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2024-05-16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精选9篇)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全年我院住院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患儿, 年龄3岁以下, 共80例, 心肌损害诊断标准参照李众玲、马尽国等发表的《心肌损害的诊断标准与影响因素》[2]。随机分为治疗组, 男患儿21例, 女患儿19例。对照组40例, 男患儿20例, 女患儿20例。入选标准: (1) 年龄≤3岁; (2)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 (3) 既往无特殊病史。排除标准: (1) 年龄>3岁; (2) 既往有特殊病史; (3) 有严重脑炎、肺炎、呼吸衰竭严重并发症者。

1.2 治疗方法

磷酸肌酸钠组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1.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mL, 静脉输注, 每天1次, 共7d。对照组用传统能量合剂 (含三磷酸腺苷20mg、肌酐0.1g、维生素C 0.5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 静脉输注, 每天1次, 共7d。两组均予利巴韦林注射剂10~15mg/ (kg·d) , 分2次静脉滴注, 共5d。

1.3 观察指标

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肌酸激酶 (CK)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乳酸脱氢酶 (LDH) 羟丁酸脱氢酶 (HBDH) 的变化, 由我院检验科生化室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 14.0,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两样本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磷酸肌酸钠组心肌酶谱AST治疗前 (69.05±5.67) U/L治疗后 (29.50±7.71) U/L, CK治疗前 (252.17±31.01) U/L, 治疗后 (120.63±19.62) U/L, CK-MB治疗前 (60.68±4.85) U/L治疗后 (18.58±2.121) U/L, 治疗前LDH (390.08±49.17) U/L治疗后 (122.8±14.12) U/L, 治疗前HBDH (396.85±15.99) U/L治疗后 (158.77±8.28) U/L,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磷酸肌酸钠是一种细胞内的能量补充剂。化学名称为:N-[亚氨基 (膦氨基) 甲基]-N-甲基甘氨酸二钠盐四水合物。磷酸肌酸在肌肉收缩的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3]。磷酸肌酸作为存在于心肌细胞中且浓度高于ATP约5倍以上的一种高能化合物, 若ATP被消耗, 磷酸肌酸就会将其高能磷酸根转移给ADP, 目的是使ADP转化为ATP。它是心肌和骨骼肌的化学能量储备, 并用于ATP的再合成, ATP的水解为肌动球蛋白收缩过程提供能量[4,5]。氧化代谢减慢导致的能量供给不足是心肌细胞损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实际上, 在心肌损伤中, 细胞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数量, 与细胞的存活和收缩功能恢复能力之间存在紧密关系[6]。因此保持高能磷酸合成物的水平成为各种限制心肌损害方法的基本原则, 也是心脏代谢保护的基础。

动物实验和人体的心脏停博试验显示了磷酸肌酸钠的作用及其保护心肌的治疗可能性。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害相当常见, 且心肌酶的异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影响患儿病情恢复。在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 治疗患儿心肌损害, 使心肌功能恢复同样重要。

本研究入组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升高以CK为主, CK-MB、LDH轻度升高, 与相关报道相似[7], 治疗前患儿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经治疗后多数患儿降为正常。较之传统上用ATP等治疗, 用磷酸肌酸钠治疗, 临床效果更显著,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磷酸肌酸钠具有良好的心肌损害治疗效果, 无1例毒副反应发生, 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害患儿可常规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年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符合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的3岁以下患儿80例,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分为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组、对照组。通过治疗7d后复查心肌酶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在80例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中, 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组心肌酶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磷酸肌酸钠治疗手足口病并发的心肌损害疗效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心肌损害,磷酸肌酸钠

参考文献

[1]孙桂梅, 刘纯平, 鲁海霞, 等.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谱变化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7 (2) :99-99.

[2]李众玲, 马尽国.心肌损害的诊断标准与影响因素[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7, 6 (3) :215-217.

