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症范文

2024-07-12

儿童哮喘症范文(精选11篇)

儿童哮喘症 第1篇

但是理查德·洛夫用“自然缺失症”这样似乎耸人听闻的词来告诉公众, 这并不是一件可以一笑而过的事情。因为自然并不只是一个任人类索取的资源集合体, 同时也是人类生存所依的力量, 是一切美的源泉, 想象力的终极, 科学的无穷尽。和自然断裂, 不仅会让下一代失去对生命的体察, 更会让人生病——失去支撑内心的力量。如同理查德·洛夫在他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指出的,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 需要和自然的接触”。书中引用的很多研究表明, 如果没有与自然的接触, 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 孩子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 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 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

来自中国台湾的环保专家李伟文的观点则更为痛切:“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 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如果孩子们从未有接近土地的体验, 长大后会如何对待我们的自然环境?如果这些没根的孩子长大, 开始主导未来, 我们又会走向何处?”

笔者在无锡市教研中心多年从事小学科学教育教研, 在开展环境教育时接触过一些城市儿童, 非常明显的是, 往往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加见多识广, 口才更出众, 显得更聪明自信, 但也更容易缺乏耐心和注意力, 容易变得暴躁。比如有的孩子会整段整段地讲述他对“全球变暖”的理解, 还有对北极熊的担忧, 确实挺有见地。但如果请他观察一下临近树上的小鸟, 他却无法静下心来寻找。

有时候, 当我们把孩子带到林地, 请他们去数数周围有多少种颜色的时候, 很多孩子会兴奋地散开跑远。但有的孩子却会拿着笔站在原地, 既不走也不看, 埋头写下红色、绿色、紫色、棕色……其实他写的只是他理解的颜色的概念。他就站在自然当中, 但没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确认。

这些, 不都是“自然缺失症”的症状吗?孩子们过于依赖自己大脑里的信息和成年人灌输的概念, 但对由身体五感带来的各种丰富体验, 却渐渐变得“接收无能”了。更不用说电视、电脑、电子游戏的诱惑, 让孩子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样的孩子真的到了自然中, 反而变得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自处, 只想赶紧回到“有电源插头”的屋里。您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吗?

其实对于现在的成年人, 小时候与自然接触的经验并不会少。那时候谁会觉得自己需要“重返自然”呢, 谁又会想到还能得“自然缺失症”呢?因为我们随时都与自然共处。且不说农村, 即使是在无锡这样的城市里, 我们小时候离乡村或荒野的距离也并不远。不论是临水而居的民宅, 还是楼房大院, 常有浓荫遮蔽, 到处可见野草生长的“百草园”, 出门不远就有菜地、水塘或河沟。树枝、草棍、昆虫、土疙瘩都是我们的玩具, 房前屋后的荒地就是游乐场。我们就在自然的包围中玩耍, 直到长大成人, 发现我们居住的城市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

“自然缺失症”是城市化过度发展带来的后果。例如, 无锡这样的城市, 发展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现代化, 然而提供给孩子的“野地”却越来越少了, 即使是太湖新城这样的“自然景观”项目, 也带有很浓重的人工气息。现在的小区往往出了家门就是马路和水泥地, 仅存的绿地也带上了太多人工化的痕迹:景观花草都被修剪整齐, 野花野草都被赶尽杀绝。

这几年, 无锡市一直在打造“山水宜居”城市。或许, 没有任何地方会一成不变, 希望家乡永葆原貌只是一种桃花源式的幻想。但城市化的结果, 肯定不是简单地“发展城市”, 而是要让人们享受到社会文明的成果, 生活得更加幸福。城市, 本就应当让生活更美好。这里面肯定也应包括生机勃勃的自然空间, 多样化的生活形态, 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宜居城市”吧。

其实“自然缺失症”一点都不难治, 只要走出屋门, 来到户外, 大自然自有其强大安心的力量, 让躁动的心灵变得平静沉稳。玩泥巴, 跳水洼, 捡石头, 听鸟叫, 跑、跳、追……甚至什么都不做, 一切交给自然就好。要让孩子对“自然缺失症”说不, 还需要我们教师的用心和爱护。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言传身教。如果教师本人就是亲近自然, 热爱山野的人, 你的学生自然也会感受到其中的喜悦和兴奋。如果教师本身很“宅”, 那就不要奇怪自己所带的班级小朋友也变成个不爱出门的“宅孩子”。

第二点是鼓励和支持孩子在校园的“探险”。遥想鲁迅当年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 我们就应该知道, 给孩子时间、空间和自由,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然中体验。可能有的教师会认为, 一节课下来, 学生只是在翻来覆去地弄那颗石子, 或者不停地挖一个泥坑, 或者只是把草叶捏来捏去, 看上去没什么“建设性”, 但其实这正是孩子自我学习和认知的开端。要知道, 在校园的自然环境中遍布着“活动零件”, 比如石头、树叶、草棍, 看似简单, 但却比人工设计的遥控汽车、飞机更能激发想象和创造力。

第三点是不要在校园里设置过多恐怖区域、禁止区域。说来奇怪, 很多学校的草坪前会有这样的警示牌——学校草坪, 禁止入内, 即使写得文雅一点——小草青青, 踏之何忍?——也很难改变拒绝孩童亲近自然的本质。许多教师虽然都同意让孩子多接触自然, 但如果被问到“您是否愿意看到孩子坐在土地上?爬树?在水塘边丢石头?跳进水洼?玩泥巴”时, 很多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会犹豫不决, 有人会说“土壤是脏的, 里面有细菌”。其实除去一些必要的安全考虑, 很多顾虑都是不必要的。

令人欣慰的是, 很多教师都是爱自然的人, 他们付出各种各样的努力和尝试, 他们带领孩子看星星、拍月亮、养蚕、种蔬菜, 希望能把对自然的爱也传达给自己的孩子。面对不可阻挡的城市化, 也许我们依然有可能作出自己的选择。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是人源于内心的本能。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亲近, 探索自然的博大与奥秘, 也是孩子们应有的“福利”。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和家长一同努力, 不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

所谓自然缺失症, 其实并不是一个医学名词, 而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来的一种现象, 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

儿童抽动症的检查方法 第2篇

1、婚前检查。在选择配偶的时候要尽量注意有无癫痫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同时要避免近亲结婚,

2、适龄结婚。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

3、尽量顺产。为了避免产伤,减少脑损伤的可能,应尽量自然顺产,因为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中剖腹产者比例较高。

4、孕妇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谨避寒暑,预防疾病,慎用药物。

5、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度过童年,切勿盲目望子成龙,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创伤。

6、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1]

孩子方面

1、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不可使孩子过度劳累,让其保持充足的睡眠;

