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美术教育

2024-05-19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精选12篇)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 第1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发展, 各行各业均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应以适应就业发展的方向为前提。但当前的职业美术教育却因为未能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 注重培养学生对实用美术的应用能力, 而导致学校的美术教育逐渐步入低谷。而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趋升高。在与许多中专、大专、本科生的竞争中, 职业学校学生处于劣势。应试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并且作用于当前普通教育的各个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相当困难。

其次, 生源素质较低。就读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没有美术基础, 甚至对美术没有兴趣, 他们只是因为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入学录取分数线低而选择攻读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 所以, 职业美术学校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学生的美术基础和美术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目标和追求,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将美术学好。

再次, 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当前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教师不再专心于美术教学, 而是到处办辅导班、补课班等, 这样的现象相当普遍。

二、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

所谓美术教育就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 体现对学生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 努力挖掘人文内涵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 我国职业学校美术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掘并培养具有美术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不同于高中以及本科学校的美术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改革时不能盲目地承袭普通美术学校的教学模式, 而是要在教育思想、理念、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结合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改革。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如果失去了其职业性的特色, 不仅会浪费职业教育资源, 还会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因此, 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必须在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等多方面走创新发展之路, 突出自身的职业化特色。

(一) 强化美术教育理念, 增强美术教育认识

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理念指的就是“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当前, 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三种观点:一是实现个人艺术价值;二是传递、继承精神文化遗产;三是发挥美术的社会特色。当前的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应转变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专业传统的教学理念, 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 切实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突出美术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社会性。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掘, 凸显美术的魅力, 淡化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避免传统的填鸭式的技能训练。美术教师要成为教育思想的传播者和倾听者, 要注重加强师生学术与精神上的交流, 把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启迪,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探究、发现和体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全方位地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为学生打开美术的大门。

(二) 转变美术教育体制, 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以素描为基础的西方教育模式体系无论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还是对于学生的培养力度上都已不再适应我国当前的职业学校美术教育, 它制约着职业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必须面向经济社会, 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做到美术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和发展相统一。

首先, 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社会需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规划时, 应将学校的总体规划与学科自身特点相结合, 同时要适应时代需求, 增加拓展性较强的专业, 摒弃盲目设置的专业。

其次, 要全方位地审视美术专业。我们在美术教育改革中要加强专业划分和系统整合, 着力发现专业设置的缺陷, 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此外, 我们还应结合自身优势,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再次, 要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上, 根据社会对应用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 课程内容要注重对基本知识以及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的职业灵活性和适应性, 要着重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 我们还要及时有效地了解市场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 掌握先进的材料和技术方法。

(三)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教师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因此, 美术教师更是要有良好的人文修养、与时俱进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美术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要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并将学生带进艺术的殿堂, 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 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让美术摆脱“花瓶”的称号。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一, 对在岗教师要进行定期培训, 或选送部分教师到专业院校进修, 帮助他们及时更新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第二,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提高教师自身的硬实力;第三, 实行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方法, 与企业合作, 将教师送到企业和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和实践, 提高教师的艺术实践能力;第四, 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

通过以上四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使美术教师成为具备深厚艺术知识底蕴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传授者, 并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中渗透人文精神, 使教师可以借助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净化心灵, 从而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 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对学生专业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更是日趋严格, 美术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迫使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在保障人才数量的同时也要兼顾人才的质量。美术教育的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 职业学校在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要兼顾人才培养战略的制定,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既具有一定审美能力, 又有创造性技能的新型双全人才。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职业美术教育理念, 明确美术教育目的, 对美术教育体制进行深化改革, 加大对教学科研的重视力度,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 才能适应现代美术教育的要求, 使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得以不断的发展。

摘要:在过去, 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都是天之娇子, 其所学知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已日趋边缘化。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了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 .孙静怡.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7) .

[2] .李雅楠.浅谈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法[J].大观周刊, 2012 (04) .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 第2篇

摘 要:教育是一门艺术,美术教育更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如何把握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堂的天平,怎样发挥学生的潜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思索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关键词:职业学校 美术教育 策略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方向,应以适应就业的发展方向为前提,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培养学生对实用美术的应用能力。教学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本文剖析了当前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与对策。

一、当前美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往往无法发挥这样的功能。这是因为:

1.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录取分数线低,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就读美术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没有什么美术基础,甚至对美术没有什么兴趣。学生成绩差会影响纪律和思想品德,如果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又没有目标和追求,很难将美术学好。

2.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并且作用于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因此美术学科难逃成为“附属品”的命运。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对美术课地位的认识

职业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应有自己的特点。美术课程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将美术看作专业课的辅助,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家。因此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更要体现美术的人文教育功能,体现对学生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

另外,我们不可误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而忽视其美育功能。我们要从教学实践中突出美术课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特殊功效,和它对人的智能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的。

三、新形势下美术课教学策略初探

1.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学校都不可能教给学生他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职业学校尤其如此。因此,美术教学绝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任意倾注,而应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即与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美术活动,如欣赏绘画、装饰物的动手制作、设计、创作活动等。这类知识具有很高的概括性、通用性和适用性,学生掌握和了解了生活中的美术,在学习中就能以理论带动实践,触类旁通。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无权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职业学校的学生,因其文化基础的薄弱,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是很困难,更不要说对教学教材提出质疑了。因此,我们必须告诉学生,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及适当的评价,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顺利成长为一个个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3.促进学生情商和智商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见知识和分数,不见人的激情和创造力,学生的智商可能得到了发展,情商却贫乏。这一点,表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因此,美术教学中更应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4.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师生之间缺少交往、缺少互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成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得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有鉴于此,我们要彻底改变原来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导演”和“唯一主角”的地位,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戏中的“主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表现、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从而掌握开启美术大门的钥匙。

总之,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让美术教育从泥沼里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世菊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与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关系研究[J].美术大观,,(01)。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第3篇

关键词:中职美术;情感教育;学习兴趣

J0-4;G712

中职美术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审美观念、兴趣爱好、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长久以来,中职美术教育一直忽略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精神内涵极度缺失。因此,中职美术教育应当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情感认知, 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会人文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中职美术教育情感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认知能力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其情感正在发生巨大转变,美术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精神内涵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情感教育在中职美术教育课堂中的运用能够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

(二)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在中职美术情感教育中,利用传递人们美好情感的作品来感化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促进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互动的有效途径。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时激励学生,利用真诚的情感来指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等,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友好和谐共处,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人文内涵

美术教育不仅要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学会在丰富多彩的绘画知识中逐渐提炼出能够完善自身个性的信息。情感教育有利于感化學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对高尚情操、真挚情感的审美能力,中职美术教材中含有大量蕴含人类真、善、美的美好画面,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必备工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工具。

(四)完善学生人格魅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增强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的认同感,改变他们对学校集体活动视而不见、对老师同学表现冷淡的情感缺失状况。这些情况的发生虽然与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有关,但是如果学生对他人、对国家、对自己有足够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学生的价值取向、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正面、积极的,由此可见在中职阶段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情感教育对于学生个人、家庭、甚至当地的整个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中职美术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以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以及美术家的认识感悟,教师需要构建学生的情感效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注重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中职美术课自身的魅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其次,中职美术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对美术作品进行想象,让学生自己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悟、比较、思考和分析,来强化学生对美术的见解认识,并产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再次,美术教学可以积极开展写生学习,让学生直接和自然、生活接触,积极参与体验美术学习,让学生在自然、生活中实现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二)以情感教育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实现情感教学的目的。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前提是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修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以其良好的修养和学生构建以人为本的互动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由、民主、人道和公平的互动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其次,教师应尽可能地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课堂中不敢言语,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交流,导致课堂效果并不好。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教育来营造和谐教学,有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再次,教师要尽可能地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要按照教学环节的重难点科学分配时间,突出教学重难点,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教学留下深刻印象。

