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制构建范文

2024-09-10

预警机制构建范文(精选12篇)

预警机制构建 第1篇

1 制定体育赛事危机预案

危机预案是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标是控制突发危机的蔓延, 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将危机对人、财、物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统计表明, 有效的危机应急预案可以大大的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 危机预案主要包括:a.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和评价;b.人力、物资等资源的确定与准备;c.明确危机管理组织和人员的职责挂.设计行动战术和程序;d.制定训练和演习计划;e.制定专项应急计划;f.制定危机后消除和恢复程序。

2 体育赛事危机培训和演习

体育赛事危机管理机构应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 组织开展体育赛事危机事件的应急演习演练, 增强体育赛事危机意识。通过对体育赛事危机事件的培训和演习, 可以使相关的组织部门、机构、公众了解引起体育赛事危机爆发的因素, 使得人们不仅了解体育赛事危机事件而且加深了对体育赛事危机管理必要性的印象, 从而提高人们对体育赛事危机的警惕性, 增强组织及其成员的危机反应能力。从而在危机来临时能够保持应有的心理准备, 表现出一种必要的理智、冷静和从容。

通过这种培训和演习来检验是否合理, 使危机预案更具有适用性。只有通过狠抓体育赛事危机管理培训和体育赛事危机演习, 来增强组织和成员对赛事危机的感性认识, 并训练他们在危机中的如何保持冷静的心态, 从而提供组织和公众在处理类似危机的及时反应能力。但是一旦发生了体育赛事危机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 就有必要对体育赛事危机的事中管理加以研究和分析。

3 危机后快速应对

快速应对是指危机来临之前和刚刚发生危机之后, 为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危机产生后, 政府要迅速做出反应, 制定处理步骤, 政府在处理危机的时候, 可以运用沟通管理、媒体管理、政府形象管理等手段, 尽快消除危机, 降低危机的影响。在处理危机时, 特别要注意由专门机构统筹对外沟通, 必须持开放态度、及时回应并让外界容易接触;把外界的看法看得与事实同样重要;在最初几小时, 迅速和果断地做出行动;考虑可能的“最坏情况”;任命一支高层工作小组做出和执行决定;考虑所有公众;除了传媒, 还要利用不同沟通渠道和工具。政府在处理危机时, 尤其应该重视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设置专门的危机事务发言人, 统一信息的发布。

4 体育赛事危机事发监控

体育赛事危机事发阶段是指危机事件出现最初征兆到正式爆发的这一段时间。在这一阶段, 危机的各种征兆相继出现, 但尚未造成损失或损失比较小。如果相关人士能够把握住这一阶段, 及时关注危机征兆并采取行动, 那么整个危机局势仍可能转危为安。

4.1 危机识别的信息过程。

危机识别关键是通过危机监测系统或信息监测处理系统, 认识和辨别出危机潜伏期的各种症状。在这个阶段, 危机已进入前兆阶段, 如果危机管理负责人能够及时处理, 整个危机局势依然可转危为安。由于危机在这个阶段特性仍不明显, 只是处于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中, 量变过程中对危机进行定性分析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这个阶段最主要任务是收集相关信息, 分析它们可能带来的危机, 进而对可能引发的危机信息加以防范和引导, 对于收集到的信息仍须加工处理, 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危机和危机后的本质原因。争取把危机事件扼杀在萌芽之中是最高明的危机处理方法。

4.2 危机监测。危机监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危机的诱因、危机征兆的严密观察, 收集、整理各种危机迹象的信息或信号。

4.3 危机预控。

危机预控是指对于各种可能引起危机的诱因采取措施或对难以避免的危机做好充足的准备, 最大限度的缩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a.缩减危机:指的是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 相关部门或组织应尽量做好危机预防和监控等前期工作, 让可能的危机消失在萌芽之中。b.转移危机:指的是体育赛事危机管理中心将危机风险或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部分或是全部地转由其它组织或其它人员承担。如可以对参赛的运动员实行投保, 目的就是为了让保险公司能够与其共同承担相关的风险。c.隔离危机:指的是危机一旦爆发后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隔离, 避免对赛程有所影响, 在结束后再进行有效的处理。因为奥运会本身有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活动, 一旦危机事情闹大, 影响的不仅是某一个部门或生产企业, 很可能将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大损害。d.接受危机:当然危机不可能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的情况下得以全部解决, 对于一些无法转移或无法全部转移的危机风险, 我们予以正视和接受。接受危机后, 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来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减轻危机的潜在损失。

4.4 危机评估。

对于危机监察和预控的结果, 需要由体育赛事危机管理小组进行评估。危机评估的意义在于:确认危机监察和危机预控结果的可信度, 以此来确认危机的损失程度;确认危机对体育赛事带来的后续影响, 尤其对主办方社会形象的影响如何。对于危机的评估工作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a.全面系统的调查。对于危机诱因和相关的预防和管理的措施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b.科学详实的评估。需要对危机预防、危机预控、危机预案、危机决策以及危机处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有效的评估, 并且能够详实的列出在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c.及时有效的修正。在科学详实的评估基础上, 针对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 分别提出修正措施, 并责令相关部门逐项落实。

显然, 体育赛事危机预警机制, 是体育赛事组织应当具备的针对性风险预警和危机预控的综合运行体系。它既是具备管理和转化风险作用的控制体系, 又是防止和矫正失误不良趋势与危机状态的完整体系。一个完整、高效的早期预警机制, 必须是能够以风险预警为导向, 以矫正失误和隐患为手段, 以抗击风险为目的防错纠错新机制。

摘要:通过对体育赛事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 加强和储备相应的危机应对能力, 建立有效的体育赛事危机管理系统, 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措施, 有效地将各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最小化, 确保体育赛事圆满举办。

关键词:体育赛事,危机,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曹骑豹.应对2008:奥运安全与危机管理[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7:54-56.

[2]赵金岭.体育赛事危机管理及其早期预警机制之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8 (3) :17-19.

[3]周向红, 陈伟荣, 李宁.重人体育事件突发性公共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6, 8 (2) :14-16.

[4]陈伟坷, 王亦红.基于RBCS模型的公共政策风险对策系统[J].中国软科学, 2004 (1) :142-146.

预警机制构建 第2篇

监狱的监管安全稳定是监狱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刑罚目的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监管安全预警体制刻不容缓。随着监狱“三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成为监狱的“中心”工作,而这一“中心”工作的基础和依托就是安全稳定的监管改造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监管场所的长治久安呢?我们认为突出监管安全防范是最为关键和有效的手段。为有效的运用这一手段实现监管安全稳定,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监管安全预警机制,以实现对各类监管安全隐患、突发性事件的提前预知、科学决策和果断处置,从而达到监管场所长治久安的目标。当然要实现监狱的长治久安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认为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未雨绸缪之举,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此就这一问题与同仁共商榷。

一、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构建监狱安全预警机制,是应对当前狱内复杂形势的需要。

当前随着全国“严打”整治斗争的持续深入开展,涉黑、涉毒罪犯大量投入监狱服刑,暴力型罪犯和流窜作案的罪犯大批量的增加,犯罪手段更为凶残、伎俩更为高明、反改造经验更为丰富、对抗心理更为突出。加之当前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服刑罪犯的思想特征、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狱内精神病患者,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罪犯日益增多,狱内罪犯构成日异复杂,安全隐忧更为突出,罪犯预谋在狱内实施行凶、伤害等案件的行为呈上升趋势,监管安全形势严峻、压力很大,亟待建立监管安全预警机制。

(二)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确保罪犯人身安全、保障罪犯合法权益、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的需要。

狱内重、特大案件的发生,在监内服刑的罪犯往往成为最直接的侵害对象。如凶杀、伤害等案件直接损害了罪犯的生命安全,而一所监狱如果安全事故频发,必将造成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遭受严重的破坏,使狱内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也就相应的使罪犯受教育权等一系列相应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同时,在当前对监狱安全的防范中,全国大多监狱实行了罪犯互监组等形式的连环包夹防控制度,其中一人重新犯罪另几人都要受到相应处罚,从公平执法角度来说,事实上也是对罪犯合法权益的侵害,造成罪犯与狱方的矛盾加深,甚至激发冲突。因此从确保罪犯人身安全、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构建监狱安全预警机制势在必行。

(三)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确保监狱人民警察生命安全和正常工作的需要。

监狱作为国家强力机关,依法对罪犯实施监禁,进行惩罚与改造,因而造就了监狱和监狱民警与作为行刑对象的罪犯之间的必然矛盾和对立,且这种矛盾的对立贯穿于整个改造的始终,也可以说这种矛盾和对立只有随着监狱的消亡而消亡。这些矛盾一旦激化,就会引发各类监管安全事故,而监狱的民警必然成为罪犯的首要侵害对象。多年来,有许多的监狱民警因罪犯的侵害而牺牲或致残,也有不少的民警因狱内案件的发生而遭受政治、经济的重大损失,而构建规范科学运行的监管安全预警机制,则可以更好的保护监狱民警的人身安全和工作发展与进步。

(四)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实现刑罚执行目的的需要。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明确指出监狱行刑的目的在于改造罪犯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司法部也明确提出监狱工作的开展要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中心,而改造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对罪犯的系统教育转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变化,监狱自我封闭式的教育逐步向社会化的大教育格局转变。教育的形式、手段更为丰富充实,教育成效也日益显著。要实现教育改造的目标,其基础就是要有一个长期安全稳定的监管改造环境,因此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监管场所的长期稳定是必行之举。

