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本位学习范文

2024-07-26

工作本位学习范文(精选9篇)

工作本位学习 第1篇

一、何为“工作本位学习”

工作本位学习 (workbased learning)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发展与普及, 学者们有各自的见解。纵观学者们的观点可以看出, “工作本位学习是指为中学生或中学后学生提供一系列计划, 旨在为他们提供形成与就业相关的职业能力的机会。它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主要的形式有工作安置、工作体验和工作场所指导等”, 是学徒制培训的核心组成部分, 学徒制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工作现场进行的, 所以, 工作本位学习是学校与工作场所 (雇主) 联合开发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项联合教育计划, 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前提, 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的培训。

这次英国专家的培训让我了解了英国的工作本位学习, 一周四天在企业, 一天在学校,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我国职业学校目前推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虽与英国的“工作本位学习”相似, 但也存在问题。

二、在我国实践“工作本位学习”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 一走出学校就能胜任应聘岗位的几乎没有,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实行学徒制似的“工作本位学习”。但在实践时会遇到一些问题, 主要有:

1.我国的中职教育, 虽实行了多年的“以就业为导向”, 开展“校企合作”, 但实际上大部分实行的还是“学校本位学习”, 考核标准、教材的编写等大部分还是学校自身在做, 企业参与少, 以至于毕业的学生不能真正意义上胜任就业岗位。

2.政府层面虽有大的政策方向, 但无具体推动企业与学校实行“工作本位学习”的完善制度。

3.许多教学计划的构建者和实施者的理念和技能都还未能达到上岗水平。

三、实践“工作本位学习”, 语文教师该做什么

语文教学, 过去大部分都是教师照本宣科, 跟着教材走;现在实践“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

1. 变换角色, 转变观念

语文教师必须做课程的改革者, 创新者。现在是一个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 如果语文教师还是在做“立足于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这些改革, 那么这个语文教师就会落后于时代, 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也不强。所以, 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来, 要打破传统的构建体系, 教材到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这要求教师既要转变角色, 也要转变观念。

2. 创设领域、注重行动

“工作本位学习”要求专业教师按照岗位来教学生技能,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也可以创设工作领域来教学生语文实用技能。比如, 酒店管理服务专业, 可以预设一个“30人会议接待工作”, 语文教师可以把工作领域中需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 评估督促、注重结果

“30人会议接待工作”的完成效果, 与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语文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需要评估来监督。因此语文教师在创设领域时, 就需要根据规定, 制定出相应的监督评估标准, 与任务书一起预先告知学生,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4. 紧密工作、内涵文化

实践“工作本位学习”, 语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紧密工作, 内涵自身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工作的态度。比如“30人会议接待工作”任务的预设中, 要让学生体验职业人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与人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品质, 从而提升学生的内涵文化。

总之, 中职语文教师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只要认准了“工作本位学习”这个培养学生的方向, 大胆地去实践, 就能闯出一条课程改革的新路, 就能成为课改的中间力量。

摘要:在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中, 教师是站在第一线的中间力量。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这要求课程改革围绕“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来开展, 语文教师该如何实践“工作本位学习”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工作本位学习 第2篇

本学年,教导处在校长和分管校长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声誉、生源、升学”为目标,以迎省示范高中复评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着眼点,围绕着学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与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各项教育教学及相关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借力复评,加强整改讲实效

今年初省教育厅对我校进行“省级示范高中”复评验收。教导处配合创建办指导全校教师严格按照《汉川一中省示范高中复评方案》提出的要求,对照评估指标,于2010年12月底完成了各项资料准备工作,元月中旬接受了省级专家组的复评。针对复评反馈的意见,在回归教学本位,立足学生主体,注重工作落实上,进行了扎实务实地整改,并收到了实效。

二、狠抓管理,落实常规重评价

1、健全制度,围绕常规抓落实。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管理是质量的生命,制度是管理的依据,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开学初教导处在学校主要领导的指导下,会同教研组长并结合许多先进校的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先后制定并完善了汉川一中《学生月评教工作方案》、《汉川一中练、改、评工作方案》、《汉川一中备教改检查工作方案》、《汉川一中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指导意见》、《汉川一中绩效挂钩奖励工作方案》,为教学有序开展作了有力保障。会同年级组制定了《汉川一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责任目标及高考奖励方案》、《汉川一中2010— 1

2011学年度高

一、高二教学责任目标奖励方案》,确保各年级、各班能有效的实施目标教学。

2、落实常规,围绕质量抓环节。

(1)形成机制,讲求实效。

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主渠道是日常教育管理。为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具体做法有: 一是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常规听课检查中,要求各组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0次,对青年教师,采用集中听课评课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指导,促成了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二是实行领导联系年级制度,及时了解年级各学科各班的“教”与“学”,随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除校长分管年级外,教务主任经常到各个年级指导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做到对各年级的“教情”与“学情”心中有数。三是落实好日巡堂、周调阅、月检查制度,在日巡堂、周调阅、月检查的过程中,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落实有序,整改有力。

(2)盯住环节,狠抓教学。

①抓教师业务档案建设。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作为主要内容与环节,在施教过程中,提出明确的备课和辅导要求,做到每月或每学期进行校查或自查。校查帮助教师看到得失、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自查督促教师自我解剖、分析得失、寻找根源、取长补短。两者(特别是学校检查)都逐项随时记录在案,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②抓备课。教学常规检查是落实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教学流程规范化的重要举措,我们把它与每月练、改、评反映情况相结合,看教师教学进度、看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处理,看对大纲的领悟与把握,看对学生的了解与指导,看对新课改理论认识的程度。设定标准、定出档次、适时检查、指出不足,并人文性地促其整改。

③抓反馈。学生评教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激发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教导处协同年级组,每月组织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中情况逐项打分,公布结果,奖励优秀。根据学生测评,及时反馈教师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及时反馈学生课堂学习秩序、学习氛围及学习效果。

④抓特长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作为省级示范学校,教导处把强化体、音、美和通用技术课教学活动作为日常教学组成部分。除每学年度大型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外,教导处协同其它处室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体育、艺术比赛和朗诵比赛、辩证比赛、作文竞赛、英语活动等。有大批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奖励,同时,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了锻炼,陶冶了情操。每年高考后一定数量体音美考生被高校录取。成立的音乐兴趣组和美术辅导组,帮助特长生更好的成长

