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2024-07-13

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精选12篇)

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1篇

1 建立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时代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认为, 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多的参与, 使得发达国家在成本价格和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职业安全卫生条件改善方面的投入不足才使其生产成本降低, 这种“不公平”是发达国家所不能接受的。他们已经开始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和采取限制措施, 明确提出要把人权、环境保护和劳动条件纳入国际贸易范畴, 将劳动者权益与安全卫生状况和经济问题挂钩[2]。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外贸出口经营与到国外兴办各类贸易和制造企业的步伐逐渐加快, 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已成为不可逾越的门槛[2]。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增强国际竞争力, 贯彻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三大国际标准, 加快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 是一个需要从战略上不断探索、实践上不断推进的重大课题, 也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4]。

向更高的层次、更深的领域、更广的范围求得生存与发展, 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 是金川集团公司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只有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出发, 加快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整体优化企业管理, 才能不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将金川集团公司打造成为世界级的高品质供应商[5]。

2 建立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意义

2.1 树立企业品质和形象, 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立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有助于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 降低职业安全健康风险, 从长远来看还可以减少企业在事故处理上的预期投入, 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5]。企业的长远发展取决于市场, 开拓市场的最主要条件就是资本、技术创新、市场服务和企业综合实力, 这些构成了企业的能力和品质。而社会参与、环境保护与职业安全健康则是反映企业品质的重要指标, 一个现代化企业除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外, 最重要的还要有强烈的社会关注力和责任感、优秀的环境保护业绩和保证职工安全与健康的良好记录。这些品质正是优秀的现代化企业与普通企业的主要差距。

2.2 帮助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事故的发生不仅给当事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 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毁坏企业的声誉与形象。推行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就是要为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 首先全面辨识、评价企业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然后根据评价出的重大危险、危害因素制定管理方案, 明确实现危害控制的方法和时间表, 采取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等手段, 控制与危险因素有关的各种运行活动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使这些活动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7,8,9,10]。最后, 通过监督和测量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 及时纠正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为企业控制危险、危害因素和化解职业风险建立一个有效的运行和监控机制, 使企业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

2.3 确保企业安全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世界知名企业将“全球责任”视为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首要问题的同时, 国际经贸组织也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与国际贸易进行挂钩, 以此作为衡量国际贸易的安全标准, 并阻止非安全达标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国际劳工组织 (ILO) 所制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 为各类组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坚实、灵活和合理的指导。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框架、工作机制和相关文件是参照ILO导则制定而成的, 因此可确保与国际惯例接轨[2]。

2.4 提供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 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 势必要求企业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使包括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 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这是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应运而生的重要外部环境。建立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可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质量, 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品质、形象和安全信任度[10]。

美国GE公司将环境保护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条款纳入其合作合同, 荷兰PHILIPS公司在其“健康、安全、环境”计划中明确提出:“在本公司, 对任何人来说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员工的健康安全是公司的中心价值, 对我们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表明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资本和技术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品质的竞争[10]。

一个现代化企业必须建立系统、开放、高效的管理体系, 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要纳入大的管理体系当中, 这是现代生产集约化的需要, 也是企业运行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必须纳入企业管理的大系统中, 以促进企业大系统的完善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2.5 加速经济转型进程,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建立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可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从眼前看, 加大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经济技术投入可能会增加一些生产成本, 但从长远和全局的观点来看, 它可以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通过建立与实施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可以明显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并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事故及职业病的发生;另一方面, 由于作业条件的改善, 增强了劳动者身心健康, 还可以明显提高劳动效率, 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9]。

3 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宗旨与基础性工作

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的宗旨是改善环境绩效, 减少环境影响, 切实保障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的权利。环境管理体系的宗旨是预防污染、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改善环境绩效;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宗旨是预防各种事故与事件的发生、提高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改善作业条件[11]。

“环境因素”与“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计划”要素是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主控要素, 对他们的识别与评价是建立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对环境因素与危险源的过去状态、现场存在物、预期变化进行动态识别, 不断丰富危险辨识的内容, 最终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与危险源, 并对其予以有效控制, 以实现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的持续改进, 使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更加全面、有的放矢地控制各种危害, 达到超前防范、实现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之目的[8]。

4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一方面, 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环境保护与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 普遍存在着的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下和社会上功利思想对职工队伍的消极影响, 导致违章违纪、野蛮作业屡禁不止, 使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加大;同时, 我国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环保产业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使得国内众多企业在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上存在许多客观与主观问题。

客观上企业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人体健康等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加强, 国外有毒有害的落后技术和工艺进入国内, 造成环境 (职业、自然、生态、生活) 污染, 导致职业病、地方病和公害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甚至严重影响职业人群及其后代的发育健康。

主观上企业普遍缺乏对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防护。环保与职业健康工作没有纳入生产成本, 缺少资金投入。对高新技术和工艺环境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不善, 致使新的职业危害和潜在的职业危害 (致癌、生殖/发育毒物、致突变物等) 明显增加。在技术转让和引进过程中, 忽视对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的危害, 形成有害因素向国内转移, 城市向郊区和农村转移, 东部地区向西部边远地区转移的特点。

5 金川集团公司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现状

金川集团公司于2001年8月顺利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管理的不断加强与完善, 集团公司先后制订下发了环境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员工健康监护管理等规章制度100余项, 形成了浓厚的企业环境与职业安全文化氛围。从最高层管理者、专兼职管理人员到生产班组、普通员工都建立起了分级安全目标责任制、隐患整改反馈和责任追究机制, 每年的“安全生产月”、全员参与的“安全在我心中”演讲等活动, 使企业在良好的安全氛围中平稳运行, 实现了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以人为本、健康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关注生命、爱护环境等标语口号, 无形中蕴含着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的管理理念, 使员工受到了熏陶, 接受新生事物、新的管理方法的能力日渐提高。

6 加快体系整合, 实现一体化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认证和持续改进, 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我国入世后, 企业能否在全球经贸活动中生存与发展, 质量、环境及职业安全健康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难点问题, 也是必须克服的重要障碍。

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采用相同的PDCA循环模式, 具有统一的基本思想、方法、体系原则和审核标准, 三者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在企业实施一体化管理是有据可依的, 也是切实可行的。国内外的众多企业已广泛应用, 特别是那些大型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金川集团公司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在实践中应用较早, 已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建立程序和方法;多年来的环境、职业卫生工作发展与成效, 为实施三大体系的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 以质量管理ISO9000标准为基础工作, 综合考虑环境管理ISO14000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OSHAS18000标准的要求和特点, 不失为建立一体化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7 积极开展卫生研究工作, 加快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步伐

纵观国际大环境和国内日益增长的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需求, 我们必须客观面对机遇与挑战。积极开展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医学研究, 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并尽快建立和实施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7.1 开展有针对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通过对职业群体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 分析企业或行业的相关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与环境污染、职业危害的关系, 阐明环境污染物、职业危害对从业人员健康的影响。重点是研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 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流行特点和规律, 弄清发病机制和对相关人员的危害程度, 为找出某些疾病的环境与职业危害病因提供线索或建立假说, 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

7.2 开展环境与职业危害因素的致病机理研究

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各种危害物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包括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的实验与鉴定;研究致畸作用的机理, 完善致突变作用的试验方法和找出致癌作用与致突变作用的确切关系;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 包括对低浓度和长期作用的毒物的毒性及其联合作用的研究;积极开展环境污染物毒性及其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快速筛选的方法学研究, 并充分吸收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 使环境与职业毒理学的研究由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

探讨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对机体产生的相加、协同或拮抗等联合作用;研究多种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探索有害物质的单一接触限值;研究并整理有害物的理化特性、动物实验及临床毒理学资料、现场职业卫生学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积极研究有害物作用的特点、剂量-反应关系和合适的浓度范围。为制定卫生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提供毒理学依据。

7.3 开展环境与职业危害的医学监测研究

通过对人体生物材料 (血、尿、粪、头发和唾液等) 中危害物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测定, 研究人群体内污染物负荷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对环境质量和作业环境进行医学评价。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的理论和方法, 寻找最灵敏的探测手段, 发现危害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及其引起的亚临床变化, 检出高危险人群, 为健康预报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及早发现亚临床变化并保护高危险人群。

7.4 开展职业病和公害病的防保研究

综合应用临床医学、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 研究职业病和公害病的病因、致病条件和对健康损害的早期表现及其临床特征与转归, 为防治职业病、公害病提供医学依据, 并提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措施。

7.5 参与环境与职业卫生标准的研究工作

标准是进行卫生监督、卫生评价和卫生管理的重要法定依据。应用毒理学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 按照最敏感的原则, 研究和制订环境卫生标准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制定化学毒物接触限值, 一般是从毒理实验开始, 取得毒性的基本资料, 如生产方式途径、急性吸入的允许范围以及有无致畸、致突变、致癌及迟发性毒性作用等。通过吸入染毒实验确定慢性毒性作用的浓度范围, 选定安全系数, 提出一个初步限值, 作为试行标准。再根据现场的卫生学调查及接触者健康状况的动态观察, 验证所提标准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最终确定一个安全合理、切实可行的接触限值。

摘要:目的通过对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述, 明确提出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是金川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应实现持续改进与提高。方法历史回顾、体系要素分析并结合现状进行论述。结果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 融入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结论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一体化管理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山西绿维环境保护咨询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委员会.企业同时建立环境与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探讨.中国ISO14000认证, 2001, 3:25-27.

