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快乐课堂范文

2024-06-07

构筑快乐课堂范文(精选10篇)

构筑快乐课堂 第1篇

1、情绪之乐

愉悦的积极情绪可以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对于学习无疑能产生深度影响。那么,如何营造师生灵犀相通乃至心醉神迷的双向的愉悦情绪呢?

首先,教师是这种愉悦情绪的创设者、主导者。教师得先有“快乐课堂”的营造意识。教师务必摆正心态,正视自己的职业价值,才是“快乐课堂”的肇始。

其次,教师应善于调节自己情 绪,即使遇到生活中的诸多失意也能从容应对,始终将笑容永驻于三尺讲台。

此外,教师还需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多元化选择, 这无疑强化师生双方凝聚力,为快乐课堂注入新的动力。所以,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是快乐的不尽源泉。

这是一种建立在愉悦情绪上的互动的默契: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只有有了充分的准备,快乐才会随时如期而至,我们才能将学生引领入课堂教学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快乐高潮中。

2、预设之乐

快乐课堂,意味着这是一种“蓄谋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点与动态价值取向,有的放矢地进行快乐的再创造设计。快乐不会随时从天而降,而这全需靠教师积极调动与匠心经营。

首先,确定兴奋点 。兴奋点即 “快乐课堂”可能利用的快乐元素。 在教 《孔乙己》 时,我摒弃了通常的教学方法,而是寓庄于谐地反问“孔乙己的那件长衫后来哪去了”,这让学生很是意外,于是开始八卦。或笑曰被孔乙己换酒喝了或称秋天天凉当然不穿长衫。可是,我严肃提出问题:假如,孔乙己的腿没断,这件长衫会脱下吗?学生开始沉思,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很深刻,一下子来了讨论的兴趣。

其次,调动空白点 。在教 《故乡》 时,我曾经设计了问题:碗碟究竟是闰土还是杨二嫂埋的呢?学生很兴奋。其实,这个问题结论根本不重要,或者说无解,因为这是文章的空白点———作者交代 的并不充 分 。但是,作为教者,我们设计问题仅为激发学生逻辑思考,无论是说谁埋的, 只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教学设计就有了意义。同时,学生就觉得语文课真有趣乐学。

最后,巧妙结合知识要点。课堂快乐不能为快乐而快乐。快乐课堂并非是为了一味追求搞笑的笑声,教师的幽默感应是恰当适度的,课堂笑声每一声背后都应承载着正面的意义, 即将教学重点难点作出最轻松的传达,让学生豁然开朗。在快乐中学习才是“快乐课堂”的原本真义。

3、激趣之乐

兴趣是乐趣的起点,而兴趣也必将转化为乐趣。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常常从设疑激趣开始。在教授 《皇帝的新装》 一文时,我设计一个问题:皇帝究竟是给谁骗的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起初呆若木鸡继而七嘴八舌展开课堂辩论。学生在你来我往的激辩中既收获了知识,又收获了笑声。

有时,学生的兴趣来自教师那鲜活生动的语言。一句幽默,两处修辞,或者是妙用课文语言、化用广告词,甚至还可以巧借段子。

当然,最妙不过是巧设悬疑。在教授 《给我的孩子们》 时,我先向学生介绍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不信请看教材插图,然后解释道,这句话是一语双关,意即只勾勒轮廓,不细画面孔,不求形似,只求神似。而这句话不过是明贬实褒而已。学生先是顿生惊愕,继而会意而笑。

4、探究之乐

探究之乐本质上是思维的的乐 趣。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合作,则明确了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追求课堂探究之乐,首先应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构建民主型的平等对话是合作探究学习的核心。惟其如此,思维才能呈现多元化,探究也才产生真正的意义而不至于流于形式。

探究的重心则应侧重于学生思辩思维的提高。探究的本质是产生理性之美。学生在理性思辨中逐渐感受到这种理性之美带来的思维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理性思考的热情。在教 《窗》 一文中,曾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如果不交代“靠窗的病人病得很重”这句话,后文有多少情节会出现矛盾?学生顿生兴趣,探寻蛛丝马迹,得出了多条结论,然后逐条辨理,既明白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同时理解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此外,探究还应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这会使学生陷入对下一次的合作与探究的期待无限循环之中。

兴趣与快乐构筑信息魅力课堂 第2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能力

一、立足学生实际,多方借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提出相应问题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培养。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发问,鼓励学生主动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娴熟运用任务驱动法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计算机安全”章节的讲授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病毒的种类及运行模式,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演示一段病毒侵害计算机的场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谈谈对计算机病毒的理解,并简略概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活动时,可采取小组合作竞赛模式,让学生先在组内抢答,选出优胜者代表本小组与其他小组代表竞答,评选出最佳“选手”进行适度表扬,同时,对进步明显或表现一般的学生进行鼓励,最后再一一对学生的回答结果做必要点评,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教学效果,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言而喻。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教育学生文明上网,争做道德网民。通过大胆尝试,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横向平铺到教学流程中,教师从声嘶力竭的讲解中解脱出来,学生玩转了枯燥无味的计算机知识学习,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立足教材,巧妙设置问题悬念,培养问题发掘和处置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新课堂结构内容配置,尽量少讲,坚持精讲。在保障知识系统传授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自由度的拓展,最好采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进行的方式。如,在讲授利用WPS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时,可以将日常的测验成绩作为实训素材,利用机房电脑设备将各科成绩输入到相应区域,WPS相较于Excel具有更为方便快捷的强大优势,可以利用WPS表格的筛选功能轻松完成测验成绩的统计。经过教师的演示后,学生可以利用分组模式对已有任务进行针对性训练,然后再将各学生的练习结果借助多媒体大屏幕一一呈现,让学生相互讨论、自由评判。通过对WPS表格筛选功能的学习与应用,既深化了学生利用WPS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又提高了利用计算机处理表格数据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加强劲,学习兴趣高涨,相互探索、共同学习的氛围渐趋浓厚。

