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产业范文

2024-05-18

银行卡产业范文(精选12篇)

银行卡产业 第1篇

一、银行卡安全问题

据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商业银行已发行银行卡21亿张,居民人均拥有1张以上的银行卡。从许霆案到多起银行系统漏洞导致的银行卡巨款失窃案,可以看到银行卡的安全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一)银行卡造成款项丢失的原因

国家数字网标准起草人,原国家信息产业部泰尔实验室顾问杜森表示,银行款项的丢失原因无外乎四个方面:一是卡体本身被人复制,二是在存取款操作过程中被盗取,三是信号在传输时丢失,四是在网络中失窃。

(二)银行卡信用危机

从诸多案例中我们发现,公众对银行卡安全性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认为在通信方面组成了自己的专网,信息在自己的专网中传输应该是安全的,不会被窃取;二是认为银行在终端上已经做了某些加密处理,应该不会被破解。“卡不遗失而钱却损失”的怪现象使得人们对目前持有的银行卡心存质疑。

银行卡的信任危机,更多的是因为盗窃卡信息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技术。最常见的是在ATM机插卡口安装读卡器或假面版,窃取客户银行卡信息;同时,在自助设备上方放置微型摄像装置窥视密码,将信息传送给同伙,利用电脑、磁卡读写器及空白磁卡,制作“克隆卡”,异地盗取客户资金。

二、提升银行卡安全的必要性

目前,市民手中的银行卡几乎都是清一色磁条卡,在获得诸多支付便利的同时,这种卡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信息存储量小、磁条易伪造、保密性差,容易被犯罪分子盗取磁条上的资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钥匙不安全了,可以选择换把锁;如果一把锁不安全了,还可以多用几把锁,把安全系数升级。而如何给银行卡加把锁,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金融IC卡应运而生。

金融IC卡由于芯片可以汇集大量用户数据,未来银行还可以据此分析消费行为,做出针对性的产品,到时候不仅是金融体系受益,其他行业也同样受益。如芯片卡用于缴纳交通费,交通系统可汇总信息,了解道路通行情况,并作出相应调整。金融IC卡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城市信息化与金融信息化的结合,提升各类交易与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带动银行卡产业升级。

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原则是:政府推动、行业自律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发展和规范相结合,全面发展和重点推进相结合,加强银行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育用卡习惯、促进银行卡消费相结合,推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和提高银行服务质量相结合,提高银行卡安全风险防范水平和加强持卡人安全教育相结合,维护持卡人合法权益和加快银行卡产业发展相结合。

三、银行卡产业升级

2011年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芯片迁移工作。《意见》就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改造、商业银行发行金融IC卡提出了时间表,要求工、农、中、建、交和招商、邮储银行应在2011年6月底前开始发行金融IC卡,2013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

(一)金融IC卡迁移是大势所趋

金融IC卡又称为芯片银行卡,是以芯片作为介质的银行卡。磁条卡和IC卡两者在外形上没有太大区别,IC卡只是在卡片正面植入拇指盖大小的芯片,等于加上了一道安全锁。与磁条卡相比,安装芯片的金融IC卡能存储加密的机密数据,能防止卡数据被复制并制成假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不易仿冒。国际上至今尚未出现过金融IC卡被复制的事件。而且,IC卡不仅能够实现银行磁条卡的金融功能,还能够为持卡人提供交通出行、就医、商场会员等服务,真正实现“一卡多应用”。如果持卡人开通了电子现金的功能,即使刷卡设备没有与后台成功连接,小额的刷卡消费也可成功付款,不会遇到因刷卡设备无法连接而不能刷卡的情况。

(二)金融IC卡迁移模型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芯片卡标准,一种是国际上应用较多的EMV标准,一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PBOC2.0标准。

目前,国际上针对金融IC卡所使用的基础标准是EMV2000,它由国际三大银行卡组织联合制定。整个迁移过程将在发卡、业务流程、安全控管、受理市场、信息转接等多个环节实施推进银行磁条卡向芯片卡技术的升级。EMV迁移是按照EMV标准,在发卡、业务流程、安全控管、受理市场、信息转接等各个环节从磁条卡向IC卡迁移。

(三)IC卡与磁卡对比所具有的优势

IC卡的外形与磁卡相似,它与磁卡的区别在于数据存储的媒体不同。磁卡是通过卡上磁条的磁场变化来存储信息的,而IC卡是通过嵌入卡中的电擦除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集成电路芯片 (EEPROM) 来存储数据信息的。因此,与磁卡相比较,IC卡具有以下优点。

1. 存储容量大

磁卡的存储容量大约在200个数字字符;IC卡的存储容量根据型号不同,小的几百个字符,大的上百万个字符。

2. 安全保密性好

IC卡上的信息能够随意读取、修改、擦除,但都需要密码。

3. CPU卡具有数据处理能力

在与读卡器进行数据交换时,可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以确保交换数据的准确可靠,而磁卡则无此功能。

4. 使用寿命长

IC卡核心是集成电路芯片,是利用现代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将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嵌在一块小小的塑料卡片之中。其开发与制造技术比磁卡复杂得多,主要包括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及相关业务技术等。硬件技术一般包含半导体技术、基板技术、封装技术、终端技术及其他零部件技术等;而软件技术一般包括应用软件技术、通信技术、安全技术及系统控制技术等。

四、金融IC卡迁移的难点

单从技术上看,完成磁条卡到IC卡迁移已不存在问题,为什么全国推广要等到2013年呢?成本是目前制约IC卡迁移的主要原因,银行发行一张磁条卡成本大约2-3元,而一张芯片卡的成本则要20-30元。此外,银行还需要承担部分终端机具的改造成本,而智能卡POS终端、ATM机的更换成本约3 000元/台和8 000元/台。

新技术的投入产出比是银行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采用新技术后银行大可将成本压力施加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的购买力会致使购买群缩小并且购买意向不确定。银行投入产出比没达到相应水平,银行就不会赚钱。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基本情 第2篇

一、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各方共同努力,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已被国际公认为是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市场。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发卡方面,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境内发卡机构210家,发卡量近20.8亿张,同比增长20%,其中信用卡发卡量1.75亿张,同比增长33.3%。交易方面,2009年第三季度银行卡业务达49.6亿笔、42.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和32.2%。其中,消费业务9.12亿笔、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7.8%和87%,显著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的增长率。银行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继2009年2季度首次突破30%后,于3季度达到34.7%,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这一比例已达到50%左右。银行卡已出现了对现金支付的强劲替代势头,成为我国居民个人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以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载体和个人金融业务综合平台,其作用和影响已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老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二)联网通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1993年国务院倡导实施以联网通用为核心的金卡工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2004年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在此基础上,银行卡成功实现“出境”和“下乡”。2004年人民币银行卡在香港地区实现受理,开始走向境外。目前,人民币银行卡已在境外73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受理,满足中国人出境支付需要的国际受理网络基本形成。2005年人民银行组织实施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将银联网络连接到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标志着银行卡联网通用网络开始下乡。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全国共有24个农民工输出省(区、市)的7万个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县及县以下的营业网点开通该业务,累计实现交易192.2亿元,其中2009年1-9月,实现交易89.36亿元,超过2008年全年的交易规模。

(三)产业链初步形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我国银行卡服务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银行卡已从银行的一项内部业务,转化为一个涵盖发卡、收单、清算及机具制造等业务的支付产业链。发卡方面,一些银行相继成立了信用卡中心,专门从事信用卡业务;收单方面,出现了非金融机构性质的专业化收单机构;清算方面,成立了中国银联,致力于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的专业化服务,实现了市场资源、机具设备的共享。同时,在发卡系统开发、卡片制作、机具生产、机具布放等非核心业务环节也出现了专业化外包服务机构,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建立了银行卡自主品牌。200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了中国银联,专门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信息转接和资金清算系统,对加快银行卡发展、实现全国银行卡联网通用、改善用卡环境发挥了关键作用。我行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确立了自主发展银行卡的策略,鼓励中国银联不断扩大联网通用覆盖面、提高跨行支付清算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拓展境外受理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使我不仅拥有了统一的“银联”标识人民币银行卡,而且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本土化的银行卡支付网络和品牌。目前,银联卡已成为中国人的时尚钱包。

(五)市场创新日益丰富。银行卡作为非现金支付工具,其普及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渠道、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渠道创新方面,银行卡支付已从传统的ATM和POS机拓展到手机支付、互联网支付、固定电话支付等各类新型支付渠道。在产品创新方面,符合人民银行PBOC 2.0标准的金融IC卡已经在福州、宁波等多个地区试点发行,安全性高、支持多功能应用等优势逐渐显现;服务创新方面,各银行纷纷推出和完善产品分层、特色功能等差异化的服务体系,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商业银行也依托市场创新,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例如发行公务卡,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国共发行公务卡210多万张,所有中央预

算部门和地方36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推行了公务卡改革,对于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促进信用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创建了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银行卡发展模式。我国银行卡产业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倡导“金卡工程”、明确提出联网通用“314”目标和“十五”期间银行卡产业发展目标,并就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法律制度建设、风险管理等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为银行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民银行和相关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在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规范市场秩序、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培育银行卡市场、推广普及银行卡、维护公众对银行卡支付体系的信心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银行卡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增加,发卡、受理、机具布放和维护等各环节以及收费定价方面都已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于降低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协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人民银行已与银监会在银行卡风险管理、与公安部在打击银行卡犯罪、与商务部在拓展银行卡受理范围、与财政部在推广公务卡、与税务总局在金融税控机的试点等方面建立了较为顺畅的协调沟通机制,在银行卡产业监督方面开展了良好的合作。特别是人民银行牵头多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成为银行卡产业发展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银行卡产业发展联合工作机制的完善。