[2]凤文.职业安全挑战国际经贸“安全壁垒”———对接国际惯例创新企业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2, 16 (9) :31-32.

[3]姜耀俭, 范慎荣.关于石油管道企业HSE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整合探讨和建议.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2, 12 (4) :1-4.

[4]曾进康.优化管理强化创新追求卓越———大型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ISO14000认证, 2005, 2:47-50.

[5]曾进康.贯彻国际管理标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攀钢冶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实施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体系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城市经济, 2005, 4:40-44.

[6]黄宏章, 胡宝继.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第三张通行证”--我国推行OSHMS认证状况述评.中国检验检疫, 2003, 10:41-43.

[7]齐国华.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北京水利, 2005, B06:16-17, 38.

[8]易光旺.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广东安全生产, 2004, 2:46-47.

[9]张韶红, 彭丽云, 杨爱红.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15 (9) :31-33.

[10]王长安, 任勇利.以人为本规范安全管理转变观念参与国际竞争.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 2002, 3:37-39.

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2篇

2、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年(月的活动。加强安全法制教育,计划举行安全培训教育班几期;以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素质。

3、加强各类安全检查工作。

4、对重大危险源、不安全隐患进行如何整治。

5、对安全卫生项目计划,投资、实施等。

6、加强劳动保护管理;如防护用品、防暑降温、劳逸结合和女工保护等。

7、有计划的指导基层安全工作。

8、严格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强化安全生产考核及奖惩工作。

9、总结和推广安全生产方面的经验工作。

10、其它相关的安全卫生工作内容。

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3篇

河南省地勘一院2005年已经通过质量管理体系,2008年也开始运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三大体系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单位的管理素质。笔者在参与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大多数单位在认证的过程中,对认证从满怀热情到拖拉应付,从满怀信任到些许失望,这些凸现了当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实施的“两张皮”现象。

一、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形似而神非。体系文件基本齐备,但在文件编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沟通,对编制体系手册的必要性和适宜性认识不足,未认识到手册应有可操作性,并必须结合地勘单位的实际,才能指导体系的运转,才能实施的更有效、更方便,因此,造成文件与实际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在某些环节上不但没有起到指导和规范工作的作用,反而为地勘单位工作增加了负担,各地勘单位都有这样的体会。

2.体系运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失控,时抓时停。只在软件上做文章,为应付外审就加班加点补材料,上边不检查就有所放松,体系不能正常运转,并且各环节运转不平衡,只有几个环节运转,实际也很难正常运转,因为各环节之间有互补性。此次监审前各公司突击整理补充材料的环节也可以说就是平时我们体系中没有运转的环节。究其原因,是因为各单位还处于被动贯标状态,抓而不紧,有畏难情绪,怕影响“生产任务”,考虑近期行为多于长远发展。

3.管理体系文件与其他形式的企业管理制度并行。目前从多个贯标地勘单位的经验看,管理体系运行质量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管理体系文件与其他形式的管理制度并行现象。造成文件并行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贯标初期编制管理体系文件时,对已形成的企业管理制度转换不彻底,出现了新旧文件并存现象;二是在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后,不是以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文件为主,而是不顾现有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以其他形式下发一些新的办法、制度、规定等,导致管理体系文件形同虚设,“两张皮”现象自然就产生了。

4.认证证书成了地勘单位一件华丽的外衣。有章不循,内审走过场,管理评审形式化。管理体系运行领导是重点,而实际中不少企业领导已成为盲点,管理者不被管理,成为局外人,没有形成自我改进创新的机制,管理体系又回到原始人治状态,证书实际上变成了没有真才实学的“假文凭”。

二、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发现问题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只有深入贯彻、深入学习,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地勘单位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均需要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其一,体系的建立应充分结合地勘单位的特点。在满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方法,将其加以规范或转换,不应机械地去照搬标准条款的要求而另设管理名目,确保体系文件更具有适宜性,从而真正起到指导和控制的作用,避免造成管理上的重复,管理上的重复是造成建立管理体系和实施管理体系“两张皮”的根本原因。

其二,确保文件与制度相一致。管理体系文件是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提高管理体系运行质量,搞好管理体系文件和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体化非常关键。为确保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运行,应专门召开管理评审会议,从最高管理层形成统一意见,所有制度、办法全部按照管理体系文件的形式起草、审核、批准、发布、修改,所有业务过程全部按照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执行。并在管理体系内审过程中,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现象,一律开出不符合报告,并限期整改。管理体系文件最大优点,一是可以动态管理;二是可以通过管理体系审核,检查执行落实情况。企业应该改变那种认为红头文件形式下发的制度重于管理体系文件的认识。保持管理体系文件的惟一性,排除其他形式文件的干扰,防止“体外循环”,是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

其三,确保地勘单位工作目标与体系指标相统一。地勘单位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国有地勘单位,在未实施一些管理体系前,已经有了一套运行较成熟的目标和指标管理体系,如绩效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特别是绩效考核制度是目前许多国有地勘单位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管理手段。从制定程序来看,它是经过充分的策划和逐级审批的;从内容看,它包含了地勘单位生产经营中各个方面的年度目标、指标,当然也包括了质量目标、指标,环境目标、指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从绩效测量看,业绩考核制度都有定期的详细测量,如季度考评、年中考评、年末考评等。而目前各单位运行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也要求在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目标,如质量目标、环境目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并要进行分解,对完成情况要定期测量,这与地勘单位已有的业绩考评制度的要求基本相同。因此,地勘单位在贯彻标准管理体系时,可以将已有的业绩考评制度加以规范,与心的管理体系文件相衔接,不应再另搞一套,以免造成目标和指标管理上的重复。

其四,应确保管理评审与日常管理相融合。管理评审是由最高管理者亲自主持的一项工作。对地勘单位而言,作为队长(或院长)应親自关注这样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和持续改进的力度。但现在很多地勘单位搞管理评审几乎完全为了满足标准的要求,对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发挥的作用不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管理评审没有和单位日常的管理结合。地勘单位作为特殊的企业,其流动作业时间广,工作点多面广,为保证体系能正常的运作,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单位总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一些高层会议,如:党政联席会、队长(院长)办公会、生产经营会等。在这些会议上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了单位的发展方向、年度计划、市场开拓、设备改造、技术进步、质量安全改进、组织机构变化、人事调整及人才引进等,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是管理评审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如果平时都能得到及时解决,也就基本达到了管理评审的目的。因此,为了实现管理评审和单位日常管理的一体化,可将这些高层会议加以规范,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评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五,应确保持续改进应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相结合。持续改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措施,地勘单位也不例外。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做持续改进工作,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管理,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一个不开展持续改进的企业是不可能生存的。内部持续改进涉及了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名员工。大到单位的战略规划、技术改造计划等的制定和实施,小到每项具体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包含了持续改进的内容。因此,对持续改进工作企业应在管理体系文件中做出层层规定,明确部门持续改进的职责、规范、改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程序,规定改进措施实施效果的测量方法等。另外,作为国有地勘单位,多年来一直开展的QC小组活动,可以作为持续改进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实现持续改进工作的全员参与。

其六,应加强加强对地勘单位职工全员贯标意识的培训。将贯标意识的提高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充分调动地勘单位职工的积极性,激励大家积极投入到体系的运行中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地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与图书馆 第4篇

HSE (Health、Safety、Environment)是健康、安全和环境的英文缩写。健康(Health)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人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即应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它是进行安全工作的前提;安全(Safety)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工作在保证工作者健康、组织财产不受损失、生命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顺利进行;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其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因素间相互制约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

HSE管理是以健康、安全和环境为一体,以危害识别和风险分析为主线,以事先预防为引导,遵循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原则,以持续改进促进管理的一个系统的、有机的、可持续的,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它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在于:变事后管理为事前预防,变单一管理为系统管理,变被动型指标管理为主动型持续改进,是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方法。它于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实施,是目前国际石油天燃气工业通用的管理体系,我国1997年引入HSE管理模式,它对我国各行业的安全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是组织管理走向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时代标志。目前,图书馆关于健康、安全、环境的管理处于落后、被动、认识不足的状态,严重影响其健康有序地发展。HSE是一个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它在石油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我认为它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图书馆界学习和借鉴。

