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和香港范文

2024-09-23

大陆和香港范文(精选11篇)

大陆和香港 第1篇

一、香港及大陆高等教育界对教学创新的关注和强调

1.香港及大陆高等教育界重视教学创新。

在过去10年间, 香港高等教育界极为重视教学成就 (Kwo, Moore&Jones, 2004) 。从1995年至2003年, 香港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 (下文简称UGC) 连续启动两轮教学质量检视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Quality Review) , 其目的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强调香港高校的主要使命是教学;二是帮助高校提升教学质量;三是推动UGC与高校为教学质量绩效负责 (The Editoria Committee, 2005) 。

2007年香港成立质量保证局 (下文简称QAC) , 计划在2008-2011年对香港8所高校依次展开质量核证 (QAC, 2007) , 进一步推动香港高校教学的卓越发展。与此同时, UGC拨出专款, 设立教学发展基金 (Teaching Development Grants) , 鼓励院校在教学改善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

在中国大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部先后设立了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以及精品课程等多项奖项, 鼓励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线教学中。另外, 2002年中国大陆启动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通过设立评估指标, 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 完善教学常规, 改进教学管理, 直接推动高校提升教学质量。

2.以创新推动高校教学改善。

在当下推动高校教学改善过程中, 创新性 (creativity) 是一个关键性概念。这种对创新性的重视首先源于经济和社会变革等外在要素的要求, 学生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够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从内在因素来看, 由于传统的高校教学文化普遍呈现出一种保守性特质, 提倡创新是推动大学从保守文化转型为开放式文化的重要契机 (Jackson, 2004) 。因此在中国大陆,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性选择 (钟秉林, 2007) 。

一般而言, 创新性这一概念主要包含5层含义:其一, 具有想象力, 能够产生新的思想, 跳出常态思维框架, 用不同视角看世界, 从而更好地探索与理解世界。其二, 具有原发性, 这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指能够发明一种新事物, 或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某个任务;其次是指观点或思想的原创性。其三, 敢于探索, 乐于冒险, 愿意在未知的领域展开探索的旅程。其四, 能够具备批判性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其五, 可以交流分享, 通过讲故事帮助自己或他人更好地理解世界 (Jackson&Shaw, 2006:119) 。一般而言, 创新性无法独立存在, Biggs (2002) 指出创新性总是与一些相关抽象技能 (Extended abstract thinking skills) (例如假设、反思生成新观点, 将已有的知识拓展等等) 相互关联, 共同作用。

Csikszentmihalyi (1997:27-28) 认为创新性的生成是某个系统中各个因素互动的结果, 这种互动模式包含3部分:普遍的范畴 (domain) , 领域 (field) 以及个人 (individual) (见图一) 。

其中普遍的范畴是指被某个团体共享的知识, 它包含一系列符号与程序, 内嵌于特定的文化中;领域则主要包括在普遍范畴中的守门人 (gatekeeper) , 他们的职责是决定哪些新的理念或产品属于这个范畴。在这个模型中, 个人和范畴之间产生互动, 从而产生新事物, 而这些“守门人”将会对这些新生事物进行筛选, 从而改变这个范畴的内容。从这一理论模型来看, 高等教育无疑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校中各个学科或分支都可以被视为某种范畴, 它为创新性过程提供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刺激来源;教师就是这个范畴的“守门人”, 它是课程的组织者、任务的设计者、过程的辅助者和管理者, 同样也是学生创新性结果的价值判断者。而学生则是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心性、想象力、知识、才能和态度各不相同, 这种多样性必然使得他们在面对教师所给出的任务时呈现多元化反应。在高校教学中, 教师或学生与某个学科的互动多数是建立在某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不断建构、丰富这个学科的内容, 与此同时, 学生的创新性也在不断养成。

一般而言, 在高校进行创新性教学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策略: (1) 创新性应该与具体的脉络需求相配合; (2) 创新型教学应该和学生的兴趣、特征、需要保持一致; (3) 学生要对某个学科领域有基本了解; (4) 教师应加深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5) 教师身体力行给学生示范; (6) 教师帮助学生清楚地陈述、建构他们个人创新性的意义; (7) 给学生机会去实践创新性思想; (8) 向学生介绍特定的策略或方法来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性; (9) 发展学生认识、掌握创新性的能力, 学生应该是批判的评价者; (10) 教师应该反思整个过程, 以修正教学 (Jackson&Sinclair, 2006:124;130-131;Jackson, 2006:205) 。

二、大陆以及香港两个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阐述, 笔者分别在大陆以及香港选取两个创新性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 关注其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所做出的探索与创新, 探讨其在具体实施中所遭遇的问题。

(一) 案例一:跨校网络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

这项计划由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主持。这项计划是2004年初国家高校首批重点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这门课程所探索的数字化立体课程模式挑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具备较为典型的创新性特质。

1.创新的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脉络需求。在中国大陆, 很多高校学生呈现出缺乏学习目标、兴趣、热情、协作精神的现象。针对于此, 此门课程在教学理念中明确提出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方法与技术, 更要注重将理论、技术、方法的学习与大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整、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反思等紧密结合。该课程努力将课内外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 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特点与个性, 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 克服学习障碍,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关注在学习化团队建设中培养协作学习精神, 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中理解和体验信息时代学习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更新学习观念, 运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值得一提的是, 该课程特别强调积累各种高效学习的美好情感体验, 并将该课程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其他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去 (桑新民, 2005) 。

2.创新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内容方面, 该课程以“系统思考”理论作为背景脉络, 强调以五大学习技术为核心, 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激发与强化学习动力技术、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技术等5方面。为了保持学生在学习中的持续性兴趣, 桑教授首先筛选出较受欢迎的研究选题, 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游戏与大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学习团队建设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培养、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梁林梅、刘永贵、桑新民, 2007) 。其次, 桑教授及同事尝试让师生共同提出研究专题, 进行协商交流,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不同方式的实时及非实时交流, 采用“导师制”, 为学员讲授有关研究方法、协作学习、团队建设等内容, 采用定期阶段性汇报等等。从实践经验来看, 参与此项计划的五邑大学在2005年下半年与南京大学开展《导学》课的校际协作活动, 发起“学习新的学习方法, 开展思维导图应用”主题交流活动, 成果颇为丰硕 (李林英, 2007) 。

3.创新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为学生做出示范。这个课程一改传统教学的课堂讲授式, 突破性地把经验世界、语言文字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三个世界”有效统整;采用混合学习 (hybrid learning) 的管理方法, 将学习过程与远程教学进行跨时空互动;采用任务驱动式路径将综合与分科进行非线性网络化统整 (桑新民, 2008) 。

就网络课程运作而言, 2004年9月, 共有6所学校包括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五邑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及西华大学同时开设《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在2006年, 共有5所协作学校包括南京大学、宁波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五邑大学共同形成跨校学习团队、校际协作教师团队、本地学习团队和研究生远程专业团队。各个不同高校之间的教师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交流与分享, 促进教师对本课程的深层理解, 同时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4.创新的评估:让学生作为评估者。在评估方面, 该课程采用以学习为核心的模式, 学生一方面要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做出评判, 亦要对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经验、方法、能力、情感等向度做出反思和评价, 同时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创建个人、小组、班级的网络化学习主页。也就是说这门课程强调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创新性能力。

总体而言, 桑教授的计划是一门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为本的创新型课程, 在与学习方法融合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然而从现实来看, 现今中国大陆其他高校尚未普遍开设此类课程, 因此要广泛推行这种创新设计将面对诸多挑战。这主要有三方面:从教师的角度而言, 网络教学与混合教学将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的备课时间显著增加, 教师角色需要迈向团队合作;从学生的角度而言, 学生需要较强的学习动机、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网络交流能力;第三方面是技术支持。为了应付教学需求, 技术基础设施和支撑环境需要持续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梁林梅、桑新民、刘永贵, 2008) 。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陆现行教师评价制度较重视科研成果而轻视教学质量, 因此要鼓励教师创新、维持高校教学质量。校方和政府要在政策上加强激励机制, 将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等量齐观。例如可以考虑培养研究生 (或高年级本科生) 成为教学创新计划的助手, 组成教师团队, 部分解决教师人手不足和工作量超负荷的问题 (梁林梅、刘永贵、桑新民, 2007) 。

