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型医学研究生

2024-08-16

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精选9篇)

临床型医学研究生 第1篇

1 医学研究生理论学习期间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1 医学研究生的四大特点

第一, 理论扎实, 实践薄弱。医学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学习后, 一般都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 但是在本科的实习阶段, 由于考研和实习不能兼顾, 往往因准备考研而敷衍实习, 导致实践能力薄弱;第二, 来源多样, 能力各异。我国医学研究生招收生源来自不同层次, 有本科毕业的应届生, 也有具有数年临床经验的往届生, 他们对临床医学的认识和掌握有很大区别;第三, 背景不同, 阅历迥异。背景和阅历不同的研究生, 学习的目的和态度有很大差异, 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第四, 交际狭窄, 专业单一。研究生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导师和师兄师姐或师弟师妹, 接触面窄, 视野较局限, 因此也会导致研究领域过于单一。

1.2 研究生在医学理论学习期间容易出现的偏差

第一, 忽视理论学习, 沉迷于网络。部分医学研究生在从本科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沉迷网络游戏;第二, 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足, 导致阅读文献、获取知识片面;第三, 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因为临床型和科研型研究生的分家, 导致许多学生误以为临床的专职学临床, 科研型的专职于科研, 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多管齐下,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针对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一般特点和上述问题, 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使医学研究生端正认识, 顺利完成学业, 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分别从导师引导、学校教育、临床培养、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导师引导导师是影响研究生成长的重要成员之一,

导师的言行举止、偏重喜好, 对研究生都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导师在研究生理论学习期间的引导作用毋庸置疑。

第一, 导师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研究生来说, 理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导师应该引导其在接受已有理论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倡研究型的学习模式, 并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一门无形的课程, 贯穿于整个临床和科研实践,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和提高学生对学科热点和难点的探索热情[3]。

第二, 综合素质的培养。导师应该重点关注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以下四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理论基础, 拓宽知识结构; (4)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4]。

第三, 导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影响也很重要。 (1) 发挥表率作用, 在研究生培养中, 导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是最直接的; (2) 帮助研究生培养良好的临床心态和习惯; (3) 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专业教育, 以导师为主体的研究生德育责任制度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5~7]。

2.2 学校教育

2.2.1 学校培养研究生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探索, 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基本明确: (1)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去探究, 而不仅仅是一种训练; (2) 对专业的要求高, 对探索研究精神的要求更高; (3) 学习安排必须有利于研究精神的发扬和形成; (4) 重视学习计划的制定。研究生教育不是一种大众教育, 而是一种精英教育, 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和任务[8], 这四大目标既是学校培养研究生的目标, 也是学校制定培养研究生方案的依据。为了与这些目标一致, 学校可以尝试以下四种方案: (1) 开设一些对研究生实践有用的课程, 鼓励学生互动学习, 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 (2) 在课程安排上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除了必修课, 尽量多开展一些选修科目; (3) 降低考试的难度, 减少学生考试的压力; (4) 及时通过互联网或者面对面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交流。

2.2.2 教师授课方式。

教师授课时要把握的几点原则: (1) 施行人性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拓新性; (2) 重视实际应用, 淡化书本知识的灌输, 无论是研究课题的设立还是研究工作, 都要从实际出发, 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开发; (3) 给学生提供方便的医学网络信息设备, 使学生随时可以了解医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随时调整研究内容, 革新技术; (4) 严谨的学风, 学生如果在学习期间就能受到良好的学风影响, 他们将终身受益[9]。具体授课时老师可以采取以下被实践证明了的良好方式: (1) 问题引导:老师在授课时先把内容提纲及思考题讲述出来, 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 (2) 阅读自学:课前让研究生预习课堂内容, 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3) 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相互间讨论去发现真理、了解真理; (4) 内容精讲:教师在授课时突出重点, 尤其对于那些难于理解和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问题; (5) 录像教学:适当结合一些教学视频, 提高教学效果; (6) 专题讲座:可通过对一些专题的探讨,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促进他们主动地去学习[10]。

2.2.3 考试的方式。

要体现综合性。考试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设立详细的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考试的方式也要尽量多样化, 开卷和闭卷相结合, 同时严格控制试卷的难易程度, 侧重综合能力的考察, 让学生不为考试所累, 也不单纯为考试而学, 真正实现考试的考核功能,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2.2.4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一个人能否成材, 不仅取决于其智商高低, 还与其他的非智力因素, 如心理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成功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去接受新的挑战, 并能适应不同的竞争环境[11]。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除精通专业知识外, 还需具有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游刃有余的社会活动能力, 不仅能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 也能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 为患者的健康服务。然而, 根据黄钧裕等对广州地区638名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6.96%的医学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2], 这说明对医学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 学校不可等闲视之。

2.2.5 重视循证医学意识的培养。

对于临床型医学研究生而言, 必须要熟练掌握循证医学。循证医学的特点在于用“最佳证据”来指导临床决策, 提高医生专业素质和诊疗水平、减少医疗失误, 促进临床医学发展, 这对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深远的影响[13]。

2.2.6 加强学术交流。

随着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化, 专业性明显增强,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越来越少, 导致研究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知之甚少, 为了促进医学研究生全面地发展, 学校应当经常举办一些学术会议, 加强学术交流, 并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参与和学习。

2.2.7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同时, 还可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提高综合能力, 这对改变医学研究生生活圈子狭小、学术研究单一的现状大有裨益。

2.3 医院的培养

医院在培养临床型研究生时要重点培养他们以下三方面能力: (1) 扎实的“三基”训练 (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 , 这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根基; (2) 临床医学研究生循证医学的基本技能; (3) 与医师职业有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 这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急需加强的重要内容。临床能力是评价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性指标, 临床能力考核则是把握临床研究生质量的“出口审查关”, 我们要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有的放矢, 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从而提升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4,15]。此外, 管理是医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精髓, 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根本保障。医院应加强对临床研究生的管理。附属医院要定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状况, 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临床型研究生在病房值班, 通过临床实践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4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作为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自觉培养临床综合能力, 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 主要有以下四种: (1) 培养个人信息素质; (2) 提高文献阅读效率; (3) 广泛涉猎, 加强交流合作; (4) 及时整理分析研究数据, 注意知识积累。临床型医学研究生除了关注科研创新能力外,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丰富人文知识, 为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提供基础; (2) 掌握计算机常用知识, 为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手段; (3) 提高英语水平, 与国际接轨; (4) 积极参加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 使创新意识不断强化; (5) 积极向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16], 明确标准, 了解差距。

