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生情范文

2024-07-24

即景生情范文(精选12篇)

即景生情 第1篇

首先, 可以利用我国的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要寓思想品德于化学教学之中。可以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源的介绍, 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研精神, 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例如:第一章第一节中, 可以结合我国在化学、化工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思想。介绍我们民族在古代就有造纸、火药、烧瓷器、制青铜、炼铁等化学工艺的重大成就, 建国后我国又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另外还可以布置学生自行搜索我国古代、现代化学化工成就。这样不仅可以从事例中感受我们名族的伟大还可以锻炼他们查找资料及消化知识的能力, 从自己找的实例中感悟国家和民族的强大更有震撼力。

带给学生震撼之后进一步介绍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 与我们所拥有的科技实力是不相称的, 大量先成熟的优秀科技成果依然束之高阁, 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只占30%左右。我们要把国民经济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的轨道上来。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励他们为祖国富强而发愤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甚至可以帮助部分学生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第九章第一节中, 介绍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石油、煤的国家。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 在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早在清末或更早时, 有许多的外国专家不止一次断言“中国无油”, 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技术所限, 而是列强企图掠夺中国更多白银的借口。直到今日还有一些老百姓称煤油为洋油。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正视历史, 只有站在正确的历史观上, 才能树立更好更正确的现代世界观。当然可以进一步介绍:建国初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新中国的化学家、地质学家艰辛努力独创陆相找油理论, 陆续发现了大庆、胜利、辽河、大港、中原等许多大中型油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1992年原油产量1.44万吨, 跻身于世界石油大国的行列……这一切, 都表明我们祖国经济的蒸蒸日上。至此学生们随着讲述, 心情由气愤逐渐转向兴奋, 从他们表情明显地看出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在他们心中升腾!一场简短的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们再次强烈地体会到“落后必然挨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更激发了他们勿忘历史、珍惜今天, 努力学习, 立志成才, 早日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的崇高志向。

此外我国还是世界上煤蕴藏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质地优良、品种丰富, 1992年产量为1.1亿吨, 居世界首位。又如, 我国的水资源居世界第六, 可我国人口太多, 每个人平均占有水的量约为世界各国人均的四分之一, 排列世界各国的第88位。从人口、环境和资源的矛盾这个基本国情出发, 把环境和资源同祖国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 教育学生爱惜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自觉地去热爱自然, 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操。

其次运用化学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介绍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 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关心环境、决心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献身的高尚情操的教育。此外, 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 介绍本地区有关的科技和生产成就、发展现状和远景。使学生们了解家乡的发展现状, 爱国先爱家乡。此外大部分学生将来是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去的, 了解家乡的现状对他们是个帮助。

新时期世界对人才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 处于转型时期的青年学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挑战。现代教育应充分注重和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实际生活中, 学生往往都过分强调自身利益, 以个人为中心去发展, 淡化了集体主义, 忽略了与他人的协作与交流, 不仅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也极大地影响着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实验需要充分合作, 才能成功的实例, 让学生悟出一个道理:在当今社会中, 一个人的力量再强, 若离开了群体, 失去了与他人的交流, 不懂与人协作, 必将一事无成。常言道:君子应成人之美。社会的发展不会因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个体只有融于集体中, 与其他人互相尊重, 彼此团结, 才能施展自己最大才华。这样的比喻更有助于学生重新定位,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同时教育学生联想到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只有改革开放, 才能在与外国的交流合作中取长补短, 才能吸取他国之长获得自身发展, 进而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正如我国的探月计划成功率如此之高, 与我们吸收了美国和俄罗斯的经验教训是分不开的。

充分把握教学知识点, 对学生进行辩证法等哲学观点的教育。

理科 (包括数理化等) 本身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了辨证法, 几乎渗透在每个教学的知识点中, 只要教师认真分析比较, 深层挖掘, 真可谓是“信手拈来, 尽成德育”。第二章第二节开始介绍温室效应, 指明温室效应和空气中的过量二氧化碳有关,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二氧化碳是很好的制冷剂、可以制汽水、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就将“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是对立统一的”及“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掺入学生头脑。

即景生情 第2篇

超市也没有参观,急忙从超市跑出来,但看到大雨倾盆的景象。那场雨就像放假孩子一样,在天空中肆无忌惮地吵闹,地上溅起一朵漂亮的水花。

快点跑到车上,才能避免淋到雨。谁知道开车到我家大门,怕那深水伤害妈妈,――汽车出了故障,该怎么办?我们不得不把车停在妈妈的工作岗位上,步行回家。

安阳的排水系统真的不好,路上的水会把脚淹没。路上的汽车,脚踝高的水很好笑,所以我们干脆停下来“看”了。

“哇――”的一声,一辆汽车飞驰而过,毫不犹豫地径直跑过,冲天的波涛(花)远远高于汽车。“哇哦!单击我们惊叹不已,真壮观!这种车真不少。水花四溅,就像天然喷泉一样,我们很有眼光。另一辆车像蜗牛一样慢,我给他们取了“雨的沉着者”的外号。

在路上看着有趣的“风景”,突然失足蹒跚,差点摔倒,水突然上升到小腿上。以前只看“风景”,不看路,直接进入慢车道。慢车道上的水真高啊。小腿几乎可以锁住水。慢车道上的水不仅高而且脏水里有树枝,树叶,沙子,甚至头发缠绕着我的脚。我迅速慢慢地离开车道,回到了印度。

在报道中,我的眼睛又忍不住孤独地望着周围。哦!快看!那里有一辆汽车,就停在路中央,车主们正在急忙“抢救”汽车。这辆车真惨幸好妈妈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步行――回家了。否则汽车可能会…妈妈,你真英明!

沙坡头即景 第3篇

北面,透过浓郁树阴的缝隙,是现代人用灰白色水泥砖块堆砌而成的齿形长城和画着骆驼沙漠大河的巨幅广告牌,很难想象,其背后藏匿的竟是“大漠横空,欲断云天之鸟道;沙丘攒集,势截黄河之飞流”的中国第四大沙漠。40多年前,这里没有现代化摆设,这里是腾格里沙漠的一部分,天沙尽头的东南前沿,除却风暴的狂吼和黄河的怒涛声,便是死一般寂静。1957年,麦草方格像金色的鱼网拦截住了流动沙丘,北京至拉萨的109国道和包兰线安然地穿过40多公里沙漠地带。从此,天堑变通途。几十年来,公路银龙和铁路黑龙昼夜与黄河沙龙、河龙较劲;固定沙丘的麦草方格栽种着金色柠条、粉红花棒、深紫骆驼刺等沙漠植物,可谓一条美丽多姿的斑龙;漠风中,高耸箭杆场,低矮绿草坪,此起彼伏,像舞动的翡翠龙……当年荒凉的沙坡铁头,今日里,六龙齐驱,腾云驾雾,热闹非凡。

西望,黄河水就是从那儿冲出黑山峡的。甘宁交界的黑山峡,全长70余公里,峡谷深处不见天日,阴暗发黑,外露的岩石大多呈青黑色;两侧悬崖宽仅数十米,激流汹涌,万马奔腾,颇有长江巫峡之气势,其中,“七姊妹”、“老两口”、“三兄弟”、“洋人招手”等礁石横行中流,惊险万状。黄河摆脱了黑山峡束缚,沿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进入沙坡头,河道平坦,流势轻缓,丽日蓝天下,茫茫沙海泛起金光,滚滚黄河卷起白浪。雄浑壮阔的景观里,越黄河者坐缆车嗖嗖穿云破雾而过,上沙山者乘骆驼跋山涉沙逶迤而上。