(二) 案例二:让学生参与评估的设计和缔造计划

这项计划由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潘伟贤教授等主持。研究发现, 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评估中通过合作达成一致,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支持、平等的关系, 那么这种评估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Dineen, 2006) 。呼应这一论断,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开展了一项“Engaging Science Students in the Design and Enactment of Assessment” (让学生参与评估的设计和缔造) 计划, 旨在通过对评估环节的创新性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持续性发展。这个计划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自我管理学习, 以及人际交往和小组工作的多项技能。此外, 这个计划希望通过鼓励同学参与和互动, 提高教学评估环节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Poon, 2008) 。潘教授及理学院的各位教师曾在兼读硕士班的“管理统计学”、学士班“食物微生物学”以及全日制硕士班“研究生研讨”三科进行先导试验, 采用自我评估和同侪互评的方式 (见表1) 。

这个计划的评估环节主要包括3部分:教师评估、同侪评估以及自我评估。在具体操作中, 教师 (及其教学助理) 和同学均按照事先同意的准则对同学的汇报 (presentations) 及/或书面报告进行评分。

此计划在设计评估准则方面主要有3种策略:第一种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 拟定10个左右的标准;第二种是由教师从网上的“准则库” (criteria bank) 选取若干准则, 让同学做适当讨论 (约15分钟) , 从而得出最终确定的公认标准;第三种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提出标准, 数量不限, 然后教师及教学助理删除其中重复的部分并尝试将这些准则进行清晰的表达, 其次教师让学生进行民主讨论, 最后确定出7-8条十分关键的公认准则。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使得他们更多关注他人的学习内容, 发展批判性思维, 同时也使同侪评估变得更为可行 (1) 。

资料来源:Poon et.al. (in press)

从实践经验来看, “管理统计学”课程的评估准则包括“管理问题良好地转化为市场学的研究问题”;“小组清晰地了解研究计划的背景”;“数据搜集方法适切”;“合适设计问卷以有效地测量结构 (construct) ”;“在数据搜集阶段, 全面的数据搜集方法 (量化及质化) 得到考虑”;“研究结果公平地呈现出来”;“研究有一个清晰的结构”;以及“整体表现”共8方面。“大学修学指导”课程的评估准则主要包括“贴题”、“有论点”、“创意”、“互动”、“趣味”、“包容”、“沟通技巧”、“积极参与”、“时间管理”及“整体表现”共10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 在处理评分方面, 潘教授利用教师评分 (T-score) 、同侪评分 (P-score) , “准确性分数” (accuracy scores) ———即自我评估分数与教师评分之差额分数 (S-T scores) 、自我评估分数与同侪评分之差额分数 (S-P scores) ———作为学生整体表现的基础, 以此尽可能更为客观准确地评估学生学业表现。

总体而言, 这个创新型计划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许多学生表示这种安排可以让他们更为深刻地了解如何更好地进行评判学习的质量。亦有同学表示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对同学如何看待自己的表现更加在意, 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自己报告中的优缺点。另外, 多数教师认为这个计划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颇具实用性:整个操作并不费时, 可以应用在不同学科, 所增加的工作量可以接受。然而, 在实际推广中, 此项计划仍然需要面对一些挑战 (Poon et.al.in press:9-10) : (1) 在实际评估过程中, 师生都要负担额外的工作量 (尤其不同的课程皆采用同侪评估和自我评估) ; (2) 师生对如何平衡不同分数持有不同看法; (3) 师生对习作质量的判断存在差异; (4) 同学的评分偏高及评分差距不显著。

三、结语

大陆和香港这两个案例在创新型教学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可谓颇有成绩, 为其他学校及教师提供了较好的范例。与此同时, 在实践的操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正如上文所提及, 由于创新性常常与具体的条件和脉络紧密相连, 这种与环境的内嵌性使得较为理想的创新型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与推广中, 可能因为某些因素欠缺 (例如缺乏专业的教师、完备的设施、充足的资金支持) 而受到制约。以香港为例, 很多高校的教学改善计划都是由TDG进行资助, 多数项目在启动阶段因为资金充足而顺利运作, 但这种教学创新行为最终转化成内嵌的教学文化却需要假以时日。一旦资助经费出现匮乏, 原本理想的教学计划常常搁浅或告一段落。

大陆和香港 第2篇

移民香港后如何证明之前大陆身份和香港身份同一人身份证明公证

张先生现居香港,现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在移民香港之前在国内有一套房产和银行户口,都是用之前的身份证申请登记的,其中房产现在打算过户给其他人,但是张先生手上持有的是香港的身份证,国内的房屋中介要求他做一个公证,证明国内的身份证和香港的身份证上面的是同一个人的公证。

针对上面的案例,公证需要怎么做呢?

台湾取代香港成大陆游客“新宠” 第3篇

据香港《南华早报》5月13日报道,华大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威廉·程(音)说:“人们误以为,现在酒店业很繁荣,香港面临酒店短缺和对客房的强劲需求。但实际上,本行业不像公众认为的那样繁荣。”

仲量联行負责为亚洲酒店提供研究和战略顾问服务的副总裁弗兰克·索尔乔瓦尼说:“由内地游客带动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并不见得会有助于豪华酒店的经营。”

他说:“内地游客住的是较便宜的酒店,而那些付得起更高房费的人现在则会去美国和欧洲旅行。”

威廉·程说:“今年,酒店业的商业环境将面临更多挑战。”他预测,由于最近数月酒店业的表现令人失望,今年入住率和房费都会下跌。

报道称,酒店业者原本指望“五一”三天假期内地游客会抬高行业景气,但据统计显示,内地游客访港同比减少了1.5%。这也是2003年允许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开通以来的首次下降。

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月13日报道,对内地旅游者来说,香港的吸引力越来越不似从前,与此同时,台湾成为了大陆游客的新宠。

据报道,台湾观光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黄金周来台大陆游客的数量与去年同比增长了33%,达到3.2万人。而同期香港内地游客的数量则减少了1.5%,约为3.88万人。

报道说,且不论究竟是什么让内地游客不再青睐香港,总之这对台湾有益。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月-3月,约有100万名大陆游客访台,比去年同期剧增了36%。从这组数据来看,今年台湾制定的大陆游客数量从去年的287万增至335万的目标将能够轻松实现。

台湾观光局官员池宜玲(音)说,台湾地区这个岛屿是大多数大陆人生活中不断听闻和提及的一片土地。

池说,除了游览日月潭、阿里山等岛内著名景点,大陆游客还将台湾视为购物胜地,特别是购买珠宝和翡翠制品的好去处。

台北101大楼的发言人迈克尔·刘说:“大陆购买奢侈品的顾客发现台湾的奢侈品价格比较合理,因而香港不再是他们购买奢侈品的首选地。”台北101大楼是台湾最负盛名的奢侈品牌汇集地、也是台湾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刘表示,虽然近几年来,大陆购物者在台北101大楼的消费额一直约占101大楼总收入的20%,但如若按美元计算,这一数字还是有所上升的,且随着政府进一步放开台湾个人游,这一上升趋势将会继续。2012年,即有数据统计的最近年份,大陆游客每人每天在台消费约为265美元,高出来台游客234美元的日均消费额。

大陆和香港 第4篇

1 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要求和获得特点

1.1 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要求

大陆和香港地区的继续医学教育都实行学分制, 但两者的学分要求以及执行手段不尽相同。

1.1.1 大陆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要求

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规定, 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所获得的学分不低于25学分, 其中I类学分5~10学分, II类学分15~20学分, 两者不可互相替代。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5年内通过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获得的学分数不得低于10学分。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获得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数不超过10学分[3]。由此可见, 大陆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1.1.2 香港地区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要求

香港继续医学教育计划于2001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 从2001年10月1日或以后每年的1月1日起, 执业医师可以向任意一家继续医学教育机构注册并开始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周期通常为3年一个周期, 在这个周期里, 执业医师的学分数至少要累计达到90学分, 且每年至少需达到30学分。在香港, 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否纯属个人意愿, 亦即遵循自愿的原则, 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也不与其执业资格挂钩。

1.2 大陆和香港地区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获得特点

1.2.1 形式多样, 标准不一

不论在大陆, 还是在香港地区,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获得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自学、发表论文、科研立项、学术活动、研讨会、远程继续医学教育, 等等。其区别在于各自的学分授予标准不一, 例如:在香港, 由当地医疗机构、大学和获得了教育与评审委员会认可的海外专业团体等组织承认的自学课程, 每门课程的学分将单独授予, 且每年自学的总学分授予数最多不超过20学分。而在大陆, 凡自学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知识, 应先定出自学计划, 经本科室领导同意, 写出综述, 由所在单位继续医学教育主管部门授予学分。每2 000字可授予1学分。或者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或指定的杂志、音像、光盘等形式的有关四新的自学资料, 学习后经考核, 按委员会规定该资料的学分标准授予学分。此类学分每年最多不超过5学分[4]。这也表明, 香港地区继续医学教育通过个人自学形式获得的学分占了总学分数较大的比重。

