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问题范文

2024-07-16

瓶颈问题范文(精选12篇)

瓶颈问题 第1篇

“瓶颈期”, 意味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障碍) , 进入一个艰难时期。跨过它, 就能更上一层楼;反之, 可能停滞不前。

在青少年舞蹈学习和训练中, “瓶颈期”是每个孩子和老师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该如何做, 才能顺利地跨过这道“坎”, 在舞蹈这条道路上更进一步呢?

状况1

热情遭遇“降温”

很多青少年对于舞蹈的热情来得快, 但去得也快。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许多孩子很容易逐渐对舞蹈产生厌倦心理。当他们爱上舞蹈的时候, 是被舞台上翩翩起舞的那种感觉所吸引, 可是当真正地踏入练功房中时, 枯燥而艰苦的基本功练习与之前所想象的“美美地跳舞”是有差距的。当青少年对舞蹈的热情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不再抱有进一步学习的心态, 甚至产生厌倦时, 该怎么办?

支招

找回初心

在学舞过程中, 如果学习热情遭遇“瓶颈期”, 不妨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舞者或选手的舞蹈视频来观摩, 也可以去演出现场, 近距离地体验舞蹈的魅力, 找回对舞蹈最初的热情和爱。另外, 作为老师和家长, 也应该给予孩子鼓励, 让他们明白不仅仅是舞蹈, 任何事情想要获得成绩, 就必须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 一时厌烦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重点在于如何去调适心态, 鼓励孩子们走出“瓶颈期”。

状况2

技术动作无法突破

很多舞者, 包括一些优秀的选手, 在平日练习中都不免出现这样的情况:训练一个技术动作时, 无论怎么反复练习, 就是不能取得进步。例如, 一个快速转圈, 转到3圈的时候, 不管怎么练习, 就再也不能继续提升了。这种情况在青少年舞蹈训练中更加常见, 孩子们往往突然对一个动作就没了“感觉”, 即便付出很多努力, 也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何才能打破阻碍的“屏障”?

支招

试着“放一放”

即便是技术水平精湛的成熟舞者, 在练舞过程中同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 在练习一个动作遇到困难, 不管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进步的时候, 并不就意味着学生们练习得不认真, 或是老师们讲解得不到位。可为什么怎么做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呢?这个时候, 大家不妨试着把问题“放一放”。

具体说来, 就是暂时不要“揪住”这个动作不放, 可以转向练习其他的动作或技术技巧。这样做, 一来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 不再为这个动作而纠结苦恼;二来也可以让身体的肌肉“记忆”从这个动作中暂时获得“解放”。最后, 当你过了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练习时, 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会找到新的感觉, 让自己成功地从原地踏步的“圈子”中走出来。

状况3

某个阶段停滞不前

青少年舞者, 一开始要解决的是基本功的训练, 慢慢地, 要学会如何处理音乐, 再往后, 需要关注情感的表达如何得到升华。照着这种理想的状态,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提高。但往往在真实的训练中, 很多小舞者们会出现久久“困”在一个阶段, 他们很努力也很认真, 反复对自己原有的问题“精雕细琢”, 却无法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新阶段。

支招

丰富感知性

曾有一位现代舞大师说过:“对于舞蹈最好的状态, 就是永不满足。”也就是说, 当你成功地迈进了一个新阶段时, 那么你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向下一个阶段努力了。可事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 想要避免长时间在一个阶段原地踏步的状况, 除了不断用时间和耐心累积舞蹈技术水平外, 还需要进一步丰富自己对舞蹈的感知性。如, 慢慢在舞蹈中合理地运用呼吸 (气息) ;逐渐从机械地掌握动作过渡到试着去感受每一个动律和音符, 将自己真正融入到舞蹈节拍中;不是想着怎样去完成舞蹈, 而是去享受舞蹈。

学习舞蹈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 如果长期保持在一个阶段, 很容易产生懈怠。当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一直无法得到改变时, “瓶颈”自然就产生了, 这个时候不妨试着对舞蹈多做一些思考。除此之外, 孩子们从业余到专业、从初级到中级的转变, 也可以通过参加比赛这种方式来帮助完成, 因为比赛可以让孩子们看到很多其他优秀的选手, 会对他们造成最直观的刺激和感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经历过一场比赛后, 会觉得自己突然“开窍”了。

万丛 (国奥队拉丁舞选手)

在我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曾经也遇到过“瓶颈期”, 每当这个“障碍物”出现的时候, 我心中肯定会非常焦急、烦躁, 甚至有时还会产生怀疑自己的心态, 对舞蹈失去信心。可是慢慢地, 我逐渐明白这样的消极心态只能造成越来越差的结果。因此, 遭遇“瓶颈期”时, 大家首先应该摆正心态, 认识到这是所有舞者都可能会出现的正常状况, 不必过于焦虑。

垃圾分类难点和瓶颈问题 第2篇

做得好的小区,主要取决于人

此次大调研之前,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市绿化市容局联合调研工作组曾做过一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调研统计显示,在给出的不分类原因中,行为转变难度最大的是表示没时间分类的群体。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考虑到时间永远是稀缺的,所谓“没时间”其实是不愿意在垃圾分类方面投入时间,即主观上缺乏分类的意愿。

如何改变他们的意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改掉一个旧习惯的同时形成一个新习惯需要90天左右的时间,在垃圾分类的问题上,从混合投放转变为分类投放,即使是那些明确表示愿意改变行为模式的居民,其间也可能经历多次反复,有案例研究显示,巩固社区居民分类行为所需要的时间从6个月到2年不等。

“垃圾分类显然是一个容易回潮、需要反复巩固的过程。”参与调研的人大代表表示。3月中旬,人大调研组分别到闵行区餐厨资源再生中心调研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到长宁区新锦华调研资源回收、到上航新村调研小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情况。

这一圈走下来,他们发现,目前各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做法各不相同,垃圾箱房等设施设备也五花八门,基本上都是靠人海战术,可复制可推广的很少。“我们发现,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小区,主要取决于居民区书记等人的因素。”

“垃圾分类的确要靠志愿者、党员率先带头、带动,但不能仅仅靠人海战术。”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说,各方面普遍认为生活垃圾分类跟禁放烟花爆竹不一样,涉及每个人每一天,光靠人海战术社会成本极高,不可持续,且效果未必能达到预期,必须发挥好技术和组织、机制的整体优势,包括在资源回收分类方面也必须提供机械化设施。比如松江区再生资源利用集散场准备运用简单机械进行可回收物分选。

居民对“可回收物”吃不准

“易拉罐”属于干垃圾还是可回收物?调研组发现,不少居民扔垃圾时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目前,各区推行的垃圾分类主要是四分类: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被访的居民也大多认同先行的这种分类标准。不过从调研情况看,对于“可回收物”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界定,每个居民对此认识也不同。

调研发现,多数居民搞不清楚“可回收物”与“干垃圾”的区别,基本上都是由保洁员把可回收物从干垃圾中分拣出来,或者由居民将可回收物交给废品回收人员或保洁员。而可回收物的回收现状并不乐观,易拉罐、塑料瓶、旧电器等通常被认为属于较为“吃香”的废品在居民环节的回收率并不高。而废品回收人员最愿意回收包装纸箱和废报纸,对于快速增长的快递小纸箱,回收的意愿并不强。即使是回收人员愿意接受的包装纸板箱和废纸,如果废纸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这两类可回收物也可能因无利可图而被当作垃圾处理。

“强制居民分出可回收物,可能会给后续的执法操作带来很多难点。”在调研组看来,居民生活垃圾采取二分类、三分类还是四分类标准,还需要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尤其是居民意见。一些公司也认为,生活垃圾干、湿、有害和可回收物四分类的方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操作难点,且分类之后缺乏分类处置的设施支撑。也有代表提出,没必要强制居民进行可回收物分类,只要居民干、湿垃圾分开投放,可回收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从干垃圾中进行分选。

衔接好前端、中端和末端环节

垃圾分类为什么那么难推行,很大一个原因是,不少居民对垃圾的后端处置持怀疑态度,“我们前端分好的垃圾是否又会混运?”

调研发现,那些表示因社区垃圾混合驳运、混合收运而不愿意分类投放的群体,如果能够令其相信他在垃圾分类上并没有做“无用功”,即社区垃圾是被分类驳运、分类收运的,其在生活垃圾分类上的正向表现是可以预期的,在积极引导下,这个群体还可以发展成为社区垃圾分类驳运、分类收运的义务监督者群体。

这就需要衔接好生活垃圾的前端收集、中端转运和末端处置环节。调研发现,现在的收运处置系统侧重于解决垃圾无害化处置问题,而对垃圾分类并不支持。另外,缺乏布点合理的垃圾分选场所,垃圾收运线路和作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息技术支撑。

针对这些问题,城投集团等公司建议,通过一个信息化平台和“三端”(前端、中端、末端)管理来完善本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顶层设计。运用信息手段搭建智慧环卫信息化平台,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精准调度、全程管控和动态跟踪,对作业状态、垃圾量等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和分析,优化作业管理,统筹设施资源。

所谓“前端”,管理关键是垃圾箱房和垃圾桶投放要标准化、智能化。“中端”,要升级垃圾收运系统,全面执行分类收运驳运。加快徐浦码头、虎林码头等中转码头扩建和升级改造,建立完善干、湿垃圾中转系统。要规划几个大的干垃圾分选场,实现从干垃圾中分选可回收物,切实提升可回收物中转能力。“末端”,要发挥老港基地全市垃圾托底保障能力,统一规划,统一运营,统一监管,使老港基地真正成为循环产业园,实现多种垃圾协同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路径待研究

居民分出的湿垃圾,最后是如何处置的?

