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法的原则

2024-08-22

目标教学法的原则(精选11篇)

目标教学法的原则 第1篇

一、符合客观规定性。一节课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完全由教师去决定的, 而是受国家规定制约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反映, 它专设“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 对“学什么”的内容问题与“学到什么程度”的达标问题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说明, 这些说明既反映着学科规律, 又反映着学生的认知特点, 既有开放性, 更有规定性。教材是《标准》理念与目标的“实例性”的载体, 系统地承载着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 “学什么”与“学到什么程度”都在整个体系中的某个节点上, 只有按照这些客观规定引导学生学习, 才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所以, 拟定学习目标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 把客观规定的内容置于其中。比如, 《标准》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些说明就具有客观规定性。比如, 《沙漠之舟》这篇文章, 作者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说明在沙漠这个特殊的环境里, 骆驼是天然的交通工具, 编者根据作者文本的这种价值取向, 把这篇文章编在主题为“舟船”的交通工具认知单元里。这个单元主题就是一种客观规定。编者在这篇课文后面设计了8个一类生字, 7个二类生字, 一个“作者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问题 (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这三个设计题目就具有客观规定性, 它要求每个学生无一例外地要学习、掌握, 以此体现教学内容的共性。

二、展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人阅读标准与教材的时候都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 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要在不违背教材编排意图和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根据标准和教材的开放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有些规定性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比如, 根据学生实际, 增补一些基础性的内容, 比如, 提高或者降低某些内容要到达的程度, 把“感知”提高到“理解”, 或者把“应用”降低到“理解”, 再如, 面对同一个规定的内容, 有的学校学生基础好, 这个内容只要教师一点拨, 学生就会了, 那就不必要列为目标, 有的学校学生基础差, 那就不但要列为必须的目标, 还要当作重点或者难点去引导学生学习。比如, 某老师在教学《沙漠之舟》的时候, 拟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积累“储藏、贮藏、珍藏;灵敏、灵活;积蓄、积累、积攒;维持、保持、坚持;渡过、度过”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是教材没有专门编排的, 这就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三、反映学习内容的具体性。

所谓目标的具体性, 就是把学习目标说得一清二楚, 毫不含糊, 说到最小化, 落到最实处。比如, 比如教学《精卫填海》, 把“积词汇”这个目标具体到“积累xx、xx、xx、xx等4个词汇”, 把“理解词义”这个目标具体到“理解xxxx、xxxx等2个成语”, 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目标具体到“体会作品中精卫勇于改造自然的情怀”, 这样做, 目标才显示出具体明确的指向性。因为“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这一目标中的“思想感情”就是一个比较笼统抽象的词语, 很模糊, 不具体。尽管每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多元的, 但受单元主题的规定与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确定, 学生需要体会的思想感情应该有明确的指向, 可以把这一目标改成“体会作品中精卫勇于改造自然的情怀”, 这样, “思想感情”就有明确的指向了, 就很具体了。

四、强化操作的测试性 (评价性) 。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第2篇

教育学 余云坚 1011408013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指的是确定通过语文学习之后学习者将能达到的行为状态,并将这种行为状态通过用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语言表述出来。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都起到及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以及应具备的个性品质的具体陈述。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学设计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而且能为教学测量和评估提供标准。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主要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最大的发展和贡献就是系统地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个目标中,知识与能力属于显性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目标。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 采用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方式,把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四个阶段,按照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每个阶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同时五个板块的内容与各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彼此衔接,协调一致,以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总目标共有以下10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 1

是、祟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有常用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地运用文字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文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在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我们要明确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第二,语文教育本身的规律性。即语文学科的多元性、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第三,语文教师的主导性。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者、参引导者、合作与者。第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差异性、自主性、创新新件、发展性、思想性、情感性。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

语言是人类进行相互交际,思想交流,相互了解的工具。而小学语文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同时也是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同时一种语言往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特征,体现了语言持有者的独特文化历史和文化心理,反应其认知世界的方式。从语言形式和人文内容的关系方面来说,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论是在听、说、读、写中都存在语言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语文教育如果离开语言的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的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提高;同样要是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也会失去灵性,成为僵死的符号组合。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先分清哪些是工具性的目标哪些是人文性的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工具性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文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以及“三维目标”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人文性的目标体现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中。其次我们要明确二者的关系,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原因是它承担着母语教育的任务,通

过语文的学习,是学生能听会说,能读会写,熟悉掌握语文工具,是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性的任务。语文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我们既要培养学生语言方面的基本能力,也要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陶冶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专研教材内容,发觉教材中语文训练内容和人文教育内容的结合地带,把握语文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的因素。

(二)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或者说教学设计的目标是服务于学习,因此,坚持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真诚地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的主导性表现为两点。首先是教师通过设计成功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能动状态,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其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主观感受、独特体验以及创新性的观点、见解的尊重,特别肯定与众不同的立意新奇的表达,以此细心呵护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发挥的萌芽,使之有所成就,甚至使之终身受用。

(三)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促进的原则

语文学科的多元性、科学性、系统性,一般认为他语文能力主要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促进的原则是小学语文阶段目标中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文际”、“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和体现。听话和说话属于口语语言范畴,阅读和习作属于书面范畴。从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着来年两种不同的语言轰动辣子分析,听话和阅读时理解和吸收口头语言和书卖弄语言文字的活动;说话和写作是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字的活动。听和读、说和写,它们两两之间是相通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提高了听和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和写的能力;反过来,读和写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利于听和说能力的提高。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的角度说,听和说都借助口头语言,读和写都借助书面文字,它们两两之间又是相通的、互相促进的关系,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其他日,说和写对听和读起到消化和迁移作用。总的来说,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小学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体现到这一原则。首先,语文课必须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不可偏废;其次,将的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做到“读写结合”;左后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是社会发展对学教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造力。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阅读习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教师创设语文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通过拓宽语文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通过语文实践这种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三,教师需要在语文呢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将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第四,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教学目标设计——《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第1自然段。3.能在教师帮助下理解并写出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4.摘录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神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学着去仿写外貌、互相神态并交流。

5.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6.引导学生去课外阅读鲁迅作品《故乡》,了解“我”回来之后和闰土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并试着去探究原因。

在这个教学目标设计中,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五大板块”的目标。通过安排学生识字词、有感情朗读、理解句子、仿写、感受作者的感情、安排课外阅读和自主探索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都有涉及到。同时对于“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也在教学目标中涉及。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中设计了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第一自然段以及仿写神态等。这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体现。在这个之余通过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安排课后探索让学生去自主理解封建礼教对于闰土的迫害和压抑,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

鸣,这个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同时本节教学目标设计,遵循了教学目标设计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促进的原则。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先引导学生们去认识生字词,再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理解句子,仿写神态、外貌,最后去体味鲁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引起思想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以及情感理解相结合,各要素和谐发展,相互促进。

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的,而主体是学生,教师由生字词、句子、仿写句子、理解作者感情,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探索、并给学生点拨思考的方向。这同时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中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第3篇

一.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存在片面性,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如有位老师设计的《松树金龟子》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金龟子的生态习性;感受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这样的目标定位只是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缺乏考虑。

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具有课程意识,应当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语文教学目标要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人、对己、对自然的态度,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时,要全面考虑这三个维度,不可偏废。学生的实际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学生的发展体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我们感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注重以下五个依据。

1.要依据语文学科课程的总体目标来制订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每一节课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又是整个教学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高瞻远瞩从整体来看局部,使它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虽然各篇的体裁、表达的情感或观点各有所不同,但是文章都以童年时代的回忆为主要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应该从单元学习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让学生与作者一起回忆童年,又能从中得到感悟与启迪。

2.要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来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在具体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有时可以并列三维目标的要求,有时则不一定要强加上智能培养或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把这些目标隐含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之中。

