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

2024-09-20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精选12篇)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 第1篇

一、导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 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导入法最简单容易, 但导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使学生感到茫然, 不能集中精力。经常用此法导入,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学习兴趣不浓厚。因此, 在一般的情况下, 不宜采用此法。

2.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 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让学生思考, 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引入新课。问题导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 点出了学习重点, 明确了学习目标,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集中, 期待问题的解决。问题导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 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 提出学生似曾相识, 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 可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两个三角形全等, 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 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 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探索新的方法。

3.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 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导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 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 运用复习导入法, 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 就能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不感到生疏, 利于新课教学的展开。

4.实验导入法。

实验引导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导入新知, 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 使知识导入自然,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5.资料导入法。

资料导入法, 即用各种资料 (如科学发明发现史, 科学家逸事、故事等) , 通过巧妙地编排、选择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

6.激趣导入法。

激趣导入法, 即通过游戏、谜语、诗歌、对联等导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垂直时, 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 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 等等。

二、导入新课时需防止的问题

1.方法单调, 枯燥无味。

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导入方法, 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激发不起学习兴趣。

2.洋洋万言, 喧宾夺主。

新课导入时不能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 就会喧宾夺主, 影响正课的讲解。

3.离题万里, 弄巧成拙。

导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 不能脱离正课主题, 否则不但不能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 反而干扰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 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障碍。

三、导入新课的作用

1.明确学习任务, 为课时的展开做铺垫。

每一节课, 均有其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学什么, 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导入阶段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提出。往往一段优秀的导入语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情境中, 激发学生探求本课知识的积极性, 进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 那么我们所有的计划, 所有的探索和理论就会都变成泡影。”一个好的导入过程能酝酿学习情绪, 渗透内容主题, 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他们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 它是渴望获得数学知识而积极参与的意向活动。当学生对课时学习发生兴趣时, 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 这种意向使得感知清晰, 思路活跃, 情绪稳定, 意志坚定, 有利于学习的成功, 而成功的快感又会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过程进行时的一种状态,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并离开其他的对象。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研究表明, 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而最佳状态只维持1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组织、有层次地进行引导教学。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上课开始就要把学生分散的注意 (如停留在课前某些活动的刺激上) 迅速集中。提高导入的艺术性, 有针对性地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接着进入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期。在这种状态下教师讲授新知识, 易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第2篇

数学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环节的时候,可以尝试着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来导入新课,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直角三角形之前就给学生先提了几个问题:大家想知道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吗,有没有什么方法不上楼也能够测出它的高度呢?在我们的学校后面有一条河流,我们能不能不过河就能够侧出河流的宽度呢?大家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那么它的高度是怎样侧量出来的呢?难道是一步步登上山去进行实地测量的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们不用登山也能得出珠穆朗玛峰准确的高度呢?就这样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就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通过生活实例来进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神奇,这样自然容易引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动手实践导入新课

很多时候,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正因大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边讲解边动手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新课导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同时也可以将原本抽象化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小议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法 第3篇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顾名思义,开门见山就是从上课一开始就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把要解决的问题直接提出来,即开门见题。当一些课题与学过的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可采用这种方法,以便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常见的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或“这节课我们学习……”等形式。例如,讲正方形时,我们在小学已经识别了图形,现在我们来研究它的性质。这样导入新课,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又如,在讲三角形全等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

二、设置问题导入法

实践表明,学生刚进入课堂时,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若有技巧性的进行课堂提问,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这样的问题下,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例如,讲解垂径定理导入新课时可以提问:“怎么求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呢?”这样的提问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也就是我们说的设疑式导入法、以问引思导入法。“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新课程教学中,巧妙设趣布疑,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同样的三角形,他不把玻璃带回家能否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这样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导入法就是在教授一些与学过的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课题,应尽量采用联系旧知识的方法,使与新课题有联系的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尔后,对旧知识的形式或者成立的条件作适当的改变,引出新课题的教学方法。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取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再如,在讲解分式方程时,可先复习分解因式,然后提出解方程的步骤,由此导入新课。