(五)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实现监管场所长治久安的需要。

建国50多年来,我国一贯重视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建立了“内管、外警、群众联防”的三道防线,形成了预先防范、广泛教育、重点打击的安全保障体系。虽然监狱的监管设施建设整体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投入不足,个别监狱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警戒防范设施。但总体上较好的维护了监狱的安全稳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监狱“三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监狱在押犯构成日趋复杂、监管形势更为严峻的情况下,影响监管安全的主要指标逐年下降,目前以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在肯定监狱安全工作的同时,必须清醒的看到,当前所呈现出的相对持续稳定的状态,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良性稳定,而建立在以短期内的“严防死守”,有的监狱甚至将监管改造罪犯的目标简化到仅仅维护时段性的监管安全稳定上,割裂了监狱的“首位”与“中心”的关系。监管安全防范工作、治标的成份重,而基础性、治本性的成份相对较少,监狱的安全稳定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确保持久稳定的长效运行机制,因而监狱的安全稳定仍是当前监狱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重、特大案件仍时有波动和起伏。因此,要形成持久稳定的监管安全长效运行机制,就必须首先实现对狱情动态、监管信息情报、狱内发案的规律、成因等等全面撑控,提前设防、科学处置,可见要实现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首重之举。

二、影响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不利因素。

(一)是对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认识不足,对监狱的监管安全缺乏长远考虑,满足于短期内的安全。监狱的安全稳定不仅是从上级领导还是到基层民警都有充足的认识,能明确的了解到监管安全是监狱工作首位,但就目前的监管工作格局来说,大家都只看到眼前利益,在监管安全上表现为就事论事,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仅着眼于短时期内的“严防死守”,重在治标,轻怠治本,未真正地立足于标本兼治。

(二)是监狱警力紧张,编制紧缺,难以建立监管安全的专门预警组织机构,在监管安全的防范和预警工作上,监狱主要是依托狱内侦查部门来承担此项工作,即便如此很多监狱目前仍未成立专门的狱内侦查工作机构,况且狱侦部门往往只担负对狱内案件的侦破工作,并不能全面的了解、掌握和处理狱内的综合信息动态,对监管安全工作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预警。

(三)是监狱经费保障乏力,难以对预警工作进行资金投入。必要的物防设施、技防设施不能保障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力进行预警工作,加之警力又严重不足,靠拼警力而进行简单的、低层次的被动式防御,只能实现短期目标而不能达到和形成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

(四)是监狱的布局不合理,警戒层次划分不清,不利于预警机制的构建,我国的监狱大多处于边远偏僻地区,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远未达到信息通畅,资源共享、相互联动的程度,加之各监狱除进行了简单的以犯罪类型进行分押外,没有完全按高、中、低层次划分监狱的警戒程度,从而导致了各个监狱都要面对纷乱复杂的狱情,往往造成预警工作粗糙不准确,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不能真正实现对监管安全的全面有效预警。

(五)是专业人员匮乏,真正从事安全防范性工作的警力较少,尤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监狱就更为突出,大多数的一线民警也就是按“紧跟死盯”的要求对罪犯进行“牧羊式”的管理,仅满足于当天带出,当天安全带回的低层防范标准,从事安全预测、狱情分析、心理咨询、危机干预、释惑排异的专业人员更是稀缺,因而难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安全预警队伍。

三、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设想。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其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行刑而开展,监狱是通过对罪犯实施监禁、惩罚与教育改造来实现行刑目的。因此,罪犯自投入监狱一开始,就必然存在着与监狱依法行刑的矛盾、对抗和冲突,并且这种矛盾冲突将一直贯穿罪犯改造的全过程。这些矛盾、冲突一经激化,就会引发各类监管安全事故,影响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特别是罪犯的脱逃、强逃、凶杀、暴狱等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会直接影响监狱行刑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国家刑罚执行的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监管安全预警机制。

(一)健全监管安全预警机构。监狱各级机关要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在局一级机关应当设立专门的安全预警指挥中心,负责对各监狱安全预警工作的指挥和指导,对重大性和普遍性的敌情问题的处理做出决策,发布指导性意见,并对下级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监狱一级的机关也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至少要有2至3名以上的专业人员,组成监狱的安全预警机构负责本监狱的安全预警工作,各监区由专业管教人员兼职组成安全预警机构,从而形成一个组织严密,指挥便利的安全预警组织体系。

(二)完善预警工作制度。不断增强安全防范力量,实现全局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安全防范网络化。从而以准确的情报监测和预警,帮助决策者对各种影响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筛选和决断,不以一些突发性因素或现象的出现而影响到整个监狱系统的安全防范战略原则的方向。

(三)建立预警系统。在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应主要从建立两个子系统着手,一个是“防范”预警系统,即结合监狱监管安全的现状,通过提前通报、检查、督查、狱情动向综合分析等手段和方式,增强各个预警机构及监狱各职能部门的情报搜集监测能力,拓展信息通道,准确迅速地掌握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动向,实现各职能部门信息情报的搜集上传、综合分析提出意见、落实整改、反馈效果的系统化信息情报全面掌控和高效处理。从而确定出符合监狱监管安全总体要求的防范标准和预警等级,有效地控制住不安全的苗头和隐患。另一个是“治理”预警系统,主要是突出对狱内罪犯重点的违法违纪行为,民警中的严重违章违规行为,时段性的重点安全隐患等情况的打击处置预警能力,要结合监狱日常的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生产劳动,安全排查等工作开展,以突出的安全隐患,事故苗头等不安全因素,为预警、控制的重点,进而形成正常管理与预警治理,打击惩处与治理整顿双管齐下,收到打击和震慑的双重效益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建立预警信息机制。重点是理顺预警情报信息的搜集、分析、传达、决策渠道,由最基层的监区级安全预警机构负责,从监管安全第一线搜集各类涉及监管安全的信息情报资料,上报到监狱级的预警机构,由监狱对情报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判断,并做出科学决策,上传至局级指挥中心,下达至监区预警处置机构,最后由局安全预警指挥中心对汇总的情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各监狱存在普遍性问题以“警情通报”等形式向各监狱提出指导意见,对个性问题下达决策意见。

(五)划分预警防范层次。按高、中、低三级警戒程度来对监管安全设防,从而提高预警工作的针对性,明确防范重点,也有利于警力的合理布置,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安全防范的可靠性。

(六)规范技能预警设施。虽然人是预警工作的核心,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必须实现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防范成效,尤其是预警工作做为一项预测防范性的工作更需要大量的现代技术投入,如:红外报警、计算辅助管理、情报信息网络化建设,全日制监控,安全检测设备等等,从而不断提高安全预警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七)加大预警处置力度。要建立专门的预警处置专业队伍,监狱局应当成立专门的预警处置队伍,汇集专业人材。如专业的追逃防暴人员、专业的心理矫治人员、专业侦查人员、解难处突人员,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将已发事故的损害控制在最低层次。

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第3篇

摘要:

近年来,高校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不断出现各种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校园和谐建设。根据突发事件的参与源,突发事件的产生有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四个因素,针对校园的特殊情况,我们可以从学校的管理领导、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和兼职学生三个方面来强化管理来预防高校突发事件,以期把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预防

收稿日期:2011-12-17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プ髡呒蚪椋貉畲汉欤1972-),女,江苏灌南人,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管理学;张倩(1989-),女,江苏南京人,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刘辉(1965-),男,湖北钟祥人,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近年来,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变迁不断加剧,我国高校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是越来越明显。高校在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校园内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显现出增加的趋势,如考试作弊、自杀、斗殴、食品中毒、宿舍火灾事件等突发事件时时发生。它们给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带来不安,干扰了正常的学校秩序,同时也影响了校园和谐建设。可以说,在突发事件方面高校始终面对着复杂多变的校内外环境,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是每个高校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政治性的课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因此,高校的突发事件也应该属于这一范围。对“突发事件”这一概念,专家和学者们的论述较多,并从这四大类事件进行了解释。例如,李佐卫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 马德华认为,高等学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已经或者可能影响高校安全稳定且必须紧急处理的事件。[2]本文从突发事件的特点及波及范围出发,得出分析,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高校正常运行中由于自然与社会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已经会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重大影响或对师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明确威胁的不可预料的重大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校外社会的因素,又有学校本身的管理因素,同时也有参与者学生的因素,根据突发事件的参与源,突发事件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方面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与整个世界不可分离。国内外重大问题常常在第一时间迅速传播到校园内,对这些事件引导不当就有可能引发成群体性政治事件。同时,由于全社会的竞争加剧,各种无形的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加剧了学生的悲观、浮躁、压抑、厌世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一遇到突发事件,就有可能得以引爆,酿成重大恶性事件。

(二)家庭方面

许多家长在教育管理子女时,往往采用应试教育方法,一切以考上大学为目标。一旦其子女考入大学后,就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孩子已经成才了,剩下的事就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所以一般也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是在生活进行关心,而忽视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

(三)学校方面

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至今,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数量已达饱和状态。扩招后,但高校的教学投入并没有与扩招成正比,导致教学资源紧张非常,常常是一个教室挤满学生,甚至是三四个班级合班上课。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无法解决学生的合理诉求,由此引发各种冲突时有出现。同时大规模扩招,学校的其他管理设施跟不上,比如,保卫人员不足,心理老师数量偏少,甚至没有,相关的管理条件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不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这些都是学校管理者忽视的地方。

(四)学生方面

现在大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8~22岁之间,独生子女占更大比例,由于没有经历过社会磨炼,因此没有受挫折的经历。一方面,他们长期接受正统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上进心,敢想敢干,勇于探求真理;另一方面,他们有个性,懂法律,有激情,但缺理性。年轻,涉世不深,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思考方法容易片面,行为容易偏激、冲动且不计后果,心理承受能力及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因为在他们身上存在上述的特点,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高校学生面临更是以往任何时代所不曾有过的压力,合理的诉求却因为做法不当导致群体性的突发┦录。

三、预防措施

总的来说,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驾驭能力。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办法就是提前预防,增加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突发事件管理工作的真正精神动力。高校要着力宣传并增加学校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严格履行相关领导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到底”的原则,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各项责任落实到实处。其次,高校要制定适合本校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这种应急预案是具有可操作性文件,应该尽可能地把能想到的突发事件罗列并设定好解决措施加以演练,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条不紊地按既定的程序迅速而高效地运作。最后,应该根据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校级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以保卫处、后勤部门、医疗部门、学工处等为主,相关部门参与,完善相关体制,形成组织、安保、网络、食品安全制度┨逑怠*

2.针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特点,组建一支高效的一线应急管理小分队。在高校里,与学生的接触最多,了解也最多的肯定是辅导员、班主任,他们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也是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的求助对象和倾诉对象。[3]因此,尤其是要重视培养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培养工作,从思想品德、责任、专业素养等方面培养和提拔他们。应注重改善目前辅导员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不但思想品德好、责任心强而且具备一定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辅导员队伍。让他们在德育教育的同时,能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4]

3.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高校学生年龄的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正确的世界观的教育,同时辅以心理疏导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及对事情的识别能力。其次,对学生进行特别项目演练,比如地震、聚会、火灾时人员疏散,通过这些演练,增强学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建立兼职学生队伍。这些学生可以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会干部和班干部组成。这部分同学来自普通同学,分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如宿舍、饭堂、教室,他们平时收集的信息就是一个相当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一旦有了突发事件的苗头,基本上就可以做到提前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高校突发事件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惊慌失措。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组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齐抓共管,就一定可以把突发事件的危害减小到最小程度,促进校园和谐建设,还学生一片宁静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佐卫.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3]孔平.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J].吉林教育,2008,(24).

