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与管理范文

2024-05-27

监测与管理范文(精选12篇)

监测与管理 第1篇

会长纪立农指出,血糖监测是对糖尿病病情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严格的血糖控制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并并发发症症的的风风险险。。许许多多患患者者不不理理解解为为什什么么要要监监测测血血糖糖波波动动,,专专家家介介绍绍说说,,研研究究发发现现餐餐后后血血糖糖增增高高和和心心血血管管病病死死亡亡相相关关。。血血糖糖波波动越厉害,氧化应激指标越高。氧化应激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平均血糖要控制,血糖波动也要控制。血糖监测的数值虽然对血糖没有直接作用,但医生的临床治疗是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的,所以只有确保监测值的正确性,才能使临床治疗和血糖控制更为有效。

科学、规范地进行血糖监测,可分为科学使用血糖仪、合理开展自我监测两个方面。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需要加强自我血糖监测。目前在我国使用的血糖仪适用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患者要注意选用合适的血糖仪,以减少监测误差发生的可能性。

什么样的血糖仪容易产生偏差?什么样的监测设备不适合自己使用呢?糖尿病患者对此应该有所了解,譬如对缺氧的人群如呼吸衰竭、心衰、严重感染和在高原的患者使用基于葡萄糖氧化酶原理的血糖仪,可能会出现检测误差,而如果接受含麦芽糖药物治疗的和接受含环糊精的腹膜透析、大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者使用基于葡萄糖脱氢酶原理的血糖仪,也可能会出现检测误差。

监测与管理 第2篇

(试行)

信息来源:国家林业局 发布日期:2012-11-0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资金的管理,规范资金使用范围,明确项目资金的申报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7] 38号)等文件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资金是指通过中央部门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开展全国湿地监测和管理工作的中央财政专项经费。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承担湿地监测与管理专项任务,并安排相应专项资金的所有项目单位。

第四条

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突出重点、科学测算、准确编报、严格审核、强化执行、注重绩效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林业局根据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资金。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并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项目承担单位对所承担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使用负责,接受监督检查,按要求报送项目相关材料。

第二章

资金使用范围和支出内容

第六条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开展湿地监测评价、湿地保护工程管理、湿地立法政策和制度制订、规划编制、湿地公园管理、国家重要湿地确认、专题研究、湿地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支出。资金使用范围具体包括:(一)湿地监测评价支出。网络建设规划、监测站点布局、站点设施设备配备等全国湿地监测网络建设支出;评价指标的研究制定、现地指标数据调查收集、评价报告编制和印刷出版等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支出;湿地动植物、湿地水文、水质、湿地受威胁状况监测等支出,提交监测数据、动态变化数据、相关图件及监测评价报告等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支出;其他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支出。

(二)湿地保护工程管理支出。开展湿地保护工程、湿地保护补助项目的技术指导、检查监督、工程监测、绩效评估等支出;湿地保护恢复技术模式研究推广等支出;湿地保护工程和湿地保护补助项目培训、研讨支出。

(三)湿地立法政策和制度支出。湿地立法政策和制度调研支出,工作研讨、部门协调会、论证会等支出。

(四)湿地规划编制支出。全国性和区域性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的调研、资料收集、规划编制、研讨、论证等支出;有关湿地保护的其他重大规划专家研究、审核等支出。

(五)湿地公园管理支出。国家湿地公园宣教网络建设支出;《全国湿地公园发展规划》编制支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规范、管理制度、办法编制或修订支出;已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检查验收支出;新建国家湿地公园专家考察、专家评审支出;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调整专家考察论证支出;湿地公园建设培训支出;湿地公园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支出;国家湿地公园牌子和宣传品制作等支出。

(六)国家重要湿地确认支出。国家重要湿地现地调查支出;专家考察评估支出;制图支出;确认报告编写支出。(七)湿地专题研究支出。湿地重大调研支出;湿地保护模式研究支出;湿地合理利用模式研究支出;湿地保护体系研究支出;湿地公园发展管理模式研究支出;湿地与水资源、气候变化等专题研究支出;湿地产业发展研究;湿地文化研究支出。

(八)湿地宣传教育支出。世界湿地日活动支出,湿地保护网络支出,湿地使者行动支出,湿地中国网支出,湿地重大宣传支出。

(九)能力建设支出。国家湿地管理、研究、监测等单位办公设施设备配备支出,人员培训支出,国内外考察交流支出。

第七条

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经费支出内容包括:(一)印刷费:用于全国湿地评价报告、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成果报告、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技术模式材料、保护工程和保护补助项目监测报告、湿地规划、湿地公园管理制度和办法、国家重要湿地确认报告、湿地宣传品等印刷出版。

(二)差旅费:用于开展湿地监测、湿地管理等所发生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等。

(三)维修(护)费:用于成果档案、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湿地中国网运行与维护费用。

(四)交通费:用于开展湿地监测与管理的交通费、油料费、耗材等费用。

(五)租赁费:用于湿地监测项目租赁机房、办公用房、宿舍、专用通讯网及其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六)会议费:用于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现场经验交流会、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会议、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会议等经费,以及专项工作或项目研讨、评审、论证、验收及成果审定等会议支出。

(七)培训费:用于湿地监测与管理各项技术和业务培训所需的师资、教材、场地和交通工具租用等方面支出。

(八)劳务费:用于湿地监测与管理聘请专家、临时人员野外劳务支出、人员保险、劳动保障和专家咨询等费用。

(九)专家考察费。用于聘请“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湿地公园专家库”专家、《湿地公约》履约专家等开展专项考察任务,以及聘请专家开展湿地保护重大调研,而发生的专家实地考察、报告编写等费用。

(十)设备和数据资料费:用于湿地监测仪器设备及软件、资料、地理信息和卫星影像数据等的购置费,以及租赁其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十一)其他费用:用于湿地监测评价指标的制(修)订、技术方案编制、成果档案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果报告编写费,有关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制定费,标牌和标识制作费,证书印制费,物资采购费,有关专题研究费,为野外工作人员购置防护药品、防护用品用具及人身意外保险等发生的费用。

第三章

项目申报与管理

第八条

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支出预算实行申报指南指导下的申报制度。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每年根据湿地监测与管理工作计划,4月底以前编制并发布下一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申报指南。

第九条

项目申请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及有关要求,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级次自下而上、逐级编制,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下一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支出预算申请报告。

第十条

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根据全国湿地监测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对各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支出预算合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审核的基础上,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程序和要求编制申请项目支出预算。

(一)“一上”申请。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在审核项目单位申报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项目支出预算初步方案和细化分配意见,报送计财司审核后,由计财司向各预算单位下达“一上”项目支出预算,各预算单位统一编报预算,纳入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一上”报送财政部审核。

(二)“一下”控制数。湿地管理中心根据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一下”控制数,提出项目细化分配建议数,报计财司审核同意后向各预算单位下达“一下”控制数。

(三)“二上”细化。各预算单位根据“一下”控制数,调整编制细化的“二上”预算。计财司审核汇总后纳入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二上”报送财政部审核批复。

第十一条

对经国家林业局确定需长期连续开展、投资额度在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项目任务和支出预算与上一没有明显变化的项目,可不再提交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支出预算申请报告。

第十二条

国家林业局在财政部批复部门预算的15日内,及时批复下达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支出预算。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实施项目,严格执行项目计划和项目支出预算。预算执行过程中,如发生项目变更、终止、调整预算等情况,必须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核并报送财政部审批后执行。

第四章

资金监督与管理

第十三条

各单位项目和资金的申请必须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主管领导和行政一把手签字同意后上报。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上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对下达资金运行的及时性、合法性、安全性负全责。

第十四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批复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支出预算,并将项目资金及时、足额拨付相关项目承担单位,保证项目的及时开展和实施。

第十五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湿地监测与管理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并主动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对经检查发现存在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行为,国家林业局将采取停止拨付剩余项目资金、追回被截留挪用资金,以及取消相关单位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进行相应处罚,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项目任务完成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在每年年底前向国家林业局上报项目完成及资金使用情况总结报告。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委托其他单位承担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向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按委托要求提交项目成果报告。