3月下旬,城建环保委来到城投集团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实地调研老港基地运行管理和环保措施等情况。调研中,城投集团认为,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在技术上尚不成熟,产品也没有出路,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时又要面对邻避问题,在目前阶段湿垃圾焚烧处置更可行,干垃圾可以填埋减少臭气和渗滤液,这样既能够确保环境安全,处理成本又更低。

在松江调研时,调研组发现,松江区新建村在农村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做法是,村里设置一台小型生化处理机,并对菜叶等农业垃圾集中堆肥处理,但是将菜叶等集中堆肥成本高、周期长、出路不畅,其必要性、技术路线和成本都需要再研究。

闵行区餐厨资源再生中心对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已有突破,技术方式是高温好氧堆肥,产品是有机肥,自去年运行下来,处理技术、环保要求和产品出路都比较可靠。目前该项目设计处理能力为200吨/日,主要用于消纳闵行区的单位餐厨垃圾。二期准备建400吨/日的设施,其中200吨用于处理居民厨余果皮垃圾。

“以信用建设解决社会瓶颈问题” 第3篇

从传统的“两基一支”领域解决物质瓶颈,到发力“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解决社会瓶颈,国家开发银行海南分行不斷延展开发性金融的领域

如何破解“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同时解决这些领域的信用缺失和市场失灵问题,实现从“失血”到“输血”再到“造血”的一系列转变?本刊目前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林回福。

中国新闻周刊:在人们的印象中,国家开发银行关注和介入的主要是“两基一支”范畴的大项目,贷款对象也多为大企业,而开行海南分行近年来却在大力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县域经济,而这些又都是商业银行不愿“染指”的领域,您和贵行当初是如何考虑的?

林回福: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城乡二元经济,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逐步改变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而发展县域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的主要瓶颈是融资难问题。农村经济市场和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制度缺损、信用缺失和市场失灵大量存在,贷款风险较大,导致商业银行资金逐步退出。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近年来一直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以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积极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的发展,打通这些领域的融资瓶颈。我们认识到,解决这些领域融资难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稳定与发展的政治问题。在商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的情况下,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不仅要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大企业,还要围绕政府关心的热点和难点打通融资渠道,与政府携手合作,大力支持县域经济、“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好“富国富民”融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就解决“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的重要性人们不难达成共识,但如您所言,这些领域确实存在信用缺失和制度缺损问题,导致贷款风险过大,商业银行“撤退”也确有其苦衷,那么开行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

林回福: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信用是可以建设的。一般情况下,信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发地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如果中国市场经济还完全靠自发形成和发展,那就可能永远处于落后地位。开发银行将自身融资优势和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建立新型的银政关系,通过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加快信用和市场的建设进程。

如果就贷款论贷款,就项目论项目,很容易出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建在良好银政合作基础上的融资体系,逃废债就容易出现。因此我们开发银行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健康的企业、健康的金融、健康的财政和健康的经济,建立公开透明的融资体系,政府和银行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这样会有利于风险的降低。金融生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建设信用得来的,绝不能因为金融生态不好就限制贷款,如果这样就会陷入误区,形成恶性循环。

开行对市县“三农”、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主要以信用协会模式进行。将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开发银行融资优势和协会的监督优势结合起来。

中国新闻周刊:运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如何?

林回福:由于充分借助了当地政府的力量,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很高,在安排贴息、项目选择、贷款回收等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开行在会员入会、信用评级和协会的日常工作中注重对信用协会进行培育和完善,促进会员企业信用提升,对改善当地信用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信用协会外,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还有什么平台?

林回福: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主要还有城建平台,其目标是改善市县基础设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的产业集聚,促进服务业的成长,促进城乡商品市场的培育和资源整合,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这个平台主要是以城投(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贷款平台来进行的。根据县域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特点,集中政府各项资源,组织成立城投公司,采取政府独资、控股公司等方式,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落实公司注册资本、管理人员,完善内部各项制度,同时明确政府与城投公司(政府指定借款人)之间关系:借款人应充分体现政府意志,但运作上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市场化运作。

借款人要对贷款的多个项目具有控制力一一对项目建设、运营、还贷有足够的控制力,统借统还。而政府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增强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比如采取制度安排、资源整合等方式,赋予借款人土地储备开发专营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资源、公用产品的特许经营权,培育企业内部现金流;还可以根据借款人承担的非营利项目情况,通过财政补偿机制,转化为借款人的现金流。

此外,为了避免城建与经济发展实际状况脱节,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开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与城建融资平台进行联动评价管理,保证彼此相互促进、相互挂钩一一信用协会、担保机构没有成立的,城建贷款不能发放,“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开展得不好,城建贷款规模也要适当减少。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贵行对“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支持盘子有多大,对贵行的盈利有何影响,能否预测一下今后的发展趋势?

林回福:截至2005年12月底,我分行已累计发放“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等社会瓶颈领域贷款46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2000多人。介入“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领域对我们的盈利确实会有影响,但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我觉得社会效益更大才是更重要的。去年我们人均利润超过650万元,完全有能力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

我们要将“三农”的不良贷款控制在3%以下,力争控制在1%以下,这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在解决了市场和信用瓶颈之后,我们会考虑将商业资本吸引进来。开发银行最开始做的很多项目商业银行不愿意进来,今后将平台搭建好之后再将商业银行的资金引导进来。还要引进保险机构,之前保险公司也曾有所涉及农业灾害保险等等,但是规模都很小,而且由于没有政府的参与,农业靠天吃饭的成分又比较大,保险公司很容易遭受损失,因此我们建立平台之后会对这方面有更为规范化的管理运作,可以做到规模化,产生规模效益。

科幻产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剖析 第4篇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一轮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发展的高潮, 上海电影制片厂拍出过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 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印刷量高达150多万册。

随着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繁荣, 科幻产业的发展又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12年首届中国科幻产业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邮电、新星、重庆、希望、读客、果壳等多家出版社或民营图书公司公布了科幻出版计划。而最早系统引进西方科幻经典名作的《科幻世界》杂志社专门成立了科幻图书事业部, 甚至开始筹划中国科幻产业园。作为一名科技记者, 笔者在今年暑期对上海的科幻产业市场进行了一些调查, 了解了产业目前的发展瓶颈, 特将其阐述, 希望能够对科幻产业的发展尽绵薄小力。

1 科幻产业的能量不可小觑

科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空间巨大, 仅以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为例, 它创造的产值即可达24亿美元之巨, 大大超过了我国本土电影一年的总票房。在美国, 科幻创意产业是仅次于航空工业的美国第二大创汇产业, 美国一年出版的科幻长篇有上千种, 仅北美一家出版社一年包括新作以及经典重印就能出版400多种科幻作品;2009年, 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总收入突破62亿元。其中位居榜首的是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 掘金13.2亿元人民币, 排名二、三的是好莱坞科幻灾难大片《2012》, 票房达到4.7亿元, 科幻动作大片《变形金刚》的票房达到4.3亿元。美国的科幻产业不仅仅只有电影, 科幻类游戏也很发达。比如《星际争霸》, 这个游戏在当年是影响了一代人。美国的游戏产业很发达, 产值都很高。而在中国, 科幻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除了盈利外, 科幻产业更大的意义在于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效应, 它所产生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应是任何其中科技传播手段所无法比拟和企及的, 因为它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条式的单向传播模式, 也不是就单个问题讨论式的双向传播模式, 而是一种基于人类命运和人类未来前途的集体呼应式传播模式。其内化程度, 以及带来的大面积深层次思考是嵌入式的, 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它能使得大众超越现实生活关注到人类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也能启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梦想的翅膀尽情飞扬。

2 三大阻力阻碍产业发展

在一线的调查中, 笔者了解到目前科幻产业领域存在的几大瓶颈问题。

1) 首先是人才培养体系问题。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中国高校中, 唯一的一个科幻文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北京师范大学, 它被归类在儿童文学方向下。虽然科幻面向儿童有一定的好处, 是推动儿童科普发展的有力工具, 日本动漫产业也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 但是要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远远不够。科幻产业面向的是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人群, 每一个人都有进行科学幻想的激情。

科幻小说写作人才匮乏是业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中国科幻原创小说的数量较少, 近几年来, 中国每年出版原创长篇科幻小说数量在10部左右, 近些年才有所上升。全国专职科幻作家人数不超过两位数, 很大科幻作家都是兼职。

科幻产品制造的团队也是目前十分缺乏的。科幻产业涉及到动画、游戏、影视、图书、玩具等市场。一个高效率的科幻产业团队可以从一个有市场响应力的科幻小说出发, 开发游戏、制成漫画, 拍摄电影, 也可以从游戏、漫画、电影等入手, 开发其他领域的市场。在美国, 很多游戏、电影和美术设计方面有很多顶尖的华裔人才, 他们中的很多人回国开设了公司, 或者与国内有业务往来。从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整体技术能力来说, 与国外不相上下, 但是他们几乎都不做本土原创的动画, 绝大多数的业务是承接全球市场的外包项目。国内玩家追捧的科幻游戏没有一款“中国制造”, 中国影视技术特效团队的水平也不错, 但是这些优势没有被有效整合起来。

科幻电影人才培养同样是一个薄弱环节,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科幻消费市场, 但每年生产的国产科幻电影寥寥无几, 中央6套电影频道从1999年至2012年共生产影片1519部。科幻影片仅有2部。近期, 著名作家郭敬明领衔的最世文化公司签约了国内7、8名优秀的科幻作家, 希望从科幻小说入手, 打造中国的科幻电影。但是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在打造科幻电影过程中, 制片人和电影导演的人选是最困难的事, 极有可能请美国好莱坞的制片人和导演来操刀。