东首也是沙山,有一景点,曰:“泪泉”,也叫“艾泉”,泉有21眼。传说某年清明,天高云淡,21个貌若天仙的姑娘约伴踏青,突然,北面刮来一股强大的黄色沙暴,顷刻间,堆积起了高高的沙丘,把姑娘们深埋在了沙底,从此,这里便不停地涌流着姑娘们渴望生命与青春的泪泉,年复一年滋润绿树青草。乾隆年间《中卫县志》亦有记载,不过,泉并非21眼:“在沙坡下,近河,泉三眼自沙中涌出,合为池,流不竭,浇蔬菜十余亩。相传,旧为番王园。”有人推断,番王园应该是西夏时代的建筑。乾隆五十五年,中卫知县胡纪谟曾在此处建造沙坡底公馆,现无遗迹可寻。不过,中卫人的记忆里有一个绝对事实是建筑群,泉之方圆百十亩大的平整之城叫童家园子,被人们称作“阻挡沙漠前进的小村。”村民们共有一个祖宗,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大柳村迁移至此,经过几个世纪辛勤耕作,一户人家发展到了二三十户。解放初期,为了建造包兰线,竺可桢、刘慎谔、彼得洛夫等中苏专家都曾驻足过这片世外桃源。1987年,为了沙坡头风景区的开发,以大局为重,最后一批村民迁出童家园子。那场永别家园的迁居颇为酸楚。老人们带着儿孙跪拜在地,面对沙山祭奠开创基业的祖先,捧起浸透了几代人血汗的黄沙,泪如艾泉翻涌,一步一回望,走过林间的沙土小道,离开了落英缤纷、鸟语花香的家园。现在,长满青苔的老树还在,顺绕墙根淙淙欢唱的泉水还在,只是布满烟尘的土屋无处可寻了。不知何故,水池也罢,泉眼四周也好,都用了水泥浇铸。充满现代气息的沙漠风景成了白话文,教说惯普通话的现代人咀嚼得有些别扭。情不自禁,我倒是怀念起童家园子的古朴风貌了。

感喟于人为的杰作消失了太多的古朴,自然而然,便想到使用了300多年朴风犹存的河湾水车,黑色,车轮形,共为六架,濒河立在泪泉东首的常乐乡水车村,四架是张家水车,两架是李家水车。关于河湾水车的来历,要追溯到秦汉前。那时,先人们就在这里居住,靠人工汲水浇灌农田。后来,甘肃人氏张绍宗、张绍南两兄弟,乘羊皮筏子到中卫贩木材,路经沙坡头,见下游土地开阔宽展,却因干旱而荒芜,便携家带眷来到这里,开垦了大片蒿草地,建造了水车,种上了五谷。再后来,这里又落户了一些外乡人,在张家水车处,又添加了李家水车。当地人传说,乾隆曾到此一游,见到水车,高兴地拍着手作了一首诗:好可笑,好可笑,自己舀水自己倒。很庆幸,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传说的河湾水车仍以它的原始风貌昂然兀立在黄河边。

东进的黄河亲昵地依偎着腾格里绿带,不惜绕道路远,硬是打了个“Ω”字形大拐弯。南岸是老君山,属六盘山系香山脉络,上有现代人建造的亭阁;宽阔的河滩大都被北来的飞沙吞噬,成了一个小型腾格里。阳光下亦是金黄耀眼。北岸是码头,古老羊皮筏子和现代汽艇从那儿出发。九曲黄河的惊涛骇浪里,羊皮筏像一叶小舟漂流不定,恍恍惚惚,汽艇似一把利刀犁开浊黄波涛,泛起白色的浪花……当园中的静态与河中的动点融于一体时,俨然成了一幅温柔又粗犷、美丽又壮观的风景画。

踏游沙坡头,沙堤之巅是要躬身亲足的。

沙坡头与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内蒙的响沙湾、新疆哈密的巴卡并称为“奇妙的西部鸣沙”。据说,人乘沙流,如从天降,会听到奇妙的响声,如雷之轰轰,如车之辘辘,如钟之当当。可我们滑了,也走了,到了坡底,也没听到声音。沙会鸣叫是一种声学物理现象。早在1959年,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考察沙坡头时就做出解释,只要以细沙为主的沙丘高大陡坡,底下有泉水涌出,矿物成分大部分是石英,加上表层干燥,被太阳晒热后,经摩擦摆弄会发出响声。原来,要等太阳晒透了,震动沙粒才会发出金属的音响。问题是,晒透了的沙子都能烫熟鸡蛋,少说也在80℃以上,谁敢触电?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座美丽的桂王城。王子吴祺继位后,与北方的北沙国发生了战争,战败被俘,被迫与北沙国最丑的公主成亲。北沙国国王要王子立下誓言决不逃走。王子无奈,只好起誓:如果我逃走就让黄沙把我的国家埋没。夜深人静,王子越想越后悔这桩婚事,天天伴着个丑婆娘,日子咋熬啊?趁公主睡得正熟,王子赶紧偷马归国。质朴的沙漠宽容不了出尔反尔的行为,听着公主的哭诉,怒不可遏,一阵狂飙扬起飞沙,为受骗的北沙国打抱不平。桂王城的警钟敲响了。臣民们正连夜为王子举杯相庆,载歌载舞,未将一声声高鸣的警报放在心上。不到一个时辰,桂王城被滚滚而来的黄沙淹没,贺兰山南端的第一场战争便堆积成了今日的旅游胜地沙坡头。

观景听故事,悔悟怜悯已无意义,有时间,不妨踩踏几步历史风尘,以古鉴今嘛。

我们有幸乘汽艇到双狮山去。双狮山坐落在黄河南岸,两座褐红色山体。

于河中心远眺,山体的立体感极强,肖像更为逼真。所有的人都说像极了,头,脚,爪子……却没有人细细地形象比划。回返途中,我站在艇尾默默凝视远方,前面的山倾身蹲卧,因了山体褶皱,颈部似有缕缕飘逸的长髯,故而颇像雄狮;扁平的额头上方浓浓曲卷起蓬松毛发,大而圆的鼻子衬托得眼眶骨更加突出,微启的眼睛多了几分柔和,似乎也在欣赏游人的惊讶狂欢;背景里一块三角形褶皱山体突出了狮子的脑袋、脖颈、耳朵和胡须,山梁的脊线向着右下方延伸,勾勒出了狮脊、狮屁股和后大腿及前爪子。高出雄狮山的另一山头也酷似狮子的头像,因了颈部山体褶皱不明显,大家便强加给它们性别,母狮也。

汽艇没有登岸,朝白马拉缰驶去。

据说,汉朝时,有位青年工匠修筑石坝拦截黄河水灌溉农田,修筑了几次,石坝都被激流冲垮了。他沮丧极了,躺在沙丘苦思冥想,突然,紧闭的眼睛一亮,一位貌美面善的姑娘牵着骏马站在跟前,向着空中扬了扬马鞭,一鞭子轻轻抚过他的脊背。姑娘嫣然一笑,翻身上马,策马扬鞭时,留下一串串咯咯笑声,随即将马鞭子往地上一拖,拉出了一条白白的痕迹。小伙子摸着痒痒的脊背,循着充满魔力的笑声,恍恍然身不由己,踩着马蹄印追到了沙坡头,只见马背上的姑娘双腿紧紧一夹,白马一声长嘶,劈波斩浪溯流而上,转眼间消失在了云水之际。小伙子猛一惊,才知是南柯一梦。翻身起来时,他惊呆了,脚下,马缰拉过的痕迹隐隐约约向西而去。他恍然而悟,只能沿白马拉缰的痕迹在河心修分水石堤,将河水一分为二,一股顺滩而下,一股引入北岸灌溉田地。由于石堤前端在黄河拐弯处就势伸进了河中央,旱时,只要黄河水不干涸,引渠就断不了水;涝时,过剩的河水自动漫过河堤流入主干道。

美丽的传说添加了游玩的兴趣。

仅高出引渠水面几公分的路面,嵌着大小不等的石块,凹凸,不平整。路的边缘棱棱角角,路面或高出水位,或没入水中,大多石头长着青苔。路的北缘呈缓坡形,渐行渐入水中直至水深3米;路的南缘呈直角形,一米左右的高差下,主干道的滔滔黄水怒吼着泛起朵朵雪浪花。走在一米来宽的堤坝上,走在黄河中流,有一种说不出味儿的带劲感,仿佛自个儿就成了中流砥柱。

