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范文

2024-08-07

心理健康范文(精选12篇)

心理健康 第1篇

(一) 感知能力减退

老年人由于感觉器官敏锐度降低, 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也逐渐衰退。表现为: (1) 视力下降, 即人们常说的老花眼。 (2) 听力减退。老年人由于听觉器官功能的衰退, 鼓膜变厚, 或因精神疲惫和过度劳累而患老年性耳聋。 (3) 味觉不敏感。伴随年龄增长味觉细胞逐渐减少且敏感度降低。

(二) 认知功能下降

主要表现为: (1) 记忆力减退。大部分老年人的记忆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的逐步萎缩而趋于下降的。 (2) 智力的生理性老化。老年人的智力从总体上看呈下降趋势。 (3) 思维弱化及障碍, 即思维的迟钝、贫乏和奔逸, 伴随着强制性思维和逻辑障碍。

(三) 情绪情感变化

老年群体较易产生消极情绪, 根据其情绪变化的幅度可分为: (1) 易怒型, 即情绪波动幅度较大, 多语好动, 墨守陈规, 闹钟模式, 暴躁固执。 (2) 淡漠型, 即情感淡漠, 求知欲减弱, 不爱与人接触, 时常感到孤独、寂寞、抑郁、忧伤, 性格内向、多疑、孤僻。

二、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生理和疾病因素

老年人生理功能的逐渐减退会相应地引起心理活动的变化, 甚至诱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例如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下降导致睡眠普遍减少, 长年累月还会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状况, 逐渐引发抑郁、老年痴呆或其他精神问题。

(二) 社会和家庭因素

老年人在离退休后由于无法适应角色的突然转变和社会关系的骤然减少, 出现孤独、寂寞、失落、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此外在晚年婚姻家庭生活中, 大部分老年夫妻并没有保持规律的性生活, 取而代之的是相互谩骂、责备甚至是分居, 加之与子女发生矛盾的几率也相对增加, 从而加重了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程度。

(三) 教育因素

目前我国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程度较低, 还处于起步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的老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社区老年心理咨询服务场所较少, 即使少量发达地区开设有类似机构, 基于传统文化的观念, 也鲜有人问津, 造成老年人无处咨询和缓解心理问题。

三、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保障老年群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我国老龄化水平的提高, 老年群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但是老年教育法规却不够完善, 导致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办学形式、师资保障、经费来源及教育监管等问题都缺乏统一管理, 严重阻碍了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 缺乏正规的老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我国老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起步较晚, 发展程度较低, 目前针对老年群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接受老年心理健康咨询的机构较少。同时, 政府也尚未设立统一的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相对正规化的老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更是凤毛麟角, 这与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水平和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度相差甚远。

(三) 陈旧观念影响老年群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我国的老年群体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加之对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掌握严重不足, 其内心对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抵触。他们无法真正了解自身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种消极对待的态度直接导致其心理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解决而慢慢积累, 进而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 危害其心理和身体的健康。

四、完善老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议

(一) 健全法律法规及相应监管机制

较之许多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的立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确立完善的立法来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促进老年教育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立法的力量规范老年教育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有利于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 加强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明显不足, 要使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倡导和培养老年人良好的生活方式, 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此外, 政府还有义务普及道德赡养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重视精神赡养的良好氛围。

(三) 开办综合性老年大学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已开办了许多老年大学, 各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课程, 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因此, 应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的教育作用, 以政府为主导, 全社会合力创办更多综合性的老年大学, 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提高老年人的个人素质和生活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 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但是老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分析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把握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分析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并积极探索完善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老年心理健康,老年心理特征,老年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董之鹰.老年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2]吴振云.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评估和研究概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 (12) :799-801.

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 第2篇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大学生标准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智力正常

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情绪健康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人格完整

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

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1999年11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说:世界上使人失去劳动力的主要疾病是精神疾病。另外,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障碍排名居首。儿童的行为问题明显增多。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实地调查后,总结如下:①有适度的安全感;②适度地自我批评;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④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⑦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较稚嫩,情绪不稳定、性格不坚强,自控能力较差,因而不善于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问题。在遭受外部刺激或挫折时,往往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和作业的错误率较高。②逆反。对外部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离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教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与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而导致关系紧张。③易怒。在受到轻微或一般的刺激时,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④恐慌。总是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遇事稍有不顺,便陷入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教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⑤嫉妒。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仅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挖苦讽刺,严重的甚至会干出损害他人的事情,成为学校不安定的因素之一。⑥孤僻。不爱与人交往,容易看电视、玩游戏上瘾,甚至有逃学的行为发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⑦胆怯。缺乏竞争意识,害怕考试,考前焦虑、紧张和烦躁,影响考试发挥。⑧自卑。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自我评价消极,对学习竞技活动缺乏信心。⑨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甚至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主体借助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理论,按照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借助于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小学生对心理健康产生初步的认识,并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从而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