1.2.2 采用先进的网络学习和登记系统

大陆和香港地区的继续医学教育都有采用先进的网络学习和学分登记系统。然而, 大陆地区在这方面的系统还不尚完善, 开展的普及率还不高, 目前在国内由卫生部批准的可以进行网上远程继续医学教育, 并有权授予学分的网站, 只有“好医生”等寥寥几个网站。而在香港, 只要得到了医务委员会认证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机构, 都可以开展网上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并可以授予相应学分。以香港医学会为例[5], 其每个月都会在网上公布继续医学教育的进修日程表, 这张日程表里包括了活动时间、活动内容、主办单位、地点、联系电话、学分数以及学分授予机构, 并且每个月都会在网上公布一些自修资料供会员学习, 这些资料都是最前沿的研究内容或最新发表的医学科技论文。每篇资料后都附有10道左右的题目, 会员根据资料里的内容作答, 然后根据自身的注册号或会员号登录到网上并提交答案, 每期的答案将于下个月公布新自修资料时一并公布。这个专门的网上学习系统, 可以为会员的作答情况自动评分, 并记录每次自修的学分数。另外, 香港医学会还在网上为会员提供专科个案剖析、继续医学教育专讯、讲课重温、继续医学教育多媒体、在线医学期刊等资料, 这些资料都是与会员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并反映最新医疗知识、技术、手段的内容, 对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

2 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管理机构

2.1 大陆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管理机构

大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组织管理结构呈层次结构 (见图1) , 其最高组织机构是卫生部下属的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 该委员会在卫生部的领导下, 主要负责制定全国性的继续医学教育方针、政策与规划, 并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是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主要负责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 继续医学教育的规划以及指导、检查和评估, 同时还要负责印发继续医学教育登记证;地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贯彻落实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计划和要求, 同时组织各单位主管职能部门落实继续医学教育接受对象的学分登记、考核等工作。

2.2 香港地区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管理机构

在香港, 继续医学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是香港医务委员会, 根据香港法第161章《医生注册条例》规定, 香港医务委员会主要负责处理本港执业医生的注册及纪律管理事宜。该委员会下设初步侦讯委员会、执照委员会、教育与评审委员会、道德事务委员会及健康事务委员会等5个委员会, 其中, 执业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主要由教育与评审委员会负责管理。在香港, 所有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提供机构 (执照医师协会、香港中文大学、卫生署、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香港医生联盟、香港医学会、医院管理局、公共屋村执业医师协会、香港大学) 、管理机构 (卫生署、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香港医生联盟、香港医学会) 和评审机构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香港医生联盟、香港医学会) 都需要得到教育与评审委员会的认证, 执业医师只有在得到该委员会认证的机构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才能授予相应学分, 并且一次只能选择一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机构, 以避免重复登记学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向该机构注册的医师在继续医学教育期间的学分审批、登记以及计算, 并将总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汇报给医务委员会。香港地区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管理机构呈一清晰的直线结构 (见图2) 。

3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的发放和管理

3.1 大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的发放和管理

在大陆, 各负责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单位或职能部门都有各自的考核办法, 并对单位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人员进行考核, 考核通过者方能发放学分证书, 并作为个人职位聘任、职务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其中, 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证书分别由全国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印制, 指定社团组织应按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规定的样式印制学分证书;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Ⅰ类学分证书, 先由举办项目的远程教育机构提供学员参加学习的有关材料, 经学员所在地的省级继续医学教育主管部门核实后发放相应的学分证书。

3.2 香港地区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的发放和管理

在香港, 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执业医生在为期3年的继续医学教育周期内其中一年累积满30学分或以上, 将获得继续医学教育修业证书, 证明其于该段期间内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情况达到了医务委员会满意的水平, 并且可以在其医务所内展示该证书。对于在3年内累计达到90学分的执业医师将允许其在自己的名片里使用“继续医学教育进修证明”的名衔。自继续医学教育推行以来至今, 医务委员会在教育与评审委员会的推荐下, 已向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执业医师颁发了大约10 918张继续医学教育修业证书并批准了3 637名医生使用有关名衔[6]。另外, 执业医师在完成3年的继续医学教育后, 其总体效果和接受程度将受到继续医学教育评审机构的复审。

4 启示

通过与香港地区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模式的对比, 发现其的确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结合大陆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当今国情, 今后应进一步完善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从而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管理。

4.1 完善制度,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规范化管理

当前, 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继续医学教育法》, 这就给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由于无法可依, 所以各地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时难免会出现诸如滥办班、乱收费、乱发证和乱授学分等现象, 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宗旨和意义, 同时也降低了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鉴于此, 今后应该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继续医学教育新机制, 推进继续医学教育法制化建设, 尽快制定一部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法》, 并不断完善和落实有关规章制度, 从而促使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于弄虚作假、滥发证书、乱授学分的单位, 一经查实, 给予严厉的查处和惩罚, 从而保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运行。

4.2 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信息化管理

2008年8月24日, 教育部、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要加快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网络管理系统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反馈体系, 实时了解和掌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的开展情况和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学分完成情况, 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7]因此, 今后要进一步疏通渠道, 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多功能、高效率、方便适用的信息管理与传输体系, 开发出先进的网络学习软件, 供广大医务人员网上自修继续医学教育课程, 从而提高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普及率。同时, 还要建立各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系统, 实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网络登记与汇报制度, 比如:通过发放电子信息卡或IC卡, 医务人员只要在相关继续医学教育网站上凭卡号注册并登录, 即可享受相应的学习资源并自主学习, 系统将自动记录其学分并于年终汇总出来, 各单位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将各学习者的学分情况再通过网络系统往上汇报, 最后由上级部门予以审核并授予相应的学分证书。

4.3 定期评审, 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激励化管理

香港地区继续医学教育之所以开展的比较好, 除了配套较为成熟规范的管理机制外, 还建立了一系列保证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每一个执业医师在完成3年的继续医学教育后, 其学习的总体效果和接受程度将受到相关继续医学教育评审机构的复审, 只有在复审合格后才能授予相应的证书以及名衔。这些证书和名衔的获得与其专科资格直接挂钩,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这样也就起到了进一步鼓励其继续进修的作用。鉴于此, 今后要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考核、登记和评估制度, 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成立继续医学教育评审机构, 定期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检查, 对合格者予以相应表彰并在其聘任、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照顾。同时, 对于评审不合格者予以相应的评聘限定。

摘要:文章比较了大陆和香港地区在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模式上的区别, 发现两者在学分要求、执行手段、授予标准、管理机构以及证书发放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 并提出今后要从法制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以及评审激励机制方面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管理。

关键词:大陆,香港,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祁国明.继续医学教育文选[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58.

[2]卫生部科教司.《关于进一步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的函[Z].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kjjys/2007-09-20.htm.

[3]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的通知[Z].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kjjys/s3594/200805/35795.htm.

[4]黄亚玲.现代医学教育方法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216-219.

[5]The Hong Kong Medical Association.Continuous MedicalEducation for online monthly self-study series[EB/OL].http://www.hkma.org/english/cme/cme.htm.

[6]The Medical Council of Hong Kong.Medical CouncilAnnual Report 2008[EB/OL].http://www.mchk.org.hk/annual/index08.htm.

大陆去香港留学条件的攻略 第5篇

一、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方式

1.全国高考统一招生

招生方式和内地的大学一样,不需要填写申请表。

推荐院校: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2.学校自主招生录取

推荐院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

申请人除了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以外,还需要在其规定的时间段内,向学校提出额外的网上申请。同时在高考之后,学校还会要求通过初步筛选的学生参加面试。

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

1-4月递交网申材料

6月中旬网申截止

6月底英语面试(入选者)

7月初宣布录取名单

8月 抵港参加迎新活动

9月 新生开学

二、大陆去香港留学条件攻略: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香港高校,主要通过提前批录取本科生。香港高校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因素考虑是否录取学生:申请人的高考总成绩、英语成绩、面试中的综合表现(如获面试资格)。

这些学校会要求申请者的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并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择优录取,不设专业志愿级差。在高考成绩同分的情况下,则先予录取英语单科成绩较高者。通常情况下,学生的高考成绩超过高考一本线50分以上,英语120分以上,被录取的机率会更大。

当然,香港也有几所大学的录取要求稍微低一点,如: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恒生管理学院、明爱专上学院、东华学院、明德学院。只要申请者的高考成绩达到二本线,英语成绩达到100分以上均可申请以上学校。这些学校在招生时,主要考虑申请者的实际高考总分、报读志愿、英语水平、面试表现及配合相关课程的具体要求等,择优录取。