第十七条

各单项项目任务完成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有关规定及时组织项目验收和总结,并将项目完成情况总结报告和项目成果上报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根据情况对项目进行抽查、检查和验收。

第十八条

项目结转结余资金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规定管理和使用。在编制申请下项目预算时,项目单位要主动提出统筹使用结转资金计划,结转资金不足以安排时再申请增加财政拨款。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水电站垂线观测系统监测与管理 第3篇

关键词:景洪;垂线观测系统;维护

中图分类号: TV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42-3

0 引言

景洪水电站(以下简称:景洪)是澜沧江中下游河段规划的八个梯级电站中的第六个梯级电站。枢纽工程由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厂房及变电站、通航建筑物等组成。拦河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高108m,坝顶高程EL.612m,总装机容量1750MW,正常蓄水位为EL.602.00m,总库容为11.39亿m3。工程于2008年4月18日下闸蓄水,同年6月19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并于2009年5月底全部机组发电投产。

1 垂线布置与施工安装

1.1 垂线布置

根据景洪坝址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大坝应力稳定分析资料,设计中选择对右岸升船机坝段(6#坝段)、最高溢流坝段(9#坝段)、最高厂房坝段(17#坝段)、左岸厂房坝段(19#坝段)四个典型重点监测坝段及2#坝段、左坝肩布置正倒垂系统进行观测,并采用作为引张线的基准进行坝段间水平位移监测。

景洪共布置正垂线10条,分别为6#坝段2条、9#坝段2条、17#坝段3条、19#坝段3条。

由于景洪最大坝高达108米,在设计中对同一垂直断面内采用分段测量的方法布置正垂线,如17#坝段坝高108米,分三段布置正垂线,自上而下的正垂线长分别为C2-A17-PL-01:34米、C2-A17-PL-02:26米、C2-A17-PL-03:43米,正垂线布置范围共计103米。

景洪共布置倒垂线6条,分别为2#坝段1条6#坝段1条、9#坝段1条、17#坝段1条、19#坝段1条、左坝肩1条。其中,四个典型重点监测坝段(6#、9#、17#、19#坝段)的倒垂线用于测量坝基岩体相对于坝基深部的水平位移;在2#坝段和左坝肩布置的倒垂线,用于监测2#坝段和左坝肩部位的水平位移,并作为引张线端点的测量基准。6条倒垂线长度为40~67米,深入基岩最深处孔深62米,位于最大坝段17#坝段。

1.2 施工安装

景洪正、倒垂的施工及相应仪器的埋设与安装调试,均由“葛洲坝·昆明院·长科院”联营体负责。

1.2.1 正垂线及高程垂直传递系统

①正垂线和高程传递装置所在坝段浇筑混凝土时,分别预埋φ400mm、管壁厚度大于7mm的PVC管,作为保护管;

②正垂线测线采用强度较高的不锈铟瓦丝,其直径可保证极限拉力大于重锤重量的2倍;

③在坝顶预埋固定垂线和铟钢带尺的部件,待预埋件固定后,用夹线装置将垂线固定在悬挂装置上;

④垂线引入各层廊道观测间内。垂线下端吊重锤,并将重锤放入油桶内;

⑤根据垂线位置进行观测墩的放样、立模、浇筑观测墩,并在顶部预留二期混凝土,以便安装强制对中底盘,底盘对中误差不大于0.1mm。

1.2.2 倒垂线

景洪倒垂孔均采用一种孔径,一次成功,没有废孔。倒垂线的施工步骤主要可归纳为三步,各步骤中应注意事项可分述如下:

1.2.2.1 造孔

①按设计要求的孔位、孔径和孔深钻孔,采用岩芯钻,终孔有效孔径应大于274mm。应将岩芯尽量取全,特别对于断层、软弱夹层(带)应尽量取出,按工程地质规范进行详细描述,作出钻孔岩芯柱状图。

②钻孔时,选择性能好的钻机,在钻孔处用混凝土浇筑钻机底盘,预埋紧固螺栓。严格调平钻机滑轨(或转盘),其倾斜度应小于0.1%。然后将钻机紧固在混凝土底座上。

③孔口埋设长度3m的导向管,导向管调整垂直,其倾斜度应小于0.1%,并用混凝土加以固结。

④钻具上部应装设导向环,导向环外径可略小于导向管内径2~4mm。钻进时,采用低转速、小压力、小水量的方法进行。

⑤时常检查钻孔偏斜值,每钻进1~2m应检测一次。检测可采用倒垂浮体组配合弹性置中器进行,测定钻孔不同高程处钻孔中心线位置与孔口中心位置的偏心距。

⑥在钻孔过程中,一旦出现偏斜,首先分析原因,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纠斜措施。

1.2.2.2 保护管(套管)的埋设

①保护管采用φ159mm管壁6mm厚的无缝钢管。保护管(套管)每隔3m~8m焊接4个大小不同的U形钢筋,组成断面的扶正环。

②保护管应保持平直,底部加以焊封。底部以上0.5m范围内,内壁应加工为粗糙面,以便用水泥浆固结锚块。保护管采用丝口连接,接头处应精细加工,保证连接后整个保护管的平直度,安装保护管时全部丝口连接缝用防渗漏材料密封。

③下保护管前,可在钻孔底部先放入水泥砂浆(高于孔底约0.5m)。保护管下到孔底后略提高,但不得提出水泥砂浆面,并用钻机或千斤顶进行固定。

④最后,准确测定保护管的偏斜值,若偏斜过大,应加以调整,直到满足设计要求,方可用M15水泥砂浆固结。待水泥砂浆凝固后,拆除固定保护管的钻机或千斤顶。

1.2.2.3 倒垂线的埋设

①浮体组采用恒定浮力式或非恒定浮力式。测线采用强度较高的不锈铟瓦丝,其直径的选择应保证极限拉力大于浮子浮力的3倍。

②埋设锚块时,在测线下端固定好锚块,钢丝应位于保护管中心,将锚块慢慢放至孔底,沉入水泥浆深处。

③浮体组安装,应使浮子水平、连杆垂直,浮子应位于浮桶中心,处于自由状态。若采用恒力浮子,应使整个浮子没入液体中,但不可触及浮桶底部;若采用其他类型浮子,则应调整到设计浮力。

④在距离倒垂孔25~30cm的合适位置建倒垂线观测墩,墩面与倒垂线保护管管口齐平。在墩面上用二期混凝土埋设垂线坐标仪的基座底板。

2 垂线观测

2.1 观测仪器及方法

景洪正倒垂线(除升船机坝段3组正倒垂线未开始实施)共计16个测点,现在全部测点均已投入观测。目前主要用RZ型电容式垂线坐标仪配合南瑞产NDA1711数据采集模块到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实施后,将通过NDA1303智能数据采集模块接入DAU 2000数据采集单元,并通过DAMS-IV应用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采集。

由于电容感应式垂线坐标仪无机械传动和跟踪结构,用非接触测量方式实现垂线的自动监测,故而具有精度高,长期稳定可靠的优点,相对光学垂线坐标仪的测量(如漫湾电站采用的CG-3(3A)光学垂线仪)较为方便。

2.2 观测注意事项

在使用NDA1711数据采集模块到现场进行数据采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一条垂线上各测点的观测,应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依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

②垂线观测前,必须检查该垂线是否处在自由状态,检查调整浮体组的浮力,使之满足要求。同时,需要检查中间极引出线是否完好,若发现中间极引出现损坏,应由专业人员及时进行维护修理,保证测值能按时读取。

③测量时应检查电容极板上的凝露等情况,对异常出现凝露过多的情况,需进行处理,并采取一定措施确保垂线坐标仪极板上水介质均匀,使仪器测值可靠。

④测量时(自动化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前),将四根芯线分别对应接到NDA1711数据采集模块的接口上,开机后,选择电容式传感器测读模式,对数据进行测度,并分别记录测得的两组电容比及对应的水平位移量。要求记录时区分垂直、水平方向的位移,并注意数值的正负。