二、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增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很多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虽然曾经学习过心理学的知识,但并不专业,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研究并不透彻,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粗心,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甚至会造成伤害。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除了选用高素质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外,同时还应该对原有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养,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心态,加强心理咨询能力,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教学保证。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影响,具有很强的教育示范作用,学生对教师形成的好感会使得他们爱屋及乌,自觉形成好的心理素养。

2.了解小学生心理特征,尊重学生

教师要掌握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相关的心理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感情基础。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教育方式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枯燥的说教往往容易事倍功半。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在小学生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它的任务是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分行教育和一般的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是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它是学校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会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并更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现象和风貌,初步了解家乡、祖国及世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这两门课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小学德育教师在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校正和心理训练等,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主体自我调节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机能,进而愉快地学习,从而达到发展其个性,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德育教学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特征,集中面向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道德、价值走向等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精神教学,这就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资源。

4.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引导

学校和教师应组织各种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小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是学生减轻心理负担的基础。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倾听心理专家顾问的辅导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和别人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通过正常的心理发泄,如运动等,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为学习知识和健康生活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基础。

三、总结

小学阶段是心理发育的初期,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小学生的情绪、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在这一阶段形成,他们的潜能也在这一阶段初步开发。只有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金芬.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才之路,2011(8):22.

[2]张爱萍.小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湖北教育,2004(23).

[3]杨忠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科学,2000(4):55-58.

心理健康 第4篇

在一般人想象中, 教师职业是一个既清闲又稳定的工作, 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实际情况远非如此。2011年, 哈尔滨市道外区进修学校师训部在进行全区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过程中, 发现很多学校都有1~2名教师由于患有精神疾病, 而无法正常工作, 这已经是病态, 而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一群有着不同经历, 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禀赋、能力, 不同气质、性格, 不同意志情感, 不同思想行为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正处在成长发展的阶段, 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好奇性, 又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这些使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要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因此, 在一部分教师中很容易产生“教育难搞, 学生难教”的紧张心情。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 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2.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 加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风的蔚然兴起, 也要求教师变革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

3.教师的心理安全感不足, 福利待遇缺乏保障。不少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严重, 有的城市学校也有不能全额发放的现象。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不尽如人意”。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新的竞聘制度带来岗位竞争日益激烈, 使不少处于弱势的教师不适应, 长期处于难以摆脱的、甚至时时被强化的心理压力之中。

4.对教育体制改革的不适应。目前, 我们的教育体制已进入全面改革:一方面,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 而不少教师由于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 在不同程度上一时难以适应, 因而心理的焦虑、困惑日益增多;另一方面, 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成绩取报酬等, 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此外, 有位老师认为, 近年来不断课改和更新教材, 部分老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 不懂电脑、不懂外语的老师难以适应, 就会积压心理疾患。

5.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不足与心理问题排解。疏导渠道的缺乏。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 免不了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 可是, 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 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 导致恶劣情绪突破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而爆发。?另外, 在教师这个职业里, 女性已顶“大半边天”, 在城市中的学校里女教师的比例已达60%, 而农村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绝大多数女教师一身兼任多个社会角色, 是教师, 还是母亲、妻子、女儿, 女教师大多承受着来自工作、家庭的双重重担, 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身心之累。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节与改善

1.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

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对此, 许多心理学专家呼吁, 应开设针对教师职业心理的培训课程,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海飞在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 就曾提出中学教师不但要接受心理培训, 还要定期考试, 持“心理健康证”上岗,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2011年以来, 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学校相继为教师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或聘请高校教授、心理咨询专家做顾问, 或从在职教师中挑选具有专业学历和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兼职心理医生,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接待心理咨询等, 为老师排解心理压力。但许多受访教师认为, 心理咨询效果有限。全国政协委员张皎认为, “单纯依靠心理咨询还不够, 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 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2.减轻教师过重的压力

应试教育在给学生带来压力的同时, 也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冯增俊认为, 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 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和继续教育内容。关键还是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 让老师们找回职业幸福感, 关心教师生活, 树立民主平等观念, 注重感情投资, 互相尊重、平等相待都不失为好的着力点。置身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中, 教师才会有一种安全感, 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

3.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首先, 教师应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纯洁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等心理素质。教师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能够克服, 对突发事件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 客观公正地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衡量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教师纯洁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心理基础。教师的情绪 能直接感染学生, 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教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等。这些能力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

其次, 积极交流, 疏导情绪, 培养爱好, 缓解压力。话不说不明, 理不说不清。在一个学校, 尤其是比较大的学校, 一个人与同事, 与领导总会发生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 这些事情有的是误会, 有的是误传, 有的甚至是好事者的挑拨, 有的是因为工作上的问题处理不太妥当等原因造成的。这些事情处理不好长期积聚在心理, 造成压抑、郁闷的心理;对于那些脾气比较暴躁的老师来说就很容易发生冲突, 给感情上、心理上、工作上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 第5篇

