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基本原理论文

2024-05-23

管理的基本原理论文(精选7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论文 第1篇

抽油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各行各业都会被应用到, 用途非常的广泛。但是, 即使是这样, 抽油泵在人们的印象中, 关于工作的原理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本文根据当前抽油泵的工作原理分析抽油泵在工作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故障, 以及当前影响抽油泵工作效率的因素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希望能够对使用抽油泵的人有所帮助。

2 抽油泵的定义及类型

抽油泵是一种常用的井下装置, 主要作用是由抽油机带动把井内原油抽到地面。它主要由泵筒、吸入阀、活塞、排除阀四大部分组成。最常用的抽油泵可分为两种, 分别为管式泵和杆式泵, 是按照抽油泵在井下的固定方式来分。

杆式泵一般用于产量较小, 液面较低的深井, 因为它的设计一般具有内外两层工作筒, 一般设计泵径较小, 泵排量较小。作业时, 只需起出抽油杆就可将泵带至地面进行维修即可。

而管式泵则反之, 它的特点是把外筒、衬套和吸入阀在地面组装好并接在油管下部先下入井中, 然后把装有排出阀的活塞用抽油杆通过油管下入泵中。因其结构简单, 制作成本低, 在相同油管直径下允许下入的泵径较杆式泵大, 因而排量大。但检泵时必须起下油管, 修井工作量大, 故适用于下泵深度不大, 产量较高的井。

3 抽油泵工作的基本原理

抽油泵在工作的时候, 活塞是主动件, 作用是通过改变泵内的压力。泵阀是从动件, 仅当满足阀球下方的压力大于其上方压力时才打开, 让液体通过阀座孔向上流, 否则阀关闭阻止液体向下流。最主要表现在两个冲程:即上冲程和下冲程来一起完成工作。

上冲程时:

抽油泵的上冲程是由泵内吸入液体然后从井口将液体排到地面的一个过程。它在这个作业的工程中, 首先要将抽油杆柱向上拉动柱塞, 让柱塞上的游动阀受油管内液柱压力而关闭。那么如何才能将原油吸入泵内呢?这就要使得柱塞下面的下泵腔增大容积, 使得泵内压力降低, 从而将固定阀在其上下压差作用下打开, 这样的情况下原油才能被吸入泵内。与此同时, 倘若油管内被液体充满了, 此时就需要将柱塞上面的液体排到地面上, 由此形成一个循环。当然, 造成液体进入泵内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泵内压力要低于沉没压力。原来作用在固定阀上的油管内液柱重力将从油管转移到柱塞上, 从而引起抽油杆柱的伸长和油管柱缩短。

下冲程时:

下冲程与上冲程相反, 它是抽油杆柱带动柱塞向下运动, 将泵向油管内排出液体的一个过程。当然造成泵排液的一个条件是泵内压力要高于柱塞以上的液柱压力。要使得泵排出液体, 那么这就要同时作用于固定阀和游动阀。柱塞压缩固定阀和游动阀之间的液体:当泵内压力增加到大于泵沉没压力时, 固定阀先关闭, 当泵内压力增加到大于柱塞以上液体压力时, 游动阀被顶开, 柱塞下面的液体通过游动阀进入柱塞上部, 使泵排出液体。由于有相当于冲程长度的一段光杆从井外进入油管, 将排挤出相当于这段光杆体积的液体。原来作用在柱塞以上的液体重力转移到固定阀上, 因此引起抽油杆柱的缩短和油管的伸长。

4 影响泵效的因素以及提高措施

4.1 影响抽油泵工作效率的因素

4.1.1 由抽油泵的漏失以及阀副关闭滞后给工作造成的损失

(1) 抽油泵本身存在有漏失液体的可能。 (2) 由于抽油泵工作的井斜度较大, 导致泵斜置。 (3) 由于泵的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 比如说泵筒内存在异物。

4.1.2 在抽油泵工作时, 在上下冲程中, 由于抽油杆柱伸长或压缩所造

成的冲程损失

(1) 材料力学方面的性能所在上下冲程中造成的损失。 (2) 过大的冲程造成的惯性载荷。 (3) 当抽油杆行程滞后于抽油机行程, 由原油粘度、井斜等原因造成滞后所产生的损失。 (4) 下冲程时, 抽油泵泵腔内所产生的高压可能对抽油杆柱造成压缩或弯曲变形, 这样就容易造成冲程损失, 以及油管承受液柱重量产生伸长造成的冲程损失。

4.1.3 由于沉没度低造成的泵筒液体未充满。

(1) 气大时挤压泵筒容积或造成气锁。 (2) 泵筒内进入不充分的液体, 早沉没度较低时。 (3) 泵筒、阀球、阀座磨损、腐蚀。

4.2 针对损失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1) 合理的调节防冲程的冲距。 (2) 设计泵挂的深度要合理。 (3) 对于抽油杆的杆柱组合要合理优化。 (4) 在深井作业时, 要进行油管锚定;有含气油的井, 要使用气锚;稠油油井要适当的采取降粘措施。 (5) 合理选用抽油泵, 选择适合油井状况的抽油泵。 (6) 在工作制度上采用低冲次长冲程, 这样有利于泵筒充满原油, 减少冲程损失。

5 抽油泵故障排除与维护保养

5.1 液击

井下抽油泵在上冲程中, 由于供液不足或者泵内进液体的地方局部堵塞导致泵排量下降, 动液面上升。由于泵腔未被液体完全充满, 所以在泵腔顶部就会出现低气压顶, 随后在下冲程中, 游动阀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直至与液体接触时的一瞬间, 液压突然升高, 阀被打开。这样会对抽油泵带来一定的故障, 故此, 当出现这样的状况的时候, 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比如说:当供液不足时, 要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 在泵内部出现进液孔堵塞时, 要及时的洗井并检查抽油泵。

