆

吴江五百年古代地方志

24种

清华大学图书馆

科技典籍全文库

100种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农书古籍全文数据库

9种

全文影像

山东大学简帛研究网

文献宝藏

33篇简帛文献

台湾中央图书馆

明人文集资料库

17种

部分影像

台湾中央研究院

汉籍电子文献系统

3.74亿字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汉达文库

近1亿字

18000幅

第三,数字化古籍适应了国民网络阅读的趋向,提供了辅助学术研究的工具,极具市场竞争力。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攀升了17.1%;知道或听说过电子图书的读者人群占被调查者总体的47.4%。[3]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化古籍正好适应了这一变化。而且,数字化古籍提供的不止是一本书、一个数据库,而是一件学术工具、一个研究平台。它不仅提供诸多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工具,如联机古汉语字典、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等;也能提供古籍字数、字频、词频的统计信息,行文风格特点的概率统计,参考数据的汇聚;还能提供不同版本比勘校对的接口、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在线标点断句等功能。这些工具、信息和功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研究条件,而且带来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革新。一旦专业研究者形成了对这种工具依赖心理,将给传统古籍出版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第四,古籍的数字出版借助于网络,在发行方式上有了质的飞跃,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传统古籍的传统发行方式主要依赖于订货会订货、征订单发货、书店发行等所谓的主渠道,在图书市场变化加剧的今天,面临着资金短缺、发行门店减少、退货率居高不下、回款率低等困境。数字古籍的网络发行则有低成本、零库存、高时效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数字古籍更易于内容的组织管理,便于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产品。既可以提供大型海量的综合性资料库,也可方便快捷地组织提供各类专题、专辑资料;既可以针对高校图书馆、研究所等团体用户开发网络版产品,也可为个体用户提供光盘版、手机版和U盘版等多种形式的产品。

二、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思路

面对挑战,古籍出版社考虑更多的不应是如何消极回避,而应是如何借鉴新兴技术力量,重构古籍出版模式,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

1.出版主体:三股力量的合作与融合这里所谓的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4]对古籍出版业来讲,首先就是出版主体结构的调整。专业古籍出版社一枝独秀的局面势将被打破,公益性图书馆与赢利性的技术提供商已然成长为古籍出版界不可忽视的两股力量。出版主体身份的多重性,带来的必然是古籍出版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作为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它从事古籍出版活动更多的是出于保存民族文化的职责,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技术提供商追逐的是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即所谓的经济效益;古籍出版社恰好经历过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双重身份,天然地成为两者之间的沟通者和协作者。它们三者的合作与融合,也正契合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出版理念。

出版社与图书馆、技术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是有现实基础的。古籍出版社毕竟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在编辑力量、选题策划、出版规范、文化品牌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图书馆在古籍出版资源方面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图书馆系统保存的古籍有2750万册,其中可列入善本的超过250万册,足以弥补传统古籍出版存在的版本低劣重复的缺憾。图书馆拥有的古籍鉴定与整理的资深专家,亦堪称宝贵的出版人力资源;技术提供商则在数字出版技术、资金的运作和投入、电子商务营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们通过合作与融合,完全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目的。在这方面业界已有不少合作成功的案例,如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是由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投资,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国家图书馆等合作伙伴的支持下,由北京书同文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完成的;《中国古籍基本库》是由北京大学提出创意和规划,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制作,最后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

古籍出版产业的融合必然带来古籍出版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出版收益的再分配(见图1)。以出版流程为主线,选题策划阶段是合作的起点,也是关键阶段,因为只有经三方博弈后就出版选题达成一致,才有合作的基础。选题确定后,就是筹措和组织出版资源。资金主要来源于出版社和数字技术企业的投资,因为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能进行商业投资(但它也需要获得出版收益来弥补在古籍保护等方面的投入),而古籍出版的底本主要由图书馆提供精选的善本,经内容专家校勘整理后出版。须强调的是,古籍的数字出版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古籍,而应属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范畴,[5]因而在具体出版过程中,应以选题所在领域的内容专家(负责版本的考订和选择、文字的校勘和注释、出版物体例和功能的设计等)为主导,而不是以编辑或技术专家为主导。内容专家、编辑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关系就如同建筑设计师、工程监理与建筑工人的关系。在发行方式上,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并行不悖,以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

2.出版流程:向跨媒介辐射状流程转变

在数字时代,出版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纸质图书为核心转向以内容管理为核心,整个出版业呈现出融入更大范围的内容产业的趋势。古籍出版业要适应这种转型,意味着必须要突破单一的纸介质形式,古籍出版单位也将向内容提供商转变,而传统的读者或受众,将逐渐演变为内容消费者。伴随着这种转变,传统古籍出版流程也将向跨媒介的辐射状出版流程转变(见图2)。

古籍数字化出版流程的核心是内容管理,具体包括古籍内容的生产、组织和提供等,主要由相关的关键技术来实现,具体包括:基于自然语言的内容信息标引和识别技术、知识搜索引擎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开放的数字内容编辑平台、数字内容前置审查平台和可再生数字资源多次开发平台等技术。只有当古籍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才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6]

3.出版产品:工具与内容的统一

传统古籍出版有两大功能和目标:一是为人文学术研究服务;二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背景下,古籍出版的基本功能没变,但功能实现的途径和出版理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的古籍出版物,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图书,而是现代工具与传统内容完美结合的统一体。针对文史专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一般读者的不同需求,这个工具与内容的统一体可以为之提供相应的研究平台、教学平台和文化休闲平台。

数字古籍将亿万汉字所表征的信息,贯穿在数码的经络里,使得字字可查、句句可检成为现实;数字古籍中还可以嵌入相关的知识工具、信息计量工具,为读者提供即时服务;通过对古籍文本内容的深入揭示和语义关联,可从大量隐含的、以前不知道的、潜在有用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因而它不再是原来单纯意义上的图书,而是一个集文本内容、知识工具、研究手段为一体的研究平台。数字古籍还可嵌入远程教育网络,通过远程访问和自助式学习,为广大师生提供文史专业教学平台。借助平面图像、三维动画、立体声响、虚拟现实等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数字古籍能从感官上带给人们全方位的精神体验,为人们搭建一个文化休闲平台。所有这一切,都是古籍出版产品设计理念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

图书试用网 图书营销新媒体

我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突破之路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版权;技术标准;人才培养

近年来,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明确提出要“加快出版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出版业虽已在管理过程信息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与销售渠道网络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仍面临很多困难,急需突破转型瓶颈,顺利迈向数字出版。

一、加强数字出版意识,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在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未来的出版业必将是一个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共生共荣的整体。走向融合、互补、共存是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发展的大势所趋。①出版人要认识到,当代出版业只有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才能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得更好。

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出版业尤其是传统出版企业对于数字出版转型总体上仍然显得“观念比较保守、行动比较迟缓、效果不尽如人意”。②其具体表征为:①出版产品数字化率较低。目前,数字出版产品普遍存在售价较低、利润太薄、盗版困扰、数字版权要价高获取难等问题,导致大多数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实际兴趣并不大,产品数字化率较低是比较普遍的现象。②电子书刊在数字出版产业中收入占比太低。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2011年数字出版收入达到1377.88亿元,但电子书收入仅为16.5亿元,数字报刊的收入仅为9.34亿元,而网路游戏、网络广告等方面的占比则非常高,这样的收益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③数字产品形式单一。出版社目前开发的数字出版产品仍以电子书为主,且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如产品并不适合手机阅读等新的阅读形式,无法实现数字出版产品至为重要的内容、技术和用户体验的协调和统一。总的来说,迄今不少传统出版单位仍不够重视数字出版对全行业带来的变革和冲击,对全流程数字出版也缺乏深入认识。

当前,传统出版人树立正确的数字出版思维非常必要和关键,正如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锡培所说,仅有组织机构的建成并不意味着达到了数字出版的转型目标,而是需要观念先行,以数字出版的思维模式贯穿到整个出版过程中,渗透到每一个出版的细节里,从编辑思想与技能转变、组织与业务调整,到实现产品的多样化载体形式、多元化发行方式、跨领域营销等各方面,将数字出版的理念贯穿全流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③对出版社而言,应尽快完成适应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再造,充分开发各种形态的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投放市场,以适应数字时代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二、积极推进数字版权保护,营造公平高效的交易环境

