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健康范文

2024-09-21

工人健康范文(精选11篇)

工人健康 第1篇

朱迪斯是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化学的博士后, 她发现很多研究将倒班与影响健康的疾病联系起来, 比如糖尿病、癌症和高血压等。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 (NIOSH) 将倒班定义为正常工作时间 (7—18点) 之外的工作。最近, 她还通过研究发现:倒班工人应避免在晚上吃含铁量高的食物, 这样可以防止出现不正常的血糖浓度。她希望做更多的研究, 来对倒班工人进行更多的指导。倒班工人是被遗忘的群体, 这个群体包括了护士、医生、工厂工人等。他们对社会很重要, 但却处于一定的风险之中。

破坏生物钟

倒班工人在夜里工作, 这打乱了他们的睡眠和饮食的生理节律 (也称为生物钟)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07年把涉及打乱生理节律的倒班确定为“可能的致癌物”。

娜塔莉·道特维奇博士是国家睡眠基金会的环境学家, 也是塔城阿拉巴马大学临床心理学的助理教授。她说“我们的生物钟会变得与环境信号不匹配。当我们感觉困乏时, 就会得到身体的提示, 这就是我们应该睡觉的时候了。就像倒时差一样, 人们很难在外界的干扰下确保睡眠的时长和质量, 例如在光亮或吵闹的环境中睡觉。”

在国家睡眠基金会2008年的调查中, 有63%的倒班工人认为他们的日程能让他们得到充足的睡眠时间, 而在正常工作的工人中, 这一数值达89%。

“我们睡觉时, 身体就会修复一些东西。”NIOSH的流行病学家克里斯蒂娜·劳森博士说, “休息确实有助于我们保持健康。如果工人夜晚工作, 那么其睡眠—清醒和白天—黑夜的交替模式就发生变化, 这就影响了工人的健康”

影响饮食

朱迪斯和犹他大学的研究员给小白鼠喂食铁盐, 以观察肝脏的生物钟如何根据大脑生物钟的变化出现不同步现象。该现象会导致小白鼠新陈代谢紊乱, 出现肥胖和糖尿病。进食设置了肝脏的生物钟。研究员们发现, 摄入铁会增加细胞中的原血红素的浓度, 及提高血红素中含铁化合物的含量。

研究发现, 当血红素附着到管理生理节律的蛋白上, 蛋白活性增加并刺激肝脏正确地控制血糖浓度。但如果生物钟出现不同步时, 若蛋白活性增加, 就可能导致不正常的血糖浓度。因此, 当一个倒班工人在晚上吃了含铁量高的食物时, 会导致更严重的肝脏—大脑之间的生物钟不一致。

朱迪斯建议倒班工人在晚上避免食用含铁量高的食物, 例如牛排或其他红肉、菠菜等, 但在白天可以吃这些食物或补充铁元素来使他们的生物钟保持一致。这并非说明铁不好, 而是何时摄入的问题。

另一项探究了倒班工人的饮食习惯的研究于2014年2月发表在《职业与环境医学期刊》上。通过该研究发现, 倒班工人更倾向于吃易导致慢性炎症的食物,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倒班工作与一些特定疾病之间有关。

慢性炎症会导致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倒班工人倾向吃一些致炎性的食物, 因为他们在本应睡觉的时段工作, 因此会多吃含高热量、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并且, 他认为在夜里很少供应健康食物。实际上, 倒班工人本应该做出健康的选择, 例如多吃水果、蔬菜和进行体检。

其他研究

在研究工人倒班对健康的影响方面, 目前还存在一些其他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更加确定了倒班与员工健康之间的关系。各项研究信息如下:

2013年1月, 西雅图的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认为, 倒班工作与卵巢癌的发病有关。2014年7月, 中国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表明, 倒班工作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相关。2014年10月, 以色列的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发表的研究发现, 倒班工作或频繁跨时区飞行可导致生物钟紊乱, 影响肠道菌群, 出现肥胖和新陈代谢问题。2014年11月, 法国图卢兹大学发表的研究认为, 常年倒班工作会导致大脑活力降低, 至少需要5年才可恢复。

应对建议

随着倒班与工人健康的相关研究工作的继续进行, 人们发现, 雇主可起到一定作用。公司可以提供健康的食物或者健身设备, 把短休息、长休息和灵活工作计划等可行方案划入企业用工计划内等。

工人自身也要把休息放在第一位。倒班工人对睡眠环境的要求也更苛刻, 要确保他们能在卧室里放松心情, 避免卧室内有电子器件打扰, 用遮光窗帘阻挡光线, 用降噪声机清除或屏蔽噪声。

另外雇主还应鼓励工人, 让其意识到休息的重要性, 并把学到的相关知识与家人等分享, 共同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如果工人感觉过度疲劳, 务必向管理人员报告, 这是保护自己的必要措施。此外, NIOSH的博客也提出了给员工和雇主的建议。具体如下。

给雇主的建议

每个休息日给员工提供至少10 h的连续休息时间, 从而让员工睡眠时间达到7~8 h。在员工完成要求较高的任务时, 休息时间要增长或次数增加 (每1~2 h1次) , 实际上多次短时休息比少次长时休息更有效果。在吃饭时要给工人更长的休息时间。工人通常能承受每周5天, 每天8 h, 或者每周4天, 每天10 h的工作强度。在休息日更多、更分散的情况下, 每次工作12 h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夜间工作时, 工作时长应适当缩短 (比如8个h) 。

评估工作要求, 时长达12 h更适合非体力劳动, 比如文书工作。在5个8 h工作日或者4个10 h工作日后, 要准备1或2天全天的休息;在3天连续的12 h工作后, 可以给2个休息日。

提供培训, 让工人清楚该如何解决倒班中遇到的问题。意外事故调查也可帮助工人了解疲劳对此类事故的影响。

给工人的建议

下班后要有充足的睡眠;不吃难消化的食物, 少饮酒;在睡前减少咖啡因和兴奋剂的摄入;多运动;尽量在黑暗、舒服、安静和温度合适的地方休息;如遇到睡眠问题, 要向医疗服务机构寻求帮助等。

工人健康 第2篇

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献爱心、关爱环卫工人健康活动启动仪式,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卫工人的重视和关怀。在此,我谨代表神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广大环卫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向神木二院的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县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省级园林城市等多个涉及市容环卫方面的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县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环卫工作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工作,“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环卫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全县广大环卫工人发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无私奉献精神,战严寒斗酷暑,不怕脏不怕累,风雨无阻,长年累月从事着与垃圾打交道的艰苦劳动,用汗水换来了城市环境的整洁优美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注、关爱环卫工人,应当成为建设民生神木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人健康 第3篇

关键词:工人先锋 复合型人才 责任感

1 课题提出的依据

1.1 争创工人先锋号,是激发员工劳动热情,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公司专业化重组,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海外、域外队伍分散,劳动立功竞赛开展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把争创工人先锋号放到会战一线,成为鞭策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激发员工争先担当生产建设、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先锋的热情。

1.2 争创工人先锋号,是展示员工聪明才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争创工人先锋号可以引导员工发挥自身聪明才智,提高创造能力,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推动企业发展献计出力,营造“人人都能成才,人人争当人才”的氛围,为公司的跨越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1.3 争创工人先锋号,是凝聚员工创造力量、提升班组建设的需要 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管理组织,是企业的灵魂所在,班组建设是企业最牢固、最坚定、最有活力的建设工程;是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建设,争创工人先锋号就是充分加强员工最基础的岗位技能、激发员工创造力、提升班组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2 课题研究的过程

