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弊病范文

2024-07-14

教育弊病范文(精选11篇)

教育弊病 第1篇

在大多数的数学教材中,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细节多,思想少,见不到本质,而我们老师也大多注重传授这些细节。因此,学生学到的知识缺少系统性,不利于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达不到数学结构的和谐与一致,最终使学生失去了探索理性知识的乐趣。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师要尤其注重教材的选取与应用,教师在教材的选取上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取舍。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日后所从事的职业要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所以教师不必拘泥于数学教学要求与课程设置。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专业教师需要有专业背景,真正了解本学科的职业需求,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形势特点,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除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教材体系的问题外,数学教育中还存在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尤其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缺少对学生的启发,忽视对学生科学探讨精神的培养。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注重课堂教学科目的意义而在一些枝节上做文章。有的教师甚至把做题作为教学的中心,最终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变相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长此以往,我们的数学教育会走进一种怪圈,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家柯朗曾尖锐地批评数学教育:“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已被视为受教育者所必需的智力,数学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已出现危机。不幸的是,教育工作者对此应负其责。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有助于发展形式演算能力,但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柯朗的话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时代变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应随之改变,以便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前的教学进行改革,建立正确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观。

综上,当前数学教学中的主要弊病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现行的教材设置不够合理,另一方面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弊端。针对上述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应对。

首先,从教材的编写上弥补这些缺陷,如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可以适当编入一些数学家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们在所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这对于今后大学选修数学专业的同学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他们可以在不断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伟人的非同寻常和这些伟大发现的背后数学家所付出的艰辛,从而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勇气,也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可以添加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新闻资讯,让学生了解数学在不同时代有哪些不同的成就,进而了解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好好思考。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讲述一些数学和其他文化的交互影响,让学生从中认识到数学是理解当今世界的一把钥匙,任何学科都离不开它,同时也应阐述数学和人文科学的联系。目前是知识空前发展的时代,各门学科呈现相互交叉的趋势,因此,学生只懂得一门学问是不够的,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更好地了解其他科学。在数学课上可以改变传统的“复习———引入———概念———定理———论证”这种模式,改变老师作为主导,盲目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授课方式,而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或者通过项目教学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意识。我们在准备一节课的过程中,要打破常规,除了深刻体会教材所给出的知识结构,要更多地考虑这节课和哪些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关,想办法让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可以用到数学,感觉到数学的有用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例如,我们讲授了数列这节内容,学生就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关于银行利息的计算;学习了线性规划知识,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解决一些取材用料最省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作为老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教学策略,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演算等方面的能力。目前, 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病, 主要表现在教师过于注重推理的严密性, 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及创造力的培养, 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认真领会知识、能力、情感教学目标的要求, 大胆做出一些尝试,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教育弊病 第2篇

作者: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有一份独身子女的教育调查报告说,现在独身子女的婚姻和家庭普遍出现严重的问题,年轻人无法承担自己的家庭角色,更有很多人无法走进婚姻的殿堂,仅京沪两地,三十岁左右的适婚高级白领人群,经济收入都不错,可独身者居然有一百万以上,其中女性居多,尤其是学历,职业和长相都很不错的女子,很多都被动地选择了独身,她们自己戏称为“剩女”---剩下的女人。不是不想结婚,而是普遍觉得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男人的抱怨是现在的女人越来越没有女人味,女人的抱怨是中国的大男人都快绝种了,周围的全是一些小男人。

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绝对,不过国内存在比较严重的阴盛阳衰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早在80年代,我们就在呼唤中国的男子汉,看来到现在都没有成效,反而情况越来越恶化:现在青年一代的男性,不仅从心理和个性层面上,还是从思维方式上都更接近于女性,甚至最不可思议的是:男性们从生理上也出现了女性化倾向,尤其是城市和高收入家庭表现更为突出。这种情况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还可能造成长期的家庭和社会的混乱现象。中国如果缺乏一大批智慧,坚毅,富于挑战性,勇于承担责任,胸怀宽广的真正的男子汉,很难相信这样的民族会有真正强大的竞争力,也很难实现我们“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饮食结构----男人女性化的生理原因。

有人已经注意到阴盛阳衰背后的教育和文化问题,但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目前在城市家庭中尤为突出的青年一代的男人女性化现象,背后还有生理上变异的支持。其罪魁祸首就是由于生活品质提高,孩子们的饮食结构中过多地摄入富含雌性激素的肉奶食品,造成男孩们在成长过程中因间接吸收超量的雌性激素而变得生理上偏于女性化。

目前我国的养殖业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在最快的情况下一只商品鸡从出壳到出栏只需21天,比传统的农村养殖快十倍以上。猪牛等也一样,为了尽快产出,加入各种生长素以刺激生长,连甲鱼这种生长极为缓慢,需要几年才能长大的生物,我们国家的聪明人士也可以让它们只需几个月的生长就可快速催肥上市;“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这种煽情口号的背后,却是奶业界数以亿计的利润阴谋,让乳牛成为比自然状况高十倍以上的产奶机器的秘密,就是大量施用雌激素和抗生素。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的“肉奶儿童”生长快速,就像那些被打了激素的动物们一样(幸亏间接吸收的剂量相对有限,催长的速度没有动物们夸张,根据摄取的量不同,大致上比天然成长的儿童快了30-60%左右,其速度可参考女孩的初潮年龄提前的幅度来判断,标准是14岁)。这种快速的成长,除了给家长带来“我家生活质量高,孩子长得好”的虚荣的同时,也造就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埋下一堆未来爆发的病根,还有就是一个偏于雌性的生理机能。国家有关部门报告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连续18年下降,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我周围一些朋友的小孩从小生活优裕,其中几个男孩长得体格高大(有十二岁就超过1.75身高的男孩),外形圆润白胖,胡子等第二性征却不明显,颇似太监体型。虽然个子高大威猛,却无男性的刚毅果敢气质,说话做事都软绵绵的,体能也不佳,多动一会就叫累。估计就是拜激素之功。突然想起我遇见的一些外国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不少人声称自己是素食主义者,心里很纳闷:外国的素食者比例真的如此之高吗?后来再发现他们表示愿意吃鱼,于是好理解了:中国的肉,恐怕真是不敢乱吃的。

二:独生子女政策----男人女性化的社会背景

男孩的成长是需要摔打的,男孩天生就是调皮鬼,喜欢冒险和挑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男孩就是在各种具有挑战性的冒险游戏中成长为男子汉的。天性淘气的男孩,自然也面临成长过程中的风险,因此也相对女孩而言有较高的死亡率,为了弥补这种损失,在自然状况下男性的生育比率大于女性,而在成年之后趋于平衡。在过去多子女的时代,中国的父母们对孩子是粗放管理,孩子们有良好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各种打闹和游戏中成长,自自然然地成就一个真实的男子汉,而在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孩子们得到了空前的“保护”,这本来就不利于男孩的成长。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意识中有重男轻女的意识,认为男孩才能传宗接代。于是在只能生一个的情况下,如果生的是男孩,自然皆大欢喜,各方面都呵护备至,生怕孩子受到任何委屈,更容不得孩子冒一丁点险,男孩们往往得到比女孩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因此也就更缺乏能力。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男孩不仅不太可能像男子汉,事实上可能在各方面都赶不上女孩。

而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出生的女孩,父母不自主地有一种补偿心理,“谁说女儿不如男”,心态上绝不甘输给生了男孩的同事朋友,做女儿的自己也要争口气,结果家庭里把女儿当男孩养,处处争强好胜,巾帼不让须眉。一般来说,在男孩们养尊处优,精心奉养的同时,家长对女孩的教育和训练比对男孩更尽心,甚至于家长还非常热衷让女孩参与各种运动项目包括跆拳道这样的很“男性”的运动。其结果当然就是我们的社会“大男人”越来越少,“大女人”越来越多。看看现在大学的录取状况,原本是男生天下的名牌大学,考上的女生越来越多,不少专业的女生数量还远远超过男生。甚至原来本来是男性天下的理科状元,也经常被女孩们夺取,研究生院里面的女硕士女博士也越来越多,大有超越男生之势。男生们读书不行了,在毕业后的工作竞争中也节节败退,目前在各种工作岗位上,女性往往比男生更有责任心和魄力,更擅长于领导和协调,更有决断力,在这些聪明而富有活力的女性面前,男孩们往往相形见绌,显得笨拙和无能。以至于被社会各界质疑:这个社会怎么啦,越来越阴盛阳衰?