2、在家庭或生活中,避免用语言直接明示患儿症状;

3、在患儿抽动时不要提醒,最好作视而不见状;

4、多鼓励患儿,使孩子建立自信、自尊,缓解精神压力;

5、避免让孩子做剧烈运动,最好不要参加军训、长跑及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或重体力活动;

6、不应过长时间的学习;

怎样治疗儿童抽动症 第3篇

临床上,一般将儿童抽动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单纯性抽动:又称运动性抽动。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身体的一处或多处肌肉发生不自主地、快速地抽动,如眨眼、挤眉、吸鼻、张口、伸舌、摇头、耸肩、挺腹、跺足、踢腿等。此外,患者还可做出各种怪样动作,如全身耸动、腰臀扭动等。此种抽动症患者往往在精神紧张或被人制止时症状加重,而在睡眠或不被人注意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单纯性发声: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经常发出各种声音,如咔、啊、呵、喔等单调、短促的声音,或者咳嗽、哼哼、狗叫、清嗓、吸鼻等声音。

抽动-发声综合征: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或多发性抽动。患者同时具有单纯性抽动和单纯性发声的临床表现。严重时,患者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易冲动、强迫动作、攻击行为、自伤行为、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以及学习困难等症状。

目前,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抽动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只是由于身体的某些部位有不适感,从而产生一种保护性或习惯性的动作,如眨眼动作可因患者的眼结膜有炎症或眼内有异物而引起;皱眉或皱额可因患者的帽子过小或眼镜架不舒适而引起;摇头或扭颈可因患者的衣领过紧而引起等等。这些动作如果反复发生,就容易使患者的大脑皮层形成惰性的兴奋灶,从而导致抽动症。此外,模仿别人的类似动作、遭遇心理刺激或某些疾病等也可导致儿童抽动症。

一般情况下,儿童抽动症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全自愈。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抽动部位的逐渐增加,反而会出现各种形态奇特的复杂性抽动,因此,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那么,应怎样治疗儿童抽动症呢?

1.心理疗法:此种方法是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主要方法。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通过心理疗法就可以完全治愈。临床上,治疗儿童抽动症的心理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放松疗法:对儿童抽动症患者不要严厉责备,要尽量消除其焦虑和不安的心理,并使其精神放松,保持愉悦的心情。

②安慰疗法:让患儿和家长了解,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可以治愈且预后良好的疾病,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消除疗法:也叫遗忘疗法。是指对患者的症状不要加以理会或提醒,更不要指责、讥笑,而应顺其自然,以减少对患者的恶性刺激。这样,患者便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遗忘自己的疾病,使症状慢慢好转,甚至消失。

④减负疗法:尽量减轻患者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安排好其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活动,防止其过度疲劳和情绪紧张。

⑤消极练习法:在一定的时间内(15~30分钟),让患者有意识地重复做某种抽动动作。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会由于出现积累性抑制而逐渐感到疲惫,从而使抽动频率减慢直至症状得到缓解。

⑥相反习惯训练:患者可采用与抽动动作相反或不一致的对抗性动作来抑制抽动,如用闭嘴和深呼吸的动作来对抗发声性抽动;用收缩前臂的屈肌动作来对抗前臂伸肌的抽动动作等。

儿童磨牙症致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第4篇

1 儿童磨牙症的年龄范围与流行资料

磨牙症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儿童磨牙症与成人磨牙症。儿童,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中规定是0~18 岁, 而医学界以0~14 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 北京儿童医院已把患儿的年龄增大到18 岁。笔者认为, 从咬合关系的确立上, 儿童在替牙时期, 除去第三磨牙的影响, 建成熟大概要在第二磨牙萌出后2~3 年完成, 即15 岁左右恒牙关系才能基本稳定, 因此可以将恒牙关系确定之前的时期作为儿童时期来研究儿童磨牙症。该时期的磨牙症会严重影响儿童颌位关系的建立, 而且儿童磨牙症多延续至成年时期的磨牙症。

Lobbezoo等[2]通过调查指出儿童发生磨牙症的概率大约在7%~15.1%之间。有文献记载的夜磨牙的发病年龄最小为在婴儿期乳切牙萌出后, 即1岁左右。

2 儿童磨牙症的致病因素

2.1 睡眠姿势

张雪峰等[3]根据试验观察发现夜磨牙患者的睡眠姿势一般有其各自的习惯位置。祝欣等[4]选取4~10 岁乳牙列和混合牙列儿童117 例, 其中59 例符合夜磨牙症作为病例组, 58 例未患夜磨牙症作为对照组, 进行对照研究, 发现病例组中44%的儿童有特定的睡眠姿势, 而对照组仅16%有特定的睡眠姿势, 均提示特定睡眠姿势与夜磨牙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究其原因可能为:患者睡眠时全身肌肉应处于放松的状态, 但在侧卧位或俯卧位睡眠时下颌支撑着不正常的头颈位置, 并处于外部压力的状态中, 后牙处于非正中接触状态, 为摆脱受到的压力, 颞下颌关节及其附属肌组织高度紧张, 表现出一种无意识的肌震颤动作, 最终导致磨牙。若儿童睡眠时不断翻动身体或改变睡眠姿势, 也可能会产生一过性夜磨牙。

另外, 有研究发现右侧上下尖牙磨损较重的磨牙症患者, 睡眠姿势多以左侧卧位为主;左侧上下尖牙磨损较重的磨牙症患者, 睡眠姿势多以右侧卧位为主;而前后牙磨损都较重的患者, 多以仰卧位为主;还有上下前牙切嵴对称磨损较重的, 多以俯卧位为主。可见睡眠姿势和磨牙症有一定关系, 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而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睡眠时采取各种各样的姿势, 绝大数人并无夜磨牙症状。顾军养等[5]通过告知家长配合改善有磨牙症症状的患儿的睡眠姿势, 随访3~6 个月后, 患儿磨牙症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鉴于磨牙症与睡眠姿势有一定的关系, 应当指导家长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不要固定一种睡眠姿势, 否则不仅可能导致或加重夜磨牙症状, 还可能对孩子的头面部发育产生影响。充足的睡眠、完善的睡眠结构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对学龄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6]。

2.2 遗传因素

夜磨牙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学分析显示, 应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7]。夜磨牙症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儿童期的夜磨牙症往往在成年期还持续存在, 儿童与成年期磨牙呈正相关, 遗传因素不可忽视。

祝欣等[4]研究表明:父母有磨牙症状的儿童发生夜磨牙症的概率是父母无症状的儿童的11.164 倍, 亲属有磨牙症状的儿童发生夜磨牙症的概率是亲属无磨牙症状的儿童的8.757 倍, 父母有磨牙症状的儿童较亲属有磨牙症状的儿童发生磨牙症的概率高。Seraj 等[8]对德黑兰600 名4~12 岁的牙科学校学生研究发现, 有磨牙症家族史的儿童发病概率是无家族史儿童的2.6 倍。这些研究均提示了儿童磨牙症的发生具有很高的遗传倾向。

