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练习设计例谈

2024-07-03

课堂练习设计例谈(精选9篇)

课堂练习设计例谈 第1篇

一、在概括主要内容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因此, “概括主要内容”应当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点内容。苏教版第七册《诚实与信任》就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的好教材。教学中, 我设计了如下的“填空”练习: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弄清故事的“基本情况”。 (出示)

读了这个故事, 我搜集到以下信息:

师:你们搜集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

师: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交流时用上你们了解到的信息。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得很清楚。我注意到了他在表达时把得到的信息都用进去了, 我还注意到他用的连接方式是: (2) — (3) — (1) — (4) — (5) — (6) 。谁还能用不同的连接方式来说说?

这里的“表格式”填空练习巧妙地对“要素串联法”进行了改造,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储备”了文章中的多个信息, 并迅速掌握了“串联”的方法。

二、在品析关键词句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 教师必须抓住关键的字词或语句, 引导学生反复咀嚼, 悉心体味其深刻的内涵。苏教版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第六自然段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话一连写了谭老师的三个动作———“拉”“撑”“护”, 简简单单三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 其中的一个“撑”字更是将英雄顶天立地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怎样引导学生细读, 品出“撑”字后面更深层的意味?教学中, 我展开了两次“填空”练习, 旨在对重点学习内容进行聚焦, 为学生的阅读感悟提供可“借”之“势”。

我先请学生读这句话, 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然后, 要求学生仔细看图, 再完成下面的填空, 引导学生把“撑”的动作具体化、细节化、形象化。

教学楼就要倒塌了!不好, 还有四个正想往外冲的学生已经来不及跑出教室了!见此情景,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弓起____, 张开____, 双手____, 此时, 他就像在保护着……就这样, 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使这四个学生获得了生的希望。

当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了人物英气勃发的外在形象后, 我又出示了第二个填空, 组织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谭老师用臂膀为学生“撑”起这片小天地的时候, 他没有想到____, 没有想到____, 没有想到____……却想到了。

“他没有想到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的痛苦”;“他没有想到自己很可能就会在这场灾难中死去”;“他没有想到妻子、孩子、父母也许正在盼着他, 等着与他相聚”……危难时刻见真情!其“情”何在?在于他深深爱着的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 在对“撑”字的品析中, 学生走进了谭千秋的心灵世界, 追寻他生命逝去前最后的心路历程, 感悟到了他为人之师的强烈责任感和深沉博大的师爱。

三、在创设情感磁场时

语文课堂有其独特的诗意空间, 需要教师建立一种情感的“磁场”, 让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体会出文本丰厚的内涵。这样的“场”, 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更离不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的表达与渲染。下面来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 (人教版第九册) 教学片段:

师: (读) “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看到他画的金鱼的各种动态了吗?你看到金鱼的哪些动态?

生:我看见金鱼在往前游着, 突然一个“急刹车”, 又往回游了过去。

师:好, 这是一个动态。谁还看到了不一样的动态?

生:我看到鱼在水里吐着一个个水泡, 水泡还一直往上冒。

师:吐泡泡, 一个可爱的动态。

生:我看到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还不停地甩着尾巴。

师:甩尾巴, 这是金鱼非常典型的动态。我知道还有各种不同的动态……

如果我们直接出示上面的训练内容, 应该是这样一个填空:

“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读着这句话, 我仿佛看到鱼儿____, 仿佛看到鱼儿____, 仿佛看到鱼儿_____……

对比之下, 我们不难发现, 王崧舟老师这样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其一,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直接出示填空, 学生“机械”“呆板”地进行回答的局面, 教师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的贯穿, 增强了师生间情感的互动;其二, 这样的训练环环相扣, 层层拓展, 教师的牵引、点拨、评价及时跟进, 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语言文字所造的情境中,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得到这样的启发, 我们不妨在教学起、承、转、合的关键处, 精心设计一些以师生对话为方式的“隐性”填空,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课堂多一些情感的流动, 多一些诗意的画面。

四、在指导课文背诵时

背诵课文是重要的阅读训练方式, 那些篇幅较短、语言浅显、描述规范的课文, 背诵难度相对较低,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背诵是完全可以的。但要背诵篇幅较长, 没有明显语言表达规律的课文, 教师必须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 以帮助学生提高背诵质量, 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在指导背诵的若干方法中, 我尝试了“填空”训练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金蝉脱壳》 (苏教版第九册) 一课的第4、5自然段要求学生背诵, 我重点指导了第四自然段的背诵。课堂上, 我以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为铺垫, 设计了如下的填空让学生练习, 从而化整为零, 化难为易。

(1) 开始脱壳了! (2) ____, 蝉背露出来了。背上____, 先是____, 一会儿____。 (3) 接着, 头钻出来了, ____。 (4) 六只脚出来了, ____。 (5)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____, 脱壳的蝉儿____。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例谈 第2篇

