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腹泻的家庭治疗

2024-08-01

婴儿腹泻的家庭治疗(精选4篇)

婴儿腹泻的家庭治疗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7月腹泻患儿100例, 年龄2~10个月, 其中2~3个月30例, 3~4个月40例, 4~6个月30例。喂养:母乳喂养14例, 人工喂养44例, 混合喂养42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 (1) 病史:病程7~14d。全部患儿每天大便>6次, 小婴儿大便次数多于哺乳次数, 其中每天6~10次90例, 每天10~15次10例。就诊前均有使用抗生素病史。 (2) 体检:全部患儿全身情况尚好, 无脱水征及其他系统疾病。大便肉眼见黄绿色, 稀糊状或块状, 未见黏液或脓血。 (3) 化验:全部患儿大便常规基本正常, 兼或少许白细胞、脂肪球等, 无脓球。全部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血常规正常。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常乐康冲剂 (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其主要成分为酪酸梭状芽孢杆菌与婴儿双歧杆菌) 500mg/次, 每天2次;复合维生素B片, 1片/次, 每天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芪斛楂颗粒 (贵州宏奇药业有限公司, 其主要成分为黄芪、党参、山楂、石斛等) 3g/次, 每天2次。观察2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1]

治愈:服药≤7d, 每天大便≤3次, 大便成形或软糊;有效:已服药7d, 大便基本成型, 次数较服药前减少50%;无效:已服药7d, 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明显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和90%均高于对照组的30%和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婴儿长时间腹泻者, 电镜显示小肠微绒毛萎缩、减少, 肠壁细胞受损, 使酶的质和量均降低, 营养成份吸收减少, 导致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对病损的修复能力降低, 甚至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 运化机能较低, 同时小儿发育迅速, 生机勃勃, 对水谷精微的需求较成人为多, 这就增加了脾胃的相对负担, 构成了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小儿一旦遇到外邪内侵, 或乳食不节, 均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致腹泻, 久泻不已, 精微损失, 故气血来源不足。芪斛楂颗粒主方由黄芪、石斛、山楂、山药、茯苓、党参、麦芽、陈皮、白术等中药组成, 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固表、消食导滞、滋补胃阴、改善脾胃虚弱和脾失健运等功效。黄芪能快速调理机体, 提高整体免疫功能, 党参石斛等滋阴健脾, 可调节体液平衡, 茯苓健脾益气, 山药扶脾胃正气、健全胃肠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黄芪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 促进机体代谢, 延长细胞寿命[2]。常乐康由酪酸梭状芽孢杆菌与婴儿双歧杆菌组成, 主要作用是重建肠道菌群间正常的生态平衡, 抑制病原菌生长, 有利于肠壁细胞的修复, 维持正常的肠蠕动,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本资料显示, 芪斛楂颗粒治疗婴儿腹泻疗效显著、安全、方便、口感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芪斛楂颗粒治疗婴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腹泻患儿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应用常乐康冲剂+复合维生素B片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斛楂颗粒治疗, 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78%和90%均高于对照组的30%和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芪斛楂颗粒治疗婴儿腹泻疗效显著、安全、方便、口感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芪斛楂颗粒,腹泻, 婴儿,疗效

参考文献

[1]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使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

婴儿腹泻的观察及护理 第2篇

调整饮食

腹泻时不仅排出水及电解质,而且失去了不少营养物质,应及时加以补充。根据病情调整喂养方法,原为母乳喂养的,每次哺乳时间应缩短;原为混合喂养的,可停喂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单喂母奶;原为人工喂养的,牛奶量减少再加水或米汤冲稀些,也可单喂米汤;原已加喂辅食的应减量或暂时不喂。

防止再感染

婴儿腹泻可引起胃肠道吸收不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其病区应与其他感染疾患的病室分开,新入院与恢复期的患儿应分室居住,如无条件分室,则床边隔离。

病情观察

低血钾症:吐泻可导致丢失过多的钾,一般血钾<3.5mmol/L,患儿表现为精神委靡、躯干和四肢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重者使呼吸肌变浅,甚至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

低血钙症:腹泻患儿进食少,吸收不良,可使体内钙减少,久泻,营养不良,活动性佝偻病患儿,血钙较低。有脱水和酸中毒时,血液浓缩,钙离子增加,可出现低钙症状。若患儿原有佝偻病,为预防低钙抽搐,可给予药物治疗。

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腹泻而丢失大量碱性物质,而进食少,摄入热量不足,使体内脂肪的氧化增加,酮体生成增多,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循环迟缓,组织缺氧,乳酸堆积,肾血流不足,尿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体内,引起酸中毒。临床表现有精神委靡,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口唇樱红,呼吸深快,呼气可有丙酮味。