[4]牛忠志.我国高校突发事件预防管理之构想[J].中国青年科技,2008,(12).

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 第4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问题,措施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现状

就目前来说, 企业的财务危机往往是因为企业长时间存在的资不抵债情况, 企业的主营业务量由于长时间存在负增长致使其净资产成为零, 这都造成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一直恶化下去, 使得财务的风险也越来越严峻, 没办法按照原来约定的时间偿还已经到期的债务以及银行的借款等等, 导致了企业所有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没办法开展下去, 最后导致了整个企业的破产。一般来说, 企业的财务危机往往会受到内部或者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这里面, 内部环境的影响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的经营、筹资以及筹资导致的决策性失误等等而致使的财务危机。外部环境的影响则主要有市场环境出现的种种变化、国家的税收政策以及当前市场政策造成的影响、或者是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变化等等。因为企业的财务危机一般都有一定的突发性、灾难性或者是可预见性等等特点。故而该企业若是想要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能够一直处在不败的地位, 就必须确保能够完成好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 进一步去健全企业的财务体制, 利用财务敏感的指标进一步对企业的活动采取实时的监控, 进一步去分析该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或者是投资活动之时需要面对的风险。确保能够提早预测到企业当前所存在的潜在风险, 进一步提前实行好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 确定有效的相关对策。进一步有效避免那些风险, 进一步提升企业面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确保该企业能够稳定地持续发展下去。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中现存的一些问题

1. 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

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之下, 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往往使用财务指标来对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之中往往会出现没有及时反馈预警信息的状况与问题, 其主要表现是企业在预警财务危机的时候有着一定的时滞性。其一, 企业的财务信息一般都是依托财务会计的报表来进一步反映与体现的, 在该企业当前的正常经营活动之中, 往往会在月末、季末或者是年末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的流量表等进行会计报表的编制。所以企业把财务报表当成基础, 进一步建成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一直都是把历史数据当成是基础进行设定的, 无法及早准确地将目前的财务信息反应给该, 这就说明了它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其二, 该企业因为生产经营活动各个方面造成的失误进一步致使了该企业产生了财务危机, 将经营的风险有效地转化成财务风险, 由于财务风险在整个过程中有着的一定时间差。故而当企业在收集到了财务危机的预警信息之时, 有可能已经晚了, 这也是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没办法达成它的自身价值以及进一步避免该企业财务风险的效果。就像, 目前会对全球的经济危机造成很大的影响, 许许多多的进出口企业都因为预警信息不能够及时出现等等一些原因, 致使该企业没办法及时快速地有效掌控经济危机出现的信息。一旦危机刚刚露出端倪, 但是仍旧盲目地依据原来的生产计划去开展生产经营的活动, 就会造成企业出现库存产品太多, 使得商品滞销等等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2. 不健全的指标

因为我国当下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开始发展的时期, 故而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太健全。故而企业在确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之时只可以依据那些传统的会计指标当成是考核与预测的有效依据。主要去分析该企业当前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 进一步获得企业短期的偿债、长期偿债以及营运、资金周转或者是盈利等等这些能力初步进行分析的指标, 但是却没办法在实质上取得该企业销售的现金比率以及现金的收益率等等一些具有流动性的资金周转比率,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减轻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自身的可靠性。在该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之中, 企业可以提供现金金额以及现金周转率等等一些现金的支付能力, 这是整个企业能够顺利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最为关键的。但是当下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之中还欠缺一些详细分析现金流量的数据, 以致于忽略了现金能够在整个企业正常运营之中造成的影响, 这也只是对企业的负债或者是偿债能力的重视。

3. 不完善的管理体系

从我国目前所有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的话, 所有的企业都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健全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管理体系。而且在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之中也没有建成预警组织体制、预警信息体制和预警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的有效统一。这在一方面上是欠缺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全方位认知以及重视, 依旧怀有企业财务危机有可能不产生的一种侥幸心理。在另外一个方面说, 也就是忽略了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监督与管理, 觉得只要能够解决财务危机, 该企业所面临的全部财务危机就无法再次产生, 欠缺对之前危机预警的整个过程或者是相关的应对对策的总结。致使企业若是再次面对这一种财务危机之, 还是不可以吸取之前的教训, 还需要继续摸着石头去过河,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面只会加大企业对财务危机进行处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危机会造成的危害性或者是破坏性, 对整个企业长久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相关对策

1. 对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

在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之时一定要对影响该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故而必须要综合该企业可能面对的所有问题, 该企业在建立危机的预警机制之时, 一定要从宏观的经济环境、具体的行业特点以及目前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现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式等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地考虑, 去分析企业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进一步确定出较为全面细致的应对对策, 达到企业有效避免财务风险或者经营风险的目标, 制定出与该企业的实际状况相互符合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2. 加强对财务危机预警指标机制的分析

在对目前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营运能力进行分析以及获利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 该企业要解决目前预警机制之中, 对财务危机的指标进行分析过于单一化或者模糊化的这些缺陷。进一步健全预警机制之中那些较为敏感的财务指标考核, 进一步加强对财务危机进行预警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 确保有效预测到企业的潜在风险, 进一步恰当地发射出财务危机的讯号, 确保管理者进一步确定相关的应对对策, 进而为该企业信息的使用者或者是决策者提供出精准又及时的财务信息或者是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

3.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有效地提升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警的精准性以及可靠性。该企业一定要注意去建立将管理会计当作核心的内部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强对该企业资金的使用状况作出实时的监控, 强化对财务成本的控制。同时要严格地监督该企业的全部现金流量, 而且企业一定要注重强化监督财务人员, 有效规避擅自挪用该企业资金的一些不正当行为的出现。最终, 该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的内部责任机制, 进一步实行分管到人的准则。

四、结束语

良好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能够有效推进资本主义市场更加稳定地持续发展下去, 进一步规范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秩序, 确保我国国民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赵金芳.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构建的探讨[J].商业会计, 2011 (01) .

预警机制构建 第5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09-02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现已成为公民表达观点意见、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人群占比为90.1%。简言之,网络舆情就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中的直接反映。所谓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指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通过借助网络信息监测平台,及时收集、辨别、分析、处理各种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察觉并采取应对手段,对各种矛盾和冲突带来的问题进行预先防范和警示的一种机制[1]。

一、新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意义

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利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

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确保新疆的发展稳定,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稳定。近年来,受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破坏活动以及疆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矛盾积压难解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新疆的社会稳定状况呈现出较为严峻的态势。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开放性、丰富性、虚拟性又使得新疆的维稳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相较于其他地区,新疆的网络舆情形态更为复杂。因此,构建与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和指导意义。

2.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新疆地方政府形象

作为政府体系中直接接触群众、直接面对群众、直接为群众谋福祉的门户,地方的政府形象既得益于自身的政务管理水平,又受制于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水平。然而,在近年来的网络舆情应对中,新疆地方政府由于观念落后、危机意识不足、应对机制不健全、处置方法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其形象塑造难以让公众折服。地方政府由于应对不及时不仅容易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秩序失控,还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所以,对地方政府而言,顺应时代要求、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无疑是提升地方政府形象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途径。

3.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益于提高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当前,网络俨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的主战场也由现实生活转移到网络平台。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复杂的区域环境使得新疆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困难重重。通过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不仅可以提升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而且还能提升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洞察能力、研判能力、化解能力以及引导能力。

二、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处置机制不健全

为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防范,各级政府机关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网络设施,在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中,有的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有的由宣传部门负责统一指导,但多数组织机构的侧重点放在收集涉检网络舆情上,而在如何应对处置舆情危机方面较为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决策机构也不明确。许多部门虽然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开过新闻发布会。同时,沟通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也较普遍存在。舆情发生后,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与各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尤其是探索宣传引导机制的主动性不强,与新闻媒体联系协作不足,无法得到媒体的理解与协助。

2.缺乏有效应对技巧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信息公开不及时。在事件发生初期,因为不重视或者对事态发展的预判能力不强,没有及时向社会实时公布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相关法律法规与科学依据及处理决定,导致不少群众相信了网络传言,让小道消息占领了市场,丧失了新闻舆论的主动权;二是行政业务部门往往缺席。在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中,有的业务部门不重视舆情防控和应对处置,缺乏对舆情的深度解读和释法析理,也就出现了新闻宣传部门事后疲于奔命、单枪匹马灭火的尴尬局面,处置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三是态度不够真诚。面对网民的质问,有的放不下架子,对事件中所反映的问题予以回避有的甚至编造信息来蒙骗网民,加剧了民众对检察机关的不信任,导致事态升级。