二、由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但复习内容要有新意,且与新课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要能引起新课的学习。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五册第38课《To China , With Love》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By learning the front lessons, we have known the famous physical scientist, Albert Einstein. We have also known “Father”of Hybrid Rice, Yuan Long ping and the well-Known writer and educator, Helen Keller. What makes them great or famous? Love! Their hearts are full of love. They Love themselves. They love their parents. They love their work. They love science. They love the people. This class we’ll know another famous foreign doctor. He is Norman Bethune. He is from Canada, But he lives in Chinese people’s hearts forever. Why? What did he do for Chinese people? Let’s Learn lesson38 《To China, with love 》to know him. 这种总结性的导语既加深了学生们对旧课的理解,对伟人的认识,也使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引起他们对白求恩的了解欲,自然引起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三、由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图片能够形象地再现生活,在教学中运用它,常常能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引起思索。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四册第60课《Fix and mend》时,先出示两幅展示堆积如山,浩瀚如海的垃圾的图片,用英语向学生们发问并启发其回答:What’s this? -It’s garbage. What does it look like?-It looks like a hill or sea. Where is so much garbage from? - I think most of it is from the things that people throw away. How should we do for making less garbage? For this question let’s learn Lesson 60:Fix and mend . 这样的导入,既引起了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思索,又引起他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英语教材中的插图往往形象地展现了这课的主要内容或重要故事情节,面对它可以提出相关的好些问题,这些问题会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四册第30课《Keep the Candle Burning》时,让学生们观察课本中做实验的插图,是这样提问导入新课的:Look,the woman is doing an experiment . How does she do the experiment ? What does she need?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experiment ? Will the candle stop burning when the jar cover the dish? Why? How keep the candle buring? 然后让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新课,做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回答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由明白学习目的,阐明教学思路而导入新课

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方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明白了教学的目标思路, 知道了一堂课学什么或如何去学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学习。为此,我在执教新目标英语第2单元《 Where’s the post office 》 SectionB 3a-4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a tourist Guide? Then you must learn to speak English. You must learn to write tour guide in English. Then 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tour guide? Don’t worry! This class we’ll talk about this question. Our book gives us a few examples. I hope you can read and think carefully. At last we’ll try to write a passage about tour guide. I’m sure you can write it well. Ok let’s read the first passage. 这样导入新课,既使学生们将英语学习与未来要从事的导游工作相联系,从而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明白了本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方法和要求;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听读能力。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不拘一格,应结合教材内容特点,以激起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为目标,要坚持独创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原则。

例谈课堂练习优化设计的原则 第3篇

[关键词] 课堂练习;优化设计;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但是,如何将这种设想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数学思想,形成数学能力呢?除了研读教材、师生对话等活动之外,最重要、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演习各种练习. 其中课堂练习担当了检测课堂活动实际效果的功能,宛如一个不知自己是否发烧的病人看医生时,医生要用温度计测量体温一样. 如此说来,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出高质量的题目变式就显得举足轻重.

那么,课堂练习设计优化的原则有哪些呢?

讲究时效性

课堂练习最大的限制就是“课堂”,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完成. 这就决定了设计练习时必须考虑时间因素. 从通常做法观察,课堂教学一般要为课堂练习预留5~10分钟的时间,甚至更短. 因为时间上的限制,所以也就决定了课堂练习必须优化,以求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并且要求数量适中. 就数量而言,练习过少,达不到练习、检测、反馈的效果,练习过多,学生便无法如期完成,就会挤占其他课堂活动的时间,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这同样达不到练习目的.

化解这一矛盾的一个法则就是追求练习题的简化:选择典型题,以一当十,适当兼顾基础、发展、创新和有适当难度的题型,“要渗透由简单到复杂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认识事物,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从复杂背景中把握简单的本质,从复杂问题中发现简单的方法”. 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的课堂练习:

(1)二元一次方程的形成条件是:①含有______个未知数;②______的次数是1. 解答思想是______,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2)将方程14-6(y-5)=2(8+x)变形,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是______.

(3)已知3x2m+n-3-15y3m-2n+2=-3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m+n)n=______.

(4)已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y=kx+b的解有x=3,y=4和x=-1,y=2.

①求k,b的值;②当x=2时,求y的值;③当x为何值时,y=3?

(5)王老师为班里买回甲、乙、丙三箱苹果,张亮同学查看后知道,甲、乙两箱共50个苹果,甲、丙两箱共52个苹果,乙、丙两箱共56个苹果,张亮正在疑惑:每箱各有多少个?

试题(1)考查判断二元一次方程;试题(2)考查转换二元一次方程;试题(3)考查跨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试题(4)考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试题(5)考查实际应用的实践能力. 也就是说,这五道题基本上涵盖了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各类试题,数量适中,可配合课堂教学中课堂反馈的需要进行选择.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典型”上下工夫,以取得更大的反馈效果. 比如围绕教学目标;针对课时知识点和技能点;遴选、改编出最佳题目. 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出来的试题便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实用性,也就变得简化了.

讲究层次性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三个维度,教学环节的设计总是由旧知铺垫新知,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纵向推进与横向拓展相结合,那么课堂练习也应体现这一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 试题(1)为概念型的基础知识考查;试题(2)为方法型的基础技能性知识考查;试题(3)为拓展型运用能力的考查;试题(4)为方法型解题能力考查;试题(5)为现实背景型的实践能力考查. 这些试题具有鲜明的梯度,分别代表不同的层次,具有较强的区分度,有利于考查同一学生以及不同层次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

根据实际需要和课堂活动时间,对于某一个层次同样也可以分出若干小层,按照由易到难、由繁到简、由浅到深的顺序排列,以便于把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考查做得更扎实. 比如,同样是求方程组的值,但是也有许多样式,请看:

(1)已知x+2y+3z=54,3x+y+2z=47,2x+3y+z=31,那么代数式x+y+z的值是(?摇 )

A. 132?摇?摇?摇?摇 B. 32 C. 22?摇?摇?摇?摇?摇D. 17

(2)已知方程组x+y=7,ax+2y=c,试确定c,a的值,使方程组:①有一个解;②有无数解;③没有解.

