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联动论文范文

2024-08-09

教学联动论文范文(精选12篇)

教学联动论文 第1篇

(1)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并对“寓言故事类”专题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海报式”问题的收集和交流,学习运用“品读关键语句,感悟寓言道理”的讨论法。

(3)在寓言故事阅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续写。

二、联动的教学过程

1. 说说寓言,读读寓言

师:在《寓言两则》中,我们又新读了哪两则寓言故事?

生1:《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师:以前,我们还读过什么寓言故事?

生2:我们还读过《守株待兔》。

师:课外,大家也一定读了不少寓言,你们还记得吗?

生3:我读过《画蛇添足》、《叶公好龙》……

师:是的,我们已经读过好多寓言了,但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没读过。它们就是一个浅白、短小的故事,却带给我们什么?

生:深刻的启示。

师: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则寓言——《Cornelius》。赶紧读读吧!(自由读—抽读—分角色读。)

[设计意图]从课内引到课外,达成课内、外的阅读联动。通过“专题式”的课外阅读引领,引导孩子们对寓言故事类文章或书籍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 提提问题,梳理问题

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把这则寓言读了三遍了。你们一定读懂了很多,但也一定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请你们再静静地默读一遍,把你们认为最有价值、最想和同学讨论的一个问题写在小纸片上。(生默读,写问题。)学贵有疑。你们最想和大家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将小纸片贴到黑板上。)

生1:Cornelius为什么要向猴子学倒立?(师板书:为什么学倒立?)

生2:Cornelius为什么要学猴子吊在树上?

师:这个问题可以和第一个问题归并起来解答。(师板书:和吊在树上。)

生3:Cornelius怎样学会倒立和吊在树上的?(师板书:怎样学会的?)

生4:为什么别的鳄鱼重复说“那又怎么样”?(师板书:别的鳄鱼重复说“那又怎么样”?)

生5:为什么别的鳄鱼在Cornelius要离开时,也学倒立和吊在树上?(师板书:也学?)

师:这一小组5个同学的问题,经过大家的梳理,可以归并成4个问题,我们依次标上序号(师梳理板书:①为什么学?②怎样学会的?③重复说?④也学?)其他组的同学仔细看看自己的问题,你的问题可以归并到哪个问题中?请把小纸片贴到相应的问题下面。(生上黑板贴自己的问题。)有没有不能归并到这些问题中的?你们的问题是什么?

生6:为什么别的鳄鱼在Cornelius说话时充满怨怒?

师:是的,在Cornelius说话时,别的鳄鱼重复说“那又怎么样”,还有点怨怒。看来,这个问题也可以归并到第3个问题中。

生7:Cornelius微笑时在想什么呢?

师:这也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师板书:⑤微笑时想什么?)全班同学的问题,经过梳理,只剩下了5个。看来,有了问题,讨论之前梳理一下,归并成几个主要问题,解决起来会更集中、更有效。

[设计意图]读贵有疑。在多形式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请学生静心默读,提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想和同学讨论的问题,有助于激起阅读思考。通过“海报式”的提问交流方法,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并归类梳理,意在培养孩子读书质疑、边读边思的习惯和能力。

3. 讨论问题,交流感想

师:就让我们来讨论讨论,交流交流。请提出相似问题的同学聚到一起,第一组同学到这里,依次是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提出第⑤个问题的同学稍等一下,你可以先从①~④个问题中选一组加入,最后我们一起来讨论你提出的问题。老师建议大家联系故事的关键词、句展开讨论,并把你们的感受记录在文中相应部分的空白处。(生讨论,记录感受。)请各组派代表分享你们的感受。

组1(生1):我们认为Cornelius看到猴子后,发现猴子既会倒立,还会用尾巴把自己吊在树上,很羡慕,很想学会,所以就想向猴子学习这两个本领。

师:嗯,这是你们组交流之后的感受。你们组的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组1(生2):我们还认为猴子是为了多学一些本领,好回去表演给别的鳄鱼看。

组1(生3):我们还觉得Cornelius是一只很好学的鳄鱼。

师:经过交流,获得了这么多的感受。真好!其他组的同学对这个问题还有想说的吗?

生4:我觉得这是一只很好胜的鳄鱼。它想学会很多本领,让自己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因为它一开始就是“走上河岸”,而不是“爬上河岸的”,和别的鳄鱼不同。

师:很好,你还联系了上文来说自己的感受。现在我们来交流第②个问题……(按以上步骤交流第②~④个问题,先请该组同学派代表交流,再请该组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请全班同学说感悟。)

......

师:经过同学们的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我们读出了这么多珍贵的感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配乐,分角色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习“品读关键词句,交流阅读感受”的讨论方法,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培养了沟通交往的能力,还从多角度感悟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

4. 续写故事,说说收获

师:现在,我们来看×××同学提出的第⑤个问题:Cornelius微笑时在想什么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配乐中,生静默想象一分钟。)请你们睁开眼睛,微笑着,把你们刚才想到的写在文中最末的空白处。(生想象,续写。)现在,我们和大家分享一下各自的想法。

生1:原来,它们嘴上说得无所谓,其实心里也很想学倒立和吊在树上的本领啊!我还是留下来教教它们吧。

生2:看来,它们也舍不得我离开这儿呢。那我就留下来,和它们继续做朋友吧!

城乡联动教学跟班学习总结 第2篇

“城乡联动教学”的跟班学习已经告一段落。我非常感激领导为我安排了这么好的跟班观摩探讨和学习的机会。然而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一年匆匆而过。一年里,我严格遵照省教育厅提出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专家和名师的指点下,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研究名师在新课程中所取得的先进经验”的要求,积极学习理论,认真听课,虚心请教,大胆交流,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出色的完成了这次跟班学习任务,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为进一步的教育实践打下了基础。

在跟班学习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惠州九中举办的优质课展评过程中,授课老师特别注重对孩子扩散性思维的培养,能积极引导孩子学习质疑,引导全体学生讨论,而且教师能保持一颗童心,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教师们还会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善于用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之间能相互提出自己的建议,是和睦团结,默契、互助的,她们对待工作的热情和同事之间的温馨、友好的氛围不但感染着学生,也深深地感动着我,让人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是件很快乐的事,也教会我应如何与人合作、相处,让自己、别人都快乐。

通过观摩活动,结合对照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觉得感慨颇深,以下是我个人谈的几点体会与感受:

1、开阔了眼界。以往在学校里,难得出来一次,简直是井底之蛙,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自己无从而知。虽有了网络,需要时可以上网搜索,但很多东西是无法寻找的,就是有,也只是别人的。这次外出跟班学习,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新观念、新做法,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将有很大的影响。

2、提高了师德水准。这次跟班学习,在专家和优秀教师人格的感染下,我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原有的师德观和专业成长目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提升。我深切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树立了 1

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职业理想,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空间。

3、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跟班学习期间,通过学习理论、听取专家报告、与教师交流等,使我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初步具有在现代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能力,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或专长,具有一定的教育创新和指导教学改革的能力。

4、掌握了更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往在学校,平时忙于教学,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这次学习中,听了那么多的课,看了那么多书,记了厚厚的笔记,边学习,边反思。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比原来站得高,看得远,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扩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增强学术能力和实践技能。学习使我添了灵气、去了骄气,焕发出无限生机。