3 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教育[17], 其质量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医疗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培养优秀的临床型医学研究生, 为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需要临床型研究生、导师、学校、医院的共同努力, 多管齐下, 方能造就临床英才, 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正能量。

摘要: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型和医学临床专业型两种[1], 过去对医学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关注较多。近年来, 由于国家政策调整, 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 为了更好地发挥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优势, 实现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 本文试从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导师引导、学校教育、临床实践及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为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 第2篇

临床毕业能力考试及论文答辩程序

一、系(部)主任,或分管院长宣布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及答辩秘书名单,答辩研究生及指导教师姓名。

二、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

三、导师介绍答辩研究生基本情况。

四、委员会主席主持临床毕业能力考试(此部分可委托临床能力考核小组考核)

1.宣布能力考试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2.技术操作(根据具体的操作类型确定时间);

3.病例答辩,一般不少于一小时;

4.教学查房(一般查2个病人,每个病人20分钟左右);

5.委员进行能力考试评分,并写出评语。

五、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论文答辩:

1.研究生报告论文主要内容(45分钟左右);

2.委员会成员及与会者提问,研究生回答问题;

3.答辩会暂时休会,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学位申请人、导师和与会者退场)

(1)答辩秘书宣读论文评阅人的评阅意见;

(2)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答辩情况进行评议;

(3)答辩委员会进行充分讨论,对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作出决议;

(4)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数达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为通过;

(5)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

六、答辩会复会:学位申请人、导师和与会者进场,答辨委员会主席宣布表决结果和宣读决议书;

七、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八、合影留念。

临床型医学研究生 第3篇

【关键词】共建共享 数字化学习资源 资源管理

【课题项目】2013年河北联合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1315-15)

【中图分类号】C-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00-00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由原来的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建设向服务教学、科研的软件建设转型。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1]。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能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分布,推动学习者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支为网络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是实现学习型社会有效途径。

二、数字化医学学习资源现状

纵观教学资源建设的历程,资源建设模式经历了从分散到集成的动态过程。最初企业、个人处于自发建设阶段,个人根据自我需要建设教学资源,由于全少全局战略眼光和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无效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学习资源转变成了以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建设模式,该模式以素材和积件为基础对学习资源进行集成,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现阶段,学习资源的建设则是突出以服务学习者为核心:资源库+资源平台建设模式,在资源库的基础上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的教学需求。特别是在医学资源建设领域,由于涉及知识量大,内容宽泛,学习资源的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在医学学习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资源建设数量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教学资源平台,例如: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高等教育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这些大型的资源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了权威性、准确性较高,涵盖各个学科的学习资源。但是,单就医学门类来讲,仅靠这些国家财政投入建设的免费资源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企业和个人建设的学习资源则因为课件质量、重复建设、缺乏共享、利用率低等问题,不能完全对医学教育形成有力的支撑。教师、学生会经常苦于寻找一些图片、视屏、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学习资源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实现效整合

医学教学具有自身特点,医学教育同时兼具抽象性、实践性、专业性、社会性,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范围广泛。中医、病理、生理等学科的内容多是比较抽象,同时,护理、口腔等学科则对技能要求非常强。例如,在美国一些牙医的培训依然沿用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训练中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因此,不同学科的医学类学习资源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目前,许多医学院校都配有多个教学、资源、模拟实验系统。例如:精品课程网络系统、远教学系统、数字心肺听触诊断系统、病人模拟系统等各类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个应用系统是独立的,各个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缺乏标准设计,数据交换难度很大,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信息的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受到限制。

三、平台建设构建及特点

美国赖斯大学Connexions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共建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项目的两个核心理念:一是认为各种学学科、课程的知识都是互相关联的;二是共建共享改变以往集中封闭的资源创作、发布和学习过程将人们互相联系起来,人人参与资源建设,最终形成一个高知识共建共享的全球学习共同体[2]。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分系统阐述了共建共享型数字医学学习平台的构建及其特点

(一)平台建设——促进多系统的融合

1.该平台的设计以门户网站作为各种资源的访问入口,通过用户登录门户,访问各个系统模块。该平台统一用户认证,将各应用系统的用户统一管理,实现单一的电子身份,建立了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

2.平台以共建共享型的学习资源库为最底层,提供总线式集中的数据交换,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数字化医学学习资源平台以多个子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病人模拟系统、虚拟实验室系统等多个子系统(下图中统一归结为教学系统和环境系统)为功能支撑。实现自主化学习及个性化学习。平台系统间参照各个系统的运行环境及行业标准、兄弟院校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制订了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这是实现信息在系统间共享和交换的基础。

4.平台的核心为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资源加工、传输、搜索、浏览、评价、统计等各种功能,另外还为学习者之间提供交流、协作,以及人机互动的子平台。除了服务学习者以外,资源管理系统还会提供用户管理、课程管理、工具管理等形式的系统服务。在医学学习资源中还会有一些非系统化的碎片资源,这些资源在以课程为中心的系统教学活动中往往被忽略掉,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这种碎片化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门户呈现给学习者。

(二)学习资源的共建

在本平台中资源的共建具有两方面的内涵:

1.各方共同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离不开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作用,包括社会各个管理层面和社会教育、企业等各个层面[3]。该平台的建设融入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学校投资购买,免费下载,教师自建,企业支持,医生自建,学生自建等,通過多种途径建立了数量充足、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库。

2.共建不仅仅指学习者具有发布教学资源的权限,而且平台融入基于web的协作开发工具,多用户能够同时、异地,加工修改教学资源,不仅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且提高了平台的互动、参与程度。

