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综合性人才

2024-07-11

跨专业综合性人才(精选10篇)

跨专业综合性人才 第1篇

一、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思维是一种脑部受到外界某种刺激形成的大脑活动过程, 创新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思维过程, 区别于大家所熟知的创新能力, 创新性思维实际上只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解决或发现问题的思路, 而创新能力则是表现出了某种实际的有益效果的举动。创新性思维通常是指能够突破传统的、习惯性的思维视角, 将创新活动从一种感性的认识过程带入到一个探索性的理性认知环节, 从而产生独特的、新颖的解决方案或思维成果, 为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思维基础。

与创新能力类似创新性思维同样具备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 其摆脱了传统思维的禁锢和认知方式等, 不拘泥于原有的模式和固化的特征下, 创新思维对于相同问题的解决措施会有差异, 更加的新颖和独特;其次是创新思维的联想性和流畅性, 创新思维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融会贯通, 将不同的元素流畅的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如跨专业人才能够充分的应用不同的教育背景更好地实现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再次是创新思维应具备灵活性, 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路区别于原有的一脉相承, 不会事事统一标准, 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生搬硬套规定的套路。

二、跨专业人才提升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性

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同时也是高校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的,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下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一) 当前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2010年10月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思路决定出路, 格局决定结局”, 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要的是具备创新性的思维, 思维决定了行动的方向, 尤其是跨专业人才缺乏现有专业的基础知识, 保证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要求其在专业创新上有所进步, 在原有的教学中不仅要有不同交叉学科的综合, 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理念的理解, 让其自觉主动的培养内在的创新性思维。

(二) 培养顶尖人才的必经之路。

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提出:交叉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并且以自身的学习经历为例提出希望高校能够大胆质疑, 培养我国的跨学科顶尖人才, 学生要尽快融入到新的创新团队中, 并且利用原有的学科优势来拓宽思路解释新学科的知识。由此培养跨专业人才是当前对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对跨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创新思维在跨专业人才进入新领域之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是受创新思维的影响跨专业人才才能够在其新专业中更快的实现创新。

(三) 高校提升质量的内在需求。

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了高校的教育质量, 跨专业人才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充分地显示了高校培养学生的能力, 跨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高校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 从教育投入、教育评价等方面来说是高投入、高标准。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的规模式发展已经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 提出要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 高校培养和研究的作用减少, 而更加注重人的发展, 因此在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扎实, 更要培养学生对于本专业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的教育不是“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 高校要培养出具备独立的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

(四)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历史选择。

中国当前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 在经济地位日益提升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竞争也逐渐由过去的战争纷争开始转向科学技术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软实力也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2015年和2016年间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 创新创业课程不断的完善, 也有专家学者提出:创新创业人才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创业, 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意识、创业的能力, 用专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创业的可能性。培养跨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 不仅是高校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培养学生最终的目的。

三、提升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对策

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 除学生内在的创新欲望、创新观念以及创新态度外, 还收到外部环境包括教育制度、校园环境等的影响, 要改善内外部环境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 尊重学生的差异化是前提。

对于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区别其与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化, 受原有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其他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学生存在差异性, 这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差异化以及群体的差异化。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性, 包括个人的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 注重发挥原有的优势对新的专业进行融合与吸收, 在原有基础上发挥思维的创新性;其次要注重学生的群体差异情况, 如性别、年龄等差异, 不同的年龄差异创新思维的深入层次不一, 要逐步的引导和纠正, 而不同性别在思维的角度上存在差异, 不能要求统一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 要让创新思维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多元化。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思维是对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过程, 而兴趣作为心理活动的一个范畴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学生内在对于创新能力的追求, 受到学生自身的创新欲望、创新理念等的影响, 在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性思维时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保证其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 兴趣是激发创新思维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内在因素促进其对于专业本身的热爱, 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 实现思维上的独创性和流畅性, 能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这一思维方式的扩散, 促进对于跨专业难点问题的理解和诠释。

(三) 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是关键。

事物发展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除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之外,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存在较大影响, 传统的填鸭教学方式多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 通过教师的个人教学与课本知识结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 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难以形成思维的碰撞。因此, 在对跨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多采取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 通过设立不同学科背景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我探索发展缘由, 进一步了解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充分地发挥不同专业背景的优势。通过开展头脑风暴式的教学场景, 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主体之间的经验交流, 通过思维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 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是保障。

外部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校园环境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首先要保证舒适的校园物质环境, 让学生的心情舒适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散, 有特色的建设为孕育创新思维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其次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品质、特征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对跨专业学生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 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紧跟时代的步伐, 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同样对创新思维具有推进作用, 学校教师以及同辈群体的团体中的创新思维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完善校园文化对提高创新思维有显著的成效。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里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创新人才要具备创新思维, 对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重视从学生个人的差异性出发,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逐步完善高校教育制度、教师的教育方式, 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急于求成难以达到成效, 对于跨专业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专注。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 而创新性思维正是在创新伊始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本文从创新性思维的内涵以及特点入手, 分析培养创新性思维对跨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进而探讨提升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月红, 岳贤平.“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实质及其效应——兼与林炎志教授商榷[J].中国教育学刊, 2014.12.

[2]钱宁.创造性思维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学术论文写作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5.

[3]袁培.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 2009.

[4]李存金, 闫永晶, 杨青.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 2013.3.

跨专业综合实训总结 第2篇

——会计师事务所

13农经1班 杨可德 201320411081 2016年9月9日,我们结束了为期两天半的现代服务业跨专业综合实训的下半段实训。这两天,我们运用学而业经管类跨专业仿真实训系统,结合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体系,在现代企业运营的全景仿真环境中进行任务,我们被分到了金融服务区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谈兵不如亲自实践,身体力行。仅仅知道了解书本上的会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进行实务操作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而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计实训和为我们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契机。通过会计实训,我较系统地练习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提高运用会计基本技能的水平,也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使我对所学理论有一个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本次实训我们用的是方宇跨专业实训平台。以现代生产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一系列实体业务单位和公共服务单位,构成了全景现代商业社会,其中分为工业区,行政服务区,商贸区,现代服务业区。我被分在现代服务业区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并中担任业务部计师的角色,我们的会计师事务所叫做会计师事务所。

第一天,我们首先进行了注册,打开这个平台,首先入目的便是清晰的页面,一个小型的商业区便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个人注册之后,便要开始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了。

首先,我们要开始事务所的设立,进行企业登记,税务报道和临时账户的申请。通过预先核准的企业在进行法人代表登记、董事会成员、经理、监事任职证明、股东会决议、公司章程、注册资本缴付情况、营业场所证明、住所或营业场所使用证明书等一系列事宜的填写申报后,通过审核即可获得企业营业执照以及组织机构代码,一个企业才算初步建立。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填写电子版以及纸质版两份申请,每个事项如何填写都需要和工商局进行沟通,因此在这项业务中,熟悉工作是第一步,我们首先要明白各个表如何填写,然后正确填写,在审核时顺利通过而减少工作的反复性。工商局通过企业生情后便会向我们发放营业执照,之后我们就要进行税务登记,这也需要工商局通过,账户的开通则需要银行帮助。之后我们会计师事务所便可以接任务开始营运了。