3.技术手段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当前,我国对中文的网络舆情已经掌握了纯熟的监测技术,但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还相对滞后,监测部门尚没有开发出先进的软件系统对少数民族语言网站进行舆情监测。目前,新疆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排查制度,与中文的舆情报告相比,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存在质疑。但是,在网络媒体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窗口的今天,如果不能利用科学技术对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网站进行舆情监测,就无法第一时间了解网民的思想动态,从而无法觉察思想动态背后潜在的社会隐患问题。

4.事前预警不及时

近年来疆内的暴恐案件频发,暴力恐怖分子的袭击对象、袭击地点不断发生变化,其在暴力活动中运用的武器和手段方式亦不断更新,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新疆的网络舆情预警却总是强调事后行动,缺乏事前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这是今后新疆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完善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 1.建立健全机制,加强网络舆情控制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对领导小组组长及各成员的分工予以明确,对应急工作调度、决定应对方针策略、调查处理问题、对外联系沟通、组织引导媒体宣传、应急保障等环节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和整理有关涉检舆情反映,客观甄别筛选。积极开展动态跟踪,掌握舆情的状况和走向,对形势进行适当的研判并及时预警报告。

三是建立健全分析调查机制。平时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登记、汇总,分析事件原因和趋向,针对反映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查清事实,及时向上级汇报分析调查结果,并提出解决办法。

四是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在充分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周密的、阶梯性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以及保障措施等。

五是建立健全应对处置机制。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快速建立联动机制,迅速与上级院、同级党委网信办及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积极联系媒体,争取媒体的认同,通过媒体作出正面回应,引导舆论走向。

六是建立健全总结评估机制。网络舆情处置完毕后,适时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一次处理网络舆情积累经验。针对被曝光的问题认真整改,举一反三。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相应法律法规是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行动指南和法律依据[2]。虽然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的配套规定措施,但是这些文件中涉及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的相关内容较少,缺乏对预警工作的指导性,从而给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为了保证网络舆情运作发展的合理规范,增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使得“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得以真正落实,现阶段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法制框架体系,努力使新疆的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3.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把关引导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受网络群体的多元性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等因素的影响,有关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鱼龙混珠、良莠不齐,从而造成混淆视听、危害社会秩序等不良后果。基于此,严格把关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强化引导网络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4.注重应对技巧,增强应对处置成效

要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准确把握、快速反应。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二是公开透明、客观公正。注重调查取证等处置过程的实体与程序公正,主动增强透明度,以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社会实时公布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相关法律法规与科学依据及处理决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针对网民的诉求,正面应对并诚恳回答,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三是借助媒体、正面引导。依靠机关系统内部的协同作战、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以及与网络媒体的通力合作,形成机关上下、内外、条块的整体联动格局和工作合力,及时化解矛盾冲突,尽快消除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四是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争取网络大v、“意见领袖”的支持,同时积极组织网评员和机关自媒体正面发声,形成工作合力,及时抢占网络舆论阵地;五是自我纠错、敢于担责。对事件中所反映出的机关工作、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不护短,勇于承认错误,主动进行责任追究,有效扩大正面效应,提升政府机关司法公信力。

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机制的构建 第6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构建

一、建立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1、统计监测预警的重要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以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我国经济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表现出了巨大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类型逐渐增多,致使出现经济风险的各种因素也逐渐增多。而统计是用数据来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态势、走向,其不仅可以处理众多的数据信息也可以起到区域经济监测预警的作用。统计监测预警机制对区域经济健康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1)为区域经济的管理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统计的监测预警功能可以科学预测经济的发展趋势,估计出经济在下一阶段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出现的状况。而管理决策的制定,既要参考经济的发展历程,又要综合考虑未来的发展变化。因此,预测能为经济的管理决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合理性,减少盲目性。

(2)为计划的编制提供数据信息。计划是下一阶段行动的指标性文件。要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计划作出之前就需要认清经济的客观运行状况。预警根据已经掌握的实际数据信息,能揭示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相关部门做出下步的计划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以提高计划的合理性。

(3)为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参考。经济一直处于波动过程中,只是波动大小不同而已,在市场上各种经济指标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例如供需量、市场价格、对外贸易量、货币供应量等。不断推进统计分析数据、预测未来方法的创新,引入并运用先进的经济数据分析方法和理论,将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统计中去,建立科学、适合的统计模型,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科学性,从而客观、科学的反映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

2、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客观社会问题

经济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是经济的发展却充满着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主要是企业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性矛盾,例如失业、罢工、拖欠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的数据备案度,发挥统计的监测预警功能,提高对区域经济的管理效率,增强对企业运行发展状态的了解程度,可以有效解决大部分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问题或者避免造成更大危害。

3、中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风险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健全。此外,市场经济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信息不完全会造成市场不公平、行政性手段影响市场的合理运行等,这些不利于市场健康运行的问题在我国十分严重,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4、受各种国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对区域经济的灾害性损害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宏观经济的监测预警方面发展迅速,机制较为完善,能够随时掌控宏观经济的运行信息。相比之下,对于区域经济的统计监测预警就薄弱很多,掌握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信息较少且不准确,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国家迫切需要建立起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机制。

二、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设想

1、建立区域微观经济监测体系

已经掌握的数据信息是预测的根据,采用的经济思想是预测的基础,经济模型是预测的工具,这些因素是统计的基本构成。对于区域经济的统计,为增强其科学性、准确性,常用的统计监测预警方法有:

(1)建立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各经济因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指数因素分析是根据各指数的特征,对经济的发展变化用数据表现其变动的原因、变动的数值等。

(2)建立起区域经济各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区域经济的各指标之间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关系,包括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函数关系是几种指标之间通过建立函数来确定的联系,相关关系是经济指标变化方向之间的联系。这两种关系在区域经济中的适用性十分广泛。

(3)建立区域投资结构优化调整的数学模型。要进行投资结构优化,首先就要先将投资规模进行优化。投资规模优化就是要使投资供求在量上实现平衡。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投资规模要合理,这一合理的程度需要根据投入产出确定。在投资模型优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投资结构优化模型,这样就可以进行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了。

(4)建立区域经济指标预测模型。预测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估。预测可以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定时预测。定性预测缺乏准确性,需要和定量的方法结合使用。定量预测是根据历史数据,运用数学模型推测事物的发展变化。定时预测分析需要以时间为基数建立数学模型,根据历史资料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的变化。

2、建立区域宏观经济预警体系

经济预警是对下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中可能發生的问题给予提示警告,其作用就是预示经济发展的健康状态,这是经济监测预警机制的最终目的。其工作原理是根据一些准确性较高的经济指标,以收集的数据为依据,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判断出经济运行的健康程度,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已经出现的或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警示,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措施进行预防或者调控以降低危害。

(1)区域经济综合警情信号模型。正确选择能够准确反映经济变化的经济指标很重要。要根据各种指标的特点合理运用,例如先行指标可以作为预测指标,反映当期经济形势可以选择同步指标,而迟行指标则可以结合前两种指标表现经济的变动情况。

(2)区域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图。作出景气指数预警信号图,需要先设定好经济的不同运行状态,如良好、过热、过低等,并根据实际确定临界值,然后将各种指标的数值综合考虑转化为景气指数,确定经济的现行状态。

(3)区域经济综合警情图形绘制。即将测量的数据信息用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结果的表达更为直观。

3、建立区域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

在做统计工作时首先要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准确性是统计实现各种职能的基石。在统计一些重要程度较高的数据时,可能会受到多方面的干预困扰,使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下降,给统计结果信息的使用者们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提高相关部门对数据统计的管理水平,增强法律方面的约束力,减少人为性质的误差,这是保证统计信息准确性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建立统计信息质量评控机制,即借助数学思想、采用先进技术对统计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科学评判;这两种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这将使得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得到更大的保障。

三、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期,面临着新的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回落,在这种情形下建立健全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区域经济的运行发展状况,并对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进行预警,这对降低经济风险、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统计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并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监测、预警、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进行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王志升,陈晓兰. 建立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体系探析[J]. 当代经济,2009(12):100-103.

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的构建与探索 第7篇

一、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种类与管理现状

(一) 当前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种类。

一般来说, 高校大学生的安全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学生安全是指凡是能影响大学生学业顺利完成的所有不安全因素;狭义的高校学生安全是指危害大学生人身安全的事件。在本文中, 高校学生安全是指广义的高校学生安全。它一般包括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政治安全、身心健康安全、学业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等方面。其中, 人身安全是指对大学生的生命所带来的威胁与风险, 比如, 来自校园外不法分子的人身伤害事件、大学生的自杀事件、校园内的疾病传染与食物中毒事件、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的火灾等;政治安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与思想的过失而对自身所产生的政治影响, 比如, 大学生因政治信仰不够坚定而误入歧途, 走上了反党反社会的道路, 也有的大学生偏听邪教, 走上自焚的道路等等;身心健康安全主要是大学生因学业压力、社会竞争压力以及就业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心理不健康;学业安全是指大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业与其他方面的关系而产生的降级、退学等学业事件;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因防范意识不强或不当而导致的财产损失事件。

(二) 当前高校学生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

当前高校学生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既有来自社会与学校的原因, 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 社会的矛盾是比较突出的。比如, 贫富两极分化所产生的矛盾、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所产生的矛盾以及不健康的网络内容所产生的影响, 这些势必波及到大学的校园。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高校因扩招而带来的各种软硬件配套设施缺乏、学生管理体制不适应、学校缺少安全预警机制是造成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自身原因方面, 当代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 因而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感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当代大学生不仅心理问题多, 而且他们在遭遇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十分低, 他们一旦遭遇挫折, 就会出现自杀、自残、杀人以及离家或离校出走等事件。