(三)以情感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以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计划安排。首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用内心感受美。如美术教师在进行几何体绘画教学时,可以将绘画和自然物体相结合,让学生对绘画理念的认识更加具体化。学生通过对美的东西进行观察体验,能增强对美的东西的感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自身的感受能力也就会得到提升。其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用内心欣赏美。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感官直接受到冲击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美的东西的欣赏。再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用内心创造美。教师可以多组织美术活动,如户外写生、画报展览、漫画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刺激学生的表现欲,从而提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

(四)以情感教育丰富学生想象力

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想象力,才能有效实施情感教育。而要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要建立学生和美术作品之间的情感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见解,其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以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美术作品的想象力。其次,对学生实施发散思维的拓展训练。再次,对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以有效的评价来推动学生的想象。

总之,情感教育取得成效并非朝夕之事,需要中职美术老师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人文涵养和完善的人格为目的,合理运用教材、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为中职教育改头换面,为中职生的未来奠定扎实的情感道德基础,为祖国的将来输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艳丽 . 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运用艺术 [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8):202-203.

[2]陈财.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258.

[3]王永红.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14(10):188.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要注重情感教育 第4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情感教育,人格培养,健康成长

现代的德育教育应是一种有情感的教育。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 还应注重修养性、觉悟性的情感教育。教师不能光用说教来面对自己的学生, 而应该清楚地明白“教育的目的是‘成人’, 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心灵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作为德育教师, 应立足于人的道德情感培育, 给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生命, 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文明的行为举止和健全的人格。

从德育教师的角度看以往的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教育注重的是事物教育和知识教育, 而不是关于学生 (人) 的教育。偏重知识教育, 忽视情感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前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常用同一标准要求每个学生, 不能关注发展学生某个方面面的特长, 强求全才或全优。“高分低能”是传统教育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弊端, 忽视情感教育和个性发展是造成学生人格缺陷、适应能力差、自卑、缺少创造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育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识过程, 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教学中情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素, 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 就会出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育效应。为此, 教师要具有爱人之心,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与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形成爱的“合流”与“交流”,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师生之“情”的培养, 以满足学生“求情”, “亲近”的心理需要, 增加德育课教学的感召力。所以德育教师在德育课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情感,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并积极投入进去。近年来, 在德育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并收到了一定实效。

1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教育过程中学生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的培养, 注重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要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到身心愉快的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 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自我情感控制能力, 促使产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一切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使之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能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情感, 能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与他人交往时能够坦率真诚、不卑不亢, 对待工作能够充满热情, 敢于负责, 勇于克服困难;能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 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非常向往, 才能真正获得人的内在规定的真正的人。

2 情感教育是对目前学校教育的一种支持与补充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主渠道, “五育”中都必不可少地存在着情感教育, 有着发展不同领域情感品质的任务, 即有着发展个体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的任务, 劳动的态度与健康的心态是上述三种社会性情感的具体体现和综合表现。情感教育不是游离于全面发展的教育之外的, 而是全面发展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道德感的道德教育只是空洞的说教, 反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对待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失去了理智感的智育只能是照本宣科与照葫芦画瓢, 学习成了外在于学生的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失去了美感的教育只能是枯燥的练习和麻木的表演, 并无多少内心喜悦和灵性表达可言;失去了情感培养的体育也将演化为技术训练, 学生唯一关注的就是考试“达标”;失去了正确劳动态度的劳动教育也将变味, 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附庸和学校教育计划中的“花瓶”。情感教育共同的内容就是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状况, 并把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实验的基本原则。个性教育是尊重个性、通过个性并培养健康个性的教育。个性本身就包括了个体情感世界的独特性, 而且以后者为核心。情感教育也是个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原则, 是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基础之一。

3 情感教育在学生健康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1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当代学生的感情很丰富, 但缺乏自控能力, 在成功的道路上, 缺乏的不是机会, 而是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对别人情绪的揣摩。首先, 要学会悦纳自己, 悦纳自己就是指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肯定的态度。它涉及到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形成自尊, 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己、形成自卑。当代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 要勤奋、好学、拼搏、攀登、努力培养自己实际体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 他们的情绪是愉悦的, 情绪是良好的。人在良好的状态下, 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解决问题迅速, 容易吸收新成果。而当理想不能变成实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德育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 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 树立不懈进取的精神, 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加强对自然、对人类自身的科学认识, 以形成良好的个人心境和积极的情感, 发展个性, 开发创造性思维。同时, 还要有勇气面对挫折和失败, 克服惰性。其次, 一个人如果能够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 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 就能量力而行, 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 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努力。此外,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完整统一人格的基础。情感激励意志, 意志调控情感。

3.2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与人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现代社会既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 又需要人进行多方面协作, 孤芳自赏, 独自奋战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 这需要人们相互融洽、和谐、宽容、尊重和以礼相待。情感教育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正确的情感表达和交流, 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依恋的纽带。情感不仅是内在的心理, 又是能够让人意识到的意向和表达这种心理的外显。使自己在接受别人的同时, 也被别人所接受。老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由于学生先天的基础和后天的成长小环境是千差万别的, 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富有个性、多样化的人才, 这是个性发展的基础。要搞好教育必须认识学生的共性, 更要重视学生的特殊性。一般说来, 教师对学生倾注多少情感决定着师生的交往关系, 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建立民主型的师生交往关系, 借助得到学生承认的个人权威来管理班级, 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 鼓励多样性, 培养创造性;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和支持, 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学会与人合作, 善于人际沟通。

3.3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个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面对竞争、挑战和风险, 要把握时机、获取成功, 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广博的知识, 还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善于调节人生的酸甜苦辣, 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现代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比别人略胜一筹, 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娇宠下长大的, 没有受过必要的磨难教育, 在思想道德、个性特征及心理素质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此, 这些学生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 往往不知所措, 迷失方向。或很消沉, 一蹶不振, 或心理失衡, 情绪不能控制甚至走上绝路。因此, 高职校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时, 不能忽视情感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

4 情感教育中如何主动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在教育中, 教师不能只强调智力的开发, 要充分体现、发挥以尊重、平等、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的作用,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变化, 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锲而不舍。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4.1 教师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敞开心扉, 乐于接近教师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把情感因素引入教育过程, 通过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尊重、平等、理解、关心、信任和期待,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2 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要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 在关爱、鼓励尖子学生努力的同时, 更要做好与“后进生”的交流和沟通, 尊重他们, 以人格感化学生, 以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心灵, 用现实生活中的道理说服他们, 用健康的知识教育他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一是要了解他们, 关注学生的言行, 加强沟通和交流,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 找到自我, 获得自信, 学会感激;二是要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 不因美丑、贫富、成绩好坏、个性的差异而有所折扣;三是要宽容对待学生, 对于缺点错误要耐心帮助, 在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情况下严格批评, 真心开导, 不讽刺挖苦,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4.3 理解、信任学生, 激励为主,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职业学校审美教育工艺美术论文 第5篇