三、香港高校招生计划

香港各大学的招生范围已扩展至全国31个省份。每所香港高校的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300名学生,他们在大陆各省市的招生名额不设上限,择优录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香港大学计划内地招生也是300人,实际录取的303名学生,超额录取3名,录取的考生中包括16位全国高考省市状元。在择优录取的`“录取规则”下,如果申请香港高校的大陆学生越来越多,也会无形中提升申请难度。建议,有意升学香港高校的学生,需尽早投入申请准备阶段,以让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优化申请方案,提升录取机率。

四、香港高校就读费用

香港各大学的学费约10-15万港元/年;住宿费约1万港元/年;生活费约5万港元/年。

大陆和香港 第6篇

令四方创意创始人李建和欣慰的是,他们迈向大陆的第一步就异常顺利:《木桶忍者》的中国运营权被香港上市公司彩娱集团以3000万港币收购。

忍者类游戏的通关玩法

《木桶忍者》由团队超过20人的四方玩乐工作室(4 Play Studio)耗费一年时间开发完成,是一款忍者题材的益智类休闲游戏。其实,忍者题材的游戏已经数不胜数。但这款游戏的独特之处在于通关具有一定难度,每个关卡的玩法不会重复,需要玩家开动脑筋。

这款手机游戏讲述了忍者保卫村庄的故事,需要玩家操纵躲在木桶中的忍者在迷宫中滚来滚去,寻找过关方法并消灭怪兽,一旦木桶滚到场景外便意味着失败。玩的过程中,玩家需要考虑如何用最少步骤让木桶忍者碰到怪物。游戏分为五个区域共200道关卡,循序渐进地提高游戏难度,考验玩家的推理及思考能力;游戏还设置了20个极难关卡挑战玩家极限。

此外,每个关卡都设有提示帮助破关,有能让玩家马上过关的精灵,还有超过20种以上的特色系统协助破关(传送阵、图腾、木栅、雪球等等)。玩家还能够通过排行榜跟好友比拼游戏进度。

新颖的玩法使得这款产品在去年6月份在App Store上架后,很快位居游戏排行榜第44位,短期内就在美国市场获得了两三百万之多的付费下载量,每个下载收费1美金。目前,《木桶忍者》的玩家34%分布在美国,23%分布在欧洲,43%分布在亚洲市场。

大陆市场的魅力:足够大

尽管国外发行成绩不错,但李建和从未放弃过进军大陆游戏市场的梦想。“大陆手机游戏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的产品,很难打到国外市场。但是大陆市场的用户量足够大,这也是我们愿意进来的主要原因。”

为了避免“水土不服”,他们开始潜心琢磨大陆游戏的玩法,并花费三四个月时间对这款产品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首先,由于大陆市场应用发行渠道较为分散,每个渠道付费方式不同,在不熟悉国内运营规则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将版权卖给第三方公司;其次,由于用户缺乏付费下载的习惯,所以他们将付费模式改为免费,增加购买虚拟道具环节;再次,部分关卡需要付费才能够玩。“相当于先免费让用户玩,调动出兴致之后再设计收费环节。”另外,游戏在社交媒体链接方面也有所修改,在香港、美国主要用Facebook,来到大陆则改成了微博、微信。

其实,在尚未进入大陆市场之前,《木桶忍者》已经遭遇不少公司抄袭。李建和认为这并不见得是件坏事:“起码说明我们的产品已经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可。”据李建和透露,这款游戏将于今年11月在360手机应用商店首发。

李建和自2000年开始创业,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有多年累积。而四方创意的CTO可谓香港移动互联网界一线人士,香港多数下载量较大的App,例如友邦保险、利丰贸易、香港政府App等超过200个应用,都是由其带领的团队开发的。

2010年,4位年轻人在香港一家餐厅几平米的储物间内开始了四方创意的创业之路。目前,香港团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且在厦门、佛山建立了分公司。四方创意团队的第一桶金来自移动电商项目的外包业务,现在已经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

至今,他们的外包业务除了开发App之外,还涉及到网页设计、社交网站项目管理等。积攒到一定资金量之后,2年前四方创意开始进行游戏开发,并将之作为核心业务线。

团队刚刚开发的第二款扑克类游戏《魔卡勇者》也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玩法,刚刚在台湾和香港上线不足一月,就已经吸引了日本、韩国的几家知名游戏代理商前来洽谈。李建和说,《魔卡勇者》能快速吸引到海外代理商,第一款游戏打造出的品牌效应功不可没。

初探中国大陆对香港判例制度的借鉴 第7篇

香港受英美法系的影响, 判例法是其法的渊源。遵循先例是判例法的基本原则, 香港判例主要有英国判例和香港本地判例。香港回归前, 只有英国上议院和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的判例对香港具有约束力。香港回国后, 香港上议院和司法委员会的判例对香港不具有约束力, 香港终审法院判例效力最高。[1,2]

判例表现形式。遵循先例又称区别技术, 法官在审理案件中要区别判决中的判决理由和附带意见, 或者成为法律原则的法官意见。判决理由是判决的必要根据, 构成判例的规范, 其有约束力权威。附带意见不是判决的必要根据, 其价值仅是有说服力。[3]判例中只有原则和规则才是特定判例, 但判决中并不明确指出, 有赖法官在审理其具体案件中依技术寻找。

判例创制主体。香港回归后, 其判例的创制主体包括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 其中终审法院的判例效力最高, 高等法院的判例效力次之, 在高等法院中, 上诉庭的判例效力高于原诉庭。

判例创制程序。香港地区判例是司法运作的结果, 是在司法活动中自然产生的, 是判例法适用方法所决定的。

判例创制权限。香港判例创制权限直接体现在法官造法上。即香港地区的法官不仅可以适用法律, 也可通过具体判例创制法律。

判例适用范围。香港终审法院, 高等法院所作出的判决对下级法院都有拘束力, 故香港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作出的判决都可援引为判例。[2]

判例的变更程序。香港法院原则上遵循先例, 但基于法律现象的多样性变化性, 判例的变更成为必然。实践中, 通过法官创造性运用和解释法律对先例运用区别技术予以实现。

二、我国借鉴判例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来看, 成文法国家援引判例制度已成必然趋。借鉴香港判例制度, 构建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 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已经成为时代需求。

(一) 判例制度能克服成文法的固有缺陷

法律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就要得到“普遍的顺从”, “法律一旦被制定就已经过时”, 成文法的滞后性必然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困境。而判例制度则是根据社会生活出现的鲜活案例, 对其适用法律予以解释补充, 提出原则和规则, 其更具有灵活性, 能弥补成文法的缺陷。

(二) 判例制度能统一执法标准有利公正价值的实现

判例一旦被确立后, 对其下级法院审判相同类似案件具有权威性的拘束力, 能统一执法标准, 避免同案不同判等有损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的现象出现, 以保证刑事审判最大程度上实现公正。

(三) 有利于法律的监督和法治的宣传

判例确定后即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公布, 便于社会大众知悉判例的原则和规则, 利于法律的宣传, 同时利于人民大众新闻媒体等对法院工作的监督。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

借鉴香港判例制度, 应立足我国实际, 坚持成文法的基础上, 吸收判例制度的优点, 构建中国特色的有限的判例制度。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 确立判例制度的地位

要建立我国的判例制度, 首先必须确立判例制度的地位, 基于我国是成文法的实际, 判例制度只能作为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补充, 其地位应接近于法律解释。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法律有空白漏洞时起补充作用, 也即在此种情况下可援引判例, 当然, 必须赋予判例的法律拘束力和权威性。

(二) 判例制度的创制主体只能是最高人民法院

借鉴香港地区判例制度的创制主体有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鉴于我国法院法官素质层次不齐且最高人民法院处于法院审判系统的顶端, 具有之高权威性, 有权作出司法解释, 故我国的判例制度的创制主体只能是最高人民法院, 从而也能保证判例和司法解释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法律效力。

1.严格判例法确立的实体条件

首先, 应严格符合判例的条件:该判例确立的精神和内容必须合宪合法;必须是现行法律条文明确规定的;不得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4]对判例的选择应限于法律规定不明时对法律作出的解释, 或法律存在漏洞时运用法律原则进行裁决的案例。

其次, 改革裁判文书的写作方式。鉴于我国法院在判决书制作中往往不重视说理释法过程, 以致法院判决说服力往往不足, 难以达到息讼服判的效果。

2.严格判例法的程序条件

首先, 严格判例法的创制程序, 由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专门的判例创制机构, 负责案例的收集和对判例合宪性合法性及可行性的审查和核准。将收集的判例交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表决通过, 认可后可成为判例, 对于判例进行分门别类, 结集出版发行。

