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

2024-08-05

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精选8篇)

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 第1篇

一、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过去教学中,教师们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是通过灌输式的手段,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式的,学生要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进行识记和背诵,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初中生在传统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倍感压力,造成了初中生不愿意学习历史。初中生在死板和硬性的历史教学中,学习热情和效率都很低。因此,初中生学习历史不应该是在考试的压力下识记和背诵的被动学习,应该让初中生在丰富多彩和充满神秘的历史知识的吸引下,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如饥似渴地学习历史知识,徜徉在灿烂历史文化中而积极地进行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宋代的城市生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宋代时期城市生活的情景。教师利用微课手段,通过视频或者幻灯片来展示宋代城市的场景,比如由清明上河图为开始,进而展示城市街道市场中的商品买卖自由的商业繁荣景象;剧场庭院人们听书观戏的文化多元场面;人们在勾栏瓦舍观赏角斗等娱乐的多样历史情境,让学生们全身心融入到宋代丰富的城市生活中,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学生就会对宋代城市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接下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宋代城市生活的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

二、增加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知识

许多看上去独立的知识内容,与之前的事件与人物以及社会背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不只是知道重点,还要对历史事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以及之前的相关知识都要有比较理性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不只是要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因为只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无法保证,难免造成学生不喜欢学习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前课余活动时间针对相关课程看一些历史读物,来拓宽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历史知识就不是断断续续的,而是形成了完整的一条线,这样学生的历史知识具有了系统性,学习的热情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升了。

例如,在“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这篇课文中,历史知识比较琐碎,而且单单学习这一课文中的知识,不足以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透彻的理解。课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比较笼统,而且各割据政权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介绍都是只说重点,甚至一带而过,因此,学生无法从这篇课文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透彻认识和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前组织一次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查阅相关的春秋战国人物列传与史实资料,丰富学生的相关春秋战国历史知识,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解,再让学生对本课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就会有深刻的理解,学习效果就会很好。

三、提倡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模式

课程的学习应该遵循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如果让初中生透彻地学习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因果关系有深刻认识,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就不能盲目地学习,应该积极地思考,并且要遵循科学的学习思维模式,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和要求。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内涵,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来描述历史知识,而不是通过识记与背诵来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提倡学生积极地思考,发展学生历史课自主学习的思维模式,达到历史课自主学习的效果和要求。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这篇课文中,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们提出问题:“隋炀帝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开凿大运河?”让学生们站在隋炀帝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的解答总体上在两个方面比较集中:第一是便于游山玩水,第二是便于运输。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学完后再来完善自己的问题,看看学生想的和隋炀帝想的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在总结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了便于杨广在政治和经济上对隋朝的统治。在这一种类型的课中,让学生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思维模式:统治者都是通过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措施来完成自己的统治。让学生用这种思维模式进行自主学习,便会对一个朝代有科学正确的认识。

关于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第2篇

按照自主学习理论之父霍勒克的定义,自主学习能力就是“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讲,自主学习可以使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外语能力,直至掌握这门外语。大学生拥有较多的业余时间,可利用的课外资源也比较丰富;他们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也更加明确,所以他们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而大学英语又是一门重要课程,大学生不仅面临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还要应对社会对他们的英语能力日益增强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英语自主学习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根据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做起。培养自知,树立自信

自知包括对自己的学习愿望、目的、观念、风格等的认识。研究者本森和沃勒提出,“一项学习活动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学习者对世界、尤其是对该学习活动的态度,自我感觉,学习欲望为条件的”。所以,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观,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只有拥有主动的态度,学习者才有可能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产生独立的想法,并利用各种学习机会,而不是仅仅对老师的教学刺激做出反应。此外,强烈而积极的动机是对外语产生兴趣、进而要努力学会这门语言的重要条件,动机能在困难的时候使学习者产生坚韧不拔的信念,而坚持常常能克服能力和环境所带来的局限, 所以, 动机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要让他们相信自身的努力对学英语至关重要,而自己有决心付出努力;不论自己的英语基础是好是坏, 都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自尊和自信可以产生责任感和独立感,促使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和后果。自尊和自信也是建立在清楚的自我认知上的,明白自己的认知特点是理性还是感性,场依赖型还是场独立型,视觉型还是听觉型等,学生就不会盲从和模仿别人,而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确立目标,制定计划

目标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起参照点的作用,个体正是在既定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调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因此,目标被看成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构成成分。但徐锦芬等人的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但他们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预习、复习课文等之外,并无学习英语的计划,即使有,时间的安排也相当随意,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担当起帮助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能力水平、个人兴趣、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制定学习目标。告诉他们不要制定诸如“我要尽量争取过四级”这样模糊的目标, 要制定多项小的、具体的短期目

标,因为近期目标的实现能够使学生更快地看到自己某些能力的增长,对他们的意志控制要求也更低,而一个目标的成功实现往往会促进新目标的确定和实现。计划中的学习时间安排非常重要。根据调查结果,很多学生不是自觉地利用自习时间或业余时间安排学习活动,有70% 被调查的学生自称对这些时间抓得不紧,其他类似的调查也表明学生在学习时间的自我安排和管理上不尽如人意。毫无疑问,在使用有效策略的情况下,要获得较高的英语能力,就得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者齐莫曼建议让学生确立有规律的学习时段,使自己在每天预定的时间内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他认为教会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也是自主学习教学中需要确立的一个重要目标。这种教学一般包括如下步骤:与学生讨论时间的运用;让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内记录下自己的时间运用,认识到自己是如何利

用时间的;制定个人时间表,确定可以自主使用的时间;让学生估计完成自主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并相应地填入时间表;本段结束后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学习并运用学习策略