(三) 当前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管理是教育者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对大学生各类安全事件进行管理。当前, 由于高校的学生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引起了政府以及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国内的许多高校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管理,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者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缺少学校安全事件管理预警机制、职责不清等问题。比如, 学校所组织的安全知识教育, 表面看起来是轰轰烈烈, 场面十分壮观, 但由于大学生没有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接受安全教育上, 而是在上网打游戏, 从而使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的内涵及其构建的意义

(一) 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的内涵。

预警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预, 另一层是警。其中, 预是指预先或事先的意思;警的含义主要包括注意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需要戒备的事件或消息。预警的含义就是事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有效防范的一种行为, 从而有效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危险所造成的损失。而预警机制是一种包括安全预警机构、预警制度、预警网络以及具体预警控制措施的复杂系统, 该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安全事件的事先预警, 从而促使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避免。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 就是在分析高校学生各种安全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以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对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学生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预警与控制。它一般包括高校学生安全现状评价体系、学生安全预防体系、学生安全控制体系以及学生安全监督体系等方面。

(二) 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的构建意义。

1. 能为学校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是青年大学生学校与生活的基本场所, 其环境的稳定程度不仅涉及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它更关乎到大学生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以及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问题的大事。因此, 在高校确立学生安全预警机制对保障高校学生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有效防范高校安全事件的发生, 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2. 促进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职能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教育, 并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此基础上要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而上述三种职能实现的程度决定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其中, 学生的安全问题始终与上述三种职能的实现交叉在一起。如果高校不能保障高校学生的安全, 就谈不上高校学生工作基本职能的实现问题。由此可见, 在高校确立学生安全预警机制能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建立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的举措

(一) 建立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的预防体系。

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的预防体系就是通过设立安全信息员、全程安全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大学生安全教育等手段来实现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预防。其中, 安全信息员是在学生当中, 以宿舍为单位设立安全信息员, 其基本职责是搜集与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种安全隐患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及时了解与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从而有效地协助学校有关部门消除安全隐患;全程安全管理是指学校所有的工作人员及学生都要树立安全意识, 在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安全隐患排查是指学校的有关部门要定期地对校园内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以防止安全事件的发生。校园内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主要包括校园内各种场地与器材的安全检查、公寓内楼道通道的畅通情况、消防器材的安全检查、食品安全检查、学生校外住宿安全检查等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主要是运用心理健康普测软件定期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对于筛选出来的高危个体要积极地主动干预, 以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来说, 学校的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大学生安全知识系列讲座、安全知识竞赛、观看安全教育宣传片、消防与逃生演练等活动;此外, 各任课老师要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二) 确立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的控制体系。

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的控制体系主要包括组织控制、制度控制以及责任追究等方面来进行。组织控制是指学校要成立学生安全领导小组, 其成员主要包括学校的职能机构以及下属各二级分院, 把学生的安全当作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制度控制是指建立与完善相关的安全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安全, 它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学生规章制度、学生安全个体档案、学生请假制度、大学生活动审批制度等方面;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学校的上级部门领导承担下级部门的安全领导与教育工作, 形成从上而下安全责任网络。

四、结语

总之, 学校的领导层与学生安全管理者要树立学生安全事件早期预警的思想观念, 力争做到学生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理, 切实保障学生安全与学校稳定。

参考文献

[1]赵维新, 徐树君, 陈有为, 肖艳, 孟颖.普通高校学生安全事件预防预警机制探究[J].成功, 2012

高校大学生学籍预警机制的构建 第8篇

一、学籍预警的意义

高校原有的学籍管理制度大都是传统的“事后处理型”, 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如果学校未能在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况了解不清或了解不及时, 最终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最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 给家庭或学生本人都会带来极大的精神伤害。学籍预警就是针对这些情况, 通过辅导员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即将发生的不良后果进行紧急提示或预先告知,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督促学生努力学习, 加强修养,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管理制度。“学习预警”机制转变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 对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努力减少社会、家庭因学生学业问题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籍预警制度的构建和应用

近年来, 学籍预警制度已在国内高校实行和推广并初见成效。但是各个高校学籍预警制度的内容和等级划分却不尽相同。内容方面, 有的高校以旷课学时的数量为标准, 有的高校以不及格课程的门数为标准, 有的高校以学生每学期或每学年获得的学分数为标准, 等等。等级划分方面, 有的高校分为期初预警、期中预警和期末预警;有的高校分为一般预警和退学预警 (或一般警告、淘汰警告、退学警告) , 等等。 在设计学籍预警的内容或等级划分时要宽严适当, 既要起到警示作用, 又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为预警的关键。

(一) 对预警学生进行分类。

1.不及格门数。

以学生上一学期不及格课程门数或者入学以来累计不及格课程门数为指标, 这样既反映了学生上一学期的学习情况, 也避免了学生不及格课程的积压, 督促学生尽快通过补考或重新学习迎头赶上。

2.学分获得情况。

我国高校本科标准学制一般为四年, 大多数高校规定弹性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八年, 在校实际学习时间不超过六年, 因此学生每学期应修完并获得一定的学分数才能在规定的年限内顺利完成学业。

3.平均学分绩点。

目前高校已实行了学分制, 作为学分制的重要配套措施, 学分绩点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不及格门数和学分修读情况主要反映学生完成学习的量, 平均学分绩点恰好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完成学习的质。如有的学校就规定平均学分绩点≥2.0时, 是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之一。因此, 对于平均学分绩点低于2.0的学生给予学位预警, 有助于学生努力学习, 提高课程成绩, 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旷课预警。

对于学生单个科目旷课达到一定次数或者累计旷课达到一定节数, 按照各学校的相关规定这类学生要被取消考试资格, 因此及时提醒学生按时上课, 以免连补考的机会也没有, 而影响获得学分。

5.心理问题预警。

对于学生心理或者精神方面有问题的, 自身不能正常学习, 或者已经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的, 要及时通知家长, 给学生办理休学或者家长到校陪读手续。

(二) 学籍预警的做法。

学业预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所在院、系共同合作, 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共同参与。因此, 学生的学籍预警一般应包括以下工作程序:

1.与预警学生谈话, 并让学生签署学习预警通知书。对于预警级别较轻的学生进行集体谈话, 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求。对于受到退学预警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指出其在学习或生活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可能后果。并定期的找他们了解学习情况, 并且每次的谈话内容都应详细地记录到《学业预警谈话记录表》上, 并让学生确认谈话内容后签字, 然后辅导员签字确认。

2.联系家长, 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将《学生学业预警通知单》告知家长。请有条件面谈的家长到校当面进行交谈, 辅导员、家长、学生三方坐在一起共同分析学生的当前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共同教育学生。并且事后每隔一段时间和家长电话联系, 告知学生最近在学校的表现, 家长也好掌握学生情况, 这样学校和家长双管齐下共同帮助学生。

3.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是学业预警工作取得实效的可靠保障。要在了解问题出现原因的基础上, 针对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 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计划是要靠学生来执行的, 忽视了执行主体, 计划是很难完成的, 因此教师需要在与学生商讨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二是要加强督促、提醒等后续工作。执行主体可能会由于意志力等因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计划, 这就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及时督促、提醒和鼓励学生, 或安排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其结成帮扶对子, 帮助其查缺补漏、树立信心, 尽快迎头赶上。

4.对于心理和精神有问题的学生, 要求家长必须到校陪读。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和学生住在一起, 帮助学生摆脱困境, 否则要求学生先休学, 等病情好了再复学。

5.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繁杂, 不可能把每天的时间花在预警学生身上, 因此需要学生干部帮助辅导员掌握预警学生的情况, 一旦有不良势头立即向辅导员反映, 这样辅导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平时安排成绩较好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帮助, 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 鼓励带动学习预警学生一起进步。

三、学习预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预警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与学生的交流要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 要对出现预警的学生情况进行持续追踪, 同时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 在对学习预警学生进行帮助时, 要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

预警制度可能造成学生情绪反弹, 与学生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从预警中警醒, 沟通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而沟通顺利关键就在于方式、方法, 沟通必须遵循心理学基本规律进行。学习预警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 而分析原因, 寻找解决方法时也要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 必要时需要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甚至医疗机构的介人。

(二) 在对学习预警学生进行帮助时, 要注意持续性。

首先帮助学生一起分析出现学习预警的原因, 然后帮助学生寻找改变的方法, 制定学习计划, 同时监督学生计划的实施情况, 并在其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帮助, 最后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 直至学生学习预警解除。

(三) 在对学习预警学生进行帮助时, 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记录。

不仅可以持续追踪学生的学业变化情况, 更可以为改进帮助方法提供资料, 同时也可让家长与学生明白学校的良苦用心, 协助学校一起完成学生的教育引导。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的学业预警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加强对学生的关心与帮助, 把握并不断完善各个基本环节, 学业预警工作就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也能促进学风建设, 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从而为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许琦, 祖燕飞.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预警援助机制的建构及其作用[J].科技信息, 2009

构建海南旅游危机防范预警机制研究 第9篇

关键词:海南,旅游危机,预警机制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热带岛屿, 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旅游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中国内地特别是北方地区受环境污染影响, 空气、水质每况愈下, 海南的碧海蓝天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尤其是每年北方入冬后, 大量的内地、海外游客蜂拥而至, 大量游客的涌入在为海南带来丰厚旅游收入的同时, 也潜伏着旅游危机。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 (WTO) 的定义, 旅游危机是指“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和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 它通常由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或是复发性的重大事件 (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 所引发, 且往往会导致旅游业遭受重大的损失及长时间难以彻底根除的后续消极影响。与内地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旅游目的地不同, 海南旅游业主要是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吸引游客, 极易受恶劣的气象气候条件的影响, 并由此引发系列问题, 酿成旅游危机, 一旦处理不当, 对海南旅游业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一、海南旅游危机类型及成因分析