身处白马拉缰,走也罢,停也好,耳畔总有哗哗涛声作伴,其韵其味,文字无法表述,这种意境造就的感受只待默默领略,才是赏景的最佳境界。

下游的沙坡头水电站就要竣工,到时,水位涨高两米多,白马拉缰将被淹成蛟龙打入冷宫。现代人实现了筑坝拦截的梦想,灌溉与发电并驾齐驱,横卧黄河千百年的白马拉缰真的成为美丽传说了。

摆正两个关系触动学生情弦 第4篇

一是学习负担重, 缺乏生活体验, 缺乏写作动力, 不敢吐露真情。现在许多学校都走入“应试教“是”的前面才通顺。后一句的主语是“它”, 即“中国的建筑体系”, 宾语是“累积所创造的”, 既然是“世代经验的累积”, 就不能算“创造”。笔者认为, 此句改为“它是中华民族世代经验的累积而形成的”。

(2) “3500年来, 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 不断地在技术和艺术上把它提高, 达到了高度水平, 取得了辉煌成就。 (原文第2自然段)

在中国, 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 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原文第17自然段)

这两例中都出现了“高度水平”这一短语, 这里的“高度”是副育”的死胡同, 分数成为学生和教师的命根子。这种境况给作文教学带来严重后果: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减少了, 大家都闷在作业堆里, 满脑子都是作业、考试;活动范围缩小了, 家庭———教室———食堂“三点一线”, 缺少了社会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 作文时只好搜肠刮肚, 无病呻吟, 甚至凭借优秀作文选中的文章生搬硬套, 出现“撞车事件”。

二是老师命的题目难写。叶圣陶先生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 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 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 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 是学生所能写的, 经过选择才能定下来的题目。” (2) 而有些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 不以学生为本位, 对内容限制太死。有的教师命题陈旧老化, 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中学。如“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事”一定会想到给老奶奶让座。“我的妈妈”也必会想到雨天妈妈给“我”送伞, 或半夜发烧, 妈妈陪“我”上医院, 学生想来想去也就这么几件事, 不会出新。有些题目是逼人编造, 词, “水平”是名词, 副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 故这一短语的使用也有误。

(3) 在平面布置上, 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 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 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原文第5自然段)

这句话中处于主语位置的是“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 主语中心是什么呢?很是费解。依据上下文, 主语中心当为“一所房子”, 故将“为”改作“的”才通顺。

(4)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原文第6自然段)

很明显, 木材结构不是结构学生根本没看到过真正的大海, 而教师却以“海上观景”为题, 让学生记叙观察过程, 学生不编造怎能完成任务呢?面对这样的怪题, 学生对作文哪能不怕呢?

那么, 怎样使学生走出作文“没什么可写”的困境呢?我认为主要是处理好两个关系。

首先, 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写作的主体是作者, 离开了作者就谈不上文章。中学生作文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师不是代替学生写作, 而是指导学生写作, 教师是领着学生走出“困境”的“向导”, 因此, 作文教学既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要把两者统一起来, 辩证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 既有不顾学生是写作的主体造成主体地位失落的情况, 也有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 前者如有的教师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不敢对老师讲真话。如写妈妈就应写得高尚伟大, 应写妯娌、婆媳关系处理得如何好。写坏了怕同学、老师笑话, 长期如此, 学生作文编完了, 骗完了, 当然没什么内容可写方法, 而是结构特点。

(5)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 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原文第16自然段)

此句的后半句很难理解, 两个连词“和”导致层次不清, 还缺少一个介词“在”与后边的“条件下”相呼应。

(6)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 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 为他们所承认…… (原文第17自然段)

“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很明显是个病句, 应将“经”改为“为”。

以上所指出的几处不当, 对否, 恳请各位同仁指正。

(作者单位:镇安县第二中学) 了。而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首先是与学生建立信赖关系, 让学生讲出心底的话, 学生要求保密的事, 我绝对不会对第三个人说, 消除了他们顾虑和害怕的心理, 他们可以放心写、放手写。并以“随笔”为主渠道进行练笔, 每周一篇随笔, 记下一周内最有感触的一件事, 记下最想和老师说的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甚至把一些不愿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的事情也可讲给老师听。通过随笔, 我和学生交上了朋友, 成了他们情感倾诉的对象,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严师、长辈, 他们会真诚地把心中的苦恼、秘密说给我听。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 愿意大胆吐露真情, 认为老师是可信的, 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写出来。随笔成了一个交心的过程, 他们已由惧怕写作而转变为期待随笔的早日发还, 再和老师“交谈”。就是因为信赖, 学生敢说了、会说了。学生找到了说心里话的朋友, 他们会在文章中“放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想,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他们作文的素材。有了畅所欲言、自由表达的空间, 作文成了学生倾诉内心真实情感的舞台。

等学生敢写、想写后, 我就指导他们抓住重点写。如果只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 那只能是一篇“流水账”, 每篇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亮点, 要给读者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迹。我往往会指点学生在某个段落加一些细节的描写;对作文水平中下的学生哪怕只是增加几个词语都加以肯定, 把改得好的作文在教室后墙贴出展览。这样一对一的指导, 效果非常明显, 因为老师如果放弃对学生应有的指导, 作文课只在黑板上写题目, 然后叫学生拿出作文本来写, 连几句简单的启发、诱导的话也没有, 学生往往把握不住文章的重点, 不知道文笔的劲往哪儿使。汶川发生大地震后, 很多学生在那周的随笔上写了有关抗震救灾的事, 大部分只是记叙了地震这么件事, 而没思考以怎样的视角把这篇文章写好。我想, 既然学生对这场灾难有话说, 但又抓不住重点, 不妨来一次作文。于是, 我布置了话题作文“感人的画面”, 给学生一周的时间, 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寻找作文的素材, 并且要求学生不能只是空洞的议论, 要突出“感人”二字, 要有详细的描述, 可以是一幕, 也可以是小标题式的截取两到三个画面, 但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写。如歌颂老师的无私:谭千秋———张开守护的翅膀;杜正香———用生命撑起希望;吴忠红———一个都不能少;少年们的坚强:马健———“让我们一起活下去”;何翠春———“要沉着, 要坚强, 一定要活着”;任思雨———“我唱歌就不会觉得痛”;武警官兵们的牺牲, 白衣天使的尽职, 老百姓的爱心……可以用动作、神态描写废墟中人们的姿势, 可以用心理活动描写失去亲人后的伤痛, 可以用语言描写坚强的声音。这样一点拨, 一周后交上的文章就如一个个真实的画面摆在我的眼前:

画面一: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 双膝跪着, 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 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 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 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 底下躺着她的孩子, 他安静地熟睡着……

这是袁梦迪的《死亡姿势》, 她用“跪”、“匍匐”、“扶”、“压”等一系列的动词描绘了这个感人的姿势———废墟上的身姿, 如铜像般屹立, 即使是血凝不流, 哪怕是失去呼吸, 脊背依然挺立。

画面二:跳还是不跳, 这群空降兵们, 坚决地选择了跳!他们一个个神色凝重, 这是与死神进行较量, 他们跳了, 流淌着热血的血肉之躯跳了……

这是钱莉的《跳!跳!!跳!!!》她极细致地描写了空降兵们在跳伞前的神态, 是那样的坚定、庄重, 这些空降兵们翱翔在蓝天, 没有安全, 却敢纵身跃下。

画面三:灾区传来一个近乎疯狂的声音, 蒋敏, 他的家人, 10个, 整整10个倒在无情的地魔之中。泪水一丝丝、一条条从脸颊悄然滑下, 痛苦, 极度的痛苦, 塞满了她将要膨胀的身子, 她的心在坠落, 静静地, 呆呆地悬着, 悬着, 永远也拉不上来……

这是魏涵霄同学写的《她挺住了》, 把蒋敏面对噩耗的神态、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位坚强的女警官用手揩去了眼泪, 把悲痛化为了力量, 她奋斗, 几次昏厥、醒来, 继续奋斗!

