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

2024-08-02

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精选12篇)

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 第1篇

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不但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 而且要让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作课松为愉英快语、教宽师, 舒自为由了的给课学堂生环营境造和轻程澄○在学实习践氛围中, 我有了一在些探新索的中感大悟胆实。践, 实县兴迈一、趣培是养最兴好趣的, 老引师发, 学兴习趣动是机验瑞溪中学产学、习生积的了极动兴学力趣。, , 这学就样生自, 对课然学堂会习教好的学学知的、识质乐中王养学量学自生然的也学就习提兴高趣了。?我那在么, 教如学何实培的璐1践中做.精了心一组些织尝活试动。, 培养兴趣。感我活动, 采在用课教堂学教直学观中, 化、表精情心化组织、悟动堂趣。作现比化象, , 如:可从在以而教一引学改发《G死学o气生f or沉的it沉学》的习八课兴年

级下册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时, 我先利用具

体的事物、人或简笔画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感觉, 然后引导和帮助学生表演来表达形容词tall/short, thin/heavy, calm/wild, long short的意思, 并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对比来掌握其比较级的用法, 通过这样的直观性表演活动, 使学生很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让学生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加强自信心,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开展小组竞赛, 培养兴趣。

学生好胜心强, 非常喜欢竞赛。因此, 我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比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 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 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比如在教学《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7时, 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比赛:How do you make noodle soup?先列出“食谱”, 然后用动作表演。谁表演得有创意, 并获得其他同学的好评, 谁就获胜, 获胜者将获得老师的奖励。每个学生谁都不甘心落后, 都勇于进取, 团结互助,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巧设悬念, 激发求知欲望

老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必须围绕教学任务进行, 一定要有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中聚精会神, 达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目的。同时, 要让学生在“疑”中见“疑”而问“疑”, 即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 而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例如:在教学《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l时, 老师指着画 (一些机器人的图画) 问:What's this in English?Who knows?学生抢着回答:It's a man.It's a woman.It's a boy. (有各种各样的猜想……。) 老师带着笑容 (加动作) 说:Is it a man?学生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 我接着说:No, but it looks like a person.It's a robot. (板书robot) , 然后又提问:What can robots do for us?“They can do housework.”“They can do…”学生们各抒己见, 思维活跃起来了, 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了, 求知欲望创新的意识被唤醒了。

三、创设情景, 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设置情景教学,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把书本中死板的文字, 变成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 少了些枯燥乏味, 令课堂教学趣味横生。例如:在教球类名词时, 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我先模仿打篮球basketball, 排球volleyball, 足球footbal的动作, 然后再让学生猜这些单词是什么球类, 从而引出所要教的内容。

再如, 在学习hot, cold, rainy, windy, sunny等表示天气情况的单词的同时,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动作来表达单词的意思。如:吹扇子、戴帽子表示hot, 打雨伞或穿雨衣表示rainy, 树枝摇摆表示windy, 戴太阳镜表示sunny等等, 通过这些情景表演,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 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 教师创设情景教学,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开展讨论, 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新角色 第2篇

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小学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单一化,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主讲和指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趋向多元化。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课程开发的促进者和研究者。具体角色表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检测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担当的角色,因为成功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同时取决于学生对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课前教师要规划活动内容,准备合适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

三、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完整体系。教师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充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行为进行控制引导,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勤听、勤说、勤写,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有利于自己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知识信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不再是定型知识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是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

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各项任务活动中,教师没有理由不作为学生的一员参与进去,教师的表演越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越深刻,而且通过与学生的合作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淡化学生的心理压力,沟通师生情感,使他们思维活跃,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六、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都有满腔的学习热情,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很多学生就会感到越学越难,越学情绪越低,甚至失去学习信心,最后有的人就放弃了。这种现象在初中是常见的,初一认真学习,初二放弃学习,初三时好象从来就没学过英语,什么都不知道,全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不能照顾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思想。越来越多的统计资料表明,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认识学习英语的意义;教会学生注意并调整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与同学彼此理解、相互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勇于接受并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七、信息的咨询者

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的时候可能会感到信息匮乏,这时候教师要作为一个信息中心,及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显得更为主动。要当好这一角色,教师除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科专业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具有现代语言学、英语教学理伦和跨学科知识的素养。

八、学习过程的评价者

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当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当仅仅由教师来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可包括:课堂反馈检测、作业、课内外参与英语活动的表现等,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应采用宽松、开放的描述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听力、口试、笔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

九、学生心理的保健者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会遭遇各种心理挫折,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要谅解和宽容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倾听学生的苦闷和烦恼,让学生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在他们学习受到挫折,心理产生障碍时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十、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强调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解惑”当然是教师的职能,但以往的“解惑”更多的是越俎代庖,使问题止于教师。事实上,“解惑”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应该激疑善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批判。教师要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以坦荡、诚实胸怀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怀疑,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讨,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