结语

临床型医学研究生 第4篇

1“三阶梯型”病例讨论模式的特点

按医学生参与程度不同,“三阶梯型”病例讨论包括学习型、参与型及自主型三种模式。三种病例讨论模式的主要组织形式和教学特点如下。

1.1 学习型病例讨论

学习型病例讨论指医学生参加全科组织的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活动,分管所讨论患儿的医学生承担病例汇报工作,全体医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向教师实时提问并尝试回答一些问题。该类型病例讨论的主要目的是使医学生学习教学大纲之外的临床知识,开阔视野并丰富临床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讨论和进一步学习,了解最新的支气管哮喘GINA治疗方案、难治性儿童癫痫的药物选择、性早熟的诊治流程等教科书上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及内容。

1.2 参与型病例讨论

参与型病例讨论指每位医学生积极参与所实习专业组的病例诊治讨论活动,一般由本专业组高年资医师主持,学生承担部分讨论任务并制作课件,结合自己的内容进行报告和讨论,表达的主要观点必须有临床指南、期刊文献或专业书籍等资料的支持。该类型病例讨论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医学生建立科学的级联式思维模式,树立循证医学观念。例如通过临床表现判断腹泻患儿出现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立刻扩容,需要等张液体,因同时存在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最好给2∶1等张含钠盐,剂量为20ml/kg体重,应该在30-60min内快速输入等。

1.3 自主型病例讨论

自主型病例讨论完全由医学生主导并组织进行,自始至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3]。一般由各个专业组轮流选择具有重要教学意义的临床病例。由一名医学生担任讨论主席,全体实习生组成讨论小组,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充分收集与整理,提出并分配问题,各个组员进行独立思考和资料搜集,继而围绕这些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现场报告式讨论。

2 学生自主型病例讨论模式的实施步骤

“三阶梯型”病例讨论以学生自主型病例讨论模式为核心环节,而学习型和参与型病例讨论模式为必要补充。学生自主型病例讨论模式以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4]为特点,在实施中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2.1 病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首先,由实习生讨论小组和科室各专业组组长共同选择一例实时住院病例(或数例具有类似病症的病例)作为讨论对象;接下来,讨论小组通过重新问诊、查体及查阅化验检查等步骤独立完成该病例资料(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病情演进、治疗效果等)的收集工作;最后,进入资料汇总阶段,如果部分信息仍含混不清,应多次进行核实确证,最终形成相对完整和真实可靠的病例资料。

2.2 问题引出与任务分配

在主席的主持下,以患儿的病例资料为基础,采用自由讨论和相对集中的方式确定需要解决的临床实际问题,按重要问题、一般问题、次要问题逐一列出,全体成员再经过讨论、梳理和增减等环节后形成最终需要讨论的问题。问题确定后,采用自愿选择和任务分配的方式将每个问题划分给各个成员,各成员分头查阅文献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为现场讨论做准备。

2.3 临床验证与现场讨论

现场讨论开始前,讨论小组成员带领各级带教教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用药等基本情况进行现场验证;如果带教教师对症状或体征存在疑问,则由各级教师现场追问病史或亲自查体验证。临床验证后,讨论在主席的主持下开始,各成员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介绍患者的病情特点、诊治经过,逐一引出需要讨论的各种临床实际问题,小组成员着重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广泛讨论,充分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

2.4 反馈点评与总结备案

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式问答和交流讨论;学生报告中表述不准确或不全面的方面可以由现场教师和其他组员随时打断,不断进行纠正和补充;学生在讨论中也可以实时向教师请教问题,由教师当场回答、解惑。全部问题讨论完成后,由主席进行归纳总结,由高年资带教教师对整个讨论进行现场点评,由教学秘书对各个学生的课件进行收集备案。教师点评时,主要针对专业理论知识、文献资料信度、临床指导意义及学科发展趋势等方面;同时也会评价各个学生在报告中的现场表现,包括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熟悉、语言是否流利、课件是否精美等。

3“三阶梯型”病例讨论模式在儿科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每轮医学生在儿科实习的3周内都要进行至少1次的自主型病例讨论和多次学习型、参与型病例讨论活动。三种病例讨论模式,尤其是学生自主型病例讨论模式,对医学生临床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3.1 培养了医学生勤于思考和独立思考的优良习惯

在“三阶梯型”病例讨论模式下,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们自己也体会到:如果不勤于思考,则报告时无话可说,分配的任务难以完成;如果不独立思考,则报告时陈词滥调,表述内容难以引起听者兴趣。而思维清晰活跃、内容重点突出、表述流利清晰、课件丰富精美的报告能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赞许,报告者也能体会到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后获得的巨大“成就感”和“满足感”,按照学生的话说:“以前逼着学,现在主动学,其实常常抢着学!”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调节[5],使知识、技能、学习主动性等进一步提高,为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奠定重要的基础。

3.2 提高了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儿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遇见临床实际问题后,总是喜欢先向教师问“答案”。这种学习方式看起来速度快,但这样获得的“答案”常常很快遗忘,自己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而“三阶梯型”病例讨论模式则逼迫学生通过教科书、专业文献、网络学术资源等多途径探求疾病最新的发病机制、诊断依据和治疗措施;逼迫学生将这些知识和患儿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种模式使学生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深受师生以及教学部门的好评。

3.3 促进了医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拓展和交叉结合

在儿科临床生产实习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知识生吞活剥地学习理论知识,临床知识面仅局限在教科书上的狭小范围内,而临床上遇见的实际问题却是形形色色,在教科书中难以找到现成的解决方法。而“三阶梯型”病例讨论模式明显地改善了学生理论知识面小和临床视野窄的困境。在多途径、自主性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立足于书本教材、吸收学科进展,涉猎文献期刊、放眼网络资源,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儿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经典学说与学科进展等方面形成交融互通和交叉深化。

4“三阶梯型”病例讨论模式在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病例选择的针对性

进行学生自主型病例讨论时,所选择病例的针对性要强,病情的复杂程度要适中,宜选择病种在教学大纲范围内而知识点又超出教科书的内容。病情太简单会导致学习价值有限,讨论活动成了形式;而病情太复杂的疑难病例常难以形成相对统一的结论,学生难以从讨论反馈中辨别所报告内容的真伪错对。