从世界范围来看,如何解决数字版权侵权问题已成为国际性难题。版权保护问题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短板,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字出版产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版权保护问题像是一道制约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坎,迈过去前途一片光明,迈不过去则前功尽弃。目前,世界各国出版界都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途径。我国数字版权保护的手段尤其是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涉及数字出版的版权法律规定实践操作性不强;而《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修订不及时,难以有效地满足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对版权保护工作的需求。同时,目前我国数字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现象明显,数字版权的平台运营商、技术运营商凭借传播渠道、客户资源和信息技术上的垄断地位,获取了大部分利益;版权代理人、版权作者缺乏谈判话语权和定价权,收益甚微。④

解决数字版权问题除完善法律法规,更应从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角度进行考虑。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出版主体与新媒体之间应合作处理好版权问题。提供正版产品和保护作者合法利益无论是对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出版业界应推动版权流通与交易创新,使数字版权从“事后纠纷处理”转向“事前利益分配”,建立适合数字时代特征的开放共享的授权机制、交易机制。⑤提供内容产品的出版社与提供网络分销服务的数字平台之间应合作制定、共同主导定价与分成模式,充分反映各方的利益诉求,保证各环节共赢。⑥出版社对优秀作者的数字版权的谈判也要因势利导,从而为数字出版产业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三、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与数字出版技术标准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数字出版标准制定的滞后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数字出版业的发展需要产业联盟协同推进,需要制定完善的数字出版物标准,在数字出版物的版式格式、内容加工、资源管理、商品信息等层面上,形成一系列行业规范,才有助于产业链各环节高效分工协作,生产高质量的数字出版产品。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建设已开始全面推进,已启动或基本完成多项标准的制定。在今后的数字出版标准建设过程中,出版社应该积极谋求标准建设的话语权,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与文化部门、工信部门做好数字资源加工、流通与数据交换标准制定中的沟通与统一工作。在制定标准时,既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和成熟标准,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且要结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实际,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四、构建创新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机制

“产业发展、人才洗牌”是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一个特点,人才对于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不断推动、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投资规模显著提升的同时,数字出版人才储备的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脱节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与障碍。因此,有效弥补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缺口,构建创新型数字出版人才体系,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当前所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⑦在完善和构建创新型数字出版人才机制上,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建立健全重点项目的人才投入资金或基金;出版企业应制订并实施在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企业培养的主体作用;高等院校应建设与完善数字出版相关专业与学科,发挥高校培养的基础作用;相关科研机构应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平台,发挥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行业应形成数字出版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使数字出版人才在最合适的企业和岗位充分发挥自身才干。

(郭欣,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注释:

李长青.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变与不变[J]. 出版广角, 2012(6):18-20.

董有山.传统出版业如何认识和做好数字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 2012(10):67-70.

用数字出版的思维做出版[EB/OL].[2012-11-21]. http://industry.epuber.com/2012/1121/8784.shtml

数字出版业混战中前行[EB/OL].[2012-06-01]. http://industry.epuber.com/2012/0601/5803.shtml

“五位一体”发展数字出版 [EB/OL].[2012-06-01].http://industry.epuber.com/2012/0601/5804.shtml

数字平台与出版商如何共赢 [EB/OL].[2012-06-07].http://industry.epuber.com/2012/0607/5900.shtml

出版社数字化 第7篇

产业的变革不仅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新闻出版广电总署多次提出, “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质战略化新兴产业”的任务和“运用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传统出版业如何应对挑战, 抢抓机遇, 融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时代, 在未来数字出版市场谋生存、求发展, 成为一个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瓶颈与难点

传统出版在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 即便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面对数字出版的诱人前景, 许多传统出版社的积极性仍然有所保留。很多出版社主要的人力财力还是投入在传统纸质出版, 数字出版只是在试水阶段, 一般不会超过50% 的品种投入数字出版。尽管有少数出版社动作更大一些, 但他们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全面转型数字出版的范例仍然鲜见。那么, 导致传统出版踟蹰不前的原因是什么呢?众所周知, 传统出版社体量较小, 人员和资金有限, 几乎所有图书出版社只是扮演着数字出版资源内容提供者的角色, 而电子图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掌握在少数资金实力雄厚的网络运营商手中。数字出版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多数出版社整体上还受到现有的资金、技术条件、版权、盈利模式、市场秩序、人才与资金等条件的制约, 形成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瓶颈。

(一) 数字版权缺乏保护

传统出版社长期积累的大量优秀图书资源多数未包含数字出版内容的版权合同, 由于现行《著作权法》对于加强著作人权利保护的部分一直没有做出法律意义上的实质性修改, 对网络版权、网络传播权难以界定, 不能解决数字出版实践中产生的授权方式、稿酬计算标准、版权纠纷等新生问题。尤其纸质书版权与数字版权的分离, 对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中的发展运作十分不利。出版社在选题、设计、编辑、审校等方面所做的投入将没有回报, 原因在于没有数字出版的授权无法得到数字出版物产品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 现有出版合同一般仅有5年~10年期限, 而出版社想利用以往的内容资源, 就必须想办法获得数字出版权, 但如此海量的出版内容重新获得操作起来谈何容易, 因此数字出版权反过来又限制了传统出版的内容开发。

鉴于此, 数字出版应采取一元化的版权管理模式。作者向出版社转让复制权时, 应将纸质书和电子书版权同时转让。 这一做法不仅仅是保护传统出版社的利益, 更是为了提高数字版权的集中度, 使过度分散的数字版权资源统一整合使用, 从而在源头上促进中国出版业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二) 市场缺乏规范, 盗版横行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 盗版都是一个非常严重又无法避免的问题。网络作品不仅可以精确、方便地复制, 而且可以任意删改和移植。数字出版时代, 这种盗版活动在网络平台环境下传播更快, 也更具有隐蔽性。虽然出版方可使用加密的手段, 但在盗版者看来, 破解密钥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版权保护问题无法解决, 数字出版在传统出版从业者心有余悸的情况下很难得到快速发展。令人欣喜的是, 2015年在部分省份开始的数字作品登记备案制度, 尤其对于原创文学网站的既有作者、作品和新书登记备案, 2016年将会全面施行。此外, 国家在继2015年全面整顿音乐行业的授权盗版后, 将在电子书市场进行授权盗版的整治。这些措施, 让出版社看到了依法治理的曙光。

(三) 盈利模式不清晰

出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优质内容的最大化, 同时确保内容提供方、出版方、使用方三方的利益, 在消费内容的过程中达到平衡。传统出版的渠道功能就是把出版物变成经济效益, 而数字出版如何盈利, 却并不清晰。目前, 网络运营商巨头们凭借庞大的体量和产品提供, 有通畅的可以完成支付的通道, 有数量庞大且可见的读者群, 产品—渠道—支付的销售产业链完备, 故而确立了自己的盈利模式。而对于传统出版社, 由于种种限制, 只能一只脚在界内, 一只脚在界外, 望洋兴叹。这种状况就导致传统出版社在权衡大的投入时十分谨慎, 投入规模往往只有十万级或百万级。相比于网络运营巨头动辄千万乃至上亿的投资水平, 可谓小巫见大巫。因此, 传统出版业迄今工作重心仍固守在传统出版, 数字化转型不温不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 人才队伍不健全

数字出版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新兴产业, 它的发展与壮大需要一大批既懂出版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支撑。数字出版在技术形态、出版流程、出版模式、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大大有别于传统出版, 对人才结构和能力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 传统出版企业应着力于建设一支既懂传统出版流程, 又掌握数字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拥有这样一支队伍, 才可以进行实质化的数字化转型操作, 才有可能使数字出版更好地走向未来。

在数字出版高速发展的今天, 虽然存在种种制约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和瓶颈, 但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是大势所趋, 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后, 仍将大步前行。

二、方向和趋势

当前, 滚滚而来的数字化浪潮使传统出版社站到了十字路口, 转型中的传统出版业如何看清大势, 辨明方向, 借鉴先进经验, 将数字技术融入出版业全产业链, 是每个出版社都将面临的新课题。

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方向上, 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为适应新的形势和大的格局, 应力争做到内容提供、平台运营和终端渠道三足鼎立, 协同发展, 只有在这个架构下构建数字出版的发展战略, 才有可能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一) 内容提供与IP