三、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趣味性评价,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贴近事实,又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善意指出学生的缺点,亮化学生的优点,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如,在兴趣教学“电子报纸制作”时,我从学生诸多作品中挑选出部分作品,让学生先进行集体品评,再引导学生分组互评。教师应找准时机自然融入学生活动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1)鼓励学生在自己作品中精选出一项作品供大家欣赏,向大家详细阐述这项作品的诞生过程,重点说明灵感诱发的方法或技巧;(2)请各小组代表对其作品品头论足,找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办法。为了增加作品评价的情趣性,还可适当融入一些游戏元素,比如开展别开生面的“选优评缺”竞赛,提高活动的观赏性,让学生在领略别人的创作风采的同时,还充实了自己创作手法,开辟了思维创新的广阔空间,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挑动了学生爱学、善学的学习神经,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夯实学生教材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开辟更为多元的学习方法,催生学生科学、高效自学能力的萌发。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或图书馆的课外文本资源对照常规教学内容进行开拓式自学,不断矫正在信息技术应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实和完善自身自学方法。如,我让各小组分别上交一件作品,参加本市举办的电脑制作艺术品大赛。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利用网络搜寻到一件名为“角的残缺美”的作品,诱导学生积极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其残缺的内涵指向,再联系学生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让学生去用心感悟生活之角的残缺美。霎时,学生的创作思路被打开了,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互相讨论、深入探讨。虽然上交的成果仍然存在瑕疵,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创造性思维的强力推动下,已然实现了质的

飞跃。

总之,在素质教育备受推崇的时代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新课程改革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学全程都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兴趣学习、快乐成长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要义。

参考文献:

宫喜轩.谈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催生创造性思维[J].读与写,2014,5(16):121.

构筑快乐课堂 第3篇

一、以满足特殊需求为突 破口,发掘学生的快乐源泉

积极心理学认为: 情绪的产生有依赖于需要满足与否,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 反之,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我校目前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智障生和听障生。对智障生而言,他们大多自理能力差,需要旁人的帮助才能正常的生活; 对听障生而言,大多智力与常人相当, 兴趣爱好多样,好奇心强,但与外界沟通有障碍,难以融入社会,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他们的教育,唯有先满足生活、成长的基本需求,才有可能让他们感受快乐和幸福,唯有先发掘兴趣、潜能,才有可能创造出培养他们成功的机会。而我校就是从特殊孩子最基本的生命保障、生活技能、适应能力、沟通交往抓起,再训练特长、挖掘潜力,让他们体会快乐,感受幸福。

( 1) 满足特殊孩子安全成长需求。要让学生过快乐的校园生活,安全是前提,特殊孩子安全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学校努力创造安全、无障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一点在学校的设计和建设上有所体现: 严格按国家关于特校的建设标准进行修建,智障生的教学楼、宿舍楼不超过两层,听障生的教学楼、宿舍楼不超过三层; 走廊将教学、生活、行政楼连为一体,夏遮阳、冬避雨,既方便学生活动,又熏陶出一种开放融合的教育思想; 凝重的校园主色调能够安稳特殊孩子的情绪; 教学区和生活区设置无障碍通道; 全校安装隐形安全防盗网,并安装了90个监控摄像头, 全方位保障特殊学生的安全。自办学至今,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

( 2) 满足特殊孩子人性关怀需求。年轻老师们吃住在学校,陪着孩子们度过全部校园时光,倾尽爱心、耐心、细心来为孩子们服务。部分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家长陪读,学校专门聘请生活老师,为他们洗澡、洗衣,甚至帮助他们上厕所; 部分学生来自区县, 上学不便,学校免费安排住宿,实行周接,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 部分来自农村的孩子,家庭困难,学校为其提供床上用品和部分生活用品,减轻了其家庭负担; 宿舍公寓式修建,每间宿舍都配有卫生间、空调、衣柜、直饮水机, 24小时提供恒温热水; 还每天为每名学生补助6元生活费。

( 3) 满足智障孩子独立自主需求。智力障碍孩子有的生活无法自理,甚至不能独立吃饭、上厕所,有的语言发展迟缓甚至不会发出一个正确的音,有的有情绪障碍,甚至会自残攻击,有的刻板自闭,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矫正不良习惯,打开紧闭的心门是学校努力的方向。我校自办学初便提出“培智教育生活化” 的口号,要求把训练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训练形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训练要求与实际能力相吻合。一方面,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夯实教育生活化基础。如: 教学生收拾餐筷、叠被、洗漱、打扫卫生等,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拓宽教育生活化领域。如: 带领学生外出赏景,陪同学生看电视节目,组织学生做游戏、做运动,让特殊孩子走出教室,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生活中健康成长。通过两年多的教育和训练,多数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能脱离家长陪读; 部分学生的情绪有所好转,变得活泼、开朗、合群。

( 4) 满足听障孩子自立自强的需求。多数听障孩子智力发展正常,随着科技进步,教育手段更新,听力缺陷已可用其他感官补偿甚至替代,所以才会有聋孩子“除了听,我什么都能做到”的心声,他们迫切需要融入正常人群, 回归主流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进而顺利升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甚至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学习。所以,学校自2012年开始尝试“聋教育普校化”的育人模式,简单说,就是采用特殊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达到普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在方法上充分考虑并尊重特殊性,在目标上不分类、不贴标签。旨在缩小与普校的差距,寻找融合点,让听障学生融入社会、顺利升学。通过一年多的尝试,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明显,普遍接近普校中等水平,个别学生期末考试中,各科均考出90分以上的好成绩。

