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上)

2024-07-25

苏教版五(上)(精选9篇)

苏教版五(上) 第1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32页的《数字与信息》。根据教材特点, 结合聋生实际, 本课教学在网络平台上进行, 分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字与信息的关系, 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 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 培养其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让学生尝试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创建“数字与信息”的专题学习网站。专题网站地址:61.177.200.130。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老师请大家看一幅图, 这台MP3是陈老师在商场里看到的, 同时我还发现MP3旁边有张标签, 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 (显示课件)

“大特价”的标签上面还有一些数字, 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做答……

总结:这张标签告诉我们A11型号、容量128兆的MP3, 原价149元, 现价119元。这就是数字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板书:数字与信息)

[说明]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数字与信息”是比较抽象的,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日常生活中“商场大特价”的标签引入,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网上交流

1.比较两幅图片 (火警119、大特价119元) 中数字表示意思的不同, 引出编码以及编码的读法。

小结:数码不但能表示数量多少, 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

2.出示图片 (110 112 114 117 121 122 12315) 从这些数字编码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有不了解的自己上网查找获取信息, 并通过网络平台交流。

3.引申:还能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吗?

4.思考:这些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了解编码的简洁性。

5.分辨相同数字 (112 121) 所表达的不同信息。揭示编码的规律性。

小结:将数字进行有规则的编码后, 就能准确地表达信息了。

6.了解邮政编码所表达的信息。

(1) 阅读课本或专题网站。

(2) 集体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 解读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则。

[说明]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曾给广大学生赠言“数学好玩”, 而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三角板 (圆规) ”就是数学教师的全部, 这又如何能堪此重负?于是, 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便是抽象的理论以及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 数学的特性在学生们心目中就是难学、难懂、单调、枯燥, 远离生活, 远离实用,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部分的内容通过课件和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改变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接受器的优势, 使教材“活”起来。通过比、说、看、查等途径, 使广泛存在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而常被忽视的“数学”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 “数字与信息”这一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

三、归纳小结, 巩固应用

邮政编码共有6个数字组成, 是按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三个数字代表市, 第四个数字代表县级市, 最后两个数字代表乡政的规律排列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 大家对邮政编码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 我们去专题网站上去完成几个小练习。

切换到网站, 指导说明, 学生作业。

1.上网查找自己家的邮编。

2.老师这儿有一个邮政编码, 你能找到它具体的地址吗?

3.根据专题网站给的图片, 你能找到它们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吗?

4.去年我们学校有许多同学考上了山东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老师想给他们写封信, 地址有了, 你能根据地址帮老师查到邮政编码吗?

(学生网上作业)

(学生上传作业)

师点评:学生说说自己家的邮政编码各位分别表示什么?点评学生根据邮编查到的具体地址。点评学生根据地址或图片查到的邮政编码。

通过点评作业揭示邮政编码的唯一性。

观看“邮递工作者分检信件和机器分拣信件的录像”, 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说明]搭建及时沟通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解决了常规数学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开阔了学生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扩大了交流的范围, 增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更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个平台上传作业, 并及时展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即时点评, 使得学生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 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拓展应用, 提高能力

浏览专题网站上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说说生活见到的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用所学的知识给宾馆大楼的房间编号。在专题网站的“练一练”中完成作业。

1.自主练习。

2.上传作业、集体交流。

[说明]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了解了不同行业编码的编排方法, 获取了大量信息, 丰富了编码的知识, 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拓展应用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 提炼于生活, 而知识的学习要回归与生活, 还原与生活。设计为宾馆房间编号这一练习, 旨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达到技能与知识的双提高。

苏教版五上语文知识点 第2篇

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师恩难忘》

1.《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博学多才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上语文课,使我从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为我今后的文学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关于感谢师恩的名句: 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4.八字成语列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陶校长的演讲》

1.《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2.“建筑人格长城”指健全个人的人格。“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科学的健康堡垒”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而塑造成的健康、强壮的身体。3.陶行知的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三、《古诗两首》

1.《古诗两首》中《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是“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2.《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九个“一”写出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是著名作家孙友田。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2.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是因为大自然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亲近自然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健康成长。

五.《装满昆虫的衣袋》

1.《装满昆虫的衣袋》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赞扬了法布尔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探索和钻研精神。《昆虫记》是他的代表作。

2.之所以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是因为这个题目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一个人只有执著地追求,才能在他所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成就。六.《变色龙》

1.《变色龙》一课,记叙了作者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从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三个方面描述了变色龙的特征。提醒人们要保护动物。

2.“变色龙”比喻没有原则见风使舵的人。类似的三字俗语有:

纸老虎(外强中干的人)井底蛙(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千里马(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哈巴狗(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

七.《金蝉脱壳》

1.《金蝉脱壳》从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介绍了蝉脱壳的过程,脱壳时身体各部分出来的顺序是背→头→脚→尾。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2.“金蝉脱壳”还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三十六计”还有: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打草惊蛇、苦肉计、空城计等。3.歇后语列举: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扁担挑水——心挂两头 西施脸上出天花——美中不足 孙悟空闹天宫——打上前去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玻璃杯沏茶——看到底

第三单元知识点:

八、《成语故事》

1.《成语故事》中的三则寓言故事流传久远,并浓缩成三个成语。成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学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九、《推敲》

1、《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他与孟郊、李贺等都被称为“苦吟诗人”。

2、韩愈主张用“敲”字有三条理由:

①表明作者是一个有礼貌的人;②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③读起来也响亮些。

3、《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十、《嫦娥奔(bèn)月》

1.《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是讲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2.人物的性格特征是: 后羿:力大神勇、为民造福;

嫦娥:美丽善良、机智勇敢,一心为民; 逢蒙:奸诈贪婪。

3.神话故事还有: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

十一、《读书莫放“拦路虎”》

《读书莫放“拦路虎”》主要讲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不能绕着走,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读书时遇到生字,最好的方法就是查字典,查字典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有耐心,二是要有恒心。