2.1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持续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在基层开展争创工人先锋号活动,大大提高了基层单位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效果,能最大限度地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先进性、主动性,这对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员工与企业共谋发展、共建和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1.1 健全组织,形成争创机制。把立功竞赛作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有力抓手,公司结合生产形势、项目特点,组织工会、工程部等部门编制竞赛方案,确定竞赛主题,成立了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工会、企管、工程部等十一个部门组成的处流动红旗评比小组,设立考核办公室,协调组织基层单位开展劳动立功竞赛,坚持每季度评比,根据评比结果争创年度工人先锋号。

2.1.2 着力宣传,形成争创氛围。重视发挥舆论宣传导向作用,针对市场压力剧增的情况下,公司针对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抓好赛前动员,使参战人员充分了解争创“工人先锋号”的目的、意义、要求,引导干部员工积极参与,在竞赛中发现先进典型,总结推广经验,提高先进典型在干部员工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1.3 强化管理,提高争创实效。争创工人先锋号是具有针对性强、成效显著的竞赛活动。公司一是加强竞赛动员,通过下基层、到一线,鼓励和引导员工明确竞赛任务和自身责任;二是加强施工协调,将机关部门与项目班组挂钩,帮助项目班组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确保施工衔接有序、工作稳步推进;三是加强检查监督,严格检查督促,提高各单位争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四是总结激励表彰,有效调动了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深入开展、持续创新,推动企业劳动竞赛健康发展

2.2.1 把争创工人先锋号与群众创新创效活动相结合。群众创新创效活动是激发广大员工立足现场、立足岗位,关心企业发展,发挥主人翁精神的平台,是员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发挥聪明才智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2.2.2 把争创工人先锋号与彰显劳动价值相结合。随着市场快速扩张后所需EPC管理人员和技能操作人员人才紧缺,很难再适应企业发展的情况,公司全面开展“争当学习型企业、知识型员工”活动,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作为提升劳动竞赛水平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争创“工人先锋号“的根本来抓,积极为员工打造成长成才的舞台。

2.2.3 把争创工人先锋号与总结“竞赛”成果相结合。面对市场发展新形势,公司全面启动比安全质量、比效益效能、比节能减排的立功竞赛活动。以产能建设项目和海外域外重点工程为主线,以会战组织生产、劳动竞赛攻克难点,开展“比工期、赛工作效率,比质量、赛技术进步,比安全、赛管理水平,比成本、赛经济效益,比作风、赛优质服务,比形象,赛文明施工”为主要内容的“六比六赛”竞赛活动,年终开展“大干一百天、实现主体贯通”的百日会战活动,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齐头并进,多次刷新管道施工记录,顺利完成各节点目标。

3 课题研究的效果

3.1 创新创效效果显著 先后出台了独具特色的操作法,形成了围绕修旧利废献计策,围绕降本降耗搞竞赛的局面,每年征集到材料管理、技术改进、生产建设、管理增效、文明施工等合理化建议200余条。

3.2 劳动价值得到彰显 通过技能竞赛机制,铺就一线员工创新成材之路,通过工人先锋号平台的争创把群众性立功竞赛活动更加贴近岗位、更加切合实际,更加贴近员工的利益。

3.3 班组建设日益巩固 先后从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工人中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技术能手、高级技师,为新市场的开拓实施储备了技术力量。通过基层班组以点带面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进一步激发“工人先锋号”的带动、创新和激励作用,促进了企业劳动立功竞赛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对再造职工素质的思考[J].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4(04).

[2]李秀香,唐红霞.从劳资博弈看劳工标准认证制的作用——兼与工会组织的作用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健康工人效应的调查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健康工人效应,调查分析

健康工人效应[1]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般而言, 是指用人单位对上岗前工人的健康选择 (或倾向) , 导致在岗工人健康状况优于 (或不低于) 该地区总体人群健康水平, 总发病率与死亡率低于总体人群, 以致掩盖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而产生的效应。经过调查, 我们对健康工人效应引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旨在探讨效应的原因与强度。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某地区3家大型合资、私营企业 (以下简称非国企) 和3家国有大型企业 (以下简称国企) 及其相关人员为调查对象。上岗前体检对象年龄、工龄未作统计。噪声作业调查对象国企为热电厂锅炉车间、气机车间, 合成橡胶厂聚合车间、后处理车间, 机械厂锻压车间、成型车间等共436人 (男302, 女134) , 年龄19~55岁, 平均 (24.4±9.4) 岁;专业工龄1~31 a, 平均 (8.2±6.9) a。非国企为某玻壳厂研磨车间、打磨车间, 空调生产厂钣金车间, 某重型机械厂机加车间、下料车间等共274人 (男193, 女81) , 年龄18~48岁, 平均 (23.5±7.9) 岁;工龄1~24 a, 平均 (7.3±5.7) a。2组工人性别、年龄、工龄、吸烟、饮酒等情况基本均衡,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查证2006和2007年的上岗前体检和在岗期间体检资料, 用人单位信息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供, 并经安全部门核实, 采用表格式调查为主, 配合电话查实, 资料可靠。对6家企业采用统一的检查仪器和方法, 体检医师均经过专业培训, 取得相应执业医师执照, 体检前统一记录标准。

作业环境噪声测定用仪器法 (江西宏声仪器厂ND2型精密声级计) 。

2 结果

2.1 上岗前健康筛选结果

2006年末, 3家非国企共有员工27 683人, 2007年新增员工达3556人, 员工更新率达12.84%。参加上岗前体检人数为4633人, 体检项目为常规检查项目[内、外、皮、神经科, 心电图、X线胸片、肝脾B超、乙肝表面抗原、丙氨酸转氨酶 (ALT) 、血细胞分析、尿常规],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 大多数加做乙肝两对半检查。因健康原因淘汰达1077人, 淘汰率为30.28%。主要淘汰原因为身高 (28.88%) 、乙肝大三阳 (HBsAg、HBeAg、HBcAb) 、乙肝小三阳 (HBsAg、HBeAb、HBcAb) (23.49%) 、ALT活力增高 (复查后) (16.81%) 、无症状高血压 (复查3次后≥140/90 mm Hg) (15.23%) 、其他 (15.60%) 等, 其中, 因职业禁忌证, 由职业病防治机构出具了证明不宜从事所禁忌作业的仅有83人, 仅占淘汰人数的7.70%。

2006年, 3家国企共有员工3567人, 2007年新增员工65人, 员工更新率1.82%。进行上岗体检66人, 体检项目为内科常规项目, 仅1人因肺结核 (经胸片复查确诊) 免予上岗, 淘汰率为1.52%。

2.2 2类所有制企业定期体检结果比较

2.2.1 噪声现场监测结果

国企工作制为四班三倒, 工人均为巡检时接触噪声, 每班实际接触约2 h, 其余时间均在控制室操作, 车间噪声均为稳态, 声压级为86.0~103.0 dB (A) , 几何均值为92.0 dB (A) , 操作室67.0~75.0 dB (A) ;非国企工作制为三班倒, 工人接触噪声为连续性, 每班实际接触约5~8 h, 车间噪声均为稳态, 声压级为85.5~93.0 dB (A) , 几何均值为89.3 dB (A) , 工间可休息二三次, 休息室噪声58.5~68.0 dB (A) , 结果见表1。

2.2.2 噪声作业者防护情况

国企设有控制室, 每月配备1副防噪声耳塞, 每年发1次工作服, 每月发2副口罩和手套, 每2年发1次工作皮鞋;非国企设有工间休息室, 每半年发1副防噪声耳塞, 每年发1次工作服, 不定期发口罩、手套。

2.2.3 常规医学检查结果比较

我们选用常规项目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高血压、视力下降、脂肪肝等异常检出率非国企高于国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慢性咽炎, 肝胆结石、HBsAg阳性、ALT增高、白细胞下降、尿常规异常国企均高于非国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沙眼检出率非国企高于国企, 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国企高于非国企,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2。