一、当前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问题与现状

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贫困户和城市困难及低收入家庭,到职业学校就读,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走上社会谋生是他们的最大愿望。那么,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审美素养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做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感性素质培养,导致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还是侧重于作品年代、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成就、社会影响、审美价值以及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其目的还是通过“画以载道”阐明作品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并且学生也很难有机会到博物馆、美术馆中去面对面地接受伟大艺术杰作之艺术美的熏陶,无法去直观感受、去体会。比如欣赏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往往是记下了一些专有名词、历史典故,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假如他们把远方的山、眼前的树、脚下的石头和古老沧桑的建筑仔细端详一下,这种美的感受可能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再比如美术作品欣赏,学生不知道何处是好,对写实类型的作品只能说出“画得真像”、“很逼真”,对写意、抽象类型的作品则更是直呼看不懂,实际上在这方面都是感性审美教育的失缺导致的。记得在一次学术讲座中,有人问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如何才能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邵先生回答是:“多看,看多了就自然知道画得好不好。”如何欣赏书法?范曾先生说:“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诀窍,这个书法好,那个书法不好,感觉最重要,它给你快乐的感觉没有,给你愉悦没有?它给了你哪种不可言说的感动?有了这个东西,你就认为这个字是好的。”两位先生无意中说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即感性素质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职业学校审美教育中极其缺失的。

二、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民间工艺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

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主要是农民,其创作完全带有自发的性质,很少是专业艺人,因而显得质朴、率真,没有任何拘泥与做作,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特色,体现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比如剪纸、木板年画、织绣、传统壁画、泥塑等,从中可以窥见人民大众的审美心态,也能体察到民族的精神所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洋溢着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理想追求,从材料、工艺、技巧、制作过程到夸张、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独特的色彩观念,富有寓意的符号化特征,美妙的装饰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特别是那无与伦比的表现技巧展示出来的创造之美、技艺之美,体现着乡土文明中手工艺人的生命情感与崇高行为,无疑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多重意义。

(二)民间工艺美术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

民间工艺美术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从职业技能教育的层面上讲,民间工艺美术的手工技艺有助于学生形成朴素、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形成直观感受、动作思维,养成认真操作的习惯,以及提高熟悉并运用各种材料的组装和表现力,这与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无二致。职业学校学生接受专业技能教育,就是要锻炼一双灵巧的双手,清晰的程序思维,准确无误的操控能力,锻炼协调功能与形式统一的的本领,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工制作来启发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开掘出对传统工艺之美的领悟能力。因此,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教育,既是一种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技能教育,特别是这种建立在手工艺基础上的独立、分工、合作、标准有利于将集体智慧下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也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是职业教育最为生动的实践形式,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为接近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三)有助于增强职业学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分为三个层面,即上层、中层和下层,在艺术上也大体如此。作为下层文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官造工艺而独立存在的,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世代相传的产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古代的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都是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发展而来,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背后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民间美术的影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是形成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群体的灵魂,是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的密码。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在发挥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以其传统的、反映着民众趣味和价值观的造型样式,与民众共同创造着平凡有乐趣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丰富、完善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让人不能忽视。”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民间美术生态土壤正在加剧流失,文化生态链条正在加剧断裂,有的甚至已经无法修复弥补。因此在职业学校推进民间工艺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能通过审美教育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纲》还对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和要求、教学实施进行了说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用文件形式把公共艺术课程上升为学生必修课对职业学校来讲还是第一次。2013年5月15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工作的意见》,对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及组织保障等进行了明确。其中有两点说明意义重大“,一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二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长期不受重视、松散不统一的公共文化艺术课就有了“硬杠杠”,课程建设也有了依据。

(二)抓好教材编写工作

一是鼓励优秀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参与,特别是一些优秀民间艺人、技艺大师,他们所从事的创造活动,技术复杂,技巧高超,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和积累中获得的,也曾经得到师傅、年长者手把手的传授指点,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好代言人,请他们参与,可以保证教材编写基础更广泛、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实际上,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在建立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方面明确要求“传承民族文化工艺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统的优良传统”。二是教材开发要有多样性。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情况、生活习俗也有较大不同,发展较好的学校也都是行业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鲜明的学校。如果用一本教材在全国通用显然是不行的,不符合实际,一来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教学需要,即使用了,对有的学校来说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二来各地区存在文化差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挥不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实际上是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愿景背道而驰。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在尊重教育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开发出兼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的地方教材作为补充。既有国家规划教材领衔,又有各省地方教材补充,形成内外有别、多样互补、特色鲜明、多元统一的立体化美术教材体系。三是教材编写要贴近实际,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国地域辽阔,自然人文景观差异明显,各地虽然经济发展有差距,但在文化上都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大量的文化标志品种,美术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都能够开发自己的特色美术教材。就民间美术来讲,代表性的有年画、刺绣、泥塑、剪纸、玉雕等,在传统手工艺方面,有陶瓷、漆艺、蜡染、编结、蓝印花布、云锦、皮影、香包等;各民族还有一些技艺具有文化“活化石”价值,比如“苗绣”、“大理白族扎染”、“海南黎族织锦艺术”、“土家族织锦”等。而且每种优秀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都有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传承人,丰富的美术资源和美术教育资源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极大方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各个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统筹规划编写教材,实现优势互补,可以综合起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编写,形成系列教材,最大限度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美术成就。此项工作意义深远,如果能做好,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贡献,功莫大焉。

(三)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师资还是比较缺乏的,因为审美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美术师资建设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有的职业学校在校生几千人,只有1个美术教师。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美育的重视,各个学校也会从不同渠道积极引进教师,师资紧张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决定了教学水平,现有的艺术类教师基本都是从高校艺术专业毕业,优点是理论素养比较全面,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不足是缺乏对民间美术的理论认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为此,可以组织教师轮番到专门的院校去培训学习,也可以定期安排到工艺大师工作室去实践锻炼。目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做得比较好,是学习提高的理想之地,可以利用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最好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各民族地区去考察,以开阔视野,切身感受体验民间的古老技艺,搜集整理第一手民间美术教学资料,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

(四)保证规定课时开齐开足

作为审美教育的最主要课程,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学时还是偏少,按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总共72学时,其中美术36学时,基础模块只有18学时,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质量能否得到到保证还是个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受其它专业课程影响,音乐和美术分在上、下两个学期进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开课,学生学了音乐就学不了美术,而且,尤其能够体现职业教育手工传承特色的内容都安排在拓展模块。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保证教学质量,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应是教材开发部门和编写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 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它从广义上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能力。所以,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对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较,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有意识地创造岗位的能力与方法。

1.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适应需要。

我国加入WTO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全国各行业正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结构的调整、用工制度的改革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使社会对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的总量不足,造成大批劳动力闲置。而每年都有大批的职校生走向社会,大学、大专毕业生的就业冲击着人才市场,下岗分流人员也不断增加,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并且这种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下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创业教育的提出,赋予了“就业”以新的内涵,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

(2)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关注自己未来的命运,处在职业理想形成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正是激发他们产生创新、创造和创业意识的最佳时期。

但职业学校的生源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他们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经过三年学习,毕业时年龄虽还小,但却马上面临职业选择和身份适应的两大关口,对他们开展职业和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尤其近年来受“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入学时的素质普遍偏低,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导致不能把握就业机会,加强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变得更为紧迫。

(3)职业教育深入改革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熟练的劳动力的。传统的中等专业学校多推崇的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只限于“从业教育”,学校教学也只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不是全面创造能力。而创业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教育,开发和提高创业的基本素质,为国家培养适应于各种需要并能在社会上自我谋职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因此,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甚至于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和持续创新,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和生存能力。

2.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中职生就业困难表面上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不合理造成的,实际上反映了中职教育内部的问题,因此需要在教育观念、课程建设、学科渗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1)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首先要澄清认识,走出对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创业教育绝不是简单的就业教育,其最终目的不是解决简单的生存问题,而是注重个人创业意识与创业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实现人的全面、创新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创业教育无论从教育发展和教育效果,还是对刺激经济发展,提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成为未来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从根本上树立创业教育的全新理念,在学校逐步加大实施创业教育的力度。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进行创业教育首先要有一支具有创业教育意识与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教学要有创新,自已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创新、创业的体会。学校多年来一直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业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筹划工作。从而发掘新机会、产生新思路,并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创新精神。特别地,近几年来,一直组织安排专职教师每年利用暑假到企业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使教师有机会熟悉了解市场、行业发展变化的情况,为课堂教学充实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为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创造实践机会。