十一、教学过程的反思者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则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十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远离“教书匠”的旧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勤读书,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勤思考,思考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探索规律。教师要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注意收集资料,勤于动脑思考和反思。最后要勤总结,总结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总结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来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我学习和研究,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

育的核心,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实现其真正意义的飞跃。

主要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钟启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课程中的阅读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60-01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就体现了开放性。

1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更新观念,解放师生。

1.1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1.2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1.3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

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2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形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2.1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

2.2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

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课程标准所述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应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往活动。从而在交往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3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笔者认为,要在保质的前提下达到140万字的阅读量,必须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借鉴山东烟台双轨教学实验的经验,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在课内,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阅读指导课的主要形式应包括以下几种:①阅读方法指导课;②推荐读物课;③自由阅读课;④阅读汇报课;⑤阅读欣赏课。通过以上课型,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例如《草船借箭》一课,可以布置学生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专题性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不同章节,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笔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课外举行诵诗活动,知识交流会等,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立足于开放,运用新语文课程的全新理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求愉悦,求新知,求发展。

In New Curriculum Reading Education

Hu Yanli

Abstract:The new language class sign pointed out: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should be the opening, but innovates richly the vigor”. Therefor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education, only then utilizes the new language curriculum the brand-new idea, can stimulate the intrinsic demand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新课程中的快乐教学 第4篇

一信息资源, “乐采”

信息化教学时代的来临, 为教学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机与活力。《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时, 特别为“培养语文素养”的内涵作了界定, 即热爱语文、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增强能力、提高修养、陶冶情趣等, 这就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为语文教学理念找到了现实的依据。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广采博收”呢?

第一, 学会“采”“收”。知识信息量大而广, 网上资源良莠不齐,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会他们如何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开始阶段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比如给他们推荐健康的网站, 给他们提供找寻的路径, 以及如何筛选、下载信息等。

第二, 学会整理。由于下载的东西既多且杂, 给交流带来许多不便, 笔者就教会学生用PPT整理自己的资料。让学生初步掌握文本设计、复制、插入等, 有时还会进行复杂的超级链接。

第三, 充分交流。交流分课内交流和课外交流。其中课内交流是上课前用两分钟的时间进行大组交流, 然后推荐代表展示、解说自己的作品。

这样完全自主性的“广采博收”, 无疑使学生的信息量大增, 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开阔了视野, 增强了能力, 提高了修养, 陶冶了情趣, 真正实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二自读自悟, “乐读”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 感悟其中的哲理, 感悟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 达到“会学”“善学”之目的。例如, 教学《桂林山水》时, 笔者为了让学生体会漓江之水的美, 先让他们看多媒体课件, 再让他们边读边悟, 细细体会作者描述的准确, 比喻的精当, 用词用句的巧妙与丰富。在朗读时, 要求学生能够入情入境, 找准与作者感情的共鸣点, 把漓江之水静、清、绿的意蕴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学生领悟到必须重读“真”, 必须拉长“静”“清”“绿”的音, 才能表达出自己想要抒发的感情。就是这一次次地读和悟, 学生悟出了朗读的技巧, 悟出了品词析句的能力, 悟出了遣词造句的水平, 悟出了“我声抒我心”的畅快。

三思维开放, “乐新”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 鼓励学生敢说、爱说。哪怕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 与一般思维迥异的思维方式, 都应细心谨慎地呵护, 千万别随意抹杀。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开启并发散开来, 学生就会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这种打破常规思维的禁锢, 敢于向本本、传统挑战的精神, 是何等的可贵。这不但发展了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尝到了“发现”的无穷快乐。

四互助合作, “乐帮”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可别小看了小学生结伴学习的能量。那么该如何操作呢?

1. 建立互助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一般是前后位的四名同学, 他们各有其职责分工 (可以随时进行职责互换) , 分别担任小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的角色。

2. 运用多种学法, 自主完成学习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 应注意加强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 一般的学习方法有朗读法、问答法、表演法、演示法、复述法、抓住重点词句讨论法等。学生如能有效地选择学法进行互助合作学习, 有时真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经验, 能把课堂上的教师讲解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究, 能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 能变学生的少数参与为全体参与, 能变少有机会为都有机会。因此, 学生学习得积极主动, 学习得生动活泼, 气氛融洽, 其乐融融。

五“我”选“我”学, “乐择”

阅读教学中, 学生有自主选择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权利, 有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的权利, 有自主探究问题的权利。