(八)银行卡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扩大消费。银行卡支付的现金替代作用和消费信贷功能,能把人们潜在或随机性的消费需求变成实际的消费支出,扩大内需,促进商贸、旅游、酒店、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银行卡相关交易环境的建设,也有利于带动电信通讯、机具制造、软件设计等行业的发展。二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推广银行卡可以减少因使用现金所产生的造币、运输、保管等各环节的费用开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据我们研究,目前,现金支付成本在整个现金交易额(6万亿元左右)中占比1.76%,银行卡支付成本在整个银行卡消费交易额(4万亿左右)中占比0.67%。现金的交易成本是银行卡的2.6倍,即每100元的交易,使用银行卡可比现金节约社会成本1.09元(1.76%-0.67%=1.09%)。2006-2008年的3年间,我国银行卡消费总量累计超过了8.5万亿元,比用现金支付节约社会成本927亿元。三是规范市场秩序。银行卡支付可以自动产生交易记录,能够提高经济交易透明度、加强税控、增加税收收入、控制非法收入、预防和遏制腐败。这方面韩国的例子较为典型。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地下经济猖獗、偷漏税现象严重,20世纪90年代初,地下经济占GDP的比例为18%-20%。亚洲金融危机后,为应对政府税收大幅下降的困难局面,韩国政府开始建设“无现金社会”,大力推广银行卡,取得显著成效,地下经济占GDP的比重在21世纪初降至10%左右,政府税收随之大幅增加。四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银行卡具有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公众良好的支付习惯,提升城市形象,其中信用卡特有的循环信用消费功能可以培养人们的诚实守信理念,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二、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促进银行卡产业持续健康发虽然我国银行卡产业获得很大发展,但总体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一是与发卡市场相比,受理市场发展较为滞后,面临规模扩张和规范管理的双重压力;二是银行卡发展区域不均衡,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在银行卡经营管理、用卡意识、市场培育、创新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三是银行卡法规制度不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不到位;四是银行卡面临的风险管理形势日益严峻,经营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需要加强;五是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有待深化。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完善。

(一)继续坚持将“加强受理市场建设、促进银行卡普及应用”作为我国银行卡工作的核心,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受理市场规模。规范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建立对专业化收单机构的规范管理制度,完善银行卡收益分配机制,借鉴韩国、阿根廷等国发展银行卡产业的经验,推动财税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调动各参与方特别是商户受卡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银行卡联合防控机制。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的要求,完善安全措施,堵塞安全漏洞,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公安部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在加强警银协作、疏通情报信息中的桥梁枢纽作用,不断深化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联合防控机制,加大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针对性和力度,建立促进银行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充分发挥银行卡支农惠农作用。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下乡,使广大农村地区享受现代化支付系统提供的多层次、低成本的支付清算服务。不断拓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便利农民工异地存取款。支持农业银行惠农卡业务发展,促进银行卡和农户小额贷款相结合,找准农户金融需求,拓展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银行服务小农户”的有效发展模式。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协调推动和市场配置资源两方面的作用,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四)继续支持创建中国自主银行卡品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金融信息安全以及个人支付体系的自主权。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标准推广、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大对中国自主银行卡品牌的支持力度,全面增强我国银行卡自主创新能力。

银行家划定产业边界 第3篇

这类案例表明中国企业称雄全球的势头难挡。这次,我们抛开实业主角们的故事,来关注这些重大并购背后的金融力量,来回顾那些银行家们挥动着无形之手不断扩大着产业边界的故事。媒体有关“双汇猪”的报道中,能看到双汇并购背后鼎晖及中国银行等角色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时代呼吁中国的金融巨擘,提及银行家的影响力,最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J.P.摩根。他是100多年来对商业社会产生最大影响力的银行家代表人物。打造出首家突破10亿美元的公司。

J.P.摩根最为辉煌的一笔是在1901年以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卡内基公司并创建了美国钢铁公司;按照美元的不变价值来计算,这是20世纪80年代企业大并购之前发生的、有史以来数额最大的一次企业并购。

摩根收购卡内基钢铁公司,有其不得已之处,因为他害怕卡内基破坏历经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钢铁企业联盟,当时,全资收购是让卡内基出局的唯一办法。

“大钢厂”,人们当时这么称呼并购之后的美国钢铁公司,首家资本市值突破10亿美元的公司,超过了标准石油公司成为了世界第一。组建国际收割机公司

1902年成立的大型农机设备公司——国际收副机公司,也是摩根的杰作。

自动化的收割机所带来的革命已经对美国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收副机是赛勒斯·麦考密克在1831年发明的,当时他只有22岁,在19世纪剩余的时间里,麦考密克的公司统治了这一行业,麦考密克1884年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小赛勒斯执掌该公司,使它继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收割机行业主要由两大家族企业控制,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另一家族产业迪林公司,这两家企业拥有近70%的市场份额。

经济衰退总给银行家带来契机。19世纪90年代严重的经济衰退对麦考密克公司和迪林公司都造成了更大压力,迫使他们为市场份额开展惨烈的厮杀,都亟需资本扩张来压倒对方。麦考密克公司找到了摩根的合伙人乔治·珀金斯。

珀金斯制定了一份把两家公司合并为国际收割机公司的兼并计划,又收拢了其他三家较小的竞争公司,就这样,国际收割机公司于1902年7月正式成立,新公司将拥有85%的收割机市场,资产达1.1亿美元。

提升我国银行卡产业价值的有效途径 第4篇

银行卡产业是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 在国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 并且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银行卡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 经过20多年、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如今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银行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个人非现金支付工具。相对现金, 便利、快捷的银行卡支付能为消费者带来完全不同的消费体验, 民众的消费意愿会更加强烈、消费决策会更加果断、消费行为会更加活跃。作为现代支付方式, 银行卡有效拉动了国内消费, 对启动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形势下, 进一步加快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 推广银行卡支付, 将能有效促进民众的消费活动, 为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银行卡产业的价值结构

银行卡产业中存在多个参与者, 这些参与者既相互依存, 又有彼此间的利益冲突, 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运作方式。

(一) 银行卡产业涉及的利益主体

银行卡产业直接涉及两类利益主体:一类是产业的消费方, 即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另一类是产业的供给方, 包括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银行卡组织等。

1. 持卡人和特约商户

持卡人是银行卡的最终使用者, 通过使用银行卡而获得各种便利, 如信贷便利、支付方便、交易安全及其他增值服务等。其中, 信贷便利和支付方便是持卡人用银行卡替代现金的最主要原因。为获得这些便利, 持卡人需支付年费、透支利息、转账手续费、帐户管理费等成本。

特约商户是受理银行卡并为持卡人提供银行卡交易的主要场所, 通过受理银行卡, 能够促进特约商户增加销售额, 方便资金结算, 并避免其他支付方式的风险 (如假钞、空头支票、虚假支票等) 。促进销售增长是特约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根本动机, 为此, 特约商户需向银行卡产业付出一定的成本以获得这些便利。

2. 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银行卡组织

发卡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向持卡人发行各种银行卡, 并通过提供各类相关的银行卡服务收取一定费用, 如:持卡人支付的银行卡年费、透支利息、持卡人享受各种服务支付的手续费、商户回佣分成等。在信用卡市场发达的国家, 透支利息收入是发卡机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也是整个银行卡产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是发卡机构最根本的利益动机所在。

收单机构主要负责特约商户的开拓与管理、授权请求、账单结算等活动, 大多数发卡银行都兼营收单业务, 也有一些非银行专业服务机构经营收单业务。收单机构的利益主要来源于商户回佣、商户支付的其他服务费 (如POS终端租用费、维护费等) 、商户存款, 其中, 商户回佣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银行卡组织的关键职能在于建立、维护和扩大跨行信息交换网络, 通过建立公共信息网络和统一的操作平台, 向会员银行提供信息、交换、清算和结算、统一授权、品牌营销, 协助会员银行进行风险控制及反欺诈等服务。银行卡组织的利益来源于会员银行的信息交换费收入、年费收入及其他服务费收入, 其无形收益为品牌收益。其中, 信息交换费是对商户回佣的提成, 是银行卡组织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二) 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

银行卡产业具有双市场网络的特征, 这两个市场分别是发卡机构与持卡人构成的发卡市场、收单机构与特约商户构成的收单市场, 而银行卡组织是这个双市场的核心, 为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提供交易平台。

在银行卡组织提供的平台上, 银行卡产品由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共同提供、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共同消费, 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银行卡组织作为整个银行卡支付的信息集中处理中心和交换中心, 通过集中数据交换而降低交易成本, 并促进不同银行的银行卡在不同的特约商户处进行支付, 从而便利持卡人。

作为银行卡的使用者和受理者, 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是银行卡存在的根基, 其为获得银行卡的各种便利而支付的相应费用, 是银行卡产业创造价值的源泉。在发卡市场, 发卡机构通过提供多样化服务参与发行市场竞争, 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发行数量及发行对象, 并激励持卡人使用银行卡;持卡人基于银行卡方便、安全等优点选择银行卡, 并向发卡机构支付年费、透支利息等费用。这部分费用完全为发卡机构所得, 是持卡人与发卡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在收单市场, 收单机构向特约商户提供有关设备, 负责设备维护及承诺付款, 并承担一定的资金清算风险;特约商户通过接受银行卡支付实现货款收缴, 并通过方便持卡人支付扩大销售, 为此, 特约商户需支付一定比例的商户回佣。商户回佣由收单机构、发卡机构及银行卡组织共同分享, 因此有两次分配过程, 首先是特约商户与银行卡产业之间的利益分配, 其次是商户回佣在三个供给者之间的分配。

三、提升我国银行卡产业价值的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 截至2009年底, 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0.66亿张, 同比增长14.8%。其中, 借记卡18.80亿张, 同比增长13.4%;信用卡1.86亿张, 同比增长30.4%。全年发生银行卡业务196.91亿笔, 金额165.99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8.1%和30.5%。其中, 消费34.91亿笔, 金额6.86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2.0%和73.8%。可见, 尽管我国银行卡产业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 但总体规模依然十分有限:人均持有银行卡不到1.6张, 信用卡仅0.14张;全年人均银行卡消费不足3笔, 金额仅5 000余元。这不但与银行卡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极不适应。银行卡产业的价值与持卡人持卡消费的规模呈递增关系, 只有为持卡人创造良好的用卡环境, 引导持卡人积极、主动地持卡、用卡, 才能有效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价值的提升。

