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2024-07-06

乡村旅游服务管理(精选11篇)

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第1篇

一、牢牢把握政策导向。按照市、县先后出台的医改政策文件精神, 我院牢牢把握医改政策导向, 作为推进改革的纲领和指南。一是吃透“五精五制”基层改革精神。县里提出以“建机制、见实效、走前头”为目标, 强化精心谋划、精巧设计、精准核算、精细对接、精密组织, 实行责任制、代管制、定补制、联动制、薪酬制, 我院以“五精五制”为纽带,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从改革中获得红利, 患者医疗负担下降, 医生薪酬收入增加, 医患关系趋向和谐。二是领会“二十四字”网底建设内涵。按照市里“筑牢网底、基层守门、开通医保、送医到村、预防为主、医养结合”二十四字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关于乡镇卫生院在行政村设立卫生所的实施意见》, 积极改革村卫生所管理方式, 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打通医改“最后一公里”。三是把握“以大带小”医疗联合实质。按照“分工协作、主动自愿、合作共赢、统筹协调”原则, 在保持行政隶属关系、法人资格、产权归属、财政补偿政策、核定编制、功能定位、公共卫生职责等不变的前提下, 积极与县医院半紧密合作, 形成上下联动、大手牵小手、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医疗服务体系。

二、致力管理创新。着眼改革创新, 探索“1633”模式筑牢村居卫生“网底”。一是实行“一延伸”。由乡镇卫生院在行政村延伸举办卫生所, 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卫生所 (村人口少于1000人的, 可以几个村集中合并设立一所) , 统一挂“某某乡镇卫生院某某村卫生所”牌子, 体现“公建、公管、公益”性质, 由乡村医生为农村居民健康“守门”, 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应急救治等服务, 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二是实行“六统一”。统一规划建设。村卫生所业务用房结合新农村规划、计生服务、老年活动中心、幸福院、闲置校舍等公共场所, 由村委会无偿提供。统一人事管理。村卫生所人员原则上从当地的乡村医生中选聘, 允许下派或外聘, 采取“村居推荐、村医协商、群众推选”相结合办法, 聘用乡村医生30人。统一业务管理。实行卫生院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 村卫生所的预防保健、医疗、药品管理、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医德医风等业务活动由乡镇卫生院统一检查指导、考核评价。统一药械管理。村卫生所所用药品耗材由乡镇卫生院统一招标采购, 实行申领配送制, 并全程监督管理。统一财务管理。实行财务报账制, 诊疗、药品、耗材等业务收入悉数上缴卫生院, 计入卫生院医疗收入, 每半月结算一次收支。统一绩效考核。对村卫生所四项任务 (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双向转诊和医养结合) 完成情况、平时工作督促情况、主管与稽查部门督查情况、村 (居) 群众评价情况等综合目标进行绩效考核评价, 根据考评结果兑现村医的绩效和薪酬。三是实行“三规范”。规范场所建设。要求新规划建设的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非新建的不少于150平方米, 村卫生所业务用房由行政村按标准化建设无偿提供, 面积原则上不低于60平方米, 人口较少的村可放宽到40平方米, 做到“诊疗室、治疗室 (处置室) 、药房、观察室”四室分开、相对独立、布局合理。规范诊疗行为。建立完善村卫生所基本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等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诊疗行为, 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规范目录标准。将村卫生所医疗服务价格、免费提供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药品、医保报销政策和免费提供的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制作成目录牌, 在村卫生所醒目位置悬挂公开,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药品执行零差率销售使用, 让广大农村居民真正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四是实行“三加强”。加强财力保障, 由县财政按月足额将乡村医生津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等经费划拨到县卫计局, 再由县卫计局统筹拨付到乡镇卫生院, 列入乡镇卫生院工资总额范围, 每月预发乡村医生工资2000元, 年终根据综合目标考核兑现薪酬 (年人均3万元左右) 。同时, 乡镇卫生院、村委会筹集资金用于卫生所场所改造以及电脑、打印机、橱柜等设备更新添置, 保障村卫生所顺利运行。加强业务指导, 举办乡村医生业务培训班, 提高村卫生所医生医疗专业技术和医保报销服务能力, 使之适应信息化建设需求,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医保各项优惠政策。加强监督评价。认真执行《村卫生所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尤溪县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尤溪县医疗卫生服务投诉管理办法》, 加强综合目标责任管理、医德医风建设和日常监管稽查, 确保医疗服务活动阳光透明。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研究二 第2篇

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概念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通俗地讲,就是旅游行业管理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与应用。旅游行业管理,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就是“政府组织及行业组织通过旅游政策、法规,引导旅游发展方向,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达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以此类推,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就是各级政府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为管理对象,通过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者行为,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经济效益及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作为乡村旅游业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其主体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是政府部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着许多“瓶颈性”矛盾和问题,如设施需要完善,经营需要规范,规则需要建立,秩序需要维护,行业标准需要确立,这些工作必须且应当由政府来支持、推动,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发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

二是行业协会。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是乡村旅游经营者自发成立的市场中介性组织,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其实质是介于政府和经营者之间的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逐步向行业管理的转变,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的管理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二、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规范作用。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所出现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行业管理,建立服务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查处违法问题,制止无序竞争等,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起着指导作用。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民,普遍素质不高,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知识缺乏,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此,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推广管理经验、指明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意见等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效,让旅游资源优势尽显,充分发挥。

服务作用。乡村旅游因经营主体的弱势性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应重在扶持与服务,着力开辟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积极提供信息支持,开阔发展视野,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组织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目的地知名度。

调控作用。乡村旅游各产业要素,彼此依赖性强,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甚至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管理主体应当全面把握各要素发展情况,并运用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适度抑制过快行业,扶持发展滞后行业,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监督作用。监督是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通过行业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断改进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当前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权威不足。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乡村旅游的政府机构,普遍权力小、地位低,在乡村旅游中难以成为管理核心,缺乏应有的权威。造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性小,一是国家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二是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权过问,经营中出了问题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调。如有的家庭旅馆经营多年却从未缴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只能提醒督促,最终还得协调其他部门解决。

管理滞后。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致使行业管理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

欠缺统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但由于受本位主义的影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致使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对策

1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不仅是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管旅游的政府机构,除现有的职权外,根据旅游行业管理及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的需要,应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管理职权。如重点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和餐馆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的监察权等等。此外,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旅游质量监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游消费者保护机制,扎实做好旅游投诉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树立行业管理在旅游经营者和游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在当前国家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无法查处的情况下,要管住、管好乡村旅游市场,仅仅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必须要走旅游专业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路子,且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二者结合的办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

借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市县旅游局应下设旅游联合执法大队,长期抽调公安、工商、交通、技术监督、交警、城管、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进行联合执法。联合执法大队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但业务上接受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各部门人员的身份不变,编制不变,工作上接受旅游行政部门及其编制所属部门的双重领导。

3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当前,社会监督越来越得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成为各旅游目的地加强和改进旅游行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建立举报制度。旅游行政部门开设乡村旅游举报、投诉热线电话,随时受理有关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及服务等方面的举报和投诉。在乡村旅游村落设立举报箱,实行举报奖励制度,使监督公开化、透明化。另一方面,强化新闻监督。利用新闻媒体信息面广、影响面宽、舆论强大的特点,对旅游经营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借助新闻的力量实现行业管理的目标。

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第3篇

第一条本会名称为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英文名称为JiLin Provinc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Branch( 缩写为JLLATB)

第二条本会是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的分支机构,由吉林省境内从事休闲旅游农业的企业和相关单位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组建的全省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以“团结、务实、服务、发展 ”为指导,贯彻省有关旅游、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休闲农业和鄉村旅游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出贡献;广泛团结和凝聚旅游、农业各方面的力量,代表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会员、行业、政府服务,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四条本会接受省农委、省旅游局的业务指导和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的领导,依照《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章程》和本《管理办法》开展工作。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五条学习宣传贯彻国家有关促进旅游和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助省农业、旅游主管部门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与建议; 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关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会员单位的愿望和要求,保护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为会员单位和旅游、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从事会员单位与旅游、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七条会同农业、旅游主管部门,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参与等级划分与评定、示范点的评定复核等工作 ; 组织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活动;协助主管部门办理课题立项、成果评定和项目推广中的具体事宜。

第八条根据会员的需求,组织开展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业务培训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举办专业论坛、技术推广及展示活动。

第九条配合农业、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开拓农村旅游人才市场,促进农业旅游人才合理流动,提高农业旅游人才市场配置的效率。

第十条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十一条编印会刊及有关资料,开发建设本会网页,为会员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

第十二条开展与农业、旅游等相关社团组织的联系与协作。

第十三条组织会员开展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市场秩序,为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创造条件。

第十四条承担省农委、省旅游局和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会员

第十五条本会实行以团体会员为主,不分行业和所有制。

第十六条凡加入本会的会员,自然成为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会员。

第十七条申请加入本会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承认《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章程》和本会的《管理办法》;

(二)有加入本会的意愿,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农业、旅游相关企业、单位均可申请成为本会会员。

(三)在休闲旅游农业领域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影响力;

(四)从事农家乐、农家休闲庄园、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示范区等负责人。

(五)有志于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关企业家和专家。

第十八条入会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由本会秘书处办理会员登记手续,发放会员证。

第十九条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本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会组织的有关活动权;

(三)获得本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会工作的建议、质询、批评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二十条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章程》和本会《管理办法》;

(二)执行本会的决议;

(三)完成本会委托的工作,参加并支持本会组织的活动;

(四)向本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对本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按规定缴纳会费;

(六)接受本会的评议和调解。

第二十一条会员退会应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

第二十二条本会实行年度缴纳会费注册登记制度,会员如在一年度不缴纳会费或不参加本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管理办法的行为,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领导机构

第二十一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

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是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管理办法》;

(二)选举和产生常务理事会;

(三)审议本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审议并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每4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必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四条常务理事会

常务理事会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休会期间行使职权。常务理事会由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秘书长组成,由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常务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