4.2 讨论问题的重要性

针对所讨论病例的具体特点,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选择重点问题和急需解决的临床问题,要预估所讨论问题的解决会对实习生的哪些知识、观念和技能有促进和提高作用。而求全责备、面面俱到地讨论方式常导致主次不分、重点不明,学生负担重,耗时耗力而学习效率差。

4.3 循证资料的可信性

在准备课件、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分辨能力不足,很多资料和数据可能会来源于学术水平低下的期刊、缺乏循证支持的个别经验,甚至观念陈旧的科普杂谈。因此,要提早引导学生建立循证医学的观念,提高他们分辨期刊、文献、网络资源等媒介专业学术水平的能力,教育他们养成“所用资料必须注明出处”的良好习惯,最大程度地确保这些资料的可信性。

5 结语

总之,“三阶梯型”病例讨论模式在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知识记忆向思维能力转变、由枯燥书本理论向综合临床能力转变等方面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和促进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不断实践、改进和推广。

摘要:为贯彻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儿科医学实习生临床胜任力,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了“三阶梯型”病例讨论模式。该模式对儿科医学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循证医学观念的树立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三阶梯型”病例讨论模式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医学生,儿科学

参考文献

[1]蔡浅云,罗蓉,万朝敏,等.论儿科卓越医生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2):297-299.

[2]Zhang Q,Lee L,Gruppen LD,et al.Medical education:changes and perspectives[J].Med Teach,2013,35(8):621-627.

[3]周戬平,肖延风,黄绍平,等.丰富教学形式对增强儿科见习医师实践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44-1046.

[4]Nyindo M,Kitau J,Lisasi E,et al.Introduction of team-based learning(TBL)at Kilimanjaro Christian Medical University College:experience with the ectoparasites module[J].Med Teach,2014,36(4):308-313.

临床型医学研究生 第5篇

1 转化医学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理念,提出以临床疾病问题指导基础医学研究的走向,并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之间建立桥梁联系,从而更有效地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诊疗[2]。转化医学的发展可以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通过实践多学科交叉,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其中包括新药开发和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转化医学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基础医学科研人才队伍,同时也需要一大批具备一定临床研究能力的临床医师[3]。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科技部在《十二五医学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在全国建立若干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促进转化医学学科发展。同时,教育部和卫生部也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将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作为的重要目标,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师和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以满足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4]。高水平临床医师的培养,不仅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应该包括临床研究能力培养。而临床研究能力是区别于临床能力的一项综合技能,包括临床研究项目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项目过程管理能力等一系列基本能力,临床医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承担临床医学研究任务。

2 临床研究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

自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以来,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能力三个主要方面为核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强调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对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不足,多数临床型研究生不了解临床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质量,己成为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5]。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亟待提高。

2.1 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必须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再跟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这就要求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创新型拔尖人才需要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医学问题并能够通过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在非医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则需要更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6]。而这两种能力需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医学相关的科研进展,才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的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2 增强临床研究中遵循伦理学准则意识

伦理学意识和医德观念是医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应遵循伦理学原则,把保护受试者权益、保障受试者安全作为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首要原则。国际上曾先后制订了多个涉及人类受试者的伦理学准则,其中,最重要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赫尔辛基宣言》和《涉及人类受试者生物临床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较注重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常常忽视伦理学准则,在参与临床研究的过程中仅仅是以科学问题为中心,而把受试者的权益抛诸脑后。卓越的医生培养需要让学生掌握临床研究中的伦理学原则,通过培训,增强研究生在研究中遵循医学研究伦理学准则的意识,自觉的在临床研究中公正地对待每位受试者,尊重受试者的人格,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7]。研究过程中将受试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包括研究设计中确保受试者的安全性,对研究的利益和风险进行审慎评估,按照公正的原则选择受试者,按照有利原则对选择的受试者进行医学干预,严格执行知情同意,保护受试者隐私,对专业领域中的特殊问题也应按照伦理学原则进行处理。

2.3 掌握临床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规范

临床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规范均是为保障临床研究过程规范、质量可靠和保障受试者权益而制定的。世界卫生组织于1995年颁布的《良好临床实践指南》(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已成为全球性的有关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行为标准,其目的是保证研究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也保护受试者权益并保障其安全[8]。该指南已在我国、加拿大、日本、美国、欧盟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被普遍实施,它不仅对伦理委员会、研究的申办方、管理部门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且对研究者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此外,原卫生部颁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SFDA颁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研究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在我国临床研究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的研究者必须熟悉并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规范才能保证研究过程顺利,研究结果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3 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途径

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临床研究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应该包括临床研究的工作流程、相关法规和国际规范培养。提高临床研究能力应是卓越医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和教学医院应通过理论知识培养、临床研究实践和受试者权益保护实践等多个途径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医生的临床研究能力。

3.1 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一般情况下,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课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医学统计学是临床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良好的统计学知识储备是临床研究设计符合科学原则的保证和临床研究中少走弯路的必要条件。另外,良好的外语水平是开启医学研究之门的一扇窗,掌握了它才能紧紧跟踪医学文献,提高对现代医学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医学问题[9]。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保障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前提条件。所以,卓越医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强化非医学类知识的学习,构建有利于提高临床研究能力的知识结构。

3.2 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产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问题的思路,拓宽开展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为临床研究生培养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机会。因此,教学医院和研究生导师应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与IIT项目开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临床研究生尽早地熟悉GCP原则,同时也可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设计能力和临床研究项目的组织、沟通和表达能力[10]。