(一) 打造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方便持卡人使用银行卡

一方面, 要继续增加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的发卡量。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办卡、用卡给自己带来的诸多便利, 从而接受、使用银行卡。二是大力开发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潜在市场, 适度降低银行卡使用的收费标准, 减轻持卡人的负担, 促进发卡量的增加。三是大规模推广公务卡应用, 政府有关部门应配合出台相关政策, 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在可以使用银行卡支付时必须使用银行卡进行公务支出, 以加强对公务支出的监控。

另一方面, 要持续提升为持卡人服务的水平。一是强化服务意识, 建立满足持卡人需要的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 为持卡人提供全方位的用卡服务。二是拓展服务渠道, 在做好营业网点柜台服务的同时, 还要不断提高自助机具、电话客服、网上银行的服务能力, 满足持卡人自助办理银行卡业务的需求。三是创新服务内容, 不断丰富银行卡的功能, 推出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新业务, 有序推进以银行卡为介质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 为持卡人提供全新的用卡体验。

(二)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引导特约商户受理银行卡

一是降低特约商户受理银行卡的交易成本。对新加盟特约商户第一年缴纳的商户回佣, 可按“先缴后返”的方式, 于第二年末和第三年末分两次予以返还 (前提是第二年末和第三年末仍然受理银行卡, 且未发生其他违规违约行为) , 同时, 当特约商户受理银行卡支付的交易额达到一定规模后, 其缴纳商户回佣的比率也应逐级降低。

二是增加商户拒绝受理银行卡的机会损失。结合公务卡的推广应用, 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 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在选定公务支出定点单位时, 须将是否具备公务卡受理能力作为必需条件, 凡不能受理公务卡或服务不到位的商户, 不能作为公务支出定点单位。

三是扩展特约商户涉及的行业和地区范围。在巩固已有特约商户的前提下, 积极引导商业、旅游、餐饮等行业受理银行卡, 促进银行卡在水、电、气等公用事业缴费领域应用, 推动民航、铁路、公路售票以及医院、学校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受理银行卡, 同时, 加快中小城市、经济活跃的县城集镇的特约商户发展工作, 形成数量多、质量高、行业齐全、布局合理的特约商户群。

(三) 制定完善的防控措施, 规避银行卡业务风险

一是提高防范银行卡风险的技术水平。跟踪新兴技术发展动向, 对银行卡业务处理系统的物理设施、内外网络连接方式、应用软件和系统维护方式等进行经常性检查, 及时消除技术上的安全漏洞。

二是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将维护持卡人的正当权益作为银行卡服务的重要内容, 从维护持卡人利益出发, 坚决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 全面解决银行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保障持卡人用卡安全。

三是建立明晰的银行卡风险责任界定机制。制定相关条例, 对因技术等因素造成盗刷卡所引发的持卡人与特约商户之间的法律纠纷, 以及特约商户恶意参与盗刷卡犯罪的责任进行明确界定, 保护特约商户的正当权益, 严厉打击包括以非法套现为目的的违法商户。

摘要:加快银行卡产业发展, 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银行卡产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 但总体规模仍然十分有限。银行卡产业的价值与持卡人持卡消费的规模呈递增关系, 只有进一步完善银行卡受理环境, 扩大持卡人持卡消费的规模, 才能有效促进银行卡产业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银行卡产业,价值,发卡,收单,持卡人

参考文献

[1]曹红辉, 周丽丽.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利益结构和定价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43) :19-25.

[2]阮红.如何打造中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J].新金融, 2004, (11) :34-36.

[3]孙辉, 黄瑞芬.浅议我国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的改进与完善[J].济南金融, 2007, (9) :37-39.

银行卡产业 第5篇

银行卡主要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银行卡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自动出纳机卡、记账卡和灵光卡等。因为各种银行卡都是塑料制成的,又用于存取款和转帐支付,所以又称之为“塑料货币”。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银行卡产业全景调研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中国银行卡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中国银行卡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银行卡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银行卡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中国银行卡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银行卡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银行卡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银行卡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第一章 世界银行卡市场分析 第一节 银行卡相关概述

一、银行卡定义及分类

二、银行卡与货币的异同点

三、银行卡与现金支付地位的变化 第二节 世界银行卡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一、世界银行卡市场发展历程

二、世界银行卡市场的限制性规则

三、世界各国银行卡组织发展状况

四、国外银行卡产业的基本运作方式

五、部分国家银行卡产业监管政策介绍 第三节 美国

一、美国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综述

二、金融危机波及美国信用卡市场

三、美国银行卡市场的格局变化

四、美国积极推进信用卡市场变革

五、美国银行卡交易授权与风险分担规则 第四节 欧盟

一、欧洲银行卡支付市场趋向统一

二、欧盟银行卡产业的政策变革

三、欧盟银行卡市场发展动向 第二章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概述

一、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

三、中国银行卡产业结构分析

四、我国银行卡受理网络初具规模

五、国内银行卡产业迎来全方位创新 第二节 2007-2010年中国银行卡业发展分析

一、2007年中国银行卡市场回顾

二、2007年银行卡业务发展状况

三、2008年银行卡业务发展情况

四、2008年中国银行卡消费持续增长

五、2008年外资银行卡进入中国市场

六、2009年中国银行卡市场发展状况

七、2010年中国银行卡市场发展状况 第三节 中国银行卡市场SWOT分析

一、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二、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三、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ies)

四、我国银行卡业务面临的挑战(Threats)第四节 中国银行卡产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中国银行卡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银行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三、制约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的因素

四、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现实困境 第五节 发展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我国银行卡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二、推动中国银行卡产业化的基本对策

三、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壮大的战略措施

四、发展中国银行卡业务的建议

五、银行卡业务的创新策略 第三章 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概况

一、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历程

二、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特征

三、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现状

四、中国信用卡市场进入战略机遇期

五、我国信用卡业务升级步伐加快

第二节 2007-2010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分析

一、2007年国内信用卡市场回顾

二、2007年中国信用卡市场结构简述

三、2008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状况

四、2008年中国信用卡市场运行特征

五、2009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状况

六、2009年中国信用卡市场运行特征

七、2010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状况

八、2010年中国信用卡市场运行特征 第三节 信用卡细分市场分析

一、女性专用信用卡市场趋热

二、学生信用卡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国内五银行联合发行慈善信用卡

四、旅游信用卡迎来市场机遇

五、汽车信用卡功能逐渐完善

第四节 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信用卡产业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信用卡市场存在的不足

三、中国信用卡业务的服务问题及成因 第五节 发展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思路

二、发展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对策措施

三、中国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建议

四、中国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策略 第四章 其他银行卡市场分析 第一节 借记卡

一、国内借记卡市场发展概况

二、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借记卡市场

三、大型商业银行发行借记卡的优劣势

四、大型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发展策略 第二节 公务卡

一、中国公务卡业务的主要内容

二、国内公务卡的发行情况

三、中国积极推进公务卡改革

四、我国公务卡业务面临的主要矛盾

五、公务卡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三节 农民工银行卡

一、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概述

二、我国农民工银行卡交易额突破80亿元

三、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存在的不足

四、加快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发展的措施 第五章 银行卡市场重点区域分析 第一节 上海

一、上海发展银行卡业的有利因素

二、2008年上海银行卡市场平稳增长

三、上海市贷记卡发卡数量增长迅猛

四、银行卡业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五、2010年上海银行卡普及率可达国际发达城市水平第二节 广州

一、广州银行卡市场逐步规范

二、广州信用卡业务发展概况

三、广州农信社信用卡市场扩容

四、2010年广州市将实行公务卡结算 第三节 深圳

一、深圳银行卡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深圳信用卡市场趋于饱和

三、2008年深圳全面推行“公务卡”支付制度

四、2009年深圳银行卡收单市场放开 第四节 北京

一、北京银行卡市场迅速扩张

二、北京市积极改善信用卡受理环境

三、北京市大力推进公务卡改革 第六章 四大国有银行银行卡业务分析 第一节 中国工商银行

一、公司简介

二、2009年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三、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四、工行积极拓展信用卡业务 第二节 中国建设银行

一、公司简介

二、2009年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三、2010年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四、建行龙卡业务的优势与劣势 第三节 中国银行

一、公司简介

二、2009年中国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三、2010年中国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四、中国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策略 第四节 中国农业银行

一、公司简介

二、中国农业银行金穗卡发行情况

三、金穗贷记卡业务的发展特点

四、农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策略 第七章 其他股份制银行银行卡业务分析 第一节 招商银行

一、公司简介

二、2007年招商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三、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卡品牌运作策略

四、招商银行信用卡的营销模式分析 第二节 中信银行

一、公司简介

二、2009年中信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三、2010年中信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四、中信银行信用卡的产品定位 第三节 民生银行

一、公司简介

二、2009年民生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三、2010年民生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第四节 兴业银行

一、公司简介

二、2009年兴业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三、2010年兴业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第五节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一、公司简介

二、2009年浦发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三、2010年浦发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第六节 深圳发展银行

一、公司简介

二、2009年深圳发展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三、2010年深圳发展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 第八章 中国银行卡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银行卡产业价值链

一、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的相关概述

二、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及应用

三、中国银行卡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四、中国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的改进建议 第二节 银行业

一、2007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回顾

二、2008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综述

三、2009年中国银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201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综述 第三节(ATM)自动柜员机行业

一、世界ATM行业市场供求状况

二、中国ATM机行业发展概况

三、国内ATM机市场持续扩张

四、中国ATM自动柜员机市场格局

五、ATM机监控系统的用途及性能指标 第四节(POS)刷卡机行业

一、银联POS机简介

二、刷卡消费渐成都市新时尚

三、2007年国内POS机市场竞争激烈

四、2008年中国刷卡机市场运行状况 第五节 银行卡缴税(费)系统一、我国银行卡缴税(费)系统建设概况

二、银行卡缴税(费)系统建设目标和原则

三、银行卡缴税(费)系统总体架构与业务流程

四、银行卡刷卡缴税(费)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九章 银行卡市场营销与竞争分析 第一节 银行卡市场营销分析