目标制定出来之后, 就要付诸实践, 采用适合自己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的方法和策略非常重要,正如研究者坎迪所说:“如何学和学什么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学习者所采取的总体方法将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结果”。那么,我们的学生策略使用情况如何呢?徐锦芬等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的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策略;而根据王静等对自主学习的调查,无论对于英语学习的总策略,还是对于各单项技能如词汇学习、阅读学习等的策略使用,受试学生绝大多数在“有时使用”的范畴以下,表明我们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频率很低。这种情况与我国英语教学一贯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有关,所以,对学生进行明确的策略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著名的策略研究者科恩的观点,“提高学习者策略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把以策略为基础的教学作为外语课程的一部分传授给学生”,“明确地教给他们如何应用语言学习和使用策略”,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外语。研究者查莫特和卢宾提出了策略培训的做法: 发现并讨论学习者已经使用的策略;呈现新的策略;示范新策略;解释为什么、在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用真实的任务练习策略使用、验证其效果。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中的强项和弱项进行自我诊断;让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策略和新习得的策略进行比较、试验;让他们自己决定以什么策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给他们机会尝试将以往的成功策略用于新的学习情景。这些对学生更多地控制自己的学习大有益处。策略渗透最好在英语课堂上长期进行,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随时给学生介绍相关策略,并指导和监督他们使用,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需要注意的是, 策略培训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有自觉的意识使用策略,知道在何时使用何种策略, 而不是以传授具体的策略为重点, 因为它们可能难以穷尽。适时反思、评价和调节

我们许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我反思、评价这一环节,他们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程序走, 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监督和检查,而从未把自己当作自己学习的观察者,监督者, 评判者和操纵者,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帮助他们培养这种能力。反思首先涉及自我判断的过程,包括自我评价和归因分析。自我评价指对学习结果是否与预期的目标一致以及对学习结果的重要性的评判,归因分析是指对造成既定学习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如较差的学习成绩是因为能力有限还是因为努力不够造成的,等等。评价可从学习的质量、数量、速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学生用书面形式进行反思会受益很多,比如写学习日记,阶段总结,自我报告等,教师只需帮助他们弄清楚用哪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亦即个体主动选择、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的过程,对英语学习而言,指“学习者不停地根据系统内外因素的变化来调整观念和方法,使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协调状态,使学习英语的潜在能力全部发挥出来”。语言学习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在不同的时期,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是不一样的,学习策略也应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调控”是策略系统良好运作,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在学生不能做到适时、自觉进行策略调整时,教师可加以提醒、点拨,或亲自进行调控,随后逐渐放手,只对学生的自我调节进行监督, 作出鼓励性、形成性评价即可。结语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

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 第3篇

一、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过去教学中,教师们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是通过灌输式的手段,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式的,学生要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进行识记和背诵,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初中生在传统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倍感压力,造成了初中生不愿意学习历史。初中生在死板和硬性的历史教学中,学习热情和效率都很低。因此,初中生学习历史不应该是在考试的压力下识记和背诵的被动学习,应该让初中生在丰富多彩和充满神秘的历史知识的吸引下,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如饥似渴地学习历史知识,徜徉在灿烂历史文化中而积极地进行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宋代的城市生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宋代时期城市生活的情景。教师利用微课手段,通过视频或者幻灯片来展示宋代城市的场景,比如由清明上河图为开始,进而展示城市街道市场中的商品买卖自由的商业繁荣景象;剧场庭院人们听书观戏的文化多元场面;人们在勾栏瓦舍观赏角斗等娱乐的多样历史情境,让学生们全身心融入到宋代丰富的城市生活中,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学生就会对宋代城市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接下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宋代城市生活的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

二、增加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知识

许多看上去独立的知识内容,与之前的事件与人物以及社会背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不只是知道重点,还要对历史事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以及之前的相关知识都要有比较理性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不只是要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因为只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无法保证,难免造成学生不喜欢学习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前课余活动时间针对相关课程看一些历史读物,来拓宽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历史知识就不是断断续续的,而是形成了完整的一条线,这样学生的历史知识具有了系统性,学习的热情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升了。

例如,在“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这篇课文中,历史知识比较琐碎,而且单单学习这一课文中的知识,不足以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透彻的理解。课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比较笼统,而且各割据政权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介绍都是只说重点,甚至一带而过,因此,学生无法从这篇课文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透彻认识和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前组织一次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查阅相关的春秋战国人物列传与史实资料,丰富学生的相关春秋战国历史知识,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解,再让学生对本课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就会有深刻的理解,学习效果就会很好。

三、提倡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模式

课程的学习应该遵循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如果让初中生透彻地学习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因果关系有深刻认识,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就不能盲目地学习,应该积极地思考,并且要遵循科学的学习思维模式,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和要求。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内涵,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来描述历史知识,而不是通过识记与背诵来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提倡学生积极地思考,发展学生历史课自主学习的思维模式,达到历史课自主学习的效果和要求。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这篇课文中,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们提出问题:“隋炀帝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开凿大运河?”让学生们站在隋炀帝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的解答总体上在两个方面比较集中:第一是便于游山玩水,第二是便于运输。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学完后再来完善自己的问题,看看学生想的和隋炀帝想的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在总结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了便于杨广在政治和经济上对隋朝的统治。在这一种类型的课中,让学生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思维模式:统治者都是通过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措施来完成自己的统治。让学生用这种思维模式进行自主学习,便会对一个朝代有科学正确的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知识和提倡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模式,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 第4篇

一、分级教学管理与课程设置改革

我校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已有多年, 遵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原则, 且随着我校生源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变化, 2014年我校教务处联合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制定出台了新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办法》, 规范了分级教学的层级划分、课程设置和级别升降流程, 从2014级新生开始实行。

该管理办法依据学生英语入学分级考试成绩并参考高考英语分数, 在2014级新生中设置A和B两个分级教学层级。A级 (快班) 对应教育部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较高要求”, B级 (普通班) 对应“一般要求”。A和B两类分级教学班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结束时有“升降班”的微调。A班学生的大学英语 (1) 课程考核成绩如果不及格, 将被调到B班;B班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在85分以上且通过跳级考试, 可升至A班就读。

分级教学框架下的大学英语课程由低至高设置大学英语 (1) 、 (2) 、 (3) 、 (4) 四门课程。B级学生须在两年内通过大学英语 (1—4) 课程的考核。为满足学有余力的A级快班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出国深造或专业发展的需求, A级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大学英语 (1—2) 课程的较高级别学习后, 第二学年大学英语 (3—4) 的课程内容为大学英语后续拓展系列课程, 拟包含语言技能提高课程模块、文化素养课程模块和EAP课程模块。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本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2014级24个A班作为试点, 进行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在教材配套的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课程预习和自学, 全学期在线课程学习时间不少于7小时, 完成平台上的单元测试, 取得测试分数。与此同时, 教师关注监控学生网络学习进程, 要求学生依据教学进度同步完成平台自学内容, 及时批阅单元测试中的主观题 (客观题平台自动判分) , 反馈、讲解单元测试中出现较多的共性问题。学生的网络自学表现为实验成绩, 满分10分, 占总评成绩的10%, 未完成规定学习时数和单元测试的学生将被扣分。教师对学生的网络平台学习指导及试题批阅计为实践教学8课时。