5.2 气体

出现气锁现象主要是因为当井下的游离气体进入泵筒或者在上冲程时吸进液在泵的入口处油气分离时, 所产生的气体进入泵筒, 影响泵的充满程度,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抽油泵余隙内存有部分“死油”没有及时被清理掉。当这样的情况发生就会出现气锁现象。固定阀与游动阀同时失去作用, 导致气体反复压缩与膨胀, 出现油井不出液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可采取以下的措施来排除故障。其一是加大沉没度, 使泵进口压力增大;其二通过碰泵等措施挤压气体, 减小防冲距。

5.3 常用措施

(1) 碰泵。选择采用碰泵时, 通常是因为有抽油泵泵内余留下的死油造成的不同步、常规抽油泵有轻微砂卡、蜡卡、气体的影响, 或者是附着了铁锈等赃物的时候, 以及因其伴生气造成的泵筒充满液体的程度差。在实施碰泵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当超过56MM以上的大泵碰泵时要慎重, 带有脱节器的抽油泵严禁碰泵。稠油井不同步有可能是伴生气的影响, 无固定阀组, 这方面也要注意。 (2) 洗井。洗井可以同步将井壁和油管以及抽油泵的死油、蜡、还有残留的铁锈等都携带出地面, 它是通过地面向井筒注入洗井液的方式来达成洗井的目的。同时该注意的就是当要选择洗井液的时候正洗油管出口压力大, 井底压力大, 利于冲洗油层, 冲砂效果好, 但是此举不利于冲洗井壁;反洗井井液流速快, 油管底部负压区, 携砂能力强, 可较好的清除悬浮物;洗井液量一般为井筒容积的2倍以上。

6 结论

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2篇

工程项目管理需要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方法实现预定的项目目标。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技能、手段和方法很多,并不断发展,但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是系统管理和过程管理。

一、工程项目的系统管理原理

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要素组合而成,且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具有鲜明的系统特征,它是由技术、物质、组织、行为和信息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从系统视角来看,工程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运用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综合协调和优化的组织管理活动。系统思想和方法是项目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科学基础是系统论,哲学基础是事物的整体观。

(一)系统管理的理论基础

系统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实际应用,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近代的数学方法和工具,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工程既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一个管理过程。项目管理中常用的关键路径法、图形网络技术等工具便属于系统工程的范畴。

系统工程具有下述特征:

(1)系统工程研究问题一般采用先决定整体框架,后进入详细设计的程序,一般是先进行系统的逻辑思维过程总体设计,然后进行各子系统或具体问题的研究;

(2)系统工程方法是以系统整体功能最佳为目标,通过对系统的综合、系统分析构造系统模型来调整改善系统的结构,使之达到整体最优化;

(3)系统工程的研究强调系统与环境的融合,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4)系统工程研究是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采取的理论和方法是综合集成各学科、各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5)系统工程研究强调多学科协作,根据研究问题涉及的学科和专业范围,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体系;

(6)各类系统问题均可以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研究,系统工程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7)强调多方案设计与评价。

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 第3篇

强化理论的激励原理

斯金纳认为,激励涉及到以下两种反射过程:S(刺激)→R(反应)和R(反应)→S(刺激)。从而补充和丰富了此前心理学家提出的行为反应模式。

所有的行为主义者都注重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在斯金纳之前,人们一般看到的是“刺激→反应”模式,也就是关注那些引发行为的刺激。这种刺激能使行为者产生反应,所以具有激励作用。但这种激励不一定有效。因为这种模式是先有刺激,后有行为,行为者得到刺激不见得会产生相应行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拿了钱的鬼不见得会去推磨。这种模式下,刺激对其后的行为无法形成有效的制约,而且具有被动性。所以,在现实中依据这种模式进行的激励,往往不尽人意。很多管理者都会遇到这种困境。例如,不发奖金不干活,但发了奖金不见得就有积极性;没钱的时候觉得有了钱就一切好办,有了钱才发现钱也不是万能的。

鉴于上述激励模式的缺陷,斯金纳提出了“反应→刺激”模式,也就是关注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带来的刺激,由此而形成了他的强化理论,这正是斯金纳对管理学贡献最大的地方。按照这一模式,激励不能局限于行为前的刺激,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行为后的结果。换句话说,激励来自于行为后果的强化。某种行为出现后,如果会带来具有强化这种行为的后果,反复持续,就能使行为与强化之间形成很强的相倚关系,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强化来调节这种行为。管理者可以调节强化物的种类、频率、强度,但归根到底,激励作用是由被管理者的自身行为产生的,从而使强化对后续行为形成有效制约,而且具有主动性。例如,能不能拿到奖金,不是由头儿说了算,而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管理者的作用,不在于直接给被管理者提供刺激,而在于调整行为与强化物之间的相倚关系。

斯金纳认为,即使对“反应→刺激”模式而言,也需要区分外部环境的强化和行为本身的强化。一般来说,在行为发生后的强化有两种:一种是强化的内在相倚性;另一种是强化的外在相倚性。所谓强化的内在相倚性,是指行为本身的结果所产生的强化效应;所谓强化的外在相倚性,是指行为发生后来自外部的强化效应。比如,一个研发人员,他的某种新发现会使自己沉浸于这种发现之中,甚至为之探根究底而废寝忘食,这里表现出的是内在相倚性。而这种研发人员的行为,也会得到上司的表扬或者同事的赞许,没有这种行为就得不到相应的表扬和赞许,这里表现出的是外在相倚性。在管理活动中,这两种相倚性所形成的激励都应该予以重视。