5、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跟班学习任务是落实在点滴的工作积累过程之中,无论是源于外部压力还是自觉主动学习,都让我在过程中逐步把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习惯。通过这次跟班学习,我从专家、优秀的骨干教师身上不光学到了教学、科研的本领,而且学到了如何做人为师的品德,得到了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

6、在活动中应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努力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往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往往考虑到的只是“我该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孩子如何去学”的问题,其实作为教师,引导作用是要充分发挥的,但引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通过这种引导,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学习,去探索。

时间匆匆而过,我忙碌而又充实,辛苦而又快乐着。从领导、专家、教师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无论是师德水准、教育理论还是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虽不敢说满载而归,但这次学习将会影响我一生,我将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因为我知道机遇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作为一位有上进心的老师,我一定会抓住机遇,好好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为大亚湾的教育事业的腾飞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初中语文教学当实现课内外联动 第3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课内外联动的意义

语文教学课内外联动是将课堂与课外联系起来,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与拓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两者联动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可以充分整合资源。课堂教学的空间、时间非常有限,局限于教室、课堂的45分钟,许多能够为教学所用的资源无法在课堂上表达与展示。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一系列课外拓展活动,能够将这些资源有效融入到整体教学之中,使教学工作拥有更加丰富的信息、更加宽泛的空间,能够与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

二是可以强化能力培养。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呈现出更加素质化的要求,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这些能力培养的需要,课外的一系列拓展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地位,让学生在更多活动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着力培养各方面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有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三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课堂的空间非常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感受不一样的视觉听觉体验,这是对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也可以让学生以更加活泼的形式继续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利用课外活动对课堂进行补充延伸,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课内外联动的路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课内外联动策略,需要认真思考,统筹谋划,有力推进,夯实整个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每一个流程与环节。重点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课外开展仿写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初中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功能是抛砖引玉,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写作难是语文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以课堂的分析指导为抓手,在课外开展一系列仿写活动,让学生将阅读分析中掌握的技能技巧、写作手法,有效运用到课外拓展写作之中。笔者在进行写人写物写景等各种类型文章的阅读分析之后,鼓励学生自主梳理总结这些课文运用了哪些手法,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感悟蕴含情感的基础上,牢固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手法,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在课外通过相似素材的创作,将所借鉴吸收的技巧运用起来,能较好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有了课内阅读分析为指引,加上学生自我梳理、自我巩固、自我总结,在课外进行相应的仿写训练,能够让学生有效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二)课外组织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匮乏导致学生作文创作时言之无物、情感淡漠,这一现象与学生生活积累不足有关。长期往返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生活,繁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无暇观察周围的生活,这是学生在作文创作中缺少真实素材的根本原因。笔者在这一方面借助于课外拓展活动对课堂作文教学进行补充,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文明创建活动,自觉主动深入到学校社区帮助打扫卫生,清理陈年垃圾,打捞沟塘漂浮物,清理垃圾堆等等,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感受创建的重要性,而且对参与这场活动的人员进行细致的观察,无论是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有了直观形象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活动,刻画的人物生动形象、场景必定生动逼真。

(三)课外组建兴趣小组促进能力培养

教师在认真组织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兼顾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利用课外活动弥补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薄弱环节。实现这两方面目标,可以通过兴趣小组这一路径实现。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一方面针对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并指导他们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如书法训练小组、文学社团、朗诵演讲兴趣小组等等,这些兴趣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爱好,能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朗诵能力、书写能力等。另外,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薄弱环节,通过兴趣小组促进他们补齐短板、提升能力。本地方言对普通话发音具有一定的影响,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不分制约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笔者在课外组织开展了专项活动,借助于兴趣小组纠正学生普通话读音,通过有效的整改,学生的发音达到了标准规范的要求。

(四)课外落实帮扶工作实现全面进步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尽可能给予他们心理的疏导、基础的夯实、技巧的点拨。教师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更多时候应当鼓励班级其他学生参与到帮扶活动中。笔者要求班级干部、语文学习优秀的学生主动参与,每两人帮扶一名学困生,基础薄弱的采取三帮一的方式,组建帮扶小组帮助学困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给予他们学习方法技巧的指导,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关心帮助他们,解开心里的疙瘩,鼓足学生的信心与勇气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有了帮扶小组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学困生的提升可以取得显著成效。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应当坚持课内外联动,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高效,不仅获得知识、培养情感,而且促进能力发展。

高中三方联动作文教学路径初探 第4篇

一.联动创新, 三方联合促教学发展

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而是一个长效性的系统, 有着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分析其结构和功能, 研究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 才能优化这个系统。学生、教师、社会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都需要寻求一个双向互动, 尤其是师生之间, 教与学的启发、引导、理解都离不开双方的配合, 而社会则构成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媒介和共鸣客体。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三者有着交互的作用, 这启示我们作文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 必须做到教学的生活化, 与社会产生互动, 利用社会资源,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使得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同时, 引入竞争机制, 发挥小组合作优势, 培养合作能力。

由此提出三方联动作文教学这一概念。“三方”指学生、教师、社会三方面, “联动”即联合 (United) 、互动 (Interaction) , 包括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 师师之间, 生社之间, 师社之间等三方面全方位互动, 以社会资源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 在课堂和课外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互动, 不仅可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共鸣。

具体说来即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三方联动理念,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 利用社会资源, 如网络媒介、报纸杂志、街谈巷闻、社会实践活动等, 进行素材积累和思考, 并辅以传媒符号如图画、声音、文字、表情、语言等的渲染、催化, 使学生打开思路, 有所感有所写。在写作中遵循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参评参改、学生自改自写、师生点评欣赏的步骤, 达到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 生社之间全方位互动。社会是一面大镜子, 映照着百态人生, 教师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实际, 学生作文也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信马由缰、天方夜谭, 利用好社会资源, 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使作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 应付高考, 而是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认知社会的能力, 这正是三方联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的独特之处。

二.维度纵比, 目标明确促三方互动

与传统单向式作文教学不同, 三方联动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从知识能力、技巧方法、情感人格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在与教师、社会的写作互动中, 提升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纵观学生主体, 写作知识与能力的习得, 自主自觉建构写作知识, 学生须在教师引导下与同学通力合作, 获得写作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养成问题意识, 主动关心、观察社会热点, 并注意思考、诘问, 提出自己的看法, 训练逻辑思辨能力。

在写作中, 与同学交流、合作, 一个思想可以变为多个, 分享的过程是美好并受益匪浅的。一个人的方法, 可供大家共同学习、互相欣赏。

通过自由、个性、创意的写作, 学生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不说假话空话, 使得课堂上多一些真实感情。同时养成对社会的责任感, 培养公民意识, 促成积极情感和美好人格的养成。

横比教师教学方法, 尽管三方联动教学一改教师唯我独尊的局面, 但并不表示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它使得教师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 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碰撞思想、吸取经验。同时三方联动教学要求教师运用新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 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也有益于加快教师的社会化。

三.策略实施, 小组合作促形式多样

三方联动教学以小组合作为开展形式, 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内教学, 另一个则是拓展学习。

课内教学, 包括确定主题、构思交流、自主创作、评价展示四个阶段。

主题的确定由师生共同讨论, 要切合社会发展实际、关注时政热点, 并能启迪人生。确定主题后,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写作能力、综合素质或电脑随机抽取来确定分组, 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 进行课前资料搜集。组内学生自行安排各自任务, 做好分组记录及任务分配记录。接下来就可以借助网络、报刊、生活采访等来搜集素材了。