2.3

因素

围绕因素是否是儿童磨牙症致病因素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

儿童正处于替牙时期, 随着乳牙脱落及恒牙的萌出, 咬合关系相对不稳定, 会出现一些暂时性的咬合紊乱, 如恒切牙初萌时暂时性牙列拥挤、上颌中切牙间间隙、上下颌第一磨牙建初尖对尖咬合关系、暂时性前牙深覆等, 容易出现干扰, 但是这种关系会随着恒牙的逐渐萌出自行调整。 也有些儿童确实存在乳牙列拥挤、反、内倾型深覆、深覆盖、开等咬合问题, 这些问题不会随着建过程自行改善, 反而会影响儿童的发育。上述因素都容易出现接触高点, 干扰正常的咀嚼及咬合, 这时患者就会下意识地通过下颌运动消除这种干扰, 重新找到正中或侧向平衡, 这种意念形成咀嚼肌痉挛和收缩引发磨牙症。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 牙齿、上下颌骨与面部呈相对应的生长发育关系, 咬合的异常与其咀嚼功能状况等密切相关[9]。

的不平衡如错、缺牙、个别牙齿缺损或过长、单侧咀嚼等, 均与磨牙症密切相关。 尤其是后退接触位和牙尖交错位的干扰, 一直被认为是磨牙症最普遍的诱发因素。 磨牙症牙磨耗部位以全牙列最多, 程度以后牙区最重, 其次为前磨牙、尖牙和切牙。祝欣 等[4]调查研究发现, 使用咬合纸检查儿童的牙尖交错、前伸和侧方, 在侧方时咬合印记与牙齿的磨耗平面最符合, 验证了夜磨牙患者牙齿磨耗面多是在侧方形成的理论, 且咬合问题评分问卷调查分析分值每增加1 分, 儿童夜磨牙症发病概率增加1.528 倍。

磨牙症患者的尖牙磨损情况往往比较严重, 常作为诊断磨牙症的最初依据。Antonio等[10]研究发现患儿正处于混合牙列中出现乳尖牙磨损严重的现象。在恒尖牙萌出之后, 更应注意尖牙磨损情况。尖牙对下颌的前伸和侧方运动起着制导作用。在侧方运动时, 仅工作侧上下尖牙接触, 其他牙不接触, 对其他牙有保护作用, 称“尖牙保护”。磨牙症患者在磨牙过程中, 一般先磨损尖牙牙尖, 待尖牙磨损到一定程度, 其他牙在侧方运动时也开始有接触, 即尖牙保护已消失, 表现为牙弓内多数牙齿出现磨损, 其中尖牙的磨损程度最严重[11]。 尖牙保护丧失后, 侧方运动时可能会出现平衡侧咬合干扰, 将进一步刺激磨牙运动, 从而形成正反馈, 因此有学者认为尖牙磨损是加快磨牙症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促进因素。

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 实验构造干扰后并没引出夜磨牙。 Demir等[12]将965 名平均年龄为12 岁的土耳其患儿, 男472 名, 女493 名, 以临床检查和患儿主诉结果分为磨牙组和非磨牙组, 记录受试者记录双侧磨牙的安氏分类、前牙拥挤程度、前牙是否反、开、是否深覆或深覆盖等相关数据, 研究因素与磨牙症的关系, 结果显示患儿磨牙症的发病与其牙的状况无明显相关性, 性别差异与患儿磨牙症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大多数不协调的儿童能通过生理代偿机制消除磨牙症的发生, 早期调来预防磨牙症缺少依据。程蕙娟等[13]对779 名3~6 岁的幼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其中有299 名为磨牙症患儿, 再对所有幼儿做口腔临床检查, 探讨与磨牙症的关系, 结果经统计学分析, 提示磨牙症患儿与对照组的咬合状况无显著差异, 乳牙列患儿与替牙列患儿磨牙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支持上述结论。当然所选的研究对象的年龄偏小, 幼儿难以配合复杂的检查也会影响实验结论。

儿童牙列会经历乳牙列、混合牙列、直至恒牙列期, 因素在儿童期来说是个相对不断变化的因素, 缺乏严格区分各个牙列期与磨牙症关系的研究, 因素与儿童磨牙症的关系可能还需要大样本量、长期追踪调查、针对各个牙列期错评判标准以及丰富采集数据种类等方法做进一步详尽的研究。

2.4 颅颌面形态因素

儿童时期的颅面形态发育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可循, 并在青春前期到达较稳定的状态, 而戴用可摘修复体、充填体形态恢复不良、正畸方案设计不良用力不当、不良咀嚼习惯如偏侧咀嚼, 磨牙症等, 都可能引起颅面发育发生骨性偏移[10]。温兴涛等[14]研究提出正常儿童颅颌面结构特征头影测量值存在种族、地域、性别差异。这些因素都无疑增加了磨牙症患儿颅颌面形态的研究难度, 研究也相对较少。 Young等[15]对28 例来自牙科学校学生牙模型进行研究, 结合对牙模型牙齿磨耗的客观测量和对实验对象的问卷调查, 筛选出16例磨牙症作为实验组和12 例非磨牙症作为对照组, 两组均使用人体测径器直接测得头颅长度、头颅宽度、面下部长度、颧骨间长度、下颌角间长度、覆关系。然后通过以上数据计算出头颅指数、面指数、下颌角指数、下颌角高度指数。统计分析显示磨牙组和非磨牙组仅在颧骨间宽度和头颅宽度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在头面型和覆方面无显著差异。笔者经临床观察发现门诊就诊患者多数存在上下牙弓的长宽比例相对不协调, ICP位置不稳定等等, 这些因素是否成为诱发磨牙症的因素, 尚不明确。

2.5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很早就被认为是夜磨牙症的发病因素之一, 具体如承受压力的程度和个性类型都与夜磨牙症有关联。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在婴儿, 首先兴奋的源点在口腔, 口腔是与外界交流的渠道, 且口腔具有表示紧张情绪的功能, 驱散精神压力和情绪紧张健康有效的方法是体力运动和精神转移。有些人则选择了磨牙习惯, 故磨牙症及其习惯通常被认为是由紧张及其精神压力引起的。