例如, 教学《月光曲》时, 学生首先最想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那就可先学习那段文字。通过互助学习, 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月光曲》的曲调是“舒缓、明快、激昂”的;这段曲调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体会的。那么学生是不是真的对曲调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呢?笔者打开《月光曲》的音乐, 让学生感受一下曲调, 希望他们能在情感上与贝多芬、穷兄妹俩产生共鸣。不料, 一曲完了, 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不好意思, 我听了这首曲子, 怎么没一点感觉?只是一个劲儿的打哈欠呢?”同学们一阵哄笑后, 笔者却高兴地对他说:“你很诚实, 大胆地说出了许多人的心里话, 好样儿的!谁能帮助他找出打哈欠的原因?”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通过探讨同学们纷纷找出了穷兄妹俩如何爱音乐, 如何懂音乐的依据来, 上面的内容自然水到渠成地疏通了。那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怪不得呢, 原来是我不懂音乐, 成不了他们的知音的缘故呀。我总算明白‘对牛弹琴’的含义了。”他的直率又一次赢得同学们的一阵大笑。

这种学习活动, 无疑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学习活动, 改变了学生等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 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这种教学活动获取知识自由开放, 教学思路水到渠成,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六教学相长, “乐融”

快乐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民主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主导是毋庸置疑的。但当学生有了新异独特的见解时, 教师应该肯定, 甚至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不过,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主题不着边际时, 教师可以说:“老师也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下时, 教师可以说:“关于这个问题, 老师想可能是这样的……你们看可不可以?”在平等的读书、讨论、研究中, 教师既能作为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又能把持大局,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快乐氛围中, 让师生的意见达成共识。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也只有真正爱学习、会学习的人才能体会到它的美丽和魅力, 在快乐之中去学习、去收获。

新课程教学中的关系学 第5篇

新课程教学中的关系学

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中学 徐贤友

要真正参与当前的课改,教师需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中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最显著的特征,是课堂教学习惯的改变。笔者认为,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应从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关系入手。

一、“人本”与“文本”

“人本”与“文本”的关系,即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按照新的课程观念,就要从学生的人生建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处理文本。比如说教材,它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从教师的角度讲,叫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与书本中心完全不同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例如,有一位教师上过这样一节课,这节课的总课题是执教者自定的,叫做《走进游记》,把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临时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四篇课文同是游记,表达的却是同中有异:或于高峻中寻求快感、或于山水之中享受与民同乐之趣、或于平淡中释怀抒情等等。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文本重组,为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审美功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改革精神。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如此。比如学习有关鲁迅的课文,要让学生从这位代表中国先进文化方向的巨匠身上吸取教益:理解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人品和在统一中求变化的文风,能培养孩子们的一种“爱民”胸襟和气度,是一种高品位的人文关怀。

二、“设置”与“生成”

“设置’’是指由文本和预料的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生成’’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或临时局部生发。任何一节课,从设想到实现,一般包含四个环节:设想、设计、实施、实现。这四个环节方向大体一致,但并不一定同步。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会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从实施到实现,要面对学习主体。学习主体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够发掘出隐藏的文本资源,“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认为必妥的时候临时改变教学预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那才真正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行为一旦形成常规,那么我们的课堂面貌就会发生深刻变化,积久成习,有助于新的课堂文化的形成。

三、“内容”和“形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应该是指经过教师的策划而负载和运行于学生心里的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资源。一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资源,一是学生心智,还有二者的动态统一,这些因素决定着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中的“四动” 第6篇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用英语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一切,用英语的头脑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一切,在活动中走进英语新课程。

关键词: 指导活动 挖掘活动 情感交流

中国分类号:G633.41

初中英语新课程涉及三个层面: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新课改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经验方面,对传统的课程模式 有了实质性突破,为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全面认识课程标准,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教育离不开活动,必须把握好新课程教学中的“四动”。

一、适时把握教师的指导活动

1、教学理念的薰陶指导

一个没有理性思考的老师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师,教师缺少的是理念的思考和理念的升华与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理念,这是前提,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全国著名的魏书生老师一年外出开会170多天,班级语文成绩仍是全市第一,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受到老师理念的薰陶,因此,学习外地经验不是学方法而是学理念。近些年,我们学习衡水经验,学习洋思模式,学习杜郎口理念,学习挥公中学“五步三查”,各校搞的轰轰烈烈,一阵热风,效果如何,是个未知数,例如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在洋思中学特定的环境、条件、背景下创设、产生和发展的,如果我们生搬硬套过来,即不符合我们的校情,也不符合学生的学情,但我们可能学习洋思的办学理念—落实,河北衡水的办学理念——奉献精神,学习挥公中学的“五步三查”课堂落实,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洋思经验,创设了“学教练渗透”模式,首先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编写学案,在课堂上做到——学中教,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每堂课都能落实到位,因此教师必須转变观念,形成新理念来感化学生,指导学生,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以问题活动的形式,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机会,思考创造自由的空间,教师适时适地抛出一块“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知识形成能力指导