课上构思交流时, 同一小组围坐一起, 分组派代表介绍重点内容及交流搜集心得。每组依次展示, 中心发言人可轮流担任, 以使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小组间众说纷纭, 不同的观点会产生思想的碰撞, 以此来吸收借鉴提升经验。同时搜集的资料上, 每个部分必须标注好搜集人, 并附上搜集感受。教师要注意聆听并在学生讲述过程中予以提问, 如有可能提供学生需要的展示设备。参与讨论并适当进行引导。此外, 还要做补充展示, 可运用多媒体等设备, 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同时引导发散思维, 拓宽写作领域。必要时还可口述思路, 向学生敞开心扉, 把自己如何构思、如何打腹稿、如何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告诉给学生, 将自己丰富多彩的词语和精妙的描写、独特的思辩以口头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因情动而相随, 对教师作文产生好奇, 从而激发创作热情。

接着便开始自主创作, 所有人的作文成绩都计入小组考核中。作文完成后, 优化评价方式, 尽可能使评价主体多元化, 可以小组互改、个人自改, 最后教师总结评改。小组互改要求做出标注, 包括内容, 结构, 情感, 手法, 字迹等方面, 并给予整体评价。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监督,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地评判作文。教师此时不要过多的加以质疑, 评改时要真诚地与学生对话。注意用语, 尽量不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评价的层次性, 从技巧上, 如语言优美、叙事流畅, 到情感内容上, 如表达出了对社会的关注, 很具个性及创作力, 再到人格态度上, 如能感受到该小组这次很积极地投入等来层层点评, 切忌顾此失彼。

如若评改时有不同意见, 待小组改完, 作为例子, 公开讨论。对于成型的作文, 选出优秀作品, 在课上予以朗读。全班参与点评, 参照学习。最后将文质兼美者整理成册, 加以展示,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进行激励。不同班级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交流课堂成果, 总结得失。

拓展学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旨在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开展训练, 定期举行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 必要时, 还可进行实验剧排练、影片观赏、社会调查等。同样由师生共同确定主题, 进行小组分工, 分别搜集资料, 献计献策。老师只起辅助作用。各个小组成员亲身参与后, 才能有体会, 也是提供素材的一种方法, 同时使得教学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使作文训练变得多样化。

校际联动英语教学研讨活动小结 第5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学期初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校际间教学、教研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九年级复习课课堂教学效率,探索符合我县英语学科的高效复习课教学模式,扎实稳步地提高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县教研室按照县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分别于3月17、18、21、22日,4月12至15日,26、27日在全县分六片集中开展了校际联动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由教研员牵头,各校九年级英语教师共同参与备、说、讲、评、议等各个教研环节,深入探讨中考复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为今年中考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及时总结经验,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协同作战,顾全大局

今年的校际联动,与往年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各校对本次活动十分重视。各承办学校按照局的要求,从人力、场所、后勤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各参与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活动,他们不走过场,不搞花样,真实地再现了我县各初中学校的英语教学状况。这一活动之所以能有序高效地开展,主要在于安排周密,组织得力,集中体现了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协同作战,顾全大局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演实例,讲实战,求实效,创实绩

从今年参与活动的教师情况来看,无论从讲课还是评课,整体上感觉有了质的飞跃。作课教师精巧的设计、灵动的教学和深刻的反思都令人拍案叫绝;评课教师那犀利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中考复习的建议都使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如娘子关中学王淑芳、槐树铺中学李荷珍、古贝中学翟瑞祥、南坳中学王艳斌、维社中学任海英、东关中学的穆瑞萍等教师所提供的研讨课有以下共同点:一是设计理念新,课堂容量大;二是讲练结合,突出实战;三是以话题为主线,“学案”导学,切块不以册,块间形成网,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加工与整合;四是细化目标,小步落实,注重学法指导和激励评价。这些特点都是课改以来我县大多数英语课堂中最缺乏的,也是最需要我们

努力的地方。

从这次活动的课堂效果来看,广大作课教师善于动脑筋,大胆搞创新,注重讲实例,做真题,在实效上下功夫,在实绩上做文章。真

正体现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三、广纳建议,形成共识,构建复习课堂新模式

此次活动对广大九年级教师的触动是巨大的。今年,由于中考英语对部分试题做题要求进行了调整,一度曾让九年级教师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复习才好。语法专题复习费时低效的特点日益凸现,已不能满足今年中考复习的需要。因此,急需一种较为适合我县各校的英语复习课新模式。此次活动的开展,为我们探索新型复习课模式提供了经验和思路。经过广大教师的认真研讨,达成共识,逐步形成了我县中考英语复习课模式,并要求全县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酌情实施。

具体内容如下:

中考英语复习课的模式:

1、要有专项的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要常抓不懈,越是临近中考,越要坚持每天训练。每节课听力不少于10分钟。听力训练时要有明确的任务。

2、要有专项的阅读训练(每节课至少1篇);

3、要有专项的词汇运用训练(每节课1篇);

4、要有适当的单项选择(每节课5个左右);

5、要有自由的课前对话;

6、要有专门的写作讲评(2-3天写一篇)。

以上“六要求”不要机械照搬,要随机组合,灵活运用,以适应

不同学校的教学需要。

中考英语复习课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阶段复习计划;

2、一节课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复习任务,杜绝随机课堂;

3、重视学生反馈,注重学法指导;

4、复习讲练结合,克服以讲代练;

5、限时完成任务,学会“适时”放手(学生讲评);

6、分层设计练习,突出教材整合。

学教联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第6篇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是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政治课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主动求知为主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我们积极探索学教联动教学模式,它通过自学、讨论、指导、总结、练习五个阶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学教联动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学教联动),对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政治课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学教联动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本学科内容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探求知识、解决问题为根本特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落脚点。在本学科老师组织下学生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自主掌握知识、获得方法、提高能力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它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下准备的过程是一个确立方向、明确专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1确立方向,明确专题。政治课开展学教联动,前提是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要形成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焦点,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实现学教联动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处理和整合。把教材内容转化成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专题。

怎样来确立专题呢?我们认为。要在教材内容和与学生联系着的社会现实生活之间寻找切合点,从中找出探究专题。如“三农问题”一直是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处理高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结合这一热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确立“我国农业现状与共同富裕”的探究专题。由于这样的专题源于教材而又宽于教材,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因此具有诱导学生尝试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2细分专题,明确探究范围。在明确了大方向以后,受学科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政治课学教联动在对探究专题进行细分,以确定探究范围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还要考虑学生从事探究的现实条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绎验,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等)。如围绕“我国农业现状与共同富裕”这一专题,依据教材,可以划分战三大块: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现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的挑战;中国农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细分专题、确定探究范围的过程包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在学教联动过程中。教师要从一开始由自己帮助学生划定探究方向和范围,逐步过渡到培养学生自主确定探究范围,使学生体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提出问题。在明确探究方向的基础上,教师要简要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和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并为学生提供与探究专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学生则通过自学教材、调查实践、图书阅览、网上查询等手段来获取材料在学生对探究对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教师要激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递交的问题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成:围绕教学目标的主干问题;有所拓展的、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学生个人感兴趣的、有特别意义的问题。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呈现问题、合作探究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政治课开展学教联动的核心阵地,是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发表观点、展示风采的重要场合,也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我们把课堂学教联动大致分成“呈现问题一小组讨论,形成基本认识—全班讨论,深化所得一整理观点、反思学习”这样几个部分。