其次, 严格判例的变更程序。社会的变迁导致判例的变更成为必然。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下级法院上报的案例, 选择填补法律空白, 解释法律原则的案例作为新的案例, 以取代先前不合时宜的案例。不得不说明的是, 对于判例的变更和废止只能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并依严格的程序进行。

最后, 严格判例的监督制度。借鉴英美法系最高院有违宪审查权, 我国的判例制度应最高人民检察院有违宪审查权。基于检察院对法院工作具有指导监督的特点, 因此,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履行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实行和违法监督审查是合理的。最高人民检察院认为确立的判例不合宪不合法, 可提出修改指正意见, 也可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予以审查, 若认为违宪或不合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予以撤销。

香港判例制度对香港司法进步和法治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大陆应立足实际情况, 借鉴香港判例制度, 建立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 构建制定法为基础, 判例制度作补充的法律体系, 以完善我国法治, 促进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

摘要:我国香港地区承袭英国的法律传统, 隶属普通法系, 遵循先例是其基本原则, 判例的大量使用对其司法制度的发展, 法治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香港判例制度特点出发, 探讨我国判例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并提出建立中国特色判例制度的设想。

关键词:判例,借鉴,特色

参考文献

[1]张鹏.台湾香港地区判例制度比较研究[J].政法学刊, 2005 (08) .

[2]香港判例制度澳门统一司法见解制度考察报告[J].人民司法应用, 2008 (15) .

[3]钟杨柳.浅论判例制度在两大法系之间的比较[J].知识经济, 2001 (07) .

大陆和香港 第8篇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中、港壁球队建设现状。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 查阅有关体育项目的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等相关文献。

(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制定相关的访谈提纲, 以走访、电话、邮件等方式访问壁球项目主管领导、教练员和裁判员等, 就中国壁球竞技体育队伍的现状以及应着手解决的对策进行访谈与咨询。

(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 对本文所需研究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对策与建议。

(4) 比较研究法。

本研究选择比较研究法, 专门对中国大陆、香港壁球队建设过程所涉及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有效地比较研究及分析。

2、中、港壁球的对比

2、1、中、港壁球运动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

(1) 中、港壁球场馆现状。

目前, 影响壁球运动在国内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场馆数量。一整块标准的壁球场地造价相对昂贵。根据大众点评网搜索 发现, 国内对公众开放的场馆总共只有108片 (表1) 。

注:数据来源于大众点评网 (www.dianping.com) 统计结果

截止2013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拥有721.97万人口, 却拥有600块左右的壁球场地。这说明壁球运动在香港发展情况较好, 场馆设施齐全, 参与人数众多, 群众基础普及率较高。

(2) 中、港壁球赛事现状。

从2008年开始, 中国本地赛事主要有全国壁球巡回赛、个人锦标赛和团体锦标赛、国际赛事主要有中国壁球公开赛;而香港经常性的举办国际赛事主要包括亚青赛、世青赛、香港公开赛等。可以反映出中国壁球运动群众基础薄弱, 符合举办国际性的壁球场地少。

2.2、中、港壁球队运动员现状的比较研究

(1) 中、港壁球队运动员基本情况。

目前, 中国国家壁球集训队运动员共有13人。与香港现役运动员相比, 在各年龄段的人数上均有较大差距 (见表2) 。

注:信息来源于中国壁球协会和香港壁球协会官网

(2) 中、港壁球队运动员运动背景。

目前, 中国壁球集训队主要从羽毛球运动员中选材。因此, 接触壁球训练时间较短, 成年运动员的也仅有4至5年的运动经历 (见表3) 。

注:信息来源于访谈材料整理

(3) 中、港壁球队伍成绩。

在国际比赛方面, 中国连续参加了四届亚运会 (参赛人数从最初的2人 (男、女各1人) 增加到了8人 (男、女各3人) , 参赛项目也从釜山亚运会时的男、女个人赛, 发展到广州亚运会参加全部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 但在成绩上一直没有突破。而香港队则长期占据榜首 (表4) 。说明中国壁球运动员同香港运动员之间的技战术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也反映出两地壁球发展水平的差异。

注:信息来源于小球管理中心 2 部

2.3、中、港壁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及流动方式比较研究

(1) 中、港壁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国内壁球专业队仅在昆山和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校设有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所以中国壁球协会将主要通过与体育类院校的专业竞技体校合作, 进行后备人才培养。

香港的壁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则较为系统, 基本按照“金字塔”式培养优秀的运动员 , 符合后备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通过中国与香港壁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的对比, 可以发现中国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单一, 有明显断层、不完善。因为金字塔式的层层筛选是在运动队领域中选拔人才的普遍规律, 作为一支竞技队伍的组成应参照“金字塔”的形式去培养运动员。

(2) 中、港壁球运动员的流动。

中国壁球运动员的流动方式以外出集训和外聘壁球教练员任教为主, 但是每次集训时间较短。而香港壁球队每年都会让优秀运动员们到美国、荷兰等国家与优秀选手一起训练、学习与交流, 而且集训时间相对来说都较长。

2.4、中、港壁球竞技体育队伍教练员管理比较研究

(1) 中、港壁球教练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

与香港壁球教练员相比, 中国国家壁球队教练员在壁球专项技战术能力较欠缺, 对该项目上的理解不够深入, 所以导致壁球专项技战术能力较弱反之香港壁球教练员。

(2) 中、港壁球竞技体育队伍教练员的培训比较。

目前, 在香港获得一级证书的教练员有59人, 二级证书的教练员有21人, 三级证书的教练员有2人, 且这2人是香港体育学院壁球全职教练员。目前中国大陆获得壁球一级证书的教练员有20位, 却无一人是全职。

2.5、中、港壁球竞技体育队伍后勤保障比较研究

(1) 经费投入。

通过访谈得知, 中国国家壁球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 由国家体育总局小球管理中心负责经费下拨 (见表5) 。

经费 (单位:万元)

注:信息来源于小球管理中心 2 部

而香港壁球队的经费支持。不同于国内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拨款, 其经费来源较为多元化 (见表6) 。

注:信息来源于香港壁球协会网站

(2) 医疗保健。

目前, 上海体育学院虽为中国国家壁球队运动员们在竞技体校安排了专业的医生, 但是与香港壁球队医疗方面相比, 不够完善。通过访谈得知香港壁球队每次外出比赛, 都会有一名物理治疗师随队外出, 协助参赛运动员的赛后恢复、治疗等, 保证顺利完成比赛任务 (见表7) 。

注:信息来源于香港壁球教练员访谈

3、结论

(1) 中国大陆的壁球场馆存量和赛事较少 , 从客观条件上制约了壁球运动的普及;

(2) 中国大陆壁球现役运动员数量较少 , 梯队设置不合理 , 运动员接触壁球训练年限较短, 且没有国家运动员等级评定政策, 从而影响了该项目的普及与发展;

(3) 中国大陆壁球运动仅在昆山和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校设有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

(4) 中国国家壁球队教练员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 但是在壁球专项技战术能力较欠缺, 训练方法上创新能力不足;

大陆和香港 第9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在2003年我国大陆和香港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 之后, 两地资本市场的相互开放和相互对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7年, 大陆与香港准则制定机构签署了联合声明, 实现了两地会计准则的等效互认。在两地会计准则实现三年时间等效后, 我国大陆大型会计师事务所2010年12月获准可以采用内地审计准则为内地在港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 进一步深化了大陆与香港会计交流与合作。会计准则和法规的要求对提高A+H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比性有着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会计环境等差异, 我国大陆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也不尽相同。

基于财务报告的可比性要求, 我国大陆会计准则规定, 对于我国境内同时拥有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 在定期披露财务报告时, 除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还应依据国际会计准则或者香港会计准则编制调整的财务报表。按照香港的证券监管法令, 在香港上市的大陆公司需要同时披露按照香港和大陆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并披露差异的数额和原因。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2006年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以及大陆、香港两地经济交流的不断加深, 两地间会计准则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 有哪些因素影响着A+H股的接轨?在此基础上, 本文认为即使在目前两地会计准则协调和趋同以及取消双重审计的背景下, 净利润差异额、差异程度呈下降趋势, 差异本身依然存在, 并且由于准则执行的差异, 两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还有待增强。

二、A+H股上市公司报告利润差异分析

本文收集了A+H股共计82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 样本公司均需公开披露经国内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2007~2012年年度财务报告数据, 所以剔除数据缺失严重以致影响分析的样本公司。经过筛选、剔除之后, 选出7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报告利润差异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差异额=P2-P1;净利润差异率= (P2-P1) /P1×100%。