十二、《伊索寓言》

1.寓言,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2.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还有《狐狸与乌鸦》、《农夫与蛇》、《狼和小羊》、《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等。

练习3:

1、京剧《红灯记》选段中的唱词表现了李玉和被捕时的英勇无畏和机智敏捷。“浑身是胆雄赳赳”。“千杯万盏会应酬”,意思是不管敌人如何凶残狡猾,诡计多端,他都会冷静对付。“时令不好风雪来的骤”,比喻形势险恶,敌人越来越疯狂;“把冷暖时刻记心头”,提醒母亲要时刻提高警惕,不可大意;“出门卖货看气候”、“来往帐目要记熟”,提示铁梅在与地下党同志联络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切记对准暗号,不可稍有疏忽;平时还要“防野狗”,即警惕敌人特务爪牙耍花招;面对白色恐怖,要学会斗争,还要充满胜利信心,相信一定会有“喜鹊唱枝头”的一天。最后特别叮嘱小铁梅,“家中的事儿你奔走,要与奶奶分忧愁”。

2、戏曲的剧种除了京剧还有淮剧、越剧、秦腔、昆曲、评剧、黄梅戏等。

第四单元知识点: 13.《在大海中永生》

1、《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事件通讯,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深深怀念之情。本文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线索组织材料。为了充分表达人民对小平同志深深的怀念,作者展开联想的翅膀,运用了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使读者深受感染。

2、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因伟人的离去而悲痛,语速要徐缓、沉稳。

3、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三大洋,地域渐次增大,暗含他制定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方针影响深远,“一国两制”中“一国”指一个 中国;“两制”指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从时空两个方面说明小平同志影响的深远。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2、“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鲜花,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3、“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对人有益的、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

4、“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给”,给予;“拿”,索取。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这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之上的崇高的爱。

5、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

15.《艾滋病小斗士》

1、《艾滋病小斗士》一课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故事。

2、称恩科西为“艾滋病小斗士”是因为他不但能坦然面对艾滋病,不悲观,不消沉,还能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第五单元知识点:

十六、《黄山奇松》:

1、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2、造句。

屹立:中国像一条巨龙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郁郁苍苍:雪松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饱经风霜:老红军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3、描写山的成语:崇山峻岭、山明水秀、悬崖峭壁、锦绣山河、江山如画。

4、赞美黄山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

十七、《黄果树瀑布》

1、《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雄伟的景观,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2.本文写作特色鲜明: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宽,声音响。3.它位于我国贵州省,是亚洲最大的瀑布。

4、形容气势大的成语:浩浩荡荡 排山倒海 气贯长虹 一泻千里 千军万马 气吞山河

5、形容瀑布的古诗: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十八、《莫高窟》

1、为莫高窟设计一条广告语:甘肃敦煌莫高窟,祖国西北一明珠!

2、《莫高窟》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3、“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 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这段话采用了排比句式,具体介绍了壁画上面的飞天,展现了莫高窟壁画的灿烂辉煌。4.还可以怎样描写壁画的飞天呢?如:“有的手捧竹笛,吹奏乐曲;有的闭目凝神,侧耳倾听;有的双掌合十,默默祈祷„„”

5、有关丰富繁多的成语:包罗万象 琳琅满目 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 无所不有

公益用语:

① 小脚绕一绕,小草笑一笑。②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第六单元知识点:

1、富兰克林经过长期观察,后来通过“风筝实验”证实了雷暴就是普通的放电现象, 揭开了雷电的秘密。他还发明了避雷针。他是一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科学家和政治家。

2、谈迁是明末清初史学家,写了《国榷》,在本文中“厄运”指的是他花费20多年的心血完成的《国榷》被偷走,此时他已经年老体弱,难以再重新编写。然而年过花甲的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倒,而是经过几年的奋斗,完成了更加翔实《国榷》。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数据,更清晰地表现出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表现出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

3、诺贝尔一生在_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诺贝尔热爱人类、热爱科学,无私奉献,他还用所有遗产设立了“诺贝尔奖”,1901年起每年12月10日下午4点半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颁发,奖给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诺贝尔奖后来还增设了“经济学奖”、“地球奖”、“环境成就”等3个奖项。曾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华裔科学家获物理奖,李远哲获化学奖。高锟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滴水穿石的启示》

1、课文中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三个人物的事例,说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P.S.: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访名医、尝草药,走遍大半个中国,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爱迪生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

·齐白石是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数十年来“不教一日闲过”,从没停止过作画。

·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第七单元知识点: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1、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原著作者是施耐庵。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林冲是个武艺高强、临危不乱、足智多谋、谦虚稳重的人,洪教头是个骄傲自大、鲁莽冲动、有勇无谋的人。

2、《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宋江、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108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其中的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

3、林冲是梁山好汉中的一位,与他相关的故事还有:《林冲雪夜上梁山》《误闯白虎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4、与《水浒传》有关的成语:逼上梁山、扶危济困、官逼民反、劫富济贫 P.S.: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主要人物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等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主要人物是贾宝玉、林黛玉、刘姥姥等。·《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林冲——豹子头 李逵——黑旋风

吴用——智多星 鲁智深——花和尚

二十四、《少年王冕》

1、《少年王冕》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作者吴敬梓。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又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景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赞扬了王冕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孝敬长辈的美好品德。

2、背诵王冕的《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二十六、《清平乐·村居》

18、《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其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全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19、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菩萨蛮、如梦令、卜算子等。

20、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有着它主流的文学体裁,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附录: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掩耳盗铃、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

2、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有:火眼金睛、精卫填海、天衣无缝、开天辟地等。

3、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一鸣惊人、入木三分、三顾茅庐、胸有成竹等。2

4、含有“月” 的成语有:月下老人、水中捞月、披星戴月、日新月异等。

5、描写“月亮” 的诗句有: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 李白 《月下独酌》

②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 杨万里《竹枝词》 ③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熟记跟新年有关的成语。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焕然一新 百废俱兴