教师课堂面授教学, 全学期共56课时, 每班每周4课时, 基本不涉及课文单词句法和语法, 而是讲授课文的重点、难点, 扩展背景知识, 以多种形式检测学生预习、自学和复习的效果, 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组织输出教学活动。

考虑到A班学生会在第二学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任课教师在讲授指定教材的同时, 应从第一学期开始按计划适量补充四级题型练习材料。例如, 指定学生练习2012年以前的历年四级真题听力部分;统一印刷发放历年四级真题的阅读题型题册;A级课程组教师也可集体编写中英文对照翻译段落练习, 内容涉及中国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题材;定期安排学生练习写作;向学生推荐一本四级词汇书或四六级词汇书 (大多数A班学生四级过后即备考六级) , 帮助学生制订词汇学习计划, 由教师辅助抽查。课下自主学习+课堂重点讲授+语言技能操练+备考大英四级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突出和讲练相结合, 同时兼顾近期内为四级统考做准备的需求。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大学英语课程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 取消期中考试, 着重加大平时考核比重, 体现过程性考核的平时成绩占40%, 其中考勤及课堂表现10%、作业10%、测验10%、网络平台自主学习10%, 反映终结性考核的期末成绩占60%。

大学英语教学部要求任课教师须有学生平时成绩记录单作为评价依据。平时成绩记录单上须写明迟到、旷课次数, 从严要求, 实行“红黄牌”考勤管理制度。学生无故旷课3次, 向该生所在学院送交“黄牌警告单”;旷课次数达到6次, 取消课程考试资格。大学英语教学部首创的英语晨读制度也要做考勤记录。晨读要求早晨1~2节有大学英语课的学生早上7∶45进教室晨读, 英语教师记录考勤, 布置任务, 监督晨读, 答疑解惑。严格考勤能够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绝大多数学生也比较赞成、理解这一考勤制度, 认为不迟到、不早退和不旷课是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 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利措施。

平时成绩记录单上还须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小测验分数。由于学期伊始, 教师即向学生讲明学期总评成绩的构成比例和依据, 让学生十分重视分散在整个学期的考勤作业测验分项成绩, 这对根据整个学期各项表现评定的总评成绩心服口服。

四、反思探讨

从目前情况来看, 任课教师普遍反映2014级A班学生素质普遍好于往年, 但其问题是本届A班设置数量较多 (占学生总数的31%) , 一本招生学院A级学生比例达到50%, 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少数学生跟不上快班教学进度, 不得不降至B级。因此, 应适当控制下届A班学生总量, 严格筛选生源, 避免不符合进入快班条件的学生进入快班后压力过大, 导致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减退, 错过第一学期打英语基础的最佳学习时机。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使A级教学班由原来的两年基础教学缩短到1年, 2014级学生第二学年的四级后拓展课程将于2015年秋季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对四级后拓展课程的调研、规划和实施是本轮大学英语教改的重点。开设四级后拓展课程, 可调研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做法, 如语言技能提高课程和文化素养课程因有相同名称的全校公共选修课或英语专业选修课的基础而较为成熟, 但针对我校特色优势专业首次开设的学术英语, 尚处在摸索建设阶段。例如, 我校计算机学院已经实现高考一本大类招生, 在探索国际化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 十分重视学生工程专业背景下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希冀大学英语教师在A级学生通过四级考试后, 开设基于通信技术类专业的学术英语课程, 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学习的必备基础英语技术词汇, 顺畅阅读专业英文教程和英文编程手册, 从而实现大学通用英语到专业英语的过渡和衔接。因此, 学术英语课程实际教学中, 拟将涉及结合专业词汇发展, 层级多元、语类丰富的专业学术英语读写训练、课堂学术汇报、学术讲座听说等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具体落实到语言交际活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上来。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针对课程受众的需求调研分析、目标定位、资源配置、师资储备以及制订翔实的课程规划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评估等) 。

教师在有限课堂教学时数内希望尽量设计安排语言知识的应用操练, 让学生自行完成教材配套网络平台的课文语言自学, 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然而, 有些学生习惯了中学课堂上逐字逐句的课文讲解, 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 没能按要求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资源进行自学。加之快班教材难度较高, 部分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结合网络自学的混合式学习方式, 导致学习效果欠佳, 甚至学期末降级。还有个别学生在因特网上搜索平台单元测试答案应付差事, 没能达到自我检测的目的, 课程组教师自行编写的单元考试结果也可以反映出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这一问题的出现, 虽有学生懒惰懈怠、投机取巧的自身原因, 但教师指导监督不力也是其中重要影响因素。另外, 在完成教材正常学习的同时, 为参加第二学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做初期的积累和准备, 也让初入大学校门的A班学生感到面临较大的压力。

大学英语课程实行教考分离, 任课教师不参与课程考试的命题、阅卷等, 也称之为水平测试。相对于教考合一而言, 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考核的公平和公正。然而, 几乎完全脱离所学教材的水平测试带来的结果是:快班学生热衷于课外做题, 不重视教材内容的学习;普通班学生尽管基础不好, 也不认真学课文, 因为他们知道试卷上没有与教材相关的知识, 课文学习无助于他们通过课程考试。因此, 教考分离应从各校学生的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与评估, 以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证教学效果。

五、结语

始于2014年秋季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我校学生英语水平的分级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从长远来看, 大学英语教改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 勇于探索实践。因此, 以时代为背景,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探索适合我校学生语言基础、专业特色和发展需求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仍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摘要: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在2014年秋季实施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内容包括完善分级教学管理、丰富拓展课程设置、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分类指导框架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结合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网络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汉语框架网络学习策略研究 第5篇

关键词:框架网络,本体,机器学习,学习策略

0引言

本体学习能力对本体构建和语义Web的快速发展及自动问答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现有本体可深层次理解领域知识,但是手工构建本体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语义检索应用的需求。因此,运用本体学习策略提高本体构建的速度成为本体应用的关键。以汉语框架网络本体知识库为基础,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来处理不同特征的实例,抽取其中的语义信息,以便更好实现实例的定位和本体归类。同时,通过实时监控,系统检查用户的检索情况,采用适合用户特征的辅策略来控制和修正主策略,提高检索的性能。