(3)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和必要能力。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介绍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创办小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创业心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社会知识、税收和法律知识等与创业关键能力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之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近年学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一至二年级的创业教育课程我们结合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必修课来进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思想素质的培养,同时还结合第二课堂开设了一些着重于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的选修课。三年级的创业教育课程则是利用学生实习活动开始前的几周进行强化培训,举办系列讲座并邀请职业指导师帮助学生根据其自身的性格特征、爱好特长设计职业发展取向;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创业知识讲座,如聘请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如何申请营业执照”、“如何纳税”、“如何申请贷款”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创业的途径;在校友创业协会的协助下,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教。很多学生对创业缺乏信心和勇气,甚至对创业存在恐惧感,因此,让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来进行现身说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而创业有成的师兄师姐是最好的榜样。让他们用自身艰苦创业的经历和业绩教育广大学生,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学习创业方法,激发内在潜能,使创业不再高不可攀、让人生畏,使他们感受到创业成功者就在他们的身边。

创业教育课程除了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其技能外,还要注重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要想使学生掌握创业所需的能力和技巧,还需开设创业体验课。即通过特定的情景模拟,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

(4)施行学分制教学制度。

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学校在管理上,能提早为适应这种变化做好准备。学校为此进行了学分制改革,允许学生有一定的主自权,根据自身的特点安排学习,这是管理上的个性化的体现。因为创业一定是个性化的,创业教育也将会体现出这样的特征。学分制改革,可以说是为创业教育作好了学籍管理上的准备工作,这一点学校应该说是走在前面的。

(5)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如果只重视书本知识教学而远离创业实践,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形成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

近年来,学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其一,结合创业课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了创业调查。如“企业选址”,教师将学生带到实习基地,让学生联系实际考察企业选址的原则等。其二,实习实践。学校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厂矿、企业中去进行全面实习,它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其三,师生承包了校内实习基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将生产实习基地根据性质划拨给了各专业,各专业将自己的实习基地承包给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样使学生精通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锻炼其经营管理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

(6)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校园创业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对学生创业素质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编印成功人士创业案例,定期举办创业现身报告,结合创业者、优秀毕业生的创业经历、经典案例,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借鉴,引导广大学生理性创业,增强创业自信心。二是挖掘学生创业性社团潜力,活跃学校、专业部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并积极组织参加省、国家创新创业竞赛,为创业者闪亮登场提供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计划。三是在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建设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创业教育的主旨和目的,在黑板报、宣传栏、墙壁上形成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在学校制度层面上,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行创业教育,在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互动和交往中,形成创业教育的心理氛围。通过各类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显性和隐性的环境因素及其综合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学生的意识和心理,促使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个性心理品质。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 第7篇

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职业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的发展,发挥审美教育对美术教学的作用,区分两者的区别,不能将美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审美教育。

1. 审美教育的特点。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鉴赏能力和美的感受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使我们的情感和精神力量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审美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以情感来感染个体,构造出个体比较高尚和健康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存在于生活的个人方面,是人们完善其人格的一个主要方面。审美教育是一种强调情感作用的教育活动。这种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比较直观的感受,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推动人们进一步展开审美活动。由此可见,审美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能够激发起个体的情感体验,培养个体的美好品格。

2. 美术教学的特点。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以它独特的活动方式来表达着人类的情感。美术新兴行业的兴起,对于美术教育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好的深刻的认识,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起正确的艺术观,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1]而且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通过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发挥对学生的美术专业学习也有很广泛的意义。

3. 审美教育和美术教学的关系分析。

审美教育和美术教育都强调人们对于美的情感体验,这种美的感受都是通过对事物的体验而来的。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而这种美的鉴赏能力正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明确审美教育不等同于美术教学活动,前者的抽象性更高,后者涉及的内容更多。美术教育还具备一系列和美术相关的活动,要坚持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在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力极强的活动,美术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到处都渗透着审美教育,从鉴赏开始,这种鉴赏的创造力就来自于学生自己独特的审美眼观。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同,对美术鉴赏表现出的艺术情感是不一样的,进行鉴赏创造力活动也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关注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进而充分应用到美术教育活动中。当然这种多样化的审美活动也可以体现在小组之间的美术创造活动中。在小组的美术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活动,进行审美感受的分享,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更加注重对审美的培养。而且美术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绘画、作品鉴赏等,每一项活动都是离不开审美教育的。审美教育在术教学中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对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继承性特点。

职业学校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审美文化的继承。每一种艺术的产生都和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表达,是各个时代的审美继承性的体现。在职业美术教学活动中,审美始终是美术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中的美的展现来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式,把握中国美术创作的术语和主要风格,这样才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进行美术的鉴赏和交流。[2]审美教育的这种继承性作用对美术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把握住美术中的审美关键内容,进行审美艺术的培养,同时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还能够增强对传统审美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美术创作的发挥。

3. 审美教育对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审美活动既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又包括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感受。自然活动中的艺术审美以强烈的感染力激发着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这种审美的感受中得到充分的熏陶,培养起一种美好的艺术能力。美术活动这种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艺术形象的活动,它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出美的鉴赏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和美术活动结合起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审美教育对美术教育活动有着广泛而重要的意义。

摘要: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而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是任何人都受用一生的基本能力。本文从分析审美教育和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关系入手, 分析了审美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特点、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的关系, 并探讨了审美教育在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的特点、形式和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校,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雯.基于素质教育的职业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8.06.

[2]顾建华.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8.12.

学校素质教育与学校文化教育 第8篇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实现, 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 城乡教育条件的普遍改善。但是与中国经济领域、其他社会行业领域的改革相比, 整体上明显处于较落后的位置。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育的现状都有较多的意见。我们知道, 教育改革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 有它的特殊性。它涉及面广, 差不多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关系;子女教育是家庭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每一项改革都会备受瞩目。教育制度的改革不像其他某一些行业, 可以立竿见影。俗话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人才的培养的成效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如果一个社会政党和一个地方政府对教育没有远大的眼光与开阔的襟怀, 是办不好教育的。当前,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的中小学学校文化研究会有什么意义呢?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工作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们开始推行素质教育, 可是素质教育并没有获得明显收效, 应试教育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不少地方或学校, 素质教育成了门面装潢, 成了学生家长的多余负担。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体音美就是素质教育?文化课的知识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体音美就不是知识?我们并没有从人才素质的本质意义上去理解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人才的素质教育应该包括:基础的文化知识学习, 基本的学习能力开发, 常规的道德情操意志的修养这一些素质的养成教育。这样一种教育与我们对人才观念、对学生评价的标准没有形成直接关系。如果我们只是用考试成绩来检验学生优劣, 就偏离了素质教育与评价的标准。现在许多学校基本上是成绩好的学理科, 成绩次的学文科, 学习差的学体音美。学生的根本素质没有整体提高, 反而在不断下降。中国的教育规模在扩张, 我们的教育水平在滑坡。目前上下都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改革的结果, 高考用分数选才导致的局面。

其实, 统一考试制度并不是中国的特产, 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有统一招生考试, 他们也用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只是他们对人才的考试重在基础知识与能力评价的结合上, 他们选拔人才的渠道多样化。我们是标准化模式教育、标准化统一考试, 循规蹈矩的学生就会优胜, 不鼓励学生自由出格。这是由我们传统的人才观决定的。这样的人才观与人才教育过早地扼杀了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西方发达国家的考试制度是鼓励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我们看一看2007年法国的高考作文题:

6月10日法国议会第一轮选举是政治家们的大考, 而6月11日就是法国60万高中毕业生的“高考” (Bac) 。考生要在四个小时内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来。文学、经济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可以分别在下列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

文学类考生选择题

(1)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2)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3) 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科学类考生选择题

(1) 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2)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3)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

(1) 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2) 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3) 解释尼采在《人性, 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

(在1999年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考试就有这样几道题目:“哲学是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人的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

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教育出来的学生去考试这类题目, 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我们的家长、老师会怎么评价这一类考试题目呢?我们湖北的高考用了“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就大喊超纲;只要考“举手投足之间”、“站在门口”。这里可以看到我们对选才能力要求的某个侧面。我们的考试是在降低能力素质要求或国民文化水准。

我们现在的社会当然不会取消考试, 这个制度目前对老百姓还是最公平的。这几年的高考制度改革, 像自主招生、特长生、保送生、共建生有越来越多不公平的东西, 因为中国还没有健全的法制、民主监督机制。我们的高考改革目前根本上要从内容上入手, 从个性化、多样性中给学生更多能力展现的空间;健全能力水平的评价机制与选才标准。这样的改革潮流对我们学校教育的要求, 就是不应该把学校办成一个知识成品生产车间;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基本知识、培养人文科学素质、提升能力、开发智力的文化平台。只有知识, 并不就是有了真正的文化素养, 文化应该是一个包含知识, 又超越知识的综合素养与人文境界, 知识具有专门性, 文化具有综合性, 广义的文化联系着人的思想行为, 道德情感, 联系着知识者的胸怀境界。我们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在某个专业具有很高的水平, 但是, 对社会人生漠不关心, 对世界、对历史、对现实、对政治一无所知, 这样的知识分子 (严格说不能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应该承担思想道义与文化责任) 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工具, 如果一旦为邪恶政治利用, 知识就会成为最恶。

我们今天成立中小学学校文化研究会, 就是要大力倡导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个超越于知识的一种学校现代思想品格。首先, 它要求学校领导与老师具有现代人文思想素质, 这是保证一个学校具有先进的办学视野与宏大境界的基本的条件。一个成功的学校, 是与一位具有先进思想观念与开阔文化视野的校长分不开的, 只知道捞分数的校长, 是办不出一流学校的;只琢磨考试的老师永远只会是一个教书匠。

第二, 学校文化是滋养学生思想素养与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的肥沃土壤。只有深厚的学校文化内涵, 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传统, 文化涵养丰富的教师队伍, 这样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文化底蕴出色的学生。一个学校的文化的内涵与文化传统是在较长时期形成的, 是经过几代人努力才会见诸成效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是违背学校文化教育规律的。重点学校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的文化积淀与文化传统。好学校的魅力, 就是一所学校文化的魅力。

第三, 学校文化, 是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学校永远保持活力与生机的源头活水。文化既是内在的, 无形的, 又是外显的, 可以张扬的。充满文化活力的学校, 到处都可以感受文化的气息, 到处都有文脉的跳动。它能从外在影响学生、老师, 有形的文化元素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感染力与心理作用力, 是无形的精神元素。没有文化的彰显与文化格调的学校, 一般不会是一所好学校。

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研究意义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它是综合考量一所学校的无形标杆, 是与学校教育的水平互为因果的。我们的学校领导与师生、全社会都要认识到学校文化的意义, 自觉把文化教育与知识传播、能力培养、道德修养有机联系为一体。我们的研究会是一个民间团体, 我们不计报酬, 是因为中小学教育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学校教育改良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我们作为民间社团, 我们没有考试考核的功利包袱, 我们可以有较多的超越眼光与自由开放的思想空间, 对学校教育改革作较多理性的思考与长远的机制研究, 为我省中小学教育改革献计献策。我们当然要作一些具体切实的工作, 我们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批思想者, 也是一批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者。我们的队伍大多数来自中小学, 个个都是中小学的精英骨干。我们不能好高骛远, 我们要脚踏实地, 我们要有长远计划, 又要有近期工作任务。我相信, 我们这个研究会, 有省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有我们一批不计名利的学校教育志愿者努力的工作, 有我们省中小学学校的大力配合, 不久的将来, 我们湖北中小学文化教育研究的成果一定会在全国发生广泛的影响。

授, 博士生导师, 《华中师大学报》主编。本文系作者在湖北省中小学学校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本文编校:李凤兰

职业学校“批评教育”现状 第9篇

1调查问卷

随机抽取本校2008级普通护理专业5个女生班共209人, 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3题: (1) 在本校学习期间, 你是否受到过批评?A一次没有;B较少受到批评;C多次受到批评。 (2) 受到教师批评时, 你的态度是:A感激;B怨恨;C无所谓。 (3) 对于大多数教师的批评, 你认为:A客观公正;B带有偏见;C不好说。

2调查结果 (见表1)

要求学生独立答题, 答题结束后进行汇总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 在校学习期间, 从未受到过批评的学生占37.3%;对教师批评持积极态度的学生只占28.2%, 71.8%的学生对教师批评持消极态度, 其中有22.5%的学生对教师批评表示怨恨;认为教师批评客观公正的学生只占27.3%, 18.2%的学生明确表示教师批评带有偏见。

3分析与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学生对教师批评持消极态度, 这可能与部分学生对教师批评有抵触情绪有关。当然, 也存在个别教师批评方式、方法欠妥现象, 给学生留下了负面印象。事实上, 教师批评基本是客观公正的, 而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可能与下列几方面因素有关。

(1) 过分推崇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古已有之,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善于发现学生优点, 恰当的对弟子的德行予以表扬, 如评价冉雍:“雍也可使南面”;评价颜回:“贤哉, 回也”;评价闵子騫:“孝哉, 闵子騫”;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者若人”。孔子的表扬就是赏识教育, 能使学生在赞赏中树立自信心, 不断进步。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则是赏识教育最好的实验依据之一。推崇赏识教育并无不妥, 关键是不能将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相对立, 横加指责批评教育。其实, 孔子也会随时指出弟子的小缺点, 对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错误更是严厉批评。如批评极善言辞、华而不实、爱睡懒觉的弟子宰予道:“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搜刮民财的冉求大呼道:“非吾徒也。”并号召其弟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只有这样, 孔子才能令其弟子幡然悔悟。可见, 赏识和批评都是教育的手段, 缺一不可。赏识教育在于发现人的优点, 挖掘人的潜力, 增强人的信心, 鼓舞人的士气;而批评教育在于发现人的缺点, 改正人的错误, 有激励和鞭策作用。赏识和批评的目的都是为了教育人, 改造人。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不能接受批评的人也不是完整的人。然而, 我国教育却把赏识教育抬高到了近乎神化的地位, 似乎我国教育的落后, 就是因为没有进行赏识教育。有些教育者把赏识教育当成“万能药”, 似乎所有学生在赏识教育的鞭策之下都可成为栋梁之才。更有一些教育者把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完全对立, 拒绝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 更多学生只看到自身优点, 看不到自身缺点, 只可赏识不可批评, 对敢于批评的教师便心生不满甚至怨恨。

(2) 有些教师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混为一谈, 把学校变成了出卖知识和技术的场所, 教师和学生成了契约的双方;有些校长甚至把师生关系喻为服务员和顾客之间的关系, 过分夸大教育的服务功能。49.3%的受调查学生对教师批评无所谓, 22.5%的受调查学生对批评自己的教师产生怨恨也就不足为奇了。

(3) 不少学校过分强调学生评价在教师考核中的重要性, 学生意见占到很大比例。因此, 不少教师因担心学生意见影响考核成绩而不敢严格要求学生。

(4) 管理过程中出现矛盾后, 学校往往强调学生利益, 而忽视教师权利。有些学校采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片面观点给教师施加压力, 不仅不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反而把错误归咎于教师。久而久之, 教师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更是有恃无恐, 不仅不服从教师管理, 还谩骂和威胁教师。