当然,在学位和职场上输掉了的男孩们自然垂头丧气。但是这些赢了的“大女子”们,其实也输掉了自己的人生。这些在学业和职场中一路绿灯的才女们,却在家庭和婚姻中惨败,各大城市中各方面条件极好的大龄独身女子数量之多,恐怕也是中国的一个世界纪录。那些处处要求自家的女孩不能输给男孩的家长们,忘了一件事情就是:要教会自家的女孩嫁人的时候也要改变观念,不要念念不忘嫁给强势男人,一副宁肯不嫁,绝不下嫁的样子,其实“娶”一个小男人回家好好呵护也可以是幸福的。如何让独生子女时代的中国父母们调整好自己的教育心态,在子女教育上各安其份,并关注到儿女成年之后的生活品质,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这种情况只会越演越烈,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应试教育----男人女性化的筛选机器

中国目前这套应试教育体制,本质上是违背教育的根本精神的,它对我们的男孩和女孩都同样是一种伤害。不过相对而言,女孩要比男孩要能够适应一些,也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男孩们在我们这个几乎是为女孩设计的教育体制面前,一开始就处于完全的劣势,一开始就不是女孩的对手,男孩们不得不设法去适应有利于女孩的游戏模式,学会像女孩一样的学习和思维模式,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得分。如果是非常典型的男孩,则更难适应这个制度,他们会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成为这个社会的教育失败者被淘汰出去。而那些愿意放弃自己部分天性的男生,则可以在冷酷的应试丛林中生存下来。因此,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是造就我们成为一个阴盛阳衰社会的最大功臣。从教学的方式来看,中国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完全是女性化的,根本不适合男生学习。典型的男孩是视觉型的,他们更喜欢用眼睛和行动来探索世界,不会太关注人际关系,也不重视情感交流。男生在一起的游戏往往富有竞争性和攻击性。而大多数的女孩是听觉型的,女孩喜欢的游戏往往是技巧性而非竞争性的。她们更喜欢应用语言和与人交流,更喜欢和谐地相处。她们看重自己认为是重要人物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即使不喜欢,她们也愿意设法取悦于他。在小学的课堂上,注重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可能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女孩们更擅长表现自己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和赞赏(“乖巧”),而且,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的女孩就容易取得学习进步。而男生们天生的视觉优势无法发挥,反而变成了“东张西望”,不专心学习的缺点;习惯探索,喜欢挑战的个性特点,变成了“好动”,“不听话”的缺陷,被斥为多动症。男孩们富于幻想和探索新世界,坐在教室里可能想象自己正在与恶龙决斗,在老师的看来就是发呆,不专心听讲。

另外,男孩关心为什么,女孩关心是什么!只要是权威人物(比如老师)给出的答案,或者是大多数人同意的看法,女生们往往愿意不假思索地肯定,即使是不合常识也会轻易得到女生的认同。而男生对于现成的答案并不满意,就算是正确的答案也总喜欢质疑或者追询更多的答案,这是因为男孩更喜欢探求事实背后的真理,而女生更关心是谁给出的答案并接受权威的解释。可是男性的这一优点在小学里却被填鸭式教学强行压抑,如果敢提问就是不尊重老师,只好自己坐着乱想。也就是说,男生天生是追求个性化,讨厌标准化,天生不喜欢背答案的,他们喜欢在质疑和挫折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而女生们则喜欢不假思索地接受大家都同意的结论(如标准答案),对于新奇的观点往往抱排斥和怀疑的态度,观察周围朋友的反应,如果大家表示赞同就会很快加入进来。因此,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标准化考试教育模式,自然更合适女性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模式。

女性的心理特质,是擅长于在已知领域内不断完善和巩固,如无人带领决不愿意主动探求未知世界。而男性的心理特质,则是一旦基本了解已知领域后,很快会把注意力转向未知的空间,他们对于新的发现更感兴奋。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细节,特别是小学阶段对书写整齐和满分100分的变态追求,对于具有这种思维特质,不够重视细节的男生来说完全就是一种折磨,这种精益求精的游戏女生还可以适应,男生们即使懂得学习内容,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粗心”被扣分,于是经常被老师横加指责。偏巧大多数小学主课老师都是女性,基于自身的思维习惯对于男生的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差异无法理解,认为这是“严重缺点”而不断要求改进。于是老师和家长一起共谋,把男孩们这些宝贵的天性绞杀在萌芽状态。天长日久,男生们的锐气日渐消磨,老师们(包括家长)不断要求他们向班上的“好学生”学习(这些榜样往往都是女生),痛苦地逐步改变自己的天性,这样,教育体制又成功地造出了一批批女性化的男生。

从学习的内在动力来看:在幼年时期,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如何决定了孩子是否具有学习的动力,最终发展出学习的能力。作为注重人际关系的女生来说,非常在意维护和巩固自己与老师的关系,如果得到了老师的认同和赞赏,这种行为就会强化。她们愿意为了取悦老师而拼命去学自己其实并不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来获得老师的情感认同和群体中的地位。因此,女孩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被老师批评和忽略,最后导致学业不佳。即使是本来成绩良好的女孩,也有可能在被老师错误批评情感上受排斥后成绩一落千丈。因此女孩学习上的心理因素比智力因素更起作用,可惜家长们往往都是从智力的角度来找孩子学习不良的原因。

男生们就不一样,他们愿意学习往往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自己觉得学习内容很有趣味,具有挑战性,比如说男孩们往往喜欢玩女孩们避而远之的迷宫游戏。第二个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他们是否很敬佩老师,如果老师具有某种男生们非常佩服的能力和特长,他们愿意把老师当成自己学习和模仿对象,也是服从和最终超越的对象,会像士兵服从长官一样,愿意无条件地完成老师下达的即使是枯燥和艰难的任务。老师对他们犯了错误的批评,会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当然,如果老师不能让他们从内心里面敬服,他们是不会像女生一样设法讨好老师而努力学习的。因为他们不会在意他们不敬佩的人对他们的看法,不管是好还是坏,赞扬还是批评。此时他们反而可能把不好好学习作为对他们讨厌的老师的报复手段,或者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设法糊弄过去。可惜,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取悦,但无法让学生敬服。同时教学的内容又无法让男生们感到趣味和挑战,男生们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而且,男性意识越强的男生,这方面遇到的问题就越大,而具有淘汰功能的教育体制,往往把他们逐出主流,于是留下的,自然是偏于女性化的男生,又一次完成了阴盛阳衰的社会选择。

从教学的内容来看,我国体制内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基本上是女性化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枯燥的读写算记,这比较适合注重语言和交流的女生。特别是在心理和思维的发展上,女生都要比男生要早一些,在男孩们左脑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女孩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早已完善,而男生们擅长的非语言思维能力,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根本得不到发展的机会。同时,对于女生来说,她们愿意通过不断的重复来记住学习内容,即使她们完全不理解其内容,女生们也会把它复述得很准确;女孩甚至会不可思议地用记忆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并取得好成绩,但缺乏真正的数学思维,虽然在小学阶段,这种学习模式造就的优秀学生在高年级或者上中学后就会失败,但是很少引起老师和父母的注意。而男生们则特别讨厌不断重复和枯燥的学习内容,如果他们已经学会,他们更愿意学习新的内容。而女生们则津津有味地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内容,在被迫的情况下才愿意尝试新内容。而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们不断重复简单的内容,当然让男生们非常抵触。而且,大量的书面作业,不断考验男生们并不擅长的细节辨识和处理能力,就正如非要让一个好猎手来采集果实一样相当的磨人心性,的确可以把一个精力旺盛,活力四溢的男生变成一个无奈的小老头。当然,体制内学校的老师要的就是这种局面,因为这种被折磨过的孩子奄奄的“好管”,至于将来怎么样,他们可不关心,只要不出事,工资奖金到手就行。受害者的家长们也因为“大家都这样”所以也没有意见,整个社会集体失声,怪不得南怀瑾老先生言:中国的家长和老师一起在残害我们的孩子!

四:魔鬼妈妈----男人女性化背后的家庭因素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必须承担孩子们的教育职责并对教育的后果负责,至于母亲,主要是关心孩子们的生活问题,并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心理平衡,这就是古人的“养”“教”分开,阴阳互动,其实是极为科学的,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个性问题的协调很好。可现在的中国父亲们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的主导地位中退却,母亲们则站了出来,负责孩子从生活直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少不得逼孩子们面对变态的中国应试教育。特别明显的表现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于是,中国传统中“严父慈母”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变成了媒体上困惑母亲的疑问: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孩子眼中的魔鬼?