1汉语框架网络本体的构建

以FrameNet本体为依据,以法律领域为突破口,从语义角度描述法律概念与概念、词语与词语间的关系,形成语义知识网络,构建法律词汇及其所属框架的计算机可读信息。法律框架网络本体中包含丰富的框架关系、配价模式等语义规则,机器可以此来自主地学习领域内外相关的概念及属性,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可以实现已有的框架与新框架的有效融合,不断丰富法律框架本体,扩大其语义表述能力,提高本体知识库的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

2本体学习策略

本体学习是一种可以由本体工程师使用,以便更容易地创建本体的方法,是一套用几种资源以半自动化方式对现存本体进行挖掘、丰富或改造来构建新本体的方法和技术[2]。目前,很多本体学习方法都以不同类型的无结构的,或半结构的,或充分结构化数据来进行训练,运用联想规则、概念聚类、本体修改、概念学习等方法,构建一个自动或半自动的、协同的本体[3]。在汉语框架网络中,我们采用了基于本体学习的半自动本体构建方法,采用多种学习策略,综合构建一体化的本体学习环境,加快本体构建和本体语料加工的进程。此方法能更好的发现概念间的关系,更有效地获得本体信息,是一种比较高效可行的本体构建方法。

本体学习的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对各类语料进行处理,其中包括分词、词性标注、句法依存分析、语义信息的提取。其次,从语料库中提取领域术语,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学习规则和统计的技术来过滤这些术语,然后使用通用本体中的概念对这些术语进行语义解释,确定术语的语义类型,形成本体学习的结果。最后,由专家对学习结果评估,从而利用通用本体和核心本体来学会新领域本体。

2.1语义信息的抽取

汉语框架网络本体的语义信息由框架、语义元素及语义关系构成,而语义关系包括继承关系、总分关系、使用关系和参照关系等。语义关系是对框架网络本体间共同特性的描述,也是两者的共同关注焦点,故可借助语义关系从一个已知框架来学习另一个未知框架的语义信息。

构建汉语框架网络本体时,我们采用一个5元组[4]O:={C,R,HC,rel,AO}来表示框架的语义信息。其中:C表示与该框架发生关系的框架集合;R为框架间的关系的集合;HC⊆C×C是一种有向关系,HC(C1,C2)表示框架C1是框架C2的上位框架,其中框架关系包括继承关系和使用关系;rel:R→C×C是一个函数,亦可表示为R(C1,C2),表示除了继承关系和使用关系外的框架间关系;AO为框架进行本体学习和推理的逻辑化、形式化公理,用以约束本体中的语义信息,校验它的正确性或推导出新的信息。这样,在上述5元组的基础上,将学习任务的初始描述、中间状态、学习到的规则等都借助例句库保存起来,从而形成一组基本事实和判定公理。在公理中,我们利用了句法—语义相对应的学习经验生成一系列规则,把每一个语法成分同它的框架元素联系起来,然后从词元和框架中找出合适的基本联系,此方法对于不可继承的框架元素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然后,把基本学习器组成元学习器,元学习器分配给每个基本学习器一个权重,来显示它所信任基本学习器在元学习器中学习能力。然后,由人工对此进行确认和修正,最终形成完整的框架网络本体语义信息。

语义信息抽取时,学习器通过给定的学习策略不断地在一组候选框架及例句中挑选最适合的选项加入学习器中,这些候选框架及例句被公理和规则不断地特殊化(借助大量的反例来筛选候选框架及例句),直到它们符合第一类基本学习器的基本条件,然后由第二类学习器进行语义关系的学习。其中,第一类基本学习器利用了每个框架特定的语义信息,来处理框架间的继承关系[5],从上位框架中继承所有的框架元素。例如,框架“文本”与框架“人造物品”属于继承关系,“人造物品”包含框架元素:创建者、类型、材料、人造物品、创造时间、名称、使用价值等,以其语义信息作为学习的基础,可归纳出“文本”框架应包括的框架元素及其它的语义信息。第二类基本学习器利用框架间的其它语义关系,如总分关系、先与关系、使用关系等。比如,框架“犯罪场景”与框架“犯罪”属于总分关系。“犯罪”部分继承“犯罪场景”的犯罪行为、犯罪人元素,同时增加了时间、地点、动机等其它元素。这需要学习器根据分框架中主体担任的角色不同及情景的差异进行总结而获得。这样,通过学习器的学习,就获得了未知框架网络本体遗失的语义特性,再根据相应的判断公理来学会了未知框架所代表的语义信息。

2.2配价模式的学习

通过对语义信息的学习,我们把句子解析成了若干语法要素和语义元素。配价模式学习过程中,参照已有的本体及其语义模式(配价模式)等信息,根据词性分析、语法分析和句法分析的结果及所总结的规则和统计信息,生成框架的配价模式。

框架配价模式学习过程:1) 对例句做句法依存分析。2) 以句法依存树中的结点为目标词,将目标词所有的子树看作一语义元素,每个子树包含的所有词语默认为最大短语。3) 根据子树的根结点与目标的句法依存关系类型,与已有配价模式匹配,确定子树在配价模式中充当的框架元素,比如,它们之间为动宾关系,那么子树就作为“受事”框架元素。若存在使义动词则子树所做框架元素为“施事”。最后,如果子树中存在像并列关系之类的依存关系则应当考虑将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框架元素,算法如图2所示。

研究发现,配价模式学习的关键是结合语义信息制定判定规则。利用有用的域约束、依赖约束和相关词语的词性标记限制,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启发式规则,提高了配价模式学习的精度。那么,如何来判断初步的配价模式与已有配价模式是匹配的?不同的框架元素在配价模式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应该区别对待。假设句法依存树中的结点受树结构中相邻的结点的特性的影响:如果相邻的结点的关系紧密那么这两个结点也很可能在配价模式中充当重要角色,两者至少有个充当配价模式的很重要框架元素。