五、直观导入法

也就是运用实物导入法或教具演示导入法,即在教学中教师展示有关生活或生产中的产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使他们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使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例如,讲矩形概念时,可用平行四边形教具,然后移动相邻两边,使之有一个角为直角,这时它不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此时四边形的特点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矩形定义。引出矩形概念,这样学生既能深刻理解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能牢牢地掌握矩形的特性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共性。

又如,在讲两直线垂直时,教师用自制的两根硬板条,中间钉一个钉子,形成相交两直线,然后旋转一块硬板,使之交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由学生观察、归纳口述定义。

用教具演示直观导入,形象、具体、直观、生动,学生印象深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探索新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茅塞顿开,情绪倍增,从而掌握牢固。

六、设置障碍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有x名同学,如果每两位同学互寄一张贺卡,一共寄了56张,请你求出x”。设置这样一个障碍,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第4篇

一、迁移导入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知识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旧知是新知的基础, 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延伸。迁移法就是根据知识系统性原则, 通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和影响, 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例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二、温固知新导入法

新问题的解决总是伴随着旧知识和方法的运用, 所以温固知新的导入方法, 是课堂导入最常见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 在讲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交点外分线段、切线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操作导入法

操作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样的导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反馈导入法

五、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 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样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媒体导入法

从现代化媒体的运用来创设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曾经听过一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至今记忆犹新。上这节课的时候, 老师以“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日出的全过程并把太阳抽象成一个圆, 海平面抽象成一条直线, 进而让学生讨论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再用几何画版放映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 最后归纳出圆与直线的相切、相交、相离的三种相对位置关系。该节课运用这种“生活化”的媒体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导入, 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而且又体会到了数学乐趣, 数学的美。

七、生活实例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现实的, 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再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相关,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例如, 教学“勾股定理的应用”时,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例入手, 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棵树, 一棵高8米, 另一棵树高2米, 两棵树相距8米, 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 至少飞多少米的路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虽然不能求出问题的准确答案, 但是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 他们便会张开理想的翅膀, 翱翔到探求知识的海洋中去。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第5篇

安定区红土学校刘丽花

【内容摘要】“导入”这一环节好比是一台戏的一个序幕和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奇特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激趣、认知水平、简洁紧凑、悬念、联系生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的导入就好比“凤头”,新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课堂导入的要求 :

所谓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学习的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1.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

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导入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知识准备和补充,也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体现,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4.导入必须简洁、紧凑。导入是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精炼,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注意力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就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作简单的阐述。

一、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似乎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 C一只猫D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复习导入法。

知识绝不是孤立的,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m÷an=am-n(a ≠0,m,n都是正整数,且m>n),然后让学生讨论当m=n和m﹤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2.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阐明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有最快的方法剪出字母A,然后再出示: “北京古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3.联系生活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爱学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时,先让学生去收集常见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却不见由正五边形,正七边形等其他形状的,这样的引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入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带着疑问进行学习, 像这样的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4.诗词导入法

诗词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然后说,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又如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

李白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样的引入,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从小学的学习模式向初中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

5.类比分析导入法

类比分析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先让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把等号变为不等号,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让学生解答。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都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不拖泥带水,不影响正课进行,通过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最终达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的目的。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8-0079-02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对于一节课来说,好的导语犹如磁铁,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使学生的学习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好的导语犹如一把钥匙,只要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好的导语犹如歌曲的前奏,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导入,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数学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从而使数学学科被学生所喜欢,对整堂课来说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悬念导入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出示一张纸,问学生: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0.09毫米,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有个别学生回答说有可能的。这样学生争论了起来。老师顺势启发:通过这节课的探究,相信每一位同学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下面我们一起到《有理数的乘方》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为了自己能有一个争论的结果,自然而然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通过设置悬念导入,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 “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