海南以热带滨海风光著称, 海南的旅游危机也主要是由外在的自然灾害、同质竞争及内在的管理因素而产生。

1、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

海南长夏无冬, 影响海南旅游业的气候因素最主要是台风和热带气旋。近五十多年来, 我国热带气旋的最北登陆位置呈现为较明显的逐年南落, 并向北纬25度靠近;而最南登陆位置则与之相反, 呈逐年北上且也向北纬25度靠近的趋势。台风登陆区域更为集中, 北纬25度附近的东南沿海成为台风登陆的主要区域。因此, 海南岛遭受登陆台风袭击的危险明显增大。

海南最吸引游客的是它独具魅力的热带风光:阳光、海水、沙滩, 椰风美景、树影婆娑。游客旅游期间一旦遭遇恶劣的天气, 将会严重影响游客行程, 甚至游客的整个假期都会泡汤。由于国内目前带薪休假制度尚不完善, 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也不是很高, 相对内地主要客源地, 海南较为偏远, 旅游开支高。大多数普通游客计划许久的旅游行程一旦因为恶劣的天气受到严重影响, 并且还可能给游客带来人身和财产的损失, 这不仅会导致游客对海南旅游的评价降低, 甚至还会产生传播效应影响其他亲友放弃选择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

2、管理能力欠缺导致的危机

历史上, 海南长期孤悬海外, 受到内地先进文化的影响较少。至今, 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国内各省份中也是居于后列。文化发展的滞后, 影响了优秀人才的培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更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在海南施展才华。当年海南建省之初“十万人才下海南”的蓬勃景象仅仅是昙花一现, 大量的人才仅短暂地在海南停留后都辗转回到内地经济发达地区。

海南旅游业基本上是在进入新世纪后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 政府及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经验不足, 又难以吸引到优秀的行业专家和管理人才, 一旦发生异常情况极易产生管理危机。虽然海南目前的十余所高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 每年培养大量毕业生。但这些毕业生留在海南本地的大多只能从事一线服务岗位, 距离管理岗位尚有很大的距离。海南高校旅游管理方面的师资力量比内地高校也有较大差距, 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海南旅游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高校相关专业服务行业的能力不足。管理方面的缺失, 给海南旅游业带来隐患。

3、同质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危机

虽然在我国, 海南是唯一一个热带海岛, 对广大内地游客极具吸引力。但东南亚各国与海南所处的地理纬度位置非常接近, 气候条件、自然资源、旅游吸引力也非常类似。从国际范围上看, 东南亚的旅游业起步发展比海南早得多, 旅游基础设施完善, 接待能力强, 处理突发旅游危机的经验也比较丰富。这些都对海南的旅游业产生威胁。

在每年从11月份到第二年4月份的海南旅游旺季期间, 由于游客数量的大量增加, 旅游市场价格普遍上涨。海南位于我国最南端, 与内地华北、东北等主要客源地之间的直线距离均超过2000公里, 旅游交通支出高。对于北方游客来说, 海南旅游旺季的旅游支出与前往东南亚旅游基本相当, 不少游客更愿意选择出国旅游, 除了享受同样的热带风光, 还能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

从世界范围看, 海南对世界主要客源国游客的吸引力远不及东南亚各国。究其根源在于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与东南亚一直都有密切的接触和交往, 东南亚各国大多都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西方游客前往东南亚不存在语言障碍。受殖民文化影响, 东南亚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西方国家也很类似, 给西方游客的旅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海南就不具备这些优势, 难以对西欧、北美游客产生吸引力。

二、做好预警, 构建海南旅游危机防范的长效机制

2010年, 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迈入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作为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在海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使海南旅游业能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做好预警工作, 才能构建起旅游危机防范的长效机制。

1、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竞争力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海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原有的基础过于薄弱, 与国内外同类旅游发达地区相比, 基础设施建设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十余年内, 海南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星级酒店, 世界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均已落户海南, 旅游景点的建设维护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兴建了一批国内知名的景区。但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绝不仅限于单纯的旅游接待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从目前看, 海南旅游的三大支柱产业中酒店业、旅行社业发展迅猛, 但旅游交通仍需加大投入力度, 创建一个更加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随着东线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 海南岛内交通的便利程度提高了很多。但中线高速公路、西线高速铁路尚未建成, 规划中的博鳌机场、五指山机场迟迟未能落实, 影响了旅游通达程度。加快旅游交通建设, 游客在岛内旅游缩短路上时间, 旅游效果会得到提升。作为海岛, 进出海南的游客主要通过海、空两大路径, 两种交通方式受天气的影响都非常大, 一旦有恶劣天气状况出现, 飞机停飞、轮船停运, 海南几乎成为一座孤岛。前几年热议的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仍停留在讨论层面上海南要加快论证, 争取能尽快实现开工建设, 增加一条进出海南的路径, 将会给游客带来更大的便利, 也会吸引更多的客源。

其他如文教卫生水平, 海南在全国也是居于落后地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一旦发生疾患, 很多内地一线城市的游客根本不信赖目前海南的医疗水平, 不愿意在当地就诊。特别是那些短期居住的候鸟型游客, 以退休老年人为主, 医疗设施的不足会影响他们的停留时间, 减少旅游收入。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 才能对国内外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游客对海南旅游更加信赖。

2、建立科学规范的旅游宏观管理政策,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着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的问题, 这一点, 海南也不例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很多单位和部门都创办了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等旅游服务企业, 这些企业的人事权和产权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 旅游企业多头经营、各自为政。旅游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指导、监督与管理, 特别是在旅游淡季或旅游危机到来时, 各旅游企业为了争夺客源, 竞相压价, 海南旅游的“零团费”、“负团费”的产生均与此密切相关。对旅游企业及旅游业经营管理由多头进行, 卫生、防疫、物价、工商、文教等多部门均承担着部分对旅游业管理的职能, 但一旦出现突发事件, 管理上也是各自为政, 旅游主管部门缺乏对旅游业宏观上进行管理的权力和手段, 很难在宏观上进行协调。

当前要由政府牵头, 由旅游委主导, 建立旅游管理的联动机制, 从宏观层面对旅游业进行间接管理, 而具体的旅游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 主要由行业协会来进行指导、规范。政府要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 使其真正能在具体的行业标准、管理规范、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作用。

3、构建旅游危机预警机制, 减缓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预警是预防危机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对其他行业, 我国旅游业预警机制建立及研究均比较滞后。旅游危机预警机制分宏观预警机制和微观 (旅游企业) 预警机制。本文指的主要是以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宏观危机预警机制, 从产业层面建立起一种对旅游危机预先反应的机制。

旅游主管部门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进行旅游信息收集,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建立危机识别系统, 对数据变动大的进行监测, 分析识别可能出现的危机;判断是否达到判定危机的阈值;对整个行业发出预警, 并发布危机处理流程及办法, 为旅游行业应对危机提供指导。

4、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提高旅游管理能力

针对海南地处我国最南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难以吸引及留住优秀旅游管理人才的问题, 笔者建议首先旅游主管部门要向政府申请特殊的人才引进政策, 聘请国内外资深行业专家、优秀管理人才加入海南旅游主管部门中, 以其自身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和丰富的行业管理经验为海南旅游政策的制定及宏观管理出谋划策。用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引进人才, 更要为其提供发展空间, 使这些人才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 同时也愿意长期留在海南从事旅游管理工作。

其次, 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业人员的沟通联络, 开展合作, 为研究人员提供开展理论研究的平台, 研究成果能为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再次, 立足海南人才实际状况, 从基层培养人才。为青年旅游管理工作者提供支持, 鼓励其立足基层和海南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 开展调查研究。以引进的行业专家、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为带头人, 组建管理研究团队, 不仅为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宏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带动培养青年人逐渐成长, 积累经验为海南旅游管理培养人才。

只有构建起一支能力强的旅游管理队伍, 才能对海南旅游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减少旅游危机发生的几率。

5、做好旅游气象预报, 减少危机发生几率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近年来世界上极端天气频发。由于纬度低, 海南虽然不可能产生极端严寒等天气, 但每年春夏秋三季均可能登陆的台风、热带气旋等恶劣天气给海南旅游业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为避免因天气问题给海南旅游业带来巨大打击, 海南省政府要牵头, 联合气象部门和旅游委, 提升技术水平, 共同做好旅游气象预报。要有专门的旅游气象信息发布部门, 建立起通畅的信息发布渠道。

在省内, 在机场、码头、汽车站、火车站等游客进出通道及市内交通票据销售地点, 通过电子显示屏、公告板等滚动播出天气状况, 向游客广泛告知;与旅行社、旅游酒店及其他旅游企业建立信息联络, 将天气预报及其他信息及时通报, 以便企业根据预报及时调整旅游服务。

在省外, 与主要客源地旅游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 及时发布恶劣气象信息, 客源地旅游管理部门再将信息在本地发布, 方便当地企业客源进行组织调整, 避免出现大量客源在恶劣天气下继续到访海南, 造成接待能力缺失的状况。

旅游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一个脆弱的产业, 这就决定了旅游危机是不可能避免的。建立起旅游危机预警机制, 能最大程度减少旅游危机的爆发, 并减低旅游危机爆发后给旅游业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志军, 杨洪.从国际视角看新世纪中国政府旅游危机管理[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 (6) [1]陈志军, 杨洪.从国际视角看新世纪中国政府旅游危机管理[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 (6)

[2]毛锦茹.公共政策事业下旅游公共治理探析——关于旅游危机的个案研究[J].旅游论坛.2009 (6) [2]毛锦茹.公共政策事业下旅游公共治理探析——关于旅游危机的个案研究[J].旅游论坛.2009 (6)

[3]邓冰, 吴必虎, 蔡利平.国内外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4 (3) [3]邓冰, 吴必虎, 蔡利平.国内外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4 (3)

[4]游庆军.海恩法则在旅行社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1) [4]游庆军.海恩法则在旅行社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1)

