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白描

2024-05-06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白描(精选12篇)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白描 第1篇

关键词:消极积累,积极语言,理念寓于其中,语言输出

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其今后学习能力、各科成绩至关重要, 也对日后升学、就业影响深远。

一、“博观定会约取?厚积必将博发”?———不见得

大量地、充分地积蓄力量, 才拥有了写文习作的涓涓不竭之活水。学生习作提高的不二法门便只是“多读、多背”, 先积累, 再“多写”吗?学生依然干涩、空洞的作文告诉我, 问题没那么简单。“多读、多背、多写只是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 泉涓涓无处流, 活水不活。

也许有人会说, 学生作文中语言干涩、空洞系语言积累贫乏所致。但事实并非仅限于此, 笔者长期推行阅读实践, 孩子读除教材要求的一篇篇与其各方面水平大致相当的文章外, 《亲近母语系列》、《新语文读本》等等各类图书孩子均有所阅读, 有些甚至可以熟读成诵。每种读本内含的各式各样词语、句式的文章, 孩子一般能理解。由此推之:学生头脑里积累的语言应是相当丰富的。况且心理语言学告知:阅读与写作一样, 也需凭借头脑里积累的语言。那为何出现“水壶水满却倒不出”的现象呢?笔者最近在《御语成文》中寻踪索骥、觅得解答。人脑中积累的语言分两种, 一种是消极语言, 一种为积极语言。消极语言仅能借其在阅读中理解。例如, 笔者为新苏州人, 长期在此生活使得自己可以听懂苏州方言, 却不会用之与人沟通, 为消极掌握。只有指导学生尽力将阅读、背诵所获消极语言迁移、运用于写作中, 才能使其转化成积极语言, 才能使其在写作中自然而然地迁移、运用, 才能使其运用语言能力得以提高, 才不至于让学生的活水成为闷在泉里、壶里的死水一潭。

2. 读破万卷书, 下笔未必神。

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由多因素制约, 一是多积累, 二是善观察、勤练笔, 三是能将多读、多背所积累丰富的语言自发或自觉地迁移、运用于多写之中, 四是在能逐步积累丰富的遣词造句的经验。如何将阅读、背诵所获语言自发或自觉地迁移、运用于写作中, 并能融入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是写成有神佳作的关键。学生不能只局限于积累阅读, 若想切实得提高驾御文字描述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能力, 就必须有自己的想法, 思维有一定的深度。这一点, 在小学阶段的作文, 是个难点, 却也是希望点。

二、抛砖引玉, 一得之见

我在仰望前贤、膜拜妙作的同时, 一直在苦思如何能做到前人所谓“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在无数教学实践与众多前辈及同仁的文字中, 拾得几条“相见恨晚”、与之共鸣的妙策。

1. 增强“输出”的意识, 有效迁移表达。

要增强学生在写作中尽力运用阅读、背诵所获语言进行表达的意识, 就要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他们关注课文的语言, 在作文教学中研究优秀作文的语言, 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作文与其比较, 进行反省, 使其深切地感受到好文章语言之优美丰富, 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语言之贫乏。一旦学生增强此意识, 产生这需要, 便会在写作中有意识为之, 将多读、多背所积累丰富的语言尽力迁移、运用于表达之中。同时, 也反过来使学生在积累阅读的时候, 能有意识地思考, 辨别、吸收所需积累, 会甄别、筛选“他山之石”了, 自然于习作大有好处。

2. 加强运用所积累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指导。

在写作中, 让学生将胸中之意用恰当而又丰富的语言表达出绝非易事。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方面固然要加强遣词造句的指导, 另一方面亦要加强尽力运用所积累的丰富语言于表达中的指导。指导尽力运用所积累丰富的语言进行表达, 方法有二, 其一, 在依据提纲边想边写每段时, 让学生不要想一句写一句, 而是先想这段的要点和顺序, 理出语段的层次, 再沿着已确定的这段的写作思路斟酌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词语、句式来表达。这样便可克服学生遣词造句的通病———“在边想边写时由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要想写的内容及叙述的条理上, 无暇顾及尽力运用多读、多背所积累丰富的语言”。其二, 根据“物—意—象—文”之写作规律, 让学生先将要写的人、事、景、物在脑海里“放电影”, 即进行形象思维, 然后再放一遍, 在放的同时, 尽力用好词佳句叙述、描写脑海里浮现的人、事、景、物。

三、若要笔落惊风雨, 需入情境且共鸣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文章贵在情真, 而境能育情, 情能造境。学生在大量的阅读、积累、博观、厚积后, 必须自己创设情境, 对所写内容有身临其境之感, 增加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诱发对情境的体验, 才能真正写成有一定深度的好文章。在情境中, 他们“发现事实、事理的真谛”, 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 而不是从别处搬来的公式和口号。笔者推荐班级学生坚持阅读钱理群先生的《新语文读本》, 其中入选的作品主要不是作为语言知识、阅读写作知识的例子, 而是着意为学生搭设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我希望通过这座桥梁, 能够让他们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 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 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 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 并形成共鸣, 有自己的思考与感触, 探索言语世界的奥秘, 同时从根本上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一学期来, 收效良好。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白描 第2篇

赏识教育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周弘主任所提出的,这种教育方式具有人性化和人文化的特征,是一种充满感情和人情味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基于尊重生命的理念至上,要求教师带着赏识的眼光来关注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降低学习中产生的压力,提高积极性,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将赏识教育法用之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能显见成效。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实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赏识教育基于爱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过程进行创新设计,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口头表扬、精神、物质奖励等方式,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从而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实现“升本思想”教育的目标。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是以尊重和爱心为前提的,《浅谈赏识教育》中谈到,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赏识,就是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事、物。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人的行为,通过不断地暗示,提高人的自信心,从而不断进取。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在小学阶段实行赏识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对于该学生的日后成才,都十分关键。因为赏识教育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赏识教育强调平衡与和谐,赏识教育主张以人为本,树立平等观念。所以赏识教育是注重生命意识爱的教育,是具有人性化的教育,这与教育规律与儿童特点有共同点,因此,实行赏识教育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1.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学习,是强调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学习。包括“阅读“”写作“”习作”等内容。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注重学生的课文感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观后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认知课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我们让学生写《值得尊敬的一个人》,我们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去写,写生活中最让他感动最让他尊敬的一个人。有的学生写老师,有的学生写母亲。由于我们在启发学生时,强化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从本人的内心情感出发,写出自己最感人的事例和情感。学生的自我得到很好的挖掘。

