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媒体与音乐教学

2024-07-28

电教媒体与音乐教学(精选12篇)

电教媒体与音乐教学 第1篇

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其教学语言往往条款化,刻板而无趣,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而以电教为载体的多媒体式组合教育往往教学模式生动形象,能够达到使课堂变得新颖、富有趣味性的效果。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其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他们往往好奇心强且思维直观,而当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具象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时,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英语的语言环境,从而学会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媒体设备的存在,使学生能够感知到英语信息,其中包括文字、声音、视频信息等,这些都能够在英语教学中得到整合,进而以生动形象、直观具体且色彩鲜明的有声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上,我利用电脑呈现一幅“暴雨天,继而雨过天晴,天气变得晴朗”的画面,暴雨时配以雷声,而天晴时一缕阳光穿过树间的缝隙,小鸟在树枝上清脆地叫,生动的画面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我教会学生“暴雨”“晴朗”等单词的读法,最后以一组英语配音来展现整个画面,让学生熟悉英语的表达方式。

二、利用电教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也能够很轻松达到。英语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语言,同时,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它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然而,英语对于我们而言毕竟是第二种语言,在我国的英语学习当中,教学往往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学生想要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就需要英语教师创造一个足够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此时情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人为地创设一个较为逼真的情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英语感知、理解及运用能力,这样情景的展现需要由文字、图像、声音等来共同实现,这需要借助电教媒体设备才能够达到。例如,在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材Unit 1 Don’t touch the machines,please!的教学当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单词,理解课文、单词意思来实现的,而通过多媒体设备,可以利用课件将具体的machines展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每一种machine的形状、特点等,另外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角色扮演,相互之间告诉对方Don’t touch the machine,it’s dangerous,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角色当中大胆地进行听说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利用电教媒体丰富课外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师的授课不仅局限在课堂内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求将教学延伸至课外,突破传统的教学局限。这并不难理解,学生只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课外教学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等,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或比赛,像英语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语感;“好记性之星”比赛,比谁记住的单词最多等,寓教于乐。比如,在学习了“leg,arm,finger”等单词后,教师可以在课间放音频,让学生指认这是身体上的哪个部位,反应最快的获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将电教多媒体与其进行适当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教学效率、丰富课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该教学手段也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符合当代小学生的发展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通过这种语音复读、图像显示、学生配对练习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让学生真正减负,成为有创造性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电教媒体与音乐教学 第2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 小学语文; 教学情境;

1 前言

语文教学与电教媒体“联姻” 第3篇

教师、学生和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伴随着教学过程而出现的媒体,是指教师向学生发出教学信息以及学生向教师借以反馈的载体,通常谓之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于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手段是一种在当今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以新型信息传递方式构成的新型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以及综合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这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校各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视听结合,激发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凭借一篇篇课文为范例,以作品欣赏和阅读理解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各项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活动受信息传递媒体的限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现代教学媒体较之传统教学媒体,有着明显的优势。它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形象生动、直观具体的画面以及逼真传神的声音,科学地展现大千世界的宏伟与微观,“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具有设备电子化、教材形声化、教学过程再现化、表现方式多样化、教学形式新颖化的特点,因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的思维,唤起审美愉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现代教学媒体由于信息传播量大,从而增加了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感官刺激的强度,因此使课堂阅读教学的容量增大,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为此在《化石吟》中,笔者设计了一个仿写练习。先观察水杉、石油的图片,再结合文字作深入了解,最后根据例句,在电脑上完成作业。这样增加了练习量,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当前,交互作用已经成为现代高性能教学媒体不可缺少的特征指标。在这方面,计算机的交互性及其为学生学习所提供的交互学习环境,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活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体现了人格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计算机课件教学不仅给学生的学习以指导、提示,还能及时对学生的反映作出反馈、强化,有利于个别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所以,笔者在讲《化石吟》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化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笔者从网上收录了许多关于化石介绍的文字、图片等,制作了声图并茂的课件。通过屏幕的展现,学生对化石的概念、形成、分类等有了直观、具体的认识。特别是恐龙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进一步认识到了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音乐制造了氛围,图画、图片再现了文章内容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把握时机,点拨关键,优化应用效果