⑤抓检测与管理。教学质量检查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教与学的情况如何,在考试中最容易反馈出现。为此,教导处为严格考试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制定了各环节与高考接轨的考试制度,即高

一、高二年级实行学分认定和期中、期末统考制相结合的方式,高三年级实行月考制。高

一、高二年级各学科的考试以立足于扎实基础、拓展思维为目的,高三年级以检测基础、迁移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在试题安排上,精选检测题,用好信息题。在考试过程中,全校各年级统一考号、考场、单人单桌;使用考试屏蔽仪,培训监考教师,狠抓考风考纪。校领导与教导处随时巡查,对违纪违规者,不论教师学生一律照章处理;在阅卷过程中,严格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尺度、流水阅卷;考试结果注重快速反应,教导处在阅卷工作结束后,迅速登分、汇总,趁热打铁第一时间将考试相关分析数据下发,并组织各年级进行切实有效的质量分析,以使后期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务实高效,围绕目标抓备考

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重中之重,教导处积极配合年级组,认真做好毕业班的各项管理工作,将科学决策、统筹安排、严格管理、规范训练有效落到实处。

1、配合高三复习备考工作领导组,认真抓好高三各班的教学管理工作,根据计划按时召开授课教师会议、学生会议、家长会议,形成合力,提高复习备考效果。

2、加强对高考态势及学生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派遣教师赴周边县市考察学习,到大庙,取真经,及时收集信息,及时调整措施,以体现高考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3、更加重视综合科的备考,因为综合科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高考的整体成绩。从新学年开始就设置综合科备课组,指定专人任备课组长,备课组长与单科组长协调沟通,定期研讨,制定备考策略,各学科既相对独立,又协调推进。2010年12月中旬,根据学校部署,开始综合科的综合性训练,每周进行一次综合训练,在命题时各科备课组长按照高考要求命制高质量试题,交综合科备课组长进行整合,组成一套完整的综合试卷进行训练。

4、狠抓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临界生的辅导,根据临界生的情况,建立档案、重点关注、严格要求、精心指导,力争使各层次的学生的成绩有所突破。本学年,高三年级组针对文科组数学薄弱的实际,专门请数学老师“开小灶”,单独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对理科实验班学生,调整思路,制定计划,选配资料,促进实验班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上升。

四、关注方案,立足长远抓素质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希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师(35岁以下)队伍不断壮大,已达到我校一线教师的48.3%,青年教师的培养已成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终身发展,教导处根据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在年轻教师培训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分批组织各科教师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并不断派骨干教师去外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参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育教学研讨会、优质课观摩会。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把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从而更好地指导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为教育教学服务。

对新入校的教师采取先培训、后上岗的办法。暑假期间,要求新教师提前到校,讲过关课,新教师每人按指定内容讲一节正课,由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听课、评课,查找漏洞,指出不足。开学后,学校聘请有经验的教师长期跟踪听课,对新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对新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督促作用。协助教科处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促进新教师成长。

在青年教师培养上,教导处还协助教科处开展了师徒接对活动,让新教师拜老教师为师,通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作汇报课,相互听听、交流、讨论,相互学习,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有许多青年教师很快成为我校教学骨干。

五、加强管理,注重服务讲高效

1、教导处指导全校教师认真做好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教学反思、公开课评价、集体备课活动、听课记录等各项资料的收集,并按时进行整理归档。

2、完善和强化了教导处各部门的服务功能,强化了文印室、实验室、图书室等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3、完善教辅资料征订手续,确保将学校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4、加强学籍管理,对学生的入学、休学、插班、借读和退学,严格按照学籍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六、反思不足,找准目标求发展

1、还要进一步坚定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克服过份注重升学率给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2、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对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要着力培养出各学科在小市和大市内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3、进一步完善管理,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积极性,以期形成学科组长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在常规教学管理上教导处和年级组要进一步形成合力,使管理在规范上、学科上达到更高的层次。

5、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实体运作,让真正意义上的教风正、学风浓的校园育人环境早日形成。

6、科学运筹,精心组织,整体安排,切实做到三年教学一盘棋,以求实现高考上重点线人数的大突破。

工作本位学习 第3篇

关键词:工作本位;学习理念;旅游管理;实训教学

一、工作本位学习理念与实训教学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学校本位教学模式,逐步构建与大众化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设置。工作本位学习理念虽然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产物,但在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教育培养方式亦可借鉴工作本位学习理念,从而改变传统的学校本位教育理念,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

(一)工作本位学习的概念及内涵特征

工作本位学习是一种注重能力本位的学习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更多地表现为工作导向性学习,强调学习者在设计的或现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在工作现场发现和创造新的学习机会。工作本位学习理念是与传统的学校本位学习理念相对应的学习理念,学校本位学习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依据教材、在班级课堂环境中进行知识传授的学习理念。工作本位学习理念与传统的学习理念相比,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1.强调工作和学习的结合

学习的任务、内容与工作性质、类型等密不可分,同时,工作效果等也受到学习内容、方式的影响。在工作本位学习理念里,学习者具有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这就要求学校、企业相互配合,共同为参与学习的工作者提供有利环境。

2.强化学习者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工作本位学习理念下的课程开发设置,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课程评价的主体。特别是在目前大学生盲目考证的情况下,工作本位学习理念下的课程设置对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训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

1.内涵特征

实训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实训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在一定条件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能与学生进行互控性的交流和知识传授的能力。实训教学不同于平常所说的专业实习、见习、考察等实践教学类型,它是实践教学类型的一种,但它更多强调在特定场所(实习基地或实训中心)、在可控状态下的模拟学习训练方式,与其他实践教学类型相比,具有更高的计划性和可控性。

实训教学的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与有关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训练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它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所进行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2.构成要素

实训教学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8个方面,各要素间通过一定的序列性相互影响,且每个要素都有其特定的要义。其中,实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工作本位和能力本位;课程设置上以实践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以实际技能传授为切入点;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不限于班级授课;教师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双师型人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充分的参与性;教学环境多以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等实体的形式出现;教学评价方法多元化,不限于单一的学生评教。

