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范文

2024-05-14

问题是范文(精选12篇)

问题是 第1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核心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没有广大农民的全面小康, 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这是中国共产党赋予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内涵。党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七年将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 这是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最长的关注周期, 充分表明党和政府对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的高度重视以及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的决心。就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甘肃而言, 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三农”的重大决策部署, 有力地推动我省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在今后一个时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 其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问题, 依法维护农民的权益, 保护农民的利益, 多渠道全方位助农增产增收,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三农”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重视农民

“三农”问题是关系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 也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三农”问题中尤为重要的是农民问题, 它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首先, 这是由甘肃的基本省情决定的。我省有2600多万人口, 其中2100多万在农村, 占我省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 将直接关系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省农村人口多, 70%为山地和高原旱地, 且自然条件严酷, 灾害频繁, 农业生态类型较多, 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缓慢;乡镇企业正处于爬坡阶段, 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难以较快提高;就业形势严峻, 农民外出务工不容乐观,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一些地方, 由于认识上出现误区, 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产生了动摇, 甚至出现了一些错误做法, 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加上农业生产资料涨价, 投入成本增加, 农产品买难卖难, 也影响了农民的利益。这表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 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问题, 是增加农民增收的问题, 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减少农民的问题。

其次, 这是由我们的奋斗目标决定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农村小康, 最重要的还是组成社会最基本要素的人实现小康。在用于衡量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各项指标中。如:生活水平、人口素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只有绝大多数农民实现了全面小康, 才能说农村实现了全面小康;只有农村实现了全面小康, 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是实现农民致富

重视农民,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实现农民致富, 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在现阶段,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当前, 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 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难以转移, 传统农业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 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严峻挑战等, 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目标所面对的不容回避的现实难题。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有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㈠更新致富观念应引导农民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积极增加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只要是不违反法律法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给农民带来财富的途径、办法都可以付诸实践, 以达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㈡优化农业结构应按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 整合现有资源, 增强本地特色, 逐步形成有规模、高效益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区。通过调整农业结构, 让农民与市场紧密相连。同时,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改善农业的投资环境, 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㈢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按照《甘肃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河西干旱区要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 抓好制种、啤酒大麦、高原夏菜等产业基地建设;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要以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 因地制宜抓好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等产业基地建设;甘南、临夏高寒阴湿区要整合资源优势, 抓好“畜-草”双向生态对流产业基地建设;陇南山地通过建立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抓好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应努力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形成群体优势。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其基本内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依靠科技进步,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 通过规模经营使农民增收致富。

㈣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民离土离乡务工, 是新世纪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也是我省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剩余劳动力输出, 既减轻了土地的生态负荷, 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也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地开发利用。同时, 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 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升级,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根据《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三年规划》, 2010年我省约有500多万人 (次) 的农村劳动力输转外出务工经商, 其中有组织输出占50%, 使年劳务收入达450亿元, 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例达到60%左右。劳务经济已成为甘肃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铁杆庄稼”。当前, 首先要增强第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创造良好的务工环境。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对外出务工人员的适用技能培训、适时可靠的劳务信息服务和管理, 搞好有组织的输转, 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再次要坚持“走出去”战略, 抓劳务基地培育。要主动出击, 加强与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精诚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要有计划地在省内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劳务输出基地, 不断提高有组织输出能力, 确保农民工有序流动。通过东进西出, 南北并举, 主攻重点的方式, 大力开拓辐射全国乃至国外的劳务用工基地, 加速实现省委提出的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我省劳动力的战略性转移的目标。着力打造像“礼贤妹”、“庄浪梯田人”、“洮河汉子”等甘肃劳务品牌, 努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名利双收”。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一条“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奔小康步伐”的良性循环增收之路。

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要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 不断扩大劳动力转移渠道, 努力增强小城镇吸纳富余劳动力的功能。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空间, 同时把务工返乡的致富能人尽可能的吸引到小城镇, 为他们提供领办、创办企业的平台和宽松的创业环境。

㈥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的有效举措和平台。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规模经济和效益经济, 仅靠农民的个体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农民进入市场后, 风险加大, 组建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通过合作社把农民和龙头企业联结在一起, 有利于解决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发展机制问题, 有效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保护农民利益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 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护, 农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又是一个政治问题。首先,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农民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个大背景下, 农民融入市场经济的能力相对较弱, 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农民利益还需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和保护。其次, 现阶段农民权益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生态环境、交通设施、住房、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等基础设施和民主权益上。目前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虽已有了较大改善, 但在一些地区仍不够完善。农村仍有一部分适龄儿童失学、辍学;一些农村医疗卫生设施仍然十分缺乏, 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的交通、通讯设施未能配套完善。从农民民主权益上看, 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农民利益和保障农民权益是相辅相成的, 利益得不到保护, 农民就无法增收;权益得不到保障, 农民就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解决农民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要保护农民利益, 就要维护农民的权益和利益。首先从政策上保护。应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 特别要稳定农村土地政策, 将其作为保护农民利益的根本。稳定农村基本政策, 就能充分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次从法制上保护。发展农村经济, 保护农民利益, 既要靠政策支持, 又要靠法制支撑。要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执法实效,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 切实改变“上面很热闹, 下面不知道”的状况, 让农民知法、学法、懂法, 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从环境上保护。要让农民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去, 与大市场接轨, 提高素质, 学会“游泳”。同时, 改善环境, 优化服务, 把农民融入和适应国内外大市场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诚信问题是个人问题 第2篇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在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们对辩题的概念理解如下:诚信是体现一个人诚实的一种品德。与个人息息相关,有直接联系。个人问题是个人性格方面的问题,缘于个人心理、生理及个人技能等方面出现的不足或不当。而社会问题则是指非纯生理性的问题,是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问题。今天我方的判定标准是:诚信问题是否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并妨碍大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接下来我方将分两个论点进行论述。第一,诚信的践行者是人,其展现.的是个体行为。虽然我们周围仍有出售有毒奶粉、食物中添加地沟油、卖假药假肉等无良企业为了谋取私利而不讲诚信的现象,但我方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个人没有践行诚信,与社会并没有太大关系。无论是内诚于心,还是外信于民,都要从个人做起。在我们周围,讲诚信的事例不占少数:如古蔡嶙“无凭还金”流芳百世,陈美丽“还债告示”感动中国,李嘉诚“挂帅救业”终成巨头,小列宁“碎瓶守诚”传为佳话。古今中外,多少道德高尚的人用他们对诚信的践行照亮人类道德的星空。这些事例足以说明少数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不讲诚信反映的只是个体心理而不是社会趋势。即使社会上存在个别的诚信问题,但讲诚信始终依靠个人践行。因此,我方认为诚信问题是个人问题。