2.2.4 噪声作业工人检查结果比较

我们将3家国企和3家非国企中接触噪声作业岗位工人的纯音测听、心电图和血压等体检结果分别进行了统计, 结果发现高血压检出率非国企 (12.77%) 高于国企 (4.98%) , 听力损伤 (耳) 检出率非国企 (27.55%) 高于国企 (8.0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国企 (8.03%) 高于非国企 (11.24%)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3。

3 讨论

我们认为在非国企, 健康工人效应产生的原因有2个, 第1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对上岗前工人的健康选择 (或倾向) , 特别是在新经济条件下, 非公有制企业及其灵活用人机制[2]的影响是巨大的, 非公有制经济体制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 排除潜在的健康隐患成为需要, 灵活的用人机制将这种需要变为现实, 而其灵活的用人机制源于定单式生产模式, 即“以产定员”——产量大用人多, 产量小用人少, 无产量不用人, 不可更改, 因此, 健康工人效应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调查结果显示, 非国企员工年更新率达22.94%, 淘汰率达30.28%;而国企仅分别为1.82%和1.52%,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第2个原因是用人单位对在岗工人的健康选择倾向, 这一点在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明显, 用人单位往往根据定期体检结果对员工进行倾向性的解聘, 特别是职业病危害观察对象, 这种情况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可能会有所改善。

通过对在岗期间体检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国企和非国企常规医学检查的阳性检出率有明显的不同, 在选择的11个指标中, 仅沙眼检出率差别不大, 其他10项指标两者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高血压、视力低下、脂肪肝检出率等非国企高于国企;而慢性咽炎、肝胆结石、乙肝表面抗原阳性、ALT增高、白细胞下降和尿常规异常等检出率国企高于非国企, 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病损谱。产生这一差别与上岗前健康筛选的结果是吻合的, 非国企普遍认为高血压比较好控制, 经复查后一般可通过;视力低下基本不作为筛选指标;脂肪肝是慢性病损, 基本不影响劳动力, 因此, 这3类人均可顺利进入用人单位, 选择性地增加了在岗期间体检阳性检出率。但非国企对传染性疾病, 特别是HBsAg阳性者要求高, 一般难予聘用 (一方面是企业大食堂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管理人员误解的结果) , 而乙型肝炎为血液传播, 日常接触基本无传染 (严进, 而新发少) ;肝肾检查异常影响劳动力的可能性较大, 非国企选择时也是比较慎重;白细胞下降与职业因素有关, 非国企也轻易不会选择, 因此, 选择性地降低了在岗期间体检阳性检出率。

噪声作业体检结果分析发现, 非国企高血压和听力损伤检出率均高于国企 从常规检查结果看, 非国企员工高血压基础检出率高 (11.36%) , 应该是噪声作业人员高血压检出率高的原因之一, 不能完全用噪声影响来解释;非国企工人接触噪声时间长 (达7 h/d) 、休息时间短 (三班倒) 、个体防护用品较少、使用率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听力损伤, 但主要归因于噪声影响, 而且, 从车间噪声测定结果看, 国企车间噪声最大值和均值都高于非国企, 但因实际接触时间短, 对听力的损伤作用相对较小。但是, 调查对象高血压检出率均低于学者报道的总体人群检出率[3,4], 职业人群在外出打工前已经考虑了身体因素, 有病损者自动留守, 这可能也是健康工人效应的一大来源。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后, 用人单位上岗前体检比较规范。这种规范产生了一系列的效应, 一方面, 对防止有职业禁忌证者从事禁忌的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 客观上为工人就业设置了一道门槛, 特别是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环境下, 用人单位的健康选择标准产生了健康工人效应, 这种效应具有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健康工人的选择, 形成相对健康的工人群体;二是对某些特殊病损人员的剔除, 形成该病损检出率相对降低的工人群体;三是在岗体检结果为用人单位解聘员工提供了借口, 形成相对健康的存留工人群体, 而且在国有企业改制、富余人员分流时, 也曾采用“病退”的方法。因此, 理解健康工人效应应该包含以上2个方面的含义。同时, 不同类型企业病损谱差别非常大, 在职业病防治研究工作抽取样本时, 应特别注意总体之间的差别, 否则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金泰廙, 孙贵范, 王生, 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4.

[2]刘镜愉.溶剂中毒——新经济形势下的新问题.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3, 21 (2) :81-82.

[3]赵清水, 张琼, 王化金.北京房山区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 (1) :43-44.

工人健康 第5篇

关于进一步改善环卫工人工作生活条件 促进环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浙政办发〔2009〕190号

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长期以来,广大环卫工人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付出了辛勤劳动,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环卫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为进一步改善环卫工人工作和生活条件,促进环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着力改善环卫工人工作条件

(一)加快环卫作业设施设备改造更新步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改造更新环卫作业设施设备,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减少人工作业。要因地制宜,区别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扫机械,切实减轻一线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城市市政、环卫设施建设改造中,要按照《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的要求,规范设置环卫工人作业间隙的休息用房,确因客观条件所限无法规范设置的,要通过租赁等方式解决。

(二)认真落实环卫作业安全制度和措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环卫安全作业规范,完善各项安全防护措施,重点做好道路清扫保洁、粪池清理、垃圾处置等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工作,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公安、建设、交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和改进管理,及时消除路障、违规行车等影响环卫工人作业安全的隐患,切实提高环卫作业安全系数。要深入开展“环卫工人安全周”等活动,加大环卫作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公众自觉维护环卫安全作业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安全作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环卫工人的安全作业意识和能力。

(三)建立健全环卫作业风险保障机制。各地要统一为从事一线作业的环卫工人办理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做到集体参保、应保尽保。要保障环卫工人休息休假权利,配齐休息日、节假日轮班人员。确因工作需要安排环卫工人加班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加班工资。要建立健全环卫工人定期健康体检制度,由用人单位出资,每两年为所有环卫工人安排一次健康体检,其中从事垃圾处置、粪池清理等一线作业的环卫工人,其健康体检应每年安排一次。

二、稳步改善环卫工人生活条件

(一)增加环卫合同制工人收入。进一步提高环卫合同制工人的工资水平,确保其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10%。加大工资和岗位津补贴向一线环卫工人倾斜的力度,从2010年1月1日起,将直接从事垃圾处置、粪池清理、道路清扫保洁、公厕管理等一线作业人员的特殊岗位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出勤日10元。落实环卫合同制工人劳保福利待遇,按规定发放夏季清凉饮料费,并做好节日慰问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提高环卫工人的工资及各项福利待遇。

(二)改善环卫工人居住条件。对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环卫工人,要按规定为其缴纳住房公积金,缴纳标准不低于职工工资的5%,有条件的可以适当提高缴存比例。要多渠道解决环卫工人特别是外来环卫工人的住房困难问题,通过利用现有公房或改造环卫设施、配设辅助用房等方式,帮助其解决集体宿舍、临时宿舍。建有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或经济租赁房、公共租赁房的,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房源,优先提供给外来务工环卫工人。对符合当地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且从事环卫工作15年以上的环卫工人,要在年度保障性住房计划中给予优先考虑。

(三)落实环卫工人及其子女有关社会保障权益。用人单位要按有关规定为环卫合同制工人办理参加社会保险的手续并缴纳社会保险费。重视解决环卫合同制工人子女医疗保障问题,对于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环卫合同制工人的子女,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对其个人缴费给予适当补助。

