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协民主协商

2024-06-21

基层政协民主协商(精选6篇)

基层政协民主协商 第1篇

2013年以来,我们把深化专题调研与开展专场协商作为市级及以下政协落实协商民主的一个积极探索,分别在清远市开展了“高起点创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在中山市开展了“以文化为引领高起点建设翠亨新区”、在佛山市开展了“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专题调研与专场协商。这些专题调研与专场协商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是:

一、整合资源,四级政协联动。对三个市的专题调研和专场协商,我们邀请了全国政协和全国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领导,以及全国在该专题的有关专家,与省市县四级政协携手联动,充分发挥了全国政协对地方政协的指导作用和地方政协的职能作用,有效提升了政协协商民主的质量和实效。

二、虚功实做,调研促进工作。政协要在服务大局中做到“切实而不表面”,在促进发展中“务实而有作为”,必须深化专题调研和专场协商,积极为党委、政府在决策前、决策中提出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促进政协调研成果能够转化落实,使政协协商民主更加“务实”。

三、解剖麻雀,以点带面。通过对这三个市的专题调研和专场协商,目的在于解剖麻雀,总结经验,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12月视察广东时提出的定位目标,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创新动力。

四、一次调研协商,每年跟踪回访。对已开展专题调研与专场协商的地区,省政协下来每年将对其实行“跟踪回访”,力争实现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组织一次专题协商,明确一条发展路子,形成一份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专题协商报告,促进一个地区的科学发展。

如何才能认真开展好专题调研与专场协商,使专题调研与专场协商不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深刻体会到:

第一,要选准课题,深化调研。就是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选择对全局工作带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地区的经验总结升华,把存在问题抓准查透,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这是搞好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

第二,要搭建平台,形成载体。我们去年对三个市开展的专题调研题目与专场协商研讨,尤其在深化调研基础上进行的专场协商,党委、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参加,“四级”政协委员和当地干部群众代表协作联动,广泛深入、积极负责地献计谋策,这是基层政协开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落实协商民主的基本条件。

第三,要形成合力,多层推动。特别是要紧紧依靠全国政协及通过全国政协邀请国家级专家参与调研与协商,才能提升专场协商的规格,引起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更加重视,形成更大的协商合力,从更高的层次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的展开,这是搞好协商民主的关键措施。

基层政协民主协商 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商以求同谋良策,协以成事谋发展。作为全县政协“好说好商量”议事厅创建试点乡镇,XX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立足“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要求,紧扣民生热点难点和“急难愁盼”的民生突出问题,建设了镇村两级“好说好商量”议事厅,广泛开展专题协商议事活动,助力补齐民生短板弱项,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经济社会发展减阻力、添助力、聚合力。现将我镇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协商平台是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前提,我镇制定了《实施意见》和工作细则,搭建起镇村两类协商议事会议平台。镇里成立了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镇协商议事厅,设在XXX政协委员活动室,作为镇协商议事平台,镇长作为协商议事会议召集人。同时,在尹家峪村打造村级协商议事厅,作为村协商议事工作平台,由村支部书记任村协商议事会议第一召集人,联系该村的政协委员任第二召集人,具体负责村协商议事工作。镇村两类协商议事平台的搭建,为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衔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载体。

二、完善议事流程。一是多方参与,明确协商主体。协商中重视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础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二是深入调研,规范协商内容。根据镇、村单位不同特点,合理确定协商内容,凡是涉及地方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应进行协商,坚持“不调研不协商”,组织委员及相关人员深入一线查实情,深入群众听民声,深入研讨出真知。三是科学有序,完善协商程序。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的要求,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截至目前,镇级平台已经进行X次议事活动,XX村村级平台进行了X次议事活动。

三、强化工作保障。为确保“好说好商量”议事厅建设顺利开展,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县政协的各项部署要求,在人员、经费、场所、设施等方面,为基层协商民主工作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切实保障了全镇基层协商民主建设顺利进行,共投入资金XX多万元。