学生学会知识不等于会运用知识,要让学生有所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初中英语课堂也需要我们老师通过运用基础知识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精心安排挖掘学生活动

叶圣陶先生讲过,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新课程下,老师和学生关系是强化参与者的身份,弱化指导者的身份,想着引导者的身份,不忘学习者的身份,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新课程中许多内容都要通过学生活动加深知识的获得,材料的搜集,能力的提高,都是通过学生活动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完成,魏书生老师说:“想办法实现,老师不讲学生就会了,关键是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1、合理安排课堂活动:(1)有些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前。(2)有些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3)大部分活动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生活体验法,动手实践法,讨论交流法,角色扮演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接受式为发现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过程突显出来,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挖掘设计课堂活动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空间和弹性,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体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应以活动的形式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能实现知识的穿插与链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活动效果,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师生情感交流中的互动

传统教学重认知过程,忽略了情感过程,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是造成学生厌学,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洋思经验、挥公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不是单纯的师生间的智力活动,也是非智力因素的活动。

河北衡水中学调查发现,一个学生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是否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相关,这说明了我们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把知识传授于学生,还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尊敬你,进而喜欢英语,学好英语。要想让学生喜欢你,首先你要从内心喜欢学生,把学生当作你的亲人一样爱他们,让学生在你的课上不仅可以领略到你娴熟的教学基本功,多变的教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到你对他们浓浓的关爱之情。学生把教师的关爱,同化为对老师的尊敬,只要师生之间存在这种感情上的互动,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教学效果才会最好。

四、深入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习无用”。因此学校英语教育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及时反映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综合性实践活动即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又是一个难点,目的是努力打造20年后的中国教育新文化。

新课程实验中的师生关系 第7篇

一.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 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 学生也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是人性的顶峰, 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要珍惜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他十分形象地比喻为“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 承认学生作为“人”的基本价值, 这种尊重一方面是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让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想准备, 充分发现自己, 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

二.要关注学生用“心”施教

“关注学生, 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新课程实施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理念中, 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具体表现为: (1) 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 学生态度的积极程度和学习信心的强化程度。 (2) 理解进程中, 以其乐融融的一种愉悦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3) 强化知识的精神, 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这种关注更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关爱学生的情感体验,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做体系的传声筒。

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学, 是教师与学生“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 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 是师生之间独有的经验与表现方式进行心灵的对接, 看法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 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互动性、互惠性的过程中, 通过师生动态的信息交流, 情感沟通, 使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创设一种基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互惠的教学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 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和学生共同品味成功的喜悦。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改进教学活动的同时,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与省略, 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策略。其次, 教师要完善个性, 以自身内在的人格魅力展示给学生, 让自己拥有真诚、热情、宽容等优秀品质感染学生。扩展知识视野, 提升教育艺术及教育应变能力, 使之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 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保证。

新课程视野中的阅读教学 第8篇

要克服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 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可以在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一 、书 让 学 生 读 , 问 题 让 学 生 提 , 真 正 体 现 学 生 的 自 主学习。

(一 ) 书 让 学生 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我们主张多读, 更主张“熟读”与“精读”相结合 。朱熹说 :“读书有三到 , 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 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 想作者之所想, 与作者在思想上沟通, 在情感上共鸣。

例如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 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再结合诗句, 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接着再读诗文, 学生可以自己带着感情读, 读中感悟诗人“孤云独去闲”的孤独之感。课堂上,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穿插其中, 让课堂不仅书声琅琅, 而且诗意盎然。

(二 ) 问 题 让 学生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专家们纷纷提出:“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些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机遇, 让学生自己把握;给学生一个权力, 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 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是主人, 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引导, 做服务的工作, 其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会合作学习, 学会探究学习, 真正做到:书让学生读, 见解让学生讲, 问题让学生提, 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 大家预习了课文, 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 因为时间有限, 我们把提问的次数控制在6次, 谁想问, 请举手!

生:为什么说地球可爱, 又容易破碎呢? 地球那么结实, 怎么会破碎?

师:问得好, 答案百分百就在书中。 (板书:破碎)

生:人类无穷无尽的破坏, 那地球还能活多久?