( 5) 满足特殊孩子学习方式的需求。特殊儿童种类各异,需要的老师因人而异,学校招聘特殊教育大专业下的康复、语训、手语翻译、心理教育等不同分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对口安排授课,让特殊孩子真正找到自己的专业教师。教师结合对学情的深入了解,课堂一直实行分层教学,在编写教案时, 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将其划分为A、B、C三个能力层次,再根据拟定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自制教具,制作课件,充分运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绘声绘色的图片、音频、视频,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每个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部分课程在专门科训室讲授,如: 情景教室、测听室、感统室、运动康复室等, 先进的设施设备,无障碍的学习环境, 专业的授课教师,学生的康复教育取得显著的成效,尤其在语言训练和感统训练方面,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较入学时都有很大的进步,语训班的学生佩戴助听器后基本能和常人对话交流。

( 6) 满足特殊孩子亲师友、习礼仪的需求。因为教学对象大多为义务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所以文明礼貌教育尤为重要。教师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通过悉心教导、重复训练,而今校园正在形成一股浓郁的文明礼貌风气, 无论在学校的哪个角落,学生遇见老师都能大胆、主动、礼貌地问好,即使是听障学生,也会面带微笑,用手语问好,来校视察的领导、参观的来宾,都对此感受很深。

( 7) 满足特殊孩子兴趣发展需求。根据听障生好学、好动、好奇的特点, 积极开展美术、书法、体育、舞蹈等兴趣小组活动,组织特长班,针对某一技能强化训练,如: 体育类的轮滑班,艺术休闲类的美术班,舞蹈班,教师悉心指导,气氛其乐融融,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二、以促进自身发展为切 入点,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 1) 专业磨炼,提高基本功。针对青年教师好学、善学、乐学的特点, 学校尽全力满足其专业成长的需要。聘请特殊教育知名专家———重庆师范大学张文京教授等上门指导,每学期来校3次,每次10天左右时间,通过听评公开课、随堂听课、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全方位指导新教师专业成长; 抢抓机遇外出学习培训,两年时间先后组织到区县特校、周边及外省兄弟学校、普通学校听课学习、培训交流; 每月定期开展校内公开课,通过集中听、集中评的方式,交流思想、激发兴趣;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设立教研小组,各小组集思广益,以学习优秀教学视频,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13年5月,学校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个别化教育诊断与评量的实作研究”,着重对本校培智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教学实践及服务进行跟踪和研究,很多感兴趣的老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

经过苦练,新教师成长颇快。在省级论文和教案比赛中,我校9名教师获奖,市级书法、绘画、征文比赛11人获奖,教育局还授予我校“优秀组织单位”的光荣称号。在师资培训方面,我校作为全市中心特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越发凸显。2013年3月份、7月份, 分别组织“常德市特殊教育师资第一期骨干教师培训”和“2013年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多次组织、带领全市特教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推动常德市特殊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 2) 自主管理,增强能动性。根据我校教师年轻、专业、可塑性强、积极性高的特点,结合我校跨越式发展的办学需要,学校实行自主化的管理方式,把教师作为管理主体,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能动性,提高自觉性和自主性,增强凝聚力与归属感。在我校,没有制定考勤制度,没有制定教师基本行为准则等,因为教师明白自己的职责,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学校与其花大量人力、精力去制定并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不如营造环境,下放权力、加强引导,最终以主动工作代替制度约束,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缔教条主义,形成一所教师管理而非领导经营的学校。具体来说: ①明确自己的职责; ②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③自己职责范围内做不好的或有其他办法能做得更好的, 向上一级提交方案或求助计划; ④与上一级完善方案并在其帮助下完成任务。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下的老师是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有成就感的。

( 3) 培养兴趣,丰富业余生活。应教师的要求,学校积极部署,由工会牵头,专门利用周末时间开办兴趣班, 根据老师报名情况,提供场地、物资, 聘请专家送教上门。周末开办书法、爵士、瑜伽等培训班,让青年教师在业余时间陶冶情操。此外,学校还适时组织校内青年教师与外单位开展联谊活动, 拓宽交际圈,丰富业余生活。

( 4) 组织关怀,营造集体温暖。青年教师离家路途遥远,工作辛苦,学校十分关心老师的生活,努力营造家的氛围,给予其亲人关怀。每逢教师生日, 工会都会送出鲜美的蛋糕和诚挚的祝福; 为本地无房的教师免费安排入住周转房并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 食堂周末和节假日为老师提供就餐; 学校较偏僻,教师出行不便,为此募捐了30辆自行车; 每年定期组织教师体检,购买“两癌”保险,学校班子成员组织、带领教师晨跑,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40多名外省青年教师愿意远离家乡,继续留在学校,献身特教事业,除热爱之外,还有美好憧憬。在学校他们拥有更大的舞台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获得成就感,体会属于特教人的快乐。正如在对聋儿进行语训时,夸张的口型, 重复的训练,有时老师说到自己嗓子干哑,甚至想呕吐,但是突然有一天听到孩子能正确发音时,老师心里是快乐的; 当把一名攻击性较强的孤儿,变成情绪稳定、开朗合群的小家伙,并且有天突然抱住老师问“老师,你是不是我的妈妈?”时,老师的心里是温暖的。