这两个题目都要求给出方程组的解,但形式和角度各不相同. 试题(1),形式上为三元一次方程组,但可简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试题(2)为二元一次方程组,但出现四个未知字母,然而,根据题目要求,可把c,a看做已知数,再按照满足方程组解的三种情况答题. 从难易程度上判断,试题(1)只要稍加变换式子,构成三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稍微容易些;试题(2)涉及方程组的解,有三种情况,且c,a为字母形式,与数字相比,不够直观,附加了取值范围等因子,稍难.

可见,讲究层次性就是要兼顾三个维度和难易深浅,力求呈现出鲜明的梯度,同时顾及不同类学生的数学接受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各得其所.

讲究创新性

扣紧数学本质内容,设计出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浓郁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练习.

1. 生动性. 对于应用型问题,设置题目时应尽量贴近生活情境,创设一定的数学文化背景,并且适当考虑表述语言,提高感染力. 比如分苹果的生活化情境,能比较容易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关系,濡染数学思想和文化. 这样,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就可能随之高涨起来.

2. 多样性. 根据初中生注意力的特点,我们在设计题目时不妨适当考虑设题思路、方向和样式,在“变”上下工夫. “一个有效的例题、习题变式应当让学生通过问题获得参与的欲望,进而迸发出探究热情;一个具备探究性的变式问题,会调动学生动手、动脑,从而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 ”上述“时效性”中的五个试题从不同角度设计出发,在知识点、技能点的反馈上具备多样性,比如对于解方程组的考查,试题(2)是解方程组的一个基础性练习,试题(3)是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性质展开解答,试题(4)设置了种种情形解方程组的值,试题(5)则将解方程的过程融入实际应用. 这几道题本质上属于“解方程组”,只是借助多种数学情境,设置多种变式,埋下多种“陷阱”,激励学生挑战.

除了内容上的多样性之外,上述试题也可在形式上做一些变化. 比如试题(1)(2)(3)均为填空题,可以适当变化,将题目(1)改编为选择题——有下列方程:x-4y=6,xy=9,x+=12,6x-3y+8z=0,x2+y=16,其中二元一次方程的个数为( ?摇?摇)

A. 1?摇?摇?摇 B. 2?摇?摇?摇 C. 3?摇?摇 D. 4

这样一改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考查目的,还使练习形式有了变化之美,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和吸引力,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再如,可将试题(2)作这样改编:施展你的变形计,借助方程14-6(y-5)=2(8+x),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是______.

略微改变一下语言的形式,便使题目有了新花样,还产生了一定的人文性,同时也生动了许多.

讲究评价性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所以,课堂练习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评价功能,借此诊断教学得失,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弥补教学过失. 为此,课堂练习要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要体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还要观察学生解题过程中所体现的困惑点、易错点,衡量教学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时效性”中所设置的五个试题相对典型,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能够发挥反馈、诊断、指导意义,能够成为推动“教”和“学”的有生力量.

课堂练习设计例谈 第4篇

一、“肤浅”处, 补充拓展, 促使“深入”

教师设计练习时, 往往会抓住文本中那些在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典型语例, 引导学生揣摩体悟、内化运用;但学生限于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 以致理解肤浅, 感悟单一。此时, 教师就应恰当地引入生活资源, 拓展阅读资料, 调动情感体验, 展开练习过程, 促使学生的认知由“肤浅”到“深入”。

1.补足生活经验。

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描写的情境有一定距离, 导致感悟流于表面时, 教师就应在练习实施中充分调动学生类似的生活经验, 弥补文本体验的不足, 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从而深入领会到语言的表达效果, 提升语言的鉴赏能力。

请看《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

师:文中哪些语句特别让你感动?用横线画下来。

(生默读批画, 然后交流)

生:“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我觉得父亲很了不起。

师:这句话在表达上很有特色, 你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把“36小时”分割成“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来写。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这样写让我觉得时间过得很缓慢。

生:我觉得时间好像停下来了。

师: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生:爸爸出差整整10天还没回来, 我觉得那10天特别漫长。

生:春游那天早上, 时间超过了整整半小时, 旅游车还没来, 大家心急如焚。

师:在焦急的等待中, 你觉得那只是半小时吗?

生:我感觉那半小时特别漫长, 我一直在心里默默地数: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半小时如同过了一天。

师:当我们的内心饱受煎熬, 就会感觉时间仿佛定格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验, 再来读读文中的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现在, 你对这个句子特殊的表达方式又有什么新认识?

生:儿子生死不明的36小时, 对父亲来说, 简直度日如年。但父爱让他一刻不停, 始终不肯放弃, 因为他心中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 一定要救出儿子!一定要和儿子在一起!

师:这个典型的语句, 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非同一般的情怀。我们阅读时就应关注那些特殊的句式。

上述片段中, 教师抓住“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个典型句式, 引导学生揣摩体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 学生对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感悟只是停留于文字表象, 教师就适时地调动学生类似的生活体验, 触动情感共鸣, 使学生揣摩到这种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到父爱的伟大, 也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通过典型语例的学习有了新的发展和提升。

2.拓展阅读资料。

仿写文本的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练习;但学生练笔前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 就会给练习带来阻碍, 使练习流于形式。因此, 教师在练习的内容上应给学生搭建一些脚手架, 拓展阅读资料, 提供知识铺垫。这样, 学生在“例子”中习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 就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变得丰厚而深入, 从而最大化地促进文本语言的增值。

请看《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片断——

教师先以第二段为例, 引领学生体会作比较、拟人这两种方法说明的生动形象, 接着迁移自学三、四段, 找出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的句子, 体会表达效果。随后呈现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师:读了这两段文字, 你想说什么?