3.要依据教材内容的实际来预设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应是教材内容的提炼,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纲要罗列。要具体剖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时要求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制定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知识的教学之中,做到恰如其分。要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做生硬的说教。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二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新闻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起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将文体知识的掌握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体会出当时作者写作此两则新闻时的喜悦、自豪之情。

4.要依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来思考教学目标。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把握和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和消化情况,估计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困难。要抓住一些倾向性、总体性的问题,结合新知识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制订教学目标。

5.要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来处理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不时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教师在上课前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留有一定的张力空间。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况,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充满人文关怀。

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教师存在目标设立的随意性的问题。设计教学目标缺乏指导原则,缺少系统性、全局性的考虑。落实课程目标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本质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课程观与现代教学观的具体化,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1.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指向认知,而应该是在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促进情绪体验,感受过程,掌握方法,促进正确价值观的自然形成。教学目标要涉及课程三维目标的各个方面,课堂教学应当同时兼顾三维目标体系这个有机的整体,在课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受到足够重视,反映能力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性目标,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置则是实施上述两类目标的基础。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有位老师的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2.通过本文的学习,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表现人物的手法。过程与方法

1.先补充《红楼梦》相关知识,再讲解本文的典型环境,最后通过鉴赏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把握人物的性格。2.知识讲解和研究性阅读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2.了解封建社会的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这个目标设计,看似教师试图从三个维度出发,兼顾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但是实质上在“知识与技能”这一个维度设计中,缺乏“技能”方面的目标设定,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中,又将学生阅读兴趣及了解封建社会规律纳入其中。这样的目标设计看上去涉及三个方面,但是其实质内容没有体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2.系统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孤立地就课时而设计课时目标,而是要从“学科课程目标→学科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逐步系统化,上下贯通,相互联系。各课时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把它们放在一个单元系统中考虑,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例如,在设计《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一、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二、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设计没有注意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没有关注散文中人物描写的教学要求。

3.操作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学习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学目标不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教学进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技术和社会实际,使教学目标便于操作,又具有实效性。例如,设计《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一、掌握本文中“雾凇沆砀”“毳衣”等文言词语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特殊句式的解释;二、从对雪景的描述、巧遇相同志趣之人的情节安排以及“独”等词语的感悟中,体会作者赏雪的心情。这样结合文本的设计才具有操作性。

4.具体性原则。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即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共同基础以及学习兴趣、习惯等,把教学目标细致化、具体化。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这样设计:一、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二、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表面来看,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似乎涵盖了三维目标,但是这三个目标过于笼统,既没有结合诗歌本身的内容来设计,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够具体,也缺乏针对性。也就是说,这一个教学目标似乎放在任何一首诗歌的教学中都可以用。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具体诗歌加以设计。例如,教学《诗四首》其中的《归园田居》时,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设计为:一、重点理解“愿无违”三个字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试比较“草盛”“苗稀”“晨兴”“带月”等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心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当堂背诵这首诗。

5.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明确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学目标要针对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有意识地改变实际教学与现代教育思想不相一致的现象,使得目标设计具有科学性。例如,在设计《故宫博物院》一课的目标时,有的教师把“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方位词语运用的正确性”设计成“掌握方位词语的准确性”,目标指向有所偏颇。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的作用。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养成学生的完整人格。只有这样,实现语文教学高效率才会成为可能。

由复盘式评课谈教学目标设定的原则 第4篇

所谓复盘式评课, 就是将一堂课的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个角度予以回忆复盘, 同时结合课后进行的课堂教学检测看课堂学习效果, 从而发现课堂教学的优劣情况, 分析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执教者本人可以自行复盘, 以便自行反思课堂情况。如果是互动评课, 可以由主持者对执教者进行追问: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围绕这些目标你安排了哪些教学内容或任务?为落实这些内容你组织了多少学习活动?你觉得你这节课学生的学习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追问同时, 在相应的地方摘记下主要关键词。而发问者, 除了主持者, 也包括现场参与互动评课的每一位同行。

本文试由复盘式评课来谈谈教学目标设定的原则。

一.教学目标要具体

笔者曾在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听过一位女教师的一堂高一语文课, 教的是李白的诗《将进酒》, 这位女教师有着很高的朗读功底, 在她的指导下, 在和学生对诗歌的研读分析中, 学生不仅很好地把握了诗歌的情感, 读出了《将进酒》的味道, 更有对诗人形象、情感的恰当把握, 获得了听课老师好评。我们把她的课复盘如下:

分析上表, 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结论:第一, 教师活动1、2、4、5、6、7分别对应了教学目标2、1、3、1、2、2, 而教师活动3可以对应2、3两个教学目标;第二, 学生活动1可以落实教学目标1、2、3, 学生活动2对应教学目标1, 学生活动3、4分别对应教学目标2、3, 学生活动5对应教学目标1、2。

从上表看, 我们似乎完全可以说:整堂课无论教师活动还是学生活动, 对教学目标都有对应与落实, 这确实是一堂不错的公开课。但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说, 还是有问题可寻。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努力革新课堂教学, 群体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其中“知识与技能”属教学目标的基本层面, 是语文学习的根基, 是考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与方法”初次列入课程目标, 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它是隐性的, 但其作用极为重要。“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要靠“过程与方法”来使之成为事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规范》突出强调的目标, 内容是隐性的, 而其情势是外显的, 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也是人的成长所必须的。可见,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是新课标设计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当然, 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简单地把内容与目标一一对应, 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 而是要在解读文本的根基上, 有所偏要地落到实处。“三个维度”的目标, 使其既互相渗透又融为一体。课程的总目标、阶段目标都是按三维目标的理念设计的, 但课堂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换句话说, 教学目标要具体。

我们再来看看《将进酒》的教学目标:一是诵读, 二是识人, 三是品味语言。对此教学目标, 我们难免追问:一是诵读这个目标也适用于其他文章, 那《将进酒》的诵读有什么特殊要求呢?二是识人, 阅读文章很多要知人论世, 那《将进酒》要我们识怎样的一个李白呢?三是品味语言, 文学类文本很多要进行语言的品味与赏析, 那我们要品味《将进酒》语言的什么特色呢?说到这里, 我们不难发现, 这三个目标都不够具体化, 似乎很多文学类文本都可以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导致了教学目标共性化问题的出现, 而且, 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如何做到教学目标要具体?那就要少一点宏观目标, 多一点微观目标, 使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这篇课文的唯一, 避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放之同类文章而皆可的情况的发生。

二.教学目标要集中

在我市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中, 我听过一位老师的展示课《蕴藏在战争与苦难中的美好人性》, 这是苏教版必修一的内容。根据上表, 将这一堂课作如下复盘:

分析上表, 我们可以发现:第一, 教师活动1、2、3、4、5分别落实了教学目标1、1、1、3、3;第二, 学生活动1、2、3、4则分别对应了教学目标1、1、3、3;第三, 教学目标2在整堂课中没有涉及更没有得到落实。

当然, 我们更可以通过检测学习效果的方法来进一步看目标的落实与达成情况。这个课堂检测不一定非要是做什么题目, 也可以问卷式的, 比如:通过一堂课, 你学到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一堂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想学到什么?等等, 从这些问卷中更可以进一步来看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落实及达成情况。

从以上复盘式评课, 我们不难看出:既然教学目标2因为时间或其他因素的问题没有涉及, 那不如调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让这堂课集中在1、3两个目标上, 使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更集中, 也使一堂课的教学更高效。从这个教学案例中, 我们应该在课前多想想怎样设定教学目标。事实上,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 我们不可能顾及太多, 顾及全面, 但我们可以设定得集中些,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因此,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遵循集中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学目标不宜多。一般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才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探究需要真正解决的, 许多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阅读思考学生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 还是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 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事实上, 一篇课文牵扯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但如果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求多求全, 过多的教学目标既冲淡了教学的重点,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只能是“出力不讨好”。所以, “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是我们教学的大方向。它的三个维度之间其实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不可能截然分割开, 只是为了表述的需要, 才从三个维度分别来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教学的具体任务, 由于时间有限, 它不可能面面俱到, 也不可能每一节课都照顾到三个维度, 在目标达成过程中, 更不可能按照三个维度的目标一条一条地去完成。因为课程目标不能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学目标一定要集中,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 只要能够让学生真正把教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也就足够了。教学目标不在多, 而在精, 在有效。