其中:P1为按照大陆会计准则编制的利润表中的净利润, P2为按照香港会计准则编制的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值, 样本数据中的净利润是指合并财务报表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根据公式计算出71家公司2007~2012年的净利润差异率后, 为了排除个别因素的影响, 剔除了5个最大值和最小值。71家A+H公司2007~2012年的净利润差异率趋势如下图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 A+H公司净利润差异率的绝对值在2007~2012年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按照大陆会计准则计算的净利润与按香港或者国际会计准则标准计算的净利润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 具体的差异分布还需更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从净利润差异额的变化情况来看:正差异的样本数2007~2009年基本持平, 但自2009年开始不断减少;负差异的样本数在2007~2011年间一直在逐渐减少, 但在2012年有略微上升。

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2007~2011年五年中, 每一个会计年度差异额为正的样本量都大于差异额为负的样本量, 至2012年正负差异额的样本量数目趋近相同, 说明谨慎性会计原则充分发挥了作用, 使会计报表在表述上更具稳健性。

零差异的样本数2007~2012年逐年都在增长, 而且零差异的样本从2007年的9个增加到2012年的49个, 增长幅度较大, 这也就说明大陆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净利润差异正在逐年缩小。

三、2010~2012年A+H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探究A+H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对各个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不同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差异调节表”中的数据进行摘录并进行分析, 寻找导致净利润数据存在差异的共性影响因素。为了突出实效性, 本文只研究了2010~2012年这三年中导致净利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为了突出导致A+H股上市公司净利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文选取了2010~2012年中净利润差异率较大的有代表性的6家公司, 分别是:中国东方航空股份、中国国航、华电国际电力、北京北辰实业、兖州煤业、中煤能源, 所选企业分别属于交通运输、公共事业、采掘、建筑建材、房地产等行业。

以上6家公司2010~2012年净利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金额见表2, 其中H股报表净利润大于A股报表净利润的数额为正数, 相反则为负数。

要特别说明的是, 在年报中“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这一项目还列示了税务及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差异。表3将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单位:千元

四、大陆、香港会计准则差异对财务报告可比性的影响

对于上述差异, 香港会计师公会与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已按《香港和大陆会计准则趋同联合声明》附件二的持续等效机制进行多番讨论研究, 于2008年8月份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要求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 除部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以及关联方披露两项准则差异外, 对于同一交易事项, 应当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 运用相同的会计估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得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但是企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并没有完全按照要求进行会计处理。以华电国际为例, 2011年A股和H股报表中政府补助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13 478千元, 2012年这一因素的影响增加到25 247千元。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满足一定条件的政府补助会先计入长期负债, 并当有关的工程符合政府补助的要求时, 在其有关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按直线法摊销计入利润表内;但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有政府文件规定计入资本公积的) 不确认为递延收益。两种准则下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处理方法的不同导致按企业会计准则披露的净利润低于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披露的净利润。

那么上述差异是否会影响两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概念框架将可比性定义为:对于相同的经济业务, 不同的会计主体能反映相同的情况;相反, 对于不同的经济业务, 会计信息能反映其差异。但是笔者扩充了可比性的内涵, 认为对于进行双重披露的A+H股上市公司而言, 在A股和H股的报表中对于同一项经济业务进行的会计处理不同, 最后导致报表中净利润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很显然这时的会计信息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此时就需要考虑, 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实际上, 公司特征、会计制度改革、投资者保护制度、公司治理机制、审计监管等因素均在财务报告生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都可能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影响。与H股市场相比, A股资本市场成熟度更低, 投资者的理性程度较低, 华电国际在A股的年报中将政府补助采用较为稳健的计量模式, 降低了净利润的波动率, 有助于抑制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因而我们在分析两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时, 不仅需要分析准则本身的差异, 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公司在A股和H股的报告中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差异, 也就是准则执行的差异。

以洛阳玻璃为例, 由于大陆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中列示的土地使用权包含有控股公司无偿划拨的土地经评估增值部分, 即大陆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以公允价值计量, 而在香港会计准则财务报告中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列示, 即香港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列示这部分土地的成本是零成本, 因资产成本计量模式差异造成成本差异, 也因此造成洛阳玻璃2011年出售土地使用权收益的差异25 662 985.62元。

可以看出, 虽然A+H股净利润差异率呈逐年缩小的趋势, 但由于部分企业在准则执行上的差异, 造成两地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是十分值得关注的。并且提醒我们在缩小两地会计信息差异时, 不仅仅需要关注缩小准则本身的差异, 还应监督企业在准则执行时是否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达到盈余管理等目的, 从而降低了两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五、关于提高大陆、香港财务报告可比性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 两地会计准则差异依旧存在, 实现两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远不止准则等效就可以做到。在此, 笔者就如何提高两地财务报告可比性提几点建议。

一是在会计政策与方法的选择上, 香港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职业判断、自由选择, 而大陆由于政策管制较为严格, 选择方法往往不够自由。因而应该优化大陆会计政策与方法的选择, 企业应该多加强与会计服务机构的沟通, 在合理范围内使企业选择能生产更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不仅会计政策相同, 会计政策执行结果也相同的目标。

二是针对我国缺乏完善、发达的市场环境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应不断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环境, 进一步规范企业交易行为, 增强资本的流动性, 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另一方面, 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操控, 使市场的价格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正确地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是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 对于两地会计准则仍存在的差异, 在处理会计信息时应尽量做到对于同一企业的同一经济业务两地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处理方法上尽量相同, 从而增强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并且大力推进会计知识普及教育, 提高信息使用者的专业知识, 使得投资者能正确区分财务报告中的“相同”与“差异”对可比性的影响。

四是积极推进两地会计准则的协调, 进一步缩小大陆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的差异。目前, 为了缩小两地会计准则的差异, 财政部和香港会计师公会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根据2010年“香港和大陆会计准则趋同联合声明”更新文件, 于香港会计师公会2008年和2009年的趋同更新文件中指出的十项差异现在已经减少到三项。但除继续缩小准则中的差异外, 两地还应加强沟通, 对准则中差异的减小是否会导致会计处理中差异的减小, 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进行反馈。并且应该增强准则制定者、财务报告编制人员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三方的交流, 讨论目前的差异是否影响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以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杨敏, 陆建桥, 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会计研究, 2011;10

[2] .张奇峰, 张鸣, 戴佳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影响与决定因素:以北辰实业为例.会计研究, 2011;8

[3] .袁知柱, 吴粒.会计信息可比性研究评述及未来展望.会计研究, 2012;9

[4] .何勇.谈或有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概念的差异.财会月刊, 2000;12

[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大陆和香港 第10篇

一、教学资源的理论方面

同:1.都将教学资源分为教与学两个部分

大陆2011年历史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到历史教材不仅包括教科书还有教师教学用书。历史课程资源中还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

香港1997年课程纲要中对此并没有相关表述, 但在个人社会与人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中第六章即为”教与学的资源”。但两者对此都没有进一步阐述, 教学资源主要指的仍是“学”的资源。

同:2.教学资源都具有综合性, 都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

大陆历史新课标将教学资源分为历史教科书、学校图书馆、校外历史课程 (历史遗址、博物馆、档案馆等, 乡土教材和社区历史资源, 家庭) 、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网络资源以及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

香港97年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没有专门解释教学资源的, 而是将其融入到教学法中, 历史故事, 视听教材, 讨论辩论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 资料研习中的课本、出土文物、文章报纸, 访问相关人员, 参观古迹、博物馆等。在个人社会与人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中将教学资源分为印刷资源、视听资源、网上资源、人力资源、社区资源。

不同的地方在于香港将故事独立于历史资料之外, 故事偏向于通俗化和文学性, 而资料偏向于专业性。

异:1.教学资源的侧重点不同

大陆教学资源种类丰富, 涉及文物古迹、史料、地图、音像资料等。大陆2011年历史新课标将教材编写单独列出;称历史教材是学校历史教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并对教材编制的理论指导、编写的语言和方式、学生由此达到的目标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偏于教科书本身编写的理论要求。

香港97年课程纲要中列举的教学资源种类相对于大陆较少, 主要是故事、图表、资料收集, 但从个人社会与人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的要求明显可以看出香港对教科书的要求更侧重于对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共同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偏向教科书实际所起作用。

异:2.教材在教学资源里的地位

大陆2011年历史新课标提出教材处于教学资源的核心地位并将教材编写这一项单独列出;称历史教材是学校历史教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并对历史教材编写的理论指导、编写的语言方式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香港97年课程纲要并未对历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有具体要求。

