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管理模式范文

2024-07-25

基本管理模式范文(精选12篇)

基本管理模式 第1篇

1 做好医院的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

一个好的医院设计, 必须考虑未来的发展, 满足医院的发展需要。医院发展规划定位, 既要根据本区域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规模、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还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就医群体人口密度、服务半径、专科特色、管理体制、人群病发率、医学技术发展水平、技术人才配备状况等动态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 推测出医院发展空间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要有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定位, 所有建筑均应在首先满足近期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考虑将来的发展, 而不能舍近求远。

发展规划定位准确与否, 决定了医院基本建设项目建成后, 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水平, 还直接影响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所以医院发展规划定位要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多方的科学论证, 力求准确, 达到透视现在、规划将来的作用。同时, 要清醒地认识到医院自身发展潜力和对患者的收治能力, 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配置规划。

2 群策群力精心设计

要设计医院建筑, 就必须对医院的功能、流程有所研究, 这是医院基建管理的基础。医院建筑是复杂的综合性强的民用建筑, 在过去的不少医院建筑设计中, 设计师不懂医院, 只是根据医院领导的简单描述或设计任务的技术指标进行方案、施工图设计, 很多医院管理理念无法融入医院建筑, 这给医院管理造成很多困难。为此, 医院管理者们需要把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优质、高效、低耗”的经营理念、先进的医疗技术发展趋势、医疗设备发展水平融入医院建筑设计当中。同时, 医院建筑设计除了设计部门进行精心设计之外, 更需要医院进行精心策划, 对拟建建筑功能进行明确功能规划, 对医院建筑的土建、给排水、强弱电、空调系统、信息网络等专业图的初步设计出来后, 要进行商讨及审核, 分部门、分专业进行反复论证, 分析工作流程是否科学合理, 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考察, 工作流程要先进合理, 用材节能环保, 这就要求医院在设计阶段要充分听取医院管理层、医疗技术骨干及相关临床科室等使用和管理部门的意见, 集思广益, 对新思路、新理念认真分析论证。重大决策方面, 要与各类专业人员配合, 由行业专家对重大问题进行充分论证, 集体决策。使方案细化有审核, 决策定案有依据。

3 注重程序严把关口

3.1 在工程建设招标过程

除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外, 还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材料设备招投标、合同审批签订、设计变更确认、支付工程设备款、工程资料交接签收及保存、工程文件审阅等各项具体工作程序, 严格实行工程建设流程化管理, 以有效杜绝施工管理的漏洞。

3.2 进一步树立监理的权威

现在的工程监理有相当多是建设单位说什么他干什么, 权威性不够。当然, 监理公司是受雇于建设单位, 代表建设单位来管好工程, 当然要听业主的, 但监理公司同时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设计文件和合同规定, 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对社会负责。因此, 监理公司既要对建设单位负责, 也要对社会负责, 从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来说, 这两个负责是一致的。如果出现了分歧和矛盾, 多数是建设单位有问题, 所以要强调监理公司在工程监理中独立行使职能。没有监理工程师签字, 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 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不得拨付工程进度款, 不得组织竣工验收。要把监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和作用强化起来。同时, 监理公司要在人才结构和能力上尽快进行调整, 适应监理工作的需要。总而言之, 工程监理是整个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要继续推进。

3.3 加强对工程施工、建材与设备的招标工作

通过工程招标, 既选出了技术过硬、用户满意、有社会信誉的设计、监理、施工企业, 从根本上杜绝了不正之风的发生, 又使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 工程造价更加合理;通过材料、设备的招标, 货比三家、价比四方, 既保证了建筑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 又降低了工程造价, 实现了质量、经济双赢。

4 控制造价严格审计

(1) 在医院基本建设管理中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结算4个阶段探讨如何对医院基本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投资控制, 以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资金, 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2) 制定严格的基建资金管理制度, 由基建、审计、财务、主管院长、院长层层把关, 凡医院重大基建项目的开支, 必须由以上几个部门逐层签批, 整个过程中避免个人独断专行的行为。

(3) 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 审计部门参与基本建设工作的全过程, 对工程预算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控制, 大型基建项目提请院务委员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提高医院基本建设工作的透明度。

总之, 科学合理地管理好医院基建工程, 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是建设现代化医院的必然要求。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重视和加强对医院基建工程的领导, 以科学的态度, 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 努力提升医院基建工程管理水平。

摘要:科学合理地管理好医院基建工程, 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是建设现代化医院的必然要求。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重视和加强对医院基建工程的管理, 以科学的态度, 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 努力提升医院基建工程管理水平。

什么是管理 管理的基本特征 第2篇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事宜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3)管理采用的基本措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项基本活动4)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5)管理需要有效地协调和配置组织资源6)管理是一个过程。

2、管理的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管理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伴而生的活动,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伴而生的。

管理的这种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相伴而生性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进行的,因此管理的社会历史性质无疑是由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管理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社会历史性质,具有特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管理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管理的社会属性表明管理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统治阶级的一直。

4、高层管理者通过制定战略和控制资源确定总体方向(计划28%组织36%领导22%控制14%)中层管理者注意日常的管理事务,在组织

中起承上启下作用(计划18%组织33%领导36%控制13%)基层管理者(计划15%组织24%领导51%控制10%)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而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领导多。

5、小企业管理者要花大量时间处理外部事务寻求新的生意机会,以促进变革;大企业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企业内部事务。与大企业的管

理者相比,小企业管理者更可能是一个多面手。他的工作综合了大公司总裁的活动和一线监工的日复一日的活动。大企业管理者从事的是结构化和正规化的工作。而小企业管理者从事的是非正规性的计划不大可能是一种仔细协调的过程,组织结构的设计也不那么复杂,控制更多地依靠直接巡视。

6、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1)技术技能2)概念和决策技能3)人际和沟通技能。

7、管理方法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4)伦理方法5)数学方法。

8、霍桑试验:第一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访谈调查;第四阶段接线工作室试验。霍桑试验使梅奥认

识到物质条件和生理因数会影响人们的生产效率,但人的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对生产效率影响更大。他的主要学术思想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重在提高人们满足感的领导方式。

管理过程学派是以管理活动基本程序、职能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派,创始人是法约尔。

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类组织,他们认为组织是一种社会系统:人是社会关系的载体;社会系统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协作体系 创始人巴纳德。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决策,决策的过程四个主要阶段1)收集情报资料2)分析、设计和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3)根据决策标准、当前情况对未来作出预测,从已制定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4)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 系统管理学派把所有事物视为系统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强调生产第一线和基层管理工作

经验主义学派该学派通过研究管理经验,总结成功的经验、方法,从而对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该管理学派认为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仿效的模样

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科学在思想上和运筹学一致。在多数情况下研究的不是管理本身,而是解决管理问题的数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经理角色学派 对经理人员实际工作的考察,是对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总结。

权变理论学派 主要研究领域是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

9、计划职能其一是指计划管理工作。其二是指以规划、预算等体现的计划形式。

10、计划的编制方法1)综合平衡法2)滚动计划法3)线性规划法4)网络技术发5)计量经济法

11、目标管理即以被管理的活动目标为中心,通过把组织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目标以及目标的制定、实施和控制来实现组织最终目的的现代

公共管理基本问题初探 第3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66-02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護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

伴随着公共事务的产生,人类社会就出现厂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活动。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方面有所不同,根据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把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成长阶段,从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之初起一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作两个阶段:在原始社会中,仅存在简单的社会性公共事务,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管理;在国家产生之后,政治性公共事务产生并日益突出,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主要运用的是经验式的管理手段。

第二阶段是公共行政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无论是政治性公共事务还是社会性公共事务,其内容和范围都迅速扩大,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政府最终成为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主体,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保证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规范。

第三阶段是公共管理阶段,从周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社会性公共事务的内容和范围更为扩大,复杂性大大提高。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暴露出诸多弊端,由此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浪潮,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日趋多元化。另外,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许多管理方法被引入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管理手段趋于多样化。

可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古已有之,但长期以来,或者是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了政府参与或不需要政府参与,或者是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拒斥了社会参与,一直没有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条件。今天我们所说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指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的,开放的管理体系。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将越来越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在国家消亡之后,国家权力复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将完全依靠社会自身力量来完成,公共管理这一特定的历史范畴也就会结束其使命。

三、公共管理的主体分析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活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公共事务本身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在我国,依据管理主体与公共权力中心的距离,可以将其划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广义的政府),也可称为权力组织;第二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类是政治团体,它们与国家权力不具有正式的,直接的,法律程序上的联系,但是也与国家权力相关;第四类是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如各类事业单位等;第五类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基层群众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第六类是不依靠公共权力来处理公共事务的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介组织将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可见,随着与公共权力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由强至弱,不同主体所处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政治性趋于减弱,而社会性趋于增强。总之,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式体系。目前,这一体系的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种公共管理的主体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主体范围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党的领导保证了公共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西方国家,政党主要围绕选举和议会开展活动,组织松散,派系斗争激烈,充满权力倾轧,因此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当然,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党要作为一个权力组织直接管理公共事务。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当然,党的方针政策要在全社会实施,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程序上升為国家意志,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行使权力的过程。

其次是关于政治团体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妇女组织等社会团体,基本上是互益性质的,主要是为某一特定的人群服务,代表和维护这个人群的利益。在这一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或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这些社团承担。参与和影响着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我国的政治团体,也称人民团体,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社会团体,特指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八大群众团体。人民团体在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中,既体现党的政治性的要求,又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发挥组织、参政、监督和教育等功能。因而,人民团体在公共管理中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即寻找党和政府需求与其所代表的群众需求的结合点,这与西方国家社团只谋求其内部成员的整体利益有着严格区别。

最后,自治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但在西方,自治组织一般在法律框架内实行自主管理和活动。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单位中的职代会,这些自治组织在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扩大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一定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这是目前基层自治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还需要大力培育。健全和发展,只有其自身力量得到充分提高,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才能协助、补充和延伸党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史培军、刘婧、徐亚骏:《区域综合公共管理模式及中国综合公共安全管理对策》,《自然灾害学报》2006 年第 6 期。

公共危机基本模式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协同治理,系统化模式

一、系统化整合模式

公共危机系统化整合模式指的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在公共危机的各个阶段中根据现实要求, 综合协调政府自身与一切社会组织甚至包括国际组织等主体, 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配合、优化组合的网络系统, 从而实现对公共危机进行预警、处理和恢复等的高效化。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技术的进步, 全球化在强化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同时, 也使公共危机所造成的影响扩大。正如英国著名的现代化研究学者吉登斯所指出的那样:“较多的相互依赖, 上至全球化的独立系统, 意味着在作为一个整体而影响到那些系统的不幸事件发生时就会有更大的易受伤害性”。[1]其次, 国内在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 社会、政治和生态发展相对滞后, 导致出现公共危机的根源众多, 具体的根源类型主要有:利益失衡型、权利异化型和意识冲突型[2]。

二、协同学治理模式

协同学即“协同合作之学”, 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协同学是研究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各种系统。研究这些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才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尤其要集中研究以自组织形式出现的那类结构, 从而寻找与子系统性质无关的支配着自组织过程的一般原理。协同学的基本原理有协同与支配, 协同与竞争和涨落。运用协同学进行研究, 其对象必须符合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存在协同效应、系统内部存在竞争, 系统随机涨落等要件。我个人认为,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完全具备这些要件。协同学原理与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具有强烈的契合性。因此, 我们可以把协同学原理引入到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之中, 进而创建新的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危机管理模式。有鉴于此, 我个人尝试性地提出构建“政府危机协同治理模式”的主张。

三、全面整合的模式

鉴于危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巨大损失;鉴于危机会阻碍发展、导致贫困;鉴于危机会引发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 因此, 危机管理成为当代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主题, 也成为公共管理理论和实务界所一直重视的一个领域。所谓的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 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 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 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危机信息的获取和预警;危机的准备与预防;危机的控制与回应;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全面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 它是指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 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 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 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 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 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以有效的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 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制度支撑体系建设

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之道》中论述到:“虽然冲突解决机制的存在并不能保证占有者就能够维护制度的延续, 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 就很难设想任何一个复杂的规则体制能够维持下去”。[3]我国政府在2003年成功战胜SARS以后, 一直致力于公共危机相关制度的建设, 2005年国务院公布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个专项预案, 随后各省市区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应急预案, 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是与公共危机系统化整合模式的要求相比, 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 应加快制度支撑体系的建设。