母亲承担孩子教育重任有以下负面后果: 1:生活上剥夺或弱化孩子的责任能力

女人的天性是喜欢照顾人,对于自己的孩子,更是唯恐照顾不周,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孩子最舒服的条件。其实孩子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吃饱穿暖即可,童年时代他们最在意的只是两件事情:一是能否感受到家庭的真心关爱(不是宠爱),二是有没有一起玩得很开心的童年伙伴。可是现在的家庭,比较注意物质上过度的给与,孩子们最需要的后面两条基本上是得不到的。作为妈妈,生活上会尽量的照顾孩子,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造就了一大批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这些缺乏最基本生活能力的孩子,在个性上肯定也是脆弱的,心理上也是无法自我负责的,更谈不上为他人负责,当然更谈不上做什么男子汉了。

2:学习上注重细节,求全责备

在生活上和物质条件上什么都好说的“好”妈妈,到了学习上就变了脸,往往会逼着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参加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因为女性天生喜欢注意周围的事情并与他人比较,也比较爱面子,容不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别的孩子学什么,自己孩子都要学。别人的孩子第一名,自己的孩子就不能第二。而且天生尊重权威的女性,格外看重学校老师的评价和要求,哪怕是对孩子的身心有严重伤害的要求,只要老师说了都严格照做不误,很少思考合不合理。所以母亲们就成为变态教育体系的最佳帮凶,经常把校内校外的各项任务变本加厉地要孩子完成,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在孩子们眼里,自然也就变成了“魔鬼妈妈”。上文详细分析了应试教育体系对于男人女性化的重要贡献,这里妈妈们全力配合的贡献也不容忽略。

3:强势父权的弱化造成男性榜样的缺失

现行教育管理的六大弊病及其成因 第3篇

教育管理中的官本位倾向

“官本位”意识是指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把做官看作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同时又用做官来评判人生价值的大小,评判一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其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表现,一是观念上,学校与学生之间 (含家长) 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被倒置为“官民关系”;二是学校内部运作机制和工作作风上,不少官场作风在学校中都能看到,并形成了一种定式。校长们对“行政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远远大于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人事调动、调资晋级、评定职称、教师提干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联的,如基建、物品购置、招生及收费等工作上校长更有兴趣。有的校长为了自己的名利,往往不顾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地追求发展。

官本位意识对教育的侵蚀有其历史根源。早在西周时期,教师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职业,学校教师多为政府官员,绝大部分为文化职事官。到了秦代,“吏师制”进一步确立了在职官吏充当教师的制度,以后各朝各代的管理人员、教师都是政府品官,有规定的品秩、待遇和职责。可见,官师合一的历史由来已久。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方面,中国古代学术技能因文化上孤立,增进极迟缓,为了能在文物未盛之时,先廓清乱神淫祠,约束巫觋,不依赖鬼神而尽力民事,政治上不得不成熟甚早,以积累富厚的德慧 (人生哲学) 。因而教师的任用、选拔、考核等方面都在统治阶级的控制下;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正是依赖社会等级的观念维持着中国的社会秩序,其中心思想就是等级,也即“名分”。“名”即“名称”,“分”即“本分”“义务”。一个名就是一个头衔,给予某人在社会上以特定的地位,并明确他与别人的关系,处在其中的人才会思不出其位,不擅自僭越,官师合一通过赋予教师较高的地位,使他们自觉地维护并在巩固这种秩序中,成为官方政府的代言人。如唐代国子监经学教师品阶虽不高,声望却较高。

总而言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社会上形成的以官职大小衡量人的价值、成就、地位的“官本位”意识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教育管理中的家长制传统

家长制是家长拥有统治权力的家庭制度。在家长制家庭里,家长握有经济大权,居于支配地位,掌握全家人的命运。旧中国的家长制,在宗法制度下,以封建的法律、礼教、习惯,束缚家庭成员,维护封建财政,巩固封建统治。学校里的家长制一是表现为教育管理者非常注重自己的威严,容不得半点的质疑和反抗。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威严,他们往往会采用严厉的惩戒手段;二是表现为教育管理者往往把自己看成是学校的一家之长,推崇“一言堂”,凡事都是他说了算,不顾教师的个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这在那些权力比较集中的校长身上体现得更明显。目前,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是,“家长”一词仍然应用广泛,约定俗成。譬如,家长会、家长学校、评选优秀家长等等,说明这种观念改观不大。

家长制形成的原因和中国社会的特点紧密相连。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在跨入文明的门槛时,还保留氏族制的残余。氏族公社的基础是血缘关系,部落联盟实是一张亲疏有间的血亲关系网。统治者便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宗法制。社会成了放大的家庭,君主是全国的“严父”,“天下一家”是中国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求具有层级分明、秩序井然的金字塔形的组织模式。在这个以皇帝为顶端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和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里,上尊下卑,界限分明,不容僭越。这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就是校长是教师、学生的支配人,学校一切事务都由他做主,他就代表了整个学校。

教育管理中注重人情世故

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都是与“人”相关的,他们既希望通过建立与上级的良好人际关系扫除工作中的障碍,得到上级的认可和支持,又希望通过建立与教师的良好人际关系顺畅地落实计划,实现自己的管理理念,使学校得到发展。这种现状使教育管理者不得不周旋在不同背景、不同职位、不同性格的人群中。管理工作不能完全按照规定行事,很多时候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如每年重点学校招生时,校长都会收到许多“条子”,他们若妥协了,与已有的规定就会产生冲突,不利于今后管理工作的开展;若不妥协,又会产生许多顾虑,这种状况使他们很难施展手脚,真正地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之中。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管理无法摆脱人情世故呢?原因就在于“当中国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出现时,它非但没有建立在应打破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反而是建立在原先的血缘关系基础上”。由于农业社会的土地不可移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经济,造成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第一要务是不得不考虑怎样保证人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既然中国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在管理时就必然要注意人伦的关系,因为一旦讲伦理关系了,就不会再讲君臣关系,这样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中国传统里,人与超自然的关系一直都不是主要论题,人与人的关系才是中国人一贯关心的主题。因此,教育管理观强调的也是建立在人伦、人情基础上的管理措施,即感化的手段、和睦的人际关系。这种固有的管理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然而不同的是,传统价值孕育出的社会心理在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中国人做人的重点放在了以他人为重或表面应酬上,即处处考虑情面。维护群体利益,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人们思考的重点。与此同时,人们自我贬抑的心理又畸形发展,总是贬低个体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把个体发展的希望寄托于他人的提携上,人情关系也就愈演愈烈。教育管理成了一种谋略

在当今的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事务的琐碎性、简短性和多样性消磨了科学管理的生存空间,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更是如此。久而久之,经验决策代替了理性决策,管理者常常依据以往的经验解决问题,至于该经验是否正确、有什么理论基础、会产生怎样深层的影响,他们考虑得很少。虽然现在的校长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人们对其内容、方式、目标等都做了探索,但很多教育管理者经过培训之后,也只是在大脑中给某些知识留下了一些位置而已,回到现实问题时依然感到束手无策。即便有心将学到的教育管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也会觉得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环境、家长、教师、上级领导部门等无一不束缚他们,原有的好的想法和措施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道。

翟学伟在《中国人的行动逻辑》一书中曾对这个特点做了分析,他认为自汉代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来,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占据了核心地位,它给我们造就了一个连续的传统社会。用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标准衡量,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不同层面被纠缠在一起,这种具体与抽象、微观与宏观间的包容性特征正反映了儒家从事社会建构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特点,即儒家认为的各个概念之间只有非对立关系以及人事和社会现象之间具有可推延性。正因为儒家理论建构上的这一特点,才使中国人不得不使用他们的计谋或策略来化解这种对立。

教育管理以维持协调和稳定为根本

不可否认,由于教育管理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必须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对那些阻碍教育发展的人事和措施不得不改变时,教育管理者都会以协调和稳定为前提,通盘考虑,因为稍有疏忽,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现实中政策的限制、人事的复杂以及工作的繁琐都很难使教育管理者进行改组和变革。他们若没有一定的魄力、没有较成熟的思考、没有合适的方式是不会仓促行事的,变革的代价往往会使教育管理者望而却步,他们宁愿维持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现状,也不愿有大的变动。即便他们不进行变革,许多计划或规定在实践中都不能完全推行,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中国管理思想的灵魂就是协和观,即要求管理主体做到“内圣”与“外王”相统一,要能通过刚柔相济、动态平衡、中庸和谐的方式来达到主体与客体、人群与个人、自然与社会、“天理”与“人欲”等在管理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相互交融合一。管理系统的协调、和谐、稳定正是这一思想所追求的目标。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认知取向上具有明显的崇古法古的倾向。崇古法古作为评价和认识社会历史的标准及现世生活的标准,是影响人的行为选择的最有力的价值取向之一。崇古法古的认知取向并没能真正得到彻底清除和改造,人们对孔孟儒学的崇拜又转变成了对权威的崇拜。这种价值取向是无法鼓励教育管理者积极、主动地进行变革的。再者,不喜欢竞争、不喜欢冒险的民族特性注定他们太注重现实,妥协性也较大。他们“于大自然之浩阔奇幻熟视无睹,于万汇变化无意探求其故,于亿兆生灵无穷苦难之海潮音充耳不闻”,因而内心激动之振幅不大,少深哀极乐,悲情劲气俱不足,不能领略好奇、沉思、探索、创造之乐,更宁愿选择一种稳妥、和谐的生活方式,所以协调和稳定成了教育管理的根本。

教育管理以便利管理者为出发点

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常常运用一些冠冕堂皇的方式给自身的工作提供便利,他们很少考虑到教师、学生的想法。例如学校的评优工作,在名额较少的情况下,领导就会采用民主的方式先由下面推荐、商议进行评选,然后再由他们决定。如果事情能在下面就解决,他们会减少很多麻烦;即使不能完全解决,也大大地缩小了评选范围,更便于管理者操作,但是这些领导可能忽视了一点就是老师会认为管理者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把问题推给了他们,所以他们完全可以应付一下,再把问题推回去。教育管理者采取了民主的方式 (一个很好听的词) ,然而老师并不满意,甚至还会满腹牢骚。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就在于教育管理者采用民主手段的目的只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他们并没有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并没有真正地关心教师的成长,促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突出的是“群”“民”“众”的地位,但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是“礼”和人伦秩序,其基础特别考虑个人的特殊情况,这不像法律和制度照顾的是抽象的、通性的个体,因而中国人不能适应严格纪律的控制,也不习惯于集体的生活。从好处说是中国人爱好自由,但其流弊便是“散漫”“一盘散沙”,所以教育管理者形成了采用控制和严厉的制度克服这种流弊的习惯,在制约被管理者个人主义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个人主义,维护管理者自身的地位和权力;二是中国人对自我的存在深信不疑,便由自我的存在推至天地万物的真实不虚。往往认为自己能做到的,别人也可以做到。在评判一个人的言行时,不是看其言行的实际情况和作用,而是看其是否符合早已设定的价值系统。不是进行客观的事实判断,而是用价值判断来包容、替代事实判断,加上以直觉思维为主的中国人普遍地共享了这样一个观念前提:天道及人道,日常人伦生活即大化之流行,常识是可靠的,规范文化足以指引我们穿越生活的迷雾。他们过于相信经验、常识,以为自己认可的别人也认可,这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管理只能方便自己。