⑤测读完毕,将数据电缆线放置好,要求放置于不接触极板且不易被碰触的地方。

3 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

景洪于2008年4月18日下闸蓄水,在蓄水前部分垂线投入了首次观测,到5月底16个垂线测点全部投入使用。

从首次观测至今,积累了一定的垂线观测的实测资料,从中对大坝工作性态初步分析如下:

3.1 2#坝段坝顶

向上游位移蓄水后呈增大趋势,水位稳定后,有缓和趋势,最大处位移向上游2.2mm;

向右岸位移蓄水后变幅不大,且在水位稳定后,有缓和趋势,最大位移向右岸0.9mm。

3.2 6#坝段坝基

向下游位移蓄水后呈增大趋势,水位稳定后,有缓和趋势,最大位移向下游0.84mm;

向左岸位移位移蓄水后变幅不大,且在水位稳定后,有缓和趋势,最大位移向左岸0.50mm。

3.3 9#坝段坝基

蓄水后向上游有微小位移0.1mm,之后随即向下游位移,且随水位上升呈增大趋势,水位稳定后,有缓和趋势,最大位移向下游1.2mm。

蓄水后向右岸有微小位移0.20mm,之后随即向左岸位移,最大位移达1.60mm,之后变形呈缓和趋势。

3.4 17#坝段坝基

向下游位移蓄水后呈增大趋势,水位稳定后,先在0~1.2mm范围内呈现增减交替变化,之后呈缓和趋势,最大位移向下游1.2mm;

蓄水后先是向右岸位移最大达0.60mm,之后渐渐向左岸位移,最大位移达0.60mm,随后变形在0~1.00mm之间变化。

3.5 19#坝段坝基

向下游位移蓄水后呈增大趋势,水位稳定后,在1.0~2.0mm范围内呈现增减交替变化,最大位移向下游1.70mm;

向左岸位移位移蓄水后变幅不大(0~1.0mm),且在水位稳定后,有缓和趋势,最大位移向左岸0.80mm。

综上,经分析,景洪大坝部分水平位移观测数据均在允许范围内。2#坝段倒垂线坝顶位移为向上游2.2mm、17#坝段位移量向下游14mm,较设计量偏大,需要进一步分析。

4 景洪水电站垂线系统的主要问题及维护要点

4.1 景洪水电站垂线系统的主要问题

景洪水电站垂线系统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设计及施工方面,且在实施过程中均得到了及时的解决,现将主要问题分述如下:

4.1.1 正垂线的设置

原设计中,19#坝段为两段三个测点布置,由于C2-A19-PL-02较长(56米),存在因垂线孔倾斜引起线体碰孔壁、在坝体中因串风引起线体摆动、线体卡住等故障或测值不可靠的隐患,实施过程中将原设计进行了更改,即将原设计中C2-A19-PL-02根据测点分布分为两条正垂线,分别为C2-A19-PL-02:29米、 C2-A19-PL-03:27米。

4.1.2 倒垂孔的垂直度

在倒垂孔施工中,用于测量垂直度的弹性对中器存在一定的误差,通常在2~3mm,为能尽早发现钻孔出现的偏斜,以便即时进行纠偏,提高钻孔成功率,施工方对弹性对中器进行有效改进,使测量精度提高到1mm以内。从而使倒垂孔钻孔比较顺利的进行,有效孔径都明显优于技术要求所规定的值。

4.2 垂线系统的维护工作

垂线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包括正倒垂管的保护工作、垂线坐标仪的维护工作两个方面:

4.2.1 垂线线体装置的保护

①正倒垂管的保护。

景洪的正垂系统垂线均位于施工期间预埋在混凝土中的管道内,且在管道安装前对管道内壁进行了防锈时处理。但由于施工、时效、环境恶劣等因素影响,防锈效果不太明显,正垂管内经常有掉锈渣的现象。

同时,由于土建施工期间,坝内常有施工用水在廊道及观测间内造成较大的积水。积水漫过正垂管上测点的进口,向下方的测点流去,造成正垂管及测量设备处于水、空气构成的不利环境中。

今后应在不影响观测工作及仪器稳定的原则下,对运行环境进行改善,要求尽量降低环境的湿度,避免水流通过正垂管的现象。

②垂线体装置的其他维护工作。

除了正倒垂管的需注意保护外,其他需要注意的情况主要有:倒垂线在基岩锚固处固结不牢、因垂线孔倾斜引起线体碰孔壁、在坝体中因串风引起线体摆动、线体卡住等。

因以上情况所引起的故障要及时发现并排除,否则测值不可靠。

4.2.2 正倒垂观测仪器的维护

上面已经介绍,景洪垂线观测仪器采用RZ型电容式垂线坐标仪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故而该部分的维护工作是正倒垂系统维护的重点。主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①坐标仪系列中感应部件经过特殊防潮工艺处理,能在相对湿度95%的坝体内长期可靠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坐标仪这类精密仪器能在水等经常流入坐标仪情况下给出准确测值。因此现场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冷凝水等流入坐标仪内。安装在大坝竖井、基础的垂线坐标仪,因竖井等环境存在冷热空气交换,使竖井及坐标仪上长期存在大量冷凝水。在此恶劣环境下,需采取一定措施确保垂线坐标仪极板上水介质均匀,使仪器测值可靠。

②为适应在大坝恶劣环境下可靠工作,坐标仪内无一电子元器件。当坐标仪在现场安装调试完后,一般不会出现什么故障,不需经常采取什么维护措施。中间极引出线是一根线径仅0.05~0.1mm的细漆包线,要注意防止非观测人员或参观人员看不清此线而将其碰断。

消毒效果监测与管理 第4篇

1 方法

1.1 室内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采血室、成分制备室。每个房间大约45--100m2, 房间内每10m2安装一只紫外灯。将消毒前对室内空气采样作为对照组;然后用有效氯含量为250mg/L的“84”消毒液对工作台面、地面湿式擦拭并保留作用10min, 然后开启紫外灯照射消毒40min后, 在不同时间静态采样, 作为消毒后试验对照组。采用平板自然沉降法采样, 用直径9cm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采样点选择于室内4角距墙壁1m及中央点且采样高度距地面80cm, 这样5个采样点采样, 平板于空气中暴露5min。采样结束后, 将平板置于35℃培养箱中培养48h, 计算自然菌落总数, 计算空气中细菌除菌率, 试验重复3遍, 取平均数。

1.2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对物体表面、操作台等, 消毒前用5cm×5cm标准灭菌规格板, 连续采样4块规格板面积, 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进行横竖往返涂抹各5次采样, 剪去手接触部分, 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 送检, 作为未消毒的对照。然后用250mg/L有效氯含量的“84”消毒液对物体表面擦拭, 以同样的方法进行消毒后的采样。每个采样管培养3块平板, 取平均值, 计算物体表面自然菌落总数及除菌率, 供采样60份。

2 结果

2.1 室内空气消毒检测结果:

经检测, 采血室、成分制备室消毒前空气细菌总数为600--655cfu/m3, 用有效氯含量为250mg/L的“84”消毒液对工作台面、地面、物体表面湿式擦拭并保留作用10min, 然后开启紫外灯照射消毒40min后采样, 细菌总数下降到56--87cfu/m3;作用40min除菌率范围为90.67%--86.71%, 平均除菌率达88.69%;连续1h、2h、3h采样且室内有1—2人进行常规工作仍可保持空气中细菌总数<500cfu/m3, 结果见表1。

2.2 物体表面消毒检测结果:

经检测, 采血室、成分制备室的物体表面消毒前细菌总数为157--261 cfuc/m2, 消毒后平均存活的活菌数为7--10 cfu/cm2, 除菌率范围为95.54%--96.17%, 结果见表2。

3 讨论

采供血机构卫生消毒质量与管理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 调查中发现环境和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湿式擦拭消毒效果好, 可以达到消毒要求≤10 cfu/cm2。因此只要管理到位, 每日工作前后坚持消毒、保持室内洁净, 就能达到消毒规范的要求保证环境及血液的质量。

关键词:消毒效果,监测,管理

参考文献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制度 第5篇

一、本医疗机构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使用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范围: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