首先, 细化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应在总结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具体法律的制定, 同时应避免以往我国在具体法律规章制定中部门化的弊端, 使法律规章相互协调。其次, 加强公共危机各阶段相关政策的完善。在潜伏期, 在优化应急方案的同时, 应加强公共危机监控政策的完善, 以便及时发现线索;在爆发期, 应完善相关政策以提高现场直观考察的科学性, 同时要提高专家学者在决策中的作用;在恢复期, 完善恢复和规划相关政策的专业性, 同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改进相关的政策规定。最后, 加强政府与国际社会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合作关系。在已经形成的以公安、消防、军队为骨干的危机管理队伍基础上, 使地震、医疗救治、交通、水、电、气等部门人员整合到公共危机管理的专业化队伍中, 对其进行专门化的培训, 提高专业化技能和科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三联出版社, 1998:157。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软科学, 2003 (4) 。

基本管理制度 第5篇

(1)对该行业、地区进行薪酬调查。确定员工薪酬原则时要做到保持一个合理的度,薪酬水平高的企业应注意75%点处甚至是90%点的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25%点处的薪酬水平,一般的企业应注意中点薪酬水平。

(2)对该企业的所有岗位进行深入的工作分析与评价。

(3)了解行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如果供大于求,薪酬水平可以低一些,如果供小于求,薪酬水平可以高一些。

(4)掌握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的状况,以此为基础决定本企业的薪酬水平。

(5)明确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

(6)明确该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7)掌握该企业的财力状况,切实合理地确定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

(8)掌握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特点。

总之,制定薪酬管理原则是: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体现能力、岗位、绩效的差别;薪酬与岗位评价、能力评价与绩效考核挂钩;奖励创造新产品和改进工作流程的员工等。

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步骤:

(1)单项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程序

①准确标明制度的名称,如工资总额计划与控制制度、工资构成制度、奖金制度、劳动分红制度、长期激励制度等

②明确界定单项工资制度的作用对象和范围

③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

④涵盖该项工资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如支付原则、等级划分、过渡办法等。

(2)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

①根据员工工资结构中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所占比例,根据工资总额,确定岗位工资总额或能力工资总额

②根据该企业战略等确定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分配原则

③岗位分析与评价或对员工进行能力评价

④根据岗位(能力)评价结果确定工资等级数量以及划分等级

⑤工资调查与结果分析

⑥了解该企业财务支付能力

⑦根据该企业工资策略确定各工资等级的等中点,即确定每个工资等级在所有工资标准的中点所对应的标准

⑧确定每个工资等级之间的工资差距

⑨确定每个工资等级的工资幅度,即每个工资等级对应多个工资标准,工资幅度是指各等级的最高工资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幅度

⑩确定工资等级之间的重叠部分大小

衡量薪酬制度的三项标准:

(1)员工的认同度。体现多数的原则,90%以上员工能以接受

(2)员工的感知度。明确简化的原则,一分钟可讲明白说清楚

整体上市的基本条件和模式 第6篇

需符合有关上市政策法规要求

集团公司要整体上市通常要面临两个的问题:一是集团自身要有发行新股上市的资格,或者现有上市子公司拥有再融资资格。对此,需要以《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企业融资与再融资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据。比如,根据《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为了便于股份公司规范运作,避免同业竞争和过多的关联交易,克服上市公司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同一集团内原则上不得设立多个上市公司。因此,如果要实行境内整体上市的话,一般都需要对旗下境内上市公司尤其是控股上市公司进行整合。事实上,这也正是TCL集团整体上市前需注销“TCL通讯”,以及武钢集团主业资产借壳“武钢股份”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换个角度来看,如果集团母公司同上市子公司之间有业务上、经营上的密切联系,那么,其整体上市就可以起到避免同业竞争和大量减少关联交易的积极效应。

集团资产质量较好

可以用四个指标来衡量“资产质量”:(1)不良资产率。可以把不良资产与企业股东权益的比值定义为不良资产率。比如,武钢集团这一指标为8%左右。(2)资产负债率。按规定企业上市融资原则上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比如,TCL集团、武钢集团这一指标分别为69.54%和56%。(3)盈利能力。具体主要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指标来反映。比如,TCL集团2002年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武钢集团2002年主营业务利润率为20.96%(是“武钢股份”主营业务利润率的1.4倍)。(4)分配能力。《公司法》规定企业上市必须具备一定的分配能力。

一般说来,整体上市的集团母公司应该具备较好的四个指标条件,但是目前实际情况是,国有集团公司的优质资产大都已注入到上市公司,故国内绝大多数集团母公司四个指标条件都不太理想,以致很难做到整体上市。

集团公司和旗下上市公司有相对简单的股权关系

显然,集团公司与旗下上市公司之间简单清晰的股权关系,以及上市公司自身简单清晰的股权结构,会有利于整体上市降低实际操作难度。通常来看,集团旗下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家数要尽量少。如上所述,根据规定,要实现境内整体上市,一般都需要对旗下境内上市公司尤其是控股上市公司进行整合。此外,集团旗下的现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最好简单清晰,即:除集团公司控股的股权外,其余非流通股权、非流通股东尽量少。比如,TCL集团在实现整体上市之前收购了原“TCL通讯”除流通股以外的所有法人股权;“武钢股份”的股权中,除武钢集团持有的84.69%国有法人股外,其余全部为流通股。

已上市资产与未上市资产有较好的产业关联性

现在国内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都希望上市公司主业明确、突出,不要散而杂。因此,意欲通过吸收合并包括反向吸收合并来实现整体上市的集团公司,其未上市的资产与现有上市资产应该有很好的业务关联性。否则,如果未上市资产既不能与上市资产通过合并实现规模效应或优势互补,也不能通过上下游产业的合并实现产业链的整合或价值链的增值,那么,硬性地把它们都装入一个上市公司就很难得到证券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认同。

可以通过上市来消除或避免大量关联交易

这就是说,必须尽可能把集团公司内部上下左右关联关系较大的业务(资产)都装入一个上市公司内,或者是能够减少现有上市业务同未上市业务之间的关联交易,但这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保证总体资产质量符合上市的达标要求,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探寻整体上市基本模式

集团公司要实行“整体上市”,基本操作模式不少于以下五种:

1、集团公司通过公开募股连同吸收合并旗下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

模式概述:集团母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吸收合并上市子公司(收购或换取其全部股权),并安排整个集团公司IPO。就操作而言,可以分“制改”、“吸收合并”、“首发”三步实施,也可以分“制改”和“首发”连同“吸收合并”两步实施(即实现改制后在上市方案中一并完成“首发”连同“吸收合并”)。原上市子公司在集团整体上市的同时即下市。

案例:TCL集团——先完成母公司“改制”,后IPO连同换股以“吸收合并”上市子公司,最终实现集团整体上市。

2、集团公司完成改制后直接IPO

模式概述;对于主业明确又集中的集团公司来说,可以先对少量非经营性资产和不良资产进行适当处置,并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然后就直接IPO。

案例:中国建行——在接受国家特别安排的巨额注资并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拟将全部银行类资产归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名下,直接整体上市。

按照媒体披露的信息,现建行将被分解为两级机构,即中国建设银行控股集团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行股份”),建行现有全部银行类资产将划入“建行股份”,这部分资产目前占建行现有资产90%以上;建行现有的非主业资产或非信贷资产,包括历史遗留的学校、医院、酒店等“三产”,以及建行持有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等股权,将一并划归中国建设银行控股集团。

3、集团公司借壳整体上市(上市子公司反向吸收合并母公司)

模式概述:对于发展前景明朗、资产质量总体较好的集团公司来说,可以在对少量非经营性资产和不良资产进行适当处置的基础上,通过由上市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活动,甚至进行“增发”募资(并非必要条件)来收购母公司,以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完成上市后,原上市子公司通常都会改用集团公司的名称。

案例:中软集团——通过由上市子公司反向吸收合并母公司的方式,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

2003午12月29日,由中软集团相对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软股份”发布公告,表示拟在大股东中软集团将其所持“中软股份”的41.83%的股份划转至中国电子产业工程公司完成后,整体收购中软集团。

大集团大公司要通过买壳或借壳实现整体上市,难度相对较大。资产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要借壳走向整体上市目标,需要一步一步向着借壳整体上市的最终目标靠拢,因而必须要有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和步步为营的足够耐心。

4、集团公司借壳实现主业整体上市(上市子公司反向吸收合并母公司主业资产)

模式概述:对于主业资产和辅业资产都非常庞大的集团公司来说,可以通过安排上市子公司反向收购母公司的全部主业资产来实现集团主业整体上市(一般需要安排上市公司“增发”募资),而辅业资产则留在上市公司之外。

案例:武钢集团——实行“增发”,包括定向增发国有法人股和面向社会公众发行流通股,再用增发募集资金收购集团尚未上市的全部钢铁经营资产,从而实现集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

武钢的“增发”方案具有集合创新的特点:既增发暂不流通的国有法人股,也增发了流通股,同时还通过资产收购实现了其大股东集团主业的整体上市。此外,由于不涉及IPO,这种模式的实施成本相对较低。

5、集团公司旗下上市公司间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以实现同业整体上市

模式概述:同属一家集团公司,且横向同业或纵向上下游产业链业务关系密切的两家(或者两家以上)兄弟上市公司实行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从而实现集团公司内部同业(通常都是核心业务)整体上市。

品类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7篇

1. 品类管理的定义

1 994年,美国西北大学的专家研究出来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被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和供应商共同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洗发水为例,当年的销售额、毛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库存有所下降。这三个关键指标就是品类管理考核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所以说,品类管理是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的一个过程。因此,品类管理可以定义为是一个由零售商和供应商共同合作的过程,将被消费者确定的品类视为战略业务单位,专注于实现大多数消费者需求,最终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所以我们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不应该再纠缠各自谈判的利益,而应该转向共同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把蛋糕做大,双方的利益即使还按照原来的分成比例,也都会有收获。

传统的品类管理和现代的品类管理有什么区别呢?

以婴儿用品为例,现在我们的婴儿用品已经独立成为一个大的品类,妈妈或者准妈妈进入婴儿用品区域,就能够买到所有她需要的东西,比如奶粉、果泥、尿布、床和服装等。而在传统的分类里,可能婴儿奶粉会和普通其他奶粉放在一起,床在家居类,衣服在服装类,从而导致顾客买全所有东西费时费力,另外,也不利于关联销售。

2. 挖掘消费者需求

既然消费者的需求如此重要,那么,消费者的需求到底在哪里?我们的零售卖场,通常会通过促销,降价来吸引顾客,这是我们能够看到和感觉到的。然而,还有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部分,比如消费者的购买比例和购买频率。所谓的购物比例就是100个人中有多少人买?购买频率是买多少次?所以聪明的商家会在这两个方面想办法上下功夫。例如凡客诚品,在推出男士T恤的时候,一次推出五件,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换一件,这样整体的销量就扩大了。

在零售行业,生鲜是品类数量增长最快的,因为它们的购买频率很高,生鲜包括菜,肉,果,蛋,几乎人人天天都需要。例如永辉超市的销售额一直持续增长,就是因为它的生鲜比例占到了所有商品的50%以上。生鲜中的牛奶,由于消费者基数庞大,购买频率又高,所以即使是在发生了重大事件的情况下,牛奶的市场增长率每年不低于两位数。

所以,大卖场或者标超,在选址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消费者基数,对于大卖场而言,3公里之内,不能少于5~10万人。标超1公里范围内,不能少于1~3万人。

二、品类管理的基本原则

品类管理有八个部分,同样也是一个PDCA(Plan、Design、Check和Act)的管理循环,这八个部分是品类的定义、品类角色、品类评估、品类指标、品类策略、品类战术、品类执行和品类的回顾。

品类的定义要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驱动和购买行为去理解,也就是说,商品组织结构表的搭建一定与消费者的感知有关,一定来自于顾客的消费习惯。当顾客要买商品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是什么?例如,顾客要买条内裤,他首先知道它一定是在针织品里,其次是内裤这个品类,它一定是内裤,不是袜子,最后是男内裤还是女内裤,这样他找到商品。因此,品类管理和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1. 如何进行分类