2.3检索特征学习技术策略

个性化查询就是用户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关注焦点和查询特征进行扩展,来获取精确完整的知识信息。不同用户对事件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比如,罪犯及其律师关心的是如何减轻判刑,而检察官则是要找到罪犯的全部犯罪情节。系统能够对用户的各种信息行为进行智能化追踪及分析,搜集用户个性信息及其关注的焦点的种类等信息,并将用户个性化信息储存到数据库里。当系统收到检索请求后,从语料库中检索符合用户信息需求的信息,并利用个性信息过滤掉相关度小的信息,同时细化语义情景,按用户提问将答案精确到最小语义元素。同时,系统建立反馈机制,允许用户对系统推送的信息进行评价和人工选择,然后将作为此类用户的个性化信息。

3结束语

在构建汉语框架网络本体时,以思维科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元学习器技术,充分发挥两类基本学习器各自的优点,解决了语义信息的鉴别、已做语义处理知识的理解、未标记文献的利用等问题,从而获得了比单一的基本学习器较高的学习能力;同时总结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高精确度的实例和规则,作为系统学习的参数,得到了较好学习未知框架网络本体语义信息的近似值。不同学习策略的实施,提高了系统的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增强了语义理解能力,能够返回精确匹配的答案。

参考文献

[1]Mora,Federico,Jesse Louis-Rosenberg,et al.UsingStructured,Knowledge-Rich Corpora in Question An-swering[M].Proceedings of the 1st Annual CSAIL Stu-dent Workshop.Gloucester,,2005.

[2]刘柏嵩,高济.面向知识网格的本体学习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0):1-5.

[3]杜小勇,李曼,王珊.本体学习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6,17(9):1837-1847.

[4]岳昆,王晓玲,周傲英.Web服务核心支撑技术: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4,15(3):428-442.

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 第6篇

1 Ajax技术和ECHO框架

1.1 Ajax技术特性

Ajax 由Html、JavaScript 技术、Dhtml和 DOM 组成,这方法可将 Web 界面转化成交互性的 Ajax 应用程序。

传统的Web应用处理用户的请求后,返回的是一个新的网页,这做法浪费了许多带宽。因为,在前后两个页面中的大部分Html代码往往是相同的,每次应用的交互都需要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应用的响应时间受到限制。而Ajax应用可仅向服务器发送并取回必需的数据,它使用SOAP或其他一些基于XML的Web Service接口,并在客户端采用JavaScript处理来自服务器的响应[1]。因在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交换的数据大量减少,很多的处理工作可在发出请求的客户端机器上完成。所以,Web服务器的处理时间也减少了。

1.2 Echo框架介绍

Echo是基于 Ajax 技术的开发框架,旨在Java代码生成浏览器Html界面,响应客户事件。所有的client/server的交互采用XMLHttpRequest方式。使用户感觉像操作桌面应用程序一样的流畅,同传统的Web应用程序相比,性能也发生改善[2]。用它做出的系统是一个单页面系统,所有的界面更新都是通过不停的更新 DOM 来实现。且系统只有一个 URL,用户很难通过 URL 来非法进入系统内部,系统的安全性提高。它通过基于 Ajax 的展现(Rendering)引擎,用Java 编写的代码转换成浏览器需要的Html,在用户请求时将页面的变化部分发给Browser。Echo框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逻辑代码只运行在服务器,客户机只能获得由逻辑代码所产生的Html文档,这对防盗版有巨大的意义。这个强大引擎包括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服务器端引擎功能如下:

(1)接收并处理客户端数据;

(2)将服务器端组件和数据转换成 XML。

客户端引擎功能如下:

(3)向服务器端发送相关数据;

(4)解析服务器端返回的 XML;

(5)根据解析结果更新页面 DOM 节点[3]。

2 网络学习社区”需求分析和系统架构

2.1 系统需求

建立网络学习社区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拓宽学生自学渠道、增强师生交流与沟通。在参考大量文献并与教师进行了探讨,提出如下系统要求:

(1)学习社区中的许多模块都具有信息检索功能,故网络学习社区应该按照一种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来设计与开发,其信息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系统成败的关键;

(2)系统中许多模块都有内容显示要求,对这两种功能应统一设计,以确保系统信息管理的秩序和内容显示界面的统一;

(3)“网络学习社区”是集学习、交流、资料查询、娱乐等学生与教师的日常活动于一体的复杂系统,系统的存储结构要优良,便于扩充和维护[4]。

2.2 系统模型

基于以上的需求分析和现实需要,归纳出两条信息流:其一是教学信息流,具有主从关系。另一个实体间的交互信息流,同时,定义出9大功能模块,2个服务模块。

教学信息的交流设计以下方案:首先,作业箱、作品展示同时向教研室和学习室提供管理接口,精品库只向教研室提供管理接口。学生在学习室上传作业和作品,系统将这些信息映射到教研室,教师在教研室批阅作业,把优秀的作品导入精品库长期保存、展示。同时,作业箱、作品展示和精品库向全体用户提供查看接口,用户可查看所有的作业、作品。信息流图如图2所示。

个体间对等交流的方案如下:资料库向教研室和学习室提供管理接口,教师和学生上传资料,在资料库中提供统一的查看接口。同时,Wiki论坛以bbs的形式出现,不区分教师和学生,依据用户在论坛的活动实行独立的分级制度,这样,所有的用户就可以进行平等地交流。

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 使用Echo技术搭建应用主干

建立Echo主引擎,构建程序层主干。使用Echo建立一个Web应用之前,需要先建立两个Java类:ApplicationInstance 和 WebContainerServlet。ApplicationInstance 代表每个用户实例的状态,WebContainerServlet继承自HttpServlet,负责管理Http连接,并为每个新的用户生成并分配新的ApplicationInstance[5]。

ApplicationInstance代表每个用户实例的状态.,每个Echo-Web应用的浏览者会生成自己的实例,Echo把它(ApplicationInstance)存储在Servlet容器Session中,用户退出或者Session到期作废之前这个实例都是可用的。ApplicationInstance是抽象类,需开发者实现方法Init()。该方法用来为新用户的用户接口初始化它的状态,它必须返回一个Echo的Window对象表示Web应用最初窗口的状态。一个应用执行(Implementation)方法Init()应该建立一个新的Window对象并通过在它的范围内组合Echo组件的层次从而为新用户配置它。

下面的代码中实现了Initial()方法,为每个连接创建了一个User对象,保存用户的相关信息,最后返回MainPane(网络学习社区的主界面)[6]