刍议公民协商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 第3篇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是以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体现在基层民主之中,一个充满活力的基层民主对整个国家民主建设以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公民协商作为基层民主运行的有效形式,其建立健全并完善对于中国发展作用深远,只有一个稳定、有序并且充满活力的基层民主,才为我国谐社会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基础与战略发展空间。

二、中国语境下基层民主的内涵

1、基层民主基本涵义

在中国政治生活的大语境下,所谓基层民主,其形成是基于中国自身民主的实践,指的是存在于基层社会以及其政权中的民主生活与民主制度,以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

2、发展历程概述:

在改和开放之前,就已有基层政权以及基层社会,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当时基层民主并没有纳入到国家民主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平台之中,直到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中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基层政权以及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扩大至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同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农村村民委员会以及城市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写入其中;分别于1987年和198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两部法律;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初步划定职代会、居委会和村委会为中国基层民主的三大组成部分; 1997 年,中共十五大对“扩大基层民主”的政治建设目标作了明确;2002 年的中共十六大,将基层政权机关的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排除在基层民主范畴之外;十七大与十八大提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三、公民协商是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路径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要想扩大基层民主,那么就要深化基层民主,而深化基层民主,关键在于扩大基层民主的自治性以及参与性,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其民主的权利。为此,可以从公民协商体系与机制的建设入手,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路径。

1、深化基层自治,首先要协调党社关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基层社会的领导力量,就必须真正成为基层社会的领导核心,深入到社会基层,充分发挥党在社会中的作用。在基层社会民主自治的进程中,要扩大党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力以及领导力,不仅活跃在基层社会之中,更要活跃在基层自治的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不仅要加强党的自身整合和建设,有效发挥党员和组织的堡垒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基层社会的核心力量;更重要的是,还应积极推动基层自治的建设,充分利用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参与到基层自治之中,并充当自治的主导力量,从而能够在基层民主自治中获取极为丰富的制度性以及民主性资源。

2、通过整合基层民主,规范民主的运行

当下,基层民主主要以制度性民主生活、开发性民主生活以及维权性民主生活三种态势存在,由于缺乏一套有效的机制对这三种态势进行必要的整合,从而导致无法形成合力,甚至有时会相互牵制彼此。

因此,亟需通过整合基层民主,规范民主的运行,要想整合基层民主,关键在于要让政党真正深入到社会基层,并融入其中,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力量;同时,还要让制度性的基层群众自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将基层党建与基层的自治以及基层法治三者全面统一协调起来。

3、健全公议体系,培育公民协商

公民协商是以基层自治以及公众参与为基础的,公共事务参与以及其决策的有效开放是公民协商的强大动力,只有充分开放,形成一个公议体系,培育一个完善的公民协商系统。

一方面要全面开放基层公共事务议决空间,另一方面要向公众开放决策公共事务以及公益事业的利益表达和商议空间,让民众真正进来表达诉求,这样才能真正的、直接的推动公民协商的建设。

四、小结

总而言之,在中国政治生活的大语境下,扩大基层民主的自治性以及参与性,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其民主的权利,深化基层民主,,首先要协调党社关系,通过整合基层民主,规范民主的运行,同时健全公议体系,培育公民协商,让民众真正进来表达诉求,这样才能真正的、直接的推动公民协商的建设。

基层政协民主协商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高校作为培育民主的重要阵地, 在发展协商民主的过程当中应当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积极探索高校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目前, 高校的协商民主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需要从增强协商民主意识, 创新协商民主制度, 建立协商民主机构, 健全协商民主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 切实做好高校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一、增强协商民主意识

一直以来, 高校实行的决策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容易出现学校领导“一言堂”的现象。而随着中国的民主建设进程加快, 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 要求民主的意愿更为强烈, 如果高校的一些决策在确定之前没有经过广泛充分的协商, 可能执行起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遭到师生的抵制。这样一来, 决策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还会使得校党委和校长的威信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增强高校内各个主体的民主协商意识, 让广大师生充分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议事和决事进程当中, 保证最终的决策符合最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 从而使得决策能够有效地执行。