第二,虽然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关键还是在于个人,解决的关键同样也在于个人。社会不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社会不能自发产生诚信问题,只有人这一特殊个体才能产生。在诚信问题上,我们并不否认,社会与个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教育为先导,文化为依托,制度作保障,是培育诚信主体的有效途径。但培养诚信主体,促进行为主体的诚信行为逐渐理性化、法制化、制度化是解决诚信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解决诚信问题,社会起辅助作用,最终还是要依靠个人来解决。

什么是问题,谁的问题? 第3篇

男生特有女生缘,这个问题要如何处理

在成人世界里,常常会说某某男人有女人缘。可在一个班级里,若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也很叫人挠头。在我们班,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现象,更是一个问题。这源自那天晚课的一个事件。我班有这样一个男生A,很有个性,也很聪明,长相中上。那天,在英语课上他调皮捣蛋,被英语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当时,他的态度还不错,大家以为这个事也就过去了。可一下课,外班的一个女生就声嘶力竭地朝英语老师扑来,“你凭什么骂A?”年轻的英语老师气得不得了。那个外班的女生气焰很嚣张。后来,经过老师的劝说和那个男生A的强烈要求,外班女生给我们班的英语老师道了歉。平时,我也看出来,A身边总有一些女生环绕,感觉不像是在恋爱,也没有太过问,却没想到会出了这样的事。于是,我找了A谈话。A说:“那个外班女生不是他的女朋友,他们之间不过是比较熟而已。”再后来,我了解到,A这样的朋友很多,学年里各班都有,本班的也有。有的女生给他买吃的,还有的给他钱花。为此,我找A谈了好多次话,A也承诺不再和外班女生联系。在班上,我也密切关注A和本班女生的关系,他们之间似乎收敛了一些。不过,我总觉得他们之间还没有彻底断绝往来。对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加以解决呢?

桦南县实验中学 康磊

班主任老师迫切追问“男生特有女生缘,这个问题要如何处理?”,似乎女生缘是最棘手的难题,是引发一系列干扰教学管理秩序事件的根源。可是,在案例陈述中,班主任坦承一直以来仅把男生A很有女生缘当成现象,只有当男生A晚课上被英语老师批评,随之发生外班女生替他“抱打不平”后,“女生缘”才在老师的意识层面升级为问题。

那么,到底“女生缘”是问题呢,还是男生违纪是问题,抑或“抱打不平”是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考虑,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看不清楚究竟什么是问题才是问题?

我们还是先从“女生缘”开始吧。

《辞海》解释“缘分”是因缘、机缘,指出“缘”为梵语,经典解释为“原因”,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称为“因缘”。什么是缘分?有人问隐士。隐士想了一会说:缘是命,命是缘。此人听的糊涂,去问高僧。高僧说:缘是前生的修炼。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问佛祖。佛不语,用手指天边的云。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于是顿悟:缘不可求的,缘如风,风不定。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考察,所谓有女人缘的男人,他们在社会活动中能敏锐地洞悉他人的身体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规律,而且对人的语气、语调、音量变化以及潜台词有很好的识别力,并对自己的社会交往发展走向有较准确的预见。这些男士对自己有比较恰当的评估,与大多数人相比,他们更自信,性格温和的同时又有鲜明稳定的个性和处事原则。特别需要明确的是,他们擅长与所有的人融洽相处,并非仅限女性。人的天性中具有渴望被关注的需求,无论哪种性别、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乐于跟关注自己且容易沟通者交流,乃至保持良好社会关系。当人们说某位男士有女人缘,通常是一种褒义,这说明他在各种场合举止言谈得体,其散发出的人格魅力让与之交往的人们获得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如轻松、有趣等。

诚如班主任所述,男生A很有个性,也很聪明,连老师也承认A同学身边虽然很多女生围绕,但不是谈恋爱。既然从班里到班外没有女生因为A同学吃醋打架,也没有男生因为与女生的关系找A同学“决斗”,那么,只能说A同学符合如上所述有好“女人缘”的男生特点:社会交往能力出众。A的社会功能好还表现在英语课的晚课上,他调皮捣蛋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之后,立即表现出息事宁人的良好态度,使气性很大的英语老师也认为“这个事儿就过去了”;另外,在外班女生为其“抱打不平”冒犯英语老师之后坚持原则,强烈要求那位女生跟英语老师道歉,如果用一句俗语来概括A同学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那么“既能请神也能安神”则最为贴切。

班主任老师把“女生缘”升级到“问题”,其转折点并非A同学课堂上的捣蛋行为,而是突发外班女生为A同学“抱打不平”事件。由于这位外班女生是一下课立即冲过来的,从时间方面分析,A同学没有机会去跟外班女生叙述课堂上捣蛋挨批评的经过,也没有请援兵来替自己重挑事端。我们可以推测是因为英语老师严厉批评A同学的音量很高,并且内容比较针对这位个性鲜明的男生某些特点,女孩子在邻班教室听到之后情绪失控,下课后自发地奔过来表示对英语老师的不满。这位女生的表现让人不由地联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本杜拉的儿童模仿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实验,女孩过激的情绪与高分贝的音量似乎更像一面镜子,照出值得年轻英语老师深思的内容。既然A同学没有指使任何人表示对英语老师的不敬,班主任把外班女生的不理智行为归结为A同学的过错则未免牵强。