二、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专业,专业的应用性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大量的实训教学。虽然目前很多学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中已经有意识地安排了大量实验和实训课程,但是很多地方本科学校由于学校历史发展模式、现有发展规模、升本时间短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其很多实训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存在诸多问题。

1.缺少专业实训场地,实训软硬件不足

从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状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训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仍然很低,虽然在逐步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却有各种限制因素。很多地方院校是在不具备基本技能训练条件、无基本的实训室、专业教师缺乏的条件下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这些学校最初只是按教科书教学,后来随着学校的发展,虽然也在积极努力改变,但是因经费场地所限,旅游管理专业日常实训教学环节仍然十分薄弱,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不足;学校经费投入有限,没有校内实训实验室,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需要。

还有些院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加旅游专业经费的投入,建立了专业模拟实训室,但各模拟实训室内的设施与真正的工作环境等相比,布局不规范,仿真程度小,难以营造仿真的服务氛围;加之实训室内缺乏相关的配套设备,使部分相应的实训项目无法进行,以至于上实训课时,学生不重视实训操作,这样的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训课时少,导致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因不了解酒店的服务流程,达不到酒店的服务要求,顾客不满意,影响酒店的形象。

2.实训课开设随意性大,内容缺乏系统性

首先,很多课程虽然设定大纲时计划开设实训课,但是往往由于师资、场地等缺乏而不得不删减实训课时,把实训课变成了实际为自习课的学生练习课或参观课。其次,实训课程内容开设上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多是在某一门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划出少量课时作为实训,很少考虑该门课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及先铺后续的需要,课程缺少系统性。

3.实训课程教师水平不高,教学方式单一

一方面,受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的影响。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学科,很多方面还不成熟,造成了理论和实践兼顾的高水平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时间不长,理论课教师很多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抽调过来,进行短暂培训就走上了讲台,至于实训师资力量,就更显不足,很多都是理论课教师兼任实训课。特别是近年,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走上了大学讲台,教师学历水平是大大提高了,但多数年轻教师都是刚脱离书本就开始了书本教学,实践和行业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甚至缺乏专业技能,不清楚旅游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更不要说能对学生进行符合规范的实训操作教学了。现在有些实训课,上课方式也很单一,课堂上教师放鸭子似的授课,无法收到应有的实训效果。因此,加强教师的实践培训和锻炼,逐步建立理论和实践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工作本位学习理念对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训教学的启示

1.建设高质量的实训教学模拟实验室

工作本位学习理念要求高校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逐步建设高质量的实训实验室,以满足学生在校学习实训技能的需要。高质量的实训实验室不仅包括合理的硬件建设,还包含科学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等软件建设,学校要双管齐下,确保实训实验室或实训基地作用的有效发挥。

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学校旅行社、宾馆等旅游企业,逐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无论这些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如何界定,学校都应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优先实习权。

2.设计完善的实训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工作本位学习理念要求课程设置具有连贯性、系统性。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情况下,很多院校都是安排在期末放假前的一段时间,没有考虑课程设置的连贯性、时间性和整体性。如在旅游旺季,尤其是黄金周期间,这是非常好的实训时机,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导游实训练习、旅游市场营销策划实训练习等,可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安排这一环节。在假期尤其是黄金周期间如何有效地组织实践环节教学,特别是进行教师指导下的实训练习,是改善实训课程结构的重要举措。

3.采用多样化的实训课程教学方式

工作本位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在教学中主动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践自主性。例如:《导游英语》是一门极强的操作实践课程,若仅限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吸收、消化和自我提高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实训课程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编写导游词、模拟对话等。为了增强情景的真实性,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让学生以学校为景区、景点进行实战训练。

4.注重实训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再培训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快提高;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学校层面要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专业教师进入行业锻炼,二级学院要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进入企业挂职,这既可以由学校或学院统一安排,也可由教师本人自行联系企业,担任职务。无论以何种形式进入企业锻炼,学校都应该做好教师的后勤保障工作,如协调好学期课程时间、定期去企业了解和帮助解决教师挂职中存在的难题,适当时候可以给予挂职教师一定的激励,确保其安心锻炼、顺利返校。

5.发展校内实训专业社团和兴趣小组,丰富实训形式和内容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发挥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的示范带动作用。学生具有无尽的潜力,可引导其群策群力,为实训提供多种途径,提高实训效果。

6.加强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建设,确保实训教学的系统性

校外旅游企业学生的见习、实习不仅是实训课程的延伸和对校内实训效果好坏的检测,更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关键环节。学校要本着校企双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专业科研优势,主动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的实习教学基地,并努力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组织实训与实习,如探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预就业、顶岗实习等机制,从而不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胡莹莹.工作本位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策略[J].青年论坛,2007,(5).

[2]赵军.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理念的高职实训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杨音南,袁尧清.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09,(3).

[4]王金超,魏凤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5]金卫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能力本位的进阶式高职学习评价探索 第4篇

一、能力进阶内涵

近年随着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被广泛接受,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梅尔藤斯提出的关键能力概念, 三要素模型成为主流观点。该观点认为个体职业能力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为了进一步探究能力的形成过程, 有学者在分析总结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要素模型作了改进, 建立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三维模型, 即将职业能力按照内容、层级、行动三个维度展开。

该模型认为随着职业岗位层级的升迁, 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 总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级。 (1) 表识能力。也就是作为“入门者”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主要内涵是培养认知能力。 (2) 工具性能力。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 要求具备专业工具的规范操作能力。 (3) 系统性能力。指学生能立足实际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 完成流程性、系统性的工作任务。 (4) 设计能力。是要求工作者在胜任岗位工作的基础上, 更好地适应技术改造和提升, 能跨专业、跨行业解决问题, 简而言之是迁移和创新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 高职院校在构建能力模型时需要确定能力培养的阶段。因为随着岗位的升迁, 更多的能力来源于工作的实践和磨练, 来自学校培养的能力比重会有所下降。

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 该专业就针对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和发展状况, 构建了五年以内的进阶式能力模型 (如图1) , 以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二、能力进阶培养的学习评价体系

1. 学习评价的内涵

学习评价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五个部分组成。其中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方式的设计是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学习评价体系不仅要重视“做的结果”还要重视“做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得到同样的重视, 同时在评价标准制定以及评价实施过程, 也应保证开放性, 除了学校和企业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以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激励作用。