优质的内容服务是数字出版的本质和核心。现在, 中国出版业数字出版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 内容为主的格局也远未达到, 因此传统出版单位作为内容提供商应在转型过程中牢牢把握数字出版的著作权, 赢得数字出版行业的上游话语权。 这样才可能与中下游产业链形成竞争合作关系, 共同发展。

传统出版业这些年在转型的道路上步履艰难,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充满困惑。但IP知识产权的适时出现, 或许可以告诉传统出版业, 路就在自己脚下。传统出版业的自身优势说到底就是掌握内容, 基于内容产业而衍生出来的IP开发在2015年大放异彩, 也给转型中的出版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内容回归对出版业并不是一件坏事, 内容生产才是传统出版业最擅长的事。IP越发展, 内容就越重要, 只要内容足够优秀, 就一定会得到关注和收益。未来几年内, 可以预料的是, 对优秀作者、优秀内容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传统出版业必须在这场争夺战中占得先机。

(二) 建设大型数字网络出版平台

数字出版是在整个出版过程中, 将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形式储存于互联网终端设备等介质中, 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以及传播载体的数字化。走过2015年, 传统出版业走出观望与徘徊, 对数字出版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许多出版社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通过搭平台、推产品, 切实开展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 有的出版社投入大量资金, 打造了自己“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 在前期投稿、后期编审校、设计编排、内容存储、产品发布等环节实现了无纸化, 初步走进了数字出版的殿堂。在需要巨量资金投入, 攻克诸多技术壁垒的网络平台建设中, 即便是国内的大型出版集团, 凭一己之力也无法与大型网络运营商在资金、人才、技术上一争高下, 与之相比, 传统出版社自建的网络平台无论在功能上、规模上都相形见绌, 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可能占得上风。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业内普遍的共识是, 以政府为主导, 集中业内的人才资金, 建立一个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内容相互转化, 发行和传播渠道互联互通, 终端共享的全国性的数字出版平台。目前, 全球最成熟的网络数字平台有苹果、亚马逊、谷歌, 国内虽有运营商多家平台上线, 但尚无法完成整个系统化体验过程。国内出版业所建立的一些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则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各平台使用的都是不同的文档格式, 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未来国内出版业只有建成与亚马逊、谷歌比肩的数字网络平台, 我们的数字出版的规模和水平才有可能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走在世界前列。

(三) 阅读终端与移动阅读

在阅读终端载体的发展变革过程中, 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传统出版提供了优质的内容, 数字技术则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服务, 二者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优势, 共同组成多元化的数字出版产业。

数字出版的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终端技术的创新。 近年来, 随着网络和手机普及率的持续提高以及4G乃至5G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进行电子出版物的阅读。移动阅读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阅读方式, 代表了数字阅读的未来。移动阅读终端不仅结合了视觉和听觉的优势, 还将方便和快捷发挥到极致,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阅读。图文声像通过高速网络下载传播, 保存在移动阅读终端上, 使得阅读无处不在。作为数字出版的主要内容供应商, 我国出版业应根据终端载体的变化来调整自己, 积极适应新的内容传播方式, 根据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特点, 将自己的内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开发, 以适应当今的阅读方式。

(四) 跨媒体和“互联网+”

当今世界上任何产业, 融合都成为发展的主题, 传统出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称为“数字出版”。从内容角度, 数字出版也已不是简单地将纸质书进行电子化呈现, 如今, 音频、视频、 图片这些内容表现形式更受我们的欢迎。跨媒体将成为数字出版乃至出版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出版社应借助多种媒体形式, 进行IP开发, 制作电子书、影视剧、绘图本、游戏等等, 把一部纸质书的内容价值全部开发展示出来, 只有具备这种远见和实力的出版社, 才有可能在跨媒体数字出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 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 (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 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部门层面的扩散, 本质在于传统行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在“互联网+”到来的时代, 出版变革的大趋势已日渐清晰, 主要方面有:第一, 互联网极大解放了内容生产力;第二, 移动通信带来了即时传播;第三, 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促进内容多重利用;第四, 大数据精确锁定阅读需求, 可以支持个性化出版。在 “互联网+”的时代, 文学、图片、聊天等阅读服务产品更加一体化、碎片化、个性化、可定制, 这样就使内容产生更快, 生命周期更短, 阅读产品要不断考虑用户的阅读体验, 不断进行更新。此外, 畅销书的概念将会淡化, 更多的图书将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

“互联网+”将重塑全新的出版业态, 改变目前传统出版社图书产品的策划、编辑、营销的流程和功能, 全新定位出版社的编者、作者、读者关系。出版社不再是简单的内容提供商, 而是能深入掌握渠道和用户, 变身为“体验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 从而完成传统出版业转型数字出版的更新升级。

在数字出版的背景和环境以及技术变革的同时, 整个出版业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行业间竞争加剧, 业务和产品互相渗透。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 拥有更多优质内容资源, 营销和渠道建设都比较好的传统出版社, 大多在数字出版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资源, 在转型的道路上领先一步, 这些都是未来实现华丽转身, 在出版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优势。而那些迄今仍找不到自身定位和方向的出版社, 错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历史机遇, 看不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景, 在内容资源和品牌建设方面又缺少“杀手锏”, 就难免在这场大潮中遭到淘汰。对于处在中间状态的多数中小出版社来说, 采取兼容并蓄的手段, 抓住机遇, 寻求发展, 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个市场上寻求共赢, 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不同类型的精神文化产品, 同时利用“互联网+”条件下各种网络数字出版平台带来的方便和快捷高效手段, 这可能是当下多数传统出版社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贲炜.从传统出版迈向数字出版[J].印刷工业, 2015 (Z1) :82-83.

中小出版社数字出版的策略 第8篇

一是数字出版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中小出版社, 一年的盈利也就在百万左右。如果数字出版要成为中小出版社的主流产品, 那么它能否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来填补传统出版消失而留下的经济缺口?

二是生产效率的改变。对于一个出版社, 或许数字出版完全替代传统出版是可实现的。但是如果放在整个出版业上来看, 它还存在许多困难。其中一项就是生产习惯的改变。目前, 我国图书生产实行的是选题审批和书号申报制度。一般一个选题从选题申报到签清付印差不多要一两个月的时间。这个周期和流程是否能够适应数字出版的需要?数字出版的一项优势就是缩短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缩短出版时间, 提高了出版效率。

三是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翻版, 还是全新的出版业态。目前有人认为数字出版是出版载体的变化, 就像纸张代替了竹简一样, 只是载体变化了, 内容可以是一样的。但是这里面, 关于效率的变化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将根据上述的三个问题, 就中小出版社进行数字出版工作予以讨论和分析。

数字出版的经济效益

以一家有20名员工、名为出版社Publish为例来测算。若每位员工一年的薪资福利是12万元 (含企业缴纳的五险一金) , 那么该出版社需要支付人力成本240万元。假设该出版社一年的管理等其他成本是60万元。那么该出版社一年实现毛利300万元, 才算不亏损。如果还要实现盈利100万元, 就要实现400万元的毛利。按照每本书有2万元的毛利计算, 一年需要出版图书200种。由此得出, 每名员工每年需要承担10种图书的开发工作 (这里不区分管理岗位和生产岗位) 。若按照每种图书平均定价20元, 发行折扣4折计算, 每种图书的营业收入为8元/册。假设每种书的直接成本是4元/册, 那么要达到每种图书2万的目标, 则每种图书的印数为5000册。

下面我们假设该出版社不做纸质图书了, 全都做数字图书。一般数字图书的定价是纸质图书的10%, 那么前面定价20元的书, 在数字媒介中就只能定价2元。若成本各方面的比例不变, 则每种数字图书的毛利0.4元/册。就是说数字图书需要售出的图书副本是5万册。

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发行测算, 如果说传统发行的2万册只是覆盖了50%的读者, 而数字载体的图书发行可以覆盖100%的读者。由此可以得出, 数字图书的理论销售数量为4万册。则每出版一种数字图书毛利为16000元 (比纸书少4000元毛利) 。一年下来, 这家出版社如果开发200种数字图书只能产生20万元的盈利, 将无法实现100万元的盈利。