而纵观发达国家, 不难发现其已经建成了完备的科幻人才培养体系, 1961年, 美国科尔盖特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就正式开设了科幻小说课程。上世纪70年代末, 美国已经有大约20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科幻课程, 更多的中学也将科幻小说列入教学计划中。而英国已经设立了科幻文学方向的博士点, 日本和俄罗斯也在大学教育中引入了科幻课程。而中国在科幻人才培养方面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科幻人才的长期供给不足是科幻产业无法发展起来的基础性原因。

2) 与消费者互动的创作理念缺乏。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科幻小说都是属于硬科幻系列, 一般是由较高理工科背景的专业人士创作完成的, 普通人很难去理解, 刘慈欣的《三体》已经在故事情节上实现了突破, 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表示读来吃力。科幻是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想象的边缘和交叉领域, 技术细节的想象和运用确实是有理工背景的人的一种优势, 但是理工背景的人比较强调思维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太注重无内在矛盾和无逻辑错误, 忽略了作品的人文性、叙事感, 内部的冲突感不强, 导致故事不是很好看。因此阅读范围仅限于小众范围内, 无法延伸到大众范畴。而这也是目前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和科幻产业无法赢得消费者的原因之一。

让人尽情欣赏的软科幻作品才是富有生命力的科幻产业的金钥匙。笔者了解到事实上国外的科幻产业一开始也是面临同样的情况。很少有国人知道, 1964年开拍的美国大片《星际迷航》是失败的, 而且不只是一次失败, 而是推出三次, 三次全部失败。之所以还在继续, 是因为培育了一大批粉丝, 这些粉丝参与到了电影的修改中来, 而电影的编剧本身不是科技工作者, 但是他热爱科学, 和很多科学家交朋友, 正是这样的一种互动过程中, 电影剧本被慢慢打磨成了一部市场接受的作品, 也造就了日后票房屡创新高的科幻大片。

而这样的互动在中国科幻界也几乎是一片空白。笔者了解到, 酷似小米手机的发展路线, 如今上海的熙谷传媒正在尝试以粉丝效应带动科幻产业市场。总经理傅仰鹏本身是位科幻迷。他在读完MBA后, 深入考察了中国的科幻产业市场, 开始了自主创业。熙谷传媒盼望打造一个中国的科幻产业品牌。一本名为《天尘》的科幻小说已经完成, 但是公司并不急于推出, 而是将该科幻小说改编为游戏, 游戏一经推出, 就很受欢迎, 短短几个月内下载量突破50万次, 根据规划中的路线图, 接下来是推出小说, 甚至拍摄电影, 而随着培育的粉丝群数量日益扩大, 市场的接纳度和整体效应将会逐步放大, 《天尘》的品牌效应也将呈现出来。

在市场经济中, 闭门造车无疑是死路一条, 而与消费者互动, 无疑是掌握市场需求最好的手段, 这种“精益创业”的方法在欧美已经非常流行。而中国科幻产业若想有所突破, 此模式的推广无疑是必经的旅程。

3) 原创作品缺乏文化号召力。

中国优秀原创科幻作品缺乏文化号召力是制约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 从个体的角度看, 刘慈欣、王晋康、韩松, 以及更年轻一代的陈楸帆、夏笳、江波等少数作家的优秀之作, 无论在想象力还是文学性上都足以与西方一流的科幻作品相媲美。但是总体角度看, 不可否认, 中国原创科幻作品还有很多“硬伤”。其中最内伤的是难以回到人的本性角度和社会问题层面思考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说, 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学作品都是涉及到人类普世价值观和人性、生存问题等的挖掘。肤浅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展示, 是十分枯燥无味, 很难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的。

真正好的作品, 仅靠技术细节是写不出来的, 还需要更深刻的东西, 比如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理解。比如西方人关心的问题是文明冲突和人性的终极审判, 而中国却更关注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国家的崛起。有广泛文化号召力的科幻作品应该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进行观照、做出回应。

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是目前一线科幻产业领域正在探索的一种模式。近年来, 《盗墓笔记》等奇幻小说的异军突起让人刮目相看, 曲折的框架和出人意料的内容情节让很多读者痴迷其中。笔者也了解到有些民营公司看重这一点, 正在进行尝试性探索, 组织科幻作家和奇幻作家组成一个创作团队, 利用科幻作家的科学知识和奇幻作家是叙事构思能力, 希望打造出几部具有市场接纳度的科幻作, 这种模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十分常见。此外, 科学家和畅销书作家强强联合的科幻小说写作模式也有公司在尝试进行。这些先驱性的探索仍在小范围中进行, 希望得到政府的引导和鼓励。

3 社会发育和政府引导需同步进行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面对巨额的市场份额, 市场经济本身有个自发的机制, 一大批企业会看到市场盈利点, 而自发育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在国内, 科幻“品牌”的价值往往被人所忽略, 在西方发达国家, 一个科幻作品形成的价值往往借助一个强大的品牌通过出版物、游戏、动漫、电影、旅游、衍生产品等来持续性体现, 并且极具号召力。品牌效应往往能聚集到各种资源, 一个产业链会在无声无息中自主形成。迪斯尼品牌的持续火爆就很说明“品牌”效应的重要性, 在国内, 鲜有人关注到这一点。很多科幻产品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品牌”作为持续支撑, 没有品牌支撑的科幻公园和科幻影视乐园等项目的生命力无法持续。

政府不宜过多干预科幻产业的市场化行为, 诸如圈地炒作概念等行为不应该得到支持, 但是社会的自发育需要各种资源的汇聚, 产业链的布局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 而在这其中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笔者认为破除瓶颈问题、夯实发展基础, 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是比较适合的引导举措, 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 近些年游戏产业和影视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 好莱坞大片运作模式也为很多华人所熟知, 而且市场上闲散资金充裕, 投资者投资欲望高涨, 市场的趋利性和优惠的政策将会吸引资源的集聚, 只要出现一流的科幻作品, 就很有可能引发一波浪潮, 在这即将到来的一波波浪潮中, 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协调、扶助、而不是过多的介入和参与。

政府另一个作用是舆论引导, 就像国产手机、国产电脑一样, 中国自主的科幻产业也需要国人的支持, 这种市场的支持力度绝对不可小视。

前些年中国的电影业饱受批评, 票房惨淡, 这些年中国的电影业欣欣向荣, 业内称评价再烂的片子也有很好的票房收入, 观众照样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一个国内电影的需求市场已经形成。而在巨大的商机面前, 在中国13亿人口的庞大科幻市场面前, 各种要素的碰撞不可避免, 中国科幻产业的“黎明”不会太遥远。

摘要:随着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繁荣, 科幻产业的发展又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美国, 科幻创意产业是仅次于航空工业的美国第二大创汇产业, 而中国的科幻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体系、与消费者互动的创作理念缺乏、以及原创作品缺乏文化号召力是制约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三大瓶颈。在西方发达国家, 一个科幻作品形成的价值往往借助品牌通过出版物、游戏、动漫、电影、旅游、衍生产品等来持续性体现, 并且极具号召力。近些年中国游戏产业和影视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 好莱坞大片运作模式也为很多华人所熟知, 而且市场上闲散资金充裕, 投资者投资欲望高涨, 市场的趋利性和优惠的政策将会吸引资源的集聚, 只要出现一流的科幻作品, 就很有可能引发一波发展浪潮。破除瓶颈问题、夯实发展基础、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强舆论引导是比较适合的引导发展的举措, 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协调、扶助, 而不是过多的介入和参与。

关键词:科幻产业,瓶颈,发展,引导

参考文献

[1]王春法.培育发展科幻产业提升民族创新能力[J].科协论坛, 2013 (12) .

农村干部经济问题治理的瓶颈 第5篇

王建英

当前很多村出现了一种因村干部经济问题引发的矛盾给农村的稳定造成严重的稳定隐患,造成这种稳定隐患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反映的村干部经济问题长期得不到处理,而那些犯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却用各种手段打击报复举报农民造成的。为此,不仅导致了广大农民痛恨这些村干部,同时也加剧了广大农民仇视政府官员的情绪。

目前,更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分析政府官员经济犯罪的逻辑,分析认为:这些犯罪的政府官员在当官或在当大官之前都是比较正直的,都有一颗为民办事的心。但当官后或当大官后,因经不住种种诱惑才走上犯罪道路的。但很少有人关注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村干部的“品位”不在级别。

自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笔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先后对新乡地区内的12个乡镇134个行政村进行走访,发现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与政府官员的经济问题截然不同,种种迹象表明很多农村干部是“有备而来的”,并不是当上村干部后才发生经济问题的。很多村干部在当选之前经济状况很一般,当选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变成“暴发户”。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们的暴富是靠侵害广大农民利益或靠出卖广大农民合法权益获得的非法利益。

一 村干部获取非法利益的原由及方式

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共了解到215位村干部竞选时的相关情况:其中村支部书记101位,村委主任97位,村会计7位。其中56位村支部书记和37位村委主任是连任的。11位村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主任。这些村在本次换届选举中,除了5个村的村委主任没有进行贿选外,其他村都存有用贿选的方法进行拉选票的现象。根据当地村民讲述的情况,笔者将其分为四个档次:花费100万元以上的11个村;50万元以上的17村;30万元以上的37个村;剩余的村均在3——30万元之间。从走访时了解到这些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处于开发或准开发区域内。