运用复盘式评课方法, 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一堂课要高效, 教学目标一定要集中。

三.教学目标应恰当

在我市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中, 我还听了一位高二老师执教的《高祖本纪》, 这是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史记》上的内容, 文章比较长, 执教者选择了文章第1—4节进行第一教时的教学。我们更可以从复盘中进一步感受复盘式评课来体现课堂目标达成情况的突出功用。

我们对这堂课作如下复盘:

从这一堂课的复盘情况来看:教师活动1可以体现教学目标1和2, 教师活动2、3、4、5则分别落实了1、1、1和2的目标, 学生活动1也可以对应教学目标1和2, 学生活动2、3、4、5、6则分别对应了目标1、1、1、1和2。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教学目标1的设定没有体现“具体“的原则, 但这位老师在课堂中对两个目标都有落实。从教师和学生活动两个层面看, 都是主要落实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第二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体现较少, 在课堂上用时也很少。

作为一堂文言文新课, 教师将积累文言知识作为一个重点, 而对文本理解这个知识点在课堂上仅是有所体现。这样设定教学目标是否合理?这样处理教学目标是否妥当?在这节文言课堂上, 教师的第一目标是“言”, 第二目标是“文”。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应该重“言”还是重“文”, 现在很多人主张是“文”“言”并重。但“文”“言”并重是否意味着平均使用力气?个人以为肯定不是的, 教文言肯定不能忽略了“文”, 但还是应该将“言”放在首位, 置于重点。从复盘的《高祖本纪》来看, 这堂课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是到位的, 在教学目标的处理上是恰当的, 比较好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选择反垄断目标的原则 第5篇

《反垄断法》实施后,人们都在纷纷猜测哪些企业会成为第一批反垄断目标。这种探究虽然不无意义,但意义有限。我的看法是,《反垄断法》实施,针对的是行为,取决于利益。因此应该围绕行为和利益,来确定选择反垄断目标的原则和优先次序,而不是以企业为聚焦点选择目标。书呆子的看法

认为《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宪法,这是书呆子的看法。隐含了可以不考虑利益来执行条文的意思。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一直采取双重标准,就是既要讲规则,更要讲利益。当规则和利益冲突时,一般是让规则让位于利益。只有这些书呆子,才肯为了规则,向别人让利益。

反垄断法是法规,但反垄断法的实施却是政策。法规可以是规则驱动,但政策却是利益驱动。我建议观察反垄断法走向,要取政策法规观点,而不是法规观点。

中国的反垄断法,在涉及的利益上,与发达国家反垄断法定位,有两个重要不同,一是它既要考虑有效市场所照顾的利益,也要考虑市场失灵后要照顾的利益。对行政垄断取价格和消费者利益切入点治理就反映了这一特点。二是它既要考虑中国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利益要求,又要考虑中国向市场强势地位转变的利益要求。如果脱离历史条件谈应该拿谁当靶子,结果恐怕会出乎意料。

认为《反垄断法》是针对企业的,这是又一个误区。实施反垄断法确实会涉及企业,拿企业开刀也是会看到的。但企业和行为是有区别的。《反垄断法》针对的是行为。大家如果过于关注哪个企业会成为反垄断目标,有可能忽视那些更加重要的不以企业为单位的垄断行为。我这种说法是有所指的。

我的观点是,在产品垄断、技术垄断和标准垄断中,首先要在标准领域反垄断,反对标准领域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其次才是技术垄断领域的反垄断。至于现在大家炒得很热的产品领域的厂家垄断行为,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下游,扑得过早、过紧,反而容易扑空。

反垄断对利益的考虑

我们可以把利益上的两条线索,分为共时的利益与历时的利益。共时的利益是同一时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矛盾的利益;历时的利益,是生产力(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

前一种利益的是非相对简单。

以利益重心摆在个人主义与共同利益上的不同,分为三种立场,第一种是反共同利益的立场,即只反行政垄断,不反市场垄断。在反对行政垄断背后权力因素干扰市场这一合理考虑外,经常与另外两种嫌疑纠缠不清:一是否定公共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公共利益);一是为跨国公司代言、游说。第二种是反个人主义的立场,即只反市场垄断,不反行政垄断。它(以欧美标准)反对权利滥用这一合理界限之外,它经常与民族主义联系紧密。第三种立场介于二者之间。

《反垄断法》指出:“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实际上已经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现在许多争论仍然是围绕《反垄断法》本身,而不是它的实施。这是不现实的。

后一种利益需要重点探讨。

反垄断法所指涉的利益到底是什么?从历时的观点来看,这个利益的本质是生产力,而不是眼前利益。如果只拿《反垄断法》当调整生产关系用,而不用于发展生产力,那就是一群傻瓜。我认为,《反垄断法》的实施,应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这条主线。

李斯特总结历史认为,一国和平崛起,伴随三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落后阶段,追平阶段,领先阶段。运用到反垄断法中,在生产力落后阶段,我们必须考虑,引进一种生产力(比如CPU、操作系统等等),它们是不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不可替代,打破这种垄断,反而会破坏生产力。因此在反垄断之前,必须考虑它们的竞争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这不是规则问题,而是实力问题。这一阶段的反垄断重点,应放在降低生产力扩散的门槛上,比如加大反对知识产权权利滥用的力度。在追平阶段,重点是保护民族生产力。此时再采用前一个阶段的策略,就会伤害自身的生产力更多。因此对自主创新的保护就会成为新的重心。到了领先阶段,按李斯特的说法,应从保护主义重新转回自由贸易的立场,旨在把已形成并壮大的生产力输出出去。

我认为《反垄断法》的实施,应根据历史发展确定不同的重心和顺序。在这方面,李斯特的历史主义,更有助于让我们变得实事求是。

反垄断对行为的考虑

《反垄断法》本身就是针对行为的,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快就会丰富起来。我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反垄断的目标,不光要一般地盯住市场垄断,反对垄断背后的不当垄断行为;而且要将不当的市场垄断行为,分出层次,按不同的行为层次,而不是按不同的企业,来确定反垄断的目标。

以往产品垄断上的权利滥用,让企业一个一个地倒;技术垄断上的权利滥用,让企业一片一片地倒;标准垄断上的权利滥用,会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的倒。到底哪个轻,哪个重,需要掂量。

在IT行业,标准领域的垄断行为,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现象和趋势。例如在标准的争夺上,跨国公司通过联盟,实现某一技术标准的垄断,通过标准专利化这一路径,将企业的垄断行为,隐藏在标准组织的背后。你光把矛头对准企业,是对不准焦距的。比如,将来跨国公司在数码产品标准上,学着3C、6C的样,来个故伎重演,他们只需要在信息披露环节搞个障眼法,就可以让一个国家的整个产业哑巴吃黄连。

在技术标准中反垄断,国际趋势开始从合理非歧视原则(RAND),转向事先披露(ExAnte RAND)。中国需要跟上这方面的潮流。

目标教学法的原则 第6篇

一、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目标

Stern的跨文化沟通理论提出了三个目标:精通目标 (proficiency) 、认知目标 (cognitive) 和情感目标 (affective) 。精通是指正确理解知识文化、恰当使用交际文化。认知目标包括目的语文化知识、目的语文化特征的意识、目的语与母语文化差异的意识, 能够发现分析、综合和概括, 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的社会意义。情感目标是指学习兴趣、理性的好奇心和审美情趣。他认为, 学习一种新文化意味着情感学习, 学生应会理解、尊重、认同和宽容异族文化。如果有可能的话, 还可以融入异族文化的社会, 与当地人民沟通交流, 建立个人关系。