高血钠症:患儿经静脉补液后,如仍有烦躁不安,但皮肤弹性不差,并有烦渴、惊厥、发热等现象时,可抽血化验,若血钙>150mmol/L,应适当减少钠盐摄入。

保证营养及体液的补充

由于新陈代谢旺盛,水代谢快,小儿对缺水的耐受力比成人差。保证液体按量、按时正确输入,及早发现电解质紊乱,是护理上的关键。纠正脱水进行补液应掌握以下原则。

口服补液:用于轻度脱水患儿,口服液配方:氯化钠0.35g,碳酸氢钠0.25g,氯化钾0.15g,葡萄糖2g,用前加温开水至100ml溶解,一般100~150ml/(kg·日),少量多次口服。

静脉补液: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患儿。输液时应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开始输液速度稍快,及时补充血容量,补液总量按累积损失量和继续损失量及维持量计算,前8小时给总量的50%。余量在16小时内输入。输液过快可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输液速度过慢则影响治疗效果。

准确记录出入量及观察大便性质

婴儿腹泻的家庭治疗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12月、2012年10—12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的婴儿腹泻患者104例, 患儿均符合婴儿腹泻病 (急性肠炎并脱水) 的诊断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2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儿均满足以下条件:病程在2~7d内;轻症大便次数稍增多, 性状轻微改变, 重症腹泻频繁、量多, 呈水样或蛋花汤样, 有黏液或有腥臭, 大便5~10次/d不等, 有的患儿有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临床伴高热、恶心、呕吐等脱水症状, 少数患儿有循环衰竭、嗜睡或惊厥等;大便镜检大部分无白细胞或白细胞<4/HP。少数患儿有白细胞或白细胞>10/HP。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按照常规处理方法:抗炎、口服或静脉补液, 配合饮食疗法 (母乳喂养暂停辅食, 人工喂养可喂稀粥加腹泻奶粉, 由粥、腹泻奶粉、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呕吐严重者禁食4~6h) ;非细菌性 (病毒、各种酶的缺乏、乳糖吸收不良等) 采取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水、盐电解质紊乱, 亦配合饮食疗法 (如上) ;高热给以退热, 呕吐给以止吐, 纠正循环衰竭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基础上应用思密达保留灌肠外加复方丹参静脉滴注。思密达:年龄<1岁, 思密达2.0g/次, 1岁<年龄<3岁, 3g/次, 年龄>3岁, 4.5g/次;加温的0.9%氯化钠溶液15~20ml, 患儿取侧卧位;用50ml注射器抽取灌肠液灌肠, 嘱家属采取各种适合方法保留灌肠液至少30min, 2次/d;再静脉滴注复方丹参, 按0.5~1ml/kg加0.9%氯化钠溶液50~100ml静脉滴注, 1次/d。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1~2d后,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腹泻次数明显减少<2次/d, 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有效:治疗2~3d, 腹泻次数减少≤3次/d, 大便性状改善, 水分明显减少, 粪质多;无效:治疗3d, 临床症状无改变亦无加重[2]。显效率+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4%, 高与对照组的7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我国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有轮状病毒、大肠杆菌、空场弯曲菌、耶尔森菌、伤寒沙门菌、抗生素诱发等引起。一般经粪口转播, 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1) 细菌性:病原侵入肠道后一般在肠腔内繁殖, 黏附在肠上皮细胞刷状缘, 不浸入肠黏膜, 致使三羧酸循环受阻, 使环磷酸腺苷 (c AMP) 和环磷酸鸟苷 (c GMP) 增多后, 使肠上皮细胞减少对水和Na﹢的吸收, 导致患儿发生分泌性腹泻, 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2) 病毒性:80%是病毒感染所致, 病毒侵入肠道后, 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 使绒毛缩短、微绒毛肿胀、紊乱并脱落、线粒体、内质网膨胀。导致肠黏膜双糖酶活性降低, 载体减少, 消化吸收面积减少。进一步双糖 (乳糖) 、糖、脂肪吸收减少。渗透压增加, 引起渗透性腹泻, 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脱水症状、发热、呕吐[3]。 (3) 思密达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 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 抑制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 并通过与黏液糖蛋白相互结合, 起到修复肠黏膜、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思密达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并连同所固定的攻击因子随消化道蠕动排出体外, 无不良反应, 不改变大便颜色, 不改变正常的肠蠕动, 从而有效阻止病毒及细菌对肠道的攻击, 保护肠黏膜免受细菌及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组织学变化。婴幼儿常不能配合口服药物相对比成人困难, 大多伴呕吐, 导致药物进入消化道困难, 药物血药浓度维持更加困难, 所以采用思密达保留灌肠, 使思密达直接作用于肠黏膜, 减少肠黏膜溶解和肠黏膜破坏, 操作简单, 经济方便。另外复方丹参注射液成分有丹参、降香等均有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 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能促进小肠刷状边缘被损坏的上皮细胞正常再生, 加快肠黏膜修复, 使肠黏膜的转运和吸收功能恢复正常[4]。丹参还有直接抗炎、增加免疫的作用, 还可对抗内毒素, 并具有抗病毒作用[5], 从而起到止泻的作用。