2.搭建教育平台,树立自信心。

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他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缺乏自信的人,就会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就会制约学生的言行,就会影响到学生正常思维的发挥。小学时代又恰好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牢牢抓住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契机,就会对学生的一生大有裨益。所以在小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小学五年级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讲述了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赏识,教师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让自己做的最好,让自己成为最受别人赏识的人,做花朵中最美的一棵。并且学会赞美学生,“你们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花朵,你们要永远做最好的自己”同学们听到这样鼓励的话,能够大大提高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从课堂开始抓,为学生营造被赏识的环境。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要从课堂入手,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伊始,就感受到赏识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增加信心。在语文课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比如听说读写,加强对学生的鼓励。例如,有的学生不会读课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读错了不要紧,立即改正过来。有的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应鼓励他们,谁发言,谁就是最聪明的孩子。通过积极的引导,鼓励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发言。

4.在课文作业上抓赏识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在课外作业方面,我们也强化赏识教育,我们很注重抓学生在作业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班有名男同学,作业一贯潦草,但有一次稍微工整,我就及时表扬他,并把他的作业拿到班级,让全班同学看,这样一来,使这个学生大受鼓励,从此,他的作业每次都工工整整、认认真真。通过作业的改进,这个学生更加爱上语文课了,期末,他的语文成绩提高了一大截。

5.在赏识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鼓励大胆创新和探索。

我们在课堂上大胆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创新,争取把每一节课,都变成探索与创新的实践课。老师,是启发学生开拓与创新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开拓与创新的主动性、能动性,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刷子李》这篇课文是讲述一个叫“刷子李”的能工巧匠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通过排演节目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这篇课文在讲解时有了新意,语文课上出了新特点。事实证明,学生们是有很好的开拓性的,教师要及时采纳他们的建议和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使我们的课上得更有新意。

三、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价值

1.以导促探,以探解疑,使学生在赏识教育中完善自我。

在讲科技文时,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大胆质疑,让学生大胆思索,开动脑筋,比如《太空清洁工》,教师就向学生提问,谁是太空清洁工?为什么叫太空清洁工?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思考,很快进入了情境,主动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很长的课文,学生很快就读懂了。在讲《难忘的一课》时,同样,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叫难忘的一课,究竟因为什么使人觉得难忘?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来看这篇课文,就会觉得课文没有那么难理解了。这时及时表扬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强。这样,同样是一篇课文,在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提问与解答中,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2.以趣促思,以思求异,使学生在赏识教育中得到升华。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尊重生命;主题思想;价值体现

语言教育初级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所以,我们把赏识教育引入了课堂教学中。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赏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能够爱好学习。

一、赏识教育的阐述

赏识教育是以尊重生命为主题,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方法之一。赏识教育与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思想相吻合。近年来,赏识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

古语有言曰:“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赏识教育正是利用“爱”这个闪光点来教育孩子的。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这是一充种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因为,人性的本质就需求赏识和理解,从生命的精神内涵出发,每个人都是因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关注小学生的优点,并且给予鼓励,是赏识教育的主要特点。

赏识教育可以焕发小学生的生命力,激发了小学生的潜力,使小学生快乐成长,保护了小学生的成长天赋。

赏识教育是基于尊重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方式,它能帮助小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让小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一方面得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得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态度,引导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辅导小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成就感的满足。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把赏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以爱入手,把尊重引入课堂,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第一,教学观念上的转变。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方式都遵从“师道尊严”,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对教师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敬畏感,而且,这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起到了严重的限制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在学生中威严的形象,要以真诚的微笑来面对小学生,以满腔的热情来感染小学生,消除小学生心中对老师的畏惧。课堂上,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打破小学生的羞涩,让小学生自信心增强。曾经有位诗人对赏识教育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第二,教师应该利用赏识教育来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为学生和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赏识学生的一个主要场所,有助于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课堂可以体现教师和小学生的生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教师要赏识性地批阅小学生的习作,坚持赏识教育理念。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成果,小学生习作是一项比较有难度的作业,教师不要挫伤小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教师要充分肯定小学生的作文,即便是再差的作文,也要“从沙里找出金子”。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的作文,找到其闪光点,进行评价欣赏。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赏识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写作就要求学生用细致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环境的优美,然后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进而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很大的提高。赏识就像心中的阳光,这缕阳光会照亮心里的每个角落,亮化人生。

三、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中体现的价值和意义

小学生的习作需要教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如果教师不去赏识,那么就无法使小学生得到自我心灵的满足。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讲过:“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只对能够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所以说,对于影响小学生语文习作的动机,不仅仅在于知识本身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赏识和赞美。促使小学生习作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赏识性评价,因为赏识性教育的核心是:“你不会写,我教会你写;你不喜欢写,我让你喜欢写。”因此,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体现。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赏识教育,满足了小学生的自尊心。小学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学生由说几个简单的词到会说一两句完整的话,再到一段话、一篇文章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要发生质的变化。因为,语言是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在这个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关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赏识教育,满足小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小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习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生的语言得到加速发展。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自然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需要。”自我需要简单来讲,就是一种炫耀自我、表现自我的荣誉感的心理需要。小学生需要依赖于老师或者家长或者同学的表扬和赞美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赏识教育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写作风格和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的形成。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赏识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小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是一个纯洁美丽的世界。教师的赏识教育会使得小学生崇尚大自然的优美壮观,热爱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情感在心里生根发芽,从小在他们的心底种下了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种子。小学生为自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这个梦想努力奋斗。因此,赏识教育促进了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结语

总之,从某种角度来说,赏识教育是一种找感觉的教育,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爱去感染、去赞美、去肯定小学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被别人肯定和赞美,从而来战胜自己心里的那份恐惧,获得一种安全的感觉。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的军队能够征服欧洲大陆,靠的就是自己足够的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决定于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赏识教育就是一种培养自信心极为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郑少华.赏识教育在小学语言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出版教育研究中心,2010.