3.3 观摩临床研究项目伦理审查,增强受试者权益保护意识

任何一项临床研究都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伦理委员会对临床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是保护受试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任何未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的临床研究项目均不得在临床实施。原卫生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每个开展临床研究或新药临床试验的机构设立伦理委员会,承担各类临床研究项目的审查任务。伦理委员会的基本职能包括审查临床研究方案、审查研究者资格、确保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和保护受试者的尊严和权益,并对已批准的研究进行监督和检查。目前,由于临床研究生培养以临床技能培训为主,难以系统地接触到临床研究项目从立项到执行的整个过程,对临床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较为陌生,有些临床研究生甚至不知道一项临床试验开始前需要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也不知道使用患者标本进行研究需要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临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集中安排其观摩伦理委员会会议,通过伦理审查会议了解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的重点和程序。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会议的观察不仅可以使临床研究生了解伦理审查的工作程序,还可以增强伦理意识,在临床研究中自觉保护受试者的利益。

3.4 通过参与新药临床试验,掌握临床研究相关法律规范和操作流程

药物临床试验已成为很多有临床试验资质的医疗机构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在各类临床研究项目中,新药临床试验的管理最为规范,也最为严格。新药临床试验需要获得SFDA的临床试验批件,方案设计一般由该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和统计学专家共同参与,研究过程包括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定期监查、方案修订,需要伦理委员会重新审查和批准,甚至行政部门的稽查等。整个试验过程均应严格遵循GCP原则和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其创造参新药临床试验的机会,让其接受GCP培训和临床研究实践,通过临床研究的实践使其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临床研究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GCP意识,可以快速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以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制订一套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方案,才能切实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最终培养出一批能够在临床工作中提出研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卓越医生。

摘要:我国正加速建设国家转化医学平台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探索新的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培养模式,对于培养适应转化医学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若干途径,为相关院校和教学医院在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培养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转化医学,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51-53.

[2]张鹏,秦岭.转化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桥梁[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277-3279.

[3]张宏家,刘欧,李艺影.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157-158.

[4]李凯军,郭丽双,胡江平.“卓越医生”的培养与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5):643-644.

[5]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289):526-528.

[6]梁世雄.科研型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心得和体会[J].内科,2012,7(1):69-70.

[7]詹启敏,赵仲堂.医学科学院研究导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1.

[8]刘川.药物临床试验方法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

[9]展玉涛.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5):1-3.

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规范化培养探析 第6篇

在研究生培养上,1998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根据《试行办法》的要求,各高校也制订了相应的培养方案。但由于缺乏一套对临床能力评价系统量化的指标体系,实际上各个高校的学生所接受的临床训练经历各不相同,临床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如何根据工作需要,依据合理的标准,把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监管体系设计好、管理好,成了事关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乃至事关几年后百姓医疗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患者对医生的期待是“会看病的大夫”、“能看好病的大夫”,在医疗工作者身上,更深的烙印首先是一个大夫。根据我国国情,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生涯需要,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建立起适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和评价体系,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来解决医生的临床技能问题,才能使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学业阶段和职业生涯阶段有个更加和谐的结合,更好地与医疗工作相吻合,我院为省卫生厅直属三级甲等医院,医院高级职称医师250余人,博士和硕士130余名,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医疗设备先进。自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眼科学成为全国第三批硕士研究生点以来,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现拥有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临床所有三级学科,我们临床医学专业为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20多年的积累,在临床研究生规范化培养工作上,我们感觉需妥善解决以下问题:

一、培养体系:

临床研究生在毕业前,需要完成英语学习、临床培训以及科研论文等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应该合理设置培养体系、分解任务,以更好体现“会看病”、“能科研”。

二、临床技能培训标准:

研究生都在本科阶段都经历过三级学科轮转,对三级学科有初步的认识;研究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再进行住院医师培训、执业医师考核,因此在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前后衔接,制订合理的培训标准是关键所在。

三、导师问题:

导师一般在三级学科相应专业工作,在临床轮转期间在指导上与研究生相脱离,再者其知识范围也不可能满足相应三级学科的要求,导致轮转期间研究生指导处于失控状态。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规范化培养水平,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把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一、培养内容体系

1、政治思想:

培养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优良的医德医风,对技术精益求精,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2、专业外语:

以自学为主,阅读各学科指定的外文专著和有关文献、专业杂志。第一阶段应达到每小时能笔译外文专业书刊2500个印刷字符以上;第二阶段达到每小时能笔译外文专业书刊3500个印刷字符以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

3、科研能力: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结合临床工作实践,第一阶段应完成文献综述或个案分析报告一篇,第二阶段应完成一篇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4、基本理论、临床能力、教学能力:

同各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细则。

二、培养方法

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培养为期两年半,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三月为第一阶段,后一年半为第二阶段,最后9个月为第三阶段。临床培养实行教学管理部门管理下的导师负责制,由导师组安排好相关三级学科和辅助科室的轮转,报教学管理部门审批实施,由教学管理部门的负责组织考核评价。

第一阶段为入临床前三个月,本专业初步培训阶段。通过三个月的时间,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导师在此阶段根据研究生的水平对第二阶段的科室轮转和相应教学内容做出计划。

第二阶段有一年半的时间,主要为相关三级学科和辅助科室的轮转阶段。根据第一阶段导师制订的科轮转室和教学计划,在相应轮转科室指定一名副导师负责研究生在三级学科的学习,有本副导师对其学习情况负责。目的是在研究生进行轮转期间,都有导师对负责,以形成一个导师圈,便于保证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是毕业前9个月,主要是在前段轮转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临床视野更加宽广,临床思维更加严谨,临床技能更加规范,研究生回到本专业科室能够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对本专业的知识能够更好的掌握,初步到达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前的考核和论文工作。

三、考核与评价

有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培养目标,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要求,从思想品德、英语学习、理论水平、临床技能等方面分专业设计考核体系,各科室及考核小组具体执行,考核的内容有:

日常考核:⑴实行严格的请假制度,请假2天以下,由本人书面申请,科主任签字后科研科备案,2天以上者,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批准,每月由所在轮转科室向教学管理部门报考勤,在培养阶段内病假、事假及其他休假累计不超过一个月;⑵因事假、病假及其他耽搁的工作日,须在休息日补足。

轮转考核:研究生每轮转完一个三级学科由该科主任主持,按照各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对住院医师在本科室轮转期间的思想道德、学习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在培训记录册上登录,副导师对起考核成绩负责。

轮转结束考核: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考核。

总之,研究生的临床培养工作以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为出发点,从眼前出发,结合其职业生涯,内容、标准统一,程度、层次逐步加深,使研究生在毕业时临床能力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初步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围绕临床问题,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实现科研为临床服务、科研提升临床水平的目的,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摘要:为更好的解决临床医学研究生“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 我们参照结合床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生涯, 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 设置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和评价体系, 以进一步促进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规范化培养工作。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规范化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怡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7, 6 (6) :517-518.