生:鲨鱼和向导鱼这两种看起来水火不容的动物竟能和睦相处, 太不可思议了。

生:动物的共栖现象太有趣了, 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

师:动物的共栖现象的确有趣, 如果能像课文一样用上作比较、拟人等说明方法来写, 就会更加生动。请你试着写一写。

上述案例中, 教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 体会到拟人、作比较这几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后, 随机拓展了鲨鱼和向导鱼共栖的阅读资料, 并让学生运用上述说明方法进行改写。此练习的实施, 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动物共栖现象的有趣奇妙, 对说明文这一特殊文体的语言学习, 也经历了一个由感知体验到迁移提升再到运用内化的过程, 使练习真正成为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单一”处, 勾连辐射, 达成“多元”

语文练习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当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定势、思路狭窄、答案单一时, 教师就应利用练习资源, 或勾连比较, 或引领辐射, 启示方法, 拓展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单一”习得“多元”。

1.勾连比较中拓展。

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都是独立的个体, 不同的认知风格、各异的思维方式, 使他们的学习成果具有其合理性, 也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实施练习, 引领学生把“各自为政”的点滴体会进行勾连比较, 从而发散思维, 开阔思路。

请看《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片断——

师:小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荒唐事?请把它做的事概括成小标题。

(生默读概括, 然后交流)

生:我列的小标题是:1.储藏食物;2.晾晒蘑菇;3.垫窝取暖。

师:大家有什么建议?

生:第一个小标题也可以直接摘录文中的“储备冬粮”。

师:是的, 列小标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既可以直接摘录文中的词, 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生:第二个小标题我概括成“晾干蘑菇”。

师:“晾晒蘑菇”和“晾干蘑菇”关注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晾晒蘑菇”关注的是事情的过程, “晾干蘑菇”关注的是事情的结果。

师:是的, 列小标题时可以关注不同的角度。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生:第三个小标题还可以概括成“叼物垫窝”。“垫窝取暖”关注的是为什么垫窝, 而“叼物垫窝”关注的是怎样垫窝。

师:是呀, 以后我们列小标题时, 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关注不同的角度。

上述案例中, 教师引领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梳理课文三个具体事例。在这个练习的实施过程中, 每个学生呈现的学习成果是有价值的, 但采用的方法、关注的角度却又是单一的。教师引领学生勾连个体的点滴收获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小标题的概括可以关注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在充分展开的练习中, 学生概括小标题的思路由“单一”拓展成“多元”, 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也得以有效提升。

2.引领辐射中发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心理定势往往会束缚思维, 使思维处于抑制状态。教师应为其搭建思维辐射的支架, 提供多样的学习方法, 点燃发散思维的火花, 使练习呈现出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

请看《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断——

师: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又是怎么写的呢?请默读课文第1~6自然段, 画句子, 圈词语, 写批注。

(生圈画批注, 然后交流。)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 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 ……无所不能。”两个“普普通通”说明材料平常, 结果却“无所不能”, 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

生:“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 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神”字说明姥姥的剪纸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师:大家写批注时都抓住关键词语, 写出了对句子的理解。其实写批注还可以着眼于句子的表达方式。

生:第一句话的两个“普普通通”, 与“无所不能”形成了对比, 姥姥的剪纸技艺就高超在她能用最普通的材料剪出不普通的作品。

生:第二句话运用了夸张和对仗的手法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动有趣。

师:写批注时, 我们还可以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

生:第一句, 是正面描写姥姥的剪纸作品, 第二句是用乡亲们的赞叹, 侧面烘托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作者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更表现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师:是呀, 写批注时, 如果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 内容就丰富了。接下来, 就请大家运用刚才所学的多种方法, 补充、完善自己所作的批注。

上述案例中, 当学生所写的批注仅囿于内容分析时, 教师就引领辐射,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挖掘, 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不断地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和拓展, 增加了其语言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三、“散乱”处, 梳理统整, 提升“合力”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但学生从中获取的知识往往散乱无序, 各知识点之间缺乏沟通。教师就应适机介入, 引领学生进行有序梳理, 有机整合, 将散乱的“知识点”串连成系统的“知识链”, 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1.梳理中趋于有序表达。

教师设计练习是有意识的, 而学生进行练习却是无意识的, 因此, 练习中呈现的答案就比较散乱。教师就应顺学而导, 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的梳理, 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 学会有序表达。

请看《红树林》教学片断——

师: (呈现一张只有三条横线的表格)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 摘录描写红树林的关键词语。摘录前想一想, 这段话中哪些词很重要, 怎么摘录更好。

(生填表, 师巡视指导, 然后展示无序摘录的表格)

师:请读一读这些词语, 有什么需要补充?

生: (补充交流)

师:作者写这一段时, 也是像我们这样, 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吗?谁摘得不一样?

(展示按中间三句表达顺序摘录的表格。)

师:请分行读摘录的词语, 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行词语描写树林, 第二行词语描写树干, 第三行词语描写树枝上的花。

师:为什么这样摘呢?

生:因为这一段的中间几句, 作者就是按照树林—树干—树枝的顺序写的。

师:这位同学摘录词语时, 还能关注到文章的表达顺序, 真厉害。还有摘得不一样的吗?

(展示按照“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摘录的表格)

师:请大家分行读摘录的词语, 再对照第三自然段, 发现了什么?