将现代电教媒体引进到中小学课堂中,这对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强调电教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对传统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完全摒弃,以及不论什么课题和教学时间,对现代电教媒体作机械式的滥用。为了更好的发挥电教的功能,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充分地把握现代电教媒体应用的时机,做到点拨关键,优化应用效果。

其一,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将现代电教媒体的应用巧妙地穿插在语文教学的整个活动之中。

现代电教媒体应用的最大优点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切割组合,联成新的知识板块,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课堂容量,加大信息传播密度,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但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并非单纯的信息传播,其首要任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因此,在使用电教手段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及迁移。如教学《化石吟》时,学生对“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句有疑问,而凭语文教师一般的文字性讲解难释学生心中之疑,若通过有关煤形成的视频及文字介绍,学生就能化难为易,很快理解化石研究的科学意义了。

其二,要选准适合电教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使用现代电教媒体时,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准适合表现教学内容的电教手段,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相得益彰,而不能为电教而电教,一味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新颖,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时,如果能适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受到形象、生动、具体的感观材料的刺激,这样不仅便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化石吟》是一篇赞美化石的科学抒情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主旨,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身边的特殊化石,如水杉、石油,通过图片、视频介绍及文字说明,进一步认识化石,取得很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其三,注意电教媒体的综合运用,实现电教媒体应用的最佳教学效果。

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应用多种电教媒体,组织教学活动,这同样是一门教学艺术。使用电教媒体要以追求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教师在一节语文课上可精心选取一种电教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也可以几种媒体搭配使用,而通常综合使用电教媒体的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好。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综合运用录音、录像(或投影片)等电教媒体,通过看录像或投影片画面,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不断重复同样的内容而感到厌倦。为此在《化石吟》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想象练习。先投影有关恐龙时期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注意化石与生物、环境及地形地貌的关系,然后投影江汉平原地貌、石油生成时期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还原史前江汉的面貌。如是综合应用录像(投影片)、录音等现代电教媒体,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学生就能自如地完成这个口头练习。

综上所述,将现代电教媒体引进中学语文课堂,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让电教媒体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服务,这已经成为当前我们语文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教育技术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今天,语文教学如何做到与电教媒体有机整合,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

电教媒体对物理教学的优化与运用 第4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进求欲望

传统教学模式容易使注意力分散。而且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特别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颖事物特别敏感,他们的学习兴趣易被激发。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使枯燥的物理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如适时地制作一些复合式活动投影仪或计算机控制媒体模拟事物变化过程,将客观事物变化过程直观、形象地再现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上初二物理的序论课时,我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将“神舟”六号发射、月球及火星探测的三维动画、变化多端的大自然、绚丽的激光、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生活中最简单的物理现象一一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告诉学生,古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幻想随着科学的发展,已变成了现实,短短几十分钟,使学生如置身于变化无穷的美丽的大千世界中,生动而又自然地了解了什么是物理学,以及它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能产生色彩鲜艳、生动形象、感染强的教育信息,给学生以新鲜、惊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求知欲。

二、再现物理过程,加深知识理解

物理知识是从现象物理变化中抽象出来的模型,了解物理变化过程和物理规律是十分重要的。用电教媒体可以把动态的过程再现出来,并在教师的控制下,得以充分展现。

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较差,这样就很难使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演示实验的效果,影响了物理教学的质量。初中物理磁现象中的磁力线,热现象中的液化、汽化现象,刻度尺、温度计、弹簧秤的刻度;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电力线、波的干涉等演示实验,都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来提高可见度,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效果。如磁力线的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要让学生在座位上看清是很难的。如果适时地利用投影仪进行放大,则既方便又省时,而且教学效果好。演示时只需把磁体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在磁体上面放一块玻璃板,玻璃板上撒些细铁粉,轻轻敲击玻璃板,学生即可在银幕上看到清楚的磁力线。同理,也可以演示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磁力线现象,既生动又形象,节省课堂的教学时间,增加课堂的知识密度。总之,一般可见度小的演示实验都可以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媒体的放大作用来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多媒体语言教室的实物投影仪,并通过多媒体软件,以取得更好的演示实验效果。利用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来展示物理过程,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教材,让学生的视、听觉共同参与学习,同时接受信息,创造最佳教学效果。