一、银行卡营销模式分析

二、银行卡营销内容须调整优化

三、银行卡差异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银行卡业务的营销策略

五、银行卡营销模式的创新途径 第二节 银行卡市场竞争分析

一、中国银联挑战世界银行卡市场格局

二、中国银行卡市场竞争激烈

三、国内银行卡市场的竞争特点

四、国有银行银行卡业务的竞争优劣势

五、境外金融机构加剧中国银行卡市场竞争 第三节 信用卡市场竞争分析

一、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结构

二、高端市场成为国内信用卡竞争重阵

三、中国信用卡市场显现无序竞争

四、信用卡市场的竞争策略

第四节 金融机构提高银行卡业务竞争力的策略

一、提高国内银行卡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二、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银行卡业务竞争力的措施

三、外资银行赢得银行卡市场竞争的途径

四、农信社银行卡业务竞争力的提升

第十章 2011-2015年中国银行卡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趋势 第一节 中国银行卡市场的投资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影响

二、中国积极提振内需市场应对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银行卡业持续向好

四、国内借记卡市场投资升温 第二节 银行卡产业发展趋势

一、国外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银行卡产业未来发展走向

三、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国内银行卡智能化是必然趋势 第三节 银行卡细分产品市场趋势及前景

一、国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借记卡业务的发展走势

四、中国公务卡市场前景广阔

五、国内农民工银行卡业务前景乐观 第十一章 2011-2015年银行卡业务风险及防范分析 第一节 银行卡业务风险的主要形式

一、使用渠道风险

二、技术风险

三、信用风险

四、中介风险

五、欺诈风险

第二节 银行卡网上支付的风险及防范

一、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

二、我国银行卡网上支付比例提高

三、银行卡网上支付模式及其风险

四、我国加强银行卡网上支付风险防范

五、规避银行卡网上支付风险的措施 第三节 信用卡风险管理分析

一、信用卡业务面临的风险及原因分析

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意义

三、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济分析

四、国内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五、加强国内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建议 第四节 促进银行卡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规范银行卡发卡行为

二、加强银行卡交易监测和使用管理

三、进一步强化对受理市场的风险控管

四、改进银行卡受理终端的管理

五、建立健全征信体系

六、加强银行卡市场监管力度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2005-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图表:2005-2011年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5-2011年财政收入

图表:2005-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11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图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

更多图表详见正文……

商业银行信贷创新与出版产业融资 第6篇

[关键词]银行信贷 出版产业 企业融资

近年来,我国出版产业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我国出版业总产出10668.9亿元,增加值3099.7亿元,占同期GDP的0.9%;2010年,出版产业增加值占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在以图书、报纸、期刊出版等为代表的传统业态高速增长的同时,以网络游戏、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国出版产业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市场融资手段是必由之路。银行信贷作为产业融资的核心渠道,在推动出版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商业银行对出版产业的信贷支持问题进行分析。

一、银行信贷支持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文化市场管理的逐步放开,银行信贷为出版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2009年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国内商业银行对包括出版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正在逐渐加大。除传统的信贷方式以外,各商业银行还积极尝试新的办法和渠道为出版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一是银行通过与政府合作,打通出版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对接通道。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积极采取包括政策扶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在内的各种措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一些商业银行以此为契机,通过与各级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凭借政府平台引入政策支持,进行宏观布局,携手为各类出版企业搭建融资服务网络。2010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农行将在未来三年内对新闻出版行业提供总额不低于500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性信用额度,以打造一批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和一批成长性强的“专、精、特、新”中小出版企业。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也纷纷与各有关省市签署协议,为包括出版企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可观的授信额度。银行业通过与政府的合作,不仅为出版产业提供了贷款融资,还结合各地出版业发展实际,尝试在推动重点出版企业整合并购、上市、“走出去”和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等更高层面进行深度合作,探索银行支持出版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二是逐步尝试创新对出版企业的信贷方式。针对部分出版企业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只拥有图书版权等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的实际,部分银行逐步开展了以版权质押为核心、辅助专业担保方式向出版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创新了文化金融服务产品。如北京银行从2007年以来,为包括出版企业在内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推出了“创意贷”文化创意升级系列产品;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则面向政府重点支持的出版企业,专门开展版权担保贷款,贷款资金服务于融资项目的创作、制作、生产、发行、衍生品开发等整个经营过程。

同时,一些银行还积极探索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尝试信贷、债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金融产品,做好出版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对接。一些商业银行还加强对出版产业的行业细分,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对于产业集中度、发展模式各不相同的子行业,有针对性地为出版企业量身订制金融产品。

二、银行信贷支持出版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

尽管商业银行为出版企业融资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并已初步摸索出为出版企业提供特色信贷服务的一些新途径,但实际的信贷支持力度与出版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障碍机理如下:一是银企信息不对称。根据经济学理论,由于银行和企业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相同,企业作为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在缔约过程中将处于有利位置。出于机会主义的动机,贷款企业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损害银行利益,从而为自身谋求额外利益。由于银行缺乏对出版产业(特别是数字出版等业态)的系统性研究,不可能掌握贷款申请企业风险状况的充分信息,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银行将面临贷款企业隐瞒重要信息的风险。银行如果在基础利率上增添“风险补偿费”,反而可能造成风险较大的借款企业愿意接受贷款,风险较低的借款企业放弃借款申请的情况,致使“逆向选择”产生。出于上述原因,商业银行在对出版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时,一般将采取谨慎原则。

二是信贷配给制度。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对于信贷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完全依靠利率机制,往往还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进行信贷交易。斯蒂格利茨和韦兹研究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在项目的风险收益水平及资金实际使用方面掌握着比银行更多的信息,如果贷款利率的上升,则将促使信贷资产风险增加和配置效率恶化。因此,银行应采用非价格手段,即用信贷配给来提供资金,以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目前,我国的银行信贷市场实行的是实质上的信贷配给制,在实施存、贷款利率国家严格管理的同时,信贷主体开始追求自己效益的最大化。对于一些其技术和效益处于领先地位,企业发展步入成熟期的出版企业在信贷融资过程中,会得到银行优先考虑和扶持;而像数字出版产业领域的一些企业,由于多数仍处于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前景不明朗,获得银行的信贷融资仍然存在很大难度。

三是出版企业的市场价值难以准确评估。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通则要求,商业银行在对企业开展贷款业务时,必须用企业的有形资产或金融资产进行抵押。许多出版企业特别是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型出版企业自身资产规模较小,且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更加有限,这对出版企业的信贷融资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与此同时,出版企业所拥有的大量文化创意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则面临市场价值难以准确评估的难题。这些因素使得出版企业的市场价值评估难度加大,尽管少数银行对于出版企业的无形资产抵押开始了初步探索,但大多数银行仍然缺乏权威的方法和体系,对出版企业惜贷也是无奈之举。

此外,商业银行还存在缺乏对出版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出版企业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针对出版产业信贷进行系统思考和统筹规划。

三、创新银行信贷支持出版企业融资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影响出版企业信贷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现就创新银行信贷支持出版产业的融资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出版企业信贷评级制度。商业银行在确定内部评级要素,设计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模型和计分标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出版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出版产业开发特有的授信风险评价工具,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模式。通过对出版企业融资项目进行分类,采用专业化的授信工具解决项目风险评价、项目价值评价以及版权价值评价等文化融资项目信贷准入问题。在贷前阶段,深入考察出版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及项目主创团队等产品价值要素,组织包括项目风险评价、项目价值评价、版权价值评价等内容的融资项目评价,从专业角度估测出项目的风险程度和市场价值;在贷后阶段,银行信贷人员与担保公司专业人员密切配合,进行融资项目监理,对出版企业的项目进度、预算执行等情况开展重点监控,采取严密的项目贷款资金监控措施。同时,建立专门针对出版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积极促进出版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二)创新出版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商业银行应从制度创新上探索新型授信模式,不单纯依赖抵押物,充分调动出版企业在贷款申报和贷款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和可利用资源(如私人信息资源、社会资本等)来增强企业的还款约束力。对于信用风险不确定的中小型出版企业,可以采取联贷联保授信模式等。要求若干中小出版企业志愿组成一个信贷互助责任小组,小组成员协商借款金额,联合向银行申请授信,联合对贷款提供担保,小组成员均对授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通过联贷联保模式,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转化为企业间的相互监督,降低企业道德风险,减少授信调查和监督的成本,保证还款安全。

(三)创新出版企业贷款模式。针对出版企业资产构成多样化的特点,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和创新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如:对于具有稳定的物流和现金流的出版企业,可采用以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形式来发放贷款;对于从事出版内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储和印刷复制的出版企业,可考虑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出版企业,可以由多家商业银行联合,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通过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银行卡产业 第7篇

近年来,银行卡作为支付工具和信用凭证,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客户资源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发卡行来讲,持卡人是客户;作为收单行来说,特约商户是客户,在国内,部分银行既是发卡行,又是收单行,因此引发的各方对于产业利益的博奕之争也愈演愈烈,其中就有2004年的42家深圳零售商户拒刷事件。为了发展更多的优质用户,部分发卡机构利用压低回佣率,签定排他性协议等违规手段抢占收单市场,特约商户拒刷银行卡及降低费率争夺商户,反映了国内银行卡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银行卡是一种具有网络外部性的联合运营产品,与一般的产品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本文在深入分析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及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对银行卡产业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和发展策略研究进行了述评,并给出了银行卡产业研究未来的拓展方向。

二、银行卡产业特征研究

银行卡产业是个典型的双边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双边市场的市场形态很多。众多经济学家对双边市场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在经济交易活中有些市场活动必须在某个平台上运行,这个平台通过一定的定价策略向交易双方(如消费者和商户)出售平台产品或服务并努力促成它们在平台上实现交易,Rochetand Tirole(2004)进一步明确了双边市场的定义为:当平台向需求双方索取的价格总水平P=PB+PS不变时(其中PB为平台向消费者索取的价格,PS为平台向商户索取的价格)平台中任何需求方所面临的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平台的总需求和平台实现的交易量有直接的影响,那么这个平台市场被称为双边市场。