不容否认,这个外班女生的过激情绪与行为,让原本平息的属于班级内课堂教学管理失控环节顿时变得复杂起来,引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多重关注,从年轻的英语老师、A同学的班主任以及外班女生的班主任直到学校领导。这让班主任本已平静下来的心忽地提到嗓子眼,感觉“摊上事儿了,摊上大事儿了”。遗憾的是,当教育管理上出了问题,教师不肯反躬自省分析教育管理者的责任,却急忙把包袱甩到A同学身上,指责都是因为他跟外班女同学关系好,才让本已平息的事情再起波澜。班主任如此理解整个事情的发生与发展,对学生不公平,对教师个人的教育经验积累也无裨益。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安稳,有的老师把它看成学生在给自己传递特殊信号,读懂这个信号,及时调整,教学会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有的老师则理解为学生在跟自己过不去,顿时怒发冲冠,瞬间把课堂变成整顿教学秩序的现场会。比如,为什么A同学在晚课上调皮捣蛋?是他跟不上老师讲课的内容,还是老师讲的他早已经掌握了?教师往往不假思索地把所有的课堂违纪现象设定为学生的过错。其实,天资优异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老师讲课的内容很快被理解并掌握,于是注意力无法继续关注在课堂教学之中,学生苦于无聊难耐才捣蛋或者做些小动作。他们的行为其实是在引起老师关注,要求更多新的知识内容满足其求知欲。如果教师及时提供超过普通进度的内容给这样的学生,资优生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在学业上持续进步,老师和其他同学也免受打扰,师生各得其所。

从班主任老师陈述来推测,A聪明、反应快,人际交往能力出众,比较符合天资优异学生的基本特征。所以,英语老师可以在他捣蛋的时候设计一个提问,既包括晚课的重点或难点,也满足A渴望关注的心愿。如果答对了,就说明A的确需要更多其他新的内容以满足其求知欲,老师不妨找一篇有趣且难度适当的阅读材料,让他有新的关注焦点,用安静的阅读代替捣蛋行为;答错了呢,老师则可以温和地建议A跟大家一起动脑筋,参与课题教学活动。另外,我曾在本刊2013年第1~2期《转学中的迷失》提到过,詹姆斯·莱文与詹姆斯·F·诺兰 的《课堂管理原则》一书中为教师们提供了7种方法可以快速阻止课堂违规者,也分别举出相对应的例子,年轻的英语老师不妨尝试一下,免得课堂教学时间常常被自己批评学生的愤怒所充斥,既坏了自己的心情,也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耽误教学进度。

倘若英语老师能按如上内容管理课堂,化A同学的课堂捣蛋行为与无形之中,那么,她一方面可以让全班同学不辜负晚上坐在教室里的时光,另一方面也增加了A同学对英语的兴趣和对老师“降伏”自己的钦佩之情;既省去了跟A的义正词严,也免掉了被外班女生“气得不行”的负面情绪与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获得一份年轻教育工作者成就上的自我满足感。

至于外班女生的情绪和行为,是这位女生个人在管理情绪和掌控行为的能力有障碍,如此的爆发性事件即使不在这次出现也会在别的场合出现,换句话说,是她自己惯常情绪与行为模式的显露。由她的缺陷导致的师生冲突并不是A同学的过错,更不能归为A同学的问题。如果说A同学有值得纠正的行为,那就是经常接受女生的钱和吃的,但班主任恰恰将此现象在陈述中一带而过,却并未当成一种隐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第4篇

一、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 注重问题的趣味性

1. 在故事中引出问题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 所以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 引出问题,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 否则只是被动地听安排。

2. 在游戏中发现问题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采取一些好玩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 注重问题的生活化

1. 根据实际情况改编教材的情景

小学生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而数学往往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性的讲解。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讲解数学概念,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 觉得数学知识不再是那样枯燥, 进而学习更加努力。特别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数学问题, 可以借此来一场集体探讨。如, 年龄大小、闰年的计算、银行利息等这些大家所关心的、熟悉的问题进行探讨, 进而引入课堂内容,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兴趣盎然。

2. 选择精炼的实践素材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 突破教材限制, 向室外、校外延伸, 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创设应用情景, 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 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积累生活实践。例如, 为上好“归一应用题”, 可以组织学生分组, 有的小组深入到工厂, 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小组深入商场, 了解商品的价格。当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素材, 并让学生自己编成题目。这样学生觉得十分亲切, 对学习本节课内容非常感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选择一定的开放性问题

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性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有效的数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从而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同时教师也通过有效的数学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可谓是一举多得。

摘要:“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在课前、课中、课后精心设计问题, 以引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作风问题也是形象问题 第5篇

李忠杰

内容提要 为了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本报今天发表《作风问题也是形象问题》一文。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一、作风问题至关重要;

二、大力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

三、按“三个代表”要求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文章认为,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是通过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和作风反映出来的。作风,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来的是思想作风,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出来的是学风,在工作方式上表现出来的是工作作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文章指出,作风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建设联系在一起,也与领导干部的素质及其政治、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党的作

-1戴和认可。于是,就有一个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问题。形象,是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感觉和印象,也就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所作的评价。人民心中有一杆秤,党和政府的形象,都在这杆秤上表现出来。形象好,就会得到人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形象不好,人民就会感到失望和不满,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份量和地位就会降低。

形象实际上是一个晴雨表、温度计。它反映的是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的关系,是党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此,对于形象问题切不可低估。毫无疑问,形象因为是外在的,所以,既会有真相,也会有假象。有的人出于某种目的,还会有意地制造假象,以博得一时的所谓“好形象”。然而,即使假象也是内在本质的一种曲折的反映,它反映的不是造假者所希望得到的所谓“好”形象,而是造假者内在的那种虚伪、卑下的本质。而且,任何假象总是难以持久的,一旦被戳穿,真面目就会大白于天下。所以,强调形象问题,并不是让大家去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而是要求我们认真注意党和政府的行为在亿万群众中留下好的印象和影响,以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支持。任何人都不能拿党和政府的形象当儿戏,更不能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而