千帆竞发 万马奔腾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 背一背几条春联。

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苏教版五(上) 第3篇

一、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

(一)口算中的错误

10.6-8=9.8

3-2.8=1.8

5-3.9=4.4

这三道口算题的错误之处都在于学生没有将数位对齐计算。

(二)笔算中的错误

第一题的错误原因是得数中间的0未写,而学生的解释是“上课时老师不是说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吗?”是啊,这位同学将小数中间的0和小数末尾的0理解成同一概念了。可以看出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没有学好。

第二题的错误原因是在得数的整数部分的十位上也写了0,问学生这样做的原因,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就是凭感觉做。做数学题最怕的就是凭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不思考随意做的做题习惯。

第三题的错误原因是被减数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就把减数百分位上的9直接移下来。这类题是被减数小数位数小于减数小数位数的题,错误比较普遍。

(三)简便计算中的错误

8.44-(5.44+2.8)

=8.44-5.44+2.8

= 3+2.8

= 5.8

整数加减法中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个性质学生熟记于心,但运用起来却不得心应手。在把括号摘掉的时候括号里的加号总是忘了变成减号,因此导致错误。

3.06-0.18+0.82

= 3.06-(0.18+0.82)

= 3.06-1

= 2.06

这道题目学生极易和上一题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混淆,尤其是当看到后两个数加起来的和是整数时,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再加上题目中的要求是怎样简便怎样算,因此,学生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7.5+4.9-6.5

= 7.5+6.5-4.9

=14-4.9

= 9.1

在移动数的时候要带着前面的符号一起移动,针对这个错误,笔者对学生说:“每个数前面的符号就像是数的孩子,在移动这个数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将它的孩子一起带走,并保持该运算不变。”

4.9+0.1-4.9+0.1

= (4.9+0.1)-(4.9+0.1)

= 5-5

= 0

这种类型的题目(包括乘除法中类似的题目)学生是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可能这也和每个人的视觉效应有关吧,对称在这儿起了不小的坏作用。

二、对策思考

传统的计算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是:从基本训练—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重复操作—形成计算技能。学生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对于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还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研究表明,计算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计算速度快,巩固性也强。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情境。如可以采取“帮助小兔找回家”“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算式与得数的连线;也可以设计一些闯关的竞赛类的题目,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可以设计“啄木鸟医生”“小马虎的作业”等纠错练习,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和校正错误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避免因为单调的计算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当然,将一组基本练习融合在一定情境中,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注重计算的算理理解

在重点探究算法时,要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初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也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让他们继续尝试,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感受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这样的题目,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学生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1)审题清。学生在计算中由于没有看清数字,而出现计算错误。有时会把数看错,如把123看成128,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的习惯。(2)书写明。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1和7、3和8;有时因为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而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3)计算细。计算时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弄清运算顺序,看清运算符号。(4)检查真。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

(四)注重习题的层次性

计算是一种技能,需要在一些有层次的练习中加以巩固与熟练,并且掌握一定的规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计算的速度。设计计算练习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模仿性到再造性,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考虑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要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避免重复、机械、大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坚持计算每天一练

设计准备题,做到每天一练。在每节数学课前候课的5分钟里,笔者每天出2道计算题,或10道口算题在黑板上,让学生养成习惯,铃声一响,就拿出准备好的专门的计算练习本做题。第二遍铃声响起时,教师讲评,对容易出错的题在黑板上板演,同时同桌交换批改,有错误课后订正。

一位教育大师曾说过: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笔者认为,计算教学只有将计算源头的错误纠正,态度端正,才能得来解题的“清如许”,才能让个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怕数学,爱上数学,并一天一天地成长、进步。

苏教版五(上) 第4篇

静阅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 思绪飘至孩提时代, 偎在妈妈怀里听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觉得, 月中女神伫立桂树旁深情凝望后羿, 是一种让人想流泪的美, 是一种凄凉的美。现在, 当我用心灵再次阅读《嫦娥奔月》时, 心里流溢的不是同情, 而是敬意, 一份不竭奔涌的、深深的敬意!女英雄嫦娥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 是一种旷世持久的美, 是一种精神丰满的美。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故事集锦”, 其中有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课文以素朴而优美、准确而晓畅的语言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 吞下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内容通俗易懂, 情节曲折感人, 插图美轮美奂, 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好教材。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受到神话故事的浸润, 使古代文化经典化作汩汩清泉, 进入学生的血液, 滋养学生的灵魂, 为学生注入一股神奇的生长力。

三维整合说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 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 学习5个生字, 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紧扣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品悟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高贵品质。

4.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情节、环境、人物, 是神话故事的三大要素, 而人物又处于三大要素的核心地位。吸纳文化精髓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所以上述目标3是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

提炼优化说教法

坚持“教为学服务”, 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紧密结合课文特点, 运用情境教育法、整体感悟法、读写结合法等, 让学生入情境、进角色, 努力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是“依‘标’扣‘本’学语言, 读思议练重实践, 蕴涵人文重融合”。

螺旋渐进说思路

首先指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顺序, 整体感知情节;接着师生在情节发展过程的具体语境中走进文字精妙处, 感悟人物形象, 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入境移情, 揭示主旨。

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种种分析, 《嫦娥奔月》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设计为五个板块。

第一板块:创境赏月, 吟诗导入。

配乐《思乡曲》, 出示中秋月景图, 吟诗导入。教师边板书课题边指导写字, 强调“奔”的读音 (bēn) 。学生齐读课题。

【创境赏月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 是唤醒阅读期待的无形之“力”, 能使学生的心理与阅读产生契合, 为高效课堂打开一扇窗。】

第二板块:初读神话, 梳理文序。

通过读课题或课前预习, 学生质疑。教师及时点评梳理, 提高质疑水平, 并借此以学定教。 (我预设学生的问题: (1) 嫦娥为何奔月?如何奔月? (2) 人们为什么把八月十五这天定为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3) 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