三、突破重点、难点,加强学习效果

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是形成难点的主要内容原因,如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电荷周围空间存在电场,变化的电磁场代替产生形成电波,等等。学生对上述规律的存在都存在疑问,何谈认识它们?如果用投影仪把各种磁场和电场的实验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些场的存在,从而掌握其分布、运动变化规律,有了直观、清楚的活动图形,学生一看便懂。

利用电教媒体,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静为动,变微观为宏观,变远为近,变虚为实,既可以化解难点,又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和记忆。

四、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略

在相同的时间内,视觉信号的信息量比听觉信号的信息量要多得多;在相同的面积内,图像的信息量也比文字的信息量多得多。人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以视知觉最敏感,研究表明:人对音响、语言信息的接受能力为4.4比特/秒,而对画面构成的信息的接受能力为46比特/秒。电教媒体传输教学信息往往是对多种感官同时进行刺激,其接受效果比刺激单感官更佳。因此,电教媒体所传输的教学信息具有通道宽、速度快、容量大等特点,从而能大大增强信息密度和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物理现象的口述,教材内容的板书,学生的板演练习,要占用不少课堂时间,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揭示物理与科技、与生产劳动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要节省课堂时间,把更多的相关内容展示给学生,只有借助电教媒体。(1)利用投影仪。教师在课前把板书的教学内容、图表、例题等,写在投影仪胶片上,课堂上分别展示。(2)利用视频展示台。教师可把课内、课外的原版内容随机抽调展示订正。(3)利用数码相机拍下课外资料中有关图表、图像,现实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用计算机媒体通过投影显示在屏幕上。

利用电教媒体可以节省课堂程序上占用的时间,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扩充教学内容,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可以把教学信息立体再现出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可以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电教媒体与数学导入新课 第5篇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 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 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 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 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 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 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 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 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 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 《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 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 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 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 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 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 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 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 :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 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 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 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 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 ”、“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 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 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 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 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 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 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 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 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 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 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 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 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 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 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用活动抽拉片显示(如图一)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拉动活动片显示(如图二),使 学生理解了相距、相遇两概念的涵意,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 、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 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 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 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 ,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 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 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电教媒体与音乐教学 第6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教学;整合;优化

一、前言

电教媒体,同样可以称之为视听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集中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方式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丰富。应该说,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是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就之一,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向了现代化。针对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应该重点注重尺度问题。

这些电子教学方式的出现,最初并不是为了应用在教学领域的,但是随着这些手段的不断成熟,其在课堂上的应用成果喜人。我国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认为现阶段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分别是:以事例、问题作为基本背景的情景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观察为基本内容的随即通达教学;以教师为支架的支架式教学。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电子教学不仅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给予相应的丰富,同样能够保证知识形成的系统性。

二、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电教媒体的应用,在我国的各项事业中都有所体现,并且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我国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供多重刺激增加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针对人类对知识的接纳过程来说,主要是通过人类的感官系统接受相应的信号来实现的,然后经过人脑做出相应的处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存放于人脑中,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而人类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对于一部分知识,并不是接收到了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经过特定的方式对人脑加以刺激,比如电影电视等新奇的形式等。这些信息的交流,并不是全部的都是可以通过人的单一感官系统获得的,而是需要我们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能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于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媒体加以补充