[3]袁彪.外源性磷酸肌酸对离体鼠心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功能影响[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0, 7 (3) :178-182.

[4]慧憨贞.磷酸肌酸钠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09, 29 (8) :67-68.

[5]郑百红, 许忠, 徐晓恒.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9) :4294-4295.

[6]李芳.磷酸肌酸对大鼠心肌缺氧、复氧心肌线粒体肌酸激酶肌膜型亚基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 16 (2) :143-145.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第2篇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神经节苷脂;重度窒息;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72-01

新生儿窒息提高了新生儿死亡率,窒息使患儿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患儿全身各脏器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关文献表明[1],磷酸肌酸钠与神经节苷脂在重度窒息新生儿早期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磷酸肌酸钠可有效保护脑组织,神经节苷脂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为了分析磷酸肌酸钠与神经节苷脂早期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临床疗效,在2012年03月到2013年03月期间,本院对收治的重度窒息新生儿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治疗方法与磷酸肌酸钠加以神经节苷脂早期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方法

收集2012年03月到2013年03月本院收治的6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2例,胎龄范围在34~ 46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9.56±5.92)周,胎儿平均质量为(3.34±1.57)kg。對照组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4例,胎龄范围在35~ 45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8.55±5.93)周,胎儿平均质量为(3.45±1.78)kg。两组患儿性别、平均胎龄、平均质量等一般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支持治疗、维持血压灌注处理等方法,使胎儿血浆pH值范围、血糖水平维持正常的水平,针对出现惊厥现象的患儿,采取个体化的处理方法,改善胎儿脑干症状。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200mg磷酸肌酸钠、5%的葡萄糖注射液加以混淆,利用注射泵泵入方式,注入时间在30min内,患儿连续治疗14d。在患儿出生后的1d,给予其静脉点滴神经节苷脂,剂量为20 mg/d,患儿连续治疗14d。最后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观察组平均意识恢复时间(5.28±1.33)d,平均肌张力恢复时间(4.84±1.73)d,平均反射活动恢复时间(3.26±1.67)d;对照组平均意识恢复时间(7.24±1.00)d,平均肌张力恢复时间(6.23±1.65)d,平均反射活动恢复时间(5.41±2.33)d。观察组平均意识恢复时间、平均肌张力恢复时间、平均反射活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出现胃肠功能损害1例、心脏功能损伤1例、肾功能损伤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出现胃肠功能损害2例、心脏功能损伤3例、肾功能损伤3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67%;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胎儿在子宫内环境及分娩过程非常容易引发新生儿窒息症状,相关文献表明,中重度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发生率在40%左右,在其临床治疗中,应该及时进行诊断,从而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措施[2]。与常规治疗对比,磷酸肌酸钠联合神经节苷脂早期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加显著。磷酸肌酸钠作为一种细胞功能的物质,可有效增强ATP功能,给予窒息患儿提供外源性的磷酸肌酸,有利于提高生理细胞内的ATP水平,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增强膜稳定性等[3]。当患儿处于脑损伤状态中,神经节苷脂可增强对细胞膜的保护,产生保护脑组织神经的作用。同时,神经节苷脂可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增强药物,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观察组平均意识恢复时间、平均肌张力恢复时间、平均反射活动恢复时间明显较短。胃肠功能损害、心脏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重度窒息新生儿早期治疗中采取磷酸肌酸钠联合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可有效保护患儿重要器官,改善患儿预后情况,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永凤, 刘春艳, 陈莹. 磷酸肌酸钠与神经节苷脂早期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5): 73-75.