[5]李树民, 温秀.论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预警机制建构[J].西北大学学报.2004 (9) [5]李树民, 温秀.论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预警机制建构[J].西北大学学报.2004 (9)

预警机制构建 第10篇

一、现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存在诸多弊端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金融监管机制的建设状况。而我国由于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加之金融风险预警问题的提出历史并不长,使得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一)预警机制协调主体不明,作用有限

预警机制的建立不但涉及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还涉及到中央银行与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如发改委、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的关系。但是,由于职能的不同,这些机构之间协调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增加了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的交流、相关指标数据的收集、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工作的难度。从实践来看,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工作是监管职能分离后人民银行的一项新课题,目前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能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型。至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等分类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至今也大多围绕指标筛选、预警系数界定等方面在进行研讨,未能深入分析实现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功能的基本条件。

(二)风险预警的信息基础薄弱

其主要表现有四:一是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多头开发,重复建设严重,已有的预警信息系统都是孤立存在的,技术手段不同,开发平台各异,数据口径不一,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二是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差。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数据接口,多头采集和重复采集,不仅费时费力,使相关人员无暇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还使收集到的信息都是一些间断的、滞后的信息,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唯一性,难以满足金融风险预警工作对所采集的数据指标内涵、口径几年甚至几十年基本一致的要求,增加了预警指标数据处理的难度。三是金融信息一向孤立地就数据论数据,与地方及国民经济统计相脱节,货币指标与财政指标、经济指标缺乏比照和关联,对各领域风险的关联性反映能力较差。四是金融统计信息透明度低,金融统计数据对公众基本隔绝,统计指标的社会预警效果差。

(三)缺乏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和手段,预警系统功能不全

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都建立了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支撑的先进、高效、安全和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金融工程技术和各种数学模型与统计方法对监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大大提高了金融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而我国正在运行的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系统一般都只具有比较简单的分析处理功能,没有一个权威的风险监测的数学模型,风险判断仍然停留在依赖监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数据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误导决策。

(四)风险配置机制不健全,风险配置格局失衡

风险配置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合约当事人的自由、平等、理性。由于我国金融风险初级配置机制不健全,次级配置机制残缺,导致金融风险周期性积聚和政府周期性行政抑制循环往复的“怪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构造的二元金融体制导致合约交易的制度环境存在内在缺陷,金融合约主体人格不健全,相应地导致风险配置机制不健全,风险配置格局严重失衡:主体承担的风险水平超出其容忍度,或与其预期收益不匹配;主体无法通过承担风险实现预期效用最大化;内生风险的制造者不承担风险导致的损失等。在不合理的风险分配格局下,部分人过度承担风险而不能获得相应收益,另一部分人却可以少承担风险而获得超额收益;有能力并愿意承担风险者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而风险承担者则不堪重负。这将极大地阻碍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并对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五)潜在金融风险巨大,金融风险表现出明显的制度性和系统性特征

从我国目前金融系统的现实情况看,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制度性和系统性的特征。这种系统性和制度性的特征集中反映在作为我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形式的信用风险形成方面。我国银行,尤其是金融体系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其贷款业务所遭受的信用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系统性原因,即陈旧的企业制度、银行制度等造成的。诸多制度因素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靠单个银行的努力难以彻底消除。

二、建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

(一)明确预警参与主体,分层次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一套科学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应该涵盖全国、区域和地区金融运行情况,为不同层面的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政策和建议。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应该适应我国现行经济金融管理体制的需要分层次进行,实行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的预警系统所构成的垂直型监测预警。具体说,宏观预警系统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监测国际金融风险走势,对中观和微观预警系统实行管理和领导,并及时接受来自中观层和微观层监测系统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处理后将防范金融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及时传输出去。中观层预警系统作为区域性系统具体负责本辖区金融机构的监测预警,及时将各种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传送到辖区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中去,并接受宏观预警系统的领导和管理,对辖内中心城市各类金融机构实行监督控制和咨询服务,传递总行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微观预警系统即地区金融预警系统的职能是根据银监局发布的预警监管指令,加强对辖区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将各种信息及时输送到辖区内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中去。三级预警系统构成网络体系,协调动作,实行垂直的风险监测预警。

(二)构建科学的金融预警指标体系框架

金融风险评估系统框架最基本的要素是确定预警指标。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周期、市场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因此,分析风险的角度不同,所选指标也就不同。根据风险的源头和暴露形式,完善的金融稳定自我评估系统必须至少由三个层次的审慎指标组成,即在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的综合、宏观审慎指标和市场指标。金融机构的稳健是整个金融体系稳健的基础,因此反映机构运行状况的综合微观指标是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础指标。宏观经济平衡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根本条件,宏观平衡的破坏必然导致金融风险乃至危机的发生。因此,宏观审慎指标是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先行指标。两者通过改变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行为而相互作用,因此,市场指标是中间指标。综合微观审慎指标所反映的情况有一定的时滞,宏观经济变量更具有预警的作用。

(三)重视金融风险的评测模型的研究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十分重视对风险评测模型的研究,充分利用金融工程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开发各种风险评测模型,对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预警和预测,有效地发现了大量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了金融风险预警的准确性。例如,美联储1993年在其以往非现场数据指标和分析模型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更为科学的新模型———美国金融机构监管体系(FIMS),该系统由FIMS评级和FIMS风险排列模型组成。是否具有完善的风险评测模型已经成为衡量一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发展的基本方向。现阶段我国应重视对金融风险评测模型的研究和开发,要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一批精通业务的专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国外的成果进行仔细研究,最终确定适合自身的风险预测模型,以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制度安排和技术保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除了配套相应的制度安排,还必须有完整的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等技术手段,以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一方面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包括合理的法规框架、适当的组织体系等。首先,必须以法规形式加以确定,保证其延续性、严肃性和有效性。只有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负责金融风险预警工作的机构、人员才能够按章办事。法规内容应包括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目的、形式、领导、组织、信息管理、报告制度和监督机制等。其次,有效的组织框架是保证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为了保证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把每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有良好的技术保证。由于预警系统中使用了大量的指标,要求进行大量的回归、统计分析,如果仅仅依靠人工计算,其工作繁杂程度是难以想像的,更重要的是这将直接影响系统预警风险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开发专门的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合规处理,简化人工工作程序与工作强度。该软件系统核心部分将对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及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等。除了通过预警模型对预警指标的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外,实际上,软件系统中还应该附加其他功能,如信息发布、数据存储等。

(五)建立反应灵敏、渠道畅通的预警信息共享系统

现阶段首要的问题是要有总体的规划。可考虑成立专门的由金融科技部门、各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有关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金融预警信息领导和研究部门,该部门要就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关键技术需求、系统的框架结构、信息标准、采集体系、信息的管理,以及建设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制度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地规划。在制定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我国未来金融混业经营、IT技术应用的影响。其次要加强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建设。一是要统一指标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与方法、采集渠道。二是要对金融机构上报的数据信息实行验证制,杜绝金融机构蓄意拖延和弄虚作假行为。最后要建立无障碍的信息沟通机制,使局部的信息变成全局的信息。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充分运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手段,完善预警参与各主体自身信息网络化建设,并在高度重视金融数据采集安全性、保密性的基础上,按缓急程度分层次实现监管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网。

(六)加强有效的风险管理,把握金融安全与金融发展的均衡点

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要找到金融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均衡点,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持续发展。一是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主流中把握两者的均衡点。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有很大的感染性,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会通过汇率、贸易和资本等多种渠道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这被称为溢出效应。因此,当国际上,特别是经济交往关系密切的国家或地区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本国就应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抵御,避免受其溢出效应之害。二是从本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把握两者的均衡点。经济发展呈现螺旋形,有时增长快些,有时慢一些,有时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的力度要与此相适应。三是从金融主体激励和约束机制对称中把握两者的均衡点。

(七)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强化金融监管协调

在我国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过程中,我国金融监管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能在风险爆发前发现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此,我国要尽快完善与处置金融风险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实行早期救助,并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退出作出制度层面的安排。因此,必须完善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法制环境,全面建立既符合国情又适应国际监管趋势、覆盖面宽、操作性强的金融业审慎监管体系,让监管者在监管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寻,以提高金融监管效能。强化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一方面逐步实施以产品与业务属性分类的功能监管,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发挥专业性监管的优势;另一方面完善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扫除监管盲区,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摩擦,提高监管效率。同时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随着中国金融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展开,境内外的金融活动愈益频繁,由此,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将显得更加重要。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此情况下我国金融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些年来,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我国金融体系已积累了很大的风险,而且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种风险压力还将继续加大。尤其是近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加快,金融安全已受到了更多风险因素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作为金融监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预警机制构建 第1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相关问题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内容。财务风险伴随着单位财务活动而产生存在,是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涉及面广,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在不同业务层面财务风险都客观存在着,其中包括预算业务管理风险、收支业务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政府采购业务风险、建设项目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等等,风险的存在为单位的正常经营发展带来一定威胁。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特征。财务风险的表现特征主要包括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以及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四方面。客观性即财务风险伴随单位财务活动而产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客观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更无法消除它,只能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等措施来降低风险,却不能完全消除。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不确定性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可能发生的范围、程度等是不确定的。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风险越低收益也就越低。

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一是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欠缺。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和公共服务性特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大多也只是按预算对财政资金进行收支管理,即使存在财务风险也不用自己承担,觉得风险管理完全是与已无关的工作,风险意识非常淡薄。二是内部控制不完善。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仅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内控建设不能包括单位全部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在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方案设计上往往与信息系统功能不能相互衔接,造成授权审批、流程控制、议事决策等方法脱离于信息系统中,很难实现自动控制。 三是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在资金管理、使用及利益分配等方面权责利不明确,增加许多财务风险,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安全无法保证,从而加大单位财务风险的产生。四是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屡禁不止,导致决策失误时有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五是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编制不科学、超预算支出严重、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没有预算决算分析等因素也是造成财务风险累积并爆发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思考

