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策略范文

2024-06-30

问题策略范文(精选12篇)

问题策略 第1篇

在小学阶段第一学段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初步了解了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一般来讲, 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较高, 参与解决的状态比较好。那些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易于接

受、形式活泼多样的题材, 学生兴趣较浓。从四年级开始, 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兵书上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既要了解学生, 又要了解自身 (教师) , 两者同样重要。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部分教学内容, 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学习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教者, 面对这一新的教学内容, 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一、将新旧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 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优越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中, 上右图的周长怎样算比较简便?方法1:一段一段量;方法二:将右图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周长。再如出示题目:计算。学生一般的方法:通过通分, 再相加求出结果。而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想象直观的图形演示, 可以引导学生转化成很快得到结果。这样由复杂变简单 (从抽象到具体) , 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由抽象转化为具体, 由陌生转化为熟悉, 让学生深刻体会 (体验) 到策略带来的优越性。这样, 既从策略的高度引导学生认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深化对“转化”策略的体验, 体会到“转化”策略的价值。

二、通过各类练习巩固解题策略, 自主运用策略

要让学生巩固策略, 形成解题技能, 练习环节不容忽视。首先,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交流形成策略, 通过说解题方法, 说思考过程, 体会自己是如何运用条件和问题思考的。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深化对解题策略的认识。其次,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如基础性练习, 拓展性练习, 巩固深化策略。

三、灵活选用各种解题策略, 解决不同知识领域的问题

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策略或综合运用不同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知识领域的问题, 增强根据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 灵活选用策略。如在教学“一一列举”问题时, 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提问:你能根据题意, 用18根同样比例的小棒围一围或者在纸上画一画吗?指导学生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 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基本策略。这里, 既运用了画图的策略, 也运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

四、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 “迁移而教”, 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让学生充分感受对策的用处

“解决问题的策略”宜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精心创设出一个具体的、适合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去亲临和应对, 去体验和领悟, 使学生在面临所要解决的问题时实实在在地感到的确需要使用策略, 而且是需要使用这样的策略。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 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教学。教学一开始, 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曹冲称象》引入新课,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五、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 加深对策略的理解

我们知道策略与方法有所区别, 如计算方法、公式推导, 这类程序性知识, 可通过教师示范、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得出, 而策略需要从方法中提炼, 对方法本质内容抽象概括。因此, 策略的形成需要学生体会 (体验) 、意会及反思。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教者要适时追问, 反复强调, “为什么要倒推”, 因为现在已知, 原来未知, 即从后往前思考。 (1) 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运用倒推的策略? (2) 我们是怎样倒推的? (3) 运用倒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4) 今后遇到怎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这一策略?

教师要重视恰当地点拨与引导, 以帮助学生总结出解题方法和体验策略价值。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成功经验, 不断认识、深化了策略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不断增强了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激发了学生主动运用策略的意识。同时, 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问题时,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就可以在反思中使学生对倒推策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反思使学生的体验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 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

我方问题及反方问题的应对策略 第2篇

请问反方辩回答。

请举例说明,现实为什么会比网络收获多?

请问反方辩回答。

1)你是否通过网络收集资料?(例如:使用百度等搜索器查找历史名人、地图等)

2)你是否曾通过网络课堂学习和巩固自己学习的知识?

3)你是否听说过、了解过动车事故中网络起到的作用?

请问反方辩回答。

收获,既然是指对一个人有用的东西。那么,如果足不出户,一个人在网上搜集知识,会节约多少时间、搜集多少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呢? 我方漏洞以及应对策略

1)“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这两句名言都说明现实比网络更有收获。

反驳:“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指有了一定的知识不加以实践是不好的,并非是指不要读书只要实践(行路),同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也是如此。

2)网上既然可以看风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想去旅游?

反驳:网上的风景只是为现实的旅游引路,使你了解别的地方的风土人情,让你在现实中的旅游更加的愉快。因此,这两点并不矛盾。

3)如果上网更方便,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餐厅?

反驳:因为现阶段还不能达到人人都在网上订餐。

5)现场与屏幕的感受不同。

反驳:感受现场的视觉和现场的音效,是看电影的享受,可以先在网上做一定的了解,避免看后后悔不已。

8)在网上会被诈骗,不安全。(QQ诈骗)

反驳:现实生活就没有诈骗么?

9)网上会有不健康的信息。(如一些鄙俗内容)

反驳:现实生活中,各种cd、录影带也同样会有不良信息。

10)可能沉迷于网络。(如cf)

反驳:沉迷于网络的,往往是沉迷于游戏,在网上学习和充电的人没有沉迷于网络。

11)过度使用电脑会使人注意力,视力衰退,得许多疾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颈椎病)反驳: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学习实践是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做的,我们提倡网上看世界。

12)网络未必最齐全,书籍的收获更多、更全面。

“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第3篇

一、创设情境,提供信息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对教师提出的切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在探究问题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或提供信息,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并投入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是在新课程标准精神倡导下常用的教学方法。来源于生活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知识的交流运用提供了平台。