涂膜防水屋面常见弊病 第4篇

一、裂缝:

主要有规则性裂缝和无规则性两种。

1.有规则性裂缝多发生在屋面板的支承部位。造成原因主要是由于结构变形所致。加上温差变形及混凝土干缩而产生的。另外,施工时、板端缝未做处理,遇结构变形、无力适应,使防水层开裂。该种裂缝尤以预制屋面板结构更为严重。

该种裂缝的防治:鉴于板端部位脆弱、一般采用增强附加层、并采用空铺或单侧点粘法予以加强是可以奏效的。

有规则裂缝的维修方法:可采用空铺卷材或利用嵌填密封材料方法可以解决。空铺卷材方法主要是利用空铺卷材的较大延伸值面对基层变形起缓冲作用、防止新防水层继续开裂。其做法是。首先清除裂缝部位的防水涂膜,裂缝剔凿扩宽后,清理裂缝处的浮灰杂物。干净后,可用密封材料嵌填,干燥后,缝上空铺或单侧粘贴宽度为200-300mm的隔离层。面层铺设带有胎体增强材料的涂膜防水层。其与原防水层的有效粘结宽度不小于100mm,涂料涂刷要均匀、不要有漏涂,新旧防水层的搭接要严密。

2.无规则性裂缝造成原因,除因结构变形及在长期受力和温度作用热胀冷缩外,再有因找平层薄厚不均匀而引起的开裂。

无规则性裂缝的维修方法:维修前,将裂缝部位面层上浮灰和杂物清除干净,再沿裂缝铺贴宽度不小于250mm卷材,或带有胎体增强材料的涂膜防水层,注意做到满沾、满涂贴实封严。

二、起鼓:

涂膜防水屋面起鼓现象也时有发生,多发生在本面或立面的泛水处。防水层起鼓虽不致立即发生渗漏,但存在着渗漏的隐患,往往随着时间的延长,使防水层过度拉伸疲劳而加速老化,使表层脱落,有时还拌有裂纹造成渗漏。起鼓的原因主要是施工操作不当,主指涂膜加筋增强层与基层粘结不实,中间裹有空气。原因是由于找平层或保温层含水率过高而引起。对于立面部位防水层起鼓,其原因往往是与基层粘结不牢、出现空隙而造成。特别立面在背阴的位置,该部位的基层往往比大面干燥慢,含水率较高,当水份蒸发时,可使立面防水层起鼓,且鼓泡会越来越大。

起鼓的防治,铺贴增强层时,宜采用刮挤手法,随挤压随将空气排出,使加筋层粘结更为严实。基层要做到干燥,其含水率不得超过“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要求。如果基层干燥有困难,可做排气屋面,或选用可在潮湿基层上施工的防水涂料如JS复合防水涂料。

起鼓的维修,对较小的鼓泡且数量不多时,可用注射器抽气。同时注入涂料的方法,把鼓起的防水层重新压贴,与基层粘结牢固,在鼓泡上铺设一层带有胎体增强材料的涂膜防水层,表面铺撒保护层材料。对较大的鼓泡,可用十字开刀方法,先把鼓泡部位的涂膜防水层剪开,将基层处理干净,泡内水份尽力清出、干燥后用防水涂料把原防水层重新粘贴牢固,再加涂新的涂膜防水层,表面铺撒保护层。

三、破损

防水层破损一般会立即造成渗漏,破损的原因很多,多数是由施工及管理因素造成。主要是 1.防水层施工时,由于基层清理不净,夹带砂粒或石子,造成防水层被硌破而损伤。

2.防水层施工后,在上面进行其他工序或做保护层时,由于施工人员走动或搬运料具时,都有可能伤损防水层。另外,做块体%考-试-大%保护层,在架空隔热层施工时,由于搬运材料或施工工具掉落,亦有可能伤损防水层。

破损的防治:

1.涂膜防水层施工前、应认真清扫找平层,表面不得留有砂粒、石渣等杂物。如遇有三级以上大风时,应停业施工,防止脚手架或建筑物上被风刮下的灰砂、而影响涂膜防水层质量。

2.在涂膜防水层上砌筑架空板砖礅时,须得涂膜防水层达到实干后再进行,砖墩下应加垫一方块卷材、并均匀铺垫砂浆。

破损的维修,发现涂膜防水层有破损,可立即修补。其修补方法,首先将破损部位及其周围防水层表面上的浮砂杂物清理干净。如基层有缺陷,可将老防水层掀开。先处理基层,然后用防水涂料把老防水层粘贴覆盖,再铺贴比破损而积周边各大出70-100mm玻璃纱 布,上面涂布防水涂料,表面再做保护层。

四、剥离

该弊病指的是涂膜防水层与基层之间粘结不牢形成剥离。一般情况下,并不影响防水功能,但如剥离面积较大或处于坡面或立面部位,则易降低功能,甚至引起渗漏。

剥离原因

1.因涂膜防水层施工时、环境气温较低或找平层表面存有灰尘、潮气,都会造成防水层粘结不牢而剥离脱开。

2.在屋面与突出屋面立墙的交接部位,由于材料收缩将防水层挂紧,在交接部位与基层脱离,或因铺涂膜增强材料时,为防止发生皱折而过分拉伸,或因施工时交角部位残留的灰尘清理不净,都会造成交接部位拉脱形成剥离。

剥离的防治

1.严格控制找平层的施工质量,确保找平层具有足够强度,达到坚实、平整、干净、符合设计要求。

2.涂膜防水层施工前应对找平层清扫干净,达到技术要求。基层表面是否要求必须干燥,应根据选用防水涂料的品种要求决定,并切实做到。

剥离的维修

可根据屋面出现剥离的面积大小,采用不同的维修方法。如屋面防水层大部分粘结牢固,只是在个别部位出现剥离,可采取局部维修方法。做法是将剥离的涂膜防水层掀开,处理好基层后再用防水涂料把掀开的涂膜防水层铺贴严实,最后在掀开部位的上面加做涂膜防水层,表面铺撒保护层即可。如剥离面积较大,采用维修已没有价值,可采用全部翻修重做。

五、过早老化

由于防水涂料选择不当、质地低劣、技术性能不合格,甚至采用了假劣产品而引起涂膜防水层剥落、露胎、腐料、发脆、直至完全丧失防水作用。另外,由于施工%考-试-大%管理不严、现场配料不准,也会造成局部过早老化。

滥用眼药水弊病多 第5篇

1.天天使用眼药水会引起过敏及抗药性

人们日常使用的眼药水多数含有抗生素(如氯霉素等),这类药物是不能长期使用的。如果天天使用,这类药物首先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另外还会引起过敏及抗药性。

2.眼药水中的防腐剂对眼睛会造成直接损伤

为了稳定药性或避免污染,大多数眼药水都含有防腐剂。这些成分可直接影响泪液的成分(正常泪液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抗菌成分,有最合适的渗透压和最理想的酸碱度,是眼球天然的保护剂),改变眼球表面的微环境,损害原本紧密连接的上皮细胞结构,导致角膜上皮脱落、缺损,上皮糜烂,这时有毒成分可进一步向角膜基质内渗透,严重者可发生角膜溃疡,甚至角膜溶解、穿孔、失明。这种眼病称为药物毒性角膜病变。

如何判断药物造成的眼表损害呢?这类病人往往有2周以上的连续用药史,原发病得到控制后,却不再好转,有的医生也判断不清是什么病,于是就采取“大包围”用药,抗生素、抗病毒、抗真菌、营养药等一并用上,认为很保险。病人症状却越来越重,视力也越来越差。早期的感觉是眼内有异物感、干涩感,随着病情演变,可出现畏光、刺痛、流泪等刺激性症状,病情继续发展,结膜充血,角膜混浊,视力下降,异物感、畏光、流泪症状加重。这类“红眼”往往没有分泌物(俗称眼屎)增加的现象。

3.长期使用抗生素眼药水。使眼部抵抗力低下,易诱发感染

有人常年滴用抗生素眼药水并养成习惯,殊不知绝大多数抗生素眼药水都是广谱抗生素制剂,长期盲目使用会引起眼部耐药菌株的产生,一旦眼部真的发生感染性疾病,就会出现非常被动的局面。另外,由于长期用药,眼部抵抗力低下,容易诱发真菌感染,这是眼科医生最棘手的感染性眼病,治愈率低,常留下角膜白斑,严重影响视力。