首先, 全体师生要加强理论学习。学校通过举办协商民主的知识讲座, 设置协商民主基础知识宣传栏, 举办协商民主知识竞赛, 发放关于协商民主的宣传单, 利用网络途径进行广泛宣传等多种途径, 将协商民主的相关法律知识、规章制度、协商理论、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方法真正地普及到每一位教职工和每一位学生, 全面提高学校全体工作人员的参政议政、民主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 要促进转变观念、提升理念。高校实行协商民主的方式, 最终是为了确保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师生的根本权益。如何充分地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最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是高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在明确高校实行协商民主的目的这一前提之下, 学校党委和校长进一步提升协商民主理念, 师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协商民主的过程当中, 高校协商民主才能够顺利进行, 才能加快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二、设置协商民主机构

发展高效的协商民主, 不能单独依靠学校的党群部门。就目前高校的协商民主发展形势而言, 要保障协商民主的机制有效地运行, 就要做好协商民主机构的设置工作。

首先, 要明确已有的协商民主机构的职能范围和性质, 充分发挥现有的协商民主机构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领导教职工代表大会, 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正确地行使职权, 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学校教代会主要有建议权、通过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这四项职权。”

其次, 建立专门的协商民主机构。高校通过建立民主委员会, 专门负责校园民主生活事务, 促进学校各群体之间的民主协商。民主委员会的委员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 并且委员会的委员应当能够广泛代表学校全体成员各个不同层面的人员, 以便提高民主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建立专门的民主协商机构, 例如成立民主委员会, 是新形势下推动协商民主机制有效运转的平台。

三、创新协商民主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由此可见, 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保障。就高校的协商民主发展而言, 需要建立起科学的协商民主制度, 才能为高校的协商民主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则。

首先, 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目前, 高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广大教职工参与协商民主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通常高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每年召开一次, 由教职工代表集中反映广大教职工对于学校发展的各方面事务的意见和建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间隔长, 不利于广大教职工及时反馈问题, 代表们的作用十分有限, 只有在召开会议的时候起到表达意愿的作用。可以实行教职工代表常任制, 选举产生的教职工代表任期一年, 每位代表搜集本教研室或者本学院的教职工关于学校各方面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每月月底汇总传达给校长, 以便及时沟通和解决学校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 建立健全高校公开听证制度。对于一些与师生的权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应当建立起高校的公开听证制度。例如有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 应当组织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召开听证会, 广泛听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建议, 最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决策。这样既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又能保证决策的民主性, 使得最终的决策符合广大师生的根本权益, 使得决策能够得到广大师生的支持和拥护, 从而执行起来更有效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实行高校公开听证制度, 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校务公开, 使得高校各项事务的运行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制度化。

再次,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提案制度。对于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 可以由校民主委员会组织广大教职工提供议案, 汇集群众的智慧。然后由校长审议提案, 综合考量, 做出决策。

最后, 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反馈制度。高校发展协商民主, 并不是以协商作为目的, 而是以协商作为手段使得最终的决策符合最广大师生的根本权益。因此, 建立起协商民主的反馈制度是对协商成果的有效保障。校长在述职报告当中应当体现对于通过民主协商达成的共识执行的情况如何;校园民主委员会可以通过年度工作总结等方式, 公开一年以来校园民主委员会对于推动民主协商成果的落实所取得的成果。广大教职工通过这些方式能够了解到民主协商的实施情况, 为再协商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健全协商民主方式

要做到切实发展高校的协商民主, 就要做到转变传统的高校管理方式。转变高校管理方式, 从传统的一把手“一言堂”管理方式转变为“广泛协商, 民主治校”的民主管理方式, 需要建立健全协商民主的方式。