三、药品不良反应专(兼)职人员对所使用的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监测,调剂员配合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对本医疗机构所使用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的收集,一经发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应当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四、医疗机构如发现群体不良反应,应立即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部门报告。

五、发现非本医疗机构所经营药品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发现者可直接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六、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确认有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不良反应专(兼)职人员应立即通知保管员、调剂员,停止该批号药品销售,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七、对已调配出去的部分药品由不良反应专(兼)职人员发文要求顾客退回,并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方法处理。

八、医疗机构应经常对单位使用的药品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份,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药品不良反应原重复发生。

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保管制度

一、本医疗机构应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坚持“按需进货、选择购进”的原则。药品质管员、采购员、验收员、保管员、养护员、调配员应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使药品的进出、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具体负责,并履行各自的职责。

二、药品必须从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单位购进,并索取其合法经营证件,留存备查。严禁私自从外面进货。确定首经营企业的法定资格,认真检验是否具有《药品经营(生产)企业许可证》、GSP或GMP证书和营业执照,同时查验其证照内容是否一致与履行合同的能力。认真审查首营企业的质量信誉,必要时,对药品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考察评价或签订质量保证协议。由采购员向供货单位索要该品种有关个种批件和产品质量标准、质检报告。

三、购进进口药品,应向购进单位索取该品种的口岸检验报告及注册证复印件,要求药品说明书必须有中文标识。购进中药饮片应有包装,并附有合格标志,实施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应有批准文号。如发现质量不合格或货单不符的拒收。

四、把好进货质量关,认真作好来货验收工作。验明药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得购进。验收人员对来货应随到随验收,认真检查核对两号一标和外观等。验收员对购进手续不清楚、资料不全、质量有疑问和不合格药品等有权拒收或提出拒收意见。凡不合格的药品和未经质量验收的药品一律不予入库销售。

五、购进药品应有合法票据,并按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验收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按规定保持备查。

六、保管员应按药品不同自然属性分类进行科学储存。货架布局应集中有序,方便存取,分类存放药品,做到一目了然。要求药房药库的药品摆放有序,近期在前,远期在后,常用在、药在前,非常用药在后,并采用醒目的标识和标签。

七、药品应按剂型或用途等分类存放。药品与非药品、内服与外用药品应分开存放,易串味的药品、中药饮片及危险品等应与其它药品分开存放。

八、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应当专库或专柜存放,双人双锁保管,专帐记录。

九、药品堆积整齐合理、牢固、无倒置。不合格药品单独存放,并有明显标志。

十、专职养护员定期对库存药品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药品质量管理员,提出处理意见。中药饮片必须定期采用养护措施,每月检查一遍,并根据中药饮片的性质进行烘烤、翻晒等养护措施。出现质量问题,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十一、药品出库应遵循“先产先出”、“近期先出”和按批号发货的原则,库存药品做到账物相符。

近效期、不及格药品管理制度

一、药品应标明有效期,未标明有效期或更改有效期的按劣药处理,验收人员应拒绝收货。

二、及时对近效期药品进行监控,距有效期不到六个月的药品不得购进:距有效期不到三个月的药品,每月应填报《近效期药催售表》。

三、对近效期不足三个月的药品应按月进行催售,对有效期不足六个月的药品应加强养护管理、陈列检查及使用控制。

四、质量负责人负责对不合格药品的确认、记录销毁。

五、不及格药品是指药品剂量不及格、外观不及格、包装不及格、过期失效的药品,以及不符合国家药品法定质量标准和有关质量要求的药品。

六、在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及格的药品,不得陈列销售,应予以绝收并做记录:在经营过程中发现或怀疑不及格的药品,应撤离货架,停止销售,保质量负责人确认并做记录。凡被确认为不及格的药品必须立即停止销售,将其转入不及格品区。

七、不及格的药品必须单独存放,严格执行色标区别,专账管理,定期盘点。

八、及时处理过期失效药品。不及格药品的销售经批准后应有管理员在场监毁;销毁工作应有记录,销毁的地点应远离水源、住宅等。

眼科门诊手术室院感监测与管理 第6篇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 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78-01

门诊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医疗效果。为此,我院眼科门诊手术室在医院高速发展过程中,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管理,创建洁净手术室环境、加强手术室的院感监测与管理,有效的降低手术感染率,保障病人的手术安全及感染的预防。现介绍如下:

1.手术室感染监测

1.1空气监测

我院眼科门诊于2005年改建利用一间层流洁净手术室,眼科门诊手术室是采用层流通风系统,采用垂直送风,外界空气通过高效过滤网和静压箱的均流、均压作用从顶棚把洁净空气送到手术间,污染空气平推由四周回风口出去.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进行采样,每季度一次。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80~150cm,布点方法:在手术间中心工作区域放置1-3个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培养皿,周边工作区域放置4-6个,打开培养皿在采样点暴露30min后关闭并及时送检培养。检验单上要注明培养基布放位置,层流洁净手术室空气培养的标准为≤10cfu/m3。

1.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2.1使用中的消毒剂应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检测。消毒剂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1.2.2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检测。工艺检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检测。生物检测每周进行,合格才能使用。

1.3医护人员手细菌监测

手术人员手的细菌检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剂洗手,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每季度对医务人员手部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监测。应在接触病人,从事手术前进行,被检人,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个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标准为≤5cfu/cm2。

1.4物体表面细菌监测

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被采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的方法来完成,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标准为≤5cfu/cm2,每季度进行一次。

2.手术室管理

2.1医务人员的管理

2.1.1手术室内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手术室一般制度、卫生制度、参观制度、消毒制度、洗手制度),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执行。

2.1.2训练与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与无菌观念,使其认识到手术室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1.3医务人员的衣物上或多或少带有致病微生物,进入手术室的人越多室内的空气污染就越严重。且进入手术室的各类人员须严格更衣、更鞋,带口罩帽子,严格洗手制度及无菌操作,如患感染性疾病则暂不进入手术间。

2.1.4严格控制参观手术人数,参观人员进入手术间后,站到指定位置。开展特殊手术及教学观摩手术参观人数多时,可设录像转播,组織参观人员在指定地点。手术过程中尽量避免走动及开门,以减少空气流动污染,明确参观注意事项,接受手术间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

2.2病人的管理 住院病人由病区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如手术部位的清洁消毒,术前准备,术前用药等,并换上干净的病号服,门诊病人应更换手术室的专用服并带上手术帽。如病人患非手术部位感染性疾患时,应先治疗痊愈后再手术。

2.3层流手术间的使用和管理

2.3.1层流手术室的空气净化原理是由压缩机将过滤无菌的空气由天花板送入并将污染的空气由四周的回风口推出,因此手术间的压力必须始终处于正压状态,否则有可能导致污染空气的进入,为此,需保持手术室相对密闭状态。另层流手术室一般采用局部净化的方式,故手术床应放置在层流天花网对应处,避免在回风口开启无菌包。严禁在手术间折叠各种布敷料,手术前半小时开启层流装置。手术进行时严禁打开通往污物走廊的通道.