在课前对学生提问进行归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各类问题作进一步的修饰和处理,有些提问要给它配置合适的情境材料;有些问题要进一步丰富它的层次;围绕概念教学的问题在设计时还要注意能从中引出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结论。在呈现问题时,一般要首先解决直接指向教学日标的主干问题和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呈现拓展性的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把一些典型的个性化问题拿到课堂中来。在问题的出示上,可以把教师呈现问题和学生直接提问相结合。在出示问题时。应及时渗透相应的评价手段(如在所出示的问题后面注明提问者的姓名),使学生在其行为得到褒奖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提问意识,提高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问题摆出来之后,接着是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闱绕问题展开讨论。小组讨论足课堂学教联动的重要形式。这种合作形式具有以下意义:第一。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原有的知识储存,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第二,小组讨论使所有学生都平等享有参与探索的机会,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依靠集体智慧来解决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从而来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并在观点的冲突、反思、评判过程中逐步形成对问题的基本认识。当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在全班同学丽前展示出来的时候,课堂教学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全班讨论使学生的观点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评判。每个学生继续在冲突、反思、同化的思维运动中完成着对前面获得的基本认识的再建构,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讨论。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和探究行为延时评价,要避免过早评价、过多评价,使得更多的学生观点能够参与进来;当某个学生胆小、害羞、想说又不敢说的时候,教师要鼓励他发言;当学生的观点偏离了方向或学生陷入无谓的争论时,教师应当机立断,采取一定的方法把学生的讨论活动引向正题。在学生围绕问题提出观点后,教师要运用简洁的手段将学生的观点概括呈现出来,这一方面是对发言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学生在讨论结束后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筛选和整理。

在讨论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呈现的观点进行筛选、整理,得出正确结论。对某一问题有多个正确观点时,要帮助学生分清主次,找出核心观点。在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在学会反思的同时,明确知识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策略。

第三阶段:课堂教学结束后不断升华,再实践、再探索、再提高的过程。

《晏子使楚》的读写联动课教学 第7篇

关键词:《晏子使楚》,读写联运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主题单元《语言的艺术》中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教材都是以语言艺术为主题来组合课文的。包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篇历史故事《晏子使楚》, 一个剧本《半截蜡烛》, 一则相声《打电话》。

二.教学设计意图

在本节课教学中, 我遵循“大单元主题教学法”,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将精讲课文《晏子使楚》两篇课外拓展阅读以及单元主题训练为主的课堂小练习笔有机结合, 进行读写联动课教学。这样整合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通过《晏子使楚》一文的学习, 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 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学会积累语言;二是将精讲课文与课外拓展阅读有机整合, 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语言的艺术美, 将课内知识自然地向课处延伸;三是将阅读与写作自然融合, 进行读写结合的单元仿写训练,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 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

2、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体现读写联动课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三主题单元《语言的艺术》中《晏子使楚》一文,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仔细观察晏子的语言、动作、表情。并思考, 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相关视频)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晏子使楚》一文主要讲了 () 时期, () 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 () 次侮辱晏子, 想 () 的威风。晏子 () 地反击, 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3、指导学生深刻研读课文

(1) 师: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请同学们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并指名汇报。

(2) 课件出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 指导学生朗读 (要读出楚王的傲慢无礼、自大, 轻视晏子的语气) 。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 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 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2.楚王瞅了他一眼, 冷笑一声, 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 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3.楚王看见了, 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 干这种事儿?” (学生带动作激情朗读)

(3) 指导学生用重点号画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的句子。

1.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迎接晏子。

2.楚王只好陪着笑。

3.楚王听了, 只好赔不是, 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 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指名汇报后,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 分小组赛读, 说说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点?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 你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畅谈感受)

(4)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重点号划出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话, 齐读, 师范读, 说说晏子的话妙在那里?

1.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

2.访问狗国才钻狗洞, 楚国让我钻狗洞。

3.所以楚国是 (狗国) 。

(将计就计, 以牙还牙, 巧妙地回击了楚王)

(5) 再次用重点号划出晏子第二次回击楚王的话, 指名学生带着动作读, 全班自由读, 说说晏子的话妙在那里?

1.访问上等的国家, 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 就派下等人去。

2.我最不中用, 就访问楚国。

3.所以楚国是 (下等国) 。

(以退为进, 顺水推舟, 精妙地回击了楚王)

(6)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晏子第三次回击楚王的话又妙在那里?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 站起来, 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 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 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 好好地劳动, 一到楚国, 就做起盗贼来了, 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淮南自然条件好, 产柑橘。淮北自然条件差, 产枳。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 好好地劳动, 在楚国做起盗贼。

3.所以楚国 (盗贼国) 。

(用一种自然现象类比推理, 用美妙的语言有力地回击了楚王)

(7) 师总结, 语言的确是一种艺术, 更有着无穷的魅力。有时, 三寸不烂之舌甚至强于百万之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两篇拓展阅读文章, 深刻感悟语言的艺术美。

五.写一写

最近老师发现我们校园内警示牌上的语言不够温馨、委婉, 请你试着写几条富有情趣的提示语 (内容可涉及节约用水, 节约用电, 保护环境等!) 。

教学联动论文 第8篇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Krashen的输入假设 (Input Hypothesis) 和Swain的输出假设 (Output Hypothesis) 理论。

输入假设强调输入内容应该是可理解,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且有充足的量, 不应该按语法顺序。

输出假设强调语言输出要促进“注意”功能, 输出通过假设验证对语言学习过程起作用, 输出还具有元语言功能。

在语言教学中, “输入”理论与“输出”理论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输入是语言学习的手段, 是习得的先决条件, 是基础;输出是目的, 是习得的必要途径, 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语言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同时, 进行语言的输出活动, 两者相互结合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成功发生。

二、输入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指导

在非英语的语言学习环境当中, 大量信息的输入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语言实践活动的前提。阅读是获得信息和语言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有效途径, 所以,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过程中, 要注重材料的“量”与“质”。文章的阅读分为泛读和精读, 泛读是为了达到量的积累, 最广泛的接触到各方面的语言知识信息, 培养语感, 体验文化;精读则有利于学习者深入并精确把握语言的使用, 通过大量语篇的精细解读, 掌握具体语境下词汇的选择, 遣词造句的规律, 以及章结构的层次关系。通过阅读和分析, 语言知识逐渐内化, 为之后的语言输出做了铺垫。

三、输出理论对写作教学的指导

在写作这样的语言输出的过程中, 学习者会意识到实际表达能力与想表达内容之间的差距, 认识到自己在具体语言知识使用上的欠缺。这样的差距和欠缺对于学习者来说不仅仅是对已掌握知识的验证, 同时也刺激了学习者, 使学习者能够正视自己对语言的应用水平。所以, 此过程引起了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教师通过学生的习作, 不但要了解学生对语言掌握的程度, 还要帮助学生归纳出错误类型, 进行错误分析, 适当纠错, 避免石化。通过指导学生反复练习, 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准确度和熟练度。

