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理论范文

2024-08-10

功能性理论范文(精选12篇)

功能性理论 第1篇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

1.“信、达、雅”

鸦片战争之后, 严复则首先进入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翻译, 开始了对哲学、经济学、法学、逻辑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著作的翻译。蔡元培曾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 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中国译论从理论命题到方法论都与哲学、美学紧密相连。“信、达、雅”同样来自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章学, 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意、辞、文”三环连抉关系的体现。“信、达、雅”三者有主次关系, 相互依存关系, 又有有机结合的整体性。“信”, 忠于原文的内容;“达”, 文笔要通顺, 使人看得懂, 两者是翻译的起码条件。“雅”就是文体必须适应读者的要求, 这三个字互相配合, 相辅相成, 而构成一个整体概念。

2.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 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目的论” (Skopos theory) , 成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即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 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 为适应新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是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功能翻译理论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之上, 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 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 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 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那么, 到底哪一种翻译标准, 才是对翻译实践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的呢?

二、功能性翻译理论与严复“信达雅”的异同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始于20世纪70年代, 经过几代人的推动、丰富和完善, 建立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目的论”, 由汉斯.弗米尔在1978年出版的《普遍翻译理论架构》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ies) 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除了目的法则之外, 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 (coher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 (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而忠实性法则又从属于连贯性法则。如果目的法则要求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不同, 那么忠实法则则不再适用。如果目的法则需要译文不通顺, 即不符合语内连贯 (例如:翻译一些疯子的胡言乱语) , 连贯性法则就不适用。简而言之, 功能翻译理论的三个原则为:目的法则, 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法则。他们三者的关系是逐级从属的, 中心原则就是目的法则。

严复论及翻译时首标“信”义, 主张“译文取明深义”,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把重点放在原文的内容意义上, 要求译文思想意义“不背原文”, 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也许有人会说, 英文句子A lion in the way, 为什么翻译成中文, 就是“拦路虎”呢?这不是严重违背了“信”的标准了么?按照忠实原则, 应该翻译为拦路狮子才对呀!其实, 有很多人对严复的“信”字理解的过于狭隘了, 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 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 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重要的是“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并正确地表达出来, 这是符合了翻译的特殊性质。亦步亦趋完全按照原文形式译下来只能说明没有透彻理解原文, 会导致意义的丧失。

达, 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 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简单易懂的的现代语言, 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 没有语言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的现象, 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雅。严复的“雅”的含义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标准。“雅”是“优雅”、“文雅”、“雅正”、“古雅”还是“尔雅”?郭沫若说:“信、达之外, 愈雅愈好”, 而冯世则却认为“雅”之作为翻译标准都是不能成立的。其实, 这里的‘雅’不是美化, 不是把一篇原来不典雅的文章译得很典雅。“雅”的标准, 不但因时而异, 而且因文而异, 总之是要运用读者所最乐于接受的语言风格, 使译文得以广泛流传, 扩大影响, 正所谓“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而译文之所以要求雅, 就是为了“远行”, 也就是说, 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性。

功能主义理论与“信达雅”相比较, 还是有颇多相似之处。“信”, 即忠实于原文, 也就是忠实法则。“达”与连贯法则有共同点, 两者都要求至少译文能为读者所理解接受。“雅”的提出体现译者对译作读者、翻译目的的明确。与功能主义理论中译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些特定的译文收受者为对象进行翻译这一观点不谋而合。

然而, 严复的“信达雅”中, “信”是首位, 也就是忠实原则。这与功能翻译理论恰恰相反。如前所述, 功能翻译理论里忠实原则排在最末位置, 也就是最不重要的, 为了目的法则或者连贯法则, 完全可以放弃忠实法则。那到底是忠实第一位, 还是目的法则最重要呢?

三、结论

语言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传达感情、交代事件等事务而诞生的。为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产生了翻译工作。翻译者的任务就是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

功能派以翻译目的为出发点, 认为具体的翻译策略应按照翻译目的来确定, 追求的是译文的社会功效, 即以社会功效或达到的目的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但在译文目的和原文目的不同的情况下, 就与传统对等论的忠实原则相矛盾, 批评家认为有“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嫌疑。比方说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 他为了表达自己对美国当时社会上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的驳斥, 他改动, 甚至删去或者添加整行的诗句, 而只保留在他看来最闪光的细节和意象以及诗篇蕴含的内在意义。比如他把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 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翻译为:“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and dew. 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s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and watch the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这里,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评价的话, 可以说它是非常好的翻译, 因为它完全达到了译者本人的目标:译文无论在表达意象的精确性上, 还是用词的简洁性上都符合意象主义运动的要求;同时它还为英语读者展现出一种崭新的、陌生的甚至意外的诗歌形态。但是, 这种行为, 已经不能算作是翻译行为了, 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尊重原文, 以原文为蓝本, 而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再创作。这不应该归为翻译行为了。因为翻译最基本的定义就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 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翻译目的不是随心所欲赋予的, 人们在赋予翻译目的性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翻译行为本身的特性。翻译必有蓝本——原作, 翻译应亦步亦趋地进行, 决不可能因目的不同而译成其他意思。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 功能翻译理论的继承者诺德 (Christiane Nord) 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诺德则认为“没有原文, 就没有翻译”, “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 对原文信息发送者 (或发起人) 和目标读者负责”。她把这一责任称为“忠诚”。由此可见, 功能学派也认识到了忠诚远着的重要性。即, 信这一原则, 在翻译行为中的首要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信、达、雅”, 如此简短的三个字, 已经在中国翻译理论界讨论百年之久, 其生命力之强让人惊叹。任何一种翻译标准想取代“信达雅”都非易事, 目前也确实无以为替。“信达雅”影响之大自有其源渊所在, 严复之前我国上千年的翻译实践中, 许多翻译家都曾论及有关“信达雅”的内容, 严复是在总结和消化前人的理论, 并在自己亲身实践的基础之上提出这三个字的。大道至简, 翻译行为不必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 经过逐步的发展, 渐渐的也意识到了“忠实”的重要性。不论什么样的理论, 归根到底都是“信达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黄忠廉.严复翻译思想百年回眸[J].福建外语, 1998, (3) .

[2]马金龙.中西翻译原则的相似性[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2001, (4) .

[3]许钧.译学探索的百年回顾与展望——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 1999, (4) .

[4]仲伟合, 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 1999, (3) .

[5]刘重德.事实胜雄辩——也谈我国传统译论的成就和译学建设的现状[J].中国翻译, 2000, (7) .

[6]沈苏儒.“信、达、雅”漫谈——翻译的最高境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6.

[7]Chestman, Andrew,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 OyFinn Lectura Ab, 1989.

[8]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Pergemon Press, 1981.

期权理论及其功能分析论文 第2篇

摘要:期权理论是近三十年财务与金融最重要的发展。期权与其他衍生工具相比有着自己独特之处。期权在现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财务功能和管理功能两个方面。

关键词:期权理论;财务功能;管理功能

1、期权及其特征

期权实质上是一种选择权,是指期权卖方在收到一定的期权购买费用(权利金)之后,承诺给期权买方一份在特定的期限内以特定的价格从期权卖方购买(看涨期权)或卖给期权买方(看跌期权)一定数量相关标的资产的权利,而非义务的合约或合同。期权的价值包括履约价值和时间价值两个部分:履约价值是指期权被立即执行时的标的物市价与履约价格之间的差异,履约价值最低值为零;时间价值是由于标的物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超过期权履约价值以上的额外价值。期权价值主要受标的资产价格、期权执行价格、到期时间、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率、无风险利率、标的资产收益率等六种因素的影响,但不管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期权价值总是在一定的上、下限范围内波动。期权的下限是期权的履约价值;期权的上限分为买权价格和卖权价格两种,买权价格上限是标的资产的价格,卖权的上限是执行价格。

期权与其他衍生金融资产有所不同,其特征主要有:

(1)期权作为一种衍生金融产品,体现的是一种合约关系。期权的交易对象是一种权利,即买进或卖出特定标的物的权利,但并不承担一定要买进或卖出的义务。这种权利具有很强的时间性,超过规定的有效期限不行使,期权便会自动失效。

(2)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在期权交易中,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是不对等的.。买方支付权利金后,就获得买进或卖出的权利,而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卖方收取权利金后,负有买方要求,必须买进或卖出某一确定标的物的义务,而没有不买或不卖的权利。