[2] 华国琴, 王娜萍. 磷酸肌酸钠与神经节苷脂早期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临床分析[J]. 海峡药学, 2013, 5(4): 98-99.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第3篇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 各种冠心病、心力衰竭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致残、致死的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 心室顺应性与心肌收缩不协调而造成, 其发生率约32%~48%[1]。所以, 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是当今临床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2]。磷酸肌酸钠是人体所有细胞代谢期间最重要的能量供应源, 为探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 该研究对该院2009年11月—2012年9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注射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 疗效较好, 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140例, 男75例, 女69例, 年龄49~85岁, 平均年龄 (67.3±8.1) 岁。所有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均在发病24 h内就诊, 缺血性胸痛持续时间30 min给予硝酸甘油静滴或含服未能改善;心电图表现为动态性ST段、T波改变;典型的血清肌酸激酶 (CK) 水平序列改变, CK峰值为正常值上限2倍。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72例, 对照组68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吸氧、休息、利尿、扩张血管、强心、纠正电解质失衡与心律失常、抗感染及控制液体入量等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1 g+0.9%Na Cl 100 m L静滴, 2次/d, 持续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均进行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衰症状、体征、心功能级别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评价治疗后2周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临床症状与心功能无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疗效

由表1可见, 观察组治疗后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互比较, χ2=5.145,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情况

由表2可见, 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较明显, 与对照组改善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治疗后复查肝、肾功能, 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 均未发生异常现象。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血管闭塞造成其支配区域的心肌血流量降低, 心肌呈缺血状态, 使心肌细胞代谢及能量代谢功能异常, 从而导致细胞损伤, 出现心肌水肿、心肌细胞凋亡, 甚至坏死[3]。所以, 早期合理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磷酸肌酸分子内含有高能量的磷酸键, 是体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积累的表现方式, 且能保持机体能量代谢的动态平衡。由于心肌缺血、ATP生成不足, 能量代谢异常等造成心肌细胞功能障碍, 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受损, 而发生心力衰竭[4]。磷酸肌酸是人体内源性活性物质, 可维持细胞高能磷酸水平, 保持磷脂膜稳定及保护机体受损等。

磷酸肌酸钠是一种新型能量补充剂,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外源性磷酸肌酸钠相似于内源性磷酸肌酸钠的合成, 均是采用酶促工艺合成。结果显示, 观察组采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后的疗效、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是磷酸肌酸钠静脉给药可迅速通过细胞膜, 短时间内就能达到起效浓度, 使心肌高能磷酸化合物水平及能量储存增加, 可进入细胞保持高能磷酸盐水平平衡状态, 同时可使肌纤维膜的5'-NT受到抑制, 避免细胞内能量载体流失, 保持基础代谢平衡状态, 使溶血酯酶的聚集受到抑制, 维持心肌细胞磷脂膜稳定, 抵御氧自由基的侵害, 有效保护心肌细胞。

综上所述, 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 其方法简便, 安全可靠, 无明显不良反应, 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静脉给药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效应、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各项指标。

参考文献

[1]杨光明, 康福红, 王运龙.磷酸肌酸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8) :77-78.

[2]段海峰, 于晶, 陈伟东.磷酸肌酸钠治疗心力衰竭50例临床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31 (11) :25-26.

[3]闵晓兰.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6) : 80-81.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第4篇

【关键词】果糖二磷酸钠;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404-01

我科在常规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基础上加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据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的建议》[1]入选病例为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的本科住院患者,均确诊为冠心病,分型为缺血性心肌病型,症状均有心力衰竭、常规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性ST-T改变及部分合并有心律失常者共62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8~80岁,平均(65.32±7.86)岁,病程3个月至12年,平均(6.2±2.9)年,其中合并有心律失常为:房颤5例,频发室早2例,房速1例。32例均有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2例,心功能Ⅲ级23例,心功能Ⅳ级7例。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5~80岁,平均(64.4±8.0)岁,病程5个月至13年,平均(6.9±3.0)年,其中合并有心律失常为:房颤4例,频发室早1例,频发房早2例。30例均有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3例,心功能Ⅲ级23例,心功能Ⅳ级4例。2组的年龄,性别,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所占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除采用常规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治疗: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倍他乐克及他丁类降脂药等药物治疗外,同时静脉滴注果糖二磷酸钠100 ml/次(含果糖二磷酸钠10 g)快速滴入(15~30 min 滴完),1次/d,7d 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仅用常规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治疗。疗程均为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间每天用药前后的心率、心律及心功能改变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以T波、ST段变化情况表示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并观察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及血,尿常规的情况。