生产效率的改变

上面的分析可知, Publish这家出版社需要每年开发250种新图书, 才能实现100万元的盈利。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 该出版社的员工工作量加大了25%。按照传统的出版工作量来说, 这家出版社很难做到。这就说明, 员工必须提高工作效率。这就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问题了, 一个选题需要一到两个月才能签清付印, 在现有的出版制度下选题申报和书号申报, 在满负荷工作状态下要提高25%的效率非常困难。还有就是对于数字式的图书如何管理的问题。而且这里还没计算员工面对数字出版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鸿沟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 以及如何缩小、消灭这个鸿沟和所需时间。由此看来, 无论是出版社单方面提高员工效率, 还是整个出版制度往适应数字出版方向改变, 这都要求生产效率的改变, 要求整个出版业态发生变化。

数字出版是全新的出版业态

由生产效率的改变分析可知, 单方面改变出版社的效率或者单方面改变出版制度都不一定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 只关注内容开发, 以为用原来的内容开发团队可以应付数字载体的出版形式的看法是错的;或者仅仅说是制度不适应也不合适。人力资源的效率是发动机, 它可以带着数字出版这辆车高速运转;出版制度是刹车和方向, 它可以将发展方向带到安全的通途大道上, 只有两者同时改变才能促进数字出版的发展。所以说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翻版, 而是全新的出版业态。

策略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一个中小出版社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字出版中去, 存在很大的风险。那么对于中小出版社就这样等两者转变吗?其实不然。与其等着, 不如在自身承受范围内, 做一些探索或准备工作。

1、原有资源的数字化

根据上面的分析, Publish这家出版社不太可能对数字出版进行大投入和三五年无产出的培育, 但是仍可以走一条适合自身的数字出版道路, 那就是原有资源的数字化。就像出版社大都设有资料室、档案室等, 用于保存出版过的样书。这些样书放在房间里, 数量很多, 但是没有人专门分析这些样书, 赋予这些样书新的生命力。同时由于数量巨大, 查找也很不方便, 所以可以说它是死的。

数字化的工作就是, 将这些原有的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标引, 相当于按照某个数据格式建立的一个数字资料室。通过数字化加工的过程进行甄别, 还是有生命力的, 直接以电子书、手机小说等形式进行销售。但是那些暂时不能发现新的作用的资源就没用了吗?其实它们可能作为整体不能发挥作用, 但是难保它们的某些或某个章节没有用处。数字化就是对于原有资源进行分析和拆分, 可以发现资源的有用部分, 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字产品开发, 将老资源盘活,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同时, 在数字化过程中可以累计大量数字出版方面的经验, 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为将来出版转型打基础, 并且在初期的人、财、物的投入也不大, 是中小出版社可以接受的。

2、数据库及网站建设

(1) 数据库就是对上面数字化过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仓库、平台。它有高、低两个层次。低层次的就是上面那种将数字化的资源管理起来, 拣有用的用起来, 这样的数据库是资料室。高层次的则是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资源开发。例如将教辅资源整合成一个题库、一个考试辅导平台;将同类别的本版书做成专题, 供读者在线阅读和查阅, 这样的数据库是总编室。所以, 数据库的建设是数字出版中的重要一环。而且建立一个满足Publish自身需要的数据库, 花费不是很大, 建设周期也不长, 同样是一个探索性的尝试。 (2) 现在很少有出版社没有网站, 不建设官网。这已经不是花不花钱的问题, 没有网站的出版社就像没有门面的商店, 就像没有办公地点的公司, 这是面子问题了。当然, 建设网站不仅仅是为了面子, 网站有很多传统宣传、交流途径所不具备的优点。网站是出版社进行数字出版的桥头堡。网站的功能可多可少, 多则可以建一个综合性网站, 集数字产品、数据库、搜索、发布、交互等功能为一体的大网站;少则可以是一个发布出版社自身信息的广告板。网站有了, 功能的多少都是根据出版社自身条件设置的。对于一个中小出版社建立一个官网是很容易的;也可以在网站上植入资源丰富的数据库, 进行网络营销;也可以在官网建一个专业资源网站, 再在它们之间建立紧密连接, 实现宣传与数字出版之间的互动, 实现宣传与出版业务专业化分工。这是锻炼数字出版队伍, 积累数字出版经验的有效办法之一。

3、开发基于新媒体的数字应用

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互联网、手机、ipad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它们的兴起, 推动了出版物的载体和传播途径发生变化, 纸张或光盘已经不能完全代表出版物的形态了。每个新载体和新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都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加工、存储和传播。Publish要想急于推出自己的数字出版产品, 基于新媒体开发主题性/专题性的产品是见效最快的。比如开发互联网上的电子书, 开发手机报、手机小说, 开发电子图书的应用软件, 等等。这些在数字技术中都可以称为应用。即它是以实现某个具体目的为标准的产品。Publish开发自己的应用是投入少、见效快的路子。就像开发选题一样, 什么下载量大, 什么点击率高就开发什么, 都从自身与市场的结合点出发, 成熟一个, 销售一个。这是当前不少出版社和技术公司都在进行的一项数字出版业务。作为中小出版社的Publish可以尝试一下。

4、自身的数字出版规划

上面讨论了很多数字出版的具体业态, 有从市场出发的, 有从自身资源建设开始的。中小出版社由于自身的条件, 不可能采用大投入、大产出的方式。采用上述的一点或几点结合起来, 从无到有发展自身的数字出版业务, 是很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就像出版社肯定有年度选题计划一样, 数字出版业需要一个规划。没有一个符合自身条件的数字出版规划, 是盲目的。容易被短暂的效益冲昏头脑, 容易被暂时的困难吓倒。无论是大型出版社, 还是中小出版社, 特别是不能在数字出版上大投入的中小出版社, 规划非常重要。Publish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数字出版规划。这种规划就是产品布局。有了切实的规划, 数字出版对于中小出版社来说就不是空中楼阁了, 可以使中小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大潮中从容转身, 拥有一席之地。

小结

综上所述, 中小出版社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出版种类范围较窄, 人才专业性强;二是每年的出版品种数量不大。这就给自身数字化工作创造了条件。如果一个成立了50年, 每年出书3000种以上的综合性大社, 它要进行数字化处理, 工作量就很大, 而且很困难。首先它需要分析界定哪些图书可以数字化, 如果都数字化就意味着量很大;然后针对不同种类的图书进行数字化工作;数字化后的入库管理也给出版社出了难题。而中小出版社这方面的工作就好做些, 在数字化原有资源的同时, 也可以量力而行地开展一些有侧重点的电子书等浅层次、数量少的新资源开发。可以采用外包、合作、自己开发等方式, 对于数字图书市场进行试水。可以做些短小精悍的数字应用来进行尝试。以点带面, 以产品带动生产习惯和效率的转变,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拓宽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

小型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发展之路 第9篇

1小型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1.1难以获得海量的数字出版内容

一个小型出版社中, 其员工的规模一般不多于50人, 每年的出版能力少于50种, 经过多年的发展, 其出版的图书总数也不过几百种。而且传统的小型出版社掌握的出版权很少, 自身拥有的出版权限也相对较少。但是数字出版需要具有海量的信息, 小型出版社目前在这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但如果其采用购买版权的方式获得信息, 则会导致出版社难以承担巨额资金的付出。

1.2缺少数字出版的经验

小型出版社一般只是开展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务, 对于数字出版, 小型出版社无论对其出版模式、 营销方式等都知之甚少, 在销售方面只能采取传统的线下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版社的竞争力。 另外, 由于缺少数字出版的经验, 在与读者对接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缺少读者基础, 更不利于其发展壮大。

1.3缺少核心的出版资源

小型出版社出版资源相对较少, 同时出版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小型出版社出版资源集中在教学材料以及教辅资料方面, 这些资源与数字化图书的多元化要求不符。可以看出, 就出版资源方面来说, 小型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之路困难重重。

1.4缺少数字出版配套的元素

数字出版所需元素包括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等, 这些元素缺一不可。然而, 小型出版社在这些元素方面都相对缺乏。教材与教辅资料是小型出版社主要的利润资源, 但是在国家对学生的减负工作开展后, 教材以及教辅资源方面的利润就越来越少。同时, 传统的出版社人员对数字出版技术、设备等都不能掌握, 就算能够从外界引入人才, 在短时间内也不能在数字出版的市场中站稳, 与中大型出版商相比竞争力较弱。

2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对策

针对现阶段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基于出版相关工作的经验, 现对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路径提出几点建议。

2.1加强对数字出版模式的了解

小型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道路中, 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与处理。