这样的画面太多了, 这一次作文指导, 我意在引导学生把握重点, 突出亮点, 诱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触动他们情感的丝弦。学生的作文写得精彩, 他们明白了怎样去选材, 怎样去描写, 怎样去抒情。

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来的。“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之;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向活动。作文教学要见“文”, 更要见“人”;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文章而看不到文章的作者。因此, 教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心态, 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样教师的指导才会有的放矢, 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写作的主体, 才会有话可说。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高兴写、主动写、努力写。如此, 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就能够得到保证, 学生就不会为“没什么可写”而苦恼。

其次, 要处理好一般文章与学生作文的关系。所谓一般文章, 指的是成人日常生活应用性写作与作家的创作。学生作文是练习性的, 不能与日常生活应用性写作, 尤其是作家的创作等量齐观、同一要求。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过高的要求, 有的对学生作文过高地评头品足, 要求人物个性鲜明, 立意精巧, 要站得高, 看得远, 这不是把学生作文当成作家的创作, 违背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发展的规律?按这样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作文, 学生怎能不感到高不可攀, “没什么可写”或“不好写”呢?我教的两个班级开学初写的几篇文章, 只有大半的学生能写到500字以上, 部分学生最多写到300字, 连最基本的字数都达不到, 怎么去修改呢?对这些学生, 我采取鼓励的方法, 每次作文在字数上有进步就加分, 上课表扬, 并个别指导他们:哪些地方还可插一段事情的经过, 动作还可写详细些, 除主要人物的行为外, 别人是怎样的。经过半年的努力, 学生已全部过了字数关, 都能写600字以上的作文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指导他们怎样把一件事叙述完整, 抓住主要情节描写, 就容易多了。

另一方面, 学生作文和一般文章产生的过程却又应该是相同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应该与一般文章产生的自然过程相一致, 学生作文应该朝着这个理想境界去努力。”一般文章的产生, 首先要对客观事物有所感知, 然后对感知的事物进行筛选、加工、提炼, 最后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 把客观事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然而, 长期以来, 学生作文产生的自然过程被简单化了, 作文教学一般是从命题开始, 教师在黑板上留下一两个题目, 学生略加思考就得动笔写, 至于写作前的指导观察、体验、思考, 不少教师全然不顾。要知道, 教师的指导往往会触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前几个星期, 我们学校邀请了一位外籍老师给学生上课, 他那纯正的英语, 黑得发亮的肤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当天布置的作业“描写外籍老师的外貌”也完成得很好。过了两天, 我安排了一堂作文课, 作文题目是“的一课”。我叫学生谈谈准备写什么内容, 其中绝大部分都想写“外籍老师的一课”。我再问他们:“如果老师改到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 会得高分吗?”他们摇摇头。“所以‘课’不能局限于这堂外语课, 也不能局限于老师给我们上的课, 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 是多姿多彩的, 生活像一本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的课本, 教会你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你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 明白一些道理, 吸取一些精神食粮!萝卜埋在土里其貌不扬, 但是它平凡、真实, 在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像萝卜一样平凡的人, 如:农民、工人、教师、清洁工、小贩。正是有了这些平凡的人们, 我们的生活才能这样正常和真实!我们平常吃的苦瓜, 奇苦无比。它没有桂圆、荔枝甘甜可口, 但是当你入口后细细回味, 会感觉嘴里很凉爽。所以它便成了人们清热除火消暑的佳品……”“噢!”学生明白了, 在草稿纸上写了起来。果然不出所料, 一篇篇构思新颖、题材独特的美文相继出炉。现举一例:“小狗‘扑通’一声, 掉进了湖内, 那只母狗‘呜呜’叫了几声, 也紧随其后, 跑进了水中……当被救上来时, 它还紧紧地抱着小狗。谁说只有人类有伟大的母爱, 动物何尝不是呢, 这是一种最纯正的母爱, 无法切割的母爱。”生活是平凡如水的, 任何平凡的生活只要你用心去品味, 就会领悟到不平凡的人生真谛。生活中的道理有许多, 只要去发现, 去观察, 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综上所述, 要消除中学生作文“没什么可写”的苦恼, 就得处

作文

彰显

个性

色彩

◎甘肃/缑克喜

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作文理应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作文教学陷入了“一切为了升学, 一切为了考试, 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许多教师将作文教学定位于学生如何获得更高的作文分数上, 于是过分强调写作技巧, 思想上设置条条羁绊, 认识上安排道道框框, 往往在不经意间使学生畏首畏尾, 行动维艰, 不敢“想入非非”, 不会心游万仞。渐习渐染, 学生变得惟技巧是从, 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个性色彩被抹煞, 情感火花被浇灭, 由此造成的影响反映在中学生作文中普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处理好一般文章与学生作文的关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 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触动学生写作的情弦, 开拓更广阔的写作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第232页。

田野即景作文 第5篇

走进田野,映入视线的便是那一排排的野花,它们野得那么娇艳,野得那么漂亮。它们蜂拥在一同,装点着有些空阔的田野。虽不如玫瑰那么艳丽,但它们清纯,野得那样生动自由,不受拘谨。它们是我心中的宝,小巧小巧的它们开在我的心头,使我时辰都想念着它们。

我还爱田野里的狗尾巴草。固然它们常见,但它们在田野里又是一番现象,显得与众不同:风姑娘踮着脚跑过,抚摸着狗尾巴草的脸,让它们有了动力,卖力地跳起了舞,左一下、右一下、前一下、后一下……,跳出了田野的美,跳出了我对田野的爱。

当然,野花和狗尾巴草都不及小溪在我心中的位置,千景万物都无法让我“放弃”小溪。

小溪的水纷至沓来,分红数条,流向四方,使我不由自创一句诗:“一波带来万清波,波波皆成万爱情。”看呀!这一条又细又长,宛若一条白丝带,正擦拭着参差的石块;那一条浅浅的,上面有些翠绿的浮萍,好像一位害臊的姑娘正以浮萍遮面;另一条又宽又深,溪水清澈见底,几尾鱼儿在河底游着,嬉戏着顶撞水面上飘落的花瓣,还以为是什么好吃的呢……

“触景”“生情”三法 第6篇

联想。从观察到事物联想到与他们有的方面。当看到景物或事物后,可能涌上喜悦或悲伤之情,但这种情是肤浅的。如果自觉地展开联想,就会使感情的波澜强烈起来,情感也就丰富了。例如,你见到一位同学把一支钢笔掉在地上被人踩坏了,这也许是一件小事,但是你如果能从钢笔联想到它制造的复杂过程及它的作用等,一定会产生惋惜之情。

回忆。由观察到的事或物回忆与此相关的事或物。在追忆往事之前,不妨先描述眼前与事件发生时那相同的一幕情景,给人生动形象之感。例如,一位同学的奶奶去世了,大人们都哭作一团,他此时回忆着奶奶过去关心、爱护自己的件件往事,同时想到以后再也见不到慈祥的奶奶,得不到奶奶的疼爱了,悲痛之情全部涌上心头。

引“趣”生情,爱上品社课 第7篇

一、巧设开端———激趣

在课堂上, 我们应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比如在上《我在联合国作报告》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计导入部分:

先从孩子们一张张甜甜的笑容引出现在孩子生活在快乐和幸福中;其次, 播放一段视频让孩子们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还有一些儿童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再次, 引出联合国的初步概念: 联合国是一个向可怜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的组织;最后, 播放一段介绍联合国的视频。

在学生看来, 联合国离他们很遥远、很虚无。因此, 一上课就通过播放儿童们的生活视频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 境、触景生情, 让学生了解到联合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 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联合国的作用, 促进学生对联合国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撩开其神秘的面纱。在观看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脉搏在不知不觉中跳跃起伏, 他们为眼前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深深吸引。而且, 通过战争中儿童与和平环境下儿童生活的对比, 调动学生“情绪”, 使学生产生震撼、悲伤、惋惜、可怜、关爱等情绪, 从而拨动学生心弦, 丰富学生体验, 唤起学生心中的善, 从而为后面做联合国小大使做好铺垫。