四、兼顾“输入输出”实现读写联动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输入与输出,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写作是对语言知识吸收效果的验证。想要达到用目标语轻松地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实现精彩的写作, 唯有在阅读当中积累大量的素材,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下语言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 教学过程中应把两者有效的结合。

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途径之一就是边分析阅读材料边指导写作。在阅读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词的选择、句子结构、谋篇布局的方法, 所有这些方法可作为语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对于经典的段落要熟读或者背诵下来。久而久之, 随着阅读量的增大, 学生对词汇句式的表达方式有了一定的积累, 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语言知识从最初的规律性总结逐步过渡到知识的内化, 这就为写好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途径之二是查找写作不足, 以写促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要重视讲评, 可采取自读自评、互读互评等多种形式。从学生习作中归纳出错误类型, 如用词不当、语法结构混乱、篇章层次不明确、主题不突出、文章逻辑结构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不地道、不流畅、不准确。用写作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阅读中知识的吸收, 然后带着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回归阅读材料, 比较阅读材料与学生写作, 找出薄弱环节, 挑选相应的阅读材料继续研究, 以促进写作。

五、结语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输入输出, 读写结合, 优化教学模式, 使学习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写作, 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去阅读, 使学生最大限度的理解输入内容, 并准确流利地进行语言输出, 促进双向信息的交流。学生应多读适合的阅读材料, 多进行写作训练, 这必将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摘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语言技能, 这些技能之间互相融合。其中, 阅读与写作是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两个重要的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把这两项基本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兼顾输入输出, 使其相辅相成, 实现读写联动, 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输入理论,输出理论,读写联动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

教学联动论文 第9篇

三年级学生由于词汇量少, 语言贫乏, 写作时感觉无话可说, 不知道用什么词句表达更清楚、更生动, 这就需要平时勤于积累好词佳句, 提高语言的储备量, 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首先来源于课文内容。语文书上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 其中不乏好词佳句。

《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的教学, 教师就通过对课文中四字词语的理解、积累, 慢慢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四字词语写一段话, 教给写作方式, 引导学生有序说话、有序表达, 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上课一开始, 我就以美图欣赏吸引学生的眼球, 并配以文字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 景色十分壮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反复读, 在读中感悟语言美;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为什么?让学生感悟好的词汇, 比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 使他们感受词语的丰富性, 为后面的写作做好铺垫。接着我趁热打铁, 让学生在自由初读课文时, 用点拨法 (故意夸奖善于积累词语的学生的做法)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积累四字词语。并通过说话训练“ () 的木雕”对新积累的词语进行巩固。

有了词语的积累还不够, 还得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选木雕”的内容时, 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明了“先总述, 后分叙”的写作方法。在引导习作阶段, 用多媒体出示“超市图”, 然后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和刚学习的写作方法来写一写超市。

总之, 教师要利用好文本资源,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本中摄取写作材料, 在名篇中吸收营养,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提高写作水平, 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沈美凤)

在对比阅读中实现读写迁移

学生在同时阅读同组课文即描写同一对象 (动物、植物、人物等) 的若干篇文章时, 可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体会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如四年级上册“可爱的动物”这一组课文写的都是动物, 写作要求为:“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要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动物的特点是习作的重点,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难点。因此,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 我采用了对比式阅读, 就写作方法、选材组材、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实现读写迁移。

仿写精妙语句, 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整体把握文本, 确定了习作目标后, 我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中习得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此基础上, 适时地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精妙之处, 对精美的句子、意蕴丰富的句子进行反复诵读。如本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各有特点:白鹅的高傲, 猫的性格古怪, 母鸡的慈爱尽职……为了凸显这些特点, 大作家们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如《白鹅》中的“架子十足”, 是“鹅老爷”等;《猫》中的“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等;《母鸡》中的“讨厌”等。这些精妙的语句许多学生在自己习作中都能加以运用。

仿写经典段落, 提高构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我通过引导学生对经典段落的仿写, 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 提高构段能力。本组课文的段落结构、表达手法各有不同。《白鹅》一课, 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高傲的特点。《白公鹅》的教学可采用与《白鹅》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 再次体会作家是如何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选材和安排材料的。《猫》和《母鸡》的构段方式是相同的, 都是先概括后具体, 在教学《母鸡》一课时可迁移《猫》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对同样的构段方式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提高构段能力, 从而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仿写篇章结构, 增强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研读本组教材后不难看出, 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本篇章结构的特点, 在以仿带写、以仿促写中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董霏)

实现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联动

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联动, 能为习作教学“交际”出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同时, 还可以加入与习作成文相关知识的渗透和训练。

比如,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直接把口语交际和习作编排在一起, 让学生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我是这样安排的:老师头上戴着花仙子的头饰, 手上拿着魔术杖, 让学生戴上花儿的头饰。我告诉学生我是花仙子, 我的本领是能解决花儿的难题。我先考考花儿对童话的认识。通过交流让学生从已经在课内外学过的童话故事中发现其特点: (1) 童话必须有主人公。 (2) 想象是童话的灵魂, 可以说不会想象就写不成童话。 (3) 让学生了解童话已经跳出一般的故事记叙, 它可以采用拟人手法。 (4) 童话还能给人以启示。接着我让花儿自己构思口头编写童话。然后我和部分学生合作即兴表演。由学生构思内容, 根据学生交流中的普遍问题──写不具体、缺乏情节的描写, 边表演, 边提醒。通过这排练性的表演, 让“花儿”找出把故事情节写具体生动的好办法:“一波三折”, “节外生枝”, “引人入胜”。排演结束后马上让学生把心中的构思变成文字。

以上的学习活动, 通过师生合作, 学生在表演中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对童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他们初步懂得了怎样确定童话的中心, 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怎样把故事情节写具体。写作时他们就可以将自己想的、说的写出来。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习作与口语交际联动, 完成了习作教学的目标渗透, 也完成了习作方法的指导和运用, 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傅越玲)

在随文练笔中实现单元目标联动

要让“随文练笔”与单元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要明确本单元习作要求, 妥善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 充分挖掘教材的写话因素, 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

《果园机器人》安排在三下第六组“神奇的科技世界”中, 这个单元的习作主题便是《我想发明的机器人》。为了能让学生在习作时有内容可写, 在教学时, 我安排了让学生先写话后交流的环节, 让学生对机器人的有趣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随即, 我出示本单元的习作内容, 让学生展开想象, 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因为有了课堂上练笔的铺垫, 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 写出来的机器人也是特别奇特。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表达形式之后, 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者特色语言, 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做, 一来可以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 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运用文本, 更重要的是拓展积累了学生相类似的语言,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设计这类单元联动目标下的随文练笔, 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这些训练内容与单元习作目标紧密结合, 与单元习作方法息息相关。它为学生的单元作文提供了生动的材料、鲜明的画面、可以模仿的篇章、可以延伸的思维空间, 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 (马林英)

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习作注入新的活力

要让处在习作起始阶段的中年级小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 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笔者认为, 可以以单元主题为基点, 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写作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以人教版第六册的第五组教材“人间真情”单元为例, 笔者在开展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安排了一个“护蛋”行动:连续3天24小时不离身地将一个鸡蛋宝宝带在身上, 以感受孕妇的不便。那几天, 饱受辛苦的孩子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太多了, 不吐不快, 便纷纷以此为题材, 在日记中一吐为快。于是一篇篇新颖有趣的文章诞生了:“护蛋历险记”、“我是孩子他妈”、“破蛋游杭州”、“睡在神功元气袋里的鸡蛋宝宝”、“破掉的炒蛋”、“我当海马爸爸了”……好句迭出, 有血有肉, 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了此次活动的全过程, 向我们展示了儿童的心理世界, 也深深地表露出了对妈妈怀孕的理解、感激以及对以往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反省。虽然文笔还很稚嫩, 但因为有了亲身的体会与深刻的感受, 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 而这恰恰是最可贵和最重要的。