二、图书馆实施HSE管理的重要性

HSE管理对馆员安全意识的养成、安全管理能力的提高、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氛围的认可,以及为今后创建本质安全的物质与技术基础的奠定,为社会稳定,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保护师生及国家财产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保护师生和国家财产的需要。

近年来各种灾害事故频繁发生,如2007年云南省图书馆二氧化碳泄露事故,同年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倒塌事故,2010年清华园起火事故等,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到馆人数的增加,现代化家具设备的更新,馆藏文献的剧增,馆舍的陈旧老化等,都给图书馆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图书馆界的老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HSE管理体系对解决以上问题有一个系统、全面的部署,它能主动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图书馆各种事故的发生,为师生创造出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HSE管理从实际工作出发,全面考虑关系到馆员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各种问题,并努力为馆员创造一个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HSE通过事前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类事故隐患进行评估,找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计划,积极消除隐患,前移事故关口,防患于未然,它突出强调了事前预防和持续改进,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图书馆通过启动HSE管理系统,规范和强化日常管理,为馆员和读者创造出健康、安全的环境,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形象,为其在行业竞争中增加筹码。

3. 营造和谐图书馆的需要。

HSE管理处处为人的健康、安全和所处环境问题着想。H(健康)管理,保证馆员拥有良好的、健康的身心进行学习与工作,这是目前图书馆界管理中较少关注的,我们应加强馆员的健康管理,拉近与馆员的关系,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S(安全)管理,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和避免不安全因素,保证了图书馆的安全,同时其安全应急处理方案又为安全事故的快速、准确处理提供了保障;E(环境)管理涵盖了与馆员工作相关的各个方面,如物理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和工作环境等,它充分拓宽了HSE的管理范围,使HSE管理更全面、更贴近馆员。

三、图书馆开展HSE管理体系的构想

根据HSE管理的标准体系要素,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图书馆的HSE管理体系可划分为以下八个要素:领导承诺、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职责、资源与文件;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实施和运行;变更和应急管理;检查和监督;事故预防和处理;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根据体系要素,图书馆的HSE管理模型可按照PDCA的管理原则组建。

1. 领导承诺、方针和目标。

馆领导对HSE管理体系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对其在图书馆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HSE管理建立和实施的承诺是HSE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都是在全馆方针和战略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方针和目标指明了图书馆在HSE方面的努力方向,提供了规范组织行为和具体目标指定的框架。

2. 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图书馆应建立HSE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制定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广泛开展培训,通过演习、讲授等形式普及HSE管理内容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全体员工的HSE意识和技能;图书馆应有效地制定HSE管理文件,为实施HSE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一般来说,HSE管理体系文件包含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三部分。管理手册是图书馆向内部和外部提供关于HSE整体信息的政策性文件,由馆领导班子统一制定;程序文件是图书馆内部对日常管理的具体运作程序,是为某项活动所规定的方法和途径,由各部门主任编写;作业指导书是指导某项活动的现场工作指南性文件,它规定该项目现场运作的具体方法,通常由负责该项目有经验的馆员负责编写。

3. 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图书馆易发危害有火灾、水灾、盗窃、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公共卫生和人际矛盾等,领导应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工作。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工作危害分析法,它是一种系统分析工作过程中危害的方法,先对现有工作活动进行分解,对分解后的每一步进行危险类别、危险产生条件、事故后果等分析,确定其危险性,并根据国家所规定的HSE指标或公认的指标,衡量风险的水平,以便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的办法。

4. 实施和运行。

馆内应建立HSE管理方案和工作计划(包括应急计划),把图书馆易发状况和控制措施整理成文件,并在各项作业活动中严格执行HSE管理程序,确保应急资源的有效,如灭火器等要齐全,安全通道要畅通等,过程中注重信息沟通与交流,强化文件建立、文件与资料控制等基础工作。

5. 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技术、设备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地控制,以避免或减轻对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影响。它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变更申请→变更审批→变更实施→变更验收→资料管理。变更实施前要做好事前各项准备工作,如培训、学习、演练、制定新规程和防范措施等。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制定可靠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全员应急培训和演练,并按预案做好资源准备。

6. 检查和监督。

应定期对已建立的HSE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定期检查和监督制度,形成文件以保证HSE体系及其方针目标的实现。检查和监督的范围与内容:一是对馆内活动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测,保持他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二是将检查和监督的结果评价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图书馆的HSE管理目标、指标进行跟踪比较,考察组织活动的符合程度。检查要做到覆盖全面、没有漏项和死角,综合和专项检查、经常性或定期检查相配合。

7. 事故预防与处理。

图书馆应建立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明确有关领导、部门、岗位人员的相关职责,并严格考核以保证及时地调查、确认危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8. 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审核可做到正确地了解、掌握基层状况,特别是有助于发现隐患、评定优劣、改进管理。评审即持续改进是体系运作的一项重要环节。通过评审可了解体系整体运行情况及其不足,及时采取措施改进,从而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应性。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HSE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它为员工带来了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是一个有效、可行的科学管理体系。但作为一个新理论的引入、建立、完善是需要时间的,对于图书馆开展SHE管理也是一样。首先,需要形成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其次,需要相应资金的持续投入;再者,需要规范地、严格地实施。因此,在图书馆的HSE管理中,可以从培养管理理念入手,逐渐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并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刘铁岭.集输作业人员HSE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2]程显静.高校图书馆安全工作浅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5) .

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5篇

1、安全保证体系

建立以公司、项目部和施工作业层三级安全保证体系。本工程由项目经理担任本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小组组长,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担任本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副组长。项目作业层各班组长、施工员为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兼职安全员),形成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安全管理体系。

项目经理安全职责

项目经理对项目施工安全负全面责任,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精心安排施工,实现项目安全生产目标。

1.2、技术负责人安全职责

1.2.1、主管施工生产的项目技术负责人是项目施工安全的主要责任人。

1.2.2、合理安排施工生产,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组织整改。

1.3、项目安全员安全职责

1.3.1、项目安全员是项目施工安全的直接责任人。

1.3.2、负责本项目所管辖工程的安全检查、监督和管理,对项目经理负责。

1.3.3、负责检查、监督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的安全保证措施的实施,严格贯彻执行《安全操作规程》。1.3.4、深入工地勤巡、勤检,及时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并及时采取排除隐患的有力措施,对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要坚决制止或即令停工。

1.3.5、发生安全事故,应及时按规定上报,保护好现场,并参加事故的调查工作,督促将事故的调查分析报告及时上报上级。

2、安全保证措施

2.1、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2、建立健全项目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主管施工生产的项目副经理是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项目经理部的安全技术负责人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技术工作负责。各作业点应有安全监督岗。工程项目经理部应建立具体的安全责任制,并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

2.3、组织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考核,对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按其各自的安全职责范围进行教育,并建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认真落实。

2.4、编制和呈报安全计划、安全技术方案和安全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

2.5、确保必需的安全设施投入、购置必备的劳动保护用品、安全设备及配套设施,完全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2.6、积极做好安全生产检查,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整改。2.7、工程施工中如发生死亡事故,或其他恶性事故,应立即组织人员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向主管上级、驻地监理报告,严肃事故处理、提出预防事故重复发生和防止事故危害复延的有效措施。

2.8、必须逐级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应有书面资料或有作业指导书(或操作细则)。技术交底针对性要强,并履行签字手续,保存资料。项目经理部质安员负责监督检查,严格按照安全技术交底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作业。

2.9、特种作业人员包括机械工、电工等必须进行专业培训,按规定到有关主管部门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土方施工机械操作人员、运输车辆驾驶人员必须持有年检合格行车证和驾驶证。操作证必须按期复审,方能继续从事特种作业。

特种作业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施工。2.10、施工现场应实施机械安全管理制度,计划使用的施工机械、机具和电气设备必须经验收,确认机械状况良好、能安全运行,才准投入使用。所有机械操作人员都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机械操作人员要进行登记存档,按期复验。机械使用期间,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维护、保养,保证其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以及安全运作。

2.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要有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应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的要求进行设计、验收和检查。临时用电还要有安全技术交底及验收表,要有变更记录,健全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档案。

2.12、临时用电应落实三项技术措施:第一,防止误触带电体的措施;第二,防止漏电措施;第三,实行安全电压措施。所有接地和重复接地电阻值,经检验应符合规范要求。每月复测一次,切实做好记录。

2.13、施工现场除应设置安全宣传标语牌外,危险地点必须悬挂按照GB22893-82 《安全色》和GB2894-82《安全标志》规定的标牌,夜间有人经过的坑洞还应设红灯示警。