教师用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学生充分初读, 构筑体验。

按照初读要求, 先出示词串, 检查读词情况, 相机正音, 指导写字“奸”“丸”;再结合词串构建的语境, 进行说话训练,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生词,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梳理文序,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体现学段特点。字词句段篇教学融会贯通, 大大提高了实效性。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再读课文, 试着解疑, 再存疑。对学生初读理解的层面不求全求深, 重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让初读提效, 教学就要做到集“碎”为“整”, 让学生在读中质疑, 解疑, 再存疑, 使平实的初读环节蕴藏着巨大的思维张力。】

第三板块:烘云托月, 含英咀华。这是教学的主体, 分三部分进行。

其一是品味语言, 精读第一段。引导质疑, 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交流, 汇报读书收获时, 教师顺势而导, 采用追问策略, 扣读导悟后羿深受敬重的原因。 (预设:文中的“苦难”指的是什么?突出“直”“实在”“无法”等词语, 想象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及苦难程度;抓住“登上”“运足”“拉满”“射下”等有关动词, 感悟后羿的力大神勇。)

其二是想象融境, 细琢第二段。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重点, 情境朗读是突破点的关键。

第一步, 学生把“心”放在故事里, 默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逢蒙、嫦娥分别是怎样的人?表现在哪些地方?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文中有关语句, 并批注。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让学生感受到后羿与嫦娥的感情非常深厚, 为帮助学生体会嫦娥抉择时的痛苦、矛盾与坚决作好铺垫。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嫦娥与逢蒙进行对比, 体会反衬的表达效果 (将嫦娥置于矛盾之中, 更显“至善”“大爱”的美德本色) 。同桌对比读, 师生入情入境合作读第5自然段。

第二步, 运用比较辨析法, 体会运用重叠词的妙处是能加强语气。如, 课件出示:“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和“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学生读中比较, 品味出“碧蓝碧蓝”更能强调夜空的美丽色彩, 衬托嫦娥美丽的心灵。配乐朗读第6自然段后, 导写:飞天的嫦娥在想些什么呢?适时练笔, 写下心灵的文字。

第三步, 自读自悟第7自然段, 学生从后羿的“连声呼唤”“不顾一切”以及嫦娥的“深情”中, 体会夫妻恩爱, 品悟其表达效果 (从侧面陪衬嫦娥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 。学生在读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浸润思想, 深悟第三段。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人们对嫦娥永远的思念, 并追根溯源:乡亲们为什么很想念嫦娥? (深悟美德:美丽、善良、正直、舍己为民) 。接着进一步追问: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说明了什么?这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 使嫦娥这位女英雄在众人的烘云托月中显得更加迷人。 (美丽的嫦娥影单心不孤:后羿对嫦娥的爱恋与不舍, 是一种美丽;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与祝福, 是一种幸福。)

【语文学习不仅要“意”“言”兼得, 还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 在学生心里生成一种积极的力量。】

第四板块:复述课文, 总结提升。

指导学生编列提纲或列标题, 梳理故事情节, 并相机完善板书, 为复述课文提供支持。学生通过自由练习、同桌互述、推荐展示等多种形式练习复述课文。随后,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收获, 自我检查学习效果。

第五板块:内外链接, 适度延伸。

苏教版五(上) 第5篇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35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1、陶校长希望我们duàn liàn,筑起健康bǎolěi.2、法布尔因chī mí 昆虫,走进科学diàn tánɡ

3、楚国人zì xiānɡ máo dùn,被问的zhānɡ kǒu jiã shã。

4、少年王冕放牛挣钱,tiē bǔ 家用,xiào jìnɡ 母亲。

5、富兰克林不怕lěnɡ cháo râ fěnɡ,揭开雷电的秘密后xīn xǐ ruî kuánɡ。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10分)

1、下面带点字注音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给予(ɡěi)B正月(zhēnɡ)C友谊(yì)D好习枪棒(hào)....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________ A半途而费 B穿流不息 C师恩难望 D凶相毕露

3、下列加点字全对的一组是______ A十年树木(培养)家徒四壁(穷)情有独钟(时钟)...B无稽之谈(考查)名副其实(符合)守株待兔(等待)...C饱经风霜(吃饱)博览群书(广泛)奋笔疾书(快)...

4、“读读《水浒传》吧,那_______的文字,那_________的人物,那_______的场景,一定会让你________________,回味无穷。”句中所填词语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 A心驰神往 栩栩如生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B荡气回肠 栩栩如生 波澜壮阔 心驰神往 C心驰神往 波澜壮阔 栩栩如生 荡气回肠

5、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句子是__________ 联欢会上,同学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弹琴„„其中我们班的王一丹“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台上落落大方,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演完毕,观众们反响真热烈啊!

A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B台上三分钟,台上十年功 C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松下问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能背诵哪些关于孩子的古诗?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茅檐低小,______________。醉里吴音相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喜小儿无赖,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的“无赖”是指小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优美的画面总能打动人心。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怀抱琵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倒悬身子,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漫天遨游;有的_____________,翩翩起舞。(5分)

四、语文与生活(3分)

如果你的好朋友拿了你喜欢的东西不还,你想要回来,你怎么婉转的对他(她)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35分)

一、读图(9分)

1、这幅图最抓人眼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这幅图在网上被很多人转发,你觉得人们转发的原因有哪些?(5分)A这位爸爸很英俊,这个孩子很可爱。()B爸爸给孩子打伞,自己淋湿了,很感人。()C现在很多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是缺席的。()D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爸爸的陪伴。()

E号召爸爸们在下雨天要给爸爸打伞。()

3、请你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读诗(10分)

《夏季,冬天住在哪里》 夏季,冬天就钻进了衣橱,爬上了衣架,皮帽、绒衫、卫生衣 还有手套和它在一起。

夏季,冬天就躲进了贮藏室,那里,它和滑冰鞋、雪橇、滑雪板,安静地睡在一堆。

夏季,它住进冷饮店,和它作伴的有冰糕,还有巧克力冰淇淋。

等到雪花又飞,冬天抖抖身子,从衣橱里走出来,于是夏天躲进贮藏室。

夏天会不会躲在冷饮店? 这我们可就不知道了—— 冬天,冷饮店锁着门。

1、填空(4分)