斯金纳之前的激励,往往着眼于对激励对象提供刺激物,甚至会对刺激物的大小多少斤斤计较,但是,却不太重视刺激物与激励对象行为后果的关联。这样,很容易使激励失效,或者使激励的作用扭曲。这种所谓激励,不能有效地建立强化的外在相倚性,更谈不上形成强化的内在相倚性。所谓外在相倚性,强调的不是刺激物本身,而是刺激物与行为后果的联系。如果外在刺激与行为后果没有关联或关联度不大,那么,这种外在刺激就不能促成有效的后续行为。例如,人们往往重视报酬的高低,但如果报酬与当事人的努力没有多少关联,不论报酬的高与低,都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的高报酬,会使当事人对付酬者形成感恩心理或依赖心理,但不能调动积极性。更常见的情况是,管理者由于激励措施不当,会建立起错误的外在相倚性。例如,以完成定额作为付酬依据,这样,完成定额与得到报酬的外在相倚性建立了,然而这种相倚性却割断了工作质量与报酬的联系,员工的后续行为就很有可能只管数量不管质量。再进一步,如果把质量与报酬也关联起来,这样,外在相倚性不再发生偏差,但是假设没有内在相倚性,员工依然有可能仅仅追求表面的质量而忽视内在的质量。所以,还需要有员工自己对质量的认可程度和追求力度,形成内在相倚性。外在的赞许和期盼的目光,都会对内在相倚性的形成起到或大或小的作用。管理者最需要警惕的是,本意是为了建立符合管理者意图的外在相倚性,但采取的刺激手段却破坏了或妨碍了与其匹配的内在相倚性。在现实中,有些管理者采取的刺激手段,往往会鼓励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就同这种相倚性的不匹配现象有关。

强化物及其分类

强化作用离不开强化物。所谓强化物(reinforcer)不一定是实物,也可以是行为、表情等等。只要在某种行为之后,这种行为本身或者由它带来的后果可以刺激该行为的再次出现,就属于强化物。强化物在塑造人们的行为上有着极大作用。

一般来说,强化有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的行为发生概率增大,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得到提高,这就是正强化。反过来,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的行为发生概率减小,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消退甚至丧失,这就是负强化。由此出发,斯金纳把强化物分为两种:正强化物(positive reinforcers)和负强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s)。

对正强化物的效用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层面是某一行为如果会带来行为者的愉快和满足,如给予食物、金钱、赞誉和关爱等,行为者就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另一个层面是某一行为如果能减少和消除行为者的不快和厌恶,如减少噪声、严寒、酷热、电击和责骂等,行为者也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

与此类似,对负强化物的效用照样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惩罚性强化物和消退性强化物。惩罚性强化物是指会给行为者带来不快的东西,能使行为者的行为倾向减弱;消退性强化物是指减少或取消令行为者愉快的东西,也能使行为者倾向于终止或避免重复该行为。

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的区分,不能想当然,而要以其效果确定。比如,限制一个孩子获得某种玩具的欲望,其效果很可能是极大地激发了这个孩子获得这种玩具的行为。现实中某些东西,越禁止反而越流行,实际上这种禁止就起着正强化作用。而不恰当地对某种行为进行言过其实的赞扬,很有可能引起反感而削弱这种行为,赞扬起的是负强化作用。有时候官方树立的先进模范反而收不到正面效果,就是这种机制。一个部下过于明显地逢迎上司,有可能会引起这个上司的反感。这些,都是值得激励研究注意的。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表面上截然相反的强化物,其强化作用却高度一致。如果对赌博进行强化分析,就不难发现,不论是输是赢,都会起到强烈的正强化作用。赢了,会刺激赌徒继续;输了,还会刺激赌徒继续。所以,单靠赌博本身的输赢,很难消退赌博行为。公司经营中,有些人偏爱投机方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投机方式不论后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产生类似赌博的正强化效应。

从强化物效用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来讲,还可以进一步将强化物划分为初级强化物和条件强化物。初级强化物对有机体来说,往往是无条件的,它能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条件强化物需要通过初级强化物才能产生作用。任何一个中性刺激物,如果与初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使自身获得强化物性质。它是初级强化物的附属品。例如金钱,对小孩它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强化效果。在这个例子中,糖果就是初级强化物,而金钱则是条件强化物,金钱的强化作用是由于与糖果的结合才获得的。作为管理者应该注意,初级强化物是最基本的,然而条件强化物是最常用的。二者的匹配和结合方式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强化物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非理性的,斯金纳把这种强化行为称为“迷信”(superstition),也称为“非相倚强化”。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假如把给白鼠喂食的方式改为不是按压杠杆引发,而是每隔15秒固定送食一次,那么,白鼠在首次喂食之前的偶然动作就会形成“迷信”。如果白鼠正在作揖,它就会在此后不断作揖以求得食物;如果白鼠正在嗅通气孔,它则会不断嗅通气孔以求得食物。人类这种情况也十分多见,比如,天旱引发的祈雨行为,某个运动员对某种动作、某种服饰与获胜之间的看法以及由此而采取的行为等等,都属于迷信。迷信只有在多次无效的情形下,才会逐渐产生操作性消退。但是,只要有偶然性存在,迷信就不能彻底根除。

要使正负强化能达到各自预期的效果,对强化物的恰当选择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在使用强化理论之前,首先要弄清是要对行为进行正强化还是进行负强化,然后针对行为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在选择时,并不是强化物的数量越多越好。斯金纳认为,由于强化物的数量与对行为的强化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例,真正的强化物也可能被误用,因此,合理安排强化措施,比单一追求强化物数量更为重要。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强化物的合理配置问题。为此,斯金纳设计了“强化表”,对强化物合理安排做出了有益尝试。对于现实中的管理者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照搬斯金纳的强化表,而是参照和借鉴斯金纳的思路,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考虑各种特定的环境因素,对强化物的选择、搭配和使用作出符合理性的科学安排。

管理的基本原理论文 第4篇

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态势有两大特征一直为企业界所关注。

第一个特征就是企业外环境的裂变,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 世界变化的趋势明显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变化快