[2]朱彬.新医学模式与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 43 (6) :557-558.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稿约 第7篇

办刊宗旨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 报道临床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传播国内外医学先进理念与前沿技术, 展示医学教学成果, 搭建医学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临床医学工作者间的学术交流, 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征稿对象

医药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各级医疗及相关机构医技从业人员, 医学院校的师生, 医疗卫生部门的管理人员等。

栏目设置

专家论坛、专题研究、研究原著、临床医学、基础研究、优生优育、护理与康复、技术方法、中医中药、综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病例 (案) 探析、医疗卫生管理、医学教育、调查研究等。

稿件要求

1.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论文内容真实, 论点鲜明, 数据准确可靠, 结论明确。文字简洁, 逻辑合理, 层次清楚, 图表表达规范。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单位、单位地址 (省、市) 及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第一作者简介。文中可添加通讯作者 (包括姓名、电子邮箱) 及基金、课题项目 (包括项目名称、编号) , 作者须将以上信息在文章的首页页脚处注明。

2. 文题:

力求简明、准确、专指性强, 并含有足够的信息。中文文题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结构式和公式。

3. 作者及单位署名: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 排序在投稿时确定, 在编排过程中不再变更。作者单位名称 (包括科室) 、地址及邮编置于作者姓名之下一行。不同单位的作者, 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工作单位序号与作者序号应一致。作者简介附在文后, 文章的第一作者简介可按以下顺序书写: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历/学位及研究方向。

4. 摘要:

本刊所有发表论文都需附有论文摘要。基础性研究与临床性研究论文写成结构性摘要 (300~500字) , 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述评、综述、案例分析等论文写成指示性摘要 (100~300字) 。本刊研究原著必须附有英文摘要 (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及单位名称) , 其他栏目稿件也可添加英文摘要。英文摘要要求表述规范, 语序符合英文语言逻辑。

5.关键词:

中文摘要下方列关键词, 尽量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Index Medicus》的医学主题词表 (Me SH) 中所列的词, 一般为3~8个, 各词汇之间用“;”隔开。

6.正文格式要求。

(1) 篇幅 (含图表) 一般不超过10000字符 (一个版面2200字符) 。

(2) 文内标题层次:使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分级连续编号的国际层次序号表示法, 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相隔, 末位数字后不加点号 (例:1;1.1;1.1.1) , 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书写。

(3) 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 正、斜体, 黑、白体, 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特殊文种和上、下角标符号, 以及排斜体等, 均请在稿件中注明。

(4) 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以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公布,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尚未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英汉医学词汇》为准。文中所用中外文医学名词, 应使用全名;用简称者, 在文章首次出现处加括号注明。

(5) 计量单位参考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以单位符号表示, 并采用国际单位制并遵照国家有关量和单位的标准 (GB 3100-93, GB 3102-93) 。以小数形式表示计数单位占比及计量单位时,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血压计量单位使用毫米汞柱 (mm Hg) , 首次出现时用括号加注与k Pa换算系数: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不能多于一条, 如“mg/kg/d”应为“mg/ (kg·d) ”;单位相同的参数范围, 只需写出后一个参数的单位, 如36~42°, 参数与其偏差的单位相同时, 统一将数字写在括号内, 单位写在括号外, 如“ (101.12±15.02) g”“ (40.51±1.52) 岁”;表示带中心值的百分数偏差时, 应写成 (27.02±2.12) %。中药计量单位, 1钱以3 g计, 1两以30 g计。

(6) 数字用法参考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百分数范围, 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 如5.32%~30.52%, 不要写成5.32~30.52%, 书写百分数的公差, 中心值与公差用圆括号括起, 其后写“%”, 如 (65.13±2.32) %, 不得写作“65.13±2.32%”。

(7)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 常用如下: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x軃 (英小斜) 表示, 不用X (英大斜) 或M;标准差s (英小斜) , 不用SD;标准误用sx (英小斜) , 不用SE或SEM, t检验用t (英小斜) ;F检验用F (英大斜) ;卡方检验用χ2 (希小斜) 。

(8) 图与表:图表应少而精, 能用文字说明的, 不用图表, 三者之间不宜重复, 且应有自明性。每幅图表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分别附有图序 (表序) 、图题 (表题) 、图注 (表注) , 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表的标题及文字说明均用中文。表用三线表, 表内同一项目 (指标) 数据要求小数点后位数一致。图片应清晰, 若刊用人像, 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 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7.参考文献:

采用顺序编码制, 并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所引文献以近5年内公开发表的文献为主, 文献著录规范依据相关参考文献著录标准。

常用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

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 年:起-止页.

或:作者.文题[M]//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 年:起-止页.

电子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OL].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注:参考文献作者若为1~3位, 须全部列出, 用“, ”隔开;若为3位以上, 仅写前3位, 后加“等”或“et al”;外文文献作者姓前 (全写) 名后 (缩写, 不加缩写点)

投稿约定

1.凡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必须附有伦理审查合格证明或患者知情同意书。

2.请通过《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征稿信箱lcyxyjysj@163.com投稿, 来稿注明作者或联系人姓名、电话、E-mail、工作单位、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

3.来稿文责自负, 勿一稿多投, 确保无涉密问题。编辑部对稿件有修改权, 不愿改动者, 请在来稿时说明。

4. 一经投稿本刊, 意味着作者同意将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对本刊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该文无异议。本刊所刊登的文章已全文录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相关学术期刊数据库。若作者不同意录入, 请在来稿中声明。

5. 稿件录用后, 本刊将收取部分编审出版费, 一经排版, 不得擅自变更作者署名、文稿内容及字符。

6. 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研究基金, 以及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军队、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等科研基金所资助的研究成果论文, 优先录用。