2. 评价方式的设计

评价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终结性评价是广大教育者都比较了解, 即在完成学习全过程之后, 通过一次考核评价学习的成效。本文重点设计形成性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习的全过程, 能对学习的每个环节做出及时的评价, 以实现对学习质量动态的监控。

能力进阶的学习评价重点就要在能力层级的节点设置评价环节, 即对每一层级的能力培养质量做出及时评价。如果合格则可以进入高一层级的培养阶段, 如果不合格就要展开学习诊断, 分析问题的原因, 并针对原因改进, 再次实施该层级能力培养 (如图2)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能力层级可以选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

3. 评价标准的构建

进阶式学习评价的主旨是对各层级能力做出及时评价与反馈, 因此对各层级能力的准确界定并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是构建学习评价指标的基础。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我们按照以下四级划分考核方式。 (1) 表识能力, 即职业意识培养、岗位的认知、工作环境的认知。该层级直接通过笔试即可, 客观、简便、易操作。 (2) 工具性的能力, 即完成确定的工作任务的能力, 因此采用笔试结合实操的方式较好。 (3) 系统性的能力, 该层级能力已经开始为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完整的职业能力开始整合, 因此主要以学习项目的考核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4) 设计能力, 该层级是对部分优秀学生的拓展, 因此可以采用竞争性较大的考核方式, 如开展各种竞赛来开展考核, 其考核的重点就是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综上考虑即可构建出进阶式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表中列出了各层级能力的评价方式和一级指标。由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更细化的指标将在下文的评价实例中结合具体课程加以说明。

三、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评价实例

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学习评价为例具体说明进阶式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1. 基于能力进阶的课程教学

进阶式学习评价的前提必然是实施能力进阶培养的过程。按照职业发展路径的不同层级岗位的要求确定各个层级的能力模块, 基于此可以确定进阶式“机械基础”课程能力标准, 如表2所示。依据该能力标准进一步实施该课程的教学和评价。

2. 能力进阶式学习评价体系构建

依据上文所述方法, 在每个层级能力培养阶段完成设置相应层级的评价。每个层级的评价环节需要考核该层级能力的构成及特点并以此确定评价方式和参与评价的人员及一级评价指标。

结合“机械基础”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可以进而确定二级评价指标 (如表3) , 进一步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设置考核点。

摘要:进阶式学习评价体系是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构建而成, 旨在职业能力的培养, 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 关注能力培养的每一过程, 实现了能力培养的实时跟踪和监控, 为能力培养提供了准确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关键词:能力本位,进阶式,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福东, 皮洪琴, 曾旭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12, (30) .

[2]鲍仲辅, 曾德江.高职现代装备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3) .

[3]江天仿.基于岗位分工的高职软件人才职业能力模型构建及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 .

工作本位学习 第5篇

长期以来, 传统中职教学重知识的传授, 轻职业能力和应用;重学科系统化, 轻职业岗位对知识的综合性需求。教学过程程序一般是教单词、讲语法、翻译课文、做练习, 只要学生能学会一些生词、理解一下课文内容就行了, 而忽视了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训练, 从而导致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低下, 走上社会后, 所学的外语根本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 作为文化基础课的中职英语课程应突破传统模式, 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以能力教学为核心, 运用好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1 设置明确的课程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目标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激发自我内部动机。能力本位模式中目标的作用是:用明确的目标吸引学生→让学生运用方法去实现目标→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实际操作→学生具有自我生存、发展和超越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开始新的语言教学时就指出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的背景知识等将会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具体的信息之后才可能设置出真正激发内部动机的英语学习目标。学生有了目标, 就有了不断奋进的动力。因此,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不同专业对英语能力不同的要求, 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 使用英语教学有所侧重,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2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注意力和观察力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融“教、学、做”为一体, 因此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组织形式, 要体现讲解的重点、知识的基础性、内容的实用性、训练的全面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学习的实践性, 以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注意力和观察力。如在教外研社基础模块unit 6 Potato Salad一文时, 通过展示实物可让学生很快掌握所需单词, 并通过老师演示做土豆沙拉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需用的句子, 然后让学生分组做土豆沙拉, 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尽可能使用所学单词和句子。同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赛, 争夺优胜。这样的教学, 学生有兴趣, 积极性也高, 人人乐于参与。

此外, 多媒体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 必将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 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独特优势, 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独立学习能力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随着边缘学科的大量涌现, 使知识具有了很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 要求人才必须具备纵横结合的知识体系, 而这种知识结构必须依靠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在当今和未来社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重点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是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既要注意教法, 更要注重学生的学法,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中职教育只有重视学生的“潜质”, 注重能力的培养, 才能使学生凭借已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去扩展知识,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加强训练, 培养运用能力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是实践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因此首先, 教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 重视技能训练的实践性。其次, 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增加综合性训练。第三, 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 积极开展实践锻炼活动。实践证明:改变了旧的教学思想, 教学目的不同了, 教学方法也随之改变, 懂得语言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技能, 技能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熟巧。教师应大力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机会, 在各种课型的教学中切实注意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 使其相互渗透、相互兼顾和相互结合。

5 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创设宽松、平等的英语学习环境

分数制的衡量只会让学生在久而久之的英语学习中依赖于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语法知识, 也满足于机械的哑巴式的英语学习方式。因此, 有必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 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手段, 把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是否真正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和内容。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造性、英语运用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评价。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强调学习的结果是获得能力而非获得知识, 强调学习结果的行为化与可测量化, 即行为目标的达到。因此, 行为目标的达成就是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思想的最根本原则。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找到有效学习方法, 多角度评价学生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 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庆合.论能力本位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形成.职教论坛, 2003 (16)

[3]张丽萍.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 2008 (1)

工作本位学习 第6篇

一、生活即语文,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文是指“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合起来就是语文”。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广义的语文就等于生活。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阅读教学, 要让学生走进作品, 做“如果是你, 你会有怎样的体验, 有怎样的想法, 怎样的表现等”的假设, 调动学生去体验, 拉近作品和生活的距离, 和学生的距离。

写作教学更需要学生的生活体验, 好的作文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脱离生活便没有好作文。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自然会写出真情实感。现在我们提倡学生写体验式作文, 对纠正不良文风大有帮助。教师倡导学生写自己的体验, 学生便会留意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感悟生活。久而久之, 学生会形成习惯, 自然地关注生活体验, 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