-3以清楚地反映出党的路线方针贯彻的情况,反映出为人民办事的态度和效果。党和政府的形象,由此也就真实而鲜活地树立了起来。人民心中的一杆秤,也就能准确地称出党和政府的份量。

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有作风问题,一个人也有作风问题。我们党是由六千多万党员组成的。党的先进性既在整体上通过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出来,也通过每一个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反映出来。同样道理,我们的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这样一个根本的性质,既是通过政府的整体活动反映出来的,也是通过每一个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反映出来的。所以,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决不是空洞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通过我们许许多多党员、许许多多干部、许许多多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和作风反映出来的。党员、干部,作为个人、公民,完全有他应该享有的个人自由,但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在一定意义上,他的行为已经不完全是他个人的行为,他的形象,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代表或部分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老百姓看党、看政府,怎么看的?很大程度上是从他身边和周围的具体事例来看的,是从他所接触的党员、干部来看的。如果他每天耳闻目睹或亲身感受到的干部形

-5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不可或缺的精神状态。这些年来,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日益深入人心,但在一些干部的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条主义、形而上学、僵化保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倾向。这类倾向,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不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也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以克服和改进。

改进思想作风,最根本的是要深刻理解和自觉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没有止境,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造。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继续推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进程,大担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认真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新问题。因此,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实践观和发展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7解决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就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要善于从总体上掌握它的精神实质,不能拘泥于一些具体的论述,更不能抓住只言片语剪裁现实。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论断,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抓住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新形势下我们的历史任务。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是改进学风的一项重要任务。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面向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很多。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胆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这是我们树立和发扬良好学风

-9党中央不满意,人民群众也很不满意。形式主义掩盖了很多真实情况,一旦爆发,往往容易酿成严重的事故或事件。现在一些严重的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形式主义作祟,工作不落实、不扎实、不切实而造成的。形式主义不纠正,不仅会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而且会助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风气,甚至会出大乱子。

官僚主义是一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根子上,它是旧时代官僚专制制度的产物。新时代,官僚专制制度消灭了,但“官本位”的风气、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遗留下来,影响到我们的党政机关和一些领导干部,便成为官僚主义的作风。官僚主义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诸如,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主观主义,脱离实际;办事拖拉,敷衍推诿;文牍主义,公文旅行;滥用权力,独断专行;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等。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它违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符合我们党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官僚主义的滋长蔓延,妨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国家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不同程度地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11才能落到实处;作风不正,就会从根本上削弱和动摇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所以,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改进各方面的作风,从而使我们能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方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坚持“三个代表”。

第二,加强作风建设,要打好制度、体制上的基础,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作风状况与制度、体制的完善与否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制度和体制,能够激励和诱导不同的行为方式。一个充分体现了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的体制,有助于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种缜密周全、快捷灵活的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滋生;一个严格规范、赏罚分明的监督机制,有助于减少领导干部中的腐败现象;一个择优汰劣、导向明确的干部人事制度,有助于激励人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目前党和国家机关以及干部队伍中的一些不良作风,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制度和体制上的不健全有关。其中特别是“官本位”的倾向和意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官僚主义的温床。所以,改进作风,必须标本兼治,着重在改善制度和体制上下功夫,堵塞漏洞,消

-13勇于创新的精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跟上时代潮流,增长知识才干,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熟悉领导工作的程序和规则,提高办事的效率。

到底是工程问题还是行程问题 第6篇

① 如果这样画线段图,就成了行程问题.

解:设A、B两地路程为a km,甲出发x h后与乙相遇.

+x+×1=a.

解得:x=.

答:甲出发 h 后与乙相遇.

② 还可以这样理解、画图,就是工程问题.

解:设甲出发x h后与乙相遇.

+x+=1.

解得:x=.

答:甲出发 h 后与乙相遇.

反思:第一种解法对于字母“a”设而不求,解方程时两边同时约去a后得到的方程与第二种解法的方程一样,由此可见,它们“形似异非异”,应该是本质相同吧!一个问题往往不只有一种解释,看你从哪个方向去思考,但我更倾向于工程问题的简单解法.

王老师点评:这是发生在课堂上真实的教学片断,同学们能够积极思考,在质疑、思辨中生成了不同的解法. 王玥、李彬两位同学能够及时捕捉这样的素材,加上自己的思考,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那一句“形似异非异”很精辟!思考能力往往在质疑、思辨中不断提高,这才是最本质、最生态的学习.

问题是 第7篇

近两年时间里, 我应邀在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作课堂教学专场报告100多场, 所到之处反响强烈。我感到, 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是因为用自己的实践验证了生本教育的强大生命力。