4.长期应用含激素类眼药水可导致高眼压、白内障

有人患有慢性过敏性眼病,用了含激素的眼药水后会立即感觉舒适,于是常备这种眼药水。有些医生由于认识不足,总给病人开这种药,也是造成盲目用药的原因之一。但是,这类药物能抑制免疫功能,长期使用可造成眼部抵抗力下降,诱发严重的感染甚至角膜穿孔;还可引起眼内压逐步升高,甚至导致激素性青光眼,导致不可逆的视神经萎缩甚至失明;还可能引发白内障。所以,如果所患眼病必须使用激素类眼药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定期复查,随时修改用量。病人眼压逐步升高自己可能无法察觉,必须定期到医院测量眼压。

5.不要长期使用“消除视疲劳”眼药水

很多白领每日不得不长时间面对电脑,眼睛非常疲劳,双眼布满血丝,使用了“消除视疲劳”眼药水后,就很舒服,血丝马上退除,感觉精神了很多。由于这些眼药水中加了冰片,点后凉爽舒服;还加有能收缩血管的。肾上腺素,可以立即使充血消退,但并未去除充血的病因。当药效过去后,充血依旧。频频滴用含各种药物成分的眼药水,影响眼的代谢,很可能加重原有眼病,甚至升高眼压。这些人眼睛经常充血的原因多为睡眠不足、吸烟较多、职业需要每天使用大量化妆品、高温工作环境屈光不正导致视疲劳、干眼等。建议针对病因处理,勿乱用药。解除视疲劳最有效的手段是远眺或闭目休息,控制近距离用眼的时间,没必要靠药物来解除视疲劳。

搏击训练弊病十则 第6篇

一、滥用体力。

搏击是一项对抗激烈的运动, 对体力的要求很高。然而, 体力好就一定会取胜吗?未必。搏击也是一项技巧性很高的竞技活动。首先, 合理地安排体力是关系到胜负的关键一环。如果盲目地滥用体力, 猛打猛冲, 不讲策略, 试图单凭良好的体力和速度取胜, 就很容易上对方消耗战的圈套。

二、不放松。

有的练习者在训练时全身肌肉僵硬, 关节不活, 反应迟钝。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出击, 动作就不灵活, 速度也会放慢, 不能形成迅猛的爆发力, 攻击路线也容易被对方发现。为了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应当学会放松, 而且从预备姿势就开始放松, 只有在最放松的状态下, 才能充分发挥肌肉收缩的力量, 才能产生强大的富有弹性的迅猛的爆发力, 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出击。

三、闭眼。

在防守时, 一见对方进攻, 就马上闭眼, 低头躲避。这样就很难寻找良好的反击时机, 不能有效地防守, 更不能有效地去反击。在这种情况下, 只能被动挨打。正确的方法是, 冷静观察判断, 瞅准时机快速转入反击。记住, 不要畏缩, 也不能莽撞。冷静的观察和准确地判断, 是把握战机的根本。

四、只攻不防。

有的练习者不重视防守技术训练, 只会攻, 不会防, 这样很不好。要知道, 在对抗中, 对方是一个活的人, 他也会反击, 也会看出你的弱点, 也会引诱你消耗体力。初学者首先应训练好防守, 防守是进攻的基础和出发点。有巧妙的防守, 才有莫测的进攻。搏击的高度技巧性主要是体现在防守反击上的。因为在实战中, 很多场合往往是防守后施行反击的。最吸引人的技巧莫过于巧妙防守后的漂亮一击, 这才更富有艺术性。

五、消极防守。

有的练习者一见对方攻击, 就远远地躲避。躲避是必要的, 但一味地躲避, 就显得消极了。你躲得远, 对方当然打不到你, 而你也打不到对方, 这样无助于技术的提高, 也不能培养你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气概。应当明确, 退是为了进, 是为出击寻找时机, 创造机会。

六、步法呆滞。

我们在实战中可以看到, 双方冲上前一接触, 就粘在一起, 打得难分难解, 结果两败俱伤或体力优者胜。这种硬拼到底的打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提倡讲究战略战术, 该移动要移动, 战术才能多变。移动, 可以避开对方的攻击, 可以找到最佳的攻击时机。有时, 拳已出击, 但打不到目标, 这时, 只须向前、向左或向右移动一点, 一步或者半步, 就可击中目标。没有移动, 就等于白白失去一个战机。只有移动, 才能把握准确距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脚慢手不快, 手短进步补。也有一种情况是脚步已跨出去了, 落地了, 拳才出去, 这种更为严重的极不协调的脚慢手不快的动作更容易让对方发现你的意图, 那就只等挨打了。

七、防守动作幅度太大。

初学搏击者, 由于没有实战经验, 一见对方攻击, 便大幅度地去拨去拦。其实, 这是白费力气。一般只需格挡到身体切线外就行了, 最好是擦身而过。有时, 碰到力大的攻击, 不是单靠手臂用力格挡, 而应与闪避缩身、收腹、晃头、转腰、移动等身步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防守。防守动作幅度应尽量小, 这样既省力又有利于保持平衡, 以便快速反击。在这个过程中, 要看清对方的攻击路线和动作, 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要准确。

八、过多的动。

灵活多变的步法移动是必要的, 但过多的无目的的移动会无谓地消耗体力。移动是为了防守或为了抢先进攻, 不要盲目地乱动。应多观察, 以静制动, 多争取休息和放松的机会, 这样才能持久。移动应以滑动为主, 脚底轻擦地面移动, 而不跳动。有的在移动中脚离地跳起很明显, 重心起伏大, 这样既影响速度, 又容易疲劳。应注意, 移动要用前脚掌, 如果全脚掌着地移动, 步法就会显得沉重, 既费力又不快。

九、身不活。

有的初学者在练习中, 腰部转动过于死板, 没有配合手和脚的动作。正确的搏击动作应是力从脚起, 依靠蹬地转腰的力量把拳脚击出, 而不是脚不蹬、腰不转, 单凭手臂的力量击拳。腰是轴, 身法的关键在于腰。身法的灵活闪转在防守和进攻中都有重要意义。

十、暴露面大。

新闻语言常见的弊病 第7篇

程式化、公文化, 受众意识淡漠

有些党报的新闻总是板着面孔, 从标题到内容, 八股套话连篇, “硬”、“空”, “宣传味”、“说教味”浓, 居高临下, 让受众敬而远之。

把新闻写“软”写“活”, 既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难题, 也是增强报纸新闻可读性的具体要求。写得“软”, 文章才活泼有趣, 读者阅读兴趣才高;写得“活”, 报道的可读性才强。笔似刀斧爱雕琢, 文似看山不喜平。没有个性、没有特点的新闻作品, 味同嚼蜡, 是谈不上有可读性的。要克服新闻语言的俗套化现象, 使广大读者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 必须善于运用独特的新闻语言。首先要在力求新闻语言通俗化的基础上, 追求形象、生动、有表现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 使新闻作品生动有趣, 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再次要积极探索创造富有活力的新语言。

新闻语言首先应该是生活化的语言。要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 而不是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法官、律师使用的语言。新闻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向受众传递信息, 因此, 受众的理解接受能力是制约新闻语言的唯一标准。唯有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语言表达才是符合全体受众要求的。新闻语言要具备生活化的色彩, 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到社会人群中去, 通过交流沟通, 了解百姓在想什么, 关注什么, 对什么感兴趣, 想要了解什么, 真正做到以受众为本, 想受众之所想, 体现受众的心声。需要的时候, 还应该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 多想想“假如我是受众, 我会怎样来告诉我的朋友、家人此时发生的新闻”这样的问题。换位思考能够最大限度地拉近新闻传播者与新闻接受者之间的距离, 让新闻传播者时刻保持与受众平等的心态, 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递他们需要的信息, 而不是以一副新闻霸权者的姿态, 一味追求自己工作的便利, 不管不顾受众的感受和实际需要。

冗长乏味, 可读性差

要用“唯一”的词语。这个词语一定要最真实、最准确地体现报道事实, 换作其他词语就会造成受众理解的困难或者对事实的曲解。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不论一个作家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 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 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 直到找到了这个动词和形容词, 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 决不要利用蒙混手法, 即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千万不要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词语, 不要以为好像意思表达了就行了, 而要看这个词语是否真实、准确无误地报道了事实。语言丰富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但并不等于写出的文章语言就美, 还须精心炼字炼句。

有些新闻洋洋千言, 内容冗长繁琐, 语言枯燥乏味, 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要选择恰当的句子表达形式。能用短句的, 决不用长句;能用简单句的, 决不用复杂句, 尤其是冗长拗口的复合长句更是新闻语言的大忌。过多的从句和修饰成分, 会大大妨碍受众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 使他们无法一口气读完并快速理解需要不断回头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对句子作分析才能获取全部信息, 这样的新闻语言是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具有可读性的语言的。新闻应该简洁平实而富有文采, 读起来朗朗上口, 耐人寻味, 具有感染力。对新闻事实的准确理解和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克服新闻语言冗长乏味的基础。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 决不用第二个字, 要有惜墨如金的心理、以一当十的愿望、删繁就简的功夫、标新立异的诉求, 以给读者打下深刻的思想烙印, 让读者一看就懂。

要用个性化的语言。改进新闻写作的语言, 首先是要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写作。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平时说话的语气、表述方式及所用词汇是相同的。既然如此, 为什么一写文章大家都说一样的话呢?因为有的人一写文章就被一只无形的手牵住了笔, 这只无形的手就是已经见报的话、文件上的话、领导讲的话。只要都按自己的语言写作, 是可以一个人一个风格的。要相信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愈是属于你自己的, 愈是你最熟悉的, 对别人而言愈是陌生的, 因而也愈是新鲜的。

简洁的思路是写作的关键。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 必须问自己至少五个问题:我试图说什么?什么样的词语能表达它?什么样的形象能表达得更清楚?这个形象是否很新鲜, 是否足以产生某种效果?我能否再把这句话写得更短一些?”