分类一定不能按照供应商或者商场的管理意识来进行,例如可乐,在碳酸饮料当中价格形象是最敏感的,但是碳酸饮料当中有一个分类商品是非常不敏感的,这就是加味汽水,如芬达、醒目。由于加味汽水的口味多、新品多,商品的敏感度很低,所以它的定价是有差异的。但是,如果分类仅仅就是碳酸饮料,这没有办法去确定毛利标准和定价策略。同时,碳酸饮料的结构比较简单,有可乐、雪碧、芬达、原味汽水、加味汽水等,它们的毛利有高低,从销售的角度来讲,主推哪一个类别的产品呢?是加味汽水还是可乐?应该是高毛利的。

可乐经常参与价格竞争,目的就是树立价格形象,但是这种商品比例一旦过高,整个品类的毛利就会出现问题,乃至整个部门的毛利有问题。所以,在分析商品结构时,这三种类别的单品数一定要有区别。如果分类仅仅就是碳酸饮料这个大类,我们没有办法去区别,最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出现结构问题。因此,品类一定要细分,小分类一定要细分。

在商品组织结构搭建的时候,我们就要对成长性的品类、高毛利的品类,进行一些商品结构的变化,根据市场的成长性,进行单品数的设置,也就说,鼓励顾客多购买高毛利的品类。当商品品类不细的时候,品类的功能就难以发挥,同时还会缺失单品,缺失品类,顾客就会买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2. 品类选择的宽度与深度

品类当中有一个必须重视的就是宽度和深度。什么叫宽度,宽度就是同级类别选择越多,宽度越宽。深度就是单品数多,且功能的延展性相对比较丰富,规格、口味比较丰富。

原来很多超市模仿的对象都是大卖场,如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但是我们会发现,它们调研回来的分类,如果不根据自己的业态去重新划分,那就会将小店做成一个大卖场,这是很可怕的。品类要根据门店面积的大小来选择,大店最简单,一站式构筑,品类齐全,但是小店,一定要有宽度和深度的选择,一定要有重点。

屈臣氏的重点品类是个人护理,而食品类产品只是一个补充,基本以点带面,根据目标群体采购一些进口或者价格较高的食品。所以在宽度的选择上,一定通过洗化用品中的个人护理产品来加大宽度,如彩妆、护肤,可能还有部分头发护理和身体护理、牙膏类产品。在深度上,选择重点品类,如彩妆。

所以品类的宽度主要体现在类别的覆盖范围上,类别覆盖的范围越广,宽度就越宽。但是,如果宽度太宽了,最后就很难做到深度。宽度的选择是逐级的,不能一点到位。

例如,一家超市有食品、生鲜、非食品三个部门,当超市还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哪个部门是重点。如果以食品为重点,下面又有粮油、副食、酒水饮料、冲饮和休闲食品。然后进行宽度选择,是这几个品类都选,还是只选其中的一部分。

例如个人护理类,如果所有品类的大分类都有,那么相对比较宽,但是如果面积有限,那么在宽度上就只突出几个部分,例如选择头发、面部、身体、口腔几个部分,然后再选择深度。所谓深度就是在某个分类下面,商品比较齐全,单品数多,品牌结构比较丰富。无论多小的店,一定会有一些品类能够满足顾客。如果没有进行宽度和深度的选择,就做不到品类齐全,顾客没有选择的余地,从而对你的门店产生不好的印象。

3. 小店的品类选择

对于小店来讲,商品、商圈的市场调研非常重要,一定要了解商圈顾客的重点需求品类是什么。在这个重点品类当中,尽量满足顾客的品类需求。选择单品,一定要选择市场占有率较高和顾客认可度比较高的商品,这样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宽度的选择和深度的选择,例如商品的选择、品牌的选择、价格带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大店可以做展示,可以包罗万象,但是小店一定以目标群体为主。这个商圈以中低消费群体为主,那么商品结构、价格带就要以低价为主,相对中高端的产品作为补充即可。但是以中高端消费群体为主,商品结构就应该选择中高端产品。所以,小店的商品结构是需要我们重点去调整的,因为它对销售的影响非常大。

4. 如何做全品项市场调查

全品项市场调研是商品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部分,是零售行业一个常态工作,经常要做的。全品项市场调研包含两类企业,一是竞争对手同规模的企业,二是行业标杆企业。什么叫全品项市场调研,就是用自己的产品分类,去调研竞争对手和行业标杆企业,把它们所有商品全部调研清楚。

例如,洗发水这个分类,自己有多少单品、有多少品牌、每个品牌有多少单品,竞争对手和行业标杆企业又有多少,据此制定策略。最后看高中低的价格带,看各比例是多少。

这里有几个部分是难点,一是价格带怎么去分区间,二是单品数怎么做,确定单品数的方法有两种。对门店要有一个预估的单品数,一般一家1200平方米的门店,每节货架陈列的单品数大约是22~24个。例如,一家门店有三百节货架,端架不算,据此可以算出单品数最多是7200个,也就是说,除掉生鲜和散货以外,货架一共能陈列7200个单品。

当有一个单品数的预估之后,就开始使用下面的这两个方法来确定单品数。

方法一,预估单品数×(小分类占门店的销售比例×40%+小分类占门店毛利比例×60%)=小分类的理论单品数。

这个理论单品数要用两个时间的数据来计算,一个是去年的数据,另一个是预算。为什么要做预算,因为历史的销售数据可能会偏重在一些低毛利的品类及民生品类。如果按原来的数据计算,很多低毛利的品类会有很多单品数,所以预算能够规避这个问题。

方法二,就是将行业标杆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将调研的数据按照自己的小分类来进行归类,统计出行业标杆企业的商品在自己门店分类中的数量和比例,它的商品在我们分类中的单品数比例就等于我们分类的行业参考数。

这里我们看一个小分类的单品数,一般性的洗发水在某家公司的原来单品数有400个,总门店面积约1000平方米,它的竞争对手有543个单品,大润发有382个。它通过预算得到的一个理论数据是129个单品,行业标杆企业的数据是224个,最后确定的是220个。这是一个单品数的概念。

单品数在设置的时候,需要考虑在品类当中,自己要将哪些品类作为重点。如洗发水,将来要做到怎样的深度,单品数是往多的方向发展还是往少的方向发展,这是个关键问题。

5. 目标性品类

什么叫目标性品类?就是消费者一想起要买某一商品,马上就想到某某超市,也就是说,目标性品类的设定,是为了帮助超市吸引目标群体。

假如企业要设定20个目标性品类,这20个目标性品类根据顾客的结构来进行设定。顾客结构可分为中老年人、年轻人、高中低端的消费群体、上班一族和家庭主妇。如果顾客群基本为中老年人和家庭主妇,想要吸引年轻人或者中高端的消费群体,那么要将目标性品类的哪个部分作为来重点设置,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若想将目标群体集中在年轻人或高端群体,就必须要有足够吸引他们的商品品类,这样才能建立起和年轻顾客与高端消费群体的关系。所以这20个目标性品类要顾及整个顾客群体,男人的、女人的,有钱的、没钱的,年轻的、中老年的。目的很简单,通过这样的目标性品类,最终建立、维持和巩固我们与目标群体的关系,最终使整个商品结构与顾客结构匹配。

接下来要做的是,在这些品类当中挑选一个品类,加强经营。无论是商品结构、价格带、品牌还是促销,都要远远强于竞争对手,并且在短时间让竞争对手难以复制,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顾客群。

6. 品类细分

在整个定价策略当中,对于每一级分类都会有一个角色,如可乐、生鲜是形象商品,食品、非食品是销量商品。

饮料类包括果汁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功能性饮料、乳品饮料和水。如果在里面选一个作为形象品类,你会选哪一个?一般都会选碳酸饮料或者茶饮料。但是如果让你选一个效益性品类,你会选哪一个?应该是功能性饮料,因为功能性饮料的毛利相对高。在功能性饮料当中,红牛是形象商品,同样也是敏感商品。所以每一级分类都有形象、销量和效益性角色。

为什么分类要细、为什么要新增分类,原因就在于,结构要平衡,有低毛利就有高毛利。只有设立这样的结构才能保证在以后的竞争当中,运用好策略,哪个品类是用来在促销时树立价格形象的,哪个品类是在促销和整个门店经营当中,是重点希望顾客去购买并且产生高毛利的品类,哪个品类是产生销量的。

我们要很清晰每一级分类,从部门到大类、中类、小类,甚至单品,来设定形象、销量和效益性品类。所有惊爆价商品、建价格形象的商品和高敏感性商品,都要从形象商品中去选择。价格要比竞争对手低,始终压着竞争对手。如果竞争对手不懂商品结构,一味地销售一些低毛利商品,所有的黄金分割带所有的地方都陈列这种商品,那么在顾客的购物篮当中100%或80%都是这种商品,你的机会就来了。

如果按前面分析的策略去做,就可以把竞争对手逼入一个非常艰难的竞争环境,因为它的价格永远不能跟进,一跟价,毛利就没了。所以这个时候竞争对手会做一段时间促销,停一段时间,防止无利润。在整个阶段当中,如果能够运用适当策略,不断地给对方施压,及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和价格形象,进一步压倒对方。

总结:

因此,通过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改造顾客结构,多增加一些中高端的消费群体,销售更多的高毛利商品;另一方面通过购物篮的分析和顾客结构的分析,了解自己需要在哪些品类上扩大销售、加大宣传、加强商品组织、强化品类强势,锁定目标顾客,解决最终的顾客结构问题,同时,解决各品类的销售比例。

基本管理模式 第8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作为科技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多次探索,并对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科研实体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大体来说,中国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经历了两次演变:科研计划经济(稳定支持)→科学基金与科技计划(竞争支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双轨制)。

(1)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研经费管理也沿用同样的逻辑,一批大科技项目得以集中力量实现,而“大锅饭”的分配体制既保证了科研经费的稳定支持,也使科研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暴露。

(2)改革开放以来至90年代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同时,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与1986年“863”计划等的实施,为竞争性支持提供了平台,使以竞争性支持为主的科研资助体系初步建成。

(3)为缓解过度竞争性支持诱发的一系列问题,以1993年提出的“211”工程、1998年提出的“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为代表,科研经费支持的“两条腿”开始并立,特别是2008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实施,使科研经费“双轨制”的色彩进一步得到强化。

一些学者指出,在竞争性支持日渐成熟的情况下,如何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就成为基础研究经费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还有学者认为,在科技计划支持的同时,建立稳定的科研事业费制度是科研项目主体单位对承担单位付出的间接成本的必要补偿,也是完善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2]。例如英国高校科研经费资助就通过“双轨支持系统”(dual support system)予以实现,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英国教育部通过高等教育资助理事会,根据大学规模和定期“科研评估”(RAE)结果予以资助;另一条腿是科学与创新办公室通过7个研究理事会,基于同行评议对竞争性的科学项目或计划进行资助[3]。

为了完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制度,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中央财政在2008年设立基本科研业务费,予以中央高校稳定支持和自主支配。基本科研业务费使高校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有助于“双轨制”的巩固,但如何提高管理效益,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关键问题。即便是在英国,有学者就指出“双轨制”早已过时并造成许多问题[4]。双轨支持系统导致管理体系重叠和管理成本攀升,两条腿各自的目的和意图模糊不清,它们对不同经费支出的责任也不明确,而这种越来越严重的不平衡也亟待重构大学科研资助体系[5]。

目前关于竞争性支持下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有大量研究,但针对高校稳定性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仍然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拟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重点剖析暨南大学的探索与实践,总结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依据。

1 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概况

青年科研人员是科学研究的后备军和生力军,是创新思想的重要力量。我国各大科技主管部门都意识到青年科研人员的重要性,纷纷设立青年专项资金,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青年科研人员申请科研项目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其平均资助率仅25%左右,远远不能满足日趋增长的青年科研人员要求。中央财政设立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持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科研工作,经费由各高校自主安排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针对青年科研人才,为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提供了更宽松的成长环境。

2008年,国家财政投入1亿元对14所高校试点;2009年,国家财政投入15亿元,对92所中央高校拨付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在92所中央高校中,教育部所属高校73所,其他部委19所,其中:985高校38所,211院校45所,非985及非211院校9所,有69所高校是2010年中国大学排名前100名的大学。中央高校情况各异,各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资金。