二、数学史导入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在人类的数学史上,法国的笛卡儿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对数学的重大贡献,是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把几何和代数这两门独立发展的数学学科结合成一门新的独立分支——解析几何。1619年11月10日,白天,笛卡儿生病了,躺在床上休息。突然,笛卡儿眼睛一亮,原来正在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的一只蜘蛛引起了他的注意。笛卡儿对这只蜘蛛感兴趣,是因为他这时正思索着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但遇到了一个困难,便是几何中的点如何才能用代数中的几个数表示出来呢?凌晨,想着这只悬在半空中的蜘蛛,沉思中的笛卡儿豁然开朗:能不能用两面墙的交线及墙与天花板的交线,来确定它的空间位置呢?这就是他得到了建立解析几何的线索。后来,由这样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所组成的坐标系,就被人们称之为笛卡儿坐标系。

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道:“是5呀。”小男孩又说:“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伽菲尔德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出的难题。他经过反复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了其中的道理,并给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1876年4月1日,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明。5年后,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这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

通过数学史导入,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数学学习的毅力,而且数学历史故事中都包含有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观念会有好处。

三、类比导入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这一课时这样导入:6可以分解成哪几个质数相乘?12呢?30呢?6=2×3,12=2×2×3,30=2×3×5,小学我们学过了把一个整数分解成质因数的方法,叫做整数的因数分解,类似的,我们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类比导入,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游戏导入

例如,在教学《概率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在一块倾斜放置的矩形胶合板上钉着一个形如“等腰三角形”的八行铁钉,钉子之间留有空隙作为通道(如图所示),小球碰到铁钉后以相等的概率滚入左空隙或右空隙,落入1、2、3、4号中,分别奖励8、4、2、0分,谁抛球一次能得到8分的给一个大奖。学生兴趣高涨,但是经过几轮游戏后发现得到8分的人数很少,这时候老师及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学习了概率以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通过游戏导入,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跨学科导入

例如,在教学《视图》这一课时这样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古诗描写的庐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呢?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这一课时这样导入: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盛会在北京举行。奥运五环,环环相扣,象征着全世界人民的大团结。五环图中五个圆环均相等,沿着正中间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跨学科导入,能够让学生眼前一亮,情绪也随之高涨,议论纷纷。同时,也进行了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传授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六、实践导入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我省的城市张家口和北京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我们作为河北人,感到非常的骄傲。那么,我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冬奥会比赛项目的了解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设计调查问题、调查选项、调查范围、调查方式,在全班展开调查,最后汇总调查数据,表示出调查结果,我们最后分组展示。老师说完后,学生马上投入到紧张有趣的实践中。

通过实践导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试论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策略 第7篇

一、目前课堂导入存在的弊端

正如高尔基所说:“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用较多时间才能找到它。”在日常的数学课堂导入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弊病:

(一)有些教师忽视导入的作用,甚至认为导入环节可有可无,不设导入,一堂课长驱直入,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或者导入的问题过于浅白,导入的内容过于平淡、大众化,不易诱发学生产生问题,难以促成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性学习。

(二)有些教师忽视导入培养学生情感的积极作用,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入方式,因此导入形式呆板,缺少新意,缺少波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些教师总是担心导入缺乏新意,导入或转弯抹角,或喧宾夺主,或过分渲染,看似形式新颖,作用却不突出。

二、数学课堂导入的策略

(一)创设矛盾,设疑诱导。

设疑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家的衣橱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其中一块被打破了。你能否帮他划出同样的一块玻璃补上呢?学生一定议论纷纷。然后,教师向学生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二)贴近生活,自然朴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如:上“正数与负数”一节,教师看了看外面的天气(有风,寒冷),又搓了搓手,呵了呵气说:“今天真冷呀!谁来猜一猜,告诉我气温是多少?”生1:零度以下3摄氏度;生2:零下7摄氏度……学生兴趣顿生,纷纷发言,虽然说得不太准确,但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能结合生活实际,学生感到清新自然,学习积极性自然被调动。