虽然学校办学才短短两年多时间, 但是在省内外已初具影响,学校得到了新一届常德市党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三八红旗集体”,被常德市教育局评为“年度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和“教育系统计生 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常德日报、常德晚报、三湘都市报等媒体都对我校广泛宣传和报道。省、市领导、省内外各兄弟院校、各机关部门2000余人接踵到校参观指导,学校声誉远播。

挖掘魅力构筑活力课堂 第4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是如此,要想构筑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的魅力音乐课堂,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教师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要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求相协调,教师要不断地追求语言、声态与神态、形态的吻合,直至“声、神、形”的合一。

一、巧妙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更好地用心去感受、学唱歌曲。不但重视范唱、学唱、歌曲处理等环节,还要注重导语的作用,导语是通向学习新歌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科学诱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新歌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1、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故事:引起注意,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而讲故事则是吸引儿童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如教唱一年级歌曲《大鹿》时,老师给学生讲故事:在一个茂密的大森林,住着好多小动物,它们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无忧无虑的在这里玩耍,忽然有一天清晨,“啪”一声枪响,发生了什么事呢?听了歌曲你就会知道了,这样很自然就引入新课了。

2、联系旧知,温故知新

旧知包括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我们在设计导入语时,可联系已有知识,增强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如:在欣赏教学时,为了强化学生对欢快、沉闷缓慢两种情绪的理解,不但让学生想象用动物的动作来模仿感受,而且鼓励学生来寻找身边的打击乐器敲击出不同的节奏来模仿(敲击碗可以表现出欢快,敲击水通可以表现出沉闷缓慢)。这样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技能,一举两得。

3、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导语设置悬念,能起到耐人寻味,饶有风趣的作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如猜谜语,这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好方法。老师请大家猜一条谜语:“大眼睛,宽嘴巴,身穿一件绿裤褂,水里田里都有它,唱起歌来呱呱呱”。孩子们靠着他们的经验和联想很快就会齐声答出是“青蛙”。老师马上鼓励孩子们:“你们说得太对了,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歌《小青蛙找家》”。于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儿歌就会在学生的蹦蹦跳跳中自然感受,轻松学唱了。

二、精心设计提问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琐碎苍白的“浅问题”:如“好不好、要不要再唱一遍”之类变异了的独白,教师主宰的“假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漠视差异的“偏问题”,脱离目标的“空问题”等等都普遍存在。虽然这些问题的提出有时活跃了课堂气氛,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受益的学生也不多。

1、趣味性提问语

趣味提问能使教学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饶有兴致。如在欣赏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先让学生聆听S·H·E《不想长大》并学唱主旋律,而后再让学生聆听《第十四交响曲》,学生马上就能发现乐曲的高潮部分与其相似之处,从而加深对乐曲印象与理解。

2、选择性提问语

一堂课的提问不仅是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如在教学生正确的演唱方法时,我运用不同的范唱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自主辨别、选择正确的唱法,这样学生会更为形象地把握歌曲的情绪。

3、情境性提问语

如何使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化的、易被学生所接受并吸收的教学,是每一教师所关注的话题。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设计形象的提问情境,也应该是一个提问艺术探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三、及时使用评价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提问需要一定的艺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更需要艺术。因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特别是激励性的评价,更有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和方向。为此,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对每一回答或者有回答欲望的同学尽量表扬和鼓励,努力捕捉他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习上不断得以提高。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的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努力构筑富有活力的音乐课堂。

【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江苏】

凸显人文内涵构筑生命课堂 第5篇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 一个人的创造力, 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可见, 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肯定比一个严肃、呆板、死气沉沉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聋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的思想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 教师要倾听他们发自心底的声音, 尊重他们的想法,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与他们进行真正平等的交流, 允许他们有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 以为人师者的宽容仁爱之心善待他们偶尔的偏执, 以为人朋友的坦率真诚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 以年长者的人生阅历与智慧给他们以有益的引导, 尽可能地提供给他们与普通孩子同等的锻炼机会, 让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 从而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培植人文的学习方式

尽管聋生有着某些方面共同的心理特点, 但其心理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每一个聋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他们对同一问题就有不同的思路与看法。因此, 教师要创造机会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尊重他们各自对课文内容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如教学“牡丹、月季花、梅花、菊花、荷花”等词语时, 我对聋生说, 你喜欢哪一种花, 你就学习哪一种花的花名———让聋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指导聋生读新词语时, 我让聋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指导聋生书写时, 我对聋生说, 你觉得哪个词语难写就多写几遍, 你觉得哪个词语还没理解就请教你的学习伙伴或老师———让聋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自主选择作业。再如教完《乌鸦喝水》的课文后, 我让聋生做实验, 弄懂乌鸦是怎样喝水的, 并且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聋生课后兴致盎然的做了这个实验。第二天, 他们说了很多办法:在瓶内插一根吸管, 乌鸦一吸就能喝到水, 把瓶口敲碎, 让瓶口变大些也能喝到水, 叼一个半圆形的器皿, 乌鸦小心地把瓶子踢翻, 让水流到容器内也能喝到水等等。

三、推行人文的教学评价

实现三维合体,构筑完美课堂 第6篇

一、构建条清缕析的知识之体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条清缕析地构建知识网络系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数学学习经验.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分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学的知识之体应该是点、线、面的系统化,具有清晰的脉络和开放的枝杈. 我们要教给学生由点连线,连线成面,将有联系的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网.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数与代数》时,我没有直接教给学生小学阶段所学的数,也没有逐点展开复习,而是让学生自主复习梳理,先将小学阶段学过的所有的数给整理出来,然后小组合作将各种数进行分类,并将各种数相互之间的关系用线给串联起来, 最后再将各种数展开细化, 理解其意义、分类、性质等,并将相关数之间进行转化改写、大小比较等. 数的知识系统就像一棵大树,“数” 是它的主干,“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 就是这棵树的枝干,“自然数”、“负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真分数”、“假分数”等都是这棵大树上茂密的树叶和丰硕的果实. 课堂教学过程就像带领孩子们拨开树叶采摘果子的过程,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完成了整个“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形成了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 我们要将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之体的本领, 掌握基本知识点,把握知识要点间的联系,用巧妙的双手穿针引线,将这些珍珠般的水滴穿连起来,成为一串璀璨完美的珠链.