为规范和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财政部与教育部于2009年9月共同制定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对资助对象、管理原则、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阐述,以下简述之。

1.1 资助对象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对象主要是“中央级高校青年教师和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对象一般应在40周岁以下,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工作,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的年龄对科研能力有显著影响,一般认为二者呈倒U型曲线关系。研究表明,从29—39岁是科研实力打造期,也是“黄金科研期”,这个时期的科研实力快速增长;40—58岁是成熟期,科研成果产出缓慢且趋于平稳[6]。由此可见,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青年科研人员资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资助原则

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遵循“稳定支持、自主安排、公开公正、统一管理”的原则。(1)“基本科研业务费稳定支持高校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形成有益于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科研经费长效支持机制”。(2)“高校是基本科研业务费具体使用管理的主体,由学校根据本校基本科研需求统筹规划,自主选题、自主立项、自主安排使用”。(3)“由高校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通过校内公开评议、公示等方式进行遴选,确保公正、透明”。(4)“基本科研业务费纳入高校财务,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经费管理的相关标准、用途等,要与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相一致”。

1.3 项目管理

在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分配使用方面,各高校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暂行办法》也规定各个部门各尽其职,充分发挥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1)“每年财政部会同教育部负责根据财力状况、高校科研开展情况,并参照上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预算执行等情况,综合测算确定基本科研业务费年度预算总额以及分校金额”。(2)“高校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3)“高校是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拟订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的总体规划以及分年实施计划,做好经费的具体分配、安排使用等全过程管理”。

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体系可以从图1得以说明。财政部、教育部和主管部门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予以拨付、管理和监督,中央高校自主立项、资助和管理;与此同时,科学基金和各类科技计划也向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不同渠道的经费资助,与基本科研业务费共同构成了中央高校基础研究经费管理体制。围绕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亟待研究如下三个问题:(1)中央部门如何在各个高校分配基本科研业务费并进行监督?(2)中央高校怎样在校内立项、分配和管理基本科研业务费?(3)中央高校如何协调基本科研业务费与已有科学基金和科技计划的关系?

2 暨南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暨南大学是目前中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大学的数据资料详见其官方网站,网址为:http://www.jnu.edu.cn/)。该校在2010年中国大学排名第54位,在广东省排名第3位[7]。该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经、管、理工、医学等学科,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型高校。目前科研人员3 08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具有高级职称418人,副高职称816人,具有博士学位934人。其中,30岁以下科研人员351人,30—44岁科研人员1 690人;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全校科研人员70%左右,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也是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主要投资对象。

2.1 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模式初探

自2009年设立以来,中央财政计划每年给暨南大学划拨1 200万元基本科研业务费。为规范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加强自主创新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造就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提高学校的科研竞争力,学校设立了“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学校成立“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工作,管理委员会下设“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专职负责创新基金的申报、立项及中后期管理工作。经评审后的创新基金项目报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批后予以立项实施,并报教育部备案。

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基金分成人才和项目两大板块。人才系列包括青年基金、杰出人才培育项目和团队项目;项目系列分为国家项目培育专项、前瞻性与技术创新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软课题项目。具体各类项目要求如下:

(1)青年基金。主要资助35 岁以下,尚未独立承担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的、在本校工作的、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以及有科研潜力的优秀在读学生。

(2)杰出人才培育项目。目的在于为学校培养杰出人才。主要资助主持过两个以上国家级项目(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或主持过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或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或作为第一作者获得人文社科省部级二等级以上奖励,或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评价良好以上,今后有望获得国家杰出人才类项目,或成为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首席科学家等的中青年教师。

(3)团队项目。目的在于培养以杰出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根据我校的现实情况,分领军团队、优秀团队两个层面,分梯度逐步进行培养。

(4)前瞻性与技术创新项目。重点支持年轻教师开展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的前瞻性与基础研究项目,以及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需求和服务于地方区域建设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前瞻性与技术创新项目重点支持我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以及围绕着国家重大需求而开展的重大项目的预研项目。前瞻性与技术创新项目将优先资助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其研究方向开展的前瞻与基础研究或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

(5)国家项目培育专项。资助教师当年申报国家级项目,通过了通信同行评议程序并取得参加会议评审或答辩的资格,但最终由于名额限制而未获资助,有望在下一年度取得突破的项目。

(6)软课题。主要用于研究创新基金在运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究创新基金的运行机制模式等;研究创新基金的战略规划和指南设立;研究学校前瞻性学科发展规划;研究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等。

创新基金给高校充分的自主性,高校实现了从原来被动申请到主动立项的重大转变。暨南大学创新基金分为竞争性与非竞争性两种类型。国家项目培育专项项目属于非内部竞争性项目,只要满足申报条件即给予稳定支持;其余各类项目必须依靠专家,择优遴选,属于内部竞争性项目。竞争性项目经过集中申请,组织校外专家进行同行会议评审,通过会议评审的项目再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批后予以立项实施。为确保评审质量,杰出人才和团队项目除了参加同行评议外还要进行现场答辩。

2.2 经验启示及政策建议

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是财政部与教育部对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分配的一个新举措,专项资金2009年12月到位,目前还没有经历完整的项目周期,只完成了申请及立项的程序,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及绩效管理等问题还在实践中探索。怎样使基本科研业务费在培养新的人才队伍、产出新的研究成果、发现新的科研方向等方面发挥其最大作用,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经过第一年的探索,我们以暨南大学为例,总结出一些经验启示。

(1)发挥自主安排优势,灵活调整实施方案。

2009年暨南大学共申请创新基金380项,获资助147项,平均资助率38%,其中青年基金资助率高达67.2%。按照申请者年龄分析,45—50岁以上申请者占21%,其中以团队项目占比例高达76.9%。从获资助情况来看,45岁以上获资助人员占全校获资助人员20%,团队项目获资助高达60%。由于45—50岁这个年龄层次的科研人员是暨南大学的重要科研力量,因此该基金设立的时候没有对申请者年龄有严格的限制。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到,按照《暂行办法》规定“支持对象一般应在40周岁以下,适度支持引进正在国外学习工作,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专家学者”,暨南大学创新基金资助对象年龄偏大。笔者认为项目的设立要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申请指南应明确申报者的年龄范围,申报其他各类项目的年龄要求原则上应在40岁以下,团队项目带头人的年龄相对可以宽容,但是团队平均年龄要有明确限制。

青年基金是一个启动基金,主要针对有创新思想但是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的年轻人。此项目特点是资助率高,资助强度不大。新引进人才及留学回国人员对本校或国内的科研环境不太熟悉,但是他们又具备创新思想,启动基金让他们渡过科研磨合期,更好地申请竞争性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对新引进人才及留学回国人员予以适度的政策倾斜,继续加大青年基金资助率,让受资助面更宽。

国家项目培育专项除了培育国家级科研项目,还要加强对国家重大项目的前期培育。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结合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对研究基础比较良好的项目进行培育。此类项目主要依据申报国家级项目中落选项目的专家反馈意见,并结合本校学科发展情况,对于评价比较好的项目直接给予稳定支持,不需经过校内竞争性遴选。这种操作可以降低评审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但需要说明的是,国家重大项目培育项目应该与面上项目培育项目在资助强度上有所区别。

暨南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应该发挥其学校的优势,组织交叉学科项目。交叉学科项目在申报时面临学科选择的困难,在评审过程中也遇到很难选择合适评审专家的问题,目前的同行评议制度使交叉学科项目很难被专家认可。因此应该设立交叉学科专项,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不能将其等同于单一学科的项目申报及立项。

在项目管理实际操作层面,项目类别太繁琐会增加管理成本,也会让申请者无所适从。例如,前瞻性研究项目就下设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国际合作等三大类别,但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创新资助的项目都是前瞻性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也应融入实质性研究。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应按照类别归类,统一申请、评审及立项。

(2)建立科学评审制度,实现公平公正。

暨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各类项目评审均依靠专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同行评议方式。2009年,由于创新基金成立紧迫,评审周期很短,因此第一轮项目评审就采取校外专家会评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评审周期很快,专家与申请者之间基本没有利益冲突,评审相对比较公正;缺点是缺乏专家库建设,难于在短时间内找到大量校外“小同行”专家集中评审,而且会议评审时间较短,评审项目数又比较多,容易造成误判。

通过经验总结,我们认为第一轮项目评审应尽量采取函评,第二轮项目评审采取会评比较合理。专家函评时间要相对宽松,让专家有足够时间评阅项目并提出中肯意见。中央高校应该联合成立一个项目管理联盟,建立一个共享专家库,使各校管理人员可以在同行评审专家库中随机选取评审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

(3)建立完善“双轨制”资助模式。

创新基金提倡稳定支持,但是并非科技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重走“大锅饭”的老路。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即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鼓励科学家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遴选。当前,竞争性支持已经成为我国项目资助的主要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虽然竞争性支持有利于形成有序竞争的科研氛围,但它对促进基础研究发展较为不利。由于竞争性项目的遴选主要依靠评审专家,特别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项目一般很难被大多数专家认可,因此遴选出的项目只是大多数专家认可的创新性项目,其创新性也可能因此大打折扣[8];竞争性支持可能会导致研究工作的短期行为,科研人员疲于申请项目,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科研活动;此外,科研人员耗费大量精力申请项目和应付各类检查,甚至动用人际关系等非科学因素,以至于出现科学家竞争不过科学活动家的现象,不利于良好科研氛围的维护[9]。

在竞争性支持的基础上实行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支持,也就是建立完善“双轨制”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是促进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一种值得探索的模式选择,但实行稳定支持并不是科研经费全部按照预算确定,而是保证50%以上的科研经费并赋予最大的自主权,同时辅以合适的管理和评估机制,确保科研经费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由此可见,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稳定支持”既具有补助竞争性支持渠道的功能,也带有将竞争“内在化”(internalization)的色彩。

(4)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

《暂行办法》指出,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对所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有关绩效评价和检查情况将作为调整各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是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立的题中之义,也是完善稳定支持机制的重要举措。

就基本科研业务费而言,其绩效评估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的评估:一是高校对项目本身实施情况的微观评估,即一般科研项目绩效评估;二是主管部门对受资助机构(中央高校)资助与管理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整体绩效评估,类似于英国的“科研评估”(RAE),属于中观科研项目群评估;三是国家和社会对主管部门实施基本科研业务费情况的绩效评估,属于宏观科技计划评估。

从高校来看,建立并加强各类项目绩效评估体系,是有效管理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当务之急。从主管部门来看,如何开展各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执行情况评估,是推行绩效预算和绩效拨款的重要内容,而中央财政对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也有利于从更为宏观的层面考察科技资助格局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结论

2008年设立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是对我国高校科学研究资助模式的重大改革及创新举措,目前,各受资助高校都在实践中探索并不断改进管理方案并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态势。本文以暨南大学为例,分析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模式,并探讨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依据。本文的分析表明,应坚持采取稳定支持和竞争支持相结合的双轨政策支持科学研究。对基础研究采取稳定支持,辅以部分竞争性科研项目;对应用研究引入竞争机制,进行竞争性支持。在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模式的探索中应继续充分发挥高校的自主权,研究有效的管理机制及绩效评估机制,促进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发挥最大效益。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介绍了暨南大学的实践与经验,未来研究可以选取多所中央高校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和识别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潜在的最佳管理模式,为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模式优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和方向。

摘要:为了完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制度,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中央财政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予以中央高校稳定支持和自主支配。目前关于竞争性支持下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有大量研究,但针对高校稳定性支持及竞争性支持结合的管理模式缺乏系统研究。以暨南大学为例,分析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模式并探讨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依据。

关键词: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稳定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静,张延东.关于加大基础研究稳定支持力度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8(5):20-23

[2]林建华.建立合理科研事业费制度推进大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7(3/4):51-53

[3]HUGHES A.University-industry links and U.K.science and inno-vation policy[M]//YUSUF S,NABESHIMA K.How universitiespromote economic growth.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7:71-90

[4]SCOTTP.Beyond the dual-support system:Scholarship,researchand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academic autonomy[J].Studies inHigher Education,1991,16(1):5-13

[5]ADAMS J,BEKHRANDIA B.What future for dual support?[R].Oxford:HEPI,2004:3

[6]林曾.年龄与科研能力:来自美国四年制大学理科教授的调查报告[J].科学学研究,2007,27(8):1154-1164

[7]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10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性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5-13