总之, 如果教师能以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语文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那么我们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刚走上习作之路的中年级学生习作的热情, 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 为写作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宋春囡)

综合性学习让习作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 是单元习作的铺垫, 与单元习作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好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既能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 又能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 使枯燥的习作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如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写保护环境方面的内容。可以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可以展开想象, 写一写几年后家乡的环境;也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活动中有趣的事情。如果没有先前综合性学习的铺垫, 学生对这次习作根本无从着手。教材中在这个单元第一篇课文后面就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你了解家乡的环境吗?比如, 空气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树木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让我们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在活动前, 我先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制订出活动计划后, 大家就兴致勃勃地分头行动了。同学们有的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了大量环境方面的资料, 有的在家长的带领下访问了环保局, 有的还参观了市区的一些公园, 感受政府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大家在活动中发现, 有水乡、桥乡、鱼米之乡之称的绍兴正面临着水资源严重污染的考验:由于绍兴印染业发达, 有不少村庄因工业污水的偷排已成了可怕的“癌症村”;几年前经过全面整治的环城河水质也在逐年变差。不仅河道污染严重, 而且工业废气的排放也大大影响着空气的质量。同学们通过活动充分感受到: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这一连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不仅让大家在活动中充分了解了家乡的环境, 提高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也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获得了习作的素材。

教学联动论文 第10篇

1. 辨证用药的思维方法是中药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思路。

学习中药学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辨证用药是中药的根本使用原则, 因此学习中药学就需要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和单味中药, 具体理解和运用辨证用药的原则。例如四气理论, 气寒凉的中药具有清热功效, 用于治疗热证, 即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这一使用原则就体现了中药辨证用药的思想。

对于各论单味药, 围绕“证”去理解效和用之间的关系既能帮助学生围绕辨证用药的思想, 建立中医药思维, 又能帮助学生在辨证用药的指导下围绕功效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 串联起以功效为核心, 辐射炮制、药性及应用的知识体系。例如大黄具有泻下攻积之效, “积”为大肠积滞不通之证, 又结合大黄苦寒, 因此大黄可用于实热积滞之证。此外, 课本中单味药的临床使用既有病名, 又有症状, 围绕“证”把单味药应用中多种病名统一起来也便于学生记忆, 降低学习难度[1]。如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物一般均可用于热毒证, 但是热毒证包括的疾病非常多, 如果不对热毒证加以理解记忆, 单纯记忆疾病名称不仅难度大, 而且容易遗漏, 对于药性理解也难免以偏概全。

总之, 以辨证用药的原则为指导, 功效为主线串联应用、药性、炮制等知识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方法, 学会使用中药, 为后续课程和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中药学的核心方法。

中药中功用相似、药名相似、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入药等易混淆的知识点比较多, 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初学者容易混乱, 摸不着头绪, 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归纳法, 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又能更准确地掌握相似药物的功用异同, 进一步明确中药之间共性与个性的规律与关系, 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中药的能力。

首先, 在每一章节概述中, 概括了此类药物的药性、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的共性特点和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单味药物, 而忽略概述部分的学习。在学习完一章节所有药物后, 结合章节概述进行总结归纳, 既要分析药物共性, 更要对比个性。例如学习完发散风寒药后, 总结分析这些药物发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功用异同, 哪些药物药性完全符合味辛性温, 归膀胱经和肺经, 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 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这些规律性的要点, 哪些药物有不同的自身特殊性。例如麻黄、桂枝均性温而味辛, 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而荆芥、防风性微温而味辛, 因此其主要功效不以散寒为主, 而以散风为主, 因而可主治外感表证, 不论风寒风热, 总以散风为主。

其次, 在单味药物学习时, 对于功效相似、药名相似、同一味药物不同炮制方法等易混淆的药物要进行比较归纳。例如金银花与连翘、黄连与胡黄连、生地与熟地比较等。

再次, 要重视分散于不同章节但具有相同功用药物之间的异同比较, 要结合病证及其病因病机和药物主要功效特点, 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析药性, 药证相合。如均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 如紫苏、黄芩、艾叶、桑寄生等要对其安胎作用加以区别。因苏梗可理气安胎, 因而用于气滞妊娠恶阻之胎动不安;黄芩凉血清热而安胎, 用于治疗血热扰胎的胎动不安;艾叶可暖宫安胎, 因而用于宫寒所致胎动不安;桑寄生能补肝肾安胎, 因而用于肝肾虚损之胎动不安。

比较归纳学习法对于中药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也是较为理想的学习方法。对于同类药物, 掌握相同功效及应用的同时要了解相同中的不同, 即同中之异, 提高中药使用的针对性。与此同时, 还可以厘清易混淆的知识点, 提高学习效率[2]。

3. 案例分析法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

案例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把药性特点、功效、使用等融会贯通, 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学以致用, 培养辨证用药的理念和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安排在一章药物学习完进行总结复习时, 针对重点代表药物或者药物标志性功效主治设立病案, 旨在通过分析案例中疾病的病因病机, 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佳药物, 学生之间可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明确药物特性, 同时针对具体药物进一步延伸分析相似药物的异同。例如在分散风寒药总结复习时, 可针对麻黄宣肺平喘的功效设置案例, 加深学生对麻黄此功效及临床使用的理解[3]。

4. 兴趣引导法是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源动力。

中药学内容多, 学习难度较大, 在一学期的学习中, 学生往往会出现若干次的“疲劳期”, 学习信心下降, 学习效果不佳, 因而培养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 帮助学生克服“疲劳期”也应是围绕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关注点。

首先, 精心安排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如视频、饮片标本很有必要。例如, 有关中药炮制的内容集中在总论的“中药的炮制”一节中, 涉及炮制方法也比较多, 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 在此时播放炮制录像效果不尽如人意。可在讲授总论炮制内容时简略介绍, 而在相应单味药时应用炮制录像、炮制对药性功效的影响的具体讲解收到了学生较好地反响。例如炙法是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 又分为蜜炙、酒炙、醋炙、羊脂油炙等多种方法, 在总论时可简要介绍, 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解炙法的含义即可;在讲授大黄、黄芪、淫羊藿时, 相应播放酒炙大黄、蜜炙黄芪、羊脂油炙淫羊藿的录像。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利用炮制录像既加深了对炙法的深入理解, 又能进一步理解掌握药物的药性和功用特点, 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可根据课时、大纲等要求适当安排饮片辨识、标本馆参观、校园认药用植物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药的形象化认识[4]。此外, 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如记忆需要重复, 介绍一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可帮助学生科学学习;又如结合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来激发学生对中医中药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总之, 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 深入分析学情, 围绕辨证用药的核心展开教与学, 引导学生善于使用比较归纳法的学习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法加深对药性的理解, 以兴趣引导学习, 以期达到不仅使学生掌握中药学这一门课程内容, 更能达到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君明, 贾玉梅, 崔瑛, 等.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 2012, (03) :84-85.