师:这是一个大问题, 非常有研究价值, 这个问题同样与前一个问题有联系。

生:地球的矿产资源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可惜书上没有答案, 放到课外去研究吧。

生:那些人凭什么破坏地球? 地球是大家的。

师:好一个义正言词的“凭什么”, 好一个充满愤慨的“凭什么”! ……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会产生很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正是引导学生产生悬念, 激发学习兴趣的动机。因此, 教师要珍惜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他们的问题得到解决, 千万不能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二、重点突出, 精心设计, 扎实训练。

方法是达到目的、走向成功的道路、桥梁。要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一方面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训练的方式方法。“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应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应用, 但应以重点有没有突出, 难点有没有突破作为出发点。

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 重点应是让学生体会周总理工作是如此劳苦、生活却是如此简朴。依据教材特点, 可以采用品词析句的方法, 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展开设计, 让学生通过对句子的反复朗读、议论,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如《草原》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草原的辽阔,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 把学生带进“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再通过资料短片, 了解在蒙汉两族人民中广为传唱的一些感人故事。有了这些铺垫, 课文的重难点就随之迎刃而解。

三、见解让学生讲, 疑点、难点让学生议,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 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思维活跃起来, 对于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持欢迎态度, 对他们这种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 使提出的问题妥善解决, 使不同的意见得以发表, 只要有道理, 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 当读到“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句话时, 我问:“面对眼前的这一奇迹, 你们想说什么!”学生提出:“盲女孩真的能抓住一只睁着眼睛的蝴蝶吗? 有可能吗? ”我灵活地采取反问法, 把问题反推给学生:“对啊, 你们说可能吗? ”学生有的说, 蝴蝶是被盲女孩的热爱生命感动了, 不走了, 甘愿被她捧在手心;有的说, 盲女孩有灵性, 能与动物对话;还有的说, 盲女孩安静虽然眼睛看不见了, 但她有一扇心窗, 她能用心感受春天, 感受生命……经过反复争论, 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尽管盲童安静双目失明, 但是我们相信她一定看到了。因为她不是用眼睛, 而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伴随学生自己的质疑、解疑, 学生的心灵与人格悄无声息地得到熏陶。

阅读是一种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的施教主体性, 在于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 有效地组织语文教学;在学习过程中, 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所以书让学生读, 见解让学生讲, 问题让学生提, 难点、疑点让学生议, 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策略。这样的阅读教学策略, 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张扬,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落实。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发生了相应变化。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更新, 教学应“以人为本”, 体现“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一理念。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本文从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以及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旨在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教师主导作用,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3.

[2]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小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1.

初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初探 第9篇

一、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终身再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验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努力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只有当每个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积极地去看、想、说、做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二、创设让学生观察的机会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应该尽量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等实验,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观察实验的机会,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知道石油液化气和管道煤气、管道天然气使用不当可能会发生爆炸,往往错误地认为,只有气体燃烧才能产生爆炸现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演示了粉尘爆炸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爆炸概念的正确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比如,硫与钠化合时就能发生爆炸,将硫与钠放在研钵研磨时,能听到类似于打火机打火的声音。学生通过体验,明确了爆炸概念的内涵,还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对以后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硝酸盐类的爆炸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让学生思考的机会

在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重视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学习了,但部分教师总怀疑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总在实验探究前,先向学生反复强调、解释实验的部分环节和注意事项。这样做,看上去是把学生讲懂、把知识讲透,也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能完成探究学习的任务,但事实上,教师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失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违背了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比如,在熄灭酒精灯时,总要先盖上灯帽,然后拿下灯帽,再盖上灯帽,这是为什么呢?往往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化学教师要注意结合实验设计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听来的印象不深,自己悟出来的才是真懂。

四、创设让学生说话、讨论的机会

在化学实验中,会出现各种现象,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反常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思考,再将思考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应该由教师讲解、解释。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总之,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说话、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由于没有通入过量的一氧化碳直到玻璃管冷却,黑色的铁会又变成红棕色物质。教师这时候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再如,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有的学生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后,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先解释,如果解释不好,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但教师不能直接讲解,因为这些都是让学生思考、表达的好机会。

五、创设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更多的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理解化学原理,在实验操作中发现知识,从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后,就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验机会。学生也从内心深处渴望亲自实验。因此,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最乐意做的就是探究性的实验,如果让学生总是做那些早已知道结论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了,因此,新课程教学大力倡导学生多做探究性的实验。

事实上,学生做探究性实验的成功率可能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失败率很高,有的是因为学生的操作能力,有的是因为学生的时间不够,但学生没有很强的“名利观”,也不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实验推翻,他们还是喜欢去探究,这是因为学生有体验科学探究的内在需要。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这种探究科学的积极性,而且应该尽力去创设更多的让学生探究科学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比如探究溶液的溶解能力,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溶剂的量与温度的关系,也许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但学生体验了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的过程,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组织学生进行补充的探究实验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此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溶液的酸碱度时,我拿一杯用水稀释了几倍的醋与没有被稀释的醋,问学生:哪杯醋的酸性更强?用什么方法进行确定?部分学生说用酚酞,也有学生说用紫色石蕊试液。学生经过争论,都认为用紫色的石蕊试液较好,结果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两杯醋显出的红色一样。学生惊呆了,根本无法确定谁的酸性更强。由此我创设了让学生再思考,再探索的机会。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终于想出了用测量醋的p H值的方法来进行判断。这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究的例子,远比直接引入的教学效果好。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探究实验活动