教师自身的言语表达,就是通过声音的形式来向学生传达信息,而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反映情况信息的收集,是通过教师的耳朵,来对学生提供的声音信息加以收集的。但是,人类对于图像信息只具备接受功能,所以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对于一些声像内容的讲解,就需要结合电教设备来进行了。

三、利用电教媒体技术优化教学

电教技术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同时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好评。通过对这种设备的实际操作,如何更好的利用这种设备的优势来保证课程的内容能够更为顺利的传达到每一个学生脑中,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重点就是通过教师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的表达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完成教学目标。

1.通过电教媒体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

针对电教媒体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中,为教学带来的资源上的优势,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得知,实际教学中,并不能因为电教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就放弃原有的教学目标,而是应该是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有效的辅助课堂内容的展开。其中,更好的掌握电教资源是其中的重要要求之一,而做好课件,就是重要的第一步。

电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任课教师的教学精华内容的体现,通过对长时间教学工作形成的经验,加以艺术构思,经过精心合理的安排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总结。其中,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创新的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候,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电教媒体课件的制作成功与否,主要是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性程度来决定的。只有教学课件内容能够和课堂教学任务达成完美的一致,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2.通过电教媒体创设教学环境优化教学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以引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对学生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情景模式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以鼓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实际中的重要条件,而这种高技术的出现,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通过对良好的教学情景的设置来提高课堂的竞争气氛,是电教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又一方式。通过电教设备的使用,能够形成有效的声光视听教学环境,可以对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多层次、多部位的刺激,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点接受水平,从而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其实,多媒体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多种电教设备的应用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优秀的学习环境。

四、结论

事实证明,通过电教多媒体的教学,指出教学过程中的电教媒体与教学的整合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在电教媒体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现实的教学过程能够起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南国农:论电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C].见: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0

[2]庄为其.南国农与萧树滋——我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M].兰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2000:16-19

[3]国农:谈谈电化教育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C].见: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0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电教媒体与音乐教学 第7篇

电教媒体, 同样可以称之为视听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 集中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方式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丰富。应该说, 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 是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就之一, 同时, 也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向了现代化。针对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应该重点注重尺度问题。

这些电子教学方式的出现, 最初并不是为了应用在教学领域的, 但是随着这些手段的不断成熟, 其在课堂上的应用成果喜人。我国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 认为现阶段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分别是:以事例、问题作为基本背景的情景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观察为基本内容的随即通达教学;以教师为支架的支架式教学。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电子教学不仅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给予相应的丰富, 同样能够保证知识形成的系统性。

二、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电教媒体的应用, 在我国的各项事业中都有所体现, 并且经过十数年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对我国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提供多重刺激增加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针对人类对知识的接纳过程来说, 主要是通过人类的感官系统接受相应的信号来实现的, 然后经过人脑做出相应的处理, 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存放于人脑中, 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而人类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 对于一部分知识, 并不是接收到了就能够实现的, 还需要经过特定的方式对人脑加以刺激, 比如电影电视等新奇的形式等。这些信息的交流, 并不是全部的都是可以通过人的单一感官系统获得的, 而是需要我们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这种方式, 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能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于用。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媒体加以补充

教师自身的言语表达, 就是通过声音的形式来向学生传达信息, 而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反映情况信息的收集, 是通过教师的耳朵, 来对学生提供的声音信息加以收集的。但是, 人类对于图像信息只具备接受功能, 所以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 对于一些声像内容的讲解, 就需要结合电教设备来进行了。

三、利用电教媒体技术优化教学

电教技术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同时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好评。通过对这种设备的实际操作, 如何更好的利用这种设备的优势来保证课程的内容能够更为顺利的传达到每一个学生脑中, 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重点就是通过教师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不断丰富知识的表达形式, 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完成教学目标。

1. 通过电教媒体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

针对电教媒体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中, 为教学带来的资源上的优势, 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得知, 实际教学中, 并不能因为电教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就放弃原有的教学目标, 而是应该是课堂上, 利用电教设备有效的辅助课堂内容的展开。其中, 更好的掌握电教资源是其中的重要要求之一, 而做好课件, 就是重要的第一步。