二、启迪思维———升趣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 教者可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升华。

1.提问启发, 兴趣盎然。

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法宝”之一。因为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 能起到设疑、激趣、引思的作用, 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还能起到连接师生思想认识和引发学生思想共鸣的纽带作用。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的导行部分, 老师出示了一幅画:在超市里, 妈妈把不买的面包放回原位, 我很不解:妈妈为什么要把不买的面包放回原处? 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然后纷纷发表意见:因为妈妈考虑到超市要整理货架, 如果我们什么东西都随便乱放, 那就加重了员工的工作负担。从他们的回答中, 我们发现课堂要传达的“我为人人”的思想在同学们的心中生了根, 发了芽。

2.玩中探究, 妙趣横生。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 哪里有儿童, 哪里就有游戏, 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 情感在游戏得到满足, 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教学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 它可以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 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 设计猜谜、照相、即兴表演等游戏活动, 在玩中引导学生探究。例如, 在教学《地球在发低烧》一课时, 我设计了剪纸的体验游戏, 让学生了解世界水资源的现状。我给每位学生发一个蓝色的圆。这个圆代表地球上所有的水资源。上面深蓝色部分代表地球上的海水量, 旁边的淡蓝色和绿色部分代表淡水资源。先请孩子们把淡蓝色和绿色部分一块儿剪下来, 拿在手里。再让孩子们把淡水和海水一比, 他们就发现了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水, 淡水真是少得可怜。再让学生把代表人类真正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的绿色部分剪下来, 这仅仅是所有淡水资源的三分之一。三张纸比一比, 大家发现可以供人类或其他生物享用的淡水真是少之又少。通过这个游戏, 孩子们受到了很大触动, 水资源的匮乏不再是口头的空话, 而是一个无情的事实, 让人心情低落。实践证明, 对这种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往往乐此不疲。

3.关注时政, 饶有兴趣。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时事政策教育是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 思想品德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时事政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 它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育效果,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增强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抓住时政热点, 以大家都关心的话题作为知识点的突破口, 达到巧妙结合, 融会贯通, 让同学们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离我们并不遥远,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既掌握了教材知识, 又了解了国家的重大时事, 还提高了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如教学《让我们来寻根》一课时, 老师可以用“原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湖北寻根祭祖”的事例让学生深刻体会正因为有了中华民族这棵硕大的根, 所以无数位海内外游子不远万里, 风尘仆仆地回来寻根。又如《地球在发低烧》一课中, 讲到“干旱对农业生产有哪些严重危害呢”时, 教师可结合西南五省那场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 让学生看当时的视频说说感想, 在强大的视觉冲击下, 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地球变暖太可怕了。

4.讨论争辩, 相映成趣。

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矛盾的撞击中迸发出来的。我上课注意设计一些新颖的、能引起学生争论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思维的求异性。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 我先引导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书包中搜寻塑料制品, 进而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有了塑料制品的确很方便,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然后出示一份英国《卫报》的评论: “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是塑料袋”。这份权威性的评论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引起学生思考:生活中人们觉得塑料袋很方便, 益处多多, 为什么《卫报》会对塑料袋有这样糟糕的评价呢? 学生阅读了教材中“废弃塑料袋在土中不易腐烂, 会严重污染环境”这一资料, 对塑料制品, 尤其是塑料袋有了新的认识。学生还对生活中人们随处乱扔塑料袋、塑料袋漫天飞等不文明的现象进行反思。 通过一番讨论, 大家发现, 塑料袋本身没有错, 错在我们没有正确使用, 不能合理使用它才会产生这样的恶果。

三、精心结尾———延趣

一个好的结尾会让学生余味无穷, 终生难忘。我在品社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如欣 赏一段精彩的录音, 品味一幅美丽的图画, 完成一项有趣的练习, 思考一个迷人的问题, 介绍一本课外读物, 演示一个科学实验, 等等, 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 延续到新的学习中, 做到课尽趣不尽, 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让我们来寻根》一课的结尾, 我设计了一首煽情的诗:

我们的根在美丽迷人的青阳港学校里,

我们的根在开放融合的昆山小城里,

我们的根在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里,

我们的根在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里,

我们的根在仁爱之心的儒家思想里,

我们的根在横平竖直的中国汉字里,

我们的根在历史悠久的国粹京剧里,

我们的根在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里,

我们的根在豪放婉约的唐诗宋词里,

……

动人的诗配以精美的图片, 学生的情迅速融入到课堂中, 又随着多彩的画面释放到对中华民族的大爱中, 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总之,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密切联系实际,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与探索者, 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

摘要: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兴趣, 他们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把培养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品社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面对课堂就像磁铁面对吸铁石,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爱上品社课。

趣中生情,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第8篇

一、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在一节语文练习课上, 我请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时, 我们班最调皮的一个学生居然将“愚公移山”的故事讲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他的表情和语言都极富感染力, 将学生们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讲完故事后, 大家纷纷鼓掌。而我则趁机予以表扬, 然后问这个调皮大王是怎么知道“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他说他经常看成语故事之类的图书, 同时还喜欢模仿里面的人物语气说话。于是我就借此机会, 鼓励学生平时多阅读一些有益的动画片和短剧, 或者是童话之类的儿童读物。在以后的日子里, 学生们非常喜欢看书, 还向我推荐, 经常围着我给我讲故事:《八仙过海》《对牛弹琴》《拇指姑娘》《小天鹅》等等, 他们讲起故事来个个绘声绘色。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外国文化, 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识字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 从开始接触拼音到可以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 其中的过程实属不易;教他们认字、写字, 看着他们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 我倍感欣慰。在课堂上, 我经常表扬自发积累词汇的学生, 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如, 学习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生字“春”, 我让学生进行扩词, 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了“春暖花开”“春色满园”两个成语, 这是练习中的, 我马上表扬了他:“你真棒, 成语说得真好!看来你已经提前预习后面的内容了。”我接着又问:“你们是从什么书上看到的呀?”大家说这些都是在课外书上看到的。“是啊, 大家通过课外书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刚说完, 我便听到大家在下面小声说:“我明天也要带一本来……”“我回去也要看了……”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 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开展比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 而且好奇心强, 具有非常强的表现欲望。所以,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比赛活动, 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如, 可以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赏读拾贝”活动, 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比一比谁的故事最精彩, 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 然后评出“百事通大王”“故事大王”。还可以利用每周五下午活动的总结课, 让学生回忆本星期讲的故事、童话等, 再让大家谈一谈你觉得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为深刻。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将学生们的想法记录下来, 贴在班级墙上。课间, 学生们可以去看, 上面出现了哪些学生的名字, 又有哪些学生交流了什么想法, 这样,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 使他们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

即景生情 第9篇

在对有关设计所达到的目标的探讨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把设计的目标明确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所谓本能层, 就是能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活色声香;行为层是指用户必须学习掌握技能, 并使用技能去解决问题, 并从这个动态中获得成就感和爽快感;而最高的层次是反思层, 这个层次指的是由于前两个层次的作用, 在用户内心中产生的更深度的情感、意识、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影响。

在产品设计中理解这三个层次, 笔者认为本能层主要指的是产品在视觉上的功能:外观、形状、色彩、造型等等, 而行为层指的则是产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即操作、使用、体验、实用等过程中满足人的需求;反思应是一种情感功能满足——人心理的、联想的、印象的、快乐的、象征的、触“物”生情的……诺曼先生认为达到这样一个层次, 是需要在设计中注入情感因素的。如果在设计产品时, 能在考虑审美和实用的同时通过一些情感化的因素来满足人们更高的情感需求, 那么产品的影响将会更深远、魅力也将更持久!