有学者称当今的世界正以“十倍的变化速度”在发展, 具体说就是近20年来的变化结果几乎等于过去200年的变化结果,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结果。网络经济和“大拇指经济”低成本高速度的发展极大促进并加速了其他产业进程, 信息的快速传递、获取、加工及利用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信息对称程度和全球市场的运作效率, 这是企业外围变化出现如此快速的主要原因。

1.2 变化大

正是由于变化的速度如此之快, 以致企业经济环境有了历史性的改变, 许多人们几年前还不敢想象甚至没有预料到的事物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企业重组与并购 (M&A) 已经在全球的范围内不断发生, 地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使变化尤为突出, 人们的消费理念和企业的运作模式几乎达到了惊人的差异化程度。

1.3 变化与竞争相互促进

当今变化不仅速度奇快, 变化幅度惊人, 而且由于竞争的多样性和超强性而呈多维性变化, 这就使本来莫测的企业外环境更加扑朔迷离。市场需求日趋多变, 产品寿命周期的单位已由“年”趋于“月”, 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 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持续不断的事情, 英特尔总裁葛鲁夫用“当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来比较形象地概括了当今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加剧了竞争的复杂性。

1.4 影响巨大

这些变化不仅仅在于它们以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为背景所产生的影响范围之广, 更为突出的是这些变化往往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例如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影响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会慢慢消退。

若把当今的变化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速度快, 规模大, 难以预测, 震动剧烈, 影响深远”。

第二个特征就是企业寿命普遍缩短, 死亡率加大。据彼德·圣吉的学生南希·苏珊统计, 在1997年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00个月的最好时期, 全年也倒闭了83000多家企业, 而高新技术产业能生存超过5年的不到10%。不仅美国如此, 从日本企业信用调查机构——东京商工调查公布的2008年全国破产企业数据来看, 2008年日本破产企业数为15646家, 比上年增加11.0%;德国三大信用咨询公司之一的Creditreform今年1月2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 2008年德国共有29800家企业申请破产, 同比增长2.2%, 平均每月倒闭将近2500多家;法国调研机构Deloitte和Altares联合发表的调研报告称, 2008年法国有54820家企业宣布破产, 创下了1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企业寿命如此之短与外环境有直接关系, 但同时也暴露了超强竞争和超速变化条件下企业管理普遍存在严重的缺陷。

2 当今企业管理的基本特点

《易经》中讲究不易、变易和简易。所谓不易, 就是不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要素, 同时可以理解为规律, 这是指导我们做事的基本原则。所谓变易, 就是指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要素。而简易是指我们在掌握了基本规律, 把握了动态要素的前提下, 让事情的操作简单化, 比如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 正是人们根据基本原理, 不断升级换代和开发相关软件, 最终使人类的工作生活变得相对简单。

企业的管理也是这样, 我们必须能够找到在管理过程中具有基本指导意义的原理和原则, 然后以这些基本原则来指导我们在动态环境下如何应对变化的要素, 使企业的整个管理从复杂不断趋向于简单。这种简单不仅仅是操作上的标准化, 程序化和规范化, 更大地体现为整个社会成本大幅地降低和整个社会越发复杂化的态势下一种相对需求。

基于这样的基本思想, 我们的根本任务是理清当今企业管理实际特点, 在“管理丛林”中确定适合超强竞争和超速变化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基本指导规律。

从企业的发展内在需求看, 企业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就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说, 单纯强调某一项管理的作用和只在某方面管理上进行创新, 都不会收到持续的回报, 这就如木桶原理所阐述的那样, 一个木桶的某块木板无论比其他木板长多少, 都不会对盛水量作出额外的贡献, 相反, 最短的木板往往制约整体承载力。要想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百年企业, 保持基业长青, 企业的管理者应能够系统思考, 着眼于构建系统化的管理体系, 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从外在的环境压力来说, 企业的发展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 特别是现今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化要素更趋复杂化, 不变的并不是企业本身, 而是指导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 企业只有不断随着环境变化甚至先于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定位, 才能保证发展目标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变是永恒的, 不变是相对的, 企业创新是发展性的变化, 这正是许多管理实践者和理论者强调创新的根本所在。

3 基本指导原理的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管理的系统化和适应化 (实际上更多的应是主动变化) 既是基本要求, 又是根本趋势。因此, 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无疑是首选的两个基本指导原理。

3.1 系统理论的主要思想与特征

系统理论最初是本世纪4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 后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发展而形成一门学科, 它包括贝塔朗菲所提出的一般系统论, 维纳提出的控制论, 申能提出的信息论, 普里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 哈肯提出的协同学理论, 托姆提出的突变论等组成。

但我们这里主要是强调系统理论思想在管理学中的指导作用和在其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原则的应用与实践活动过程。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切事物都以系统的形式存在, 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一部分。例如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可如图1表示。

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系统而言, 主要有以下特性:

(1) 整体集合性。这就是说系统有一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有机的整体, 例如整个企业系统由人力、战略、供应、生产、营销、财务和技术等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所组成的大系统, 并不是简单的1+1=2的关系, 这种整体性可能会产生1+1>2甚至大于3的效应, 但也可能会出现1+1<2甚至小于0的情况, 许多企业的内耗结果就是这样。之所以用有机的整体来表述, 正是强调系统整体的协调合理与自然和谐。

(2) 相互关联性。系统中各子系统间或多或少都会有联系, 正是这种联系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运动, 从而就像齿轮组的各个齿轮一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整个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同时, 子系统与大系统也是相互依存而发展的, 就是说子系统以大系统的存在为前提。在一个系统中不与其他任何一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而独立存在的子系统是不存在的。在企业中如果存在这样的部门或是几乎与此类似的部门, 就应该列于精简之列。相互关联性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处理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促进合作的指导原则。