第一, 小型出版社必须踏踏实实地致力于对数字出版的研究, 对数字出版的制度、出版机构等进行明确定位, 同时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数字出版业务。

第二, 针对出版社原有的纸质版图书资料, 还需要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 制作成电子文件。同时在平日注重积累电子资源, 在和一些作者签订合作协议、合同等的过程中, 需要获得其产品的电子出版权以及网络出版权, 以便日后使用。

第三, 针对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问题, 还需要通过招聘与培养并重的方式, 为出版社招揽更多优秀的人才, 为数字出版发展道路奠定基石。

2.2制定有效的数字出版整体战略

小型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发展过程中, 还需要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战略, 不能一味的与其他出版社竞争。在数字出版发展之初, 应该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 在多样化的数字出版形式中, 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出版形式。无论是光盘、电子图书, 还是一些数据库网站等, 都需要根据出版社自身的技术能力、规模等量力而行。另外, 小型出版社还能根据自身的能力, 选择自己出版或者是与自己规模相当的出版社联合出版。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发展战略, 都需要根据数字出版的需求, 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在选择合适的运营商进行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 小型出版商由于自身实力问题, 在基础研发方面还需要采用专业化发展, 不能自主研发的, 需要采用技术外包的形式, 帮助出版社走向数字出版的道路, 并在这条道路中越走越远。

2.3集团化中个性化发展

联合出版是现阶段小型出版商应对数字出版发展的一种趋势。小型出版社由于自身实力与技术问题, 有时候需要与一个或几个出版社合作, 建立一个新型的集团出版平台, 提高各自的综合竞争力。 但是, 小型出版社在集团出版平台模式背景下, 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注重选择合作对象, 合作中与别的出版社相互协作, 不断的提升自身出版社的影响力, 将出版集团发展作为自身出版社发展的引路者。

第二, 在集团出版平台运营模式下, 小型出版社必须注重个性化发展, 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因为, 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必定会对出版社的营销模式造成影响, 还不利于吸引读者。

2.4注重内容资源

内容资源是数字出版的核心。在新时期, 出版形式与方法逐渐被简化处理, 因此印刷管理也逐渐淡化, 而内容就成为数字出版能否成功的关键。内容本身就是出版的基本要素, 在网络技术出现后, 数字出版过程中对内容为王的定位更加突出。小型出版社可以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下借助一些核心资源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是在数字出版中, 这些核心资源就很难被充分利用, 而且平时的积累也不够, 所以导致小型出版社的自身竞争力下降。

因此, 小型出版社在建设内容资源方面, 应该将核心资源作为立足点, 逐渐地向不同的领域进行拓展, 与不同领域的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不断的积累各方面的信息, 发展周边资源等。这样才能有利于小型出版社形成范围更广、涉及领域更大的内容资源, 满足数字出版的海量内容需求。另外, 在与作者合作的过程中, 还能够采用分成的方式, 让作者获取更多的利润, 这样才能不断地吸引更多的优质作者, 形成一个良性的内容建设机制。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出版业务也逐渐进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时期。与大型出版商相比, 小型出版社在人才储备、技术、设备、 内容、核心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但这些元素正是数字出版必须的要素。作为小型出版社, 在数字出版道路上, 必须加强对数字出版模式的了解, 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 同时加强内容资源建设, 注重个性化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小型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不被淘汰, 才能促进小型出版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出版业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对于大中型出版社来说, 小型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转型所遇到的困难更大。首先对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 然后提出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的有效对策, 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惠娟, 崔彦杰.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 2014, 15 (9) :114-115.

[2]严厉.分析中小型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发展[J].数字化用户, 2014, 23 (9) :99-100..

[3]王华祖, 吴永佩, 宗德宝.数字出版的趋势发展及在中小型出版社的应用初探[J].出版广角, 2014, 26 (9) :52-53.

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讨 第10篇

专业出版社是指专门针对某一专业方面的内容进行出版业务的出版社, 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等, 其主要针对某一领域进行出版工作,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有效地优化了各类出版物的质量, 推动了出版事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逐步出现了数字出版, 即以数字内容作为流通介质, 通过互联网采用网上支付的交易方式进行出版及发行。专业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资源丰富的优势, 消费目标十分明确, 数字化盈利模式较为特殊, 可以成为专业出版社的发展方向, 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现状

(一) 尚未形成完善的网络营销模式

目前, 我国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产品的销售渠道较为单一, 大多采用线下推广的方式, 尚未形成完善的网络营销模式。部分专业出版社基本上是直接将图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书, 或者简单地将其网络化, 部分出版社则是与实体的纸质书籍为依托, 把数字出版产品附着其中来实现发行, 其基本上忽视了互联网的各项优势, 包括信息资源丰富、搜索方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媒体多样化等, 使得其数字出版产品的推广效果不理想。[1]

(二) 数字出版人才匮乏

许多专业出版社在传统出版方面实力较强, 但由于数字出版是新兴产业, 相关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就我国现状而言, 主要是技术提供商对数字出版产业形成推动力, 并主导其进步方向。有些出版社只是简单地把资源委托给技术提供商, 包括专业信息资源、数字资源等, 而由后者对该资源进行一般的处理、整合、加工, 形成数字出版产品后上线。在这一系列环节中, 专业出版社并没有实际的主导权。

(三) 版权转让及保护措施不完善

尽管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规定了数字版权的转让及保护措施, 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 产业规范并不完善。同时, 在技术上也没有足够的水平来保护数字版权, 许多出版社的数字产品十分专业, 包括学术著作、科普书籍等, 极易出现盗版问题, 不仅使得纸质图书受到严重冲击, 也使得出版社受到重大的经济损失。[2]

(四) 思想观念滞后

在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中, 最初是由技术发展商来开展该项事业, 包括通信企业、IT企业、数字技术企业等, 传统出版社则是在大形势的变化下, 为了适应环境而被动地开始进行数字出版活动。其各类人员均保持着传统出版业的思维状态, 观念较为滞后, 对于新兴的数字出版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各项机制创新不足。另外数字出版产品链条的利益分配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 这使得专业出版社对其没有热情, 不愿进行深入发展。

三、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探讨

(一) 根据需求量出版

专业出版社的特点及性质决定了其受众具有特定性。例如, 科技单位、学术团体、图书馆及个人等, 在开展数字出版时可以根据上述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出版, 包括数量、形式、内容等, 更加突出出版物的个性化特点。该盈利模式不仅能与传统出版业务有机结合, 更能充分发挥出其品牌优势。中国标准出版社就在逐步推广该项业务, 不断地总结经验, 探索出了基本模式及方法。[3]

(二) 网络出版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出版作为一项新兴事物, 是以传统出版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网络出版的内容兼容性较强, 原创内容或纸质图书的数字版本均可, 其优点在于不需要实体的纸张, 内容可以及时更新, 节约资源, 且不需要印刷, 没有库存。因此, 也不需要店面, 成本较低。出版者可以把信息发表到互联网上, 或者利用互联网将信息传送至客户端, 受众人群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客户端阅读、使用或者下载各类信息。读者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 包括搜索、查询等, 快速地找到需要的书籍或者内容, 使得阅读效率更高, 其需要花费的费用也较少。[4]

(三) 构建数据平台

各类专业工具书的信息内容十分丰富, 专业数据库的主要功能则是对该类资料进行相应的组装、深化处理及资源整合, 即根据各个专业知识点、条目、图片对其实施分类, 并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进行集合、整理, 建立具有搜索查询功能的信息数据库, 使得信息更加具体化, 进而形成系统性强、技术先进、搜索简便的大容量专业资源数据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立的中国建筑全媒体资源库与专业信息服务平台即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案例, 其专业数据资源库平台能够对专业书籍、图片资源等进行类别化管理, 同时提供大量图书的免费阅读及在线营销。

(四) 互动出版

目前, 大多数出版社均建有读者交流社区, 以便于人们在阅读的同时可以进行思想的交流。为了读者能够更好地在该平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可以对原有的读者社区进行改造, 构成互动交流的系统模式。读者可以就已出版图书进行讨论、研究和探索, 同时也可以对图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意见反馈, 以便出版社在日后的出版工作中进行调整, 使得出版内容更加完善, 也能有效克服纸质图书无法及时修订和改版的缺点。另外, 多媒体资源也可以进行整合, 使其与互动交流平台有机结合, 读者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 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 这也是专业出版利用数字出版的未来可以发展的盈利模式之一。[5]