二、设计问题,研究探索

研究性学习必须有研究的对象,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研究的对象,所提供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吸引力,具有挑战性,能面向全体学生,有的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直接设计问题,有的要分阶段性目标设计问题。对问题的设计,有的由学生讨论提出,有的由教师直接提出。无论由谁提出,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讨论自主解决,特别是要多设计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地、充分地参与,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组织学生探索研究问题。这样的教学面向了全体,好、中、差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并且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复习、运用中自然掌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从情感上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与自信。

三、实践体验,分享成果

学生在讨论完问题后,可以让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情况。学生讨论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根据小组讨论汇报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容易混淆的问题组织开展二次讨论,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在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发散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立足本课,联系上下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为目的,而应结合本课内容提出与本课内容联系密切,在以前或以后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问题,创设一个迫切需要探索解决的新的问题情境,留下悬念,让学生去探索旧知新用,实现知识的自主迁移。

在实际教学中,面对的是参差不齐、基础不一的学生,教学应面向全体,“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上创设的情境、设计的问题、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策略 第4篇

1.解决问题策略是数学教材的课程目标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

我们选用的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 从四年级 (上册) 起, 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程目标。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 指向策略的形成, 这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区别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所在。

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题材选择更加开放, 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2.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帮助理解题意,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 进一步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是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突破的方法是通过探究性、合作性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二、说学生

1.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教四年级这个班的学生属于城乡交界的农村孩子, 本班学生班容量也不大, 全班45人, 其中男生较多26人, 他们的优势是动手能力较强, 不足的是口头表达能力不太好。

2.学生的知识基础

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 在低年级已经基本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教学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再者, 学生在本学期学习三步混合运算以及乘法分配律时, 所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样构成了本单元的学习基础。

三、说教学设计

课题: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

课时: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内容:义教第八册课本89~90页探究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画图、摘录条件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2.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 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

3.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的能力

4.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说教法设计: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主要以导学为主, 引导学生画图等开展活动。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学法指导:应用新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 通过探究性、合作性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找出策略。

◆辅助手段: (1) 课件播放课前复习题和画示意图的过程。 (2) 学生探讨策略例题和练习用的纸卡。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有效的策略, 而学生策略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来自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获得各种策略的指导, 二是运用策略解决各种问题的指导。所以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设计:

(一) 引言的设计 (1分钟) (看课件)

引言:同学们, 今天好高兴啊, 有这么多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 (全校教师听课) 。咱们班的学生最喜欢动脑筋, 而且发言很积极, 这节课把你积极探究、合作讨论学习的精神拿出来展示给所有老师和同学, 有信心吗?老师衷心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有新的进步。

设计意图:这是一堂在校上的公开课, 所以我采用消除顾虑和鼓励的办法, 进行引言, “今天好高兴啊, 有这么多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我没有说老师来听课, 而说这么多老师一起来学习, 这样可以减小因老师多而造成孩子们的紧张情绪。

(二) 课前复习设计 (8分钟)

设计三道有关面积计算的看图计算题 (看课件) 接着引言———师:首先同学们做几道题

复习 (做下题, 说思路) ———课件播放

1. 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列式:

2. 求下面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米?

列式:

3. 求下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

列式:

师: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求?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知道面积和长如何求宽?知道面积和宽如何求长?

生: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学生做完练习题后设计。

教师 (过渡句) : (看课件) 刚才同学们做了几道有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题,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 有请同学们想办法。

师:学校因绿化面积太少, 要扩大学校的绿化面积, 如果你是设计师, 如何扩大?

生:……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 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方法 (或有说这种方法的学生, 如果有就将那位学生的方法一起讨论) , 要扩大绿化面积, 就将原来长方形的花园扩大, 你又要如何扩大?

生:……

设计意图:走进情境, 获取信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我利用他们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 创设生活情境, 让他们在课上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 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

我先设计几个问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进入学习预备状态。帮助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及有关面积计算中的其他问题。

设计过渡句。

师:刚才同学们为扩大绿化面积, 想了很多办法, 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意见, 你们为了解决问题, 所提出的这些办法, 在数学课中也可以说成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 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的计算。

板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的计算。

(三) 授新课的设计 (20分钟)

1. 课件出示课本89页例题 (10分钟) (看课件)

师 (引言) :老师这里有一道关于学校修校园时出现的数学题, 和我们刚才某某 (假设有学生想了此办法) 同学想的办法一样, 请同学们看题卡, 能否解决问题?

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图1 (在后面展出) 。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我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卡, 纸卡上面有老师的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读题, 写出你所得到的信息, 利用这些信息能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 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培养能力。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2) 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画图, 汇报、比较、改进自己的示意图。

(3) 列式解答。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利用以往所学求面积的方法和自己的策略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在学生的方法交流中, 初步感受画图法的直观性。

(4) 演示课件 (放课件)

演示课件画图, 展示出题目的条件、问题。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边演示一边整理板书思路)

板书 (1) 获取信息, 加以整理。

(2) 画图展示直观性。

(3) 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想出策略。

(4) 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处理信息, 形成策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题目往往提供许多信息, 要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整理清楚、恰当筛选的需求。如何将杂乱的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 画图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画图整理是因为它易于操作, 适宜学生运用。通过画图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根据要解决的问题, 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当学生观察并交流从前面情境中得到的数学信息时, 趁他们兴趣正浓, 我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