(3) 层次有序性。所谓层次有序性一方面是说大系统由子系统以一定形式构成, 另一方面是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都按着一定的规则和规律运动, 这种规则和规律是由该大系统和相应子系统的特性所决定的, 层次有序性是系统逻辑性的集中体现。企业要想高效运作, 不可小觑组织架构的合理性, 更应该明确组织关系与职责, 合乎企业系统的逻辑关系。当然, 职责应该包括基本专项职责、共同职责与创新扩展职责。

除了一般意义上特征外, 作为企业系统, 还有其自身性质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1) 企业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尽管科斯等人从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及其他方面探索了企业存在的意义, 但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下, 企业存在的意义, 也可以说包含了其目的性, 是实现宏观层次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和微观层次的资源运作效益最大化。所以, 企业系统围绕这两个方面的运作过程, 就是为实现其存在的目的。这与自然系统和较为简单的非人为系统具有明显的差别。

(2) 企业系统具有超出一般系统的复杂性。由于企业是人为开放系统, 并且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主体, 所以它与外环境互动性和相互作用性极强, 加之其内部由于各种类型的矛盾存在和个体本身的多样性, 由此使企业系统呈现出其特有的复杂状态。但企业的复杂性并非代表了其不可认知和非清晰化, 实际上企业是个多重矛盾交织组合而成的矛盾集, 而管理理论者与实践家们的任务正是认知企业矛盾与解决企业矛盾, 以期保证企业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许多人单纯地强调管理简单化, 在企业这个复杂的系统中, 实际上往往无法把其简单化, 相应的是如何把复杂的系统清晰明确化, 最终才会真正变得简单。当然, 这是以掌握企业系统的逻辑性为前提的。

(3) 企业系统具有独特的环境适应性与改造性。从整体来说, 企业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其改造环境的进程, 从古至今, 人类为改造环境而进行组合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以类企业或企业形式存在的, 而从单个企业来说, 更多地表现为适应环境。那些能主动认识到企业应是改变和创造新环境的主体的企业, 往往会在竞争中获得持久成功。联想的柳传志正是秉承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的理念, 领导着联想同时也领导了产业的竞争。

(4) 企业系统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创新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 但这个主体只有在企业才会叫得响。社会上存在的各类组织, 如政府、社团、军队等, 并不与人类最直接和最基本的需求紧密相连, 只有企业才越来越密切地把人类的各种需求予以价值化, 在这个需求价值化的过程中, 企业会表现出超前、及时、快速、多样的创新能力。也正是企业的持续创新活动支撑着整个社会的曲线式上升。

作为企业系统, 一般认为由人、财、物构成, 后来又加入无形的要素:信息。实际上还应包括其他两个虚拟要素:管理与时间。尽管这两个要素是虚拟的 (因为用无形来定义也不是很确切, 我们暂时就用虚拟一词来代替) , 但其作用与力量可以说具有决定意义。

从整体上看企业系统可以分为两大子系统, 即由人、财、物与信息构成的“实在”子系统和由管理与时间构成的“虚拟”子系统。系统管理思想与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是伴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系统工程的蓬勃发展, 直到今天基于计算机网络的ERP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 基本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系统理论作指导。盲目追新是当今管理界和人们潜在的一种心理特征, 正是在这种态势下, 许多管理者往往忽略了最为基本的管理理论——系统理论的主动应用与发展。实际上, 任何一种先进的理论诞生和伟大的实践创举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理论支持, 因为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所要遵循的最基本规律。

3.2 权变管理的主要思想与特征

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经验主义学说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论。1974年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和管理专家弗雷德·菲德勒在《权变模型——领导效用的新方向》中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 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在许多研究者仍然争论究竟哪一种领导风格更为有效时, 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 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 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

首先, 菲德勒剥离出影响领导形态有效性的以下3个环境因素:

(1) 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即领导者是否受到下级的喜爱、尊敬和信任, 是否能吸引并使下级愿意追随他。

(2) 职位权利。即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 在上级和整个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 对雇佣、解雇、纪律、晋升和增加工资的影响程度大小。

(3) 任务结构。指工作团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 有无含糊不清之处, 其规范和程序化程度如何。

菲德勒认为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 (1) 可以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 (2) 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 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 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 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 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 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

把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一般化就是, 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或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 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权变管理就是依据环境自变数和管理思想与技术的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具体事情具体处理。一般化权变管理的基本观点主要如下:

(1) 权变管理的思想结构就是认为管理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 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所谓函数关系就是作为因变数的管理思想、方法与技术随环境的自变数变化而变化, 这种函数关系可以解释为:“如果——就要”的关系, 即如果某种环境情况存在或发生, 就要采用某种管理思想与方法。

(2) 权变理论的组织管理观点认为组织是一个既受外界环境影响又反作用于外界环境的互动式“开放系统”, 组织管理必须与组织任务、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的需要和外界环境互相一致, 谋求协同, 而不能千篇一律。

(3) 权变理论同时也继承和引用了西蒙的“有限理性和次优化的近似解”理论, 强调组织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注重管理成本与管理的现实性, 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最优”。

摘要:在超速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和原则才能既实现快速发展, 又能保证基业常青, 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今企业生存的基本环境特征, 阐明了当今企业管理的基本特点, 最后论述了企业管理的系统化和适应性是企业在超速变化环境下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企业环境,系统理论,权变理论

参考文献

[1].Al Essandro L, Larsen E R, Freeman J H.Thingschange:dynamic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system dependent se-lec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 2005, (6) :882~904

[2].Barnett W.P, .Mckendrick D.G..Why are some or-ganizations more competitive than others?evidence from a chang-ing global market[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4, (49) :535~571

[3].Olga Volkoff, StrongDM, ElmesM B.Technologicalembeddedness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5) :832~848