WebContainerServlet类是Echo中一个独特的HttpServlet类的子类。WebContainerServlet负责处理所有来自Echo客户端的请求,包括渲染Html页面,处理XML同步服务和发送图形图像到终端等。所有这些工作都在后台完成。作为开发人员只需要明了WebContainerServlet类建立一个子执行然后返回一个新的应用实例[7]:

3.2 建立数据库连接和发布系统

Tomcat连接Mysql数据库有两项工作:第一,在Tomcat服务器上建立数据源;第二,使用JDBC把应用程序和数据源链接起来。前者依据Tomcat使用手册配置即可;后者采用链接工厂技术建立链接,然后在链接的基础上生成访问各个数据表的子链接,结构清楚、操作方便[8]。

public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DataBaseConfig config)

{

try {

Class.forName(config.getDriverName()).newInstance();

con=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config.getUrl(),config.getUser(),config.getPassword());

return con;

}

完成基于ECHO框架的Web应用框架。最后的工作就是配置Web.xml文件、配置Windows Server2003服务器[9],并且发布完整的系统到服务器。

4 结束语

网络学习社区的应用性较强,文中所建立的模型是在使用过程中反复推敲、修改和完善的结果。一个优秀的Web应用是以良好的实现为基础的,Echo框架是一个完善的技术,降低了开发难度。

摘要:文中的研究目标是设计并实现具有先进的系统结构、强大的交互能力和方便的扩展性的“网络学习社区”。分析了Ajax技术的特点和Echo框架的技术特征,结合“网络学习社区”的客观需求建立系统模型、提出解决方案。使用Mysql、Echo软件包和Tomcat等软件作为支撑,探讨了以Java语言实现“Virtual Campus在线学习社区”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网络学习社区,Ajax技术,Echo框架,Java技术

参考文献

[1]Joshua Eichorn.深入理解Ajax-基于JavaScript的RIA开发[M].陈宗恒,徐锋,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张倬谦.浅谈网络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J].科教文汇,2006(3):43.

[3]刘中兵,许晓昕,薛道铭.精通Tomcat-Java Web应用开发、框架分析与组件配置、系统集成与案例实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许锋,周慧英.Java Web整合开发全程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Leon Atkinson.Mysql核心编程[M].周靖,许青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3.

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 第7篇

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二语词汇对于外语学习的水平起到重要的影响。Fillmore提出的框架语义学, 通过某个词汇“框架”在二语学习者脑中唤起整个概念系统;理解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 都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当一个概念结构被置入到一个文本或一次交谈中, 该结构中的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比如, computer这个词比较抽象, 传统的语言教学会阐述它的运作机制、计算能力、外观等, 不利于学习者感知, 如果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介绍这个词汇, 激活computer所在的概念系统, screen, mouse, hard disk, software等名词概念同时被激活, copy, print, backup, fax等动词概念也被激活, 建立整个computer的概念体系, 有利于学习者对于二语词汇的理解、长期记忆、运用。

以框架语义学为指导的二语词汇学习, 符合学习者对于二语词汇学习的认知方法, 对于二语词汇学习有重要的帮助。比如学习者要掌握nurse这一词汇, 必须具有或构建hospital, doctor, patient, ward, medicine等名词概念, 同时也需要appoint, register, inject, give medicine, cure等动词概念, 以及病人的身体状态的形容词, 如weak, faint等;这些名词概念、动词概念、形容词概念构成了一个大框架, 由nurse激活, 或者由该概念系统中任何一个相关元素激活;同时大框架下面如果细分, 也可以分为小框架, 比如医治病人一方和病人一方等。依据框架语义学进行二语词汇学习, 有利于学习者明确词汇的意义, 词汇的语义层次和归属, 又能帮助学习者建立大词汇量的长期记忆。

框架对于词汇所在概念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 而有时因为词汇所在框架复杂, 涉及词汇繁多, 无法在短时内完成重点词汇的学习, 因而, 原型和视角概念的引入, 成为二语词汇学习的重要部分。Fillmore认为原型背景是定义和理解词汇所依靠的框架和背景, 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 原型和背景的关系可以作为词汇学习的重要原则, 即重点掌握依据某一背景的原型词汇, 作为二语学习的基础阶段重点, 通过原型词汇的掌握, 拓展相关框架中背景词汇的学习是二语学习的高级阶段重点。比如, 基础阶段, 原型词汇vehicle, 应该由car, bus, truck, train, bike等到crane, sprinkler, forklift, 再延伸到garage, vehicle insurance等。Fillmore认为框架并不是在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实体, 而是一种原型。“视角的选择遵循凸显原则” (Ungerer &Schimd, 2001[1996]:207) 比如动词buy和sell, 都是商业事件框架, 但是buy是凸显“买方”的视角, sell是凸显“卖方”的视角。

除了运用框架语义学辅助二语词汇的理解、记忆外, 框架对于多种语义关系也有很好的阐释功能。很多一词多义现象是因为词汇的框架具有可替换性造成的, 比如quality, 既可以指the standard of sth. when it is compared to other thingslike it, 即产品的质量, 产品的优劣, 也可以指a thing that ispart of a person’s character, esp. sth. good, 即某个人的优秀品质。

例如:

When costs are cut product quality suffers. (产品的优劣)

She has all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teacher. (人的优秀品质)

当运用不同语义框架时, 即产品质量框架和人品质量框架, quality所指的语义出现了差异, 这使得学习者对于词汇有非常清晰的认知。框架语义学对于英语中近义词的区分也有帮助。比如land和ground, 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 很难区分它们的差异, 如果从不同的语义框架来分析, 就容易理解了。land属于“地域框架”, 与sea (海洋) 相对, 而ground属于“空间框架”, 与air (天空) 相对。对于反义词、相对意义的词组, 框架语义学也有很好的阐释, 比如stingy相对应的反义词是generous;而thrifty相对应的反义词是wasteful。stingy对应的框架是行为者的处世态度, 小气还是慷慨;而thrifty对应的框架是行为者支配财富的能力, 节约还是浪费。

摘要:词汇是二语学习的重要环节, 死记硬背不利于英语词汇的长期记忆。框架语义学通过激活学习者认知经验中已有的概念, 将生词引入, 有利于学习者对于词汇的理解、记忆以及应用。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二语,词汇

参考文献

[1]Ungerer E, &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 (3) .