利用学案导学的方法, 设计纸卡让其完成, 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 试一试练习设计 (10分钟)

准备第二张纸卡, 自己解答, 单独抽查回答。

幸福小区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草坪。后来因修建羽毛球场地, 草坪的宽减少了5米, 这样草坪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 现在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图2中画出减少的部分, 再解答)

师:先画图, 让学生画出减少的部分, 让学生汇报画图的过程, 在汇报画图过程的同时进行画图的规范化。

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条件: (1) (2) (3) (4) ……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原来草坪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要知道现在草坪的面积, 必须知道现在草坪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原来草坪与现在草坪的__________不变?现在草坪的长如何求?___________;宽, 如何求?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

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___________平方米。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 同样设计学案导学, 主要以教材为主, 不要脱离教材, 来强化学生讨论交流的方法, 试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

(四) 回顾应用 (10分钟)

1. 师:在解决刚才两道问题时, 都采用了什么策略?再次强调课题: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2. 课本90页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策略意识。帮助学生:长宽增加时, 解决画图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再请学生画图解决问题。

(五) 结束 (1分钟)

同学们, 这堂课是否又学得了一种策略?我发现大家都有了进步, 尤其是XXX同学在画图、找题中的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天赋, 我又发现了用画图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天才, 继续加油哦!

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还会有很多很多的策略, 下去后多留心, 下节课老师还会带你们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 今晚好好预习, 老师相信你们下堂课的表现会更突出, 会有更大的进步, 还会出现几个用画图策略解决行程问题的天才。

下课时间到了, 同学们, 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具, 赶快休息吧!再见!

设计意图:

我用这样的结束语, 主要是肯定学生的进步, 更多的是来鼓励他们喜欢数学, 对学数学有信心, 而且, 指导孩子们预习, 为下节课成为天才而做准备, 体现了学习的连贯性。

附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1.获得信息, 加以整理。

2.画图展示直观性。

3.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 想出策略。

4.列式解答。

分析:原来花圃的面积=长×宽

原来宽=增加的宽=增加面积÷长

列式:8× (18÷3) =48 (平方米)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5篇

教学目标:

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实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在对解决问题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测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关:中山路小学原有一个花圃是长方形,长4米,宽3米。校园扩建时,长增加了2米。(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校园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场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画图能帮助我们思考……)

三、再次体验

1.出示第三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30米的前操场。因为要造“牡丹公寓”,宽减少了10米,这样前操场面积就减少了400平方米。现在前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学生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3)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猜测。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2.出示第五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如果这个操场的长增加20米,或者宽增加15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学生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学生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

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设计理念

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画画看。

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

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2、根据示意图分析、解决问题

3、反思解题过程

(1)引导交流:提供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用以前学过的列表的方法能把信息整理清楚吗?这样一个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能将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

使学生明确:这是一个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如果画个图就可以将题意表达的更清楚了。

(2)自主尝试画图

要求画出的图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组织交流: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说说是怎么画出来的,结合示意图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观察这些示意图,你觉得哪些画的好?哪些需要改进?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a.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b.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有关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根据刚才的讨论,修正自己画的图。

看示意图分析: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要先求什么?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花圃的宽?

你认为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一般怎样做?

明确:

理解题意画示意图整理信息

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

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尝试画图、交流汇报

比较、改进自己的示意图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交流反馈解题的情况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提问:你准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

按要求在教材提供的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

提问:要求现在鱼池的面积要先求什么?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原来鱼池的长?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原来鱼池的宽?你能解决吗?

2、想想做做第1题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画图,同桌检查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结合所列式子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让学生结合示意图或所列的表格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哪一类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实际问题一般常用哪种解题策略?你还有什么收获?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五、作业设计

校园里原有一块面积是210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坪,如果草坪的宽增加6米,面积就增加到300平方米,原来草坪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六、教后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策略是方法本质内容的抽象概括,是介于方法与思想的过度转化。本课时内容主要教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是进一步学习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策略重要基础。【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分析其数量关系并且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数学思想方法。【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并感受到画图的策略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二、部分教法和学法

首先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年龄特点: 四年级的小学生,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学生在对文字的阅读中,对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由于问题本身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此时对题中的数量关系的了解往往还有些模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以及刚才的学情分析,教学中我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以练习法、阅读法为辅进行本课的的教法。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是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将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法。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的

三、教学过程

(一)听记数学问题,唤起画图经验

课前游戏引入,你来比划我来猜;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听记数学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画图解决问题。唤起学生画图的经验,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画图策略,同时也复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解决实际问题,习得画图策略

1、出示例题,初步分析,我让学生自主阅读例题。提问:题目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设疑:你觉得刚才这样介绍题目后,别人能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弄清楚吗?例题所呈现的新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当只有文字叙述时,学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会产生画图的需要。从而揭示课题。

2.讨论画图,完成画图,“如何画图”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先示范画出示意图的一部分,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将示意图补充完整,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由学生合作讨论修正自己所画的草图,共同完善画图。让学生自己比较总结,教师需强调“画图看清楚条件和问题”“边画图边标数据”,“注意长短”。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有“范式”可仿,又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3、看图解答,交流反馈,结合示意图复述例题,利用要求原来的花圃的面积,先要求什么呢?利用分析法分析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或提问已知增加花圃的面积和增加的长,可以求什么呢?综合法启发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突破难点,并列式解答。