二、打开丰富多样的方法之门

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 ”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方法,数学学习更需要良好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类比迁移、意义建构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合理应用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光要考虑学生知识的习得, 更要关注方法的获取,为学生打开丰富多样的方法之门.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开展的,为了让学生自行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采取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我先出示了一组平面图形, 让学生写出所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汇报公式时借助图形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 该环节为接下去梯形面积推导孕伏了方法暗示.接着,我出示了一个梯形,让学生各小组猜想、验证,合作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或剪或拼, 将梯形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有的将梯形沿着一条高剪拼成长方形,有的将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有的将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将梯形转化为以前所学图形后,学生仔细分析比较梯形和已知图形之间的关系,各小组在汇报交流中互相补充完善,终于根据已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自行归纳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中, 我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及个性,让学生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发现,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 并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真切感受到知识迁移和方法迁移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授学生以渔,为学生打开方法之门.

三、启迪博大精深的思想之魂

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思想方法, 它是数学的核心本质,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可谓博大精深,有模型思想、统计思想、化归思想、符号化思想等,让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的魅力,缔造博大精深的思想之魂.

数学思想的形成是在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中提炼、 凝聚、积淀出来的,我们要精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在操作中体验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过程中逐步建立长方形面积公式模型,并组织学生在应用中体验感悟模型思想. 我给每个合作小组提供了一张长、宽不一的长方形卡片和足够多的面积是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卡片. 我让每个小组先估测一下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接着想办法来验证猜测, 各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并亲手操作验证,在展示交流中, 各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小组利用面积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沿着长摆一行,就这样一行一行的把长方形全部铺满,然后用每行正方形的个数乘摆的行数计算出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从而得到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小组利用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行,沿着宽摆一列,然后通过观察想象得知全部铺满后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我让每个小组都采用这种 “半铺法”将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一行,沿着宽摆一列,将每行的个数和行数利用表格统计整理出来,接着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分析每行个数、 行数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测量并讨论每行小正方形个数和长方形的长的关系,摆的行数和长方形宽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长几厘米就摆几个正方形,宽几厘米就摆几行,终于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在推导、提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模型后,我组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应用模型,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感悟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一模型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要让他们学会数学的思考,启迪数学思想,品悟数学魅力.

构筑技工院校诗意语文课堂 第7篇

关键词:技校语文,诗意课堂,人文,生命

什么是诗意语文?套用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话, 就是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 用诗样的构思锻造课堂, 用诗样的意蕴营造课堂, 用诗样的激情澎湃课堂”。如今的社会, 经济技术高速发展, 高技能人才的竞争力, 已不仅是技术水平的竞争, 更是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的竞争。而语文课程不仅是学习的工具, 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对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底蕴,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可以这样说, 语文与诗意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 语文课处处充满诗意、充满灵气。因此,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技校语文课堂, 也应是人文素养和诗意人生打造的最有效途径。

在教学《论语·侍坐》一文时, 笔者深深感受着诗意课堂的魅力:孔子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与弟子畅谈个人志趣。师生年龄不同, 性格各异, 共坐一堂, 探讨着人生理想。孔子温和自谦, 委婉评价;弟子平等抒怀, 自由表达。那儒雅的风度, 自由的氛围, 以及他们所谈论的各自的志趣, 构成了诗意的课堂。这样的境界, 我们虽不能做到, 但心里向往。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构建技工院校诗意的语文课堂。

一、用生命意识活化课堂诗意

语文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说:“教育的底线是生命。如果把课堂作成一首诗, 那么生命的课堂是诗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 不仅收获知识, 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对教师来讲, 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 更是尊重生命、体贴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把浮躁的心灵安顿下来, 把蒙垢的灵魂拂拭明净, 让自然、真诚、鲜活的天性充分展示出来”。

然而, 由于生活积累、知识经验的缺乏, 我们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成熟, 甚至错误的认识和感悟。而他们的感悟, 是直接与他的生命体验相联系的。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自由感悟之时, 更要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要时刻注意生命的沉浸和交融, 阐释生命的意义, 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 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

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自我感受生命的美丽:观察日出时的温暖和日落时的壮观;欣赏早春嫩芽的萌发;留心身边花儿的盛开和凋零;关注秋叶飘飞时的灵动;着意白雪覆盖时的空灵……我们一起找寻春天, 欣赏夏天, 领略秋天, 拥抱冬天。教会他们诗意地欣赏世界, 心头流淌的也是生命的诗意。

通过文本的阅读, 挖掘作品中强烈的生命意识, 以此活化课堂诗意。阅读《石缝间的生命》时, 我们从崖间的小草, 山间的小花, 悬崖上的松树体味到石缝间生命的顽强、拼搏的意志。感悟到“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环境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从而锤炼自己, 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阅读《今世的五百次回眸》中, 我们为“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 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俊和广博, 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喜欢绿色和生命, 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 就爱惜资源, 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这样的情怀所感染。阅读《永远的蝴蝶》时, 我们又为“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中失去生命的痛苦所震撼……在激荡着生命活力的课堂上, 学生的生命意识被激发, 审美情感被唤醒, 课堂充满浓浓的诗意。