多年来, 我自发地作了依靠学生的教学改革, 但只有当我学习到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时, 我才进一步认识了一个道理:所有的学习问题, 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找到自身的问题, 自己去解决自身的问题。只有这个时候, 解决问题和人的成长才是完全一致的, 提高成绩才能和发展人的素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生本教育强调学习是人的天性, 与生俱来, 只要得到合适的启蒙教育, 学生就可以学而知、学而能。这一思想启发我, 教学中必须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更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组织者。简而言之, 把学习权还给学生。在课堂上, 我把讲台让给学生, 由学生自由上讲台展示, 大家边讨论, 边总结, 边板书。由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课前完成的学习提纲, 讲述他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这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交流平台。如果学生乙认为学生甲归纳的知识不完全或解题的结果不正确, 可以径直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归纳或结果;如果学生丁认为学生丙的阐述欠妥, 也可以陈述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只要有不同想法, 都可以自由上台发表, 在唇枪舌剑中去伪存真, 在热烈的交流中集思广益。这就把以前教师平淡的知识点陈述, 变为学生生动而有价值的学习体验。遇到疑难杂症, 我也不急于抛出答案, 而是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走出困境。在学生的讲述过程中, 我只是适时介入, 指点迷津, 发挥引而不发的作用, 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实践中学会思考。只有经历了艰难探索所取得的成果, 才能在大脑中深深铭刻。而唯有经历这样的磨炼, 再碰到陌生问题时, 学生才会应对自如。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便充满活力。传统教学就像一列火车, 全部车厢都靠车头带, 而生本教育中全班就像动车组, 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原动力, 大家齐发力, 动车跑得快。教师没有三头六臂, 只有把全班每位学生的潜力都挖掘出来, 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应试教育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 片面追求短期效应, 导致教学急功近利。在生本教育中, 我们实行自评、组评、班评、师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引导学生由关心分数、名次, 转变为关注学习方法、过程, 关注知识获取能力的提高,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在班级成立若干学习小组, 每个学生都隶属于一个学习小组。有了问题首先在组内讨论, 组员之间互帮互学、互助共进, 在取长补短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设立了班级裁判员,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学生发现了精彩的方法, 同学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 裁判员则予以加分记录, 作为平时成绩的累计。这样的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使教学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过程。这样的机会对于全班同学是平等的, 他们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找到自我, 体现自我价值, 也可以发现学习的近期榜样, 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前提是相信学生, 依靠学生;做法是发动学生, 组织学生;设置科学而多维的评价标准, 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 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都能聆听到自己成长的脚步声, 从而增强自信心, 增加学习的动力。

生本教育的根本是心中有学生, 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 想方设法使每一个学生取得进步。调动生命积极性, 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坚信“素质好, 不愁考”, 坦然地摆脱分数压力和短期行为, 不纠缠于某一个阶段 (环节) 的进退、得失, 在课堂活动中启迪生命, 激扬生命。

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我博客中留言:“荆老师:真希望还能够回到高中, 回到高三, 回到属于我们共同的课堂中, 真的很怀念以前的点点滴滴, 怀念那激情飞扬的课堂!如果有机会的话, 真想回去再感受一下那气氛活跃的课堂, 再去聆听一下您的教诲。上了大学, 我才真正感受到:我们的课堂乃真课堂, 我们的争辩是真正的探讨!真希望现在你所教的学生能够懂得, 这样的课堂来之不易, 希望他们能够好好珍惜……”我感觉, 不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主动释放捆绑学生手脚的过重学业负担, 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快乐地成长,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合作, 学会做人, 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问题是 第8篇

虽然调查 研究人员 都试图用 他们的方式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但其真正 所能达到 的目的和 所能发挥 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因为,留守儿童问题并 不是通过 个人呼吁 和一些部 门的关注就能解决的,它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中 农村特别 是农村贫 困地区表 现出来的社会性病痛。

任何人都 清楚 , 如果不是 为了生计, 父母亲无论如何都不会留下自己的儿女进城务工。 如果有条件带着儿女在城市上学的话, 谁都愿意让子女呆在自己身边。然而现实是,很多农村的父母们根本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让子女留守在家是无奈之举,也是农村社会之痛。

虽然当前在政府的推动下,城市学校在接 收进城务 工人员子 女入学方 面作出了不少的 成绩 ,然而 ,与几千万 留守儿童的数量相比,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就读的人数还是少得可怜。 最为重要的是,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根本没有 条件和能 力带着自 己的子女 在城市上学,高昂的生活费和不低的入学门槛并 不是每个 进城务工 人员所能 接受的。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性课题。

但对于当 下一年年 成长当中 的留守儿童来说,时不等人,因此,就像上述调查人员所呼 吁的 ,“留守儿童 所在地学校、教师 、公益机构 和民政相 关部门要 重点留意 和重点帮 扶 ‘高危留守 儿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成长当中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消除或缓 解他们与 父母长期 分离而产 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就业指导:是问题,还是课题? 第9篇

时下正是找工作之秋, 就业难、难就业再一次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每当有招聘专场的时候, 就是考验交通承受力之时。如果你还没有切身体验到应聘的痛苦, 那你一定是最幸福的人了, 因为这种痛苦是远比高考、考研、资格认证考、考公务员等几种重要考试痛苦得多!按理说大学生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 找个工作应该很容易, 毕竟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还是很低的, 但为什么有的大学生还没有那些中专生找得容易, 找得顺心?要解决这个谜题首先要弄清楚隐藏在这个现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然后才能采用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因此说它是一个课题。

其次, 它是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何做到这两点, 那就是课程的事情了。课程是教育的表现形式, 是知识传播的一种最有效直接的手段。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 而且有的高校在大一的时候就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从我们对大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 这个课程收效甚微。产生这个结果是必然的。课程设置观念陈旧, 老师既缺少经费支持, 也缺乏专业能力, 同时学生不认真对待都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因素。

课程设置陈旧。目前很多高校的指导课程是在大三时候开的, 因为有学分的要求, 基本上能保证学生的出勤率。课程设置无外乎从就业的形势、就业技巧、笔试面试、简历制作、个人包装等方面讲授给学生。有的学生还会很认真的做笔记、背答案。看起来这些很符合将来找工作的标准, 因为在找工作过程中, 这些东西都要用到遇到。但是问题就在这里, 无论是学生, 还是老师, 都是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过的学生在求职时候脱颖而出, 最终拿到满意的offer。但事实上, 学习一门课程, 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点技术那么简单, 这种技术也只是让学生在求职时“闪一点光”, 并不能彻底让用人单位信服。我们更多的要打造学生的职业观、成才观、价值观, 而这些东西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贯穿于整个大学的教育过程。只有经过一个系统的课程教育, 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面对求职竞争时脱颖而出, 高人一等。