电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是任课教师的教学精华内容的体现, 通过对长时间教学工作形成的经验, 加以艺术构思, 经过精心合理的安排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总结。其中, 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创新的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候, 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电教媒体课件的制作成功与否, 主要是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性程度来决定的。只有教学课件内容能够和课堂教学任务达成完美的一致, 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2. 通过电教媒体创设教学环境优化教学

教学内容的设置, 应该以引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对学生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情景模式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以鼓励, 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实际中的重要条件, 而这种高技术的出现, 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通过对良好的教学情景的设置来提高课堂的竞争气氛, 是电教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又一方式。通过电教设备的使用, 能够形成有效的声光视听教学环境, 可以对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多层次、多部位的刺激,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点接受水平, 从而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其实, 多媒体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多种电教设备的应用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优秀的学习环境。

四、结论

事实证明, 通过电教多媒体的教学, 指出教学过程中的电教媒体与教学的整合的必要性, 最后通过在电教媒体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对现实的教学过程能够起指导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教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阐述, 指出电教媒体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以及多媒体教学应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最后提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 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电教媒体,教学,整合,优化

参考文献

[1]南国农:论电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C].见: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10

[2]庄为其.南国农与萧树滋——我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M].兰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 2000:1619

电教媒体与音乐教学 第8篇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与多媒体, 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展现大量媒体素材、资料, 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认识和形象性, 而且不受季节天气的制约限制,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动作技术要领, 接受更多有关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现就笔者20年的教学经验, 浅谈一下计算机和电教媒体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 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整个阶段都能连贯的表现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通过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和声、光、色、形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猎奇心理,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空间, 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 结合实际, 有的放矢, 通过体育录像带、V C D碟等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 全面刺激人体各器官, 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轻松愉快地接受信息, 避免呆板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 另外,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的某一技术动作进行现场录像, 采用回放, 结合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 利用对比的方法纠正错误。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 犹如一支兴奋剂, 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化难为易, 化动为静, 强化学生的理解力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例如:跳远教学中, 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 以讲解为主, 示范为辅, 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 但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 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为了避免传统教学中无法表现的现象或动作太快看不清的问题, 教学中, 如果我们将“助跑, 起跳, 腾空, 落地”4个过程利用电教媒体演示出来, 能化动为静, 化抽象为形象,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慢镜头”或“定格”的方式逐渐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的重点难点体现也十分明显, 加上特定的声音图像, 逐次讲解各个分解动作, 讲深、讲透, 不仅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还能节省时间, 精讲多练,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 达到“启其所惑, 导其所难”的目的, 突破难点, 存在问题迎刃而解, 使体育教学产生整体效益。

三、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我们以集体性游戏为例, 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游戏方法、规则, 与学生一起示范、进行游戏。学生若是不明白, 还得要再讲解, 这样很浪费时间与精力。但采用电化教材, 效果明显了, 学生边看边可以模仿游戏的方法, 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游戏, 发挥学生的智力, 创出新的游戏,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教师也要适当采用学生创编的游戏来进行教学, 这样, 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现在的素质教育。

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新时代的教育, 需要新型的教师, 教师的整体素质,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完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摆在每一位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什么, 怎样教, 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话题。现实的要求, 需要教育者发动脑筋, 不断进取, 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时代需求。