众所周知,当前村干部的工资是由乡镇财政支出的。新乡地区的普遍标准是每月500——1000元,三年也不过是18000——36000元,而那些竞选村干部(主要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的村民为何会拿出高于自己应得工资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费用竞选没有品位的村官呢?事实证实为了当选后(非法)牟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笔者将村干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渠道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用违法手段侵害农民合法利益;另一种是在政府行为中靠出卖农民合法权益非法获取暴利。

1、直接用违法手段侵害农民合法利益。这种方式主要是指一些村干部效仿某些乡镇官员截留、克扣征地补偿款的情况用非法手段对征地补偿款进行第二次截留、克扣。从走访的情况看到,凡是只要有征地事件发生的村子,这种现象都存在。事实证明,此类事件的发生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村干部“单独行为”造成的,而是村干部和基层政府某些领导合谋完成的或者是村干部在某些政府官员授意下实施完成的。其结果是村干部和政府某些官员利益共享。在这种利益的非法获取过程中,村干部是违法的实施者,政府某些官员是该违法行为的操纵者和保护伞。如A村,2002年国家修京珠高速公路征用耕地252.48亩,乡领导向农民宣称的征地标准是每亩一万元,但被征地农民每亩只得到3000元,余款被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用各种名义非法挪用。新闻媒体报道后(人民日报2005年),区、乡领导在查账过程中,做假账欺骗记者和上级相关部门。之后,记者又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内参的方式报道此事。但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此事处理不了了之。后来,有村民从统计部门了解到的数据,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倍数计算其标准是每亩3万多元。2010年3月,区政府招商征用该村耕地259亩,乡领导向村民宣称依照省政府规定的区片地价进行补偿,每亩5.6万元。后来,《农村工作通讯》杂志社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从区领导提供的账目中发现其标准是每亩6.2万元。但村民从省国土资源厅公示的征地文件上了解到,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助费900多万元(安置300人,人均30886元)被截留了。

2、在政府行为中,靠出卖农民合法权益牟取暴利。该方式主要是一些村干部在乡镇政府组织的征地或拆迁过程中(不管这些行为是否合法),不顾农民的切身利益,完全站在政府一方,积极配合政府的一切行为,这样一来,他们能在后征地期间或后拆迁期间谋取巨额利益。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由此引发的征地、拆迁事件屡屡发生。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和耕地,阻拦政府非法拆迁和征地而引发的农民和政府发生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在这些事件中,村干部几乎上都是首当其冲的,因为一方面能表现对上级领导的“忠心”,加深与政府领导关系为下届连任捞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也是是十分重要的一面就是能以各种形式从中捞取巨大利益。如通过政府给子自己牵线搭桥,承包征地单位的部分工程赚取巨大经济利益。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乡镇领导为了避免和农民发生正面冲突,就在村干部中培养“人才”替自己摆平那些不听话的农民。为了让村干部“冲锋陷阵”,政府官员承诺给这些村干部各种好处。

这样,政府官员减少很多风险,即便发生了意外事件,政府官员也有理由推脱。当然这些“冲锋陷阵”的村干部们也不害怕,因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政府官员会对他们进行“保护”的。

笔者在走访时了解到很多村干部都积极相应乡镇领导的“号召”,要么招商引资,要么搞城乡建设。如B村,该村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在没有告知广大村民的情况下将村民承包的120多亩耕地擅自卖给政府进行修路。但征地补偿款(补偿标准每亩4.5万元)500多万元没有发给农民,而是挪用到自己开办的工厂里(8个月)。为此,被征地农民阻拦施工,在上级领导的干预下,该村干部退还到村委会。但该村干部没有受到任何法律惩罚。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此类事件很多,举不胜举。

二 举报村干部经济问题的后果

广大村民对村干部侵吞自己经济利益或者靠出卖自己合法权益中饱私囊的行为深恶痛绝。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多农民到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其结果令很多举报的农民感到十分迷茫。

由于我国实行举报制度是实名制,很多举报农民在公安、检查、反贪部门举报后,要求依法查处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但举报信息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传到被举报者的“耳朵”里。被举报的村干部就会用各种手段进行打击报复。当相关部门介入查处后,最终结果令农民们匪夷所思:一种情况是有些村干部退回侵占的农民利益;另一种情况某些乡镇领导用各种手段袒护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没有退回侵占的农民利益。无论哪一种情况,犯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却没有受到任何法律处罚,而举报的农民却被所谓的“违法”行为遭到法办,如C村,因征地补偿款被截留到政府上访,5位农民被公安部门以“扰乱社会秩序”罪被拘留。

但也有一些农民害怕村干部过后打击报复,选择了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在这些农民当中有些村民充当了所谓的“好人”,他们不参与举报村干部的队伍,同时又和举报的村民保持很近的距离,因为这样就不会得罪村干部,如果举报成功的话,也能分享“胜利”果实;如果失败,自己也没有任何损失。

三 治理难的原因

古代有句俗语“民不告官不究”,现在,农民都是实名举报,证据确凿明朗,但相关部门却不予追究或不予深究。大量实例证实出现这种现象有3种原因:1村干部和乡镇领导之间存有“灰色”经济链条;2村干部和乡镇领导之间有相互利用关系;3相关部门执法不力。

1村干部和乡镇领导之间存有“灰色”经济链条.。大量实例证实,村干部截留、克扣征地补偿款都不是村干部自己“单独”完成的,而是和乡镇政府某些领导合谋完成的或者在某些领导的授意下或默许下完成的。截留、克扣的征地补偿款也不是自己“独吞”的,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是分给了那些合谋的乡镇领导。另一种情况是村干部效仿乡镇政府某些官员的截留、克扣的行为进行雁过拔毛。由于自己(指乡镇领导)有同样的违法行为,害怕在追究村干部的经济问题过程中“拨出萝卜带出泥”牵出自己,为此,他们不敢或不愿干涉村干部的经济问题。即便是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他们都会尽力和调查人员进行周旋,力保被查村干部不发生“意外”。

2乡镇领导和村干部之间相互利用关系。当前,很多农村处于开发或建设新农村之中,征地和拆迁成为乡镇领导工作中的头等大事。由于在这些过程中有很多猫腻,农民和乡镇政府之间有很强的敌对情绪,政府官员根本做不了农民的思想工作。为了完成征地和拆迁的任务,某些乡镇领导就让村干部成为自己布局中的一个“棋子”去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农民。现在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不让这些村干部得到一些“甜头”,这些村干部们是不可能给乡镇政府“卖力”的。为此,乡镇领导就会对这些村干部承诺一些经济利益或者默许某些村干部一些违法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某些领导之间就形成了某种默契:我给你出力,你给我一定的好处或者不处理违法行为

3我国现行的法规制度规定,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是由公安机关的经侦部门负责处理的。由于很多农民不清楚,他们通常是到纪检委或反贪局进行举报,因某些乡镇领导“活动”,这三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搪塞举报农民。再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当公安机关的经侦部门介入调查后,乡镇政府某些领导就会进行阻挠、袒护,甚至给办案人员送“红包”,很多经侦办案人员经不起诱惑或为了结识新朋友的情况下,就违背法律原则给那些有问题的村干部开了“绿灯”。同时,政府官员自己或和这些公安机关的经侦人员串通用各种“钓鱼式”问题或“戴帽子式”问题对举报农民进行打击报复,迫使他们放弃举报。

由此看出,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和某些有“灰色”交易的乡镇领导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为了自己不被牵涉出来,这些乡镇领导用各种手段“保护”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不发生“意外”,即便发生了“意外”,他们也会力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是这种潜规则链条的存在,才导致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处于“真空”状态,也正是这种潜规则链条的存在,更加剧了那些村干部的违法气焰。同时,受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在没有受到保障的情况下又遭到打击报复,表面上不再进行反抗,但内心却隐藏着极强的仇视情绪,给农村的稳定埋下严重隐患。

结束语

为了给广大农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相关部门必须有效治理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防、靠、堵、打4个方面着手。

防,就是提醒广大农民自己应该从源头做起,特别是在换届选举时,一定要认清某些人的真实“面目”,不要因贪一时小利而选错了人;靠,相关部门必须依靠农民举报的线索认真、深入调查,因为农民是和村干部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村干部的一些细微变化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惊天大案”,如陕西“表哥”的微笑;堵,就是建议一些乡镇领导要洁身自爱,不要因一些非法之利而授柄于人。只有自己“人正”,才敢挺直腰杆指责他人“不正”;打,就是相关部门应该铁面无私,案件无论牵涉何人,都必须依法查办。

资金问题不见得是创业瓶颈 第6篇

尽管在创业的道路上我有过很多尝试,做过房地产,后来又卖酒、卖饮料、卖猪肉,但一直以来,我都不敢大规模去投。因为我知道,传统行业表面上看简简单单,但实际上有太多道道。

我们做企业,如果是传统行业,我们慢慢做,生命往往会更强大。就比如我养猪,刚开始的时候,尽管我们很有钱,但都是小心翼翼的。我先养殖几百头猪,甚至我跟农民下订单,先养一点点作为试验,之后我发现这个东西还行,然后再慢慢扩,这几年才大规模地扩。

但很多老板不懂这些。我记得5年前,有一个老板的饭馆开业,非常豪华,规模差不多是我们当地第二第三大了,他原来是做房地产的。但是我到那里,他请我吃第一顿,我就知道他绝对撑不下去。

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养鸡的,从这个饭馆端上来的鸡肉的纤维、氨基酸里面,我判断出它的肉是110天长成的,但它的鸡冠是140天长成的。鸡冠看起来成熟了,而鸡纤维、氨基酸没有达到性成熟标准,只能用雌性激素催熟。我们真正养鸡的人,如果是一个小老板慢慢做起来,他绝对不会去采购这种鸡。另外,我是海边人,这个馆子里的鱼,一吃就觉得肯定是死了超过4个小时以上。