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 第8篇

相关学习能力评估框架综述

通过文献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从2000年开始, 欧共体就开始关注“终身学习的核心能力”, 涉及的项目包括终身学习核心能力框架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6) 、学会学习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能力等。与之相对应, 所提出的设计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框架包括学会学习的欧洲核心能力框架、学习能量框架 (Carr&Claxton, 2002) 等, 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设计和研发评估学习能力的量表。此外, 美国“21世纪技能伙伴”从2002年开始, 就致力于21世纪核心能力的研究和21世纪学习框架的构建。

1. OECD提出的重要能力框架

1997年底, OECD组织由美国、英国、芬兰和法国等在内的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启动了DeSeCo项目。该项目从新时代的大背景出发, 对能力的哲学认识、选择重要能力的原则以及评估重要能力水平的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最终确定了新时代环境下重要能力的概念框架 (OECD, 2001) 。其中, 该项目确定的重要能力的原则是: (1) 能促使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创造价值; (2) 能帮助学习者应对不同情境中的问题; (3) 重要能力不仅仅对专家学者有用, 而应该适用于所有学习者。基于这三个原则, DeSeCo项目确定了重要能力的三个主维度, 即交互性的使用工具、与不同群体的学习者交互、自主地行动。

2. 欧盟的终身学习能力框架

为了使学习者个人需求得到满足、能胜任工作任务和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欧盟教育研究者协会成立了专家研究小组, 确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学习者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并基于这些能力对其进行评估。这些评估结果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教育从业者提供教育策略支持;为教育研究人员提供理论研究支持;为成人学习者提供终身发展的支持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6) 。经过四年的努力, 该研究小组最终确定了包括8项重要能力框架, 即母语交流的能力、外语交流的能力、数学技能与基本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数字化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社会与民主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与表达能力。除此之外, 还分别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对每一项重要能力进行了阐释说明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

3. 美国的21世纪技能

“21世纪技能合作伙伴委员会”根据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 从学习者在工作中或者为社会做贡献、训练和发展自己的个人技能、培养个人的民主责任感、推动传统和价值观的发展这四个方面分析得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学习者。基于这一结论, 该组织确定了“21世纪学习框架”。此框架以美国目前的核心课程能力和21世纪需求的时代主题意识为基础, 囊括了能使学习者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知识、一般技能以及专门技能, 具体包括要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媒体素养与技术技能和生活与职业技能。其中, 学习和创新的技能包括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信息媒体素养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ICT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驱动的能力、社交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领导力和责任感以及创造力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2010;特里林和菲德尔, 2011) 。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发现, 培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已在国际上达成共识。21世纪的学习者不仅应该具有习得知识的基本学习能力, 还应该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解决问题能力。另外, 还对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给予了共同的关注。最后, 这些框架中都对学习者具有创造性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纪学习者能力框架的设计研究

从囊括新环境下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和考虑不同学习者个性和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这两个角度出发, 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在参考国际上已有的学习能力框架的基础上, 运用系统分析法, 提出了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框架。其中包括能力框架第一阶层的能力维度和第二阶层的能力要素。

1. 能力框架第一阶层能力维度的设计

本研究中提出的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框架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即“基础维度—综合维度—高阶维度”, 如图1所示。在学习中, 我们需要关注、培养和评估个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提升和发展的能力。因此, 为了体现能力提升的梯度变化, 设计的框架中包括了“基础维度”与“高阶维度”的学习能力。“基础维度”的学习能力是学习者成为合格终身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要素, 它是学习者能完成复杂学习任务的基础能力。与之相比, “高阶维度”的学习能力则是学习者通过长期复杂的学习而获得的能用来应对生活、工作中不同问题的行为表现。与“基础维度”的学习能力相比, 它体现为学习者在认知、技能以及态度情感等方面具有更高层次的发展。

要实现能力梯度的变化, 我们还应关注学习者在应对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能力和与不同人交互时表现出的能力, 也就是能力框架中的“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互联网, 从技术上突破了人际交互的物理局限, 扩展了社会性实践的社会生态, 为支撑协作学习这样一种社会性实践提供了新的连接方式, 使得研究者将学习从关注个体转向关注社会性 (Stahl et al., 2006) 。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不仅仅是在自我体验和反思中得到提高, 也是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因此, “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 学习者在面对不同的事物和人时应具备的应对能力。

2. 能力框架第二阶要素的设计

本研究中, 从理论角度提出的21世纪学习者能力的二阶层能力框架如图2所示。首先, “基础维度”的学习者能力是指学习者成为会学习的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性、情感及态度等一般性技能, 可以理解为“学会学习的能力”。Carr&Claxton (2002) 认为, 要使人们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技能外, 还应该具有积极的学习性格 (learning disposition) , 即不仅包括学习者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时候有信心解决它, 还包括学习者准备、愿意并且能够感知学习情境中的变化因素, 然后积极地解释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 借鉴OECD从态度、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对重要能力进行细化的方法, 我们将基础维度的学会学习能力细化为学习感知能力、学习策略意识以及学习情感控制能力。其次, “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应对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和与不同人交流沟通时应具备的能力。具体地可以将其归纳为“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在新型学习环境中, 与接触到的具有系统性和良构性的课本知识相比, 学习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多地体现为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生活环境中遇见的劣构性问题。因此, 将学习者接触的“问题”细化为知识、信息以及情景化的问题, 与之相对应, 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有:知识习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另外,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同时, 也在扩大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因此,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能从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群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一变化不仅对学习者的自我表达与交流能力提出了要求, 还对学习者的协作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 将学习者和与之交流的“人”细化为与自我、团体和跨文化团体, 与之相对应, 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有:自我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协作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最后, “高阶维度”的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通过长期复杂的学习而获得的能够创造性应对生活、工作中问题的综合能力。综合国内外已有的能力框架中的能力要素, 这一维度上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时代主题下的学习素养。

研究方法

1. 编制评测量表和初步完善

本研究中设计的评测量表主要采用的是5点李克特式量表形式。依据提出的学习能力框架, 本研究通过参考Claxton教授在ELLI项目中得出的研究成果编制“基础维度”能力要素所对应的量表题项;通过参考信息素养测量量表 (刘孝文, 2006) 、PISA项目中的评估量表 (陈慧, 2007) 、跨文化沟通能力量表 (李荣荣, 2010) 等编制“综合维度”能力要素所对应的量表题项;通过参考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验 (CCTST) 、美国21世纪能力框架编制“高阶维度”能力要素所对应的量表题项, 之后, 运用出声思考的方法, 找了一批被试者, 对初步设计的量表进行了试测, 最后设计出了包括55道题项的评测量表。