五、运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德育渗透, 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宏观的限制, 生动形象的结合体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 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观看接力项目, 球类项目的教学比赛, 教师在讲授技术战术配合时, 特别向学生强调观念, 强调集体力量, 互相配合, 团结友爱, 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要及时给予纠正, 技术好的学生更要帮助技术较差的同伴。现在的学生把知名的体育明星当做自己的偶像, 比如姚明、刘翔、丁俊晖等, 在电教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 将这些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图片扫描进去, 再将运动员的参赛经历和成功实际输入到课件里, 并加入一些特效声音, 这样, 再向同学们介绍体育明星, 既有图片资料, 又有文字资料和声音就显得直观生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重大的国际比赛, 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世界锦标赛等, 同学们便会通过听觉和视觉了解奥运会、亚运会等盛况, 了解中国的获奖情况, 当每位运动员经过顽强的拼搏取得胜利, 每一次五星红旗在赛场冉冉升起, 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 在获奖运动员眼睛闪烁的泪光和人们骄傲的神情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并抓住机会鼓励同学们要积极锻炼身体, 争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 为国争光。

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德育渗透, 把德育工程置身于一个完整的信息活动过程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更培养了学生豁达乐观, 积极进取, 团结奋进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运用电教媒体, 增强教学效果 第9篇

一、采用电教媒体教学, 创设识字情景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就得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 以激发兴趣, 调动积极性。”小学生具有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大千世界中的万物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受这样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 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适应不了当前形势的发展, 难免会让小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学习情绪。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心理, 创设识字教学的情境, 调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吸引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识字学文的情境中, 感受到电教媒体带来的课堂乐趣。我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 首先用课件展示了形态各异的蝴蝶, 并问学生:“这是哪里啊?你们去过这个美丽的地方吗?”学生通过看图、学文, 结合课件, 回答“台湾的蝴蝶谷”。接着, 让他们说说观看后的感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蝴蝶谷里的景色非常迷人。有的……有的……随风飘来, 又随风飘去。”在教学时, 指导学生结合图文想一想, 说一说还看过哪些迷人的景色, 再看一看校园里的其他美景, 同时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再借机出示课文中的生字, 使学生逐步对文中生字进行积累。学生思路开阔, 在字、词的训练中, 逐步实现了语言的内化和迁移, 学习兴趣更高了, 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二、采用电教媒体教学, 突出识字重点

在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 自己选择识字的方法, 成为学习的主体, 并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猜谜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如果将电教媒体、识字、猜谜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识字、学文的兴趣, 而且能够巩固所学字词。如教学“尧”字时, 可以运用转转盘, 编谜语的方法。

如:有火才能煮熟饭 (烧)

有水才能把油罐 (浇)

蚕儿吐丝一圈圈 (绕)

日头出来亮了天 (晓)

让学生掌握了几个生字“烧、浇、绕、晓”, 既形象生动, 又记得牢。这样的教学形式既突出了识字重点, 又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猜谜活动的乐趣, 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 既丰富了课堂内容,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采用电教媒体教学, 积累生字和新词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可采用游戏的方法, 检查学生识字的掌握情况。我先用“找朋友”“转圈圈”的游戏来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学习效果, 然后又用“开火车”的游戏, 让学生轮流读, 再通过加偏旁、加部首来巩固所学的生字和新词。联系课文内容, 结合课件图中的景物对照, 使学生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又得到理性的提高, 加深了对文中生字和新词的理解、巩固。这样, 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如在二年级下《识字4》教学后, 让学生进行“欢乐对对碰”游戏, 用“目”字旁与“青”“艮”“焦”“苗”“兆”等字相碰撞。通过这一游戏, 把字、词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学生学得开心、高效。有了电教媒体的介入,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学到了知识, 体会到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和乐趣, 教师既能轻松地让学生积累生字和新词, 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采用电教媒体教学拓宽阅读渠道

朱熹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巧妙地使用和拓宽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源头活水”。识字不单单只局限于课本的课文中, 如果教师仅仅把课本看成是识字学习的全部内容, 就违背了“大语文”的教学观。因此, 我在识字教学中, 以课本为抓手, 用课本里所学到的知识, 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结合我县教研室提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考级的要求, 选择与课本相适应的、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儿童喜欢的古诗、诗歌、故事、童话等, 将之与课堂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融合在一起, 形成“大语文观”的学习氛围, 既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范围, 又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适度超越, 逐渐让学生从学习“字—词—句”逐步上升到“段—篇”。运用电教媒体教学,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扩大了知识面, 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 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 阅读能力提高了, 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得到进一步的结合。

总之, 在信息化的今天,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适当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运用于教学之中, 永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好现代化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2]季应朗.追求高效课堂[J].四川教育, 2008 (1) .