那个老板是做房地产的,根本不知道这些。但假如他是从大排档做起,从10张桌子,到30张,再到100张,或300张,那么,这个馆子的生命力就会很强。反之,你就是外行。

你的鸡不行,你也不知道鸡怎么去养。你的鱼不行,因为百分之百要在水箱里下抗生素,为什么?鱼在那么高密度的水里面,如果不下抗生素,鱼肯定活不了几个小时,因为它们互相之间一碰就感染,一感染就死。所以,如果你刚刚入行,坏招也不知道怎么用。但是,他真正从鱼贩子出身的,或者从大排档出身,他早就知道那么回事了。

现在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从创业到真正爆发,往往都有10年左右的摸索期。真正意义的传统行业如饮食、家电企业,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国美、苏宁以及富士康,他们基本做到10年左右上市,而上市前几乎都在传统行业,这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传统行业意味着早就有了,所以刚刚进入的时候,绝对就是一个弱势的企业。

但弱势的企业,关键就是怎样能在弱势的时候,逐渐发展壮大,确定你的商业模式。比如“真功夫”,开始是叫“168蒸品店”的路边店,后面更名为“双种子”,发展大概10多年后,在2004年左右改成“真功夫”,才开始大规模发展。还有沃尔玛,从一个小商店到商业模式的形成,差不多也是10-15年。

我做企业一直是比较稳健的。现在“天地壹号”在江门有三个厂区,为什么这样呢?开始时候,我们是交由江门啤酒厂做OEM的。到2003、2004年的时候,我们盈利不错,买了三十亩地,但我们投产不到4年就满负荷了,又去买另外一块地;到2010年新厂投产,3年后又满负荷了;前段时间,我们在另外一个地方,计划买400亩地。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天地壹号虽为细分品类,但餐饮料市场确实太大了,我们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总之,一块地不够我就再买一块地,导致我现在的几块地都是分开的。实际上,我们这种保守的思想,虽然会给高速发展期公司的营运造成一定被动,但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应对变化,我们宁愿用这种稳健来夯实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构建坚不可摧的特色产业链,比如我们一直以来专注于产品品质的升级,以及近年来对全产业链的并购整合等。

但整个过程,唯一令我比较欣慰的是,我过去那么多年来没有为钱而发过愁。当年做房地产很赚钱,甚至可以讲几乎都不缺乏资金。而现在没有一、二十个亿根本进不了行业门槛。不仅房地产,我后来做天地壹号、壹号土猪,以及其他领域,在过去20年里面,项目基本上没怎么折腾钱,或者说钱对我基本上没有什么压力。

我做房地产的时候,跟朋友借了钱,我跟他讲我们合作,你出钱我出力,一算账他说行。然后大概一个半月左右就把钱还给他了。当然,也是因为时代的特殊性。那个时候有图纸就可以卖房,当时的资金筹集办法现在当然不可用了,因为当时许多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我相信,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年后的今天,中国创业者一定同样不缺钱, 缺的是好项目。

大钱大的做,小钱小的做,没钱按照没钱的做。资金问题不见得是我们创业的一个瓶颈,特别是在传统行业。很多人能看到,牛根生在1999年创业,他在伊利那里干了20多年,伊利给他交了学费。牛根生一下子拿了300万,就敢拿100万到中央电视台里面打广告,那时晚上10点之后在中央电视台里面打广告还是很便宜的,他那100万是给经销商看的,根本不是面向消费者——蒙牛已经在中央电视台里面打广告了,你们快点给我打款,就是起这种作用。当时这种市场决策,绝对是正确的。果然,蒙牛4年后就上市了。

博主简介: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校档案工作之“瓶颈”问题探索 第7篇

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根据档案法和有关规定, 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7号令, 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颁布后, 高校档案工作各方面都有了相应的进步和改善, 但是《办法》并没有对高校工作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其约束力有限, 根据目前高校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看, 《办法》的内容贯彻实行到位的很有限。

(一) 管理体制不健全。《办法》第四条可以看出:教育部、教育厅由上至下主管高校档案工作, 然后国家档案局、省级档案局由上至下负责指导高校档案业务工作, 而高校的档案工作由校长领导, 分管校领导协助。

但是从笔者的工作经历和近年来对高校档案工作的了解来看, 以上相关规定在高校的执行情况是各有差异。教育部门和档案行政部门对高校档案工作很少进行建设性的指导工作, 通常只是档案行政部门对高校档案业务工作进行象征性的定期检查, 而且检查工作只是表面的, 很少到高校实地进行考核、指导, 事实上档案局行政部门对高校档案具体业务工作并不十分了解, 各级综合性档案馆的业务和高校档案业务也有很大差别, 要说档案局对高校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实际上是“空话”, 并不能对高校档案工作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实际上是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管理高校档案工作, 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笔者所在的广西区各个高校、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虽然由档案局的一个处室进行业务指导, 但是实际上他们无法进行具体的建设性指导, 他们大多并非专业出身, 还肩负着其他的工作, 而且对各个单位的情况并不熟悉, 也没有经常性走访调研, 每年的档案目录检查也基本流于形式, 这对于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没有实际帮助。档案工作只能是原地踏步, 毫无作为。

此外, 高校的校长一般是不“领导”档案工作的, 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 最多由一个分管领导负责一些相关的行政事务。笔者所在的大学, 校长是不负责档案工作的, 自治区档案局只是每年对各个高校的档案目录进行例行检查, 然后进行评比, 但是几乎所有学校每年都是“优秀”, 没有任何意义。平常档案局也几乎很少与高校进行沟通, 谈不上具体的业务指导。事实上档案局对学校档案工作并不了解, 所以无法做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同时因为缺乏硬性、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 高校对档案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极其有限, 对很多事务可做可不做, 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因此, 这样的一种管理体制对高校档案工作起不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另外, 高校档案管理办法颁布后没有及时进行修订, 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还是80年代修订的, 如今已经过去30多年, 没有重新修订, 30多年时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归档要求和范围早已不能与现实相符合, 应该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而实时更新, 可是似乎没有相关的部门去关心这个问题。高校档案的归档只能是各自发展, 参差不齐, 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像是大海里的小船, 没有导航的指引。在平常的档案工作中, 其实经常碰到一些文件不知道该分到哪个类别的情况, 而且很多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不合理, 比如财会凭证要求是保存15年, 但是从现实工作中看, 不到15年就销毁, 应该延长期限。

(二) 档案馆 (室) 职责未按照《办法》落实到位。《办法》第八条对高校档案机构的安全管理职责进行了9个方面的细化和明确, 这些职责既包含了行政事务, 又有具体的业务职能。档案馆 (室) 的主要职责本是业务方面, 而这些属于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而不属于非实体管理机构的职责却赋予了档案馆。《办法》既然将行政机构的职责赋予了档案馆, 也应该明确与其相匹配的机构性质和职级。但是, 现在的高校档案部门大多是被定为教辅部门, 更多的是挂靠校办, 根本没有行政权力。规模大的高校成立了档案馆, 规模小的设立综合档案室。档案馆能否独立设置全在于校领导对档案的认识程度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档案室级别的档案部门一般只是校长办公室的一个附属科室, 其人员或最多一人, 或是校长办公室其他岗位的人员兼职, 而且在办公室工作繁忙时节, 档案室的人员均会被抽调帮忙, 自己的档案工作都得靠边站, 过后自己加班再做完。另外, 因档案馆 (室) 一般被划为教辅单位, 没有行政执行力, 在各种档案事务和业务工作中是阻碍多多, 连基本的归档工作都感到十分艰难。这种状况在高校中是普遍现象。

(三) 法律规范描述不严谨、缺乏追责条款。《办法》中诸多的条款是“应当……”, 如第十条“高等学校应当为高校档案机构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第十三条“高等学校对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档案工作人员, 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 保障其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以及其他有关待遇, 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助。”第十四条“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 定期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 明确岗位职责, 强化责任意识, 提高学校档案管理水平。”还有第二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等都有“应当”等类似的字眼, 可是这样的“要求”没有约束力, 领导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态度来确定是做还是不做, 而且“不做”没有任何的不良后果产生, 不用承担“不做”的责任。

二、高校档案部门处于尴尬弱势地位

虽然《高校档案管理办法》是指导高校档案工作的法律规范, 但是《办法》中的规定没有赋予高校档案部门足够的行政执行力, 事实上是赋予了行政和业务双重职能, 但是高校实际只在实施业务方面的职能。大多数高校档案馆被定为教辅部门, 档案室甚至只是校长办公室的一个下属科室, 而且档案部门的人员经常要作为校办的后备力量, 要分担校办的部分工作。在各种评选优秀、福利分配方面档案部门都是被忽略的。例如笔者所在的大学档案馆在每年寒暑假都要参加校办值班, 经费使用、优秀评选等各项事务都是算作校办的下属部门。档案馆在每年的归档工作中举步维艰, 催促归档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因档案馆没有行政权力, 加上档案馆的地位低下, 不被重视, 档案工作的开展和发展受到很大牵制。另外, 档案馆没有专用经费项目, 与校办合在一起, 馆长没有签字权, 无法自主发展, 业务培训, 在职学习等都受到限制。

三、档案部门没有明显经济效益, 且社会效益无法快速体现

档案的收集不能产生任何看得见的经济利益, 且在长时间内是看不到实际效益的。在追求短期内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时代, 效益总是被摆在第一位的。在高校, 科研和教学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地位和水平, 被作为评价一个大学的重要指标。而档案工作无论是在关键时候起了多大作用, 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多少有用素材, 这些都不会作为一个高校领导能够重视档案工作的有利条件。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等工作的考核指标中, 从未把档案工作作为其中之一。