[2]张尹, 王洪云, 马光宇.中药学多维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24) :91-92.

[3]周祯祥, 汪琼, 李晶晶, 等.基于《中药学》知识结构体系重构的研究[J].中药与临床, 2015, (06) :35-37.

教学联动论文 第11篇

【摘要】医药贸易专业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教学模式的新探索。研究结合医贸专业特点,对专业教学中运用模块管理和协同联动相结合的模式提出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医药贸易专业 模块管理 协同联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53-0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医药贸易专业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中,学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为药品企业、各级医院输送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但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以及与其他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相比,医药贸易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经济学理论课程基础薄弱,计量分析能力欠缺,市场调研与拓展能力培养不够,经济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而这些与医疗市场信息的“大数据”时代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已经不相适应。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将模块管理-协同联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当前医药贸易专业的教学中,以模块式管理为基础,将教学目标模块化,在此基础上强调各个模块的协同联动发展,强调运用市场经济数据与经济模型去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实现专业知识培养与经济分析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

二、模块管理-协同联动模式运用的必要性

医药贸易专业是以经济贸易学科为基础,医药学科为支撑,管理学、社会学为补充的多元交叉学科专业,实行模块式管理有利于确定各个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层次,有利于把握学科间的轻重缓急,能够合理而科学地确定各个学科知识比例,扭转当前医药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经济学科课程短板,而药学学科课程普遍存在的“药味”太浓的现状。

协同联动发展则能通过相关学科设置、实践教学、教学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将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分析能力与药学实践相结合,协同发展,注重学生药品市场调研与市场拓展能力,市场计量分析能力等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市场分析高端人才的培养。

三、模块管理与协同联动教学模式介绍

1.模块管理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最大特点就是将某一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依托一定的载体,将相关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1]。模块化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块管理”即把纷繁复杂的教学管理内容进行模块设计,把主要管理内容和管理环节划分为不同的模块[2]。

2.协同联动 “协同联动”是指包括教学管理的实施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协同联动,以及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2]。前者如医贸专业课程相关教研室与学院有关科室、医贸专业所属学院与其学生、医贸专业所属学院与授课教师、学生指导教师、医贸专业所属学院与专业辅导员等的协同联动;后者如医贸专业所属学院内部教学科、学校教务科、教学和实习支持服务部等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这种联动既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更是管理内容、管理过程的联动,各部门在协同合作中完成教学管理,提供教学服务。由于医贸交叉专业教学管理涉及到教学活动的多方面,单部门或单个教师无法对专业实行有效管理。所以,通过协同联动,能够及时传达并且有效执行教学管理信息,从而保证教学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协同联动”既是此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此模式的基本运行机制及基本要求[4]。

四、模块管理-协同联动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研究内容

通过对当前医药贸易专业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展开调研,分析毕业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知识结构,进而研究:

(1)医药贸易专业学科管理中模块式管理的内涵以及实施途径

医药贸专业是医药学和经济贸易专业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专业,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既具有医药专业知识、也具有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熟练的外语交流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交叉专业的知识结构决定着教学管理中各模块的设置、模块的目标、功能及各模块所占的比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模块式管理的关键环节。因而在教学目标拟定、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团队构建中,如何通过模块的设置而使得教学培养目标得以合理、科学地展开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2)协同联动式教学在医药贸易交叉专业中的实施方式及途径

教学过程是“分和合”的有机结合。根据医药贸易专业的特色,在交叉学科教学中,模块式管理是“分”,也即将培养目标分成若干个子目标,分别进行管理;而协同联动式教学则是教学管理中的“合”,协同联动式教学方式强调医药知识、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经济分析能力相结合,强调药学实践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的协同发展,因而在教学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时需要考虑知识培养与能力提升的联动发展,如何将经济分析能力贯穿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2.研究目标

笔者希望通过该研究(1)进一步了解医药贸易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分析社会、就业市场对学生知识及能力的要求。(2)研究模块式管理教学理念内涵及其在国内外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借鉴价值。(3)研究模块式管理教学模式在医药贸易交叉学科中的运用,根据学生现状及社会需求确定医药专业各学科的教学模块的结构、目标、功能以及比例。(4)研究协同联动式教学理念内涵以及其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材建设中的实施途径及方式。(5)研究教学管理部门在模块管理-协同联动式教学管理中的配套措施。

五、结语

本研究针对医药贸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运用模块管理-协同联动式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教学培养方案,分解教学培养目标,并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联动发展。研究突出了教研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规律研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运用科学教学管理方法分析其存在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完善教学培养目标,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诗.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例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P5-6.

[2]王德寿,诸咸斌,高友波.协同联动 模块管理 流程运转——安徽电大开放教育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46-49.

[3]耿立华.“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6).

[4]韦国兵.基于协同理念的制药工程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1):105-106.

教学联动论文 第12篇

1.了解作者

师:今天我们一起读梁晓声先生的作品《慈母情深》。这篇文章节选自他的中篇小说《母亲》。题目为入选教材时编者另外添加。梁晓声是谁,预习时大家有了解么?

生:他是著名作家,写了很多作品。

生:我从网上查到,习近平主席接见过他,还和他谈话了。

生:他还是大学教授。

师:语言大学的教授,作家,习主席接见过的文化大师……梁晓声先生实在是让我们敬仰。这样一个大作家,会写出什么样惊天动地的文字,会和我们分享什么让人倍感意外的故事呢?

2.了解作品

师:梁晓声在创作《母亲》时,说了这样一段话:“父母总是这样,将为难留给自己,将快乐给予自己的孩子们。”结合课文阅读,大家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作者要买书,当时很困难,但是母亲还是让作者买了。这就是“为难自己”。

生:当时作者很感动,用钱买了水果罐头给妈妈,反而被妈妈批评了。妈妈又给了作者钱,作者终于买了人生第一本书。

师:你们俩合作,居然把这篇故事的大致内容概括了出来。读了这样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结合故事,也可以联系梁晓声先生的话,自由谈。

生:我觉得他的妈妈很不容易,很伟大。为自己孩子爱读书的愿望,能够做出很大的牺牲。

生:我觉得他说的“父母总是这样”,不仅仅是指他的妈妈,每个妈妈都是这样。

师:你说得真好。不同时代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子女,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表现在不同的事情上。你能有这样的感受,真不简单。几乎和梁晓声先生的感受是相同的。他在创作时还说:“我的小学时代,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大多数人生活都很困难。我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含辛茹苦,这一代的母亲们,几乎都那样。”

生:我觉得梁晓声也很爱他的妈妈。一有钱,连自己的愿望都忘记了,就想着给妈妈买水果罐头。

……

师:大家的体会真好。梁晓声就是要用文字为母亲画像,为一个时代的母亲画一幅共用的像。也许世界上的母亲在某一个角度看都一样,但作家和我们的不同就在于,他能看到最本质的、最核心的样子。

【解析:本文为自读课文,更多交由学生自学。第三学段的自读不应仅局限于单篇,而应把“这一篇”放在更为宽广的视域中观照。所以,在课堂初始借助课文指引,让学生通过预习认识作者,通过教师介绍了解作品,结合师生对话阐述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学为路径,师生一起走进文本以及背后的文学世界。】

二、对比

1.第一人称视角

师:写母爱、母亲的作品非常多,母爱是大众都非常熟悉而且喜爱表达的主题。阅读《慈母情深》,你发现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写进故事中的?