(3)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期权买方的风险是已知的,仅限于支付的权利金,不存在追加义务,但是其潜在的收益在理论上是无限的;期权卖方的收益是有限的,其收益值就是收到的权利金,但是风险损失在理论上是无限的。由于期权卖方承受的风险很大,为取得平衡,设计期权时通常会使期权卖方的获利的可能性远大于期权买方。

(4)期权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在期权交易中,买方面临的风险和损失是有限、可预知的,其最大损失就是权利金,因此,期权买方无须缴存保证金;卖方在期权卖出后至履约前,处于某种商品或金融资产空头,面临的风险是无限的,但只需向交易所缴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一般为合约金额的一定百分比,因此,期权具有较强的杠杆性和投机性。

2、期权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2.1期权的财务功能

(1)套期保值功能。

期权的套期保值功能是指通过设立一个与现货数量相等、方向相反的期权头寸:买进现货时,同时持有卖权(看跌期权);卖出现货时同时持有买权(看涨期权)。这样对冲组合的总价值将会保持不变。

资产保值的思路是:无风险状态可以通过资产权利与义务的分离来实现。其保值的公式为:无风险资产价值=看跌期权+风险资产现行价值-看涨期权价值。财务含义是持有风险资产与卖权多头、买权多头的组合,具有保险的功能,是一份无风险资产的复制品。

①买入套期保值:(又称多头套期保值)是在期货市场中购入期货,以期货市场的多头来保证现货市场的空头,以规避价格上涨的风险。

例:某油脂厂3月份计划两个月后购进100吨大豆,当时的现货价为每吨0.22万元,5月份期货价为每吨0.23万元。该厂担心价格上涨,于是买入100吨大豆期货。到了5月份,现货价果然上涨至每吨0.24万元,而期货价为每吨0.25万元。该厂于是买入现货,每吨亏损0.02万元;同时卖出期货,每吨盈利0.02万元。两个市场的盈亏相抵,有效地锁定了成本。

②卖出套期保值:(又称空头套期保值)是在期货市场出售期货,以期货市场上的空头来保证现货市场的多头,以规避价格下跌的风险。

例:5月份供销公司与橡胶轮胎厂签订8月份销售100吨天然橡胶的合同,价格按市价计算,8月份期货价为每吨1.25万元。供销公司担心价格下跌,于是卖出100吨天然橡胶期货。8月份时,现货价跌至每吨1.1万元。该公司卖出现货,每吨亏损0.1万元;又按每吨1.15万元价格买进100吨的期货,每吨盈利0.1万元。两个市场的盈亏相抵,有效地防止了天然橡胶价格下跌的风险。

(2)套期谋利功能。

套期保值功能是通过期权机制与期货机制相结合。对于期权买方来说,买权多头与期货空头的组合、卖权多头与期货多头的组合;对于期权卖方来说,买权空头与期货多头的组合、卖权空头于期货空头的组合。

套期谋利的公式是:看涨期权价值=风险资产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跌期权价值。财务含义是负债投资与一个卖权多头、一个买权空头的组合,具有价值增值的功能,是一份看涨期权的复制品。

例:假设“龙山”的股价是20元,一张“龙山”的认购权证可以认购1张“龙山”的股票,认购价格为25元,而认购权证的市价(即期权费用)为5元。故拥有1张“龙山”的认购权证,等于是用5元的代价来投资25元(认购价格)的股票,今若“龙山”的股价上涨到38元,则其报酬额为38-25-5=8(元)(未考虑交易成本),即使去掉交易成本,也应该是赚钱的。

(3)价值定位功能。

价值定位功能是通过供求双方对标的物未来价格的预计来确定期权的执行价格,这个价格是双方达成的市场均衡价格,给现货市场的标的物价值定位提供了方向。另外,权利金的确定为资产所附属权利的价值提供了衡量方式,也为如何把不确定性转换为经济价值提供了可行性。

价值定位的公式是:风险资产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涨期权价值-看跌期权价值。财务含义是风险资产价值由既定的无风险资产价值和风险行动的价值所构成,持有一个无风险资产与一个在买权多头和卖权空头上风险行动的组合,具有价值定位的功能,是一份风险资产的复制品。

例:4月,深万科发行总额为15亿、5年期、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1.5%、每年付息一次的可转换债券,债券契约规定债券持有人可以按转换价格12.10元降可转换债券转换位公司的普通股票并可上市流通。发行时万科的股价是11.57元,股价的历史波动率为21.89%,市场的无风险利率为2.15%(以9905国债5月29日价格计算),与该可转换债券信用等级相同但不附转换条款的同类债券的市场收益率假定为5.5%(取同期的五年期银行贷款年利率)。

(1)万科可转换债券期权价值C的确定。

由已知得:t=0,n=5,P=100,r=1.5%,X=12.10,S0=11.57,σ=21.89%,rf=log(1+2.15)=2.13%,

d1=log(stX)+rf(n-t)+σ2(n-t)2σn-t=log(s0X)+rfn+σ2n2σn=0.3708

d2=d1-σn-t=d1-σn=-0.1187

万科转债每份期权的价值为:

c(t)=StN(d1)-Xe-rf(n-t)N(d2)=S0N(d1)-Xe-rfnN(d2)=2.534

由于转换比率R=P/X=8.26,所以每张可转换债券转换权在发行时点0的价值为:

C(0)=R×c(0)=8.26×2.534=20.94

(2)万科转债市场价值M的确定。

由假设条件可知r0=5.5%,万科转债在时点0的直接债券价值为:

B(0)=∑3i=1Ii+pi(1+r0)i=82.92

其中,pi,Ii分别为时点i时债券本金和利息的支付额。

万科转债在时点0的价值为:

M(0)=B(0)+C(0)=82.92+20.94=103.862.2期权的管理功能

(1)期权的激励功能。

现代公司典型特征就是公司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由此产生了代理,经营者如何才能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在公司的管理中产生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股票期权制度中,经理人可以在规定时期内以股票期权的行权价购买本公司股票,这个购买过程称为行权。在行权以前,股票期权的持有人没有现金收益行权以后,其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经理人员可以自行决定在何时出售所得股票。股票期权的收益主要取决于价格因素,股票未来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经理人的收益。可见企业引入股票期权制度以后,经理人员能够享受本公司股票增值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并承担相应的风险。这样经理人的个人收益与其经营业绩和企业的未来发展建立起一种正相关关系,从而鼓励经理人更多地关注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上。由此,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股东和经理人员的共同目标。

(2)期权的投资决策功能。

期权理论完善了传统投资决策的中的净现值决策方法和内含报酬率决策方法。在期权法下,管理者决策的价值将被考虑、得到评估,这正体现了期权理论与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相结合的现实意义,能给投资者未来继续投资提供可选择性。因此引入期权后,投资项目的价值=传统的NPV+期权价值。传统净现值法孤立考虑每个阶段的投资,有可能使公司丧失许多宝贵的投资与成长机会。而现实中许多项目的建设需要多期投资才能完成,这类投资决策都可以看作对复合期权的选择,每阶段完成后,企业就具有了是否完成下阶段的期权。投资决策转化为如何最有效执行期权的问题,把整个项目各阶段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将使决策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邵函,苏海燕.期权理论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理财版),,(12).

[2]赵宁.中国股票期权激励的现状及思考[J].社科纵横,2006,(4).