[2]刘少蕊.赏识教育在教学应用中的价值体现及意义[J].教育研究,2009.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第4篇

一、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基础

1. 丰富学生头脑中的感性表象

教师们常常烦恼的是:学生的习作为什么往往内容空洞、词汇贫乏、语言干瘪呢?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儿童对事物的观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头脑中的感性表象储备较少。

2. 帮助学生形成典型形象

典型形象就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知觉形象。典型形象一旦在头脑中形成, 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可以从中提炼出来。另一方面, 也只有生动地描述典型形象, 文章才能感人。

3. 鼓励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观察是获取感性表象的唯一渠道, 是儿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途经。

丰富儿童知识, 为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打好基础。任何人的想象不能凭空产生的, 它需要借助知识形成记忆表象。丰富的知识基础越厚实, 想象也就越丰富。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和各种自然知识、社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语文, 还要加强课外阅读, 开展有益的活动, 开拓儿童视野, 丰富儿童生活, 为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有利条件。

利用阅读课, 通过具体形象的讲读, 发展儿童的想象。发展儿童语言, 为想象创造条件, 因为儿童的想象活动要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4. 培养儿童的联想能力

作文, 要经过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由俗到雅、由杂到纯的过程, 联想能使儿童在选择积累的写作心理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由此及彼, 由想象到本质, 根据题意要求, 在记忆的仓库中搜索, 摘取与题意有关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从一个形象的事物引出另一个同类或异类, 即形似或神似的形象, 就可以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事、抒不完的情。因此,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是激发学生写作情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1) 利用原文进行改写、扩写练习。改写是在联想力的作用下, 把原文改成另一个样子的写作训练形式。有改变文体的改写, 如将语言精练含蓄, 含义深刻, 意境丰富的古诗、寓言等范文改写成散文。有改变人称的改写,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联想出人物和与之有关的事物与景象。有改变原文中心思想的改写, 学生根据新的中心思想, 借鉴原文的材料去联想新的材料等。

(2) 注意命题, 便于联想。教师的作文命题, 是否注意培养儿童的联想能力也很重要。首先, 作文命题要切合儿童生活实际, 使儿童能通过此事物去联想发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生活积累中的写作题材。其次, 作文命题要意味深远、新颖有趣, 富于联想性。

(3) 把观察和联想结合起来。观察作为积累素材的手段, 在作文教学中已经受到重视。但是观察的现象毕竟有限, 如果能把观察和联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儿童既看到眼前生动具体的事物, 又能与以前感知的事物和记忆的大量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这样, 写作的素材无疑是十分充足的。因此, 在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 不仅要启发儿童想象, 还要鼓励他们开展联想。

二、抽象思维的培养是主导

前面已经说过, 学生习作要经过收集材料、提炼主题、取舍材料、安排结构, 即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1. 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要对句子、段落和篇章进行分析。要理解一篇文章, 得分解为几个段落, 要理解一段话, 就要把段分解为若干个句子逐句理解, 再把几句话的意思综合起来理解, 然后再把几个段的意思综合起来理解, 这样由综合到分析, 又由分析到综合, 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这篇文章的具体的印象和完整的概念。

2. 抽象与概括

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 是人的思维能力的高级阶段。在阅读教学中, 通常是通过概括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在习作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 在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时, 学会抽象、概括的能力, 从而通过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述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提升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 思维能力差的和思维能力强的两个学生, 同样学习习作其达到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前者只能按照范文, 照葫芦画瓢, 毫无创造性;后者能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认真进行构思和选材, 灵活而贴切地运用学过的语言, 表现出作文的创造性。

(1) 从模仿到创造。人们学习语言, 是从模仿开始的, 指导学生习作, 也是从模仿开始的。一定程度上,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训练, 也是指导儿童口头表达由仿到创的有益训练, 符合从模仿到创造的规律。

(2) 扎扎实实地练好作文基本功。创造性作文不能凭空产生, 必须有坚实的作文基本功作为基础。这个作文基本功, 包括审题、确定中心思想、收集材料、组织材料、语言表达、修改文章等六种能力。如果这六种基本能力都没有培养好, 要谈培养创造性思维, 写创造性作文只是一句空话。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白描 第5篇

盘县三中语文组黄广东

摘要: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它们的特征是用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在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各类作品中,有许多白描手法运用的典范,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关键词:白描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 典范可读性

前言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它选编的是各种各样的现成文章。其中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都占了不同篇幅。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状物还是写人,只淡淡几笔,就逼真地勾画出鲜明的画面或清新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堪称白描手法运用的典范。

一诗歌中的白描

诗歌是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它几乎是和人类的语言同时产生的。《辞海》解释:诗歌,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它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能具体生动的反映事物本质,在创作中始终贯穿着对形象的捕捉和描绘。我国古典诗歌描绘形象时,大多使用了白描手法。

古诗中的白描,形象鲜明生动,集诗情画意于一体,艺术感染力极强。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的最后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

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寥寥几笔便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篇仅20字,却塑造了一个空灵、寂静、冷峭的意境,寄托了诗人清高而孤傲的情感。

全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一句一景,一词一态,使千山、万径、寒江、孤舟、独钓等各相映成趣,又共同创造了渔翁的总体形象——孤独、渺小、高傲。诗人以画家的眼光,将一幅白雪皑皑、万籁俱静的冰封雪压的奇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采取不断变换角度的手法,视点不断转移,由远及近,“千山蓑笠翁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从远处着眼,勾勒出广阔的背景图画,再将视角转向近处,展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在“千山”“万径”下更显渺小。这种对比,使“孤”“独”两字更加突显,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意境和氛围。在艺术形态的表现上给读者展示出了一幅奇美的图画。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又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课外背诵篇目里选录了婉约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虽是小令,却是千古绝唱,经典名画。全篇没有一个华艳奇丽的辞藻和雅致艰涩的典故,而是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写景状物,廖廖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生活图画,让人留连,让人忘返。主人公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浓郁情感连同火热的青春,带着荷香,带着鹭鸣,迎面向我们扑来,激荡着我们的心扉,沐浴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一同陶醉着,一同忘情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个“惊”字,精妙隽永,既刻画出了词人慌乱神散的心情和动作,又别有洞天,传神地写出了由惊慌到惊喜的微妙变化,一代才女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可谓妙理天成,趣味横生,“不着一字,尽显风流”。全词只见美景,不见人影,委婉含蓄,寓情于景,在平朴自然的叙述中彰显其神奇之效,耐人寻味,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又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选编了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