资格认证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中级)

案例分析报告

名: __顾利娜_____ 身份证号:***42x 学

号:___2015xljksx167____

培训中心: _榆林电大__ 考试日期:_2016年2月20日

完成时间:_2016年2月20日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姓名:顾利娜

考试时间:2016年2月20日

摘要:当今社会,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却也带给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解决她们心中的困惑,以帮助她们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从而健康成长。而青春期叛逆是广泛分布于中学生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本文主要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原因,一期找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职生 叛逆心里 案例分析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张瑶,18岁,我校机电2班学生,家中3口人,在家中为独生女,父亲是煤矿的矿工。她性格张扬,爱打扮,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但该生极为聪明,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所有的授课教师常为她感到惋惜,但又无可奈何。父母请求我帮助辅导这位女生,我决定试试。

我接手辅导工作后,对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到该生父母常年不在她身边,是姥姥把看大的,所以特别的娇惯,几乎是有求不应,父母也觉得常不在其身边,也是有求必应,对其不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发展。这样长期下来,在处于无人监管境地,加上与其要好的几个同学不爱学习、喜欢打扮,慢慢就养成了这种习惯。

二、案例分析

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叛逆是不少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不守纪,单纯地从她身上看,有两种情况: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可能是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发生的;起绰号也说明她乐于观察,思考,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人的特征,是个聪明的学生。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从情况分析,她的所作所为只是爱出风头,卖弄小聪明,迫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其内心仍然有学习上进的要求;人比较聪明。这些都是可以抓住并改变她的积极因素。

三、辅导方法

针对张瑶的情况,我和她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采取措施如下:

1、热情谈心。

我抽出了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热情的与她进行了多次谈话,从而知道她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她告诉了我她对亲情,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父母的抱怨,她觉得家里对她不负责任,不能因为工作就不管不问。有时遇到不开心的事只能自己默默承担。在谈心过程中,我一直肯定她的优点,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诚恳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必须改掉给同学,老师取绰号的坏毛病,现在的任务是学习,不要追求衣着时髦;要勤奋学习。鼓励她与同学、老师真诚的交流,把自己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

2、尊重、理解,帮其树立自信心

有人这样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见像这样的女生,要教育她,首先要肯定她,我表扬了她的乐于助人,主动帮助同学干活;肯定了她在校运会上为班级争取荣誉的勇于拼搏精神。还例举了她的许多优点,真诚地和她进行交流,对她所面临的焦虑和痛苦感同身受,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帮她出谋划策。以此,来消除她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她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进而是耐心地告诉她: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同时告诉她: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3、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

“心病还需心药医”,张瑶的问题,根源出在她的家庭。我多次通过电话与其父母交流。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得到关怀、陪伴、教导,不是光物质满足,还要跟她交流。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通过努力让她的父母改变了态度和教育方式,甚至让她的父亲保证每两三天给她打电话,每半个月回来看她一次。做好张瑶父母工作后,我又让张瑶明白,在她家,由于父母的工作原因,加上父母文化低,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地方比较普遍,家长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当之处,但作为子女同样要体谅父母,父母在外工作,比经常在身边,自己更应该懂事,自己要更加自尊自重。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辅导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瑶逐渐改变了自己,衣着朴素些了,在班级也认真听讲,不和老师对着干,行为不在夸张了。她说她现在又感到生活的美好,有了爸爸妈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感觉了。很高兴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想她已经走出过去的阴影了,今后的她一定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了。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五、案例反思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持续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从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老师与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她们喜欢什么,了解她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

(2)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

心理健康 第6篇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情绪安定愉快”作为健康领域幼儿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做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2.保教队伍缺乏专业系统培训

目前心理健康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导致教师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3.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呵护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家长总是有求必应;另一方面,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家庭生活的不良环境,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经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积极构建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1)创设良好的园所文化氛围

幼儿从小就得到祖父母、父母等多个成人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各自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本身就带着几分胆怯和不安。如果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感受是轻松的、乐观的,那么他们的胆怯和不安心理将会得到缓释。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友好合作、愉快相处,会使幼儿受到良好的情绪熏陶,从内心深处萌发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動,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常常受到别的幼儿的强化,而被攻击的幼儿常被迫退缩或放弃,攻击他人的幼儿的行为由此得到强化,长此以往,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始终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以身示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就要完善相关教育培训机制,邀请专业人员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3.在一日活动中融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在生活管理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然后幼儿园要坚持每周开展1~2次心理健康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随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作用,形成整体合力

(1)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

(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如亲子郊游、亲子协作等,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给家长提供适时、有效的帮助。

5.开展“社会模拟活动”

让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

6.实现时空开放

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王福兰,邢少颖.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2(Z1).