功能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第3篇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目的法则;忠诚原则

20世纪70年代后期,翻译研究由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逐渐摆脱了关于翻译转换的静态语言学分类。在德国,从交际角度出发的功能翻译理论逐渐兴盛起来。功能派认为,只要在译前明确了翻译目的,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就能避免一些传统的翻译问题。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与主要内容

功能派的雏形是由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的,随后由汉斯·J.维米尔明确提出“目的论”。后来霍尔兹—曼塔利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以上三位可以说是功能派的第一代核心人物,而第二代核心人物则是诺德,他提出了功能翻译类型学和忠诚原则,在《目的性行为》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功能派的翻译理论,以及目的理论在译员培训、文学翻译、口译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目的论是其核心理论,主要有三大法则和忠诚原则,其中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是功能派理论的两大支柱。功能翻译目的论者将目的法则视为最高法则。根据目的论,无论是什么翻译,目的论者都以达到这些目的为最终目标。

除此之外,目的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前者要求,应该考虑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译本必须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其义,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后者涉及译本和原本之间跨文本的连贯。在目的原则和连贯规则实现之后,译本和原本两者之间仍需保持一定的联系,不过对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目的以及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仲伟合,钟钰47)这三条法则的关系是:忠实法则服从于连贯法则,而这二者服从于目的法则。

然而,这样以目的准则来指导翻译实践则可能导致激进的功能主义出现,因为根据这一准则,当翻译目的要求译文和原文有某种程度的差异时,译者极有可能会毫无限制地背离原文。为此,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该原则认为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都有义务(Nord125),译者要尽量求得与原文作者一致,不能离原作者的意图太远,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力求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者和译文读者的之间的关系在译文中尽量达到一致。(贾文波48)但这里的“忠诚原则”不能与上述的“忠实法则”相混淆,前者是“一种人际范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译者、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指的是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的关系。

二、对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

自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而出现于70年代的以目的为法则、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功能翻译理论,正值对等理论盛行之际。功能派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注意到了文本以外的影响译者翻译方法和策略的因素,把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牵扯到译者、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从而对翻译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也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视野,给世界译学研究另辞了一条探索道路。(仲伟合,钟钰49)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优先考虑译文目的的特点,扩大了翻译批评的包容性,如下例:

Why is ariver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

譯文1:因为它有两个银行呀!(注:英语中河岸也是银行的意思)

译文2:因为它总是向前(钱)流呀!(“前”的谐音是“钱”)(马红军32)

译文1是文献型翻译,为再现原文特征保留了英语语言双关的特点;而译文2则考虑到译语读者的理解问题,也为再现原文文字游戏的交际效果,使用了工具型翻译。因为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翻译策略,所以这两种译法没有所谓的谁好谁劣,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

但也正是由于根据翻译目的衡量取舍的原因,使得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指导实践时难免要顾此失彼,对整体的概念把握不到位。因为无论是何种题材和文体,译者面对原文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译者根据具体的不同翻译目的加以取舍,确定翻译策略,完成翻译行为的同时也回避了一些翻译困境,不知不觉地把原文的整体就忽略了,可能读者读到的仅是原文的一个侧面的译文。翻译文学作品尤其如是。功能翻译理论并不能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如英译中国古诗词。原作常充满了中国式的意象和联想,如读到“秋风”常感凄楚,读到“苇白”会产生离愁、相思的情绪。文献性翻译可能对西方读者来说可能会生涩难懂,译文与译文读者不能达到原文作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的共鸣的效果;而工具型翻译,考虑到了译文读者对原文语境的认知情况,但却没能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语言学视角下的静态语言转换,将翻译活动视为一种牵扯到译者、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关系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有现实意义。虽然有时会因为翻译目的而衡量取舍造成整体性把握的缺失,并没能彻底解决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6,48.

[2]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32.

[3]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03):47,49.

奈达理论与功能翻译理论学派之比较 第4篇

1 对等理论

事实上, 奈达并非第一个提出“对等”概念的翻译理论家, 然而他所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却是最广为人知的对等理论。1964年, 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的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把对等分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因为奈达使人们从“直译”和“意译”的无休止辩论中解放出来, 转而关注读者的反应, 因此该理论从198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 一直受到中国翻译界的关注。

1.1 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强调要注意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 英文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奈达指出这种翻译可称为“释译” (gloss translation) , 通常需要许多注释对译文进行补充说明 (尤金·奈达, 1964) 。简单说来, 形式对等与“直译”或“字对字翻译”的概念十分相似。对于某些类型的翻译, 例如在严谨的法律翻译中, 译文如对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作了调整, 译文的意思可能会和原文有所出入。因此, 法律翻译往往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基础上, 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

1.2 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理论则强调译文应当和原文有着最自然的对等关系 (尤金·奈达, 1964) , 在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改动原文的结构和形式。而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标准是译文的读者能够和原文的读者有着相似反应。例如, 钱钟书先生对“吃一堑, 长一智”的英文翻译体现了翻译的动态对等, 钱先生把这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谚语翻译成“a fall in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虽然这个翻译对原文中“吃一堑”有较大的修改, 但是译文听起来朗朗上口, 充满了原文所包含的智慧, 即使是英文读者听起来也像是一句至理名言。

起初, 奈达并没有表现出对形式对等或功能对等的偏好, 纯粹只是向读者介绍这两种对等, 但是在1960年代末期开始, 奈达的观点逐渐倾向了动态对等, 对形式对等有时候甚至只字不提。因此, 很多人在讨论奈达的对等理论时, 重心往往放在其“动态对等”理论, 而本文也是如此, 把重点放在动态对等与目的论的比较。

2 目的论

功能翻译理论盛行于德国, 目的论 (Skopos Theory, Skopos在希腊语中为“目的”之意) 则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在维米尔和赖斯合著的《通用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首次对目的论作了详细的阐述。目的论首先关注的是译文的目的, 而译者需要根据译文的目的去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目的论启发了译者对于翻译的本质、译者的角色以及译文质量的评估进行新的思考。

功能翻译理论家们对翻译的本质有全新的认识, 霍尔兹就曾指出:“翻译并不是简单地翻译词、句或是文本, 而是引导潜在的合作, 跨越文化障碍, 促进功能性的交际 (霍尔兹-曼塔利, 1984) ”而在目的论之下, 译者被赋予更多的自由, 但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责任。译者不需要再完全遵循原文, 而是可以根据具体翻译任务的目的进行灵活翻译。与动态对等理论不同, 目的论并不认为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有相似的反应是评估译文的标准, 而是以译文达到了既定的翻译目的为标准。

3 功能对等vs.功能翻译理论

许多翻译理论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混淆了“功能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翻译理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 功能对等理论实质就是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 只是在后期奈达逐渐发现“功能对能”能够更好地概括其理论, 故把“动态对等”改名为“功能对等”。因此, 不应把“功能对等”看做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一部分。

4 动态对等与目的论的相似点总结

4.1 都认为功能在翻译中起到重要作用

正如上文提及, 奈达后来将其动态对等理论改名为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对等效应应该实现的是功能上的对等, 而非语言上的对等。而作为功能翻译理论核心的目的论, 则认为翻译应当实现其特定的功能。

4.2 都对关注读者的反应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和原文的读者有着相似反应。例如, 一则幽默的英语笑话被翻译成中文以后, 如果中国的读者看了以后也感到好笑, 那么译文就实现了奈达所说的动态的对等。而目的论同样十分关注读者的感受, 尤其是目标读者的感受。例如进口的草莓如果在香港销售, 那么其产品标签及说明书面对的目标的读者就是香港消费者, 译者应当要着重关注的就是香港消费者的感受。而香港消费者习惯把“strawberry”称为“士多啤梨”, 因此要使产品在香港地区销售得更好, 尽管“草莓”和“士多啤梨”都是可以接受的译法, 译者应当根据香港的文化习惯把strawberry”译为“士多啤梨”。

5 动态对等与目的论的不同点总结

5.1 应用范围不同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源自其多年对《圣经》翻译的研究, 最开始主要用于指导世界各地的译者翻译《圣经》, 以促进《圣经》的广泛传播, 今天则主要被应用于文学翻译中。

而目的论强调的不仅是译文是否忠实, 而且强调译文的“有用性”, 即译文应当实现其特定的作用。例如, 广告翻译就应该起到宣传产品、提高销量的作用。因此, 目的论往往不是运用在以“审美”为目的的文学翻译中, 而是广泛运用于非文学翻译中。

5.2 侧重点不同

上文中提及,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也称功能对等理论, 对翻译功能有所强调, 但是动态对等理论侧重点是实现“对等”, 使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在阅读时有相似的感受。而目的论不再强调“对等”, 主要侧重的是翻译功能。

例如, 在1970年代, 可口可乐在西方国家的广告是“It’s the real thing, COKE” (可口可乐是真家伙!) , 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的成功, 因为1970年代美国嬉皮文化盛行, 当时的年轻人反叛、空虚和迷茫, “It’s the real thing, COKE”这句广告语契合当时欧美消费者的心态, 而且可口可乐在当时面临着百事可乐公司的冲击, 这句广告希望告诉消费者可口可乐才是最老牌的可乐, 才是“真家伙”。