二、用激情感染课堂诗意

语文教师要具有诗的气质, 包含诗的魅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他 (她) 不是诗人, 但必须有诗情, 对生活事业、对人生充满激情;不是哲人, 但必须有思想, 对人生有着独特深刻的见解。他 (她) 充满爱心, 充满激情, 拥有个性, 眼里永远闪动光彩。这样, 才能上出一堂堂有诗意的语文课, 使语文课成为激情飞扬的动感地带。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所说:“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 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 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 那不是写在稿纸上, 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情感是语文的本色, 是文章的灵魂。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 创设教学情境, 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 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而我们的语文课堂, 也会因为激情而绚烂:《永远的蝴蝶》荡气回肠, 《故都的秋》温情脉脉, 《我有一个梦》慷慨激昂, 《山居秋暝》清静恬淡, 《雨霖铃》缠绵悱恻……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中受到诗意的感染,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个善于“煽情”的语文老师, 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师生在情意融融之中, 共同生成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笔者在上完《我与地坛》一文时, 用5分钟的时间介绍了台湾作家吴念真的小说《门外青山》。当讲到男孩因为断了手掌, 送走心爱的女孩, 最后在森林里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时, 不少学生的眼里涌出了泪花。接着, 笔者充满感情地说:“三十多年前的那个男孩, 在完美的希望破灭之后, 最后一眼的青山也就是人生的最后一瞥。他的生命陨灭了, 带给别人的是一生无法除却的剧痛与遗憾。”讲到这儿, 有哪个学生会不动容呢?

三、用人文唤醒课堂诗意

如果说科学是教人“求真”的话, 那么, 文学是教人“求善”、“求美”。语文文本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透露着深深的人文气息。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 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千年的历史画卷, 筑起了座座金碧辉煌的艺术宫殿。而语文课就是通过学习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认识社会, 增长见识, 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 得到美的享受:诗歌的美丽唤醒学生内心的浪漫, 散文的精彩呼应学生心灵的回声, 小说的神韵延伸学生生活的憧憬。由此唤起学生对课堂的极大热情, 对自然、对社会的自觉关注和对美的生活的向往。

在课堂上, 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掘人文资源, 引领学生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记得有一位特级老师在教学《白鹭》一课时, 通过学生默读课文, 再现白鹭的“钓鱼图”、“瞭望图”、“晚飞图”的画面, 让学生想象夕阳西下, 暮色渐浓, 炊烟四起, 悠然地看到白鹭低飞的景象, 并让学生联想描写鸟儿的诗句。很多学生想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想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想到了“间关莺语花底滑”, 想到了“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浓浓的人文气息满溢于课堂, 更使课堂显得生机盎然和富有诗意。

笔者在教学《雨霖铃》一课时, 就以“离别”作为导入, 让学生回想关于别离的诗句。两分钟后,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等诗句纷纷从学生的口中涌出, 课堂顿时沉浸在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中。同样,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 笔者让学生联想写秋的诗句, 并与前面所学的《故都的秋》进行比较, 探寻同种景象在不同作者眼里的不同意境, 由此去探究文章的深层内涵。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后, 引入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 探寻“美”的内涵……在这种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上, 时时处处弥漫着浓浓的诗意。

四、用精巧设计探寻课堂诗意

诗意的课堂, 还应该是自由思想的课堂。因此,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活化师生的对话空间,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激发求知欲、好奇心, 最终成为诗意的主动建构者。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寻多种设计, 在精巧的设计中, 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潜能, 并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体味运用智慧的乐趣。

笔者在教学《项链》一文时, 让学生自由谈谈对主人公的看法, 并申明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纷纷发表见解:虚荣、诚实、坚强、过于追求享乐, 自尊……渐渐地, 人物也立体起来, 学生透过人物看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法国社会的现实。后来, 又让学生设计结尾, 很多学生的续写读来特有韵味。在教学小小说《妈嫂》前, 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妈妈’与‘嫂嫂’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为什么本文以这两个矛盾的词语为题, 成为‘妈嫂’呢?”学生一下子有了兴趣, 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通过一系列信息整合, 他们认识到, 主人公身份是嫂嫂, 但实际上担负起的是妈妈的责任……并找出了文中很多故事与细节进行作证。随后, 他们又联想到自身, 有学生提出, 自己的奶奶应该是妈妈与奶奶的结合, 因为父母在外工作, 一直由奶奶带大……深情地为我们讲述自己与奶奶的故事, 大家不禁为之动容, 也陷入了自己的故事中……由此, 整个课堂也弥漫着诗的氛围。在教学《亮剑》一文时, 笔者结合李云龙的形象, 请学生谈谈什么是真正的亮剑精神。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学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正是在这激烈的辩论中, 他们的人生观得到了建构。而师生间这种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 也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 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同时, 老师还应力求设计出优美的情境, 引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想象, 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时, 笔者播放了英语原声演讲, 虽然学生们未必听得懂, 但当时现场的那种氛围感染了他们。他们说似乎来到了林肯纪念堂前面, 亲临了演讲的激情。教学《致橡树》时, 在学生自由朗诵阶段配上《蓝色生死恋》的音乐, 让他们在流淌的音乐中感悟爱情。那次, 学生读得特别认真, 特别投入。教学《给我三天光明》之前, 播放了散文《光明》的视频, 在直观的感悟中领略什么是乐观。在写作“亲情”题材作文时, 笔者在《天亮了》这首深情的歌声中讲述那个发生在大雪天的故事……那一次, 学生没有写父母半夜送自己上医院, 雨天送伞等老掉牙的故事。抓住了亲情生活中的瞬间, 写得非常生动。

在技校语文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一直在苦苦找寻合适的出路。最后, 从“诗意”得到了灵感, 并致力于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但愿我们的语文课堂, 因诗意而美丽, 也因美丽而充满诗意。

参考文献

[1]张祖庆.诗意语文对话录[J].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5 (10) .