1.4 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心律失常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Ⅱ级;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心律失常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未达上述效果,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其主要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而观察组胸闷、心悸及呼吸困难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观察组部分病例治疗后可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全部疗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2.2 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改善療效 62例中静息心电图均有ST-T改变,治疗后2组心电图ST-T改变均有所好转,观察组改变更为明显。2组中心律失常改善情况为:观察组房颤有4例转为窦性心律,1例房速转为窦性心律,1例频发室早转为偶发室早,1例室早消失;对照组房颤有2例转为窦性心律,各1例频发室早及房早转为偶发室早及房早。这样,提示果糖二磷酸钠能减少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并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2.3 心功能变化 2组治疗后其心功能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以Ⅰ、Ⅱ级为多,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4 两组治疗后总疗效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显效13例(40.7﹪),有效17例(53.1﹪),无效2例(6.7﹪),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显效9例(30.0﹪),有效15例(50.0﹪),无效6例(20.0﹪),总有效率80.0﹪。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合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较常规治疗方案效果更好。

2.5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及血,尿常规均没有异常改变。

3 讨论

果糖二磷酸钠(简称FDP)是细胞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对许多代谢通路起调节作用,该药物是通过以下机制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情况:①改善缺氧细胞的能量代谢。外源性FDP可通过与细胞膜作用恢复磷酸果糖激酶(PEK)活性,使糖酵解产能恢复,同时直接激活丙酮酸激酶,恢复已被阻断的葡萄糖旁路代谢,产生较葡萄糖酵解约多一倍的ATP,改善全身及局部组织的细胞缺氧时的能量代谢[2,3]。②膜稳定作用。FDP具有增加细胞内ATP作用,可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从而使组织因缺血缺氧释放的组织蛋白及活性肽等有害物质生成减少,有利于防止组织缺血缺氧的加重,保护组织,器官功能[2]。③改善缺氧时的微循环。FDP有利于增加红细胞韧性及其在毛细血管中的变形能力,且能抑制红细胞聚集,还可增加红细胞内的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使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右移,有利于红细胞向周围组织释放氧气[2]。④改善动脉硬化。FDP能抑制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使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减少,起到清除LPO和抗氧化作用[3]。

参考文献:

[1] 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组. 关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 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

[2] 卢卫新,戴瑞鸿. 1,6-二磷酸果糖对组织缺血与缺氧的保护作用. 新药与临床,1992,11(1):27~29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2例患者均符合顽固性心力衰竭判断标准[1]。根据纽约心脏协会 (NYHA) 心功能分级法, 患者心功能均为Ⅲ~Ⅳ级。2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12例中, 男8例, 女4例;年龄 (60±1.3) 岁;病程平均2.5年。心功能Ⅳ级7例, Ⅲ级5例。病因:肺心病5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对照组10例中, 男7例, 女3例;年龄 (59±1.8) 岁;病程平均2.7年。心功能Ⅳ级6例, Ⅲ级4例。病因:肺心病5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卧床休息、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使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用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10%葡糖糖250mL静滴注1次/日, 磷酸肌酸钠2g加入5%葡糖糖200mL静滴1次/日, 两组均以l4d为l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以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心脏超声检查、临床症状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临床疗效标准