祝欣等[4]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适用于4~16 岁儿童、由家长填写的量表对59 例4~10 岁儿童夜磨牙症组和58 例对照组进行调查, 此量表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 结果发现夜磨牙症儿童确实较对照组儿童更有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Vanderas等[16]对340 名6~8 岁的儿童进行24 h尿多巴胺的检测、询问病史与临床检查, 观察患者的情绪压力状况, 结果有167名有异常的发现,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多种因素对磨牙症的影响, 结果显示磨牙症与多巴胺、肾上腺素含量密切相关, 认为焦虑和情绪压力是磨牙症的重要因素。同时Vanderas等[17]研究还指出夜磨牙症患儿表现有较高水平的儿茶酚胺含量, 儿茶酚胺含量的高低与人的焦虑水平密切相关, 提示患儿有较高的焦虑感。Restrepo 等[18]研究也提出磨牙症患儿较正常对照组有较高的压力和焦虑水平,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Restrepo等[19]用Conners' 父母问卷 (Conners' parent rating scales, CPRS) 和Conners' 教师问卷 (Conners' teacher rating scales, CTRS) 从188 名磨牙症儿童中选取了33 名3~6 岁的均无不良关系, 无不良口腔习惯的符合相关心理指标的儿童作为试验对象, 治疗手段均采用直接肌肉放松和感应性反应 2 种心理干预方式治疗6 个月, 收集治疗前后相关数据, 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减轻了焦虑水平 (P<0.05) , 故认为心理治疗对减轻儿童乳牙期磨牙症是有效的, 从而反向证明了心理因素可能是磨牙症的发病原因。SaletuA等[20]通过使用药物干预焦虑症, 磨牙症症状也随着焦虑水平的下降有所缓解。

2.6 神经系统因素

关于磨牙症与神经系统因素的关系也是近年研究焦点所在。在睡眠研究中, 磨牙症被认为是睡眠唤醒反应的一部分, 磨牙发作时伴有明显升高的短暂觉醒, 尤其好发在慢波睡眠1相与2相中, 并呈发作与觉醒的交替循环模式, 夜磨牙症也是睡眠障碍综合征的一方面[21]。最早通过脑电图 (EEG) 观察磨牙症患者的睡眠, 发现磨牙发生于浅睡眠期, 伴有大脑皮质电活动增加, 同时表现出呼吸不规则和脉搏加快, 因此认为磨牙症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Herrera等[22]研究提出磨牙症患儿与正常组的睡眠结构没有差别, 磨牙症的发生与非快动眼期2 期和快动眼期 (REM) 睡眠有关, 研究结果和成人磨牙症研究结果比较无差别;且微觉醒次数也较正常儿童多。REM每 90 min出现一次, 持续5~20 min, 梦和不愉快、恐惧的回忆常常在该期出现, 由于这一阶段的神经冲动来自中枢神经, 因此认为磨牙症可能为中枢起源。

另有调查发现, 经常克制感情冲动的人, 多半有咬牙和磨牙症。情绪紧张、过度疲劳、思想有压力或白天玩得过于兴奋如睡前看了惊险、恐惧、刺激的电视或卡通, 或者周围环境让孩子处于恐惧、过度紧张的状态中等, 往往会造成晚上不能平静入睡, 即入睡后虽然大脑皮质的大部分处于抑制状态, 但仍有一部分处于兴奋状态, 致使咀嚼肌收缩而发生磨牙[23]。国内学者也有报道学生考试或月经期间磨牙症发病率升高。学生考试复习期, 学习、生活较紧张, 用脑较多, 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集中和紧张状态, 各种情绪难以得到及时地发泄, 有时就会以磨牙症的方式释放出来。Slavicek等[24]也认为, 咀嚼器官的紧咬和磨牙活动是个体过度心理负荷的紧急释放通道, 因此, 咀嚼器官的咬合是衡量机体处理压力的重要指标, 适当的夜磨牙可以被认为是预防其他所有因紧张而引起的心理疾患的有效措施。此外, 有研究表明儿童磨牙症也可能是儿童的咀嚼神经肌肉系统还没发育成熟造成的[13]。养成良好的睡眠、生活习惯, 有利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

还有人注意到磨牙经常在夜间醒来排尿时突然发生, 提示膀胱机械感受体可能提供刺激引起了中枢神经的冲动, 或者是否还存在其他周围源刺激协同作用才发生, 具体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2.7 全身因素

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不平衡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缺锌、血压波动、变态反应, 组织胺和一些组织胺样物质在机体紧张过程中的作用等都可能引起夜磨牙。毛伟长[25]对68 例5~14 岁的儿童夜磨牙患者临床治疗发现, 通过补锌和补维生素B改善了患儿胃纳, 食欲转好, 磨牙症缓解。排除了其他原因, 提示儿童磨牙症可能与缺锌和缺维生素B有关。缺锌可致食欲低下, 接着造成维生素B缺乏, 维生素B能营养肠道黏膜促进锌吸收, 二者相互影响, 与磨牙症是否有关需更详尽的探讨。也有学者提出, 儿童睡前进食过饱, 积食、消化不良, 使胃肠道内的细菌所分泌的毒素吸收后刺激到大脑皮层, 使其兴奋或抑制过程失调, 造成夜磨牙。

2.8 肠道寄生虫

肠道寄生虫感染以儿童多见, 寄生虫感染以蛔虫多见, 寄生虫的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代谢产物进入人体内, 刺激熟睡者大脑的相应部位, 引起咀嚼肌痉挛或持续收缩, 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夜磨牙[9]。也有学者认为儿童磨牙症与肠道寄生虫感染无关, 缺乏严格对照实验和流行病调查资料。

2.9 其他因素

随着近年来皮纹学的发展, 有相关学者对磨牙症患者的指掌纹类型进行了一些研究, Polat等[26]在研究了磨牙症的皮纹学诊断和病因学后指出, 夜磨牙儿童的指纹和掌纹皮纹类型与正常者有显著的特征性差异。另外儿童的一些不良口腔习惯也可能与儿童磨牙症有关, 如咬手指、咬铅笔、咬衣物、咬玩具、咬被角等。Gonçalves等[27]通过对592 名4~16 岁学生的口腔检查和调查问卷研究发现有过吸吮安抚奶嘴的口腔生活习惯的受试者较易患有磨牙症。也有文献指出多动症的儿童也易发生磨牙症, 以及血糖血钙浓度异常等等都可能成为诱发磨牙症的诱因。

3 小 结

磨牙症的致病因素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 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多因素协同致病学说, 在治疗上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各方面情况,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而儿童磨牙症的致病因素更为复杂, 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系统研究比较少, 应该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实验和循证医学研究做进一步的探讨, 以进一步完善儿童磨牙症致病因素的研究, 以此探索出更加确切、可靠、有效的诊疗手段, 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治疗体系, 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摘要:文章就近年来有关儿童磨牙症的年龄范围、流行资料和致病因素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儿童鼾症危害大 第5篇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由于鼾症患儿在睡眠中憋气、睡眠中断,导致深睡期的睡眠状态减少,导致生长激素分泌难以达到正常水平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鼾症患儿由于长期慢性缺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引起智力低下和记忆力减退。