然而可口可乐进入我国香港市场的时候, 对这句广告的翻译就不是直译了, 而是根据香港消费者的消费心态改成“認真好嘢! (真的好样的!) 可口可樂最好”。因为当时香港的文化和欧美文化千差万别, 香港没有嬉皮士, 有的一群人人争当第一的年轻人, 而且百事可乐公司当时在香港未成为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認真好嘢!可口可樂最好”这句广告语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大大地促进可口可乐在香港的销售量。虽然译文和原文并未“对等”, 但是实现了广告翻译的最终目的, 即是成功的翻译案例。

5.3 译者的地位不同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起其先前的理论已经给了译者更大的自由, 主张如果在必要的情况下译者可以适当的改变原文的形式, 以追求功能上的对等。然而, 相比之下, 目的论给了译者更多的自由, 译者不再是文字转化的工具, 而是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使者。例如, 上文中提及的可口可乐广告语翻译, 译者被给予很大的自由和信任, 客户相信译者不仅可以进行语际转化, 而且可以运用其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帮助客户实现其利益。

5.4 原文的地位不同

因为奈达的理论来自对《圣经》翻译的研究, 虽然奈达赞成在必要时对原文形式作调整, 他也在其作品中提及为了更好地实现对等, 翻译家菲利普斯曾经把《圣经》中“holy kiss”翻译成为“hearty handshake” (奈达本人未对此翻译作个人评价) 的例子, 但是《圣经》作为宗教经典, 对原文是高度尊重的。奈达从来不主张原文可以被“改写”。

而目的论主张译文不应为原文所限制, 原文不再享有神圣的地位, 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改写原文, 可口可乐广告语便是很好的例子。在目的论中, 对原文的贬低, 甚至是如维米尔所说, 对原文的“罢黜” (dethrone) 是一种常识。

5.5 翻译原则不同

动态对等理论对翻译提出四项基本要求: (1) 言之成理; (2) 传达原文精神风格; (3) 表达自然流畅; (4) 产生共鸣 (munday, 2008)

虽然目的论对译文的“连贯性”和“忠实性”也作了要求, 但是其主要强调的是译文应当符合相应的翻译目的。

6 结束语

动态对等理论和目的论是翻译史上重要的两大理论, 为翻译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思路, 给译者的实际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动态对等理论主要运用在文学翻译领域, 鼓励译者摆脱形式的束缚, 转而关注译文读者是否和原文读者取得共鸣, 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地从译文读者角度出发。目的论则强调翻译是有目的的活动, 并不是机械的语际转换, 鼓励译者更多地和客户进行沟通, 产出有更有实际意义的翻译, 给予译者更多的自由和责任。译者可以从这两个理论中吸收精华, 使翻译工作更上一层楼。

摘要: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学派所提出的目的论是翻译理论史上的两次重大飞跃, 对世界译坛有着深远的影响。该文主要对这两个重要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并研究这两个理论如何指导翻译工作者更好的完成翻译任务。

关键词:动态对等,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奈达,维米尔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 Archive, 1964.

[2]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Routledge, 2011.

[3]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4.

[4]杰拉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风, 译, 商务印书馆, 2007.

[5]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商务合同的翻译 第5篇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从《胎记》中阿米那达布的人物分析看人性的原始表达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詹姆士•费•库伯《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殖民主义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英语谐音双关的语义特点及其不可译性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探析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 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解读《嘉莉妹妹》中几位男性对嘉莉妹妹的人生影响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雷雨》的英译本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从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的成长主题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 57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59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62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对中美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分析 63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 66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 67 关联理论视角下唐诗的翻译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69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常用技巧—以《发如雪》为例 70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73 Problems in the Oral Class and Solutions to Them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论摇滚音乐在西方文化之中的地位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浅析英语无灵句中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差异 浅析《肖申克的救赎》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委婉语和礼貌原则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92 《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93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95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中英植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98 超音段特征对意义的影响 99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 102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 103 论广告与文化

浅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孤单主题 105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 106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08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109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10 从中英文化差异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11 英文商业广告的语言特点

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的主人公性格 113 数字口译及其训练策略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伊莱扎人物形象分析 11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命运分析 116 论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118 《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宗教思想探讨 119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20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122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123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125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26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28 An American Nightma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29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130 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1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3 从文化的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人名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5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 136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 137 应用学习动机理论优化高中英语学困生 138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139 浅析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解决对策 140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商业电视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41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43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144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146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47 色彩在《隐形人》中的应用及其象征意义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49 英语习语非稳定性结构特征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1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15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

153 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人际功能与话语权力的结合 154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

155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 156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

157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158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159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16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1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62 The Two Mrs.De Winters of Manderl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 and Rebecca 163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 164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65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166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 167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救赎分析

168 善与恶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试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的道德内涵 169 浅谈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70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71 “土生子”叛逆精神探源

172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73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 174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75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研究

176 浅谈象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77 词块体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178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179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

180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181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182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 183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184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 185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186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87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188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189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190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191 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192 汉英称赞语的对比研究

193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194 《简爱》与《谢利》中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研究 195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 196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 197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功能性理论 第6篇

在哲学的层面上,人的能力可以归类为两大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理论是人的认识能力的运用与实现的过程,是认识世界的产物,而对世界、社会、人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则是所有理论中的精华所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相对于肤浅的、混乱的、歪曲的、主观臆想的认识与思维的结果而言,对世界和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理论的产生及其功能总体上来自改造世界的需要。因为,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人的活动伴随着生动活泼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活动不仅是有欲望、意图、动机的,更是有计划的对物质存在状态的改造。为了计划的合理与改造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把握环境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理论的功能正在于提供对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的知识。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也是这样,它之所以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而对世界的现当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伟大的理论成就,正是因为它具备并实现了其理论功能。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理论贡献。前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概括出了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描述了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进而揭示了存在于这个运动过程中的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指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等,对于了解作为集体、群体的人类自身的活动的规律,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贡献。这一点,得到了所有不带偏见的学者的承认,在许多的相关哲学、历史、政治学说中,也成为分析的框架和常识。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其影响力更加显著和普遍。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已建立和巩固,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创造出了经济的奇迹。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诸多弊端也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造成的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和政治动荡。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的困境而产生出来的,是那个特定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要求,回答了那个时代的问题。和同时代其他相关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高明,更是伟大之处在于,它根据对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的深入的研究,洞察与揭示了隐含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向,并以此为根据,为资本主义的痼疾的解决指出了大方向,也因此而成为影响最广泛的、世界性的思潮,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指导,塑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二十世纪的世界的形态和历史。即使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仍然是任何人也遮蔽不掉的。2007年由美国引爆的经济金融危机,其根本原因,是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完全可以预言的,事实上也只有马克思的理论才对此有最深刻、彻底的解释。所以自本次经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马克思热,马克思的《资本论》脱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虽然也经历了高潮与低潮,也有不得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良,有很多变化,但是其基本的性质和逻辑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并未过时。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在于应该继承什么,如何继承?

首先,应该继承是什么?大致看来,对理论的继承应该有这样两种类型:1.作为对一段历史有巨大影响的理论,随着时过境迁而成为知识、理论传统的一部分;2.因为仍然保持了对事物的解释力而继续存在、创造性地运用于现在的理论、学术实践中。属于这后一种情况的理论又可区分为两类:第一类,那些最一般、最具普遍性的原理;第二类,那些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况主要属于上述第二种类型,也大致是如下两类: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那些反映了自然、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仍然有效的部分。符合第一种情况的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形态都是有解释力的,有效的;符合第二种情况的,比如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发展趋向的揭示,直到今天仍然是有效的,因为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着,它的问题也仍然存在着,资本的逻辑依然如此,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如何继承?总的说来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至少应该坚持这样两个原则:

第一,立足于现实,满足实践对理论的需求;

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有新事物、新问题产生出来,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追踪,理解、解释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社会生活的无论哪个领域,就活动主体的观感而言,都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的意识、思维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识之所以能不断演化到如此高度发达的水平,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功能和作用。同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也来自它对新事物、新问题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和贡献,也就是说,它的生命力,一方面来自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一方面也必然取决于它对于现实问题的、不断变化的世界的持续不断地关注,不断做出新的解释,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同时,保持自我批判精神,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发挥作用、实现功能。具体地说就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新问题,并尽其所能地做出了合理的、合乎实际的解释,并由此成为了一种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所广泛接受,对世界现代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学说、理论、思想。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继承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看它是否能够满足现当代国际、国内实践对理论的需要,能否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提供解决问题的切于实际的方案。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