(二)根据省农委、省旅游局、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意见推荐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 六 ) 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 七 ) 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四年,一般每 2 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特殊情况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常务理事会须有 2/3 以上的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与会的常务理事 2/3 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五条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由常务理事会根据省农委、省旅游局、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意见推荐并通过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一般任期四年,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通过,报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审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人选发生变动,由常务理事会向会员通告。

第二十六条本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年龄不超过 65 周岁;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及刑事处罚。

第二十七条会长负责全面工作,召集和主持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常务理事会;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会长办公会议,会长办公会议职责:

(一)审议本会的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和议案;

(二)审议常务理事的增补、罢免和变更事项;

(三)根据省农委、省旅游局、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推荐意见,决定副秘书长的聘任;

(四)研究和处理本会的重要事项。

第二十八条本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秘书长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主持秘书处日常工作,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

第五章 经费

第二十九条本会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政府资助;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四)利息;

(五)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条会费是本会开展各项工作和服务的主要来源,会员有责任和义务按时缴纳会费。本会按照省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会费每年第一季度缴清,逾期不交纳会费,经书面催交后3个月内仍不交纳的,可视为自动退会,并收缴证书;在本分会担任常务理事以上领导职务者,不再继续担任所任的职务。

第三十一条经费管理

(一)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接受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统一管理。

(二)本会经费必须用于本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三)本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

(四)本会换届或更换负责人之前,须进行离任财务审计。

(五)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管理办法》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即生效;本《管理办法》的修改由本会常务理事会提出方案,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乡村旅游资源的集约开发与管理 第4篇

1乡村旅游的特点

1.1服务对象

乡村旅游发展到今天,它不同于新型现代城市的繁华娱乐的吸引对象,它的服务对象是现代城市化节奏中工作生活的城市居民。到乡村感受休闲放松,追寻过去的“慢生活”,成为快节奏的城市从业者追求的心灵放松方式。 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城市“新人类”,对农村的生活更是充满了好奇,迥异的风俗,原始的劳作,朴素的生活,乡村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倦恋。

1.2旅游载体

乡村旅游是集文化、生态、农业、生活等相融的旅游活动。 它不受特定的空间的约束,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地发展,没有突出的旅游特性要求。参与者也可以近距离的选择目的地,从旅游的时间和空间考虑,旅游者可以有更多自由选择。 而乡村旅游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丰富多彩, 可以是自然的山水、民俗的建筑,也可以是艺术商品,还可以是民俗文化体验活动等等。

1.3成本效益

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投资小、 见效快的特点投资的主体灵活,社会资本、农户都可以,一个农户简单的投资,就可以成为“农家乐”、“民宿家”。 即带动了乡村投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又带动了农民大幅增收。

1.4利用资源

乡村旅游是在原有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上开发而成的,对资源的要求不高,讲究因势利导,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农业生态,依托了自然的人文景观,具有循环性、持续性、环保性的特点。

2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 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的生力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尤其在推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了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旅游让部分农民不用再背井离乡的外出打工,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当老板”的愿望,将日常的生活设施稍加改造,注入文化色调,投入人力资源,就可以创造财富。 此外,也可以就近在其它的乡村旅游的经营点打工,增加额外收入。 二是促使一、三产业的相互转化,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之根本,而文化旅游作为第三产业,是新型的服务行业,乡村旅游有效实现了一、三产业间的融合。 农民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直接作为商品到达顾客手中,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提升了农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为农业这一产业的提升增添了一个终端平台。 三是改善农村环境,提升乡村生态文明。 为发展乡村旅游,当地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道路建设、环境整治、食品卫生等有了明显改善,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提升。 在旅游过程中,农户自然地接触到了城市游客的高品位精神追求,现代的生活理念和时代气息交流到了广大农村中去, 无形中改变了他们以往的价值观,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素质,促进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2.2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在经历了20多年的规模扩张, 产业膨胀,完成了量的积累,也渡过了“新鲜期”,经济效益和发展态势放缓,所隐藏的问题逐渐显现,突出表现在大量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

2.2.1发展缺乏规划, 产业结构布局不清, 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

乡村旅游应充分反映当地自然生态特点和人文特点,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实际的进行规划,合理布局。 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内乡村旅游呈现出了 “规模扩张较快,水平层次较低”的特点,没有反应地方特色,到处是“农家乐”、“渔家乐”,都是一种简单模式,仿效性太强,缺少创新;从区域性看,千篇一律,每一个经营点没有突出自己的特点,造成了地区性自然资源的浪费。

2.2.2产品设计低端, 文化内涵体现不足, 造成人文资源的浪费

不少地方把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家乐”,到农家去吃饭住宿,缺少观光、参与、休闲等功能配套。 大多乡村旅游产品缺少深加工,低附加值,没有创新提供的原始的低端产品,对游客没有吸引力。 乡村旅游最突出的特点是有别于城市的农村气息,是带有乡土气息的民俗,而很多旅游地却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在活动、饮食等上越来越具有城市化、商业化,忽略了展示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不仅造成了人文资源的浪费,而且让乡村旅游变了味。

2.2.3行业管理混乱,服务设施质量欠佳,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从行业角度来看,一些地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的管理力度不够,大多数乡村旅游协会也形同虚设, 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许多经营点过多追求经济利益,相互打压,过度竞争,造成了行业的混乱。 有的经营点提供的设施陈旧,安全、卫生都不能保证,有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给游客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不满,损坏了乡村旅游的形象。 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投资成本的浪费,更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乡村旅游资源的集约开发与管理

开发乡村旅游,必定是以改造和利用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为前提的,而这种资源正是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如何辩证地处理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因规划不够、管理不足而造成的低端竞争、重复开发的资源浪费现象迫在眉睫。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乡村旅游合理、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科学地、集约地开发和管理乡村旅游资源。 采取“政府引导、自主投资、中介管理、市场调控”四位一体的模式,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与管理。 即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统一配置资源,明确标准要求,鼓励企业、农户或其他社会资本进行自愿投资开发建设,依托“合作社”等中介组织集约管理各经营点的经营,通过市场“优胜劣汰,除旧创新”的自我调控,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的发展。

3.1突出政府规划管理作用,合理引导布局产业

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引导扶持和管理等作用,从发展农业、农村和旅游的角度,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合理布局产业。 从全国来看,分成几大区域来定位乡村旅游的特性,如在江浙一带突出江南水乡的特点,在沿海地区突出“渔家”特色,在中部内蒙等地则突出游牧民族的放马牧歌的豪爽等。 从区域布局来看,在一个总体格局下,突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实现“一乡一色、一村一韵”的特色。

各地政府应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规范,加强和保障行业发展。 如《上海市乡村旅游促进和管理办法》、《江苏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划分规范标准》的制定,均有利于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 同时,健全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策、资金、人才、宣传等政策支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乡村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人员素质有明确的达标体系。

3.2充分吸收社会多元投资,开发创新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刚刚兴起时期,投资的主体一般是有些积蓄、有点特长、思想意识比较超前的农户。 伴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日益扩大,投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应予以鼓励并加以积极引导,逐步形成有实力的企业、村集体、农户个体和其它社会资本等多种投资主体,盘活旅游资金运营方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投资的多元化,引导实施错位产品开发, 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多样性,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以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 即有实力的企业或社会团体资本开发的起点要高,提供的旅游产品层次、品质要高既能突出乡村特色又能具有现代商品的创新元素塑造特色品牌;农村、农户小的投资,对资源的开发本着突出名俗文化、手工艺术的角度,让游客体验到真实的乡村气息。

3.3推行依托“合作社”模式,引导行业自我管理

乡村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可以有效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而满足游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目的。 要实现利益的可持续化,就需要行业的管理规范,稳定市场秩序。 政府在完成了规划,引导投资后,旅游的运营需要有个中介来约束管理。 积极鼓励各地各经营户联合实现行业内部自我管理,学习借鉴农村中的农业养殖、种植等合作社运营模式,在乡村旅游中推行“合作社”管理模式,约束各经营户的经营行为,在定价、服务等有统一的自律规范,可以有效统筹旅游资源,形成和谐的旅游环境。 如山东省竹泉村旅游度假景区的“旅游度假村合作社”,对景区里的近百户农家乐、手工铺等进行统一的管理,推行 “明星户”评比活动,每逢旅游旺季,对旅客的吃、住由合作社统一调配,即方便了游客,又避免了恶意竞争,畅通了市场。

3.4超前定位市场动态需求,提升旅游设计层次

游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就是随着目标群体的需求变化而不断淘汰“过去”。 乡村旅游经过了20几年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向个性化发展,过去简单的“农家乐”、“渔家乐” “牧家乐”,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变化, 不断创新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体验、服务都实现个性目标。 应注重拓展旅游内容,迎合个性多样化需求;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凸显高品质性、浓文化性,提升文化品位实现旅游服务的专业化,让游客感受温馨、贴心。

未来的市场需要什么,谁也不知道,也许从出游事务的精细化到游览体验的自由化都会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 需要做的是游客需要什么我们就做好什么,更可能领导发展前沿的是我们为顾客 “量体而做”了一套旅游服务,供顾客愉悦的选择或许这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媛.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前瞻网综合,2014,(8):26.

[2] 胡静,许贤堂,谢双玉.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1(6):723-726.

[3] 高曾伟,王志民.论乡村旅游资源[J].镇江高专学报,2001,(1):12-15.

[4] 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218-221.

[5] 傅德荣.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J].民俗乡村旅游,2013,(10):30.

[6] 何艳琳.政府参与下的乡村旅游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26(4):27-30.

[7] 张黄学.乡村旅游多元化的发展研究——以安徽岭脚村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4-16.

[8] 许贤棠,胡静.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旅游资源利用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70-74.

[9] 黄成林.乡村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4):93-94.