在我国, 鲁子问教授认为:跨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 (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 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 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 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和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他的这一定义明确地概括了跨文化教学的三个范畴:文化的交际知识、交际态度和交际能力。

综观上述, 我们可以把跨文化教学的总体目标分解为三个具体目标, 即知识目标, 态度目标, 能力目标。其知识目标是指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准确的对异民族文化的知识;其态度目标是:引导学生养成开放、平等、宽容、客观的跨文化交往的态度;尽可能消解故步自封、歧视、盲动等消极的跨文化态度;其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异民族文化, 进行跨文化对话交流的能力, 合理地比较本族文化与异民族文化的能力, 适当地对异民族文化进行取舍的能力, 合理地参照异民族文化, 促进本族文化发展的能力, 有效地向异民族传播本族文化的能力, 以及在跨文化交往中必要的运用外语的能力。

二、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内容

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关于跨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并提出文化教学内容应包括六个方面:地理知识 (目的语国家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等;) 个人生活方式 (异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价值观等) ;目的语国家的人民与社会 (政治、宗教信仰、种族偏见、竞争、斗争等) ;历史知识 (英美历史, 包括语言史) ;各种制度 (政府体制、教育体制、社会福利、经济制度) ;艺术、音乐文学与其它成就文化。

魏春木等人将专业外语阶段文化教学内容划分为文化行为项目和文化心理项目两大类, 并在这两大类下逐层细分出不同的文化项目。文化行为作为动作系统, 是外显的, 受文化心理支配的, 处于文化的表层;文化心理是文化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系统, 是内隐的、支配文化行为的, 处于文化的深层。其它学者将文化教学内容分为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两大类。他们的理论依据是: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词语意义结构的影响, 二是对话语组织结构的影响。陈俊森等人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角度出发, 认为文化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三项:第一, 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第二, 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教学;第三, 非语言交际方面的教学。三者中, 他强调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因为通过他的实验结果估计, 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 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 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

三、跨文化教学的原则

英语专业阶段的文化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 与学生的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联系。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 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文化知识的实用性原则, 从教学实际出发, 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导入相关的文化内容, 语言知识讲到哪里, 文化知识也随之落到哪里, 而不是把教语言与教文化割裂开来.

2、循序渐进原则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年龄、个性、情感和语言水平等, 他们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 认知水平也需不断提高, 文化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语言水平, 所以, 文化内容的融入也只能循序渐进,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让学生逐渐理解、使用跨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可以将文化教学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要求学生对文化理解感兴趣;中级阶段要求学生理解跨文化的差异性和学习跨文化规约;高级阶段是培养对外国文化的综合观、评价观和研究文化的能力。因此, 在入门阶段, 应着重介绍简单的词语文化因素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因素, 日常用语的语用功能等, 而在语篇阶段则应着重知识文化。教材的编排也是遵循这一规律的, 让学生全面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知识。

3、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精选、文化教学量的和教学方法的适度。选材时应注意那些代主流文化的内容, 有选择地组织、编排所教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兼顾趣味性。教师应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密切相关的化内容。这些都是在基础阶段应掌握的。此外, 教学方法是指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的关系, 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组织针对性的文化教学。文化教学量的适度则意味着早期阶段不宜一节课灌输过多, 影响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先由感性认识着手, 教导学生认识现象, 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再专门讲解, 最后再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认识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 反馈给教师后再进行矫正和提高。所以, 专业教育阶段的文化教学应倡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实践、研究性学习,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论:

根据的预测, 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素质要求是: (1) 利用信息的能力; (2) 清晰的思维能力; (3) 有效的交际活动能力; (4) 理解老师向学生大声朗读故事和诗歌开始, 鼓励学生们重读自己喜爱的故事。阅读技巧起辅助作用。总的来说, 全语言老师更加关心学生如何学习, 而不是老师如何教。

学生是全语言课堂里的中心, 这个原则可以在全语言的课堂中得到体现。在写作活动中, 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题目而不是教师设定的。阅读课里, 学生读基本的教材, 还使用参考书来收集信息来写作, 互相帮助来阅读写作。另外, 学生经常花大量时间进行持续的默读和写作。

2、围绕主题, 使用文学作品

“好的文学作品很明显是一个有效的语言教学计划的基础, 在全语言的课堂里是阅读、写作的中心”。由于文学作品是交流的一个创造性的形式, 它处于全语言的中心, 教师需要喜爱、了解学生所读的文学作品。

Kenneth.Goodman建议教师们组织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主题单元, 给学生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 而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人类环境的能力; (5) 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 (6) 个人生活能力; (7) 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在实施外语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各个基本方面, 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最佳个性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后, 我国确立了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的指导思想, 现今时代把英语推到重要的地位, 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应树立知识目标, 态度目标, 能力目标, 贯彻语言实用性、循序渐进性和适度性原则, 应把地理知识、个人生活方式、目的语国家的人民与社会历史知识、各种制度及艺术、音乐、文学与其它成就文化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变成语言交际过程, 培养学生能按语言功能自主地展开思维和行动, 具有在不同场合得体地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专业教学目标,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俊森、樊威藏《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目标教学法的原则 第7篇

一、商务英语的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多。在这些国际交流合作中,需要采用的交流语言一般都是英语,因此商务英语这一专业也应运而生。要理解商务英语的基本概念,就必须首先认识到商务这一词的概念。商务英语是英语在商务场合中的应用,它涉及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与合同、国际合同、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领域。良好的商务英语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商务活动的沟通效率,同时也能促进后期商务活动的交流以及最终的商务效益。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要以商务英语的应用要求为前提。因此,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按照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为其基本的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进行培养时,除了基本的英语知识的掌握以外,高职院校应该同时注重对于学生相关商务能力与商务知识的培养。具体而言,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时,应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是培养出具备综合听说读写译英文能力的商务管理人员。面向的服务对象是由国际商务交流合作的企业,培养对象是商务英语人才,能够熟练掌握商务交易中的各类技能,培养实用文秘写作知识与技能,具备计算机与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适合作商务翻译、商务助理和商务文秘的从业人员。

其次,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上,必须首先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同时也必须在商务方面掌握相关的能力,如商务的谈判、合同签订以及各种电子化办公能力,信息查询与更新传递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必须能够将英语能力与商务能力综合起来,在这一方面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能够听懂基本的商务谈判,能够用英语进行商务的洽谈以及合同的签订等,同时能够用英语撰写相关商务信函、文件等。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对于商务英语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高职学生之后的毕业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再次,在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上,必须从学生需要的基本素养角度来考虑,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毕业后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包括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如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基础英语语法、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与单证制作、市场营销、商务沟通与谈判、秘书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所开设的课程,让学生充分掌握所需要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除了相关课程以外,也要注重加强对于学生毕业中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与规定。如BEC剑桥商务英语中级、涉外文秘中级、外销员、海关报关员、海关报检员以及外贸单证员等证书等。这些证书的取得,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加强自身的相关知识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对于各类商务英语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与考核,是人才培养的另一个目标。

一般而言,商务英语人员的就业可以选择各类涉外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外贸企业、海关、码头等场所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具体从事业务员、制单员、海关报关员、商务公司代表、商场管理人员等工作。商务英语和专业要以他们的就业范围为目标导向,面向将来工作的需求,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就业,并能够很快进入工作需要的状态。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原则

1. 实用性和应用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立足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在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时,也必须遵循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在进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制定时,必须紧紧把握当前商务交易市场的动向和需求。通过市场的调研以及专业的咨询与顾问,了解当前商务英语的发展动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同开设那些应用型的课程,将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应用到商务英语的听说、谈判、文件签订中来。结合商务市场的需求,以及当前人才发展的特点,综合多方专家和相关职业人的建议,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并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更好地满足商务活动市场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具应用性特点的商务英语人才。