(一) 促进协商民主手段转变

一直以来, 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之下的校长负责制, 这就使得高校形成了以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之下, 教职工处于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的束缚之中, 在工作实践中的创新性受到限制。例如高校教学模式改革, 通常是由校方直接出台教学模式改革试行办法, 教师按照教学模式改革试行办法进行教学改革, 这样就造成教师改革创新积极度不高, 也加大了教学模式改革的难度。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是在做出教学模式改革的决策之前没有广泛、充分地进行协商, 并将协商的结果融合到决策当中, 造成决策和实际情况部分脱节的情况。因此, 高校要做到切实改变高校的管理模式, 从“单向管制”到“协商共治”, 完善协商民主制度, 为学校广大教职工提供更多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在高校当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 从而做到集思广益, 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

(二) 完善协商民主决策方式

在关系到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上, 一方面要求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决策的过程当中, 另一方面要完善协商民主的决策方式。在进行决策之前, 要进行广泛的动员, 提醒每一位教职工要珍视自己的投票表决权, 谨慎理性地做出选择, 避免跟风投票的情况发生。取消原有的举手表决等表决方式, 采取不记名投票和公开唱票的表决方式, 从而避免人云亦云的投票情况发生, 也能有效消除广大教职工在投票表决的顾虑, 提高表决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效性。

(三) 树立正确的群众路线

利用好网络、学校电台、纸质媒体等各种宣传平台, 做好民主思想的宣传和舆论引领, 让民主的思想和观念深入人心。在建立民主协商制度的进程当中, 要坚决贯彻好群众路线, 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集合广大群众的力量做好高校民主的制度建设, 让高校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民主协商的环节当中来, 使得民主协商落到实处, 成为高校民主生活的一种常态。

(四) 加强群众组织的相互联系

日常工作中, 群众组织是沟通国家和民众的桥梁纽带,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群众工作要从多角度深入, 从多方面展开。密切联系群众组织, 积极倾听群众的呼声, 切实在工作实践当中落实群众的诉求, 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勤.高校协商民主制度建设途径研究[J].创新教育, 2012 (3) .

[2]苏向荣, 程建军.论高校协商民主管理模式的建构[J].江海学刊, 2010 (5) .

基层政协民主协商 第5篇

着力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效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十八大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要求为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形势下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效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决定协商民主是否具有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没有规范的制度、程序、机制作保障,协商民主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协商效果。加强和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保障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顺利进行的需要,是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效的需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一是明确协商内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社会发展规划、机构体制改革、重大民生问题、重大项目建设、重要人事安排等等应为常态的政治协商内容。二是拓展协商的形式。会议、提案、建议、调查报告、民意报告是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十八大提出:要“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这是对人民政协不断探索丰富协商形式的充分肯定。三是规范协商程序。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协商活动的安排和准备、协商活动的组织、协商成果的报送、协商意见的办理和反馈都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四是组织保障到位。首先,要把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总体部署,真正建立起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督

办落实机制;其次是要提高协商主体----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协商民主的整体水平。

二、协商民主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平等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关系。因此,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和领导同志首先要有协商民主的愿望和态度,主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这是协商民主成为有效协商而不流于形式的根本保证。二是真诚的原则。协商的主体双方都应发自内心,诚心诚意,而不是表面作态,虚情假意。双方都可以发表各自见解,解疑释惑,求得共识。三是在前的原则,即政治协商要坚持“三在前”的原则。“三在前”即对重大的决策要主动协商或征求意见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如果采取事后告知,以通气代替协商,走过场,那就不成其为协商了。

三、增强政协委员的协商民主意识,提高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一是增强政治协商意识。当前,在人民政协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事人民政协工作的同志,无论是政协委员、还是政协干部,都处在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第一线,处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第一线。”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常委会工作报告里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让全体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意识到这一点,以唤起他们参与协商民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提高履职能力。通过集体学习、培训、调研、课题研究、考察、座谈、撰写提案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政协委员们的履职能力;在参政议政中,既要激励他们积极的独立思考,又要鼓励他们积极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把个人