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堪称经典之作。

二散文中的白描

散文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的文学样式。构思灵活,表达方式多样。也经常运用白描手法,使得行文自然而真切,也能使作者想重点突出的东西,表现力更强,有时甚至使人过目不忘。譬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选入的朱自清的《背影》送行那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而‚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段文字乍一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但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展示出来,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正所谓 于平淡中见神奇。有时散文中的白描手法与别的表现手法共用,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如鲁迅在散文《藤野先生》中有段描写就是这样做的: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对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的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坐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土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在这段文字中,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就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用白描手法,抓住盘辫子的细节,几笔勾勒,揭示了这些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和清王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思想本质。用对比反衬的写法,以樱花烂熳的美丽景色,反衬“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的丑态。用反语的手法,“实在标致极了”;用夸张手法,“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方法“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它们整合起来,取得了无比辛辣了讽刺效果。而且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也仿佛听到了鲁迅先生在满怀悲愤的大声呐喊:你们这帮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洋务留学生!你们怎能置黑暗沉沉、生灵涂炭的祖国于不顾,整天享乐,不学无术!你们怎能不知羞耻的卖弄那载着民族压迫与落后的大辫子!字里行间先生那颗嫉恶如愁的拳拳报国之心已呼之欲出。

三小说中的白描

我国古典小说源于说书,因此在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上,大多采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将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与景物特点跃然纸上。

景物的白描,不仅可以表现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还能深化小说主题。如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下)选入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的描写: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

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神韵”,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许多作品一般没有细腻的心理刻画,也没有铺陈的风景描写,几乎都是成功的白描,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场景或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让人回味无穷。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的《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寥寥数语,我们就仿佛看到,在深冬阴晦天气笼罩下的原野上,中年迅哥儿,带着深沉悲凉的情绪,一步一步面色凝重地往家走的情景,这样的描写能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融合到环境中,使语言更有韵味。

在短篇小说《药》一文中,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如小说结尾写夏四奶奶、华大妈祭坟一段,不仅准确地勾画出环境的凄凉、晦暗,而且用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先驱者不屈不挠的斗志,显示出凄凉情景中的一束亮色。特别是最后一句,“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 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这一句用白描手法勾画出一只“箭也似的”飞向“远处天空”的乌鸦,给人一种桀骜不驯、大胆抗争的印象。

在人物描写上,鲁迅先生善于捕捉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寥寥数语,便将人物性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人教版语文高三年级(上)的《阿Q正传》中阿Q与王胡打架的情节描写:

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

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很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

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

‚这毛虫!‛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阿Q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

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简洁的几笔,便勾勒出人物性格特点,一个小丑式的英雄跃然纸上。

运用白描手法还能生动形象的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短篇小说《孔乙己 》一文中,作者在介绍咸亨酒店的一些情况后,只用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一句话,就勾神摄魄地指出了孔乙己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性格的特殊性。而且,文中先后两个自然段对孔乙己所进行的肖像描写,就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让孔乙己的神情气质跃然纸上。

从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用的鲁迅小说中,我们可以鉴赏到鲁迅先生是如何巧妙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把所描绘的人物、环境、事件勾勒的如此鲜明生动、形神逼肖。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由此领略到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非凡的文学创作功底。

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同其他手法一样,并非难以掌握,难以理解的。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突现出来。

不求细致,只求传神。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它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能将精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篇目都较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们对生活观察与体会,对语言文字的深厚理解能力。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也应从中吸取部分经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启发,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 孙绿怡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 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刍议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一些有效做法 第6篇

一、鼓励积累语言

小学生要想写出语言优美的习作,就需要大量的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鼓励小学生去有意识、有目地搜集一些对于提高习作水平有帮助的语言材料,以此来提高自己习作中遣词造句的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生应该积累的语言材料提出了明确的方向:“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积累内容的确定,有助于小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找准目标。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也会跟着不断提高。

例如,我们班级的一位同学在自己一篇名为《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习作中,有这么一小段:“回家的时候,雨停了,几只小鸟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欲后的欢悦。”不得不说这一句的语言非常优美,用词也准确生动。小作者运用了自己积累的《山雨》一文中语言材料,把它内化成自己作文中的东西,恰到好处,值得赞赏。这就是语言积累的重要作用。

二、引导模仿范文

语文教材里编排的课文,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每一篇都是名家名作,每一篇都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每一篇文章里都蕴含着写作的章法以及技巧。由此可见,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文本时,不要单纯地讲解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小学生去感悟文章的结构与写法,并且通过及时的小练笔来掌握和学习文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桂林山水》一文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先总写桂林的山和水—再分别详写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最后总结桂林的山和水”的写作手法,以及文中通过运用排比句把事物的特征写清楚的方法,课后拓展让学生运用“总分中”的写作顺序和运用排比写清事物的方法,写一些我们美丽的校园风景。习作中,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地运用了文本的写作技巧,写的相当好。

三、注重评价方法

学生的习作完成后,教师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也是相当重要。正确、恰当的作文评价有利于激起小学生习作的热情,让他们敢于写作文、乐于写作文;然而不恰当的作文评价,或者教师只是一味地指责学生作文的缺点而全然不管习作中的亮点,那么这样的习作评价,只会让小学生越来越害怕写作文,严重打击了小学生的写作信心。教师应该依据孩子们的习作水平给予不同的评价,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习作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则要相应的降低要求,哪怕只是用对了一个词语,写通顺了一句话也都要给予一定的鼓励。

例如,我们班里一位作文写得很差的同学,在自己的一篇习作中居然想到引用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诗名句,于是我在评讲作文时,在班级里着重表扬了该位同学,要求其他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向他学。这样以来,写作水平低下的学生就会看到希望,重新拾起写作的信心。

四、提供展示平台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赏识,这会让他们体会到习作的快乐和成就感。我们语文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展示和交流自己习作的机会和舞台,让孩子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感受成功的快感,这样孩子们自然就会充满写作的动力,逐渐爱上写作文,乐于写作文。

例如,同学们每一单元的优秀作文我都会让小作者在讲台上朗读给全班同学听;我还把学生优秀的作文张贴在班级黑板报展示栏里,供其他同学学习和借鉴;每一学年的学生优秀的文章我都会整理、打印成册,发给学生阅读;不定期把班级内学生的优秀习作投到学区管委会主办的校报上去。

除了上述四个措施,我们还应该鼓励小学生多阅读各类有益书籍,还要让小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试着去修改作文,努力在修改中不断提高作文水平。由于篇幅有限,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关系着小学生整体的语文综合素质,我们教师应该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增强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简介:

发挥童谣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作用 第7篇

一、搜集童谣,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上, 让小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 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1]而童谣很早就介入学生生活之中, 有些学生在母乳期就聆听母亲哼唱的童谣, 其亲切感当然是刻骨铭心的。学生语言积累过程中, 童谣也占据着重要位置。童谣和学生生活密不可分, 教师在学生习作训练教学时, 如果能将童谣引入进来, 会让学生备感亲切。另一方面, 童谣内容丰富、情趣盎然, 有叙事、有描绘、有议理、有抒情, 形式多样, 是一种丰富的写作资源。

刚刚接触作文写作的学生, 常常不知如何下手, 产生惶惑现象。教师可以童谣为教学突破口, 帮助学生形成作文的初步认知。例如, 在习作内容涉及学校生活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校园生活的相关童谣。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也比较熟悉, 很快就能找到一些。如流传甚广的《读书郎》:“小呀嘛小二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 也不怕那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呀, 没有学问喽, 无颜见爹娘。”“树儿青, 花儿笑。校园里, 真热闹。小朋友, 蹦又跳。”“你拍一, 我拍一, 品学兼优争第一。你拍二, 我拍二, 同学之间讲友爱。”“按时上学不迟到, 校服领巾穿戴好。排好路队进校门, 问早问好讲礼貌。”

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搜集童谣, 其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学生在搜集童谣过程中, 不仅对童谣进行了温故, 还对习作内容和习作方向有了一定了解。写校园生活, 自然离不开校园文明、校园礼仪, 还有学习责任, 对父母的责任。童谣的及时介入, 使得习作思想逐渐渗透。学生对习作的感觉从恐惧到平和, 最后到自然接受, 逐渐喜欢, 实现了习作认知的自然升级。

二、筛选童谣, 寻求习作思维突破

学生对童谣有特别的感触, 童谣自然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引擎。在习作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搜集童谣, 自然是为习作服务, 不仅准备了写作素材, 还能够确立写作立意角度。童谣信息呈现海量, 这里自然涉及一个筛选的问题。在搜集童谣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童谣进行分类整理优选。学生在具体操作中, 也可以逐渐建立习作主题因素意识。童谣只是习作重要思维生发点, 在习作中适当引入童谣, 也可以提升习作品质, 让习作充满生活气息和鲜活力量。但习作有自身的特点, 童谣再好也只是点缀, 并不能肆意罗列。因此, 在习作训练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童谣资源信息进行科学地筛选。

如习作内容是“保护动物”, 教师发动学生搜集童谣, 学生会想到很多关于动物的童谣。如“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大螳螂, 穿绿袄, 举着两把镰刀, 走啊走, 跳啊跳, 害虫抓住跑不了。”等等。这些童谣虽然非常生动形象, 但与“保护”主题关联性不是很强, 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能够对童谣进行筛选。如“你拍一, 我拍一, 保护动物要牢记。你拍二, 我拍二, 孔雀锦鸡是伙伴。你拍三, 我拍三, 雄鹰翱翔在蓝天。你拍四, 我拍四, 天空雁群会写字……”“小青蛙, 呱呱呱, 田里坐, 草上爬, 看到害虫一口吃掉它。”这些童谣与动物保护有密切关系, 可以作为重点选择对象。

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童谣和筛选童谣, 让学生能够针对写作主题展开相关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因为童谣内容浅显, 理解起来毫不费力, 也为习作思维理顺创造了良好条件。其实, 筛选童谣的过程, 就是一个思维成长的历程, 学生从童谣走进习作, 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地完成过渡, 习作思维慢慢建立, 这对初学习作的学生来说, 当然是最佳选择。

三、应用童谣, 构建主动作文意识

小学生作文基础较薄弱, 面对作文题目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教师要对学生习作实际做细致调研工作, 摸清学生写作文难的原因所在, 这样才能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教学策略。既然学生对童谣情有独钟, 教师不妨让童谣成为习作的重要参与角色。通过搜集、筛选童谣等行动, 已经让学生对习作主题有了初步认知, 接下来便是如何将童谣融入到习作中, 或者是从童谣认知开始, 形成重要的习作思路。学生的习作中不能过多引入童谣内容, 而是要用童谣进行思路引导、主题点化, 其应用自然有一定的技巧。一般情况下, 习作开头部分不妨引入童谣, 顺利打开学生思维, 也可以起到领起的作用;在习作结尾处引用童谣, 不仅能够给人带来亲切的感受, 还能够引发联想, 甚至还有点题的作用。因此, 在习作中引入童谣, 教师要给出具体的引导策略, 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操作。

如习作话题“我的家人”, 这个内容涉及的是亲情, 学生要选择适合度更高的童谣介入习作之中。有学生选用:“一只西瓜切两半, 变成两艘月亮船!一船开到爸身边, 爸爸爸爸尝尝鲜;一船开到妈面前, 妈妈妈妈尝尝鲜!爸爸边吃边说好, 妈妈边吃边说甜。”也有学生选用:“一只手, 拉爸爸, 一只手, 拉妈妈。小娃娃, 爬石阶;石阶高, 他不怕。爬呀爬, 爬呀爬, 爬上石阶笑哈哈。”还有学生选用:“我和妈妈俩, 都有一双手, 都有手心和手背, 都有十个手指头。我要自己系鞋带, 我要自己扣纽扣, 再帮妈妈扫扫地, 好让妈妈歇歇手。”从这些童谣中, 我们不难体会到那浓浓的亲情, 这不仅极大丰富了习作内涵, 也提升了习作整体品质, 有可读性, 感染力得到加强。

四、创编童谣, 升级习作训练体系

童谣介入作文, 不仅能够给学生习作创造重要思维启动契机, 还能够丰富习作内涵, 提升习作思想维度。由于习作内容具有丰富性和不确定性, 而童谣适合度就成为学生引入的实际问题。有些习作内容难以找到匹配的童谣, 引入自然陷入困顿境地。因此, 教师不妨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新童谣, 根据习作实际语境需要, 进行随机式童谣创编, 这无疑是给学生习作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童谣没有固定格式, 也没有特殊要求, 学生创编童谣不仅能力具备, 还可能激活灵感, 形成重要思维启动, 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作文状态。