会计事务所开始营运之后,我们便开始接各个公司的任务。企业第一季度的帐做好后,便要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检查是否有错账和漏记的帐,资产负债表是否平了,利润表是否有遗漏或不合理。之后每个季度都要接公司的任务完成,其中,各个公司要想向银行借贷也需要来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审计该公司的资产情况和要抵押的资产,银行根据我们出具的证明才能向公司贷款,所贷款项为我们出具证明的一半。一年结束后就要对公司财务进行审计,发送审计约定书,然后完成审计。

初次担任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员,自己对角色职责不是很熟悉,期间遇到很多问题。我们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和与其他同学讨论结合等办法,尝试着把问题一一解决,从中也学到不少知识和得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处理日常业务的时候,相关客户制造公司需要贷款,我们在验证资本真实性的过程中,与相关客户公司有更深入了解,方便了以后审计业务的开展,并出具验资报告。

跨专业综合性人才 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企业综合模拟实验课程 重要性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0-01

1.引言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响应国家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战略部署,积极进行转型发展。将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最终目标,培养具有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为了完善其实践教学体系,纷纷开设了跨专业企业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本文将围绕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三方面进行研究。

2.开设经管类跨专业企业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2.1教学方法的改进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一般都以理论+案例的形式进行教学,比较枯燥,而且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迅速串联起来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跨专业企业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用带学”,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了解、熟悉各职能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懂得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由此大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2知识领域的拓展

企业综合模拟实验课程能够将复杂、抽象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操作全部结合起来,学生能够全面学习、融汇和巩固企业经营战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生产决策、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了解了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认识到ERP及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对经管类各个专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拓展了专业认识领域。

2.3综合能力的提升

本课程通过“操作”来“学习”,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参与者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不断地进行对话。学生普遍反映可以提高自身综合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提高了交流与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制定战略目标、掌控全局与重点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学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各种决策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素质。

3.开设经管类跨专业企业综合模拟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3.1缺少合适的教材

目前,国内开设该课程的院校数量越来越多,但可供选择的教材较少。而使用的教材大部分都是企业编写的通用教材。这样各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能全部都合适,从而给实验教学造成了很大障碍。

3.2专业教师的缺乏

跨专业企业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对任课老师的综合知识要求很高,能够任课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计算机和企业财务会计实务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比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生产管理、物流以及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等,专业教师短时间内难以达该到课程实施的要求。因此师资力量的不足,这也成了推广这门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3对教学时间要求高

跨专业企业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跨专业”。首先它需要将各个专业的学生都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集中授课,其次开设该课程的时间应该以第六、第七学期为宜。因为这个时间段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知识已经大致掌握,在进行跨专业综合模拟训练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学校在进行教学进度安排时要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就存在较大难度。

4.开设经管类跨专业企业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建议

综合前面所提到的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跨专业企业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来看,必须改革原有的经济管理各专业分散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在学校提供的综合实验平台上得到专业的、系统的锻炼,提升其就业的竞争力。下面结合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从学校层面上说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将该课程迅速在经管专业中普及开来。同时,在时间上给予支持,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自行设置教学时间,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保证教学的连续性。

4.2从教师层面上说

首先,教师应结合企业在实际经营中的做法,来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深入地感受、了解企业,以此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其次,教师应该扩充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生产管理、物流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更专业、更全面。最后,教师应加大自己的监控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

4.3从学生层面上说

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要认真对待,端正态度。在课堂模拟中体验学习,不断尝试,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后及时总结,不断反思。

参考文献:

[1]吴燕.“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3(9):86-88.

跨专业综合性人才 第4篇

1.教学内容通识化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考入我校的非通信专业一年级本科新生, 他们仅仅是高中毕业的水平, 并且在高中阶段是文、理分班状态, 这就涉及到“如何教”或者说是“教什么”的问题, 针对学时少的情况, 有的放矢设计教学大纲, 反映通识教育整体的目标取向、内容结构和选择标准。在教学中以科学普及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为出发点, 以促进非通信专业的大学本科学生了解和掌握通信及其网络新技术为目的, 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为教材结构的核心, 力求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现代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的整体概念。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起点, 改编某些教材的某些章节, 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特点, 使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全面整合、有层次性。摆正“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辩证关系, 区分“通信专业学生”和“非通信专业学生”的兴趣差异, 保证课程提供的知识能提高学生相应的素质。

通识课程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 旨在拓宽基础, 沟通文理, 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 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使学生不仅接受到交叉学科训练, 也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学生今后能够层次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工作, 能够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

2.教学方法人性化

选修通识课程《现代通信技术基础》的学生来自20几个非通信专业, 很多学生的通信基础知识为零, 在教学中以人为本, 掌握不同“通”的维度,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不同的“通”的方法, 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制作电子课件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让学生有多种感官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讲解通俗易懂, 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寓教于乐,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民意测验”、“学习心得”等作业形式反馈有效信息, 掌握课堂教学一线情况, 及时了解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课堂管理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调控人际关系, 和谐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抓好课堂教学管理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 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大学新生刚刚结束高中的学习生活, 还没有适应独立生活、自我管理的大学环境, 可能会出现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用手机上网、看小说、玩游戏等现象, 如果老师上课只顾讲课而不顾学生听课效果, 就会慢慢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图1所示, “教”与“学”的不良信息交流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授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责任人, 是教风和学风、知识和师德的汇集点, 因此一定要鼓励教学效果好、科研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讲授通识课, 坚持课堂考勤, 加强纪律管理。如果老师看到自己的课堂上学生们都坐的整整齐齐, 聚精会神的时候, 老师就会感受到正能量, 就能有积极性认真讲课, 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选课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了, 教学风气进入了良性循环, 这样才能完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 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 重视了课堂管理这个环节, 学生到课率明显上升、课堂纪律明显好转, 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促进了教风和学风良性循环。当然, 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不断加强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 深层次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提高课堂的凝聚力入手,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之一。

3.考试成绩分布化

在考试的形式上, 改变“一卷定命运”传统做法,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分布在整个学期, 可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如:平时考核有2项指标:课堂考勤 (占期末总成绩10%) 和课后作业 (占期末总成绩10%) , 期末考试常用开卷形式 (占期末总成绩80%)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第一步是考试方法的改革和评价教育质量标准的改变, 在素质教育中, 评价教育质量和智力水平的标准不再是分数, 而是创新能力。参加考试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 诸如保险、财政、档案、工程管理、广播影视、广告学、国民经济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历史、贸易、社保、统计、英语、中文、编辑、法学、汉语、人力资源、制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化学、生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等。新的考试方法培养学生通识理念、批判精神、想象力、非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联想迁移能力等。

例如:在平时考核这个环节中, 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你为什么选修《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收获了哪些通信技术知识?举例说明现代通信技术在你的专业领域应用的情况。谈谈你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评阅了2013级文科学生 (97人) 的课后作业, 分析、归纳了几个方面, 如图2所示。

通过评阅学生的作业, 反馈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又深刻了一些,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专业课程, 而不是通识课程, 但对非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的自由性给师生主动选课创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 它在更深层次上是给教师和学生自由的能力, 但要实现这个自由的能力, 本身不是一个自由的过程, 考试改革中的平时考核环节是必须的, 与其它考核方式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4.结论

在通识课程《现代通识技术基础》教学实践中, 深深感到:通识教育课程并不是专业教育课程的外延, 而是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创新性、广博性和基础性科学知识, 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刚刚接受高等教育, 正处于大学学习的启蒙阶段, 学校开设通识课程, 为他们提供了基础性的方法论和宽广的思维视野, 对学生知识的整合性、视角处理的广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学生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技能, 因此, 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还要考虑如何协调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摘要:本文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 阐述了在综合性大学非通信专业本科生拓宽学习领域的重要性, 探索了授课对象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相容性, 强调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措施, 量化了考试形式及其相对应的分数比例, 重点分析了学生平时作业反馈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将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融会贯通, 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既有专门技能又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把通识课程设计成融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及方法科学为一体的特色模式, 体现通识教育的的文化价值, 以及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及学术造诣的讲授者。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现代通信技术基础,非通信专业本科生,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长生, 吴云峰, 杨东海.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 2013 (1) :38-39.