智慧和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有力地促进党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四、积极探索实现协商民主的途径、方法。一是在政治协商中把握党委、政府的主导性和政协自身的主动性的有机结合。党委和政府就重大问题给政协出题目、交任务,明确政治协商的内容;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主动地协商议政,使协商民主有序规范,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政协委员是协商民主的主体,具有很强的政治代表性和使命责任感,明确委员的地位和责任,加强委员的管理和服务,落实委员履职活动经费,把委员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委员履行职能的热情、能力和水平。三是重视发挥政协界别的独特作用。强化组织功能,完善活动形式,提供服务保障,注重发挥界别在政协例会、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开展调研视察、联系各界群众中的独特作用。政协委员中专家、学者多,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政协界别联系广泛,精英荟萃。因此,在履职中,可以精心设计能够体现界别特色、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界别活动”、“委员活动”等富有特色的履职主题活动。

五、推进协商民要把握好“三个策略”。一是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强调的是增进共识的过程,要坚持尽力而为,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的职能作用,把政协可以调动的一切有效资源和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广大政协委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竭尽全力,不遗余力;要坚持量力而行,应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着力抓住若干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尽可能避免在当前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

为有所后为。协商民主协商空间大、内容广、层次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决策的参与性。因此,发展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在每个阶段都应十分注意轻重缓急,既照顾面上又突出重点,力求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重大的、紧急的,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应当主动先为、多为、快为;受各种客观因素(政策、财力、环境等)限制、当前的确不好办理的问题,就应分阶段实施或者先研究如何创造条件去实施。三是要坚持真抓实干、一抓到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其实效只能通过影响权力机关的决策体现出来。因此,发展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水平、有价值、有见地、可实施的意见建议,对于政协的提案,必须坚持追踪落实、抓紧抓实,促进协商民主切实成为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力量。

基层政协民主协商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党建;恳谈首议制;上海青浦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2-0037-03

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党委在实行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在全镇试行党员恳谈首议制,由村党组织搭建平台,建立制度,引导全体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对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进行延伸,把党员代表议事的“线性”流程拓展为“环形”流程,闭合事前汇聚民意和事后监督评议环节,对农村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进行深化和完善,产生了一定的聚合效应。

(一)农村政治生态的转变。伴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社会变迁、体制的转轨、思想观念多元化,农村的政治生态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的变化。

一是基层单一民主选举模式得以丰富和发展。在选举民主的探索中,协商民主功能也日渐受到重视,系列的协商民主程序成为新的基层民主制度生长点。这也说明基层民主已经向更为实质的民主决策延伸。

二是由单纯的个人利益诉求转向对公共利益的诉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和村级公共利益的日益凸显,广大民众参与民主的目的不再局限于个人利益最大化,更多的是关注公共利益的增益与扩大,民众参与公共治理,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以形成对公共事务的理性共识。

三是一种上下互动、权力双向运行的治理机制开始形成。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不仅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力与民众的自治权利提供了一种极富价值的探索,同时也为重新理解基层民主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与视角。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目的在于利用权威、协商与合作等多种手段去引导和规范各种公共事务的治理。

四是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开始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战略任务,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品格,而且适应了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性要求。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各个地方不断突破原有体制机制局限,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地方经验。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在农村政治生态实现良性转型的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困境。

一是党组织机体不够健康。由于部分党组织班子人员不够团结,软弱涣散,村级经济薄弱无力办事等原因,大大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同时,由于受场地、经费的限制,部分村居党员的组织生活开展不规律,不便利。

二是党员代表履职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党员代表不能发挥代表作用,履职意识不强,不能代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利益,不能反映普通百姓的合理诉求。

三是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党员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党员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发挥党员作用。个别党员甚至与党组织离心离德,宣传不利言论,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此背景下,建构多元治理主体的制度性合作关系,实现其合作共治是农村基层走向善治的重要途径。党员恳谈首议制度也因此应运而生。

青浦区白鹤镇引导农村每一位党员发挥出主体作用,切实履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按照党员“先了解、先讨论”的原则建立了党员恳谈首议制,既是对协商民主的一种创造性转换,又是一种提升,具有典型的本土化特色。它代表了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和新成果。