数学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三)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根据中学生有意注意发展较快的特点,可以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重视。例如:上“因式分解”一章,教师一上课就强调:二元一次方程是代数的一个重点内容,而因式分解是代数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更深知识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学习第六章《因式分解》。

(四)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来导入。多媒体不仅形象直观,更能达到渲染气氛,活跃情绪的效果,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五)援用名人轶事,拓宽视野。

数学课上如果讲故事,学生一定感到新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突破学科间的封闭,使数学不再枯燥。如上“勾股定理”一章,教师导入时,另辟蹊径,首先出示一副对联的上联:“三朝夏商周”,让学生对下联。学生一下子被吸引,正当学生抓耳挠腮之时,教师出示下联:“九章勾股弦”,并讲出关于数学家华罗庚对出千年绝对的轶事,学生由此感到,华罗庚这样的伟人不仅精通数学,而且其他知识也是很渊博的。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还受到了人文教育。

三、由课堂导入引起的反思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在设计导入方式时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上的特点,依据学生心理和知识储备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同时,选择导入方式的依据,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特点。因为,每位教师在性格气质、职业素质上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这些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导入要有概括性。

课堂导入应当抓住最实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以简驭繁。切忌词不达意,南腔北调,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啰嗦不止。最好能用寥寥数语,就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三)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要讲究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四)导入要有艺术性。

导入要叩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的导入不仅要新颖独特,引人入胜,使其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令学生耳目一新,而且要有艺术,有趣味,通过充满情趣的导入,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导入要有直观性。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观演示式导入能引燃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火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本摄取知识营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摘要:课堂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 甚至关乎课堂教学的结果。本文主要分析了课堂导入常见的弊病, 并对如何艺术地处理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策略,反思

参考文献

[1]李求来主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亚琴.数学课导入的设计[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2) .

[3]戴定波.数学课导入方法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4) .

[4]李燕.千方百计引人入胜——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导入方式[J].成功 (教育) , 2007, (06) .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探讨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同时也要重视导入教学内容的途径,这些方式方法会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所以说课堂导入是教学进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注重课堂内容引入的步骤设置和铺垫内容,创设有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情境,同时可以设计开展一些关于数学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还能为下一步的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情境,旨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要遵循于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心理客观规律,从同学们的自身经验及生活环境出发,更多的设计一些贴近他们的数学模型,让同学们在此模型下更好的理解问题、学习相关知识.

例如,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应用题目的时候,提问:若把小鸡和小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面,一共有12只,共有腿36条,问笼子里面放了多少只小鸡,又放了多少只小兔?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虽然已经步入初中,但是同学们对于这种问题的解答还停留在小学的逻辑思维上,他们通过算式进行解答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这时,教师再继续出题,若是一共有36只小兔和小鸡,腿一共100只,那小兔和小鸡分别有多少只?这时候,同学们就不能很快的通过算式得出答案,教师在这种情境下,向同学们引入列方程求解的方法.与以前的算术求解相比,同学们也觉得利用方程求解既简单又方便.

二、运用温故知新的课堂导入方法,旨在引导同学们积极的知识扩展

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中,充分利用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结,根据新旧知识的本身联系和发展特点创设课堂导入情境,引导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减法”的课程中,可以先复习“?+8=12”“16+?=13”“?+(-2)=(-16)”“(-15)+?=(-6)”等等,然后告诉他们依据一个加数和它的和,来求另一个加数的情况,就是减法计算.让同学们体会到加数的逆运算就是减法运算,来导入有理数减法的教学.

三、设计新颖生动的游戏导入活动,旨在引导同学准确理解抽象概念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要讲授的内容设置恰当的教学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游戏情境,同学们在此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主动的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到熟悉的游戏背景中进行理解,最后他们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探索、亲自参与,体验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

例如,初中数学中的“概率”是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课程的进程中,可以先让同学们进行一个游戏,可以是最简单的“石头剪刀布”.通过赢输的次数,学生亲身体验来探究概率的产生过程,同时也提升了探索数学知识的自觉主动性.