[2]蒋菊, 莫运佳, 韩永红.论课堂权利与教师影响力.教育探索[J], 2013 (8) :8-9.

[3]韩志伟, 倪娜.大学研讨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现代教育管理[J], 2013 (7) 44-47.

[4]黄海.通识教育视野下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维度.现代教育管理[J], 2013 (7) 94-97.

[5]杜芳芳.从控制到引领: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转向.现代教育管理[J], 2013 (7) 48-52.

[6]李珺, 宋文龙, 尹力.高校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教育探索[J], 2013 (8) :47-48.

[7]何宽芳, 胡忠举, 杨书玉, 尹喜云.机械类专业研究生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实践.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 2013 (8) :103-105.

[8]田山俊.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审议模式探析.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2012 (5) :8-9.

跨专业综合实训心得体会 第5篇

张凯 201020441011会计1班 小组(1)ceo 九月开学伊始,我们经管学院的大四学生跨专业组合在一起,参加了一门名为现代服务综合实训的实习。这是一个由两大内容组成的课程。实训为期六天,前三天做的是核心业务模拟,剩余三天是外围机构模拟。整个程序是在一个房间设置七家卖手机的公司相互竞争的一个业务模拟,另一个房间设置了银行、工商局、税务局、审计局、物流公司,招标公司,还有会计事务所。这些部门都是学生参与的,当然都有老师指导。办理相关事项需要到相关的部门办理,完全模拟与真实操作,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些繁琐。但充满乐趣。现在我着重谈谈前三天在做核心业务时的心得。

前三天的日子里,我被分到制造企业里的第一组,天注定我们要当no.1。但是事实并没有像想的那么简单。看似很容易的事情,其实做起来经常会让我们焦头烂额,也许是经验欠缺,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经营一家企业是这么的复杂。而这仅仅是模拟,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比这更加复杂。

第一天上午由于系统问题,我们不能进行实际操作,但老师在调试的时候并没有让我们无所事事,而是详细地讲述了这次实训的注意事项。比如怎么在企业里给一组11个成员分工,企业的部门设立,每个部门都负责什么具体事情以及具体公司运营步骤。这次跨专业实训,一个组有来自经管的各个专业的同学,农经、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以及我所在的会计专业。所以我们就按各自专业特点进行了分工,比如会计专业负责财务,营销专业负责销售等等。由于营销专业的同学曾经在小学期等时间里已经经历过像这样类似的企业实训了,所以这对于我这样的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学生来说,与其他组员合作的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向他们学习的机会。

下午一切工作准备就绪,电脑已经调试好,我们正式向胜利发起挑战,第一步是创建公司。首先要先到模拟平台上填写企业的基本资料,同时要派人去隔壁的房间里工商部门那边办理相应手续。前几部都完成了之后到银行建立账户,当然这里也分几步,并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也需要虚拟平台上等级,同时填写表格。然后审计部门审查,最后到税务局注册,都完了之后才发许可证。当然这其中的过程里面并没有那么顺利,因为每一步骤都需要双方部门甚至多方审核通过,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所以有被驳回或者欠缺修改的时候无法避免。作为ceo的我,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发布任务,制定计划,注册信息,分配同学们一起行动,过程虽然辛苦,但收获颇多。

第二天和第三天就是生产的过程。老师那里根据我们每次的进度情况,更新季度时间,两天一共5个季度,不算第一个季度做的那些准备工作(购买厂区、租赁或者购买厂房以及仓库、购买生产线、做广告以及预定原料)以及大家在第一个季度里商榷这几个季度的营销策略经营手段等等,从第二季才开始正式生产。从第二季度到第五个季度每次第一个工作就是销售部去抢订单,这是个让我印象最深的步骤之一,我千叮万嘱销售部必须时刻刷新,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不断地比价格,力争抢到订单,所有人都被争先恐后的气氛带动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抢到了订单,我们便有了获利的可能。

大家有时候真是累啊,尤其是财政部门的我们会计学专业的俩同学,基本上笔都没有离开过她们的手。申报纳税,验资,出报表,有时候我会让别的部门的

同学帮帮她们。为了经营,我会派人去和别的组进行组间交易,起初钱并不好挣,都快资金断流了,但经过几个季度稳定之后,我们于第三季度一跃成为盈利最多的企业,成就感顿时涌上心头。直到最后结束的时候,我们组的成绩还算是很理想的,没有贷款,没有租赁厂房而是算成固定资产,就这样一点点做l型产品一直到第二年第一个季度末期不仅赚回了投资的1000万元,还从中得到了利润,多赚取了300万元。

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由于我是ceo,所以我对整个业务有全盘掌握,所以得到的体会自然更多,更全面。作为ceo,应做到以下。

作为ceo,是管理者,要在宏观上把握。要做到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创新。1,计划:无论任何制造企业,各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是相当重要的,而这也是它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有了好的规划,才能更好的施行生产。这种规划不能只凭感觉去支配、决策,而是要根据所模拟的市场环境、企业竞争力等进行预测,制定合理的经营目标,以及发展战略,做出决策。而每一步都不能仅仅靠脑子去空想,还要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结果,这样去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精准的预测计算不仅是短期经营稳定的保证,而且是准确制定发展路线,确定市场需求,赢得订单,扩展规模,减少损失,实现长期目标,求得权益最大化的一个关键。眼前的每一个步骤都与将来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做到准确计算预测,就不能把握企业的命运。

2,组织:一个组织是否成熟,明显的标志就是看它有没有能力形成并运用组织的智慧,沟通、协作和群体意识在未来企业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被有远见的组织所关注,仅仅依靠特殊资源构建竞争优势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组织整体智慧的较量。不论是模拟实验还是实际经营,说到底都是要靠团队去完成,如果说这次模拟企业让我了解到如何运营数据、合理规划资源,以及学习到经营一家公司的各个具体步骤帮助我今后从业,还有重要的一点,那么就是这次的经历则让我更深地了解到一个团队要取得胜利,必须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必须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3,控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我们企业算是运行比较稳妥的,我们要在实际操作中所作的方案都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动,规则的变动和竞争态势都是不能预料的,企业发展中关于风险和收益永远是个问题,是追求高利益高风险,还是追求平稳发展,做出选择前要慎思慎行,做出选择后责必须勇于承担灵活应对。最重要就是将所有可以控制的因素把握好,将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降到最小。