创编童谣, 教师需要给出示范引导, 学生在习作中才能应用自如。如习作题目是“做节约模范”, 教师给出示范:“惜粮食, 不乱倒, 省水电, 节约好, 不挑吃, 营养好, 少零食, 懂环保, 不攀比, 朴素好, 衣整洁, 要做到, 好行为, 早养成, 有教养、益终身。”学生会从教师的引导中找到创编灵感。有学生创编童谣:“节约是个宝, 大人孩子都离不了;你省一滴水, 我惜一根草, 家家生活都会好。”学生将这首童谣放在习作开头处, 渲染了气氛, 启发了习作灵感, 写作非常顺利。学生创编童谣也许还存在一些缺陷, 甚至显得很幼稚, 但正是这份纯真, 才是小学生本真思想的具体展现。教师引导学生创编童谣, 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文学创作, 童谣的思想性、教育性、生活性特征得到集中展现, 为学生学习思维获得更多的历练机会。

结语

教师在习作教学实践中, 针对儿童对童谣有特别的敏感性这一特点, 以童谣作为习作教学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童谣、筛选童谣、应用童谣、创编童谣, 能够为学生习作打开“绿色通道”, 学生就会自然走进作文之中, 使习作思维和学生生活思维实现顺利对接, 习作学习呈现自然和谐景象, 为学生全面提升作文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白描 第8篇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方面。但很多时候,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写什么”是“怎么写”的前提。很多学生惧怕写作文, 不愿写作文, 即使有些学生绞尽脑汁写出了文章, 大多也显得贫乏粗涩。究其原因, 是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导致在写作文时缺乏素材。那么, 小学生应该写什么?教师该如何指导?新课标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我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1.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 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写作过程中素材就多, 心中就有话讲。作为教师要了解和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让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收集教学资源,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情境, 触发学生已有生活体验, 引发学生内在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形成作文动机。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为单元编排, 习作内容基本与专题的主旨统一, 习作内容常常跟综合性学习有关。以专题的形式组织教材内容, 体现了整合性和系统性, 但从习作的角度看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麻烦。如有的习作内容符合了单元专题, 却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此时老师除了转换视角寻找写作主题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之外, 同时还可以在习作指导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恰当的素材资源, 建立习作主题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例如, 本文引用的教学样本案例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以“战争”为主题, 具体要求是根据一张1937年8月28日记者在上海火车南站拍下的照片看图作文。教学难点是:学生根据一张黑白的战争老照片展开想象, 联系照片的人和景, 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和环境想象照片背后的故事把内容写具体, 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应用教学资源突破习作教学难点的途径

以《战火中的啼哭》习作教学为例, 怎样有效应用教学资源突破习作教学的难点呢?今天这样的和平时代, “战争”离学生有些遥远, 有些抽象。学生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没有特别深的感悟。但教师如果能收集与战争相关的各种音视频、图片、文字等数字资源, 并在课堂上合理运用, 可以快速拉近习作主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趣, 从而突破“写什么”的难题。

1. 视频——再现场景, 身临其境

视频具有表现事物细节的能力, 适宜呈现一些学习者感觉比较陌生的、抽象的事物, 尤其电影更能艺术地讲述故事, 烘托情感。习作教学案例《战火中的啼哭》在导入新课时播放的《金陵十三钗》战争电影片段是视频素材, 首先给学生以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刺激, 让本来离学生很遥远的战争瞬间来到身边, 拉近战争与学生的距离, 引起学生对战争的关注, 产生对习作内容的兴趣, 初步感受战争的残酷, 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本次习作要表达的主题是“不要战争、呼唤和平”。

2. 动画——模拟过程, 凸显主题

动画可以对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模拟, 经过创造设计的动画更加生动、有趣, 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习作教学案例《战火中的啼哭》应用了“战争中的孩子”组图动画, 首先播放一组战争中可怜的孩子经典画面, 辅以缓缓、深沉的音乐烘托情感, 最后定格在课本第79页的老照片上。通过照片记录下了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情景, 更见证了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一段动画激起千层浪, 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初步感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尽灾难。学生表达控诉的欲望油然而生, 为接下来的言之有物作了较好的铺垫。

3. 图片——形象定格, 激发想象

一张好图片胜过千言万语, 图片可以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示出大量的信息。在教学中图片是帮助分析、理解教材, 解释概念或现象常使用的媒体元素。“废墟中的孩子”插图就是图片素材, 因为是一张朦胧的黑白老照片, 恰好可以让学生根据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行具体的描写, 做到言之有序,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充分展开想象, 抓住人物和环境进行具体描述, 并随机板书, 在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下仿佛把一个可怜楚楚、惶恐不安的废墟中的小男孩带到了课堂。

4. 音频——烘托气氛, 点明主旨

音频资源有利于界定和解释画面。标准的解说、动听的音乐有利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案例《战火中的啼哭》习作教学中使用了这样一段音频:先是敌机的狂轰乱炸、再是人群的惊恐呼救、最后定格孩子的悲惨啼哭。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 学生对插图中能看到和想到的已经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此时让学生再闭上双眼静心聆听这段音频,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脑海中通过想象完整演绎照片背后的故事, 为接下来一篇较完整的口头作文做足铺垫。古人说“夫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作文是情感的艺术, 感动是作文的生命线, 只有拨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感动之弦, 才会奏出和谐华美的乐章。此时让学生习作, 人人跃跃欲试, 个个有话想说, 一篇生动具体的看图想象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5. 文本——传播教学信息

在《战火中的啼哭》习作教学案例中, 围绕写作主题的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以及样例作文等资源都以文本的方式存在。教师在指导习作联系过程中善加运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一方面, 在对主题产生初步的认知之后, 学生需要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来加强对主题的了解, 这些资源如果以文本方式出现, 其信息的容量与涉及内容的宽广程度都是其它资源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它也能加深学生对图片或视频资源的理解, 能够有更多素材、更合理的想象完成习作。另一方面, 在动手写作之前, 适当选择一些相关主题但风格迥异的文章给学生阅读, 会对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习作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 丰富了习作教学的内容, 促进了传统的技巧训练。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以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挖掘习作教学中潜在的尚未被利用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趣, 以促进小学习作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百花齐放的艺术,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一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有效应用教育技术创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用心去研究、去追求、去努力!