2. 全面性原则

所谓全面性原则,是要求商务英语的学生必须具备更加全面多样的素质,同时能够处理多种多样的商务问题。首先在英语的能力方面,学生应该具备全面的综合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这几项能力并不是相互割裂开来的,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商务英语活动中的。商务活动中,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够充分并同时应用这几个方面的英文能力,做好商务活动中的听与说,更好地进行商务洽谈以及合同的签订等。此外商务方面的能力也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所要具备的。只有拥有了专业的商务洽谈,商务管理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辅助商务活动的完成。除了商务和英语方面的能力之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自身的一个个人素质。如基本的交际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各个方面。只有将各方面的能力综合进行培养、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商务英语市场的高素质人才。

3. 打好知识基础

商务英语的知识基础是做好商务英语实践的基本保障。因此,把基本的知识打牢固,是做好商务英语教学的第一步。强调准确性是商务实践活动的一大特点,如商贸方面的法律文书、信函、合同、单证等,用词准确、措辞严谨、语言非常规范,这些都对从业人员的英语基础知识是有较高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时,还是应该从最基本的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开始,加上各类商务活动中的英语实践,努力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够真正保证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与实际商务市场的需求相结合。此外,在商务领域,也需要从基础知识做起,熟知商务英语中的各类法律法规,合同的相关范本要求等各个方面。只有打好了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实践活动中。

四、结语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当前商务英语市场对于就业者的需求,顺应市场来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原则,用教学的原则和目标来指导商务英语的教学。综合全面地考虑商务英语市场的全面性、综合性、精确性等方面的需求,努力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

摘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人员的就业、商务英语市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随着当前商务英语市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也应该顺应市场的需求,充分审视和制定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首先剖析了商务英语的概念,然后提出了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原则,为商务英语的教学提供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凌超.基于行业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李海芳.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

[3]余芳,杨淑芬.社会需求分析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6,(09).

政府绩效评估的原则和目标 第8篇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原则,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政府部门不断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抨击,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的存在和规模扩大,大量占用原本可供私人部门使用的经济资源,政府部门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私人部门的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1]1993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全国绩效评估》报告中,也对现行官僚体制下的政府部门问题进行评述,“从30年代至60年代,我们建立了庞大的,组织、控制、管理严密的,集权化的官僚制组织从事政府事业。它们仿效当时的企业结构:在等级森严的官僚制组织中,其任务被分解为简单的部分,每一部分都由不同层次的雇员负责,每一部分都按具体的规则和规章加以限定。由于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垂直的指挥链条和标准化的服务,这种官僚组织十分稳定,但行动迟缓且程序繁琐。面对当前迅速变化的世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激烈的全球竞争和要求众多的顾客,庞大的组织、控制、管理严密的、集权化的官僚制组织已经不能正常运行了”[2]。对政府部门的规模、范围和方法进行抨击,所产生的明显结果就是削减政府部门和改变其管理方式,其前提就是对政府绩效进行有效评估。

政府绩效评估应紧紧围绕政府组织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目标展开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客观公正原则。客观公正是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所谓客观,就是指政府部门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应当根据明确规定的评估标准,针对客观评估资料进行评价,绝不能主观臆断,无中生有,或编造事实,也就是说,要做到“用事实说话”:所谓公正,即对被评估者都应该严格地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考核。遵循客观公正原则是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绩效评估工作收到实效的保证,若背离了该原则,则不仅使评估结果失真,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政府部门的真实情况,而且还会引起政府部门公职人员的不满,使绩效评估工作失去权威性,甚至严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因此,管理者在评估过程中必须牢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坚持用联系的观念、历史的观念和发展的观念看人,而决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念看人;必须养成公道正派的作风,实事求是,对被评估者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位被评估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估工作顺利进行,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真实性,才能调动广大公职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民主公开原则。所谓民主,就是指在绩效评估过程中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搞“一言堂”,积极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走群众路线,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公开,则表现为绩效评估的透明度,即在绩效评估过程中将评估对象、评估标准、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等事关绩效评估的重大事项告知所有人员,不搞暗箱操作,防止绩效评估的神秘化。评估对象公开,有利于接受群众监督;评估程序和方法公开,提高民主化程度,有利于群众直接参与;评估结果公开,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准确地选拔任用人员。坚持民主公开原则归根到底是为了保证政府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通过有效方式或程序使本部门的公职人员积极参与评估过程,包括民意测验、民主推荐、群众评议等,使绩效评估工作具有深厚的民主基础;与此同时,在绩效评估过程中,应让每位被评估者都了解和明白每一个评估细节,使绩效评估工作具有透明度。另外,政府部门还应设立相应的机构或程序,以保障被评估者对评估结果提出申述的正当权利。

三是注重实绩原则。所谓注重实绩原则就是指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过程中要注重考核被评估者的工作实际成果,包括所完成的工作项目、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和效益等。工作实绩相对于德、能、勤这三个方面来说,更加具体、明确,易于量化,具有明显的可比性,是公职人员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经验、工作技能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成果、效率、效益的统一体[3],能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公职人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理应成为确定评估结果的直接依据。注重实绩是坚持绩效评估客观公正原则的内在要求。遵循注重实绩的原则,增加了评估工作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绩效评估中虚假的、不真实的现象出现,杜绝工作人员说空话和假话的习气,鼓励和培养工作人员务实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培养廉洁、高效的公职人员;同时,也对公职人员敬业爱岗,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四是结果兑现原则。所谓结果兑现原则就是指绩效评估的结果应与后续相关管理环节“挂钩”,使绩效评估持续地发挥作用。[4]绩效评估作为对公职人员进行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一方面,应及时把评估结果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就评估结果对其进行说明解释,肯定其成绩与进步,并指出不足之处,提供今后改进的参考意见等;另一方面,还应依据评估结果奖优罚劣,从而充分体现其激励功能,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如果评估结果不能兑现,则不仅使评估工作失去了意义,而且也易挫伤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严重影响组织整体绩效。

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公众的需要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是当前政府部门最重要、最广泛的职能和最根本的任务。作为政府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绩效评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对政府部门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及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管理手段和过程,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评估管理部门的工作绩效,而是旨在通过掌握政府部门的绩效,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政府部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其潜能的最大发挥,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所以,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定未来目标及行动计划。传统意义上的绩效评估只注重对组织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其评价的对象是组织过去的业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绩效评估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局限性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Spangengerg在1992年指出,传统的绩效考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通常与组织中的组织目标和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等其他背景因素相脱离。[5]这也就是说,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能够通过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达到提高组织竞争力的目的。因此,绩效评估只有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密切联系才具有实际意义,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不应该仅仅为了评估公职人员的业绩而开展评估工作,而是通过对政府过去业绩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其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进绩效;通过分析政府中存在的哪些问题,确定政府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与行动计划,进而推动政府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二,为政府管理其他环节提供客观依据。绩效评估作为支撑政府部门管理的有力工具,在政府部门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多项管理决策都需要使用到绩效评估的相关信息。没有科学严格的绩效评估,其他管理环节也就缺乏依据。绩效评估能使政府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管理的综合效应。例如,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应为公务员的培训和发展需要提供重要信息。如某部门的工作要求其具有技术方面的写作技能,但他在该条件上仅得到了一个勉强合格的评价,那么就有可能要求其在书面交流方面需要进行额外的培训[6]。通过识别那些对部门成员业绩有不利影响的缺陷,管理人员应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方案以允许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点,并使其缺点最小化。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应为薪酬提供合理决策的依据。目前,物质奖励仍是激励部门成员的重要工具。为了增加报酬的激励作用,在部门成员的报酬体系中有一部分是与其绩效紧密挂钩的,杰出的工作业绩应给予明确的加薪奖励。此外,通过绩效评估,应能为政府部门选拔优秀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若某公职人员在某方面的绩效突出,就可让其在此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若在某方面的绩效不够好,也很可能是目前他所从事的职位不适合他,则可通过职位的调整,使其从事更加适合工作。