四、人才匮乏

高校档案部门通常被认为是养老的地方。过去经常是安排老弱病残或者家属的地方, 就算现在已经渐渐有了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的档案学专业人才, 但是他们的到来并不能长久, 往往过几年就被其他部门“挖走”。档案馆 (室) 的领导职位也通常是安排即将退休的。给人感觉就是“等着退休”, 不需要再“操心”, 不需要再发展。在档案部门的领导迫于条件限制, 即使想大有作为, 也“无力施展”, 只能都是安于现状。这造成几乎没有人愿意来档案部门, 或者只是作为“跳板”, 年轻人更加因为考虑长远发展, 不愿意“久留”。这些造成档案部门缺乏稳定的专业性人才, 特别是要逐步走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档案, 更缺乏计算机和档案专业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笔者所在的高校档案馆内男性年轻专业人才只有一名, 而他是经常被借调的首要人选, 也是其他部门想“挖走”的人选, 从他自身发展来看, 当然是不会长期任职在档案馆。

五、档案工作者待遇低下, 工作热情不高

档案部门一般是教辅部门, 也是典型的“清水衙门”, 没有任何创收业务, 也没有独立的经费。档案工作者的工资待遇都是固定不变的, 需要晋升职务基本只有专业技术这一条路可走, 但是档案工作的繁琐杂碎对于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 都是枯燥无味的, 而且做多做少都一样, 这样造成对工作的积极性很低, 因为“业务工作做得再好不如一篇高水平的文章来得实在”, 因为评上职称得以晋升工资。另外, 在很多方面无法受到学校重视, 和其他部门相比总感觉“低人一等”。

六、领导对档案认识不到位

档案部门在很多外人甚至是领导们的眼中, 远不及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重要, 不用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档案工作上, 能够应付日常的需要即可。

笔者所在档案馆虽然有上级编委文件认定校档案馆属于副处级教辅部门, 但是一直以来领导并不完全按照文件执行, 一直“挂靠”校办, 不给予独立设置。而与档案馆同级的学报编辑部却是给予了完整的认同。档案馆虽挂靠校办, 但是实际工作中是被作为下属部门, 这实际上降低了档案馆的地位。另外, 在档案馆的日常相关事务中, 领导通常不太在意和支持, 如报预算时, 领导不认为扫描仪、照相机属于档案工作的必需品, 觉得没有必要购买, 这实际上也限制了档案馆的业务发展, 同时也打击了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档案工作虽比不上教学重要, 但是领导太厚此薄彼, 认识不到档案工作的长期性、历史性作用, 对档案工作的发展起不到积极作用, 只能安于现状, 停滞不前。

七、科研薄弱

在高校, 科研是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在笔者所在的医科大学, 科研更是学校尤为重视的部分。而在这里学非医学专业的老师都是处在科研的边缘地带, 与专业性强的医学者相比, 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而要在文科方面做出什么惊人的科研成就实属可能性不大, 对于档案如此冷淡的专业更加难以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 和医学也难扯上关系。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位升迁。尽管学历在现在有很大改观, 逐步引进了硕士研究生, 但是迫于现实的情况, 即使是有学历, 但是在医学为重的大学, 档案专业难以在科研上有所建树。这样档案工作者即使工作做得再好, 也难以得到晋升机会, 只能默默无闻。

高校档案工作相对其他中央和地方综合类档案馆, 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相对发展滞后。笔者认为, 高校档案工作要发展, 最重要的是需要高校领导的支持, 这需要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正确认识;其次是需要档案工作者增强自信心, 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价值, 从而能够全身心积极认真投入到档案工作中。总之, 高校档案工作任重道远,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才能使其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高校档案工作目前虽然有很多进步和改观, 但是发展缓慢, 很多方面出现“瓶颈”。笔者针对高校档案工作的突出问题, 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亲身体会, 论述高校档案工作中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档案,瓶颈

参考文献

[1]胡波.《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手册[M].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网络购物中物流瓶颈问题的思考 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物流瓶颈,解决对策

1 引言

网络购物具有的快捷、方便、低成本的特征是其最大的优势,但是,目前网购中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如信用、支付、法律法规等方面,特别是网购物流瓶颈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如何突破网购物流瓶颈,推进网购物流的发展,对网络购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网络购物中存在的物流瓶颈分析

网上可以解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等商品流通的大部分问题,但却无法解决物流问题。它是网络购物发展的最大瓶颈,能否有效解决物流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购物发展的空间。网购物流,以快递为主要形式,以下列举网购物流的几个瓶颈问题:

2.1 大件商品交易的物流瓶颈

近年来,国内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为网上购物提供了良好的物流渠道,但随着网上购物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单笔交易额的不断刷新,大件货物采购也成为网上购物的一大趋势,家具、家电等“大块头”也开始在淘宝网上频繁交易。“大块头”交易也有一个大麻烦,那就是需要专业的大件物流公司进行货物运输,大件商品运费高令买家倾向于实体店的免费送货上门。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淘宝网上的大件货物成交量只占到总成交量的10%。大件商品物流瓶颈的突破,将为网络物流翻开崭新的一页。

2.2 部分网上卖家“盘剥”快递企业

在网络购物中,只有当卖家发货后在网上提交了发货信息,买家才知道快递公司的名称和快递单号。我们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弊端,卖家有可能从中赚取买家的邮费,因为实际邮费对于买家来说不是透明的。尽管有的卖家自称提供了包装箱和包装操作应当收费,但根据对部分快递企业的调查,许多卖家的包装箱使用了商品的原包装,有的卖家使用的包装胶带是快递企业提供的。

2.3 法律法规滞后,无合理的赔偿标准

快件的延误、损毁,损失赔偿标准较低,是投诉率最高、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08年快递服务申诉率排在前三位的是延误、损毁、遗失。据中国消协统计,2008年在前10位商品与服务中,邮政业居投诉率增长第一位,较2007年增长了72.5%,其原因之一就是行业赔偿标准低。快件遗失、损毁的赔偿标准没有量化的、简化的法律赔偿程序,造成快递投诉多、扯皮多、官司多。

2.4 延误投诉率高、派送成本高

快递延误投诉率、派送成本高。派送居民小区时,居民常常不在家,需要“二次”派送及晚上派送。再如派送“校区”的快件,常常出现“学生上课不能去取件,不同学生要在同一时间的不同校区门口取快件”等情况。但是,如果不能按照客户要求的时间派送就会出现投诉,按照约定去派送又找不到人,一个快递业务员每天派送30至40票快件,其通讯费及人工加班成本很高。

2.5 物流信息无法实时跟踪,部分终端配送人员服务差

虽然现在很多快递都可以跟踪物流信息,但是他们的物流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完善。有些同城快递无法跟踪到货物的信息,不知道货物经哪些地方中转,有些小型快递企业甚至跟踪不到物流信息。此外,网络购物中部分物流终端配送人员,即快递员服务态度差,专业素质不高。经常要求收货人先签收,再验货,而且验货时间很短,还没验完就要赶着送下一家。

3 造成网络购物“物流”瓶颈的原因

3.1 物流运营模式的问题

网上购物过程中,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支付模式,如: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财付通等平台)、货到付款、银行转账等。除了“货到付款”以外,其他模式都是买家先付款、卖家后发货。而买家支付的款项中包含的物流费用,则由卖家与物流公司进行结算。这种模式看似合理,实际上却使得买家与物流公司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所以,物流公司对买家缺乏提高服务的动力。

3.2 物流分散化程度高,效率低

中国目前拥有规模近700亿元的巨大物流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以每年16%~25%的速度在增长。然而,进入这个市场的门槛很低——几百平方米的小仓库、两三辆货车就能成立一个物流公司,这就造成了中国物流企业分散度非常高。美国三大物流企业占美国整个物流72%的市场,而中国物流企业排行的前99家才占了中国物流市场的17.9%,极高的分散度使得物流效率很低、成本很高。

3.3 信息化程度低

现代物流企业要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必需拥有较为先进的物流技术装备,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现代化的港口、码头、吊机、货运车辆、货架、叉车、自动识别、自动分拣、自动跟踪、EDI系统、PDT终端、GPS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适用的物流软件是实现高质量物流服务的保障,没有这些,快速反应、货物安全等指标便难以达成,当然,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也就成为空谈。

4 解决网购物流瓶颈问题的措施

4.1 面向市场,建立以配送为中心的物流服务体系

配送是商品市场发展的产物,随着大批量、少批次的物流配送活动逐步被小批量、多批次所取代,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配送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活动的中心环节和最终目的。因此,一系列物流活动必须围绕组织配送表现出活跃的市场机制,物流企业内部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应适当的面向配送、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此外,物流企业要改变单一送货的观念,协助电子商务公司完成售后服务,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内容。

4.2 加强网购快递价格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

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对淘宝网等网购平台的快递价格进行监管,公开快递费、包装箱费和包装操作费。对于商家收取消费者快递费应如数支付给快递企业,制止商家赚取消费者的快递费,不得以商品的原包装箱作为包装再收取包装箱费用。此外,尝试进行支付改革,将运费与商品的费用分开,由第三方支付平台分别将邮费和商品费用付给物流公司和商家。或者邮费全部到付,由买家直接付给快递公司的送货员。避免卖家从中赚取邮费,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4.3 打破行业界限分割、重新整合物流资源