[3]崔宗芳.合理运用电教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J].当代教育之窗, 2012 (3) .

妙用电教媒体, 优化阅读教学 第10篇

现代化的教育, 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 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地说, 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学习兴趣的“发生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 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激发求知的欲望。

(一) 形象导入, 激情引趣

上课开始, 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让学生观察欣赏, 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教学《拉萨的天空》一文, 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拉萨迷人风光的视频, 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 让学生饱览拉萨的“湛蓝”和“透亮”, 亲身感受一下“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的奇妙感受。这样, 无需多说, 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 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 设置疑问, 引人入胜

设疑置问, 就是要促使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在教学《哪吒闹海》一文时, 首先播放儿童歌曲《哪吒》, 让学生听一听, 初步感受乐曲的轻松快乐。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歌曲是怎样来的吗?是谁创作的呢?关于它, 还有个神奇的故事呢!”此时此刻, 无需多说, 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 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积极思维的“推动器”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 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 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 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 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创设情境, 引发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 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 当讲到小云雀跟着妈妈看到沙漠里的黄沙漫天飞舞, 森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洪水淹没村庄时, 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后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时播放视频, 让学生从视频中体会到洪水的可怕、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从而理解并发出“种植绿树, 保护环境, 爱护大自然”的号召。

(二) 创设情境, 化抽象为表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难以理解和认识, 此时, 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使其变静态为动态, 变抽象为生动有趣, 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 学生对丹顶鹤没有感性认识, 平常很少有机会能仔细地去观察, 特别对丹顶鹤的别称、它的迁徙等更是一无所知, 因此, 对文中的有关丹顶鹤的外形、特点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教学视频, 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丹顶鹤的外形特点, 以及自然地理解了为什么叫丹顶鹤?为什么叫仙鹤?而电教媒体技术的运用, 更是将丹顶鹤外形的美、动态的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 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三、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 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 产生共鸣, 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 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

(一) 情境再现, 以境激情

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 课文主要写白衣天使叶欣为了抢救患者, 无日无夜地与非典抗击着, 最终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恰当地运用当年抗击非典的视频片段, 便能完成情感转折, 并使之达到高潮。如教师过渡:“面对危险和死亡, 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 让我来吧!”陡然一转, 通过大屏幕放映“护士们抢救患者”的画面, 直观、鲜明的图像, 生动而精炼的语言, 具体再现了当年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当年曾发生的一切, 对叶欣的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已求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二) 制造气氛, 渲染氛围

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这方面, 不乏优秀的案例, 如《再见了, 北京!》一文的教学, 教师一开始用多媒体播放《北京欢迎你》的MTV, 与此同时, 教师用欢快的声音对学生说:“2008年, 是我们永远值得回忆的一年。2008年8月8日, 是我们永远值得骄傲的一天。”学生虽然不能亲眼去现场看奥运会, 但通过视频, 加上主题曲的伴奏, 教师执着动情的教学, 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 自然地产生了举办中国奥运会的兴奋、自豪之情,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讲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 黑板上贴满了学生收集的关于西沙群岛景色的图片。课件里放映着关于西沙群岛丰富物产的动画片段, 录音机里播放着优美的民族音乐。教师用充满欢乐、骄傲、自豪的情感的声调朗读课文, 把学生引入一个欢乐的情景中。这就是为了唤起、培养和转化某种情感而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景, 制造学习气氛。以景激情,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当然,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非一日之功, 但实践证明, 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学生兴趣浓厚, 教学效益高, 教学效果好。它, 无疑是优化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电教媒体与数学导入新课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多媒体,探究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先出示两两 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 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 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 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趁势让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理解了正好分完 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 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迅速进入最佳状态,是激发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 《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观察投影片。并让说出日常看到 的红绿灯,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 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 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 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 米)。