7. 文稿自收到之日起, 将在1~3个工作日反馈稿件审查意见或录用通知, 逾期望作者及时查询。稿件需要作者修改时, 请按约定期限返回, 逾期返回而又未说明者视为自动撤稿。稿件一经刊用, 出版后赠送当期刊物一本。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稿约 第8篇

办刊宗旨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 报道临床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传播国内外医学先进理念与前沿技术, 展示医学教学成果, 搭建医学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临床医学工作者间的学术交流, 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征稿对象

医药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各级医疗及相关机构医技从业人员, 医学院校的师生, 医疗卫生部门的管理人员等。

栏目设置

专家论坛、专题研究、研究原著、临床医学、基础研究、优生优育、护理与康复、技术方法、中医中药、综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病例 (案) 探析、医疗卫生管理、医学教育、调查研究等。

稿件要求

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论文内容真实, 论点鲜明, 数据准确可靠, 结论明确。文字简洁, 逻辑合理, 层次清楚, 图表表达规范。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单位、单位地址 (省、市) 及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第一作者简介。文中可添加通讯作者 (包括姓名、电子邮箱) 及基金、课题项目 (包括项目名称、编号) , 作者须将以上信息在文章的首页页脚处注明。

2.文题:力求简明、准确、专指性强, 并含有足够的信息。中文文题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结构式和公式。

3.作者及单位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 排序在投稿时确定, 在编排过程中不再变更。作者单位名称 (包括科室) 、地址及邮编置于作者姓名之下一行。不同单位的作者, 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工作单位序号与作者序号应一致。作者简介附在文后, 文章的第一作者简介可按以下顺序书写: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历/学位及研究方向。

4.摘要:本刊所有发表论文都需附有论文摘要。基础性研究与临床性研究论文写成结构性摘要 (300~500字) , 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述评、综述、案例分析等论文写成指示性摘要 (100~300字) 。本刊研究原著必须附有英文摘要 (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及单位名称) , 其他栏目稿件也可添加英文摘要。英文摘要要求表述规范, 语序符合英文语言逻辑。

5.关键词:中文摘要下方列关键词, 尽量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Index Medicus》的医学主题词表 (Me SH) 中所列的词, 一般为3~8个, 各词汇之间用“;”隔开。

6.正文格式要求。

(1) 篇幅 (含图表) 一般不超过10000字符 (一个版面2200字符) 。

(2) 文内标题层次:使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分级连续编号的国际层次序号表示法, 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相隔, 末位数字后不加点号 (例:1;1.1;1.1.1) , 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书写。

(3) 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 正、斜体, 黑、白体, 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特殊文种和上、下角标符号, 以及排斜体等, 均请在稿件中注明。

(4) 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以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公布,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尚未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英汉医学词汇》为准。文中所用中外文医学名词, 应使用全名;用简称者, 在文章首次出现处加括号注明。

(5) 计量单位参考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以单位符号表示, 并采用国际单位制并遵照国家有关量和单位的标准 (GB 3100-93, GB 3102-93) 。以小数形式表示计数单位占比及计量单位时,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血压计量单位使用毫米汞柱 (mm Hg) , 首次出现时用括号加注与k Pa换算系数: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不能多于一条, 如“mg/kg/d”应为“mg/ (kg·d) ”;单位相同的参数范围, 只需写出后一个参数的单位, 如36~42°, 参数与其偏差的单位相同时, 统一将数字写在括号内, 单位写在括号外, 如“ (101.12±15.02) g”“ (40.51±1.52) 岁”;表示带中心值的百分数偏差时, 应写成 (27.02±2.12) %。中药计量单位, 1钱以3 g计, 1两以30 g计。

(6) 数字用法参考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百分数范围, 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 如5.32%~30.52%, 不要写成5.32~30.52%, 书写百分数的公差, 中心值与公差用圆括号括起, 其后写“%”, 如 (65.13±2.32) %, 不得写作“65.13±2.32%”。

(7)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 常用如下: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x軃 (英小斜) 表示, 不用X (英大斜) 或M;标准差s (英小斜) , 不用SD;标准误用sx (英小斜) , 不用SE或SEM, t检验用t (英小斜) ;F检验用F (英大斜) ;卡方检验用χ2 (希小斜) 。

(8) 图与表:图表应少而精, 能用文字说明的, 不用图表, 三者之间不宜重复, 且应有自明性。每幅图表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分别附有图序 (表序) 、图题 (表题) 、图注 (表注) , 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表的标题及文字说明均用中文。表用三线表, 表内同一项目 (指标) 数据要求小数点后位数一致。图片应清晰, 若刊用人像, 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 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7.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 并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所引文献以近5年内公开发表的文献为主, 文献著录规范依据相关参考文献著录标准。

常用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

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 年:起-止页.

或:作者.文题[M]//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 年:起-止页.

电子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OL].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注:参考文献作者若为1~3位, 须全部列出, 用“, ”隔开;若为3位以上, 仅写前3位, 后加“等”或“et al”;外文文献作者姓前 (全写) 名后 (缩写, 不加缩写点)

投稿约定

1.凡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必须附有伦理审查合格证明或患者知情同意书。

2.请通过《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征稿信箱lcyxyjysj@163.com投稿, 来稿注明作者或联系人姓名、电话、E-mail、工作单位、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

3.来稿文责自负, 勿一稿多投, 确保无涉密问题。编辑部对稿件有修改权, 不愿改动者, 请在来稿时说明。

4.一经投稿本刊, 意味着作者同意将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对本刊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该文无异议。本刊所刊登的文章已全文录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相关学术期刊数据库。若作者不同意录入, 请在来稿中声明。

5.稿件录用后, 本刊将收取部分编审出版费, 一经排版, 不得擅自变更作者署名、文稿内容及字符。

6.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研究基金, 以及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军队、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等科研基金所资助的研究成果论文, 优先录用。