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任何一门学科,仅凭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也要重视第二课堂。事实上,部分化学实验更适合于学生课后探究。课后探究的最大优点是不受时间的限制,比如,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如果在课堂内进行探究,学生是很难完成的,但在家庭中进行实验,实验成功的比例很高。

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新感悟 第10篇

新感悟之一: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感受大自然, 课堂教学才会有高质量

七年级上期, 教学进行到第三单元“四季颂歌’ (《春》《济南的冬天》《夏天也是好天气》《秋天》《古代诗歌五首》) 时值深秋, 而单元的开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春》, 估计学生会很难找到感觉, 就自作主张把它放到了下期来教学。

学校附近有个小村子叫桃花坪, 每到春暖花开之际, 桃红李白, 芳草茵茵, 是当地人踏青的好去处。下期开学不久, 阳春三月, 先是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到桃花坪游玩一番, 并将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用文字记录下来, 然后再学习《春》, 伴着轻快的《春之声》, 从多媒体大屏幕上感受着“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四幅图画, 这下学生可有话说了——

女生任霞第一个站起来说:千等万等, 我终于把春天给等来了!!!

春天, 万物复苏, 百花齐放, 象征着新的开始。我们离别了寒冷的冬天, 迎来了暖和的春天。和煦的阳光, 让人们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扑面的杨柳风, 让心花怒放!

跟着春天的步子, 我的初一也走完了一半勒。真的过得好快!站在操场上, 大地接受着春天的洗礼, 我也要在舒畅的和风中接受春天的洗礼, 和春天一起成长!

男生张大江抢着发言:我看到了春天!

春天来了。小草探出了脑袋, 蝌蚪快活地游泳, 小鸟欢乐地歌唱, 人们在桃花坪踏青, 小朋友在空地上放风筝, 一片片油菜绽开了黄澄澄的花, 一棵棵小树从梦中醒来, 它们破土而出, 舒展着它们那幼嫩的绿叶, 牵牛花绽开了几朵天蓝色的小喇叭花, 仿佛在吹奏迎春曲。

春天多美啊!

个子最小的男生胡贵林朗声大方地说:我看见路边的黄果树有的已长出了淡绿的新叶, 有的才长出芽孢, 嫩极了, 绿极了, 我忍不住伸手摘了一颗, 上面还有几滴露珠和绿叶相伴, 极像翡翠, 把芽孢放在嘴里, 轻轻一咬, 有一种酸味, 使你感觉很难受, 但又恨不得用尽全力吮吸这个稚嫩的生命的汁液。黄果树旁才载下的竹子也存活了, 由起先的枯黄变得翠绿起来, 它的顶端冒出了一片像长针的、还紧紧包裹着的叶子, 它的根扎得更深了, 这样, 温柔的春风也不舍得把它拔起。

语文科代表张愀有最动听的声音: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滴翠的色彩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充溢着旺盛的青春气息。

……

这一节课, 学生的发言特别积极, 精彩之处不时赢得同学们由衷的掌声, 朗读也特别有情感, 试想, 如果该文在深秋时节去教学, 如果不走出教室, 怎么可能指望收到如此高妙的效果?朱自清先生的《春》, 并不是第一次教学, 前几次都是在深秋的教室里进行的, 前后的感觉迥然不同, 教学效果也有天壤之别。

课后读着学生们文字记录的“我的春天”, 我知道即便课堂上有对《春》的讨论, 也有我绘声绘色的描述, 但是如果没有在花团锦簇中呼吸新鲜空气, 没有在桃林里追逐嬉戏、漫步观赏, 没有这些真切的春日的漫游感受, 我是很难读到这些充满春天气息的文字的。这一堂《春》也让我明白了:写作教学切不可闭门造车, 语文世界的“漫游”, 必须要走出教室, 走进阅览室、图书室, 更要走进大自然, 走进社会。

新感悟之二:语文课≠政治课

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精彩的散文, 如果不注重语言教学, 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我有两个教学班, 就尝试着准备了两个教案:其一, 以阅读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为辅助材料, 重点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 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的革命精神;其二, 引导学生重点体味、学习该文优美的语言和抒情性的表达, 兼顾革命精神、爱国情怀的渗透。