三、积极营造环卫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大环卫事业发展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将环卫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和修改完善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切实保障环卫事业所需经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市容环境卫生的需求,持续加大对环卫事业的经费投入,营造环卫事业稳步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规范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稳步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进一步规范环卫作业市场化招投标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卫行业招投标管理办法,加强准入资格审核,大力推行以保洁质量为主要内容、以确保环卫职工正常合理收入为主要前置条件的竞标方式,实行合理价中标。规范招投标文书和作业合同,明确环卫合同制工人的工资及各项福利待遇,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以及应配备的作业机械等内容。人力社保、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行业管理,对用人单位未落实保障有关环卫合同制工人合法权益的,应及时督促用人单位整改,确保环卫合同制工人合法权益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加强环卫执法和宣传。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实力量,加大环卫执法力度,依法制止和处理各类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开展经常性的环卫专项执法行动,建立健全环卫执法长效机制。加强环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环卫工人节”等载体,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维护清洁环境的良好风尚,营造关心环卫工人、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成果、理解支持环卫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中国城市工人与外来工人的就业变换 第6篇

前 言

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劳动力体制是由国家完全控制的。城市劳动力由机构统一分配,工资按级分发,有一套详细的体制规定。劳动力的变换是禁止的,无论是在城市间还是在城市内,工人的工作从一而终,即所谓的“铁饭碗”。

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企业开始自由招聘,它们有权制定工人工资以及招聘和解聘事宜。最近几年,企业实行下岗制,在1996年到1999年间就有2500万工人失业,同时,工人可以自由转换工作。

劳动力市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起点很低,还在不断发展。刚开始,工作变换是非自愿的,随后,当越来越多的工人辞职挑选好工作时,用人体制迈进了一步。在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有三个主要方式:最普遍的长期雇用制,最近兴起的超短期雇用制和合同到期工作中止制。我们认为第一种方式比较适合中国,第二、三种则不是。

本文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1999年中国城市家庭情况调查数据分析,阐述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劳动就业的不断发展变化。

工作变换的差异

在中国,城市居民的工作年限相对长,外来移民的相对短。

劳动力变换的分析大多基于企业明细的资本理论和工作匹配理论。劳动力变换既有坏处也有好处。一方面,导致企业人力资本的损失;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作匹配率,通过个人技能的更佳匹配及高薪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在雇主间的变换部分原因是薪水的不断变化。在中国这样经济高速增长的转型国家,随着许多企业的衰退和其它企业的扩张,工作变动越来越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工作变动比其它国家高了。

在中国城市,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工作匹配。即使90年代末,工作单位仍提供社会福利。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仍在进行,福利体制改革尚未完成,阻碍了自愿工作变动。相反,90年代末发生的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政策导致了大量的失业现象,政府要拿出相当大的财力和精力解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外来工人在城区就业受到严格控制,即使在改革期间,外地户口工人只能在城市中找到城市户口工人不愿从事的剩余工作,且城市企业招聘外来户口工人的数量受到限制,外来工人一般只签定短期合同。外来工人的如教育和医疗的社会福利得不到保障,这将许多外来工人拒于城市之外。最常见的模式便是外来移民中的某个人在城市里参加了一两份短期工作,接着便回乡下老家了。最近,越来越多的外地工人将家小从外地搬进城市居住,从事不受城市欢迎的工作。在这种情形下,老板们都不愿花精力培养外来工人。

不同变动的模式

在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放松政策出台之前,对城市户口的偏爱可以保证其获得“好”工作,即永久的安稳的“铁饭碗”,对外来户口的歧视只能限制他们,只能找到“坏”工作,如临时工作,高危工作和低薪工作。在这种背景下有差别变动的模式只反映了歧视特点。外来移民的工作变换对有效率的城市人力资本结构冲击太大了,这样十分危险。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匹配显著特点是耗费巨大成本寻找合适的企业及员工,我们的目的是分析决定变动的因素,不仅要考虑企业原因,还要寻找动机和企业的需求。

数据说明

对中国城市家庭就业状况的数据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同国际经济学者一同设计,于2000年由国家统计局实施,数据主要包括1999年的信息,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历史信息。总样本发放到4000户家庭,其中2500户是城市户口家庭,其余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家庭,包括一些没有城市户口,常住于城市的外来工人。另外,我们还从国家统计局抽取了500个有过下岗经历的城市家庭样本,800个外来工人样本。对于城市样本和外来工人样本反映出劳动力变动的一些特点。

本次调查遍及全国6省13个城市。北京(代表直辖市),辽宁(代表东北),河南(代表内陆),甘肃(代表西北),江苏(代表沿海),四川(代表西南)。除北京外,其余5省省会都在调查当中。本次调查不是专门为了研究劳动力变动而设计的,我们只选取其中最有用的数据。因此,调查结果可能反映出影响工作变动的原因,比如:总就业率的上升,劳动力的增长及结构的变化。

城市样本

我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一些城市样本,不包括那500户在5年中经历过下岗的家庭。它们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大多数缺少工作变动。

被访者中78%只从事过一份工作,11%的被访者从事过两份。只有11%的被访者从事过三份以上工作。74%的被访者有30年工龄的工人还在从事他的第一份工作。少数工作变动的被访者的每份工作平均时间为5.5年。这还并不代表城市样本的全部。第一份工作平均周期为21.3年,若只考虑在职者,排除退休者,平均工作周期为16.6年。附表中数据显示,被访者参加工作时间、离职时间、从未变动工作者比率,只一次变动工作者比率、多次变动工作者比率。只一次变动工作者按离职时间分析,清楚地反映出详细时段和参加工作时间后的第一次变动工作的比率变化。

我们所关注的是随着改革的进行哪类变动上升得最快。西方理论认为就业第一年的离职率最高,随后降低。附表可以按行、按列方式研究。按列研究,我们发现,工作时间越长,变动比率越低。

我们继续研究自愿变动和非自愿变动。我们发现无论就业时间长短,时间越近,自愿变动率越高。1995年至1999年中非自愿离职远比上一个五年高,“铁饭碗”越来越靠不住,的确在1995年-1999年间,“铁饭碗”被完全打破。

当那些从未变换过工作的受访者被问到是否愿意换工作时,77%的人回答不愿意——他们认为这不太可能。国企员工、干部对自己工作满意度较高。我们还发现工资超过预期,未变换工作人员对工作都比较满意。

民工样本

民工样本取样于外来工人的家庭,定居于城市的外来户口人员。这些定居的移民不能完全代表外来工人。还有许多离家打临时工的同其他工友同住的移民尚未算在本样本内,这些人的工作变动率远比定居的外来移民高。

在某些方面,外来移民与城市居民很相似。77%的移民工人只从事过一份工作,10%的两份,7%的三份,6%的三份以上。但这种相似有误导性。对城市工人来说,我们分析的是他们参加工作以来的整段时间。但对移民工人来说,我们分析的是他们进城工作以后的时间段。城市工人平均就业年限为22.8年,而外来工人为5.9年,他们比城市工人年轻,城市工人平均年龄38.4岁,外来工人则为28.6岁。

移民工人平均完成工作的合同时间为2.2年,最低工作时间为1.3年(20多岁)最高为4.1年(50多岁)。变换过一次工作的外来工人中有72%高比率的为自愿变换,从未变换工作的外来工人中的33%想变换,67%不想变换。学历越高越想换工作,私营企业中换工作的比率减少。与城市工人不同,移民工人工作时间经验越长越可能换工作。私营企业中未换过工作的工人都不太愿意换工作,外来工人更愿意在私营企业中工作而不是国营企业,薪水也比国营企业多。

结 语

对于第一次对中国城市就业变换性的系统调查,我们对城市居民和在城市定居的外来工人的家庭进行了大量数据样本调查。我希望这些样本数据能给我们提供测量性的研究,勾画出中国工人工作变动方面的轮廓,并加以解释。基本结论为中国城市中外来工人的工作变换率比城市工人高。