赵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第5篇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和配置农村卫生资源,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新农合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现根据《宝丰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结合我乡实际,制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通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任务目标

根据我乡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力争到今年年底使全乡60%以上的行政村卫生室,通过实施“六统一、两独立”为基本内容,理顺村卫生所管理体制,规范村卫生所建设,提高村卫生所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的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到2013年12月底全面实施一体化管理。

三、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成立组织,宣传发动,调查摸底.(2011年8月1日---8月20日)

1、卫生院抽调相关人员,成立卫生院一体化领导小组,制定方案,协调实施工作。

2、召开村医专题会,宣传发动,阐明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重要性、必要性。

3、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做好摸底调查。

(二)第二阶段:规范建设,示范带动。(2011年8月21日--9月30日)

(三)第三阶段:全面推进,规范管理。(2011年10月1日--11月30日)

1、工作任务:

(1)统一房屋建设:严格按照《河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卫生室人员必须在卫生室集体办公。

(2)统一人员管理。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从业人员的执业准入管理,从事医疗、护理、公共卫生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法定的执业资格,经注册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业。新进入村级医疗机构的人员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3)统一业务管理。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流程,统一门诊登记、病历及处方。加强业务质量管理,严格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加强对村卫生所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考评。

(4)统一制度建设。统一规定各项制度。

(5)统一财务管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的财务实行专账管理。卫生所必须设专兼职财务人员,建立健全药品、经费、固定资产、设备等帐目。卫生所一切收入支出等经济活动纳入卫生院管理,每月清资财务帐目上交卫生院与卫生院对帐,核算效益,结算工资费用。

(6)统一绩效考核。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调动人员积极性,促进卫生所运行机制的转变。卫生院按照《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试点办法》做好对村卫生所的绩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政府补助经费的发放依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我乡卫生院成立有王大勇院长为组长的乡村一体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健全监管机制。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小组要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对村卫生所实行“六统一、两独立”的工作目标进行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村卫生所要限期整改,确保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第6篇

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高度重视, 近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无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表现在乡村旅游的各方面, 如食物中毒、乘船溺水、酒后溺水、钓鱼溺水、狗咬伤人等。安全问题无小事, 一旦发生将会给各方造成重大的损失。加强乡村旅游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二、乡村旅游安全的定义

旅游安全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一切安全现象;狭义指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安全现象。笔者认为, 笼统的将旅游安全定义为“安全现象”并没有把旅游安全问题操作化, 不利于进行相关研究。综合旅游安全的定义及定义应尽量操作化的原则。笔者认为, 乡村旅游安全是指在乡村旅游的食、宿、行、游、购、娱过程中, 旅游者的人身、心理、财产不受伤害、侵犯。

三、乡村旅游中各环节的安全管理重难点及主动防范措施

1. 饮食安全

乡村旅游饮食安全的主要表现为食物中毒, 涉及的主要经营场所包括农家乐、乡村专业餐厅、流动饮食摊点、售卖食品的超市和小卖部等。

农家乐、乡村专业餐厅、超市及小卖部由于游客接待量相对较多理应成为饮食安全管理的重点, 对于这类场所, 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准入制度, 取得食品卫生许可等资质后方可经营。从经营者的角度看, 对食品安全存在着不想管和不会管两种情况。不想管主要是表现为没有安全意识、管理成本过高 (包括增加工序带来的人力成本) 、严格挑选原材料带来的高成本等, 这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监督、坚决处罚, 增加违规成本, 使其自愿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不会管主要表现为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有限, 不知道怎么样管, 没有制定出相关的制度和操作流程, 没有相关培训等等, 这需要为经营者们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

饮食安全管理的难点在于各种饮食流动摊点, 这些摊点大多无证照, 食品安全没有保障, 出现安全问题后一走了之, 找不到相关责任人。应制定更为完善的无场所经营规定, 严格准入制度, 对没有证照的摊点坚决取缔。

2. 住宿安全

乡村旅游住宿安全的主要表现为盗抢和火灾, 涉及的主要场所包括农家乐、专业旅店、居民家中、露营地等。

农家乐和专业旅店同样由于游客接待量相对较多应当成为管理的重点, 有关部门同样应该严格准入制度, 要求商家取得相关经营许可, 同时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治安管理, 减少盗抢等治安案件及其他刑事案件的发生。相关商家同样也存在不想管和不会管的情况, 其表现与解决方法与饮食安全相似, 在此不再赘述。

住宿安全的管理难点在于居民家中和露营地的住宿。相关部门应该对偶尔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居民加强消防治安宣传及培训, 要求长期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居民办理相关证照纳入旅店管理范畴。同时加强对露营游客的安全消防宣传, 并提供相关指导, 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经营性的收费露营, 将经营主体纳入规范管理。

3. 交通安全

乡村旅游交通安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交通事故, 包括景区及非景区交通安全。景区交通在景区及当地政府的管辖范围内, 游客更为集中, 是安全管理的重点, 应对道路及其他交通设施时维护, 对交通情况及时发布, 完善道路标示标牌, 加强对酒驾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发展代驾服务。难点在于不能主动管理的非景区交通安全, 这需要与相关地区的交通管理主管部门协调, 共同为游客提高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4. 购物安全

乡村旅游购物安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盗抢、诈骗等, 涉及的主要场所包括超市、农家乐、路边摊等。其中农家乐、超市游客接待量相对较大, 且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应当成为管理的重点, 而路边摊由于没有相关证照且流动性强, 成为了购物安全管理的难点。对于重点场所除加强证照管理之外, 还应增加监控设备, 对潜在安全威胁起到震慑作用。同时相关部门应在各场所设立警示牌提醒游客, 增强游客防骗、防盗等意识;建立相关案例库, 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增强从业人员防盗、防骗识别能力, 及时提醒游客。情况严重时公安机关应采取严厉打击, 派驻干警等措施。

5. 游览、娱乐安全

乡村旅游的游览、娱乐安全主要表现在游览事故等方面。相关部门应该设立警示标牌, 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区域设立禁游区, 不让游客接近危险区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游览设施设备管理;公安机关加强治安管理, 为游客提供安全的治安环境。

四、乡村旅游安全中的被动措施

以上仅从乡村旅游安全事故的防范上进行了探讨, 但百密一疏, 严格防范虽然能够大大减少, 但并不能完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采取恰当的措施, 减少人员和财产等损失也是非常重要的。

1. 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在安全事故处理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它明确了规定了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及结束之后, 有哪些事项应该被处理、由谁处理、什么时候处理、怎么样处理、利用什么资源处理等问题。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为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各个方面事先做出了详细的安排, 是及时、有序和有效处理安全事故的行动指南。因此各级政府大多针对旅游安全制定了响应的应急预案, 对与没有制定预案的政府有关部门及景区应尽快制定。应急预案制定并落实的难点在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 尤其是农家乐, 由于管理成本和管理能力的原因, 一般的农家乐大多没有应对各种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 即使有也只是放在文件夹里或者是贴在墙上的摆设罢了。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景区管理部门帮助经营者制定适合的应急预案, 并帮助其进行预案培训和演练, 过后不定时的进行抽查, 将纸上的预案变成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发挥作用的硬功夫。

2. 购买相关保险

保险利用收取保费的方法分摊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 实现经济补偿的目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抗风险能力不强,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对其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 应当充分利用保险分摊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减少事故对各方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早在2004年安盟保险成都分公司就推出过“农村旅游和娱乐责任险”2009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延庆分公司在延庆县推出了“乡村旅游保险”。近年浙江遂昌县也准备在政府主导下推出政策性农家乐公众责任保险这些都是针对乡村旅游保险的有益尝试, 对于没有推出专门针对乡村旅游保险的地区, 可与保险公司协商, 看能不能退出相关险种, 如果保险公司不愿推出, 可寻找其他近似或有关险种代替, 尽最大可能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摘要:乡村旅游受到高度重视, 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乡村旅游安全指在乡村旅游的食、宿、行、游、购、娱过程中, 旅游者的人身、心理、财产不受伤害、侵犯。乡村旅游的饮食、住宿、购物、游览和娱乐方面都有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可采取相应措施。应建立健全各级安全响应预案, 提供相应的乡村旅游安全保险以减少损失。

关键词:乡村旅游安全,重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成都31人吃寿宴后食物中毒疾控部门查农家乐[EB/OL].http://cd.qq.com/a/20100924/000816.htm.

[2]游客农家乐游玩乘船戏水至湖心船下沉5人溺亡[EB/OL].http://n ews.sohu.com/20120905/n352336196.shtml.

[3]食客酒后掉进池塘溺亡农家乐赔偿逾11万[EB/OL].http://www.c hinanews.com/fz/2013/07-15/5044655.shtml.

[4]海口火山泉农家乐游客为追赶鱼竿落水失踪[EB/OL].http://www.22bw.com/lvyouzixun/17638/..

[5]农家乐晒太阳狼狗蹿出咬伤3人[EB/OL].http://cdsb.newssc.org/h tml/2010-03/28/content_880633.htm

[6]“农家乐”外资公司来保险[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1011/05581068755.shtml.

[7]延庆全市首推乡村旅游保险[EB/OL].http://www.bjyq.gov.cn/xwdt/jryq/03da5236_dc4b_4f58_8987_65c1dd706d2e.html.

[8]农家乐保险让农家更乐[EB/OL].http://www.yinhang.com/a_2014_1104_290962.html.

[9]宋博, 郑向敏.乡村旅游:安全与控制[J].农村经济, 2007 (10) :54-57.

[10]毋兆鹏.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 :92-95.

[11]刘海燕, 池进.乡村旅游安全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北溪村为例[J].旅游研究, 2011, 3 (3) :43-49.