2.3.2感染手术尽量避免在层流手术间进行,特殊情况时应在无菌手术结束后进行。

2.3.3每周定期清洗回风口的过滤网一次,防止其受到污染。每季度进行空气培养一次,高效过滤网的更换根据空气培养的结果,每半年更换一次。

2.4.手术器械的处理

2.4.1手术完毕后,一般手术器械和显微手术器械分别放入专用手术器械回收袋内,由医院消毒供应室统一回收,清洗并消毒。

2.4.2不能耐受高压消毒的仪器及各种导线低温消毒,其余物品按性能高压灭菌消毒。

2.5.一次性灭菌物品的管理

加强一次性灭菌物品使用检查,使用前查看一次性灭菌物品,核对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制造厂名、产品商标、无菌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包装密封性好才可使用;一次性灭菌医疗用品应专柜存放,离地面30cm,柜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室内空气含菌量≤200cfu/m3,温度与湿度要适中;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3.小结: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环节的有效检测和管理,手术室的医疗设备、物资的除尘管理及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转运流程,感染手术的管理及终末消毒,控制了手术室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有效的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石兰萍、张红、丁小容:《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第3期。

[2]张国富、王向阳:《介入手术室的感染预防控制及管理》,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年第4期。

[3]金福顺、赵翠兰等:《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第16卷第4期。

[4]董薪、宋烽等:《加强医院门诊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管理》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第8期。

[5]张丽娟,胡淑娟,管桂兰:《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载《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1期。

监测与管理 第7篇

1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环境质量监测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 我国大部分环境监测机构取得了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实验室资质认可等, 初步建立起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然而很多监测机构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 仅停留在对环境的质量进行监测的层面上, 在监测的同时忽略了进行有效的管理, 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形同虚设, 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又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工作人员还白白浪费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机会。另外, 内部审核缺乏有效性的管理, 仅停留在文字和文件的归档上, 缺乏对日常监测工作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工作变成了少数工作人员的文案工作, 而不是全员参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成了应付外部评审和检查的工具, 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1.2 缺乏高质量的监测技术人员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存在很多缺陷, 主要表现在经费不足、工作量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环境监测技术的提升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监测能力及业务素质, 然而由于培训机制不完善, 质量管理培训不到位, 导致高质量的监测技术人员缺乏, 工作人员往往忽视了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 而只注重实验室内的质量监测, 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的质量, 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低下。

1.3 采样质量缺乏保证

采样质量直接影响着监测数据的结果, 但是采样工作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长期不被重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 设备和人员都不够完善, 采样时比较困难, 减弱了控制污染源监测质量的力度, 很多样品都是在几分钟内采集出来的, 监测所得结果只能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环境状况。

2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2.1.1 要提高监测人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意识, 明确责任、权利、义务到监测监督站的各个部门及监测人员, 使各部门监测人员共同合作, 努力把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不断得到规范, 管理人员也通过质量监测、内部评审及管理评审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经常性或定期性的评估[2]。

2.1.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多个环节, 如布点、样本采集、监测设计、数据分析等, 它需要各部门监测人员全员参与, 共同协作完成。鼓励全员参与, 提高参与意识, 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实现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制度化。

2.1.3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 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质量管理工作及控制工作, 做到全方位、全程序, 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2.2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它具体体现在人员素质及敬业精神、仪器设备、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设备是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 要加大投入资金, 确保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及物资及时到位, 便于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满足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是能力建设的有效保障, 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及精准性, 所以要做好岗前培训和教育, 积极开展技能培训, 尽力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 确保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3 确保现场采样的质量

环境监测过程的技术工作是质量控制, 管理工作是质量保证。要科学的做好环境监测分析工作, 首先要确保现场采样的质量, 做好现场调查, 对有关资料进行核实,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采样的点位、断面、频次、周期, 并根据这些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采样方案, 以实现样品的完好性及代表性。同时要求采样人员严格按照采样规范进行采样, 尽最大努力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其次, 要做好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工作, 包括对每批样品加标回收率, 标准物质进行对比分析等, 数据必须经过认真审核, 质控人员要把好关, 对不合格的数据严格要求分析人员找出原因并重新整理, 有效的控制监测数据的质量。最后对监测结果进行审核, 采用标准方法, 按照技术规范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对上报的监测报告进行严格审核, 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结语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 从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的优良程度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质量水平不断下降,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十分必要。本文从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 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提出了相应对策, 旨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整体水平,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 01:1-4.

绿色建筑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 第8篇

在我国目前能耗结构中, 建筑能源消耗已占我国总商品能耗的20%~30%。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 建筑材料和建造过程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只占其总能源消耗的20%左右, 大部分能源消耗发生在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

目前我国在大型公共建筑的新建和既有改造项目中, 由于对室内环境要求的不同理念和不同标准, 建筑设计盲目追求“与国外接轨”, “新、特、奇”, 造成大量全玻璃、全密闭的高能耗建筑。

我国的建筑运行能耗控制水平, 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控制水平都远低于同等气候条件的发达国家, 更远低于美国大多数建筑。因此, 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应该有很大的空间。通过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分项用能实时监控及能源管理系统, 采集实际能源消耗数据, 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逐步通过管理及技术改造实现建筑节能。

2 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相关技术标准

2.1 国际标准

(1) IEEE Std 739-1995, 《IEEE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Energy Management i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Facilities》是由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的关于工业和商业企业系统中各系统和设备能量消耗监控和管理的指导性建议。该建议通过如何实施能源审计, 考察建筑物各设备有无能源浪费现象, 并对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电机、空压机等系统分别给出了能效判断和提高能效的方法。

(2) 《IPMVP国际节能效果测量和认证规程》是由国际节能效果测量和认证规程委员会颁布, IPMVP为评估确认能效、节水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现有最佳技术及方法。

2.2 国内标准

为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 促使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8年6月正式颁布了一套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共包括5个导则:

(1)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

(2)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

(3)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则》。

(4)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数据中心建设与维护技术导则》。

(5)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验收与运行管理规范》。

3 建筑能源监测管理系统概述

一般来讲, 建筑能源监测管理系统就是将建筑物或者建筑群内的变配电、照明、电梯、空调、供热、给排水等能源使用状况, 实行集中监视、管理和分散控制的管理系统, 是实现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统称。它由各计量装置、数据采集器和能耗数据管理软件系统组成。基本上, 通过实时的在线监控和分析管理实现以下效果:

(1) 对设备能耗情况进行监视。

(2) 找出低效率运转的设备。

(3) 找出能源消耗异常。

(4) 降低峰值用电水平。

通过上述过程及方法实现降低能源消耗, 节省费用。

4 建筑能源监测管理系统架构

能源管理系统一般由各计量装置、数据采集器、管理系统组成, 它帮助用户建立实时能耗数据采集、能源管理、能耗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等。

以基于Web技术的能源检测及管理系统架构为例, 各种计量装置用来度量各种分类分项能耗, 包括电能表 (含单相电能表、三相电能表、多功能电能表) 、水表、燃气表、热 (冷) 量表等。计量装置具有数据远传功能, 通过现场总线与数据采集器连接, 可以采用多种通信协议 (如MODBUS标准开放协议) 将数据输出。数据采集器通过以太网将数据传至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管理系统对能源管理工程进行组态和浏览能耗数据, 将能耗数据按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远传至上层的数据中转站或数据中心。

5 建筑能源监测管理系统与楼宇自控系统的结合

建筑能源监测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为了对建筑的能耗实现精确的计量, 进行能耗分类归总, 计算单位平均能耗, 并查找耗能点和挖掘节能潜力。

楼宇自控系统的目标是对建筑内机电设备及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测和管理, 实现节能、舒适、高效、安全的目标。

一般会把以上两个系统独立设计, 作为并行的两套系统, 末端设备独立、通信联网部分独立、软件独立。这样做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 不管是能源管理系统还是楼控系统, 都是体现建筑内机电设备的特征之一,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描述完整的建筑内机电设备状态和环境状态。原因如下:

(1) 能源管理系统的表具 (包括电表、水表等) 价格较贵, 如果完全依靠能源管理系统测量, 则投资巨大, 影响用户安装的积极性。

(2) 很多被测能耗, 如照明灯具、风机、水泵等, 属于固定功率运行, 只需通过楼宇自控系统测量开机时间, 即可得到比较准确的能耗数据, 完全可用于能源管理系统。

(3) 能源管理系统的能耗数据需要和设备状态相结合, 进行耗能点分析, 才更有价值;同时, 设备自身的运行时间及运行规律, 与设备自身的寿命和维修周期有关, 这同样属于能源管理系统的范畴。

(4) 能源管理系统要与环境参数相结合, 比如:气象参数、室内环境参数等。一方面节能要建立在满足用户正常需要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 自然环境的变化, 对能耗的影响, 需要建立长期的数据模型, 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规律。

(5) 楼宇自控系统会对部分能源进行计量, 这部分数据可直接进入能源管理系统, 避免重复投资。

(6) 能源管理系统和楼宇自控系统, 可共享总线网络和网络控制器, 节省投资。

(7) 能源管理系统会根据能耗数据进行分析, 会对楼宇自控系统的参数进行调整, 以满足节能的目标。

综上所述, 能源管理系统和楼宇自控系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 才能实现数据完整、功能完整、节省投资的目标。