4,领导:指导组员行动,增强互相配合和信任,多沟通,同意大家思想,激励每个组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5,创新:创新之于一个企业是生命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提供新生命里,才能持久经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这次跨专业实训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它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企业的经营活动,让我们提早了解到以后职场中可能预见的问题,让我们在没有“撤销”按键的职场上走得更远,完全依靠凭空构想在实战中根本不能胜利,而其代价是极其惨重的。就如同这次实训的过程中,有的组做得很好,有的组甚至面临破产。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一家企业从创业到生产经营路途上的困难以及获得成果的喜悦,而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要承担的各种责任,学习运用长期的战略思想以及与团队配合制定和评价企业决策,与同学们一起进步,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我想这一切都将让我受益匪浅。篇二:跨专业综合实训总结

跨专业综合实训总结

2013年12月6日,我们结束了为期两个星期的现代服务业跨专业综合实训。在这些天里,我们运用学而业经管类跨专业仿真实训系统,结合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体系,在现代企业运营的全景仿真环境中进行任务。

以现代生产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一系列实体业务单位和公共服务单位,构成了全景现代商业社会,其中分为工业区,行政服务区,商贸区,现代服务业区。我被分在现代服务业区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并中担任业务部计师的角色,我们的会计师事务所叫做鸿德会计师事务所。

初次担任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员,自己对角色职责不是很熟悉,翻看了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和总会计师出具的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白业务部会计师具有单位的管理,实施会计监督等方面的职责和权限。我们鸿德会计师事务所开始登记注册,税务登记,开立银行账户,制定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期间遇到很多问题。我们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和与其他同学讨论结合等办法,尝试着把问题一一解决,从中也学到不少知识和得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处理日常业务的时候,相关客户制造公司需要贷款,我们在验证资本真实性的过程中,与相关客户公司有更深入了解,方便了以后审计业务的开展,并出具验资报告。

通过这次实训,我深刻的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我也感受到自己专业知识的薄

弱。不过这次模拟实训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锻炼自己,虽然有些累,但确实很受用。篇三:跨专业综合实训总结

跨专业综合实训总结

后三天的跨专业综合实训我们组被分配到外围做税务局的角色。首先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关于税务局的业务工作范畴,税务局的工作主要包括企业进行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的缴纳核销、税收检查、出口退税、税收统计等,其中实训涉及到的业务仅有企业开业税务登记,申报和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等税费的场所。

我们注册后登陆税务局系统平台,开始为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在这过程中,每个企业都需要填写电子版以及纸质版两份申请,每个事项如何填写都需要我们跟企业讲明白,因此在这项业务中,熟悉工作是第一步,我们首先要明白各个表如何填写,才能跟企业讲明,然后正确填写,在审核时顺利通过而减少工作的反复性。其中我们与包括银行、工商在内的其他外围业务有关联与交叉。比如只有在工商局完成注册的企业才能进行税务登记等工作,所以每次企业都是在拿到一处审核通过的表去另一处办其余的业务项目。

这三天的外围实习作为税务局的角色熟悉了税务部门的运营流程和工作业务范畴,同时提高了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和适应工作业务的能力,锻炼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对我来说受益匪浅。税务局作为一个与外界企业打交道的部门,首先会接受很多企业的咨询,我们在熟悉业务的同时要为他们进行合理的讲解,以减少工作的反复性,我们相对来说是一个服务性质的工作,要舍身处理的为他人着想,便利他人的同时也便利了自己的工作。其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耐心与前来办理业务的企业进行沟通,能够树立良好的素

质形象,解决实际问题。还有排队的人可能很多,如何疏导,安排让排队等候的人耐心等待是非常重要的,这点涉及到工作效率和工作技巧,通过实训便提高了这方面的能力。

跨专业综合性人才 第6篇

1. 创业项目没有真正融入市场

大学生“挑战杯”如今已成为很多学校展示创业教育成果的舞台之一,然而不少大学生参加创业比赛仅仅是出于“比赛”的目的,创业项目往往没有经过市场调研,没有真正融入市场,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反映尤为突出。

另外,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纸上谈兵”,学校没有创业机制,教师没有创业经验,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如“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2. 创业教育仅局限于本专业

目前,很多院校都尝试开展创业教育,普遍的做法是将课程设置与创业融合,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创业,用创业项目的成果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

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项目真实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一个专业不能完全体现的,如果创业教育仅限于同一专业内,那么该项目在实际运营中必然会遇到短板,而这一短板有可能成为该创业项目最终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3. 绝大多数创业教育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与专业技能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普遍以传统的手段为主,即教育活动基本上还停留在创业计划大赛和团队创业过程的扶植上,教学内容局限在对政策解读和社会现状的分析上,缺乏详尽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理念,更缺乏对学生在创业意愿、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

二、高职创业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1. 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随着市场规则的日益规范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创业项目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好,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是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竞争。因此,高职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又要培养学生在大环境下的竞争意识,二者缺一不可,是高职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2.“三创”精神和营销思维的养成

当今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应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的“三创”精神,而“三创”精神的培养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提倡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职业院校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提高学生毕业后创业的竞争力。

过往的高职学生创业,普遍体现出来的缺点之一,是营销思维的缺乏。所谓的营销思维是指员工针对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能够站在营销人员的角度、从营销视角出发,运用营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其核心要求是员工能否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所见到的现象,迅速转化为营销问题和营销现象,并加以营销处置。这种思维不是简单通过课堂学习就能形成的,是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经验总结等手段慢慢培养的,因此高职创业教育应加强对学生“三创”精神和营销思维的培养。

3. 管理水平的提高

合理的管理手段是大学生创业项目最终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很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在真正运营起来以后往往很难维持。管理的核心是责任管理,让正确的人去承担正确的责任,而传统的课堂教育很难让学生深刻体会管理活动过程中的责任分配及责任承担,只有将这一思维融入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的管理水平。

三、基于校内项目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 学校牵头为创业项目提供基础保障

不少高职学校都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以此为基础,为在校学生创业提供创业的场地等基本保障,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影响力,牵头对应的行业企业,引导学生开创自己的创业项目。此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降低门槛。

2. 校企合作单位为创业项目真实运营提供发展机遇

高职学生创业较多的是个人独立创业,是由创业者个人或几个创业者共同组成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活动。这种形式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因为个人创业团队资源匮乏、缺乏支持、人脉较窄。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单位则已经累积了一定的经验、人脉和资源。二者结合,由校企合作单位为高职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真实运营的发展机会,既减少了个人创业团队的经营风险,又发挥了校企合作单位的教育作用,达到了创业教育的双赢效果。

3. 指导老师为创业项目规划切入点与专业融合

高职学生创业切忌盲目性。比如,目前最流行的电商模式,不少学生不顾自己专业特长,一味盲目开淘宝店,毫无针对性和专业性,这是目前高职学生创业容易失败的主要原因。事实上,真正的创业教育应该融入学生的专业教学当中,高职学生创业也应立足于专业的特性,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寻求与当今社会热点向结合的切入点进行。

4. 创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发挥跨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

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跨专业组建创业团队,将具备资源整合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信息萃取能力等专业的学生集中起来,使其突破专业的限制,构建合理的、同时具备各种创业活动关键能力的创业团队。这种做法在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较为常见,而将此做法融入大学生日常创业教育中的还较少。

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快递超市创业项目为例,项目核心是从事物流快递配送的创业项目,项目的实施运营始终与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由本专业的老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创业工作。项目中主要成员是物流专业学生,使本项目团队能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项目运营生产;为了保证项目运营和成果推广,包含了营销策划专业的学生;为了保证项目的财务运营,对项目进行必要的资金的预算和核算工作,包含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项目中涉及的软件管理和信息化技术,则包含了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同学,为项目的运营提供技术保障。目前,我国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上升成国家战略,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必然的趋势。而创业活动能否成功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这就需要作为创业教育者创新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真实的创业项目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黄宗远.创新与创业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6.