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第7篇

针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新疆印发了《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12年底,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本研究为了解新疆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情况,对新疆9县(市)样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现场调研,归纳新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新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开展程度好、中、差的标准,分别在东、南、北疆选择有代表性的县(市)各3个,每县(市)选择3个乡镇卫生院,6个村卫生室,共计9个县(市)、27个乡镇卫生院、54所村卫生室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9县(市)及其样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本信息,以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情况。

1.3 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在专家指导下设计完成,实施前在新疆乌鲁木齐县进行预调查,并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资料分析前,对录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对数据的编码与录入工作进行查错、补漏及逻辑核查。

2 结果

2.1 组织统一管理

统一管理包括机构统一设置、目标统一制定、人员统一聘用考核和装备统一标准等4个方面的内容。在被调查的9个县(市)中,机构设置和目标统一是落实情况较好的两部分内容,有88.51%的村建立了村卫生室,且均由政府或集体举办,法人代表均是乡镇卫生院院长,建成的村卫生室中,标准化村卫生室占65.00%。

人员和装备统一是统一管理中难度较大的环节。54所样本村卫生室共有乡村医生107人,其中,有14.42%是由乡镇卫生院驻派,其余85.58%是由乡镇卫生院或村委会聘用(表1)。9县(市)乡村医生学历主要以中专为主,占50.47%,本科学历人员数仅占乡村医生总人数的0.93%。在持证情况中,考取乡村医生证的村医人数居多,占60.75%,有10.28%的乡村医生无任何资质(表1)。样本县(市)乡村医生2010年收入主要集中在5 000~10 000元之间,有4个县(市)的村医说可享受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

2.2 业务统一管理

业务统一管理包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进修培训、诊疗规程、规章制度、健康档案和信息网络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被调查的9个县(市)中,除了信息网络外,业务统一管理中大多数内容都完成得较好,基本上实现了县级范围内的业务统一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表2)。

%

2.3 财务统一管理

财务统一管理包括财务账目报表统一登记、“三管一统”、收费规范管理、账目收支定期结报和收费标准统一等5项内容,在“五统一”中,被调查的9个县(市)中,有5县(市)样本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财务管理做到了“三管一统”(管账册、管药品和管药价,统一账务核算)。公开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及其价格和药品价格,并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收费收据,收入定期上缴(表3)。

%

2.4 药械统一管理

药械统一管理包括药品代购配送统一、药品价格统一、药品目录统一和器械设备统一等4个方面内容。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药械统一管理程度较高,除个别县(G、H)的村卫生室没有提供药品和其他医疗服务能力外,绝大多数县(市)实现了药械统一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表4)。

%

2.5 绩效统一管理

绩效统一管理包括考核方法、考核制度、激励机制和考核结果4个方面的统一要求。所调研县(市)均按照自治区卫生厅2011年上半年的统一安排,制定了当地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但由于原有考核体系的习惯延续以及对绩效管理理解的差别,绩效统一管理均在开展,过程和结果却千差万别。

3 讨论

3.1 新疆现有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模式

样本县(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发展程度很不平衡,既有推行10多年,日益完善的,也有刚刚起步的;既有高度紧密型的一体化,也有很松散的一体化;既有领导高度重视、各方协同、群策群力大力推行的,也有消极被动、束手无策和迈不动步的。按照各县(市)开展一体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分为高度一体化、中度一体化和低度一体化3个层次[3]。

3.1.1 高度一体化模式。

“五统一”达到4.5项或4.5项以上,以E市和B县为代表。E市和B县都基本上实现了组织、业务、财务、药械和绩效考核等5个方面的统一。E市的村医大部分由乡镇卫生院派驻,少部分由乡镇卫生院聘用;B县村医虽全部由乡镇卫生院聘用,但村医都和乡镇卫生院签订了聘用合同,受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除每月支付村医基本收入外,还为其缴纳“三金或五金”。

3.1.2中度一体化模式。

“五统一”达到2.5~4.5项之间,有6县(市)属于此类。这6县(市)均做到了业务统一和药械统一。而财务管理、绩效管理和组织统一管理中的人员管理却存在做法不一、程度不同的现象,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还处于正在推进阶段。

3.1.3 低度一体化模式。

“五统一”做到2.5项或2.5项以下。低度一体化仅从规划布局和业务统一等方面进行了一体化管理,但涉及乡村两级管理实质性的人员、财务和药品等均流于形式[3],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该模式以G县为代表,虽然该县乡镇卫生院院长是所属各村村卫生室法人,也制定了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办法,但是,对于财务统一管理、药械统一管理等工作仍未完全开展,乡镇卫生院主要承担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工作和公共卫生工作,对村卫生室的人员、房屋、设备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较为松散。

3.2 政策建议

3.2.1 南疆3县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低,仍需加大投入。

在南疆3县(G、H、I)被调查的18个村卫生室中,建筑面积最小的只有16 m2,达到60 m2的只有5所。新疆只按照每所村卫生室补贴2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但所调研南疆3县普遍反映,目前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造价成本较高,每个村卫生室建筑造价在6万~10万元不等,建设60 m2集观察室、诊断室、治疗室和药房四室为一体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尚有不小的资金缺口。由此导致G县316个村卫生室打了地基后停工,而I县尚有接近41.18%的村卫生室未建成。由于没有卫生室,村医只能在家中行医,对药品的统一配送,人员的统一调配,财务的统一管理都带来了影响,“院办院管”的一体化模式无法实现。

建议除了加大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投入力度之外,还应组织多方投入,发展地方自筹建设、对口支援省份建设和企事业或社会团体捐赠等建设渠道。

3.2.2 乡村医生素质低,水平有待提高。

所调研9县(市)中,考取执业资质的乡村医生较少,仅占28.97%。学历方面,东疆、南疆和北疆乡村医生水平良莠不齐。东疆和北疆所调研县(市)的乡村医生主要以中专学历为主,而南疆乡村医生学历水平相对偏低,在被调查的27名南疆乡村医生中,无1名大专学历,中专学历的只有9人,其余18人无专业学历。

乡村医生学历低、水平差,需要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更好的培训条件。应充分利用讲座,授课等多种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并把乡村医生培训合格作为其年终考核、补助发放的必备条件之一。

3.2.3 乡村医生待遇差,身份需给予肯定。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体化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开,虽然一体化对提高乡村医生素质、促进工作效率和规范农村医药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政府把村级卫生室的收费标准定得很低,再加上政府补助不足,乡村医生的待遇一直得不到提高[4]。

样本县(市)乡村医生持有乡村医生证书的每月有500元固定收入,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证的每月有800元固定收入,医药收入由于执行基本药物目录和零差率制度后大为减少,而公共卫生服务收入由于部分乡村医生服务能力所限不能全部承担,且无证乡村医生不允许从事一般疾病的救治工作,没有医疗收入,所以,乡村医生收入很有限。同时,乡村医生退休后只能同农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因而老乡村医生后顾之忧很重,不愿离岗。

应对乡村医生身份给予重新确认。现在的乡村医生,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规定,是指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且在村卫生室从业的人员[5]。他们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赤脚医生”,他们是专职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靠从事的医疗卫生服务获得收入维持生活。为此,需要给予乡村医生新的身份,如,“村卫生技术人员”。此外,应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细则,可参照镇(乡)卫生院职工养老保险执行,这是镇村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解决村卫生人员后顾之忧的关键所在[6]。

3.2.4 村卫生室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需合理设置编制。

随着村卫生室专业服务模式的转变,和服务内容的扩展,工作量大大增加,加之新疆服务半径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而目前有的村卫生室只有1名村医,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不能兼顾,乡村医生也很少有机会外出接受系统性的专业培训。需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村卫生室编制细则,国家制定的每千人应有1名乡村医生的标准不符合实际,建议每所村卫生室设置3名乡村医生。

3.2.5 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滞后,应制定公用经费标准细则。

业务统一管理中的信息网络化管理实施情况较差,其主要原因是村卫生室信息网络硬件没有建好,绝大多数村卫生室没有电脑,加之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网络信息手段的掌握能力低,造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信息交流脱节,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大了管理成本,严重阻碍了业务工作的统一安排和管理。

新疆大部分村卫生室已由个体经营转变为乡镇卫生院派出机构,其功能也已开始转变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兼顾基本医疗救治,同时承担由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任务;服务模式也由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出门服务,为此,应将村卫生室真正作为农村三级网底的一个机构来对待,为其提供相应的办公经费、水电暖费、网络费和交通费等。

摘要:目的 掌握新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现状及现存模式,为构建新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适宜模式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疆东、南、北疆9县(市)的27个样本乡镇卫生院、54个样本村卫生室进行典型调查。结果 新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还未实现完全规范化、统一化。模式有高度一体化、中度一体化和低度一体化3个层次。结论 加大对新疆特别是对南疆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强乡村医生培训,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合理设置村卫生室编制及制定村卫生室公用经费标准细则。

关键词:新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现状,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2.

[2]李凤霞,杨洪亨,吴琪.浅议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J].社区医学杂志,2009,7(4):1-3.

[3]朱兆芳,姜巍,王禄生.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内容及可行策略[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2):45-47.

[4]刘宝,臧礼忠,彭靖,等.乡(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下乡村医生报酬的优化设计[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4):180-18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6号).2003.

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第8篇

十三五规划期间,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逐渐成熟,海南省各个市县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各自开展着具有独特风味的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促使农村土地朝着多元化利用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释放有效需求。

1文献综述

集体土地流转的过程,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国内相关学者研究了农民的经济状况以及流转过程中的收益分配比率等问题( 卢吉勇等,2002)[1],提出了促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快速交易的模式和收益分配基本原则( 袁开春,2008)[2]。从多个角度,对农民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交易利润分配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李力行,2012)[3],结合乡村旅游的经济要素,分析刺激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各个要素以及其所占比率( 左冰,2011)[4],提出影响乡村旅游的主要因素有观念、规划以及人才等( 唐召英等, 2007)[5]。此外,有国外学者认为社会文化利益等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Choi et al,2006)[6]。本文尝试从规范管理的角度,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用地问题及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明确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用地的治理方法及程序,有助于海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流转政策得以完善。

2海南省乡村旅游用地利用存在问题

2. 1规避审批、违法占地

乡村旅游项目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由于村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从而造成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再加上部分经营者及旅游者缺乏责任心,乱排污水以及乱倒垃圾, 这些垃圾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污水得不到充分的净化处理,造成对土壤和地表水体的污染;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村民的传统民居逐渐向经济房、酒吧、餐馆、宾馆等等现代化建筑设施转变,严重破坏了乡村特有的乡土气息。

2. 2破坏农田,影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从2012年海南省土地执法调查的情况来看,全省只有17家农家乐项目经国土部门批准。根据海南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对69家农家乐项目的统计,平均用地硬化率为11. 4% ,虽然不高, 但未经批准硬化农用地成为一种土地违法行为,是一个土地监管的重点。关于水产养殖方面的乡村旅游项目,由于需要挖塘养殖,导致地面耕作层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破坏之后将难以复垦, 从而直接造成耕地总量大量的减少。