夏天,冬天钻进了___________,躲进了_______________,住进了______________。等到雪花又飞,冬天从衣橱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诗中画出一个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冬季,夏天躲在哪里呢?请想象一下,学着这首诗的样子写一段。(4分)

冬季,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短文。(16分)

驴小弟变石头

驴小弟和爸爸妈妈住在橡子路,他有一个嗜好,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小石头。

一个下雨天,他捡到了一粒红得像火焰的小石头。当他端详这粒小石头时,冰冷的雨水打在背上,他说:“真希望雨不要下了。”结果雨真的停了。他觉得这一定是魔法,魔法来自这粒红石头。于是,他把小石头放在地上,说:“我希望再下雨。”什么也没有发生,可当他握着石头说同样一句话时,天就变黑了,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他欢呼起来:“从今往后,我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了!”

他希望太阳再从天上出现,希望左脚的一个疙瘩消失,这些愿望都实现了。他开始往家走去,他要用这粒石头让爸爸妈妈惊喜一下。半道上,他碰到了一头饥饿的狮子,他本来可以许愿让狮子消失,或是变成蝴蝶、菊花和蚊子,可他吓坏了,“我希望变成石头。”话一说完,他就变成了一块岩石。

变成了岩石的驴小弟躺在草莓山上,身边就是那粒魔法石,可他无法把它拿起来。他绝望了,最后驴小弟睡着了。爸爸妈妈快要急疯了,可一天天过去,他们一直没有找到驴小弟。

五月里有一天,驴爸爸一定要驴妈妈跟他去野餐:“我们要打起精神来,尽管我们的宝贝儿子没有了,我们还是要像从前一样好好地生活。”驴妈妈正好坐在那块岩石上,妈妈温暖的体温唤醒了冬眠的驴小弟,他真想喊:“爸爸、妈妈,我在这里!”可是他发不出声音。后来,爸爸发现了那粒红石头,就捡起来放到了岩石上。当他们坐下来开始吃东西时,驴妈妈突然激动地说:“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儿子还活着,而且就在附近。”“我在!我在!”驴小弟想大声地喊出来,但喊不出来。“我多么希望他能和我们在一起。你呢?”驴妈妈问驴爸爸。驴爸爸瞧了她一眼:“这还要你问。”

“我希望变回原来的我!”驴小弟想。结果一眨眼的工夫,他就真的变了回来。

1、“嗜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二自然段中,当你读到“他捡到了一粒红得像火焰的小石头”时,你预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驴小弟为什么会变成一块岩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驴小弟能变回来的原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什么是魔法?你认为魔法真的能帮人实现愿望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作文(30分)

在下面题目中选一个写作文

1、这个人!

苏教版五(上) 第6篇

一、循序渐进,分层教学

为了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十分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难度由浅入深,要求逐步提高,坡度的设计有效分散了难点,缓解了学生的认知负担.

首先,引导学生“找规律”.发现周期性规律,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在例1的画面里,由近到远依次是盆花、彩灯、彩旗,它们摆放顺序的规律都表现在颜色上,十分醒目、容易发现.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例图整体感知,初步认识简单的周期现象.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如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有的是2个物体在依次重复、有的是3个物体在依次重复……然后再导入书上问题:“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这样,从个体入手,便于学生对周期规律的认识.学生看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到位.要提高交流的质量,通过说摆放的顺序进一步体会规律.如盆花,学生一般说成“一盆蓝花和一盆红花间隔着摆.”要引导他们理解“每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先1盆蓝花,再1盆红花”.再如彩灯是“每3盏一组”,“每组都是1盏红色、1盏紫色、1盏蓝色”.彩旗是“每4面为一组”,“每组都是先2面红色,再2面黄色”.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所以应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光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充分表述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

其次,引导学生“用规律”.在教学“让学生根据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表示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时,如何让学生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这一最优化的数学方法,教材的编排十分细腻.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但在例1教学时,教材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方法之间的比较及优化,看似是一种失误,实则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于学生现有认识水平及学生认知规律的准确把握.事实上,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尽管最快捷,但也最抽象.离开观察、操作等具体数学活动的支撑,抽象的方法很难为学生所理解与掌握.“试一试”第1题,教材同样鼓励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明确除法计算的简便,从而实现算法的最优化.在此基础上,“试一试”第2题则直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解决问题.三个问题的处理从具体到抽象、从多种方法共存到方法的优化,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解、接纳并掌握除法计算的解题方法.

二、加强比较,提高认知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比较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

1. 加强周期规律的比较.首先是同一周期现象中各组之间的比较:如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发现每组的物体不仅数量一样,依次出现的顺序也一样,即完全相同.其次是不同周期现象之间的比较,发现盆花是2盆一组、彩灯是3盏一组、彩旗是4面一组.这样从横向比较再到纵向比较,既锻炼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又提高学生对周期性规律的认识.

2. 加强解题方法的比较.首先是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比较:通过引导学生对画图、列举、除法计算等方法的比较,既相互验证了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又使学生明确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尤其是在确定较大序号所表示的物体或图形时用除法计算的简便性.其次是同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出现的不同结果的比较:如在用除法计算的方法确定3盏一组(红、紫、绿)中第16盏和18盏彩灯各是什么颜色时,通过对除法算式16÷3=5(组)……1(盏)和18÷3=6(组)的比较,使学生明确第16盏彩灯是第6组中的第一盏灯,是红灯;第18盏是第6组中的最后一盏灯,是绿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算式中各数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用除法解决周期现象中有关问题的方法.