指导老师缺位。其实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是很辛苦的, 每天要整理来自全国各地的招聘信息, 安排校园宣讲会, 负责场务会务等事情。可以说指导老师的工作量不比求职者的工作要少。说他们缺位有点冤枉之嫌。但从工作来说, 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只是一时之事, 指导学生就业可是四年之事。学生之所以念大学不是因为它好玩, 而是想通过四年的学习得到智力的成熟和能力的飞跃, 最终成为职场中的一名优秀职员。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未成熟, 生活学习环境的骤然改变更使得他们无法适从。就业指导首先就应该指导大学新生学习生活, 适应问题。人只有在适应环境之后才能思考自己将来的打算。因此, 从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需要指导方面来说, 指导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缺位是有道理的。

这三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课程设置的陈旧、经费以及人手的缺位会让指导教师有无从下手, 力不从心的感觉, 自然就无法充满激情的传授知识。课程讲得索然无味, 学生当然就不会认真的对待, 那些认真做笔记的学生也是遵从自己学习的习惯罢了, 总不能因为课程是非学分课就不认真对待吧。

其实, 就业指导是一个过程而非目的。以往的失败归根到底就是教育人士更看重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就要提高大学生本身的综合竞争能力。香港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与大陆高校的一个明显区别就在于, 香港高校设置一门讲演课程, 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语言的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学期的课程就能解决的了的。因此, 我们可以把就业指导课程按各年级学生的特征设置不同的目标。比如,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 我们可以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针对各大企业对学业成绩的重视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到了高年级, 学生的理想出现了分化:一些学生开始进入考研的队伍, 另一些学生志向找工作。那么指导课程也应该相应地分开进行。为考研的学生联系考研辅导班、相关考研资料和考研学生论坛;为找工作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讲解笔试试题, 模拟面试情景, 简历制作、投递技巧和方式, 学生个人包装 (衣着、头式、举止言谈等个人修养修炼) 等内容都不能忽视。

另外, 高校的其他课程也应该相应的调整。高校已经不再是一座象牙塔, 培养学生的模式也不应该千篇一律而要重视个体差异性的教育。目前很多高校都会给新生建一个心理档案, 这样很好,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做档案这里, 还应该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配并提供相应的选修课程, 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既丰富了文化知识, 又学习到综合的能力。

教育的真问题是什么 第10篇

有些问题就是无意义的话语生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讲了他在访问英国大学时的情景。他有两个讲座, 给外国教授介绍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事情。“他们觉得很奇怪, 问我一所大学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到底谁说了算?”

在项贤明看来, 所谓教育的伪问题, 是一种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心理, 或者就是学术的误读等原因而产生的无意义的话语生产。这些往往不是从实际调查中得来的, 而是玩弄一些新奇而无实际意义的概念。教育领域的伪问题, 有的是明显可以证伪的, 不存在的问题, 有些则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 无法判断其是否存在, 因而无法成为科学探讨的对象。

项贤明表示, 还有一些问题是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 但并不都是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也分两种, 一种直接表现为非教育问题, 譬如发生在学校里的腐败、刑事犯罪等;还有一些表现为教育现象, 但实际上却不是教育问题, 比如学业负担过重, 这个问题虽然出在教育领域里, 表现也是教育现象, 但不是教育问题, 而是由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而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它不是由于教育本身的原因产生的, 因而也不能用教育本身的办法来解决。这些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已经证明这一点了, 不让学校补课了, 满街都是补习学校, 家长给孩子加压, 问题只是发生了转移而并未得到解决。

当我们缺乏理性的精神, 当专业水平、思考水平不足以辨明真伪时, 情绪化的东西成为主导。

“有的时候, 我们用煽情来取代科学性, 比如讲师生关系, 就讲爱, 跟唱诗似的, 不是科学地反省和解释。”项贤明说, 今天的一些教育改革, 已经被社会媒体牵着鼻子, 现在媒体搞什么我们马上跟着走, 但是媒体和刊物的反应有很多缺乏深刻思考, 缺乏专业性。

“现实当中有一种是真实的假问题, 就是所谓热点问题, 热点就是头脑里想出来的, 家长情绪性的暴露, 校长、社会, 包括官员, 大家一哄而上, 形成热点, 不得不解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耿申表示。

“之所以出现伪问题, 就是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人云亦云, 领导一说就去做, 不去做深入思考,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是缺乏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项贤明补充道。

不容忽视的是, 伪问题和假问题, 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这样表述:“伪问题为研究和决策提供了错误的方向, 越改越乱。改革行为看起来很忙活, 到头来却收效甚微, 还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一项改革行为来说, 政策调研到文件起草、宣传解读、贯彻执行环节花费的时间、精力等, 都应计入改革成本。伪问题和假问题, 毫无疑义地增加了改革的成本。”

““钱学森之问”问出什么

说到教育, 自然就会引出“钱学森之问”, 教育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

“我理解大师就是杰出人才, 杰出人才不仅在当今有作用有影响, 甚至有几十年几百年的影响力。这样的大师今天为什么没有, 钱学森的答案是我们的教育不好, 我的回答是另外一种, 因为今天不需要大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做出解释, “当我们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 我们的受教育程度已经提高到这样的水平, 20%的人可以上大学, 这个时候看大师, 大师不过是这样。”

“在人文社科领域, 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某种价值标准建构的, 没有价值标准就没有问题, 教育领域里尤其如此。”石中英从教育哲学角度分析:“钱老在提出问题时所持的价值标准是什么呢?这个标准可能在于:教育, 特别是学校教育应该并且能够培养出大师。实话说, 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从这个标准出发, 钱老对整个社会包括教育界提出了振聋发聩的问题。”

不过, 石中英看到的是这个问题里面隐含的另一个问题。

“杰出人才的培养, 良好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真正的杰出人才很少是在学校里造就和完成的, 而是他们走出校门以后在社会条件和工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 适宜的社会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乃至人才选拔的标准对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至关重要。”石中英认为, 造就大批杰出人才, 这是中国改革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时代任务, 学校应该致力于为未来杰出人才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也应该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制。“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 教育要与社会携起手来, 发挥合力, 不能割裂开来, 只让教育唱独角戏。我体会, 钱老的问题, 既是提给教育界的, 更是提给整个社会的。解答钱老的问题, 教育界要反思, 整个社会也应反思。社会公众不能将钱老的问题当成是攻击教育现状的长矛。”