四、开展丰富的实践导入活动,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贴近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特别加强了实践的内容与综合应用的要求,要求指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同学运用已学有的知识,加之同学的自主探索和与同伴的协同合作,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这不仅是检验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有效方法,也是数学课堂和学生生活的有效联结.

例如,在讲授“事件可能性的大小”的课程中,在上课一开始,先进行一个摸球游戏,在一个暗箱里面装入十个不同颜色的小球,其中红球8个,篮球2个.在游戏开始前,告诉同学们:里面有两种颜色的小球,分别为红色和蓝色,除此之外小球完全相同,但并没有告诉同学小球的个数.让同学们按顺序摸球,在每次摸球前让大家一起猜摸到小球的颜色.一开始,大家猜红蓝球的可能差不多,随着游戏的进行,猜红球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时停止游戏,让同学们讨论猜测暗箱里面哪种颜色的球多,得出结论,袋中的红球比较多.然后打开暗箱,让同学看里面不同颜色的小球的个数的实际情况.同学们看到暗箱中红球的个数远远大于篮球的个数,以此为基础,得出“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由事件发生的条件确定”结论.同学们不仅从这个实践活动中深入体会了“事件可能性大小”这个知识点,而且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它是确确实实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门有用学科.

总之,课堂导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有趣巧妙的导入方法,能够更有效的组织教学,将同学们的兴趣指向到新课的讲授中,为新课程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更积极自觉的投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成,浅谈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5).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 第9篇

1. 故事导入方法

讲授新课时, 结合课题内容先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 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或相关的趣味故事, 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解直角三角形”时, 可以向学生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 同时可以提问学生, 为什么比萨斜塔是斜的呢?从而由学生来补充有关比萨斜塔的故事.然后给出斜塔倾斜的一些数据, 从数学角度提问, 怎么来描述斜塔到底有多斜呢?这样就引入找倾斜的角度, 从而联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 已知边来求角度的问题, 从而引入新课.

2. 游戏导入法

例如:教师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在课前用纸印好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课堂上做一名学生出题老师猜的游戏.首先让学生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 老师迅速、准确无误地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在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后, 借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

3. 诗词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视图”时, 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 (苏轼, 《题西林壁》) (2) 哪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 (横看, 侧看, 近看, 身处山中看) , 然后说, 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 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例如:我校一老师“勾股定理”的导入实录:利用屏幕创设了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下, 在一个被绿色环绕的池塘里, 荷花亭亭玉立, 在微风的吹拂下, 频频“点头”示意……

然后打出一首诗来:

平平湖水清可鉴, 面上半尺坐红莲,

出泥不染亭亭立, 忽被强风吹一边,

渔人观看忙向前, 花离原位两尺远,

能算诸君请解释, 湖水如何知深浅?

诗词入课堂, 课堂顿时沸腾起来, 教师适时提问:同学们, 透过这美妙的诗意, 你能发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知道这湖水的深度吗?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学生们再也按捺奈不住了, 跃跃欲试!

4. 幽默语言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角函数”时, 我说:同学们, 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 我们学习了平面解析几何, 平面解析几何是中学的是一个重点, 更是一个难点.可以说我们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终于走完了这片数学中的沼泽地.按理来说应该休息一下, 学点简单点的.但是上帝, 哦, 不是, 是老师跟我们开了个玩笑, 我们接下来要学的东西更加复杂, 更加麻烦.

那么我接下来要学习的麻烦东西是什么呢?三角函数.