以上看出银行卡产业是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的特征,其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交叉网络外部性(cross-networkexternalities)特征,最早katzand Shapiro(1985)认为“网络外部性“是指某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该产品或服务的同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katz(2001)认为银行卡支付同样存在复杂的网络外部性,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内部化支付系统存在的网络外部性。属于双边市场的银行卡产业不仅取决于消费者该产品的同一边用户的数量,而且还取决于消费该平台产品的另一边用户的数量,是一种具有“交叉”性质的网络外部性Roson(2005),对应于银行卡市场上,消费者对银行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持卡人的规模和使用银行卡的费用,而且还取决于受理银行卡的成本和特约商户的数量。在双边市场中同时向两边用户提供相互依存的互补品。对应于银行卡产业中,只有当消费者和商户同时对银行卡组织有需求时,银行卡服务才具有价值,若只有任何一单独方,银行卡组织平台上的交易就无法实现。这种需求的相互依赖性现象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鸡生蛋与蛋生鸡”(Chicken&egg)的问题。

三、银行卡定价策略研究

在银行卡POS交易定价中,卡费是由发卡行根据发卡市场情况确定,收单服务费通过商户和收单机构谈判决定,交换费一般由银行卡组织集中制定或者政府制定。其中交换费、收单服务费以及网络服务费构成银行卡的商户扣率m,并且交换费占商户扣率的60%以上,所以在银行卡产业中交换费及其定价机制是银行卡产业运作的核心,银行卡定价的关键都在于确定合理的交换费。学者们对交换费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大多数的研究都对Baxter(1983)理论的假定条件进行了拓展。Baxter的理论研究基于以下三个假设条件:(1)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2)特约商户接受银行卡付款仅出于对收益的考虑,而没有考虑接受银行卡付款的策略效应;(3)特约商户是同质的,即银行卡给不同特约商户带来的收益是相同的。Baxter认为,发卡行与收单行成本的非对称性以及消费者与商户对银行卡需求的非对称性使得交换费不可能为零,收取交换费可降低发卡行和收单行的收入与成本的非对称性,从而促进银行卡服务的供给。Baxter还进一步研究认为,基于银行卡服务成本的交换费定价机制,可能不是社会最优的定价机制,而最优的定价机制必须考虑消费者和商户的需求状况。Rochet和Tirole(2002)放松了Baxter的假设条件(1)和(2),运用Hotelling模型研究了同质特约商户接受银行卡付款的行为。他们认为,若发卡行和收单行的成本之和减去特约商户的银行卡业务收益小于或等于持卡人的卡费,那么银行卡组织基于利润最大化设定的交换费就是社会最优交换费。

四、银行卡发展策略研究

1. 从银行卡组织角度讲。

胥莉、陈宏民(2006)和魏鹏(2007)比较了我国银行卡POS交易价格机制和国外POS交易价格,认为银行卡的双边市场特征及网络外部性特征,使得POS交易定价将是成本、竞争、双边市场需求的综合反映,就中国银行卡现状而言应该与国际接轨,银联应该制定由现有的单一定价模式转变为三级差别定价和二级差别定价相结合的差别定价模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银行卡产业的持续发展。

2. 从商业银行角度上讲。

叶友(2008)认为客户服务是商业银行银行卡品牌建设的最主要途径,而品牌的形成过程就是发卡银行差异性的定位,调整与形成的过程。对于银联形成自主的银行卡民族品牌和应对国际卡组织竞争(如Visa和万事达)有重要的意义。

3. 从政府制定者角度而言。

魏鹏(2007)认为施行有力的监管措施和建立并完善POS定价听证制度。同时纪汉霖、王小芳(2007)认为制定相关政策来强制银行卡平台互联互通,尤其对已经实现互联枢纽进行间接互联的中国银联模式下的银行卡平台互联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建议当局制定合理有效的接入费及设定机制。

4. 从整个产业组织的深度来讲。

刘志阳、施祖留、朱瑞博(2007)建立了一个银行卡产业模块化价值创新的基本框架,认为银行卡产业模块化的价值创新机理就在于实现了从价值链向价值群的价值创新系统转变,当前银行卡产业模块化创新可以从三个层次着手,即银行卡产品模块化创新,银行卡企业模块化再造以及生产网络模块化创新等。

五、银行卡产业未来研究扩展方向

随着2003年金卡工程的实施,截止2006年底,我国银行卡总量11.75亿张,同比增长23%。其中借记卡11.97亿张,信用卡5600万张,2006年全年银行卡交易额超过60万亿元,同比增长70%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年来,银联的成立,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兴起,各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国内银行卡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国内银行卡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市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阶段性矛盾却开始出现,加之,人民币业务向外资开放,我国银行卡市场参与主体不得不面对来自国外技术更先进、专业化服务程度更高的同业竞争。这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处于这一双边平台之上的所以参与主题明确自身的定位、做出符合市场运行机制的决策。但毕竟而言与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以下给出未来银行卡产业研究拓展方向。

1. 国内银行卡的EMV迁移。

对银行卡市场中,平台利润、平台定价、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随着2005年工行发行了第一张符合EMV标准的国际信用卡,目前一些发卡行已有自身的EMV品牌卡。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EMV迁移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银行卡产业模块化。

模块化作为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自身所具有的深化分工,促进创新,提高组织效率特点,如何应用模块化理论。在银行卡产业中,进行价值创新,转化为可操作性,使银行卡产业更快速的发展。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

3. 银行卡产业定价问题及平台企业行为的实证研究。

虽然有很多研究涉及到定价策略和平台企业问题,遗憾的是大多进行的是理论研究,往往缺乏结合针对中国银行卡市场进行一直实证分析研究。尤其结合双边市场的企业平台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将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Baxter,W F.Bank interchange of transactional paper:leg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Law&economics 1983,(26):541-588.

[2]胥莉,陈宏民.银行卡定价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6,(6):22-29.

[3]魏鹏.对银行卡回佣收费状况的分析研究[J].金融论坛,2007,(8):12-16.

银行卡产业 第8篇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标志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银行卡的渗透,发展旅游业需要便利快捷的支付,所以支付与旅游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旅游业的食、住、行、购、娱无一不与支付业密切相关。鉴于旅游业所涉及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和娱乐等均是用卡的重要应用领域,抓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机遇,大力发展银行卡产业,对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市场概况

(一)国内旅游市场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3万亿元,全年共接待游客20.8亿人次;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4万亿元,全年共接待游客22.9亿人次,分别同比增长8.5%和10.3%。预计“十二五”末(2015年),我国旅游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总收入将达到2万亿元,全年接待游客35亿人次,比“十二五”初(2010年)分别增长42.9%和51.7%。

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是美国持卡人旅游消费支付增长最快的国家,2010年美国游客赴中国刷卡消费同比增长18%,远超与其他国家的美国游客刷卡消费增幅。因此,旅游业著名公司均高度重视中国旅游市场,纷纷到中国投资旅游项目,例如迪斯尼落户上海,Hetto Kitty公园落户浙江等。

(二)境外旅游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日益庞大,具有较强购买力的群体日益增加,跨境游客规模持续扩大。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超过10亿人,中等收入人群将达到5.2亿人,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届时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产阶级持卡群体。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每年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成为全球最大游客输出国。调查数据也显示,中国持卡人是赴美外国游客中消费支付增长最快的国家。

(三)海南省的旅游市场和发展规划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是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也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南以阳光、沙滩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朝阳产业已成为海南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至2012年底,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 160万人,旅游总收入31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总值比重达到4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39%。预计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到4 760万人,旅游总收入5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45%以上。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到7 680万人,旅游总收入12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

二、旅游业对银行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带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发展,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为例,到2008年8月底奥运会结束时,北京等6个奥运会城市累计发展联网商户22.6万户,发放POS机40.4万台,ATM终端机2.7万台,分别比2007年初增加了118.6%、104.8%和56.9%;到2010年10月31日世博会结束时,上海地区可受理银行卡的注册商户达到9.47万户,POS机31万台ATM终端机1.4万台,增长明显。到2010年10月底广州亚运会结束时,广州等4个赛事城市银行卡受理商户达到11.31万户,较年初分别增长25%和50%。而海南省在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发《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银行卡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第3季度末,海南共有银行卡特约商户36 234户、POS机53 445台、ATM终端机2 929台、银行卡2 240多万张,以海南省2009年常住人口864万人口统计,银行卡的发展也处于全国的中等发展水平。

(二)推动银行卡工作

一是旅游本身是银行的发卡题材。如中国台湾地区受理大陆银行卡的同时,以台湾旅游为主题的银行卡在大陆也开始发行。2009年10月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联联手推出大陆首张台湾旅游主题信用卡——金融银联旅游卡。二是大型旅游项目也是很好的旅游发卡题材,如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

(三)促进刷卡消费

奥运会期间,北京等6个奥运城市等实现银行跨行交易笔数1.1亿笔,同比增长28.6%;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宾馆旅游等相关行业刷卡消费金额高速增长,同比增长超过67%,刷卡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52%。2012年1至3季度,海南省银行卡POS跨行交易3 106万笔,金额716亿元,ATM跨行交易1 866万笔,金额208亿元。三亚市是全国首例以城市为单位开展创建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的城市,自2008年启动创建银行卡刷卡无障碍旅游城市工作以来,三亚市银行卡受理市场蓬勃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户受理银行卡意识和刷卡消费意识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底,三亚市银行卡受理特约商户5 106家,布放POS机7 823台,安装ATM终端机397台,全年刷卡消费金额189.4亿元。

四、加快银行卡在旅游业应用的策略建议

(一)统筹规划,精心落实

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与各金融机构密切配合,广泛开展政、银、企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共同推进银行卡在旅游行业的渗透。在品牌推广、产品设计、发卡、受理、持卡服务等方面统筹规划,并做好落实的工作。如2008年海口中心支行支付统算处和海南银联共同牵头由三亚政府组织金融银行,推出以建设城市“刷卡无障碍”工程,携可星级宾馆酒店及配套商户、餐饮商户、景区景点、免税商区、航空销售商户、休闲娱乐商户等。海口中心支行和海南三亚市政府及三亚市旅游有关部门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地方旅游支付系统建设。

(二)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资源,做好“刷卡无障碍”的发展

1.景区景点刷卡无障碍。

金融机构主动配合旅游局开展景区景点银行卡环境建设,实现A级以上景点门票,景区商户、主要文化场馆、旅游度假区全面受理银行卡,并推动当地旅游部门建设观光农庄、乡村农家乐等刷卡支付环境,如选取三亚作为重点旅游城市,打造“刷卡无障碍”示范点,就是很好的例子。