(一)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责任。 行政事业单位应摆脱经济制度的影响,上至领导,下到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责任,特别是单位管理层,应当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直接参与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过程,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不但是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者,也是单位员工的榜样,必须带头防范财务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激励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风险防范和责任意识,努力降低单位经营风险。

(二)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力度。行政事业单位应统筹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力量,做好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工作,及时纠正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及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牵头部门,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作用。监督部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和检查工作,把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单位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实施内部控制监督,加强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控制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证行之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审计查实的问题,进行审计督办,要跟踪检查审计报告中要求被审计单位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整改、落实。

(三)从制度上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明确权责利关系,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标准,增强部门的自我约束力,强化员工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为了充分达到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都可以进行有效预测及量化的目的,有必要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通过各种指标所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量化,以便对财务风险进行一个较准确的估测。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重视财务数据的信息传递链条,通过制度建设提高资金管理安全和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在资金上要加大对业务控信息系统的建设的投入,对现有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评估,并加以不断的改进,进而在技术上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还要寻找风险控制点,并对重点区域和节点进行重点风险监控,以规避可能发生的操作性风险,保障风险管理的有效及监控措施到位。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直接影响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首先要增强对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意识,并适时的提高其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切实加强员工业务培训还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开始,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水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为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提供保障。

(五)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事前评估和预警机制,保持预警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控制。如果在风险发生前就发现问题并进行很好的监管,能大大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要做:一,对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尚未被发现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评估,对财务活动日常工作各环节的经常性监控,形成点面结合、动态监督的新形式,加强对可能发生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的控制,如对财务决策权的制约、对资金收支的监督等。二,善于运用专业的技术和现代化的手段,对财务风险进行充分合理的衡量与检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适合本单位财务特点且行之有效的预警指标体系,不断淘汰不适用的指标,增加能反映问题的新指标,以保持预警系统的有用性和先进性,构建符合本单位事业发展的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三,提高财务人员在处理一般风险事项和意外风险事项时的应变能力,并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的方法及手段,以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的要求。此外,还可通过定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为单位提供现金可用度的预警信号,或是根据单位财务报表计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照标准对指标结果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识别财务风险水平,采取预防性控制,防止风险的发生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几点思考.时代经贸 2014.10

浅析高校突发传染病预警机制的构建 第12篇

1 目的

通过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预警系统, 在突发传染病发生前正确作出预先告诫、警备, 以预防突发传染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传染病事件尽可能降低扩散面, 减少损失。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完善突发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 指挥协调系统

高校应成立突发传染病防控指挥部, 负责指挥全校预防突发传染病工作。下设办公室, 统一领导日常预防工作。可以统一协调和调度各方面力量对事件进行调查、定性, 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作为信息收集机构, 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作出预警报告, 发布预警信息, 保证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

3 预警对象

主要是突发传染病事件, 包括甲类传染病在高校首次出现, 乙、丙类传染病显著增高, 新发传染病或不明原因传染病出现。

4 预警指标的确定[1]

(1) 发生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SARS、人间禽流感、肺炭、脊髓灰质炎病人, 病源携带者, 疑似病人1例。 (2) 出现白喉、麻疹、乙脑、流脑首例病人。 (3) 在1周内, 发生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达10例以上。 (4) 新出现或长期消失重新出现的法定传染病。 (5) 新出现非法定传染病。 (6) 在同一宿舍或同一班级, 1天内有3例或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 (5例以上) 患病, 并有相似症状 (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 时;或共同用餐、饮水史时。 (7) 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 (8)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 (9)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5 预警范围和级别

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危害性, 考虑逐级以宿舍、班、系、全校作为预警范围。预警级别可分为4级:特别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 (一级) 、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 (二级) 、较大传染病疫情事件 (三级) 和一般传染病疫情事件 (四级) 。

6 建立健全学校突发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 (见图1)

7 学校突发传染病疫情处置程序

(见图2)

8 预警与应急

8.1 事件的分级

突发传染病疫情的预警级别分为4级:一般传染病疫情事件 (四级) 是指一个宿舍发生突发传染病病例1~2例;较大传染病疫情事件 (三级) 是指一个班发生突发传染病病例数例;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 (二级) 是指一个系发生突发传染病病例数例;特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 (一级) 是指突发传染病疫情波及几个班或几个系, 并有继续扩散的趋势。

8.2 应急措施

(1) 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每日“零报告”制度。建立严格的值班制度, 公布24小时值班电话和传真电话 (包括主管领导电话) , 保证信息畅通。在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治期间, 执行“零报告”制度, 即在本预警启动期间实行每天上午12时前向省教育厅报告发病情况的制度。对离开学校的病人或密切接触者, 学校应与其保持联系, 以便进行追踪管理。

(2) 建立晨检考勤制度。在预警期间, 为及时掌握师生的健康状况, 每天要以系 (部) 或班级为单位测量体温, 清点学生人数, 逐一查询缺勤原因, 并登记因病缺勤师生名单、主要症状、确诊疾病等, 对缺勤者要立即与其取得联系。发现发热病人, 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宿舍 (家) 进行医学观察 (每天测量体温、询问有关症状) , 暂停上学或上班。

(3) 避免人群聚集和流动。预警期间, 学校不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 也不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大型教学、教研活动, 暂停成人教育和业余培训班教学活动。为保护师生员工的健康安全, 各单位要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监控和管理, 严格门卫制度, 严防非学校人员随意进入校园。

(4) 建立预防与控制突发传染病监督办公室, 每天派专人督查各单位防控工作, 加大预防工作的监督力度和检查次数, 保障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5) 在预警期间学校要减少组织学生参与人群较为集中的社会活动;节假日期间, 要求师生不外出旅游, 外地学生不离校回家。并要求学生不去人群密集的超市、电影院等场所。

(6) 加强校园环境的清洁及消毒工作, 按传染病消毒办法组织好消毒工作。对突发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住所和活动过的场所要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终末消毒。

(7) 调整教学方式。如已出现突发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 必须根据其活动范围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暂时避免集中上课, 采用网上授课、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 做到教师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师生不离校, 保证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如确需停课, 必须报教育部门批准后执行。

(8) 对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观察。学校安排一定数量的房间作为隔离观察室, 同时, 事先与当地卫生部门协商, 确定指定的收治医院和转移办法。一旦发现有发热、咳嗽、全身酸痛等疑似突发传染病症状的病人, 要在第一时间 (2小时内) 利用学校临时隔离观察室进行隔离观察, 做到单人单间, 并及时与当地卫生疾控部门联系。对突发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同宿舍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必须隔离观察2周, 观察期间不能参与集体活动。

(9) 加强宣传工作与舆论导向, 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需求。在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突发传染病科学防治知识的同时, 主动、及时、准确地发布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控信息, 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对学生和教职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 稳定其情绪、心态, 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8.3 应急反应

学校要根据突发传染病疫情预警级别, 制订相应级别的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 作出相应的应急反应。

9 安全防护措施

9.1 加强培训, 扩大宣传

(1) 增加医护人员数量, 提高业务素质。按学生人数增加医护人员数量, 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使其掌握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防护措施, 保证一旦有疫情能及时发现, 避免漏诊、误诊。

(2) 加强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报、板报、橱窗等宣传方式, 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 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提高学生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宣传突发传染病的危害性及可防、可治性, 消除恐慌心理, 确保校园稳定。

(3) 针对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突发性、复杂性、公共危害性以及起病急、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的特点, 教育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其传播途径、典型症状、预防方法, 做到无病早防, 有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 做好在校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思想工作, 在化解他们思想顾虑的同时, 向其讲授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 切实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定期向他们通报有关疫情。

(5) 预警期间不能避免的一些会议、接待、文化体育等活动, 要切实做好卫生保障工作, 防止疫情的发生。

9.2 具体措施

(1) 后勤部门对学校食堂卫生、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进行重点检查、管理。每天对就餐场所和餐具及食堂设备进行严格消毒, 要求饮食从业人员一律戴口罩、戴工作帽、穿工作服上岗。对厕所进行灭虫、杀菌、除臭等无害化处理, 清除校园垃圾、污水、污物及蚊蝇孽生场所。严把入口关和出口关。

(2) 宿舍、食堂、教室、会议室、图书馆、实验室、阅览室、体育馆等人群较集中的公共场所都要由专人负责, 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每天晚上进行消毒, 早上通风换气, 保持良好的室内外环境, 防止病源的滋生和传播。

(3) 校医院要设立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 并建立师生就诊日汇总制度和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可疑传染病病例, 要立即 (2小时内) 报告学校办公室及当地疾控中心, 协助疾控部门将病人安全送往定点传染病医院并跟踪随访接触者。同时要划定专门的隔离区,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保护健康人群。

(4) 严格学校门卫管理, 坚持凭证出入和来访登记, 加强对校内各类房屋出租的管理, 及时掌握校内各类人员流动情况。

(5) 坚持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 做好因病缺课学生情况统计分析工作。指定专人对学生及教职员工的发热情况进行监测与排查。

(6) 采取积极措施, 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 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 呼吸新鲜空气, 增强体质。

9.3 督导检查

学校坚持对各部门突发传染病防控工作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

1 0 保障措施

(1) 学校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突发传染病防控的经验与教训, 结合学校的预案, 制订本部门切实可行的突发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

(2) 学校应按照卫生部门要求, 对校医院的布局、设施与条件进行调整和改善, 加强医院信息网络建设, 以具备应对突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房间作为临时隔离观察室。

(3) 加强对学校卫生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业务培训。组织医务人员在岗培训和外出学习。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突发传染病防治基本常识 (包括因病缺课筛查登记、疫情报告程序与基本要求、突发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突发传染病隔离与消毒等) 。

(4) 安排必要的经费, 用于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条件,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洗手设施并改善宿舍卫生条件。

关键词:高校,传染病,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村观念下一篇:调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