4、回顾反思,提升策略,交流解法时,让学生对着图讲解,说自己的想法。同时让学生说说从图上还可以求出些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解答完成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经历,并明确基本过程。读题、画图、分析、解答、检验。

(三)应用画图策略,体验价值存在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三个层次。

1、变换信息,灵活画图。随后的试一试,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与例题一致,逐步巩固策略,掌握了这一解题策略,也提高了运用这种策略的自觉性。

2、变化情境,熟练画图。随着解决问题策略的初步应用以及对其过程的回顾与反思,解决问题策略逐步“明朗化”

3、变化对比,提升能力。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阔思路,不断加深对策略的感悟。

(四)总结延伸,深化策略。

提问: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哪一类的实际问题?利于学生识别基本题型模式。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最常用的解题策略是什么?使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潜意识阶段到明朗化再到深刻化阶段过渡。

四、板书设计

问题策略 第6篇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今天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地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对“读”是相当重视的。那么目前我们大部分学生的早读的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上早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毫无准备型

这一类型的教师总认为早读嘛,又不是正式的课,准备什么?让学生自己读就行了。早读上,教师要么批改作业;要么备课;更有甚者,与其他的老师闲聊。教师自己首先都从思想上没有重视早读,更何况学生们呢?!

2.准备过于充分型

这一类型的教师他们很珍惜时间,所以干脆就把“早读”变成了“辅导”,变成了“课堂”。他们有时讲练习册;有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就算好容易有个早读了,他们还是不放心,他们一句句地领读课文,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一一包办!

3.不加引导型

这一类型的教师,早读时只是单纯地布置早读的任务,但是关于学生怎样去读?怎样去背?却不加以引导。确立了明确的早读目标,就应该适时地指导学生早读,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朗读,如何去背诵,这样早读的时间也就不会虚度了。

4.不加检查型

这一类型的教师早读上既对学生确立有明确的目标,又对他们加以引导,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检查。当然,这样早读效果同样也是不理想的,也就是所谓的“百密一疏”。

学生上早读也有以下四种类型:

1.毫无目标型

教师上早读没有准备,学生自然也就没有目标了。教师只是站在教室里什么也不说,学生也就不知道该读什么,该做什么了。本来应该是“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大好时光,就这么流走了。

2.疲惫依赖型

教师过于充分的准备,早读的效率一定会高吗?实践证明,教师这种事事包揽﹑课课必占的辛劳,学生们也未必都领情。学得好一些的学生会认为,教师侵占了自己太多的时间,自己连一点空间都没有了;中等学生则会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他们认为凡事都有老师呢,所以自己也不用动脑筋;那么我们的学困生也就更无所谓了。

3.不会早读型

不会早读?有些教师肯定会惊讶,高中还有谁不会早读呢?但实际上我们大部分学生的早读是需要老师的从旁指点的。在教师毫无引导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虽然有了明确的目标,却很盲从。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机械地读,缺少了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行为,那么他们早读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没有收效型

一些学生认为没有检查这一环节,也就说明了早读不像上课那么重要,所以他们也就得过且过了;还有些学生本身的学习自觉性就不强,如果没有“检查”这个环节作为“紧箍咒”,他们就会产生懒惰心理,说闲话,做小动作,睡觉…… 这些都会使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的早读毫无收效。

那么,针对以上师生共同存在的四种问题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呢?

第一,教师上早读前应该是准备充分地:不仅要结合每天正课中出现的重难点,把每天早读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一一规划出来;还最好是能提前到教室,在黑板上将早读的任务公布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早读上有了明确的方向,还有助于最后的检查环节。

第二,教师们上早读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不仅应该具体到某个知识目标,还应该根据具体班级的情况和个人情况而设定不同的层次。

第三,教师们在早读时应该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作出指导。学生在朗读单词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拼读单词﹑注意单词的重音等;当他们记忆单词时,教师也可以教他们各种单词的记忆方法;学生在背诵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长篇的文章变为短的文章,将长的句子变为短的句子,也可以将长的句子划分为几个小的短语,再在背诵的时候将这些短语根据一定的线索跟串珠子一样地穿在一起。例如:高中英语新人教版必修一中的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的最后一自然段,背诵时可以将文章的八句话划分为15个短语:English now is also spoken as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in South Asia. For example, India has a very large ⑴ ⑵

number of fluent English speakers because Britain ruled India from ⑶ ⑷

1765 to 1947. During that time English became the language ⑸ ⑹ ⑺

for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English is also spoken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nd countries in Africa such as South Africa. Today the

number of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is increasing rapidly. ⑼ ⑽

In fact, China may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 Will

⑾ ⑿ ⒀

Chinese English develop its own identity? Only time will tell. 這样 ⒁ ⒂

在背诵时应该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力气。

第四,早读课上教师必须重视检查。当然检查不一定非要检查每一名学生。检查可以变为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抽查;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等等。笔者近年来一直采用小组竞赛朗读背诵的形式检查早读效果,发现学生比较喜欢这种相互较量的早读检查模式,还可以对进行竞赛的小组采取积分奖励制度。但是无论我们采取哪种形式的检查,都应该做到认真细致,保质保量。