通过以上临床病例观察, 常规抗病毒、抗炎、采取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水、盐电电解质紊乱, 配合饮食疗法, 纠正酸中毒治疗基础上, 用思密达保留灌肠, 联合静脉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治疗婴儿腹泻病, 能有效缩短病程,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安全可靠, 儿科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值得提醒的是大便明显性状改变就要停药。

摘要:目的 观察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复方丹参静脉滴注治疗婴儿腹泻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0—12月、2012年10—12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的婴儿腹泻患者10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复方丹参静脉滴注, 观察两组患儿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4%, 高与对照组的7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复方丹参静脉滴注治疗婴儿腹泻病疗效确切、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泻, 婴儿,思密达,复方丹参,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使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0-384.

[2] 杨锡强, 易竹文.儿科[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09.

[3] 张爱名.儿科药物使用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0:160.

[4] 阮友军.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婴儿秋季腹泻80例[J].使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 (5) :293.

婴儿腹泻的家庭治疗 第4篇

【关键词】 母乳;抗生素;婴儿;腹泻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1]。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某些小婴儿首次腹泻与其乳母服用抗生素有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108例临床资料为2011-01至2013-06我院儿科门诊腹泻患儿,年龄2月龄至6月龄,男60例,女48例,均为首次腹泻。采集病史,无喂养不当、护理不当及服药史,其母亲正在服用抗生素,其中应用头孢类38例、青霉素54例、大环内酯类16例。

1.2 临床表现 大便每日2-8次不等,呈黄色稀水样,尿量略有减少,64例表现轻度脱水征。乳母服用头孢类药物后平均2.5天患儿出现腹泻,服用青霉素类药物后平均3天患儿出现腹泻,服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后平均1天患儿出现腹泻。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均行血常规、超敏CRP及大便常规、大便涂片检查,108例患儿血常规均无炎症征象、超敏CRP均正常,大便常规有24例见少许白细胞,其余84例未见炎症细胞、大便涂片均未发现致病菌。

1.4 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对照组50人两组均予蒙脱石1/3包tid、培菲康0.5包bid治疗,葡萄糖酸锌10mgqd,有脱水症状者予以口服补液;观察组嘱其母亲停用抗生素,不能停用者嘱暂停母乳喂养,对照组继续母乳喂养。

2 结 果

观察组58例患儿有44例于2天内腹泻止,4例疗程长的5天腹泻止,平均疗程2.8天;对照组9例于4天内腹泻止,其余46例给予停母乳后,继服上述药物治疗,其中24例2天腹泻止,18例3天止,余4例于4天止,平均疗程7.8天。疗效有显著差异性,同时显示所报道婴儿首次腹泻与其乳母服用抗生素有关。

3 讨 论

笔者发现与其乳母服用抗生素引起腹泻患儿多见于2-6月龄婴儿,且为首次腹泻,病情较轻,无全身中毒症状,暂停母乳后,门诊治疗疗程短,预后好。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均可通过乳汁分泌,头孢类药物未经母乳分泌,可能其在体内分解物通过乳汁分泌,致病因素考虑为其母亲服用抗生素通过乳汁分泌间接予患儿服用所致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AD)是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常见的药物副反应,典型的发生率AAD为5%-35%[2]。其原因与抗生素应用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胃肠蠕动加快、肠道粘膜损伤有关。婴幼儿胃酸度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肠道分泌型IgA较低,补体水平低,对外界环境变化耐受力差,使用抗生素后容易发生AAD。抗生素致患儿腹泻机制为:抗生素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使多糖发酵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未经发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积聚在肠道内引起渗透性腹泻;抗生素的直接作用可使肠粘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

治疗方面给予暂停母乳,服用蒙脱石、培菲康、葡萄糖酸锌、口服补液疗效肯定,疗程短预后好。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1.

上一篇:一次除尘系统下一篇:实践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