[2]李敏,李晓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才智,2016,(12).

跨专业综合性人才 第7篇

1 物业管理行业人才现状

物业管理工作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社区和谐稳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解决城乡就业问题、推动国民经济增长。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 物业管理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的细化与品质提升、现代楼宇高科技设备的增加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将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这就导致对即懂技术, 又具备现代物业服务理念的高素质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激增。

目前国内物业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原国有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屋管理和维修部门的人员直接转化而来的, 这类人员掌握房屋维修养护技术, 但普遍年龄偏大, 不熟悉现代物业管理模式;二是由学相关管理专业的改行而来的, 这类人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但不熟悉物业管理业务;三是学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他们在学校学习了比较系统的物业管理理论, 但缺乏工作经验及专业技能并且人数较少;四是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 经过简单培训后进入物业管理行业, 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物业管理行业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的使命。然而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 毕业后长期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小。许多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跨专业就业, 不愿从事物业管理工作, 甚至一些高校只有不到30%的毕业生愿意从事物业管理。跨专业就业的负面影响使高校毕业生学非所用, 造成专业人才培养成本浪费, 物业管理行业人才缺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有物业管理行业方面的原因、物业服务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2 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有物业管理行业宏观层面方面的原因、物业服务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2.1 物业管理行业宏观层面原因

2.1.1 薪酬待遇低使行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大

目前, 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匮乏极为严重, 许多企业的人才供给不能满足其快速发展需要而不得不放缓发展的步伐, 薪酬待遇低是主要原因之一。物业管理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没有优势。而薪酬待遇的原因是受行业的经营收入和经营成本影响巨大。市场上绝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的收入主要是物业服务费, 而物业服务费仍沿用十几年前年的标准, 例如:哈尔滨市一些老旧住宅小区实行十多年前制定的0.3元/ (平方米·月) , 10年没有调整;北京仍在执行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的经济适用房物业服务政府指导价0.55元/平方米标准。而物业服务成本急剧上涨, 以广州为例, 2010至2012年期间, 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福利的政策性调升接近50%, 这导致许多企业收不抵支, 经营困难。有关资料显示:物业管理行业整体平均薪酬水平只相当于高科技企业的63%, 汽车行业的60%。我国物业服务企业普遍小而分散, 创利能力低下导致难以提供为从业员工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

2.1.2 社会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偏见

外界普遍认为物业管理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其日常工作也就是简单的维修、清洁、绿化和保安, 不需要经过大学的学习也可以从事该工作, 因此不需要高素质人才。这种认识的局限, 使高学历的人员都不愿意从事物业管理行业, 导致物业行业对优秀人才吸引了不大。

2.1.3 物业管理行业社会地位低

权威、规范的从业资格认证, 不仅能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及职业自豪感, 改善整个行业的公众形象, 同时, 也能够完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和行业管理。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的执业资格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土地估价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师、注册投资咨询师、注册设备师等等。在物业管理行业, 注册物业管理师制度起步较晚, 2007年认证了一批, 而面向广大普通从业人员的注册物业管理师考试于2010年开始, 至今才举办了4次, 注册物业管理师执业制度还没有全面推行, 其作为行业专业人士的社会地位没有显现出来。

2.2 物业服务企业方面的原因

2.2.1 物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 只有少数大型物业服务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比较规范、科学, 而多数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没有建立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新模式。物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忽视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 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对人才的招聘录用重视不够, 没有科学的招聘管理系统;尚未真正理解培训的作用, 培训工作流于形式;缺乏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的激励机制。

2.2.2 物业服务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物业管理企业的人才流失, 很大程度上是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宣传不到位, 忽视员工的想法, 员工不能感觉的企业文化的存在, 体会不到企业对自己的关爱。

2.2.3 物业服务企业对实习生关爱、指导不够

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 物业服务企业对合作院校的实习生关爱、指导不到够。有的公司只把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和解决人力资源一时短缺的权宜之计。由于物业服务企业现有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没有能力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 还有一些从业人员向学生传递许多行业消极负面信息, 严重挫伤了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和从事物业管理的积极性, 导致学生不认同物业管理行业。

2.3 物业管理从业人员 (高校毕业生) 自身方面的原因

(1) 希望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年轻, 年轻人渴望发展机会、希望从事挑战性大、发展空间大、锻炼人、收入高的行业, 希望干一番不平凡的大事业, 实现自我价值。而物业服务行业太累人, 吃苦多, 收入不多, 不足以养家。

(2) 工作性质导致人员流失。物业服务企业的员工每天面对繁琐的日常工作, 同时还承受来自业主 (客户) 和企业的多重压力。这与毕业生的期望的理想工作出入很大。

(3) 物业管理是服务性行业, 院校毕业生都要从基础职位做起, 而一些学生希望尽快走上主要管理层, 担任主管、项目经理。如果在企业无法实现自己想法, 就不安心工作。

3 解决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的应对措施

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问题, 需要从物业管理行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多方面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可以采取的对策:

3.1 物业管理行业组织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1) 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向政府主管部门呼吁, 健全符合行业特征和市场规律的价格机制。引导业主树立“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收费理念, 抓紧研究和建立物业服务成本上涨而适当调价的价格调节机制, 通过科学测算经营成本制定合理的政府指导价, 以切实改善行业生存状况, 为物业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外部环境。

(2) 鼓励企业以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为支撑, 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 提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提高物业管理的技术含量改变传统的物业管理运作模式, 为行业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现状, 应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的经营风险。

(3) 完善物业管理师执业资格制度, 落实每个物业管理区域的管理处主任或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国家注册物业管理师资格。让社会公众认识到物业管理师也是专业人士, 应该具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3.2 物业服务企业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包括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制定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招聘管理系统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 创建合适的企业文化, 物业服务企业要通过宣传让员工理解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从而产生凝聚力。

(3) 切实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针对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经过基层的磨练尽快安排充实到管理层, 防止流失。

3.3 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1) 结合物业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对专业需求的增长趋势, 科学确定招生规模, 加大物业管理专业的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

(2) 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对物业管理专业的热爱和认同,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导向的作用。

(3) 就业指导中, 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 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细化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端正就业思想。加强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引导他们摆正位置, 克服眼高手低现状。

随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物业服务企业开始重视的吸收和培养人才, 使得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问题, 稳定员工队伍, 对物业管理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针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将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物业管理行业对既懂技术, 又具备现代物业服务理念的高素质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激增。然而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 毕业后长期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小。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其中有物业管理行业方面的原因、物业服务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相应的也提出了解决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问题对策。

关键词: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物业服务企业,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家谨.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J].中国物业管理, 2013, (10) .

[2]周心怡.物业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房地信息, 2008, (1) :1.