2.食住购娱刷卡无障碍。

为满足游客需要并促进旅游相关产业消费增长。金融机构应配合当地商委,推动宾馆、购物、娱乐等相关领域中小商户的银行卡受理及规范工作,尤其是结合IC卡小额非接触应用推动餐饮业的刷卡受理。联合产业各方,积极发展银行卡远程定订票、订房、购物等业务。

(三)丰富完善旅游卡产品体系

1.做精做细旅游卡。一是丰富旅游卡的功能,如发展消费信贷产品、分期付款功能、提前购票折扣功能等;二是丰富旅游卡品种,除传统磁条卡外,积极推广金融IC卡、预付卡,开展针对不同游客群体需求的产品细分,如学生旅游卡、老年旅游卡、家庭旅游卡;三是开发以旅游卡为载体的旅游纪念品,可以将当地著名景点设计成旅游卡卡面,作为纪念品销售给游客。

2.打造旅游支付“一卡通”。在旅游卡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可联合产业各方结合本地主要景点、宾馆、酒店、餐饮、百货、超市等方面资源,交通公交等小额快速支付领域,发展互联网、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受理渠道,打造旅游“一卡通”产品,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支付服务。

3.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资源,做好“刷卡无障碍”的深度发展。三亚市是全国首例以城市为单位开展创建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的城市,作为旅游城市国际旅游岛,银行卡在开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等项目的支付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利用金融IC卡支付产品,推动交通、便利店、报亭、连锁药店、旅游产品销售点等小额快捷支付领域受卡方式,使之涵盖整个消费领域,涵盖整个国际旅游岛。例如三亚市2011年充分利用特约客户POS机以及ATM终端、互联网、语音电话、手机支付等方式,使旅游消费金融额达到189.4亿元。

(四)建立持卡人和商户服务体系

1.打造适应不同持卡人需求的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旅游岛的高端客户,如满足观光旅游、国际邮轮、游艇、明星赛事、冬季集训、精英会所、商务会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免税商区、时尚购物等不同旅游需求,开展优惠、积分和白金尊享等商户服务,建立高端消费及优惠消费圈。

2.依托金融机构商户服务体系,建立重点旅游商户,以及主要景区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发展“放心消费”商户,提升游客品质消费体验。

3.拓展旅游积分服务。推动旅游岛与阳光产业的商户特别是第三产业链的连接,商户联合积分可以在任何一家商户兑换等值旅游相关产品,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购买需要。

现代银行产业发展阶段与特点分析 第9篇

1 银行产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自现代商业银行出现至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银行产业经历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发展阶段的演进。其主要标志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政策呈现粗放式混业—严格分业一混业监管的变化。银行产业阶段演进的主要动力来自银行产业内部金融创新,主要目标是促进银行产业整体绩效逐步提高。

1933年美国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Banking Act)标志着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产业初级发展阶段粗放金融混业监管的结束;1999年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标志着银行产业中级阶段严格分业监管的结束;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金融混业经营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只是将投资银行业务剥离或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设立防火墙,达到将投资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隔离的目的,并没有改变混业经营的格局。

在银行产业从初级发展阶段到中级、高级发展阶段演进过程中,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政策并不只是从混业到分业、又到混业的简单重复,抑或是监管当局的政策偏好,而是为了适应该发展阶段的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当时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结果(段建宇,2008)。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是根据本国和本地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监管体系,而且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曹凤岐,2009)。

2 银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不可避免的要在金融产业集中爆发。发达国家交替实行混业和分业的金融监管政策是不同发展阶段金融产业发展各种具体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2.1 银行产业初级发展阶段

(1)粗放的混业经营

从现代商业银行出现到美国1929至1933年经济危机以前,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缺乏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预见性,对银行产业及其它金融产业普遍实行宽松的金融监管措施。整体上,发达国家金融产业普遍呈现粗放的混业经营状态,过于宽松的金融监管措施不能有效控制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以美国为例,美国1929至1933年经济危机以前一直实行宽松的自由银行制度。1928年,219家国民银行中有150家经营证券业务,342家州银行中有310家从事证券业务,并且商业银行在债券承销和分销中的市场份额稳步上升,在债券原始发行中所占的比重由1927年的22%上升到1929年的45.5%;参与发行的比例更高,1927年比例为36.8%,1930上升到61.2%(陈柳钦,2006)。

(2)金融创新不足

在此发展阶段,世界货币体系处于金本位时代,国际贸易尚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作为信用中介的商业银行产业的金融创新水平低下。

有观点认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又促使金融监管进一步完善,两者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博弈关系(Kane,1981);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制度下的金融创新活动会明显少于分业经营制度下的金融创新(Boot&Thakor,1995)。根据这个观点,此发展阶段粗放的混业金融监管对发达国家银行产业金融创新的促进作用有限。

另外,该发展阶段大规模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尚不具备,如远程通讯技术尚不发达。

2.2 银行产业中级发展阶段

以1933年美国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发达国家银行产业进入中级发展阶段,主要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金融分业监管严格

为避免1933年发达国家经济危机再次发生,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认为商业银行同时经营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不可避免会出现商业银行大规模投资证券市场的现象,更直接导致商业银行负债与资产结构、期限的错配,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损害了商业银行存款人、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证券市场交易者的合法利益。美国危机前粗放的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需要。1933年美国颁布《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Banking Act,1933),金融监管机构将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运营业务完全隔离,实行严格的金融分业监管措施。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不得经营证券业务,也不能为投资而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证券,购买公司债券也有严格限制。该法案明确规定,禁止商业银行承销或经营公司债券,限制银行购买由银行管理机构批准的债券业务。同时,禁止投资银行从事商业银行业务,比如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标志着严格的金融分业监管时代的来临,除美国外,以英国、日本为主的其它西方国家在1929—1933的大危机之后普遍采取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

(2)银行产业盈利空间被压缩

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严格的金融分业监管对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银行产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发展。二战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强劲的复苏,奉行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各主要发达国家以货币供给的超常增长刺激经济发展需求,通货膨胀率因此居高不下。为保持资产保值增值,资金提供者越来越不满意商业银行稳定的存款利率即资金价格。在日益完善的金融市场作用下,原来留存于商业银行体系内的资金大量流向金融市场。在此阶段出现了“脱媒”现象,即金融交易活动避开所有金融中介,资金供需双方间直接进行资金交易,以商业银行为中间媒介的间接融资方式逐渐转化为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方式。结果,银行资金大量流向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利润急剧下降。

从表1可以看出到美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均明显低于同期的保险公司和证券代理公司,其直接结果是导致资金向直接融资市场大量转移,金融脱媒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资料来源:美联储网站(www.federalreserve.gov)。

(3)金融创新活动频繁

这个发展阶段的前两个特点都成为发达国家银行产业金融创新的重要诱因。商业银行获取高额利润的动机显然是金融创新频繁的内在原因。在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激烈竞争中,银行产业传统的存贷业务盈利能力日益减少。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市场份额,避免客户、资金、人才等优质资源向其它产业转移,以规避严格的金融分业监管为目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活动成了唯一的选择。

(4)银行业竞争激烈

由于美国国内银行业务拓展、分支机构设立受到金融分业监管政策的严格限制,而进入美国的外国银行并没有收到严格的限制,显现了强大的竞争力。以德国为代表的部分欧洲大陆国家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制度,虽然无法避免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但并没有因此而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德国金融监管当局更加注重全国性、统一性的金融监管(陈柳钦,2005)。英国经过1986年的伦敦“大爆炸”,传统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银行开始涉足证券业务,证券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仿照分业经营而构建的日本金融体制也逐步放松了限制商业银行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的限制。

1975年外国银行贷款仅占美国商业贷款的10%,1989年就上升到了大约28.5%。在国际金融市场,美国银行同样受到来自日本和欧洲的竞争压力。在1970年,美国和英国的商业银行市场在世界金融市场占有率最大。但到1989年,德国市场占有率已是美国的1.5倍,而日本的市场占有率比英、德、美国三国总和还多(李志辉,2000)。面对欧洲、日本的全能银行,规模小、数量多、业务单一的美国银行业缺乏竞争优势,美国国内金融业混业的要求日益强烈。

(5)混业需求强烈

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大型跨国集团在其主营产业内部以及跨多个产业、跨国界的企业兼并、重组十分频繁。全球经济广度、深度发展的现实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靠单个的力量已经无法满足大型跨国集团的金融需求。

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远程通信技术的突破为金融电子化创新产品大量出现创造了物质条件,使得金融创新产品突破了距离和行业的限制,极大地扩充了金融企业推出金融创新产品的空间。

2.3 银行产业高级发展阶段

美国国内金融业混业的要求日益强烈,最终导致了《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解除了金融监管对美国银行产业迅猛发展的束缚,标志着发达国家银行产业进入高级发展阶段,银行产业呈现综合化经营的特点。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是这个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但没有改变银行产业发展的进程。该阶段的银行产业呈现以下特点。

(1)商业银行业务全能化

从各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看,混业经营已经非常普遍,证券、银行、保险等往往由一家大的综合性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经营。首先,金融控股公司成为美国金融业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其数量明显增加。2000~2003年,从事保险承销的金融控股公司数量由11个增至26个,其相应的资产总额也由1161亿美元增至3562亿美元,超过160家金融控股公司从事保险代理业务;其次,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数目也有一定增长,2003年经营证券承销和买卖的金融控股公司数目从2000年的37个增长至57个,从事证券承销和买卖的资产也从2000年的9620亿美元增长至2003年第一季度的16200亿美元;再次,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数目也从20个增长为26个,但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资产规模基本保持在90亿~95亿美元之间。金融创新进一步加快,到2006年底,全球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万亿美元,是2004年的3倍、2000年的20倍(刘明康,2007)。

(2)银行并购频繁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并购使得银行规模不断增大,超级银行不断产生,而中小商业银行也走向了并购的道路,银行产业整体的平均规模不断增大。各国的金融体系中,少数大银行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十分明显,呈现出垄断竞争的态势。随着并购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国际银行业也呈现相同的由少数大银行垄断经营的特点。这是因为国际金融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风险更大,只有更强实力的银行才能生存。

(3)商业银行经营全球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迫使大型商业银行全球化经营,突破地域和业务限制,为大型跨国公司提供综合的、全球的金融服务。

3 结论

银行产业金融创新是银行产业升级最主要的动力,我国严格的金融分业监管压缩了金融创新的空间,使得我国银行产业升级动力不足。逐步放松金融分业监管,促进金融创新,是我国银行产业的升级路径。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等几个主要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这表明二者并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本文将发达国家银行产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发展阶段,这有助于对我国银行产业发展阶段定位、银行产业升级路径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银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银行产业,升级,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Boot,W.A.& A.V.Thakor,1995:Banking scope,financial innovation,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Discussion Paper:1237.