心理健康 第7篇

一、本书概况

从本书的前言中了解到,本书的编写思路是:第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预防;第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促进;第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系统性。根据编写思路,刘文博士将该书分十章进行阐述,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三章:幼儿教师与幼儿心理健康;第四章:幼儿游戏发展与指导;第五章:幼儿认知能力发展与指导;第六章:幼儿情绪发展与培养;第七章:幼儿良好适应能力发展与指导;第八章:幼儿人际关系发展与指导;第九章:幼儿人格发展与促进;第十章: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对策。刘文博士曾经担任过幼儿园园长,她非常了解幼儿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在书中她循序渐进,既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意义、原则、途径等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又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以让一线幼教工作者在理论的支撑下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二、收获和体会

1. 明确了幼儿心理健康的概念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适应能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围绕心理健康展开的教育活动,是为了使幼儿懂得保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

2. 懂得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我们随心所欲的,而是在采取教育的同时还要遵循必要的心理教育原则。即:一是整体性原则,在这个原则中应该把握:树立幼儿全面发展的观点,采用保教并重的方式,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一致;二是个性化原则。工作中应注意:了解每个孩子的气质特点,了解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三是活动性原则,其中我们应该注意:游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活动,自发活动与教师和家长的设计活动相结合,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四是全体性原则;五是发展性原则;六是保密性原则。

3. 思考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思考。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修炼,调节自我,保持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他人,教师蕴含于中、形之于外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幼儿的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宽宏的胸怀爱护全体幼儿,而不只是爱几个孩子。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

(2)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评价能力。

第一,应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邀请幼儿教育专家来园讲座、指导,使教师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和技巧,为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打下基础;第二,为了使孩子在身心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需要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的能力,学会使用各种方式对幼儿的动作、认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平时可以开展案例分析、研讨学习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4. 学会通过开展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游戏是养成合群性、培养独立性的极好手段。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游戏本身的教育价值,而且要忘记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位幼儿都应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而不应该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一位幼儿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指导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尝到进步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喜悦。

最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中,儿童交往相对频繁,心理品质会自然显露。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照顾自己和周围环境,以及文明礼貌训练等,这种日常的练习可以满足幼儿模仿成人的心理需求。其次,在一日生活的各种环境里都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幼儿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

5. 重视家庭和幼儿园同步教育

心理健康 第8篇

一、校园网心理教育优势众多, 不可取代

所谓校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主持网站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校园网的各种互动功能, 向来访者介绍心理知识,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与传统的心理健康相比, 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优势:

1. 不受时空限制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 学生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主要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由于在固定的时空中以书籍活动为载体, 以口头讲述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故不仅信息的传播范围极为有限, 速度较缓慢, 且学生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只要信息交流双方与校园网相连, 就可以实现即时对话, 且不需要考虑场所。这种灵活快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不仅使学生能及时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 而且能解决自己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增加服务对象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一个心理专业教师只能在一堂课中教几十名学生。利用校园网能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 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同时网络能使一位咨询员“同时”接待许多来访者、网上的团体咨询或辅导, 使服务对象大大增多。

3. 能够降低成本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无论是专业课程的开设还是辅导活动的开展, 无论是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还是教师的专业培训, 都需要投入较多的师资和经费, 即需要一定的运作成本。在利用校园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 这种个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和学校运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都得到了降低。比如, 心理测量表的网上使用可以让来访者随时自测, 增进自我了解, 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便在必要时寻求帮助。网上测试与传统纸笔测试相比, 省时、省力、省钱, 诊断分析也更为快捷。

4. 减少抗阻现象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 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 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 还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 都不愿或不敢暴露自己, 讳疾忌医。在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中,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可以使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因而可以真接又真实的表露自己, 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减少传统心理咨询中抗阻的发生, 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

5. 化“被动”为“主动”

利用校园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方面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难望其项背的: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 学生既能以求助者的身份出现, 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服务项目;又能以助人者身份出现, 通过BBS、电子邮件、线上交谈等方式, 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网上心对心的交流互动, 可以增进学生自信、自尊的体验, 从而达到自助的目标。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新生事物在充分显示自身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的同时, 也暴露了其某些不足之处。

6. 耗时多

在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网络交互的速度取决于双方的录入速度, 不言而喻, 这远比双方面对面言语交流花费更长的时间。

7. 屏蔽信息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 咨询者和来访者双方的信息交流除言语通道外, 还有非言语通道。非言语通道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 (身体姿势、动作交化等) 。咨询者对来访者的热情、尊重、关心、理解、真诚, 以及来访者表现出来的咨询动机、合作态度、期望程度、知觉水平、行为方式等, 往往都通过非言语信息表达出来。这些非言语信息或伴随言语行为出现, 补充、修正言语内容;或独立出现。在通过网络咨询辅导中, 上述的非言语信息不能为咨询双方所感知, 而主要靠言语 (文字、图画) 来达到双方的沟通, 也就是说, 大量对心理咨询 (辅导) 有价值的非言语信息都被屏弊了。