三、联系实际,拓展认识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新教材在这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1. 从生活情景导入,发现周期性规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学例1时结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 通过学生举例,体会周期性规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有的学生说自己家小区围墙上的图案排列有规律,有的女同学说自己裙子上的花纹是有规律的……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3.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数学书上“练一练”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猜一猜等,把所学的周期规律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数学知识的价值,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当然,在合理运用教材的同时,还要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书上举例虽然很注重联系实际,但都是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变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新意识.

苏教版五(上) 第7篇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语句平实但又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 字里行间都释放着那清新含蓄如茉莉般的芬芳与光泽, 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文章笔触细腻, 选材典型, 字里行间弥漫着真情, 充盈着真爱, 是一篇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悟中促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品词析句, 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浓浓情意, 从而使认识与感情得到升华。同时, 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 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9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从而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的细节, 感受父母之间如茉莉般平淡而感人的真爱。

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情, 初识茉莉之美

1.同学们, 喜欢花吗? (学生交流) 老师也跟大家一样喜欢花, 尤其是—— (播放图片) 这种花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茉莉”。 (板书:茉莉)

2.“茉莉”是两个生字, 通过预习, 谁已经会写这两个字了, 请上来写在黑板上。 (交流记住“茉莉”这两个字的写法)

3.在你的眼中, 茉莉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茉莉花的特点。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情感, 像茉莉一样平淡, 像茉莉一样纯洁, 它弥漫在我们的身边, 静静地流淌在我们的生活中, 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从而让我们感到生活的温暖、幸福。这就是—— (补充课题, 齐读)

【设计理念:抓住课题这一关键, 由“茉莉”入手, 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教学一开始便爱意弥漫】

二、初读感知, 寻觅茉莉之爱

1.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指名说说初读课文的一般要求, 教师相机小结。

(1) 读准字音, 认清生字字形。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 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4) 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待会儿与大家一起交流。

2.检查交流。

(1) 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2) 指名读课文, 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 理解一些词语。

(3) 映子眼中的茉莉花是什么样的?请大家画出文中具体描写茉莉花的语句。

(交流并板书: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初读文本, 侧重在认读感知训练, 所以, 首先要读通句子, 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难懂的词语作重点指导;其次要整体感知, 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并引导学生顺势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三、品赏体悟, 分享真爱之情

作者最初认为茉莉是那样平淡无奇, 可后来却觉得它是如此洁白纯净又散发着缕缕幽香, 这中间经历了什么故事呢?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笔墨, 走进她父母的生活中。

1.质疑“爱如茉莉”之问号。

(1) “爱如茉莉”是谁说出来的呢?起初作者赞同吗?带着这个问题, 咱们到文中第1至5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2) 抓住咽回的“这也叫爱”体会作者的不信。

(3) 为什么作者觉得“像茉莉一样的爱不叫爱”?结合课文描述, 引导学生体会“平淡无奇”。 (洁白——色彩不鲜艳;幽香——香味不浓烈;花小——不惹人注意)

2.见证“爱如茉莉”之句号。

(1) 作者心中的疑惑终于被她经历的一幕幕场景解除了。请同学们自主品读第6~16自然段, 画出那些令你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细节, 如一句感人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恬静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如果完成了就用你那清新含笑的眸子看着我。

(2) 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处令你感受到如茉莉一样的爱的细节, 把它读给大家听, 注意要读出你的感情, 读完之后说出你的感悟。

预设如下:

▲第二天早晨, 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 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 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 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 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抓住“虚弱”和妈妈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感悟妈妈对爸爸的一片真爱。

小结:平凡的饺子, 善意的谎言, 让我们感受到爱是妈妈对爸爸的牵挂、了解。

▲然而, 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 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 便直奔医院。此后, 他每天都去医院。

(1) 爸爸是怎么知道妈妈生病住院的?文中没有告诉我们, 你来猜一猜。

(2) 揣摩“直奔”的词义, 指导“奔” (bèn) 的读音。 (3) 抓住“直奔”想象画面, 体会爸爸焦急的心情。爸爸一身疲惫, 但他顾不上就直奔医院;爸爸非常口渴, 但他顾不上就直奔医院;爸爸非常饿, 但他顾不上就直奔医院。

【设计理念:从语音入手抓住对“奔”字的感受, 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心情。引导学生关注、感悟文字的温度】

(4) 还可以从哪个词中感受出来?抓住“每天”感受爸爸对妈妈天长日久无微不至的关怀。

小结:是的, 爱是心有灵犀, 爱是爸爸对妈妈的担心、焦急。

▲一天清晨, 我按照爸爸的叮嘱, 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时, 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 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 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 这段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爸爸妈妈执手而眠) 你觉得这画面怎样? (温馨、幸福、美好)

(2) 你从这段话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能够感受到真爱? (抓住“叮嘱”“紧握”“恬静的微笑”“探”等词语与学生交流感悟)

(3) “紧握”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爸爸要传递的还是一份温暖、关爱、爱的力量)

(4) 体会“探”:写阳光还可以用哪个词? (照、射) 替换着读读看, 想想“探”字好在哪里? (爸爸妈妈执手而眠, 阳光也不想打扰这眼前的美好画面)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 感受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接近语言的真相】

(5) 谁能将这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画面的温馨美好。

小结:手握着手, 心连着心, 没有惊天动地, 没有豪言壮语, 爱就是这静静的守候, 默默的关心。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 轻轻放下妈妈的手, 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出门边, 把我拉了出去。

抓住“似乎”“轻轻放下”“蹑手蹑脚”体会到爸爸特别爱妈妈。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 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 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 手脚都麻木了。”

(1) 爸爸真的睡着了吗?从哪里可以知道?

(2) 妈妈真的睡着了吗?又从哪里可以知道?

(3) 他们既然都没有睡着, 却为什么都要让对方认为自己睡着了呢?