[4].古继宝, 俞敏.基于企业特定环境的竞争战略研究[J].科研管理, 2006, 27 (3) :61~67

[5].刘冰, 高闯.高技术企业的权变治理、管理者更替与企业永续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12) :75~82

[6].麻尧宾.周易与企业权变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1) :31~32

[7].宋建业, 侯书森.权变管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3.4

[8].温福特.霍兰德.变革就是规则[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3

第二章 物流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5篇

一、名词解释

BPR——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便于在现今衡量企业表现的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戏据化的改善。它包含了四个关键词:流程、根本性、彻底性、戏剧化。

物流企业——是从事商品实体流通活动的经济组织,其基本的经济活动分为两方面:经营和管理。

二、单选题

1、我国大中型组织机构大多采用的管理形式是(一体化的组织结构)。P702、对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的认识最初是从(美国)开始的。P613、物流企业建立组织机构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高效)P724、(业务经营部门)是指直接参加和负责组织商品流通经营活动的机构,其主要任务、职责、权限是直接从事商品流通的经营,对外建立经济联系,并负责处理经营业务纠纷等,是企业组织机构的主体。P735(职能管理机构)是指与经营业务机构活动有着直接联系,专为经营活动服务的管理工作机构。P736、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是(反比例关系)

7、BPR是指(企业流程再造)。

三、多选题

1、物流企业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

2、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是:精简、统一、自主、高效

3、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部门可划分为:业务经营部门、职能管理机构、行政事务管理机构

4、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的主要方法有: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现代化管理方法

5、我国物流企业包括:股份经营、企业群松散联营、企业集团化经营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物流企业管理的两重性?P58

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方面同流通生产力相联系,表现为劳动者同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相结合,为组织社会商品流通进行共同劳动,由此产生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同商品流通中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表现为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由此产生的社会属性。

2、物流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具有哪些基本形态?各有什么优缺点?P67

a、传统的组织结构

优点是机构层次少,权力集中,命令统一,决策和执行迅速,工作效率高。缺点是领导需要处理的事物太多,精力受牵制,不利于搞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种结构适用于经营规模小、经营对象简单的小型物流企业。

b、功能集合型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适用于外部环境较为稳定,采用常规技术,重视内部经营效率,员工专业素质不高的中小规模企业。

缺点:没有改变物流流程的分散性,物流业务分割的状态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c、功能独立型组织结构

优点:物流的经营职能更加明确,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物流经营比重的扩大和物流务量的扩张;缺点:职能管理和物流的现场作业不能完全统一,存在物流与生产、营销等企业行为的协调问题。d、一体化的组织结构e、物流子公司制的组织结构

3、一般现代组织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或哪些角度)创新?P741、以过程为导向;

2、以战略为导向;

3、以虚拟为导向组织管理创新;

4、物流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有哪些?试说明各职能的要点。P581、计划职能在物流企业管理所有职能中居于首要地位,是企业经营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它是一项指导性、预测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很强的企业管理活动。

2、组织职能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上,从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上,从时间和空间要相互衔接上,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3、领导职能是对人进行管理及研究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4、协调职能指协调企业内部各层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能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消除工作中的脱节现象和存在的矛盾,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5、控制职能按预定计划或目标、标准进行检查,考察实际完成情况同原定计划标准的差异。

5、物流企业管理方法包括哪些内容?P59

三大方法: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现代化管理方法(如有多选则不选)

6、企业采用物流子公司制,与其他的物流组织结构相比有哪些优点和缺点?P67

优点:物流费用明确化,提高了以对物流成本核算的认识,利于加强物流管理;能够以进行以利润为中心的管理利于物流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调动物流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便于加强对物流人员的劳务管理;能开拓物流业务新领域。

缺点:很难定位其与母公司的关系,原有企业不愿意接受子公司提出的物流合理化建议,从而不利于原有企业合理化推进;如物流子公司不和原有企业彻底脱钩,原有企业会转嫁损失,这此都会影响物流管理组织的有效性

7、中国物流企业流程优化的基本原则和关键是什么?P82

基本原则:从最终用户开始,满足最终用户的需要;整个流程应被看作一个整体,每一项活动的处理不能超过一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重复活动;由处于最合理位置的人来完成工作,保证每个成员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整个流程应只有一个数据库支持,每个成员共享所有信息,以使资源配置更精确和有效。

关键:以物流流程为核心,实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从用户出发,加强订单、配送、仓储和采购等的一体化;注重用户价值的增加,删减非增值作业;本着服务宗旨,在流程做优化基础上增加附加活动;以信息技术为牵引,改造传统的物流活动和流程。

8、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一体化”主要体现:

1、物流的每一个领域被组合构建成一个独立的直线运作单元。

2、制造支持被定位为运作服务,确定了其有共同的服务方向,可在物资配送、采购、包装之间直接沟通。

3、物流信息系统将成为独立于物流以外对于企业本身和物流本身至关重要的部分,凸现出信息对于物资流动、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4、督导和信息一样位于组织的最高层次上。

9、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部门划分:

1、业务经营部门指直接参加和负责组织商品经营业务活动的机构。

2、职能管理机构指与经营业务机构的活动有着直接联系,专为经营业务活动服务的管理工作机构。

3、行政事务管理机构 间接服务于经营业务和职能管理机构活动的行政事务机构,包括秘书、总务、教育等机构

10、BPR的企业组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应该是流程型组织;

2、流程经理的作用;

3、职能部门也存在;

4、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

趣味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发展方式 第6篇

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下,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趣味教育实用性自主性创造性个体性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应试教育仍然是主要的教育方式。应试教育已经越来越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阻力。人类社会急需一种适应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最佳综合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趣味教育就是在这种形式下诞生的。