(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矛盾较为突出, 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信任。社会上的负面消极因素逐渐影响到学校生活, 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已经土崩瓦解, 教师在学生眼中不再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指路人和行为处事的楷模, 而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甚至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合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教师不敢批评学生, 学生不再信任教师也就很自然了。72.7%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教师批评有偏见或不好说, 说明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

学校批评教育的缺失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长期和严重的。在长期只有赞赏没有批评的教育环境下, 学生对批评教育显得尤为敏感, 受到教师批评而厌学、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学生并不鲜见。不难想象, 这些在学校很少受到批评或根本不能承受批评的学生, 如何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因此, 学校批评教育不是可有可无, 更不是教师要不要批评权的问题, 而是教师的一种责任, 是爱岗敬业的体现。正如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所指出的:“教师如果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管理学生, 该管的不管, 那就是不负责任, 就是渎职, 就是失职。”

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研究 第10篇

1 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结构合理、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政策是“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推动职业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将职业教育逐步推向市场, 这为职业教育学校发展提供了机遇, 同时对教育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学校必须树立教育成本意识, 加强教育成本核算, 进行教育成本控制, 提高办学效益。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优胜劣汰, 职业学校面向市场办学,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是各职业学校必须关注的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从职业教育学校发展来看, 学校除了进行学历教育之外, 还要进行大量非学历教育, 加强教育成本核算就显得非常重要。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可以通过成本核算指标反映出来, 这样会避免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 财务部门通过对教育成本资料的分析, 可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二是有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我国部分职业学校, 特别是新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出现了机构臃肿、人员超编、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学校仍然面临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 学校只有实行成本核算, 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 从而真正做到勤俭办学, 优化资源配置。三是有利于为国家建立教育成本补偿机制提供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职业教育已经走出国家包办的误区, 建立起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但是, 如何确定各受益者补偿的比例和水平, 实施教育成本核算是国家建立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前提, 只有通过教育成本核算, 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才能合理地确定国家财政拨款额度。四是有利于职业学校收费标准的确定, 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 “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制度, 缴费的标准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生均培养的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因地、因校 (或专业) 确定”。因此, 生均成本核算就成为制定职业学校收费标准的最重要参考依据, 不实行教育服务成本的核算, 没有教育服务成本的数据, 学校就无法满足学生及其家长了解教育服务成本的要求。

2 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内容和原则

2.1 教育成本控制的内容

教育成本控制的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人员成本, 包括教职工工资和学生经费。教职工工资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和职工培训开支等;学生经费包括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金、学生医疗费、学生活动费及特困生补助等。二是公用成本, 包括公务费、业务费和科研费。公务费包括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差旅费、招待费等日常公用支出;业务费包括用于教学和实验方面的材料费、实习费、资料费、招生费、印刷费等;科研费主要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科研费用。三是教学资产折旧费及运行维修费, 包括教学仪器设备、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教学设施的折旧, 必要的教学设施维修、教学设备运行与维修开支等。总之, 在实践中, 凡是为培养学生耗用的费用, 无论是直接费用还是间接费用, 无论是固定费用还是变动费用均为划分教育成本的依据。只有从以上几方面分别进行核算, 才能准确反映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耗费的完全成本。

2.2 教育成本控制的原则

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 在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中, 我们一定要把握教育成本控制的原则。一是合理性原则, 要明确职业学校教育成本的项目构成, 遵循国家、地方政府及行业的法律、法规、规定, 合理的开支计入教育成本的范围, 不合理的开支应当剔除。二是全面性原则, 职业学校教育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属于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成本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 即对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三是可控制原则, 职业教育学校成本控制对象应是可控制的, 要事先了解将要发生哪些耗费, 并对发生的耗费进行计量, 对发生的耗费有权加以限制和调整;学校发生的全部成本均是可控制成本。四是效益最大化原则, 成本控制应当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教育成本不是越低越好, 要以效益的最大化为前提, 成本控制主要采用节流的各项措施, 精打细算, 节约开支, 减少浪费, 严格按照成本开支范围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和限制, 以达到效益最大化效果。

3 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成本意识薄弱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受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行政控制模式影响, 学校自身很少具有教育成本管理意识。职业教育近几年虽然得到发展, 逐步被推向市场, 但管理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仍然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缺乏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动机。在学校发展过程中, 存在“政府给多少钱, 我们办多少事”的思维方式;只注重职业教育事业的规模发展, 盲目投资, 求大、求全、求洋, 不计算投入与产出, 忽视效益。由于缺乏教育成本控制意识, 一方面教育经费十分短缺, 但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资源的浪费, 难以避免地造成管理成本的高昂和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

3.2 人力资源冗员众多

我国职业教育在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新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 由于多校合并, 严重存在人员富余现象, 加之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到位, 多余人员又无出路, 只有增设机构, 造成职业学校机构设置重叠, 人浮于事, 管理效率不高, 整体优化不够;我国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一样, 人力成本比例普遍偏高, 教职工人头费所占教育支出的比例长期居高不下, 同时行政人员与教师比例失调, 专任教师数量呈下降趋势, 职工中行政人员人数却逐年递增;这种结构布局,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行政人员的过度膨胀, 造成教师在新的学校利益分配格局中份额的减少, 导致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中, 管理人员支出比重过高, 成本增加。

3.3 物力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职业教育学校在规模化发展中, 由于受到各种教学水平评估的制约, 为了达标甚至举债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 扩建校舍, 购置大量设备仪器和图书等。但学校规模扩张了, 观念更新还有待跟进, 教育资源浪费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 由于学校缺乏长远目标的规划管理, 造成学校在物力资源上的巨大浪费, 导致成本投资效益低、办学效益偏低等一系列问题。许多教学设施购进后没多久就永久闲置, 成为一堆废铜烂铁;有些设备只有当领导或其他人员来参观时, 才暂时性地演示一下;有的语音教室、图书馆、体育场所等教学设施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这些教学设施资源闲置而且严重荒废, 使学校资源支出和收益比例严重失调, 造成物力资源严重浪费。

3.4 缺乏成本内控制度

我国职业学校一般建校历史较短, 大部分职业学校成本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普遍都缺乏有效的成本内部控制制度。一是财务控制不到位, 会计制度过于笼统, 缺乏健全有效的会计岗位责任制管理, 平时只记总账, 不记明细, 无法正确核算教育成本;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甚至没有, 预算管理形同虚设, 收入支出确认混乱, 国有资产流失,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等都与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有关;三是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不完善, 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 相互协调配合失调, 有效权利主体控制不到位, 经济监督力度不够, 产生了管理漏洞, 给学校资产带来损失。

4 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方法

4.1 统一思想, 培养全员成本意识

职业学校办学目标是校企合作、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其组织管理机构和教职员工的组成有别于其他类型学校, 在职业教育学校加强教育成本控制, 统一全员成本意识非常重要。因此, 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时, 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齐心努力, 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成本管理的目标。首先, 学校的决策者应具有成本目标管理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成本控制, 不能急功近利, 操之过急, 要脚踏实地, 科学管理, 严格控制职责内的责任成本。其次, 学校教职工应具有核算成本和控制成本的意识, 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 关心教育成本控制的进展和结果。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是一项需要依靠集体共同努力的活动, 不是个人行为, 必须同心协力、全校上下通力合作才能达到目的。