网络购物对商品配送需求的迫切性和多样性,为整合系统内物流资源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需要。仓储和运输是构成物流的两大支柱,先进的库存基础设施和强大而灵活的运输能力,是开展网络购物物流配送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对这一问题,应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对现有仓储和运输等物流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我国物流资源分属不同主管部门和行业,应打破它们之间的界限分割,按照客观的经济关系和市场需要集中运作物流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4.4 改变竞争策略,实现双赢

引导快递企业由单一的价格竞争向服务质量竞争转型,把快递服务产品的品种与价格和服务品质捆绑,进行差异化竞争。如按照时限服务产品或增值服务的类型进行差异化定价。让快递企业和消费者都认识到,一味的要求低价,最终只会导致“双输”。短期看来,低价格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买家也可以减少运费支出。但是从长远来看,低价格导致快递企业无法保障快递服务质量,失去消费者的信赖;消费者的商品无法安全及时送达,购物效率低。快递企业应以合理价格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消费者的商品快速安全送达,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与消费者实现双赢。

4.5 加强物流配送的政策支持、完善快递赔偿的法律法规

为了大力促进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对商品物流配送应采取更积极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如加强发展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国外资本投资于物流配送设施的政策措施等。同时要尽快完善快递赔偿的法律法规,建立以政府条例的形式设立“快递服务质量保证金制度”,以快递协会制定公约的形式或者政府制定条例的形式,规范快递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快递延误、损毁、遗失赔偿的标准,提高服务质量。

总之,从网络购物的角度分析物流,目前中国的物流体系无论从服务态度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购物者的需要。由于网购物流瓶颈制约着网络购物的发展空间,为此,政府应该将网购物流服务纳入电子商务运行体系,制定统一的网络购物物流标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逐步规范物流市场,来促进网络购物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研究报告[EB/OL].艾瑞网,2010-06-18.

[2]孙艳斌.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EB/OB].龙源期刊网,2007,(21).

[3]杨立春.C to C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新模式探讨[J].物流科技,2009,(12):16-18.

[4]魏智俊.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模式的研究[EB/OB].百度文库,2010-07-21.

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瓶颈问题 第9篇

一、五指山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概况

五指山市地处海南岛中南部腹地, 是中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由于受山区人口分布及地理因素的制约, 音乐教育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学校规模小, 音乐教学资源过于分散, 音乐教学设施落后, 教学设备简陋, 音乐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经费紧缺等问题, 都是制约五指山市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

1. 五指山小学办学规模不大, 全市共有小学13所,

其中市区小学有3所, 乡镇小学10所, 下设51个教学点。据统计, 五指山地区现有小学音乐专业教师45人, 其中专职音乐教师23人, 兼任音乐教师8人, 14人任教其他学科。

2. 教师分配结构不合理。

有些学校音乐教师比较集中, 而有些教学点则由非音乐专业教师任教, 长远来说, 是不利于整个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

3. 教育资源配置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和相应音响、音像资料, 教学设备简陋, 缺少音乐学具, 少数学校配有电子琴, 多数学校仅有录音机, 教学点情况更不乐观。

二、五指山小学音乐教育诸多限制因素产生的原因

1. 教学观念落后, 对小学音乐教育缺乏明确定位。

很多城镇、乡村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度远远不够, 音乐课简化为单纯的歌唱娱乐课, 抛开教材, 忽视了理知识、音乐技能, 严重偏离了音乐艺术的教育教学目标。

2. 缺少专业音乐教师, 教师个人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音乐教师严重不足, 很多学校的音乐课程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 在一些配备专业音乐教师的学校, 因为专业设施无法跟进, 教师的创造力和引导力不够, 也无法有效展开音乐教学工作。加上教师自身音乐教育观念老化, 不注重对学生欣赏、审美能力的培养, 严重阻碍音乐教学的发展。

3. 学生学习兴趣低, 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五指山地区, 学生自身的音乐基础素质普遍较低, 学习起点偏低, 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较弱, 对本应熟悉掌握的乐理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一无所知。加上对音乐课程本身的认识不端正, 不能以正确的学习心态对待音乐课程学习, 课程本身的艺术教育特征随之消失。

三、采取有效对策, 改善学科现状

1. 调动积极性,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把音乐教育和游戏、舞蹈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得音乐课堂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教师必须充分调动教学气氛,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脚也动脑, 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同时也受到美的艺术熏陶。

2. 利用有限的资源, 改善学习环境, 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呼吁“把音乐还给学生, 把艺术还给学生”, 教师应该重新检视自己的观念, 着手改善音乐课堂混乱无序的教学环境, 让孩子学会安静下来聆听音乐。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积极主动去寻求更完善的音乐教学资源,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爱, 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 结合教材内容, 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 将音乐融入教学情境, 贯穿到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更多乐趣。

3. 改变固有观念, 突破创新, 提高教师自身综合教育素养。

音乐教师本身应该摆脱对音乐课程的偏见, 不要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所谓的“副课”, 音乐教育事业要把音乐世界里的美和欢乐传递给学生。俗语有云: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要时刻谨记自我的进步成长, 督促自己多充电, 多学习, 增强音乐教学的创作性和实践性, 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将自己的模式成功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让学生“爱学”并懂得“如何学”。

4. 相关部门重视, 加大投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学设施。

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保证小城镇及农村音乐教育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有效合理地分配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 同时, 加快引进专业音乐教师, 尽快解决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 并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加大对专职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 提高音乐教师整体素质。此外, 学校要加强管理, 加大基础建设的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完善教学设施。

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瓶颈,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 民营企业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社会职位、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瓶颈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并探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

1 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1.1 瓶颈之一:管理弊端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弊端之一主要是家族式管理。企业的家长式管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 企业规模较小, 资金不充足, 此种情况下, 家族式管理在降低管理费用、增强凝聚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壮大, 这种管理模式对民营企业的瓶颈制约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 (1) 产责权高度集中。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使得民营企业的经营权、决策权等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中, 这些业主掌握着最终决策权, 但是由于独断专行等原因, 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模式。 (2) 企业的核心管理层都是家族内部成员, 规还能力。假若发生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情形就需要企业能及时的降低资产负债率。其二, 企业在优化债务结构的时候, 尽可能做到债务的到期数额与日期同未来所预期的现金流量这二者间能够实现一致。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防止企业为了偿还到期债务而影响自身的正常经营, 保障企业的偿还能力。

(2) 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信用。财务信用作为商贸企业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 对于企业进行正常的信用结算、原材料赊购、产品销售和资金筹集等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可以有效增进企业的潜在筹资能力, 对于企业化解财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有效保持企业良好的财务信用, 一方面, 商贸企业要能够和企业保持良好的信用关系, 要和银行之间共享企业的经营信息和资金管理状况, 从而建立双方互信基础;其次, 商贸企业要能够和供货商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 尽量减少货款拖欠问题, 因为一旦失去供货商的信任和支持, 商贸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将直接受到影响, 特别是在企业出现暂时资金困境的时候, 供货商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3) 建立并完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作为防范企业资金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 建立并完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不仅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也是各项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的重要保证。通过这项措施的实施, 将从企业内部形成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机制。对此, 一方面要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严格的商贸企业内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中, 出现丈夫是总经理、妻子掌管财政大权的现象, 主要的管理层都是要家族内部人员担任, 这种任人唯亲的政策很容易使企业留不住人才, 丧失优秀人才。民营企业缺乏优秀人才必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2 瓶颈之二:技术落后

民营企业的技术开发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 规模较小, 档次较低, 在技术方面没有过高要求, 大部分都是靠低技术含量产品起家的并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的。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 其他的竞争者都可以经过仿造介入该行业, 使得竞争加剧, 企业就面临着发展新项目、开发新产品的问题。而民营企业由于资金有限, 旨在追求最大化利益, 不重视技术革新,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忽视技术创新的现象, 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集中在技术革新方面。而技术革新就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优秀人才队伍, 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足。

1.3 瓶颈之三:融资难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其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与国有企业相比, 民营企业能得到来自政府和银行的资金支持寥寥无几。民营企业部财务管理制度, 重点放在对企业的现金流量预算、成本控制、财务风险预警、实物资产及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另一方面, 企业也应该能够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责任,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4结语

商贸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商品的流通及其相关服务业务, 而市场行情瞬息万变, 这就对企业资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贸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时必须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可以果断应对因多种原因产生的资金风险因素。我国商贸企业要不断优化公司债务融资的构成比例, 精心组织实施企业经营策略, 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 并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将财务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2]吴羚.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海南金融, 2005, (1) .[3]张海萍.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探讨[J].金融经济, 2009, (24) .[3]胡波.金融危机下商贸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J].商业会计, 2009, (13) .融资难, 主要表现在: (1) 民营企业进行银行贷款不顺畅。我国民营企业的资本基本上是靠自身积累的,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但是我国的银行侧重于服务国有企业, 银行的贷款也倾向于支持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对于民营企业, 银行贷款是少之又少, 贷款的额度很有限, 不能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 (2)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现阶段, 我国主要扶植的是国有企业, 资本大部分用于国企的改制与重组, 而地方性的民营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融资则受到限制, 另外,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和管理上的缺陷, 很难有上市融资的机会。股票市场主要针对的是国有企业, 并且我国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的股本总额和生产经营都做了规定, 对加工性、流通性的企业严格控制。而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 资金有限, 与公司法限定的条件相差甚远, 因此, 很难进入股票市场。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活动受限, 资金短缺, 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民营企业融资信誉度低。民营企业由于管理不规范, 经常会出现账目数据不真实和作假帐、坏账的现象。数据不真实很难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估, 银行也就无法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科学的审核, 使得企业的融资信誉度低, 导致贷款难问题, 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1.4 瓶颈之四:人才短缺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民营企业发展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但是我国民营企业现在的根本问题就是人才短缺。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所能留住的人才数量少, 人才层次不高, 这是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民营企业人才短缺主要由内外因素造成, 外部因素主要是大型公司以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先进的设施等大量招纳人才, 这种情况下, 优秀人才都首选大型公司。而民营企业由于条件有限, 很难吸纳到优秀人才, 即使引进了人才, 也留不住人才。内部因素主要是民营企业自身问题:民营企业大多数近亲繁殖, 任人唯亲;民营企业用人存在急功近利倾向。