摘要: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写什么”和“怎么写”,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收集教学资源,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情境, 触发学生已有生活体验, 引发学生内在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形成写作文动机。本文以《战火中的啼哭》习作教学为例, 探索了如何有效应用教学资源突破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难点。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学资源,习作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白描 第9篇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这在小学语文习作课堂上时常可见,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对小学生写作心理的准确把握, 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甚至认为学生习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天赋和领悟力, 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采取模仿范文、写日记等传统教学方式, 很多学生的习作活动都不是发自内心的, 有时单纯是为了应付教师而进行创作。

2.抄袭现象过于严重

由于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和习作能力相对薄弱, 对生活与社会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所以写作兴趣的培养与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才是最重要的习作教学目标。但是有些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学生习作技能的培养, 反而忽略了学生习作情感的培养, 导致学生在习作教学课堂上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完不成或达不到教师的习作要求时, 就只能去抄袭或改写他人内容, 习作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习作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所以在教学评价环节显得过于随意, 如, 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 要么只分成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几个层次, 要么用一句教学评语一笔带过, 这样学生在看到习作评语时, 只能对自己的习作能力形成感性认识, 无法形成理性认识, 习作兴趣和热情更是很难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改进策略

1.激发小学生在语文习作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语文习作课堂上的兴趣缺乏, 除了自身原因外, 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和教学方式的落后。对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 重点培养小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爱好。例如, 有的语文教师通过“漂流日记”的形式, 让学生将自己写的日记以匿名的形式在班级内传阅, 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和相互评价,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写日记的兴趣, 摆脱了传统习作教学模式中的很多尴尬。

2.注重生活体验, 提高习作自由度

为了真正解决小学生在习作课堂上无话可说的情况,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习作教学活动中, 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引导学生敞开心扉, 和同学分享喜悦, 准确表达个人情感。只要小学在生活中仔细留心观察, 注重生活体验, 就一定能找到许多写作材, 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一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自主选题, 如给妈妈写感谢信、给同学写笑话、给自己喜欢的商写广告词等;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或方向记事题材、记人题材等。如此一来, 不仅提高了小学习作课堂教的开放度, 更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实际上是保证了学生的主性地位, 解放了学生的心灵, 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要注重小学生的情感培养

习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心中所想、所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而人只有经历过生活实践, 才能有心中所想、所悟, 小学生在这方面显然相对薄弱。所以, 在布置作文题目时, 教师要注意题目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相关性, 积极引导学生去结合生活实际写作, 当学生的写作情感相对模糊或不准确时, 语文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敢写、会写, 明确写作的内容和方向, 这样才能确保小学生乐于写作, 更能在文章中表达出个人的真情实感, 而不是被动地抄袭或改写。

4.加强激励评价, 保持学生的习作热情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成功、快乐和自尊感, 学生才能释放在习作课堂上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喜欢上了作文写作。因此, 在评价活动中, 语文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自尊, 忽视习作者的心灵体验, 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不断地给予评价和激励, 实行“高分政策”“鼓励表扬政策”, 消除了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 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对写作活动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 让他们焕发出更大的写作热情。如“太精彩了, 我为你骄傲”“写得很有情趣, 很有想象力啊”等教学评语, 就非常贴近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在习作中的快乐体验, 让习作教学更有趣。

总之, 要突破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瓶颈, 就必须转变现有的教学思想, 改进现有教学模式, 将教学重点放到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上来, 营造出轻松、自由、快乐的习作氛围, 让学生多体验生活, 有感而发,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习作教学是最困难、最重要的环节, 必须打破传统习作教学的误区, 拓宽小学生的习作天地, 让小学生能够自由习作、快乐习作, 进而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小学作文,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晓娟.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改进策略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6) :71.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白描 第10篇

语文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应用,借助语文习作,学生可以更加贴近生活,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真实性地描述。然而,目前小学习作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习作,教学条件、学校对习作教学的不重视等,都影响学生利用习作对真实情感的表达。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社会公德与素质教育的永恒话题,其不仅是一关乎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和改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是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和管理,而后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和道德教育,我国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才会上升。

德育教育工作,即对个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将人的品德进行加强塑造,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和求学同等重要。吕型伟老先生指出: 一个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品”,但是那个人如果智育不合格那就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而德育不合格则是“危险品”。这告诉我们教育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育,在读好书和做好人之间,做好人甚至比读好书更加重要。

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过于看重社会的政治功能,而看轻个人的发展功能;学生成为了德育教育的被动者,而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主体;让学生顺从既定的、预设的规范法则,但是学生在这些所谓规范法则下,学生却不能与实际社会接轨,脱离了现实生活。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天性被压抑,得不到释放, 学生的情感被忽视,学习生活也渐渐被扭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逐渐走向极端。而德育教育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学校对未成年人实施生活化德育,德育教育融入生活细末之中。

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小学语文习作对于小学生思维创造很好的一个方法,可以通过习作了解到学生内心想法。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不说假话,实事求是,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通过习作表现出来,要想表达真实的自己就得做到说真话。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一直处于生活的阴暗面,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度的思考,从点及面,透过生活的现象看到从生活中折射出来的本质内容。

语文习作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教师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故应树立好教学观念、摆正教学态度, 将自身的修养去影响并且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加强教师德育渗透意识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及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做好习作、丰富文化内涵,更要要求学生通过习作教学使学生个人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升。教师不再仅仅是将课本里的知识交给学生,还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给予学生指导正确的方向,给学生指引。

挖掘和丰富语文习作教学的内容,拓展德育渗透资源。笔者多年语文习作教学发现,习作教学的内容应该随机应变、与时俱进, 然而,教师所设定的越来越多样的习作内容对学生学习习作而言是一种抨击,习作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矛盾各不相同,学生对此并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仔细认真地对学生教学解释指导,让学生得以接受,将正确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手法教给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是教师教学的重点,通过习作融合德育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老师安排漫画习作,设计两幅漫画,第一幅漫画中:两个学生站在垃圾洒满一地的垃圾桶旁边;第二幅漫画:两个同学大汗淋漓,地上的垃圾却没有了。这个习作漫画不仅是要让学生对习作进行学习,在进行习作时同时也进行了德育教育,从两幅漫画中学到要保护环境、 爱护家园的道理,这就是语文习作教学与德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四、结论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要得到的不仅是作文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做到习作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习作技巧,有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德育教育要全方位渗透到语文习作教育,做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德育的无痕教育。习作教学时,任课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且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

摘要:笔者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和德育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然后指出了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与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必要性,从德育教育对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几条策略。本文研究成果对我国进行德育教育,构建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白描 第11篇