在改革之前,城市工人变换工作的情况可以忽略不计,他们终身在一个单位工作,工人与工作的匹配和调动只发生在单位内部。

而外来工人的工作变换率非常高,基本模式是他们暂时离开家乡到城市里打短期工后再返回,数据显示这种模式没有大规模变化。数量巨大的城市工人只有一个老板。随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开放,城市工人并没有直接受影响。而且,移民工人的就业年限比传统判断要高,部分原因至少是因为样本异样于定居于城市的移民工人。在发达国家,在城市里站住脚的移民工人也同样在工作中站住脚。

得出结论:移民工人的变换工作率几乎是城市工人的6倍。这对比的数据,反映出这两群人在就业选择上的法规、机会限制方面的差别,这两群人的就业条件是不平等的。至今为止,对城市工人变换工作的限制和对移民工人变换工作的法规都被解除,两者变换工作的条件、限制基本统一。

其它分析结果如下。对于城市户口居民,象其他国家一样,年轻人变换工作的比率要高,随着时间延长,在未变换工作的工人中,想换工作的工人是因为本身工作没有吸引力。

衡量劳动力变动的市场价值时要考虑四点,还有一个判断标准。

第一,工作变动具有社会成本,造成企业内部人力资本损失。

第二,工作变动,尤其是非自愿的变动,能造成失业方面的社会成本。

第三,工作变动有社会收益,即允许工人和工作的更佳匹配。

第四,工作变动能造成劳动力市场竞争,工资的竞争及其社会收益。

在中国城市工人和外来工人的个人要判断工作变动是否在社会意义上最佳,主要标准为个人的收益与社会的成本收益成本是否相同。

以上考虑,显示城市工人和外来工人工作变换率相差很大,两者的自愿变换率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是程度是否足够还不能肯定。

作者简介

约翰·奈特(John B.Knight)教授于1999年至2001年担任牛津大学经济系主任;1998年至1996年担任牛津大学经济与数据学院院长;1996年至今担任中国劳动部经济研究顾问;1966年至今《牛津大学经济数据学报》主编;奈特教授还担任世界银行、英国海外发展管理部、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非洲发展银行的经济顾问。

编译者简介

某钢铁厂工人健康状况分析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太钢七轧厂男性职工455人, 年龄21~55岁, 平均32.2岁;工龄为2~38 a, 平均12.5 a;包括轧钢工、热处理工、天车工和维修工以及检验工等。对照组为原材料和技术中心不接触噪声、高温和刺激性气体的工人共124人, 年龄24~54岁, 平均38.12岁;工龄2~40 a, 平均14.5 a, 包括库工、天车工、检验工和化验工等。对照组与接触组之间在年龄和工龄方面均衡。

1.2 内容及方法

按照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规定, 本次体检主要进行以下几项内容:①内科检查主要包括血压, 脉搏, 心肺听诊, 胸腹部视、触、叩、听诊等;②外科检查主要包括淋巴、皮肤、四肢脊柱、甲状腺、肛门、外生殖器等;③胸部X线透视;④心电图;⑤腹部B超检查肝、胆、胰、脾及双肾;⑥五官科常规检查;⑦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空腹血糖、肝肾功能等。

1.3 体检结果的判定

依据国家标准统一对体检结果进行结果异常与否的判定。在安静状态下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 正常的血压范围为收缩压在90~140 mm Hg之间、舒张压在60~90 mm Hg之间为正常血压, 超出此范围即视为血压异常;其余心电图、B超和X线胸片以及其他检查都以国家规定的专业标准进行判定。高频听阈提高即视为听力测试异常。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 (至少8~10 h未进任何食物, 饮水除外) 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定的血糖值,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89~5.83 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值为0~40 U/L, 如超出此范围则视为异常。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接触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分布

该冷轧厂职工455人, 接触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为噪声、刺激性气体、放射线、高温和粉尘等, 接触人数分别为306人 (67.3%) 、110人 (24.2%) 、97人 (21.3%) 、62人 (13.6%) 和9人 (2.0%) 。以噪声接触人数所占比率最高, 其次为刺激性气体和放射线, 高温和粉尘的接触人数最少。

2.2 健康状况异常检出情况

(表1、2) 由表1可知, 与对照组相比, 冷轧厂工人听力异常、心电图和耳鼻喉及口腔科异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听力异常主要指高频听阈增高和Ⅰ级、Ⅱ级观察对象;耳鼻喉及口腔科的异常主要表现为慢性咽炎、慢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外耳道炎和牙列缺损, 这可能与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刺激性气体有关;接触组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较高, 为23.5%, 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缓, 接触组窦性心律不齐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2) 。其次为接触组腹部B超、血压异常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异常, 主要是脂肪肝, 胆囊息肉和脾肿大, 这可能与工人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有关;肺功能基本正常, 其余状况的异常检出率较低。

注:与对照组比, *P<0.05, **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2.3 作业工龄与体检异常之间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探讨冷轧作业与体检异常之间的关系, 我们按工龄分层后, 用χ2检验分析作业工龄与健康检查异常之间关系, 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 听力和耳鼻喉及口腔科异常的检出率随着作业工龄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该轧钢厂主要有噪声和刺激性气体两大职业性有害因素, 此外还存在放射线、高温和粉尘等。对工人的体检结果显示, 轧钢厂工人听力异常的检出率是对照组的2倍, 听力异常检出率随着作业工龄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轧钢厂噪声对工人听力的影响较严重, 需进一步加强噪声对工人听力系统的防护。前期研究也显示该厂主要工种工人的个体噪声暴露量都在85 dB (A) 以上, 应当纳入职工听力保护计划[1]。其次, 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心律不齐, 窦性心动过缓等方面, 其中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接触高温、噪声、刺激性气体及电离辐射等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人, 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而且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工龄越长, 对心脏的损害就越严重[2]。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随工龄改变的趋势不显著, 其原因不清楚。此外, 接触组耳鼻喉及口腔科异常的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主要表现为慢性咽炎、慢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外耳道炎和牙列缺损等, 而且异常检出率率随着作业工龄的延长逐渐增多, 这可能与作业环境中持续存在的刺激性气体对鼻咽部以及口腔和外耳道的刺激有关。

轧钢厂的作业环境非常复杂, 噪声源多而分散, 大多是非稳态的噪声, 加上持续存在多种刺激性气体和其他有害因素, 使得轧钢工人的健康面临多方面的综合威胁。本次体检结果显示该轧钢厂工人在心电图、听力和耳鼻喉及口腔科方面的健康均受到了一定的损伤。由于冷轧厂工人的活动范围广, 采取工程措施在短期内难度很大。因此, 迫切需要采取必要的个体防护措施, 尤其加强对健康的保护, 以减少职业性病损的发生。

摘要:目的通过体检了解某钢铁厂不锈钢冷轧厂工人的健康状况, 为职业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某钢铁公司原材料库和技术中心的工人为对照, 对该公司冷轧厂455名男性在岗职工进行职业史采集和健康检查。体检项目包括:血压测量, 内、外科常规项目检查, 胸部X线和腹部B超, 耳鼻喉及口腔科常规检查 (包括听力、肺功能测定等) 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冷轧厂工人听力异常、心电图异常和耳鼻喉及口腔科异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且随着作业工龄的延长, 听力异常和耳鼻喉及口腔科异常的检出率逐渐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冷轧厂工人心电图、听力和耳鼻喉及口腔科方面的异常检出率较高, 应加强有关方面的防护

关键词:工人,健康体检

参考文献

[1]柴栋良, 吕旌乔, 曾琳, 等.冷轧厂工人个体噪声暴露测量的初步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6, 40 (2) :93-96.