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在睡眠呼吸暂停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液流变学改变,全血比黏度增加,血氧饱和度下降,该过程的反复发生可影响高代谢的耳蜗外毛细胞的供血供氧,引起内耳功能下降及听觉系统兴奋传递延迟,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因此,对于重度鼾症患儿应早期干预,以避免听功能的损害。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鼾症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率变异性增加。鼾症患儿,在睡眠状态下最快心率更快,最慢心率更慢,并且快速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更高。

儿童哮喘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儿童哮喘症急性发作患儿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3岁~11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科学》中哮喘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用万托林雾化,观察组36例用万托林加爱全乐雾化,两组均采用北京吉纳公司QW15型气动雾化吸入器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方法。

1.2 方法

68例患儿在抗感染、平喘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雾化吸入,对照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1.75mL加入万托林0.25mL,观察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1.75mL加入万托林0.25mL、爱全乐0.4mL,患儿取坐位或半卧位,观察两组患儿呼吸困难缓解、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日及SpO2的变化。雾化时间为10~15min/次,3次/日,连续雾化3~5d。SpO2的监测采用经皮血氧饱和度仪检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主要症状及表现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效果

显效:3d内患儿呼吸困难缓解,肺部哮鸣音大部分消失;有效:5d内患儿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无效:上述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病程达5d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比较(表1)。

2.2 两组治疗有效患儿的呼吸困难缓解情况的比较(表2)。

观察组在治疗2d时呼吸困难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05)。

2.3 两组患儿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比较(表3)。

3 护理要点

雾化吸入时坐位最佳,因为雾滴借助重力作用能深入到细支气管,操作中对年龄较大的能主动配合的患儿应鼓励其做深呼吸。根据患儿年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罩,进行雾化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拍背、吸痰。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万托林可引起心动过速、头晕、恶心、手指震颤等反应[2]。爱全乐在极个别病例中可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对阿托品类药物过敏者禁用[3]。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雾化,通知医师马上处理。每位患儿固定使用一套雾化罩,严格消毒处理,防止感染。

4 讨论

4.1气道慢性炎症是哮喘症的本质,支气管痉挛、管壁炎症性肿胀、黏液栓形成和气道重塑均是导致患儿气道受阻的原因[1]。

4.2万托林为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能选择性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对中小气道有较强的扩张作用。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松弛气道平滑肌,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增强气道纤毛运动,有利于清除气道分泌物[2]。

4.3爱全乐为抗胆碱药,主要是阻断气道平滑肌上的M3受体,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促使气道舒张,对大、中气道的作用尤强,不易被黏膜吸收,吸入给药时局部能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3~30min内起效,作用持续时间长(4~8h),全身不良反应少见。对气道刺激因素所致的气道收缩具有一定的保护功效[3]。与万托林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并延长作用时间。

4.4雾化吸入法具有操作简单,应用方便,见效快等特点,药物随呼吸进入肺部,直接作用于气道表面能迅速缓解气道痉挛状况。氧气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成为雾状,通过呼吸道吸入,直接作用于气道和肺组织,能更有效发挥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作用,有助于痰液的排除,减轻气道的炎症。对4岁以下的患儿,氧气流量应为6~8L/min,这时的雾化颗粒直径为2~5µm,可达小气道。如果气流量≤5L/min,雾化颗粒直径为10µm,吸入后阻塞大气道,患儿可突然出现发绀,严重者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必须加以注意[2]。

4.5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在患儿呼吸困难缓解、肺部哮鸣音消失、SpO2改善、住院日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万托林联合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哮喘症能迅速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比单纯使用万托林雾化吸入疗效显著,能及时有效缓解哮喘症状及缩短住院日。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6.

[2]吴升华.儿科住院医师手册[M].2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48-349.

儿童哮喘症 第7篇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二院神经内科门诊。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60例, 其中男42例, 女18例;年龄4~7岁24例, 8~14岁31例, 15~21岁5例;病程1~3年39例, 4~6年14例, 2~9年7例。对照组60例, 其中男44例, 女16例;年龄4~7岁27例, 8~14岁29例, 15~21岁4例;病程1~3年40例, 4~6年14例, 7~9年6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 (CCMD-2-R) 发表的有关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氟哌啶醇治疗, 4岁患儿开始剂量为每日0.5mg, 5岁以上开始剂量每日1mg, 每日2次口服。以后可根据病情逐渐增量, 每日总量范围为1.5~8mg。同时服用等量的安坦, 以减少其副作用。最长服用3个月。

2.2 治疗组

予中药抽动宁胶囊口服, 每日3次, 每次6粒, 最长服用3个月。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当归、鸡血藤、辛夷、元胡等, 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制药厂提供。

2.3 观察方法

按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YGTSS) 的标准进行评分。

2.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以治疗前后YGTSS评分的减分率作为疗效评定标准, 减分率=[ (治疗前量表评分-治疗后量表评分) /治疗前量表评分]×100%。治愈:减分率在95%以上。显效:减分率在60%~94%。好转:减分率在30%~59%。无效:减分率在30%以下。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3.3 两组治疗前后YGTSS评分比较

见表2。

3.4 副作用观察

治疗组60例中有5例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出现嗜睡、疲劳反应, 减量后, 症状消失。肝功、血常规均未见异常, 且无1例帕金森氏症候群出现。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均>0.05

4 讨论

近30年来, 氟哌啶醇已经被公认为治疗本症的有效药物, 但其有效率仅在50%~74%, 远期疗效不理想, 易复发, 而且在治疗过程中, 由于锥体外系DA减少而出现帕金森氏症候群, 其次还出现视力模糊、疲劳、恶心等副作用。

本病属中医“肝风”范畴, 见风先治血, 因而, 采用疏肝活血法治疗本病, 方中柴胡、辛夷疏肝熄风;白芍、当归、鸡血藤、元胡活血熄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乃中枢神经递质失调, 而中药活血药确有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活性的作用, 这可能是中药活血法治疗该病的主要机理。而本文结果证实中药疗效与氟哌啶醇的疗效基本相当, 且对血常规、肝功能没有明确影响, 适于长期服用。此方法拓宽了抽动秽语综合征 (TS) 的治疗途径, 从临床的角度完善了TS的治疗机理, 扩展了中医治疗TS的手段。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治法是正确的。

