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阶段范文

2024-06-08

萌芽阶段范文(精选5篇)

萌芽阶段 第1篇

独立音乐, 或称为地下音乐、另类音乐、非主流音乐, 是源自于西方的分法。然后, 过往中国并未出现“独立音乐”的说法, 而倾向于以“地下音乐”统称乐团文化、或非主流的音乐。直到最近几年, 小众、独立音乐厂牌的出现, 以及各种音乐节的风起云涌, “独立音乐”的说法才被提出。

在此必须要强调的是, 独立音乐并非音乐的一种类型, 被归类为独立音乐的音乐类型包括独立摇滚 (Indie Rock) 、后摇 (Post-Rock) 、噪音摇滚 (Noise-Rock) 、独立流行 (Indie Pop) 、垃圾乐 (Grunge) 、实验 (Experimental Rock) 、另类、民谣 (Folk) 、朋克 (Punk) 等多种类型, 其音乐的异质性远高于流行音乐。

20世纪80年代初, 刚刚解除文革封锁的文艺界空前地活跃起来, 许多国外的优秀社科类图书的翻译, 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哲学思想通过这些图书大量涌进国内。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狂野的浪潮, 当时整个社会充斥着一种“解放”的声音, 激进、不切实际的作风在当时进一步加剧。这个时期的音乐界, 中国摇滚乐应和着这种冲破一切束缚的节拍孕育而生。1986年5月10日, 为庆祝世界和平年而举办的第一届百名歌星演唱会上, 中国摇滚乐第一次发声, 崔健的《一无所有》成功打破了这一个时代的声音, 强劲彪悍的旋律、火爆热烈的场面、夸张大胆的作风给中国音乐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7月份, 《一无所有》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 中国摇滚乐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1989年, 借助1988年以后全社会的热情、激进、开放的面貌, 中国摇滚乐走出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贫瘠、幻想、幼稚的时期, 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年里, 许多乐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乐队出现的后援力量是那个时代的青年大学生。1993年, 迷笛音乐学校成立,

1993--1994是中国摇滚乐最“旺盛”的时代,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有400支乐队混迹江湖。

1994年, 出生于四川的年轻人王磊出版专辑《出门人》, 因其独到的音乐概念及独特的音乐制作, 香港音乐组织买断了这张专辑的发行权, 同年他在广州举行大学巡回音乐会, 被香港乐评人誉为“最出众的乐手”。1996年, 他和一家香港独立厂牌签约, 第二张专辑《夜》在内地、香港、台湾发行、充足的资金和独立音乐的概念。使他在音乐上随心所欲地尝试下去。接下来, 王磊先是组建了聋民乐队, 后来更名为龙民, 然后在香港音乐家和独立厂牌老板李劲松的帮助下成立了龙民音乐。从1998年开始, 龙民制作了广州流行歌手的合辑, 并发掘了盘古、生命之饼等各省地下乐队录制了“生命之饼”“死逗乐”“愤怒的狗眼”“妈妈”的专辑, 以磁带形式发表, 这些都超越了小样的制作和发行, 作为中国独立唱片体系的最初萌芽, 在尝试中出现。

1996年, “盘古”在南昌诞生, 他们激进、大胆、音乐叛逆、倔强直指社会最敏感的问题, 后来在王磊的协助下, 来到广州发展, “盘古”是中国批判态度最坚决的乐队, 为中国朋克树立了一面最光辉的旗帜。

1997年以来, 外省乐队开始造音, 外地乐手大量涌进北京, 激进的形式和明确的反抗意识得到了发扬, 1999年摩登天空公司发表了“Bedhead”四张唱片, 包括“NO”乐队的《走失的主人》、“苍蝇”乐队的《苍蝇.1》、胡吗个的另类民谣《人人都有小板凳, 我的不带入21世纪》、吉他手陈底里的电子实验《我快乐死了》。2001年, 更多的摇滚乐队发表专辑, 京文公司旗下的独立厂牌“嚎叫”成为国内第一大摇滚品牌, 这时, “地下”的概念逐渐清晰, 它意味着一种自成体系的亚社会体系, 和对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对峙。独立厂牌蔚然成分, 并通过有限的渠道传播者这些奇怪的、小众的、实验的独立唱片。1998年王磊和乐评人张晓舟策划的“音乐新势力”演出, 成为中国地下摇滚发难的标志