心功能改善情况: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或以上者;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者;无效:心功能改善不明显。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黏稠度、血气分析、心脏超声各指标的变化, 见表1。治疗组心功能有益指标均显著增加, 无益指标均显著下降, 且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观察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组心慌、胸闷、喘憋气短、发绀等症状明显好转, 心功能改善, 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从表2中可见,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顽固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学胸痹、喘病、心悸、水肿范畴, 为本虚标实证, 以气虚、阳虚为本, 血瘀、水泛、痰阻为标。因此应以益气养阴、补益心气、活血化瘀、下气行水法治疗。生脉注射液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等组成, 其中人参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宁神益智, 益气生津, 麦冬有养阴生津, 润肺清心, 补心阴的作用, 五味子可收敛耗散之心气, 三药合用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律复脉、活血化瘀、理气开窍之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人参可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 改善心肌代谢, 保护心脏细胞及其膜结构的完整性, 增加心肌能量储备, 增加心肌收缩力, 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血液黏稠度, 降外周血管阻力, 从而改善心功能;麦冬能改善心肌代谢, 稳定心肌细胞膜, 保护心肌细胞, 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 改善心功能, 同时也有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肌收缩力, 扩张周围血管, 减轻心脏负荷, 麦冬还有利尿作用;五味子有扩张血管、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可推迟休克发生。三药合用具有扩张血管、利尿、改善心肌代谢、促进损伤心肌功能恢复, 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因此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有标本兼治作用[2,3]。

近年医学研究证实: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在心力衰竭时心肌内生物化学的改变中占有重要地位[4]。磷酸肌酸钠对心脏有正性肌力作用, 可拮抗缺氧对心房的负性肌力作用。细胞内ATP和磷酸肌酸的浓度增加, 促进K+内流, 参与缺氧状态下细胞能量代谢和葡萄糖的利用, 是恢复改善细胞代谢的分子水平药物。磷酸肌酸的分子中存在的氢-磷键在水解时可释放约10500Cal/mol的热量。它是心肌和骨骼肌的化学能量储备, 并用于ATP的再合成, ATP的水解为肌动球蛋白收缩过程提供能量。心力衰竭时, 心肌内的磷酸肌酸低于正常人, 补充磷酸肌酸可保证Na+-K+-ATP泵与Ca2+泵的能量供应, 并使Ca2+顺利进入血浆, 同时为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丝的滑行提供能量, 改善心肌代谢状况, 使心肌收缩力迅速恢复, 纠正心力衰竭[5,6,7]。

我们应用生脉注射液加用磷酸肌酸钠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与临床症状改善显著, 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但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本方法可有效的改善心功能, 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廖履坦, 杨秉辉, 等.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547-1550.

[2]马德堂, 王凤, 于平, 等.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心衰[J].山东医药, 2006, 46 (5) :28-29.

[3]李惠, 金章安, 霍艳明.生脉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即刻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学, 2003, 15 (9) :572-573.

[4]Sergio F, Linzia C, Fibrazio P, et al.Hemodynamic effcencts of phosphate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the failure.A double-blind comparison trial versus placebo[J].Clin Cardiol, 1996, 19 (9) :699-703.

[5]周志宏, 邢旭斌, 潘佩文.磷酸肌酸治疗重度心力衰竭[J].蚌埠医学院学报, 1999, 24 (6) :417.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30 (1) :7-23.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儿科患儿140例, 年龄3~10岁, 全部符合第7版实用儿科学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男25例, 女45例;对照组男25例, 女45例。两组患儿具有可比性。跟踪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 并记录所得数据。

1.2 方法

140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给予常规治疗:卧床休息、抗病毒、大剂量维生素C营养心肌, 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磷酸肌酸, 1 g/d, 疗程7~10 d:而对照组中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1, 6二磷酸果糖, 100~250 mg/ (kg·d) , 疗程2周。在用药过程中, 每天要对两组患儿的身体状况进行测试, 并询问患儿的身体恢复感觉, 是否出现其他不良症状。具体方法如下。