2.14、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的重点是岗位生产知识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安全思想、劳动纪律和安全生产制度。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应有针对性,应结合工地特点和生产的实际情况,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应有计划,适时地有效地进行,经过培训考核,发给安全教育合格证。

2.15、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包括定期教育及新工人(含民工)、变换工种工人、特种作业工人的安全教育。职工(含民工)新进场,未经三级安全教育不准上岗。

2.16、施工现场特殊工种的安全教育、考核、复验,应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306-85 号文执行,必须实施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证者,方准独立作业。

2.17、为了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堵塞事故漏洞,防患于未然,项目经理部必须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实施周期性的、专业性的安全检查,以及每周的安全巡检。安全检查以查思想、查制度、查隐患为主,应结合季节和工地特点,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结合防治事故进行安排。每次检查要有重点、有标准,要评比记分。2.18、安全检查由项目经理或主管施工生产的项目副经理主持、项目经理部有关人员参加。对查出的隐患,要建立登记、整改、验证、销项制度,要定人、定措施、定经费、定完成日期,在隐患没有消除前,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如有危人身安全的紧急险情,应立即停止作业。

2.19、安全检查应与完善和修订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应与安全生产责任制结合起来,并和经济挂钩,严明奖惩。

3、主要施工项目安全技术措施 3.1、土方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3.1.1、每天开工前,应对施工机械进行安全检查,在施工生产中,司机要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1.2、在挖方取土时,应注意不同土质土体的稳定性,防止土体滑落。

3.1.3、运输车辆要服从指挥,信号要齐全,不得超速,过岔口,遇障碍时减速鸣笛,运土车辆倒车时,应有人指挥,制动器齐全并功能良好。

3.1.4、严禁外来闲杂人员出现在作业区,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胸卡和安全帽,不赤膊,不赤脚。

3.1.5、施工现场的危险地段,应设置警示牌,并设置防护栏,安全隐患未消除,不得撤弃。

3.2土方机械安全保证措施、3.2.1、本工程施工机械较多,需加强管理,临时工程要考虑施工机械停放和修理,加强机械检修维护。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

3.2.2、严禁上班前和作业时间饮酒。

3.2.3、各种机械视其工作性质、机械性能的不同搭设防尘、防雨、防砸或防噪声工作棚,并分别悬挂使用规则牌。

3.3、制定确保畅安措施

在项目部设立专门的畅安小组,项目经理兼组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协调畅安工作,任命专职副组长,配备组员若干人执勤,指挥挖土机械、运输车辆行车路线,保证通车秩序。主动与交通部门联系,争取执法部门对日常工作支持,在遇到纠纷时获得交通部门的援助。

4、其他安全保证措施

4.1、施工现场建立门卫和巡逻护场制度,外来人员不准随意进入。

4.2、加强对民工队伍的管理,掌握人员底数,制定治安消防协议。

4.3、现场必须配备齐全消防器材、配备专业消防人员。4.4、易燃、易爆、剧毒物及其它污染废物,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5、文明、环境保护体系与措施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施工管理小组,加强材料、半成品、机械设备的堆放,管线布置和场内运输等工作的协调与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现场场容实行分片包干,划分管理区域,规定职责范围,队长班组长分别为所管辖片区和操作点的负责人,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制定奖罚制度,切实落实执行文明施工细则及奖罚制度。

5.1、施工管理目标 创建文明环境良好的工地。5.2、环境保证措施内容 5.2.1场容场貌

(1)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目标为合理、有序,便于操作,做到“两通三无五必须”,现场要求布置合理,物料堆放有序,场容场貌亮丽。在施工现场,工地主要出入口应设置明显的施工标牌,标明工程项目名称、工程结构、开竣工日期、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项目经理和施工队总代表人的姓名、施工许可证、批准文号等。

(2)施工现场布置合理、整洁,按规章设置分隔设施,为保证施工现场内道路平坦、通畅,工地的主干便道及各种通道均作一次性地面硬化,经常清理建筑垃圾,每周安排一至二次清扫和整理现场,现场有切实可行临时排水措施,建筑垃圾的弃渣不可随意倒入河道和污染水源,必须指定地点堆放或填入低洼处并用好土覆盖,以保持场容场貌的整洁。

(3)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排水工程,避免因施工造成水土流失。(4)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在工地佩带胸卡上岗,持证上岗及佩带卡率达100%,戴好安全帽。

(5)工程竣工后,拆除工硼、临时设施,并将工地和四周环境清理整洁,做到工完场清。

(6)定期开展“5S”活动,即整洁、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创造良好的施工现场环境。

5.2.2、卫生防疫

(1)工地环境卫生应纳入施工计划,达到干净、整齐、简洁、美观的目标,张贴醒目的环境卫生宣传标语和区包干图,并落实卫生专职人员和保洁人员制订卫生责任制。严格制定本工程的卫生值日制度,遵守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人人遵守“七不”文明规范。

(2)每周开展一次检查活动,增加职工卫生意识,养成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工地保证开水供应,严禁用生水,茶水桶内清洁无垢。

(3)办公室、食堂、浴室、宿舍、厕所布置合理,通风明亮,达到无积灰、无蛛网、无痰迹、无纸屑、实行卫生值日制。

(4)宿舍内工具、工作服、鞋等应定点集中堆放,保持整洁。床上生活用具堆放整齐,床下不随意堆放杂物。

(5)食堂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食堂管理制度落实责任明确,工作台和地上无油腻,食堂备有加盖的垃圾袋,定期消毒,采取防尘、灭蝇、除鼠措施,定期喷药,控制四害孳生。

5.3、防火管理 5.3.1、项目部成立防火、防盗治保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每个班组指定一名兼职治保人员负责治安管理,工地建立防火责任制,职责明确,按规定设职防火干部和专职消防员,建立防火档案正确填写。

5.3.2、按规定建立义务消防队,有专人负责定出教育训练计划和管理办法。

5.3.3、施工现场配备防火、消防设施,工地作业危险区设置防火知牌,重点单位必须建立有关规定,有专人管理落实责任。

5.3.4、仓库严禁吸烟,配备专用消防器材。

5.3.5、工地严禁使用电炉,禁止自砌土灶烧煮食物,未经同意不得使用电热器,灵敏可靠。

5.3.6、宿舍内禁止乱拉乱接电线,不准躺在床上吸烟。5.3.7、特殊工种,持证上岗,严禁违章操作。

5.3.8、施工现场应有专供消防用太平桶、灭火机等器材,并保证这些部位道路畅通。

5.4、综合治理

5.4.1、加强工地综合治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落实有关制度,责任到人。

5.4.2、对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建立档案卡片,项目部与施工作业组签订综合治理协议书,并作为签订生产合同的附件,严格执行。

5.4.3、所用民工必须证件齐全,严格登记,签定正式劳务合同,严禁使用无证盲流人员。5.4.4、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法制、规章纪律、安全和“四防”教育,加强内部治安管理,在布置生产任务的同时进行安全、防火工作交底,落实防范措施,减少事故发生。

5.4.5、在工地现场严禁赌博偷盗材料和施工工具、设备等,不准用公物制作私人用具。

5.4.6、不准打架斗殴和聚众闹事,严禁流氓活动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

5.4.7、联系施工区所属的派出所和工纠大队,共同搞好治安联防、消防工作。

5.4.8、定期主动召开与附近单位和农户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工程建设有关意见,保证工程文明施工,使工程成为爱民工程、便民工程。要按时缴纳治安保证金,认真落实各项治安管理职能。

5.5、环境保护措施

5.5.1、编制环境保护措施计划

在施工过程中,我公司严格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规定,在工程开工前编制一份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并报送监理人审批通过。其内容包括:

(1)施工弃渣的利用和堆放

(2)施工场地开挖的边坡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3)防止饮用水污染措施

(4)施工活动中的噪声、粉尘、废气、废水和废油等治理措施。(5)完工后的场地清理 5.5.2、保护好施工及周边环境。

(1)污水排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按合同或监理工程师指定择地排放。所有排入河流的生活及施工废水必须严格处理,达到环保要求后方可排放。

(2)施工废水必须经过沉淀处理,达到排放后才能排放,沉淀池应经常清理。

秋冬安全养鸡的环境管理 第6篇

【关键词】秋冬季节;养鸡;环境管理;温度;湿度;通风

进入秋冬季节后,每天的温度和昼夜温差变化都很大,为保证鸡群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使鸡群的生产性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应注意做好温度、湿度、通风等方面的控制。

1 温度管理

鸡舍内温度以保持在18~23℃为宜,不应低于15℃。如遇到刮风天气,应摇起篷布(根据外界温度变化情况,摇起一半或全部),防止刮风使舍内温度骤降,每天根据天气情况和鸡群的表现调节进风口的大小。