儿童哮喘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2009年9月在我院就诊患儿38例, 均来自市区及周边县区, 经检查均符合儿童抽动症的标准[2]。其中, 男30例, 女8例;病程最长3年, 最短2个月;发病年龄最小4岁2个月, 最大12岁9个月;年龄分布:4岁者3例, 6岁者10例, 8岁者15例, 10岁者10例;曾用过西药、中药对症治疗者8例, 其中服药时间最长1年, 最短1个月;在外院以眼病、多动症治疗者5例, 时间最长3个月, 最短1个月;伴有学习困难者10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音抽动”。以面部肌肉组织、特别是不自主瞬目为常见, 如反复眨眼、努嘴、耸肩等, 为运动性抽动, 年龄多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发音抽动除运动性抽动表现以外, 常伴有喉咙里发“咕噜”声或怪异高叫声等, 年龄多发生于大龄儿童 (8岁以上) , 同时伴有学习困难。其中, 单一部位或多个部位抽动者30例, 伴有发音抽动者8例。抽动频率<10次/d者5例, 10~20次/d者20例, >20次/d者13例。智商评定IQ为80以下者1例, 80~90者5例, 91~110者30例, 111~130者2例。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

1.3 方法

1.3.1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首先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每位儿童进行评估, 详细了解孩子的发病史、经过及现阶段的心理状况, 建立良好信任关系, 让孩子接纳、认同这里的环境和人, 为以后治疗打下坚实基础。依据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手册, 感觉统合积极疗法》[3], 制订出个性化、具体化、系统性的训练方案。主要通过一系列器材如滑板、滑梯、大笼球、平衡台、独脚椅、平衡木、圆筒等, 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乐于参与, 在“玩”的过程中, 寓教于乐, 提高大运动、精细动作及身体协调性;以文字、图形、数字形式进行视、听、记忆等方面特殊训练, 提高孩子注意力, 观察力、思维力等。每次1~2小时, 每周3~5次, 20次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评定训练结果。

1.3.2 心理干预方法

1.3.2. 1 通过了解每位抽动儿童的家庭情况, 让其父母深刻认识到其家庭教育方法的缺失, 改变粗暴简单严厉的教育方法, 以爱心、耐心对待孩子, 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每次训练期间, 采取面对面咨询, 运用心理学技能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 在孩子进步过程中, 家长自身也有很大提升, 改变了以往固有、僵化的思维模式, 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 周围人也更快乐。

1.3.2. 2 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 专业老师采用一些心理技能, 如阳性强化、模仿法、角色扮演等, 让孩子放下沉重思想包袱, 轻松愉快地接受为他安排的训练方案, 并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做事主动, 敢于尝试, 勇于面对挑战, 正确对待失败、挫折, 还孩子一个阳光快乐的童年。

1.3.3 评定标准

痊愈:抽动症状全部清除, 半年后随访无一例复发;好转:多部位抽动的部分清除, 小抽动偶见, 抽动频率较前明显减少;无效:抽动频率及力度均为不变或加重。

2 结果

38例儿童中, 痊愈30例 (78.0%) , 其中, 4岁者3例, 6岁者8例, 8岁者13例, 10岁者6例;好转6例 (15.8%) , 其中, 6岁者2例, 8岁者2例, 10岁者2例;无效2例 (5.3%) , 均为10岁。因家里经济困难, 未能坚持训练。

以运动性抽动为主要表现的儿童中, 痊愈28例 (74.0%) , 好转2例 (6.7%) ;伴有发音抽动者, 痊愈4例 (50.0%) , 好转2例 (2.5%) , 无效2例 (2.5%) 。

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者, 25例 (65.8%) 给予心理干预, 家长领悟能力强, 能够活学活用, 孩子进步快, 稳定性强。父母文化水平较低, 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困难者13例 (34.2%) , 家长接受能力较差, 家庭作业配合力度不够, 进步速度及稳定性均较前者慢。

3 讨论

儿童抽动症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控制症状, 因其不良反应多, 易出现嗜睡、静坐不能, 认知迟钝影响学习, 停止治疗, 并且停药后症状再现。中药服用有辅助作用, 但疗效缓慢, 治疗单一, 也易反复。

抽动症的发生与儿童的情绪和外部的压力有关系, 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 精神刺激 (惊吓、家庭变故等) , 躯体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结膜炎等疾病诱发引起;长期食用大量垃圾食品 (含有添加剂、防腐剂及链球菌感染细菌变异) 也能引发。显然, 儿童抽动症与精神异常无关, 易受心理、睡眠、情绪等因素影响, 因此, 不主张用药物治疗, 除非因器质性疾病所致。

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治疗, 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专家艾尔丝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理论, 对于学习困难、心理和情绪障碍的儿童少年有明显的效果。通常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 适当地实施行为矫治, 解决了不少儿童中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4]。针对病因、病史, 运用心理学知识、技能, 让孩子参与感统训练, 结交玩伴, 学会在“玩中学, 学中玩”。半年后, 对30例儿童随访中, 无一例复发, 其中10例伴有学习困难者, 学习成绩均较以前提高, 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其注意力、多动及冲动行为, 情绪稳定。在不断临床实践中发现, 年龄越小, 发现越早, 家长配合力度越大, 治疗效果越显著。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 不断学习, 善于赏识, 肯定接纳孩子优缺点, 努力建造和谐家庭。让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 培养其快乐、稳定情绪。在良好的互动中, 不断完善孩子, 健全人格。

在我院智能开发中心接受此方法治疗后, 家长深刻认识到, 不仅是有病治病, 还要防患于未然, 并且定期带孩子来我中心接受训练, 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此方法标本兼治、简单可行,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抽动症的效果。方法:对38例儿童抽动症临床表现及既往史进行了研究, 了解其发病原因及特点并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果:38例儿童抽动症经过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治疗, 痊愈30例 (78.0%) , 好转6例 (15.8%) , 无效2例 (5.3%) (系家里原因未能坚持治疗) , 半年后随访30例, 无一例复发。结论: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抽动症, 标本兼治, 疗效显著, 切实可行。

关键词:感觉统合训练,心理干预,抽动症

参考文献

[1]郑毅.抽动障碍新观念及治疗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 14 (2) :111-112.

[2]魏书诊, 张秋业.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86-189.

[3]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573.