(五) 在线服务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的更新迫在眉睫, 许多人在工作之余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 还有许多人出于兴趣爱好想要掌握某些方面知识, 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课程的专业培训学习。专业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环境, 将数字化的专业课程内容上传至网络, 提供在线学习、下载等有偿服务。例如, 许多专业出版社开展的职称考试培训在线服务、技术等级考试资料下载等, 客户可以使用电脑或者手机进行在线学习, 或者下载, 利用零碎的时间随时学习各类知识, 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三、总结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和电脑的普及, 传统出版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而数字出版则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专业出版社在该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包括内容专业、资源丰富、读者群较为固定等。在发行及盈利模式方面, 数字出版可以运用基本数据库及互联网的直销模式作为其营销方式, 收入来源主要集中于在线销售数字化产品及提供优质的服务, 使盈利模式更加多样化。本文简单分析了专业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过程中的困境, 并通过汲取国外专业出版社的成功经验, 提出了几种盈利模式供大家借鉴。专业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出版时还需要先全面了解自身的情况, 结合自身的优势不断探索, 总结经验, 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 以获取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需求, 书籍品种十分丰富, 促进了专业出版社的发展及深化改革, 经营、管理更为灵活。然而, 专业出版社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不得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信息科技及数字技术的提升, 数字出版成了现代专业出版社新的发展方向, 但其盈利模式尚不完善。本文简单地分析了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的现状, 并对盈利模式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专业出版社的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成功经验,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江波, 袁泽轶, 项翔.专业社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实践与阶段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3) :154-158.

[2]高标, 陆小新, 袁夏燕.专业出版社之数字出版思考[J].科技与出版, 2012 (02) :77-75.

[3]刘冰, 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04) :479-483.

[4]高锡瑞.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之路——以测绘出版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 2011 (10) :48-50.

出版社数字化 第11篇

[关键词]出版社;网站推广;数字化

[作者简介]张文秀,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

我国出版社网站建设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暴露出版社未将网站作为读者深入了解出版社及产品的窗口,忽视网站对出版社形象和品牌竞争力的贡献;另一方面已建网站的信息陈旧、内容简单等突出问题,揭示出版社未适应数字化转型对网站功能拓展的影响,忽视网站作为内容资源聚合、知识服务和销售的数字出版综合运营平台的价值。

一、网站对出版社数字出版业务的影响

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中困难与疑虑并存。尤其对于出版社,运营投入及抗风险能力较弱,但积累的专而精的优秀内容资源需要走出去,形成有竞争力的数字出版资源。亚马逊、谷歌、盛大文学都是借助网站走进出版业。出版社网站作为数字资源传播的直接平台,在出版社转型数字出版业务的初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1.数字内容资源整合的互动平台

出版社在忙碌传统资源数字化的同时,也需要将数字仓库的资源推送出去。出版社网站应充当代理的功能,将整合的线下传统资源宣传展示出来,挖掘作者资源,并吸收网站访问量、用户注册信息、社区互动源、读者选题意见等资源,用以广告投放、读者服务及传统图书业务市场需求的精准分析。网站用户构成数字资源的一部分,是出版社个性化增值服务的参考依据。

2.数字出版人才储备的培养平台

出版社一直将缺少懂出版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视为数字化转型的瓶颈。网站建设是网络运营和策划能力的最基本表现,出版社在应对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人手不够的过渡时期,可将引进的年轻人才轮岗安置于出版社网站建设岗位,在实践锻炼中培养适合自身企业环境的数字出版人才。近年来,原新闻出版总署也将网络编辑的培养和从业资格培训作为数字出版人才储备的重要举措,原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和地方出版系统联合举办多场网络编辑资格培训班,以提升现有网络编辑队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

3.数字产品增值服务的销售平台

数字内容收费、内容服务和衍生服务是出版社最基本的盈利模式形态,而出版社网站是开展业务的得力平台,其建设与运营直接决定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定位和发展。出版社网站可提供商品服务的目录式销售,也可提供个性用户的资料下载、专家在线答疑、新书速递宣传等增值服务。

二、出版社网站形同虚设的原因

目前出版社网站多存在交互性不足,内容结构单一,缺乏围绕作者和内容的产品模式及人气社区等问题。除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网站内容平台建设,出版社网站作为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平台,更需要借助新技术的渠道进行宣传推广。

1.搜索引擎优化是提升网站知名度的首选策略

出版社网站不同于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多数读者是通过搜索引擎查找需求信息,按照搜索引擎显示的网站链接进入目标来首次认识该社网站。根据艾瑞iUserTracker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网站导航日均覆盖人数达1.3亿,网民到达率54.5%,位列第一,比排名第二的网页搜索(1.2亿)和第三的综合视频(0.9亿)分别高出3.8%和15.6%[1]。出版社网站要走向读者大众必须要做好搜索引擎优化。

出版社在建设和维护网站时,需顺应搜索引擎查找和排名规则,在某一搜索引擎上注册体现自己特色的关键词[2]。如近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或提供的数字出版服务,当潜在读者输入关键词检索时,该社信息较易出现在搜索引擎结果页面中的靠前位置。同时关键词也要根据出版社的热点业务动向适时更新和优化,嵌入网站页面的标题和元信息描述中,引起搜索引擎的真正关注。南京大学出版社选用云课程作为网页标题的关键词,读者在百度输入“云课程 大学出版社”,首条检索记录即为该社的主页,引导读者认识并关注该社采用全新数字化教学形式的尝试。

搜索引擎也可对出版社提供外部优化的网络推广服务,如常见的百度竞价排名和百度搜索下拉业务。百度竞价排名为知名度不高的出版社提供快速面向读者的机会,但多家网站同时竞争一个关键词时,百度会根据竞价的高低安排搜索结果的显示顺序,因此出版社在资金实力上的缺陷会影响挂网排名的时间。百度搜索下拉业务则依托第三方代理商设计词条以关键词推荐信息的形式引导读者,避免直接选用关键词提高费用成本。如在百度输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下拉区域便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电子课本”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两个词条。出版社在科学选用上述方法推广业务时,必须深刻认识各自的短板。资金不足的出版社在推广较热门的业务时,即便使用竞价排名,资金注入的受限往往导致排名靠后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同第三方代理商合作的百度搜索下拉业务,减轻了出版社的资金压力,如策划得当确实能提升出版社网站的广告效果。但搜索引擎的收录与排名时常变动,下拉业务的出词并不稳定。

2.友情链接是构建同行网站相互合作与推广的有效渠道

友情链接是同行或相关网站之间的一种合作方式,具有优势关联的网站分别在自己网站上放置对方的徽标或网站名称,并设置对方网站的超级链接,用户在访问自己网站的同时发现对方网站,达到互相推广的目的。

对出版社来说,这种免费的推广手段常用且有效,但限于知名度不高,等待其他大型出版社网站主动为自己添加外链的可能性较小,网站需要主动寻找合作对象,请求其他出版社将自己设置为链接伙伴。优质网站也会综合考虑申请方的网页级别、内容与自己的契合度等因素选择接受或拒绝,这无疑给出版社的成功增加难度,导致友情链接正常申请途径成功的多是水平相当的网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友情链接有师华教育IE、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当当网、亚马逊、文轩网、京东图书、99网上书城、中国互动出版网、淘宝游书园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共12家,仅有师华教育IE(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子公司)、上海音乐出版社两家提供自己的友情链接,其余网站多是购书网站搜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图书结果的页面及政府部门机构等,并无该社的友情链接,回报率仅17%,极不对称。

nlc202309012138

部分优质网站会对成功挂靠友情链接的网站进行收费,出版社可根据预算酌情选择申请与接洽。出版社亦可通过第三方代理商购买友情链接,如黄金链、阿里微微等平台。值得注意的是,由代理商提供的网站友情链接数量一般较多,有些无法在首页显示,需通过点击“更多”按钮才能显现。而且不同的网页设计版式风格也会影响读者对网站底栏或侧栏的友情链接关注度,出版社在慎重选择合作对象的初期应该全面查看目标网站的链接现状。

3.软文推广以嵌入广告相关信息的网文吸引转载量

软文是由企业的市场策划或广告公司的文案人员撰写的文本类型,不同于一般的硬性广告,它强调软化读者对广告的排斥信息,内容轻松,可读性或趣味性较强,文字中隐藏着与企业相关的广告信息或者近期热门业务的关键词。软文广告因其转载量大,与微博、SNS、贴吧、各大论坛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迅速成长为网络上重要的宣传推广方法。