2. 3鱼龙混杂,扰乱土地市场秩序

近年来,出现了以低价圈占土地为目的,打着建设“体育休闲产业”“观光农业”“生态恢复”“设施农业”以及“农家乐”的旗号, 采用“以租代征”的方式,大量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项目的发展。乡村旅游目前的政策环境仍有待改进,对于土地利用、 公共交通、财政金融支持等部分还需要改进成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如果仅仅依靠企业的发展,后期将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

2. 4压低补偿,损害被占地农民利益

乡村旅游是土地流转后获取高收益的一个主要途径。流转后的土地大多发展高附加值农业,而用于种植粮作物的几乎很少。由于外来的旅游经营与管理企业流入大量的资金,使得农民的收益空间大大减少。另外,其补偿的租金没有考虑到土地质量持续性投入的损失。经济条件相对较不景气的农民,只能通过流转土地得到一定的补偿金。这增加了农户之间的贫富差距,形成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由此引发的群访、集中信访量增加。

3海南省乡村旅游用地利用问题分析

3.1用地需求扩张与耕地保护相矛盾

目前各个市县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并未与相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旅游建设项目并未归入对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其发展空间几乎很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规定的规划期限分别为15年和20年。因此很难定位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用地范围,耕地容易遭到破坏。在用地指标紧缺的情况下,乡村旅游项目用于建设的用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经营规模的扩大。

3. 2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

乡村旅游项目在土地使用方面仍有不足,由于各方面利益的驱使。许多违法用地现象仍然存在。乡村旅游项目如果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获得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则会产生巨大的价格成本差。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希望通过出租土地获取的租金, 为村里增加一些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农业收益较于其他收益较低,农民放弃土地后仍然能够通过雇员等的方式继续经营土地,这对农户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

3. 3法律法规和制度上的缺失

目前,针对乡村旅游项目的规章、制度、文件较缺乏: 旅游产业没有单独的用地门类,海南各市县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按经营性用地出让; 很多地区并未明确基准地价,当采取出让的方式流转土地时,大多参照商服用地的地价标准,造成旅游业用地出让价格偏高; 旅游用地规模和标准控制未完善,对旅游业的监管不到位; 法律上并不允许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从事乡村旅游,并且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完善。

3. 4管理不规范

乡村旅游项目关联国土、旅游、工商等多个部门,由于很多部门推广的项目成了土地主管部门检测出来的违法项目,执法过程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部门对农业项目未经严格的研究和论证导致乡村旅游业发展管理不到位,各个乡镇不经规划杂乱无章的搞建设,导致了管理难度的增加。基层国土所建设不健全,执法监察力量和巡查体系不完善,信息的不畅通造成了管理的相对滞后。

4海南省乡村旅游用地精细化管理解决对策

4. 1完善政策管理

应该明确旅游用地规模,增设旅游产业用地,并将其继续划分为旅游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进行区分管理。若是符合相关规划的旅游项目用地,进行用地审批时,可以采取只租不征、既征又转、只征不转、只转不征等方式进行处理土地。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和农民建房在选址用地时尽量使用存量建设用地,要依法指导督促其履行用地报批手续。

4. 2规范管理流程,强化规划管控作用

全面追踪土地利用调查情况,积极开展项目用地的审查,采取季报和月报的方式向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汇报开发进展情况,主动预防土地闲置情形发生。农业部门应核定所需的管理用房占地面积及布局,报国土、规划部门审批相关用地及建筑手续,促进项目建设依法、健康、有序开展。在今后的工作安排上,县政府应当在协调各部门、各规划时,明确管理责任和分工, 确定准确且有效的指标安排。

4. 3完善乡村旅游用地流转及退出管理机制

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积极引导建设用地使用权在村民集体与开发商、银行之间的流转。严格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量土地,需要政府以及农民积极参与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监管。对于非法和违法用地者应加大处理力度。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监管对于高效合理的管制有重要的作用。

4. 4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可能涉及到村庄的整治,实施过程中对农民的拆迁补偿、安置方式、安置数量等测算及操作需在全面查清村庄土地面积、权属、地类、人口、户数、房屋结构等现状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集体土地的地籍调查工作,通过将权能细分、权责明确来保障农民基本的土地权益。通过对散村散户迁并和其他整治措施,建设新型的农村聚落,促使村庄规模化、合理化、一体化。

摘要:为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用地的治理方法及程序,采用定性分析法,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海南省乡村旅游用地管理不规范、用地需求扩张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政策,规范管理方式等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土地,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卢吉勇,陈利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与收益分配[J].中国土地,2002(5):20-21.

[2]袁开春.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40-42.

[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李力行.合法转让权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成都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调查研究[J].国际经济评论,2012(2):7-8,127-139.

[4]左冰.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82-90.

[5]唐召英,阳宁光.论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6):36-38.

[6]Choi H C,Sirakaya E.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for managingcommunity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1274-1289.

[7]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2014(1):200-205.

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第9篇

关键词: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定性研究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农村卫生工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卫生事业自身规律,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目标的卫生改革实践,是卫生资源优化重组的结果,是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三级防保网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1]。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合作医疗保险、全科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将成为21世纪我们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重点[2,3]。2010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全覆盖、均等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加快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进程,并提出了到2012年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 为更好地落实这一目标,探索适宜新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有效模式,发现其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总结工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教训,调研组于2011年7月对新疆巴里坤县医务人员和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开展了定性访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巴里坤县花园乡、大河镇乡、石人子乡6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及相关工作人员;头道河子村、南园子村等6个村卫生室的6名村医;县长、卫生局、编委、疾控、妇幼保健院等政府部门的主管人员,共访谈17人。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定性研究的信息饱和原则进行适当调整,收集到研究所需的充足信息。

1.2 内容

运用预先设计的县、乡、村三级的访谈提纲,对巴里坤地区进行定性访谈,了解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实施的模式、程度、问题及建议等。

1.3 方法

根据访谈提纲,采用定性研究中焦点小组访谈和个人访谈的方法,访谈员经过统一培训,访谈过程中应用复述、追问等技巧,深入挖掘信息。在访谈前对调查对象说明访谈的目的、意义,征得其同意后开始进行。每例访谈的内容都有记录员用笔记录,并在访谈过程中进行全程录音。

1.4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在当天由访谈员和记录员将访谈录音录入电脑中并转化成文字形式,然后由另一名调查员核对录音内容并进行更正。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反复阅读笔记以进一步熟悉原始资料,必要时重新听访谈录音。结合政策文件的收集,对已有的政策和现有相关资料进行挖掘分析,形成访谈记录。分析步骤如下:①反复阅读原始记录,熟悉资料的内容,形成对各个问题的宏观印象;②归纳各种观点或看法;③根据各观点或看法出现的频数进行排序,找出主要和次要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全县总面积3.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01万人,聚居着汉、哈、蒙等13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33%,是全国3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有医疗卫生单位73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3个:县医院、妇幼保健所、疾控中心,乡镇场区卫生院15个,村卫生室43个。

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446名,实有人数394名。县医院人员编制126名,实有人数112人;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264名,实有人数234名;村卫生室人员有57人,聘用人员45人。

2.2 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情况

根据卫办农卫发[2010]48号文件规定:乡村一体化管理是指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下,以乡镇为范围,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规范的管理体制。

具体到各地,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模式又各有不同。结合巴里坤县各乡镇卫生资源的发展情况,于2010年年底全面推行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并印发了巴卫字[2010]53号关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两制、八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管理。“两制”:即人员聘任制是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实行聘用制度;待遇分类补助制为村卫生室人员待遇由财政固定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开展合作医疗收入补助三部分组成。“八统一”:即机构设置、房屋建设、人员准入、行政业务管理、药品器械购入、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档案管理统一。

2.2.1 机构设置

全县共有46个行政村,目前共设村卫生室43所,建室率达到93.48%。每个村卫生室的建筑面积都在60m2以上。新建或是改扩建的村卫生室,都由政府投资建设,并统一房屋建设标准。实行县办乡管,即由县政府举办,乡镇卫生院管理,卫生室法人由乡镇卫生院院长担任,村医为负责人。

2.2.2 人员配备

村卫生室人员有57人,除石人子乡、花园乡的4个卫生室为卫生院下派工作人员12人外,其余村卫生室的45名村医均为聘用人员,其中20人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村医,且一个卫生室只有1名乡村医生。具有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及以下学历38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持乡村医生证44人。

2.2.3 业务管理

医疗方面:乡镇卫生院“门诊做到了都有登记,药都有处方,但是在处方后贴收据。”公共卫生方面:花园乡为调查中做的最好的乡镇,村卫生室村医“我都熟悉了情况,对他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这些基本上都有登记,有健康档案。慢性病今年才建起来。乡里派人下去给我们坐诊,配发电脑,我们来录入。因为逐步要变成电子档案。”“最大的困难就是完不成。妇幼保健,防疫,公共卫生,结核,今年的这个包虫病,所有的慢性病,高血压都负责。健康教育我们现在基本上就是出这个板报。” “建档都在我们这,公共卫生现在登记了380多人。成人都要测量血压,如果血压不正常就登记。”

2.2.4 药械购销

村卫生室的药品执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器械、设备,由所在地乡镇卫生院依据规定从集中招标采购中标公司统一采购,执行国家规定价格,统一配送至各村卫生室,并于2011年8月1日起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药品是110种,乡镇卫生院是307种。医疗设备配备有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诊断床、档案柜等。

2.2.5 财务管理

据现场调查,目前巴里坤村医的收入主要为政府补助和公共卫生经费,另外有少量的业务收入。因药品“三统一”和零利润销售政策的实施,村医的业务收入大幅下降。财务统一管理,每周上缴一次,每月结算。目前,巴里坤村医一年收入低于1万元左右,村医“一年收入7 000~8 000元,一个月平均1 200元,公共卫生收入占500元左右,补助只有200~300元。”