为什么说它更复杂呢?同学们看到函数是不是就傻眼了? (恩, 我们最怕函数了.) 单单是函数就够难的啦, 它还要在前面加个三角, 不用讲肯定是更麻烦了, 就像我们的恋爱就很复杂了, 如果在加上个三角, 你们说麻烦不麻烦? (笑) 麻烦归麻烦, 三角还是有三角的味道, 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第三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大笑) 那么我们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味道呢?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来品尝吧……

例如:在讲授“集合的确定性”时, 我设置了如下情景:请我们班全体男生起立, 刷地一下, 男生全起来了.我点道:“很好, 这样我们班的全体男生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合.”然后请他们坐下, 我又说:“请帅哥起立!”结果大伙很不好意思, 稀稀落落的, 有几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了.这时候我说:“刚才男生为什么没有刷地一下全站起来呢?”有一女生说:“老师, 帅哥们不好意思.”我严肃地说道:“不是不好意思, 是帅哥这个定义不是很确定, 什么样的哥哥才称帅呢?他们不清楚自己到底算不算帅哥 (笑) .当然, 如果给帅哥加个定义, 比××老师帅的男生都可以叫帅哥的话, 那估计我们班自恋的男生都会站起来了. (学生狂倒) 笑归笑, 我们刚才这么一个小小的活动正说明了集合的一个重要性质———确定性!所以我们班的帅哥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再比如聪明的人, 个子比较高的人, 它们可以组成集合吗? (不可以) ”……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方法研究 第10篇

一、采用实物导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数学有很多公理、定理、公式, 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如果采取实物导入的方法, 学生就会借助实物把抽象的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具体的物体,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学习“扇形的弧长与面积”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扇子.扇子是学生日常经常接触的物体, 比较熟悉.在这样宽松的情境下学生就会深入地了解有关扇形的知识.在导入中, 教师可以这样引开话题:“一把小小的扇子可以带来无限的风, 助你我乘凉.那么哪位同学可以计算出扇子的长度和面积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 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采用悬念导入,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初中生的好奇心较重, 如果在课堂中教师能够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教学问题和悬念, 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内驱力.在使用悬念设疑的方法进行导入时, 一定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符合学习内容, 并且考虑到学情, 在难度上做到适中适宜, 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计算意识,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 请你写出你生日的月份数, 然后再乘以2, 加10, 再把和乘以5, 再加上你家的人口数, 把计算出来的结果告诉老师, 老师就能知道你家的人口数和你的生日时间.无论学生报的数是多少, 教师都能说得对.通过这样的导入, 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 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些计算和什么有 关系吗?为了寻求答案, 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学习了, 这样的课堂导入可以说是优质高效的.

三、采用实践导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 有一定的判断标准, 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很多数学问题他们完全可以借助生活经验或生活实践来解决.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让他们亲自去动手实践和操作, 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 同时学会总结与反思数学规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关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教师在从理论的角度阐述这一 定律前, 可以先让 学生通过 传统的方式, 自己动手把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减下来, 拼在一起, 看是否构成180°, 或者用量角器自己动手测量看结果是否是180°.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动起来, 克服了懒惰思想, 也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四、采用复习铺垫导入, 做到温故而知新

初中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各个知识点之间又组成了一个系统的数学理论.利用这一点, 数学教师在开展新课导入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到前后知识的衔接性, 找到之间的关联性, 采用复习铺垫法导入, 做到温故而知新.例如, 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复习方程的解法来导入新课.先让学生解答两个方程:5x=3 (x-2) +2和2m-3=7m+2/2, 让学生温习解答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然后再直接导入不等式5x>3 (x-2) +2和2m-3<7m+2/2, 让学生依据解方程的思路, 按图索骥, 尝试着来解答问题.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 也可为学生铺设了新问题的解答之路, 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采用情境导入, 做到身临其境

陶行知先生说, 生活即教育.初中数学 的很多知 识都是来源于生活.而某些知识理论只是经过了精细的总结和升华, 形成了抽象的理论罢了.教学实践证明, 从学生出发, 创设既定的教学情境, 可以简化知识, 实现知识的完美转化,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课堂导入时, 教师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犹 如身临其 境.例如, 在学习“等可能事件”时, 教师就可以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悟等可能事件的存在.如“明天上午的室外体育课可能上不了, 因为天气预报报道有阵雨”.学生都很喜欢体育课, 听到这个消息他们有些失落, 但是还没有绝望, 那是因为是阵雨, 并且是天气预报, 存在下雨或者不下雨的可能性.这样轻而易举地就让学生进入了学习新课的状态.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导入 第11篇