集合问题的解题策略 第7篇

一、灵活应用补集思想解题

有些集合问题,从正面处理较难,一是解题思路不明朗,二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要分多种情况讨论,运算量大,且讨论不全又容易出错.如用补集思想考虑其对立面,可以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例1已知集合P=UI 4矣;c<5,*sR|,P=+l矣x<2A-l,*eR|,*Pn 0时,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若p n c=仏则

当P=0时,满足P£(?,此时A+l多2A-1,解得A矣2;

当P#0时,要使P G (?,则应有:K的解集为

综上,当P∩Q Q时,k≤2,所以当P∩Q≠Q时,k>2.

即所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k>2.

评析:不难发现P∩Q≠Q的情况太多,若正面解此题,就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分别讨论,然后再求其并集.这样,考虑不周全与运算量大容易出错是必然的,但“≠”的反面很单纯,即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探索,就容易得到正面结论.

二、巧妙运用集合韦恩图解题

用平面上一条封闭的曲线所围成的图形来表示集合,这个图形就叫做韦恩图.集合中图形语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将集合问题图形化,利用集合韦恩图的直观性,可以深刻理解集合有关概念、运算公式,有助于显示集合间的关系,所以,韦恩图是进行集合运算的有力工具.在深刻理解集合的交、并、补概念的基础上,用较简单的文氏图解有关集合问题,可化难为易.

例2设M、P是两个非空集合,定义M与P的差集为:M-P={x|x∈M,且x∉P},则M-(M-P)等于()

(A) P (B)M∩P

(C) M∪P (D) M

解:当M∩P≠∅时,由图1知,M-P为图1中的阴影部分,则M-(M-P)显然是M∩P.

当M∩P=∅时,M-P=M,此时有M-(M-P)=M-M={x|x∈M,且x≠M}=∅=M∩P.综上,应选(B).

评析:对于集合间的运算,通常是借助集合的性质和运算律来实施的,但若借用韦恩图则更方便,更简捷.有些数学问题,借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去分析和研究其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集合思想与集合方法,使问题得到简化.

三、借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

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也就是对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挖掘其几何背景,在代数与几何的结合上寻找解题思路.求解集合有关的问题时,与之相关的几何图形的应用带来了便利条件.

例3设数集,,且M、N都是集合{x|0≤x≤1}的子集.如果把b-a叫做集合{x|a≤x≤b}的“长度”,那么集合M∩N的长度的最小值是()

(A)(B)

(C)(D)

分析:这是一道信息迁移题,属于应用性开放问题,用图形的直观性理解集合“长度”定义和集合交集的含义,即由图形把问题合理转化.

解:根据题目提供的定义:b-a叫做集合{x|a≤x≤b}的“长度”,可知集合M的“长度”为定值,集合N的“长度”为定值,集合{x|0≤x≤1}的“长度”为定值1.求M∩N的长度的最小值,相当于两线段公共部分最短时的长度值.

设AB是一长度为1的线段,a是长度为的线段,b是长度为的线段.A、b可在线段AB上自由滑动,a,b重叠部分的长度即为M∩N的长度(如图2).显然当a,b各自靠近AB两端时,重叠部分最短.其值为:.故选(C).

四、使用转化思想解题

在解集合问题时,当一种集合的表达式不好入手时,可将其先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比如:将A∩B=B或将A∪B=A转化为B⊆A等.

例4已知M={(x,y)|y=x+a},N={(x,y)|x2+y2=2},求使得M∩N=∅成立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M∩N=∅等价于方程组无解.

把y=x+a代入方程x2+y2=2中,消去y,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问题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①无实根,即△=(2a)2-4×2×(a2-2)<0,由此解得a>2或a<-2.

故所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a>2或a<-2}.

“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 第8篇

一、教学方案要预设

教材设置的情景为开放性课堂提供了可能,学生面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角度、层次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教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一课时(下图为教材设置情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两期一共移民多少人?还应移民多少人?第三期、第四期平均移民多少人?

另外开放性课堂还包括教师经验、学生经验、教材、 师生互动四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对预设更为精心,力求在单位时间内使师生双方均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二、课堂要有效

1.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应当是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使学生乐于学习的。“问题”设计做法有三:强调现实性、思考性和趣味性。

⑴ 现实性: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内容,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使问题具有现实性、逼真性。同时对现实问题加工度要适当,使设计问题的情境、呈现的问题本身与问题的现实性没有太大的差别。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作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⑵ 思考性:问题的呈现应该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提供的问题情境应试图跟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背景建立联系,让学生一看这件事很熟悉,似乎并不难,但使用原来的方法又解决不了。这样的情景才是最有意义的、 最有效的、最有价值的,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问题设计应该注意有一定的趣味性,语言和内容应该具有童趣。语言要简洁明了,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节有趣。

2.加强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教学内容的概括性、文字符号的抽象性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都会使学生产生学习过程中的迷茫。因此,要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使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利于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理解。如解答: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 小红每次刷牙都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支牙膏可用36次。该品牌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毫米,小红还是每次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

师:这道题讲述了“新包装”前后两个故事,想一想: 这两个故事中哪些条件变化了,哪些条件没有变化?“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在数学上指的是哪个概念?