二、教学资源的实践

同:1.都强调教材编写的弹性和多元化

大陆2011年历史新课标给教材的编写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提倡多种编写类型;根据课程内容中的规定自拟课文题目, 围绕课题选取典型史实;可以选取不同的切入占, 采取多样的设计方式;也要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并使之在呈现方式和学习要求上有所区别。

香港的个人、社会及人文课程指引中明确提出将校本课程连于中央课程, 学校应考虑本身教师和学生的特色, 对中央课程加以调试。

同:2.都重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知识点的讲授和掌握

2011年历史新课标中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历史教学资源, 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同时反过来新课标中的历史教学资源也往往是为教学内容即知识点的理解背诵服务。

香港97年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也同大陆一样教学要点往往使用故事、历史资料、图表等教学资源加以强调巩固。

异:1.是否重视教学资源对学生能力的促进

香港的97年课程纲要单独列出学生习作这一项, 其中明确规定了学生要掌握地图习作、制作资料册、模型制作、调查访问及研究报告等能力, 尤其是地图习作以及模型制作是大陆历史新课标没有涉及的。

大陆对这些能力虽然有所提及但一笔带过, 趋于空谈。

异:2.通过教学资源学生达成目标的可测量性和递进性

大陆对相关目标的提出过于空泛和模糊, 可测量性较差;能力用语多“了解、理解、感受、欣赏”等。并未对这些目标进行程度分类, 各年级往往要求一样。

香港在这方面则更为具体。首先在学生习作中已提出较为具体的要求, 通过具体的习作来针对性的考查某一教学资源的目标达成情况;但香港也同大陆一样并未对教学资源的应用及其因此需要掌握的能力按年级进行逐层递进。

异:3.对于历史故事和事例的运用

通篇阅读香港97年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 可以发现香港对于历史故事的应用非常普遍。在甲部课程及政治史方面的课堂教学时, 课堂活动举例中第一步几乎都是故事讲述。比如华夏政治的肇始这一课题, 要求讲述“黄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尧舜选贤与能及大禹治水等故事”;课题周代封建与列国相争, 要求讲述“周公匡扶成王、三间之乱、烽火戏诸侯等故事”;北宋的积弱与变法这一课题中, 要求讲述“杯酒释兵权等故事”。

相比较大陆的历史课程标准, 香港强调进行公民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 采取的形式也多为历史故事或人物事迹。

香港对于故事重视有利于对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的了解。

大陆历史新课标对于教学资源的选择偏向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意义、梳理历史线索、了解事件过程。比如“参观古人类遗址”是为了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以及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搜集南北朝民族交流融合的资料”是为了初步理解民族交流、交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欣赏《清明上河图》, 感受宋代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等。

摘要:对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或比较, 一直以来学界多集中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本文将香港大陆2个地区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资源加以对比, 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异同。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程标准,比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大陆投资人折戟香港 第11篇

经济萧条之下,富豪的投资选择往往更贫乏。但是,牛市中更“丰富”的投资选择,对富豪们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幸事。近日,许多曾经投资香港“累计股票期权”的大陆投资人,就深味了因投资高杠杆投资品而面临的巨额损失,以及相关的法律风险。

累计股票期权(Accumulator) 是香港近年流行的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全名为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因为这种期权投资的杠杆效应巨大,被业界以谐音戏谑为“I kill you later”(我晚一点杀你)。

这是一种“上有封顶,下不封底”的投资产品,因为入场费最低为100万美元,一般由私人银行出售给高端客户。在2007年前三季度港股大升时,香港的私人银行或投资银行曾大力推广给投资者。

牛市中,这种投资可以令投资人平价买到看涨的股份,尝到甜头的富豪往往加大筹码。但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熊市的到来使得KODA积聚的风险急剧放大,以至很多人因此血本无归、倾家荡产。更有甚者,投资人会在全部赔进去之后还落得巨额欠款,从而面临被起诉的命运。

KODA能够成为冷酷的“富豪杀手”,主要取决于这个产品设计本身的特性,而金融监管的滞后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北京律师赖建平,就是这些投资人中的典型代表。

迷失在牛市

2007年 6月21日,北京律师赖建平遇到了来自香港的张宁,张的身份是荷兰银行香港分行私人银行职员,赖建平一个朋友的朋友。荷兰银行是亚洲地区率先拓展境外金融服务的外商银行之一,1903年首次进入中国设立分行,曾经连续两年被《商业周刊》评选为外商银行第一名。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地点选在北京的一家酒楼。席间,张宁建议赖建平到香港进行证券投资,“私人银行就是为有钱人理财,为有钱人服务的”,并声称要为赖建平担任投资顾问、承诺提供优质VIP私人银行服务、使资产增值保值,承诺“保底收益20%以上”, 同时宣称,香港市场如何规范、法治,股票如何便宜、有投资价值。

张宁劝说赖建平夫妇在荷兰银行香港分行开户交易,并当场准备了一套英文文件。

彼时,全民炒股成为一种时尚,股市活跃度空前,沪深交易所成交金额均创下了历年纪录。当年沪市全年成交金额超过30万亿元,较上年度放大4倍多。按照日均计算,沪深两市成交额接近2000亿元。

“出于对朋友的朋友的信任,出于对香港法治的信心,出于对荷兰银行的信任,出于正常人通常的行为方式,我们对她的介绍、承诺深信不疑,饭后按照张宁的事先特别准备签署了全套空白文件。”赖建平说,细心的张宁在每一需要签字之处都用铅笔做上了记号、并贴上小黄条,“一百多页专业性很强的英文文件我们不懂,张宁告诉我们均为银行开户时要求的例行日常性文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签署文件过程中,张宁未向我们做过任何解释、提示。”赖建平说,凡涉及填空、选择内容之处,概由张宁事后单方面在未得到授权、未征求意见的情况下擅自处理,张宁将文件带回香港供银行签署。

赖建平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种信任和疏忽却为日后埋下了隐患。比如,张宁帮他们在“是否为专业投资者”的选择项下选择了“是”,直接的后果就是,荷兰银行据此向赖建平销售高风险的结构产品KODA,也正是这个“赚钱有限、损失无限”的金融衍生品,使其血本无归。

赖建平并没有立即进行实际投资。2007年7月的一天,赖建平突然接到张宁的电话,“说她在北京,希望见我们,她想给我们详细讲讲港股投资问题,她还希望我带些亲戚朋友一起听听。”

“了解了解总没有坏处,投不投资无所谓。”赖建平视其为上宾,请张宁吃饭,“还叫了几个朋友听她讲课。” 张宁对于港股投资价值和投资时机的介绍让赖建平开始动心了,“打折买股票,同样是10块钱的股票在香港只需要8块5,你说要不要买?”

当天张宁用三个多小时说明“打折买股票的好处、利益”,结论是:“一、短期如果股票升值超过5.8%则直接卖股票占优势, 但是在该情况下可以很快结束合同, 进行下一轮合同 (可以更充分利用资金, 多次获利);二、打折购买合同在股价下跌情况下提供保险;三、如果股票平稳不动时,直接购买股票有灵活性 (可以随时买,不受每月限制);四、打折扣购买合同可以延缓付款(现金可以增加,至少有存款利息), 资金充分利用”。

7月24日,赖建平的第一笔资金420万港币到达张宁所在的荷兰银行私人银行账户上。

2009年5月7日,赖建平在其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家中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证实,当年的确是受到了股市高涨的影响,“既然行情这么好,而香港又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好的股票,为什么不去?”不过赖建平后来抱怨,张宁当时没有尽职向其警示产品本身的风险,也未告知保证金的比例、交存方式等基本规则、重大内容。

如今,后悔当时风险意识薄弱的不止赖建平一个人,其中还包括中信泰富、东方航空、中国国航、深南电等投资金融衍生品亏损的国内公司,他们那时多半看重高风险产品将会带来的预期高额回报,而对风险预估不足。在金融衍生品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黄明看来,牛市末期,投资者通常比较亢奋,风险意识较低,容易上当。

据统计,2007年,在香港的私人银行中,有超过七成的投资者以KODA形式购买股票。私人银行的资金占香港散户资金一半以上,客户人数不多,但是金额庞大。香港证监会2008年4月表示:“根据金融监管机构所收集到的数据,我们估计已发售的KODA合约的名义价值约达230亿美元,当中若干合约的杠杆作用并未计算在内。”另有数据表明,2007年整个香港金融市场成交的KODA合约总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

高杠杆交易

2007年7月27日交易开始,赖建平的交易额常常被放大为其投资本金的数倍。

当天,张宁建议赖建平做了2个KODA合约,即此前所说的“打折买股票”;7月31日又增加3个KODA合约,最大理论交易额(即在最坏情况下履行合约需要的资金总额,下称“合约金额”)将近2400万港币,将近赖建平账户全部净资产的6倍。