新闻语言跟绘画或制造机器是一个道理。绘画不需要一条多余的线条, 机器不需要一个多余的部件, 而写作不需要一个多余的字、多余的句子、多余的段落。简洁不是来自压缩, 而是来自选择。因此, 记者采访得越仔细彻底, 收集的素材越丰富, 选择余地越大, 写得就会越好。

要永远给你的稿件和文字一股清新的春风, 避免陈腐、低劣的传统新闻问题。这就给编辑和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和记者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为受众服务的愿望, 还必须掌握文字表达技巧, 准确把握读者心理, 灵活运用语言艺术手段, 才能制作出新闻精品, 更好地发挥新闻反映社会现实、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提高传递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希光:《新闻学核心》,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年版。

现今网络银行的发展弊病 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网络银行弊病,改革

一、绪论

“网络银行”是基于互联网或其他电子通信网络手段, 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 其网站与各类客户使用的电子交易终端共同构成金融交易网络。目前, 网络银行的模式分为两种:一是纯网络银行模式, 即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经营网上业务, 取代传统银行。这种模式由于交易成本低和吸引存款有一定的优势, 在国外银行业盛极一时, 但中国网络金融发展程度较低, 尚无纯粹的网上金融机构。二是网络分支机构模式, 传统银行网上业务的延伸, 通过该机构可以极大地拓展客户群, 拓展业务种类, 拓展处理各种业务的渠道, 并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都采用这种模式。

二、网络银行的发展

1995年10月18日, 全球首家以网络银行冠名的金融组织——安全第一网络银行 (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SFNB) 打开了它的“虚拟之门”, 从此一种新的银行模式就此诞生。在短短的五年内, 有近40%的美国家庭采用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 网络银行利润在银行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已超过50%。同时在中国, 网络银行热潮也呈上升趋势, 1997年4月, 招商银行率先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1998年, 招商银行又试行了“一网通”网上业务。之后, 细分为“个人银行”、“企业银行”、“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几大部分, 开始真正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之后,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各大银行也开始向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到了2006年各大银行网络用户增长率都超过了50%。

三、网络银行现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意见

(一) 网络银行技术风险问题

网络银行业务及大量系统控制工作都是由电脑硬件和软件系统完成, 所以, 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的安全就成为网络银行运行的最为重要的风险之一, 也是金融机构和广大客户最为关注的问题。这种风险既来自计算机系统主机、磁盘破坏等不确定因素, 也来自网络外部的网络攻击和病毒破坏等。尽管目前金融机构网站均采用了防火墙和网络检测等安全措施, 但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却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着, 他们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侵入主机、窃取商业信息、发送假冒电子邮件、散播网络病毒等。在传统金融中, 技术风险可能只带来局部损失, 但在网络金融中, 技术风险可能会导致整个金融网络的瘫痪, 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这是网络银行风险的核心内容。

中国金融电子化信息技术相对落后, 因此, 大力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 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 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 建立健全的自身网络安全系统是防范和减少技术风险, 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措施。而且技术要与“意识“相统一, 开发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使中国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不会受制于人。

(二) 网络银行产品匮乏问题

中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大多具有明显的初级特征。即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到网上, 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 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虽然对比早期网络银行, 银行业务有一定的重组和再造创新。比如除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代理交费、为集团客户进行内部资金调拨等老的业务外, 产生了新的业务。但总体而言, 在产品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 大多现代网上业务只是把客户申请处理业务的时间简单减少, 并没有利用网络银行直接面对客户的特性制造出彻底网络化的新产品或新应用。而且在银行网站设计中也过于保守化, 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

为了让自己的网络银行业务更具特色, 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拓展思维开发新的产品服务, 进行全新的业务拓展, 实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新型结合的道路必需坚定的走下去。如向国外一些网络银行取经, 把网络银行打造成为一个网络金融业务“集合商” (也被称为“屏幕集合器”, 为客户提供在单独一个网站上从所有诸如银行、保险公司和股票经纪公司等机构运营的网站上下载所有网上金融信息。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金融机构的产品, 从而避免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独立销售所实施的价格歧视) , 捆绑销售各种金融服务从中获利。

(三) 网络金融立法滞后的问题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网络金融立法相对滞后。早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就颁布了《数字签名法》、《统一电子交易法》等法律, 解决了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合法性问题。而中国直到2001年7月9日, 中国人民银行才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相对于较发达国家网络金融法律相比这个规章过于简单、几乎没有量化标准, 可操作性差。到现在为止, 网络金融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都不是明确和完备的, 很多情况是网络银行的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之后国家才出台有关政策去规范网络银行。就2008年4月下发的有关规范理财业务的事件来说,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面对全球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 为了让中国网络金融更健康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现行金融立法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 适当调整银行业现有的调控方式, 强化银监会对网上金融风险的监管, 以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在以下方面:明确哪些银行可以开办怎样的网上银行业务、合理确定部门管辖、保护消费者隐私权、制定新的证据制度。

(四) 网络银行信用危机问题

由于中国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 经济活动当中失信的现象比较严重, 而网络银行又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的银行服务手段, 使得大多数个人或企业客户对电子商务、网络银行采取的是观望态度。这里所说得不信任感不仅仅是客户企业对网上银行的, 还包括网上银行对客户企业的、企业对企业的等。

网络银行的正常运营就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息息相关。国家应组织公安、银行、工商、税务、保险等部门, 开发信用体系数据库, 实现信用资源共享, 成立专业信用服务机构, 建立公正、统一、客观、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此信用服务机构应能提供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信用资信认证, 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等。由此不仅可以降低金融信用危机, 提高人们对网络银行支付方式的信任程度, 还为以后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用基础。

(五) 网络银行支付平台问题

由于网络服务方式的虚拟性, 银行经营活动可突破时空局限, 在任何时间、地点, 以任何方式向客户提供服务 (3A金融) 。然而网络金融中支付、结算系统的国际化, 反而大大提高了网络支付难度:一是中国金融业的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银行之间的互联性很差, 虽然已有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 (CNAPS) 的建设, 但推广程度不够;二是认证系统的不统一性使得许多企业B2B支付, 还维持着“网上订购, 网下支付”的局面。

开始大力实施的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 (CNAPS) 的建设, 应该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为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个良好的支付平台, 为人们体验电子支付的优越性, 接受电子货币打下基础。建立起的国家金融权威认证中心 (CA) 系统也必须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并要及时更新和规范。

(六) 网络银行电子货币风险问题

流通性风险。网络金融业务环境的开放, 交易信息传递的快捷强化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如果网络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赎回其发行的电子货币或清算资金不足满足, 就会引发货币流动性危机。当然网络系统的不安全因素也会降低货币的流动性。如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通信发生故障时, 支付系统不能正常运转, 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支付行为。

伪造及盗窃风险。电子货币的智能卡和其他存储与传输机制, 即使装备了鉴定软件也将不会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罪犯找到巧妙的方法从毫无察觉的消费者和商家那里偷去辛苦得到的资金。只有网络银行开发新的安全技术, 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 才能减少消费者的损失。

有效地控制电子货币流通性风险, 就应当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种类、数量进行必要的限制。比如由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等级决定获取电子货币发行资格、发行的数量、种类和业务范围, 还应对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要求存有相应规模的准备金, 以实现流通性管理的目标。还需要建立与其他国家网络金融制度相适应的规则体系, 并与其他国家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必要的合作, 以避免危机的发生。

(七) 网络银行人才培养问题

网络银行行业需运用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经营管理和金融等知识, 而在中国懂得这些知识的人才非常缺乏。因此, 除了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人才的力度外, 还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现有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努力建设一支既懂网络银行运作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陈蓉.网上银行明日盛宴[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5 (7) .