两者的整体设计, 建议采用如下步骤:

(1) 按照能耗分类、分项、分区域的划分原则, 列出建筑主要耗能机电设备清单。

(2) 根据楼宇自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列出楼控系统已监控的机电设备清单, 如为额定功率运行, 则计入时间型电计量点;否则不计入时间型电计量点。计入时间型电计量点的设备, 需明确记录额定功率值。

(3) 在耗能设备清单中, 除去时间型计量点, 余下部分, 需全部设计安装专用计量仪表 (如:水表、电表、热表等) , 同时, 必须选择带远传通信接口 (一般为RS485总线) 的计量仪表, 推荐采用支持开放通信协议的仪表。

(4) 把专用计量仪表就近接入楼控DDC中。

(5) 按照标准楼控系统设计控制部分和通信部分。

(6) 通过楼控系统工作站软件提供的对外开放协议接口, 读取数据。

楼控系统只提供能耗相关数据的实时值, 对数据的二次加工 (如:把时间型电计量点转换为能耗数值等) 和数据统计等, 均在能源监测管理系统中实现。

6 能源监测管理系统实施要点

能源监测管理系统的实施必须符合国家、地方相关技术导则标注及规范。能源监测管理系统的实施必须落实以下几点:

(1) 能源监测管理系统的目标:能源监测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为了对建筑的能耗实现精确的计量, 进行能耗分类归总, 计算单位平均能耗, 并查找耗能点和挖掘节能潜力, 并最终实现节能减排。

(2) 能源监测管理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能源监测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系统, 它需要建筑内多个系统的配合, 涉及到硬件、软件、网络、环境以及人员的支持, 实现前必须对系统的困难作充分估计。

(3) 能源监测管理系统是一个自完善工程:能源监测管理系统成功的实施, 必须是以建筑的管理使用人员为核心, 不能完全交给节能顾问及产品供应商。只有建筑的管理者及使用者真正参与进来, 能源监管系统才具有意义。

因此, 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的实施, 必须注意以下关键点:

(1) 现场调查:提前发现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预先进行规划和改进。

(2) 能源监测管理系统必须与建筑已有系统充分结合, 并尽量利用已有资源, 不能影响现有系统安全及性能。

(3) 系统必须具有完整的设计方案、工程图纸、设备清单及施工方案等资料。

(4) 系统建设及验收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

(5) 进行建筑管理者及使用者的业务培训, 提高相关人员业务水平。

(6) 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及定期检修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

(7) 系统应留有一定的升级扩展能力。

7 工程案例

建筑楼宇实施了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后, 通过现场总线、通信网络组成的“神经系统”收集数据, 通过管理系统这个“大脑”判断能耗浪费和异常, 通过数据分析, 并做出决策。建筑节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经过一个不断循环、不断反馈、不断优化的过程, 最终达到节省能源, 节省成本的目的。本节选取某办公建筑B大厦为例来简要说明能源监测及管理系统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大楼能耗模型如图1所示。

7.1 建筑基本信息

B大厦占地面积42500m2, 总建筑面积40000m2。大厦地上9层, 地下2层, 是一座办公智能化、楼宇自动化、通信传输智能化、消防智能化、安保智能化的5A型智能写字楼, 每层办公部分和影视部分各一台9k W热水器, 影视部分地下一层另设一台热水器, 整个建筑共19台热水器。

大厦采用中央空调和新风机、风机盘管系统。整个大厦大概600个风机盘管。

配电室位于地下一层, 由4台1250k VA和1台500k VA变压器组成, 各配电支路按不同功能分别由对应变压器分出, 变电柜为抽屉式立柜。

7.2 分项用能实时监控管理平台建设概要

B大厦通过建立分项用能实时监控管理平台来采集实际能耗数据, 并对大厦的现有用能状况进行分析, 进一步对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进行节能诊断, 得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方案, 包括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

通过实施节能方案, 基本实现了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的目标。

(1) 用能分项的划分

根据B大厦强电考察分析, 此大厦总共可以划分154个强电支路, 经过后台软件分析和处理, 最终形成以下用能分项:照明用电、室内插座和办公设备用电、暖通空调用电、综合服务用电、影视演播厅等特殊用电。

以上各分项还包括各种二级分项, 分项计量设计方法和能耗模型。

(2) 设计原则

采用完全符合建设部《分项计量技术导则》的方法和设备。

7.3 分项计量设计

分项计量的基本原则是:在一定投资成本和不改动已有配电线路的前提下, 以最大程度的获得能耗分析需求数据为目标, 按公共建筑能耗模型在既有配电支路上有选择性的加装电表。

具体分项计量原则如下:

(1) 总用电量的计量。在变电站各台变压器低压侧加装电能表。

(2) 空调系统用电计量、分体空调用电计量。有条件则尽量单独计量, 否则计量其上级供电回路总电量。

(3) 照明、插座系统用电量。有条件则对照明和插座各自总用电量进行单独计量;若两者掺混, 则对混合电量进行计量, 然后充分利用以瞬态数据特征为基础的标准拆分方法进行拆分。

(4) 电梯用电量。选择两个典型电梯机房的工作供电回路 (消防电梯、高区电梯) 加装有功电能表。

(5) 事故照明回路的用电量。事故照明通常都是走廊和楼梯间的照明负荷, 故在其工作回路加装电表。

(6) 其他用电。这里包括厨房用电、信息中心用电等, 应在各用电支路安装总计量表即可。

另外还需考虑对集中供热等其他能源供给方式进行合理计量。

7.4 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采集单元、数据采集器、传输网络和数据中心采集服务器四部分组成。采集系统网络拓扑图, 如图2所示。

(1) 数据采集单元主要由各种电子远传式采集终端设备组成, 包括采集电量的电子式远传电能表、采集水量的电子式远传水表、采集空调冷量的超声波冷量计和采集气量的远传气表等。

(2) 数据采集器主要由高性能嵌入式产品组成。

(3) 传输网络主要由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种形式。

(4) 数据中心采集服务器主要由各种计算机服务器、磁盘阵列和网络设备组成。

7.5 建筑分项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 第9篇

关键词:院感,管理,监测

1 管理对象

工作人员及手卫生、手术使用物品、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废物、特殊手术后处理。

2 监测方法

2.1 工作人员及手卫生

手术室的交叉感染不仅仅是病人, 工作人员的传播是不可忽视的, 每年工作人员健康查体一次存档, 对患有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按排休息, 不进手术区域。工作人员的手卫生是我们医院感染控制重点, 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 严格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手术人员的指甲管理也非常重要, 在外科刷手前必须清洁指甲, 每月抽查医护人员刷手, 进行细菌培养监测, 对刷手后不合格的手, 近期禁止手术, 查找原因, 重新监测至合格。

2.2 手术使用物品的管理与监测

所有手术使用的物品必须达到灭菌, 器械、敷料包均采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 每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3m胶带, 监测灭菌效果, 每月定期做灭菌物品监测一次。对不能耐高压的器械, 用2%戊二醛浸泡10h。对各种导线用保护套保护。手术使用一次性物品严把进货渠道, 每月到采购供应科领取前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产品注册证, 工商营业执照, 每批检验报告等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2.3 空气、物体表面的管理与监测

手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手术间严格限制参观人员, 参观人员与手术人员相距20cm~30cm之外, 避免各手术间流动。每台手术结束后, 开窗通风30min, 由工人负责擦物体表面, 然后用溴氧消毒灯消毒40min。每日晨对所有手术间的物体表面用1:500的含氯消毒液擦洗, 然后再消毒。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监测。

2.4 医疗废物管理

医疗废物实行专人管理, 收运有记录、有签名。责任落实到人, 分类置入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容器内, 采取分类收集方法。每日由专人定时送医疗废物暂存处集中转运。