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下,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趣味教育以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为基础,特别强调育教于乐,育教于情,因材施教,分类教育、个性发展和自主教学。所谓自主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各种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而老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必要地引导、启发和讲解的作用。趣味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智能、增长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情感智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乐趣,把人培养成全面适应和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心理环境和自我心理作用的幸福人才。

一、趣味教育的基本特征

1.趣味性

趣味性是趣味教育的最大特征,它表现在每一个学生全部的学习过程中。所谓趣味性,就是最大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最大的情趣。这种所谓的最大情趣,实际上就是人的最佳心理状态。趣味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地使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这种最佳心理状态。

2.实用性

所谓实用性,就是要使我们所培养的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能最好地为现实和未来的社会实践所服务;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具有最大的人类实用性。如果说趣味性是强调教学的过程,那么实用性就是强调教学的效果。趣味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是趣味教育中最主要的矛盾。

3.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在整个数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最大地发挥他自己的特性、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老师和学生以谁为主导的问题是区分趣味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基本的标准。

4.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自我创新能力。趣味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这种自我创新能力。

5.个体性

所谓个体性,是指每一个学生自己独特的个体特征。发展个性与个性发展在趣味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所谓个性发展,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各种知识、文化和理论。而发展个性,是指我们的教师和教学应该尽可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理想的个体性教育是一对一的教育,也就是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个体性教育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考查标准和个性发展等各方面对于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个体化的教学。

二、趣味教育的主要内容

1.趣味教育的教学目的

趣味教育不是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它提倡的不是学习的刻苦,而是学习的乐趣。趣味教育不仅仅是为社会、为将来培养人才,而且是为自己、为现在享受生活。

2.趣味教育的教学内容

在应试教育中,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教材)和所有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样的。而在趣味教育中,每一个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他所教的具体的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各不相同。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同,并不是绝对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怎样把握这种相同与不同的比例是趣味教育学中需要特别研究的问题。应试教育中,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如某年级某班),每一个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几乎100%是相同的。而在趣味教育中,50%以上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各种形式的分类教育。

3.趣味教育中的分类教育

个性化的分类教学方式是趣味教育的一大特点,趣味教育特别强调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所以,首先要建立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档案。学习档案要全面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成果、智商、情商、心商、学习兴趣和身体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学习档案的建立要有一套科学的理论依据。它不仅是学生分配学校、年级、班级、小组和对组的依据,也是将来每个学生升入中学和大学的依据,更是学校和教师进行分类教育、因材施教和发展个性的依据。

趣味教育中的分类教育主要可分为五种类型:①学校;②年级;③班级;④小组;⑤对组。

每个学校的学生特点应该有所不同、有所分类。每个年级的学习进度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有所变化、有所浮动。每个班级的组成人员也应该具有相对的流动性与变化性。一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般有6个人或8个人。一个小组又分为3~4个对组,每个对组是由两个人组成。所有类型的分类教育在教学要求、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定标准等各个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这样,趣味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种类就要比应试教育中的多得多。比如,在小学中,传统应试教育在课程种类上主要是语文和算术两门课。而趣味教育不仅把语文和算术进行了分解,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其中主要有:文字课、阅读课、算术课、解题课、外语课、知识课、音乐课、体育课、道德课、生活课、游戏课、自由课、个人指导课,等等。

4.趣味教育的考核标准

在应试教育中,学生考试的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这种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又是高度统一的。趣味教育完全取消了这种统一的、简单的应试型的考试标准,取而代之是一种科学的、多样化的、全方位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定标准。这种综合评定标准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数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基本一致的,这就避免了应试教育中那种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与低分高能的现象。这种综合评定标准有以下六大特点:

(1)多样性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而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按照优秀上进的原则(每一个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上进的好学生),把学生分成许多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每一种类型特殊的综合评定标准。趣味教育中的综合评定标准,也就是趣味教育的考核标准。

(2)综合能力性

趣味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某一门科学文化知识,也不是许多门科学文化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抽象的、科学的、多种能力的最佳综合效应,特别是智商、情商和心商三大能力的综合能力。所以,趣味教育中的考核内容必须包括智商测验、情商测验和心商测验。

(3)创新性

创新是趣味教育的灵魂。所谓创新,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成果。创新作为趣味教育中最重要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还需要我们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创新理论和创新评定标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科学地衡量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成果。

(3)最少记忆性

趣味教育中所学习的内容和它所考核的内容,都要求其简单记忆的成份越少越好,也就是用最少的记忆量掌握最多的知识。

(5)抽象性

趣味教育特别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抽象性的归纳推理能力是趣味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考核内容。

(6)非特定性

趣味教育中的考核,大大减少了应试教育考试中存在的那种特定性。这里所说的特定性,是指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人物。趣味教育的考核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开卷考试、长期考试、组合考试和家庭考试,成为趣味教育考核的主要形式。那种应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特定性的考试将会越来越少,而学生的创新一般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制约。

5.趣味教育的教学方式

趣味教育有许多教学方式,而所有的教学方式中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的方法。这种所谓的学习方法,是趣味教育所有教学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也就是法中之法,它就如同宪法在所有法律中的地位。

趣味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那种特别的自主性与高效的创造性。而要达到这种自主性与创造性,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趣味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自主教学法、启发引导法、主题分析法、趣味讲授法、创造发明法、解题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影视法、归纳法、对话法,等等,但所有的方法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基本原则。

6.创新方式

趣味教育的学习过程,绝不是一种简单性的记忆过程,而是一种自主性的创新过程。应试教育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越多越好,而趣味教育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越少越好。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记住了多少知识,而在于理解、应用和创造。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首先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创新方法。而这种创新的方法,现在连我们教师自己都还不知道,这是我们的教学研究今后重点攻关的方向。

三、趣味教育的基本原理

趣味教育与应试教育和其它教育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所特有的八大原理方面。

1.最大趣味原理

趣味教育的教学方式,必须能使每一个学生产生最大的趣味效应。如果一种教学方式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学生不能产生其相应的趣味效应,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这个学生就是错误的,就应该取消。