教育问题存在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 不是存在于学者和官员的观念上

“真问题, 假问题, 不管什么问题, 就是有问题。”首都师范大学蒋建华教授直言不讳“正像医生看病一样, 对教育领域的问题, 不能仅仅看见有病, 更要号对脉, 开对药方, 不然就会吃错药。很多教育问题, 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 最需要的是实干精神。”

在教育改革中, 如何才能把握住真正的教育问题, 避免伪问题或假问题误导教育改革的方向, 石中英教授提出三个标准:

第一个是本体论标准。真正的教育问题是指教育实践过程中真正困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真实的教育情境当中, 不存在于学者和决策者的观念上。学者和决策者要想发现和把握这类问题, 就必须深入实践,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倾听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等的声音。否则, 教育改革所指向的问题可能就是一些假问题、伪问题。

第二个是认识论标准。教育改革中所力图解决的问题必须得到明晰的界定和表达, 不能够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清晰的表达有助于人们把握问题的实质, 相反, 模糊的表达则反映人们对于问题的实质还认识不清。好的教育改革应该清晰地表达其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而不能在这方面大而化之、笼而统之。

第三个是价值论标准。教育改革中政策的设计和问题的解决要指向良好教育关系和秩序的建立, 指向学生和教师有价值地发展, 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 或满足个人偏好、屈从于上级压力或公众压力而解决问题。

在教育实践当中, 谁最先发现教育问题?是教师和校长;谁最感受到教育问题的困扰?是教师和校长?谁最有解决教育问题的责任?还是教师和校长。

故此, 石中英教授建议, “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成效, 必须授权给教师和校长。授权首先意味着要尊重他们, 尊重他们不可剥夺的教育主体地位。其次要相信他们, 相信他们对于教育问题的观察和判断, 相信他们解决教育问题的智慧和艺术。第三个是要支持他们, 为他们开展基于实践的教育改革提供足够政策、舆论和条件支持。”石中英认为,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 基本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 校长和教师在改革过程中主要是改革理念和政策的执行者, 在教育改革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甚至处于被改革的地位,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导致教育外部的改革很热闹, 但教育内部过程变化不大。”

中国环境问题是压力也是动力 第11篇

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雾霾天气事件,从社会一般层面来讲,对环境形势的看法比较负面,大家都感觉很糟糕,并且是越来越严重。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需要全面科学地对其进行评价。否则就很容易在政策上出现偏差,影响未来各种政策的实行。我认为,可以用十六个字综合判断中国的环境形势,这就是趋稳向好、形势严峻、风险增大、利害分化。

这个判断中,最有争议的就是趋稳向好,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外面这么严重的雾霾,你还说趋势向好,没有道理。我想强调的是,这里的趋稳向好是指一种动态连续的观察,是指近几年全国的环境形势有趋于稳定开始改善的态势。特别是,过去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地区、工业园区、大河流域等地区环境治理开始有所好转。过去一些城市就是简单搞搞广场、花坛这些环境建设,现在也已经大规模进入生态化理念的时代,每个市长书记都要在城市里搞大面积水系公园这类生态系统,他们认为这才是现代的城市理念。

总体趋稳向好,但并不否认形势十分严峻。这就好比一个病人,经过医生的治疗、手术等,他的病情能有所好转,但他还是一个重症病人,还需要继续治疗。现在中国的环境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状态。

今年年初,在黄浦江水源区发现了上万头的死猪漂在水体中间,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事件,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触碰到了我们的一个道德底线。

另外,从大气污染来讲,问题也比较突出,PM2.5已经成为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从全国情况来看,年初以及最近一段时间,也一直发生严重的雾霾天气,本来雾和霾属于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的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大,在这种雾霾天气的作用下无法扩散消解,所以形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污染城市排名,全球1100城市北京污染排1035名。

当然,最为突出的可能是农村环境问题,过去农村都是青山绿水,但是现在我们很难再说农村就等于环境好,很多地方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特别是对土地粗放的开发利用,几乎不留任何原生态的开发利用方式,这是不可持续的。

随之而来的便是风险增大,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系统运行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出问题可能性就大了,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就跟开车一样,跑的公里数多,发生剐蹭的情况可能会比你开得少的时候要多,这就是我们当今的这种环境形势,风险非常大。

关键是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事件导致的后果是引起社会不公平。过去环境问题是所有人共同承担,但是现在不是,现在环境的污染是由当地的民众来承担,而享受经济发展好处的人不承担环境的后果,甚至有的人移民了。所以近几年来环境污染相关的事件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情况比较突出。这表明中国进入环境事故的高发期,风险明显增大。

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也最难。但是反过来讲,越是最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越有动力、越有积极性。

今年是中国发展环保事业40周年,做好环境形势评价非常重要。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环境保护有一个目标叫做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如今,距离十二五结束只剩下两年多的时间了,我们能不能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十二五原来提出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合群是个问题吗? 第12篇

那天, T项目组的H桑在办公室门口遇到我, 说了句话, “Y桑真傲, 从来不跟我打招呼”。我头脑里闪过了他说的Y桑, 平日里低调为人, 踏实做事, 工作忙时确实不咋爱说话, 也不主动跟别人打招呼, 除非你正式地拦住他说某件事情。但我和Y桑接触过, 每次公司集体活动时他都帮忙张罗, 尤其是去年忘年会, 他托人借来的十几套高档演出服装和支撑半台晚会的道具, 帮了大忙。我也知道H桑的为人, 跟我说这句话时并无恶意, 也就略带开玩笑的口气回了他一句, “Y桑也不是专门负责打招呼的, 负责打招呼的那是招财猫”。后来, 大家才知道, Y桑的孩子那几天生病了, 他的心思除了保证工作顺利, 就全放在孩子身上了, 是他们项目组的其他同事多分担些工作, 才让Y桑有时间多去照顾孩子。谁都会遭遇困难, 那个时候总想找人帮一把, 哪怕是说几句宽慰的话, 如果周围人哪怕是再无意地冷漠, 也会像是雪上加霜, 让身处困境的人寒透了心。这个社会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大事件, 但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小问题才是人生的大问题, 摊上事的人真的很难, 你可以晾着他、不管他, 或是装作没有看见他的处境, 这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帮助, 但你绝对不能去戳他的痛处, 这样不地道。人逢难事、身处困境或是心情不佳的时候, 不免会对以往驾轻就熟地人际交往迟钝些, 可以理解, 这不是合不合群的问题。