生:第三自然段是按总分总结构写的, 他就是按总分总结构摘的。

师:如果我们在摘录词语时能关注到文章的结构, 就能摘得很有序。请快速修改你的表格。

上述案例中, 开始学生摘录的词语大都散乱无序, 教师就适机介入, 利用练习资源巧妙点拨, 有序梳理, 引领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自我发现, 自我感悟, 自我总结, 从而轻松无痕地掌握了文章的段落结构, 习得了有序表达的方法。

2.统整中促成全面认识。

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 传达的信息散乱无序, 不够全面, 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就应相机诱导, 引导学生进行零散信息的统整, 从而更全面、深入地获取语文知识, 形成语文能力。

请看《苏七块》教学片断——

师:苏七块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快速默读全文, 然后进行概括。

生: (面露难色)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

生:摘录文中的关键词句。

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概括。

(生默读填写, 然后教师选择两份表格展评)

师:你发现他们的填写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摘录文中的关键词句, 另一个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师:想一想, 这两位同学的哪些内容是一一对应的? 请你连一连。

生: (一一连接对应信息。)

师:两位同学填写的方式不同, 但传递的信息意思相近, 都概括了苏七块留给自己的印象。请再次观察, 想一想这些印象可以概括成哪些方面?

生:苏七块外貌奇特。

生:苏七块医术奇特。

生:苏七块的规矩也很奇特。

师:苏七块真是一位奇人。咱们分类读一读描写他外貌奇、医术奇、规矩奇的词句。

上述案例中, 教师留足练习时间, 让学生或“摘录关键词句”, 或“自主概括”, 写出苏七块留给自己的印象;然后有意识地展示了用不同方式概括的两张表格, 启发学生连一连两表中意思相近的内容, 随之提炼出外貌奇、医术奇、规矩奇这些特点;同时将摘录的词句分类归整到这三类““奇”中。在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练习实施中, 学生对人物的认知概括不再散乱无序, 而被整合成全面完善的知识体系, 语文练习成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修整、自我提升的快乐之旅。

课堂练习教学设计 第5篇

1.After a very active career she was looking forward to a happy and ________(peace)retirement.2.We come here once a year expecting a quiet, ________(relax)holiday.3.Most city people lead a(n)________(stress)life: too many places to go, too many people to see, too many bills to pay, etc.4.My ________(person)opinion is that the students should be doing more work outside the classroom.II.选用方框内合适的短语并用其正确形式填空(每个短语限用一次)。

get up, wake up, take up, switch on, switch off, go off

1.I must get rid of this large table;it ________ too much room.

2.Don’t ________ the television — the baby is sleeping.3.Please ________ the lights as you leave.4.Few men these days ________ to give a lady a seat on a bus.

5.Last night, the lights ________ in several villages because of the storm.6.She has just ________ from a deep sleep and doesn’t know what has happened.III.用适当的介词或副词填空。

1.I’d like to arrive 20 minutes early so that I can have time ________ a cup of tea.2.If there is not a good play on CCTV 8, I would switch ________ to CCTV 5.3.The children quickly got bored ________ staying indoors.4.The dancers were standing ________ a circle around the fire.5.The manager is still working his way ________ the application forms.6.I don’t feel that I’m ready ________ my driving test yet.7.Get ________ a Number 16 bus in front of our house.It’ll take you straight to the town centre.8.I think I’ll have soup ________ lunch today.9.Those old pictures brought ________ a lot of happy memories to me.10.The air was filled ________ the sound of children’s laughter.IV.根据括号内的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我们晚到一会儿有关系吗?(matt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她今天会在那儿。(suppo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想在这儿呆到五点钟。(unt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汤姆总是第一个到校。(the fir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们老板一回来你就通知我。(as soon a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到那儿用不了一个钟头。(less th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它拿近一些,好让我看得更清楚些。(so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现在不想出去,而且我还得工作。(besid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从每题所给的两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I 1.read / am reading a really interesting book at the moment.It 2.says / is saying that our personalities 3.depend / are depending on our birth order, that is, our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our brothers and sisters.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this book, the eldest child in a family 4.usually likes / is usually liking to be the leader.Now I 5.know / am knowing why my elder sister 6.always bosses / is always bossing me and my brother around!I am the youngest child in our family and, apparently, youngest children 7.usually get / are usually getting on well with everyone.I 8.think / am thinking it’s true, but things might change because my mum 9.has / is having another baby next month!

Unit 1 Lesson 2

I.根据下面各句句意以及所给单词的首字母或汉语提示词,写出该单词的正确形式(每空一词)。

1.It’s an ideal place in which to relax and escape the p________ of modern life.2.They’ve r________ the prices in the shop, so it’s a good time to buy.3.My sister is on a d________ to lose some weight.4.Our tent won’t s________ another storm like the last one.5.Your studies will s________ if you spend too much time playing football.6.—Coffee or tea?

—I’d p________ tea, thanks.7.Most British schools ________(组织)social events for the students.8.Some of Hollywood ________(工作室)are interested in this new actor.9.Kate’s a(n)________(专家)on teaching small children.II.选用方框内合适的选项完成下面对话(有两个多余选项)。

A.I prefer classical music to rock music.



B.I like classical music.



C.I don’t like rock music very much.



D.Oh, forget it, then.



E.I can’t believe that.



F.Not very much.



G.I don’t agree with you.



Two friends are having some drink together and talking about music.A: Black or white coffee?

B: White, please.A: Look!There’s a rock concert tomorrow evening.Do you want to go?

B: 1.________ It’s too noisy.A: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 2.________ Do you?

A: 3.________ Classical music sends me to sleep.B: 4.________

A: It’s true.B: You are kidding.A: No, I am not.B: 5.________ How about another coffee?

A: OK, that sounds good.B: Waiter!