跨专业综合性人才 第8篇

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CDIO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旨在模拟和构建一个实习平台, 该平台纵向包括产品设计与研发、样品建模与制作、原材料分解与采购、产品生产与制造、成品营销与推广、物资仓储与运输、人才招聘与培养等环节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横向推演6年的经营活动周期, 令工、经、管、艺、语言等不同学科专业数百名学生在同一仿真实习平台密切合作、各尽其责, 通过亲身实验与实践活动共同演绎CDIO所倡导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教育背景环境, 真正实现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2 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构建目标

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重在培养学生5个方面的能力:专业知识与技术实践能力、跨专业知识复合运用能力、市场竞争意识与决策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3 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建设情况

3.1 硬件建设情况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包括6个仿真公司实验分室、综合营业厅、市场交易室、商务洽谈室、审计师事务所工作室、产品设计展厅、实习成果展厅、技术管理室和实习指挥部。硬件建设包括生产商、渠道商、外围辅助机构等机构所需的专用多媒体工作室, 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服务器、存储器等设备。

3.2 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信息平台由中心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平台、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资源信息平台基于中心的网站、网络硬盘FTP等信息化平台实现。在平台中提供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等电子教学文档, 供学生网上浏览或下载。此外, 学生还可利用教学网站查看课堂教学相关教学信息;教师利用网站进行教学管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主要用于教务信息发布、教学管理、成果展示、师生交流, 并为注册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其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务管理、日程安排、信息发布专区、答疑讨论等。

3.3 实验资料建设情况

综合仿真实习资料包括综合仿真实习学生实习指南5册、实验教学大纲9册和项目设计书等。每期实习结束后, 学生要完成大量、系统的实习文档, 具体包括:公司管理制度、公司人员编制、岗位职责、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年度业务与财务预算、年度财务报表、年度财务分析报告、年度经营总结、生产商与渠道商各季度业务计划与预算、筹资计划、投资计划、生产排程计划、招聘计划、职工培训计划等;外围机构年度工作计划、各季度业务情况汇总表、违规情况汇报表等。

3.4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师资队伍由实验教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3类人员构成, 其中实验教师中配置会计、审计、统计、财务管理、金融、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教师。

3.5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制定了《生产制造企业实习规则》、《品牌渠道商实习规则》、《外围辅助机构实习规则》、《市场运行规则》、《信息发布规则》、《教师绩效考评方案》、《学生实习成绩考评方案》、《学生考勤管理规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制度。

4 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运行情况

4.1 平台的基本框架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将产品设计研发、原材料市场、资本市场、生产设备商、人才市场、第三方物流、生产制造企业、品牌渠道商、外围辅助机构 (工商、税务、银行、物流中心、人才中心、海关、拍卖中心、信息中心、审计师事务所等) 和消费市场以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为链条系统地整合在一起。

4.2 实习学生的数量与专业配置情况

平台分为A、B两区, 每区由18家生产商、8家渠道商和相关外围机构组成。每家生产商由12名大四实习生和2名大三见习生 (工科、艺术设计专业) 参与运作;每家渠道商由11名大四实习生和1名大三见习生参与运作;外围服务机构有工商局、税务局、银行、信息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物流中心、海关、审计师事务所、拍卖行等。

4.3 实习周期与实习内容的安排

实习时间安排在第7学期, 分为两期, 前8周一期, 后8周一期, 每期完成企业6个年度的经营活动。每期安排学生700余人, 两期共1 500余人。两期学生在课堂教学与平台实习间转换。

4.4 实习平台相关活动安排

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穿插有特色的培训项目。在企业的初创期 (第1年) 进行企业的CI设计大赛;在企业的成长期 (第2~3年) 进行产品广告设计大赛、品牌广告设计大赛、销售网站设计大赛;在企业的成熟期 (第4~5年) 进行CFO、CMO、CEO论坛, 交流经验, 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的总结期 (第6年) 进行汇报, 对整个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 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下一轮的综合仿真实习提供借鉴。

5 实习效果

5.1 基本技能的提高

学生在进入综合仿真实习平台之初, 几乎不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经过综合仿真实习后, 其对业务流程渐渐熟悉, 业务开展从按部就班到有所发展, 经营手段也从按规则办事到灵活创新, 提升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5.2 决策能力的提高

在仿真实习过程中, 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 不仅需要组织、协调、交往、沟通, 也要在业务开展中共同研讨发展战略和制定经营策略。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交往、商务谈判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特别是经营决策的能力在摸索、失败、修正和成功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5.3 基本素质的提高

通过实习过程, 每个团队都做到既分工明确又彼此合作, 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有的团队CEO以自身的认真、负责和敬业精神做了很好的表率, 自己不辞辛苦, 加班加点。团队成员协同作战, 结下很好的友情, 体现了很好的团队精神, 提升了学生的基本素质。

5.4 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仿真实习中, 学生根据各自专业明确了工作岗位, 但由于团队人员有限, 有些学生在仿真企业中需身兼多职, 需用多方面的知识。通过仿真实习,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同时, 多岗位的相互交织、运用, 也提升了学习相关岗位专业知识的能力, 强化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

5.5 市场竞争意识与应对能力的提高

在综合仿真实习平台中, 由于企业的经营过程都是以公司为运作单位, 涉及各经营单位的相互竞争关系, 通过各公司的相互竞争, 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 提前感受到了市场的竞争状况, 熟悉了市场竞争环境, 提高了各种应对能力,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5.6 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提高

参与实习的学生, 在实习过程中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 需要实施相应的战略方针, 为他们的创新创业设计提供了一个相对真实的平台, 通过共同协作、亲身实验与实践, 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6 问题与设想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经过三批学生的实习, 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目前还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主要有:

(1) 实习起步阶段学生学习规则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 对经营规则的熟悉程度不够, 指导和开展业务的准备工作有待改进和加强。

(2) 团队内部的岗位尽管有明确的分工, 但总有岗位忙闲不均。因而分工协作、岗位调整等方面的工作有待研究。

(3) 外部机构监督职能需要加强。工商、税务、银行、审计等职能部门, 在开展服务工作的过程中, 缺乏对企业运营的有效监督核查, 或者碍于面子对违规操作视而不见, 其监督执法的职能需大力加强。

摘要:本文阐述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构建目标, 从硬件、信息平台、实验资料、队伍、规章制度5个方面构建综合仿真实习平台。根据平台的整体框架, 安排学生数量、实习内容与相关活动, 对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总结, 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设想。

关键词: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构建,运作

参考文献

[1]李媚.构建经管类校内仿真实习的实践研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9) .