2. 试测量表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试测选取的对象是上海市预备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总共发放了900份问卷, 回收了868份, 其中, 有效问卷有732份, 有效问卷率为81.33%。

本研究运用了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论

1. 评测量表中学习能力组成要素的分析

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分析和判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 验证和完善从理论角度提出的学习能力组成要素。具体地, 首先进行项目分析, 判断设计的评测量表对不同的被试是否存在区分度。然后,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来抽取因子, 判断学习者表现出的能力情况, 并根据分析结果, 修正和完善设计框架中的能力组成要素。

项目分析项目分析主要是鉴别量表中每一题目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而言的区别程度 (吴明隆, 2011) 。具体地, 运用SPSS软件,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 求出高低二组被试在每题得分平均数上差异的显著性。运用SPSS软件分析后的数据结果显示:评测量表中的55道题目的T值均达显著, 即量表中的题项能鉴别出不同被试的反映程度, 故不用删掉题项。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是检验设计量表的结构有效度, 其目的是在找出问卷中潜在的结构, 减少题项的数目, 使之变为一组较少而彼此相关较大的变量 (李荣荣, 2010)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 还需对量表中的题项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看其是否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一般地, 若KMO的值大于0.8, 则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Kaiser, 1974) 。通过SPSS软件分析后的数据结果显示:KMO检验的结果是0.968, 大于0.8;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取值是0.000, 表示各题项不是相互独立的, 因此, 说明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本研究中,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 判断“能力要素”。具体地, 运用SPSS软件, 以正交方法进行因素转轴, 将题项负荷在单个因子上小于0.4的题项删除, 并且每删掉一道题项后重新进行因素抽取。经过多次因素转轴以后, 最终删掉了13道题项, 得到了10个特征根约大于1, 可解释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58.709%, 各个题项在因素上的负荷如表1所示。

从抽取的结果可以看出每个能力要素层面包含的题项情况, 在因素一上负荷较高的题目有:t1002, t1003, t1004, t1005, t1006, t1007, t1008。根据量表的原始设计, 它包含了学习感知能力与学习策略意识的相关题项, 因此, 研究中将这一因素称为“学会学习能力”。在因素二上负荷较高的题目有:t2019, 2020, t2021, 根据问卷的原始设计, 在研究中将这一因素称为“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同理, 我们分别分析出了在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五、因素六和因素七上的题项, 得出每个因素下面的对应题项, 所表示的能力要素分别是: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高级学习素养。

因此, 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后, 本研究形成了完善后的含42道题项的评估量表, 并且得出结论: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通过初步构想出的能力要素与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后的要素进行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因子结构与本研究的理论设想大体一致 (如图3) 。

3. 评测量表中学习能力组成要素所属维度的分析

在建构能力框架时, 我们的研究假设之一是:21世纪学习者能力是从“基础维度—综合维度—高阶维度”这三个维度递进发展。为了能验证和完善这一假设, 我们主要运用Pearson积差相关法、最近邻元素分析法判断评测量表中能力组成要素所属的维度。

能力要素相关关系的分析采用了Pearson积差相关法一方面可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对样本的总体进行统计推断, 另一方面可大致知晓每两个能力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关系。运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得出:学会学习能力 (P1) 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P2) 这两个要素之间不相关的双侧检验值为0.000, 其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值 (α=0.05) , 应拒绝零假设, 故可以判断:这两种能力在总体上是相关的。根据Pearson积差相关法, 从表中我们还可以得出P1与P2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8, 即表示所测学生的学会学习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488。根据相关关系程度之间的判断标准 (李红, 2008) :我们可以判断学会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是低相关。同理, 学会学习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P3) 、高级学习素养 (P7) 和协作交流能力 (P4) 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相关。同理, 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协作交流能力、高级学习素养和协作交流能力较显著相关;问题解决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学会学习能力较显著相关;协作交流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高级学习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较显著相关;跨文化沟通能力与高级学习素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较显著相关;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与高级学习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较显著相关;高级学习素养与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较显著相关。

能力要素相似关系的分析通过“最近邻元素分析”的方法可以判断每个能力要素与其余能力要素的“相似性”关系, 具体是根据个案间的相似性来对个案进行分类, 相似个案相互靠近, 而不同个案相互远离, 其中, 相互靠近的个案为“邻元素” (SPSS INC, 2007) 。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软件进行最近邻元素分析后, 我们可以得出:学会学习能力的邻元素是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邻元素是学会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高级学习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邻元素是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的能力与高级学习素养;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的邻元素都分别是学会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根据能力要素相关关系和相似关系的分析, 以每一能力项的“邻元素”为线索, 我们可以得出能力要素所属维度图, 如图4所示。其中, 单向箭头表示箭头两端的能力项指出方为指向方的邻元素, 双向箭头表示箭头两端能力互为邻元素。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学会学习能力属于基础维度的学习能力, 它不仅是基础的学习能力, 也是核心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是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高级学习素养属于高阶层的能力, 这与我们前面的假设基本吻合。

本文基于国外学习者能力评估相关研究成果, 从理论角度提出二阶层的评测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框架。通过对上海部分中学生试测评测量表并收集数据, 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提出的学习能力框架进行了验证和完善。一方面得出包含了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这7项能力的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框架, 其中学会学习能力属于基础维度的能力要素, 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属于综合维度的能力要素,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高级学习素养属于高阶层维度的能力要素;另一方面, 形成了一份包含42道题项的评估学生学习能力的评测量表。本文完成了以能力为研究起点, 设计和研究评测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在后续的研究中, 将以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努力完成“设计评测学生学习能力的量表, 评测学生学习的能力发展水平, 以及依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支持和服务”等待解决研究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

摘要:目前, 以培养学习者终身能力为研究起点, 变革新时代下的教育方式和评估方式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文首先基于国外学习者能力评估相关研究成果, 从理论角度提出二阶层的评测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框架, 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学习者能力评测量表。之后, 对上海部分中学生试测评测量表, 最后借助SPSS软件分析收集的学生数据, 检验提出学习能力框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并根据分析结果对评测工具的框架进行完善, 为后续设计评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数据库系统做好准备。

上一篇:新教材新体验新变化下一篇:生命周期下后勤管理