儿童哮喘症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儿童遗尿症患儿, 均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 (1) 年龄在5周岁以上或智龄在4周岁以上, 不能自控排尿而尿床或尿裤; (2) 每个月有2次遗尿, 至少已有3个月, 遗尿可作为正常婴儿尿失禁的异常伸延, 也可在学会控制小便之后才发生。 (3) 不是由于神经系统损害、癫痫发作、泌尿道结构异常等器质性疾病所致, 也没有严重的智力低下或其他精神病。32例患儿常规行脑电图、尿常规、血糖、泌尿系超声、腰椎X线片、智商测定检查, 可以除外癫痫发作、泌尿系感染、糖尿病、外泌尿系畸形、脊柱裂、智力低下等疾病。其中男18例, 女14例, 病程2年以内12例、2年以上20例, 有遗尿症家族史5例, 遗尿发作每周在5次以内8例, 每日发作1次以上24例, 24例均有白日午睡遗尿发作。

1.2 治疗方法

32例遗尿症患儿除外青光眼、器质性幽门梗阻及肠梗阻等阿托品应用禁忌证后, 给予生理盐水2 ml, 硫酸阿托品针0.1 mg, 选穴足三里, 三阴交, 注射器穴位注射每穴1 ml, 1次/d, 双侧下肢交替进行, 20 d一疗程, 穴位注射过程患儿偶述口干, 余无特殊不适。在穴位注射同时, 常规给予定时唤醒, 晚餐少食含水多的事物, 避免入睡前大量饮水和吃西瓜等有利尿作用的瓜果, 教育患儿进行膀胱控制训练。

1.3 疗效评定

疗效观察分为痊愈、显著好转、好转进步和无效四项;痊愈:随访6月至2年, 无遗尿现象发生;显著好转:遗尿基本消失, 1个月内偶有一次遗尿, 尿出数滴后能觉醒排尿;好转进步:遗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三分之一, 遗尿尿量减少。无效:治疗前后遗尿次数及尿量均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痊愈16例 (50%) , 显著好转8例 (25%) , 好转进步4例 (12.5%) , 无效4例 (12.5%) , 有效共计28例, 有效率87.5%。

3 讨论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仍不能资助控制排尿, 发生在白天和 (或) 夜里的尿床或尿裤现象。据资料显示4岁儿童发生遗尿者约30%, 6岁儿童为10%, 10岁儿童为5%, 12岁儿童为3%, 18岁青少年为1%~3%[2]。原发性遗尿占全部患者的70%~90%, 继发性占10%~30%。正常儿童的排尿是脊髓和大脑神经中枢的一种复杂的反射作用。当尿在膀胱内积蓄增多时, 牵张感受器使之受刺激而兴奋, 然后冲动沿盆腔神经传入达骶髓的排泄反射初级中枢, 同时冲动传到脑干及大脑皮质高级中枢, 大脑经过整合信息后发出如厕的传出冲动, 待排泄的准备工作完毕, 再发出排泄的信息, 经传出神经调节使外括约肌松弛, 排出小便。这种有意识的控制排泄功能, 需要大脑发育到一定的成熟程度, 同时也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完成。原发性遗尿症的患儿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调节系统功能障碍、膀胱功能发育迟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婴幼儿时期规律性排尿训练不良、夜间睡眠过程中中枢抑制过深、觉醒困难等因素有关。

穴位注射是针刺和药物结合起来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阿托品作用使尿道平滑肌及膀胱逼尿肌松弛, 降低张力, 膀胱三角肌收缩, 因而治疗遗尿。中医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针灸刺激足三里穴, 在神经系统方面, 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 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而属脾经, 刺之补脾肾, 强壮膀胱神经功能促使机体机能平衡。阿托品穴位注射将药物, 针刺, 经络穴位结合起来, 疗效显著, 副作用小, 操作简单, 可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阿托品穴位注射治疗儿童遗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儿童遗尿症患儿32例, 采用阿托品穴位注射治疗, 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一个疗程20d, 有效28例, 有效率87·5%。结论 阿托品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儿童遗尿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儿童遗尿症,阿托品,穴位注射

参考文献

[1]杜亚松.儿童心理障碍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90-197.

弧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必修课 第10篇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两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对有发育障碍的儿童,康复教育的最佳方法是采取相关医疗机构、教育训练机构及家庭有机结合的模式,也就是父母在专业机构人员的指导下实实在在地学习训练方法、技巧,并且将所学的培训理论及实践应用在孩子身上,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受事实,勇于面对

当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大部分家长的反应是震惊、恐惧、忧虑,甚至是无奈、痛苦和绝望。面对一个精神问题和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家长的态度一般归结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家庭:孩子的母亲、家中的老人整天以泪洗面,不敢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家中的亲戚及朋友、同事,有的家长甚至会悲观厌世,诅咒命运的不公。

第二种家庭:家长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终身残疾,根本没有办法治愈,干脆选择放弃,再生一个,或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几个月不见孩子一面,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第三种家庭:父母相互埋怨,责怪,认为全是对方的责任,最后导致夫妻离异、家庭破裂,把孩子扔给年迈的双亲,父母又重新组成家庭,使孩子变得更加孤独、可怜。

第四种家庭:认为孩子太可怜,太不幸了,父母及全家倾其所有来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管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只要孩子高兴,就把孩子供养起来,百般呵护照顾。

第五种家庭:认为这既然是一种疾病,就有办法来医治。于是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带着孩子走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跑遍了国内的多家医院,甚至是走进深山老林,寻找偏方、草药、针灸、按摩、气功等等,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建议家长要勇敢地接受事实,全面接纳孩子,不断了解孩子发育落后的有关知识。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会有助于情绪的调整,增加信心。客观全面地观察分析,欣赏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

在这个世界上唯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是任何心理测量工具、任何评估手段和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家长绝不能把帮助孩子的责任推给某一个机构或某一位老师,任何人的感情都无法替代父母的感情。孤独症孩子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其发育迟缓的语言和奇特的行为严重影响其生活技能。他们的进步是缓慢的,甚至在某一段时间,某些方面可能会出现停滞或倒退现象。因此,家长应当认识到孩子的教育训练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历程,应该做好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积极与医生、老师配合,进行多方面的治疗和教育训练,促进孩子康复。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做好照管、教育、训练和药物治疗的前提。信心来自对于孤独症的认识,了解的越全面、深刻,使孩子的行为轨迹向着社会化行为轨迹靠拢的可能性越大,信心也就由此增强。

我们不但要逐步认识和了解这种疾病,还要掌握一定的训练方法和技能。要不断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去解决孩子随时可能出现的一些情绪、行为上的问题。有时候在家长的不断努力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出现进步不大甚至有退步现象,这个时候父母最容易失望、烦躁,但切记一定要让自己放松,调整心态,找到问题,坚持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者