[8]MARSHHW,JAYASINGHE UW,BOND NW.Improving the peer-reviewprocess for grant applications:Reliability,validity,bias,andgeneralizabil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8,63(3):160-168

未来电网的基本模式探讨 第9篇

关键词:电网基本模式,互动电网,通信,能源效率

0 引言

看到了武建东先生又一篇论述“互动电网”的文章。武先生把他主张建设的“互动电网”定为“下一代全球电网的基本模式”[1](以下简称该文)。该文在其引言中称:这是一场以“互动电网”为核心的世界电力改革[1]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在中国,了解一下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规划和远景规划就会明白。在美国,看一看美国电网发展研究计划Grid2030[2]也就知道。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它们电力建设、发展和改革计划中没有这种“互动电网”,更谈不上称为改革的核心。因此,“互动电网”不会成为未来电网的基本模式。

本文就该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和论述,谈一些不同意见。如果本文能引起电力界、通信界科技人员的关注而参与讨论这个“互动电网”,那是本文的目的和希望达到的目标。

1 电网的基本模式

什么是电网?在中国电力百科全书上有对电力系统的释义,它是“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等设备和相应的辅助系统,按规定的技术和经济要求组成的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并输送和分配到用户的一个统一的系统”[3]。电网是电力系统中除了发电和用电设备以外的部分。电网的运行不可能离开发电和用电。

电网的基本模式是指电网的结构,电网中的主要设备,电网的基本功能,电网的主要特点,电能质量的主要标志,电网的运行等。目前电网的这些基本问题是由电能的传输是有线传输所决定的。要论述电网的基本模式而不讨论上述这些基本问题,就谈不上论述电网的基本模式。

电网的结构是由不同电压等级的交流和直流输电和配电线路,通过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开关站、配电变压器、整流站和逆变站构成一个电网络。网络连接的形式主要有环形和辐射形两种。

电网中的主要设备有变压器、开关、母线、电流和电压互感器、避雷器以及FACTS等设备,这些通常称为一次设备。相应的辅助系统主要有继电保护、测量、通信、信息数据处理、控制和各种自动装置和系统,这些通常称为二次设备。除了硬件设备以外,还有相应的软件,尤其是二次设备,由于广泛采用了现代的电子和计算机器件(部件),软件已是设备构成中的必要成份。

电网的基本功能是把由发电设备将一次能源转换成的电能以合格的质量、满足用户使用的数量输送和分配到用户,并达到安全、稳定、经济的要求。电网要适应火力、水力、风力、核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各种一次能源发电的电能接入;要能满足工业、农业、商业、民用、军用、交通运输(包括电力机车、电动汽车等)、通信、广播和电视等各业的用电需求。在地域上要覆盖城市、农村、山区、牧区和林区等所有地域的用户,也就是做到“村村通、户户通”。

电网的主要特点是电网中的电能是电源的供给与用户的消耗,包括电网的损耗在内,具有瞬时平衡的特征。电网所联结的每一个成员对电网的运行和电能质量都产生影响。

电能质量的标志在电网中有明确的规定,如交流电的频率、合格电压的数值范围、谐波、闪变、波动的允许值,以及可靠性等。电网必须采用各种设备和技术手段使电网中的电能质量达到要求。

电网的运行是指一个物理上已构建成的电力系统的实施运转,对电网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和调整,对电网的各种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和操作,以达到电网基本功能的实现,使电网尽可能保持在稳定,安全和正常状态。

该文没有对电网的这些基本问题进行论述,指出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发生了哪些重大改变而导致产生了“下一代全球电网的基本模式”。因此这种论断就只能是瞎子模象式的臆断。

远的不说,看一看中国近50年来一直在运行的电网,尽管电网中各种设备的性能有很多提高,出现了500 kV、750 kV、1 000 kV的超高压、特高压变电站和输电线,二次设备在使用了现代测控、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和设备之后更是进步巨大。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导致电网基本模式的改变。只要电能无线传输方式在理论和技术上没有突破和实用化,电网的基本模式不会改变。

2 中国国家电网没有接受该文“互动电网”概念

国家电网公司在“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坚强智能电网体系研究报告”中是这样来描述电网的互动功能的,它说“通过双向互动,激励电源侧、用户侧主动参与电网安全运行,实现发电及用电资源优化配置”[4]。可以看出,这里的互动是电源与电网的互动,电网和用户的互动,互动的目的是实现电网安全运行和资源优化配置。这样的互动从电网出现就一直存在,只是互动的内容有扩充、增加,互动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变化、有进步。

在国家电力公司时期,即厂、网分开以前,电力系统运行中,电源与电网是紧密相联系的,发电的调度指令,发电机组的优化组合,自动发电控制等等均是这种互动的体现。发电机组的调速系统、励磁调节系统和一些稳定控制自动装置更是自动闭环调节的电源与电网互动的实现手段。在实现厂、网分开并初步采用电力市场运营以后,互动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只是互动的方式、程序和企业经营主体上发生了变化。

在电网和用户之间,主要是电能供应和电能使用的互动和供电企业与电能用户间有关用电信息的互动这两大类。目前信息的交互主要是通过电话方式进行的,广泛使用的95598电话实现了停电告知、故障报修,电气量查询、投诉、停电信息、充值服务等功能。未来电网和用户的互动内容有增加,主要是用户用电需求可根据电网提供的有关信息更个性化、更灵活。在用户侧若有自备小型风电或太阳能发电装置时,可以灵活调节用电电源,并在满足入网条件下,使这小型电源作为电网电源的补充。在电网侧获得更多的用户信息以便掌握负荷变化趋势,做好供电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根据技术发展的趋势,未来电网与用户的信息互动要更多的采用计量表计终端设备,信息互动的通信介质和方式会采用更新的技术。国家电网公司对此已经有了计划和实施方案,在终端设备,主站设备,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包括介质和规约,都有了方案且正在逐步实现中,这种互动与该文的“互动电网”不是一个概念。

从电网的现状和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制订的“十二五”规划以及有关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未来的电网与该文所说的“互动电网”是完全不一样的。

3 该文“互动电网”不适合中国的电网,也不能解决中国所有的通信需求

该文所称的“互动电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网呢?在该文中是这样说的:“在现有电力线的基础上,应该发展一网(电力网)多线(添附光纤线),需要解决的主题将包括数据网、通信网、视频网等多目标的合成……”[1]。文章还称“倘若2009年就启动国家互动电网改造,每年有可能拉动国民经济1个左右百分点。如由各地电力、通信和军队通信兵联合施工,3-5年内我国主要城镇可以初步实现电网的互动化运行……”[1]。该文还称“将中国的高、低压电网及其配套设施更新为互动电网匹配的运行系统,其中缆线管理路线应明确三原则,即:新建电网加快推行光纤和电力复合网络,旧有电网添附光纤网,特殊地区推广电力通信系统”[1]。由此可见该文所称的“互动电网”它是电力网,又是通信网,电力传输由电力线完成,通信由与电力线同体的光纤完成,由“光纤线缆解决民用网,政府网和军用网三网入电缆线运行的问题”[1]。这种“互动电网”不是真正的“四网合一”,因为电信、视频、互联网走的是同一个介质一光纤,电力走的是另一个铝质或铜质的电力线,也就是“各走各的道”,前者可以做到“三网合一”。“四网合一”目前还做不到。电力线用于通信、目前只有电力线载波通信,可以说它是电力和电信的“二合一”。这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它仅为电网自身的一些局域性、局部性的通信所使用。

大家知道,电网是为军、民、政、企使用电能的传输网络,通信网是为军、民、政、企的数据、语音等信息传输的网络,两者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看一看当今社会的事实,需要使用电能与需要通信的地方,有的是相同的,但更多的地方是不同的,相同的地方也许可以实现“有插座的地方就有能源,有插座的地方就有信息互动”[1]。例如,由于低压电力线敷设到每幢大楼、每个住户乃至每张办公桌,这些场所需要的电信、电视、互联网的通信可以采用电力光纤复合线实现,它使光纤敷设所需的路由、通道、路权、沟道等公共资源与电力线共用,实现综合利用,节约了资源。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也是有利的,这在我国早已有试点。对于电网,这是解决所谓“最后一公里”通信问题一种有前途的方式,特别适用于新建的楼宇。但是这仍然是有线通信,而且,对于已有的建筑物,电力线、电视、电信、互联网已经敷设,如果进行电力光纤复合线缆的改造,在经济上未必有利。但是,更为广大的无插座的水面、农田、森林、山丘,乃至一个公共场所,用这种“互动电网”如何进行通信?更不必说,通信的需求是世界各国、各大洲之间都需要的。武建东先生为了宣传他建立“互动电网”的主张,建议将“东亚、东南亚、中亚、非洲、大洋洲和俄罗斯等国的发电、输电、供电、用电的电力产业互联集成起来,重组全球能源体系”[5],这样的“互动电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必要和不可能实现的。

目前我国的通信网是多种通信方式共存,公共通信网与专用通信网共存的格局。通信方式可分为有线通信方式:光纤(包括电力光纤复合线)、载波、通信电缆等和无线通信方式:微波、卫星、移动等。这二类通信方式各有所长,各有优点、特点,通信网就是利用并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且实行互通,满足各种业务的通信需求。一些大的工业部门,如电力系统、铁路系统等,还有军队,都建立了各自的专用通信网,并且部分地、有条件地和公共通信网实现互通。目前由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经营的公共通信业务,解决了广大城市和农村老百姓通话和上网的通信需求,其中无线通信方式的发展快于有线通信方式,无线通信解决了有线通信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没有插座的广大地区和场合,实现人们通话、上网等的通信。专用通信网主要为建设单位自身所需要的通信而建立,解决有别公共通信网功能的某些特殊问题,诸如对实时的响应性,保密和安全性要求,特殊应用场合等等。

可以说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满足军、民、政、企通信需要的通信设施,与世界各国、各大洲也建设了光缆通信设施。,因此放弃已有的通信设施,建一个“互动电网”,解决军、民、政、企的通信,这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在经济上是极大的浪费。即使电力光纤复合线在某些场合中得到应用,其实质也仅仅是光纤借用了电力线的路由、通道、路权、沟道等,它并不能改变电网的基本模式。有报纸报导,在江苏无锡,由中国电信开发的物联网,通过宽带、固话、无线网络和手机,实现诸如远程家电家居设备测控、远程金融服务、远程医疗、远程安防等功能,这是现有有线和无线通信网互通已可实现的。

国家的各种基础设施的配置是有计划的,对于十分重要的电力、通信、交通等都有安排、有计划。通信产业是由国务院工信部负责。国家已经正式启动了“三网合一”工程,正在大力实施。国家的计划和政策是建立在理论上科学、技术上可行、先进和可靠,经济上合理和有利的基础上的。当然作为学术讨论,人人都可参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繁荣科技事业。即使对于非自己从事专业的事项,也可发表意见。但必须要尊重科学、尊重实际。

4 提高能源效率主要在电源侧和用电侧

该文把“互动电网”说成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最佳捷径”[1]、“能源革命的制高点”[1]。

什么是能源效率?从电能生产看,是指由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效率,这主要取决于发电设备把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效率,与电网没有关系。对于火力发电,提高能源效率主要是采用临界和超临界参数的锅炉、汽机和发电机,广泛采用热电联产等。对于水力发电和核电,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原动机的效率和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对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效率也是取决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热转换、光电转换的效率,这些与电网都无关系。对电网而言要提高能源效率就是在电能的传输过程中尽量减少损耗,其主要措施是采用高电压传输电能、低损耗的输变电设备以及无功功率的优化配置与运行管理。这些措施都是已经采用了的。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网损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但这些都与“互动电网”没有直接关系。

整个社会的能源效率的标志是每单位GDP所耗的能源,目前我国能源效率还比较低,每单位GDP消耗的能源是发达国家的数倍。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转方式,调结构”,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淘汰落后的高耗能工艺、降低产品产值中能耗的比例;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在全社会提倡节能意识、节能消费观念,使用节能电器,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合理设置建筑物室内温度,减少和杜绝能源和各种生活资源的浪费。在这方面,“互动电网”不能起什么关键作用,也就谈不上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最佳捷径”。

5“互动电网”不能实现“能源替代”,更不能“改造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

该文称“互动电网的本质就是能源替代”[1],这不符合事实,也不可能。现在已经利用的一次能源主要有化石能(煤、石油、天然气)、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互动电网”把什么能源代替了这些能源?