生:牙膏的总量(也就是牙膏的体积)、每次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没有变化;出口的直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底面积发生了变化。

生:“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指的是每次用的牙膏的长度,也就是每次用的圆柱体的高。

师:还有哪些圆柱体的“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怎样表述?

生:很多的近似圆柱体的物体,它的高一般说“长”, 如:日光灯管、铅笔、放在地上的木檁等。也有说“厚” “深”的。

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理解了问题解决的关键,也理解了数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也能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埋下伏笔。

3.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把“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为此, 应用题教学必须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教学,我们先让学生对问题背景进行考察,使学生准确把握其中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让学生初步构建枚举法、假设法、方程法模型,求解,然后进行答案分析,进行模型改进。

让学生探索数学模型并不是高深的问题。探索模型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发现数学原理, 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探索不同水平的数学模型,认识和体会数学中的模型。

4.进行多元化评价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针对性的评价, 让学生个性化的占有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教学下图问题时,大多数的学生列式为:27+6=;也有的学生想到:-27=6;也有的学生列式为:27-6=。教师对学生能积极思考都应该表扬鼓励,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再认识,就能使学生悟出道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质疑、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也就能逐步养成。同时还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解决问题能力,更为以后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问题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扩建木浆

引言

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有效的项目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项目的工作绩效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如何应对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采取何种策略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对建设项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运用。工程项目相对于一般企业项目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来说, 具有临时性、突发性、独特性和短期性等特点。认识这些特点, 对于更好地开展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l) 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工程项目有时是在既有法人中开展的,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承担项目的法人内相关部门承担。因此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承担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

(2) 人力资源管理对象所属专业相对集中。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专业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等工程相关专业。这与工程项目实施与进展密切相关。

(3) 项目组织结构形式影响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例如在职能式组织结构形式下,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可能以人员的分工与协调为主;项目式组织结构形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则还要包括人员的获取等工作。

(4) 人力资源管理与工程项目的规模及周期相关。对于小规模、短周期的工程项目, 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可能不会考虑项目团队发展;而对于一个规模较大, 工作周期较长的项目来说, 团队的整体发展则是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5) 管理内容与工程项目密切相关。例如工程施工的人力资源管理, 其管理对象除了管理技术人员外, 还有大量的工人及其他各类人员的日常管理等可能成为工作的重点内容;对于工程设计或其他工程内容, 人员的获取、分工和相互协作等可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2、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首先, 在人员的引进及配置上, 缺乏按需引进、按需流动的思想, 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弊端, 导致资源利用率差, 个人及项目单位不能各尽其能, 得不到最佳管理功效;其次, 人力资源结构比例失调。这主要体现在普通型和技能型人才数目分配不合理, 普通管理岗位人员过多过杂, 中高层管理者和尖端技术人员缺乏, 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必然难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2)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存在弊端

目前, 人才的选拔机制已日趋进步和完善, 但在人才的培训和使用上仍未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 人才的开发力度不够, 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使用人才, 甚至出现人才闲置的问题;其次, 培训过程只重视形式, 没有形成高效可信的考核制度, 从而导致选拔出的人力资源欠缺工作能力及风险意识, 成长较慢, 难以为继。

(3) 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手段。但是目前大部分项目的人事资源管理在此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第一, 经济报酬激励制度没有完全市场化和标准化。付出与劳动所得不相互匹配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欠缺与工作相关的精神激励, 缺乏主人翁的参与激励和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生涯开发激励。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导致企业凝聚力减弱。这已成为当前建设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面临的问题。

3、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 总结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如下:

(1)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结构

本项目生命周期较长, 对工作人员的需求最初比较少, 在项目发展过程中, 需要的人员越来越多, 当项目要结束时又会剧烈的减少。所以, 要健全人力资源结构, 做到在岗者各显其能、各尽其责, 及时按需引进和调动工作人员、减少不必要人员的驻留, 有效协调和安排工作人员。

(2) 健全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在项目开始阶段, 成功的概率是最低的, 而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最高的。为使工作人员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参与到项目实际工作中, 健全和完善人才的选拔和培训机制, 使其逐步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至关重要。培训过程做到有针对性、细致性, 并形成高效可信的考核制度, 才能使选拔出的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及风险意识, 较快的投入到工程项目中。

4、结论

本文通过对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综述、特点、问题及现状的分析, 研究出适用于SSYMB扩建木浆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并从生命周期和团队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只有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结构、健全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加强团队协作等, 才能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 增强工程项目整体管理水平, 为该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钱明辉、凤陶:《项目管理:晋升为经理人的敲门砖》,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1年。

问题学生心理矫治策略 第10篇

一、开展心理健康训练,传授心理保健知识

在初中教育中,教师必须要针对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矫治训练,根据问题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问题学生虽然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偏差,但是他们仍然具有独立意识和自己的意愿,通过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拓展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还可以使学生在在游戏中沟通交流,建立信任和友谊。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要用真心与孩子互动,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中,与他们成为好朋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生,及时分担他们内心的忧愁,避免它们再次受到伤害;还要注重传授心理保健知识,让初中生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问题学生能够适度地宣泄情绪,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对于问题学生的心理矫治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长期坚持。