让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 :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 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 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 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 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 ”、“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 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 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 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拿 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 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 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使获得思维之 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導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 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建立表象后,让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 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理 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用活动抽拉片显示(如图一)让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拉动活动片显示(如图二),使 理解了相距、相遇两概念的涵意,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 、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中去,变好 奇心为浓厚的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 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 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 ,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 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积极主动地 。以与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理解教材,为课堂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 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黄雄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数学课堂生活化[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晓东;小学低年级数学新课导入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运用电教媒体资源优化“口语”教学 第12篇

●激发兴趣, 让学生愿说、乐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我在口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听环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观, 拨动兴趣的心弦, 调动参与的愿望, 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口语交际中来。如《云房子》一课, 课到关键处,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小鸟所造的云房子的有趣样,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然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形容它们。有了直观的依据, 学生把“云房子”的特点说得非常到位, 所用语言更是精彩。

爱做游戏、爱看动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 我把单调乏味的说话训练融入到生动的动画和有趣的游戏中,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口语交际课上,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动画, 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 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动画结束后, 学生针对故事情节或人物展开了热烈讨论, 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有时我在动画放到精彩处, 突然让动画静音, 学生看着动画继续在播放, 动画中的人物继续在交谈, 却不知他们在说些什么, 十分焦急。此时, 我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动画配音。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 学生兴致高昂地进行口语表达, 口语能力得到了训练。

●创设情境, 丰富说话内容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 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 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 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 乐于交际, 善于交流, 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媒体的交互性和智能化, 使创设情境不再困难。

1.利用电教媒体, 再现生活情景

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 可以把生活中的情景, 通过电教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提高观察效率, 提供“口语”表达的素材, 降低“口语”表达的难度。如在上口语交际《我长大了……》一课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 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 画面中有解放军叔叔手握钢枪、站岗放哨、保卫祖国的情景;有宇航员驾驶飞船探索太空奥秘的画面;有医生巡视在病房, 正为病人解除疾病的困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唤醒了学生心中沉睡的理想, 调动了学生潜意识里想说的愿望;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在学生欲说无语的时刻, 给学生提供了说话的内容, 架起了内心语言和口头表述之间的桥梁。在这样的情景中, 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一个个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理想。

2.利用电教媒体, 创设虚拟的情景

电教媒体不受时空的限制,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灵活地制作和运用, 创设出虚拟的情景辅助教学。如在上《未来的交通工具》时, 学生的思路一时无法打开, 我就通过媒体, 展示一些想象中的交通工具, 展演一些虚拟的情景, 学生大受启发, 思路一下子开阔了, 大胆地想象着未来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 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以范引法, 指导学生说话的方法

语言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 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交流功能。低年级儿童受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 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常常词不达意, 尤其是不会运用语气、语调的变化和语音的顿挫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但模仿能力强。针对这一特点, 我利用有声教材的标准语言信息, 指导学生说话。指导说话时我重点抓住三个关键:一是不同思想感情的表达, 抓住说话时语气、语调的变化;二是不同场合和环境的不同感情的表达, 抓住说话时缓慢、快急的变化;三是不同说话对象的不同感情的表达, 抓住说话时语气表情的变化。让学生在模仿中感受, 在复述中练习。如看动画片段, 分角色表演独白或对白。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的训练中, 我播放故事动画, 引导学生抓住故事叙述中语气变化, 重点指导学生模仿复述。听第一遍录音, 让学生对故事大意有所了解。听第二遍录音时, 有意提醒学生, 注意狐狸说话的语气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并且作了必要的朗读指导。这样通过对比模仿听读, 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初步懂得了狐狸内心感情的变化。然后, 把动画静音, 让学生分角色给动画配音。通过这样训练, 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故事。

上一篇:新贸易战略下一篇:实验室内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