二、准确把握语文能力, 实施大面积渗透教学

语文教学有明确的总体目标, 但就每一节课而言, 并非只关注显性的目标, 那些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就能实现的隐性能力的渗透更加重要。因为只是实现了知识累加的课堂, 很难达成语文课标的要求。笔者主张将要培养的语文能力覆盖到每一节语文课中, 实施大面积渗透教学。今天练, 明天还练, 今天不会, 明天不会, 总有一天会领会。在阅读教学中, 笔者始终将课文当做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例子, 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答案很重要, 但探求答案的过程更重要。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比如现代文教学, 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确阅读现代文应该具备的能力,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知晓不同文体的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和分析角度。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 学生学习时也会各有侧重。教学中教给学生各种文体共性的东西,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多说多做, 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记下几个答案不重要, 通过训练提高能力才是根本。文言文教学中重视知识点的归纳, 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的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树, 由课内到课外, 实现知识的迁移, 培养文言语感。一节课的目标达成很重要, 长期的总体目标的实现更重要。

三、重视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锤炼, 多读书, 勤练功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既是授课的工具, 又是学生的语言示范。教师简明、连贯、得体而又富有激情的语言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达到不讲课也“语文”的效果。所以教师应重视课堂语言的锤炼。语文教师的普通话应该是标准的, 语言应富有感染力, 演讲水平也要高。

教师的学识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重要的影响,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亲”源于教师知识的源头活水, 所以语文教师更要多读书。我们提倡学生多读书, 教师也应该多读书, 不然就会落伍, 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语文教师来说, 读书就是练功。“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读多了, 功力也就深了, 上课底气也就足了;旁征博引的多了, 激情也就有了, 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 但关键是能将一种方法坚持下来, 形成一种习惯。学习习惯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 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坚持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久而久之, 就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就语文学习而言,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那么学生要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呢?

1.认真书写的习惯

每接过一个班的学生, 笔者都会提出书写方面的明确要求, 并通过练字强化。练字用时不多但每天必须坚持。一开始一天一检查, 以后一周一检查, 教师查和组长查相结合, 让学生养成练字的习惯, 认真书写也就成了现实。练字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练字中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2.坚持写日记习惯

对学生的练笔必须有严格的要求, 写得多了自然就不怵作文了。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一开始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形成习惯就好了。练笔要有针对性, 每周都有专题, 要由易到难, 切忌漫无目的地写流水账式的日记。

3.课外阅读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课外阅读指的是无问题的阅读, 是一种自由阅读, 既是一种学习, 又是一种娱乐。目的是积累素材, 培养语感, 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种阅读要有量的积累, 需要每天坚持, 这既是能力的培养, 又是习惯的展示。

4.背诵摘抄的习惯

让学生边摘抄边背诵, 是让学生尽可能记下那些应该记住且能记住的好东西, 要充分利用学生年龄段的记忆优势。而且, 将摘抄的语句背诵下来, 能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 真正做到“厚积而薄发”。

工作本位学习 第7篇

一、学生本体:构建兴趣盎然、民主平等、快乐发现的语文课堂

“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本体的课堂。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做了问卷调查:你喜欢语文课吗? 你理想中的语文课是怎样的? 在统计中发现:小学生喜欢兴趣盎然、民主平等、快乐发现的语文课堂。

1.兴趣盎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喜欢语文,他们才愿意积极参与,从而学好语文。我们可以用诗词、小说、剧本等多样的文体丰富学生的课堂; 用合作探究、表演展示等学生喜欢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积累运用,并提升能力;让学生在成功享受中加深自己对语文学科的喜欢……

2.民主平等

学本课堂是师生的协同合作,是围绕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如《船长》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船头先沉下去 , 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凝视着这尊雕像徐徐地沉入大海’,这里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是否前后矛盾? ”学生就能在共同的讨论中体会到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体会到人们当时的敬仰、崇敬之情。如果没有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就没有机会、也不敢提出问题,更没有解决问题的可能。课堂向着教师预设的航道前进,貌似“风平浪静”, 却错失师生深入探讨的精彩。

3.快乐发现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才会保持学习的兴奋状态,快乐地享受学习。我们曾经在《小鹰学飞》一课中“鼓”的教学中得到比照:第一次,老师习惯性地说:“同学们看,这个‘口’就像鼓,下面部分 像鼓架 ,上面的‘士 ’代表手。”学生被动地听着。第二次,老师引导:“同学们看,这图上画着‘鼓’,一开始‘鼓’字是这样写的,你看字中哪一部分最像鼓面? ”这时,小手林立,小眼睛兴奋地对照图和字,欣喜地发现,积极地交流。

二、学习本位:构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语文课堂

“学本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的教学流程。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学得怎样? 围绕这些核心问题,我们逐步构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小语课堂。

1.先学后教

教学中我们以预习为先,把课堂变成预习的展示和对预习中出现困难的讨论课、研究课。如上《秋游》这篇课文时,老师们就研讨:是从零起点教还是检查预习情况开始?原来老师总是出示预习要求,让学生按步骤去做。“学本课堂”中,老师让学生追溯回忆学习过程, 了解学生预习状况: 能说说你在预习时做了哪些事?接着, 让学生交流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读,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在读课文时,觉得哪个段落比较难? 请教你的同桌,再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大家。这样,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自学、对学、群学的过程中学习。先学后教, 既完成了对预习情况的检查,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课堂,深入学习。

2.以学定教

课堂学习中,当遇到老师的预设和学生现场学习模式不匹配时,就要根据课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步骤,提高教学的实效。如指导学生练习用“盘旋”一词说话时,老师这样设计:小朋友还看到过哪些东西在盘旋? 学生一时想不起来。如果老师选择给出答案,那就是灌输;如果选择引导:“仰望天空,你看到过哪些东西在盘旋? ”“低头看花儿,你曾经看到哪些东西在盘旋? ”学生就能积极地动用生活积累,说出:“鸽子在空中盘旋。”“飞碟在空中盘旋。”“蜜蜂在花朵上盘旋。”“蝴蝶在花朵上盘旋,快乐地传播着花粉。”课堂上,学生越说越兴奋,越说越自信。以学定教,教在学习的困难处、需要处。