(一)现实定位。首先,党员恳谈首议制促使民主商谈纳入正式的制度框架内,探索在行政过程吸纳公众参与,提高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其次,党员恳谈首议制主要围绕公共议题,通过恳谈让民众对决策认可,同时给基层政权以责任和义务约束;再次,党员恳谈首议制作为一种原创性的民主载体,是在既有框架下的改进与创新,展示了具有首创精神和现实价值的本土化民主资源,又阐释了乡村协商民主实践的动力、机制、价值及趋向,丰富了基层民主治理的发展模式。

(二)党员恳谈首议制的运行机制。党员恳谈首议制,由村党组织搭建平台,建立制度,引导全体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对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进行延伸,这里最重要的机制体现在议事“三部曲”:

一是会前广听博采。先由村党组织与党员签署“党员承诺书”,并划分好片区,确定好联系户。随后,每名党员各自走访定点联系的村居民,时时保持密切联系,在平时的生活接触中了解村民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能够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对一时不能答复或解决的,事关全局或重要的议题、议案,记录至《记载册》供恳谈会讨论。组长再将恳谈会上经党员充分酝酿后的意见、建议带到议事会,为党员代表议事会做好充分准备。

二是会中谈述议评。采用谈、述、议、评等方式进行恳谈首议。“谈”党员与党员之间交流思想,讨论问题,解决思想困惑;“述”组长介绍村“两委”班子对有关决议的推进、落实情况,解答党员提出的相关问题;每名党员陈述各自收集到的信息;“议”即党员讨论、商议下季度需列入议事会议题事项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本小组关注议题;“评”即对相关决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实施、推进情况,或村民关注问题解决结果的评价。

三是会后监督评价。由议事会代表将会上形成的议题提交村党组织,并将会上党员的“谈、述、评、议”的有关情况汇总上报至村党组织。如有需“两委”班子决策事项,则待决策落实后,再将结果通过党员代表、党员、村民群众逐层返回。并根据需要,由党员对所联系村民开展解释、宣传,再次征求意见建议,做出满意度评价。

恳谈首议的规则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分组安排:按照地域化原则,或根据村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组设组长1名(一般由党小组长、党员代表兼任)。根据村实际,每名党员联系本村户,一般不超过15户村民。二是会议时间: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时间自定,原则上应在党员代表议事会召开前进行。三是会议地点:由各小组自行决定,原则上在村民家中召开。四是会议形式:由组长召集本组内的党员召开会议,辅以网络等形式进行。召开恳谈会议,一般应遵循以下七项基本程序:一是会议召开前,党员走访定点联系的村民,收集相关信息,开展宣传引导,为村民释疑解惑。对一时不能答复或解决的,事关全局或重要的问题,记录至《记载册》供恳谈会讨论。二是组长在征得本组内多数党员同意后,确定恳谈会议日期、地点,于会议召开前一周左右,通知每位党员。 三是恳谈会议必须有不少于五分之四的党员到会方可召开。恳谈会议上,采用谈、述、议、评等方式进行恳谈首议。“谈”党员与党员之间结合形势交流思想,解决思想困惑;“述”组长介绍村“两委”班子对有关决议的推进、落实情况,每名党员陈述各自收集到的信息;“议”即党员讨论、商议需列入议事会议题事项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本小组关注议题,无需列入的则落实相关党员群众予以解决;“评”即对相关决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实施、推进情况,或村民关注问题解决结果的评价。四是组长对恳谈会议的议题、商议内容、评价结果等情况,做到记录详细,并做好资料归档等工作。五是恳谈会议形成的议案,由组长带到党员代表议事会再次进行讨论。六是议案落实情况,由组长负责及时向党员通报,再由党员告知定点联系群众。七是引进第三方参与机制,结合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邀请联系本村的机关或其他有关党员参与进来。也可邀请有关专家、党代表、人大代表、党务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共同参与。