1.2.1 对于这140名患儿, 首先要让他们多注意休息, 因为患有心肌炎后心肌有弥漫性病变, 尤其是左心室, 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荷, 减少心肌耗氧量, 有助于心肌内炎症的吸收, 病变细胞可以得到修复。卧床休息时间根据病情的轻重来定, 当病情有好转时可以逐渐增加活动。

1.2.2 这140名患儿的饮食也要注意, 应该饮食一些富有维生素和蛋白质而易于消化的食物, 应该少食多餐, 不要暴饮暴食, 以免增加心脏的负荷。

1.3 疗效标准[1]

显效:患儿的各项指标恢复到正常, 并且没有并发症, 恢复良好。好转:患儿的各项指标接近正常, 但出现了并发症, 恢复较好。无效:患儿的病情没有好转甚至有轻微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 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 当P<0.05时, 可以认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如果结果中P>0.05, 则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这次治疗试验, 所有的患儿病情都有变化, 其中治愈显效的患者在观察组中达到54位, 他们的心率正常, 心肌酶恢复正常, ECG、UCG指标也接近正常, 而观察组剩余的16位患儿病情也在好转中, 而对照组中的患儿则大部分在好转中, 还有一些出来了轻微恶化。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的负担加重, 以及生活不规律, 所以心肌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同时也越来越加剧了人们对它的关注力度。在心肌炎病症的治疗过程中, 磷酸肌酸可以被磷酸肌酸酶催化, 这样就可以把磷酸基转给了ATP分子。心肌炎患者, 有时候会出现肌肉收缩的症状, 这样, 在肌肉收缩时, 就会出现ADP了, 不过, 如果有磷酸肌酸, 它就可以供给ADP所需要的磷酸基。同时, 将磷酸肌酸加入心脏停搏液中, 也可以作为心脏手术的保护, 当然根据国外的资料显示, 它也可以作为营养补充药治疗代谢性疾病。所以在入院初均行心电图、胸片, 心脏彩照、心脏酶学检查及病毒抗体检查[2]。

经过上面的实验, 发现磷酸肌酸对于治疗心肌炎有明显的效果, 可以使患儿的心肌酶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 身体等各项指标达到正常水平, 因此具有很好的临床作用, 因此, 可以在治疗心肌炎病症时, 适当运用磷酸肌酸。

参考文献

[1]王德兰, 黄氏注射液联合干扰素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9) :97.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本院接收的72 例小儿肺炎合并心衰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6 例。实验组中男21 例, 女15 例, 年龄3~10 岁, 平均年龄 (5.2±2.3) 岁;对照组中男19 例, 女17例, 年龄2~11岁, 平均年龄 (5.3±2.4) 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患儿的入选标准:①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②血清学检验中肺炎支原体抗体 (MP-IGM) 结果为阳性;③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排除标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感染性心肌病及其他原发性心肌病患儿。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主治医生在患儿住院期间, 对其进行利尿、吸氧和抗感染治疗, 患儿连续治疗1 个星期为1 个疗程。实验组患者患儿采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年龄<5 岁的患儿, 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1 次/d, 剂量为0.5 g/ 次;若患儿年龄≥ 5 岁, 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1 次/d, 剂量为1.0 g/ 次, 连续治疗1 星期为1 个疗程。两组患儿均经过1 个疗程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