第二,保持开放性,与各种相关理论观点、学说积极地交流;

在辩证法看来,因为世界上的事物,事物内部的诸要素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以,世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开放的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对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的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作为众多理论中的一个流派,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面对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主动地、密切地关注世界、社会、实践的状况与变化,密切关注其他的理论流派的状况与变化,在与它们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得到矫正、丰富、完善,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方面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但是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是必须注意把握好的问题。关于如何开放可分两方面看:第一.对客观物质世界、社会、实践。这里强调的是要尽可能全面、客观的了解对象的历史和现状,其变化及其发展趋向;第二.对历史上和同时期的其他理论观点、流派,要以扬弃的态度去面对。首先是要了解对方的观点、立场,它的渊源、客观基础和内在逻辑、理论依据,进而以批判的眼光,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握好开放度的问题同样重要。最要紧的是不能在开放中失去主体性,丧失原则、立场,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原理。

功能性理论 第7篇

1 室内五人制足球专项体能特征

五人制足球是一项观赏性很强的运动, 在足球运动的衍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技战术特征和专项体能特征。五人制足球场地较小、人员密集, 球速快、转移多、球权转换频繁。整场比赛中, 运动员要进行多次短距离的冲刺跑, 反复快速的启动、急停、加速、减速、变向、转身。技战术特征和场地时空因素的限制, 对专项体能提出了独特要求。踢球技术, 需要下肢较好的支撑力量及快速摆腿和触球力量, 球速快会给对手造成极大威胁。击球力量的良好发挥要求全身各环节的相互协调, 它要求下肢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稳定性达到良好的协同。下肢踢球技术对核心稳定性和躯干的旋转屈伸活动度有较高要求。踩球是五人制足球运动中主要的停球技术, 运动员通过对来球的判断, 调整自己的身位, 单腿支撑, 一腿迅速屈髋屈膝用脚掌踩球。这个技术动作要求踩球腿的灵活性、支撑腿的稳定性、身体核心控制。头顶球技术的力量传递是由下往上的动力链传导过程, 动力链上的任何环节薄弱都将影响头顶球技术高效的发挥。受场地纵深、宽度和密集防守的制约, 运动员直线的长途奔袭较少, 多是变向、曲线带球, 突破防守队员, 越过密集防守。运动员只有具备优良的直线加速减速, 变相及变向后的加速能力才能应对这种专项要求。运动员利用假动作调动对手, 根据对手的反应进行应变。这种应变是运动员反应时、加速减速、节奏变换、改变方向和紧随其后的加速度能力的反应。积极的拼抢和合理的冲撞对运动员的下肢和核心力量及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守门员应对门前狭小空间的瞬息万变必须反应灵敏, 侧向、背向迅速移动。

2 功能性训练理论分析

功能性训练理念认为:最优化竞技能力金字塔是以人体最基础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为基础;其次是人体高效的运动模式;然后通过综合训练, 使技战术在牢固体能基础上得到高效的整合并在竞技比赛中得以稳定的重现。竞技能力金字塔结构中功能能力是基础、功能性表现是纽带、功能技术是关键[2]。人体的动作幅度、身体控制、平衡稳定等功能性能力处在金字塔塔基, 它的水平高低决定了金字塔基础的牢固性程度。人体的速度、耐力、灵活、爆发力等功能性表现处于金字塔核心区, 起着承上启下的贯通作用。处在塔尖的功能性技术则通过专项动作完成质量来反映。当训练忽视了功能性能力的发展, 必然导致金字塔塔基不稳, 影响人体运动水平的提升, 限制功能性表现和功能性技术的稳定发挥, 并使人体处在较高的运动风险当中。

核心区训练弥补了传统体能训练重视四肢训练、忽视核心区训练、忽视四肢和核心区的整合训练等弊端, 使人体形成完整的、流畅的动力链[3]。人体力的传递是通过运动链来进行的, 当运动链上的任何环节出现故障, 都将对动力链的整体功能产生影响。身体核心区的动、静态稳定为上下肢的协调发力创造优异条件, 可提高技术动作功效, 为人体重心稳定和位移提供合理的身体姿态。强有力地核心肌群能够为肢体发力过程提供良好的位置及姿势控制, 降低由错误动作导致的高损伤几率。因此, 五人制足球体能训练应强调运动员在身体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和控制力的基础上发展力量、爆发力及灵敏性。

3 室内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测试

功能性动作测试:根据人体最佳功能性训练金字塔模型原理对五人制运动员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 (FMS) , 可以查明运动员在身体灵活性与稳定性等方面的功能性问题。这种以人体动作模式为基础的测试, 可以成为预防运动损伤, 提高运动表现的基础。当运动员得分较低时, 训练安排应以功能动作为主, 以功能能力为辅;当运动员灵活性和稳定性提高后, FMS得分增高, 应增加功能性竞技能力训练比重, 同时安排适当的功能性动作模式训练, 以保证灵活性和稳定性[4]。整个测试注意事项: (1) 做测试的时候不能提前做准备活动。 (2) 测试过程中不做示范动作, 只做语言讲解。 (3) FMS评分分为4个等级, 从0分到3分, 3分为最高分, 0分为做动作时产生疼痛。这些测试动作包括深蹲、上踏步、直线弓箭步、肩部灵活性、直腿主动上抬、躯干稳定俯卧撑、旋转稳定性。

4 室内五人制足球功能性训练

4 . 1 活动度及稳定性的补强训练

人体最佳功能性训练金字塔模型告诉我们, 功能性技术的稳定发挥需要扎实的人体活动度和稳定性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应根据功能性动作的测试结果对运动员身体的灵活、稳定和不均衡部位进行针对性的补强训练。对运动员存在的功能障碍, 采取去功能化的运动模式, 着重处理好灵活度、稳定性、神经肌肉控制的问题, 对特定运动员存在的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纠正策略, 包括筋膜的放松、动态牵拉、肌肉激活、肌肉控制能力再塑。对总分14分以下的运动员要多加关注, 应加强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 缓解伤痛, 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模式, 尽快消除运动损伤风险。

4 . 2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功能性表现训练

全面协调发展运动员各个环节, 改变传统训练模式, 注重多关节, 多角度, 多运动平面的协调性力量发展, 以满足五人制足球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发展需要。进行功能性准备活动设计, 让运动员在动态准备活动当中进行神经-肌肉激活, 准备活动的动作包括多平面, 多关节, 多角度, 多肌肉的暖身动作、动态柔韧度动作、动态平衡动作、肌肉激活训练、神经激活训练。

与五人制足球相关的力量训练动作模式:单腿的髋屈伸, 外展内收。膝关节的屈伸, 躯干的屈伸旋转, 可采用克服自身体重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和自由重量的训练。

与五人制足球相关的速度耐力训练模式:五人制球场的折返跑、30 s递增负荷跑加全力跑、YOYO跑[5]。

与五人制足球相关的灵敏训练模式:直线加速度接n步停住、变换信号的变换方向跑、T字跑。

训练手段设计的参考变量包括:身体练习部位、素质发展类型、练习时的身体姿势、使用的练习器材及其替代品、运动学变量 (方向、幅度、节奏、速度) 、组织变化 (协同, 竞赛, 规模, 空间) 。

4 . 3 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功能性训练的原则

4.3.1 专项性原则

专项需求分析可为体能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提供依据, 包括以下几个特性: (1) 躯干与肢体的动作模式与参与肌群 (动作分析) ; (2) 肌肉肥大、肌耐力、肌力、爆发力、速度、耐力、灵敏的优先次序 (生理分析) ; (3) 受伤的关节和肌肉部位, 以及形成的原因 (受伤分析) [6]。

4.3.2 个体性原则

根据运动员训练状态, 体能测试与评估结果、运动训练所处阶段、阶段性的训练目标安排体能训练计划。

4.3.3 全面性原则

体能作为一个系统, 各子能力在综合表现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因此各运动素质应全面协同发展, 并且突出专项要求较高的运动素质。

4.3.4 超负荷原则

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要逐步进阶, 不断超越运动员适应的负荷量度, 使运动员能力不断发展。

5 结论分析

5 . 1 体能训练的设计模型 (图1 )

5.2 注意事项

(1) 正确掌握好功能性能力与功能性表现之间的关系。对身体灵活性和稳定性进行补强练习的基础上, 循序渐进安排力量、爆发力、灵敏等功能性表现的练习。这样既有利于伤病的预防, 又有利于功能性表现的稳健发展。

(2) 重视下肢和核心稳定性训练, 核心稳定性有利于动力链上力的传递, 有利于功能性技术的进步。

(3) 进行专项动作分析, 设计符合专项的动作模式, 不失时机的促进专项体能的发展。

摘要:体能是室内五人制足球运动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该项目的理论分析, 从功能训练的角度提出五人制足球的专项体能特征、功能性训练的实施模式。五人制足球的体能训练应从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入手, 对功能性能力进行补强, 在功能性能力基础上突出运动员的功能性表现, 将对功能性技术的稳定发展和伤病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五人制足球,专项体能,功能训练,理论探析

参考文献

[1]李庆武, 等.室内五人制足球战术特征与体能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 2006, 47 (4) :13-15.