萌芽的作文 第2篇

二:基础提高篇

第一阶段(作文写法):系统介绍小桔灯作文精读,初步解决作文难的问题,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作文心态,并能在40分钟内独立完成一篇具有一定水平的作文。

第二阶段(作文思维):系统介绍作文思维方法,提示作文思维规律,将创新思维融入作文写作。让学生摆脱思维惯性的束缚,步入作文的自由王国,写出创意纷呈的作文。

第三阶段(作文境界):融阅读,欣赏于一体,全面升华精神境界,情感境界,审美境界,语言境界,为作文考场实战作全方位的准备。

第四阶段(作文实战):针对性的剖析七大作文类型作文的特点及应对策略;并配以考场心理训练和应变能力训练。

小桔灯作文将为您解决以下问题:

1.害怕作文,存在严重心理障碍;

2.对作文没有兴趣,不喜欢作文;

3.纯粹不会作文,见到作文题目不知道怎么下笔;

4.依赖家长和老师进行动笔前启发,讲解,不能独立作文;

5.作文写不成,写不快;

6.平铺直叙,记流水账,文章抓不住重点;

我国绿色建材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 第3篇

相关支持政策并不少

其实,近几年来,我国出台的支持发展绿色建材的相关政策比较多。

2013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积极支持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

2014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鼓励企业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绿色建材。鼓励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优先使用获得评价标识的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政府投资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项目,应使用获得评价标识的绿色建材。

2015年9月1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该方案旨在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使绿色建材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方案提出,到2018年,绿色建材生产比重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具体目标包括,与2015年相比,建材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总量削减8%;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30%,绿色建筑应用比例达到50%,试点示范工程应用比例达到70%,既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提高到80%。

为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和《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和建材工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2015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印发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一版)的通知。

绿色建材存在很多优势

据北京太空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樊立介绍,目前,我国建材工业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效益持续下滑。近年来建材行业已经过了发展的波峰时期,逐步开始从量向质的方向进行转变,环保、节能、健康将逐步成为建筑材料行业的新热点。

与传统建材相比,绿色建材存在着很多优势。以太空板业的太空板产品为例,首先它是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环保产品。太空板在生产过程中添加重量大于30%的固体废弃物(粉煤灰、废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太空板产品中的不同材料循环利用率总体在90%以上,并已通过“中国环境标志(I型)”的认证。其次它能够实现承重保温一体化、防火节能一体化。太空板产品中的发泡水泥芯材具有高效保温性能,其与钢框及上下面层的复合使产品具有承重能力,因此太空板在实现承重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保温性能。太空板民用装配式住宅建筑节能率可达到75%以上,能够实现防火节能一体化。

另外,与传统混凝土构件及彩钢板等围护产品相比,太空板具有轻质高强、耐火耐久、隔热隔声、抗风憎水、防结露、耐腐蚀等性能。太空板产品既保持了传统混凝土构件良好的承重、耐久性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混凝土构件自重大、本身不保温的缺陷以及彩钢板在耐久、耐火、防结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太空板作为建筑的围护体系——外墙板、内隔墙板、楼板及屋面板使用,广泛应用于大跨度工业厂房、大型公用设施及装配式住宅。

尚处于萌芽阶段

樊立表示,虽然绿色建材具有很多传统建材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目前绿色建材发展滞后、生产占比低、应用范围小,绿色建材市场牛骥同皂,很多企业打着绿色建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产品,但其产品鲜有获得绿色认证。总体来说,我国绿色建材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市场份额有待进一步挖掘。

樊立认为,绿色建材的发展前途十分广阔,同时在推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障碍。首先,虽然有很多相关政策出台,但绝大部分都是倡导使用,而几乎没有强制使用的措施,同时也很少有针对绿色建材行业的补贴政策。

其次是价格较高,相比普通建材,绿色建材的生产成本和价格都较高,采购方为降低成本常常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普通建材或者伪绿色建材。因此价格原因是制约绿色建材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是公众对绿色建材的认知度还不够,从大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到普通消费者,大多对使用绿色建材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效益认知程度不够,对使用绿色建材的社会责任心也还有待提高,不愿为使用绿色建材付出较高的成本。目前绿色建材的使用还没形成主流,单个企业进行推广的难度很大,还只能局限于为高端消费者提供推广宣传或商品介绍会,影响力十分有限。

另外,现有的工程承包模式,制约了建设方与绿色建材提供方的直接对接,工程承包方为降低成本对选择绿色建材热情不高。为推动绿色建材发展,建议规定有绿色建材需求的建设方直接对接产品提供方。