跨专业综合性人才 第9篇

在高校开展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教学, 通过仿真环境中的企业运作演练将多个专业的知识贯穿起来, 可以解决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无法接触核心业务, 实习活动大多流于形式的问题,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教学简介

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是通过人为构建仿真市场的经济环境, 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仿真环境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进行企业运作仿真演练的一门综合应用型课程。实习教学前期着重于业务的系统运作, 实习教学中后期借助计算机软件处理常规性业务, 教学重心转移到带有设计性、综合决策性的业务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企业的内、外部资源, 参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组建跨专业的学生管理团队, 协作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相关业务, 业务涉及供应链、生产链、价值链等各个环节的核心流程。

通过不断完善仿真经营市场、仿真资本市场和仿真交易市场, 逐步将生产制造业务链为中心构建起来的仿真实习内容体系拓展为生产业务链、流通业务链、资本运作业务链高度整合的网络状仿真市场运作体系。同时,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设计制定了实习业务进度控制方案, 严格控制各仿真公司与机构的经营进度, 保证仿真综合实习整体业务进度的一致性。

二、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教学组织与管理

1. 实习教学安排

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在第7学期的14~19周开设, 共计240学时 (课内120学时, 课外120学时) , 课程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全部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该课程为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政学、经济学、统计学、国际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金融工程等经管类专业本科的必修课。同时, 也可以作为新闻学、法学、广告设计等非经管类专业本科的选修课开出。

2. 实习教学环境

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所构建的教学环境包括仿真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它具有科学、严密和贴近实际的特征。首先, 建立以生产制造公司为核心的仿真市场, 使仿真环境秩序化、具体化, 从而搭建起实习的组织架构。学生根据职能、岗位的设置要求,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组建仿真公司和仿真市场机构。其次, 制定详细的业务规则, 指导学生按企业运作的流程和规律去经营仿真企业, 引导他们认识、理解企业与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后, 设计大量的仿真经营数据, 阐明仿真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当前的经营状况, 为学生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实习教学环境的主体是仿真市场, 一个仿真市场包含8家生产制造公司、4家原材料设备供应商、8家客户公司、4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租赁公司、人才交流中心、综合信息中心、认证中心、新闻中心、广告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行政管理机构或中介机构。每两个仿真市场可以组建一个实习区, 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 可以组建多个实习区。

3. 教师组织管理

为了满足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的要求, 中心成立了仿真综合实习教研室, 将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了实习项目工作室, 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同时, 中心组建了一支由专职教师、专业教师、特聘教师和学生助教组成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负责管理体系的研发、设计及相关条件的建设;专业教师负责实习项目的设计、策划和实习的指导任务;特聘教师负责开设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学生助教负责配合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辅导。

实习指导教师由实验教学中心负责培训和考核, 专业教师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具备指导仿真综合实习的资格。教师一方面以企业运作顾问的身份进行业务指导和教学辅导, 另一方面以实习仿真政府的身份对各个公司和机构开展业绩评估。在实习过程中, 教师要控制实习进度, 监管实习现场秩序, 协调实习现场事务, 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完成组织部署、协调处理和教学评估工作。

4. 学生组织管理

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按照实习业务量构建实习学生组织, 组建跨专业学生实习团队。在构建生产制造公司管理团队时, 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叉分组, 每个团队都由10个以上专业的14~16名学生构成。在团队内部分工时要考虑多个专业之间的联系, 体现公司经营管理对各岗位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构建市场管理服务机构团队时应选择相关专业的学生, 各团队的人数根据业务量的不同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商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需要20~30名成员, 而人才交流中心、认证中心等部门只需要3~5名成员。

以2009届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为例, 我们将16个专业的2055名学生划分为81个实习班, 归属于6个实习区, 分别是A区、B区、C区、D区、E区和F区。整个仿真市场运作体系包含了12个仿真市场, 共计96家生产制造公司, 84家市场管理与服务机构。

5. 实习管理机构

实习管理机构由实习领导小组、现场指导部、教务管理部、技术支持部和综合管理部构成, 形成了一个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

实习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项目运行总体方案, 配置资源, 协调关系。现场指导部负责实习过程的总体控制, 包括实习现场秩序控制、实习进度控制、实习时间控制、官方信息发布、实习过程的问题处理等工作。教务管理部负责安排实习场地、教师上课时间、学生分班分组, 做好实习日常教务管理、实习成绩管理等工作。技术支持部负责维护电脑设备, 提供网络技术支持, 搭建师生交流网络平台、实习信息提交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等工作。综合管理部负责管理实习资料、实习票据、实习成果, 搜集整理各项信息, 撰写实习通讯报道等工作。

6. 实习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实习活动顺畅高效的运行,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制定了《实习调课请假管理规定》《实习指导教师职责与考核办法》《实习学生考勤管理规定》《实习学生考核标准》《实习学生评优办法》《实习学生论坛管理办法》《实习Blackboard系统管理办法》《实习提交成果管理规定》《实习学生科研立项、结项管理办法》《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实习博客平台及其相关标准与规范》《实习博客安全保密操作规范》《实习票据管理办法》《实习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和办法。

三、实施情况与主要成就

1. 实施情况

2006年至今, 我校成功开展了4次大规模的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 参与实习的学生超过5000人,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

(1) 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 第一次大规模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 包括5个经管类专业, 参加学生536人, 参加教师28人。

(2)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 第二次大规模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 包括10个经管类专业, 参加学生1423人, 参加教师48人。

(3)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 第三次大规模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 包括10个经管类专业, 参加学生1313人, 参加教师45人。

(4)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 第四次大规模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 包括13个经管类专业, 3个非经管类专业, 参加学生2055人, 参加教师62人。

2. 主要成就

(1) 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在跨专业仿真环境下的仿真演练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将本专业同一课程或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而且可以把其他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体验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 增强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多个专业的学生在仿真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做出了一系列综合、灵活的经营决策, 充分理解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团队协调的重要性, 深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总而言之, 仿真综合实习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综合应变能力、捕捉商机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协调意识和风险意识。

(3) 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组织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校本科生总体就业率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前列。学生在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与技能训练的同时, 获得了对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解与认识, 大大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磨合期与适应期,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无法完整、深入地接触企业管理运作过程的问题。

摘要:在高校开展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教学, 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核心环节, 并结合实际作出了一些创新和改进。至今我校已成功开展了4次大规模的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仿真综合实习,教学组织,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良惠, 赵小宁.企业运作仿真综合实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

跨专业综合性人才 第10篇

1.1 翻转课堂的基本内涵

2011年, 萨尔曼·可汗 (Salman Khan) 向世界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 自此之后, 教育界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一直层出不穷。目前, 国内外学者比较认同从课程的实施流程和学习过程来界定翻转课堂的概念, 其本质上是将传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颠倒。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先讲解知识点, 学生再消化知识。而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则刚好相反, 课前学生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传授, 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作业、回答问题、教师辅导等完成知识的内化。笔者认为, 上述概念的界定还缺乏一定的准确性, 没有明确说明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如果学生只是观看了视频, 并没有掌握基本的要点, 那么就会影响课堂上知识的内化。所以, 翻转课堂中, 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视频需要达到甚至超越传统课堂中教师灌输式讲授的效果, 才能算作完成了课前知识的传授。基于此, 本文将翻转课堂定义为: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教学资料等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要点, 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教师辅导等将知识完全内化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可见, 知识传授目的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视频等教学资料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 要求更高、挑战更大。

1.2 VBSE综合实训介绍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 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 其中一项改革就是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目的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在当下社会, 真正需要的是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不同于其他专业, 学生在校期间很难获得专业对口的实践机会, 比如财会专业的学生, 到了企业不可能真正接触财经业务。在这种背景下,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 (VBSE) 系统诞生了, 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仿真实践的机会。VBSE根据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原型进行了全方位的仿真模拟, 将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搬进了课堂。在VBSE系统中设置了童车制造企业, 并围绕着童车制造企业设置了供应商企业、客户、竞争对手、银行、政务服务中心以及综合服务中心等, 俨然构成了一个小型经济社会。上述每个企事业单位内部均设有典型的部门和岗位, 同时设有相应的业务流程、软件操作系统、实际业务案例, 并配有大量高仿真的实训材料, 例如仿真货币、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业务单据、营业执照、公章等。在VBSE综合实训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岗位, 并按照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处理各项事务, 通过VBSE综合实训, 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实际企业的运营流程,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翻转课堂”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的实施步骤