传统的书评拥有很好的推广先例,可以借势网络平台转载实现对图书产品的宣传。但数字出版的新形式已超越书评的界限,新的产品及服务形态需要新的软文方式来推广。出版社网站软文推广的第一步是完成高质量软文的编撰。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软文的导向性对出版社产品有利,其次确保软文能抓住读者的兴趣。拥有合适的软文后,就是多渠道的发布工作。出版社可雇用软文推广“水军”,在论坛发帖跟帖。在线服务交易平台千浪网、水君网等应运而生,专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合的网络推广方式,出版社可登录这类平台发布相关任务,包括需发帖、转帖或跟帖的软文,具体的标准要求,发布的有效网站等。出版社亦可付出略高成本寻找代理商外包推广任务,以减少招募水军、流程管理等繁琐环节工作量。

出版社网站在软文推广过程中会面临人员分散、能力差异大、流动性大等管理难题,对报酬的支付常产生分歧,严重时推广人员会在相关网站上恶意诋毁,影响出版社声誉。而且出版社难以对推广人员的发帖内容做规范化管理,发帖内容质量水平存在差异。

4.微博打造出版社、编辑、作者三位一体的立体营销

微博平台以140余字的单篇文字加载图片与视频,相比高质量软文,大大降低了难度。出版社微博和出版社网站之间构成信息资源分享的互补平台,前者是先行官,微博传播便捷,绑定手机即可摆脱电脑的束缚,让自己随时扮演自媒体内容的制造者、见证者和传播者。

出版社借助微博打造发布书讯的平台,甚至以连载的形式登出,读者注意力被吸引到该书上,并关注出版社的同类出版物,出版社网站便成为优选途径。微博可以组织发起阅读相关的活动,发布出版社最新的业务资讯,利用粉丝群的效应快速传播[3]。出版社微博亦可与编辑、作者的个人微博形成微群,三种类型的粉丝群织成巨大的营销网,推动更多读者关注出版社和出版社的网站。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建博客,人民交通出版社以读者服务部名义开通腾讯微博,大家出版传媒(大连)股份有限公司开通大连出版社新浪微博,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开通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生活图书中心新浪微博,安徽教育出版社依托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出版人集体微博名义开通社长个人新浪微博,其他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平台均建立对应名称的微博。

出版社微博开通初期因知名度低,可加入一些专业领域的微群,发布行业相关信息,先与同行达成良好的互动,由已拥有一定粉丝量的微博将信息转发,吸引粉丝关注,接着逐步转移到打造原创热点话题上,以发表有创意的评论和营造互动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在维护过程中,对粉丝需要的信息或疑问,出版社必须及时反馈和回应,保持实时沟通的互动性。

网站的建设与推广是数字化转型期出版社新旧业务的重要衔接点。作为数字出版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站的建设关乎出版社数字出版的人才储备及未来复杂业务的技术练兵,其宣传推广关乎出版社品牌内容资源的整合及产品与服务的销售,继而直接影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战略形势下的市场竞争力。尽管出版社网站推广初期难度稍大,但却是它迈向数字出版的必经起点。出版社须抓紧同行数字出版业务处于摸索期的契机,综合运用搜索引擎优化、友情链接、软文推广和微博营销等网站推广策略,寻求最优组合,在新的起跑线和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环境下谋求更好的发展。

[1]艾瑞咨询.艾瑞iUserTracker:2013年1月热门网络服务数据[EB/OL].http://service.iresearch.cn/others/20130304/194124.shtml.2013-03-04.

[2]周荣庭,陈果.图书出版的搜索引擎营销策略[J].出版科学,2007 (1):72.

[3]张彦.浅析出版社微博营销的几种模式[J].科技与出版,2011(7):79.

出版社数字化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项目管理,创新文化,数据服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发展重要引擎作用的战略性论断, 不但为数字出版的乘势而上开启了广阔天空, 也为科技助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十二五”期间, 我国数字出版业将面临极为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是“十二五”时期数字出版产业的核心任务。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已成为我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 对于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出版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 2009年, 数字出版的产值已经超过了传统出版业的产值;2010年全国数字出版总产值高达1051亿元, 几近5倍于2006年, 5年间平均增幅接近50%。高速发展的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这对于传统出版企业, 既是极大机遇, 又是严峻挑战。数字出版的发展成熟将进一步为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做强做大, 构建产业层次丰富、产品内容多样的现代出版传媒企业提供有利契机。

目前, 欧美传统出版巨头的数字出版业务已经步入成熟时期。一些世界顶尖出版机构都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搭建起基于海量内容的数据库, 并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出多种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出版使得出版物的载体形式、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提高了出版业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方面的速度和效能成为全球出版业的发展方向。2009年以来, 美国跨国出版集团开始运用数字出版技术抢占未来大众市场的份额, 以苹果ipad平板电脑为代表的多款阅读器投放国际市场, 大众出版数字化收入随之迅速增长。在我国出版业同世界出版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的背景下, 发展数字出版, 抢占出版业的制高点, 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数字出版以其信息海量、文化多元、互联互通、传输快捷、不受国界限制等优势, 为出版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从市场情况看, 数字出版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众多的消费群体。中国数字出版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达213亿元, 2007年达362.42亿元, 2008年达530.64亿元。2009年的产值是2006年产值的3.75倍, 年均增长率超过55%, 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增长率。目前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4.2亿, 居世界首位,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1.8%, 手机用户超过7.8亿, 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2.77亿人。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2010年, 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在各种阅读方式中, 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 数字阅读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得到国人的接受。出版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世界出版业发展的潮流, 抓住产业发展的机遇, 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积极推进出版业转型。

专业出版社是我国出版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占出版队伍的半壁江山, 在长期的出版工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本专业的出版优势和作者资源, 具有在行业系统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在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经营角度看, 数字出版带给出版业的商业回报才是其得以普遍运用的前提。国外知名出版商施普林格等十多年前就开始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数字出版, 现在已经开始赢利。因此, 专业出版社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也将是传统出版产业在新形势下转型最成功的。基于专业出版社发展的历史过程而言, 在当今态势下要想取得长足且持续的发展, 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 强化项目管理机制

在出版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 出版社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设立了项目责任制, 早期的项目责任制实际上是以选题为项目, 责编为项目负责人, 财务单独设立台账进行利润指标考核的工作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中, 编辑较之以前被授予了相对增大的权力, 使得有市场运作基础的编辑, 或是对市场需求较敏感的编辑, 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才能与活力, 使得编辑周期明显缩短, 产品品种大幅增加。项目编辑制度的引入, 使得原来意义上的编辑逐渐成长为项目管理者, 更多地从项目进度、成本控制、经营、宣传、品牌建设等角度考虑问题。

从选题策划人到项目管理者, 首先, 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其专业化的要求与以往有所不同。编辑的专业化是其学科素养的专业化和编辑技能的专业化。对项目管理者来说, 还有管理水平的专业化要求。转企改制使得出版社的竞争意识大大增强, 对编辑来说, 每个人都是在与多方的合作协商中开展工作, 统筹、沟通、协调成为项目编辑工作的常态。

新时期的出版工作有许多新的内涵, 项目的含义已不再局限于选题项目的开展, 针对出版行业转企改制的现实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以及相关的部门都出台了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的多种类型项目, 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新闻发展改革项目库、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 都针对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多种类型项目和资金渠道, 项目的发展已经延伸到科研的层面, 涵盖了编辑专业、编辑本身所从事的专业乃至其行业的领域。出版社不仅要站在事业的高度, 而且要站在产业的高度, 以改革为中心, 全力实施品牌战略、人才战略,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开展包括选题项目在内的多种项目的开发, 努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当前, 出版社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以长久且持续获得项目开发和实施的收益和利润。

(1) 积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转变经营机制, 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积极探索市场, 努力拓宽渠道, 加大力度扩展市场份额, 开展多种经营, 为今后的市场化进程奠定基础。

(2) 以项目为中心、跨产业、领域、多元化经营。在发展图书出版主业的同时, 出版社实行规模经营, 向相关产业拓展, 如创办报社、杂志社、科教文化发展公司、书店、彩印部等实体, 形成了以图书出版为主业、向相关产业甚至行业辐射的立体化经营结构。