寒假作文--萌芽 第4篇

春天是一位漂亮的姑娘,她穿着薄薄的轻纱,戴着鲜花般的帽子,每一步都很轻巧地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啊,到处都有她走过的痕迹:地上,天上,水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闻到花儿的香味,泥土的芬芳。

看!温柔的春姑娘轻轻的抚摸着柳树,嫩绿的新芽冒出来了,一颗、两颗…数也数不清,如同刚出土的竹笋一般,长在碧绿的柳枝上,过不了几天,一个个小芽苞就会顽强地长成嫩绿的小叶子,尖尖的、细细的,就像一叶扁舟,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天天长大,颜色也在一天天加深,最后变成了油绿色的大叶子,把整个柳树装扮得就如同美女的秀发,当春风吹过得时候,柔软的枝条就会在风中摇曳,婆娑起舞,小鸟也将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共同演奏着春天的歌谣。

如果你在春天里看到这令你陶醉的柳树,也许你不会想到它在寒冷的冬天孤伶伶的站在冰冷的岸边;我会为它的顽强呆呆地站在风中,与风雪作的`斗争;我们会从它光秃秃的柳枝里看出,它一直盼望着春天的到来。可是,当我再次回到现实世界看见那株被春风无数次抚摸的柳树时,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不就和这春天里的萌芽一样吗?它在春天的抚摸下长成高大,粗壮的柳树;我在父母,老师,等长辈的关怀下,心中那颗早已埋下的种子,此时已开始萌芽,开始像那株柳树的芽苞一样萌发了,无数双眼睛都盯着它创造意料之外的奇迹!

萌芽阶段 第5篇

关键词:劳动社会学,劳动价值,劳动质量,绩效考评制度

1 引言

资本主义萌芽阶段雇佣劳动产生,这种劳动形式虽然同封建农业劳动形成同样是通过劳动获得生存资料的使用价值,但其劳动本质已发生根本转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思想,用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2 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劳动产品“质”与“量”的形成过程

资本获得交换价值就必须是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的转让,劳动产品的品质决定了商品能否顺利让渡使用价值,而劳动产品的数量,也即劳动产品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劳动产品的总价值。劳动产品的“质”与“量”是资本增值的物质基础。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就是为了获得劳动产品的“质”与“量”。我们通过雇佣劳动与封建农业生产劳动的对比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产品“质”与“量”的形成过程。

2.1 封建农业生产劳动产品的形成

封建农业劳动者(即农民通过劳动直接获得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农民通过劳动将劳动价值转移到劳动产品身上,劳动产品的品质取决于农民对产品的“质”的要求。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劳动与劳动产品处于同一生产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因而不需要外在要求对劳动产品“质”与“量”形成的约束。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的过渡见下图。

这一分配过程中,地租价值与劳动力自留产品价值构成了农民劳动总价值,而且直接表现使用价值。在这里,首先,地租价值是一个固定量,即无论总劳动价值是多大,地租价值都取决于农民租地前与地主预先订立的份额;其次,地租与自留产品两部分价值的比例是不影响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的分配的。农民日生产10两银币价值的小麦,他需要支付地主5两银币的地租小麦,其余5两银币价值的小麦都由农民个人占有,他直接得到劳动产品小麦的使用价值。如果同样日生产10两银币价值的小麦,而预定支付地主的地租为价值7两银币的小麦,农民得到剩余3两银币价值的小麦。而这3两银币价值的小麦的使用价值同5两银币价值的小麦具有同样的使用价值。在地租预定的情况下,如果农民提高劳动效率,日生产12两银币价值的小麦,则农民会得到剩余7两银币小麦的使用价值。农民提高劳动效率直接表现为增加了劳动产品的数量,因此农民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形成的过程是劳动产品“质”与“量”优化的过程。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自身构成产品的“质”,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的总劳动时间构成劳动产品的“量”。

2.2 资本主义初期劳动产品“质”与“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通过劳动获得自己的生存资料,但并不直接获得生存资料的使用价值。工人通过出卖劳动获得资本家支付的货币工资,再用货币购买自己生存资料的使用价值。工人的劳动仅仅是根据劳动契约的要求将资本家占有的原料和生产工具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劳动产品本身对工人并无意义,他仍只是为资本家实现资本的增值过程。在对自身无益的劳动中,资本家就需要在劳动契约中规定劳动产品的“质”与“量”的最低限度,并以此作为支付工资的标准。