此后,张宁又连续建议赖建平进行多个KODA合约交易,总计14个合约,累计最大理论交易额达到上亿港币,截至2007年11月底尚有两份合约未能终止。

得益于牛市行情,赖建平在那期间曾经赚过一些“利润”,账面总的净资产也只有500多万元(包括自营现货股票的利润),而赖建平也未追加资本金投入,KODA合约金额余额却通常接近2000万港元。

几个月的“实践操作”中,保证金的比例通常在不足合约金额的20%到最多30%之间变动。“银行从未告知需要多少比例的保证金、在何种情况下按照何种规则增加或减少,即使2007年8月港股大盘跌至19000多点,我们账面净资产仅300万元时银行也未提出任何问题,也从未提出过需要增加资金。截至2007年11月底,我们的KODA合约金额1780多万,账面净资产700余万。”赖建平说。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沪指在2007年10月16日创出历史高点6124点之后震荡回落,进入2008年后一路单边下跌,到2008年10月28日1664点的本轮调整最低点,上证综指最大跌幅已经超过70%。港股也在11月以后节节败退,不少KODA挂钩的热门中资股出现三成、四成甚至五成的跌幅,而赖建平他们这些KODA投资者,却不得不根据合约以行使价双倍吸纳那些已经跌破行使价的股票。

从2007年12月开始,荷兰银行香港分行开始要求赖建平增加保证金,从口头催促到书面函件铺天盖地。

“为避免银行强行处理我们的资产,为‘保住我们赖以为生的血汗钱,我们无奈之下,只好千方百计不断筹款,境内外大肆举借高利贷,在银行不断威逼之下不断往里投钱”,赖建平说,截至2008年3月25日,他在荷兰银行总投资被动追加至将近2100万港元,扣除亏损,净资产额为1500多万港币,损失近600万港币。

血本无归

银行要求的保证金越来越多、比例不断增加,直至保证金超过履约所需要的理论上的最大资金总额。赖建平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11月30日,他的账户保证金还只占合约额的40%,到了2008年3月31日,其账户保证金与合约额之间的比例已经高达134%。

赖建平开始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由荷兰银行精心设计好的圈套和骗局。他于2008年6月初开始,向荷兰银行口头投诉。

2008年6月10日前后,荷兰银行派出章梅、黄卓恒俩人到北京与赖建平会谈,此前张宁已经离职。

赖建平回忆,将近三个小时的会谈并没有具体结果,荷兰银行承认交易有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处理意见。

6月19日,赖建平向荷兰银行发邮件,告知“鉴于问题的复杂性与严肃性,为分清责任起见,我们决定自今日起不再过问我们账户内的具体后续操作事宜,一切由你们来决定,账户现有一切资产的处置及后续合约的履行等问题概请你们自行处理。”次日荷兰银行复函,确认收到投诉,正进行调查,一月内书面答复。当时账户股票市值约1400万元。

按照合约,赖建平每月10日应以每股7.15元的价格收中海集运约5.5万股,每月22日应以每股7.54元的价格收复星国际约15万股,每月收股需要现金约150万元。“自2008年6月19日起至9月10日,银行既未答复账户处理问题,也未要求我继续收股票,既未往我账户放股票,也未从账户扣资金,以其实际行为表示他们接受我的部分投诉主张,且停止履行合约。”赖建平说。

然而,2008年9月9日,银行却向赖建平发出书面通知,列举2008年6、7、8三个月其账户应收KODA股票详单,告知已行使抵消权,并从账户扣款400多万港元。

赖建平并不买账。他于9月10日复函荷兰银行,告知因其不当销售、失实陈述、利益冲突、欺诈等多种原因,双方有关KODA合约无效,“即使退一万步说,合约有效,也因其违约在先,连续三个月未按时、按量、按价向我交割股票,因而我通知其解除合约,它无权擅自从我账户扣款,否则就是监守自盗,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局面并未因此改变,从6月份到9月份是港股下跌最深的时期,三个月的拖延已经使得赖建平的资产为负。根据合同,银行取得授权不必事前征得客户的同意,就可以在客户账户余额不足的情况下,向客户提供限额内的贷款购买股票,从而保证客户继续履行KODA合约,银行据此书面通知赖建平追加保证金。

9月19日下午,星期五,赖建平接到荷兰银行的通知,称其账户保证金差额将近400万元,要求在9月22日星期一前用现金补足保证金,或者承担损失解除部分合约,逾期将要采取银行认为适当的一切行动以“维护其利益”。

2008年10月16日,荷兰银行单方面强行斩仓,至此,赖建平在荷兰银行投资的2100万元损失殆尽,血本无归。

追讨的法律困境

赖建平想要追回损失,却发现,自己在荷兰银行进行的交易处于监管真空地带。

KODA属于境外产品,国内并没有相关的监管机构。根据香港规定,KODA的入场费在800万港元以上,投资者被视为“专业投资者”,他们和私人银行间的投资行为,无须得到证监会核准,因此不受当局监管。

如今,人们纷纷质疑以资产数额界定“专业投资者”的合理性。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就认为,不少投资者是经营实业的厂商、贸易商以及医生、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他们虽然拥有较多的资产,但大多并无特别的投资知识,以资产数额界定专业与否并不合理。因此,他建议香港证监会取消“专业投资者”的界定,并希望将KODA等杠杆金融产品都纳入监管范围。但是,此项动议至今未得到采纳。

“他们一再强调香港是自由经济,过多监管会让外资对香港望而却步。”吕志华说。

吕志华的另一个身份,是上市公司确思医药的主席。此前,他曾任香港时富证券分析师,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便已经是香港各大报章中的股坛名嘴之一。他在2008年向媒体透露,自己也栽在KODA上了,损失数千万港元,成为他本人最失败的投资案例。

赖建平显然不具备吕志华那样的投资水准,他认为自己不是专业投资者,这一点也在荷兰银行香港分行2008年9月5日给他的书面回复中得到承认。不过荷兰银行认为,法律并未禁止或限制其向赖建平销售KODA产品,赖的索赔与他是否为专业投资者没有关系。

据此,赖建平认为荷兰银行对他进行了非法证券活动、实施诈骗,比如:未获邀约的造访,骗取签署文件开立账户,向非专业投资者非法销售结构性产品、误导进行高风险投资、故意隐瞒风险、诈骗投资者与银行自身进行对赌、盗窃账户资金、恣意违反合同、违反职业操守等。他向荷兰银行香港分行、香港证监会、香港金融管理局投诉,并希望追回损失。

赖建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香港证监会曾经回复说,投诉已经转交给香港金融管理局,而金融管理局答应进行调查,“半年已经过去了,还没有任何消息”。

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答复《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金管局不会就个别投诉做出评论。”并称:“金管局是注册机构的‘前线监管机构。如有认可机构申请成为注册机构,金管局会就该认可机构是否经营其寻求注册的受规管活动的(适当人选)向证监会提供意见。获注册后,注册机构受金管局监管,并须遵守证监会及金管局发出的有关监管规定。”

赖与荷兰银行的交涉远未结束,“我们不排除法律途径,目前还是争取协商处理。” 荷兰银行私人银行香港发言人则通过电子邮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荷兰银行私人银行有严格的标准,规管其销售过程和客户端适宜的评估,以确认客户适合我们向他们所推荐的产品。这些标准是符合内部政策和监管法规的要求。”同时表示:“由于为客户保密的原因,我们不会发表任何针对客户个人的评论。”

不过,已经走上法律程序的同类案件前景尚未明朗。北京投资者郝婷有着和赖建平极为相似的赴港投资经历,巧合的是,她也在2007年7至8月被游说到星展银行香港分行开设账户,两个月后便已亏损1.75亿元港币,其中还倒欠银行9000多万元。郝婷因而被星展银行分别于香港和北京两地提起诉讼,要求归还银行损失。2009年4月23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审理,双方的焦点争议在于,此案究竟应该适用香港法律,还是内地法律?

赖建平和郝婷绝非个案。据最先接触内地富豪在香港投资遭到“血洗”的资深投资专家、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金泉介绍,目前因KODA投资亏损在该所登记委托的客户已经有十几个,这些人大多是房地产、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企业家。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也表示,他有数十个学生买了KODA产品,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国内的民营企业家。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则认为,这些内地受害者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可能是有很多还没有暴露出来,而且有一些受害者可能不想被人知道。

一些香港媒体估计,仅在2007年,整个香港金融市场成交的累积期权合约总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涉及星展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

上一篇:《师说》下一篇:项目工作室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