我国苯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现状 第8篇

1 我国苯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现状

职业健康监护是对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各种检查,了解、掌握人群状况,早期发现工人健康损害征象的一项健康监护方法与过程,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型化工企业陆续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在促进工人健康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生产、使用的原材料中含有苯已经广泛涉及化工、制鞋、箱包、印刷、印染、机械、喷漆、家具制造等诸多行业,加之由于企业的兴衰和工人的流动,目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苯的用人单位及苯作业工人的具体底数难以统计,致使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没有纳入职业健康监护体系而仍处于失控状态,特别是个体和私营等中小型企业[4]。国内到底存有多少涉苯企业,苯作业工人又有多少,苯危害程度怎样,目前来说,这些确切情况不是很清楚;而作业环境抽检的苯的监测数据又不能准确反映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因此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在职业病形势通报中所引用的数据只能是局部的和不系统的。

受限于地区发展不均衡及卫生监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涉苯企业履行职业健康监护职责情况不尽相同。刘亚青等[5]报道,在青岛市所辖165家接受调查的涉苯企业中,工作场所苯及苯系物监测合格率为83.3%,职业健康检查率为81.3%。王宇红等[6]对兰州市325家涉苯企业进行职业危害调查表明,企业工作场所中苯及苯系物浓度监测合格率较低,为67.28%;接苯工人的职业性健康检查率亦低,为18.35%。庄惠民等[7]报道证实,通过对杨浦区60家涉苯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监督检查,作业场所中苯、甲苯、二甲苯(三苯)浓度抽检合格率为87.1%,职业健康检查率为93.9%。李宗政等[8]对高密市44家存在三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调查表明,159个检测点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值超职业接触限值0.5倍,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率为1.7%,在岗期间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率为49.95%,工人上岗前职业卫生和安全防护知识培训率为0.3%,个人防护用品佩戴率为64.1%。

造血系统是苯慢性毒的主要靶器官,接苯工人可患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其中以白细胞减少症最为常见。由于作业环境中苯浓度、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工人防护用品佩戴等情况不同,各企业苯作业工人白细胞计数下降情况千差万别。张静等[9]报道,在安徽省某市735名低浓度苯作业工人中,白细胞计数下降检出率为23.0%。杨云贵等[10]在对天津市某厂439名接触低浓度三苯工人的调查中显示,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下降分别为14.81%、2.05%。成兴群等[11]选择某石化企业接触苯作业者351人进行了职业健康监护,结果表明,白细胞计数下降检出率为9.97%,血小板下降检出率为2.27%。笔者认为顺利开展职业健康监护,除了用人单位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视有待提高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及职业病防治机构或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协助,才能共同把这项工作完成好。

2 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职能部门

职业卫生监督机构监管工作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在履行行政执法职责时,更多侧重于大中型企业,对小型私营用工单位监管不到位。例如,很多劳动者根本没有依法获得职业健康监护;部分存有职业病危害的企业没有被纳入职业健康监护体系[12]。

2.2用人单位

企业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意识有待加强。苯生产环境的动态、连续监测并据此及时改善作业场所工作条件,有利于保护工人身体健康及预防职业性苯中毒的发生。近年来我们在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中,不时发现有些单位基本不做或很少做作业环境日常监测。有研究显示,空气中苯浓度的变化及工人工龄与血象变化呈正比关系,接触浓度越高、工龄越长,血象变化越显著[13]。还有一些企业在向涉苯职工定期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方面做得不够,以致劳动者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环境和不能科学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工作中还发现生产环境中实际为甲苯、二甲苯,由于企业对此缺乏足够认识,体检过程中在填写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笼统地写成“三苯”,从而致使血象偏低的劳动者会被误认为苯作业职业禁忌证而失去平等就业权利。王祖兵等[14]还提出某些用人单位管理人员由于巡查或巡岗需要,每日接触苯时间较短或接触苯浓度较低,该类人群的职业健康检查时常被企业忽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有的涉苯企业只安排职工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而忽略了上岗前和离岗时的检查。个别用人单位对检出的职业禁忌证人员未能及时调离并妥善安置,对疑似职业病工人隐瞒检查结论及建议,更有甚者有的用人单位直接就将上述人群予以解雇。

2.3 劳动者

苯作业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赋予劳动者应有的权益缺少了解,同时对职业危害和防护知识了解甚少,工作中个人防护意识、防护技能较差。我们了解到,有的劳动者对于企业违规延长职业健康检查周期的做法听之任之。有些劳动者担心检出问题或现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可能会因此不能上岗或失去目前工作,从而不参加职业健康检查。还有的劳动者体检结果提示白细胞或血小板计数减低而需要复查时,其本人没能做到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复查,而是存在找人替检甚至干脆拒绝复检的情况。在我国现阶段,流动工人规模日益庞大,同时该类人群又是最缺乏职业卫生服务的群体,我们深刻体会到,用人单位组织正式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均好于流动工人。焦建华等[15]选择襄樊市40家涉职业病危害企业共计400名流动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员整体职业健康监护率<1%,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分别为18%、40%和零。

2.4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现有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整体素质、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职业健康检查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很少出具健康监护评价报告,这样便不能根据检出的问题系统分析并进行评估,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结合工作实际对此分析,主要的原因是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委托书时没有明确提出此项要求,同时我们还知道单次的体检或受检劳动者的人数过少时往往难以做出科学的健康监护评价报告。

其次是对体检结果处置的时效性差,复查人员、职业禁忌证或疑似职业病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置[16]。出现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原因是有的用工单位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众多,体检时间跨度很大;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往往是在受检单位全部体检完毕之后才汇总检查结果而后再将相关情况通知用人单位。

职业健康监护中的职业接触史、病史采集不同于普通的临床问诊,属于收集受检劳动者个人基本信息资料的过程,是职业健康监护中的重要环节[17]。我们发现,有的体检机构对劳动者的基本信息特别是职业接触史记载的不够详细,尤其是对于轮岗作业人员,其更换岗位前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往往没有被准确清晰地予以记录。我们还了解到,个别体检机构对苯作业人员血常规检查时存在用指尖血代替静脉血的情况,也有对正患呼吸道感染或存在其他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状况的受检者不加筛查而直接予以体检的现象,这些都将因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苯作业人员的血常规结果而造成对其工作适应性的判定出现偏颇。

3 建议

3.1 行政职能部门

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离不开卫生监督机构强有力的执法能力,因此一定要建设执法有力、责任明确、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体系[18]。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包括:用人单位是否为相应职工进行了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项目、频次是否符合《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是否按法律法规要求对职工尽到了职业病危害及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告知义务,需要复查的劳动者、职业禁忌证者、疑似职业病患者是否已妥善安排或安置。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及时发现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为,实事求是,敢于追究,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3.2 用人单位

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意识,自觉履行法定职责义务。企业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到位,是保障劳动者“体面、安全、健康与创造性劳动”的前提[19]。用人单位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企业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自觉遵守并落实好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没有做上岗前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或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的疑似职业病者、有职业禁忌和检查结果异常的人员,用人单位应及时通知劳动者本人;对疑似职业病患者,应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建议予以相应安排;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及时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20]。此外,涉苯企业还应如实完成好作业场所的苯浓度日常检测工作并按相关规定予以公示,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卫生知识培训,努力倡导职工积极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

3.3 劳动者

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有利于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正常运行。要向劳动者广泛宣传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调动劳动者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积极性,增强其职业病防范意识。陈浩等[21]报道,选择某3家涉苯玩具生产企业88名管理人员和159名喷漆工进行多种形式的职业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工人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率较干预前均有大幅提升。按要求对职工如期开展上岗前及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将有助于提高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劳动者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并正确掌握使用、维护职业卫生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方法。

3.4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当前,我国一系列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及职业病诊断标准日益完善,企业的用工规模、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需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健康检查技术服务水平,在优化人才结构、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质量意识,客观真实地出具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进一步出具健康监护评价报告,为企业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干预措施以及加强个人防护的建议,以期达到有效预防的目的。