(三)党员恳谈首议制的实施情况。白鹤镇党委在胜新村试点恳谈首议制后,于2013年9月在全镇村居范围内广泛实行。按照地域化原则并兼顾各村实际,将党员进行分组,每名党员联系本组村民。并把议事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和群众威望高的老党员、党员代表推选为组长,最终形成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组长,组长联系党员,党员联系本村户的“三级联系”网络。在恳谈首议制度的施行中,紧贴农村实际,精心设置了各种活动载体。同时,在党员恳谈首议制的运行中,引进了第三方参与机制。邀请联系本村居的有关党员参与进来,并注重邀请有关专家、党代表、人大代表、党务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共同参与,进一步拓宽意见建议的收集面,提高议事的质量,积极发挥外部力量的作用。

党员恳谈首议制保障了基层民主、规范了民主决策、强化了监督管理。该制度在村居推广运用的两年来,在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问题上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是完善了结构,使议事制度更趋完满。恳谈首议制在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事前汇聚民意和事后监督评议环节,使制度更加完满。并且通过自下而上对群众需求的回应性,打通群众诉求渠道,体现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将基层“两委”班子从“我要决策什么”转化为“要我决策什么”,在决策模式上实行了转变。

二是聚合了党员,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恳谈首议制度让每名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切实保障了党员的权利,增强了党员意识,激发了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行党员恳谈首议制以来,出席组织生活会以及各项公益活动的党员人数都较以往有所增长,党员参加活动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三是畅通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三级联系网络”,广泛收集村情民意,及时做好“下情上传”,同时,又把上级的方针政策、村居“两委”班子的重要决定、项目建设情况等通过原路径逐层返回,及时做好“上情下达”,使基层群众真正“听懂领会”党的声音,领会村“两委”决策意图,不断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行党员恳谈首议制以来,各村居上访事件明显减少。

四是推进了民主,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恳谈首议制的实施,从授权决策、参与协商、监督评议等方面明确了制度及内容上的规定。通过发挥党员的自主决策权,以民主的方式把党员群众关心的难点、焦点问题解决在基层,真正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

五是搭建了平台,为党建和服务提供平台。通过恳谈首议,进行“小班化”的组织生活会,克服了原先全村党员集体召开组织生活会时间有冲突、场所不便利的弊端,有效保证了村居党员组织生活的正常化。同时,利用恳谈会议便利、亲民的特点,为其他党建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恳谈首议制度的实施与体现出的效果,可以总结提炼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价值。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彰显出民主性。无论是民主恳谈、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还是村民议事制度、乡村典章,这些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对协商议题的选择、协商时机的把握、协商程序的控制和协商结果的运用,都是在党组织领导下有序进行的,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原则。这样既能够扩大民众直接有序的政治参与,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又能够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二是要促进基层民主治理向纵深拓展。“民主恳谈”、“党员议事”、“党群议事”等凸显的协商民主功能,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员恳谈首议制主要是把基层协商民主的功能,嵌入基层“党-村”二元权力结构中,进一步理清和完善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行政功能和自治职能的分工与协调,充分保障了广大民众的各项民主权利,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和谐。

三是注重呈现多元主体的复合型治理特征。基层协商民主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有效形式之一。有组织的协商与谈判可以提高群众的理性与克制,而基层党委、政府则可以加强规则制定与仲裁能力,可以提高政府的有效性与权威性。党员恳谈首议制作为一种基层协商民主模式,进一步突出了“议事”商谈与“决策”的功能,是对乡村公共事务进行共治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化解了基层选举民主的一些弊端,同时增强了基层民主治理的功效,实现更好的民主治理绩效。

四是注重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民众经过这种“本土化”的协商民主训练,把具有一定抽象意义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渐转化为具体的、日常化的、生活化的经验性感知,并以此尝试解决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问题。他们不仅在稳定有序的基层民主实践中创新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形式,丰富了其内涵,还在协商过程中学会了依法、理性地行使民主权利,提升了参政、议政的能力。

上一篇:概率和数理统计下一篇:现代精密工程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