3.顺学而教

“学本课堂”中教师的教始终为学生的学服务, 这是老师们顺学而教、调整教学行为的不二法则。如,课文中的写字教学是集中写还是分散写?原来老师考虑到学生书写速度不一样,采用集中写生字,易于统一管理。现在考虑到随课文分散写,生字教学的音形义结合更紧密,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更符合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规律。

三、学科本色:构建关注文体、年段目标和实践运用的语文课堂

“学本课堂”以教材为例子 ,凸显小语姓语的学科本色:这篇课文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学习本课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实践中,我们要关注文本、年段特点和实践运用, 让学本课堂成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课, 语文能力的实践课,良好习惯的培养课,优秀文化的浸润课。

1.关注文体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有清晰的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特色, 我们能从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培养不同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桂花雨》是一篇记事类文章,而不是状物类文章。学生学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一件事,而不是体会桂花的香、多,不与繁华争艳。如果老师没有搞清楚文体,那么就算是热热闹闹的课堂也不会给学生留下应有的痕迹。

2.年段目标

常规教学,教师往往对教材进行“套读”, 即将课堂教学流程进行固化,不自觉地得出这样的公式: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掌握词语+梳理课文内容+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学习写作方法+朗读(高晶、王荣生《语文知识问题分析及建议》)。所以面对一篇文章, 教师就抓朗读、抓写字、抓读写结合,每个年级段都如此,学生的收获不大。关注年段目标,就要懂得取舍。低年级要突出字词教学,中年级要突出句段训练, 高年级注重篇章学习,逐渐与初中学习衔接。

一位老师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问:“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有个学生答:“我和妹妹下楼玩,妹妹磨破了膝盖,我去安慰她,给她贴邦迪。”这样的教学片段折射出老师心中没有中年级段的训练意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对话的方式来叙述事例,如:你是怎样安慰小妹妹的?你们之间都说了些什么?在表达时要注意提示语的位置、标点的写法。

3.实践运用

语言实践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探寻文本的深层意义,并深入发现文本的语言特色, 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 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最终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如有位教师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老师让学生借助图片观察,练习说话:“丹顶鹤不论是在__还是在___,都显得那样高雅。”学生顺利迁移语言:“丹顶鹤不论是在草地上散步,还是在水塘边觅食,都显得那样高雅。”“丹顶鹤不论是在树上休息, 还是在地上跳舞,都显得那样高雅。”

工作本位学习 第8篇

能力本位教育形成于美国, 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后,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风行一时。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 以提供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能力为基本原则, 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核心目标是使学习者具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其基本模式是:对具体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职业分析, 确定若干项综合能力;对各项综合能力进行细化分解, 确定所包含的专项能力;再对专项能力逐一进行详尽说明, 编制课程开发表;按照表列的能力需求确定教学模块, 通过合理排列组成课程, 再按照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实施, 最终落实为学习者的职业能力。

与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 能力本位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一, 以达到具体职业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强调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 教学目标明确,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其二, 课程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对所需职业能力条分缕析, 再根据职业能力需要的教育内容确定教学模块, 既重应知, 也重应会, 能力标准明确, 且不同的教学模块可以灵活组合;其三, 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学习者按照学习指南的要求并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 教师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其四, 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对学习质量进行评价, 反馈及时、评价客观。

二、能力本位教育对铁路职工培训工作的适应性和必要性

(一) 适应性

1、职业能力。

铁路生产岗位所需技能的特点是:以重复性的动作技能为主, 各种作业按照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标准重复执行;同时具有可分性, 具体岗位的技能通常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类, 再细化为若干小类, 各有具体作业要求。例如, 车站值班员的基本技能包括接车、发车、调车作业, 接车作业可以细分为单向接车、双向接车、机外停车, 又各有规定的车机联控、呼唤应答、进路排列、信号显示、运行线标识、作业用语等等。综合起来就是生产岗位的职业能力。

2、培训目标。

铁路职工培训的性质是岗位培训。仍以车站值班员为例, 培训主要是使职工能够安全熟练地完成本岗位行车组织中的接车、发车和调车作业, 并且基本是在具体车站、线路范围内的作业。

3、培训内容。

铁路作业的可分性意味着可以实现培训内容的模块化, 可以进行模块的组合。例如, 人身安全和电气化铁路作业安全的相关内容可以组合到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各系统的不同岗位, 行车组织的相关内容同时适用于车务、机务系统的培训, 而机务系统内燃机车乘务员、电力机车乘务员在列车运行、监控装置使用等内容上也具有诸多共同之处。不同模块组合后更便于具体应用。

4、培训组织。

目前是铁路职工培训中, 职工本人安排学习的比重越来越大, 重要性也越来越大。这恰恰与能力本位教育相一致, 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主, 教师作为指导者提供帮助。

5、质量评价。

对铁路职工培训质量的评价, 依据决不单是职工的书面答卷, 而要看能否取得应有的作业资质, 如机车乘务员、动车组机械师要有铁道部颁发的证书;能否通过实作技能考试;能否完成具体的生产任务。这些都有明确的作业内容和作业标准。

(二) 必要性

1、确立职工培训战略。

《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明确提出, 企业根据岗位技能的要求开展技能培训。早在2005年,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会议也已经提出, 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突破口”。对于铁路, 职工的岗位能力对铁路未来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铁路职工培训需要确立通过培训提高岗位能力的战略, 有计划地强化职工培训。

2、以能力为核心组织培训。

培训工作必须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进行组织。培训目标是达到应有的岗位能力, 培训内容是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方式要求与岗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适应, 培训效果的检验要求科学评价所达到的岗位能力水平。就是说, 完全围绕岗位能力进行培训。

3、强化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培训的核心不在于取得学历, 而在于提高岗位能力, 培训要有一定的数量, 要有培训过程, 更要追求质量, 强调培训的效果和效率。

三、能力本位教育在铁路职工培训中的应用

(一) 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1、完善作业标准。

目前, 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对铁路一些主要工种已制定了国家岗位作业标准 (GB) , 铁道部也制定有铁路行业标准 (TB) , 各铁路局及其下属站段则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并结合本单位的运输生产实践, 对各工种制定了企业岗位作业标准 (QB) 。为确定具体工种所需的职业能力, 铁路企业应对各工种的作业标准进行完善, 形成覆盖全面、内容完整、描述准确、相互一致的标准体系。