4 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有条件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用人单位已经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来整理、分析、保存职业健康监护的相关信息并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几经修订并日趋完善,这些都将会使我国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更高效、更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卫生行政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以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密切配合、协同联动,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进而才能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及其他相关权益,才能进一步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目的。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通过对从事接触苯作业人员进行系统的职业健康监护,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群体健康是否有变化以及健康变化与苯接触之间的关系,可以早期发现职业相关疾病、职业禁忌证以及职业病,进而为企业制定健康监护策略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提供依据。拟采用职业健康监护的相关内容,对我国苯作业人群职业健康监护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建议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依法依规加强对苯作业工人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将有利于早期发现苯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防止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发生。

工人健康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5—9月郑州铁路局,包括郑州、安阳、商丘、焦作、许昌等车站的6895名在岗工人。其中男性5999人,女性896人;年龄18~60岁,平均42.2岁;工种包括机车乘务员、线路工、电工、锅炉工、网工、视屏作业、探伤等。

1.2 方法

全部体检项目均由我所职业健康监护体检中心完成,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HBV血清标志物(两对半)检测、恶性肿瘤因子检测]、B超检查、心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等。各项检查有1项指标异常均为阳性。收集特殊作业工人健康检查资料,采用顺位及阳性率的比较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

2.1 疾病检出情况及人群分布

受检人员共6895例,检出疾病病种和阳性体征众多,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脂肪肝、高血压、总胆红素偏高、甘油三酯偏高、血常规异常、丙氨酸转氨酶异常、总胆固醇偏高、血糖偏高等。其中脂肪肝、高血压、总胆红素偏高、甘油三酯偏高、丙氨酸转氨酶偏高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常规异常和肾脏疾病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注:与男性比较,*P<0.01。

2.2 主要疾病统计

按检出率从高到低前8位主要疾病随年龄增加阳性率逐渐增高,以40岁以上阳性率较高,年龄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次郑州铁路局6895名作业工人健康检查结果表明,体检指标检出阳性率最高的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64.45%。表明乙肝疫苗接种率较高,但乙肝两对半全阴的占29.34%,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乙肝疫苗接种的宣教和普及工作。

目前,我国慢性病现患率已超过25%,心血管病死亡率已超过日本、法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多种慢性病因死亡人数多,疾病所需医疗费用负担重,已成为我国重大疾病[1,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疾病病种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脂肪肝、高血压、总胆红素偏高、甘油三酯偏高、血常规异常、丙氨酸转氨酶异常、总胆固醇偏高、血糖偏高等。其中脂肪肝检出率最高为34.00%,与2008年资料比较基本持平;与国内有关资料比较脂肪肝的检出率高于王贵等[3]报道的南宁铁路局干部职工脂肪肝的检出率19.63%,且发病有低龄化趋势。脂肪肝、高血压、总胆红素偏高、甘油三酯偏高、丙氨酸转氨酶偏高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以40~60岁为最高。可能与郑州铁路局地处中原,饮食口味较重、偏咸有关;也可能与男职工饮酒多及肥胖者多有关。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显著增加,造成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目前铁路正在进行提速和相关配套改革,运输及生产任务飞速发展,铁路局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导致肥胖、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从而导致脂肪肝、高血压等发病率显著增加。

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与社会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但主要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次调查显示,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处于较高的流行趋势,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改变人群不健康的行为和观念,减少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此,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与促进,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已发生慢性病者,应进行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和运动疗法。对已检出常见病、多发病者进行定期检查,治疗。同时加强职业场所监测,检出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损害。为保障铁路局干部职工健康制定保健规划,保障健康经费,有效提高干部职工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减少缺勤率。

参考文献

[1]宛悦.中国高血压及防治策略.中国公共卫生,2000,16(7):540.

[2]孔灵芝.慢性非传染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2,10(1):1-2.

砷化氢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调查 第10篇

关键词:砷化氢,作业工人,健康状况

砷化氢是工业生产中含砷金属矿渣遇酸或其灼热废渣遇水所产生的废气,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砷化氢气体常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进而危及生命。近年来,我国急性砷化氢中毒事件频发,给职业接触工人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我们对我市2个冶金厂进行了现场砷化氢浓度检测并对其职工进行了健康检查,探讨砷化氢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个冶炼厂接触砷化氢作业人员共132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57人;年龄23~50岁,平均(37.5±5.6)岁;砷化氢作业工龄0.5~27a,平均(10.1±6.1)a;工种主要为拆布洗布、置换、压滤、净化、浸出。对照组选自光学车间、机加工车间、计量所、医药公司等员工179人,其中男性100人,女性79人;年龄19~57岁,平均(36.8±7.6)岁;工龄1~32a,平均(13.2±7.4)a;工种主要为销售、加工、包装。另选本厂13名行政人员作为内对照组。

1.2 方法

1.2.1 作业环境空气中砷化氢浓度检测

依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进行采样,按照《砷化氢的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Z/T160.31-2004)测定其浓度。

1.2.2 砷化氢作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

对参加调查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职业史、自觉症状、卫生习惯及健康检查。

1.2.3 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检测

采作业人员静脉血5ml,用血细胞分析仪ABX-PENTRA-60、全自动生化仪COBAS-400-PLU分析测定。

1.2.4 尿砷的测定

所有被测人员测定前3d未食用过海产品,收集空腹晨尿30ml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砷化氢浓度测定

分别测定了2个厂车间中不同工种工作点砷化氢的浓度19个,最高浓度为0.087mg/m 3,有3个点超过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物质限值》中砷化氢最高容许浓度(0.03mg/m 3),其中拆布洗布、净化、浸出、压滤、置换各测定点的均值为(0.0228±0.012)mg/m 3,明显高于对照点休息室的平均浓度[(0.009±0.003)mg/m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经过计算男女工人接触砷化氢的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分别为0.021、0.027mg/m 3。

注:与休息室比较,*P<0.01。

2.2 尿砷测定

由表2可知车间中尿砷以拆布洗布作业工人最高,净化、浸出次之,压滤、置换再次之,且这些工种的尿砷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厂内对照组(厂内行政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还对各个工种间不同工龄的作业工人的尿砷进行比较,各个工龄段的尿砷没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作业工人的尿砷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厂内对照组比较,*均P<0.01。

2.3 2组工人的体检情况比较

见表3,砷化氢接触者组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血常规异常、自觉症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接触组不同工种工人作业场所空气中砷化氢浓度与尿砷的相关分析

接触组各工种工人作业场所空气中砷化氢浓度与尿砷关系经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671,P<0.05)。

3 讨论

本次现场监测显示作业场所3个点砷化氢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超标率为15.79%,特别是拆布洗布处平均浓度为国家标准的1.7倍,是厂房内砷化氢发生的主要源头。这与以往发生的多起砷化氢急性中毒事件中绝大部分是拆布洗布工人相符合。拆布洗布工人要用酸洗掉布上含有砷氧化物的金属矿石残渣,产生的砷化氢浓度较高,虽然有排气扇和带有防毒口罩,但由于是近距离直接接触,成为经常发生急性中毒事故的地点。置换处密闭较好,砷化氢漏出较少,浓度不是很高。另外,各监测点都在同一厂房内,除了拆布洗布处,各处浓度相差不大。