1. 3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儿的呼吸困难、咳嗽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 心率<110 次/min, 心肌酶检查结果正常;有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心率<120 次/min, 心肌酶检查指标改善;无效:持续治疗之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没有改善, 包含病情加重的患儿。总有效率=显效率+ 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 显效20 例, 有效14 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为94.4% (34/36) ;对照组患者中, 显效16 例, 有效12 例, 无效8 例, 总有效率为77.8% (28/36)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8, P=0.04<0.05) 。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临床中造成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的发病率远高于发达国家, 成为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小儿肺炎发生之后, 交换气体面积减少, 可能造成程度不一的缺氧症状, 脂质过氧化物产生过多进而造成膜损伤。此时无氧代谢增强进一步造成肺部血管收缩, 心肌收缩能力下降, 受到病原菌和毒素的感染, 容易造成心功能不全, 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出现心力衰竭。肺炎心力衰竭是临床中的急重症, 相对于普通肺炎其治疗更加复杂、危险度明显增加且预后情况更差。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和健康成长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1]。小儿肺炎合并心衰是临床上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现象, 临床上采用磷酸肌酸钠来进行治疗[2]。磷酸肌酸钠能够增强患儿的骨骼肌和心肌化学能量储备, 对能量物质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ATP) 起到缓冲作用, 可维持ATP的含量, 确保心肌能源储备, 起到有效的抗氧化, 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同时还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集, 改善微循环, 增加主冠状动脉血流, 对于纠正心衰具有良好的作用[3]。

本文对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很快得到改善, 心肌酶各项指标也快速下降, 总有效率为94.4%, 高于对照组的77.8% (P<0.05) 。本次研究结果与徐惠梅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磷酸肌酸钠能够降低患儿心率和患儿的呼吸频率, 同时, 也能够促进患儿身体健康的恢复, 并有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磷酸肌酸钠能够确保患儿心肌细胞代谢平衡, 并控制患儿血小板有效凝聚, 稳定患儿的细胞膜, 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5]。

综上所述,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 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磷酸肌酸钠在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中的使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和成熟, 使更多的患儿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 进而促进患儿身体的有效恢复, 有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使患儿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邵保国.磷酸肌酸钠治疗高原小儿肺炎合并心衰的疗效观察.青海医药杂志, 2015, 8 (6) :21-22.

[2]赵海霞.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临床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11 (18) :136-137.

[3]王敬敏.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14, 31 (11) :2081-2083.

[4]徐惠梅, 张宝华, 王锐.磷酸肌酸钠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17 (18) :2708-2709.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第8篇

关键词:小儿心肌炎,磷酸肌酸钠,心电图,肌钙蛋白

小儿心肌炎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科心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为心肌坏死及变性、间质炎性细胞浸润, 可累及心肌细胞、间质组织等, 如不积极有效治疗, 会影响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本文主要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的8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心肌炎患儿, 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男22例, 女18例;年龄1岁~11岁, 平均年龄 (6.1±2.3) 岁;患病时间:1 d~10 d, 平均 (4.9±0.7) d;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2例, 肌钙蛋白改变15例, 心肌酶谱改变13例。观察组患儿男26例, 女14例;年龄2岁~12岁, 平均年龄 (6.2±2.9) 岁;患病时间:1 d~13 d, 平均 (5.8±0.6) d;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4例, 肌钙蛋白改变16例, 心肌酶谱改变10例。所有患儿经检查, 均符合心肌炎的诊断标准。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 包括利巴韦林、青霉素抗感染、辅酶A、辅酶Q等药物治疗,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适量使用抗心律不齐、电解质调节药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治疗, 1 d 1次, 1次0.5 g, 连续治疗14 d。治疗期间, 2组患儿均需卧床休息, 多食清淡营养丰富食物。

1.3 疗效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 2组患儿均进行生命体征指标观测和记录, 主要包括心电图、肌钙蛋白等。

1.4 疗效判定

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除, 心电图、肌钙蛋白水平恢复正常, 表明治愈;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心电图、肌钙蛋白水平偶尔出现异常, 表明有效;患儿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恶化, 心电图异常、肌钙蛋白水平持续升高, 表明无效。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总有效率对比

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57.5%,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2.5%,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儿治疗后心电图、肌钙蛋白水平情况对比

治疗后, 对照组心电图正常15例, 偶尔异常14例, 完全异常11例;观察组心电图正常17例, 偶尔异常18例, 完全异常5例, 观察组患儿心电图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治疗前肌钙蛋白阳性例数18例, 治疗后阳性例数9例, 转阴率为50%;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肌钙蛋白阳性例数17例, 治疗后阳性例数2例, 转阴率为88.2%, 2组患儿肌钙蛋白阳性例数均有所下降, 但是观察患儿转阴率相对较高, 治疗效果明显,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3, P<0.05) 。