[2]Bill Foran.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刘爱杰, 袁守龙.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24.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第8篇

20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翻译界盛行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奈达的“动态对等”概念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 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 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 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便是这种研究的代表。该理论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 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 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2 德国功能派的主要理论

德国功能派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雷斯 (Katharina Reiss)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 (Justa Holz Manttari) 、汉斯·威密尔 (Hans J.Vermeer)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

2.1 凯瑟琳娜·雷斯 (Katharina Reiss)

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 雷斯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 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和视听类, 并总结出了各种文本类型的特点, 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 语言功能不同, 翻译策略也有差异。简言之, 雷斯提出应根据文本类型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理想的翻译。在现实生活中, 并非所有译文的目的或功能都与原文的相同, 当译文和原文的功能或目的相冲突时, 雷斯认为应优先考虑翻译的功能。

2.2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 (Justa Holz Manttari)

曼塔利的贡献主要在于她提出了翻译行为的概念。她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有目的, 重结果的人类行为,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信息转换, 更注重跨文化交际。换句话说, 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认为, 翻译指译者转换文本时所做的工作。

此外, 曼塔利还细化了翻译过程的参与者, 认为翻译过程除原文作者, 译者, 译文接受者外, 还有发起者, 译文使用者和收受者等其他参与方。

2.3 汉斯·威密尔 (Hans J.Vermeer)

威密尔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理论目的论 (skopos theory) 。功能派目的论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功能目的论包含三大法则: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目的性法则是指翻译行为取决于翻译目的, 结果决定方法;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 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语际连贯, 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忠实性法则从属于连贯性法则, 而这两大法则最终取决于目的性法则。

2.4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诺德, 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 认同威密尔关于目的论的观点, 但同时发现目的论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目的论过分强调文本目的 (skopos) , 没有进一步探讨原文与翻译目的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译者因为翻译目的而无限制得脱离原文进行翻译。诺德对此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

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 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当发起者、目的语读者和原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冲突时, 译者必须介入协调, 求三方的共识。

3 德国功能派的优势与不足

德国功能派因其理论的革新性自诞生后就对国际译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对功能派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

(1) 德国功能派的优势:

①功能派理论重视译者的作用。不同于别的翻译理论家, 功能派理论家认为译者和原作者, 编辑等人的地位平等;②功能派理论突破了原文中心论的束缚。功能派之前的翻译理论中, 着重强调译文要与原文对等。功能派突破这一局限, 转而面向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 突出了翻译目的或功能的重要性。③功能派理论提出了发起者, 委托者的概念, 扩大了翻译过程中的参与者数目。这一观点真实再现了实际的翻译行为和操作流程, 使我们注意到译者身份的职业化特点及其对翻译的影响;④功能派理论提高了非文学翻译的地位。文学翻译只是翻译活动的一部分, 但在功能派之前的研究中多以文学翻译为主, 功能派扩大翻译研究的视野, 将非文学翻译纳入到翻译研究领域中来。

(2) 德国功能派的不足:

①功能派某些理论本身并不完善。如雷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 其划分是否科学仍值得商榷;②翻译并非都有目的。对于文学翻译, 有学者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确定的目的, 同时很多学者包括中国的翻译研究者通过实例证明功能理论也适用于文学翻译;③功能理论导致惟利是图译者的产生。译者在翻译目的主导翻译过程的思想下, 为了获取酬金, 有可能不顾原文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dwin.当代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Mu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and Applications[M].Taylor&Francis Group, 2001:7.

[3]陈小慰.简评“译文功能理论”[J].上海科技翻译, 1995, (4) .

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 第9篇

该理论的创立者, 凯瑟林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 (Justa Holz-Manttari) 、克里斯汀·诺德 (Christina Nord) 均为职业翻译家出身, 长期从事翻译和职业译员培训, 这令他们的理论非常贴合实际, 并易于操作, 对指导翻译实践具有直接帮助。

(1) 目的性法则 (Skopos Rule)

弗米尔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 翻译也不例外。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要。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过程, 目的通常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的交际目的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哪种翻译方法。 (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的句法结构, 而逐字翻译。)

除目的性法则外还有篇际一致和篇内一致的标准, 前者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 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后者指原文和译文之间连贯一致, 这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的目的。

(2) 翻译的功能类型

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赖斯将文本概念、翻译类型和翻译目的联系在一起。任何一种翻译类型都是特定环境中为特定的翻译目的服务。

诺德概括出翻译过程的两种基本类型。1) 文献型翻译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记实翻译致力于在译入语之中再现源文化生产者和源文化读者通过在源语条件之中的原文而实现的交际互动行为, 强调原文文化, 翻译应包括原文的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2) 工具型翻译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在工具性翻译中, 原文只是一个示例, 翻译则试图在译入语之中创造一种工具, 以便于源文化生产者和目的文化之中的读者进行新的交际互动行为, 强调译文文化。在交际过程中, 原文语言、文化特征只作参考, 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交际内容。

(3) 功能加忠诚

诺德认为功能主义方法论建立在功能和忠诚两大基石上, 功能是指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下具有预期的功能。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意味着译文目的要符合原文作者的意图, 并易于读者接受。 (此处的忠诚不同于“忠实”, 因为忠实仅仅指译文忠实于原文。) 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 译者需兼顾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翻译发起人三方的利益。 (Christiane, 1991)

(4) 口译先行

致力于译员培训的功能主义学者与语言学理论家的不同之处是, 他们关注翻译中独立于语言之外的语用以及文化方面的问题, 强调和语言水平相对的翻译能力的特征 (Christiane, 1991) 。

汉斯·弗米尔主张在培训译员时将口译放在优先的位置。“实际的情景 (时间和地点) 和真正的交际者 (说话者和听着) 可帮助学生认识到超文本线索的重要性。” (Christiane, 1991) 在现场翻译过程中, 不仅能使学生处在真实语言环境中, 面对面与委托人交流, 还能使学生们意识到交际目的对于翻译的重要性。在口译中, 学生不会力图逐字翻译, 而是抓住主要信息, 把握交际的目的。口译训练优先, 可使学生摆脱原文桎梏, 跳出一字一词的得失, 抓住原文的关键进行翻译。

(5) 翻译常规

翻译常规是指默认的非强制性行为规则。对翻译活动有指导作用的是体裁常规——某种文本在某种情况反复使用, 而获得的一种常规形式。译者可以参考平行文本, 得知译文在目的语的常规形式。译文的格式、语言风格、专有名词、缩略语、具有文化特色的事实或引语都可从平行文本中获得启发。如在翻译我国国防白皮书时, 可借鉴美国、韩国、英国等国家的国防白皮书, 引入其格式和对细节的处理方式。

(6) 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过程

在传统课堂的翻译教学偏重于逐个短语, 甚至是逐个词的转换。而功能翻译理论要点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步骤”, 因此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翻译过程, 从分析原文和译文的目标功能 (确定文献型翻译还是工具型翻译) , 到参考翻译常规, 到语篇表面结构的翻译。自上而下的翻译过程有利于译者在总体上把握译文语言风格, 避免出现无法与总体沟通的直觉判断。