1.5 瓶颈之五: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民营企业也越来越注意到这个问题。目前, 有些民营企业为了建设企业文化, 就模仿外资企业的一些先进经验, 比如统一服装、统一装修风格、统一喊口号等。这些都属于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 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还存在误区。 (1) 民营企业文化模式不健全。现阶段,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模式因为企业的规模及文化背景的不同, 存在很大的差异, 忽略这些差异, 企业文化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中公认的行为准则, 应该具有长久性、系统性等特点, 不能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变更会发生质的变化。而我国的民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者个人的思想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都带有创业者的印迹。民营企业在发展中, 企业文化不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创新的话, 将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2) 企业文化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 是企业个性化的体现, 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 他们对来自外界的竞争反应也不同, 在处理矛盾冲突方面有着自身的特色, 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我国的民营企业文化因为模仿多, 创新少, 导致企业文化个性缺失。

1.6 瓶颈之六:思想观念落后

现阶段,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但是还存在着小富即满的落后思想观念: (1) 满足现状, 跳不出自己的圈子。觉得自己富甲一方, 很了不起。 (2) 观念保守, 思想落后。一些经营者经历创业艰辛后, 对开拓新领域心存畏惧, 缺乏创新意识。 (3) 信用观念不强。我国当前的民营企业失信行为比较普遍, 民营企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 必须重视信用问题。 (4) 急功近利观念。我国的民营企业有很多行为是短期的, 只求眼前利益, 很少考虑到长远利益。

2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

2.1 对策之一:转变思想观念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发展,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因此, 要从思想观念上摆脱传统的恐私心理, 把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到长期计划中, 促进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 对策之二:打破家族化管理模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 企业管理正在发生着变革, 民营企业要取得较大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 打破家族化管理模式, 积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加强自身环境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机制, 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 减少决策失误,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对策之三: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政府要鼓励银行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提供信贷资金。各金融机构还要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加大支持民营企业的力度, 同时, 允许民营企业用无形资产或动产抵押贷款, 或者用企业信誉、品牌等抵押。另外, 建立民营企业担保制度, 解决民营企业担保难问题。

2.4 对策之四:建设民营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文化要重视培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一切以员工为中心, 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遇, 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民营企业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深入到每个员工内心, 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另外, 民营企业文化还要注重创新, 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2.5 对策之五:技术创新, 增强民营企业综合实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民营企业要想获得迅猛发展, 就要加大投入, 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 同时还要与科研单位密切合作, 积极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民营企业要紧跟时代发展, 树立竞争意识,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6 对策之六:完善人才聘用机制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就要依靠人才。所以, 民营企业要转变思想观念, 跳出家族式的狭小圈子, 要爱惜人才, 聘用人才, 留住人才, 给人才提供发展的机遇。民营企业要面向社会, 吸收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要利用国企改革减员的机会, 积极吸纳国企内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迪.制约民营企业走出困境的自身障碍及解决途径[J].中国农业会计, 2010.

[2]赖文燕.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北方经济, 2008.

中国职业教育瓶颈问题的研究 第11篇

【摘 要】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教育体系,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投入不足、体制不顺、质量不高和供求脱节等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中国职教的梳理,分析我国职教管理体制上的不足,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职业 教育 瓶颈

一、中国职业教育瓶颈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高等教育长期实行“精英式”发展,大学生毕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而大多数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不去接受职业教育。不少家庭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学习较差、地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多半是在求学热潮里被看之为“淘汰出局”的差学生。

其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发展属于最薄弱环节。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变化,在招生和教育资源分配上,职业教育往往安排在普通教育之后,而且,现在的职业教育的学校大多还停留在官为本位的体制上,重官,不重学风,不重视成熟的技能教育模式,对于现在流行的走出去,无论是学德国,还是澳大利亚,还是自己摸索,既没有历史的继承,又没有沉淀,加上我们国家地区性差异非常大,没有一种大家都适合的方法,这样职业学校出来的学生,没能有自己应有的技能优势,培养不出社会和社会所要的技术性人才。

再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管理不善,是职业教育出现滑坡和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技工学校的财政投入增长慢于财政收入增长,甚至慢于整个教育的财政投入增长。在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由于一些体制和财政上的约束,民营职业培训机构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信贷等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着投入不足问题,这些反过来对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有很大冲击。部分地方、基层领导观念滞后,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地方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认识不够。

二、中国职业教育瓶颈问题的解决

职业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国家不仅需要搞科研的高端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一线生产技术工人来完成他们的科研成果,即高端的科研成果要变成有利于民生的具体产品,就离不开在企业或工厂的生产技术工人。因此,未来国家的经济要发展,国家要重视民生,就必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以必须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关键问题。

1. 更新发展理念。面对招生滑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日益严峻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政府要积极引导与配合,不断调整发展政策,使其顺应时代潮流但又不能脱离实际,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职业学校不应满足现状,坐等政策,而要提出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树立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抱负,激发开拓进取精神,把目光投放到长远的未来。

2. 加大投入经费。国家应该重视对职教的经费投入,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解决其因经济发展的制约而造成的办学困难问题,改善办学条件,让师生享受到和普通教育同等的优惠。对于大部分职业学校,要有效利用政府的资金补助,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待遇,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增加其对于教学工作的热情,从而激励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

3. 提高管理水平。吸收招聘一批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优势的学校领导,增强学校的民主管理、现代管理理念,打造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学校。多数职业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调整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学校要针对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安排学校教材,统筹自编教材与统编教材,对学生多注重综合素质与技能运用的考察。

4. 加紧校企对接。解决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师资和设备问题,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对接当地工业园区和经济发展;统筹企业发展,培养一批有技能的骨干师生,提高合作办学水平。政府要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打破校企合学中学校“落花有意”,企业“流水无情”的固态。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应积极与企业商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习计划,而不是只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使用。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 职业教育必须成为科学发明和实用产品之间实现价值的主要环节。职业教育要加强科技创新,实现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创新”经职业教育而转变为产品和商品,使其成为实现价值的主要环节,并不断给专业研究机构提供来自市场的参照。注重与其他类型教育系统的交流,提升自身价值。

2. 必须调整职业教育主要为“片面城市化”提供人才的发展思路。扭转偏重发展工业、服务业,而弱化农业就业者教育的状况,政府要加强协同支持与服务引导,健全专门调查研究等的机构,从而为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富强、农民富有”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保障。

3. 必须因地制宜发展职业教育,保护传统职业教育资源。改变以往只运用普通教育的标准和评价方式来管理教育的僵化方式。保护传统职业教育资源,如贵州的蜡染,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和浙江东阳的木雕等,通过创新探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职业技术方面的人力资源支持和技术创新支持

影响档案馆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浅析 第12篇

问题一:安全危机

1.很多人都习惯于按常态规划开展工作, 寄希望于天天无险、日日平安。但是, 管理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的, 难以预料的危机是无法避免的。档案馆在发展过程中要正视各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认识到危机的爆发具有危害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从关系全国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危机存在的危害性及化解危机的重要性, 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 掌握应对各种危机的方法与技能, 做到居安思危、应对得当。如果我们对面临的危机熟若无睹, 不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不把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消灭在萌芽状态, 那么危机必然会由潜在变为现实, 最终将危及档案馆的生存和发展, 进而影响全国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切实做好档案馆的安全保障工作。第一, 技术保障。安全技术是确保档案馆安全的强有力武器。保障档案馆及馆藏档案信息的安全, 要加强技术研发, 积极采用信息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先进的安全技术抵御各种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的破坏。第二, 管理保障。安全管理是确保档案馆及其馆藏档案安全的落实手段。档案馆要建立专门机构加强档案馆的安全监管。设置专门机构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一是为了对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识别, 事先制定一套或几套既定的危机管理方案和程序等;二是编制各种规章制度, 如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系统运行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等, 并编制各种应急预案和计划, 以应对不同情况的需要;三是为了保证危机发生时应对有效、协调得力, 危机预防机构应定期安排训练和演习。第三, 法制保障。加强法制建设, 以法制来强化档案馆及馆藏档案信息的安全。通过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电子文档法律效力等方面的立法与执法工作, 健全现有的法律体系, 严厉打击各种危胁档案安全或造成档案危机的犯罪行为。

问题二:经费短缺

经费是档案馆开展业务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 也是实现档案馆组织领导工作的物质保障。经费是否充足, 是否得到合理使用, 直接影响着档案馆工作的正常开展。档案馆是属于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其生存和发展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 都应将档案事业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之中, 不流于形式、拨付到位。为此, 档案馆可通过《档案法》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和领导协调, 争取财政拨款和计划资金的到位, 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经费管理。此外, 档案馆还应该正确处理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的关系, 要认识到无偿服务是档案馆最主要、最基本的服务方式, 绝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档案馆通过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和扩大档案馆的影响来赢得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同, 才有获得更多的投资和捐赠, 从而化解所面临的财力危机紧张问题。

问题三:人才匮乏

上一篇:矿井主扇风机下一篇:季节冻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