组织安排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心智障碍的儿童大多有偏爱某种固定不变的生活方式的特点。环境和任何微小常规的改变,都可能会使他们感到极大的烦躁和不安。这种刻板和缺乏灵活性,常常使家长非常为难。例如,对某种过分偏爱的物品,整天拿在手中不放下。我们常见来就诊的孩子手里拿着一块香皂、一支牙膏或一个化妆品盒子等,父母说孩子睡觉、吃饭或外出均不离手;还有些非常刻板的孩子只吃一种食物,只固定去家里的马桶。但是这也说明孩子对生活规律有高度的渴望和需要。父母应该尽量为孩子创造一种有规律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要注意把握适度,不要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孤独症孩子对环境很难适应,他们都无法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发挥同样的技能。比如,孩子在学校吃饭情绪较稳定,可是回到家就乱套了;孩子和母亲(父亲)单独在一起时从不发脾气,可是和父亲(母亲)在一起时总是发脾气。所以父母要尽最大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一致的生活环境和统一的教学方法。

切实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因为孩子的特殊疾病,家长可能会想到孩子非常脆弱,需要时时保护。但是对孩子过分疼爱只能适得其反。父母应该在家里营造一种全家都帮助孩子的气氛,鼓励孩子学会独立穿衣、吃饭、洗漱、上厕所,或者洗澡、洗简单衣服、收拾屋子等基本生活本领,但是千万不要急于代劳。要让他自己慢慢摸索,实在有困难时再施以援手。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不少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什么时候会说话,认为只要会说话,就一切正常了,于是填鸭式地教孩子认字、数数、背唐诗等,其实是不可取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建立,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而一个不良行为习惯的改正,则需要一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一旦孩子长大,父母也老了,当你认识到需要约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时,可能为时已晚。

抓紧训练,充分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孩子跟随父母在家生活的时间最多,父母比其他人对孩子更为了解。希望父母把孩子在家的有限时间合理安排和利用,把较多的时间投入到训练上。有效年龄的训练时间在孩子的一生中是短暂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在目前社会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多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多看、多写、多听、多做,把训练孩子当作自己的终身职业,以孩子的进步作为自己的成就,坚持不懈地努力,奇迹才会出现。

家长在康复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尽快接受孩子,不要老停留在“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孩子?”而是要问自己现在应该做些什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训练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2.夫妻双方需共同努力,不要相互责怪。

3.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4.生活自理训练是立足社会的第一步。

5.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要从小培养。

6.从小规范孩子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7.虚心向医生、老师请教,与家长进行交流、总结经验。

8.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当作对自己最大的鼓舞。

9.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

10.要有爱心、耐心、恒心、责任心,才能使孩子康复得更快。

儿童哮喘症 第11篇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临床诊治效果

支气管扩张症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 极易合并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多发生于支气管及周围肺组织, 对支气管壁的弹性组织造成破坏, 从而诱发支气管持久扩张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 医护人员要对该类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并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检测和治疗方法,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接收的120例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即患者入院后给予实验室检查、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及胸部薄层CT检查, 从而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所有患者的检测结果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哮喘组制定的诊断标准。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组60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为18~75岁, 平均44.5岁, 其中21例患者存在呼吸道感染史、14例患者存在过敏性疾病史、13例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12例患者存在吸烟史;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24例, 年龄为19~75岁, 平均44.7岁, 其中22例患者存在呼吸道感染史、15例患者存在过敏性疾病史、14例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9例患者存在吸烟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满足季节性发病的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的气急、胸闷、喘息、长期慢性咳嗽、咯血、咳脓痰等, 在季节交替时间段, 上述症状更加明显。其中35例患者还伴随上呼吸道过敏症状, 如打喷嚏、咽痒、流鼻涕等。患者经常咳黏性脓痰, 取部分痰液进行静置处理后发现存在黏液、泡沫、脓性物和坏死组织;47例患者有咳脓痰增加、咳嗽加剧、喘息等症状;38例伴有发热症状。

1.3 实验室检查

对37例患者进行了支气管激发试验, 该试验采用的激发剂为乙酰甲胆碱;15例患者进行了支气管舒张试验, 当第1秒最大肺活量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测定结果较之前增加15%时, 试验结果为阳性[1]。检测结果还发现有27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35例患者血清Ig E水平升高。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给予吸氧, 常规解痉、止咳、化痰、排痰, 取痰培养, 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患者脓肿部位采取高位引流处理, 呼吸后用力咳痰。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 还需要提前进行雾化处理, 从而达到稀释痰液的目的。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必可酮雾化吸入治疗, 在出现哮喘症状时, 加入β2受体激动剂进行辅助治疗, 2次/d, 3个月为1个疗程[2]。

1.5 观察指标

治疗一段时间后, 观察和记录患者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观察的主要指标包括:FEV1值、用力时的肺活量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值、FEV1与FVC的比值 (FEV1/FVC) 、峰值呼气流速 (peak expiratory flow, PEF) 等。

1.6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将评定标准划分为三大类:显效: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机体体征基本或完全消失;有效:患者临床指标基本消失, 各项机体体征趋于好转;无效: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机体体征未见好转, 甚至出现了加重的趋势。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33%,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67%,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观察组患者的P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属于周围肺组织及支气管炎症, 对支气管壁弹性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临床症状比较多, 比较典型的症状有咳嗽伴随大量脓痰、咯血、呼吸困难等。临床上诱发支气管扩张的因素比较多, 主要有支气管阻塞、感染和牵拉, 有支气管病史、家族史、过敏史或吸烟史。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剧、痰液变化, 发热, 咳嗽加剧, 喘息剧烈, 肺功能降低时, 表明患者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如果支气管哮喘未能达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不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而且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上, 支气管扩张症很容易合并支气管哮喘, 但是医学界对于两者的联系还存在较大的质疑。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 支气管扩张与支气管哮喘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并且类风湿关节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免疫疾病一般会伴随有支气管扩张症状。然而支气管扩张又很容易合并气道受阻、肺部感染等症状, 使患者出现喘息症状。同时哮喘发作过程中, 会出现气道狭窄现象, 从而加重支气管扩张感染, 阻碍痰液的引流, 从而说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3]。

在对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进行诊断和治疗期间, 由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 很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临床上, 支气管扩张症的症状较为明显, 很容易掩盖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症状, 此时, 要想提高支气管哮喘的确诊率, 就需要对该类疾病有充分的认识, 尤其是相关临床症状。准确的诊断是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治疗的关键, 临床上对于该类疾病一般采用查体、问诊、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等手段进行确诊,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对患者进行支气管激发或支气管舒张试验, 当测试结果呈阳性时, 即可确诊。诊断后, 需要根据患者特点实施有效的治疗, 治疗内容包括吸氧、解痉、止咳、化痰、排痰以及雾化吸入治疗,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33%,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67%,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FEV1、FVC、FEV1/FVC等指标高于对照组, 而观察组患者的P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对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 根据病情特点实施常规治疗和必可酮雾化吸入治疗,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而且还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振.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临床诊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6 (7) :145-146.

[2]那志敏, 于涛, 宋伟东.58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诊治及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3 (4) :37-38.

上一篇:情感教育的效应下一篇:敢想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