这一劳动产品“质”与“量”的形成过程分离了劳动价值与生存资料使用价值的直接联系。资本增值过程中,资本家只关心商品“质”和“量”构成的商品总价值,而工人只关心如何得到契约中的将要得到工资。因此,必须通过劳动前设立的规章制度来协调劳动“质”与“量”的顺利形成。这一阶段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高峰期。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在契约中协定的特定时间内的特定劳动,劳动力自身是自由的,国家机制的建立为这类契约提供了法律约束力。

笔者再通过具体劳动分析资本主义初期生产中存在的矛盾。假定工人日生产10尺符合劳动契约要求的劳动产品“质”的棉布,就可以获得5两银币价值的工资,那么他生产12尺符合契约“质”要求的棉布仍然是得到5两银币的固定工资。因为资本家所付工人工资是按公认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多余的劳动价值只计算在剩余劳动当中。运用《资本论》剩余劳动形成理论分析,工人劳动价值可分为a-b-c线,a-b段代表必要劳动价值,b-c段代表剩余劳动价值。当工人日劳动价值为10两银币,剩余劳动率为100%时,a-b线代表5两银币价值,b-c线代表5两银币价值。工人提高劳动效率后日生产12两银币价值的产品时,a-b段仍为5两银币的价值,b-c段则变为7两银币的价值。也就是说,工人劳动总价值增加只会延长b-c线,而不影响a-b线,这就严重挫伤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既然工人生产10两银币价值的产品和生产12两银币价值得到同样的劳动报酬,那他还有什么理由多付出劳动呢?

2.3 资本主义初期劳动产品“质”与“量”的优化

资本进入生产领域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得增值额,即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劳动。资本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增加产品总价值,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劳动时间,计件工资制和计时工资制就由此产生。计件工资制是为了提高劳动力单位劳动时间的劳动数量,工人完成日劳动产品“质”和“量”的要求不再是最低限额,而是与符合契约规定的“质”的劳动产品的数量决定,数量与工资形成直接依赖关系。计件工资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劳动力进行最大限度创造劳动产品“量”的积极性。计时工资制则是为了增加劳动时间,其虽然客观上增加了劳动时间,但无法提高劳动效率,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3 资本主义萌芽极端劳动产品“质”与“量”的优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初期劳动产品“质”与“量”的形成完全掌握在工人手中,资本家只有通过契约规章制度的约束来实现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但大机器生产方式后流水线作业劳动形成的运用打破了原有的契约平衡。劳动力与资本家的地位开始转变,劳动力只能被动地接受资本家无度的剥削。

流水线作业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劳动产品“质”的形成过程的极度简化。流水线作业将劳动产品的形成分成若干简单的、固定的机械活动,劳动力每人只担负一个极小的生产工序,若干生产工序结合就能形成劳动产品的“质”。因此,劳动产品的“质”被机器掌握。

第二,对劳动产品“量”的形成过程的控制。机器生产的工厂中,劳动产品的数量完全由机器运转速度控制。

第三,妇女、儿童等社会群体成为合适的劳动力。由于机器的重复性劳动和简单性劳动,大量廉价的童工、女工被雇佣到资本家的生产车间。劳动生产不再严重依赖于技术熟练工人,同时劳动力范围和人数的增加使劳动力内部竞争更加激烈。资本家能够更容易地控制工人。

劳动产品的“质”与“量”被机器控制,而机器被其所有者资本家控制,因此劳动产品“质”与“量”的形成过程完全被资本家控制。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不是人在使用机器,而是机器在使用人”。19世纪中期是西方社会工人阶级最“悲惨”的时期,“自由的一无所有的工人”加之内部竞争激烈,使得资本家优化劳动产品的“质”与“量”的形成过程有了新途径。延长工作时间、提高机器产能成为优化劳动产品质量的主要方式。计时工资制同样是为了增加劳动时间,但其造成的劳动效率下降和劳动产品“质”的下降让资本家无法接受。机器化大生产却“成功”克服了这些弱点,劳动产品的“质”从工人手中转移到了机器手中,机器运转的稳定也使劳动效率有了保障。14小时工作日,夜班制等一系列延长工作时间的方式被资本家利用。提升机器性能则可以提高劳动产品“质”的同时,提高劳动效率。这也是机器化大生产从产生后就迅猛发展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7-200.

上一篇:业主的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外贸电商阳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