[2]王崧舟.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特级教师王崧舟[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04 (12) .

[3]夏学仙.追寻人文诗化的语文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 2004 (11) .

[4]段志强.诗意课堂, 润泽心田[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4) .

有章有序有效构筑精彩课堂 第8篇

要想构筑精彩课堂, 必须做到:

一.目标挂帅, 理念先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面对各有特点的语文课文, 我们要更新观念, 不能老一套“小车不倒尽管推”。不能像没头的苍蝇胡乱飞, 要心中装着新课改目标, 要靠新课改理念指导。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总体目标体现了时代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取向。面对这样的目标要求, 我们在构筑精彩课堂之时, 要首先想到, 我的这堂课是不是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不是做到了以人为本。

要预想学生的学习效果, 预想能否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掌握知识与技能,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预想学生的学习收获, 是不是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能力有提升, 是否真正懂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能否实现学有所用。要预想学生学习的意愿, 学生是否会有活跃的思维、积极的表现, 以及继续学习的意愿。这些都是我们构筑精彩课堂的标尺。

二.全盘谋划, 有序安排

俗话说, 宽打地基窄垒墙, 我们在开学之初做计划的时候, 就要统筹安排, 有序安排, 思考必修一到必修六有哪些篇目, 有哪些教学内容, 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根据学生的情况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 利于学生的发展。以必修一为例, 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鉴赏, 包括一首毛泽东诗词和三首新诗。后边的表达交流部分有朗诵, 梳理探究部分有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还有“奇妙的对联”这些专题。我们就采用自主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诗歌的特点, 了解诗人的情况, 把握诗歌的内容, 朗读背诵诗歌, 搜集新词新语, 放手一切, 在一周之后, 准备一个大型的朗诵比赛———九月诗歌会。会上规定, 以班级为单位, 出个人朗诵两个, 出双人朗诵两个, 出多人朗诵两个, 出全体朗诵一个, 另外本班内选取篇目不准重复。每班筹备一个抢答题库, 提供抢答题题源, 备好答案, 其内容必须属于第一单元内容。第二单元是古文单元, 高一学生新接触, 难度大, 就需要老师精讲精练, 降低难度, 放慢速度, 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都是现代文单元, 可以放在一起安排。《纪念刘和珍君》强调情感, 弘扬爱国情怀;《小狗包弟》强调人性;《包身工》强调新旧生活的对比, 宣扬社会主义社会的幸福美好。同时, 在作文训练上强调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抓住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进行作文训练, 强调写人要凸显个性。《短新闻两篇》强调新闻文体特点, 还介绍了专题压缩语段新闻方面的内容。

三.独立完整, 自成一体

从生命的角度看, 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每一堂课, 都应该可以独立出来, 就像我们人一样, 站在集体里, 有整体的美感, 单独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在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 我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出示周恩来总理出席六国会议时的图片:周总理头戴黑色礼帽, 身穿蓝色风衣, 脚上是一双亮闪闪的皮鞋, 健步前行, 后边的背景是我国陪同人员、外国迎接人员、维护安全的外国士兵。之后让同学们描述周恩来的形象。然后引领学生看文段中梁任公的描写:梁先生的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 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左右顾盼, 光芒四射。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写作训练。再请同学找课文中其他能够凸显梁任公的性格、气质、修养的描写句, 甚至抒情议论句。之后展示《上海滩》上许文强的出场, 让学生说说他的特点。最后, 展示视频韩庚的表演《MALOKO》, 请同学们从身材、肖像、衣着、精神气质几方面描摹写作。这样, 即使把本课单独出去, 也会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浸润数学课堂,构筑建模思想 第9篇

一、小学数学建模的合理定位

1、定位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数学建模要从儿童的视角,将校园或者家庭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并努力将教材上的内容转化为儿童日常生活数学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积极调动自身经验,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同时,小学数学建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赋予适当的挑战性;又要照顾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定位于儿童的思维方式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方式较简单。小学数学建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逐步推进,更要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教师只有较好地把握了数学建模中儿童的认知起点情感起点和思维起点,才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中数学建模的策略

1、体会累积表象

有效地体会模型所关注的对象,这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许多具备共性的同一类事物当中,将这一系列事物的内在关系与特点加以抽象,从而累积一定的表象经验。教师需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将大量的感性素材提供给学生,借助各种手段,全面和系统地对事物的相互关系或者是特点进行体会,这有利于建模的准确性。比如,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分数的时候,为了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建立模型,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一系列的事物进行观察,就像是不同水杯当中的水、平均分的纸张、分成两半的月饼等等,以引导学生从各个视角进行观察,不仅仅限制于思考长度,还应当从体积、面积、质量、个数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明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累积表象,最终具备一定的感性认知,指导学生实现分数的建模。

2、认识事物的本质问题,应用建模思想建模

建模的思想与过程并不是独立在数学教学之外的,他和数学的教学过程是紧密相连的。数学建模,是帮助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一个工具,是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并且来解决数学难题的一个过程。所以要将他和数学教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建模,更要带领学生认识到数学建模的本质,领悟到数学建模思想的真谛,传授建模思想并逐渐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建模,更加容易地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使用五线谱双杠斑马线等一些素材,而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平行线为什么不能相交,然后让学生动手测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经过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学生就可以自主构建起关于平行线的模型,认识到了平行线的本质内容,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实施评价,指导用模