进风口要用铁丝或绳子把塑料布和三合板固定牢固,使风向上吹,不要让冷风直接吹鸡,防止冷应激造成鸡群发病;正对温控仪的风窗不要打开,防止冷风直吹温控仪而使其周围的温度与鸡舍内实际温度不符;安装定时温控排风扇时要选百叶完整的,不要选北向排风扇。

入冬前要清理暖风机的灰尘,初开暖风机时让其百叶平行,让热风均匀地充满鸡舍;工作间大门与鸡舍门都要关上,不要同时打开,防止冷风直接吹入鸡舍;每天要认真观察鸡群,如果鸡在棚架上趴着且背毛竖立,则表示鸡舍内太冷;鸡舍内进风口一端棚架上、地面上没有鸡或鸡很少,则表示此处冷,要调节进风口或堵塞漏风处,以防应激,避免鸡群感冒发病;每天下班前要检查排风扇皮带、电机,看温控排风扇是否灵敏;每天收看天气预报,以便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2 湿度管理

入冬前要加足垫料;冬季垫料比较干燥,要经常洒水或喷雾消毒;棚架下如果有积水,在秋天气温高时要排出棚架下的水,然后撒上白灰;舍内温度适宜时,要加大通风量;把乳头饮水线水压调低至10cm以下,或把饮水器水位调至1cm以下,经常检查饮水线,发现饮水器有漏水的乳头或接头时应马上更换或维修。 如果饮水器漏水要及时处理,防止因漏水造成鸡舍内氨气味过大而影响鸡群健康。

3 通风管理

秋冬季节,舍内以空气新鲜、气流速度较慢为好。入冬前把不应进风的地方修补好,尤其是排风扇处的漏风处必须处理好,防止因局部倒冷风而使鸡舍整体通风不畅或临近排风扇处的温度偏低而造成鸡群发病,进而影响生产。

当舍内氨气味较大时,应首先提高舍内温度,然后加大通风量。早上舍内空气比较污浊时,如果必须加大通风量,应逐渐增加,最好是在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采用每次通风时间短些、多通几次的方式较好。通风时一定不要留死角,如要增加排风扇的开启个数,增开后要仔细观察鸡群的表现,发现无不良反应后再继续进行。

浅析化工生产的安全与环境管理 第7篇

1.1 化工生产的特点

1.1.1 工艺复杂化、设备多样化

在在化化工工生生产产过过程程中中, , 由由于于不不同同产品具有不同的规格和生产工序及路线。每个产品是由多个操作单元组成的, 其自身具有独特的生产工艺, 而不同操作单元在不同设备上的所应用的手段和技术也不尽相同, 且生产流程较长, 由此可见, 化工生产在技术方面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 就严格要求生产线上的员工具备专业的工艺技术。化工企业中的化工生产和其它行业的生产要求不同, 其需要大量的设备, 比如反应设备、储存设备等。

1.1.2 生产连续化、自动化

近年来, 随着化工企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工业化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 , 且呈现大型化的生产趋势, 大幅度提高了社会对化工产品的需求量, 从而将产品工艺生产流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充分充分体现出来。并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运用, 将远程操作系统积极应用到生产设备中, 实现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全面掌控, 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从而满足需求量的不断供应, 以此来体现化工生产产品的智能化。

1.1.3 风险大、污染严重

化工生产所采用的原材料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 在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腐蚀性, 由此可见, 化工生产中原材料的应用较为复杂。化工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因此, 化工企业要保证化工产品包装的合格性, 加大对原材料储存和管理的力度, 使其和相关运输环境要求相符合, 从而避免运输过程中出现物料泄露或产品爆炸的现象。排废气的烟囱和废水管是工业生产中主要的污染源, 对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1.2 化工生产的安全和环境管理问题

1.2.1 缺乏相关的安全生产意识

现阶段, 由于化工企业的自身特性, 易导致突发事故和事件的发生, 因此, 相关管理人员开始对其安全生产问题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目前, 部分化工企业将重点主要放在生产量的提高上, 而忽视了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 还有小部分化工企业自成立以来就没有或少有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种情况下, 就导致化工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不重视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意识方面的培训, 从而为化工生产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1.2.2 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强

化工生产在原材料使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易燃易爆特性, 因此, 需要严格要求化工企业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管理。虽然大多数化工企业对这方面的相关规定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 并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但仍然没有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化工企业没有将生产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到位。

1.2.3 违章操作与设备问题

生产人员的违章操作是影响化工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 化工生产的整个过程都具有较高的操作要求, 一个细小的违章操作都极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 若使用的设备不合格, 也会导致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 化工生产都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的, 在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化工生产的安全与环境管理

2.1 加强对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培训

化工企业要将安全生产的职责明确到个人, 从而为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因此, 要加强生产员工的安全意识, 切实将生产实践和安全理论结合起来。在化工企业的内部, 不仅要保证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价值和作用的充分体现, 还应保证每位化工产品生产线上及线下的员工都将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 不仅有利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还有利于员工安全意识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和发挥, 从而进一步保障了化工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员工自身安全意识的提高, 也就相应减少了违章行为的出现, 从而实现员工自保能力和相互保护能力的有效提高, 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2 突出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地位

保证化工产品在运输、生产及储存等环节的安全性, 有利于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因此, 要加强处理安全和环境管理与生产、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并制定、采取相关措施来减少污染。 (1) 针对环氧氯丙烷装置产生的废气, 可采取的处理措施为:通过尾气吸收和塔碱洗吸收, 将其中存在的HCL进行去除, 并借助活性炭的吸附能力, 对其进行处理, 在保证其达标后再进行排空;针对皂化及精制单元产生的有机物尾气, 可利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 在达标后进行排放; (2) 针对环氧树脂新装置所采取的处理措施是:通过DCS压力对反应釜进行控制, 在其达到设定好的真空度时, 可自动切换反应釜的真空, 从而实现尾气排放量的降低, 在通过尾气冷凝器将尾气捕集后, 再用活性炭纤维吸附装置进行回收, 从而保证排放的废气达标。

2.3 编制检修作业, 加强设备检查

化工机械设备是导致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 要加大对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力度。化工企业应针对自身化工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检修方案的编制, 并制定有效合理的安全措施, 以此来保证每项设备的检修工作都能“有章可循”。另外, 在检修设备前, 可进行作业培训前和安全技术的交底, 并为施工进度安排、人员配置、安全设施和应急装备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3 结语

化工安全生产是保障化工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部分, 可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或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以此来保障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 要做好化工生产的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 从而促进化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摘要:化工生产在化工行业中具有较高的操作要求, 化工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具有一定危险性, 尤其是在高温及高压的条件下, 难免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 化工企业应加大对化工生产的管理力度, 本文主要从化工安全生产的特点入手, 并对其安全和环境管理措施进行探究, 仅供参考。

关键词:化工生产,安全,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1]高飞侠, 张元勇.浅谈化工企业环境安全管理[J].化工安全与环境, 2009 (34) :17-18.

人与环境均重视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第8篇

1 加强护理管理

1.1 查找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借鉴日本医疗事故调查委员会提出的SHEL事故分析法, 从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 (S, 软件部分) , 护士工作的场所 (H, 硬件部分) , 临床环境 (E) , 当事人和他人 (L) 方面找出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缺乏常规的法律知识, 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盲目性与用药安全性, 护士配备不足,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等相关因素, 结合医院实际采取安全管理措施。

1.2 成立护理质控组

在院长、分管副院长领导下, 成立以护理部为主的护理质量控制组和护士长为主的质控小组, 强化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以创建百姓放心医院为契机, 实施《医院患者安全目标及实施措施》, 通过全员参与自查, 业务查房、行政查房, 督查、考核, 质量控制等多种形式查找、防范医疗安全隐患。

严格工作准入制度, 禁止无执业资格人员或未在本单位注册的护理人员独立执业, 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 增强职业安全性。

1.3 修订落实医院安全管理制度

近几年根据护理学发展要求和实际工作要求, 修订完善30余条管理制度, 实行护理服务流程化。按照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用药安全制度》、《患者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修改制度》、《重点药物观察制度》、《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管理方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等制度与措施, 对手术、危重、新生儿等不同类别患者采用不同的身份标识, 对规定的重点药物观察种类的药物使用进行严密观察, 及时合理调整护理措施, 强调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性和用药过程的安全与合理性。

按照患者医疗安全目标, 以科为单位, 以护士长为责任人, 全员参与, 从依法执业、诊疗行为规范、用药安全、医院感染控制、尊重患者权利等方面自查医疗安全隐患, 并提出改进、防范措施。

坚持院领导查房制度, 每周安排一位院领导带领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进行业务或行政查房, 及时查找、发现、消除安全隐患。