第三,加强公职人员的自我管理。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不断增强政府的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其工作绩效与工作胜任力,造就一支适应组织改革与发展的现代公务员队伍。由于绩效评估给组织成员强化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使其责任心大大增强,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更符合组织期望,因此,通过绩效评估,公职人员应从中寻找差距,包括自己的目标与现在能力的差距、他人的评价与自己目标的差距以及现在目标与未来目标的差距。找到差距以后,便可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这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就是今后培训和发展的空间。

第四,构建政府内部相互沟通与反馈的平台。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在于提高其公职人员的工作绩效,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而这一目的实现是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反馈实现的。通过绩效评估,在内部构建一个相互沟通与反馈的平台,为上下级提供一个相互沟通、反馈和建言的契机,有助于上级更好地了解下属的想法,也有助于下级更好地了解上司对他的工作期望,增加上下级之间的相互信任,促使组织成员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绩效水平,从而促使上下级之间更加目标—致、配合默契,形成开放、积极参与、主动沟通的文化氛围,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创建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新型组织。

第五,不断发掘部门工作成员内在潜力。绩效评估必须对未来和开发员工以及达到组织目标的行为和结果给予一些关注,这就涉及到员工潜能的评价。[6]政府部门应从绩效评估中获取有关其本身发展潜能的信息,并利用该信息来规划公职人员未来在组织内部的发展计划,通过充分利用“伯乐相马”的机制,不断发掘组织内部公职人员的潜能,将富有潜质的公职人员调到更有挑战性或更能发挥其潜能的工作岗位,给其一个发挥潜质的平台,并使其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从中确认尚待加强之处,推动组织与个人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华民.政府经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8.

[2](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文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35.

[4]许法根.国家公务员制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9.

[5]石昌.绩效管理综述——兼谈中小企业的绩效管理改进[DB/OL].www.boraid.com,2005-11-10.

跨文化沟通的目标制定原则 第9篇

一、跨文化沟通失败案例

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中午河南财专外经系教师甲把接外教时需要交付外籍教师的资料(课程表、学校班车时刻表、桃李园附近地图和新校区地图)交给教师乙,并嘱咐教师乙在经过老校区时让司机停下车把班车停车点指给外教看并嘱咐外教班车可能停在家属院门口也可能停在门后面的路上,也可能停在操场里,到宾馆后先要让外教把护照交给前台扫描后还给外教,跟前台要上网号,签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电话,要教外教开门、取电、开灯、用上网号上网,并记下房间号告诉教师甲。

2011年12月4日星期天,河南财专外经系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市场营销课外籍教师Clare Hawkins乘坐CZ3116航班于中午12:00抵达郑州。外经系派出教师乙与司机丙赶赴机场接机。14:43,教师乙给教师甲发短信:“一切都安排妥当!”教师甲回复:“好,辛苦了啊,在哪个房间?”教师乙回复:“407”

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下午1点20分左右,河南财专外经系市场营销教师丁打电话给教师甲说在班车上没看到Clare。教师甲打电话给教师乙问是否按要求去做。教师乙说汽车没走农业路,走的丰产路,他给Clare说了一下出了桃李园往右拐,到路口再往右拐就到了。教师甲给教师戊打电话说明情况,教师戊碰巧带着维多利亚大学国际项目专业课协调员Rachel Simmons去看老校区和桃李园,正在桃李园呆着。教师甲嘱教师戊一会儿走农业路如果碰到Clare把她捎到新校区。过了一会儿教师戊看到有女外宾走进桃李园,便问了一下,果然是Clare。原来Clare不知道到底在哪等车,宾馆服务员出于好心,问了一下,认为Clare找公交车站,让她去了丰产路。Clare上了另一个学校的班车,却被人家给赶了下来。她只能又回到桃李园。

二、跨文化沟通目标的制定原则

结合以上案例,笔者认为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正确定位。

正确定位指的是正确的分析你是不是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最合适的制定者。如果你不是,谁是?你跟他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该由你提醒他来制定这个目标?如果不该你去提醒,该由谁去提醒?怎么样才能最终让他开始目标的制定?或者此事不重要,可以不去处理?或者,此事与你无关,可以置身事外?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又需要有人去进行解决,而你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你可以促成别人去解决的话,笔者认为,你有责任去促成事情的发生。

(二)足够重视。

对目标的制定是不是重视,直接影响目标的质量。很多时候,跨文化沟通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信息的发出者本来就不知道、没有考虑过自己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沟通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盲目的,不可能实现较好的结果。有的时候,信息发出者考虑了跨文化沟通的目标,但是缺乏认真考虑,仅仅是在脑子里一闪而过,这样形成的目标对一些小事情来讲或许质量是可以的,但是对重要的事情来讲,可能会有失偏颇。所以,跨文化沟通发生之前,首先需要认真考虑好跨文化沟通的目标是什么,对目标的制定工作重视起来。

(三)小心谨慎。

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时候,需要小心谨慎,真正做到深思熟虑,三思再定。因为跨文化沟通的信息接收者与信息发出者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所以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可能会与信息发出者要表达的意思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所以,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一定要小心谨慎,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

(四)换位思考。

制定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时候,更需要换位思考。中国有句俗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也有“己所欲,施于人(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others do unto you)”这样的处世金箴。虽然是从相反的方面说的,但是这两句话的本意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学会换位思考。跨文化沟通更是这样,更需要沟通人员多了解对方文化,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

(五)顾全大局。

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时候,个人利益可能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此时应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能为个人私利做出有损集体声誉的事情来。而有时,个人可能会在沟通过程中与对方发生不愉快,此时对方带来的伤害未必出于本意,可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所以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泄自己的不满,事后再调查对方的真正意图,再做处理。

(六)遵纪守法。

跨文化沟通的目标,不能违法乱纪。这里的法纪既有信息发出者所在国家的法纪,也有信息接收者所在国家的法纪,当然也含有国际上的公约。事实上,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必然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不管行政级别有多高,组织规模有多大,总是有其生存的环境,总是受环境的制约,受事物发展规律的约束。所以,肆意妄为,无法无天的目标是跨文化沟通应该避免的。

(七)无害。

有人认为“无害(Above all,do no harm<Primum non nocere>)”是医德的一个首条原则。当然,跨文化沟通的目标也不能是给对方带来伤害的目标。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如果对方故意伤害你,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反击合适的话,还是要反击的。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当然,近来日本试图非法购买钓鱼岛,此举侵略了中国领土,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是不道德的。

(八)入乡问(随)俗。

跨文化沟通人员身处异质文化环境中时,需要了解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以免制定出不恰当的跨文化沟通目标,做出有违当地风俗习惯的事情来。一旦跨文化沟通人员做出有违当地风俗习惯的事情,不仅仅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会给当事人所属的群体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就是外事无小事的意思。当然,跨文化沟通人员在本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时,也需要了解熟悉对方的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对方宾至如归的感觉。

(九)尊重对方。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尤其是制定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时候,不能做出不尊重对方的决定来。文化背景带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来自于某个群体的个体或群体的跨文化沟通目标如果对另一个群体中的某个个体或整体显示出不尊重的话,会带来群体间的冲突。尤其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即使是强势群体中的某个个体表现出来对弱势群体中的某个个体的不尊重,也会使得整个弱势群体对整个强势群体产生仇视情绪。

(十)清楚明确。

任何一个目标,如果不清楚不明确,就难以衡量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所以,清楚明确是目标应该具备的特征,也是制定目标时应该遵循的原则。跨文化沟通虽然不像商品生产那样可以明确地确定规格、型号和产量,而且沟通过程难以由其他人再行控制,但是沟通的结果是可以描述得清楚明确的,沟通的目标如果不能实现,后果也是很明显的。