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编制了一道这样的题:坦克的模型玩具是用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包装的,这时需要将24盒装成一箱,要最大限度地使包装箱表面积小点,玩具厂征集更多的设计方案。小明设计了几种方案如下:

(1)请你设计与小明不同的3种方案(长、宽、高分别为1、1、24;1、24、1;24、1、1属于一种方案),再将相关数据填在表格中。

(2)观察表中长宽高的数据变化,仔细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长方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它的表面积可以最小?将你的意见写出来。

(3)通过你的观察,若是将36盒玩具放进一箱,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的时候,箱子的表面积可以最小。

这类题的设计可以将整个建模线索以数学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材料的引导下更好地解决某些问题,创建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模型进行解题。这种设计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建模思想和能力还处于启蒙阶段,为学生减轻了负担,通过分步解决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习惯。

4、重视思想,提炼方法,优化建模的过程

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核心问题都在于数学思维方法的建立。它是数学模型存在的灵魂。如《圆柱的体积》教学,在建构体积公式这一模型的过程中要突出与之相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建模过程一是转化。这与以前的学习经验相一致,将未知转化成已知;二是极限思想。这与把一个圆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类似,这是在众多表面上形态各异的思维策略背后蕴藏的共同的具有更高概括意义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与体验,可以催化数学模型的建构,提升建构的理性高度。

总之,建模学习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要让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构建恰当的模型,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将问题进行简化;要在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根据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检验数学模型的价值。当学生有建模意识后,在生活中就会不断地发挥自身想象力,积极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构筑诗歌阅读教学的理想课堂 第10篇

一、激发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拓宽诗歌阅读的文本空间

诗歌阅读教学的过程, 实际上是指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而联系学生与作者心灵的纽带就是文本。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相关的、相似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心灵感受, 以“我”观诗中之物, 以“我”品诗人之情, 做到由己推人, 才能读懂诗人, 达到与作家气息相通、心灵默契的境界。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前钻透教材, 高屋建瓴, 寻找思维发散的切入点, 在课堂上以有深度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以有启发的点拨促进学生的阅读发散, 以大胆的想象与联想拓宽文体的阅读空间, 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其思维衍生化的可能, 为学生进入个性化阅读的领域引好路。在教冰心的《纸船》时, 我结合诗歌设计了如下几个探究题:

1. 冰心为什么不肯妄弃一张纸, 留着它干什么?

2. 纸船抛入大海流到了什么地方?这是冰心想要纸船到达的地方吗?她希望纸船到达的地方究竟是哪儿?

3. 怎样使纸船到达母亲身边?冰心是怎么想的?

抓住了诗歌中最容易捕捉的思维发散点, 让问题层层推进, 学生就能真正地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与作者的心灵发生剧烈的碰撞。这样,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冰心的拳拳亲情, 想象出了作者与母亲的梦中相聚是一个十分美丽、十分忧郁、十分充满诗意的聚合!

二、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实现诗歌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个性化阅读要求我们建立与之适应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 不同类型的文本其自身的内容张力是不一样的, 诗歌给学生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自由解读和发现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与诗歌文本的具体情况, 因材施教, 不拘一格,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 达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教学, 应把诗歌意境的品味作为教学的重点。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我们常说“落花有意”, 但从生物学角度看, “落花”其实“无情”, 于是也有人把“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改成“落红本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说这样改有道理吗?

生1:我认为不能改, 既然“无情”, 怎知“护花”?

师:你的说法符合逻辑常识, 但不符合生活常识。

生2:我认为可以改。不过我觉得把这句改成“落红本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也护花”, 表意上就更准确了。你说无情的落花都知道护花, 何况是我们人呢?

正如学生所说, 改与不改诗句并不特别重要, 重要的是在教师有意无意地“挑逗”下, 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 迅速地发散了思维, 丰富了文本内容, 解决了许多文本中找不到的但却至关重要的东西。

三、使用多元化教学评价,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阅读感受

笛卡尔说:“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脆弱的生命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开发学生潜能, 张扬学生个性, 使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 阅读是个人行为, 阅读主体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 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作品, 其阅读必然具有差异性。所以, 教师应当以平视的角度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感受,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歌中哪一个意象你感受最深?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答彩虹的, 说彩虹色彩斑斓,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妙虚幻的感觉;有答青荇、水藻、笙箫、夏虫的, 说它们似乎都通了人性, 生动形象, 同时还暗示出作者的心理变化。答“金柳”的学生分析得最精彩, 摘引如下:

生1:柳本身就很美, 给人以宁静之感, 再加上一个“金”, 写出了夕阳照射下的景物的色彩美。

生2:通过联想和想象, 给河畔旁边的丝丝金柳抹上夕阳的斜晖, 此时, 柳枝飘动, 婀娜多姿, 给人的感觉多像一个柔媚娇人的新娘。这个比喻多形象啊!

……

你能说得清孩子们的这些答案谁对谁错吗?试想, 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多元感受, 只是一味地死扣教参 (教参对“柳”这一意象只提及了色彩美) ,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目标能实现吗?我们所追求个性化诗歌阅读教学的理想课堂还能构筑成功吗?

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诗歌教学要唤醒学生沉睡的“人格心灵”,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的潜能, 实现诗歌阅读情感体验的个性化。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我们的孩子不能不会读诗。而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读诗的真正本领, 诗歌阅读课堂就必须飞扬起学生个性的风采。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民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在线调查系统下一篇:对外商务汉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