8. 安全隐患

由于目前技术上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 使网上的侵害行为层出不穷。而校园网也会经常受到病毒或黑客的袭击, 这对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毋庸讳言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重视校园网的建设, 不容置疑

上述利用校园网进行心理教育的优势说明它应该且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青少年网民的不断增加, 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 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是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 建议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逐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三级网络: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区心理健康辅导站———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三级网络。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同时应加强与各网站或主页之间的互联, 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

2. 提高相关教师素质

培训合格的、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师资队伍。除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质外, 如果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高低不等, 会使部分应用软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在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学校应重视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与辅导工作, 帮助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提高网络文化科学知识和操作能力。

3. 加强学生上网引导

网络是把双刃剑, 既可给学生带来增进心理健康的福音, 也可能造成“网络成瘾”的心理伤害, 甚至成为心理健康的高科技杀手。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端正其上网动机, 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避免“网络成瘾”现象出现;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管理, 及时清除网上垃圾, 以避免其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乐清市虹桥镇第二中学)

摘要:本文就利用校园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比较, 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科学运用校园网心理进行健康教育必须注意的三个方面。

心理健康 第9篇

关键词:四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

从1999—2008年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如有人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的论文作者所在地进行了统计, 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山东、山西较多, 陕西、西藏、海南、江西较少;少数民族、偏远山区、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速度较快, 水平较高, 而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则比较落后。[1]特别是师资配备方面, 南江县参加培训的135名教师中, 只有1人是心理咨询专业毕业, 只有2人是专职;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呼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所以学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12年, 教育部公布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新版《纲要》要求, 中小学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 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川省革命老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 南江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 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增强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四川文理学院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口援助, 援助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 所以在培训前为了摸清参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特做了本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135人, 发放问卷135份, 回收问卷135份, 有效问卷122份。回收率100%, 有效率90%。其中男教师48名, 女教师74名。年龄范围24~57岁, 其中24~34岁64人, 占52.5%;35~45岁54人, 占44.3%;46~57岁4人, 占3.2%。

2. 方法。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 将协助个体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 在主试的统一指导下一次完成所有问题。

3.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 不同年龄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SCL-90得分比较 () 。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躯体化35~45岁得分最高、抑郁46~57岁得分最高, 其余各因子均表现为年龄越低得分越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分逐渐降低。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较少。见下页表1。

2. 不同年龄段多重比较的显著性检验。

通过不同年龄段间的多重比较, 尽管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但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较少。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24~34岁与46~57岁在焦虑方面差异显著;在偏执方面前面两个年龄段均与46~57岁差异显著。

注:*P<0.05**P<0.01, 下同。

三、结果与讨论

从调查中发现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多, 专职少, 135人中只有5人是专职, 其他的全是兼职, 专职率仅约为4%, 所以教师专门接触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的机会较少, 因为接触较少, 所以较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同时因为与问题学生接触少, 这样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会较小一些。另外南江县城镇化率较低, 生活比较闲散, 这种生活氛围对学校的影响较大, 学校教师竞争较小, 在工作和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不高,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总体问题不大。

然而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35~45岁躯体化比其他两个年龄段高, 这种现象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正处于事业和职称评定的高峰阶段, 家庭和工作的压力都比较大, 这种负担导致身体的负荷也就较大, 所以对身体的不适感更严重一些。而抑郁46~57岁的得分最高, 其次是24~34岁, 得分最低的是35~45岁, 这种特征可能是因为46~57岁的教师在工作中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上跟不上教育的改革, 而学习能力又不够, 所以不免情绪低落, 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 抑郁的平均分数就会很高;24~34岁的年轻教师作为初任教师, 刚从学校毕业不久, 教学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又面临组建和经营家庭, 这样对他们的要求就很高;但这个年龄段的很多教师都是“80后”, 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自身有所欠缺, 因此在适应学校的工作和家庭的生活、承受和调节心理方面能力较差, 当他们出现负面情绪时, 他们可能会沉迷于手机或网络, 然而这些方式本身会加剧负面情绪发展,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抑郁得分也较高。

其他的因子均表现为年龄段越低, 得分越高。其中焦虑24~34岁显著高于46~57岁, 偏执24~34岁显著高于46~57岁、35~45岁显著高于46~57岁。这表明年龄段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应该受到关注, 其中特别是焦虑和偏执。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24~34岁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基本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 他们要么是独生子女, 要么是超生子女。不管是独生、还是超生, 这部分孩子大部分在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又在社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生存, 因此他们存在着个性与压力的矛盾性。个性品质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手机控”、“网络成瘾”、懒惰、意志力不够坚强等, 特别是意志力中的坚持性、果断性;而面对经验不足的工作, 渴望作出成就的动机初任教师都非常强烈, 同时要交友、结婚、生子, 所以的压力像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 所以焦虑与偏执显著高于46~57岁。而35~45岁显著高于46~57岁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家庭负担较重, 工作上也正处于上升期。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 年轻教师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重点对象, 其次是年老教师, 所以学校通过一定的途径对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进行专业教学适应及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的训练。同时对于年轻教师, 要引导他们有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方式。教师健康了, 学生才能健康。更何况这些教师是学校选任的专门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尤其重要, 所以学校应该通过一定的策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2-12/18/content_2292504.htm.