[2]Kane,E.J.,1981:Accelerating infl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e decreasing of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ulation,Journal of Finance 36,355- 367.

[3]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7-65.

[4]陈柳钦.美国和德国金融制度变迁分析及其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75).

[5]陈柳钦.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历程及其制度经济学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6(7):44-52.

[6]段建宇.中外银行产业升级比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李志辉.美国银行业经营与管理模式的变化动因分析[J].美国研究.2000(3):42-65.

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问题研究 第10篇

供应链金融在商业银行的实施和发展, 对于提升商业银行金融效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具有本银行特色的产业链金融新方案, 如深圳发展银行的“1+N”供应链服务模式, 招商银行的“点金物流金融”、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交通银行的“蕴通供应链”、浦发银行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等等, 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各具特色的产业链金融业务活跃了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市场, 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业链概要

(一) 产业链金融的涵义

所谓产业链金融, 主要是指金融机构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 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密切联系起来, 全方位的为产业链上的多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产业链金融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整条产业链的增值, 提高整体竞争力。

(二) 商业银行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的意义

商业银行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能为供应链注入活力, 有利于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实力。下面主要从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商业银行两方面进行探讨:

对于企业而言, 商业银行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能够有效缓解其融资困难的窘境。如, 2005年6月, 工商银行首次推出沃尔玛供应商保理业务试点次年7月, 银行以保理业务的成功运作为基础, 继续拓展融资服务链条, 相继推行了具有特色的产业链金融产品, 在同12月举行的中国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 工商银行以核心企业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获得“最佳中小企业融资方案”的奖励, 继而开拓了产业链金融发展的新局面。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商业银行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有效推展其盈利渠道。随着商业银行数量的增多, 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基本业务是难以维系的, 而单独贷款给中小企业的风险又比较大, 而开展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链金融业务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渠道, 而且降低了贷款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的风险问题研究

风险问题往往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因为风险就意味着不稳定性。那么, 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存在哪些风险呢?我们又该如何趋利避害, 自觉规避风险呢?

(一) 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的主要风险类别

一是国家政策风险。不管是商业银行, 还是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都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大环境中进行的, 国家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企业或商业银行的发展, 甚至决定着其命运。如, 当国家颁布支持农业的政策, 就会大大推动以农产品业务为核心的产业链的深化和延长, 在此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都会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然而, 如果国家政策限制某个产业, 就会引起来自于这个产业链条上的整个链条的被动, 甚至面临崩溃的境地, 那么, 与之相关的商业银行必然会受到波及。

二是资金回笼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建立在资金流、物流的控制基础之上的, 涉及面广, 背后操作是否合乎规范、是否合法、是否严密等都会影响着资金回笼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下, 常常面临着或多或少的资金回笼风险。

三是市场多变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中, 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 而动产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 其价格随着市场供需变化而与不断变化之中, 如果无力偿还贷款, 用这些资产变现的话, 就会给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有任务带来市场风险。

(二)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业链的风险管理

面临着诸多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业链风险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严格挑选供应链群。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业链风险的管理首先就应该从供应链群着手, 应该要中严格挑选供应链群。因为供应链群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的收益。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挑选供应链群呢?我国各商业银行在选择产业链群的过程中, 应该要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 遵循谨慎性原则, 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实力雄厚、偿还能力强、国家支持的企业, 毕竟这样的企业具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势力。各大商业银行在选择了之后, 能顺利地保证资金回笼。

第二,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业链风险的管理其次就是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模式。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商业银行要根据本银行产业链金融的特色以及供应链企业的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合自身的实情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从风险的评估预测, 到后期风险追踪, 都应有专业人员完成, 提高风险管理系统运行效率。

第三, 提高供应链融资操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再者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业链风险的管理要从提高供应链融资操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着手, 要知道供应链融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供应链融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关系着供应链融资的成败, 这也就要求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操作队伍应掌握专业性知识, 深入了解融资技巧, 与此同时具备一定的风险分析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 只有高素质的供应链融资操作队伍才才能尽可能将银行的损失降到最小。

三、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链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下面主要从企业层面和商业银行两大层面来分析我国产业链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层面就是说企业实施供应链金融管理的动力需要加强;商业银行层面就是说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竞争业务竞争更加激烈。

(一) 企业层面

企业实施供应链金融管理的动力将进一步加强。对于企业而言, 实施产业链金融无疑是一大福音。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挂载到核心企业上, 形成一个整体产业链群, 增强了整体竞争力。对于核心企业而言, 可以依靠自身优势, 通过担保等方式帮助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有效融资, 确保产业链正常运转;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可以依靠核心企业的雄厚的经济实力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尽可能提高自身整体竞争实力, 以便成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选择对象。因此, 企业实施供应链金融管理的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此外, 从供应链信息化水平看, 许多中小企业ERP建设或使用效率水平不高, 供应链金融的实施可以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技术水平。

(二) 商业银行层面

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竞争业务竞争更加激烈。当前金融市场上, 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物流企业都关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虽然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开展只有短暂几年, 但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从深圳发展银行最早提出“自偿性贸易融资”理念和“1+N”供应链服务模式的一支独秀, 到目前的招商银行“点金物流金融”、浦发行“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华夏银行“融资共赢链”、工商银行“财智供应链”、中国银行“融易达”、交通银行“蕴通供应链”等产业链金融竞争业务十分激烈。

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特色业务将会进一步扩大。如今, 商业银行供应链产品主要集中在汽车、家电、能源、钢铁等行业, 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 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于是争相推出具有本银行特色的产业链金融服务。如交通银行依托资源优势, 在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上不断创新, 相继打造了“蕴通财富”、“沃德财富”、“展业通”、“税融通”、“智融通”等品牌, 服务广大企事业单位和市民, 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交通银行产业链金融优势有:健全的网络布局:交通银行拥有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机构和网络;丰富的客户资源:交通银行拥有行业分布广泛且富有价值的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客户群;创新的产品体系:交通银行产品覆盖产业链所有环节, 并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创新产品和服务;综合化的服务方案:交通银行产业链金融与现金管理、投资银行紧密结合, 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较强的总行协调能力:在总行的统一协调下, 全国交行分支机构为产业链上的客户群体提供统一、标准的金融服务。

四、结束语

近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供应链式经济日益明显。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创新业务已被我国广大商业银行所认可, 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 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问题备受关注, 实施独具特色的银行产业链金融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朱磊.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探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2)

商业银行应加强产业转移金融服务 第11篇

金融需求与风险并存

近年来,东部地区产业向中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并从总体上呈现出规模扩大化、形式多样化、产业集群化、层次高端化等四个发展趋势。

产业转移对于拉动承接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作用显著,将催生大量的金融需求。同时,产业转移有一个多层次和梯度发展的过程,对于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以及金融服务的延伸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看,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有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这是企业对商业银行的最大需求。在园区建设资金需求方面,由于产业园区项目投资用地规模较大,配套要求较高,土地整理、道路建设的资金需求非常庞大,若包括园区项目配套的商业住宅用地储备计划,资金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在企业固定资产贷款需求方面,尽管目前重点项目企业这部分资金由总部自筹或统一融资,但也有部分企业在其总部投资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资本金后,需要向商业银行贷款来满足融资需求,特别是今年信贷规模偏紧,已经严重影响了产业转移带来的项目建设进度。在流动资金及贸易融资需求方面,通常企业主要在集团总部指定的银行申请此类业务,或是选择融资价格、规模和贷款方式有优势的当地银行。

二是对金融服务综合化需求逐步增强。目前产业转移企业需求已从较为单一的结算、信贷等传统服务转向包括外汇、投资理财、网上银行、信贷证明及保函等在内的多元化服务。大企业与大项目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则更加广泛,特别是在今年信贷规模普遍偏紧的形势下,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意愿强烈,更需要商业银行提供融资财务顾问、上市保荐、承销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全方位综合化服务。同时,企业在异地贷款、委托贷款、银团贷款等方面需求也在增加。

三是对金融服务创新性要求有所提高。示范区承接的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本地信用记录少,有效抵押物价值不高,而且贷款条件难以满足银行要求。特别是新引进的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企业,初创规模较小,抵质押条件短期内难以满足信贷要求。此外,由于国家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的限制,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承贷主体为政府主导的机构,存在获取信贷资金难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创新金融服务与信贷产品,创新实施差异化授信产品,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产业转移在带来大量金融需求的同时,也伴生着一定的风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转移产业的整体经营利润和转移工作成果的有效落实。总结来看,产业转移项目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项目收益风险。由于产业转移项目投资较大,市场变化较快,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项目资金能否按时到位、项目是否按计划进度进行、项目投产后能否产生预期收益等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是企业风险。我国现阶段产业转移仍以民营资本为主体,而不少民营企业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地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自身竞争力不强,消化成本能力弱,在当地无法生存。这些企业具有生产规模小、开发能力有限、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匮乏、环保意识淡漠、经营管理薄弱等诸多问题,在新的环境下依然无法得到根本改善。一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成本提升,这些“候鸟型”企业又将面临无法维续的窘境。

三是配套风险。产业转移的综合成本,不仅包括土地房屋、劳动力价格,还涉及产业配套等其他要素。对于转移企业而言,如果产业承接地没有形成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产业转移的综合成本无法降低,这不但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会产生负面影响,还将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

四是重复建设风险。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承接地的政府招商意愿和推动力都较强,各地政府在产业转移项目的承接上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地方在引进企业的同时忽略了对产业结构以及对转移项目的工艺技术水平的评估,在全局看很容易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影响整个行业的经营和利润。