2.1 教师课前准备

翻转课堂的首要步骤就是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掌握知识要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保障课前知识传授的质量, 教师必须制作高水平的视频, 并且视频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VBSE实训课程本身是由一系列任务组成的, 所以教师可以把每一个任务作为一个知识点, 并根据任务录制视频。另外, VB-SE实训课程还有一系列相配套的教学资料, 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材 (含PPT) 、操作手册、教案、教师授课指南、学生学习指南等。因而, 在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需要做两项工作, 一项是根据任务录制视频, 并在上课的前一周将操作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项是将VBSE实训课程原本配套的教学资源进行切割 (分解) , 同在线视频要能够一一对应, 并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参考。VBSE实训课程所涉及的任务 (知识点) 包括:招聘与应聘、团队组建、期初建账、税费计算、薪酬发放、货款回收、材料款支付、采购入库、车架完工入库、编制营销策划方案、生产领料、销售发货、薪酬核算、期末结账等。

2.2 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课前, 学生在家里或在宿舍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操作指南等, 了解实训课上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自主观看视频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调整视频的播放节奏, 对于实训的难点可以反复观摩, 观看到要点之处可以暂停视频以做笔记。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 可以做老师布置的与实训任务相对应的练习题或思考题, 以便加深对操作步骤的理解。另外, 教师还利用QQ、微信、微博或论坛的方式建立起VBSE实训课程讨论区, 学生在观看完视频或做完老师布置的练习题之后, 可以通过讨论区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或者向老师或同学就难点问题讨教。学生课下自主观看实训视频、自主提出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VBSE实训课程的兴趣,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但是, 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 即对于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 该如何监督其课下自主学习情况。这就需要VBSE实训课程具有一个有效的网络教学系统, 不仅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学生状态的途径, 而且还可以采取恰当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 进而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监控。

2.3 学生课上完成教师推送的任务

VBSE实训课程强调团队协作, 因为一个任务需要涉及到若干个单位以及单位内部的若干个部门, 要完成教师推送的任务需要有关岗位上的学生都必须将手头工作完成。为了说明课堂上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 本文以VBSE实训课程中的“采购业务”为例。VBSE实训平台的采购业务模仿了实际中的采购业务, 教师按照采购流程将采购业务又细化为若干个小任务, 并依次推送给相应岗位上的学生来完成, 具体任务明细包括:生产部门提出需求计划、采购部门审批、向供应商询价、财务部门审批、财务部门借款、向供应商下采购单、供应商发出货物、货物验收入库、财务报销。

课堂上, 教师通过VBSE实训平台的教师端口, 可以监控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比如第一个推送出的任务“生产部门提出需求计划”, 如果生产部门经理还没有进行相关的操作, 那么教师端口就会显示“未完成”, 如果前一个任务还未完成, 下面任务对应岗位上的学生将无法操作。在实训操作的过程中, 如果学生忘记了操作步骤, 可以请求教师的帮助, 也可以通过再次观看视频解决。

2.4 教师对学生的实训成果做出评价

VBSE实训课程采用了翻转课堂评价体系, 摒弃了传统的实训课程评价方式, 不仅注重学生实训结果的评价, 更注重学生实训过程的评价, 学生最终的实训成绩不仅包含教师的评价, 还包含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以及团队其他成员对自己的评价。VBSE实训课程的评价内容具体包括:一是课堂测验。每节课开始时, 教师都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主要是采用提问、做题等方式;二是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评价。教师通过定期查看学生的视频观看时间、课后习题完成情况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打分;三是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每个任务结束后, 教师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个人自评、团队自评以及同伴评价活动, 通过自评和他评, 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四是搜集实验资料和查看实验流程。每个任务结束后, 教师都会搜集相关的实训资料, 比如发票、单据、凭证、账簿、计划书、合同等, 检查实训资料是否齐全、填写是否正确, 同时, 还要查看计算机中的操作结果, 并综合给出评分。以上四个项目, 每个项目均是满分100分, 所占的比重依次是20%、20%、20%、40%, 假设用A、B、C、D依次表示上述四个项目的得分, 则学生最终的实训成绩=20%·A+20%·B+20%·C+20%·D。

3“翻转课堂”在VBSE综合实训中的应用效果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来搜集数据, 用于比较采用“翻转课堂”进行VBSE综合实训和采用传统方法进行VBSE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差异。研究者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进行VBSE综合实训的6组学生为研究对象, 每组30人, 共计180人, 每一组研究对象中都涵盖了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三个专业的学生。

本研究所设计的问卷调查总共涉及5个问题, 其中前四个问题是选项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主观题。向6组学生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 回收180份, 有效问卷180份。为了方便比较, 本研究将实行翻转课堂教学的1、2、3组 (共计90人) 进行了合并统计, 对实行传统教学的4、5、6组 (共计90人) 进行了合并统计。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搜集数据见表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对现行教学模式所持的态度方面, 采用翻转课堂的1、2、3组中持喜欢态度 (包括喜欢和非常喜欢) 的学生比例高达80%, 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4、5、6组中持喜欢态度 (包括非常喜欢和喜欢) 的学生比例为26%。学生课业负担方面, 采用翻转课堂的1、2、3组中认为课业重 (包括较重和很重) 的学生占比26.27%, 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4、5、6组中认为课业重 (包括较重和很重) 的学生占比57%, 这说明相比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下学生感到学习比较轻松。学生查看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方面, 采用翻转课堂的1、2、3组中有70.67%的学生经常查看网络资源, 而采用传统课堂的4、5、6组中没有学生经常查看网络资源, 这说明翻转课堂有助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 1、2、3组中认为知识掌握程度好 (包括较好和很好) 的学生占比66%, 而4、5、6组中认为知识掌握程度好 (包括较好和很好) 的学生占比25%, 这说明翻转课堂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及时内化。

4 结束语

VBSE实训课程的操作环节比较多、任务比较清晰, 每一个小任务都可以录制成精短的视频, 翻转课堂作为充分利用网络在线优势的一种教学模式, 非常符合VBSE实训课程的特点。另外, VBSE实训课程需要小组协作, 才能完成教师推送的任务, 因而与翻转课堂强调团队协作的教学理念相吻合。作者结合所在单位VBSE实训课程的教学情况, 详细介绍了翻转课堂在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中的具体应用, 包括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运用效果。同其他课程相比, 在课前准备阶段, VBSE实训平台本身已经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不需要再制作实训操作指南等资料, 只需要按照任务录制操作演示的视频即可, 大大减轻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为了验证翻转课堂在VBSE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本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如对搜集来的数据没有进行实证检验, 只是进行描述性统计, 在后续的研究中, 将着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2, (4) :46-51.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10) :59-64.

[3]周媛.财经学校运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 (VBSE) 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 2014, 2 (2) :270-273.

[4]马秀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9) :66-68.

上一篇:褥疮管理下一篇:质量特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