4.2 加强管理, 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成本管理制度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不仅涉及学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差旅费开支规定、费用的报销制度、资金管理规定等, 还应涉及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教学设备仪器管理等制度, 同时与学校监察审计制度有关。有必要还应建立教育成本的核算制度, 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 建立目标成本的预算、定额管理制度, 实行目标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的制度。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是学校维持财务和行政正常运转的基础, 是学校生存的重要保证, 也是提高职业教育效益的重要措施。

4.3 细化过程, 加强物资成本控制

加强物资资源成本控制, 实际上是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的管理。为了有效地控制教育成本, 职业学校必须全方位地加强物资资源管理, 统筹规划, 统一领导, 归口管理, 提高物质资料的使用效率, 减少浪费。从学校土地使用到一切资产采购, 学校都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严格审核学校各部门提出的设备添置和更新要求, 对于不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目标或无需购买的临时性要求不予考虑。在大中型设备仪器和批量物资采购上, 一定要实行招标投标制度, 严格控制物资采购上的不合法行为, 节约一切可节约的资金。在教学设施使用方面, 应努力实现教学设施的多功能化, 提高使用率;同时, 严格控制设备仪器报废程序, 大型设备仪器报废一定要有专家参与。

4.4 科学设置, 建立财务核算制度

加强职业学校财务核算制度是教育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随着职业学校逐步走向市场化, 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 我们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 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按权责和配比原则确认当期的收入和支出, 实现本期收入而发生应由本期负担的成本费用, 不属于本期收入所发生的, 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 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我们按照职业学校教育话动的特点, 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按各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编制成本计算单, 全面反映各部门的成本及各类学生的教育总成本。职业学校成本核算期间, 对于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 应以学年为成本计算期限比较合适, 通常是当年8月1日到次年7月31日;对于非学历教育, 以培训学习时间段来划定。

参考文献

[1]龙英.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J].教育财会研究, 2007 (5) :31-33.

[2]任晓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控制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78-80.

[3]张建初.试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J].苏州大学学报, 2009 (1) :112-115.

[4]肖广华.高等教育成本控制探讨[J].会计之友, 2010 (1) :72-73.

浅析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目标 第11篇

一、分析特殊学校职业技术教育

在职业技术教育单一的目标结构下,三级残疾儿童,特别是智力残疾儿童,他们的目标或者高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或者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目标最终将无法实现。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听力与视力残疾的儿童,自身的智力没有受到根本性的伤害,但是这两方面的残疾让他们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两个重要通道。由于信息通道受阻,对这些残疾儿童的学习效果、智力发展以至于就业等都必然造成不利影响,对其未来的职业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用人单位对于就业残疾人掌握了何种技术以及技术水平,并不是十分的在意,对于一技之长以外的长处和整体素养他们更加关注。这说明一般用人单位把着眼点放在了与生产劳动有直接关联的周边能力上,相比来说这些能力更加重要,其并非技术性的能力,同时,这也并不能说明毕业的残疾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技能。对于残疾就业者用人单位虽然表现比较满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所以,必须要调整过分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思路,尤其是在弱智学校,要让学生提高心里素养、身体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从容就业的条件。

我们主张在特殊教育学校,提倡生涯教育,实施普通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这一方面我们有足够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为了准确把握特殊教育学校的改革,在新时代深刻理解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任务和目标,我们重现对以下几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明确:

1、一般职业教育。指为了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让学生了解劳动世界,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素养,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教育,就是一般职业教育,也称为普通职业教育。其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从事特定的某一职业而实施的、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的职业教育或者是劳动教育,应该是这种意义上的普通职业教育,并不是狭义的单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技术教育。

2、职业成长。从被动状态转入主动状态的过程以及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就是所谓的职业成长。能够有效、充分地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能够独立判断职业的价值,这是职业成长成熟的标志。应当将职业成长作为支持性就业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3、就业技能。在特定工作岗位上能够继续发展,个人获得工作,寻找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其中包括:分析职业质量、善于收集信息以及善于自我推荐等等。为此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此外,为了提高毕业学生的就业技能,社会劳动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也在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特别设立的就业指导小组。这无论是对职业技术学校还是对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都是非常适合的。

4、职业态度。在行为举止方面反映其所从事职业看法的基本倾向,这就是所谓的职业态度。态度的确立和选择一般情况下,取决于对职业价值的认识程度。职业态度容易受到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影响,其是构成行为倾向的稳定心理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管理措施。主观因素包括:个人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态等。积极的职业态度能够提高职业活动的接受能力、忍耐能力、适应能力,能够推动人们去掌握技能,去钻研技术,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而消极的工作态度,则刚好相反,会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职业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

5、职业适应。一个人的能力、性能特征、知识、兴趣等,与将要从事或者是正在从事的工作相适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适应。职业适应既表明了职业条件、工作条件、职业性质、个人需要、职业类型,又表明了个人的态度、所受的训练和教育、知识技能对工作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能够做出合理的协调,能够引起个体心理上的满足,其价值目标相融合。劳动者本人和用人单位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往往就是从业人员对职业的高度适应。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从事某项职业应具备的这些个性特征,指的就是职业适应能力,其受到个人的性格健康、思想品德、知識技能当方面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二、特殊教育小学职业教育目标的思考

其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有学历差异(六年、九年或更高),有北方和南方的差异,有经济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异,其至少关系到三类残疾儿童,而在致残的程度上每类残疾儿童又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冷静和认真的思考与研究并不构成障碍,为了最终能够实现目标,我们要认真进行研究并逐步形成一个务实客观的总体思路。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探讨和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未来将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其发展将面临怎样的前景,其会形成怎样的一种模式等。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 第12篇

一、当前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问题与现状

(一) 审美教育不受重视。

由于受学校发展定位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 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 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始终未能得到重视。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弱化技能教育就是不务正业;另一种观点认为相对技能培养来讲, 人文教育在短期内难见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不划算。毕竟学生在校时间短, 毕业离校需要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以便走上社会谋生, 学校就会压缩挤占人文课程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因此, 人文教育尤其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美术、音乐长期得不到重视。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对人文教育的认识问题, 存在一个教育“程序失当”的问题, 就是大量不一定非要在未成年时期学习的知识内容安排在未成年时期去学习, 挤占了许多影响人全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是什么?技能当然重要, 但是“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职业或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获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发展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1]。一句话,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涵养人之性情, 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 审美教育的教材稀缺。

课程教学离不开教材建设, 目前, 有关艺术专业教学方面的教材不少, 但是涉及职业教育公共艺术课的教材不多, 尚处在研究开发阶段。现有的还不尽完善, 主要是缺乏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个性化教材。从目前美术教材来看, 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欣赏为主。最主要的是教育部“职成司”推荐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琪著《名画百幅欣赏》, 其他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美术鉴赏》。这两本教材都是个人著作, 受著者的学识、学术特长和研究范围的影响, 有明显的局限性。笔者曾使用过这两本教材, 受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教学效果一般, 感觉教材离学生实际较远, 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高, 实际上这两本教材更适合于更高阶段的大学教育。另一类是以“欣赏+技能”训练为主。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的国家统一规划教材《公共艺术——美术篇》。该教材属于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新开发的教材, 主要面向中等职业教育, 使用范围广, 适应性强, 内容比较全面, 教学板块设计较为合理, 只是刚刚使用, 教学效果有待检验, 因为是统编教材, 要照顾大部分地区, 其不足之处是缺乏地域特色, 不能很好地体现各民族文化优势和工艺特点。同时, 教材内容选取也不尽合理。只注重中国画、书法和油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摄影, 对现代设计、民间美术, 以及实验、装置、数字等新兴艺术形式涉猎较少,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体现教材的时代感。