心理健康 第10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起步到发展, 大约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随着中高考压力的不断增加,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心理矛盾日益凸显。 因此, 为适应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 积极心理应运而生。 中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倡导者与推行者孟万金教授指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从积极角度出发看待和培养学生。 善于挖掘教育现象背后的积极意义, 用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 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 防治各种心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达到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实现学生的积极人生。 这一观念的提出, 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二、积极心理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 忽略心理知识的实践应用。

对于非心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 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意义并非是了解并掌握心理学相关理论, 而是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使学生系统、有效地了解心理学的常识, 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切实应用并操作起来, 解决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 只重理论讲授的心理健康课就会失去开设的意义。

(二) 高职心理健康咨询以问题学生为主, 忽略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心理导向作用。

为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 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但是, 经调查发现, 很多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起到的效果是极其微弱的, 因为咨询面对的都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在学生总体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因此, 心理咨询室的存在意义越来越薄弱, 如果将咨询室的职能作用扩大, 不仅能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还能通过展开活动、开设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心理咨询将发挥积极导向作用。

(三)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 忽略教师联动为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不只是专职心理教师的责任, 还涉及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配合, 割裂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只会使学生对专职心理教师望而生畏, 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发挥作用。 只有各科教师联动起了, 才能全方位、全过程地观察与了解学生, 对学生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高职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

(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高职心理健康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途径, 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 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结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性质与教育目标, 对课程进行有效设计。

1.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为教学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还应注重学生积极人格塑造,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与心理机能。 因此,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把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作为出发点, 教会学生发现自我中的积极面, 体验积极情绪状态下的主观感受, 学会用积极目光看待自身发展和周围事物, 具备感受幸福感的能力。

2.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需要为教学内容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意义, 因此, 将认识自我、情绪管理、应对压力、人际交往、恋爱及性心理、完善人格、学习心理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不仅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状态。

3.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教学方法的自我

心理学优于其他学科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讲授某一知识点, 如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表演中学会换位思考; 拓展训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实验法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点……总之, 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人格成长。

4.以深刻的反思体验为品质升华

学会反思, 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因此, 教学后反思引领, 包括小组讨论、课外作业、时间运用等, 不仅教学生如何反省与思考, 更重要的是在分享过程中的情感升华和体验整合, 将认识高度得以提升。

(二)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设计。

1.设计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开展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 通过团体内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合作, 使成员更好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 团体辅导可以选择情绪情感、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入学适应等方面的主题开展, 既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知己”建立起社会支持系统,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力量。

2.设计开展心理剧表演活动

心理剧是一种将复杂的心理问题或生活中难以言说、解决的心理问题通过表演方式表达出来。 心理剧表演不仅可以展现出学生非凡的创造力、想象力、表演力, 还可以在表演中通过角色唤醒解决遇到的问题。 心理剧表演中, 演员的情感投入、情绪宣泄不仅可以消除内心压力, 还可以在安全氛围中释放自己的内心, 达到内心的成长。

3.设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心理“游戏”, 是课堂理论知识的课外延展。学生在专题素质拓展训练中既可以提高某一专项方面的能力, 又可以在体验中增强人际合作能力。 尤其是一些高难度的心理拓展训练, 学生在相互配合中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挖掘了内在的能力, 提高了调解能力与思维力, 使活动中展现出的积极希望感染每一名学生, 并愉悦心灵。