如果说,生产电能的一次能源中的风能和太阳能、水能、核能所占的比例在提高,尤其是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其提高的速度很快,这是由于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技术的逐步完善,是由于气候保护要求各国二氧化碳减排硬性压缩指标的要求。从长远角度看,化石能的可开采量减少,人类要生存,就应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也许有人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在电能生产中比例的提高称为能源替代,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互动电网”的功劳。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随机性、间隙性和波动性较大,它们并入电网需要解决电网运行的调频、调峰和安全稳定运行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就地消纳和大容量电力的输送问题。尤其是大容量风电场和太阳能发电场并入电网,这些问题更严重。现在有些省份,如吉林省、甘肃省已经出现了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是“互动电网”所能为的。

至于该文所说的“互动电网”“重组人类的能源体系”[1]和“改造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1]就更不着边际了。该文说只要投资建设,3-5年内就可以见到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要被改造了,那么什么是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从蒸汽机出现开始的西方工业革命,到电气化时代,再到现在以信息技术为内容的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普及,人类的工业,如机械业,矿业、钢铁业、化工业、电业、通信业等等,还有林业、农业、牧业……等等的生产方式,在这几年后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它们会被这“互动电网”改造吗?又被改造成什么样子?对此,该文没有具体叙述,仅仅下一个结论。人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因为就算这个“互动电网”建成了,它也只是电网和功能有限的有线通信网,根本不能推进能源变革,更不可能改造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

6 中国电网发展战略方向是正确的

该文为了宣传它的“互动电网”概念,对中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战略提出“中国电网的发展战略需要大规模调整,……也就是实施互动电网的革命”[1]。该文对中国的发电、电网和用电事业几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批评性意见:“需要认真反思中国能源战略、特别是电力发展战略的合理性”[1],批评的矛头主要指向电网。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是国家投资设立的两大电网公司,负责全国主要电网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国家电网公司确定的发展战略:一是建设特高压、超高压电网为骨干的输电网和各电压级配电网,构建适应多种电源接入、运行灵活的电网;二是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测控等技术,使电网运行和管理自动化、信息化以及与电源和用户的互动水平实现现代化。

电网要满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电能的传输和供给,要满足大规模风力发电、太阳能等间隙性、波动性大的发电设备的接入要求;要适应小功率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要方式的微电网的灵活接入;要有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提高输电、供电可靠性的措施;要适应用电设备的发展,诸如电动汽车等新型用电器的使用要求;要适应我国发电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它们远离负荷中心这一事实,而加强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要适应社会对电能的高质量和多元化服务的需求,提升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和与用户的信息交互。

归纳起来电网的发展思路和技术路线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通过电力技术与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测控技术的融合,适应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实现多元化电源和不同电力用户的灵活接入和方便使用,实现安全、可靠、高效、经济的供电服务,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

国家电网公司这一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合理的,其中对于通信设施的建设和先进通信技术的应用给予了重视,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实现电网的现代化满足现代电网自身的需要,与该文的“互动电网”是有本质区别的。电网发展战略不应该按该文所说的“互动电网”方向作出调整。如果作出这种调整,那是错误的,对电网是有害的,对国民经济也是不利的。

该文还说,如果中国在2009年以后的3—5年内中国不推进互动电网发展,中国将失去一次领跑世界经济的机会,也将再一次沦为国际分工的劳动力角色[1]。这种说法真有点毛骨耸然。人们不紧要问,中国过去在国际分工中的劳动力角色就是因为中国没有“互动电网”?没有该文的“互动电网”,中国的通信、信息技术就不发展了吗?中国的通信、信息产业就枯萎了吗?中国摆脱这个“劳动力角色”就靠这“互动电网”了吗?

7 美国也没有该文的“互动电网”的建设计划

该文叙述了一些美国电网发展的情况,给人的感觉或者说该文的目的是要说美国人已在做“互动电网”了,中国不做就要落后了。可是美国人是否是按该文说的在实施这个“互动电网”呢?就拿美国电网发展的Grid2030研究计划来说,其中就没有这种“互动电网”的实施计划

Grid2030研究计划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1)强调建立国家主干网是Grid2030的主要目标;(2)强调信息系统对电网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作用,强调电网和通信、信息网的融合;(3)强调电网实时监视、仿真和控制的重要性;主要是事故预测,故障快速反应与处理和预防性控制;(4)强调超导技术的作用;(5)强调电力电子特别是FACTS、DFACTS的作用;(6)突出储能技术重要性,强调环境保护,各种标准和规约的制订;(7)对网损以及降损技术提出了经济性指标和指出了应用前景。

Grid2030研究计划包括:国家主干网;区域互联网;地区配电系统,含小型及微电网;监管框架与电力市场四大部分内容。在Grid2030中强调的电网和通信、信息网的融合是为电网自身通信和信息传输的需要,就是要充分利用通信和信息技术使电源与电网、电网与用户之间信息畅通,要使电网的运行和控制实现自动化、远方测量与控制;提高电网运行与控制的实时性、灵活性。

Grid2030研究计划中所说的通信网、信息网并不是该文所说的“互动电网”。这与我国的情况是相似的,我国电网也强调通信网、信息网与电网的融合,而且现在已经初步实现了。目前,已经建成三纵四横的主干通信网,形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通信网格局。在35kV及以上变电站,基本建立了基于SDH/MSTP的电力光纤通信网,实现了电网全覆盖的语音、视频和数据的通信。电网除了应用专用通信网,并应用公共通信网络,实现通信资源的融合,以满足电网运行的各种通信需要。

美国的电网与中国的电网,同样强调通信、信息网的建设和技术开发、先进技术的应用。但这不是该文的“互动电网”。美国在Grid2030研究计划中没有说要建设一个解决美国军、民、政、企通信需要的一个“互动电网”。对外国的情况,应看事实,重分析。

8 该文的“互动电网”架构10原则“不足以导致电网革命”

该文对“互动电网“提出了10个方面的原则,这里对此提出如下意见:

(1)要构建一个电网,就要确定电网的基本模式和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这应该是架构原则的主要内容[6],笔者认为,在本文第1节中所述的那些基本问题应是架构原则要作出规定的,但该文的“架构10原则”对此没有全面和具体的描述。

(2)该文叙述的“架构10原则”中之1)“运转信息化管理系统”;2)“实现各种电力源和客户终端与电网的无缝互连”;3)“推动电网更加高效运行”;4)“更新自动控制系统,预测、检测和修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5)“抵御不当攻击”;6)“提供高品质电力服务”;7)“激励消费者积极参与”;8)“优化电力资产管理”;这些在当前电网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已经实现并不断地与日俱进地改进和提高[7-8]。这些内容对于从事电力行业的技术人员来说是一种常识性的知识,不足以上升到电网建设的“原则”。

(3)“架构10原则”的第9)点中称“将智能电表作为互联网路由器”“进行通信、宽带业务或传播电视等信号传输”。这涉及到:它是否必要,与目前已有的通信网、电视传播网资源如何优化配置和技术的可行性等问题。即使在有条件的地方有可能部分地实现,由于它的局部性,它也达不到作为构建电网原则的高度。

(4)“架构10原则”的第10)点中,所谓“微电网”问题,它是小功率太阳能发电和风电为主要电源的小型电网,它可以直接向用户供电,也可以作为电网的补充电能供应者,电网应可灵活地接人微电网,这是一个技术问题,现在并不存在技术障碍,在实用性上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微电网接入电网是电网具有的一个功能,并不是电网构成的一个原则。

(5)“架构10原则”的第4)点中称“实现电网自愈”。什么叫“自愈”?顾名思义是指被损坏的实体,不经外部干预而自行修复。只有生物才有自愈功能,这是细胞能够再生和复制的结果。非生物系统,一个物理系统是不可能实现自愈的。电网中某个设备损坏并不导致供电中断,那是电网设备有备用。电网中采用的N-1原则就是互为备用要求的一种准则。把备用称为自愈是概念混乱。

该文还说推行这“架构10原则”是为“尽快实施互动电网的革命”[1]。革命二字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广泛地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但现在愈来愈少了。我国30年的变化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果,而不称为“革命开放”的成果,因为这不是革命。现在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在科技奖励上也没有科技革命奖。任何一个工业系统,如电力系统、铁道系统,其科学技术进步是永无止境的,是否有称得上“革命”的进步?目前还没有出现。

9 结论

按该文所称的“互动电网”不可能成为未来电网的基本模式。中国电网将按照既定的战略建设和发展,现在和未来的事实将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武建东.下一代全球电网的基本模式[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25(11):1-6.

[2]美国电力传输技术展望专题研讨会资料:Grid 2030研究计划简介[Z].国家电网公司科技信息部,内部交流资料,2003.

[3]中国电力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第二版, 2001.

[4]坚强智能电网体系研究技术综合组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坚强智能电网体系研究报告[R].2009.

[5]武建东.智能电网与中国互动电网创新发展[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25(4):5-8.

[6]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25 (01):7-11.

[7]颐锦汶.就“智能电网与中国互动电网创新发展”一文与武建东商榷[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25(12):6-7.

基本管理模式 第10篇

1.1 我国水利基建项目资金筹措存在问题

(1) 水利项目的分类不完备导致的投融资问题。

(2) 缺少吸引私人资本 (包括外资) 参与水利项目的制度安排。

(3) 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措施不完善。

1.2 建立我国水利基建项目资金筹措体系的思路

(1) 完善政策性投融资功能

目前,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除资本金外主要来自于金融债券。由于资本金规模小、金融债券的成本较高, 从客观上限制了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功能, 使得其贷款相对于商业银行贷款的政策性优势不突出。预计未来国家将采取措施对国家开发银行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进行改革, 完善其政策性融资功能。

(2) 公益性项目引入新的融资方式

公益性项目属于政府投资范畴, 其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性资金 (主要包括预算内建设资金、建设国债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专项建设资金和专项税费收入等) 以及基于财政信用的融资。

(3) “收益权”质压贷款方式

“收益权” (或称“收费权”) 质压贷款方式是指项目建设单位 (业主或项目法人) 用项目的收费权或收入现金流作为担保, 从而获得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 也是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 如果政府代替公益性项目的受益者或使用者向项目建设单位 (或项目法人) 支付项目“使用费”, 从而“人为地”使公益性项目具有了“收益权”, 则凭借政府给予的“收益权”, 项目建设单位就可以采取“收益权”质押贷款方式从国家开发银行或者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4) 民间主动投资方式 (PFI)

如何在水利建设项目融资模式中引入PFI模式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下面讨论水利项目如何引入PFI模式。

2 水利建设项目引入PFI融资模式研究

2.1 水利建设项目引入PFI模式的意义

(1) 开拓水利建设的私人融资途径, 确保国家水利财政资金投向真正需要政府投资的水利项目。

(2) 促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 提高水利项目经营效果。

(3) 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学科的形成发展。

2.2 PFI模式在我国水利建设项目融资中使用的步骤和思考

(1) 体制、环境境培养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完善, 对于我国相关经济法规私人投资领域的范围限制得到了很大的放宽, 今年颁布的若干吸引、刺激外资和私人投资的法规都明确了非财政性投资在大量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作用, 但在私人资本参与公共项目的领域、模式理论和方法上, 尚缺乏细化的研究。因此, 进行PFI模式的推进计划制度安排研究。对不同特征的水利项目, 如经营性项目和准公益性项目等, 探讨采用PFI模式所需要的系统化的法律、规章制度、机制安排, 重点在于水价、电价等的定价策略。

(2) 加强PFI模式与水利产业结合的基础性研究 (前期研究)

PFI模式下政府目标是引导私人部门参与公共项目, 从而达到扩大公共项目融资渠道、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率, 这显然与私人部门参与的目标存在差异, 因此, 必须通过对水利项目PFI立项问题的研究, 在代表整个社会的政府和PFI公司之间寻求利益平衡点, 建立项目评估体系。

(3) 管理机构、服务体系、人才环境等

从我国水利建设的实际出发, 制定水利建设实施PFI发展的可行政策和规划, 探索水利项目PFI运作方式 (包括:审批程序、步骤、项目管理) ;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等对水利产业PFI项目进行统筹管理、研究。PFI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建设方式, 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既熟悉水利建设特点, 还必须掌握丰富的法律、金融知识;同时, 还应该熟悉PFI运行规则、方法, 具备合同设计谈判、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等各方面能力。