7.文稿自收到之日起, 将在1~3个工作日反馈稿件审查意见或录用通知, 逾期望作者及时查询。稿件需要作者修改时, 请按约定期限返回, 逾期返回而又未说明者视为自动撤稿。稿件一经刊用, 出版后赠送当期刊物一本。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稿约 第9篇

办刊宗旨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 报道临床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传播国内外医学先进理念与前沿技术, 展示医学教学成果, 搭建医学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临床医学工作者间的学术交流, 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征稿对象

医药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各级医疗及相关机构医技从业人员, 医学院校的师生, 医疗卫生部门的管理人员等。

栏目设置

专家论坛、专题研究、研究原著、临床医学、基础研究、优生优育、护理与康复、技术方法、中医中药、综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病例 (案) 探析、医疗卫生管理、医学教育、调查研究等。

稿件要求

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论文内容真实, 论点鲜明, 数据准确可靠, 结论明确。文字简洁, 逻辑合理, 层次清楚, 图表表达规范。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单位、单位地址 (省、市) 及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第一作者简介。文中可添加通讯作者 (包括姓名、电子邮箱) 及基金、课题项目 (包括项目名称、编号) , 作者须将以上信息在文章的首页页脚处注明。

2.文题:力求简明、准确、专指性强, 并含有足够的信息。中文文题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结构式和公式。

3.作者及单位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 排序在投稿时确定, 在编排过程中不再变更。作者单位名称 (包括科室) 、地址及邮编置于作者姓名之下一行。不同单位的作者, 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工作单位序号与作者序号应一致。作者简介附在文后, 文章的第一作者简介可按以下顺序书写: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历/学位及研究方向。

4.摘要:本刊所有发表论文都需附有论文摘要。基础性研究与临床性研究论文写成结构性摘要 (300~500字) , 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述评、综述、案例分析等论文写成指示性摘要 (100~300字) 。本刊研究原著必须附有英文摘要 (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及单位名称) , 其他栏目稿件也可添加英文摘要。英文摘要要求表述规范, 语序符合英文语言逻辑。

5.关键词:中文摘要下方列关键词, 尽量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Index Medicus》的医学主题词表 (Me SH) 中所列的词, 一般为3~8个, 各词汇之间用“;”隔开。

6.正文格式要求。

(1) 篇幅 (含图表) 一般不超过10000字符 (一个版面2200字符) 。

(2) 文内标题层次:使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分级连续编号的国际层次序号表示法, 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相隔, 末位数字后不加点号 (例:1;1.1;1.1.1) , 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书写。

(3) 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 正、斜体, 黑、白体, 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特殊文种和上、下角标符号, 以及排斜体等, 均请在稿件中注明。

(4) 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以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公布,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尚未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英汉医学词汇》为准。文中所用中外文医学名词, 应使用全名;用简称者, 在文章首次出现处加括号注明。

(5) 计量单位参考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以单位符号表示, 并采用国际单位制并遵照国家有关量和单位的标准 (GB 3100-93, GB 3102-93) 。以小数形式表示计数单位占比及计量单位时,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血压计量单位使用毫米汞柱 (mm Hg) , 首次出现时用括号加注与k Pa换算系数: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不能多于一条, 如“mg/kg/d”应为“mg/ (kg·d) ”;单位相同的参数范围, 只需写出后一个参数的单位, 如36~42°, 参数与其偏差的单位相同时, 统一将数字写在括号内, 单位写在括号外, 如“ (101.12±15.02) g”“ (40.51±1.52) 岁”;表示带中心值的百分数偏差时, 应写成 (27.02±2.12) %。中药计量单位, 1钱以3 g计, 1两以30 g计。

(6) 数字用法参考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百分数范围, 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 如5.32%~30.52%, 不要写成5.32~30.52%, 书写百分数的公差, 中心值与公差用圆括号括起, 其后写“%”, 如 (65.13±2.32) %, 不得写作“65.13±2.32%”。

(7)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 常用如下: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x軃 (英小斜) 表示, 不用X (英大斜) 或M;标准差s (英小斜) , 不用SD;t检验用t (英小斜) ;F检验用F (英大斜) ;卡方检验用χ2 (希小斜) 。

(8) 图与表:图表应少而精, 能用文字说明的, 不用图表, 三者之间不宜重复, 且应有自明性。每幅图表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分别附有图序 (表序) 、图题 (表题) 、图注 (表注) , 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表的标题及文字说明均用中文。表用三线表, 表内同一项目 (指标) 数据要求小数点后位数一致。图片应清晰, 若刊用人像, 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 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7.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 并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所引文献以近5年内公开发表的文献为主, 文献著录规范依据相关参考文献著录标准。

常用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

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 年:起-止页.

或:作者.文题[M]//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 年:起-止页.

电子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OL].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注:参考文献作者若为1~3位, 须全部列出, 用“, ”隔开;若为3位以上, 仅写前3位, 后加“等”或“et al”;外文文献作者姓前 (全写) 名后 (缩写, 不加缩写点)

投稿约定

1.凡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必须附有伦理审查合格证明或患者知情同意书。

2.请通过《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征稿信箱lcyxyjysj@163.com投稿, 来稿注明作者或联系人姓名、电话、E-mail、工作单位、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

3.来稿文责自负, 勿一稿多投, 确保无涉密问题。编辑部对稿件有修改权, 不愿改动者, 请在来稿时说明。

4.一经投稿本刊, 意味着作者同意将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对本刊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该文无异议。本刊所刊登的文章已全文录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相关学术期刊数据库。若作者不同意录入, 请在来稿中声明。

5.稿件录用后, 本刊将收取部分编审出版费, 一经排版, 不得擅自变更作者署名、文稿内容及字符。

6.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研究基金, 以及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军队、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等科研基金所资助的研究成果论文, 优先录用。

7.文稿自收到之日起, 将在1~3个工作日反馈稿件审查意见或录用通知, 逾期望作者及时查询。稿件需要作者修改时, 请按约定期限返回, 逾期返回而又未说明者视为自动撤稿。稿件一经刊用, 出版后赠送当期刊物一本。

上一篇:农村的根本出路下一篇:上海中国画院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