2.5 特殊感染手术后处理

浅谈水资源监测与管理 第10篇

关键词:水资源,检测,管理

1 污染量监测

目前, 钱塘江干流各地表水功能区已得到水利、环保部门较完整的监测覆盖。但目前的功能区监测更加偏向于政府考核的目的, 关注的是水质达标情况。部分支流, 特别是水闸等入河水体的监测工作尚为缺乏, 污染物入河量的控制程度不足。

每个功能区的上下边界水文局已有监测, 在水功能区内, 环保进行针对企业排放的监测, 水文局进行主要支流的监测。以之前计算过的总磷污染为例子, 现有监测覆盖的总磷入河量约为整体的80%, 还有20%的入河量处于监测之外。并且, 监测外部分导致了各节点的污染通量无法计算, 各类型污染的来源也无法分析。

2 监测工作设想

根据现状统计, 需要开展监测的水闸排水点位为34个。另外由于水文局并未对老盐仓以下的海水段实施功能区监测, 此部分工作也需要自行开展补充, 设点位9个。由于待测点位较多, 中心可以杭州市水源地功能区为中心, 逐步向外扩大监测区域范围。

前期于地表水段选取由杭富交界处的渔山断面至老盐仓断面, 以及浦阳江临浦至三江口的河道区域内, 共20个点位开展监测工作。由于海水段的采样难度较大, 暂选盐官、塔山坝、尖山3处具有采样便利条件的点位开展监测工作。未来可随监测力量的不断加强, 再逐步将工作范围扩展至整个河口区域, 并提高监测的频次。

为满足设想的未来工作需求, 中心有几方面的状况还需要加强。

硬件设施方面:水质监测是一项规范较多, 要求较严的工作, 除便携式监测仪器外, 常规的分析实验室也不可或缺。但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还处于起步阶段, 远未达到标准实验室水平。根据《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装备标准》, 一个地市级的水资源监测中心实验室要求面积为800m2, 大型仪器设备10余台, 测算资金近700万元。在此方面可参考地市级实验室经验, 分批开展硬件设施的建设。

人员队伍方面:中心水环境科现有人员为4人, 其中主要参与实验室工作的为2人, 尚不足以满足一个规范化实验室的运转。另外, 现有人员也都比较缺乏标准化实验室的工作经验。因此, 在一方面扩充人员力量的同时, 是否可以寻求水文部门的支持, 参与其系统内的专业培训并接受其技术指导与定期考核, 锻炼自身队伍。

实验室管理方面:对应硬件与人员队伍, 实验室也应具备严密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监测工作的高效与准确。这些内容包含了人员分工、质量控制、成果审核、安全管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在此方面, 中心也需要不断学习外部经验, 完善制度建设, 努力达到计量认证要求水平。

3 水量配置监控

与污染量监测类似, 现有水量监控以针对企业个体的监控为主, 缺乏整体的取水量控制。另外, 城市内河与水闸的出水量也缺少监控, 不仅是水量管理, 在入江污染量的监测上也对这些排水点有计量的要求。

4 水资源管理工作设想

依靠污染源调查的工作成果, 通过完善污染量、水量两方面的监控, 可以生成钱塘江污染来源与水量分配的流向网络图。水资源管理工作可以依靠已知节点水量、水质信息, 倒算出图内每一个节点的水量与污染量的分配情况。

将区域内的水资源信息以此形式进行概化, 形成钱塘江全程的流向网络图, 从整体上把握钱塘江的水资源现状。

在未来:一方面以自身监测信息为基础, 结合其他单位的水量、水质信息, 依托水量、污染量流向网络的骨架, 开发水资源信息平台、水污染模拟预警等系统, 实现钱塘江水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另一方面进行更细化的调查, 把网络图的末端 (支流、面源等) 继续向上分类展开, 对系统进行不断地充实与完善。

比起流向网络的分析, 此设想的主要困难可能更多是体现在各个不同部门的信息合作上。但省环保已经将企业自动监测的排污数据对外发布在网上, 为水资源信息的共享起了个好头。除规划建设的“水量控管体系”内容, 设想中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

5 结语

监测与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为了保证环境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展开,环境监测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环境监管工作科学性的根本保证。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是要确保其采取的检测数据,是典型的、正确的、比较性和完整性的,与此同时还需,监测结果是客观和公正的。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常见的问题

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包含:基层监测力度小;现场监测技术管理匮乏;信息化建设滞后;环境监测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以下就一一介绍。

1.1基层监测力度不够

经调查研究可知,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监测部门,所使用的监测设施过于老化,已远远跟不上现代环境监测的需求,尤其是那些位于偏远地区、较落后的山区的监测站里,条件更是十分恶劣。再加上没有充足的资金,致使需要研究化验用的化学药品都很缺乏,相关的设备更是极其缺乏,在这样落后的环境下,可想而知,监测工作几乎都不能正常地开展[1]。

1.2现场监测技术管理很欠缺

大多数环境监测站所处的地区,环境较复杂,对检测技术的要求较高,需要进行很多环节的监测工作,例如采点、取样、现场施工、交接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与此相对应的技术才能完成[2]。但实际当中,不同条件下的监测部门,有关的监测专员业务素质低,实际经验缺乏,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根本都不懂得从何处下手,所以很难保证高质量的监测工作,反而还会致使在监测中出现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1.3信息化建设体制水平差

随着现代信息时代的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相关的环境监测软硬件水平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存在着部分监管部门对环境监测不够重视的情况,国家的投资资金不充足,缺乏专业的技术员等现象,从而使环境监测信息化未能落实到实处,所以即便有了进步,但没能应用在实际当中来,同样没能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1.4环境监测数据不真实、不准确

环境监测数据不真实可靠,是出自两方面的原因:①多数环境监测站相关部门,人员管理不严格,管理体制不完善,致使很多人员的工作态度出现问题,进而使得其对工作不认真负责,导致了监测数据不够准确[3];②因为所报的监测数据,多半会与企业效益、业绩考核、综合指标等挂钩,还有影响到经济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整体业绩,所监测的环境质量报告在通过了环保局和当地政府的核查后,再上报给上一级部门。在复查阶段,某些领导人员为求业绩,随意改动监测数据,进而就使得数据丧失了可靠、真实性。

2、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方法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的地位是极其关键的,并且在环境检测运行中,质量管理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想要保证高水平的环境监测工作,就要大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只有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了,才能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才能真正为实际当中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有效、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进而有助于政府提出有效治理环境的政策,所以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2.1加快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才是保证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完善的管理体制一定要包括每一个工作环节,并要根据不同环节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相对应的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管理程序[4]。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素质方面的建设,设立考核、监测以及质量检验等各体制,在管理体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要定期作监督和严查,保证管理体制落实到实处。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每个国家的环境差异,各国家制定的环境监测体制有很大差异,因此我国要依据自身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符合本国环境监测的管理体制。

2.2加强实际中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

在具体的现场环境监测管理中,会出现很多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主观和客观因素,例如取样时对容器的要求,取样时对位置的布置,采样后样品的储存方式。一旦在这些方面出现问题,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就连小小的环节,都会对所采取的数据准确性造成影响[5]。所以,在现场环境监测工作中,务必要制定出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采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修改和完善,以尽可能降低现场监测环节,对数据正确性产生影响的概率。

2.3强化相关人才的培养和监测人员的素质教育

监测结果的准确与否,与环境监测人员操作和素质水平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监测专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较高的话,通常情况下会做出质量高的监测工作,所以要进行的培训,就是要提高相关专员的整体水平,这对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众所周知,监测性质的工作,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极其高的,并且现代科学技术和环境监测措施日新月异,因此就要求监测专员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才能保证顺利完成监测工作,这不仅需要专业人员掌握基本的监测技能,还要求其具备高水准的素质,这包括较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等,进而从根本上提升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2.4加快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环保工作的开展,因此与环保有关的业务也是越来越多,为了实现监测管理的信息化,急需建立较完善的网络体系,以此来减轻工作压力,保证工作的高效率运行[6]。建立较完善的网络体系,构成功能齐全的环境监测网络,使其功能发挥到最大,这样便能不断应对环境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挑战,使环境监测工作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来。