2、设立专门机构。铁路企业由职工教

育部门牵头, 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安全监察、劳动等相关部门参与, 组织对具体工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对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有专长的管理人员、铁路内部或必要时聘请社会专业培训机构的教育人员, 设立专门机构, 负责铁路企业主要工种岗位职业能力的确定。对于涉及高新技术、本企业力量较薄弱技术、特殊专业技术的工种可以委托特定站段、下属其他单位以及本企业以外的单位加以确定。

3、确定职业能力。

专门机构对各工种作业标准进行分解细化、提炼整合, 逐级制订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 并进行详尽描述, 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表。能力应该有明确的核心, 但外延应该有必要的扩张和与其他能力的衔接。这是由于铁路运输生产具有高度集中、大联动机的特点, 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各系统的作业相互关联, 同一系统的各工种相互联系, 有时还很密切。归纳各工种不同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 制订相关工种的共性能力。

(二) 编制培训课程

1、设计培训模块。

根据职业能力表对岗位职业能力, 特别是专项能力的描述, 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 设计培训模块。每个模块应当做到:一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不能有无对应能力的模块, 也不能有无对应模块的能力;二是有较为完整的知识, 避免知识的含混, 这对于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尤为重要;三是强调对实作技能有足够的训练, 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四是提出有效的培训实施方式, 便于教学者的教学组织和学习者的学习安排;五是对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做出说明。此外, 还需要合理确定模块的名称、数量、模块之间的联系及其在课程中的位置, 形成完善的模块结构。

2、完善培训内容。

每个模块都要有对应于确定能力的完整的培训内容。一是就确定的能力描述, 相应有全面的学习内容。二是学习内容的相对完整性, 避免一个模块过多需要引用其他模块。共性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在一个模块内简述即可, 必要的重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确需引用, 则可以留下接口。如车站值班员与助理值班员都需要充分的信号机知识, 可以将此作为单独模块;而货运值班员只需要简略的信号机知识, 就可以在模块内简述。三是注意渗透学习的方法论, 既利于学习者的学习, 也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迁移。

3、组成培训课程。

不同的培训模块组合为课程, 对初学入门者和进阶提高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对初学者, 可以分为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 而以共性模块为主, 集合相关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以利于打下较宽的基础;第二阶段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强化专业技术的培训。对提高者, 根据工作基础、岗位要求、职工知识和技能的结构等情况, 模块的组合可以更为灵活。

(三) 制定实施培训

1、制定培训计划。

制定培训计划是实施培训的必要基础。作为完整的培训课程, 举凡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模块、培训教师、培训方式、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进度、培训考核、培训费用等, 在培训计划中都应当尽可能地确定。为便于职工学习和自测, 要准备培训资料、提出学习建议、明确能力标准和评价标准;同时要注意对实作技能部分有充分的时间安排、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足够的操作机会。

2、实施培训。

实施培训必须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如职工自学、教师答疑、骨干示范、职工比武、知识竞赛、实作演练等等。有的站段选择有实力的机构或其他站段进行委托培训, 弥补自身培训能力的不足;铁道部近年推行培训、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等的经验, 应当进一步总结、提高、推广。

3、培训计划的调整。

培训计划应当结合运输生产实践进行必要调整。如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尽管未安排计划, 也必须调整增加;运输生产内容变化, 如客货营销方式动态更新, 相关培训必须及时组织;运输任务增加, 引发工学矛盾, 培训需要灵活调整;四是新职人员集中增加, 如内燃机车大批更新为电力机车, 涉及司机转岗培训等。不过, 临时性、紧急性的培训仍然不宜太多。属于计划内的培训, 应当做好预案。

(四) 培训质量考评

1、制定考评标准。

考评标准来源于国家、行业和企业制定的作业标准 (GB、TB和QB) 。实践中可以结合具体作业进一步细化。考评标准首先要明确、无歧义;其次要既能定性, 也能定量, 能够合理划分职工所达到的层次;再次要对应具体的课程和模块, 采取最适宜的考评标准;最后对实作技能的考评应当占用较大的比重。不过, 对知识的考评也不可付诸阙如。随着铁路技术装备的快速更新, 对每天操作的设施设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反视为当然, 在紧急情况下往往会错误操作、延误操作, 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对基础的、系统的、与实作紧密相关的知识进行考评是必要的。

2、实施考评。

考评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职工按照模块中对能力标准的说明, 在培训一段时间后自测自评;二是职工认为达到标准后, 参加统一组织的对知识和技能的考评, 合格的准予上岗或继续上岗, 不合格的实施强化培训;三是职工上岗后在一定期限内对其实际能力的持续测评。考评又分为四个层次:站段按QB组织的考评、铁路局按QB组织的考评、铁道部按TB组织的考评、政府职业技能鉴定部门按GB组织的考评。总体看, 铁路运输属于高度危险作业, 职工作业承担着重要的安全保障责任, 因此, 考评必须严格, 源头预防, 确保安全。

3、持续改进。

经过考评, 对培训实施中的问题、对职工学习中的问题, 以及培训计划和组织的问题等, 相应进行总结、分析和改进。对于能力本位教育, 特别是对职工安排学习, 要注意针对学习方法、知识结构、实作技能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要求, 促进职工更善于学习。如果多数职工都存在相似问题, 则要注意培训整体水平的改进和提高。

四、对能力本位教育的补充

能力本位教育的一个不足之处, 是重视行为而忽略品德, 对学习者思想意识的重要性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但在生产实践中, 职工具备能力反映的只是在技术上可能, 而能力只有发挥出来才能真正体现为工作绩效。这就既需要职工具备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也需要职工具有从事岗位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和敬业的工作态度, 这一点可以称为职业意识能力。显然, 完整的能力本位观应当包含职业意识能力的内容。为此, 还需要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完善规章制度、做好思想工作等途径, 努力提高职工的职业意识能力。

五、结束语

发挥能力本位教育对铁路职工培训的作用, 在把握其实质的基础上, 特别要紧密结合现场的生产实践, 制定可行的方案并认真实施, 唯其如此, 才能切实提高职工的职业能力, 满足安全运输生产的客观需要。