2 环境改善与重点部门重点管理

新型现代化住院楼内实行人性化设计与设施, 各病区走廊、治疗区域、病房均有醒目的各种标识和关于安全的温馨提示, 服务设施更加齐全合理, 既便于护理工作流程化, 也使患者感到更舒适、安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血液净化室、手术室和麻醉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重点部门的布局、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有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措施保障安全,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程序, 有完整的监测记录与应急管理预案。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设施的监测、管理、指导、考核, 确保患者与职工安全。

实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对发生的一般不良事件, 要求有关科室或人员在24~48h内报告, 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在处理的同时口头上报护理部、医务科及相关职能科室, 护理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调查分析, 并针对事件原因、影响因素及环节制定改进措施。

3 坚持职业培训教育增强护理安全意识

采用集体学习、专题讲座、科室讨论等形式, 由科教科与护理部、维权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部门联合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献血法》等法律法规、医疗核心制度及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培训合格率100%, 增强护理人员的依法执业意识, 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洁净手术室的感染控制》培训, 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 增强护理人员无菌意识,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医院每年3月份开展"质量安全教育月活动", 通过质量与安全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演讲、知识竞赛, 护理安全大讨论、急救技能情景演练及其竞赛、护理文书展评等多种形式活动, 提升护理人员的内涵素质和安全意识。

4 实行督促制度, 持续改进安全环境

按照医院《患者安全目标及主要实施措施》, 围绕调整、充实、整顿、提高的工作思路,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与考核。通过护理总值班考核日常工作安全性;通过各职能科室每周、每月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 院领导查房查找、发现安全隐患, 并通过护士长例会反馈督促检查情况, 定期以"质控简报"的形式将存在问题通报全院。规定存在问题或隐患科室限时改进, 并由督导办督促、检查有关科室落实整改措施。

坚持每季度召开护理安全专题研究例会, 对科室自身难以提出改进措施的安全问题或潜在安全隐患进行研究, 提出改进或防范措施;分析缺陷、差错、事故、纠纷原因, 提出整改意见;质量控制委员会督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落实, 实现安全用药, 达到持续改进护理安全的目的。

建立激励机制, 对自行排解安全隐患多、发生护理缺陷、差错、事故少、提供不良报告较多、提出安全建议并能持续改进的科室或个人给予奖励, 实现医疗安全持续改进。

5 效果

与2006年~2007年比, 2008年~2009年护理差错发生人次由65人次 (22.54%) 降低到14人次 (4.76%) , 下降了79.6%, 护理纠纷由4起将为0, 护理文书合格优秀率由95.21%增加到97.18%, 患者满意度由90.24%增加到93.31%。

6 小结

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 医院既重视人的因素, 也重视环境的因素, 使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身心始终处于接受治疗与护理的良好状态, 并得到适当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比较顺利的达到重建健康[1]预期的效果, 因此, 抓好病区护理安全, 人的因素和工作场所与环境的因素均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9篇

1强化化工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

1.1设计把关。设计把关指的是企业生产的安全设计工作。工程设计作为生产的第一步, 设计的合理与否对于后续能否实现安全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数事故告诉我们, 如果不从安全技术角度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设备, 从工厂的设计之初就把好安全关, 那么事先化工安全生产目标是不可能的。做好设计把关工作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 一把来说对化工生产设备的安全评价主要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废弃物的性质、生产流程、生产设备进行危险性评价, 然后在根据安全风险出现的概率和所带来的影响确定生产区域布置、安全间距和设备选型。 此外, 化工企业就应当对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应及时开展安全预评价和竣工验收安全评价, 要重视对重大的检修作业, 生产装置的废弃拆除, 进行风险评价。

1.2设备把关。随着生产设备服役时间的不断增长, 常年运行的设备和仪表难免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异常如震动、 仪表指示不准等, 这些异常都会对化工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而埋下安全隐患。而对于新投入的设备而言, 虽然说其质量是合格的, 但是由于操作人员对其不熟悉, 因此也会出现各种失误操作, 从而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对此, 做好化工生产设备把关工作是必要且重要的。对此笔者认为能否实现化工生产设备把关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针对性的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 行之有效的生产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例如是否将压力容器、大型生产设备、仓库储存设备以及安全装置的管理维护作为重点, 委派专人负责;是否明确要求在检查中发现安全问题时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记录在案;是否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安全装置的管理维护工作;对于废弃或者长期停用设备内的危险化学品是否要求员工及时的进行彻底清洗等, 都是做好设备把关工作的实践要求。

1.3工艺把关。当前我国化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认识:按照要求进行规范性操作就可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这种认识使得很多化工企业忽视或者不愿意在工艺安全方面加大投入进行整改, 从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埋下隐患, 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将原因归结于工人操作不当上。事实上, 分析近年来发生的诸多化学生产安全事故, 我们可以发现工人操作失误和化学反应失控是导致化学生产安全事故的两大主要原因。因此, 严格控制化工工艺参数及化学反应温度、压力、控制投料的速度、配比、顺序以及原料的纯度和副反应等, 以此来保证化工生产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容, 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如果是设计把关和设备把关是化工安全生产的前期保护, 那么工艺把关可以说是化工安全生产的最后屏障, 化工工艺的科学合理与否对于化工生产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1.4操作把关。分析2015年8月22日发生在山东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化工厂爆炸事故, 专家认为违规明火操作和设备泄露是导致爆炸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因此化工企业必须给予生产操作以足够的重视, 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化工生产操作始终按照规范进行。一般来说,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操作主要包括安全开车、安全运行、安全停车和安全检修四个部分, 在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控制设备的“跑、冒、 滴、漏”、不随意拆除安全附件和安全连锁装置、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措施, 防止事故造成的影响扩大等。 以此来保证化工生产操作始终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 确保化工生产的安全性。

2提高化工生产环境保护效益对策

提高化工生产环境保护效益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化工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 另一个是化工生产企业环保意识强度。其中化工生产技术水平是由当前科技发展所决定的, 短期内无法彻底实现无污染生产, 因此笔者将目光集中在通过加强环保意识提高化工生产环境保护效益上, 针对性的提出以下措施:

2.1做好环保宣传工作。一方面, 政府要对于化工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以足够的重视和认识, 在实践中引导和督促化工企业管理者不断提高环保意识, 只有在企业管理者具备足够环保意识的情况下, 企业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化工生产对环境影响是客观的, 这是其行业特性所决定的, 而工人作为化工企业的基层, 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化工生产的环境保护效果有所影响, 因此企业内部应当积极宣传环保意识, 促使员工认识到做好生产中的环保工作不仅关系到生态和生活环境, 更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2.2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当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较多如《环境保护法》等, 对化工企业起到了一定约束作用,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仍旧可以发现很多化工企业钻法律漏洞, 没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给予这些企业以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是没有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使得部分化工企业产生了侥幸心理。因此, 在实践中相关部门要把环境保护问题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开展经常性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检查活动, 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罚代刑等违法违纪行为。构成犯罪的, 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3加大环保投入, 实现达标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是化工生产实现环境保护目的的基本要求, 而实现达标排放的关键在于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加大环保投入。对此笔者建议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企业自身要积极的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手段, 实现生产达标排放,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政府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可以采用直接拨款的方式来支持化工企业实现达标排放, 也可以通过政策优惠措施来促使化工企业主动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实现达标排放。此外, 政府也应当对企业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检, 确保企业做大稳定达标排放。

3结语

总而言之, 化工产业本就属于对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产业, 一旦出现生产安全事故, 那么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将会更加的严重。因此, 化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紧密相关的。在生产过程中我们既要多管齐下的来保证化工生产的安全性, 更要尽可能的降低化工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实现化工产业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摘要: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社会对化工生产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的愈加重视,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 实现化工安全生产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对于社会来说, 实现绿色生产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 如何保证我国的化工产业在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极为重要。基于此, 文章从实现化工安全生产和加强化工生产环境保护两个角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化工产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周建东.浅谈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管理方法[J].化工管理.2014.12

[2]谢萍华, 陆伟.化工清洁化生产与环境保护[J].杭州化工.2007.05

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10篇

对员工安全意识分析

无论何种企业,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职责就是激励企业员工。通常的做法是高层管理者必须激励低层管理者,低层管理者必须激励非管理层的员工。在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的激励过程中,员工有时并不是愿意为了安全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几乎有相当一部分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实际工作中做过冒险的事或进行过不安全的违章操作。墨菲定律指出:只要客观上存在危险,而且人们麻痹大意,那么事故迟早会变为现实。在我们的生产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现象。很多工作不按程序做,走近路,找窍门,从一次的侥幸到多次的麻痹,久而久之隐患就演变成了事故。可能是因为其它因素的激励作用远胜于安全操作的激励作用,这些其它的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在操作中长期养成了一种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认为按自己的习惯操作,可以节省时间,避免额外的劳动强度或工时,分散注意力和显示独特性等。那么,作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确认这部分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很有可能导致事故。为此,我们要在员工中牢固树立“今天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没出事故是侥幸,明天不按操作规程操作出事故是必然”的理念,杜绝侥幸心理。