III.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Are you burning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Do you feel you have no time for 1.________(you)? Do you forget to call family 2.________ birthdays or holidays? Have you stopped going out with friends because you are so busy? Do you have trouble 3.________(relax)and having fun?

If you are a workaholic, you should try to slow 4.________ and spend time on your personal life.You should balance the many important areas of your life, 5.________(include)your health, friends, family and work.Here are some tips for living a(n)6.________(health)lifestyle.First, stop overworking and remember 7.________(spend)quality time with friends and family.Second, learn to eat, talk, walk and drive more 8.________(slow).And don’t forget to turn your mobile phone off sometimes.Third, learn to live in 9.________ present time and stop worrying about the future.And finally, take 10.________ easy and begin enjoying the simple things in life.Stop to smell the roses.答案

Unit 1 Warm-up & Lesson 1

I.1.peaceful 2.relaxing 3.stressful 4.personal

II.1.takes up ?? 2.switch on 3.switch off

4.get up 5.went off 6.woken up

III.1.for 2.over 3.with / of ? 4.in

5.through 6.for 7.on 8.for

9.back 10.with

IV.1.Does it matter if we’re a bit late?

2.I suppose she’ll be there today.3.I’d like to stay here until five o’clock.4.Tom is always the first to get to school.5.Please let me know as soon as your boss comes back.6.It’ll take less than an hour to get there.7.Bring it nearer so that I can see it better.

8.I don’t want to go out now, and besides, I must work.V.1.am reading ? 2.says ?? 3.depend

4.usually likes 5.know ?6.is always bossing

7.usually get 8.think 9.is having

Unit 1 Lesson 2

I.1.pressures 2.reduced ?3.diet

4.stand 5.suffer ?6.prefer

7.organise 8.studios 9.expert

II.1-5 CBFED

III.1.yourself 2.on ?3.relaxing

4.down 5.including ?6.healthy

语文课堂评价语设计例谈 第6篇

一、富含情味——评价语要发自内心

情感是一切行为的润滑剂,是一切强硬的乳化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有了情感坚冰也能被融化,而缺乏情感的对话则会让人半句嫌多。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是实现知识传递、兴趣激发、能力培养的催化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自内心的真情评价,总能使学生感受到淳淳的师爱;总能激发出他们前进的动力;总能激活他们灵活的思维、丰富的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我在让学生熟背课文后,进行了抽背。当抽到一位有点口吃的同学时,虽然背得很吃力,但他还是认真地背完了课文,然而却引来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这时我及时进行了弥补:“同学们,这篇文章要熟背还真有点困难,但是这位同学却能整篇背下来,我们是不是该用掌声鼓励一下呢?”这样的话语,引起了其他同学的认同,大家都会心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将本来有点尴尬的局面转化了,该同学在其他学生

这样写,好在哪里;如有矛盾,你要与其它文本比较,再去咂摸品味。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说百草园有“无限趣味”,这个“趣味”和“无限”就包含矛盾,具有可分析性。通常“无限趣味”让人想到的是奇特、罕见、美好的人事物景,但这里只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有“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这一切是“无限趣味”的证据。试想,成年人会感到趣味无穷吗?不会。认为这一切有趣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灵感悟呢?还原一下,在成年人看来,蜈蚣是毒虫,斑蝥的俗名叫放屁虫,和“乐园”“趣味”不但没关系,还煞风景。是否应改成:“虽然有点可怕,但在我当年看来,还挺好玩、挺有趣。”这样改完,好像用词更恰当了,但从文章想要表达的语义来说,却大煞风景。因为消弭了孩子的好奇、顽皮和纯粹,只剩下干瘪的客观感受。

语文教学倘若满足于语言的工具性,只须教会学生准确运用“趣味”这个词,那样太浅显了。倘若要真正体会到“趣味”的内涵,体会不同年龄、不同心境的人的感受的丰富差异,绝非易事。词语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唤醒自我和读者的感觉和经验,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符号。是什么决定了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从根本上说,一切都取决于开启细读之门的人,包括细读者解读的经验、策略、智慧、动机、情感等,也包括细读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文化底蕴、学识修养、审美趣味等。我相信,只用“眼睛”的细读是无效的,只用“头脑”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用“生命”体验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语文教学的特点之——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本细读。为了有力提升语文教学的感召力, 语文教师必须砥砺而行!

课堂练习设计例谈 第7篇

[第一次教学]

一、观看视频,了解特点

1.播放央视体育新闻,思考“新闻报道”的特点。

2.讨论交流,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真实、鲜活、简洁。

二、阅读例文,体会写法

1.以“小记者达人”选秀为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2.出示例文“宁波市朱雀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的新闻报道”,并请学生阅读。讨论:报道的题目、开头与记叙文有什么不同?然后总结出“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第一,内容要真实;第二;题目要突出报道的主要内容;第三,要用简洁的语言写清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3.浏览“友情提示”与诵读“打油诗”,再次强调写作方法。

三、参与活动,打开思路

1.分组:按性别把部分学生分成两组。

2.活动:分组进行男子、女子掰手腕比赛的预赛,小组预赛第一的学生直接进入决赛。随后进行男子、女子掰手腕决赛。

3.观察:观赛的学生仔细观察,关注双方比拼的场面,记住结果。

4.试讲:分小组口述比赛情况,要求说清楚比赛规则、时间地点、决赛双方比拼场面、比赛结果,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体同学面前交流。

5.写作:要求在10分钟内成稿。

四、修改润色,分享喜悦

1.请学生展示习作,其他学生根据“写新闻报道”的要求进行点评:首先肯定合乎要求的地方,然后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对点评到位的同学进行表扬。