4.设计开展心理微电影拍摄活动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深受人们喜爱。 高职生是勇于尝试的新一代, 微电影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通过写剧本、背台词、做道具、录制剪辑等环节, 不仅学会了电影拍摄方面的技能技巧, 关键是在团队合作中解决了平时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 并体验了实现的快乐。 另外, 微电影作为成型的影视作品, 可以作为典型的教学资料, 为以后心理健康课程提供教学素材。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 分析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如何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构建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高职教育,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薛香, 俞暄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11 (27) :129-131.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第11篇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以平衡的、正常的心态去适应目前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才能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身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古今中外养生学家都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的灵魂。我国明代医学家张景岳云:“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有关长寿老人的研究表明,长寿者多是忠厚、善良之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心中充满善意,多行善事,视他人为朋友,乐于助人,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然会涌起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心地坦荡,乐于对人敞开心扉,不仅百事无忧,而且心旷神怡。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这样能促进体内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人免疫力高,抵抗力强,就会灾病不生,福寿明存。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在人生的舞台上,人们各自扮演着一个角色,社会生活的纽带又将各种角色牵缚于一起,因而难免磕磕碰碰,恩恩怨怨。邻里不睦、夫妻不和、同事不谐、子女不亲等等,会使人陷入感情的沼泽,出现悲伤、痛苦、气愤,甚至憎恨等情绪反应。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的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宽容。宽容就是指胸襟宽阔,大度处世,事理通达。一个人如果心胸狭窄、鼠肚鸡肠、对己放纵、对人挑剔、嫉人之贤、妒人之能、讥人之短、笑人之过,整天打个人的“小九九”,总是思量着算计人,处处招嫌结怨,烦恼重重,忧郁寡欢,必然会导致心理障碍,有损于身心健康。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谅人之过,宽容能使非原则的矛盾悄然化解,也可使紧张的人际关系变得宽松。有人对你不尊重,甚至说了你的坏话,“伤害”了你,由于心宽,就不会耿耿于怀;别人误解了你,冤枉了你,也不会介意,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生活中左右适源,如鱼得水,称心如意,才会觉得身更健,心更舒,天更阔,生活更美好。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一个人如果少情欲,则不会欺男霸女;节物欲,则不会图财害命;寡官欲,则不会投机钻营。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于个人地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报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则对健康十分有益。有的人利欲熏心,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也想得到,整天挖空心思为自己谋算,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使得人体生理失常,心弦紧绷,不堪重负。因其贪得无厌,处心积虑,过多磨损人体机能,各系统功能必然失调,免疫力自然下降,各种疾病便乘虚而入。只有淡泊名利,才会没有不满,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嫉妒。时时处处生活在满足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一些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心静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心理健康 第12篇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构建和教育方法探究

(一) 高校辅导员容易出现的心理状态及其阶段特点

结合本人六年辅导员工作经历, 总结自身心理感受, 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激情期 (热情期) 、困惑期、经验期、平稳期、低落期。2011年8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第六届辅导员培训, 会上同各位专家老师以及来自于全省各高校的辅导员精英们讨论交流经验, 受益匪浅。大家对于辅导员工作经历感同身受, 会上的专家也做了这样的分析:辅导员工作入职第一年前期, 甚至可以精确到前3至6个月为激情阶段, 即心理的热情高涨澎湃期。这是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过度时期, 刚刚工作的辅导员, 因为角色的互换, 从心理上是一个接受全新角色的新鲜时期, 终于可以从听之任之的学生阶段过度到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教师阶段, 这时他们热情高涨, 激情四射, 成就感极强, 决定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大干一番。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中, 由于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琐碎繁杂性, 新手上道又没有太多经验, 使得在工作中开始碰壁, 或是遇到纷繁多样的学生问题使之焦头烂额、无所适从, 亦或者是领导的不满和批评, 使之负面情绪不断上升。这时候的心理容易呈现低谷状态, 也就是困惑期的到来。接下来大约从第二年开始, 开始在挫败中反思总结教训, 逐渐把工作重心从机械地做到提高效率上的转移, 心理开始由不稳定向平稳转变, 总结经验的同时已经能够应对一些负面情绪, 具备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从第三年开始, 基本处于平稳期, 这时候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作重心, 具备相应的科学工作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 基本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辅导员。这样的时期经历三到五年后, 辅导员工作如果没有更大的突破和上升的空间, 加之繁杂的日常工作在无休止地重复, 其心理情绪开始走向低落时期。这时只有寻找到更好的突破口, 走向更高的阶梯方能缓解心理失落的情绪, 正面情绪才能再次萌发。也就是说辅导员工作一般属于年轻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庭负担的加重以及人的精力匮乏, 心理状态也可能会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工作。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不管是从时间的划分还是从心理状态的分析, 因人而异。所以应该根据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调整, 方能增强辅导员工作实效。综上所述, 高校辅导员心理过程的成长大致概括成这样几个阶段:

1一般心理素质的强化阶段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者和心理问题的辅导者, 应具备四方面的心理素质, 即文化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和人格心理素质。其中, 辅导员的人格心理素质在整个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居重要地位。辅导员心理素质的成长,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良好的认知品质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力、良好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思维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具备这些认知能力方能及时捕捉学生各种信息并及时果断正确决策。第二,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能以尊重、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学生及周围的人相处, 善于引导学生, 理解并帮助学生, 师生关系融洽, 同心协力, 合作共事。第三, 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表现在承担辅导员角色时, 能够按照角色要求、社会要求调整自我, 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实现自我调控, 保持心理健康。第四, 能够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格其所思、所言、所行协调一致, 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在学生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人格魅力, 诚信、正直、善良、热情、廉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2特殊心理素质的成长阶段