按照如上的理论, 在产品的设计中除考虑使用功能外, 如果能加入情感要素, 让使用者在“反思”中体味产品的创意, 将会是使产品诞生新的生命。

我们可以从法国艺术家雅克·卡洛曼的设计的“卡洛曼壶”得到这样的启示:一个茶壶的功能也许不仅仅是为了使用, 而更为了欣赏。如图一所示, 该茶壶的壶口和壶柄的位置在同一个方向, 可以说, 它是没有使用性的, 但是正由于它的这种奇异造型, 却是给人一种可爱的印象。并且, 卡洛曼茶壶的一位拥有者亲身体验的结果是:“我喜爱我的茶壶!当我早晨醒来走进厨房泡茶时, 它常使我微笑。”一个茶壶能在早晨第一件事里带来微笑。与简单的泡茶使用性相比, 它带给人情感的触动似乎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个例子是对于生活中时分常见的椅子功能的探讨, 我们除了考虑它的使用性外, 同时还要注意它内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因为物质的形态有着它本质的两方面:功能和精神。设计者张波的《空闲》吧椅, 提出了生活中闲暇时心情的疑问:“你偶有空闲的时候, 你是否有空闲的心情?”。这在高度紧张繁忙的现代人生活中是多么难得, 作者正是恰当地把握住了都市人的这一心理特征才获得了灵感源泉。在他构想这张以《空闲》命名的吧椅时, 旨在让客观的物成为一份情感的替代物。选用透明有机玻璃棒来体现视觉上的透明与清醇, 把明净和清澈的理念融于一条条流畅的水晶般的线条之中。轻快明净的心态油然而生。借用形态表达一个优美的造型, 是要融入情感才能得以完美体现的。

此外, 设计作品中“新奇的刺激”与“注意”是有密切关系的。作为一种心理需要的“新奇”更容易诱发注意, 它用一种潜在的不协调、不安和兴奋, 诱发强烈的心理活动。国际著名设计师飞利浦·史塔克设计的橙汁机一个典型范例。 (如图二) 从造型、材料上都可以看出这个橙汁机的与众不同, 它以一种“意外的新奇”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并取得了成功。需要补充的是, 据史塔克自己说:“我的橙汁机不应该用来压榨柠檬, 它应该用来启动谈话。”人们总是会对它产生好奇, 那么这就给了它的拥有者一个卖弄、介绍、解释它的机会, 这样, 话题也就随其而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也享受到了“反思”中的快乐。

总之, 从微笑、情趣到幽默;从启动谈话、生活情绪到设计的魅力, 产品的设计是个复杂的系统, 设计师在解决产品使用性的同时, 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之外的东西, 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梦想, 给人的心灵震憾和情感体验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 产品的情感成份越多, 产品的附加值就越大, 对设计“反思”目标的完成, 无疑也是对设计师智慧提出的一种新挑战。

在设计造物中, 人类一直在物质文明的创造中追求着有意味的形, 有文化的质, 创造和设计出使人使用的物质形态, 同时也总是要赋予它一定的精神审美价值。设计中的情感正式这种精神价值的体现, 它存在与物质形态中, 起到的作用往往更为深远, 使人们在反思中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有持久的影响力和魅力。

摘要:本文主要从设计目标的三个层次入手, 分析论证设计造物中, 设计师需要关注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 即情感需要, 从而实现设计目标的最高层次“反思层”。这种被赋予了情感的设计物能更深远更长久影响着人们。

关键词:产品设计,功能,使用,情感

参考文献

[1].《情感化设计》[美]唐纳德·A·诺曼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5年版;

[2].《椅子的变异——超越概念》, 江黎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设计心理学》, 赵江洪编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版。

[1].《情感化设计》[美]唐纳德·A·诺曼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5年版, 推荐序, xv页

[2].《情感化设计》[美]唐纳德·A·诺曼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5年版, 序言, xxxi页

即景生情 第10篇

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数学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是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 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上好课, 首先要备好课.备课是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青年教师年轻、敏锐、思维活跃, 虚心、诚恳、勤奋好学, 但往往备课质量不高, 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备课的内涵理解不够深, 教学重点把握不准, 教学针对性比较差, 还有的课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

笔者结合平时备课、大量听课和与其他青年教师的交流后思考发现青年教师的备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比较注重“双基”的传授, 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孕育

数学“双基”是教学载体, 数学思维方法则是教学的灵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多数都用不上, 但所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将会使他终生受用无穷.爱因斯坦的剩余教育理论说是:学生离开学校后把学校所学的都忘记, 剩下的就是教育的价值.我觉得所谓剩下的就是数学思想方法.青年教师备课时往往过于注重“双基”而忽视思想方法的渗透, 这样的数学教学, 载体失去灵魂, 显得苍白无力.

2.比较注重钻研教材, 忽略对学生学情的思考

青年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 课前花了大量精力备课, 可课上总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原因是没有备学生.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刻苦钻研教材, 掌握数学内容的内在规律;深入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法, 把两者结合起来但青年教师备课通常比较注重对教材的钻研, 忽略对学情的思考, 因而教学就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3.对教材挖掘不够深, 缺少整合、提炼、加工

对于很多青年教师, 备课还停留在对教材的复述水平, 还有很多青年教师过分依赖教参, 很少独立进入教材, 去思考隐含教学目标、思想方法.教材上的知识往往以学术形态呈现, 学生接受常有困难.备课时发现学生难懂抽象的概念, 如果补充一些具体生动的实例, 使抽象变形象, 局部内容比较零碎的, 教师有整体观点, 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 提炼、加工, 这样就把原本难以接受的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的知识, 课堂效果大大提升.如果备课时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挖掘就会使得“备教材”变成了“背教材”, 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

4.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 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 但要在恰当的时候用, 这就要看教师备课时的组织和安排.我们要认识到, 合作交流绝不是一种形式, 绝不仅仅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很多青年教师备课时容易产生误区, 明明可以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完成的任务, 也让学生合作交流.比如一次听了一节青年教师的课, 题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 (课时2) ”, 一节课上有八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当中很多问题是否有合作交流的必要, 让人不禁打上问号.一节课并非举手如林、讨论声一片就是好课.更有许多青年教师过分强调甚至依赖多媒体的使用, 造成本该让学生思考的图形变换过程全由多媒体演示代替了, 一节数学课就像是放电影, 学生看得热闹, 但真正参与思考的时间、空间很少, 效果自然不好.总之教学手段应为教学服务, 不能从形式上追求, 而要根据实际需要, 合理安排.

5.追求课前预设多, 着眼课后反思少

很多青年教师备课积极性很高, 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进步却不明显, 笔者也曾有这样的感受, 关键问题在于课后缺少及时有效的反思, 即使写反思, 很多也是流于形式, 内容空洞, 泛泛而谈, 没有什么价值.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 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过程“教然后知困”, “困”才会寻求突破, 突破才能超越自我.一位教育家说过, 教了二十年书不进行教学反思, 不可能成为名师, 执教三年, 坚持写教学反思, 就能成为名师.实践告诉我们,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有人说:“要上好一节课, 备课时必须做到入境、生情、悟道.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要把备课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 定要仔细体会这备课三部曲———入境、生情、悟道.”

1.“入境”即理解教材

“入境”即理解教材, 吃透教材.在备课时, 只有先“入境”, 独立进入教材, 进行钻研、品味与研究, 才能领会教材的隐含教学目标, 从而熟练地处理教材.要做好理解教材, 以下三个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理解内容本身、理解思想方法、理解科学价值.

2.“生情”即理解学生

“生情”即理解学生的学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 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 分析学情, 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 才能保证有效教学的开展.笔者认为要理解学生就要做到以下三个理解: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3.“悟道”即理解教学

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基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都有了准确理解, 接下来就要解决“途径”的问题, 即设计“怎样教”, 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当然除了备教法, 课后及时有效的反思也是备课中理解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己对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的审视和分析, 它被视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进一步挖掘课程资源等更高层次的“备课”.因此笔者认为悟道包括以下两点:课前悟“课上怎样教”、课后悟“课上得与失”.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一个教学案例浅谈备课中如何在“入境、生情、悟道”上下工夫.