生:作者在故事中和母亲直接对话。

生:故事是作者自己的故事。

生:作者还写到自己的感受。

师: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把自己融入故事中,用“我”的见闻和感受与读者做分享,因此我们读起来就好像在看故事发生的现场。看来,若要让所写故事有真实感,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用第一人称视角写。

2.第三人称视角

师:再给大家看一篇《慈母情怀》,你会发现不同的视角也可以表达慈母深沉真挚的情感。大家读一读,对比一下,发现什么特点?自己喜欢哪种?都可以说说。(出示,对原文有改动。)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她勤劳、朴实,天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儿。清晨天还未亮,她就起床,忙屋前屋后,田间地头。干了一天地里的活儿,到了晚上她一坐下又拿起针线做鞋,还一边督促我们兄妹学习。

弟弟有时连脚都不洗就趴在书桌上打起呼噜来。母亲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将弟弟洗完送上床。

母亲每天都是这样。

生:这篇文章的作者用了“第三人称”视角。文中写母亲都用“她”,作者好像是一个观察的人,没有在故事中,感觉不如第一人称亲切。

生:作者也在故事中,否则怎么能观察到?

生:我觉得这样更容易写出作者的感受,更直接,还可以写评价。

3.全知视角

师:嗯,其实各有各的好。再看一篇《圣母之爱》,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出示,对原文有改动。)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尽管农村出身,不识字,但对胡适的教育格外用心。3岁前即让胡适认字。上私塾时,给先生特别优厚的学费,嘱托先生为胡适读诗文,还要逐字逐句讲解。

冯顺弟仁慈质朴,特别爱胡适。一回胡适眼睛发炎,母亲听说用舌头舔可以消炎,真的用舌头去舔发炎的地方。

生:我感觉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不一定是胡适。

生:对,不一定是胡适,但一定很熟悉胡适家的情况,要不怎么会知道这么多?

生:也可能是事后查资料啊。

师:不管用什么方法,熟悉胡适家情况也好,查资料也好。有一点可以肯定:写作时,作者已然是“全知道”的。这就叫“全知视角”。你们今后也可以学着采用。三种视角,你们喜欢哪一种?

生:我还是喜欢课文中的第一人称视角,我觉得最真实。

生:如果要写自己的故事,用第一人称最好;如果要写别人家的,用全知视角更好。

师:第三人称视角呢?

生:我还没想到。暂时不用。(笑)

师:好吧,这一次学习,我们就先关注梁晓声先生的第一人称视角吧。

【解析:让学生了解“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通过短篇的对比阅读,初步感受不同视角下的不同表达效果。文本阅读不能仅带来“写了什么”的有限收获,更应开启“如何写”的方法探寻之路。毕竟课内得法,要更多运用于课外的读写实践。】

三、赏析

1.形式赏析

师:这篇《慈母情深》课前读过几遍,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文中的对话描写和我们作文中的不大一样:它是以一句一行排列的形式来呈现的。我把集中的一组对话描写呈现给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之后说说:这样一句一行的形式有什么用意?有什么效果?(出示)

“妈——”

“妈——”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男女生分角色试读对话)

生:我觉得一句跟着一句,很紧张。

生:对啊,我也觉得很有节奏感,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的。看来妈妈一听说孩子要买书,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生:这样的形式节省笔墨,少了很多“某某说”。同时还拉长了文字篇幅,哈哈,凑字数时很管用。(生笑)

师:说得都挺有意思的。文中的两三处对话基本都是用这样的形式呈现,大家自己读读,加深体会。

(生自由读对话)

2.内容赏析

师:其实,在对话之间、之后,作者也还添加了一些文字,写了自己的感受、见闻。我们来看看,这部分文字内容到底带给读者怎样的阅读感受呢?(出示)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

生:我看到这里的“极其瘦弱的脊背”,联系他们之间的对话,我更为感动,母亲居然能这样为家庭辛劳。

生: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可见作者心里一直有母亲。作者不断重复“我的母亲”,其实,是心里的一种呼唤。

生:“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说出来了!”这段话让我明白作者也很心疼母亲。因为作者也很爱母亲,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爱的体会。

生:有了这些内容配合对话,我觉得情感就体现出来啦。

3.写法赏析

师:说得真好。其实,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写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再看看这一组对比。(出示)

原文: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改文: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母亲的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生:对比之后我觉得原文更好。原文用了排比的方法,让“我的母亲”变得很突出。这个和课题《慈母情深》更加吻合。

生:我觉得原文有一种强调的感觉。处处出现“我的母亲”,好像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一样。

4.总结与分享

师:真好。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特别是对比后我们发现了作者表现情感的秘密。我们用一个形象的等式来呈现。(板书:表达情感=形式+内容+写法)文中还有几处描写,表达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情感。做标注后自由读。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和大家分享。

(后读后交流)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句让我感觉母亲的工作环境特别差,而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工作,还支持作者买书,真是难得。因为挣钱不容易,首先应该顾及吃饭,而不是读书。

生“: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里有一个词叫“龟裂”,可看出母亲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作者很会描写,抓住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我觉得正是因为爱母亲,所以才会看得见这个细节。

生:这里有一段和刚才的那段写法很接近。“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看来作者很擅长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现情感。排比的方法确实管用,很有效果。

……

5.质疑与发现

师:其实,本文中记录的“买书故事”很普通。然而,就是这样平凡的故事经过作者的描写就不一样了。究竟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普通变得非同凡响呢?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很意外。作者买了水果罐头,母亲生气,之后又给了作者钱。我们的故事都很普通,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而这个故事不一样。

师:看来,故事情节的安排是故事打动人的关键。

生:我发现这里除了写作者和母亲之外,还写了工厂里的其他人。虽然不重要,但是也不能少。很多时候要靠他们来说话。因为母亲不会说,母亲只会默默忍受。但是如果别人不说,不对比,连作者也不知道。现在,读者和作者都知道了。

师:这点说得特别好,故事中要有主角,也要有配角。

生:对工作环境的描写也很重要,从中我们能体会到母亲的艰辛。

师:是啊,好的故事要发生在适当的环境中,环境也会说话,也有助于体现情感。大家的发现都很有价值。看来,要表露深情,一定要顾及很多细节。情感,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现在,你应该能体会到为什么编者要为文章添加一个题目《慈母情深》了吧?

生:因为母亲对孩子的爱真的像海一样深。

【解析:本环节教学,通过对文章呈现的形式、写作内容、写作手法的赏析,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情感”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自主阅读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要表露“深情”,还应该关注各个细节。这无疑是一种写作态度的教育,是写作意识的养护。】

四、拓展

师:梁晓声,永远像一个孩子,他的文字,就如同儿童的眼睛一般纯澈。只要心中有爱,文字中就有情。有了情感,你就可以采用你习惯、喜欢的视角去表达,从而打动读者。

师:这个单元还有其他几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等,大家可以用今天的方法,尝试去品味出文字中的情感,去发现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关注内容,关注形式,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你的发现就会与众不同。希望大家慢慢走,欣赏啊。

【解析:得法后用法,这是叶圣陶“用教材教”的理念精髓所在。教材教学要举一反三,要将每一次阅读经历当作学习体验的过程,当作自主阅读的练兵场。】

上一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问题下一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