T项目组里, P桑是唯一的女生, 也是热心肠的人。W桑那天就念叨过一次, 他女儿刚出生, 没有合适婴儿穿的小袜子, 第二天, P桑就带来了一双九成新的小袜子, 是她妹妹孩子穿过一水的, 她让妹妹辗转捎来, 并洗得干干净净, 告诉W桑让孩子先穿着, 反正孩子长得快, 穿一阵子就可以换大的了, 再买合适的婴用袜子也就不难了。P桑真的很细心, 大家在一起聊天, 她总是倾听的时候多, 她会记下项目组同事们的小苦恼和烦心事, 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记得有一次, 正赶上T项目组最忙的那段时候, P桑中午没吃饭就急急忙忙地出去了, 没一会儿就赶回来了, 手里提了份蛋糕, 一开始大家还在猜是不是P桑家人的生日呢, 但是P桑说“今天是项目组前辈Q桑的生日, 按照咱们项目组的规矩, 不忙的时候大家聚一聚, 忙的时候也要准备份生日蛋糕啊”。原来是Q桑的生日礼物啊。那几天项目组的人忙得没白天没晚上的, 都忘了Q桑过生日这件事了, P桑带来的这份惊喜, 不仅让Q桑很感动, 也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但最近, 有件事让P桑很为难, 大家嫌天冷路滑, 几个人合伙从外面预订午餐, 送餐时间不固定, 晚点儿早点儿的, 好几次, 没到午餐时间就送到了, 还不好放在休息室, 就直接放在项目组的桌子上了。差十几分钟, 那几个人就打开盒饭吃起来, 你也知道, 外面的盒饭闻起来远比吃起来更香, 那几个人一开动不要紧, 弄得整个项目组全跟着闻味儿了。偏巧组长不在, 组里的个别年轻人也不敢对这些“老人”咋样, 忍着不说但表情就显得很有微词。P桑也是等了两天又出现这样的状况时, 说了几句话, “大家再等几分钟, 回头我请大家吃小菜, 不过最好在休息室”。项目组里的人谁不知道啊, P桑做的小菜色香味俱全, 为了能吃到这么好的小菜, 等几分钟算啥, 再说, 公司是禁止在办公区进餐的, 再说还没到午餐时间呢。好说话的人也有不好说话的时候, 这不是合不合群的问题。有话好好说, 能起事也能平事, 像这样鲜活的、有创见的、有独特价值的行为, 才能给人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希望。工作时, P桑更是敢于担当, 还经常帮助组长处理组内的员工关系, 别的项目组到年底了, 总会有些人员流失, 但T项目组几年来一直保持全公司最低流失率, 人力资源专员一了解, 原来是组长把与意向离职员工的面谈工作交给了P桑, 再一多了解, 很多P桑面谈过的员工都收回了离开公司的念头, 继续踏实地留在项目组里工作。谁不喜欢自己的团队里有P桑这样的人, 总是把该想的、该做的都去想了做了, 不给别人添麻烦, 还总为他人排忧解难。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 感觉就像总有一双温暖的手臂, 静静地揽住在努力拼搏的人, 并且给他们一枝之栖。

杰克·韦尔奇从价值观和能力两个角度, 把员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不认同公司价值观又没有能力的人;第二类是认同公司价值观但没能力的人;第三类是不认同公司价值观但有能力的人;第四类是认同公司价值观又有能力的人。韦尔奇认为:第一类人对公司没有任何价值, 应该毫不犹豫地让他们离开公司;第二类人能力不足, 但他们对公司拥有忠诚度, 这也是应该珍视的, 可以考虑调整岗位或是对其培训教育, 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第三类人有完成工作的能力, 但由于其不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 缺乏忠诚度, 这种人在公司能够给他们提供激励机制时, 可以和公司产生互相利用的关系, 即所谓“合作”;第四类人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 又有能力, 他们是公司的中流砥柱, 是公司依靠的基本力量, 公司里一旦发现了这种人, 就要大胆地提拔使用, 把公司的权力和资源都交给他, 让他成为公司领导团队的核心成员。很明显, P桑就属于第四类员工, 她精明强干, 朝气蓬勃, 怀有健康的心态, 积极向上。作为项目组的一员, 对自己的团队充满信心, 完全认同公司的观念, 更可贵的是, 她能够透彻准确地了解公司确立的核心价值和战略意图, 并且毫不迟疑地执行, 遇到同事工作上或是生活上的困难时能挺身而出, 并且有能力将之消除。

还是继续讲合群的问题, 新人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有些不同, 人人都需要一个熟悉与适应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初来乍到, 再加上自己没有一两把刷子, 迎面而来的是周围同事的冷漠和敬而远之也不足为奇了。如果你不是志大才疏的人, 也不是眼高手低之流, 就不会受到长期的挫折, 就像被冷落了千百年, 沦为底层, 成为精神与物质上最潦倒的那部分人。我相信, 绝大多数人都是合群的, 只要这个群体不是刻意地排外, 接纳新人新事物也只需要我们把所有的事情稍微改变一点点, 好让所有事情都保持不变。当然, 一个团队运作得好, 离不开真诚合作, 重视细节, 检讨错误, 总结经验, 谦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加上有则改之的决心。

上一篇:桌面安全下一篇:O2O的另类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