(十一)客观理性。

跨文化沟通的目标应该是客观理性的,不能出于一时冲动,轻易而为。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目标的时候,首先应该客观地分析这个目标会给自己、给对方带来什么影响,会不会给双方带来伤害,是不是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是不是有利于保护环境,是不是有利于维持双方关系的长期发展,能不能给自己和对方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其次应该客观地分析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以及自己具备不具备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

(十二)时机恰当。

在SMART目标制定原则里,第五个原则是Timebound,意思是有时间限制。跨文化沟通不同于商品生产,有时候没有明确的完成时间要求,有时候在确定什么时间之前应该完成之外,还有一个时机的选择问题。例如:河南财专外经系接外教任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任务:1、获取外教行程信息;2、准备交付外教的资料;3、提前一天联系司机;4、确定国内国际到达;5、机场见面;6、交付外教资料;7、告知外教资料内容;8、问外教是否需要进餐;9、请司机走农业路;10、经过老校区时停车;11、让外教看班车停车点;12、外教不就餐,送桃李园;13、把护照交给前台;14、把护照还给外教;15、签上自己的名字;16、留上自己的电话;17、记住房间号;18、向前台索要上网号;19、教外教开宾馆的门;20、教外教取电;21、教外教开灯;22、教外教用上网号上网;23、吃饭点,招待外教和司机。接外教任务的机场见面时间要求是明确的,以航班到达时间为准,接机人员需要提前在机场国内到达大厅或国际到达大厅等候,有的子任务是有先后顺序的,但是有的子任务的时间要求是不明确的,见面前的任务在见面前完成即可,见面后的任务在见面后接外教任务完成前完成即可。那么,以交付外教资料为例,是在机场给,在回市区的路上给,在饭店给还是在宾馆给?需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时机。

三、原则应用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制定出河南财专外经系外教接待工作的总体目标:让外教能够在郑州顺利开展工作,舒心生活,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具体可以细化为:在外教抵达当日,把外教从机场接到宾馆,让他们能够独立适应宾馆生活,熟悉宾馆环境,熟悉宾馆附近的道路、商场等,能够在上课的时候及时赶上学校班车,并且能够找到上课的教室,顺利上课,放学后能够顺利地坐上班车,赶回宾馆。另外,招待外教时,应尊重外教的饮食习惯。

四、结语

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目标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上这些原则。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制定的跨文化沟通目标的质量才高,才能在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制定过程中起到应该起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跨文化沟通失败案例,提出并分析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目标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即:正确定位、足够重视、小心谨慎、换位思考、顾全大局、遵纪守法、无害、入乡问(随)俗、尊重对方、清楚明确、客观理性、时机恰当等。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目标制定,原则

参考文献

[1]任满收.跨文化沟通与管理失败案例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3.

[2]Business Management Student Manual[M].Victoria University,Australia,December,2011.

[3]Business Management Student Manual[M].Victoria University,Australia,December,2011.

目标教学法的原则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设计;课程优化;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原则;课程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8-0039-04

对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研究不是提出一个具体的优化方案,“优化”本身是动态的和发展的,没有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普遍适用的优化方案存在。但是,网络课程设计存在一些本质性的东西需要设计者去遵循,而且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具体策略又恰恰是围绕这些本质性的东西来展开的。因此,对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价值和普遍意义。

一、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目标

优化的目标,就是指通过优化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根据设计者考虑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目标可以有很多种。

(一)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需要开发成本最低,使用时间最长

有的学校将开展网络教育当作创利增收的重要手段,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成本构成要素中,硬件设施是必须的投入,其成本难以控制,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就成为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如有的学校,为降低网络课程开发成本,通过扫描和文本转换,将教科书的内容直接搬到网上,俨然是电子版的翻书器。做得稍好的,会利用摄像机等设备将课堂搬到网上,但这种网络课程作为典型的课堂搬家,也没有脱离传统教育的方式。

(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需要使用的技术最先进

网络课程的优化也是先进的技术在课程设计中应用的表现。可以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或网络技术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程度,反映了网络课程的优化程度。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习者并不认为在网络课程中所应用的媒体越多越有助于网络学习,而是媒体的应用必须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这就是说,技术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必须与网络学习的要求结合起来,否则,即使再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对提高网络学习效果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也是没有丝毫意义的,相反,这些先进的技术还可能由于学习者对技术应用的陌生而变成学习的障碍。

(三)从教的角度来看,需要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控制

教学控制是避免学习者偏离学习目标,有效地引导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措施。目前,网络学习的成功率不高,在某种程度上与学习者缺少教师必要和即时的指导和帮助有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必要的引导。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加入适当的教学控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味强调网络学习中教学控制的作用,则又会使网络教育陷入传统“灌输式教育”的错误中。教学控制在网络课程中应是一种相对的控制,应在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利用知识推理技术实现教学内容和策略的适应性控制,引导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四)从学的角度来看,需要学习效果最佳

学习者要求网络课程能为他们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和取得预期学习效果提供帮助。网络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要求网络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学习需求,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考虑网络课程设计。所谓的学习效果最佳,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学习者可能取得的最大学习效果。学习效果最佳不是只针对少数成绩优秀的学习者而言,而是所有的学习者。当具有不同学习起点、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的学习者,面对同一门网络课程时,网络课程不能把所有的学习者都置于相同的影响之下,让他们采用同一种模式、同一种方法去学习,而是要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在现有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去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目标。一般情况下,这些目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一个目标的实现总是与其它目标密切相关的。网络教育的目标决定,网络课程设计的优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以学习效果最佳为中心目标。其它目标如教学控制功能的优化是为学习效果最佳服务,技术最先进也是为学习效果最佳服务的,成本最低和使用时间最长这一目标也是以学习效果最佳为前提的。

二、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原则

(一)应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网络课程设计者不自觉地将设计理念定位在“以学科为中心”。如网络课程的内容选择和设计,基本上是沿用传统课本的一套,很多内容直接从书本上搬过来,强调按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设计的重点放在了逻辑的分段和顺序上。我们应该承认,学科中心课程在促进学习者文化知识的系统掌握和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握学习者的学业水平,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设计将着眼点放在学科知识的传递及其发展上,相对忽视了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学习者难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才是网络课程设计的最优选择。

近年来,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结合,网络教育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研究性学习、情境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等,这些名称各异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都体现了对学生如何学的重视,而不是教师如何教。但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并没有否认网络课程设计仍要遵循学科逻辑与规律,我们不能将“以学习者为中心”演变为整个教学计划完全按照学习者的意愿来进行,这并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理念的宗旨。每个学习者只有系统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内容才能具备有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过分地看重学习者的兴趣,在设计中要考虑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对学习者兴趣的关注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应根据具体的条件优化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设计优化是建立在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的。巴班斯基在其教学最优化理论中指出“根据一定的标准衡量对当时条件来说是最佳的”。因此,在研究网络课程设计优化问题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影响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具体条件。

1.学习者条件

学习者条件是优化网络课程设计时应首先考虑的因素,它包括学习者的年龄大小、知识水平差异、学习环境条件等。

(1)年龄差异。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其认知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网络课程的设计。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的特点,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区分为感觉运算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或更大一些)。皮亚杰对每一发展阶段儿童认知特点的分析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来说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另外,成人发展心理学者沙伊在研究成人“智力发展”课题时,提出了成年期智力类型理论,即使在成年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这一点对网络课程设计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

(2)知识水平差异。网络教育的开放性特点决定网络课程面对的学习对象是具有不同认知特点和学习起点的学习者。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是否考虑了学习者知识水平差异这一因素,将直接影响到网络学习的效果。参与网络学习的学习者群体在地理范围上分布很广,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网络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个别化差异设计要求在网络课程设计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思想,使每一个学习者都可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才可能使“学习效果最佳”的优化目标成为现实。