2.自由选择原理

学生在分类教育中所处的类型、教学的内容、方法、进度和考核种类都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按照有利于个体学生最佳发展的原则进行自由选择。

3.优秀上进原理

学生的分类、教学的内容、方法、进度和考核形式都必须按照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上进的学生这样一个原则。

4.自主创新原理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性与创造性。

5.最少记忆原理

学生所学习的所有知识都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学习所必要的简单记忆的内容应该越少越好。

6.最大抽象原理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应该在其头脑中形成最大的抽象性、最大的普通性和最本质的认识。

7.综合考核原理

趣味教育中的考核方式,必须是一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最全面的综合考核方式;必须能够最准确的反应学生所真正具有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

8.最大实用原理

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对其一生具有其最大的实用性。

四、趣味教育的发展方式

由应试教育逐渐发展过渡到趣味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在开始阶段,一定会遇到许多阻力和困难,它需全社会成员、特别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各级政府部门地大力支持。趣味教育是整个人类社会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一场空前伟大的革命,它有着无限广阔、无限巨大、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趣味教育必须由点到面、由实验到推广、由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首先是发展幼儿趣味教育和初等趣味教育,然后再逐渐发展中等趣味教育、高等趣味教育、职业趣味教育和成人趣味教育)。发展小学趣味教育是发展整个趣味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方式的变革,又是发展小学趣味教育的突破口。

足球教学训练的基本原理及意义研究 第7篇

关键词:足球;教学训练;基本原理;意义

足球教学训练可以培养球员的基本足球技能,增强球员体能,使球员在比赛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比赛,发挥出自身水平。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足球运动研究的深入,足球教学训练正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稳定性和相对独特性的足球教学训练值得推广,以达到提高训练质量并最终提高整体足球水平的目的。

一、足球教学训练要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代足球运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及教育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足球教学训练应该适应并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伴随着科技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而科技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会促进足球教学训练的发展。社会多方面的发展使得足球教学训练朝着系统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足球教学训练的发展对科技文化、教育和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足球教学训练要侧重培养球员的足球意识

足球教学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球员的足球竞技能力,因此球员的足球竞技能力的增长与在比赛中所能发挥出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足球教学训练。足球教学训练要重点培养球员的足球意识与能力,如足球技术的训练、足球技战术思维能力、观摩解读比赛的能力与足球运动相匹配的体能能力等。

足球技术训练是足球教学训练中需要持续进行的一项基本内容,有利于球员足球技术的提升。扎实的足球技术保证了球员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是足球比赛的基本保障。足球技战术能力的培养可以保证球员在比赛中合理运用技术,通过团队合作掌握足球比赛的节奏并最终赢得比赛胜利,这是足球教学训练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体现了足球教学训练的水平。优秀的足球教学训练要把技术训练和技战术训练有机结合并贯穿始终,以达到球员个体水平的提升以及足球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观摩解读比赛能力的培养对于足球技战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可以令球员在足球比赛中根据比赛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适当的技术动作。足球专项体能训练保障了球员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出自身技术水平,是提高足球技术和技战术水平的重要基础。由于足球比赛的特点并不要求球员全场比赛均处于高强度的运动状态,因此体能训练要结合足球比赛的特点进行,要与足球运动的特点相匹配。

三、足球教学训练具有重复性

足球训练的重复性是球员获取和掌握足球技术、提高足球意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足球教学训练中,教练要按照感知—理解—训练—再理解—再训练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提高球员足球水平,通过反复性的训练达到强化训练内容、提升训练效果的目的。但重复性足球教学训练并不是对同一方式的机械重复,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相结合来达到强化同一项训练内容的目的。如教练讲解与球员练习相结合、多种训练形式相结合、引入足球游戏、阶段性训练和重复性训练相结合等方式。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要增强足球教学训练的吸引力、娱乐性和技术性,逐渐提高球员的足球水平和足球意识。

四、足球教学训练要注重整体性

足球教学训练整体性的内涵在于足球教学训练本身的整体性、足球运动团队的整体性以及球员自身发展的整体性。

足球教学训练的目标、内容和训练手段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要整体平衡发展。在足球教学训练中要处理好技术与技术间的联系性、技术和战术的协调统一、教学训练与比赛的相关性、足球意识与能力发展的平衡性等问题。足球运动是一项强调整体合作的团队运动,在足球训练中要兼顾球员自身各方面的发展与球队整体协调合作,统一发展,培养球员的技战术能力、身体能力、心理能力、掌控比赛能力和创造力等各方面的整体能力。在进行足球教学训练时要深刻理解足球教学训练的整体性内涵与其基本原理,合理运用训练方法与手段,形成足球教学训练体系、团队、个人的共赢局面。

五、足球教学训练心理能力的训练

足球教学训练不仅要在球员身体机能与足球意识上进行训练,还要注意心理能力的训练。在足球比赛中,球员所承受的不仅仅是来自对方进攻的压力,还有许多因素合力造成的心理压力。足球比赛也不仅仅是技战术的展示,还反映了团队和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压力条件下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如果球员心理素质不过关,将不能完全发挥出球员与团队整体应有的理想水平,对球员与团队整体的提升也会产生障碍。

在心理能力训练中,教练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法提升球员在比赛中的自信心,帮助球员调节情绪,缓解其紧张焦虑的心理。采用模拟训练法模拟真实比赛环境,强化球员临场比赛的适应能力,也是强化球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心理能力训练中要掌握劳逸结合、松弛有度的原则,在进行强化训练的同时,还要适当进行心理放松,有效减轻球员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东岩.足球教学训练的现状和发展探析[J].运动,2013,(02).

[2]肖东君.论足球教学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其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03).

上一篇:中小企业如何理财下一篇:中国大学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