高校辅导员特殊心理素质的成长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 “心理教育-咨询教育-危机预防”三级心理知识素质的形成。第二, 具备“发展性、辅导性与防控性”三类心理教育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发展性心理教育能力, 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辅导性心理教育能力, 即具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三是防控性心理教育能力, 即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监控、干预的能力。第三, 具有敏锐觉察、处理自身与学生情绪, 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情商。第四, 富有品格向上、举止得体、宽容无私、充满爱心、高度负责、爱岗敬业的人格。

3心理成长的理想境界实现阶段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心理成长的动力与归宿, 是辅导员心理成长的理想境界。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其心理成长密切相关, 他关系到辅导员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生活的质量, 也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 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对策

本人精读了《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经验》材料汇编, 其中包括全省54所高校的辅导员建设工作经验。我们提取精华, 寻找各个院校在工作中共同法宝, 我们发现要在高校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提高辅导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工作效能。我们提炼总结归纳如下:

1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 切实做好辅导员的物质保障工作, 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基础

本项措施几乎是每个高校辅导队伍稳定的共同法宝。对辅导员的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方位予以支持, 及时研究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辅导员工资、福利待遇, 实施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 实施岗位津贴, 对于8小时工作之外的工作量给予岗位补贴, 发放加班费。有条件的院校在住房分配等方面向辅导员大力倾斜。在各项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方面给予优厚待遇。物质保障是辅导员工作的动力基础, 只有做好每个辅导员的物质保障,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 保证其以最佳心理状态、最大的工作热情去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2高度重视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 加强培养和培训工作, 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工作空间

(1) 设立学生管理工作基金项目, 开展课题研究。划出专项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经费, 用于鼓励辅导员组建学术研究团队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生工作理论研究。实现以研究来带动工作, 逐步向专家化方向发展。 (2) 让辅导员走上讲台, 承担教学任务, 如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等课程。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教学水平, 让辅导员真正成为既能承担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又能担任课堂教学的“双师型”人才。加强培训, 注重交流, 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学院设立培养培训基金, 定期输送一些辅导员参加全国学术交流会或辅导员专业培训会, 必要时候也可以输送辅导员出国培训, 全面拓宽辅导员工作视野。 (3) 拓宽发展途径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出路。解决出路问题是激励辅导员工作信心的基本保障, 也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和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 在职称评定、定岗定级方面给予辅导员一定特权, 保证辅导员在不断工作中得到职位、职称的认可。其次, 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 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提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最后, 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 安排到学院其他各级党政管理岗位, 或者作为学院各级党政部门管理岗位的后背干部来培养, 以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分析

1心理特点

(1) 行为特点。多数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 在行为上叛逆, 渴望独立, 但却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缺乏团队意识, 自我意识及其个性很强,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 但心理成熟度与社会实际有较大的偏差, 行为貌似成熟, 但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明显较弱。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 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2) 情感特点。“90后”多数生活无忧, 物质生活丰富, 但精神生活空虚甚至容易出现迷茫的状态, 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 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虚荣心, 愿意张扬个性但缺乏深度, 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 (3) 思维特点。“90后”是在新时期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成长起来的, 具有前卫的思维意识和思想观念, 对新鲜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高科技时代使得他们掌握的信息知识丰富, 但同时也带来了空虚、脆弱、冲动、极端的思维特点。 (4) 认知特点。认知在狭义上就是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90后”大学生富有智商高、好奇心强、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强等特点。他们善于接受新生事物, 但在判断是非、善恶、美丑时常常有悖于常理。在某种程度上, 有着功利性的思想和价值观, 经常以自我为中心, 叛逆意识强。

2当今大学生心理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1) 是市场经济环境、信息环境的产物。现代社会给了“90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 但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现代化通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 这些大众传媒途径广泛传播的负面影响随之而来。“90后”由于对互联网过分依赖, 使得他们心灵空间封闭, 对于某些是非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较弱;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使得许多媒体为了争夺市场迎合受众, 追求利益, 导致很多媒体刊登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其诱惑力和欺骗性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 (2) 是家庭环境的产物。大多数“90后”生活在“6+1”家庭, 这类家庭结构中, 因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他们不懂得艰苦奋斗和居安思危, 同时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缺乏责任感;身为独生子女的“90后”, 除父母外, 亲情观相对淡薄, 性格孤僻;伴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 使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 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磨难。因为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 使得“90后”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系统及培养对策

1高校辅导员的对象互动系统

(1)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内涵。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是指在想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均以主体身份出现, 以平等、尊重为原则, 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递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主体间关系为联系作用方式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 有如下四方面特征:第一, 辅导员与学生以价值传递为根本。第二, 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相互了解为前提。第三, 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相互尊重为原则。第四, 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向。 (2)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第一,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思维:一是要树立“对话式”思维, 二是树立系统性思维, 三是要树立发展性思维。第二, 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二是实现政治价值传递的原则, 三是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原则。第三, 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实施方略:一是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渠道, 推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二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着力点, 推进现实载体建设与虚拟网络平台建设相结合。三是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对策

上一篇:现代消费下一篇:加强监管 自主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