2.学生再次通读自己的作品,做上修改记号,课后继续修改。

试教结束了,我却有些沮丧:虽然我的设计本意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习作,但是“活动”时间过多,有点喧宾夺主。在“体会写法”环节花时过多,留给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修改也只能放在课外,更谈不上分享喜悦了。导师在评课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整堂课没有充分考虑学情,教师告诉的内容太多、太烦琐,学生作文练习的时间不够充分。他建议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跟自己习作的对比中、和教师范文的对比中、习作前后的练习对比中,发现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习新闻报道的方法。

经过几番斟酌,我重新设计了教案,以突出学生的练为重点,对习作的过程进行了优化。

[第二次教学]

一、课前活动,引导观察记录

二、增加写作时间,体现练习层次

1.课内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把掰手腕比赛的过程写下来,记录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2.教师写下水文。

3.学生交流习作。

4.出示教师以新闻报道形式所写的文章,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新闻报道的特点。

5.以杭州市胜利小学“胜利校刊约稿”为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6.出示例文“杭州市胜利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的新闻报道(全文略)”,学生阅读后,讨论、对比: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

7.再次交流,提炼出“新闻报道”的特点:真实、新鲜、简洁。

三、根据要求修改、评价

1.请学生根据“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求,对自己写的习作进行改写。

2.选出仍不够符合要求的习作(如标题不明确等),师生共同进行比较、点评,从而概括出新闻报道的一大写作特点:题目突出报道最重要的内容。

3.用上述方法概括出新闻报道的另一特点:一般在报道的开头,交代事情的结果。

四、再次修改,突出重点

与第一套教学方案相比,第二套方案更关注学生习作练习的密度与层次,保证了练习的时间。先安排了8分钟时间写掰手腕比赛的片段,再安排了8分钟时间把前面写的片段改写成新闻报道,第三次又安排了4分钟左右的时间修改新闻标题和开头部分。同时,这三次练习也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有效地落实了课标对第三学段作文训练的要求。

还存在的问题是:习作练习目标指向性不够明晰,与其让学生把叙事性片段改写成新闻报道,不如抓住重点,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写好新闻报道。

[第三次教学]

一,把活动放在课前,要求学生参与、观察、记录

二,任务驱动,自主写作

1.请学生出金点子,用什么方式让全校同学都分享到这份快乐?(写文章发表在校刊上)

2.要求学生把班级掰手腕比赛的事情写下来。(大概10分钟,要求250字左右)

三,模拟情境,交流发现

1.选出一篇习作,请作者朗读,其他同学担任小主编,评一评报道是否符合发表要求。

2.梳理出新闻报道的三大特点:真实、简洁、新鲜。

3.再选一篇标题和开头部分不够符合新闻报道要求的习作,请作者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这篇文章可以发表了吗?

四、赏读比较,发现特点

出示例文“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写的新闻报道(全文略)”,师生赏读比较,提炼出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题目突出了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一般在报道的开头,交代事情的结果。

五、自主修改,突出重点

[设计说明]

一、组织活动,提供内容

本次作文训练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的心理开始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过渡,生动有趣的活动符合他们感性认识的要求。因此,本次教学以学生喜爱的活动开始,精心组织了源于学生生活的“掰手腕”比赛,为学生提供习作练习的素材,激发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欲望,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在练习中提高。

二、分层递进,搭建平台

第三次设计安排了三次练习。第一次放在课始,学生有10分钟的独立写作时间。这是在学生对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和写作特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的习作练习。第二次放在课中,用时近5分钟,让学生针对新闻报道”真实、新鲜、简洁”的特点,浏览并修改自己的文章。此时,通过师生合作,共同梳理,学生已经了解了新闻报道的特点,修改起来自然得心应手。第三次放在课终,再一次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修改文章标题和开头,以符合新闻报道“标题概括内容,引文交代结果”的写作特点。三次习作,层层递进,既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练习时间,又使学生掌握了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和写作特点,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放扶有度,落实指导

习作练习要有层次,注意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差异。首先,新闻报道的“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先对例文上的标题进行品评,再在后面练说遇到困难时,运用“李娜夺冠”等几个标题进行品读,发现其特点。这样,学生对标题的拟定就找到了一个支架。其次,新闻开头部分的习作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受以往写记叙文的影响,往往会按照“起因一经过一结果”的顺序写。教学中,利用两段文字,一段是学生撰写的记叙式的具体描写,一段是新闻式的交代结果的概括描写,让学生进行品读、比较,使学生感悟到新闻开头的写作要领是:用概括性的语言交代事情的结果,为学生后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课堂练习设计例谈 第8篇

一、筛选核心的练习内容

一篇课文,可以设计练习的内容是很多的。从语文训练的角度讲,可以是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练习、段落的学习乃至谋篇布局的特点;从教学的环节上说,在初读、研读、巩固、拓展阶段都可有相应的练习;从练习的形式上设计,可以是抄写积累、用词说话、角色朗读、句式仿写、段落表达等。在开展区域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对《从现在开始》第一课时进行了如下设计(见表1)。

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着第2、第3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词语、句式的充分练习,练的时机多,练的形式丰富,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突显了作业与练习,加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但也不难发现,在这一课时中,练习的设计缺少整体的序列,存在为练而练的现象。如果能够在这么多的练习中找到凸显文本特点的语言形式展开练习,阅读能力的提高会更有效。

确立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从诸多的练习中筛选出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这个内容应该指向“语言形式”。我们须着眼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 基于课标的学段目标。