无机砷在体内经过甲基化代谢过程可转化为易溶于水的代谢产物,大部分迅速随尿排出,少部分则在毛发、指甲中蓄积[1]。因而尿砷可作为短期内评价人体吸收砷的程度及砷在体内的蓄积状况,都是比较灵敏可靠的指标,常用于检测环境和职业中的砷暴露[2]。我国正常人群尿砷平均值0.13mg/L[3],调查显示接触组尿砷的总体超标率为20.4%,接触工人尿砷含量未发现性别、年龄、工龄差异,与暴露环境中砷浓度呈正相关,这与李勇强等[4]、江琴等[5]的研究相一致。还有接触组有32.4%的人发生头昏、乏力、腰痛等可能与他们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及砷化氢引起的血管内溶血有关。另外,接触组肝功能、血常规异常检出率达到10.6%、6.8%,提示某些工人长期接触较低浓度的砷化氢已经出现生理指标的异常。砷化物经过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急性砷化氢患者多有血管内溶血、肾功能、肝功能损害[6,7],慢性接触者亦可能有轻度的肝肾功能改变。总的来说,砷化氢作业工人的健康已经受到一定的危害,建议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调离受累比较严重的工人,控制好空气中砷化氢浓度,改进生产工艺,加强对工人的卫生防护措施,对员工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不仅要防止急性中毒事件发生,而且要减低砷化氢对工人的慢性危害。

参考文献

[1]苏丽琴,金银龙,程义斌,等.砷暴露人群总尿砷浓度与砷甲基化代谢水平关系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5):388-390.

[2]吴顺华,郑玉建.地方性砷中毒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概况及展望[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1):12-14.

[3]王莹,顾祖维,张胜年,等.现代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6-252.

[4]李勇强,苏素茹,陈福明,等.某冶炼厂作业工人尿砷含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2004,10(6):343-344.

[5]江琴,陈利杰,汤丽霞,等.砷化氢对某冶金厂职业接触人群健康的影响[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26(6):379.

[6]曹春燕.急性砷化氢中毒肾脏损害的临床体会[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4,12(3):61-62.

工人健康 第11篇

据统计我国所有煤矿都是瓦斯矿井, 在657处国有重点煤矿中, 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有310处, 占矿井总数的47%;93%的国有煤矿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矿井下发生的煤尘爆炸, 不但对矿井破坏严重, 对人体也有很强的杀伤力。其爆炸瞬间, 可使爆炸现场升温高达2000℃以上, (压力可高达9个大气压以上) , 并且其冲击波强烈, 散发出大量有毒气体。据调查统计, 矿井下发生煤尘爆炸时, 多数遇难人员直接死因并不是爆炸和燃烧, 而是有害气体和缺氧引起的中毒和窒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发生在1 9 4 2年我国本溪煤矿, 当时死亡1549人, 致残246人。另外, 矿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岩尘、煤尘还会导致矿工患尘肺病, 即煤肺、矽肺和煤硅肺病, 而且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 尘肺病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 到1998年为止, 我国煤矿职工患尘肺病累计1 9.5万人, 占全国尘肺总人数的4 6.5%, 且以每年4000~5000人左~右的规模在增长。上述数字还未包括危害和事故更为严重的乡镇煤矿和地方煤矿。每年因硅肺病而死亡的矿工多达2000~3000人左右。

二、现阶段煤矿对矿尘的处理措施

矿尘的主要来源有综采工作面的采煤时的浮煤, 掘进爆破时, 锚喷支护工作面, 及采空区的顶板垮落时造成大量的飘散的粉尘。对于矿尘现在总体采用两种措施来:通风与洒水。

(1) 通风降尘

利用风力将采掘工作面的大部分粉尘带出。并通过回风巷等一系列巷道将矿尘带出井筒。其降尘的效果主要是由风速、风流方向及矿尘密度、粒度、形状、湿润程度等。《规程》中指出, 一般掘进工作面的最优排尘风速为0.4~0.7m/s, 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风速为1.5~2.5m/s, 回采工作面、掘进煤巷最高允许风速为4m/s。这些都是为了防止矿尘的二次飞扬。然而, 现存煤矿中, 随着煤层开采的深度加大, 工作面的长度加长, 使得局部地区的供风量达不到严格的标准, 所以致使巷道内的粉尘含量无法很好的被风流带出, 反而造成煤尘飞扬严重等现象。

(2) 洒水、注水

水的利用, 极大的提高了降尘的效果, 许多井下作业通过水的清理, 使矿尘的含量得到比较好的控制。现阶段对水的降尘使用方法有: (1) 煤层注水, 在综采工作面开始采煤前, 先通过高压水注入煤体内, 水通过煤体间的裂隙蔓延开, 将煤体预先湿润, 使煤尘失去飞扬的能力。 (2) 喷雾洒水, 巷道中的风在流动时带走一部分矿尘, 其中一部分在半中间降落在巷道各个地方, 这为矿尘爆炸埋下隐患, 所以巷道需要及时清理沉积的矿尘, 用喷雾洒水的方法冲刷巷道, 使粉尘随水通过水沟一起被带走。 (3) 采空区注水, 当采用下行陷落法分层开采厚煤层时, 可以采用在上一层的采空区内灌水, 对下一层的媒体进行湿润, 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时, 在层间没有不透水岩层或夹矸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上部煤层的采空区内灌水, 对下部煤层进行湿润。通过洒水、注水等措施降低了空气中煤尘的含量的浓度, 这样也起到预防煤尘爆炸的效果。现有煤矿中, 对巷道中的煤尘大多采用定期清理的方法, 对煤尘进行集中清理, 在清理过程中, 由于人员的态度素质等问题, 无法很好的清理好巷道内堆积的煤尘。定期清理的缺陷, 在此期间煤尘的含量有可能达到爆炸浓度, 若不及时清理, 会留下安全隐患。

三、对煤矿处理煤尘措施的改革意见

现阶段, 随着大型矿井的陆续建设, 新型设备的大量采用, 煤矿的生产效率日益提高, 这也对矿尘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现有的矿尘处理措施也应该逐步提高, 在矿尘检测, 处理等方面应多采用和开发先进的仪器来辅助治理。解决煤矿井下防尘问题,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是建立健全煤矿综合防尘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原国有统配煤矿对煤矿综合防尘问题比较重视, 各矿设有防尘科, 在制度上、设备上都投入了大量精力 (当时国家对防尘比对瓦斯治理更重视) , 但90年代中期至2000年煤矿大萧条时期, 各矿由于资金问题几乎停止了对防尘的管理和投入, 大萧条时期大量的煤矿人才流失、设备老化、许多制度废弃, 进入2003年后煤炭需求量爆长后, 许多煤炭企业为弥补长期的亏损而超量开采, 但长期的亏损导致的安全方面欠债, 也造成了许多令人心痛的矿难。

经过最近4~5年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后, 各矿都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本, 这给安全装备的大规模更新、改造创造了物质基础, 因此对于粉尘防治, 国家应该像对瓦斯治理那样下重拳治理。对煤矿安全规程应进一步修改完善, 对一些防尘制度、技术、装备硬强制推广。

2、是加大煤矿防尘各种新工艺、新

装备的研制、开发工作,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譬如在综掘、锚喷工作面应大力推广除尘器的使用, 德国、美国、英国这些国家早已在大量采用除尘器 (除尘风机) 除尘, 配合传统的喷雾降尘法 (喷雾降尘法对呼吸性粉尘的降尘率不到3 0%) , 其降尘率可达到9 0%以上。

四、结束语

矿尘的预防和治理, 是关系到整个煤矿能否安全生产, 工人们能否健康工作的重要问题, 改革矿尘处理技术、措施, 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金生, 白云波.谈防治煤尘爆炸事故的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7

[2]孙新江.煤尘控制技术分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工人健康】相关文章:

一线工人05-27

纺织工人06-19

工人管理08-01

城市工人08-20

工人培养09-23

产业工人06-12

噪声作业工人07-18

铅作业工人07-22

接尘工人09-04

工人离职程序06-12

上一篇:马克思主体性下一篇:智力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