对员工的安全分析是一种确认个体有可能影响其工作行为态度的技术,它可以确认很有可能会出错或发生事故的重点人。同时,检验有可能增加事故隐患的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及其它影响。根据分析结果,管理者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潜在行为问题的对策措施,以此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

对员工积极性进行激励

通常分析,80%以上的事故发生是因人不安全行为所致。在干预人的行为时,心理学家认为,对人施于严格的控制并不是好的办法。有研究表明,对人控制得愈严,工作效率会愈低。同样,当员工出现错误时,管理者愈给予惩罚,其生产效率会愈低。相反,在干预人的行为过程中,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责任体系与激励措施,从工作实际出发,按照各岗位员工设置,把安全管理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首先明确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所承担的安全责任,其次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措施,发生事故或未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实行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采取惩罚与形象激励、荣誉激励及物质奖励等方式结合起来,对及时发现隐患、排除事故,以及实现零伤亡的单位或员工,制定出明确的激励方案和奖励措施,调动全体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使用积极的激励比惩罚和严厉约束会更有效。这种激励有助于促进员工的积极态度和建立一种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谐关系。因为,当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还处在探索运行阶段时,有时员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违反了操作规程,应当采取积极的引导,使每个员工尽快适应这种管理。若采取过激的行为,只能导致负面影响,这一点应引起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把好尺度。

对企业安全气氛分析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安全文化的建立与完善,在实施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过程中,必须把安全文化建设放在安全生产管理的突出位置,员工的行为要靠企业文化来影响,利用各种活动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就是发挥每个员工在企业安全文化环境中的作用,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造就人和约束人的目的。从而在企业中建立起安全自护、互爱、互救应急的安全文化体系,在企业员工心灵深处牢固树立起安全、高效的个人和群体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与健康的奋斗目标。

安全气氛的分析则是评估员工在本企业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体系运行感知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感知不仅强烈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而且还影响着员工适应和应用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方法的愿望和能力。

表1安全气氛分析表,主要是用于与统计分析有关的结果,应要求整个企业的员工都积极参与该表的填写。结果表明了员工是如何看待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的以及正确的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方案应集中在哪些方面等。采取了适当的行动方案后,应再次应用安全气氛分析表进行民意测试,看是否已经取得了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运行的效果及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应放在哪些方面,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或改进。

对领导安全绩效评价

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之中,建立各级领导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风险考核兑现制度,可根据每个管理者的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岗位工作职责以及监管安全生产要害部位(单位)风险责任等因素,进行综合考核、量化评定,与其年度业绩兑现奖紧紧挂钩。通过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风险考核和目标管理,使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安全工作目标,进一步落实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责任制。

领导安全绩效评价是用于考核各级领导在安全工作方面的绩效和有助于激励管理者和非管理者的一种技术。在这种技术中,让企业员工评价他的直接管理者的安全工作绩效。其主要方法是完成一份调查表,见表2内容。

该表一般是由员工不记名的完成,回答是保密的,只给其直接管理者及其高级管理部门提供总结性的报告。

通过该调查表所得的结果应加以综合分析,并在被评价的管理者和领导之间给予讨论。如果有很多的员工对管理者在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工作方面的评价很低,那该问题就值得高度重视,高层管理者和管理者有必要提出正确的组织措施;即使有一部分给管理者较低的评价,亦应引起充分重视,这是对待员工的态度问题。领导的态度有可能影响员工在安全管理及其它方面工作的绩效。要让组织负责人感到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人员是他们组织中的一员,使他们觉得他们所担心的也就是我们的忧虑,而且会尽力寻找方法帮助他们共同实现工作目标,并对企业有所贡献。

这种机制有利于激励管理者,知道他正处在被自己所监督管理的人评价。同时,也有利于激励员工做好评价工作,使员工看到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在企业中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群体安全规范影响

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人的行为潜在地受到周围同事群体的影响,它具有强烈的激励功能,能使员工感到归属于某一群体。通常群体规范与管理者所命令的工作标准、程序相比,能使员工感受到更大的工作压力和激励作用。如何在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中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面可从发挥好“三个作用”方面入手,以充分体现群体规范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作用。

一是理念的先导作用。心态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人本思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追求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然而为什么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就是没有树立起正确安全生产价值理念。

二是管理者主导作用。员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方法是有直接关系的。过去,管理者抓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三违”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加经济处罚。当然不可否认,批评和罚款能使违章员工的思想受到触动,但指望仅仅通过经济手段就可使员工和“三违”现象彻底决裂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个别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员工在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对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经济处罚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为了增强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采取刚与柔的结合以及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这样更有助于形成一些安全规范和正确的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工作程序,将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亲情的感染作用。从理论上讲,促使全员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适应了员工对安全生产知识的内在需求,从主观上员工是愿意接收的。但是,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不是大道理满堂灌,就是“家长式”的训斥。要解决安全教育入心入脑的问题,一定要注重感情投入,可采用亲情教育法,如在会议室设立“全家福”牌板,把每个家庭对自己亲人的安全企盼写在照片的下面,时时提醒员工牢记亲人的嘱托,真正体现出亲情温馨的工作氛围,使员工更加增强主动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这样会使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分析能通过群体的意见和充分的民主讨论来进行,一旦群体确认了相应的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工作程序和管理规范,对每个员工相互间会起到积极的互动激励作用,员工群体会鼓励每个员工实现他所确定的个人奋斗目标从而达到全员积极参与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的目的。

综上所述,将行为激励管理机制应用于油田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之中,改变传统的安全管理观念,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根据员工的心理规律,应用行为科学原理,树立全新的石油安全文化理念,创造性的激励各级管理者及企业员工努力实施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所赋予的责任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摘要:将行为激励机制应用于油田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QHSE)管理体系之中,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营造石油安全文化氛围;通过采用对员工安全意识、积极性激励和对企业安全气氛分析,以及对领导安全绩效评价和对群体安全规范影响等方法,旨在激励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改善石油企业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获得更加高效的工作绩效。

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11篇

企业的三个管理体系有各自的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组织总的管理目标。每一管理体系都致力于使其与目标相关的结果满足顾客或官方的需求和期望。不同的目标关注的内容不同。如环境目标关注控制环境因素及获得环境绩效;质量目标关注满足顾客的要求。但是这些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是组织总体目标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各个部分的管理体系可以合成一个整体,称其为企业的综合管理体系。各个管理体系存在着共同的活动,综合考虑不同的管理体系共同的活动,会给企业的管理活动的策划、资源的配置、确定组织互补的目标以及评价组织的管理体系整体有效性带来好处。

1.整合管理体系的原则

(1)管理对象相同,管理要求基本一致的内容可以进行文件的合并。 如文件控制、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预防和纠正措施等,三个标准条款的控制对象及要求基本一致,按此原则,文件都可以合并。

(2)整合后的管理要求应覆盖三个标准要求的内容,就高不就低,以三个标准中的最高要求为准。如GB/T24001、GB/T28001标准对管理体系文件没有明确要求编制管理手册,而GB/T19001中明确要求编制管理手册,按照本条原则就要求变只满足三个标准要求的综合管理手册。其他如“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设备管理”和计量要求,三个标准要求均有差别,按最高要求编制控制程序文件。

(3)整合后的管理体系文件应就有可操作性。当在同一级别的文件中不能完全描述其全部具体要求时,应考虑引用下一层次文件进行描述的方式,使之条理清楚,可操作性强。

(4)体系整合应有利于减少文件数量,便于文件使用;有利于同一活动的策划、运行与监视测量,实现资源共享。

(5)在进行管理体系整合策划时,要从机构设置、定编定岗、资源配置、职能分配、运行控制、监视测量等方面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有机整合。

2.整合管理体系的方法

2.1分析整合的内容

在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整合时,可以按照5W1H对两个标准中具有对应关系的活动要求进行分析。

(1)三个标准要求同一方面的事都可由同一人来做的可整合。如两个标准都要求设立“管理者代表”负责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整合后的管理体系,可以只设立一个管理者代表,统一负责体系整合、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要求管理者代表具有三个体系的综合管理能力。

(2)原来几个不同部门作相同的事,就可以合并由一个部门来做。

2.2文件整合的方法

综合管理体系的特点是: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完全融合在一本《管理手册》;三个体系共有的程序和分别专有的程序;将三个体系要求融合在一起的操作文件。整合管理体系中各管理体系的有机的结合不是指多种管理体系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系统化原则形成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兼容的有机整体,才会发挥一体化的整体效益和效率。这种有机结合的原则在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策划和编写体系文件时应得到充分考虑。