不同的两堂课下来, 前一个班的学生, 集中感受到的是: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斗士, 卓越的演说家;闻一多先生特别勇敢、为信仰不怕牺牲生命。而后一个班的学生不但认识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形象, 感悟了闻一多先生的革命精神, 而且还特别学习到肖像、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很多学生不看书就能写出一长串;“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如裙蚁排衙”的细节描写, 和那生动的比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 我自己也认真地反思了这不同效果的两堂课:前一堂课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是应该否定的;后一堂课突出了语言的赏析, 同时兼顾了爱国思想的渗透, 学生学有所获, 而且收获颇丰, 这才是货真价实的语文课。

新感悟之三:课堂教学需要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感受, 才会有教学效果

1、在要求学生自读、感受课文内容, 或者整体感知全文中心、主题的时候, 老师给出的时间不能少于5分钟, 较长的文章还需要多给点时间。这个时间如果过短, 就只能是走过场, 即使学生课下, 或者课前做了预习, 课堂上布置了教学任务, 老师做了提示之后, 也应该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认真阅读。

2、老师提出的讨论题, 要有层次, 难度要有梯度。学习小组在讨论的时候, 不一定要求每个问题都能解决。能力较差的小组, 能够解决难度小的问题, 老师也应该给予表扬。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小组的看法不同而发生争论, 这是大好事, 老师要学会推波助澜, 让问题在争论中明晰, 让学生在争论中学到知识, 求同存异。思维在碰撞中, 会迸发出最绚烂的火花, 此时的老师不要急于当裁判, 也不要急于下结论, 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路径。当然, 这也不是让争论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 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

3、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口、动手, 自我展示、表演, 老师尽可能少的说教、灌注、填鸭。

学习丰子恺先生的《竹影》一文, 我让自己觉得有绘画才能的三个学生上台来, 在黑板上画竹子, 几分钟的时间, 三幅粉笔竹画呈现在大家面前, 肥瘦、长短各有千秋, 台下的学生一个个都兴奋不已, 或啧啧称赞, 或评头论足。然后我再带着学生回头品读课文, 那真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了。

新课程呼唤有效教学实施中的“点” 第11篇

一、教师理念——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涉及培养目标理念、教师施教更新理念、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理念等诸多因素,这些理念呼唤着教师持续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运用、学习品质及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搭建了创新教育的广阔时空,减负增效的时代构建师生个性化成长平台,教师理应接受、感悟创新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完全“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探寻有效的教育教学思路、模式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洗心革面,打造崭新的教育教学艺术特色,以情激学、以情促学、以情评学,在完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凸显学生的探究需要,让教师走进课改使学生适应课程,主动参与,自主获取,尽而达成有利于学生成才与发展的育人效果。

二、教学目标——是克服教学随意性的支撑点

课程改革赋予教学目标新的生命,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价值取向,体现教学活动的多元化构建方式。多年的实践与反思,教学目标是克服教学随意性的有效支撑,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学的预案设计要立足目标达成、教学过程要围绕目标实施,主导在“疑”上显“标”,探究活动在“标”上定“点”开展,真正让学生“身”在课堂“心”在探究中发散思维独立思考。通过对基础知识构建过程的展现,去引领学生感悟、认知,促进学生接受、探究与创造能力的提升,情感在互动中得到陶冶与达成。这样在教学环节上立足学生的需要,在目标上完善了手段,尊重信任学生,实现接受探究的平等性,目标达成的全面性,情感意志的多元性,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陶冶情操,在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品尝学习快乐,让显性与隐性目标在实践中得以互补,为课堂教学活动科学有效提供保证。

三、创新模式——是落实新课程的立足点

创新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教材使用的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创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的创新;考核与评价的创新等有利于生命课堂的宏观条件,他们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教学模式、效果的不如意,诸多不如意的前提在教师。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学校要健全创新管理长效机制。管理机制是引领教师发展的保证,通过创新机制激励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摒弃过去固化的“田园式”育人模式,丰富拓展“传道解惑”的思路与模式,积极探索构建实践活动课堂、交流互动课堂、有效问题引导课堂等有利于生命成长的课堂模式,让师生同在课堂中绽放异彩,实现教师奠基作用与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二是积极打造追求兴趣克服压抑的课堂空间。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理”与“情”的结合体。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理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实际能力探究教学策略与模式,从情感价值与能力培养等方面优化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解放”和学习“心理解放”,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课堂活力,在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同时积淀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平等、尊重,在关注中树立自信,在体验活动中发展。使学生的无注意意识与有意意识互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活动,让文本知识与自主实践得到有机结合,教学效果在创新中提升。