二、创设心理健康活动室,提供针对性辅导

如何对待问题学生,需要初中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纪律的维持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理的辅导者和灵魂的塑造者。笔者建议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创设心理健康活动室,一方面为初中生进行各种团体辅导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初中生进行个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活动室里有专门的心理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还为问题学生提供了各种心理训练方案,在心理活动室的墙壁上可以悬挂具有引导性的条幅和标语,以快速改变问题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初中生对网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校可以建设校园网站,在网站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且设计心理咨询模块,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匿名发帖的方式将自己的心理问题记录进去,然后由心理辅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让学生勇于正视自我。

三、拓宽家庭教育空间,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初中生的成长道路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矫治时必须要注重家校结合,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且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比如,有一位学生平时不爱学习,也不爱与其他学生交往,课间活动时间也自己独自坐在座位上,有时还会撒谎。当发现这样的情况后,主动与这名学生沟通,得知他的父母外出打工,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这名学生变得内向,遇到问题不善于表达,心理出现问题。然后我通过电话和家访的形式与学生的父母取得联系,向他们诉说了真实情况,得到了学生父母的高度重视。后来这名学生主动找到我,告诉我他的父母决定回本地找工作,我也终于看到了这名学生脸上的笑容。其实,深入推进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渠道,积极拓宽家庭教育空间,让问题学生多享受天伦之乐,会使他们少走弯路,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建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净化学生的心灵

社会的激烈竞争已经逐渐蔓延到初中校园里,给初中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结束了学校的紧张学习,回到家里还要完成繁重的作业,难免会使初中生心理出现问题。当前,教师应该反思的是初中生屡次出现伤人和跳楼事件的原因,为什么学生会做出这种难以理解的恶性事件?只有找到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才能够真正改变问题学生的心理现状,让他们顺利回归到班级群体中。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建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净化初中生的心灵,帮助问题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他们的潜力和优势,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抗压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班级风气,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重视,积极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还要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创设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全面提高问题学生的综合实力。

五、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学生都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他们担心被其他同学嘲笑,往往处于旁观的地位。因此,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按照初中生的性格差异组织拓宽训练,丰富初中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可以进行“我为父母做件事”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放学回到家以后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书写一份实践报告,由父母签字。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很多问题学生都认识到了父母的辛苦,能够逐渐学会独立,懂得和父母沟通与交流,明白父母永远都是爱他们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郊游,然后在休息的时候让学生围成一个圈,由学生轮流到圈的中间去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旅游故事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问题学生逐渐克服很多以往的不良习惯,逐步培养自信和消除自卑。

参考文献

[1]孙平红.点一盏心灯——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初探[J]小学科学,2014(8).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 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其能有效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受数学考试大纲的喜爱。新课程标准针对“问题解决”教学作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也证明了“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问题解决”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小学学生个性以及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的难度等等因素,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1)小学生的个性难以引导。小学生大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自我管束能力,而且大多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在数学思维方面几乎没什么基础。让这些活跃可爱的小学生安静的思考分析数学应用题本身就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教学工作。另外,一些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有限,在阅读数学应用题方面有一定困难,增加了“问题解决”教学的困难。

(2)教学策略不当。在走访了一些小学问题实践教学的课堂,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方面,一些教师对问题教学仅限于答案正确与否的讲解,而对解题的思路分析过程讲解的很少,很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问题解决”应用题内容的选择,列举一些学生接触不到的情景出题,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最后,由于感觉到学习中的困难一些学生对“问题解决”教学内容产生排斥甚至恐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水平的实践策略

现在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数学知识的学生最终也还是要回归到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水平是势在必行。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学生个体,教学内容要生活化之外,还要关注教学的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常规思维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策略。所谓常规思维是指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只是生活中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呈现,学生只需要依据生活经验分析综合处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发现分析生活中的数学原理即可。

例如:爸爸带小明去游泳池游泳,看见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附件标牌上写着游泳池长50米,宽20米。请问小明如果沿着游泳池游一圈共游了多少米?第一步:将该问题中的问题情境生活化,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长方形,结合数学知识分析出长方形周长=(长+宽)×2。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数字,并将数字与第一步中的分析对上位。即长=50米,宽=20米。第三步,用数学解决问题,得出小明共游了140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问题发散开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比如小明游了一圈半则游了多少米?