(3) 对外承揽项目源, 对内严格招标制度管理。从组织的层面出发, 由组织的管理上层, 项目负责人再到项目团队, 对项目实行全过程负责制。

(4) 完善服务功能, 强化增值服务, 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 实施品牌战略, 形成重点突出、多路出击、相互联动的局面, 新时期的出版工作有许多新的内涵, 出版社不仅要站在事业的高度, 而且要站在产业的高度, 才能有大视野、大胸怀, 才能有大境界、大成就。

(5) 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 使人才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个人收入同个人贡献挂钩, 同责任大小挂钩。有了好的氛围和激励机制, 每个项目负责人就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竭尽所能不断开发新项目, 并精心打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

项目责任制带来了机会和挑战、同时又存在困难和风险, 关键在于打破出版社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 自上而下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市场, 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以创业者的勇气和乐观精神对待一切困难, 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 才能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 培育创新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IBM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都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为人称道。目前已经或正在酝酿改制转企为现代企业的出版社, 更应当与时代同步, 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创新建设, 积极创造以人为本, 体现良好职业道德的文化气氛, 激发全体员工奋发进取, 昂扬向上, 不断增强出版社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出版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出版社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出版社的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出版技术的知识, 并据此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

出版社创新文化是一种围绕编辑出版工作, 以创新的价值理念、制度诉求和行为方式为核心的文化, 可以激发员工创新思想, 促进其开展创新活动, 最终提升其创新能力, 在选题创新的基础上, 使出版社拥有核心的内容资源, 在信息时代, 内容为王, 这也是专业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数字出版背景下, 还要对内容资源具有更强大的整合能力, 才会有更大的市场控制力。所以, 内容资源的整合成为推进数字出版进程中最重要, 也是最基本的战略因素。因此, 专业社对核心内容资源要加以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同时, 要想方设法把主营业务蛋糕做大, 争取多出版符合市场需求的、高价值的图书, 增加自己在市场中的筹码。实践证明, 培育创新文化有助于造就创新型人才和培育创新型成果, 构建创新型环境, 是出版社获得长足发展和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专业出版社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第一, 积极吸收行业内外先进文化, 为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专业出版社一直以来具有双重身份, 横跨两个行业。一方面, 作为出版单位要立足于国内外出版行业, 继承并弘扬我国原有出版体系中的精粹;有选择地吸纳国外出版行业在产业多元化、经营集约化和内容数字化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 作为专业所在行业系统的一份子又长期活跃在专业领域, 首先要继承本行业的优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然后再吸取专业之外行业的经验教训, 这是专业出版社而言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在此基础之上, 不断打破有碍创新文化培育的既有秩序和惰性, 依靠市场机制配置出版资源, 为培育创新文化创造条件。

第二, 通过打造创新型编辑和管理队伍, 带动出版社管理体制改革, 为培育创新文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的制度保障。充分尊重编辑和各部门管理者的个性禀赋、专业特长和自主选择权, 通过加强出版环节以及多元发展的管理创新, 来推进创新型编辑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 培育创新的人才和成果, 进而培育创新文化, 打造专业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 制度建设为创新文化的培育提供组织保障, 在培育创新文化中具有引领作用。遵循出版行业的客观规律,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根据各类出版创新活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明确本出版社的定位、战略目标, 实现出版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 无论是通过哪条途径来培育创新文化, 都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以上途径才可能得以实现。因此,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是出版社培育创新文化, 增强核心内容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之下, 培育创新文化已成为增强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为此努力造就一支创新型编辑和管理队伍, 这才出版社得以长久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 开展专业数据服务

专业数据库服务形式应该说是当前国内外数字出版最为成熟的一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专业数据库是将庞大的专业信息进行细分和资源整合, 进行产品的再设计、规划、再包装, 实现增值, 并寻找合适的目标客户进行营销, 也可以为每一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服务而获益。这种模式对出版社而言, 就是产品通过网络传播, 没有纸张成本、印制成本和渠道成本;对客户而言, 一次可以得到大量信息, 费用远远低于购买相关专业书籍的费用, 而且又非常便于查阅。

专门针对科技单位、学术团体、图书馆等这样一批最有支付能力和需要的特定客户而定制数据库, 是最早见到赢利结果的数字出版模式。国外著名出版商都是从数据库开始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如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有70多家出版社, 专注于科学、技术、医学等出版领域。1996年6月, 施普林格数字出版业务启动Springer Link (学术专业信息服务平台) 项目。目前, 施普林格所有图书和期刊的内容都集成在这个服务平台上, 实行收费下载, 在Springer Link上共有350万篇期刊文章或图书章节, 分别来自于1600多种期刊, 1.65万种图书, 涵盖13个学科领域。平台上的内容还在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每年以4000种新电子书的速度增加, 新增期刊文章和图书章节在20余万篇左右。美国专业出版集团约翰!威立的在线服务平台Interscience以及爱思唯尔的数据库系统也都和Springer Link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数据库在线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 而且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 专业出版社进行数据服务的有利条件

(1) 可以提供基于专业知识结构的定制模式。专业出版社在长期的出版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数字出版可以通过整合技术, 按照知识体系及其内在联系, 将分散无序的各种文献资源汇集在一起, 形成交错、传递和链接的体系, 可以很好地满足读者方便准确地检索、查询, 以及延伸阅读等, 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想要的东西。

(2) 有相对固定的消费目标。专业出版的读者市场一般呈刚性, 而且相对稳定, 各出版社都已经掌握了这部分市场渠道和消费区域, 数字出版物的市场和营销对象也相对容易锁定。传统出版大多以产品为中心, 而数字出版则以客户为中心, 为客户提供更加符合需要的内容。针对不同客户要求, 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数字出版的一个优势。

(3) 有独特的内容资源。专业社在长期的专业出版分工过程中, 基本都已经积累形成了丰厚的专业内容资源, 而且这些专业内容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 初步具有形成数字化产品的核心内容。对于数字出版而言, 内容依然是打开市场的钥匙, 是市场竞争的利器。

(4) 有较为知名的品牌。各个专业出版社经过多年积累, 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品牌特色和市场知名度, 尤其是在本专业领域基本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为数字产品进入市场和打开销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发展模式选择。

无论新技术如何变化、如何发展, 优质高效的内容资源始终是出版业竞争的核心。专业社所具备的内容优势是其他出版社无法比拟的。在此基础上, 专业社完全有资本拓展、转型到现代内容产业或知识资源服务产业, 将自己的内容产品加以数字化, 实现对资源的管理和二次资源利用。毫无疑问, 国外一些著名的专业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 并且已经建立起了成功的商业模式, 如以斯普林格为代表的图书和期刊数据库模式。据报道, 爱思唯尔、斯普林格等数字出版的收入已经占到总发行收入的70%, 甚至更多。以数据库服务开始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直至进一步拓展, 将是专业出版社可供选择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赵艳霞, 姜晓舜.中小型出版社引入项目管理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 2009, 6.[1]赵艳霞, 姜晓舜.中小型出版社引入项目管理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 2009, 6.

[2]赵学军.出版社实施项目管理的利弊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 2008, 7.[2]赵学军.出版社实施项目管理的利弊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 2008, 7.

[3]倪明, 舒刊.从选题策划人到项目管理者——浅谈编辑工作角色的再定位[J].中国出版, 2012, 5.[3]倪明, 舒刊.从选题策划人到项目管理者——浅谈编辑工作角色的再定位[J].中国出版, 2012, 5.

[4]曲春晓.应重视出版运营过程中的图书选题策划管理[J].科技与出版, 2011, (5) :29—30.[4]曲春晓.应重视出版运营过程中的图书选题策划管理[J].科技与出版, 2011, (5) :29—30.

[5]周正悦.论创新出版社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出版, 2008, 5.[5]周正悦.论创新出版社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出版, 2008, 5.

[6]夏然.高校出版社企业文化创新论略[J].管理观察, 2009, 11.[6]夏然.高校出版社企业文化创新论略[J].管理观察, 2009, 11.

[7]于宗民, 刘义宁, 祁国辉.数据仓库项目管理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3.[7]于宗民, 刘义宁, 祁国辉.数据仓库项目管理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3.

[8]袁勤勇.XML、Wed服务和数据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8]袁勤勇.XML、Wed服务和数据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

上一篇:地质项目下一篇:左旋肉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