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控制 第12篇

一、美术新课程教学与课堂控制的关系

美术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 张扬学生个性,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这些教学思想要贯穿于平时教学实践中, 美术教师除了要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外, 更重要的是能创设一种良好的、令人振奋的教学情境, 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的兴奋点, 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自己想学习”, 使学生充分体验艺术学习的乐趣, 让他们既获得审美愉悦, 同时又能提高艺术创造能力。因此,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控制就成了当前教改的争议之一。例如: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就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以学生为主, 教师退居幕后, 对课堂不要干涉, 任其自由发展。结果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但显得有些混乱, 导致教师无法“控制”课堂;还有的教师因为害怕学生的活跃而担心课堂纪律, 在教学中处处干预和设防, 教学中机械、生硬地处理有关问题, 这样既束缚了学生参与艺术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又使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呆板, 这些问题的出现, 都与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控制有关。

那么, 是不是像有的教师所认为的那样, 新课程教学就不要课堂控制, 或者认为新课程教学就应该强化课堂控制呢?我个人认为, 这些认识和理解都有局限性和肤浅性, 新课程教学虽然非常需要课堂控制, 但课堂控制的目的并不是操纵和约束学生的学习, 而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节和引导, 使课堂教学有序化,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王国, 他们容易在那里持续逗留, 教师就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教学场景里是否掉队和迷路, 不能因为害怕出现这种情况而让学生一直紧跟自己。另外, 教师不应直接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行为和创作方法, 而应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让他们自己去改正不合理的行为。教师不应直接要求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而是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让他们自然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不要直接去要求学生去实现某个目标, 而应暗中给他们搭支架, 给予提示和引导,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完成任务的喜悦。在这里课堂控制已改变了传统的约束和管教的核心内涵, 以一种间接和委婉的方式起作用。

二、美术新课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控制

创设丰富感人的教学情境是非常复杂的, 那么在动态多变的教学情境里, 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控制呢?就是必须依据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设计, 体现引导性和发展性原则。

1. 课堂控制应关注什么?

究竟需要对哪些方面进行“控制”呢?这涉及课堂控制的内容, 即对学生主体性探究能力的发展, 课堂控制要促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探究, 在实践中获得学习情感的升华。所以,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心愿是有效课堂控制的第一步。但是, 学习兴趣的养成不能停留在学生初始的个人兴趣与心愿的水平上, 因为这时他们的兴趣和心愿并不稳定, 关注的内容也相对狭窄。所以, 课堂控制进一步的工作就是立足于学生初始兴趣与心愿, 并使这些兴趣与心愿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稳定、持续, 并能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设计积极思考,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 谁在实施课堂控制?

在美术新课程复杂的教学情境中, 实施课堂控制的并不单是美术教师, 还应该包括全部学生和教学系统等因素, 他们各自的课堂控制方式和功能是不同的。

教师主要通过教学活动设计、探究活动的引导、学习结果的评价等来进行课堂控制。一方面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也引领课堂活动走向深入, 并达到预定的教学期望。

此外, 课堂学习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学习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管, 学生要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首先, 必须明白自己在课堂的任务和责任, 要有一种对自己负责、对团体负责的责任心。其次, 要明确自己的任务, 清楚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养成有条理参与学习, 完成各项任务的习惯。

除了人为的课堂控制外, 教学系统还发挥着自我调节的功能, 将教学因素进行不同的组合, 也会出现不同的系统自控效果。例如:通过将学生按每6人分成一组、男女学生交互学习, 这样学生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的欲望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同一性别的组合。也可以将班级划分为不同的利益团体, 并开展学习竞赛, 其学习效果也会好于个体分散的学习。

3. 怎样有效实施课堂控制?

就课堂控制的方式来说, 应该是多种多样, 而且灵活多变, 体现出各自的适宜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即使在活泼轻松的美术新课程教学中, 必要的规章制度也是需要的, 但这些规章制度必须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和协商而定, 体现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 并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体现绝大多数学生的意愿, 不能将学生犯错误的依据作为处罚的理由, 而应由他们自己去分析、思考、改正错误。

另外, 美术课堂教学应非常重视师生情感的互动, 教师应真诚地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 更多表现对学生的关爱, 使学生能够接近、理解, 接受教师的要求, 当师生这种相互期望与信任的关系建立后, 即使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细微的动作, 也可以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

就教师而言, 由于各人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同, 其课堂控制也不一样, 当教师积极地投入新课程实践中时, 他给学生做出的是榜样, 是一种“身控”;当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时, 用言语为学生排解困境、指点迷津, 教师就是“言控”。而如果教师不参与或引导学生, 而是由他们自己去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就成了学习的观察者。当学生意识到教师在观察他们的学习时, 他们有时会表现得更积极一些。作为观察者的教师不要让自己的行为成为监督, 这就是一种不“言”不“行”的无形之控。

上一篇:零营运成本下一篇:景观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