(7) 结束语

功能翻译理论以文本功能和目的论为主导, 打破“对等”的单一翻译标准, 为译者多元化翻译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柱, 在指导翻译实践方面比传统译论拥有更多优势。

摘要:德国功能学派摆脱了传统译论主张的翻译对等的局限性, 把翻译定义为有目的的行为, 为多样化的翻译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并在指导翻译实践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介绍功能翻译理论重要原则和翻译方法的基础上, 指出该理论在指导翻译教学和实践方面的独到之处。

浅析英汉翻译——基于功能翻译理论 第10篇

一、功能翻译原则

(一) 坚持目的法则

依据目的论原理, 目的法则是一切翻译行为必须遵守的核心问题, 全部翻译经过由翻译目的来决定, 也就是结论决定办法。目的存在下面三种解释:翻译人员的目的, 翻译后文章的目的、运用特殊方法要做到的目的。目的论规则另外还有连贯性规则和忠实规则。连贯性规则要求翻译后的文章一定要和语内连贯标准相一致, 也就是阅读者能够理解翻译后的文章, 在翻译后的文章运用中具有实际意义。忠实规则指的是原文和翻译后的文章务必保持语际相同, 也就是要以原文为标准, 翻译后文章目的和翻译人员对原文的理解决定忠实的程度。再有, 语内连贯比语际连贯更重要一些, 都是目的原则的下设原则。广泛使用的规则应该是目的规则,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连贯性规则和忠实性规则。

(二) 坚持忠实原则

功能理论存在两个缺点:因为文化具有的特殊翻译方式造成第一个缺点。假如阅读人员要求翻译后的文章必须做到和原文相同的效果, 但这种要求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无法做到, 翻译人员要向阅读人员说明理由;另一种缺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翻译的人和原文作者的关系。在目的论中虽然存在忠实规则, 但忠实规则必须服从于目的规则。假如目的原则要求翻译人的翻译文章要在较大程度上偏离原文, 则翻译的人完全可以根据上述三规则的关系, 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背离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假如对偏离程度不进行限制, 翻译的目的论也就不必存在了。基于上述原因, 诺德提出了在目的论基础上的忠实原则。依据忠实原则, 翻译的人要负责协调翻译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的意见, 尽力使各方关系达到和谐。假如翻译文章倡导人员、阅读人员、原文作者三者出现利益纠纷时, 翻译的人要尽力进行协调, 力求三方达到共同满意。

二、具体实例分析

(一) 以谚语的英汉对比为例

谚语是语言艺术的奇葩, 是民族各种实践经验锤炼的结果。意合手段表现在汉语句子当中, 形合手段表现在英语句子当中。所以, 在确定汉语谚语句型和英语谚语句型的对应部位时, 应该首先研究双语谚语句式的深层构造和逻辑关系, 再进行关系句型的套用。

1.中国的谚语“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A.plant melons and you get melons, sow beans and you get beans.

B.You reap what you sow

分析:分析汉语的表面形式, 四字词组是两句话的主要形式, 但都具有不同的内部含义, 所以也有不同的组合关系。直接依据语句的表面形式进行翻译, 即是A的翻译, 意思是种什么, 就收什么, 属于直译;如果从功能目的论方面来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此谚语, 就可以选择A的翻译。从内部含义进行翻译, 即是B的翻译, 意思是做了什么事, 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这时可以选择B的形式。所以, 相同的汉语谚语,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不同的文体、翻译目的, 进行不同的翻译。

(二) 以广告的英汉对比为例

广告也是一种文体, 它的商业价值很高, 实用性很强, 说服力和易于人们记忆是广告必须具备的要素, 说服功能是广告的核心特点, 可以说服消费者对产品进行购买。依据此意义可以得出, 在广告英汉互译中可以应用功能派原理。

翻译目的论不重视翻译后的文章多么完美, 也不重视翻译后的文章和原文是不是对等, 它重视的是翻译后的文章的功能, 进行最好方法的选择。在翻译广告内容时, 要依据本地语言特点, 适当做一些语言处理。

还有, 世界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联想方面, 依据目的原则的办法, 翻译的人则应该根据当地的风情习惯进行翻译, 可以大量减少误解现象。如“White Elephant”是“白象牌”的翻译, 但在美国出售时却无人理会。研究发现,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的联想意义是“废物”。中国人重视“海燕”的价值, 在出口产品时也常常使用海燕作为商标, 但没有料到, 西方人非常讨厌海燕。在《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中有关于海燕的解释, “灾难即将来到或者讥笑别人的人”。为了保证翻译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也就是促销功能) , 翻译的人应该理解“西方人重视事实”的意义, 在对译语进行调整时, 要依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结语

总之, 功能翻译理论扩大了翻译的范围, 又因为翻译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 所以对翻译和翻译行为进行了区分, 而翻译的人语言能力的提高并不一定表示翻译能力的提高。它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翻译方面的许多问题, 这种翻译形式是自上而下, 而传统翻译形式则是自下而上, 所以功能翻译更加适宜将来的发展, 在未来的语言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洁.基于功能目的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9) .

[2]黄永红.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04) .

城市功能分区与中心地理论 第11篇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但诸方面因素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制约的,不能截然分开。自然地理条件好的地区往往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相应较高,则地租亦高。

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租金最贵;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道路的两旁和道路的交汇处,通达度也相对较高,租金比较昂贵;远离道路的地区,租金则比较低。商业区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因而商业企业家愿意付较高的租金,一旦远离了市中心,就只愿意付很低的租金。工业生产一般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为了降低成本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业区有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特点。住宅区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且背向发展的特点,高级住宅区往往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近郊或远郊,常与文化教育区相邻,低级住宅区则往往靠近市中心,与工业区相比邻。

例1 (2009年重庆文综卷第8,9题)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1. 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

A. 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 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 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 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2. 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

A. 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B. 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 幼儿园、医院

D.医院、停车场

解析 该方案中,规划中的居住区在丘陵地区,环境条件好,但建筑工程量大,离铁路较远;规划工业区地势平坦,与居住区之间有防护带隔开,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靠近河流,但距离铁路远。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例如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等。

参考答案

1. D 2. A

例2 (2009年上海卷第8题)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1. 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 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 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 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 城市规模扩大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④D. ③④

2. 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 蔬菜种植基地② 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 大学城④ 美术馆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解析 首先看清图名:“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纵坐标表示地价,箭头表示向上递增,横坐标表示距市中心的距离,曲线表示地价与距离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信息:(1) 2007年和2000年两条曲线相比较,距市中心不同的各地段地价均有上涨,且距市中心越近升值幅度越大,距市中心越远升值幅度越小;远郊地区范围扩大了,则城市规模扩大。(2) 在不同地段出现地价峰值。结合相关知识思考影响地价的因素:距离远近、交通通达性、环境质量等,在近郊峰值区可能布局的应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大学城;种植业需处远郊,用地开阔、规整;美术馆布局需近人口稠密区。

参考答案

1. C 2. B

二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该理论探讨了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人口之间的关系,用于指导城市或商业中心的布局。该理论指出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某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规模小的城镇数量多,规模大的城镇数量少;城镇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数量越少。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受商业、行政、交通等因素的制约。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包容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如下图所示。在现实中城市的空间分布、等级高低、数量多少、服务范围的大小也吻合于中心地理论的六边形嵌套原则。

例3 (2009年江苏卷第28题)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

(2) 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

(3) 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_______,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

(4) 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城市功能区分布与组合、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理解。涉及的知识要点有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等级体系等。

参考答案

(1) 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

(2) 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

(3) 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邦达尔科的功能主义理论 第12篇

在语言学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可以总结有四次历史性的革命。第一次革命史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为语言进行了谱系分类,第二次革命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它只强调研究语言的本身,关起门来搞研究,划分了各种语言的层次,在共时的角度下研究语言。第三次革命史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相比,它是打开门搞研究,将语言分成了各个领域,然后把语言学与社会的诸要素结合起来。第四次革命则是功能语言学的产生。