[2]、大卫·范胡斯.电子商务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周虹.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建筑外墙保温的做法和弊病 第9篇

外墙保温的一般做法

由于内保温使建筑结构处于保温层中保护中, 使建筑结构所处温度环境稳定, 有利于建筑结构的保护, 增强耐久性。另外, 外保温将建筑在外面包裹, 保温的面积大, 更有利于保温节能。关于外墙保温存在墙体开裂的问题, 可以通过在外保温材料及施工方法等方面的改进, 使之达到规定的施工质量。具体方法如下:

现施工建筑中, 保温材料的使用以挤密苯板、聚苯板、聚苯颗粒保温、酚醛泡沫保温板等材料为主。挤密板具有密度大, 导热系数小等优点, 它的导热系数为0.029W (Mk) , 而抗裂砂浆的导热系数为0.93W (Mk, 两种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差32倍, 而聚苯板的导热系数为0.042W (Mk) 同抗裂砂浆相差22倍, 挤密苯板与聚苯板相比, 抗裂能力弱于聚苯板。一聚苯颗粒为主要原料的保温隔热材料由胶粉料和胶粉聚苯颗粒做成, 胶粉材料作为胶苯颗粒的粘结材料一般采用熟石灰-粉煤灰-硅粉-水泥为主要成分的无机胶凝体系, 该类材料的导热系数一般为0.06W (Mk) , 与抗裂砂浆相比相差16倍。该种材料与挤密苯板和聚苯板相比, 导热系数要小得多, 因而能够缓解热量在抗裂层的积聚, 使体系受温度骤然变化产生的热负荷和应力得到较快释放, 提高抗裂的耐久性。酚醛泡沫:聚氨酯和聚苯等有机保温材料, 燃烧后, 会产生浓烟和剧毒, 容易造成人员窒息, 同时也增加灭火难度。而酚醛泡沫遇火不燃, 燃烧性能最高达A级, 最高使用温度为180℃ (允许瞬时250℃) 100mm厚的酚醛泡沫抗火焰能力可达1小时以上而不被穿透。在火焰的直接作用下具有结碳、无滴落物、无卷曲、无熔化现象, 火焰燃烧后表面形成一层“石墨泡沫”层, 有效保护层内的泡沫结构。导热系数低 (≤0.026W/m.K, 为聚苯的2倍多, 与聚氨酯相近) , 为保温、隔热的优良材料。几乎能够所有无机酸、有机酸、有机溶剂的侵蚀。长期暴露于阳光下, 无明显老化现象, 因然而具有较好的耐老性;密度为80kg/m3以下, 可达到50kg/m3左右。可减轻建筑物的自重, 降低建筑物的荷载, 减少结构造价, 且施工施工简便、快捷, 可提高工效, 具有优良的吸声性能, 开孔型的泡沫结构更有利吸声。

加强网的选择:玻纤网格布作为抗裂保护层软弱进得关键增强材料在外墙外保温技术中的应用得以快速发展, 一方面由于能有效散应力, 将原本可以产生的宽裂缝分散成许多较细裂缝, 从而形成抗裂作用, 另一方面它能有效的增加保护层的拉伸强度。由于保护层的外保护开裂砂浆为碱性, 玻纤网格布的长期耐碱性对抗裂碱性对抗裂缝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从耐久性上分析, 高耐碱纤维网格布要比无碱网格布的耐久性好得多, 至少能够满足25年的使用要求, 在增加网选择上, 建议使用高耐碱的网格布。

保护层材料的选择:由于水泥砂浆的强度高、收缩大、柔韧性、直接作用保护层上, 耐久性差, 而引起开裂。采用专用外墙水泥胶来满足质量要求。

同欧洲人谈社会弊病 第10篇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几个月前我在荷兰的海滩上认识了一位荷兰绿党支部的领袖。在省议员选举之前,正值青蛙产卵之际,他带领男女老少十几人,在海边的灌木丛里帮助母蛙横穿车水马龙的街道,安全抵达生小蝌蚪的河岸。我私下琢磨,这是绿党作秀拉选票的举动吧?猜测不如验证,所以我没话找话,上前对这队人马说,你们在绿党领袖大人的率领下为非亲非故的小畜生下崽兴师动众,到底为个啥?

中间有几位妇女一下认出我来,随后鼓动那绿党领袖和我约会,让他好好给我补补热爱世间各种生灵、无论大小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的常识课。就这样,我同那绿党领袖约好,三天后他来我家喝绿茶。山南海北好几个小时的聊天,使我感到真是冤枉了他。他不(光)是为了作秀才帮助母青蛙过马路。关怀各种大小生物、保护自然,是绿党的目标,也是其另辟的蹊径。要想和那些老牌主流党派争夺民众的选票,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纲领,说白了就是要爆冷门。

主流党派船大掉头难,有些新生事物和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不能直达圣听。这给绿党等在野党以“标新立异”顺从民意的契机,直接或间接地迫使执政党也重视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使之得到及时的解决。各个党派不同观点和纲领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是典型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那渔人就是广大选民,百姓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就是这样被确定和巩固的。

听到此,我对这位绿党领袖肃然起敬,但他话锋一转,告诉我说,不要认为党派之间的竞争就能保证社会公平和杜绝贪污腐败。我立马问道:此话怎讲?

合法与公正

这位绿党领袖说,自私是人的本性,有权以后假公济私也是人的本性。荷兰虽然采取各项监督措施防止政府官员腐败,但其腐败程度不亚于中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譬如荷兰有位大银行的总裁,拿着直冲云霄的高薪率领银行直奔破产的边缘,董事会不但没有惩罚他,而且给了他老百姓半辈子也挣不出来的“握手告别费”。这不是利益集团内官官相护还是啥?一丘之貉,兔死狐悲,给自己将来也犯了罪“握手告别”后留笔丰厚的财产和一条体面的后路。

按理说,这位前银行老总可以心满意足,享受他余生怎么也造不完的钱财吧?不,他和几个后台硬的人士合伙,申请荷兰政府对一个环保项目的补贴,说是要建立一个环保节能风车村。上百万欧元补贴拿到手后,他还真建了一个小村。不过人们一看,不对呀,村里咋就有孤零零的一个风车呀?没有足够数量的风车咋节能环保呀?在这村里盖起的别墅明摆着是高档房地产投资,跟环保节能风马牛不相及呀?虽然媒体曝光,民愤不小,但司法和经济部门束手无策。因为这前银行家是按照各项规定申请到补贴的,一切合法,没有法律能约束他的行径。

同绿党领袖的一番谈话使我意识到,腐败在不同的国度名称不同、方法各异。在一个国家里叫贪污腐败,在另一个国家里可能就是合法行为。腐败虽难治理,但起码有被捕坐牢吃枪子的风险,而合法行为使滥用国家资金和补贴的人逍遥法外。一个是个人道德行为,一个是法律体制内行为。一个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个战线长、隐蔽性强。一个能绳之于法——只要法制健全、执法严厉,一个则法律鞭长莫及。

看来完善法制并非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为法律和公正是两个范畴的概念。荷兰等欧洲国家解决上述钻法律体制空子的办法是:各党派每隔一段时间就根据新发现的问题提出法律修正案,大家可以就此辩论,通过多方妥协达到共识。一旦通过了新法案,上述前银行家之流就被恢恢天网一捉一个正着。这时法制健全的优势就浮出水面,底气十足。

由此可见,即使法制完善、执法严厉,钻法律体制空子之人也能找到漏洞和可乘之机。在祖国健全法制的同时,不妨看看西方国家在此方面成与败的经验。

侦探与罪犯的博弈

我还读到国内的消息:过去反贪的人后来被发现更贪,好像越反贪,贪越层出不穷。这貌似不可思议,但左右环顾我周围国家的情况,我便不以为怪了。这要从我去年认识的一位荷兰退休警察说起。

夏克今年76岁,当了43年警察, 退休后致力于写回忆录。去年他想同我一起写本警察故事书,故写邮件给我,要同我面谈,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我问他,您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学到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他说,我20岁开始抓小偷、逮杀人犯、追踪超速汽车、写停车罚单、访问受害者家庭、冒死尾追亡命徒。过去我们靠笔迹、指纹、血型、毛发等查出罪犯,现在我们用高精尖科学仪器分析遗传基因,用各种射线寻找罪证。侦察手段越来越现代化,打击犯罪越来越稳准狠,但罪犯因此减少了吗?没有,而且他们犯罪的手段也跟我们的侦破方法螺旋式同步上升,跟猫追耗子差不多,猫儿追得越快,耗子就越像飞毛腿。

他说,他孩童时期,谁要得了肺结核,就可能一命呜呼。随着抗生素激素等先进药品的研制和使用,高精度检查与治疗仪器的发明和投入市场,肺结核等顽疾不再威胁人们的生命了。但今天,看看工业发达国家,种种稀奇古怪的时髦病症接踵而来,艾滋病、心血管病、癌症、肌肉萎缩、莫明其妙的神经痛等,大众健康面临的挑战愈演愈烈。就像治感冒,刚研制出感冒疫苗,感冒病毒就精了一筹,变种了,只好再研制新的疫苗。猫追老鼠的游戏不断花样翻新。

我忙问他有何高招。他说,司法的目标需要重新界定。它不应只是侦察惩治犯罪,而应将犯罪问题放入广大的社会范畴里,使用侦察惩罚以外的方式来治理犯罪土壤,铲除犯罪根源。比如说,加强法制教育,减少贫富差异,及时发现问题家庭和青少年的早期犯罪倾向,使用心理治疗、思想交流和物质援助等方法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比如说,政府补贴贫困社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避免生活条件差的大人小孩由于无所事事精力过剩而走邪道;用贷款鼓励人们做大小生意,自给自足而不是自暴自弃。将犯罪现象扼杀于萌芽之中。