2.2.6 绩效考核

定性调查显示,各乡镇卫生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村医进行考核,考核制度不尽完善。乡镇卫生院“每年4次,每季度一次,抽查业务考试。护士主要进行操作考试,医生着重考察理论方面。” “我们每个月每个季度不定期下去,进行抽查。公共卫生有考核标准,基本医疗有合作医疗的考核标准,达不到就不发了。”“考核有呢,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

3 存在的问题

3.1 村医队伍不稳定

随着村卫生室公共卫生项目的全面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要求高、培训多、内容杂,村医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同,公共卫生收入差距较大。村医的任务越来越重,医疗收入有限。同时,巴里坤县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事村医工作10年以上的老村医62人,目前均回家务农,无任何养老待遇,他们的现状也影响了现有村医的稳定。

村医“如果能解决编制,一个月能发2 000多,老了有人管。现在就是养老没保障。希望我们归医院管,医院给我们发钱,不然现在我们也考虑能有多少人看病。” 区政府已经考虑到这一问题,但是真正的解决政策还没有出台, 县委“我们的村医确实很困难,我们希望能扩大乡镇卫生院的编制,解决村医的养老问题。我们是劳务输出大县,我的意见是能把编制给到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安排,在人少的牧业村服务半径大,可以实行轮流制度,所以我认为解决我们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关键在于落实村医的编制,只要把我们的网底保住,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县编委“我同意县长的观点,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解决人员编制,再过两年我们的网底都要破了。” 目前村医多数是聘用人员,他们既不是乡镇卫生院的职工,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农民,尴尬的身份使他们的权利无法得到保证。

3.2 卫生技术人员不足

为不断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自治区、地区卫生局每年都举办临床各科的专业培训班。但基层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巴里坤乡镇卫生院缺编41人,同时有些岗位仅有1人,根本无法去参加培训,所以卫生技术人员轮训周期长难度大。由于人员短缺严重,知识更新慢,很难满足广大农牧民的就医需求。各卫生院现有人员除原有工作需要完成外均承担了公共卫生工作。因此,全科医生、社区卫生专业人员急需增加。随着村卫生室服务模式的转变,工作量加大,无法兼顾医疗和公共卫生两方面。村医“我们要是做档案,就要关门,人不够,我们从早晨到下午就吃一顿饭,冬天我们最忙了。从来都没有休息,过年过节也没有。”

3.3 村级药品目录不合理

深入访谈中,药品目录问题成为基层医疗工作者继养老保障外集中反映的第二大问题。村医“像健胃消食片乡里能报我们就不能报,再一个就是现在这个村卫生室的药品目录太少了。好多药嘛都在乡镇卫生院那个目录上,那么多的抢救药,我们用不上。” “我们村级卫生室看的都是最小的病,服务面最大,干的都是最基本的,3毛钱的去痛片都没有。我们只能报个阿司匹林。我查了所有的感冒药没有一种。” “我们这个村卫生室只能存在几十种药,光一个甘草片咋么能止咳呢?我们大病看不了,就是给老百姓解决头痛脑热的,现在银翘片都不报销,感冒都不能治。”

4 建议

新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疆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差距较大,人员结构比较复杂[6]要保证村医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必须明确村医的医务人员身份。要以乡镇卫生院职工的同等待遇来对待他们,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应得利益,才能不失公正性和合理性[7]。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村医的养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想要村医能够留得住,进得来,扎根农村,国家应建立长效机制稳定村医队伍,出台政策解决乡村医生老有所养的问题。同时为以前工作10年以上、年龄60岁以上的老村医发放生活补助费,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于村医人数较多的卫生室来说,单个村医补助力度不足,应该出台明确的实施细则,明确经费到位时间,统一村级服务人口的统计口径。考虑到“药品零利润”政策的实施,使乡村医生的医疗收入大幅减少,影响村医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需要提高补助标准,从而使村医的基本收入有所保证。

乡村一体化管理后,药品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采购并按《用药目录》调拨给村医,直接规范乡村医生用药行为,但应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工作和服务定位,对药品目录进行合理化的改进,真正保障农民群众用药合理、有效、廉价、安全。

参考文献

[1]沈英春.浅谈新形势下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J].吉林医学信息,2010,27(1):41-42.

[2]曲江斌,张西凡.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效果、不足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61-63.

[3]李荣华.完善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6):428-430.

[4]Pranee Liamput tong Rice,Douglas Ezzy1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J].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19991.

[5]David Silverman1 Doing Qualitative Resesrch:A Practical-Hand 2book[J].1SAGE Publications120001.

[6]张晓春,杨卫星,伊沙克,等.新疆农村村级医疗卫生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1):24-25.

乡村旅游“北京模式”解读 第10篇

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功能定位

在北京市首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明确的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树立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北京市旅游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遵照国家旅游局主张,坚持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和为本的“三为本”原则,走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品牌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旅游局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大力促进乡村民俗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产业转型,提升郊区民俗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各远郊区(县)紧紧围绕自身资源特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沟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旅游公司、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和职业经理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山区生态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促进计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以旅游发展带动郊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区(县)一色:实现远郊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的清晰定位。“一区(县)一色”是挖掘区域特色,形成错位经营的重要手段。深入挖掘北京郊区的乡村民俗文化,协调好区域分工,在研究现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空间战略,不同的空间板块吸引不同的市场人群,提供各有特色的吸引物,以特色吸引游客。明确了区县旅游定位,实现了“一区(县)一色”,提高了各区县的竞争力。比如:丰台区为“生态休闲”,门头沟区为“山水庄园”,房山区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通州区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区为“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区为“温泉胜地”,大兴区为“绿海甜园”,平谷区为“休闲绿谷”,怀柔区为“不夜怀柔”,密云县为“渔乐圈”,延庆县为“国际休闲”等。

一沟(带)一品:打造33条乡村旅游沟(带)的产业集群。从土地、森林、山庄、湖泊、农田、农作物、观光园、民俗民风等各方面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存量,从规划、产业布置及公共设施等角度打造“一沟(带)一品”产业集群增量,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散、小、重复建设问题,形成规模经营。2007年至2010年4年时间内,北京市旅游局充分发挥北京市的人才智力优势,委托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33条“一沟一品”乡村旅游沟(带)产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包括:朝阳区的“温榆河运动休闲游憩带”,海淀区的“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沟带”和“温泉镇红楼名源乡村旅游带”,丰台区的“河西生态走廊乡村旅游”,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镇乡村旅游示范沟带”,房山区的“十渡山水文化休闲走廊”,通州区的“京东运河湿地文化休闲区”,顺义区的“旅游‘金光大道’”,昌平区的“温榆河丽水温泉现代休闲旅游集聚区”,大兴区的“庞安田园休闲大道”,平谷区的…桃花深处’国际乡村汽车营地旅游休闲度假区”,怀柔区的“‘燕山满韵’风情大道”,密云县的“云蒙风情大道”,延庆县的“仓米古道乡村旅游沟域”等。这些规划为扩大乡村旅游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村一品:开展77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的创意策划。从2008年起,北京市旅游局以“以点带面、打造精品、提升品牌”为目标,以现有民俗村为基础,选择旅游要素丰富、特点鲜明的77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进行了“一村一品”创意策划。包括海淀区的“法兰西乡情·管家岭村”,丰台区的“地热温泉·南宫村”,门头沟区的“生态养生休闲·韭园村”,房山区的“养生山吧·中英水北台村”、通州区的“盆景文化创意·大营村”,顺义区的“红色经典·焦庄户村”,昌平区的“边城文化·长峪城村”,大兴区的“梨花之乡·梨花村”,平谷区的“边关山寨·玻璃台村”,怀柔区的“长城壁画·北沟村”,密云县的“体验古镇魅力、寻访边关文化·古北口村”,延庆县的“火盆锅、豆腐宴·柳沟村”等。这些创意策划为区县、乡镇提升乡村旅游档次打好了基础。

生态旅游度假区未来郊区旅游发展方向。根据2008年由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共同主办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所倡导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精神,北京市旅游局以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未来郊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编制了《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即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挖掘“都市休闲、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民俗风情、养生健体、漂流历险、美食养生、红色经典”等特色旅游产品,创建市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丰台南宫已经成为北京市级第一家生态旅游度假区,并在争创国家生态旅游度假区。

“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了区县、区域、沟域、村镇四个不同梯度的产品层次,同时通过“旅游新型业态”塑造新产品形成了网状产品体系结构,并通过“生态旅游度假区”引领乡村旅游新方向,使整个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这一多层次、多业态、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并最终形成品牌。

打造新型业态,推动产品升级。北京市旅游业经历了以景观名胜为主的自然观光游、体验民俗风情的人文旅游、以游憩、娱乐为目的的休闲度假游、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游4个阶段,类型丰富、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的北京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市民旅游的主要形式。包括景观类旅游产品、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节庆类旅游产品和新型业态。另外,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旅游局总结推出了八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分别是: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这8种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的推出是北京市旅游局在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为打造第二代乡村旅游而提出的崭新概念,在国内乡村旅游领域中尚属首创,进一步丰富了京郊乡村旅游的产品和内容,提升了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并为规范上述新业态的发展,由北京市旅游局牵头,制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推行标准管理,引导行业自律

北京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农委等相关部门紧密协作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产业实际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

规划引导,标准管理。2005年7月,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05-2010年)》通过专家评审;2008年12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乡村旅游形成了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伴随着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一系列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北京市乡村旅游逐步实现有序化发展。2002年,北京市农委和市旅游局联合制定了《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暂行办法》。2005年至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和《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户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2009年1月,北京市旅游局与市技术监督局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规定了养生山吧等8个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批乡村