(3)学习环境条件。学习环境中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网络课程中所指的学习环境主要是非物质条件的学习环境,而非物质条件的学习环境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受学习者所处的物质条件的学习环境影响的。例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学习者所拥有物质条件学习环境具有很大差异。一门网络课程如果过分偏重于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辅导,则只能使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习者受益,而处在偏远山区的学习者,由于受网络学习中心硬件条件的限制,则被变相剥夺了接受应有的学习支持服务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课程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如何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条件差异与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服务。

2.技术条件

关于技术条件,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在网络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避免网络课程由于技术上的缺陷很快就被淘汰;二是在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同时,考虑到网络课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点,避免技术最优就是网络课程最优的误区,否则,设计出来的网络课程只能是“时髦的技术产品”而已。目前,WWW技术、HTML(超文本)技术、FTP(文件传输协议)技术、Telnet(远程登录)技术、BBS(电子公告板)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流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都广泛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之中。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多媒体技术,正逐渐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MultiAgents(多重智能代理)技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并逐渐应用。先进的技术在网络课程设计优化中确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说,有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而且开发成本也相对较高,在实践中它们对优化网络课程设计的作用并未体现出来。因此,对先进的技术在网络课程中的运用应持慎重态度。

三、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方法

(一)系统优化法

系统论既是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一般系统论指出,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所谓要素就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与要素是对立的统一体,每个系统对于更大一级的系统来说,是一个要素,而系统中的要素又可看成是子系统,它又由若干个要素构成。要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仅仅分析系统的某个要素或某一环节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研究系统中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物质和信息交换,以及系统如何实现整体优化的功能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网络课程就是一个系统,它是为网络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网络课程设计优化就是从整体出发,分析组成网络课程系统的各个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充分认识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然后再进行综合设计,在网络课程的各要素、各环节之间实现优化组合、协调运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网络课程系统发挥最佳效能。

(二)控制变量优化法

控制变量是指那些对系统的发展变化有显著影响,且可以能动调节的因素。控制变量优化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对控制变量的调节,使优化目标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网络课程在结构上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各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对网络课程的整体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这些模块可以被视为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控制变量。

例如,网络课程具有交互功能、导航功能、评价功能等基本功能,这些基本功能都是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重要控制变量。“交互功能”是影响“学习效果最佳”的最重要的控制变量之一,若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者自身水平相适应,并在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对知识的掌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就会促进优化目标的实现,反之,则会阻碍优化目标的实现。再如“自主学习功能模块”,如果这一模块在功能上可以动态地适应不同学习起点的学习者,为他们提供自适应学习选择机制,则可以实现“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可能效果”的优化目标,如果这一模块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层次水平差异不大,则对部分学习者来说就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优化目标就难以实现。

(三)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过程模式

之所以必须研究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过程模式,是因为要实现优化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改进系统中有关要素的个别方面,而是优化的整个过程必须采取系统科学的方法,在问题诊断的基础上,不断调节关键的控制变量,使系统各要素达到臻于完善的组合。

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它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它以问题诊断和需求分析为基础,将“学习效果最佳”这一中心目标划分为许多具体的优化目标,通过具体优化目标的实现来达成“学习效果最佳”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据系统优化法和控制变量优化法,可以从网络课程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找出影响优化目标实现的关键控制变量,并对系统中各要素的优化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考虑,制订出备选的优化方案,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在当时情况下最优的方案,再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不断对优化方案进行调整,以期尽最大可能实现“学习效果最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苏].吴文侃等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箭.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5).

[5]刘彩艳.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2).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原则 第11篇

财务会计目标是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 是构建会计理论结构的起点, 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财务会计信息与会计环境的桥梁, 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它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研究的是要解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会计目标是随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由于会计目标来源于会计实践, 因而能够把外部环境与会计系统有机协调起来。不仅如此, 会计目标还是会计研究的起点, 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 会计系统内部的一切机制都围绕会计目标而发挥作用, 通过优化会计行为来实现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 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提供信息, 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前者涉及到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 后者涉及到会计信息质量。

一个构建良好的财务会计目标, 应当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系统性, 也即会计目标具有层次性, 应当包括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 前者是对会计目标的高度概括和一般性描述, 后者是前者的细化, 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紧密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会计目标体系。稳定性, 也即财务会计目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不会经常变动。实用性, 即一定时期内, 此财务会计目标能够适用于该段时期的会计工作具体情况和当前的会计环境。先进性, 是财务会计目标切实为会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必要保证。

2 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两大学派

受托责任学派。按照该学派的观点, 受托责任可以作如下解释: (1) 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 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因此承担了合理、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并使其尽可能保值增值的责任; (2) 资源的受托方承担了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而这主要是以财务报告为手段进行的。不少学者认为, 由于企业处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 企业的很多资源是直接取自其所处的环境, 因此作为资源受托方的企业管理当局还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 即最大限度地保持企业所在社区的良好环境、有效利用并培养人力资源等。

以受托责任为目标的财务会计特别强调会计计量的结果要客观、可靠, 要有助于提供受托者的受托经济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有助于其进行业绩评价。因此, 该学派要求企业在会计计量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决策有用学派。决策有用学派认为, 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发布第l号概念公告, 将财务报告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方面: (1) 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对那些相当了解经营和经济活动并愿意相当勤勉地研究这类信息的人们来说, 应该是全面的。 (2) 财务报告应该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数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 (3) 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 (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责任及业主权益) 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

3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定位现状

财务会计目标应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和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研究的出发点, 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它在财务会计目标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直接制约着具体财务会计目标, 同时也体现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是对基本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表达和实现, 是在基本目标的指导下, 从事财务会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建立在财务会计一般环境假设的基础上, 运用规范方法中的演绎法推导出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以求达到对财务会计实践的规范, 满足社会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基本财务会计目标适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阶段, 是从不同历史环境下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抽象出来的共性;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则因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不同而不同。财务会计基本目标应为提供信息以满足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则是两个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适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阶段, 是从不同历史环境下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抽象出来的共性——提供信息以满足对财务会计信息需求。受托责任观认为提供信息是为委托人 (已经的投资者) 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从而作出是否继续维持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决策;决策有用观认为提供信息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 (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 进行投资、信贷等决策的需要。可见, 二者是有共性的。即都是提供信息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求。二者的区别是主要的信息需求者有所不同。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信息需求者为已经的投资者———委托人;决策有用观的信息需求者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处于不同历史时期, 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同。可见, 两者适用不同的历史环境, 是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因此, 它们属于具体的财务会计目标。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备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考察, 则由于历史环境的改变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 我们不能盲目地批判这两个观点, 也不能盲目地去协调二者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 是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两个具体阶段。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起性特征, 二者在某个历史发展时期交替和重叠, 表现为二者的融合。

4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原则

笔者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

应根据我国会计环境的特征, 满足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实事求是地制定会计目标。根据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 我们可以认为, 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首先是国家的职能部门和银行, 其次才是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 其对会计信息需求总体上定位于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还有一部分职业投资者, 而且随着上市公司投资者结构的不断变化, 这部分比例会逐渐加大, 因此, 也必须考虑未来潜在的职业投资者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需求。

制定会计目标时, 既要遵循会计目标发展的客观规律, 又要考虑会计目标的前瞻性。我们在制定会计目标时, 在充分考虑会计目标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同时, 更要考虑到会计目标未来的生命力。作为概念框架中描述的会计目标不应该太狭隘, 也不应该只顾眼前, 在可能的情况下, 它应该反映可以预见的会计环境的变迁对会计目标提出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们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供给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顺应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形势, 与国际惯例接轨。通过对会计目标定位的比较可以发现, 作为主流学派的“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观点有相互融合之势, 各国会计界 (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对会计目标的界定一般都要求既考虑受托责任的要求又考虑决策有用性的要求。

上一篇:乳腺癌2型糖尿病下一篇:现浇板裂缝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