(2)较高难度思维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策略。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还有一些较高难度思维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问题的数学关系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是学生要通过特殊的解题策略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策略有:画图分析策略,列表分析策略,转化分析策略,假设分析策略,逆推分析策略。这些教学策略在小学人教版教材中都有涉及和应用,下面就以画图分析策略为例。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亮有2个苹果1梨,小王有4个梨。小明给用一个苹果换了小王2个梨,小亮用1个苹果了小王的梨,请问小明,小亮,小王最后还要几个苹果几个梨?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再提示学生把交换水果的过程画下来。画图的过程可以帮学生模拟水果交换的过程,找到其中的数学关系。第二步: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自己画的图画的内容。第三:让学生用数学计算式计算出数学结果。第四步:和学生一些分析总结。一些较高难度的问题其难度就在于问题中的数学关系比较复杂,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应用问题分析工具找出潜伏在问题中的数学关系。

小学数学阶段的问题解决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因给予重视。同时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学习最终还是以学生的知识应用为主要目标。知识的学习与能力获得的学习相比,后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还要以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传授之。虽然该部分的实践是教学的难点,但只要教师们能不断的实践总结不断提升,相信还是能收获到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成果的。

参考文献:

[1]李许鹏.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问题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蔡金菲.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01).

语文课堂问题分层设置策略 第12篇

一.小班化教学语文课堂问题分层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小班化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分层模式教学, 课堂问题的设计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线索与精髓, 教师应当在潜心研究教材内容、大纲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开展语文课堂问题设计, 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保证整个语文教学活动深入、有效进行。在小班化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课堂问题分层设置, 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全面性原则。小班化语文教学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做到全面, 要能够对整个语文教材以及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囊括, 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针对性的设计, 将教学重难点浓缩其中, 不仅着眼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掌握要求, 同时还要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和情感, 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二是坚持渐进性原则。对于小班化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 教师不能将其割裂开来逐个设计, 而是应当着眼全局, 站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高度进行全面统筹, 每一个问题之间要相互关联、逐层深入, 保证整个问题之间形成一道内在的关联线索, 学生进行问题思考与研究的过程, 也是一个思维逐层深入、前后连贯的过程, 将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有机融为一体。

三是坚持参与性原则。在小班化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中, 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体学生, 学生在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这应当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中得到有效兼顾, 教师不仅要设计一些深奥的、具有思维拓展性的问题, 还应当设计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基础性为主的问题, 保证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参与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为分层模式教学的整体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二.小班化教学语文课堂问题分层设置的要点

小班化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探究方面要具有更多的便利条件和资源优势, 运用分层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有效兼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 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教学目标、学生实际以及其他方面的具体状况, 科学有效地设置课堂问题, 为分层模式教学的作用发挥奠定基础。

1、紧扣教学目标要求, 设计适应不同层级的课堂问题。在小班化初中语文分层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就为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量身定做了教学目标要求, 有针对优秀生群体的拔高性目标要求, 有针对中等生的正常目标要求, 也有针对学困生群体的降低性目标要求。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要求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当设计与此相对应的教学问题体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有效互动的载体, 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研究重难点的线索, 问题设置质量如何与教学成效息息相关。对此, 教师应当在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针对每一个层级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 语文课堂上需要一些具有较深难度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担此重任的只有优秀生层面群体, 教师此时就需要在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课堂上向优秀生提问,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无形也是对其他学生思维方式的一次示范与引领。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困生群体容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因为许多教师设计的提问问题难度较大, 超出了这一部分群体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 无法回答, 无形中将自己蜷缩在一边, 久而久之会造成边缘化倾向, 不利于语文教学整体成效的提升。分层教学模式正是着眼于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进行的, 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 应当相应地设计一些难度偏小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困生群体进行提问, 让这一部分学生也有参与的机会, 不至于成为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只有通过这样的设计, 才能够将各个层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才能够保证语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扎实成效。

2、紧扣小组探究实际, 设计满足学习需求的课堂问题。在小班化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活动中,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有效整合学生学习载体, 将学生的集体智慧激发出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不再采取直接灌输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 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这一教学模式的线索与载体, 教师需要设计出一组思考题作为引子, 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进行语文探究学习。这样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问题设计有别于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 不仅要具有针对性, 还要落实好分层要求。因为在每一个合作小组里面, 都均衡地编排有优秀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 每一个小组之间学习实力基本均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所涉及的思考题应当交由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分析研究, 小组成员相互合作, 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思考题的分析研究活动。为了保证小组里面每一个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在思考题的设计中应当兼顾到小组里面的每一个成员, 保持各种难度的题目都有穿插, 小组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员参与、共同合作。只有设计出小组成员都能够兼顾的课堂问题, 整个合作探究模式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效用, 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动起来”, 在掌握语文知识点的同时, 有效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3、紧扣培优补差需要, 设计兼顾两端差异的课堂问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兼顾到整体, 不能仅仅将目光盯在优秀生群体上, 还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这样的要求应当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课堂问题的设计也是重要的方面。为了体现培优补差的目标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层次性, 既要有对优秀生进行启发引导的高难度问题, 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活跃思维状态, 避免产生骄傲自满, 同时也要设计一些启发引导学困生和中等生的问题, 难度系数稍微高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学习基础, 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的状态, 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同时也保证优秀生和学困生都得到培养, 实现了“保证中间、兼顾两端”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实践证明, 课堂问题的分层分类设计对于培优补差目标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样的设计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整体积极性, 有助于语文教学成效提升。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课堂问题设计中,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原则, 针对性开展分层设计, 尤其是要针对不同的需求以及状况, 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促进语文教学成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程元.浅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分层目标[J].学周刊.2011 (01)

[2]宋金陵.对初中语文课堂问题分层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14)

上一篇:质量状态下一篇:疾控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