五是环保风险。东部沿海地区为融入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不断促进本地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以实现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些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劳动密集、低附加值的问题。因此产业转移在推动中部地区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特征也使之成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产业转移正在提升中部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

商业银行加大支持力度

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使产业承接地区催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多方着手、顺势而为,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助力中部承接产业实现固本拓疆跨越发展。具体来说,可从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信息收集,提高对接效率。由于产业承接地的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着全面准确的企业和项目信息,因此商业银行应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尽早获得各地当年重点招商计划和项目,了解投资计划、进度和资金需求情况。应搭建银政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产业转移企业贷款备选项目库,疏通融资渠道,重点支持在中部地区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与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的对接效率,同时重视加强同中小企业的对接。此外,鉴于目前产业转移呈现出集群式转移的趋势,商业银行在营销产业转移龙头企业时还应注意把握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业务需求,及时介入跟进,营造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在整条产业链上为转移产业提供金融支持。

第二,加大资源投入,加强骨干交流。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中部地区一定倾斜,在网点建设、人员配置、营销费用等方面适当加大向中部地区分支行的投入,助力当地分支行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加强中部分支行人员培养的同时加大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干部交流力度,通过委派产业转出地优秀干部和业务骨干到产业承接地挂职或任职,加快中部地区分支行对转入产业的熟悉过程和相关业务能力的提升速度。

第三,关注两种差异,给予信贷倾斜。产业转移加大了相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发展速度、生命周期、发展前景、负债能力、行业风险等各个方面。这对银行行业信贷投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应重点关注两种差异:一是地区差异,由于各省区自然资源、产业配套、人力成本和管理水平互有差异,转移产业面临的风险等级也会有所不同;二是产业差异,对产业发展层次较高、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中部地区发展情况的产业予以扶持,同时限制污染和落后产业的转移。商业银行应对转移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并依据中部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完善区域信贷执行方案,做到“一行一策”,同时根据产业特点适当调整具体行业的贷款占比控制要求,为各地区、各产业量体裁衣,在服务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信贷资源的高效配置。

第四,提升综合服务,加快创新步伐。产业承接地的商业银行应建立目标客户和业务需求清单,组建专家团队,为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在服务过程中实现组合营销,以进一步提升对转移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商业银行应着眼于整体利益制订长期规划,多在业务合作规模和种类上下工夫,着力提高长期合作深度,使这些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经济发展效果。同时,商业银行应以转移企业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一是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增设区域性产品研发中心,加强对转移行业的金融产品研发,针对产业转移示范区企业资金需求特点推出多种贷款品类。二是创新营销模式,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互联网、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拓展营销方式。三是创新审批管理机制,根据转移示范区企业特点,实行专职审批人派驻制度和个人签批制,在風险可控的前提下减少中间环节,改进管理模式,提高审批效率。

第五,做好风险防控,有序推进转移。一些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出于GDP增长、就业、税收等考虑,招揽项目的意愿十分强烈,而这很可能导致盲目承接、重增长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引进项目技术含量不高、低水平重复承接引进等问题。商业银行应根据产业转移的风险特点做好风险防控,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促进产业转移工作健康有序推进,使产业转移成果得到落实。

银行卡产业 第12篇

1、河北文化产业亟需银行的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为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国际国内对文化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动力。河北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较快, 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雏形已经显现。“与2004年相比, 河北省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18.8亿元增加到了385亿元, 年均增速达34.2%, 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4%增加到2.38%,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3.3%。”1但是, 与先进省市相比, 由于河北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缺品牌、缺精品、缺龙头, 中小企业2居多, 盈利能力不强, 自身积累有限, 融资就成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2、银行也需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过去, 银行业的放贷对象主要是传统产业, 尤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传统放贷对象利润空间正在日渐萎缩, 造成流动过剩, 银行拿着大量的钱贷不出去。而文化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逆势而上的特点, 正如上文所述, 河北文化产业正在快速成长, 作为新兴产业, 它的发展势头非常的良好。因此, 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契机, 文化产业正成为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上佳之选。

二、文化产业与银行合作的难题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 文化产业主要是以知识产权作为资产存在的表现形式。因此产生了担保和价值评估的问题。

1、缺乏抵押物。

一般地说, 在银行贷款的过程中, 都要求有抵押, 而且银行最喜欢的抵押品是房产、土地等固定资产。由于文化企业的资产以无形资产为主, 缺乏可用于银行贷款的可担保的房产等固定资产, 因此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

2、价值评估难题。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 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 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 一方面, 其本身缺乏对文化产业项目可依据的经验和风险评估体系;另一方面, 社会上也缺乏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统一标准, 缺乏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公信力的中介机构。

三、河北文化产业与银行实现共赢解决方案

1、要成立专门的机构, 明确政府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的门类。

其一, 要成立常设机构, 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北京的探索值得借鉴。北京市专门有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 是由市委书记刘淇当组长, 规格规格非常高, 副市长孙安民、宣传部长蔡赴朝等是副组长, 并专门成立了唯一常设的机构, 就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 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架设桥梁3。

其二, 公布政府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门类, 给银行贷款更多信心。通过这种安排, 也给银行运作贷款提供了主次的思路。比如北京银行对北京市政府认定的九大类文化创意企业全部进行支持, 这分别包括: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游戏研发制作、广告和会展、古玩和艺术品交易、设计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

2、政府构建投融资服务平台。

一是相关政府机构与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战略协议构建的高效融资通道, 可以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如2007年11月6日, 北京银行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启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工作, 助力解决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作为首都地区首家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合作、针对广大文化创意企业同时开展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和专业担保公司贷款的银行, 北京银行将积极参加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工作, 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 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和贷款贴息, 为企业构建高效畅通的融资渠道、提供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 全方位支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4

二是相关政府机构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通过银企对接会, 为有潜力但缺乏资金的文化企业诸如发展的动力。例如安徽省已成功举办5次银企对接会, 在第5届银企对接会已将文化产业引入。此届银企对接会共推介文化产业融资项目75个, 项目主体涉及省直宣口5家单位以及11个市的文化企事业单位, 项目投资总额141亿元, 申请贷款总额60亿元。其中列入省“861”文化产业项目库48个, 投资额121亿元, 占投资总额的85.8%;申请贷款52亿元, 占申请贷款总额的86.7%。5

3、构筑政府、银行、担保、评估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 实现银行与文化企业的双赢。

首先要解决价值评估问题。可以先由政府直接参与操作, 文化部的经验可资借鉴。“近年来, 文化部曾多次就优秀文化企业和项目组织过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大都是企业通过地方文化行政部门进行申报, 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进行评选, 并对结果进行公示, 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更为重要的是, 与艺术作品的评选运作不同, 企业或项目的市场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因此, 这些企业和项目的有关数据完全可以成为银行是否贷款的重要参考信息”6。同时可以成立成立文化产业的信用协会, 可以制定企业黑名单和红名单。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商业化, 交由资产评估公司来操作。

其次是担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可以分为若干层次:

(1) 政府可以通过贴息、担保补贴等方式, 有效分散银行与担保公司的经营风险, 推动文化产业与银行的对接。北京的策略可供借鉴。 (1) 2007年以来, 北京市把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 促进金融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全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 (试行) 》已于2008年4月15日正式制定出台。根据这个政策, 北京市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获得商业银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贷款、符合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方向的企业, 按照项目贷款利息总额的50%至100%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贴息方式为先付后贴7。 (2) 为切实解决近年来众多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北京市选择合适的担保公司对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提供担保。2008年3月, 北京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担保专项资金和工作机制, 重点支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创作、生产和营销环节。《担保办法》将担保与再担保机制结合起来, 采取对合作担保机构的再担保费进行补贴、对担保业务进行补贴的方式, 鼓励担保机构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8。为此, 北京信用再担保公司于2008年4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市场办公会批准筹建。北京市政府在设立担保机构的时候, 将其定位成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担保机构, 主要为文化创意、高科技等产业群体提供服务。在支持文化创意企业方面, 担保公司提供了担保, 再担保则会为担保公司提供50%的担保, 就是说如果担保公司做文化创意企业的担保, 出现了代偿, 那么可以通过再担保获取50%的补偿,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担保机构做文化创意企业的风险9。

(2) 可以成立一家政府参与的专门的投融资公司。由于这样的公司可以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 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2009年5月研究决定, 成立一家专门投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公司。据介绍, 自治区有关部门将与多家企业合资设立一家国有控股公司, 注册资本将达到3亿元至5亿元。公司成立后, 其职责之一是为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0。

4、探索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要研究知识产权、企业无形资产和电影 (视) 制作权的质押方式, 以解决文化创意产业普遍缺失抵 (质) 押物的问题。目前在此方面的探索有:交通银行北京分行2007年11月与北京天星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署首笔贷款合同, 发放一笔600万元的贷款, 以未来《宝莲灯前传》的版权作为抵押, 用于大型古装神话电视连续剧《宝莲灯前传》的制作。该行是首家推出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版权保证贷款的中资银行。11无独有偶, 2008年5月14日, 北京银行与华谊兄弟传媒将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 其中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的方式向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电视剧多个项目打包贷款, 这也是迄今为止金融业为影视企业发放的最大金额贷款。12

参考文献

[1].王方杰:《河北文化产业年均增速34.2%》, 《人民日报》2009年6月2日第11版。

[2].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对中小企业的认定:企业的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的为一个小企业;企业资产在4个亿以下, 年销售收入在3个亿以下的是中型企业。

[3].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杨淦在“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高峰会投融资论坛”的讲话。

[4].http://www.bjgzw.gov.cn/gzxw/bjgz/200711080001.htm

[5].《安徽商报》2007-12-14。

[6].曲晓燕:《政府银行联手搭建文化产业融资平台》, 文化传播网。

[7].《华谊获亿元打包贷款首开国内电视剧融资先例》, 北京文化创意网。

[8].《北京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光明网。

[9].2007年11月1日第二届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

[10].新华网宁夏频道2009年5月17日

[11].文京:《交通银行首推文化产业版权贷款》, 《中国文化报》2007年11月12日。

上一篇:城市拥堵区域下一篇:教学与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