(三) 缺少感性能力的开发培养。

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贫困户和城市困难及低收入家庭, 到职业学校就读, 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走上社会谋生是他们的最大愿望。那么, 面对这样一群学生, 如何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审美素养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做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学生的感性素质培养, 导致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还是侧重于作品年代、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成就、社会影响、审美价值以及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其目的还是通过“画以载道”阐明作品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并且学生也很难有机会到博物馆、美术馆中去面对面地接受伟大艺术杰作之艺术美的熏陶, 无法去直观感受、去体会。比如欣赏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时,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往往是记下了一些专有名词、历史典故, 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 假如他们把远方的山、眼前的树、脚下的石头和古老沧桑的建筑仔细端详一下, 这种美的感受可能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再比如美术作品欣赏, 学生不知道何处是好, 对写实类型的作品只能说出“画得真像”、“很逼真”, 对写意、抽象类型的作品则更是直呼看不懂, 实际上在这方面都是感性审美教育的失缺导致的。记得在一次学术讲座中, 有人问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如何才能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邵先生回答是:“多看, 看多了就自然知道画得好不好。”如何欣赏书法?范曾先生说:“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诀窍, 这个书法好, 那个书法不好, 感觉最重要, 它给你快乐的感觉没有, 给你愉悦没有?它给了你哪种不可言说的感动?有了这个东西, 你就认为这个字是好的。”[2]两位先生无意中说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即感性素质的培养, 而这些恰恰是职业学校审美教育中极其缺失的。

二、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民间工艺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

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主要是农民, 其创作完全带有自发的性质, 很少是专业艺人, 因而显得质朴、率真, 没有任何拘泥与做作, 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特色, 体现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 比如剪纸、木板年画、织绣、传统壁画、泥塑等, 从中可以窥见人民大众的审美心态, 也能体察到民族的精神所在,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 洋溢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美好的理想追求, 从材料、工艺、技巧、制作过程到夸张、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段的运用, 独特的色彩观念, 富有寓意的符号化特征, 美妙的装饰图案,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 特别是那无与伦比的表现技巧展示出来的创造之美、技艺之美, 体现着乡土文明中手工艺人的生命情感与崇高行为, 无疑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多重意义。

(二) 民间工艺美术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

民间工艺美术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从职业技能教育的层面上讲, 民间工艺美术的手工技艺有助于学生形成朴素、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形成直观感受、动作思维, 养成认真操作的习惯, 以及提高熟悉并运用各种材料的组装和表现力, 这与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无二致。职业学校学生接受专业技能教育, 就是要锻炼一双灵巧的双手, 清晰的程序思维, 准确无误的操控能力, 锻炼协调功能与形式统一的的本领, 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工制作来启发创造性的思维, 从而开掘出对传统工艺之美的领悟能力。因此, 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教育, 既是一种审美教育, 又是一种技能教育, 特别是这种建立在手工艺基础上的独立、分工、合作、标准有利于将集体智慧下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 也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是职业教育最为生动的实践形式, 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也最为接近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三) 有助于增强职业学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分为三个层面, 即上层、中层和下层, 在艺术上也大体如此。作为下层文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官造工艺而独立存在的, 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世代相传的产物,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 古代的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都是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发展而来, 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背后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民间美术的影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它是形成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是民族群体的灵魂, 是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的密码。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 “在发挥其实用功能的同时, 以其传统的、反映着民众趣味和价值观的造型样式, 与民众共同创造着平凡有乐趣的生活, 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丰富、完善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 让人不能忽视。”[3]但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传统民间美术生态土壤正在加剧流失, 文化生态链条正在加剧断裂, 有的甚至已经无法修复弥补。因此在职业学校推进民间工艺美术教育,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而且能通过审美教育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 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 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4]《大纲》还对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和要求、教学实施进行了说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用文件形式把公共艺术课程上升为学生必修课对职业学校来讲还是第一次。2013年5月15日, 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工作的意见》, 对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及组织保障等进行了明确。其中有两点说明意义重大, “一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 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二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5]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 长期不受重视、松散不统一的公共文化艺术课就有了“硬杠杠”, 课程建设也有了依据。

(二) 抓好教材编写工作。

一是鼓励优秀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参与, 特别是一些优秀民间艺人、技艺大师, 他们所从事的创造活动, 技术复杂, 技巧高超, 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和积累中获得的, 也曾经得到师傅、年长者手把手的传授指点, 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好代言人, 请他们参与, 可以保证教材编写基础更广泛、更有针对性, 更加科学合理, 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实际上, 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中, 在建立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方面明确要求“传承民族文化工艺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统的优良传统”[6]。二是教材开发要有多样性。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情况、生活习俗也有较大不同, 发展较好的学校也都是行业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鲜明的学校。如果用一本教材在全国通用显然是不行的, 不符合实际, 一来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教学需要, 即使用了, 对有的学校来说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二来各地区存在文化差异,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 发挥不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实际上是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与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愿景背道而驰。因此, 教材的编写要在尊重教育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 开发出兼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的地方教材作为补充。既有国家规划教材领衔, 又有各省地方教材补充, 形成内外有别、多样互补、特色鲜明、多元统一的立体化美术教材体系。三是教材编写要贴近实际, 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国地域辽阔, 自然人文景观差异明显, 各地虽然经济发展有差距, 但在文化上都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 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大量的文化标志品种, 美术教学资源十分丰富, 都能够开发自己的特色美术教材。就民间美术来讲, 代表性的有年画、刺绣、泥塑、剪纸、玉雕等, 在传统手工艺方面, 有陶瓷、漆艺、蜡染、编结、蓝印花布、云锦、皮影、香包等;各民族还有一些技艺具有文化“活化石”价值, 比如“苗绣”、“大理白族扎染”、“海南黎族织锦艺术”、“土家族织锦”等。而且每种优秀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都有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传承人, 丰富的美术资源和美术教育资源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极大方便,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各个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 统筹规划编写教材, 实现优势互补, 可以综合起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编写, 形成系列教材, 最大限度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美术成就。此项工作意义深远, 如果能做好, 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贡献, 功莫大焉。

(三) 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师资还是比较缺乏的, 因为审美教育长期不受重视, 美术师资建设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阶段, 有的职业学校在校生几千人, 只有1个美术教师。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美育的重视, 各个学校也会从不同渠道积极引进教师, 师资紧张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 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决定了教学水平, 现有的艺术类教师基本都是从高校艺术专业毕业, 优点是理论素养比较全面, 基本技能比较扎实, 不足是缺乏对民间美术的理论认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为此, 可以组织教师轮番到专门的院校去培训学习, 也可以定期安排到工艺大师工作室去实践锻炼。目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做得比较好, 是学习提高的理想之地, 可以利用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如果学校条件允许, 最好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各民族地区去考察, 以开阔视野, 切身感受体验民间的古老技艺, 搜集整理第一手民间美术教学资料,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

(四) 保证规定课时开齐开足。

作为审美教育的最主要课程, 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学时还是偏少, 按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 总共72学时, 其中美术36学时, 基础模块只有18学时, 课时少, 教学内容多, 教学质量能否得到到保证还是个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由于受其它专业课程影响, 音乐和美术分在上、下两个学期进行,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开课, 学生学了音乐就学不了美术, 而且, 尤其能够体现职业教育手工传承特色的内容都安排在拓展模块。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怎样保证教学质量, 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应是教材开发部门和编写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审美教育是职业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尤其是学生时代的审美教育对人一生的审美品位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学校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 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内涵及水平, 有利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民间美术博大精深, 多彩多姿, 大力推进优秀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 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对于传承、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手工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1]李泽厚.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页

2[2]范曾.国学开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369页

3[3]徐艺乙.民间美术的当下与未来[J].美术观察, 2014 (10)

4[4]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se/moe/moe, 2013-03-02

5[5]教育部, 文化部, 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se/moe, 2013-05-15

上一篇:编辑业务能力下一篇:挖掘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