(作者单位:太原铁路局职工教育处)

摘要:文章在分析能力本位教育基本特点的基础上, 论述了能力本位教育对铁路职工培训的适应性和必要性, 详细阐述了能力本位教育在铁路职工培训中的应用架构, 并提出了提高职业意识能力的建议。

工作本位学习 第9篇

一、解放思想, 创新大政工理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政工部门都被特指为党办、宣传文化部、工会和团委等, 若是加上“大”, 则容易让人简单地联想到这些部门之间的合并和人员的增加等, 好像“大”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而在航材院, 大政工的“大”却不是一个数量上的增加, 它首先是一个观念上的“大”, 即超越部门本位主义。本位主义是一种为自己或所在的小团体利益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或行为, 它最直接地导致站位不够高和资源不共享两个问题, 也是推诿扯皮等机关病的产生根源, 这最终都是以牺牲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为代价的。有鉴于此, 航材院在倡导超越部门本位主义的大政工观时, 还通过合并职能精简了若干机构。

在很多央企的机构设置中, 党委办公室、院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组织部都可能是不同的部门, 而在航材院, 这四个部门已经合并成为了两个部门———院办/党办, 人力部/组织部。调整的初衷来源于院党委对“如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这一命题的思考。按照党章的基本要求, 央企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至少包括五条:一是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二是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三是落实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四是加强对领导人员的监督;五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 领导工团组织, 引领企业文化建设。以此为参照, 考虑部门间的合并不无必要。

合并后的院办/党办在每年起草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时就可以面对面地进行统筹思考, 防止行政说行政, 党委说党委的两张皮现象产生, 也能更好地在计划和总结中相互呼应。当党委在传达和解读上级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上下足功夫时, 就能给行政最明确的方向感;当行政在详细部署并严格执行各项任务时, 就能给党委最坚实的落地感。合并后的人力部/组织部则在工作效益上有了更大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发展始终呈现一种动态趋势, 对人才的评判也需要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衡量。人力资源的考核更加注重对人本身的能力和潜力进行模型测量, 即你是否适合这个岗位;组织方面的考核则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评价测量, 即你是否适合这个职位。有鉴于此, 人事部门内部的资源共享就能够较为全面地为决策层提供所需人才或干部的综合评价, 为合理地进行选、育、用、留等资源配置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此外, 合理的机构合并和职能调整还能有效解决多部门之间因站位不同而造成的协同困难, 因信息不通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等普遍现象。

由此可见, 机构的调整并不是为了在数量上达到精简的改革目标, 而是出于企业实际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在这一意义上, 职能的转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二、实事求是, 践行大政工模式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实践中,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意味着:判断大政工理念是否符合航材院的需要关键还在于实践。在院党委制定并推动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科技创新、亿元产业发展、领导力提升和管理精细化等“四项行动计划”是实现引领航空材料技术, 打造高新材料产业这一愿景的战略举措。正如文化需要落地才能焕发生命, 战略也需要落地才能彰显价值, 能否促进战略落地就成为检验大政工模式是否合理有效的最佳实践。

在2012年珠海航展期间, 作为“亿元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院策划中航工业通飞公司组织与法国ESI集团公司的签约仪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外事活动和集团公司领导拟定出席的航展系列活动之一, 我们工作组3名成员都能深刻感受到肩上的压力。而最令人踌躇之处还是因地域和语言的差异所带来的资源紧缺问题, 在仪式策划、餐饮住宿和出行用车等方面都可谓是零起点。没有资源就寸步难行, 因此“争取资源”就成为了我们的首要任务。从飞机落地的那一刻起, 就再也没有人关心我们隶属于哪个部门———在通飞公司我们代表航材院, 而在法国人眼里我们代表中国。5天下来, 嘴皮子和脚丫子彻底超越了手指成为工作的主角———积极沟通与勇敢奔走才是争取资源的有效途径。虽然我们都期望仪式能按计划进行, 以便更好地进行过程管控, 但还是应验了那句老话:计划赶不上变化。比如出席领导、签约程序有所变动等, 这些看起来不大的变化都会引发一系列必要的调整:座次站位、会场布置、领导致辞以及新闻稿件等, 此时, 分身乏术之感油然而生———事必躬亲绝不是最佳方案, 合理分工和认真监督才是有效途径。最终, 在领导和同事、通飞公司以及会展公司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 仪式成功举行。

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不仅证明了超越部门本位主义的大政工理念的合理性, 同时还揭示出院党委倡导的工作态度所蕴含的深意:争取资源时要主动作为, 分配资源时要大力协同, 从完成走向完美要用心做事。

三、与时俱进, 丰富大政工内涵

在今天的中国, “大政工”一词俨然是极富中国特色的, 不仅因为它诞生于我党的实践, 更因为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添新的理论内涵, 从而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党性特征。在市场经济的时代, 资源 (人、财、物) 是有限的, 但有限也是有, 然而它们不会天然地为我们所利用, 抢占先机或是合作共赢就成为争取资源的有效途径。有了资源, 若是没有配置好, 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也完不成任务。资源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分工, 资源的数量决定了它的效用, 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与它产生的效益成正比, 在这一意义上, 配置资源的过程就是分工协作的过程。尽力地争取资源, 合理地配置资源, 看起来我们离完成任务的目标不远了。然而, 正如学生时代每次考试结束我们都觉得本来可以考得更好一样, 工作时期每项任务结束我们也总能找出可以改善的地方来, 这就是完成和完美之间广为人知却鲜有跨越的鸿沟, 也恰恰是“用心做事”的着力点!当我们反省策划是否严密、思考是否周全、资源是否充足时, 问题本身就已经给出了答案:相对于完美来说, 完成只是个阶段目标。古语云:取法乎上, 得乎其中;取法乎中, 得乎其下。也许我们不一定能达到完美, 但“用心做事”却能使我们无限地接近完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工作本位学习】相关文章:

学习者本位范文05-25

能力本位理念下高校会计教学改革工作初探09-14

本位视角05-17

生活本位06-06

生态本位07-14

幼儿本位08-02

教师本位09-05

教学目标本位05-22

学生本位思想07-27

本位价值论文08-24

上一篇:空白因素下一篇:独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