3 讨论

小儿心肌炎发病率高, 源于小儿新陈代谢比较旺盛, 对细菌、病毒比较敏感。心肌炎是一种弥散性炎性反应, 目前对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当前接受度较高的病毒传染学说认为病毒感染引起免疫反应, 导致心肌能量代谢出现明显障碍[1]。在小儿心肌炎的治疗中, 主要以保护心肌、减轻心肌损伤为原则, 根据患儿的病情, 有针对性地使用药物治疗, 临床应用较多的治疗药物有利巴韦林、青霉素。

近年来, 人们逐渐发现磷酸肌酸治疗心肌炎的作用, 在小儿心肌炎常规治疗中适当加入磷酸肌酸, 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磷酸肌酸属于常用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能够为心肌细胞提供能量, 实现体内二磷酸腺苷 (APP) 向三磷酸腺苷 (ATP) 的转变, 促进心肌细胞对能量的摄取和利用, 改善机体心肌细胞的功能, 减少自由基损害, 进而保证心肌代谢正常[2]。

本次研究表明, 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8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心电图恢复情况良好、肌钙蛋白水平明显提高, 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明显改善。证明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好, 应用价值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霞, 刘爽.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 (8) :811-812.

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第9篇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果糖二磷酸钠,小儿心肌炎,安全性

小儿心肌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 在临床上采用安全可行的诊治方案尤为关键[1]。本文对磷酸肌酸钠和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92例小儿心肌炎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 各46例。A组中, 男27例, 女19例;年龄5个月至6岁, 平均 (3.42±0.57) 岁;病程3~7 d, 平均 (4.36±0.42) d。B组中, 男25例, 女21例;年龄6个月至5岁, 平均 (3.28±0.63) 岁, 病程2~8 d, 平均 (4.54±0.47) d。两组入选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经确诊后, 所有患儿均行抗感染、维生素C、镇静、辅酶等基础治疗。A组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 磷酸肌酸钠 (厂家:吉林英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45399;规格:1 g) 采取静脉滴注, 50 mg/kg, 1次/d, 5 d为1个疗程, 连续3疗程。B组采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 果糖二磷酸钠 (厂家:广东宏远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0950233;规格:50 m L) 以5~6 m L/min的速度静脉滴注, 100 m L/次, 5 d为1疗程, 连续3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肌酸同工酶 (CK-MB) 、谷草转氨酶 (AST) 、乳酸脱氢酶-1 (LDH-1) 和心肌钙蛋白T (c Tn T) 等各项心肌指标,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参照《小儿内科学》小儿心肌炎[2]的诊治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临床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s描述,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 等级比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心肌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儿各项心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儿各项心肌指标均改善, 且B组改善效果优于A组,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B组治愈15例, 显效18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 临床有效率97.83%;A组治愈7例, 显效12例, 有效19例, 无效8例, 临床有效率82.61%, B组临床有效率高于A组 (t=-3.1676, P=0.0015) 。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小儿心肌炎具有发病急、症状严重等特点, 严重者可引起小儿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甚至猝死等。磷酸肌酸钠和果糖二磷酸钠是临床上治疗小儿心肌炎常用的心肌功能保护剂, 两种药物均富含高能磷酸键, 为机体提供所需能量, 并有效维持心肌组织的三磷酸腺苷含量, 同时阻止因能量消耗过度造成机体心肌损伤, 且均有还原基, 可预防机体心肌舒缩时因产生过多过氧化物而损伤心肌组织。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患儿治疗后心肌各项指标改善效果优于A组, 且临床有效率较高, 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朱晓林.212例小儿心肌炎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3) :200-201.

上一篇:倾覆事故下一篇:财务管理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