2.2.1《管理手册》的整合

《管理手册》的章节一般顺应GB/T19001标准章节号,各章节充分描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要求。三大体系标准的4.1条款相似,但要分别描述各自体系覆盖的范围。GB/T和 GB/T28001中的4.2、4.3条款与GB/T19001第五章合写。GB/T24001\GB/T28001中的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条款与GB/T19001第七章“产品实现的策划”合写,GB/T24001\GB/T28001中的4.5“监视和测量”与GB/T19001第八章”测量、分析和改进”合写。总之,统一章节中应充分描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个方面的所有要求,特别注意不要遗漏小条款。

2.2.2《程序文件》的整合

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管理过程均涉及:文件控制、记录控制、管理评审、内部审核、纠正与预防措施、培训意识和能力、日常检查机制等。这些过程涉及到三个标准的要求基本相同,可以实现完全整合。对于具有独立性的管理活动可以单独写。

2.2.3作业文件的整合

“过程方法”是GB/T19001,GB/T24001\GB/T28001三个标准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建立和整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产品实现和提供过程几乎都涉及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应对每一个过程所涉及到的各体系的要求加以整合。结合公司的实际,在相应的体系文件中统一做出规定,在体系运行中按一体化的要求来实施。

3.整合管理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措施

3.1确保整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措施

3.1.1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全员参与是组织建立综合管理体系的基础。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依靠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建立、保持、完善整合的体系。

3.1.2合理配备资源

综合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投入必要的资源,才能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比如虽然三个体系标准没有强制要求企业的绩效达到多高程度,但是要求企业通过体系运行,不断改进自身的绩效,以满足社会和相关方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投入相应的资金、人力、环保和安全设备设施。

3.1.3认真做好各种运行记录

记录是证实体系是否正常运行的客观证据,同时也是实施体系改进的依据。

3.1.4管理部门应具有强有力的管控和指挥能力

一个高度整合的综合管理体系,如果管理部门资源不足、能力不强、权威性不高、信息系统不畅,不仅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反而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率降低。

3.2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管理体系永恒的主题,没有持续改进机制的管理体系是没有生命力的。持续改进要求组织不断寻求改进管理体系过程的机会,以实现组织所设定的目标。改进措施包括日常渐进的改进活动及重大的改进活动。

3.2.1定期或适时评审和调整组织管理方针

3.2.2建立日常检查机制

在三个体系的整合中,检查可分为公司级和部门级。监察对象包括产品、过程、体系及质量等。检查记录可以统一。

3.2.3定期组织内部审核

三个体系的审核方法是相同的,例如:询问和交谈,查阅文件与记录,现场观察,必要的测量测试等。三个体系的审核也有不同之处,通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对发现的不符合的要求按就近的原则找出违反的标准对应条款,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则要求对发现的不符合按追溯目标的思路和方法找到真正的原因后,再开出与其原因对应的标准条款。对三个体系的不符合报告分别编制,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不符合报告可以合写。

3.2.4开展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推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最有效方(下转第103页)(上接第81页)式。通过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亲自主持,对体系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审。管理评审报告除对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做出评价外,一定要提出改进方向和具体要求。

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12篇

本工程周边环境复杂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介质管道多且吊装过程中必须保证物流运输道路畅通, 吊装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桁架吊装工程的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桁架结构施工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 阐述了该工程桁架吊装过程中的运输路线、吊点设置、吊车选型的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措施。

1 工程概况

主厂房东侧外管网桁架是沙钢新建1420冷轧燃气站通往气体保护站和冷轧厂的焦炉、混合煤气等管道用桁架, 桁架外形尺寸:长51m×宽4.74m×高3.85m, 桁架重量49t, 桁架位于沙钢钢铁大道北侧, 横跨宽厚板西路, 紧邻平行于钢铁大道南侧沙钢老管网, 管网内介质管道多达十五种且多为煤气、氮气、氢气、氧气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管道;右侧是沙钢宽厚板厂房一角, 左侧是新建外管网, 桁架的下方还有一根蒸汽管道与老管网成垂直布置, 宽厚板西路道路宽度为16m, 两侧有2m宽绿化带。桁架进场形态分为3段, 现场拼接完整体吊装就位, 桁架拼接场地布置在钢铁大道与宽厚板西路交界处, 钢铁大道南侧与宽厚板西路北侧之间空地, 如图1。

2 管网桁架吊装工程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措施

2.1 施工技术措施

在组对、吊装位置的选择方面, 管网桁架将分成3段运进现场, 每段长度分别为16.5m、17.5m和17m。桁架的组装、起吊本着就近安装原则, 布置在钢铁大道南侧与宽厚板西路北侧区域进行组装, 以减少吊运距离, 组装成整体后一次性吊装就位。

2.2 吊装用钢丝绳的选择计算方面

桁架的重量:Q=49000kg;桁架的吊装, 选用4根钢丝绳4股承重, 钢丝绳悬挂在桁架上, 钢丝绳的夹角为60°;钢丝绳的拉力:

S=K1K2Q/n×cosa

式中K1——动载荷系数, 取1.1;

K2——不均衡系数, 一般为1.2~1.3, 取1.2;

Q——设备重量, 单位kg;

n——承重绳分支数;

a——承重绳与铅垂线的夹角。

代入相关数据:S=1.1*1.2*49000/4×cos30°=14004kg, 钢丝绳的破断拉力:

P=K×S

式中K——吊索安全系数 (8~10) , 取K=8。

代入相关数据:P=8*14004=112029kg;P0=112029kg/112029kg*9.8=1097885N/1000=1097.885k N。

根据国家标准《常用钢丝绳品种》 (GB/T8918-1996) , 选用公称抗拉强度1870MPa的纤维芯钢丝绳Φ44mm (6×19+FC) , 其最小破断拉力P0=1110k N>1097.885k N, 选用公称抗拉强度1870MPa的纤维芯钢丝绳Φ44mm, 满足吊装要求。

2.3 吊车的选用及使用方面

根据桁架的重量、安装高度及现场条件, 选用格鲁夫GMK7450 (450t) 汽车吊进行吊装施工, 吊装性能参数选择杆长45m (85%出杆) , 起重半径18m, 起吊重量55.5t。吊装当天需要对沙钢宽厚板西路进行封路施工, 需要甲方协调相关封路事宜。

2.4 在桁架吊装方面

2.4.1 桁架吊装要求

吊装前, 需对支架几何尺寸 (含标高、垂直度、两支架间的距离等) 进行复测, 并确认支架上方无任何障碍物;吊车站位前, 需现场测量桁架安装后的中心点位置, 并给出吊车的准确站位;需在桁架上绑扎6根拽绳, 在吊装时控制桁架在空中的方向;根据桁架吊点布置图焊接吊耳, 必须保证吊耳焊接质量。

2.4.2 桁架吊装方法

起吊前, 先对桁架进行试吊, 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直至保证起吊后桁架水平;再将桁架吊离地面18m处, 超过原有煤气管道及其他障碍;汽车吊转杆, 地面施工人员通过拽绳控制桁架在空中的旋转方向;当到桁架中心旋转至支架中心点正上方, 缓慢下落至支架上完成桁架吊装工作, 如图2、图3。

2.5 安全措施

桁架、吊车进场路线要提前看好, 并做好验道工作, 对已开挖路面要回填并夯实, 对正式路面要采取铺垫措施;桁架吊装要有统一信号, 由专人指挥, 吊装之前对其吊具、绳索进行认真检查, 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吊装前需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书面和口头安全交底, 施工人员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起重作业时, 起重臂和重物下方严禁有人停留、工作或通过;重物吊运时, 严禁从人上方通过;严禁用起重机运载人员;使用的吊具 (如钢丝绳、卡扣等) 必须按规定使用, 使用前应确认其完好性, 不得带病投入使用, 如图4。

3 结语

工程最终安全顺利的实施完成, 没有对物流运输造成任何影响。复杂环境下的桁架吊装是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正式实施桁架吊装之前, 必须进行现场踏勘和精心的计算, 充分了解吊装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构件吊装回转路径, 防止桁架与周边其他建构筑物相碰, 确保工程安全顺利的完成。

摘要:本工程周边环境复杂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介质管道多且吊装过程中必须保证道路畅通, 吊装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管网桁架吊装工程的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桁架结构施工的重要保证。本文以具体工程为例, 阐述了该工程桁架吊装过程中的运输、吊点设置、吊车选型的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措施, 可供同行交流参考。

上一篇:室内绿化下一篇:技能课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