小结:真爱无言, 大爱无声。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 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睡。

▲病房里, 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 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袅袅地钻进心里的仅仅是茉莉的幽香吗? (幽香的是气味, 不可能钻进心里, 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 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设计理念:通过具体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

3.赞美“爱如茉莉”之感叹号。

(1) 在这么多的细节里, 映子也对父母间的爱有了更多的理解。她不由得发出感慨——齐读最后一小节。

(2) 你是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为什么要“哦”?作者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要重复说“爱如茉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曾经, 当妈妈告诉我真爱就像茉莉时, 我“差点笑出声来”。那是因为我觉得真爱太难寻, 而茉莉太普通。现在, 我认为真爱就如茉莉一样, 这是因为我明白了真爱不需要豪言壮语, 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但真切感人, 芳香怡人。这句话照应前文, 点明主旨)

(3) 原来爱随处可见, 随处可感, 它果真如茉莉般平淡无奇, 却耐人寻味啊!千言万语, 汇成一句话: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四、总结升华, 明了真爱之谛

1.爸爸、妈妈的爱流淌在生活的细节中, 看似平淡, 却是真情永久。此时此刻, 我找到了爱!出示一首爱的小诗, 引导学生深情朗读。

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的牵挂;

爱是爸爸的叮嘱;

爱是妈妈嘴角挂着的微笑;

爱是爸爸紧握着妈妈的那双手;

爱是清晨淡淡的阳光;

爱是病房里那簇芳香的茉莉;

……

2.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处处都弥漫着爱的痕迹, 你找到了吗?用一句话, 写出你对爱的理解。 (生叙写, 表达自己的感悟)

【设计理念:写感受的过程, 就是梳理自己思想和思考学习所得的时间, 以这样的方式, 把文本中的语言温度转化为自己的文字温度】

五、拓展延伸, 传播茉莉之爱

苏教版五(上) 第8篇

1.学会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事例;

2.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3.弄清征文启事的要点, 学会参加征文活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能”激趣, 引出话题

⒈师:同学们,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能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小能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我身边的小能人”?

讨论交流时教师适时板书文题。

2.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小能人, 比如, 数学学得好的, 英语说得棒的, 古诗背得多的, 体育、舞蹈、唱歌、电脑等方面有特长的。想一想, 你准备写谁, 他 (她) 哪个方面或哪些方面特别“能”。

学生交流时, 教师适时提醒学生:“他 (她) 哪个方面或哪些方面‘能’”。

(设计意图:“情动而辞发”, 紧扣文题,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能人,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以“能”设境, 学写具体

师:同学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小能人, 三言两语地介绍, 不熟悉的人能相信吗?对, 必须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下面请同学们回想回想, 你想介绍的小能人有哪些突出的方面?

全班同学交流, 在交流中锁定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小飞人” (此例视本班实际而定) 为例。

师:如果写咱们班的“小飞人”, 认为自己跑得快, 称得上“小飞人”的请站起来。同学们选一下谁算得上“小飞人”? (选定绝大部分学生赞同的一位) 你赞同××, 能举例说说选××的理由吗?你也赞同××, 能举不同的事例说明你选××的理由吗?××同学, 大家都赞同你, 你能讲述一件证明自己跑得快的事吗?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围绕“××跑得快”说了三件事, 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件来写, 选择哪一件?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出“最能说明××同学跑得快”的事。

师:所以, 介绍小能人时, 应先多想几件有关的事, 再从中筛选最有说服力的一两件事来写。

(设计意图:以全班同学熟悉的“小飞人”提供选材, 从他人介绍的事例到本人讲述的事例,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说服力的”展开讨论, 结合具体情境, 分析、比较、判断, 将选择典型的技巧渗透到实践中, 为把各自的习作写具体、写生动打下基础。)

师:刚才大家选定的这件事, 虽然最能说明××跑得快, 但如果按现在所说的去写, 能让不熟悉××同学的人产生钦佩之情吗?怎样才能把××跑得快写活了, 让人产生钦佩之情呢?

众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教师适时板书这些词语)

师:噢, 这么多方法, 能结合刚才大家选定的最能说明××同学跑得快的事描述描述吗?

学生讲述时, 教师启发学生回想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比如, 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上, ××起跑时的神情、奔跑时的样子、冲刺时的动作、比赛后的心情、观众的反应等等) , 让××同学“飞”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写身边的小能人应分几步?要注意些什么?

师:要想写活小能人, 我们应该围绕某方面特长, 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事, 并注意回想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想清楚了才能写具体, 才能写活小能人, 不熟悉的人看了你的介绍才会心悦诚服。当然, 我们还要考虑习作的谋篇布局, 比如, 加一个合适的开头、结尾, 如果写某一方面的两件事, 或者根据两三个特长各写一件事, 还要注意写好过渡句。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 用智慧赞美赞美身边的小能人吧!

(设计意图:内容不具体仍是小学生习作的通病。结合全班同学熟悉的事例, 指导学生写具体的要领和方法, 既可以细微到某个词语的运用, 某个句子的梳理, 某个方面的渲染, 又可以宏观到整个片段框架的调整;既是个性的启发, 又是共性的指导。这里的指导不仅仅是技巧, 还可以拓展学生思路, 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 在师生交流碰撞中悟出写详细、写生动的方法, 这样, 刻画出来的小能人才会生动鲜明, 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 及时给请求帮助的学生点拨辅导。同时, 注意发现并选定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典型的习作, 准备在全班评讲。

(设计意图:除了请求个别辅导外, 教师不再作共性指导, 旨在不打断学生的思路, 不影响学生的表达欲望, 让学生自由习作, 一气呵成。)

三、围绕“能”字, 修改完善

师:老师发现大家写得都不错, 能从中选出最出色的一句与大家分享吗?