因此,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课堂导入技能类型

处理好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方法:发现导入法;趣味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类比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衔接导入法。

1.运用故事或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圆一节时,用“破镜重圆”的故事等等。

2.运用演示教具或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利用某种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新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展示的内容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3.运用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

二、课堂导入的注意点

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但无论哪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数学实际,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

1.要有目的性

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教师设计任何一种导入,都要十分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以及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2.要有高效性

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讲解,应该简洁、准确。

3.要有灵活性

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符合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必須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的统一。以创设良好的导入技能为教学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解析 第12篇

一、什么是课堂导入艺术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则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时期的数学已经不再只是基础知识, 需要学生进一步动脑思考, 因此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 难度增加了不少。但是此时的数学学习也正处于奠基时期, 必须奠定好一个好的基础, 才能更好地进行以后的学习。

所谓的课堂导入, 就是在正式开讲内容的时候, 用一些例子也好, 观看视频也好, 总之各种方法来导入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 当然, 课堂导入得前提是必须与课堂所讲的内容有关。课堂导入不是盲目的导入, 艺术的课堂导入需要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 兴趣爱好, 与所讲内容的贴合程度。艺术的导入可以说是一节好的数学课堂成功的一半。

二、如何做到课堂导入艺术

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前置, 必须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老师在课前应该先了解下, 处于这个年纪时期学生的兴趣爱好, 再挑选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学。比如初中时期的学生都喜欢看一些比较科幻的动画片, 像名侦探柯南等等, 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兴趣爱好, 挑选其中的一些片段或者经典的语句, 将他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可以在开始讲内容前, 先给同学们放一小段与此相关的“名侦探柯南”的片段, 吸引学生的兴趣, 他们就会觉得数学都能与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联系在一起, 真有意思,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再开始本节内容的教学。

2.尽可能与所讲内容贴近。

一个艺术的课堂导入, 不能盲目的选择一些学生只感兴趣的内容, 要经过仔细的挑选, 尽可能地与所讲的内容贴近, 最好在讲述内容时候也能穿插着导入,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觉得更加的通俗易懂, 学习能力也才会逐步的提升。比如在讲立方体时, 可以提前先做一个立方体, 然后在讲内容之前, 让学生们先猜猜这个立方体是怎么做成的, 可以自己先利用一两分钟试着做一做, 这样能做出来的同学, 就会更有信心, 接下来的听课也能更加的用心起来, 对于没有做出来还在研究的同学, 听起课来就会更加认真, 一举两得, 既能很好地导入所要讲得内容, 又能够很好地锻炼到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艺术的课堂导入的优越性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能力。

课前一个艺术的课堂导入, 能够很好的引起所要讲授的内容, 导入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从心底感兴趣, 真正想去学习, 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能立马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愿意再听老师讲下去, 课堂导入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讲, 只需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数学不再那么对抗, 慢慢从心里开始愿意学习数学。可能在初期导入的成果不太明显, 可是长此以往, 一定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更快投入课堂内容学习。

艺术的课堂导入的魅力所在就是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可想而知, 初中时期的学生还是一个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时候, 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很多,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自然地吸引他们兴趣的眼睛,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从而能够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课前就会进行一些复习和预习的准备, 这对课程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对于一般学生而言, 刚上课的时候都不可能一下子精神高度集中, 倾听老师的讲课, 而艺术的课堂导入能够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 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既有一个缓冲的作用, 又能保证在讲课程内容的时候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听讲, 不至于错过一些重要的难点和重点。

初中的数学课程教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而艺术的数学课堂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对于老师来说, 课堂导入能够辅助自己更好的教学, 对学生而言, 好的课堂导入则对于学习情况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贴近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好的导入, 当然课堂导入的艺术性, 还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经验中不断总结, 也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和探究。

摘要: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教师讲课导入得好, 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解析

参考文献

[1]赵志红.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探究[J].2001.1

上一篇:语言能力与基因下一篇:企业资产重组会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