案例“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

1.入境———理解教材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对“勾股定理”一节的编排意图:从数学史的角度介绍了定理的历史渊源, 又借助网格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数量关系, 在直观式的具体活动中猜想出勾股定理并加以验证, 然后再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证明方法.本节内容主要是两个环节:一是勾股定理的探索;二是勾股定理的证明. (理解内容本身)

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既是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 也是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它紧密联系了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量———数与形, 能够把形的特征 (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 转化成数量关系 (三边之间满足a2+b2=c2) , 堪称数形结合的典范, 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 (理解思想方法, 把握科学价值)

2.生情———理解学生

在本节课以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 如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也有了初步接触, 如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也学过不少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式运算规律的例子, 如探求乘法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等.但是学生对用割补方法进行面积计算并证明几何命题的意识和能力存在障碍, 对于如何将图形与数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很陌生.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 班级已形成合作交流的气氛, 所以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 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勾股定理, 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计算和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勾股定理探索过程,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 感受数学文化, 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 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学生自然地发现勾股定理,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地找到证明方法, 感受论证几何的严谨性,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 悟道———悟课上怎样教

为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笔者进行精心预设, 教学流程如下:

(1) 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 (2) 数学建构 (探索新知) → (3) 数学应用 (应用新知) → (4) 课堂小结 (整体感知) → (5) 布置作业 (巩固加深)

4. 反思———悟课上得与失

得:本节课在突破两个难点问题上取得较好效果. (1) 突破难点一, 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用割补方法计算面积时的思维障碍, 所以设计活动1, 顺利帮学生解决这个矛盾, 也为进一步探索扫清障碍, 这就是课前备学生的作用. (2) 教师根据需要精心设计5个教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论证的完整探索过程, 自然地得到勾股定理, 有效地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在活动2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到合作交流, 充分在活动中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特别是根据图形填表格, 有效地帮学生建立图形与数量的关系, 整个教学过程重结果更重过程, 重“双基”更重数学的“思想方法.” (3) 各教学环节中,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多媒体演示等活动安排恰当, 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的, 所以实际教学进展流畅, 做到了课堂的动静结合, 张弛有度, 有效避免了形式主义. (4)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加工、提炼, 使课堂活动更合理有序, 课堂小结更显价值提升、画龙点睛.

失:由于探索活动较多, 又补充了定理的论证, 使得学生新知应用的时间偏少, 课堂有效的训练不多, 特别是课本后习题的练习时间较紧, 而且暴露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 学生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时, 常常思维定式、套用定理前不准确判断所求边是斜边还是直角边.其实活动3和活动4还可以进一步整合, 节省课堂不必要学时的浪费.

笔者深感只有提升数学课堂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而备课是否得法又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效性, 所以工作以来一直苦苦寻求备课问题上新的突破口, 以提高备课质量.以上是我对青年教师备课中常见问题的浅析, 并结合自己的一个备课案例浅谈如何提高备课有效性的一点思考.相信备课时只要不断在“入境、生情、悟道”上下工夫, 不断实践、思考、改进, 我们的课终将备起来轻松、讲起来生动、听起来受用.课堂因预设而有序,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切皆似无意间”的预设境界,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生成境界是我们备课时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0 (7) .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0 (1) .

[3]北京师范大学数学通报编辑部, 数学通报, 2006 (8) .

至孝女生情撼齐鲁 第11篇

2006年7月6日傍晚,正在济南一家医院实习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大四女生侯俊娟突然接到辅导员通知:老家来电,她母亲脑栓塞突发,昏迷不醒。侯俊娟如遭晴空霹雳,当时就泪流满面。第二天一早,侯俊娟便匆忙奔往山东招远市人民医院,一路上她不停地祈祷:“妈妈,你一定要挺住啊……”

侯俊娟赶到医院时,58岁的母亲刚从昏迷中醒来。看到女儿,失掉了语言能力的母亲只能呜呜地哭。侯俊娟把母亲搂进怀里,抚摩着她的白发,一遍遍地安慰说:“妈妈,不哭了,女儿回来了,你会好起来的……” 医生告诉侯俊娟,她母亲患的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形成的血栓顺血液流动,有生命危险。

侯俊娟禁不住泪如泉涌。母亲太惨了,昏迷后两便不知,浑身脏得不忍目睹。作为女儿,为了自己的前程在外面读书,让母亲落到这个地步,她心里非常内疚。

侯俊娟像哄婴儿一样,搂抱着母亲轻轻地摇晃,一会儿,母亲的哭声渐渐平息,像是睡着了。侯俊娟把母亲放倒在病床上,施展起自己学到的护理方法。她换掉母亲的衣服,从头到脚把母亲仔细清洗了一遍,又在病床上换上了清洁的床单。望着母亲饱经沧桑的容颜,往事像过电影一样从脑海里一幕幕闪现,侯俊娟难过得心如刀绞。

侯俊娟的老家在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侯家村,那是一个很小很穷的小山村。22岁的侯俊娟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上小学时,侯俊娟就隐隐约约地知道了自己身世的秘密。有一天,同村一位要好的女同学突然神秘地对她说:“知道吗?我妈跟我说,你是你妈抱来的,不是亲生的。”

侯俊娟一愣,但马上说:“不可能的,我妈特疼我!你是亲生的吗?你看你妈有我妈疼我那样疼你吗?”

同学立刻就不言语了。因为这个同学每天早上喊侯俊娟一起去上学,每天都能看到侯俊娟的妈妈专门为她做早点。那时乡下的孩子一般没有早点吃,特别是冬闲时,大人们懒得早起,谁会给孩子做早点?所以这位女同学每天都会依着门框,非常羡慕地看着侯俊娟吃着热气腾腾的早点。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侯俊娟越来越觉得这个女同学说的好像是事实。比如,作为一位农村妇女,母亲为什么要到36岁才会有了孩子?

2001年父亲病逝后,侯俊娟在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出了一张发黄的纸片,是医院开具的证明,证明母亲不能生育。

看着这张纸片,侯俊娟的心情非常复杂,酸楚和感激的泪水潸然而下。她困惑不解:自己果然不是亲生的,但为什么父母对自己那么好,他们对她的爱胜过她所见过的所有父母对子女的爱!

山里人家没有什么营养品,最好的“补品”就是家养母鸡下的蛋,父母从来舍不得吃,都是留给她一个人吃;母亲身材很矮,女儿长得和她一般高了,碰上头疼脑热的小病,母亲仍要背着她去看医生,不让背都不行;别的孩子放学后肚子饿得咕咕叫,回到家里找不到吃的,侯俊娟回家却总能吃上母亲专门为她备好的各种小点心……

侯俊娟猜想不透的是:不能生育的父母,抱养孩子是为了防老,因此他们要把孩子留在身边,一般读到初二便让孩子辍学。可是,她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她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到大城市去上大学。她父亲患有慢性肺气肿,有时哮喘发作,憋得嘴唇发紫、眼前发黑,也舍不得去医院看病,为的是把钱留着供她读书;她上高二那年,母亲查出心脏二尖瓣狭窄。医生说:“筹点钱做手术吧,趁年轻,做了手术还有救。”母亲却对医生说:“手术就不做了吧,钱还得给女儿留着上学。”医生问:“命重要,还是上学重要?”母亲笑而不言。侯俊娟觉得,父母的心里好像只有她这个女儿,甚至都不在乎他们自己的生命安危。

思来想去,侯俊娟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丝毫没有被人抱养的伤感,同时她也悟出了“恩重如山”四字的含义。父亲病逝后,侯俊娟后悔自己那时只顾读书,没有好好伺候过父亲,她发誓一定要照顾好母亲。

2002年,侯俊娟以本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她认为自己长大了,再也不能拖累母亲了。临上学时,她除了交学费,只带了500元钱,以后无论她有多难,再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相反,她自己省吃俭用,还把当保洁员、做家教挣的钱寄一些给母亲,或是放假时买些衣服带给母亲。

然而奇怪的是,当女儿能够自立时,有一天母亲却郑重地向她道破了当年的秘密。母亲当时的表情非常复杂。聪明的侯俊娟知道母亲此刻的心情,她拥着母亲说:“我早就知道这件事了。这没什么,您把我从小养大,对我这么好,我是有良心的,您不要担心我会不管您。您就是我的亲妈呀!”