将巡视中选定的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典型的习作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评点和修改。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共同评点和修改的启示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同时, 教师着重指导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的作文进行修改。)

师:请你 (指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 读一读修改稿。 (该生读完后) 与原来的习作相比, 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从中有何启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最出色的句子”, 让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与大家交流修改稿,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引导学生享受习作的快乐, 增强喜欢习作的情感和写好习作的自信心。利用典型习作, 随读随评, 随评随改, 点评贯穿在学生的整个习作过程中, 以点评的即时性、实用性、指导性引领学生习作和修改, 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独特感受, 实现个性化表达, 实现在改中悟方法、学方法、用方法, 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 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四、响应启事, 争做能人

师:同学们把身边的小能人写得这么好, 真能!要是能把习作发表出来就更能了。恰好《语文报》报社有相关的征文, 请默读。

出示征文启事

迎六一征文启事

为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 本报社将举办“我身边的小能人”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请你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 (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 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 。题目自拟。

2. 来稿要文从字顺, 条理清楚, 特别要把小能人的典型事例写具体。

3. 参赛对象为三至六年级的同学。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4. 来稿请寄:0 3 0 0 2 4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语文报社邮编:

5. 截稿日期:5月20日。

语文报社

2009年4月25日

师:读了这则征文启事, 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师:课后请同学们将习作修改好, 誊写清楚, 积极投稿, 争做写文章的小能人。祝你们好运!

(设计意图:《语文报》是广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读物, 能在这份读物上发表习作是学生的心愿。借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 以征文启事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使学生乐于习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苏教版五(上) 第9篇

教师用书上是这样建议的:可以先画出完整的截面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这堆钢管排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计算。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把两堆这样的钢管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那样合在一起,那么每层有几根,有几层?每层的根数可以怎样简便地计算出来?使学生领悟到可以用“(最上层根数+最底层根数)×层数÷2”来计算。至此,学生能很自然地把这一方法与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联系起来,讨论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教师用书上的建议,我非常赞成。但我进一步深入思考:为什么不是计算这个钢管堆的横截面面积,却同样可以用面积公式呢?钢管根数与面积大小之间到底有没有本质联系呢?如果我们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计算钢管根数与面积大小之间的本质联系,那么学生对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钢管根数的理解是不是可以更深一层?

进一步来思考:该题的价值在于将梯形的面积公式应用于等差数列求和的计算,大大拓宽了梯形面积公式的使用价值。为此我想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几何直观、数学建模。

教材中提供的是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圆形钢管的根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我想,如果把面积公式作为一个结论直接让学生去计算,如何运用或许没有问题,多出几道类似的问题,反复运用几次后学生一定会熟练起来,但怎么想到用面积公式这样一个几何图形的知识来解决钢管的根数这样一个与图形没有任何联系的问题的呢?这或许才是这一课探究的真正价值所在。为此我想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课程开发,丰富相应的课程资源,打通面积公式与计算圆形钢管根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于是我尝试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

(1)下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图1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图2呢?这两个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面积一样?

(2)图3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整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怎么算有多少个小正方形?(要求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可以用这样的算式:1+2+3+4+5+6。)

(3)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如图4)。图4的面积是多少?追问:图4的形状变了,为什么面积没变?

(突出虽然形状变了,但是小正方形的个数没有变,所以图形的面积没有变。)

(4)在第4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形(如图5)。如果一个小圆圈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图5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由正方形变成圆形,总个数不变,面积单位没变,总面积也不变。)

然后出示高斯趣题:1+2+3+4+…+97+98+99+100=?

怎么算?为什么能这样算?你能结合图形给予解释吗?

学生都能想到用(1+100)×100÷2=101×100÷2=5050。理由是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用图形来解释就是相当于这样一个梯形:上底是1个小圆圈,下底是100个小圆圈,一共有100层高(如图6)。

到此我没有结束探究,而是继续深入。

(5)图7的面积可以怎么求?(1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求法?如果把图7变成图8,你准备怎么求?

如果是1+3+5+…+95+97+99=?你准备怎么求?为什么?

(6)体育运动节,学校准备大型队列表演,有一个队列是这样设计的(如图9),你能求出参加表演的一共有多少人吗?如果让你设计,还可以变换成哪些队列图形?试着画一个。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关键词——几何直观,用直观的几何来帮助学生理解、建构抽象的数学公式,使抽象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与面积=(上底+下底)×高÷2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再创造。”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任何一个新知的学习都是基于其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在学习建模。”要真正建立起学生能够理解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模型,必须与梯形这一直观图形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能够理解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由此我想到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体现在“和=(首项+末项)×项数÷2”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上,它不是冷酷无情的,而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高斯趣题是许多学生耳熟能详的数学故事,我们在讲解这样的故事时,往往被数学家聪明的头脑所吸引,而忽视了积极思考、勤于探索的过程,更忽视了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好像数学家的成功完完全全依靠自己的天资,而不是自己的努力。如果抱着这样的认识,那么介绍数学故事无疑是一种“我不能”的情感体验,不能树立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数学家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计算方法的呢?我们普通人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获得这样的方法呢?如果通过合适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体验、感受到像数学家那样的成功,那么这就是优质教学的魅力,也是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到了几何直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难具体,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学是有关数与形的学科,数与形是数学发展的两翼,只有两者互相依靠、和谐发展,才能使数学学习飞得更高、更远。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几何直观,或许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学学习中数与形的两种不同功能,因为数学的本质是抽象,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几何直观可以成为抽象与形象之间的桥梁。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但如果能与梯形的面积公式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那么抽象的公式就有了几何直观的形象支撑,对抽象公式的灵活运用就不再那么无依无靠。

我想到了课程资源。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许多要用的资料只要到网上查一查,就可以轻易获取,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合理取舍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可以帮助我们制作出一些我们所需要的直观图,通过观察、思考这样的直观图,学生就容易抓住知识间的本质联系。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丰富而有吸引力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探索与实践变得简单而富有意义。随着教师的职业不断走向专业化,对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有优秀的数学素养。面对一个数学知识,学生或许只能看到一个点、一块石,但教师必须看到一张网、一座山。

我想到了数学建模,学习数学就是学习如何建模,但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能够理解的“模”,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因为任何有意义的建构都必须找到其建模的生长点。建模应该是意义上的自然生长,而不是形式上的生拉硬扯,建立模型的外形或许不难,但模型内涵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的路径,不能操之过急。

上一篇:进修教师下一篇:教学成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