功能主义的哲学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普罗塔格拉。他们认为语言是人谈论问题的手段,是一种选择系统,可接受性或用途是其标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学派在批判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提供了系统的形式主义语言理论。乔姆斯基强调研究语言能力,他以探索蕴藏在大脑中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从20世纪70年代,人们逐渐发现,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不能解决一切语言学问题,形式主义抛开使用者、意义、交际语境、社会、心理等因素研究“自足句法”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语言的本质,会导致一些语言现象无法得到正确的解释。于是,功能主义逆潮流而动,形成了语言学界的“反对派”,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二、俄罗斯功能语法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以来俄罗斯语法学经历了“一元”、“二元”和“三元”三个理论阶段。“一元”理论是指维诺格拉多夫之前的传统结构语法。“功能”一词虽然也有使用,但仅指“语法功能”,即语言单位作句子成分的能力。“二元”理论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系统,标志是20世纪中期维诺格拉多夫句法理论的提出。“三元”理论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形式、意义和功能相互作用的系统。标志是邦达尔科的“俄语功能语法”和佐洛托娃的“俄语交际能语法”的问世。

功能语法把语言、人和世界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力图透过“功能”解释语言的结构。解释语言的使用,要回答的问题不仅包括“怎样表达”“表达了什么”,而且包括“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功能”,“功能”不再简单等同于“语法功能”或“语义功能”“功能”的观察视角也由语言之内扩展到了语言之外。

根据我国学者张会森教授总结,从研究视角上看,俄罗斯功能语法理论流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由表及里再及表”,从形式出发,然后进一步研究该形式的功能、意义和用途。另一类是“由里及表”,从语义范畴出发,研究表达这种语义范畴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方法。

三、邦达尔科及其语义功能主义理论

在俄罗斯的功能语法领域,最有影响的流派当属以圣彼得堡大学教授邦达尔科为首的彼得堡功能语法学派,该学派提出的“俄语功能语法”遵循“由里及表”的研究方向,以语义范畴为出发点和分类基础,研究和分析该种语义范畴的各种各样的表达手段和方法。

邦达尔科曾对他所理解的功能语法做过这样的表述:功能语法(一)以研究和描写语法单位在同参与表达语句意思和其他语言层次成分相互作用时实施功能的规律为目标;(二)不仅要以形式出发到意义(即从表现手段到功能)这一方面来进行分析,而且要从意义出发到形式(即从功能到表现手段)来进行分析。

从上述定义可以概括成如下四个方面:(一)功能语法并不排斥对语法单位的描写,但不是象形式语法那样,着重对其进行静态的描写,而应着重对其动态方面进行描写,即以描写语法单位实施功能为目标。因此,他认为,功能语法不是对以描写语法单位、类别、范畴为基础的语法的否定,也不是一门完全崭新的、独立的学科,而是整体的语法的功能方面的特殊发展。(二)功能语法不局限于描写语法单位,更不是按语法系统的单个层次(如词法、构词、简单句句法、复合句句法)来进行上述描写。因为在表达语句的意思时,与语法单位相互作用着的各个不同层次的统一体进行描写。(三)功能语法以语义为基础对语法单位与其发生相互作用的语言不同层次的单位进行分析,但这里指的不是任何范围中的语义。邦达尔科认为,语句是言语的基本单位,因此,他认为功能语法涉及到的只是语句的语义,分析的只是参与表达语句意思的语言单位。至于整体篇章层次上的语义,邦达尔科认为是篇章语法应涉及的内容。(四)邦达尔科在他为功能语法所下的定义中明确提出了在描写功能语法时应采用从手段(形式)出发和从意义(功能)出发两种方向。这两个方向缺一不可,要有机结合,正如有的语言家在评论中说的,采用穿梭式的方法。为什么要采用双向结合的方法?邦达尔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表达形式方面的语言单位和表达内容方面的语言单位之间没有类质同象,也就是说,一种表现形式的语言单位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内容方面的单位相匹配,反之也是这样。因此,从手段出发进行分析时,就要考虑语言意义的多样化,而从功能出发进行分析时,则可考虑到形式的多样化。其次,功能语法中,从功能表现手段这一方面的描写是基本的、主要的,这是区别功能语法和形式语法的最重要的特征,但从这一方向进行描写是也不能完全脱离“从手段到功能”方向,因为语义范畴只能从语言的形式中才能区分出来。

在传统语法中,“功能”和“意义”常用作同义词,但邦达尔科认为,“功能”与“意义”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意义”首先回答的问题是“该语言单位的内容是什么?”,而功能首先回答的问题是“该语言单位是为什么服务的?它的任务是什么?”语言单位的功能有多种,有语义功能,语用功能,形式结构功能,还有修辞功能等。凡是语言单位都有功能,但不是所有功能都属于语义系统,而功能语法关注的主要是语义功能。“意义”体现在语言系统层面,而“功能”既体现在语言系统层面,又体现在言语交际层面。也就是说,“功能”既是语言单位完成某一任务的抽象能力,又是语言单位在言语中的具体体现。

邦达尔科认为,“功能”这一概念具有二重性。语言单位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潜在的功能,二是实现的功能,前者指某一语言单位具备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后者是指语言系统中某一语言单位在特定的语境下实现功能化的结果。言语交际的过程是功能化的过程,也就是从潜在的功能到实现的功能的过程。潜在的功能属于语言系统,从潜在的功能入手必然会导致对语言单位在符号系统内的聚合关系的研究,即功能语义场;实现的功能属于言语交际,从实现的功能入手必然会导致对语言单位在一定语境下的组合关系的研究,即范畴情景。

邦达尔科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功能语义场和范畴情景。而且功能语义场和范畴情景是构成邦达尔科功能语法框架的两个重要支柱。

那什么是功能语义场呢?邦达尔科认为:它是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统一体,由语法单位、类别、范畴同其发色很难过关系的不同层次的语言手段在共同语义功能的基础上形成。

上述定义反映了功能语义场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功能语义场是一个系统。其组成的成分是多相性的,因为它是由语言的不同层次的表现手段组成的。

第二,这个系统取决于功能,因为它是在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功能的同一性才是不同层次的手段组合起来。

第三,功能语义场是属于某一语言的。正如邦达尔科在一篇论文中更为直接地指出过的,功能语义场作为统一的整体只能依靠某一确定的语言。

邦达尔科不仅对功能语义场做了理论上的探讨,而且还在研究俄语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俄语的功能语义场系统,并对其中若干个功能语义场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他认为俄语的功能语义场系统由以下场群组成:

1. 以述体为核心的功能语义场

2. 以事物(主体/客体)为核心的功能语义场

3. 以数量———质量(主要是事物属性)为核心的功能语义场

4. 以疏状为核心的功能语义场

邦达尔科曾指出,功能语义场有两种存在形式,向两个方面投射:1.投射在语言表达手段上,前面介绍的场机构模式化就是同这一投射相关的。2.投射在言语产品----语句上,即投射在上述语言表达手段实施功能的规律和规则上。

范畴情景有以下几类:

1.现实化范畴情景:这类范畴情景指明语句所表达的情景同言语情景及言语参加者(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关系。情态(包括主观情态和客观情态)情境、时、人称情景均属这一类。

2.非现实化范畴情景:这类范畴情景未指明语句所表达的情景同言语情景和言语参加者的关系。其他大部分范畴情景,如趋向情景、态情景、主客体情景、性质情景等都是非现实化的范畴情景。

邦达尔科的功能语法的主要价值在于从研究视角上来说是对传统语法的重大突破,是从说话人角度出发的语法。而且邦达尔科的功能语法有完备的体系性。同时为对比语言学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传统的语法范畴之间有着内在有机的联系,而从功能角度出发,逐一分头研究表示各个语法范畴的手段,原有语法范畴之间的联系就可能被掩盖、割裂甚至抹杀了。

总之,邦达尔科的功能语法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领域。它不但是俄罗斯语言学的成果,而且也是世界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中国语言学界进行全面介绍和深入研究、借鉴。

摘要:“三元”理论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形式、意义和功能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邦达尔科的“俄语功能语法”即“三元”理论的一个标志。邦达尔科的功能语法从研究视角上来说是从说话人角度出发的语法,是对传统语法的一个重大突破,无论对俄罗斯功能语言学,还是对世界功能语言学来说都是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邦达尔科,功能,语义场,范畴情景

参考文献

[1]张会森.俄语功能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杜桂枝.20世纪后期的俄语学研究及发展趋势[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许高渝.外语与外语教学[J].大连外国语学院院报,1989(2).

[4]王铭玉.俄罗斯功能语法探析[J].现代外语,2005(4).

上一篇:汽车CAN总线下一篇: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