深情反哺演绎人间大爱

在侯俊娟的精心护理下,两天后,母亲又从昏睡中醒来,但她已经半身不遂,坐在床上,还得要人扶着,而且智力丧失到了3岁幼儿的水平。她把一切都忘了,唯独还记得她有一个女儿。

为了唤起母亲的记忆,侯俊娟总和母亲聊天。这天,她试着问:“你女儿叫什么名字?她在哪儿呀?”

母亲恍惚地看着她,结结巴巴地说:“叫俊娟,在济南。”

侯俊娟又问:“叫她回来伺候你行吗?我太累了,伺候不了你了。”

母亲说:“不行,不能叫她,我女儿得读书。”这一句话,说得侯俊娟心里发酸。母亲都这样了,心里还在为女儿着想,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她做女儿的,又为母亲想过多少呢?就在这一刻,她发誓: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今后她再也不能丢下母亲了。

在医院里,侯俊娟精心伺候母亲20多天。母亲的神志有些恢复,能认出侯俊娟是她的女儿了,但病情仍没有根本性好转。这些天,侯俊娟想了很多,她本想干脆放弃学业,回家专门伺候母亲,但想想只剩下一年的学业,放弃了实在可惜;而且如果她真的弃学回家,以她为骄傲的母亲一旦清醒过来知道真相,肯定不会答应的。

考虑再三,侯俊娟毅然作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变卖所有家产,带着养母去上学!

这天,侯俊娟突然回到村里,叫来一些乡亲:“拍卖”家产。她家有两亩土地,母亲在上面种了花生;还有一口大缸,里面装满了麦子。除此之外,家里再也找不出值钱的东西了。最后,这些家产一共卖了800元。

但这点钱带到济南给母亲治病,显然是太少了。怎么办?她想到了卖房子,但房子实在太破了,以致于贱卖都没人要。

乡亲们惊讶地问:“闺女,房子卖了,你们娘儿俩回来住哪儿啊?”

侯俊娟说:“不回来了。今后我在哪儿,我妈就在哪儿,再也不会让她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乡亲们听后面面相觑,他们谁都知道侯俊娟的身世。一个抱养的孩子,能够有如此孝心对待养母,实在是让人惊奇。

就这样,7月29日,侯俊娟背起瘫痪的养母,毅然登上了去济南的客车。侯俊娟只是个学生,在济南亲朋好友没有一个,她竟敢把近乎瘫痪的母亲带到这里来生活。这在别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侯俊娟自己也非常清楚,这是她有生以来最难的时刻,但她决心已定,哪怕是失学、挨饿,也决不能把母亲一个人丢下!

即景生情 第12篇

认真审视自己, 精心准备、深入探索, 了解学生, 了解教材, 把握自己内心的愿望。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一 ) 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 并适时调整时间、进度。 (对十二册第四单元六大部分做分析) 重点分析计算和应用题两大部分。

(二) 分类整理, 构建知识网络, 强化复习的系统性。 (结合 实例)

数学最大的特点是系统性强, 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 复习时要对平时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类整理, 科学地重组教材,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

1.复习目标要明确。

一节复习课必须有清楚明晰的教学目标, 才能把握复习的主攻方向。

一是复习的内容要明确, 诸如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技能等要求向学生表达清楚。

二是目标的层次要明确。对复习的知识给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学会、比较熟练、熟练等不同层次的要求。

三是复习要求要明确。对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及易混淆的知识点让学生高度重视, 学有重点, 思有目标。如“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总复习”复习目标定为:

知识性目标: 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技能性目标:①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 领会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验“转化”“推导”等思想方法。

③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生活数学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2.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对学生来说,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 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 提高学生复习兴趣成为复习成功的关键。就数学复习课而言, 有趣的情境常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或引领学生探究新知, 或重温数学的无穷乐趣, 或反思自己的数学思考方式;好的习题不仅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而且能帮助学生重组和重构数学知识结构, 建立新的数学模型, 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如《量的计量》、《平面图形的面积》。

如《量的计量》一课时, 我选择了一篇数学日记作为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2007年早晨6小时, 小明被急促的铃声惊醒, 便从长2千米, 宽12厘米的床上起来, 他穿好衣服, 洗脸、刷牙。不知不觉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 他拿起一杯250升的牛奶, 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又吃了个200千克的面包, 之后高高兴兴上学去。这样一个情景, 让学生发现日记中的问题, 并让学生罗列出学过的单位。由于是复习课, 是知识的再次学习, 通过创设情境, 趣字当先, 从学生熟悉的日记出发, 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 学习热情高涨。下面整理知识势如破竹, 水到渠成。

3.选择例题要精细。复习中选择一些恰当、新视觉、最能体现复习内容本质特征、唤起学生思维灵感而引起思维共鸣的 例题而施教, 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数的整除”中5、30、6三个数字贯穿整节课, 将各个知识的横向联点成面, 体现例题的准确性、典范性、综合性、可操作性。

4.整理知识的方法要巧妙。

(三 ) 面向全体 , 体现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的基本理 念。 (结合实例)

总复习时, 设计的习题既要面向全体, 提出统一的要求, 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定不同目标, 照顾个别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设计一些综合题、思考题, 让他们“跳一跳, 摘到果子”, 使他们在复习中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对基础差的学生可布置一些基础题, 做到“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例如,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系统和解题思路, 在复习应用题时, 我设计如下发展性题组: (1) 一个生产小组要加工一批汽车零件, 原计划每天加工200个, 15天完成任务, 实际每天加工250个, 这批零件要几天完成? (2) 一个生产小组要加工一批汽车零件, 原计划每天加工200个, 15天完成任务, 实际每天多加工50个, 这批零件要几天完成? (3) 一个生产小组要加工一批汽车零件, 原计划每天加工200个, 15天完成任务, 实际每天多加工50个, 这批零件可提前几天完成?

第 (1) 、 (2) 题作一般要求, 第 (3) 题不作统一要求, 能解答就解答, 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这样, 不仅利于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 而且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

在操作部分我认为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1.基本技能型。 这类题考查学生最基本的操作能力。

如:以下的题组 (1) 画1.2分米长的线段。 (2) 画出一个65度的角。 (3) 过直线上 (外) 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与平行线。 (4) 画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

2.变式题型 。 这类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与理解知识的深 刻性。

如: (1) 画出与所给三角形 (图略) :

①同底, 且面积相等的一个三角形;

②同底, 且面积相等的一个平行四边形。

(2) 画出点到角两边的距离。 (边需要延长才能画高图略)

3.综合应用的类型。检测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1) 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三角形面积的1/4。

(2) 找出圆的圆心。 (保留画图痕迹)

4.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 复习中 , 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形式, 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可帮助学生开拓解题思路, 发展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平时做过但常做错的计算题、应用题, 教师应改变题型, 将其变成选择题、判断题, 使旧题变新样,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复习相遇应用题时, 教师先出示一道基本题:两地相距390米, 小红和小英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 小红每分钟走60米, 小英每分钟走70米, 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然后让学生改变“小红每分钟走60米”这个条件, 或改变“小红和小英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这一条件, 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最后, 改变题目的问题或在问题中加上另一个条件, 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 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堆货物, 甲队单独运要7小时, 乙队单独运要9小时。现在由两队合运3小时, 共运货192吨, 这堆货物有多少吨?

训练步骤: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题。

(2) 师生交流, 板书各种方法 (分数应用题192÷〔 (1/7+1/9) ×3〕或192÷3÷ (1/7+1/9) 、工程与倍比综合、1÷ (1/7+1/9) =A (小时) , A÷3×192;列方程解。

解:设这堆货物有x吨, 得 (x÷7+x÷9) ×3=192或 (1/7+1/9) ×3=192。

(3) 选择自己没想到的方法说说“是怎么想的”。

(4) 把自己想学的、能懂的那种方法写下来。

上一篇:高效课堂的组织与应用下一篇:人群密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