3、结束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由于环境日趋恶化,每个国家都将环境保护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我国,更是将环境建设作为五大建设之一,将其视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战略性建设项目。因此,本文就详细探讨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和策略,希望对提升监管质量、最终改善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姜军成,夏锡荣,纪灵,杨琳,杨鲁宁.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6):3-5

[2]奚海明,李霞.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160-161

[3]王严厉.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2(10):20-21

[4]周良. 環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以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例[J].北方环境,2012(12):44-45

[5]金致凡,杨冬雪,张良,李翠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与应用研究 [J].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2(6):5-6

建筑工程地基施工管理与监测 第12篇

一、建筑工程地基施工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地基工程是最先进行的构筑工程, 成本与工期也都占据整体工程中很大的比例, 一般达到20%左右。地基工程相比框架与砌体等其他构筑工程具有一些特点。首先是承受载荷大, 不仅要承受自身重量, 还要承受上层构筑物以及回填土体可能产生的载荷;其次是事后修补困难, 地基施工完毕后, 土方要进行回填, 同时地基承台上方开始构筑上层框架, 因此施工后如果地基出现问题, 是十分难以补救的。因此, 地基施工中, 施工与监测往往都是同步进行的, 现场管理中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管理也尤为关键。地基的施工管理包括对地基土层的处理以及地基构筑物的施工。

1.地基土层处理

根据场地土质的不同, 地基土层处理一般也采取不同的技术。比如粘性土层处理技术、砂性土处理技术、饱和土处理技术、非饱和土处理技术等, 施工中根据技术方案合理选用。从手段上来分类, 地基土层的处理技术分为以下几类:换土垫层法、振密法、置换法、排水固结法、筋杆加固法、胶结法、冷热处理法等。

换土垫层法是从其他场地运来承载力与抗流化能力较强的土, 将基底的土层进行垫层换土;振密法中的强夯法是最为常用的处理方法;胶结法中的注浆法不仅能用于地基施工前处理, 在事后补救中也是少数能够采用的方法;筋杆加固法是在地基土中打入锚杆、土钉等进行加固;置换法不是如垫层那般完全替换, 而是将利用机械振冲等手段填料与土层部分相互置换结合的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应该根据实际的场地与工程情况加以选择。以饱和软土层处理为例, 一般采用置换法中的振冲碎石桩法。其原理是在饱和软土基底开挖均匀分布的桩孔, 在孔中填入碎石, 以机械振冲将碎石振入软土层中, 成为软土层中的支撑骨料, 以此加强软土层的承载能力。并且由于地下水无法将碎石流化, 因此避免了软土被地下水流化的情况。此外, 还需要考虑基础构筑物的施工可能导致的变化, 避免基土强化后由于桩基等施工而产生较大应力导致土层开裂。

2.地基构筑物施工

地基构筑物一般由支撑构件与承台组成。支撑构件最常见的是桩基, 下面就以桩基施工为例概述。

(1) 桩基施工

建筑工程的桩基一般分两种, 预制桩和灌注桩。前者在层数较小, 基坑深度较浅的工程中应用较多, 通常在工厂内预制后, 现场钻孔沉降。由于工厂内预制, 因此桩体本身的尺寸与质量有较高保证。施工质量主要是对现场沉桩工序的控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钻孔的垂直度, 要保证偏差小于1%;二是沉孔底部的清理, 其底部不允许存在石块、混凝土块等硬质杂物。

灌注桩的分支种类较多, 不过最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与搅拌桩。钢筋混凝土桩也需要现场进行钻孔, 不同类型的灌注桩的要求参见下表的尺寸与垂直度偏差要求。搅拌桩有湿喷桩与干喷桩, 利用桩机钻孔, 然后将砂浆喷入孔中, 与钻孔中的土体搅拌后凝固成桩。施工中, 要保证桩机的垂直度, 偏差要小于5%。

(2) 地基承台与底板的施工

在桩基之上有作为整个上层建筑的承台与底板, 当前有许多工程将承台同时作为部分底板, 然后一体浇筑进行封底。在封底施工之前, 首先必须保证桩基或者其他类型支撑。在施工前, 就要进行对应形式的承台各部位配筋的弯矩与名义应力的计算, 然后根据计算其许用应力并且相应选配钢筋种类与数量。

如若采用逆作法施工, 承台先进行四角框架结构的施工, 在地下各层框架施工完成后才进行封底。必须要对中央支承桩进行有效的加固。同时逆作法施工空间有限, 无法采用大型机械, 并且处于封闭地下, 通风与照明环境极差, 这些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二、地基土方回填管理

地基施工完成之后, 要进行基坑土的回填。但是, 这个过程中也常出现问题, 主要是由于开挖与回填时的施工不当导致的。部分深基坑存在超挖的现象, 即深度超过设计深度, 还有些则是开挖的速度过快, 没有等及支护结构稳固就过快向下开挖。回填时, 主要是回填土的土质问题。回填土要绝对避免含水量过高, 但是有些工程现场排水没有做好。还有一些则是回填土, 不全部是原开挖的土体, 而将孔隙率、承载力不同的土体部分填入, 导致承载力局部不均。

针对这种问题, 必须要对开挖的土方进行定点堆放, 距离不宜过远, 但是也不能影响工程的进展。如果工期中遇到了较大的降雨, 则需要在回填时将表面较为潮湿的土方挖开, 以表层下较为干燥的土方进行回填。

三、地基工程的监测

岩土工程迄今为止还不算是一门发展严谨并成熟完善的学科, 当下的各种理论、分析计算、仿真模拟都与实际工程状况有一些出入。因此, 根据理论计算并设计出的施工方案, 未必就能较好地实施, 因此必须进行监测以便于随时调整补救。地基施工前后, 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监测。

1.地基施工期间基坑监测

基坑施工主要进行两大工作, 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监测以及对周围邻近的施工环境进行监测。对支护结构的监测, 集中在对其水平与沉降位移的监测, 并根据其位移反推算支护的受力状况, 分析是否安全, 是否采取措施。以密排桩支护监测为例, 排桩一般采用外拉内撑的加固形式, 排桩的桩体本身的受力状况可以从加固结构的位移与变形观测出来。因此, 日常中可以以巡视目测的方式, 定期检查排桩外拉锚是否有松动的迹象, 并测量内部支撑的变形与位移。

进行监测活动时, 发现以下情况, 应该考虑发出警报, 并停工处理: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速率过快或者增速过快, 5mm/day或者2mm/day2;

支护的水平位移累计或邻近建筑或地面沉降达到基坑深度的0.5%左右;

支护结构的实时应力达到许用应力, 或基坑周围煤气管道段沉降达到30mm。

对周边邻近环境的监测分为两方面, 一是对周围的土层的土压力以及孔隙水压以及地下水位进行监测, 二是对基坑周边的建筑的地基以及上层结构进行监测。对孔隙水压力的监测一般在处理并夯实的基底钻2m以上的细孔, 将水压测量管埋入其中, 钻孔埋管的监测点选择要合理, 并且在地基整体加固后进行, 避免测量管被破坏。对周边建筑的监控, 很多时候会对周边房屋的墙面裂缝进行检测, 其相比地基沉降能更敏感地反应基坑土体的位移。

2.上层结构施工地基沉降监测

当桩基等下埋填土完毕之后, 就要在地基上进行上层结构的修筑。一般在上层结构修筑比如在立柱、砖墙的修筑时, 会保持各向各部位的均匀。但是建筑物毕竟有场地限制, 同时其本身也有各种功能要求, 不可能一直保持对地基的均匀加载。因此, 在地基完工后, 要设置沉降监测点, 在上层修筑过程中定期监测地基的沉降。每构筑一层都要对沉降监测点进行测量, 如果地基沉降点沉降达到相邻桩基中心距离的0.2%~0.5%, 就要停工观察,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于平面为狭长布置的建筑, 应设置沉降缝, 即将整个建筑与地基以沉降缝分割, 而地基监测的数据也要根据沉降缝的分割进行分区归组、分区对比。

四、结语

上一篇:节水优化下一篇:河南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