旅游新业态地方标准;2008年5月,北京市旅游局率先制定《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管理公约》;2009年5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通过专家评审。北京旅游局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标准从不同侧面指导着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全面推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部门联动,政策集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北京市旅游局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前瞻性地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部门联动制度,即:旅游局牵头,农委、发改委、园林、国土、卫生、工商、税务、公安、民政、环保、妇联等行政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乡村旅游的指导、监督、管理,以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北京发改委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打造生态涵养发展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酒店和乡村旅馆,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北京市乡村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北京市水务局制定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美化了乡村环境北京市园林局一方面通过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加强了对山区生态林的建设与管理,实现了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转变,促进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此外,启动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大力进行绿化,打造了一大批天然氧吧和郊野公园,初步形成了环绕北京城市的森林景观;北京市环保局深入开展污水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工作,整治了乡村旅游环境,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更干净的服务、接待环境;北京市科委实施“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改善了农村地区道路照明状况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大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妇联组织农村妇女成立了34个“巧娘工作室”,参与北京乡村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大赛,推进了乡村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作,完善了乡村旅游产业链。

景观保护,社区参与。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乡村景观的保护。北京市旅游局为了提高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优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用,实现北京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率先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分别从村落景观保护、田园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景观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加强民俗旅游村的规范自律治理,使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促进民俗旅游村落风貌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创造环保、整洁、优美的北京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环境。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行业规范管理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形成了规划引导、标准管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景观保护、社区参与的行业管理模式。

政府部门联动,完善基础设施

近年来,北京市旅游局会同发改委、交通委、农委、科委、文化局、园林绿化局、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就提高乡村旅游可进人性、改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营造乡村旅游特色景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等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渐趋完善。“乡村旅游之所以在近年发展迅猛,最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最给力的投入”。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安金明表达了上述观点。

政府投资逐步向郊区倾斜。市发改委安排的政府投资中,郊区与城区的比例2006年首次发生逆转,政府固定资产用于郊区的比例达到52%,比城区多了4个百分点。近年来,北京市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京郊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连续实施了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在镇、村建立起污水处理设施。连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综合环境整治。还在农村推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使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

郊区旅游公路升级提高乡村旅游可进入性。近4年,政府用于交通公路提级的总投资达100多亿元,综合改造里程为全市总里程的50%,总计7700公里。郊区公路提级改造之后,市郊区(县)中心到市区行车时耗不超过1小时、各相邻市郊区(县)中心之间的行车时耗不超过1小时、各郊区县乡镇中心到区(县)中心行车时耗不超过1小时。2010年全市已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全部通达公交车。与此同时,加大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到2015年北京将拥有561公里轨道交通。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惠及乡村旅游。深沟浅壑拉近了与城市客源的距离,隐藏在远山中的山村美景掀起了盖头。

“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环境。目前,根据有关计划,北京市新农村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期已由原计划的4年缩至2年。北京市投入100多亿元建设资金对京郊行政村的“五项基础设施”进行伞面改善。全市行政村的街坊路得到硬化、绿化,安全饮水,生活污水将妥善处理,厕所将得以新修、改造和垃圾将实现无害化处理。在城里还是稀罕物的太阳能电灯,如今已遍布北京市郊民俗旅游村,乡村因而有了亮丽的夜景。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站让众多民俗旅游村的生活污水实现了净化处理,中水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和人工水景,湖光山色的美景在降雨日渐减少的自然环境中随处可见。

“三道生态屏障”建设形成乡村生态景观。以“防沙、保水、增绿、保障”为重点,北京市实施了一批生态建设工程。在山区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关停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地表水源区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已完成造林443万亩、水土流失治理4583平方公里。在平原地区,实施了生态景观大道、平原治沙、农田防护林网等工程,林地总面积达到260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23.57%。在城近郊实施了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城市河湖水系生态治理等工程,建成两道绿化隔离带,建成多处郊野公园,六环路以内市管骨干河道基本实现水质还清。经过多年建设,在中心城外围形成了山区、平原、城近郊三道生态屏障,整个市域面貌呈现出“城市青山环抱、市区绿地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生态景观。

观光农林果业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基础。发展京郊农村都市型现代农业,不再单纯追求生产价值,而是充分发挥农业功能的多元性,即生态功能、观光旅游功能、示范功能。目前,郊区形成了4万亩设施农业,20万亩高标准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北京已经根据农村区域特性规划了5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圈,由城区和部分近郊区组成的城市发展圈;由六环路以内城乡结合地区组成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以远郊平原地区组成的平原农业发展圈;由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组成的山区生态发展圈;环京外埠合作农业发展圈。观光农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政府投资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设施环境重在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资源支撑。

引入社会资本,创新融资模式

政府部门通过重大项目、转移支付等形式,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补偿等关系乡村旅游发展领域的引导性投入,吸引了民间资金、外来资金以各种形式投向北京乡村旅游业,形成了“百川汇流融天下,乡村旅游‘不差钱’”的良性资金引入局面。

国际资本青睐乡村旅游。北京“国际化都市”的城市特点,决定了北京这个潜力巨大的国际化乡村旅游资金市场。在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国际人群,不仅成为京郊乡村旅游的常客,更有慧眼识珠者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意大利农庄是北京8种乡村旅游新业态中“国际驿站”类型的典型。由一位在京工作的意大利人投资兴建和经营。占地210亩,已投资350万元,在这里可以品到来自意大利的6种苹果、8种杏、12种梨和15种李子,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意大利匹萨,面积2000平方米的果园里的餐厅宽敞明亮,由意大利设计师RiccardoDalMas设计,是典型的托斯卡纳建筑。类似的投资项目还有怀柔区慕田峪村的“小园”、“鹅和鸭”农庄等。

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旅游。第一,合作社化零为整。与过去单个民俗户经营方式相比,农民旅游合作社体现出了规模经营的优势,并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单打独斗的个体经营相比,资金实力强了,接待规模大了,增强了抗击风险的能力,因此受到民俗旅游接待

户的广泛欢迎。为了引导农民由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转向规模经营、合作互助,市、县两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旅游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在众多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下,京郊大地涌现了大量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民或者以房屋使用权,或者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交给合作社委托专业公司经营,从而获得经营性收入之外更高的资产性收益。

第二,小额贷款助力。最近,北京市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北京兴宏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大兴开业。一个月的时间,该公司已经累计发放贷款80笔,金额达到6481万元,累计回收2l笔贷款,1816万元。贷款中,面向“三农”客户的贷款共有55笔,4585万元。全市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0至30家。随着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等多种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京郊大地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在进行,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融资渠道。民俗旅游接待户接待能力的扩大、观光农业园的建设等乡村旅游扩大在生产将获得更加灵活、快捷、有效的资金支持。

第三,闲置院落使用权变现。近年来,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者、经营者进入乡村旅游经营领域。为了满足他们对经营场所和服务设施的需求,有大量郊区农民以整体租赁形式将闲置房屋使用权转让,受让者对房屋进行改造,使其具备居住和乡村旅游接待双重功能。延庆县岔道村、怀柔区慕田峪村、朝阳区高碑店村、昌平区德陵村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民居功能拓展突破了传统“农家乐”的赢利模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充足的资金,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接待的品质,增加了乡村旅游业的附加值,也让农民获得了物权收益。有相当多的因为农民进城买房居住而闲置的农村院落因此得到了利用和保护。

技术资金联动专业打造新型业态。通过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外来投资者进入,利用田园景观,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行为属于此类投资。北京市八种乡村旅游新业态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这种融资模式。昌平区金利牡丹园占地200余亩,投资者为安徽亳州药材商。通过租赁,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精心挑选种植了上百种可以食用的中草药。以此为依托开发了花卉观赏、特色药膳餐饮服务,成为昌平区最早一批乡村酒店经营单位。

政策优惠吸引大项目落地。“投资拉动”的直接体现,是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和落地运营。近年来,北京市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土地、税收等多种政策措施,优商、惠商、安商,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投资商投资京郊旅游业,一批投资巨、档次高、体量大、功能全、复合型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纷至沓来,引领了北京甚至全国的休闲旅游新潮流。拉斐特城堡酒店是国内唯一完全仿造法国城堡原形而建的酒店,酒店规划建设用地3000多亩,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酒店古朴典雅,雄浑大气,使客人在参观城堡的同时能尽情领略法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目前公司正加紧实施以法国城堡文化为依托的后续相关设施的建设,在城堡文化、法国酒文化、酒店会展、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现代都市农业等方面做出一批精品项目。

区(县)政府,提供免费交通旅游大巴,让社区居民更加方便地走进乡村,体验乡村旅游的魅力。与此同时,通过“城乡和谐手拉手”活动,组织民俗接待户到北京城体验“京城都市旅游”,开阔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视野。2008年以后,进一步扩大了“乡村旅游进社区”活动的规模,将乡村旅游宣传手册大规模地摆放进了社区,深入挖掘乡村游潜在客源。“乡村旅游进社区”系列活动的开展,既宣传了京郊精彩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也拓宽了客源互享、城乡互动的渠道,实现了城乡交流、和谐发展的目标。

目的地主题社区,品牌营销。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各异,通过打造主题产品,营造主题社区,吸引游客关注度,进行了品牌营销。近年来,北京市旅游局创意策划了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组织主题鲜明的社区营销活动,塑造了别具一格的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2007年以来,通过打造“一沟(带)一品”,明确了33条乡村旅游示范特色沟(带)的定位;通过打造市级民俗村“一村一品”,塑造了77个市级民俗村的产品特色和品牌形象。2006年以来,北京市旅游局联合北京市农工委、北京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举办了“寻找美丽乡村”评选活动,评选出44个京郊最美丽的乡村。目前,77个荣获“京郊最美丽乡村”称号或进入“京郊最美丽乡村”提名名单的市级民俗村已经纳入了北京市旅游局“一村一品”的创意策划名单中,多数已经完成了整体创意策划,形成了鲜明的品牌形象。

网络虚拟社区,网络营销。北京市旅游局还敏锐地捕捉到了日渐壮大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市场需求,重点加强北京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的力度,以适应国内旅游的散客化潮流和乡村旅游的自驾车市场发展趋势,建立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分销模式。2009年五一节前,通过“北京欢迎您——200万张旅游景区门票免费奉送”活动,以北京市旅游局网站和携程旅行网为平台,以远郊区县的景区为主导,将70万张绿色门票采用网络方式公开发放,实现了“把魅力都市留给客人,把美丽乡村留给自己”的目标。目前,2009版北京京郊80万旅游手册免费发放工作已经启动,北京市民凭身份证不仅在北京市各个旅游咨询点可以领到这个册子,还可以通过北京旅游网办理申领手续。这些举措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追捧。此外,在北京市旅游局大力推动下,各区县旅游局也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加大网络营销力度,举办了“瑰丽百草畔网络摄影大赛”、“房山上方山爱心奉献”等网络推广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让虚拟社区的网民不断成为乡村游的实实在在客源。