【关键词】习作教学;德育;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

语文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应用,借助语文习作,学生可以更加贴近生活,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真实性地描述。然而,目前小学习作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习作,教学条件、学校对习作教学的不重视等,都影响学生利用习作对真实情感的表达。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社会公德与素质教育的永恒话题,其不仅是一关乎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和改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是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和管理,而后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和道德教育,我国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才会上升。

德育教育工作,即对个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将人的品德进行加强塑造,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和求学同等重要。吕型伟老先生指出:一个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品”,但是那个人如果智育不合格那就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而德育不合格则是“危险品”。这告诉我们教育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育,在读好书和做好人之间,做好人甚至比读好书更加重要。

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过于看重社会的政治功能,而看轻个人的发展功能;学生成为了德育教育的被动者,而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主体;让学生顺从既定的、预设的规范法则,但是学生在这些所谓规范法则下,学生却不能与实际社会接轨,脱离了现实生活。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天性被压抑,得不到释放,学生的情感被忽视,学习生活也渐渐被扭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逐渐走向极端。而德育教育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学校对未成年人实施生活化德育,德育教育融入生活细末之中。

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小学语文习作对于小学生思维创造很好的一个方法,可以通过习作了解到学生内心想法。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不说假话,实事求是,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通过习作表现出来,要想表达真实的自己就得做到说真话。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一直处于生活的阴暗面,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度的思考,从点及面,透过生活的现象看到从生活中折射出来的本质内容。

语文习作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教师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故应树立好教学观念、摆正教学态度,将自身的修养去影响并且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加强教师德育渗透意识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及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做好习作、丰富文化内涵,更要要求学生通过习作教学使学生个人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升。教师不再仅仅是将课本里的知识交给学生,还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给予学生指导正确的方向,给学生指引。

挖掘和丰富语文习作教学的内容,拓展德育渗透资源。笔者多年语文习作教学发现,习作教学的内容应该随机应变、与时俱进,然而,教师所设定的越来越多样的习作内容对学生学习习作而言是一种抨击,习作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矛盾各不相同,学生对此并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仔细认真地对学生教学解释指导,让学生得以接受,将正确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手法教给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是教师教学的重点,通过习作融合德育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老师安排漫画习作,设计两幅漫画,第一幅漫画中:两个学生站在垃圾洒满一地的垃圾桶旁边;第二幅漫画:两个同学大汗淋漓,地上的垃圾却没有了。这个习作漫画不仅是要让学生对习作进行学习,在进行习作时同时也进行了德育教育,从两幅漫画中学到要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道理,这就是语文习作教学与德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四、结论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要得到的不仅是作文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做到习作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习作技巧,有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德育教育要全方位渗透到语文习作教育,做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德育的无痕教育。习作教学时,任课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且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吴安春.从“知识本位”到“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整体性与根本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3(11).

[2]邵琼.文以载道,以道育人——浅谈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

[3]苗青,郭继民.中国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7(10).

[4]郭继民.西方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白描 第12篇

一、真实作文的内涵及作用

对于真实作文的概念,从古到今都是存在的。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的要求就明确提出,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说实话、说真话、说心里话,要写出有个性的作文,这些要求就是强调“真实作文”的内涵。事实上,作文应该源自于小学生的真实写作行为,是因事而思的写作行为。真实作文并非只是指写作内容具有真实性,还应指写作行为具有真实性。而真实写作究竟指什么呢?即为生活,即为写作生活化的概念。总而言之,真实作文就是写真人真事,阐述学生的真情实感,同时还能应用于真实的交际活动中。

在习作教学中,真实作文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性”,对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学生通过习作训练表达真情实感,不但培养了人性以及人文素养,还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而且通过真实作文,还能让学生品味生活的真谛,正视生活;而且通过真实作文还能引导学生在审视生活时回归到生活中,通过朴实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以及文化素养。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对真实作文的实践

在习作教学中进行真实作文实践,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我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真实作文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真实作文也不例外。教师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能干的、想的、玩的,个人觉得有意思即可,无论多少言语均可以,不能勉强凑字数而拉长篇幅,也不要强硬缩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敢写、敢想、能写,学生做到一点都应该给予表扬,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一个好词、好句及好片段等都应该及时进行鼓励,在教学中不能采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

2. 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让学生对习作具有学习兴趣,小学生不仅要阅读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还必须增加课外的阅读量。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只有拓展自己的阅读量,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写作时才胸有文辞。而且通过拓展阅读量,还能够积累词汇以及写作素材,从而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购买一些书籍,比如购买一些名人的文学著作,小学生高年级提倡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今天我当升旗手》,低年级可以阅读《格林童话》《大林和小林》等各种著作,当然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读一些儿童读物,通过不断阅读来增加大脑中的词汇量。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就能够细细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深度,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自身的语言素养。

3. 教师与家长配合,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事实上,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真实作文写作能力,仅仅依靠教师与学生的努力是很难达到的,还需要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和教师密切配合。学生到了学校,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习作练习,引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要领。回到家里,家长要督促小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积累词汇与素材,养成主动观察生活及感悟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将实践融入习作中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活动不但能够增强学生表达个人想法的愿望,还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素材。比如开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活动结束后要求扮老鹰的学生写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同样扮小鸡的学生写自己活动的体会,只有经历了这种活动学生才能写出真实作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一个人的内心对某种事物产生需求时,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意识到写真话有用,而且真话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培养小学生敢写真话、乐写真话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小学生在家里被父亲骂了,在老师的鼓励下敢于写真实作文,教师通过作文看到了学生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想法,就可以和家长进行合理沟通,双方共同努力化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在现实中要鼓励学生细观察、勤体验,从实践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时才能流露出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对真实作文的实践措施较多,并非只有上面几种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小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及品味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摘要: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真实作文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式,常常应用在真实的交际活动写作中。如今,家长都比较重视培养孩子,自然也会从小抓他们的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素养。但是习作教学中怎样实施真实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阐述了真实作文的内涵及作用,提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对真实作文的实施措施建议。

关键词:真实作文,习作教学,写作兴趣,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1]赵菊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谈作文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0(16).

[2]陈若凤.“旧瓶装新酒”,美文自然来:小学中年级作文仿写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3]邹军.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真实作文的实施[J].基础教育,2012(1).

上一篇:状态监测趋势分析系统下一篇:新型带电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