《从现在开始》是第一学段的课文,除了落实字词教学这个重点目标外,了解连句成段的方法也应是这个学段要做的铺垫性工作,这样才能为第二学段段落的学习打好基础,所以我们筛选出按“谁上任一发布命令一大家表现”合作读段的练习作为核心练习内容,在学习重点词句的基础上了解组句的规律,然后迁移运用。

2. 根据教材的语言特色。

《从现在开始》的第2、第3段在组句规律上是相同的,句与句之间的层次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指导学习第2段,然后迁移第3段,再进行仿说。如老舍先生的《猫》一文,我们就可以扣住“明贬实褒”的写法开展练习,《我的舞台》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表现艰辛的练功生活等等,都需要我们用语文教师特有的敏感去研读、发现。

3. 立足学生的学习水平。

有些练习的内容很有特色,但如果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够,我们就不能实施。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找到文本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最佳契合点,这样的练习就能“点石成金”。

二、展开渐进的训练过程

筛选出核心的练习内容,必须聚焦内容,对以课文为背景的语言形式进行品味、迁移,这需要在教师有序的引导下展开渐进式的训练。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对《从现在开始》的练习进行了调整(见表2)。

调整后,课的学习统整在一个明确的练习目标中进行,使教学呈现出层层递进的态势,语言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逐层提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词学句,更在语言结构的不断复现和冲击中,学习了连句成段的方法。

展开练习的训练过程要讲究以下策略:

1. 从内容入手,由内容走向形式。

学生学习课文是带着自己原有的认知和生活体验的,如果剥离了内容,学生学习语文就会陷入机械枯燥甚至是说教的泥潭。从内容入手,先让学生对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进入课文,体验情感,再从内容出发探究文章的表达形式,这样的教学过程吻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2. 朗读是促进学生语言感悟的重要手段。

语言形式的感知需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体验的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必须通过形象的手段进行感知。朗读是感悟语言规律、语言韵味最好的催化剂。上例《从现在开始》中感知连句成段的方法,采用教师问读的方式,学生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3. 迁移运用语言形式要挖掘文本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习题设计策略例谈 第9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堂习题;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旧衔接、巩固新知、获取知识、拓展延伸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设计好课堂习题,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习题的质量,让习题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为建立高效课堂助力。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设计好小学课堂习题呢?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一些实例具体分析一下。

一、设计有目标性的习题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纲领,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混乱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规定了练习题设计的大致范围,指导教师和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规范习题。作为习题本身设计也同样要遵循教学目标,即设计要有目标性。但习题的目标要有具体的要求,如课前的练习有时是为了引起新知,有的是为了回忆旧的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等。所以课堂的时段不同,练习的目标也不一样。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学目标是“从实物、学具等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并认识他们的特征,知道它们的长、宽、高及相互间的关系”。而我们在设计习题时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如以下设计:

师:画出一个正方体,并用字母标出他们的顶点。(这一过程比较难,可以通过现实的模型展示,让学生知道顶点的问题)

生:通过模型我可以看到正方形有8个顶点,可以用A、B、C、D、E、F、G、H来表示。

师:分析这个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生:有4个侧面,2个底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告知我们正方体的几本特征,同样认识长方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通过上述简单的对话练习,让学生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学生在了解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长方体也更加容易、更能清晰地分辨两者的关系,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习题

习题练习本就枯燥乏味,要想让学生更有兴趣练习,需要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练习,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与生活相关的、与教学内容一致的例子,融入课堂练习,让课堂习题趣味性强,学生兴趣强、练习效果强。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结合以前的知识和学生前段时间参加农场生活的经历,设计和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农场主今年玉米高产,收获了16立方米的玉米,为了存放这些玉米需要做一个囤粮的容器,他家里有一个长10.5米,宽2米的长方形的席子,为了装下更多玉米,让学生帮忙设计一个容器,看做成什么形状的容器存放的玉米最多。

面对这样的练习,学生有参观农场的经历,倍感熟悉,有很大的兴趣,容易投入精力去分析。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设计各种形状,如: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但通过公式计算,一定可以发现圆柱的容器装得最多。这样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的新课程理念,既能达到课堂练习巩固新知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将知识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多样化的练习

单一的形式总是给人以枯燥的感觉,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中采用多样化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巩固知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针对不同的练习,采用不用的形式,但并非形式越复杂越好,一道可以简单的口算,不一定需要学生开展笔算。需要规范笔算的地方一定不能过于简单,采用口算解答了事。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更多的应该采用具有一定场景的方式融入练习,或者采取游戏的形式。

例如,在学习了“千克和克”的知识后,可以先设计简单的运算:(1)500 g= kg 3 kg= g(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2)让学生回家调查身边物品的重量,如文具盒重多少?一本书重多少?一袋大米重多少?这样的设计不仅多样化,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生活的气息,学生更能感受千克和克这样的重量单位。

四、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习题

在传统的习题设计上,条件问题和答案都是唯一的,学生只有循规蹈矩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也是唯一的答案。这样的设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灵活性较差。新课改以来,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开放性的习题,课本知识以外的作业形式增多,让作业走进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科目设计习题,让知识实现融合,如美术可以与图形结合,语文可以与路程问题结合等等。

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针对学生男女比例的统计,可以针对本校用手机的学生进行统计,还可以走进小区统计本小区车辆的拥有量等。这样的设计没有同一的标准,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更加贴近生活和社会,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总之,课程练习就应该“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应该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本身开展具有实效性课堂练习,让课堂练习成为学生学习、创新的助推器,成为教师教学的晴雨表。

参考文献:

[1]付争艳.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上一篇:绿色蔬菜技术下一篇:有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