(4) 进行水利项目采用PFI模式的水利项目种类、区域、性质探索

根据国家和区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水利产业发展规划, 选择若干适宜PFI模式水利产业项目, 重点进行项目PFI模式可行性论证, 选择适合项目进行试点。

3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发展我国政府投资水利项目的模式选择, 应该以效率、效益原则为出发点。

3.1 政府投资的甲类水利项目

在传统的政府投资体制下, 国家对水利基建项目采取的是政府直接管理模式, 一般做法是首先由设计部门提出初步设计概算, 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由施工单位或工程指挥部负责按照审定的投资概算施工, 当投资超概算时, 再由主管部门调整概算。这种工程指挥部模式通过层层签订建设管理 (投资包干) 协议, 将各自职责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 基本符合水利建设中以国家无偿拨款为主的项目的管理需要。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一定问题:部分工期控制问题;总投资突破预算等。此外, 也有观点人为, 我国的建设指挥部制度是临时组建的, 因而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由于它是非专业化的, 因而缺乏项目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经验;由于它是非专营的, 项目建成后即撤消或转业, 因而积累了经验或有过教训也不能作为以后项目的借鉴, 因此该文应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

近年来国际工程中实行的一些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则对以政府投资为主渠道的水利甲类项目的管理则具有一定的借鉴, 例如Partnering模式中, 关于长期较稳定的合作模式, 以及中间第三方的设置等, 对项目建设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因此, 探索其对水利基建项目管理模式的启发是十分有意义的, 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课题。

3.2 非财政性投资的乙类水利建设项目

目前我国按照资金来源分为财政性投资项目 (包括国债在内的所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项目和预算外资金项目) 、财政担保银行贷款建设项目和国际援助建设项目。其他资金来源项目都属于非政府投资项目, 包括国有企业、集体单位、外商和私人投资等。对于以非财政性投资的乙类水利项目, 吸引私人资本参与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模式--PFI, 可以认为PFI模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实质上与BOT模式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 意为“建设-经营-转让”, 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 是极为相似的, 不同之处在于, BOT模式引入发展中国家后, 由于发展中国家处于对外资的吸引目标, 才发展成专门针对外资的融资模式, 而在其组织管理模式的设计上, 有着共同的基础:即由私人资本 (或外资) 组建联合体, 已适当合约连接约束, 具有市场经济主体的特征, 而政府则作为项目的购买方或支付方, 以支持私人资本 (外资) 的盈利目标。从目前国内的实践来看, 针对外资的BOT水利项目已经有程度水厂、上海供水公司的供水项目等, 因此, 在完善法规和相关环境后, 推行这种模式在我国国内非财政性资本的实施将对水利建设模式的发展和实际都大有裨益。

结语

本文提出发展以PFI模式为代表的鼓励私人参与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对发展我国水利具有重要意义, 并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水利项目融资模式中引入PFI模式已经具备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在实施PFI模式的策略上, 认为应该从相关法规体系的完善、服务体系的建立、PFI人才和认识的培养方面进行推进, 促使我国私人资本参与水利项目的建设。在水利项目管理模式上, 本章分别对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导的水利项目管理模式和一非财政性投资为主导的水利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董志刚.BOT投融资方式--项目融资的一个发展方向经济师[J]1999 (7) 19~20

[2]尹贻林.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2

[3]Robert Gibbons:A Primer in Game Theory[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

[4]郑垂勇.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融资方式研究水利经济[J]2002 (6) 1~6

少儿图书品牌培育基本模式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少儿图书;品牌培育;品牌构建;基本模式

【作者单位】何军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品牌最先是工业生产和商业流通领域中特有的经济现象。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在其著作《市场营销学》中提出,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1]。从当代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用于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设计以及上述各项的组合都是品牌的表现形式。品牌能够给其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因此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少儿图书板块作为码样比重超过10%[2]的重要板块,其良好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吸引了全国80%以上的出版社参与其中。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状况下,培育和构建少儿图书品牌的能力成为参与少儿图书市场竞争的出版企业制胜的核心能力。少儿出版企业迫切需要深刻领会品牌思维的真谛,创造出企业独有的图书名称、设计风格和产品形态,引领出版风气,从而抢占少儿图书市场先机,成为少儿图书市场上的优胜者。

那么,少儿图书品牌培育和构建有没有一些基本的模式呢?通过对当代少儿图书市场上大量品牌图书成功运作经验的分析,笔者认为,少儿图书品牌培育和构建的基本模式是存在的,少儿出版人如果能够认真分析这些基本模式,并在此进行生发,必将提升自身品牌运营的水平,从而增强少儿图书板块的整体实力。具体来说,培育和构建少儿图书品牌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与强势媒体联动,促发少儿图书品牌形成

2007年,安徽少儿社得知湖南一家动画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即将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立刻与该公司决策团队取得联系,获得了动画片抓帧版图书的出版权。由于当时国产动画片极少,而且该动画片主角又是动物形象,还是武侠题材,所以动画片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以后,立刻引起广大少年儿童的强烈关注,成为当年少儿动画片的收视冠军。这样强势的影视产品具有强烈的辐射效应和延伸能力,增值能力非常强大。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对少儿图书来说,这就是一个强大的IP,可以生发出一大批品牌图书。安徽少儿社借助《虹猫蓝兔七侠传》动画片热播的有利时机,推出了同名动画抓帧版图书,很快在竞争激烈的少儿图书市场上脱颖而出,图书最终总发行量接近2000万册,发货码洋接近2亿元,创造了2007年和2008年少儿图书市场上的“虹猫蓝兔现象”。这方面另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植物大战僵尸》。该社利用热门网络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的人物形象和内容构架,开发了《植物必胜故事系列》《武器秘密故事系列》等图书,凭借该款游戏在少年儿童中巨大的传播力,打造了超级畅销品牌图书。《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等影视题材图书的品牌培育和构建,也都遵循了这种模式。目前,网络媒体无孔不入,少年儿童对网络资源天生拥有亲近感,如何有效地与网络媒体形成联动,是打造少儿图书品牌工作中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精准营销带动内容爆发,构建品牌集群

浙江少儿社是少儿图书市场上的常青树,已经连续十多年保持少儿图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该社2001年首次推出的《冒险小虎队》是21世纪以来的第一套少儿类超级畅销书。但是,这套现在看起来风光无限的畅销少儿图书,在刚刚上市的时候情况非常不理想,尤其是编辑团队主打的“带工具阅读”模式,因为解密卡被很多读者拿走,导致图书几乎无法顺利销售,险遭下架的命运。面对严峻的形势,编辑团队深入销售一线,在杭州等核心城市的重点书城亲自向读者和销售人员讲解解密卡的用法,并制作了大量的解密卡提供给书店,以便解密卡丟失时及时补货。得益于这些定位精准的营销措施,该系列图书逐渐取得书店的认可,书店因而加大了推荐力度,而该书首创的“带工具阅读”模式也很快引起了少年儿童的强烈兴趣,《冒险小虎队》逐渐热销起来,并保持了10多年的畅销势头。此后,浙江少儿社乘势而上,继续做好精准营销,强化在各种渠道的品牌形象,相继推出了包括《查理九世》在内的多种畅销书,打造了少儿畅销书集群,从而稳稳地占据了少儿图书板块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通过系列畅销书的打造,浙江少儿社也培养了能力超群的少儿图书营销团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营销能力。

三、明星产品领衔,打造品牌形象

图画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重要童书板块。经过众多阅读推广人对图画书理念的大力倡导和精品图画书的推广阅读,目前广大家长已经认识到图画书阅读在幼儿精神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图画书的出版正日益走向繁荣阶段。但是,图画书这种产品非常讲究个性,每一本图画书主题、文字和绘图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开本差别也很大,因此想让读者对图画书形成整体认知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明天出版社采取了通过明星产品带动的品牌培育和构建的模式,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该社的做法是和著名阅读推广人、重点图画书内容提供商紧密合作,打造图画书板块的明星产品,进而通过这些明星产品的带动,打造图画书出版品牌社的形象。近些年来,明天出版社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精品图画书问世,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母鸡萝丝去散步》等,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图画书作品。现在,家长要想给孩子选择图画书,明天出版社的产品一定会是一个重要的选项,这就是出版社的品牌效应在起作用。

四、明星作家持续发力,打造品牌图书链条

就少儿图书市场而言,一般情况下,读者对出版社的品牌形象认知度不高。所以,要想打造少儿图书的品牌,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借鉴影视行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明星制的做法,首先打造明星作家,然后让明星作家持续发力,不断强化某一产品系列,最终形成品牌图书链条。明天出版社的《笑猫日记》就是这种模式应用成功的典型案例。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自从出版了《淘气包马小跳》以后,已经成为少儿图书市场上的明星作家。她的《笑猫日记》签约明天社之后,对读者来说是个全新的产品,如何将它打造成超级畅销书,对发行团队是个很大的考验。明天出版社利用杨红樱已经积累起来的明星效应,持续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推广活动,在读者群中强化杨红樱著名作家的形象。此后,明天出版社以每年两本《笑猫日记》的频率,有序地、持续地扩大了《笑猫日记》系列的阵容,最终将《笑猫日记》做成了一个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运用这种模式取得成功的其实还有很多,如郁雨君的“辫子姐姐心灵花园”系列作品,将“辫子姐姐心灵花园”做成了儿童文学板块中独具特色的品牌,这个品牌反过来又强化了郁雨君作为儿童文学领域明星作家的形象。“阳光姐姐小书房”“曹文轩系列作品”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这种模式。

nlc202309090942

五、打造优势板块,孕育品牌产品

有些少儿出版社在品牌书运作上处于后发地位,缺少影响力特别大的品牌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试图打造一两本明星产品,进而通过这种明星产品带动一个系列形成品牌链条,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后发的出版社就需要转变思路——既然打造一两种明星产品的路子走不通,那就转而打造优势板块,通过优势板块的集群影响力,对读者形成冲击力,进而在优势板块中选择一些有品牌潜力的品种,进行重点营销,使之成为品牌产品。安徽少儿社的动物小说板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社2012年推出《中外动物小说精品》第一辑之后,市场反应积极。在这种情况下,该社以一年两辑16册的速度,持续推出了五辑图书,都获得了积极的回报。在此基础上,该社又相继策划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自选精品集(升级版)》《中国动物小说品藏书系》《国际动物小说品藏书系》和《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精品集(拼音版)》。这些动物小说,有作家沈石溪亲自创作的作品,也有沈石溪主编的、收录其他作家动物小说的丛书,共计有100多册,形成了有比较优势的动物小说板块,给渠道商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动物小说中,有些品种如拼音版的《小火鸡与狗妈妈》单册年发行量超过10万册,初具畅销书的雏形,成了优势板块里的品牌图书。有了发行量可观而稳定的长销书板块,再对其中销售比较好的品种进行重点打造,对培育和构建少儿图书的品牌来说也是可行的思路。

六、引进带动原创,吸引品牌资源

在少儿图书市场上,引进版图书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鸡皮疙瘩》《哈利·波特》《荒野求生少年生存小说系列》等,都是引进版的成功案例。在利用引进版图书带动原创图书发展方面,人民文学出版社可谓经验多多。该社在《哈利·波特》取得成功以后,其旗下的天天出版社,利用引进版畅销书带来的品牌声誉,大量集聚原创儿童文学资源,推出了曹文轩的《火印》《辫子姐姐星座物语》等原创精品,在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上迅速奠定了品牌地位。

七、推动跨界写作,以新思维打造新品牌

近年来,儿童文学市场上名家资源重复利用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出版社另辟蹊径,发动著名成人作家投入儿童文学创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福建少儿社推出成人作家赵丽宏的《童年河》,安徽少儿社推出了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的《少年与海》,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都有丰硕的收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少年与海》,不仅获得了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等多种重大荣誉,而且已经印刷22次,累计发行超过10万册,持续销售两年多,是名副其实的品牌儿童文学图书。在《少年与海》之后,张炜还推出了《兔子作家》等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疑强化了张炜在著名成人作家之外的儿童文学作家身份,其作品将继续强化自身作为儿童文学板块中品牌产品的形象。利用跨界写作的成果打造少儿图书品牌,是专业少儿社在传统品牌培育之路以外探索出来的大有希望的新路子。