舞台社区,节庆营销。多年来,北京市旅游局充分利用黄金周、各种节庆日以及大型展会,搭建“舞台”社区,精心导演了一曲曲“乡村旅游的精彩大戏”。目前,由北京旅游局和北京各个市郊区(县)主办的节事活动已经达到150多个,如北京旅游文化节、大兴西瓜节、密云渔王美食节等。北京市旅游局还不失时机在各种高规格的大型旅游展会上,推广乡村旅游,做细节会营销,做实舞台社区。2008年,在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上,设立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推介展区,向参展的82个国家和地区、25个省市区,整体宣传北京市乡村旅游产品,短短的几天时间发放了几万份宣传资料,赢得了国内外客人对北京乡村旅游的广泛关注。2009年,组织各区县旅游局参加北方旅游交易会、北京国际博览会等大型旅游展会,并在展会上设置乡村旅游展区。随着营销活动的不断推进,北京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正一步步走出北京。

近年来,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工作中,北京市旅游局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实效。同时,也感到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北京市旅游局将认真落实全国旅游工作大会的会议精神,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推动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并在工作中实现新突破。

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第11篇

1 墨玉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做法及模式构建

1.1 第一阶段: 村卫生室建设

墨玉县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 并结合该县实际情况, 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卫生室设置规划, 利用各级财政补助, 着手在全县建设不少于60 m2的包括诊疗室、 药房和输液室三室的标准化村卫生室。 截至2013 年6 月, 墨玉县的364 个村卫生室均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每所村卫生室都配备了电脑并连接了网络。 村医进行统一培训后, 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处方信息给乡镇卫生院。

1.2 第二阶段: 村医队伍建设

墨玉县村医大部分面临退休或已退休,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 年轻人不愿意来, 来了不愿意呆, 出现人员断层[1]。 墨玉县通过公开竞聘、 择优录用的形式, 先后三次面向全疆公开招聘医学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 经过严格考核后录取121人, 分别安置在墨玉县人口数大于500 人的16 个乡镇的121 个村卫生室。 新招聘的村医通过岗前业务培训合格后, 与其所在乡镇的卫生院签订聘用合同和执业承诺保证书。在保底工资1 000 元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 按绩计酬的绩效工资制。 工作绩效的考核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 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 并采取 “个人缴一点、 卫生院出一点和政府补一点” 等多种筹资方式, 逐步为聘用的村医建立互助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 使其能够老有所养。

1.3 第三阶段: 制度建设

1.3.1 建立村卫生室各类制度: 为统一管理村卫生室, 墨玉县卫生局建立了村卫生室的门诊登记制度、 药品使用制度、处方书写规范制度、 转诊记录制度、 消毒管理规定、 疫情登记报告流程和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等规章制度, 并在全县统一执行。 要求卫生室制度上墙, 卫生院定期监督, 做到门诊有登记、 发药有处方、 收费有票据、 转诊有记录以及疫情有报告。

1.3.2 规范各类医疗服务流程: 制定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对村医的医疗行为进行规范。 要求村医必须严格按照基本药物制度指南中规定的药品开药, 保证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价格低廉的药品。 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 根据《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津贴补助实施办法 》, 认真做好公共卫生工作。

1.3.3 制定财务管理制度: 县卫生局定期对卫生室的收支进行审计。 要求乡镇卫生院开设卫生室专用账户, 并设专人专管, 加强财务监管, 对村卫生室的账目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 每周结算上报卫生院, 严禁卫生室截留资金, 村卫生室要公开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及其价格和药品价格, 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 公开收费价格, 确保票据齐全。

1.4 第四阶段: 一体化模式构建

第一, 为了规范乡镇卫生院的管理, 提高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水平, 墨玉县从县人民医院和维吾尔医院各选派16 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务人员到下属的16 个乡镇分别担任业务副院长, 承担受援卫生院的常见病、 多发病诊治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开展临床医技教学培训、 规范诊疗制度以及11 大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参与并指导卫生院管理等工作, 以帮助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村级健康教育、 开展入户健康体检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上。 第二, 墨玉县要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所辖村卫生室进行 “包村坐诊”, 每人每周必须在所承包的村卫生室坐诊1~2 次。 由于墨玉县原有的老村医没有开展医疗服务的能力, 而新招聘的村医是大中专院校刚毕业的学生, 缺乏一定经验,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下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村医开展医疗服务。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包村坐诊”为村民看病就医提供了便利, 村民基本达到小病不出村。第三, 墨玉县从县直属医疗机构中选派了360余名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按照出生地就近的原则, 分别下派到364个村卫生室进行了带教帮扶。其帮扶内容主要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 每月不少于2次, 卫生局将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发放交通补助。此外, 县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晋升中级、副高和高级职称前, 须按照规定到基层村卫生室开展6个月以上的服务工作。新分配的毕业生要到村卫生室实习锻炼一年;新提拔的科级干部要到村卫生室锻炼3个月。下派人员待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原单位工作, 考核不合格者延长服务3~6个月。如图1所示, 墨玉县形成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部署, 县级医疗机构协助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管理村卫生室, 县级医疗机构帮扶村卫生室”的县乡村一体化新模式。

2 墨玉县乡村一体化模式实施效果

墨玉县自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新模式两年来, 村卫生室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全县村医总人数达到了785人, 其中, 54.0%的人员是卫生院新招聘村医, 每所卫生室至少配备2名村医, 实现了村卫生室24小时有人应诊。在乡镇卫生院的帮助下,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的越来越多, 覆盖人群越来越广。

2.1 乡村级医疗机构门诊量显著提高

2011 年, 墨玉县总门诊量约307 569 人次, 其中, 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占60.0%, 村卫生室门诊量占2.0%; 乡镇卫生院出院总人次14 008 人次, 占墨玉县年出院总人次的20.0%。 实施一体化新模式后, 乡镇卫生院及卫生室村医定期进行规范化培训, 提高了诊疗水平, 更多的村民选择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就诊。 2012 年, 墨玉县村卫生室年门诊诊疗总人次在全县门诊总人次中的比重提升到了5.0%, 乡镇卫生院出院人次占全县出院总人次比重也提升到了46.0%。

2.2 村民就医满意度提高

一体化新模式实施前, 墨玉县村民更倾向于选择乡镇卫生院就医 (56.5%) , 有条件的村民则会选择距离更远的县医院就诊, 对村卫生室信任度非常低, 认为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少 (33.4%) , 村医技术水平不高 (32.7%) 。 而一体化新模式实施后, 由于有了卫生院医务人员的 “包村坐诊”, 加之加大了村 (下转第5 页) 医的培训力度, 村民对村卫生室的信任度大幅度提升, 有96.5%的村民会选择在村卫生室就诊。 而对于乡村一体化的理解, 村民从无所谓的态度, 到支持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管理 (95.7%) , 村医由乡镇卫生院驻派 (97.4%) , 见表1。

3 墨玉县实施乡村一体化新模式的主要经验

新疆地处祖国边陲, 少数民族聚居, 乡村一体化的推行迟迟未能全面展开。 墨玉县是拥有54 万人口的大县, 乡村一体化的实施对提升乡村两级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对村卫生室的规范化管理, 对方便广大农牧民群众就医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墨玉县根据国家政策措施, 结合自身实际, 首创实施的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部署, 县级医疗机构协助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管理村卫生室, 县级医疗机构帮扶村卫生室” 的县乡村一体化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宝贵经验可在新疆各县以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

3.1 硬件设施是一体化新模式实施的基础

村卫生室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三级网络的网底, 是广大农民群众能否真正享受到国家医改政策实惠的最直接的前沿阵地[2]。 国家、 自治区计划为墨玉县投入改建339 个村卫生室, 墨玉县结合该县实际调整规模, 进一步完善村级卫生室设置规划, 为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标准化的村卫生室, 采用与村文化室、 村委会合建的方式, 改建村卫生室364 个, 并在一年内全部投入使用。

3.2 人力资源是一体化新模式实施的核心

要重视卫生人才的引进, 对自愿到基层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在工资待遇、 岗位晋升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3]。 录用的村医要为其缴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工资待遇不能低于乡镇卫生院同等资历的在编医务人员。 墨玉县采取个人、 卫生院和政府三方筹资的方式, 逐步为聘用医生建立了互助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 有效防止了医务人员流失。 此外, 注重村医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至少为村医提供两次免费培训, 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 乡村医生培训覆盖率达到100.0%。

3.3 制度健全是一体化新模式实施的前提

墨玉县建立健全了村卫生室的门诊登记、 处方书写、 转诊记录、 疫情登记报告、 消毒管理、 医疗废弃物处理及药品使用等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规范, 要求村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和操作流程行医[3]。 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执业行为、 服务规范和业务工作考核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和规范管理, 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的医疗服务。

3.4 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是一体化新模式实施的目的

我国是农业大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面向新世纪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策略, 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必须以改善农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为最终目标[4]。 各类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模式的施行效果评价都要以这个目的为衡量标准, 逐步满足广大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增加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生机和活力[5], 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6]。

参考文献

[1]吴凡, 应晓华, 陈文.社区基本预防服务项目的界定[J].中国卫生经济, 2002, 21 (7) :5.

[2]李赵, 谢石光, 罗兆宏, 等.广西容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践与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6) :559-561.

[3]郑振全, 楼烨, 邱鹏芳.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 2012 (5) :83-85.

[4]高永波, 吴鸿, 杨晓娜, 等.河南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10) :999-1000.

[5]李新民, 张绍军, 赵红征, 等.对河北省农村基层卫生院离退休人员待遇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2009, 28 (12) :48-49.

上一篇: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下一篇:高职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