老警察说,露露,你知道我当初为啥给你写邮件吗?因为你是中国人,你们国家的古老医学启发了我。他这么一说,我眼睛一亮。对呀!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就是,不头痛医头脚疼治脚,不哪儿病了就把哪儿切除,一见细菌就用抗生素杀死它,把病症当敌人一样斩尽杀绝,而是像大禹治水那样疏通河道。中医不是把肿块切除,而是疏通筋络,活血化瘀,把肿块化解于身体内,提高病人自身的防病自愈能力,达到身体康复。因此中医不像西医,把病人切得缺只胳膊少条腿,这儿一个窟窿那儿一片空白,只是消除了旧病灶,但身体阴阳还未平衡, 给生出新病灶留了个引子。

弊病与社会大环境

老警察的话使我再次想起了反贪。为何西方通过严谨的法制措施防止腐败,却并未杜绝这种现象,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将腐败“锤炼”得炉火纯青?其中的道理跟西医怪圈一样。依那位老警察来看,司法目的不应局限于抓贼,西医目的不应局限于和病魔角斗,反贪不应局限于通过法律体制将腐败连根拔起,还应把这项工作放在大的社会环境里去完成。

与老警察的交谈使我认识到,国家要想摆脱腐败、走出司法与犯罪的怪圈,跟医学要想在与疑难病症的无止境搏斗中胜出一样,不光要完善法制或提高医学水平,也要思想解放,更新意识形态。不再像大禹的父亲堵截洪水,而应像大禹那样疏通河道,给洪水般的人性弱点以分流的条件与机会,将大患分解为小患,将小患化解为无患。骤然回首,我发现祖国远古的大禹赐予了当今的全球一个启示,老祖宗的中医给人类指出了一条治疗人和社会顽疾的道路。做梦也没想到,我认识到这一点要感谢那位荷兰老警察。从中国来到欧洲,绕地球一圈,我又回到了祖国古老的智慧。

这并不是说不要汲取西方制度和文明的精髓。该汲取的就不能放弃,但汲着汲着,我们兴许会重新发现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华夏祖先对同类问题的经验之谈。

看来,反贪要完善法制确实势在必行。祖国政府在此方面的做法令我这个海外华人感到振奋和鼓舞。但西方的经验教训也许对我们在做这项工作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荷籍华裔作家)

浅析北方寒冷地区“平改坡”的弊病 第11篇

关键词:平改坡,寒冷,安全隐患

所谓“平改坡”就是指为了改善原有平屋顶建筑物屋面容易漏水, 立面造形单调的缺陷, 在原建筑物的顶层另行加设一个坡屋面, 以达到防雨、美观和节能的功效。由于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各大中城市建设发展较快, 建设了大量的平屋顶住宅及其它建筑, 因其平屋顶施工简便, 造价低, 在当时我国经济还相对于目前不是很发达的阶段, 平屋顶被大量使用。经过近30年的使用和风吹日晒, 这些老建筑物的屋顶已经暴露出了许多弊病, 最为突出的就是由于屋面比较平, 容易积水, 而老式住宅等往往都是传统的“三毡四油”的防水构造作法, 历经风雨加上排水不畅极易渗漏。其次就是顶层房间由于平屋顶直接与外界接触, 冬冷夏热, 影响室内居住的舒适度。第三点就是由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都非常注重城市形象建设, 而这些老旧的平屋顶建筑物就成为政府改造的对象, 对其进行“平改坡”美化, 改造其原来单调的外观立面, 对城市的美化确实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这些背景条件下, 我国各大城市都纷纷推出了各自地区的“平改坡”措施。国家建设部也相应颁布了“平改坡”的国家标准图集。最早实施“平改坡”工程的当属我国的东部沿海城市上海, 改造后反响较好, 随后其它各大城市逐渐开始推行实施, 逐渐在我国东西南北各地发展起来。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 南北气候差异大, 城市气候分布共跨越了5个分布区, 分别是:严寒地区A区;严寒地区B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分处于这5个气候分布区的城市在其建筑物的设计要求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近年来, 部分处于严寒地区的北方城市也纷纷开始参照或搬照东部沿海城市“平改坡”的成功经验, 在本地大量推广实施。笔者作为一名生活在北方城市的建筑设计师, 曾亲身参与和体验了“平改坡”在北方严寒地区的实施和使用, 认为目前还存在诸多弊病,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坡屋面材料单一, 整体造型不谐调

目前“平改坡”工程屋面瓦主要为沥青瓦和块瓦形彩色压型钢板瓦。在北方, 由于雨水相对较少, 风沙大, 坡屋顶极易积尘, 由于缺少雨水的冲刷, 天长日久沥青瓦表面失色和被灰尘覆盖, 反而看上去又脏又旧, 影响观瞻。笔者所在城市由于项目资金紧张, 甲方最后将屋面瓦换成了本应用于工业厂房、仓库的彩色压型钢板, 且颜色均为大红, 整个居民小区从室内向外望去红彤彤的屋顶十分刺眼, 甚至影响到了居民的情绪, 看上去就象一排排的临时简易房。另外有的平改坡工程仅仅简单粗暴的加一个坡屋顶在原建筑之上, 新加的坡屋顶与原有的旧建筑无论从风格、形式、年代上都相差甚远, 整个立面风格完全不搭调, 很不协调。

2 顶层室内结露、发霉, 结构锈蚀

平改坡施工时, 需要将原建筑物平屋面保温层及防水层拆除, 之后在原建筑物的梁 (圈梁) 或承重墙、柱处加设卧梁、钢柱等构件后与原建筑物连接, 并支撑新设的坡屋面体系。由于这些卧梁及钢柱的设置, 在顶层楼板处形成了众多的“冷桥”, 即使重新铺设保温材料这些冷桥依然存在。每到冬季, 由于住宅顶层隔气层不好, 包括卫生间及厨房排气道排出的废气往往就滞留在坡屋顶内。虽然坡屋顶设置了用于通风换气的老虎窗, 但是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这些废气会有大量的水份和其它腐蚀性气体聚集在坡屋顶下部的屋面梁、柱上, 凝结成了水滴, 最后汇集在顶层楼板之上, 通过冷桥的渗透作用, 造成屋面结露、霉变、漏水等现象, 同时由于通风不畅, 这些具有腐蚀性的水滴附着在钢梁、柱上几年时间就会对钢构件造成严重的锈蚀现象, 极大的影响了结构安全。

3 漏雨、漏水, 不好防治

北方城市搞“平改坡”时往往将原来平屋顶自由排水改为有组织排水, 反而适得其反。由于北方春冬交际之时, 白天气温高, 雪水融化, 晚上气温低, 重又结冰, 最终雨水管内往往被冰所填实, 无法排水。当白天雪水融化时排不下来, 就会汇集在檐口处的檐沟内, 最后造成檐沟内的雪水渗漏倒灌至室内, 一旦发生这种渗漏基本上无法防治。久而久之渗入至承重墙内就会造成墙体粉化, 强度下降等结构隐患。

4 过于注重美观, 忽视功能

平屋顶的一些楼板, 原本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热水器, 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也是我国推行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平改坡后由于后来的坡屋面体系“不堪重负”, 无法在其上设置太阳能热水器, 所以太阳能被“禁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过于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了原来重要的功能部分。另外某些“平改坡”工程往往追求立面造型的效果, 将坡度做的很大, 老虎窗造型也做的很高, 由于过去的老房子楼间距都比较小, 日照时间本就不足, 经过这样的改造后, 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5 落冰落雪, 存在安全隐患

在北方, 由于冬季漫长, 坡屋顶上往往都积了厚厚的积雪, 有些积雪也会逐渐被冻结在一起形成冰块, 每当开春之时, 气温升高, 坡屋顶积雪与下部彩板之间会出现融层, 屋面的冰雪由于重力作用失稳而滑落, 类似于“雪崩”, 从高处滑落的冰雪极易伤人伤车, 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笔者所在的城市, 每当这个季节, 各“平改坡”的小区工作人员都严阵以待, 将楼体附近2米内拉上警戒线, 防止人车靠近, 并有专人进行执勤检查, 以防意外发生。

6 施工不规范, 质量有隐患

由于“平改坡”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 往往由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而并无任何利润效益, 因此资金投入往往不足。正常的平改坡工程资金概算下来约450元/平方米, 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往往最后经过施工招标后, 最终的中标价会更低。本人参与设计的工程最后施工单位的中标价格为190元/平方米。由于中标价过低, 根本无法保证规范操作, 按图纸施工, 存在很大的质量问题。我想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平改坡”是一项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工程项目,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犹如一根“鸡肋”-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但是为了响应城市建设的号召还得操作, 最后只能花最少的钱来把事情办成, 可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资金投入的多少和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平改坡”的问题, 在北方地区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这些相关专业人员去总结、去解决, 任何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好与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探索, 发挥其好的一面, 摒弃其坏的部分, 让“平改坡”工程真正的能为那些老建筑物恢复活力, 焕发青春!

参考文献

[1]王文艳.平屋面改坡屋面建筑构造[M].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版.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05年版)

上一篇:快速反应能力下一篇:工作餐里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