八、依托国际国内大奖,利用优质平台培育品牌集群

在文学图书板块,获奖与否永远是读者选择优秀图书的重要标准。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中国作家和读者心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后,图书市场上迅速掀起了“莫言热”,当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上莫言位列第二名,“莫言的作品”显然成为文学图书板块品牌产品的代名词,其成功的关键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带来的品牌效应。在少儿图书市场上,依托国际国内大奖打造优质平台,从而构建品牌集群,是一个非常通行的做法,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新蕾出版社的“国际大奖小说系列”。这套书主打“国际大奖”概念,收录了获得林格伦奖、纽伯瑞奖等国际顶尖大奖的儿童文学作品,持續营销,做出了影响,形成了品牌集群。安徽少儿社则和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合作,取得了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的官方授权,出版了《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推出了“绘本系列”和“文字书系列”——目标是涵盖国际安徒生奖所有获奖作家的作品资源,以及“理论和资料书系列”——目标是涵盖与国际安徒生奖相关的所有重要资料信息。“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全面、深度地利用了国际安徒生奖这个有着“小诺贝尔奖”之称的优质平台,成为2012年以来儿童文学图书市场上的一匹黑马。日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最新一届国际安徒生奖,成为第一位获得此项大奖的中国作家,这必将进一步点燃中国读者对国际安徒生奖的热情,有助于大力推动“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成为优质品牌图书。

在培育和构建少儿图书品牌这个问题上,少儿图书出版人要脚踏实地,把功夫用在实处,因为“建立成熟的出版品牌是一个长期的、变化的过程,品牌战略也需要不断调整和转型”[3]。以上归纳的八种模式,虽然可以为少儿图书出版人提供借鉴,但是要获得品牌培育和构建的成功,还得精心谋划,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万能的。笔者相信,随着少儿出版人积累的市场经验日益丰富,对少儿内容产业的运作规律掌握得日益透彻,少儿图书的品牌培育和构建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mtILrryn_uKKkCXtzswbcIqgSY-r8e4_wQSryanVgZ0AsY95D2dOtz-hq-HPwzmHcv8-qtri23rmsUxsRSNgq.

[2]2015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 http://www.openbook.com.cn/Information/2240/3812_0.html.

[3]王芳.谈出版品牌建设的五个环节[J] .出版发行研究,2010(4) .

教育领域模式研究基本问题探析 第12篇

一、模式研究的内涵

进行模式研究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模式。“‘模式’一词最初在自然科学领域应用, 其最初含义等同于模型, 即把某一个问题抽象为用公式、符号表示的问题, 以求解。”[1]随后被广泛应用在管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出现了经济模式、文化模式、政治模式等等, 模式的内涵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著名学者查有梁提出, “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 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 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 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2]针对教育领域模式研究的状况, 本文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角度来描述模式:所谓模式就是用文字、图形等简化、精练的方式将教育活动的主旨、策略、路径等主体内容加以呈现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它集中反映的是教育活动的内在结构和逻辑联系[3]。

就教育领域实践归纳式的模式研究来说, 就是把教育工作实际中解决某一类或某些类教育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 那就是模式研究。其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每一个模式研究都围绕和针对教育工作环境中不断出现的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来进行。它有其特定的面向对象, 是依据特定对象的特点而设计出来的。

其次, 模式的基础是过去的经验, 模式研究就是要萃取实践经验的精华。这个萃取过程需要大量的总结和归纳, 但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和整理, 也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 而是思维的转化和理论的提升。

再次, 模式研究的重点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模式研究的最终结果是提供一个可供参照、可供选择的方案、方法或思路。

最后, 模式研究的目的在于可以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以依据、使用或参照的东西, 无需再重复类似或相同的工作。

二、模式研究的现实价值

1. 模式研究是提升工作价值的重要方式

一般而言, 当一个领域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渐成熟的时候, 自然而然地会形成或涌现出一些模式。模式研究对于提升工作价值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首先, 模式研究具有提升层次的重要功用, 因为模式是介于理论与实践中的桥梁, 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将实践提升为理论, 可以说, 模式是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的一种智慧。无论是从实践到理论, 还是从理论到实践, 这都是一个层次的提升。其次, 模式研究中对教育教学领域某一方面的概念、要素及其逻辑关系的表达, 使得既有的工作经验、工作成果、研究成果获得新的理性表述, 在工作实践与研究方面都进入科学、规范的崭新境界。再次, 模式研究不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给实践提供指导。零散的实践经验通过转化为模式能够得以迅速推广, 在实践中展示出更大价值。

2. 模式研究是提升工作能力的必要路径

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日益更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都给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等不断带来新的冲击。教育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更大发展,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而模式研究正是促成这种提高的必要途径。首先, 模式研究必然是对既定教育实践或研究结果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的过程。它能促使相关人员重视对问题的总结和经验的积累, 更加关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其次, 模式研究是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磨炼和提升。特别是对于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来说, 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实现从常规的经验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再有, 模式研究是学习的过程。它能够促动研究者进行新的学习和实践, 不断开阔视野, 并很可能产生新的灵感, 带来新的思维成果。对于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来说, 经过系列的头脑风暴, 很可能促成他们迅速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教学专家的转变。对于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 经过这个过程的洗礼,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跨越式的提升, 是教育教学大师产生的必经之路。

3. 模式研究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形式

如前所述, 模式提供的是一种方法或样式, 是对类似工作或问题的一种参考或指导。有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式, 就能够降低工作成本;有了一个良好的指导, 就会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 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就会更加顺利,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 模式研究是对工作中出现的具有常态性、规律性的东西进行的总结, 把总结的成果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中, 就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 提高工作效率。其次, 模式研究的过程是对工作流程、环节进行重新审视和整理的过程, 它能集中思路, 发现问题, 找出漏洞。通过不断自省多余和不必要的环节, 将整个工作过程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从而降低工作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再次, 模式研究能够通过节省人力资源成本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通过模式研究和模式建设, 可以使走上新岗位的人员有所遵循, 尽快找准自身角色定位, 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节省时间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4. 模式研究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管理领域, 模式研究对于提升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贡献。首先, 模式研究有助于管理者厘清思路, 把握关键环节, 统筹安排, 有序推进工作。不同的模式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向管理者展示清晰的工作脉络图, 让管理者迅速把握管理的核心环节, 找准目标定位和突破口, 从而形成新的管理思路。其次, 模式研究会使被管理者更加明确管理要求, 适应工作流程, 节省程序性和形式性成本, 提高工作的实际价值。工作过程中的混乱和无序是妨碍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工作项目头绪多、涉及面较大的情况下, 往往出现各个不同部门或人员关系混乱、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的情况。结果该做的工作没有人做或者没有人愿意做, 到最后找不到真正该承担责任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模式, 可以明晰不同层级的部门或人员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的角色和位置, 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成果要求, 实现了部门和人员的优化配置。

三、模式研究的路径选择

1. 需要把握的基本要求

(1) 拥有丰富的实践积累

实践是模式研究的基础, 所谓模式是从现实实践中抽象出来, 将现实经验进行理论提升的结果, 因此, 丰富的现实经验积累和总结是进行模式研究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实践归纳式的模式研究来说, 是否拥有扎实的实践基础显得至关重要。模式研究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 它不同于理论研究, 不是“纯粹的书斋想象, 它必须是一种行动中的研究”[4]。模式研究的结果也只是华美的文字产品, 它必须是与实践对象的完美融合, 模式研究质量的高低要到实践中去检验, 它将理论及时地、充分地与实践结合, 带来实践效果的变化。实践改造力是模式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无论从起点还是终点, 实践都是模式研究不能脱离的深厚土壤。

(2) 具有理论思考的能力

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一些实践经验,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具有对实践经验进行模式研究的能力, 因为, 从实践到理论需要经历一个思维的锤炼过程。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 没有一定的反思能力, 在模式研究上就会举步维艰。同样的工作内容, 有的人能够通过理性反思进行模式研究, 有的人就感到找不着方向。理论的概括和提升能力是决定模式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越是成熟的模式越是需要理论支撑, 如果没有理论的解释和支撑, 模式的研究和运用就会陷入盲目, 甚至产生消极影响, 背离模式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3) 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

如前所述, 模式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 在进行模式研究时也要注意选好切入角度, 比如, 侧重于工作策略和工作方式的模式, 侧重于体制、机制的模式。不同的切入点会导致不同的研究重心, 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模式。在选择切入角度时, 要紧密结合模式应用的实际要求, 要考虑自己熟悉的应用环境, 这样, 才会使模式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切入角度的选择也正是模式创新的要点所在, 如果能够选择前人没有采用过的角度, 那么, 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这也正是模式研究的更高境界。

(4) 掌握模式构建方法

纵观教育领域模式研究的现状, 模式建构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定量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所谓定量法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模式研究。认为模式就是一套简约的、可重复的、可操作的结构和程序, 强调的是简化与抽象化, 具有确定性、可重复性, 可以进行验证。在研究过程中大量采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 确定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最终推演出模式结构, 并作出解释。这也正是模式研究的最初特征和价值所在。另一种定性法更多地注重的是整体, 强调的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解和重构, 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验证性, 主要是一种思维模式。这是将模式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并在其使用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的结果。作为研究者, 要厘清不同模式构建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准确把握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根据研究的主题、个人的知识背景、研究条件等选择适合的构建方法。

2. 需要遵循的基本环节

(1) 确立主题

模式研究不是随意而为的, 它需要围绕特定的主题思想来进行。这个主题思想的选择既要符合时代精神, 又要贴近教育实际, 更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当前的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不断涌现的现实问题给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也为模式研究提供了方向。比如, 一些模式研究着眼于教育均衡, 一些模式研究定位于素质教育, 一些模式研究直接以教育实验为题。对大多数模式研究者来说, 主题的选择不一定在时间顺序上列在首位。对于以教育实践结果为出发点, 通过对实践的总结进行的模式研究来说, 也要在实践与理论之间经过若干反复, 才最终确定模式研究主题。不管顺序选择如何, 主题的选择与确立是模式研究最基本的环节。它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灵魂。

(2) 积极实践

实践是模式研究的基础。对于实践归纳式的模式研究来说, 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要积极利用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 最大限度地进行收集实践材料, 吸收和借鉴实践经验, 初步整理形成教育实践和模式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性材料。在模式研究进行的过程中, 要通过积极实践来不断检验和修正研究成果。不论采取何种形式, 这都将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 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成本。

(3) 思维转化

模式研究是思维的锤炼。实践材料只是为模式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素材, 如何利用这些素材构建出期待的模式, 这是个关键的环节。它要求研究者对具体实践进行概念性描述, 并提炼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个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化即是思维的转化, 即将实践性思维转化为理性的、概念化的思维。这对研究者特别是从事具体实践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转折性意义。很多有经验的教育实践者将所谓的模式构建等同于经验总结, 正是没能完成这种思维转化的结果。

(4) 构建模式

将思维转化的成果用简明、精练的方式表达出来, 是模式构建的本质所在。首先, 提炼出模式的基本概念, 筛选出对整个模式具有支撑作用的基本要素。其次, 找出各要素间的逻辑联系, 选择出文字、图形、图标或其他适合的展示形式, 搭建出简单明晰的关系框架。再次, 揭示出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为以后的类似工作提供明确的指示, 这是构建模式的要义所在。还有, 模式的构建除了要依靠思维的锤炼、合乎逻辑的组合, 还要依靠语言的提炼和文辞的润色。因此, 要选择精练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逐步完善所提出的模式, 使之变得丰满、充盈。

(5) 反复论证

模式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反复锤炼、不断修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研究者和具体实践者对模式的功能定位、建构方式、核心概念的使用等诸多方面进行反复斟酌, 最终使得所构建的模式成为主题明确、要素清晰、逻辑严密的连贯完整的有机统一体。这一过程需要模式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进行充分的沟通, 通过思想的渗透, 思维方式的互补, 来完成论证, 提升研究成果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查有梁.什么是模式论.社会科学研究, 1994 (2) .

[2]胡宁生.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创新模式研究.公共行政, 2010 (5) .

上一篇:催化剂厂下一篇:阴道念珠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